王霞芳论治脾胃病经验

合集下载

中医药治疗脾胃病经验探讨

中医药治疗脾胃病经验探讨

中医药治疗脾胃病经验探讨汇报人:2023-12-12•中医药治疗脾胃病的理论基础•中医药治疗脾胃病的常用方法•中医药治疗脾胃病的临床实践目录•中医药治疗脾胃病的现代研究进展•中医药治疗脾胃病的学术交流与发展趋势01中医药治疗脾胃病的理论基础中医对脾胃病的认识脾胃的生理功能脾胃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谷精微,是气血生化之源。

脾胃病的病因中医认为,脾胃病的病因主要包括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逸失度等。

脾胃病的病理特点脾胃病的病理特点主要包括湿邪困脾、脾胃虚弱、痰瘀互结等。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中医治疗脾胃病强调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根据不同的病症表现,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整体观念与个体化治疗中医治疗脾胃病强调整体观念和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的体质、年龄、性别等因素,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调理脾胃功能中医治疗脾胃病注重调理脾胃功能,通过改善脾胃的运化功能,达到治疗目的。

脾胃病的中医辨证论治中医药治疗脾胃病注重整体调节,从改善整体体质入手,综合调理身体机能。

整体调节中医药治疗脾胃病一般副作用较小,不会对机体造成过多的损伤。

副作用小中医药治疗脾胃病疗效相对稳定,不易反复发作。

疗效稳定中医药治疗脾胃病的优势02中医药治疗脾胃病的常用方法中药汤剂总结词中药汤剂是中医药治疗脾胃病的主要方法之一,具有针对性强、疗效显著的特点。

详细描述中药汤剂能够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特点,进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同时还可以根据病情变化及时调整药物和剂量,具有很好的灵活性和针对性。

在临床应用中,中药汤剂能够有效地改善脾胃病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减轻痛苦,提高生活质量。

中成药总结词中成药是中医药治疗脾胃病的常用方法之一,具有使用方便、携带方便、疗效稳定的特点。

详细描述中成药通常是将中药饮片经过加工、提取、纯化等工艺制成,具有使用方便、携带方便、疗效稳定等优点。

在临床应用中,中成药能够有效地缓解脾胃病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减轻痛苦,提高生活质量。

同时,中成药还可以作为辅助治疗手段,增强患者的机体免疫力和抵抗力。

董廷瑶教授从脾胃论治儿科病证

董廷瑶教授从脾胃论治儿科病证

粳米 , 均含有护 胃和中之意。他在《 幼科刍言 ・ 小 复诊 : 药后大便能通 , 但停药后 , 即又秘。面色萎 旋 儿用药六字诀 》 列“ ” 中, 轻 字居 于首位 , 提示d J 黄,  ̄I , 小便清长, 腹部柔软 , 询知大便虽结 , 解下时 尚 乃芽嫩之质 , 脏气清灵 , 随拨随转 , 峻烈之剂切勿轻 投, 金石重镇亦应慎用。意即告诫选方用药勿使过 软而色绿。两脉濡弱 , 舌淡苔净。此属阳气不振 , 升降失司。治须益气温运 。处方 : 党参 9g 当归 、
维普资讯
第4 第 2 卷 期 20 年 3 08 月

中 医 儿 科 杂 志
JP . EDI T C F T A RI S O CM
Vo. No 2 14 .
Ma . o r2o 8
专家诊疗经验 ・
董 廷 瑶 教 授 从 脾 胃论治 儿 科病 证
王 霞芳
( 海市 中医 医院 , 上 上海
204 ) 00 1
摘 要: 董廷瑶教授在调补脾 胃方面注重从脾 胃 降机理着手, 胃 升 和 运脾 ; 肺脾 同病时, 除调肺之标 外, 采用培土生金法杜绝生痰之源 ; 在小儿疳证方面, 同样注重调理脾 胃, 也 消补兼施 , 灵活运用。
关 键 词 : 廷 瑶 ; 胃论 治 ; 董 脾 儿科
中 医 儿 科 杂 志
JP IT C C . ED A RI S OF T M
Vo - No 2 l4 . Ma . o 8 r2 o
复, 气机通调 , 清气得升 , 浊阴自降 , 自愈。 便秘
2 肺 脾 同病 。 土生金 运脾为 要 培
皮、 甘草各 3g姜半夏、 , 醋炒五谷虫、 神曲各 9g3 , 剂。二诊 : 咳减有痰 , 形色转润, 纳增疳化腹软, 苔

王霞芳运用四逆散异病同治验案_李华

王霞芳运用四逆散异病同治验案_李华
按 “诸疳皆脾胃病”,疳证由于喂养不当,或因 多种疾病的影响,导致脾胃受损,气液耗伤而形成的一 种小儿慢性营养不良病证。其病变部位在脾胃,但病 久气血虚衰,诸脏失养,必累及其它脏腑。本病相当于 西医营养不良。现代小儿由于娇宠过度,情志不遂,所 求不得,恼怒伤肝,肝失疏泄; 或喂养不当,饮食损伤脾 胃,脾土运化 功 能 失 常,气 机 壅 滞,积 滞 内 停,脾 病 及 肝,肝木失于条达,而致“疳积”。病久脾胃虚损,津液 消亡,导 致“干 疳”。治 拟 运 脾 消 积,疏 肝 理 气 抑 木。 治疗疳症王师常以四逆散合疳积散出入。四逆散疏肝 解郁,理气和脾。黄芩清胸膈蕴热以除烦满; 五谷虫、 胡黄连消疳,抑木除烦,九香虫、佛手理气止痛。服药 后气机升降 有 序,郁 滞 得 畅,运 化 复 常,则 纳 食 自 馨。 复诊时诸症已有好转,正气渐复,再拟三棱、莪术活血 行气消积,正符合“壮者先去其积而后扶胃气,衰者先 扶胃气而后消之”的治疗原则。诸药合用,寒热并用, 消补兼施,共奏疏肝和胃,健脾消积之功。 2. 4 月经病 郑某,女,18 岁,2007 年 6 月 22 日初 诊。月经不调 1 年。患儿月经前后不一,本月经水延 期 3 天而行,量多有瘀,胸胁胀满,少腹微痛,腰部酸 胀,嗳气食少,白带较多,神疲乏力,浅睡梦多,咽痒欲 咳。舌红苔薄白,脉沉细小弦。证属肝郁脾虚,气血不 调。治拟理 气 解 郁,扶 土 养 血。药 用: 柴 胡 6g,赤 芍 6g,白芍 6g,炒枳壳 6g,川芎 9g,当归 10g,制香附 10g, 苍术 10g,太子参 10g,茯神 10g,丹参 12g,蝉蜕 9g,谷 芽 15g。服 7 剂。
(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市中医医院,上海 200071)
摘 要:介绍王霞芳老师运用四逆散异病同治的经验。王师以四逆散为基础方临证加减,认为凡辩证为气机郁滞, 疏泄不利,属四逆散证者,均可用本方化裁主治,方证相应,故能每获良效。

辨治脾胃病用药经验

辨治脾胃病用药经验

辨治脾胃病用药经验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胃主受纳腐熟,为水谷之海,二者互为表里,脾升胃降,燥湿相济,纳运相助,共同完成水谷的消化、吸收与输布,同为后天之本。

脾恶湿喜燥,”土爱暖而喜芳香”,胃喜润而恶燥,故在用药时要兼顾二者之特性。

标签:辩治脾胃病经验脾胃为水谷之海,气血生化之源,同居中焦,功能各异,脾病多虚,有气虚、阳虚之分;脾为阴土,易被湿困而失健运;胃为阳土,易化燥伤阴。

脾胃病可影响其他脏腑,其他脏腑有病,也可影响脾胃。

用中药治疗脾胃病,疗效肯定,现将临床用药经验介绍一二。

1、燥湿健脾、须防耗气脾居中焦,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

脾主运化即是指脾具有把水谷化为精微,将精微运输至全身的生理功能。

如《内经》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如当素体不足,或劳倦过度,或为饮食所伤,或久病脾胃受损致其运化功能失常,水液不能布散而停滞体内,阻于中焦,出现脘腹痞满、呕吐泛酸、大便溏薄,食少体倦,舌苔白厚腻,脉滑等症。

故《素问、至真要大论云》曰:”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其治遵《素问脏气法时论》:”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

”所以燥湿健脾乃正治之法。

而选药莫过于苍术、厚朴、砂仁、白豆蔻、草果、草豆蔻等辛苦温之品,然皆气味芳香,性燥烈,易于耗伤本气,伤本气则湿难祛。

故在临证时,若脾湿不重,则适选几味,而再配以杏仁、茯苓、泽泻、苡仁、猪苓等通过宣肺利湿给湿邪以多条去路;如若脾湿较重,则将上药配以白术、黄芪、党参等扶助本气之品。

如此运用,既可燥湿又无耗气之弊,临床效果颇佳。

2、益胃滋阴,勿碍脾运胃为戊土属阳,喜润恶燥,脾为己土属阴,喜燥恶湿,如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脾胃》云:”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阳土,得阴自安,以脾喜温燥,胃喜柔润也”临床每遇患者胃病日久,或在大病后期等出现胃阴亏虚,症见:胃脘隐痛,如有火灼,饥不欲食,或胃脘嘈杂、咽干口燥、大便干结,舌红少津、或见裂纹、脉细而数。

儿科专家王霞芳:如何攻破小儿厌食

儿科专家王霞芳:如何攻破小儿厌食

儿科专家王霞芳:如何攻破小儿厌食关键词:小儿厌食厌食,是很多小朋友都会出现的一种状况。

吃饭时间上演“你追我赶”的场景可是让不少宝爸宝妈头疼不已。

小儿厌食若久久不治,很容易导致营养不良、贫血,严重影响着孩子的生长发育。

那么,面对宝宝的厌食,儿科专家王霞芳教授是如何治疗的呢?针对当今小儿厌食症的特点,尤其是湿食里滞型患儿,儿科专家王霞芳教授提出了“三期分治,重在治本”的治疗原则。

王师认为,小儿厌食症的治疗具体可分三期,三期消补各有侧重。

厌食初期当以消为主,消导积滞而不伐胃气;治疗进入中期,积滞渐消,胃口见开,宜消补兼用,当健脾助运,醒胃和中助消;后期胃口已开,食量显增,当益气健脾,补肾壮骨促长。

三期分治中尤其应该注意,无论补或消,皆须牢记处处顾护胃气,做到“消不伐胃,补不呆胃,消补皆以运以化为要”。

王师治疗小儿厌食症,已不局限于单纯的治愈疾病之职,针对小儿“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生理特点,提出了作为儿科医生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儿童健康生长。

三期分治的提出,充分体现了王师治病重在辨证,治随证变,证变治当变的观点;治小儿病当以“调理脾胃为本”的辨证论治特色。

一、六型分治,脾胃为主王师根据当今小儿厌食的病因病理改变:现代社会经济发达,物资丰富,家长又宠爱独生儿,片面强调营养,超量喂以高蛋白、高能量乳食,而小儿脾胃功能尚弱,营养过剩则难以消化,积滞于中,损伤脾胃而厌食,正如《素问·痹论篇》所述:“饮食自倍,肠胃乃伤。

”她提出了小儿厌食辨证当分六型,并筛选组成六个主方,分型治疗。

在治疗过程中随症情的变化,方药也随之变,应分三期分治,充分体现了王师“同病异治”及“治病求本”;小儿病尤当“调治脾胃为王道”的论点。

1. 湿食里滞型:消导化滞,运脾燥湿。

此类患儿多见素体脾虚湿重,或因病后伤中,湿浊内生,复因喂养不当,饮食厚味倍加,导致湿食积滞于内,损伤脾胃,致受纳运化失职,水谷无以化生精微输布,故口臭苔腻,脘腹胀满,厌食拒食,便秘或干结。

王霞芳肝脾同凋儿科验案4则

王霞芳肝脾同凋儿科验案4则

瞿某 . 男, 7岁 。2 0 1 2年 3月 7 日初 诊 。 患 儿 腹 痛 反 复 发 作 2月余 。患 儿 于 2 0 1 1 年1 2月 患 急 性 胃肠 炎 后 , 近 2月 来 腹 痛 反 复 发 作 , 胃脘 部 隐 痛 , 便后 减轻 ,
继 之 胀 痛 。纳 谷 不 多 , 面黄形瘦 , 平 时性 格 内 向 , 大 便 2 日一
3月 1 4日二诊 : 患 儿 每 晚 胃痛 稍缓 , 进冷食则痛剧 , 胃纳 稍增 , 知饥 索食 , 恶 心欲 呕 , 大便 1 ~ 2天 1 次, 偏 干艰 行 , 舌 红、 苔 薄 腻 。调 整 处 方 : 桂枝 3 g , 炒 白芍 1 0 g , 甘草 3 g , 生姜 3 片, 大 枣 5枚 , 饴糖 3 0 g ( 冲) , 党参 1 0 g , 炒枳 壳 6 g , 川 楝 子 1 0 g , 延胡索 1 0 g , 炒枳实 6 g , 佛手 6 g 。1 4剂 。 常 法 煎服 。
效 验 方 2 胃脘 痛
周某某 , 女, 2岁 。2 0 1 2年 6月 1 5日初 诊 。
患 儿食欲不振 、 夜 啼半年余 。纳少 , 夜啼 , 睡 时流 涎 , 易
醒, 脾气急躁 , 经常哭 闹 , 大便每 日2 — 3次 , 成形 , 量多, 指 纹 淡紫过风关 , 舌红 、 苔 薄白. 两 侧 太 阳 穴 青 筋 色 深 而 长 。 治 拟 疏 肝解 郁 , 健 脾 醒 胃。 方 用 王 氏舒 肝 养 胃汤 加 减 。处 方 : 柴胡 6 g , 赤芍 1 0 g , 枳壳 6 g , 太子参 1 0 g , 炙甘草 3 g , 佛 手 6 g , 茯神 1 0 g , 绿萼梅 6 g 。7剂 。常 法 煎 服 。 6月 2 2 日二 诊 : 夜 眠改善 , 偶 有夜啼 , 纳谷稍增 , 大 便 偏 烂, 每 日2 — 3次 , 寝 汗仍 多 , 舌红苔润。 再 拟 健 脾 和 胃安 神 。 处

《王霞芳医案医论医话科普访谈集》读书笔记模板

《王霞芳医案医论医话科普访谈集》读书笔记模板

读书笔记
这是《王霞芳医案医论医话科普访谈集》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心得。集》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精彩内容摘录。
作者介绍
这是《王霞芳医案医论医话科普访谈集》的读书笔记模板,暂无该书作者的介绍。
谢谢观看
第一节关于小儿养护的观点 第二节谈谈儿童如何进补 第三节谈谈“参” 第四节浅谈牛蒡子 第五节茶叶的妙用 第六节小儿常用预防流感的方法 第七节宝宝为什么不想吃饭? 第八节儿童喂养不当,不是肥胖就是厌食 第九节囡囡厌食,宝宝回奶,中医治疗有良策
访谈一体弱易感儿的养护 访谈二继承大家:中医为少儿健康保驾护航 访谈三董氏儿科传人王霞芳的诊治特色 访谈四少年经历对王霞芳教授终生业医的影响 访谈五治病求因——用经方治愈八旬老人的伤痛 访谈六患儿有病难言,“哑巴科”尤为难医 访谈七做有温度的人文中医人
目录分析
总论
一崇尚经典,善用经方 二内外合治,推崇手法 三培土生金,调补脾肺 四三期分型,治疗厌食 五继承先贤,发扬光大
第一章医案 第二章医论医话
第三章科普 第四章访谈记录
第一节肺系疾病 第二节脾系疾病 第三节心肝系疾病 第四节肾系疾病 第五节热病 第六节其他疾病
第一节继承师志、兢兢业业——忆恩师中医儿科泰斗董廷瑶 第二节中医医案是流派传承人学研导师学术经验的捷径 第三节董氏儿科望诊概述 第四节二陈汤类方的应用 第五节中医药异病同治儿童精神神经系统疾病的体会 第六节辨治小儿单纯性乳房早发育经验 第七节辨证治疗婴儿湿疹的经验
王霞芳医案医论医话科普访谈集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目录分析 05 精彩摘录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读书笔记 06 作者介绍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王霞芳治疗小儿咳嗽经验

王霞芳治疗小儿咳嗽经验

・专家诊疗经验・收稿日期:2007-02-06作者简介:侍鑫杰(1981-),男,住院医师,医学学士,主要从事中西医结合临床工作。

王霞芳治疗小儿咳嗽经验侍鑫杰(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上海200437)指 导 王霞芳 摘要:介绍王霞芳教授应用三仁汤的治法治则治疗小儿咳嗽的经验,并附案例以资验证。

关键词:王霞芳;小儿咳嗽;经验中图分类号:R25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4297(2007)05-0001-02 王霞芳教授乃沪上名医,为全国名老中医董廷瑶教授门生,行医40余载,医术精湛,学验丰富,尤其对于小儿各型咳嗽的治疗有其独特的理论见解和疗效确凿的各种经验方,笔者随师学习,受益匪浅,现将老师应用三仁汤的治法治则治疗小儿咳喘的临床经验介绍如下。

《温病条辨》中的三仁汤乃清代著名医家、温病大家吴鞠通首创主治湿温病的名方。

原方以宣畅三焦气化功能而解除湿热为特点,配伍用药巧合“宣上,畅中,渗下”三法,使湿邪从三焦分消。

王老师深受其学术思想的影响,提倡在治疗小儿咳喘中亦可遵循“宣上、畅中、渗下”三法,经过长期探索,总结出治疗小儿咳嗽的一条新思路。

1宣上外感咳嗽以疏散外邪、宣通肺气为基本原则。

小儿外感咳嗽之初其病机往往比较单纯,大多为外邪袭肺,导致肺的宣发肃降功能失常。

肺主一身之气而司呼吸,宣肃失司则肺气不利而咳。

王老师在长期临床诊疗过程中发现新感咳嗽患儿发病之初,多见呼气不畅、鼻塞、涕阻等肺气不宣表现,甚则出现胸闷、咽中如窒等肺气郁闭表现。

而肺气上逆症状的出现往往晚于上述症状。

从而总结出外邪袭肺之初(时)对于肺的宣发功能的影响要远远先于或大于对肺的肃降功能的影响。

因为肺的宣发和肃降是相反相成的矛盾运动。

在生理情况下相互制约,在病理情况下则又常常相互影响,所以没有正常的宣发也就没有顺畅的肃降。

故王老师认为宣发功能的失常在先为因,肃降功能的失常在后为果。

基于这种观点,王老师对于新感咳嗽患儿喜用麻黄、杏仁、桔梗、桑叶、荆芥等宣发之品,而少用或忌用旋覆花、枇杷叶一类降逆之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霞芳论治脾胃病经验
(作者: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 邮编:___________ )
【摘要】王霞芳老师在诊治小儿脾胃病时,必先察脾胃之厚薄,处方遣药则尤顾养胃存津;治病首辨虚实,又重在诊视脾胃状态,一见不足,必须及时扶助脾胃气阴,补益元气。

【关键词】王霞芳脾胃病小儿
中医理论认为:脾属土,为万物之母,生化之源,后天之本,四运之轴,五脏之中心。

脾胃健旺,可以权衡五脏,灌溉四旁,生心营,养肺气,柔肝血,滋肾精。

脾胃乃一身气机之枢纽,脾健胃和,纳化有常,升降有序,共同完成生化气血,运化水谷,输布精微于全身。

李东垣明确提出了“胃虚则脏腑经络皆无以受气而俱病”“百病皆由胃衰而生”的著名病机论点,并强调五脏有病,当治脾胃。

张景岳曰:“凡先天不足者,但得后天培养之功,亦可居其强半。

”可见先贤对脾胃的重视。

王霞芳老师集临床几十年的经验,认为脾胃对小儿尤为重要。

因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如儿科鼻祖钱乙所说:
“成
而未全,全而未壮。

”水谷精微不但要提供其生命活动所需,还要满足其生长发育的必需;而小儿生理特点之一为“脾常不足”,生理上就存在对营养需求量大而相对脾胃功能不足的内在矛盾;加之小儿乳
食不知自节,寒暖不知自调,脾胃易先损,故小儿脾胃病尤多见。

长期的脾胃功能失调,化源不足,日久将影响小儿的生长发育。

故调理脾胃在儿科尤为重要。

1继承董老经验,研发厌食制剂
当代中医儿科泰斗董廷瑶先生善治疳证,其创立董氏儿科诊治特色为同道盛赞。

导师王霞芳系当代中医儿科泰斗董廷瑶教授的学术继承人,两度拜师,侍诊16年余,勤学苦研,继承和发扬了董氏儿科。

从董老先生的验方一一“董氏消疳方”着手,针对临床患儿年幼畏惧中药味苦、汤药难喂的困难,经过潜心研究,改变剂型,在上世纪80年代末先制成中药糖浆一一“消疳理脾糖浆”治疗小儿厌食症,经临床疗效统计,有效率为92 %。

但药味仍甜中夹苦,患儿不易接受。

导师再次潜心研制,大胆改变剂型,首创内外合治的综合疗法,经临床实践反复提炼衍变,大胆尝试,潜心研制出“董氏开胃散”夕卜敷穴位法治疗小儿厌食症。

王老师依据中医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理论,精选“神阙”和对应的“命门”两穴,经临床实践验证,患儿易于接受,操作方便易行,疗效显著。

解决了小儿药苦难进、药效难达的问题,有效地提高了中医防治小儿厌食症的临床疗效,得到同道盛誉。

导师王霞芳认为,外治法是中医疗法一大奇葩,有着悠远的历史。

外治法的原理、疗效与中药汤
剂内服取效具有内在有机的联系,是中医药治则方法的重要分支,伴随着中医学整个发生、发展、完善过程。

在早期的医疗实践中,外治法的应用甚至更多于内治法。

从小儿厌食症的诊治用药衍变,充分展示了导师王霞芳“学而不泥, 师而不拘,匠心独运,推陈出新”的学术思想。

2 重视小儿特点,处处维护脾气
王霞芳老师总结数十年临床经验,认为小儿“脾常不足”是导致容易发生脾胃病的主要原因。

小儿脏腑娇嫩,不耐药物,在治疗上,偏补则壅碍气机,峻消则损伤脾胃,因此在具体使用药物时,应处处维护脾气。

在临床治疗小儿脾胃病中做到补中有消、消中有补、补不碍滞、消不伤正。

由于个体体质的差异、感受病邪的不同,脾胃疾病临床表现有多种变化。

王师在临床应用时,多结合辨证,灵活变通,与其他药物配伍,治疗多种脾胃病证。

王老师认为用药当处处顾护脾胃,以平和为贵。

小儿脏气清灵,随拨随应,用药稍呆则滞,稍重则伤,调理时应顺脾胃之所喜而去其恶,宜健宜通和畅为本。

调脾胃之虚,予缓而轻补之法,补中寓消,补中寓通,喜用陈皮、砂仁、木香、藿香;调脾胃之实,消中兼补,通中有补,喜用茯苓、白术。

脾胃既相互关联,又各有所司。

胃为阳土,喜润恶燥,以降为用,得阴自安,故治胃多宜清降,润则胃生,常用乌梅、石斛等柔润之品;而脾为阴土,喜燥恶湿,以升为要,得阳始运,故理脾多用运脾之苍术、鸡内金,醒脾之藿香、荷叶、谷芽、麦芽等,且这
些药物多质轻味薄,轻灵平和,既不伤正,又能令气和,药味清淡也易为小儿接受。

王老师在调理脾胃的药中,多用甘味药,五味之中,甘属脾,其入脾而补脾护脾,甘合酸可化阴,合辛可化阳。

如张仲景之甘温健中,李东垣之甘温升发脾阳,叶天士之甘寒养胃,吴鞠通之甘淡实脾均不离甘,其中寓顾护脾胃之意。

王老师在几十年的临诊中深得调理之精要,始终不离脾胃以平为期、以和为贵的宗旨,以顾护脾胃为根本,达到“乳食能进,大小便调,肠胃之气足”的目的。

总之,王霞芳导师在临证中注重辨证论治、处处维护小儿脾气、重视小儿脾胃的学术思想对我们后辈在临床有深刻的指导意义,值得我们挖掘、整理、发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