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超弃笔从戎的典故
成语故事投笔从戒
成语故事投笔从戒
“投笔从戒”这个成语,最早见于《后汉书·班超传》,形容文人放弃文学创作,参加军事行动,后来也比喻放弃文职,从事武职。
班超是东汉时期的一位著名军事家和外交家,他出生于一个文学世家,自幼便受到良好的文化教育。
然而,班超并不满足于文人的生活,他渴望在战场上建功立业,为国家立下赫赫战功。
在班超的心中,文学创作虽然可以满足他的精神需求,但却无法实现他的人生价值。
因此,他决定放弃文学创作,投身军旅生涯。
在军队中,班超展现出了出色的军事才能和领导能力,很快就成为了一名杰出的将领。
班超的投笔从戒,不仅是他个人人生道路的选择,也代表了一种价值观的转变。
他通过自己的行动,证明了文人也可以在军事领域有所作为,只要他们有足够的勇气和决心去追求自己的梦想。
“投笔从戒”这个成语,就是对班超这种行为的最好概括。
它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和追求,只要我们勇于改变自己,敢于追求自己的梦想,就能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很多类似的情况。
有些人可能因为各种原因选择了自己并不喜欢的职业,但只要他们敢于改变自己,就有可能找到自己真正热爱的事业。
同样地,有些人可能因为各种原因而陷入困境,但只要他们敢于挑战自己,就有可能找到突破困境的方法。
总之,“投笔从戒”是一个充满勇气和决心的成语。
它告诉我们,不要被传统思维所束缚,要敢于追求自己的梦想。
只有勇敢地去尝试,才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道路。
欣赏投笔从戎成语故事
欣赏投笔从戎成语故事投笔从戎,扔掉笔去参军。
指文人从军。
系哦啊吧整理了关于投笔从戎成语故事,欢迎大家阅读!投笔从戎成语故事班超是东汉一个很有名气的将军,他从小就很用功,对未来也充满了理想。
公元62年(汉明帝永平五年),班固被明帝刘庄召到洛阳,做了一名校书郎,班超和他的母亲也跟着去了。
当时,因家境并不富裕,班超便找了个替官家抄书的差事挣钱养家。
但是,班超是个有远大志向的人,日子久了,他再也不甘心做这种乏味的抄写工作了。
有一天,他正在抄写文件的时候,写着写着,突然觉得很闷,忍不住站起来,丢下笔说:"大丈夫应该像傅介子、张骞那样,在战场上立下功劳,怎么可以在这种抄抄写写的小事中浪费生命呢!"后来,班超出使西域,终于立了功被封了侯。
傅介子和张骞两个人,生在西汉,曾经出使西域,替西汉立下无数功劳。
因此,班超决定学习傅介子、张骞,为国家作贡献。
后来,他当上一名军官,在对匈奴的战争中,得到胜利。
接着,他建议和西域各国来往,以便共同对付匈奴。
公元73年,朝廷采取他的建议,就派他带着数十人出使西域。
他以机智和勇敢,克服重重困难,联络了西域的几十个国家,断了匈奴的右臂,使汉朝的社会经济保持了相对的稳定,也促进了西域同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
班超一直在西域呆了三十一年。
其间,他靠着智慧和胆量,度过了各式各样的危机。
他为当时的边境安全,东西方人民的友好往来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出处】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 《后汉书·班超传》投笔从戎成语解释【拼音】:tóu bǐ cóng róng【解释】:从戎:从军,参军。
扔掉笔去参军。
指文人从军。
【出处】:《后汉书·班超传》:“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举例造句】:他象同世交子弟闲话一样,问了问贺人龙的家庭情形,“投笔从戎”的经过。
弃笔投戎典故
弃笔投戎典故投笔从戎,释义扔掉笔去参军。
指文人从军。
那么大家知道投笔从戎的典故吗?下面给大家整理了相关资料,希望可以帮到大家!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是徐县令班彪的小儿子。
为人有远大志向,不拘小节。
但在家孝顺父母,常干辛苦的事,不以劳动为耻辱。
能言善辩,粗览历史典籍。
永平五年。
哥哥班固被征召做校书郎,班超和母亲跟到洛阳。
家里穷,常给官府雇佣抄书来养家。
长期的劳苦,班超曾经停下活,扔笔感叹:“大丈夫没有更好的志向谋略,应该模仿傅介子、张骞立功在异地,以得了封侯,怎么能长期在笔砚间忙碌呢?”旁边的人都嘲笑他。
班超说:“小人物怎么能了解壮烈之士的志向呢?”后来他奉命出使西域,最终立下了功劳,封了侯。
拼音qì bǐ cóng róng近义词投笔从戎、弃文就武感情色彩褒义词成语结构连动式成语解释犹投笔从戎。
谓文人弃文就武。
成语出处唐·张鷟《游仙窟》:“兄及夫主,弃笔从戎,身死寇场,茕魂莫返。
”成语用法作谓语、定语;指弃文就武弃笔从戎→ 戎马仓皇→ 皇亲国戚→ 戚戚具尔→ 尔汝之交→ 交臂失之→ 之子于归→ 归忌往亡→ 亡不旋踵→ 踵事增华→ 华颠老子→ 子孝父慈→ 慈悲为本→ 本本源源→ 源源不断→ 断编残简→ 简忽所见→ 见弹求鸮→ 鸮啼鬼啸→ 啸傲风月→ 月地云阶→ 阶柳庭花→ 花残月缺→ 缺吃短穿→ 穿房过屋→ 屋梁落月→ 月殿嫦娥→ 娥皇女英→ 英才大略→ 略地侵城→ 城狐社鼠→ 鼠撺狼奔→ 奔播四出→ 出丑放乖→ 乖唇蜜舌→ 舌长事多→ 多病多愁→ 愁肠九回→ 回肠百转→ 转败为功→ 功标青史→ 史无前例→ 例行差事→ 事倍功半→ 半半路路→ 路断人稀→ 稀句绘章→ 章甫荐履→ 履薄临深→ 深藏简出→ 出丑扬疾→ 疾电之光→ 光彩陆离→ 离多会少→ 少不更事→ 事必躬亲→ 亲当矢石→ 石赤不夺→ 夺戴凭席→ 席不暇暖→ 暖衣饱食→ 食不果腹→ 腹饱万言→ 言不谙典→ 典册高文→ 文不对题→ 题名道姓→ 姓甚名谁→ 谁是谁非→ 非池中物→ 物阜民熙→ 熙来攘往→ 往返徒劳→ 劳而不获→ 获保首领→ 领袖后进→ 进奉门户→ 户曹参军→ 军不厌诈→ 诈败佯输→ 输财助边→ 边尘不惊→ 惊才绝艳→ 艳绝一时→ 时不可失→ 失而复得→ 得不偿丧→ 丧胆亡魂→ 魂不附体→ 体大思精→ 精白之心→ 心不二用→ 用管窥天→ 天崩地裂→ 裂裳裹足→ 足不出户→ 户告人晓→ 晓风残月→ 月锻季炼→ 炼石补天→ 天崩地陷→ 陷落计中→ 中留不报→ 报冰公事→ 事不过三→ 三拜九叩→ 叩阍无计→ 计不反顾→ 顾此失彼→ 彼唱此和→ 和璧隋珠→ 珠璧联辉→ 辉煌夺目→ 目不旁视→ 视而不见→ 见德思齐→ 齐大非偶→ 偶影独游→ 游尘土梗→ 梗泛萍漂→ 漂母之恩→ 恩爱夫妻→ 妻儿老少→ 少不经事→ 事不师古→ 古调不弹→ 弹尽粮绝→ 绝长补短→ 短褐穿结→ 结草之固→ 固壁清野→ 野处穴居→ 居安思危→ 危而后济→ 济苦怜贫→ 贫病交加→ 加官进位→ 位卑言高→ 高傲自大→ 大败亏输→ 输肝沥胆→ 胆颤心寒→ 寒蝉仗马→ 马到功成→ 成败兴废→ 废耳任目→ 目不忍睹→ 睹景伤情→ 情不自堪→ 堪以告慰→ 慰荐抚循→ 循常习故→ 故步自封→ 封刀挂剑→ 剑拔弩张→ 张本继末→ 末俗流弊→ 弊车驽马→ 马耳春风→ 平地→ 地地道道→ 道长论短→ 短褐椎结→ 结党聚群→ 群雌粥粥→ 粥少僧多→ 多才多艺→ 艺不压身→ 身不由主→ 主次不分→ 分崩离析→ 析辨诡词→ 词不达意→ 意存笔先→ 先辨淄渑→ 渑池之功→ 功薄蝉翼→ 翼翼飞鸾→ 鸾翱凤翥→ 翥凤翔鸾→ 鸾颠凤倒→ 倒背如流→ 流杯曲水→ 水菜不交→ 交臂相失→ 失光落彩→ 彩凤随鸦→ 鸦飞雀乱→ 乱极思治→ 治阿之宰→ 宰鸡教猴→ 猴年马月→ 月光如水→ 水长船高→ 高标卓识→ 识变从宜→ 宜嗔宜喜→ 喜不自禁→ 禁暴正乱→ 乱极则平→ 平安家书→ 书读五车→ 车驰马骤→ 骤风暴雨→ 雨打梨花→ 花朝月夕→ 夕惕朝乾→ 乾坤一掷→ 掷地赋声→ 声东击西→ 西窗剪烛→ 烛尽光穷→ 穷兵黩武→ 武昌剩竹→ 竹苞松茂→ 茂林修竹→ 竹报平安→ 安安稳稳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投笔从戎的典故及启示
投笔从戎的典故及启示投笔从戎的典故:班超是东汉一个很有名气的将军,他从小就很用功,对未来也充满了理想。
班超在少年时代,也读过许多历史等方面的书籍,但是,往往只读个大概。
对于张骞、傅介子等历史人物,班超非常赞赏。
西汉武帝时的张骞、昭帝时的傅介子都曾出使西域,为促进汉朝同西域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巩固边防作出很大贡献,班超立志要象他们那样为国立功。
公元62年(汉明帝永平五年),班固被明帝刘庄召到洛阳,做了一名校书郎,班超和他的母亲也跟着去了。
当时,因家境并不富裕,班超便找了个替官家抄书的差事挣钱养家。
但是,班超是个有远大志向的人,日子久了,他再也不甘心做这种乏味的抄写工作了。
有一天,他正在抄写文件的时候,写着写着,突然觉得很闷,忍不住站起来,丢下笔说:“大丈夫应该像傅介子、张骞那样,在战场上立下功劳,怎么可以在这种抄抄写写的小事中浪费生命呢!”后来,班超出使西域,终于立了功被封了侯。
傅介子和张骞两个人,生在西汉,曾经出使西域,替西汉立下无数功劳。
因此,班超决定学习傅介子、张骞,为国家作贡献。
后来,他当上一名军官,在对匈奴的战争中,得到胜利。
接着,他建议和西域各国来往,以便共同对付匈奴。
公元73年,朝廷采取他的建议,就派他带着数十人出使西域。
他以机智和勇敢,克服重重困难,联络了西域的几十个国家,断了匈奴的右臂,使汉朝的社会经济保持了相对的稳定,也促进了西域同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
班超一直在西域呆了三十一年。
其间,他靠着智慧和胆量,度过了各式各样的危机。
他为当时的边境安全,东西方人民的友好往来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投笔从戎的启示:树立远大的志向,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
投笔从戎的典故及启示由语文网小编整理并分享,欢迎老师同学们阅读。
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继续支持语文网,并提出您的宝贵建议,小编会尽最大的努力给大家收集最好最实用的文章!>>>更多内容请点击:课外知识、综合知识文言知识、文学知识小学语文基础知识初中语文基础知识高中语文基础知识。
投笔从戎班超的故事
投笔从戎班超的故事投笔从戎班超的故事,是关于一位年轻人怀揣着爱国情怀,毅然决定从文学界转投军营,成为一名文艺兵,为祖国的安危和人民的幸福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成为一名光荣的士兵的故事。
班超,原名班姓氏,字伯超,是清大学生,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班超怀揣着家国情怀,义不容辞地加入了红军,但在1938年太行抗战中,班超负伤被俘,后被关押在南京,“国统区”警备司令部牢房中。
在牢狱之中,班超受尽了严刑拷打,差点丧命,但他仍然没有退缩,反而越发坚定了自己的信念。
他认为只有满怀热情和决心,才能实现自己守卫祖国的坚定信念,才能走上保家卫国的道路。
1943年8月,班超被释放回到家乡湖南常德。
在常德,他看到了家乡的山河变成了一片废墟,农民百姓遭受了巨大的痛苦和苦难,民族危亡的危机依然存在。
为了更好地为家乡人民和祖国服务,班超决定毅然投笔从戎,参军抗日,成为一名文艺兵。
加入军队后,班超不仅在战场上表现出色,还在文化宣传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他利用自己的文学才华,写诗、写歌、写剧本,编织故事,唤起战士们的爱国心、战斗意志,为战争的胜利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他还曾在连队里建立了文化大队,并组织了一些文艺晚会,通过歌舞、小品等形式,为战士们提供了精神上的慰藉和支持。
班超因为自己出色的表现,连续获得了“三等功”和“二等功”荣誉称号,并在1945年底升任为文化干事。
他在战争中的成功表现,不仅为自己赢得了荣誉,也为文艺兵这个特殊岗位增添了光彩,为国家和人民的胜利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班超的故事告诉我们,投笔从戎并不是易如反掌的事情,需要有一颗爱国心,需要有勇气和决心,需要抛弃安逸和舒适,去迎接一次冒险和挑战。
班超不仅是一名优秀的文艺兵,更是一名爱国军人,他将自己的才华和毅力用于保卫祖国,保卫人民,成为抗日战争中的一名杰出的文艺兵。
班超的故事也告诉我们,文艺可以打造英雄,文艺可以唤起民族情感,文艺可以为国家和人民做出贡献。
在重大历史事件中,文艺作品往往起到重要的推动和鼓舞作用。
投笔从戎这个典故出自哪里
投笔从戎这个典故出自哪里投笔从戎这个出自后汉书,它的主人公是谁?有什么成语典故呢?下面是网小编带来的投笔从戎的典故,大家一起来欣赏一下吧。
投笔从戎的解释典故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班超传》解释意思:投:扔掉;从戎:参加军队。
扔掉笔杆子,投身=了=军队。
指弃文从武。
投笔从戎的历史典故东汉班超,是著名史学家班彪的儿子。
他的哥哥班固是《汉书》的编写者,他妹妹班昭也是著名的才女,参与了《汉书》的编撰。
生长在这种家庭,班超自然也不是等闹之辈。
他从小酷爱读书,胸怀大志。
他在书中看到了张骞、傅介子这些出使西域著名的人物,非常钦佩,很想拥有像他们那样冒险又为国立功的生活,但只恨自己是一介书生。
汉明帝永平五年,班固被召到京城做校书郎,班超便同母亲一起搬到京城洛阳居住。
当时他的家境很贫困,所以他经常给官府抄写文书,以获得一些微薄的收入。
时间久了,他感到非常厌烦,以为一天到晚地抄下去,又有什么出息,自己的一生难道就这么平庸地度过吗?有一天,正在埋头抄写的班超听到了匈奴又要侵犯边境的消息,非常气愤,把笔一扔,大声说道:“大丈夫应有雄才大略,纵别无长处也应像张骞、傅介子那样到西域去建功立业,怎么能总是和这些无聊的笔墨纸砚打交道呢?”和他一起抄书的同事们,听到他这番议论,都讥笑他自不量力、异想天开。
班超没有理睬他们,他认为这些庸庸碌碌的人根本不能理解他。
不久,班超毅然“投笔从戎”。
在军队他作战英勇、身先士卒,很快便被提拔起来。
20xx年后,他被任命为假司马。
在西域任职期间,他曾只率一支队伍,就战胜了强大的匈奴军队。
他在西域驻守了30多年,为朝廷屡立奇功,保护了边境人民的生命财产,加强了汉朝与西域各国间政治、经济的联系。
71岁时班超终于获旨返回,这时的他已不再是平庸的小人物,而是名垂青史的大英雄。
投笔从戎的造句1) 好男儿,当自强,投笔从戎上战场。
2) 抗日战争时期,许多进步青年投笔从戎,奔赴抗日前线。
成语故事-投笔从戎
投笔从戎
东汉时,有个著名的将领叫班超。
当时北方匈奴常常在边境骚(sāo)扰,他从小便立志要报效国家。
班超年轻时家境贫寒,他每天靠为官府抄写东西来维持生活。
一天,他正在抄写时,突然想起自己的志向,把笔一扔说:“大丈夫应当为国家建功立业,哪能总在笔墨之间讨生活!”于是,班超毅然投笔从军,随大将窦(dòu)固在战场上征战,建立了无数功勋。
投笔从戎(rónɡ)——投:扔。
戎:指军队。
指读书人放弃文字生涯,驰骋疆场。
“安能久事笔砚间乎!”
(《后汉书·班超传》)
想一想
“投笔从戎”的“戎”能写成“戍”吗?为什么?。
班超投笔从戎的典故讲了什么
班超投笔从戎的典故讲了什么
投笔从戎是一个成语,读音是tóu bǐ cóng róng,意思是扔掉笔去参军。
指文人从军。
出自《后汉书·班超传》。
那么班超投笔从戎的典故到底讲了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班超投笔从戎的典故讲了什么
汉明帝永平五年,班超的哥哥班固受朝廷征召前往担任校书郎,班超便和母亲一起随哥哥来到洛阳。
因为家中贫寒,他常常受官府所雇以抄书来谋生糊口,天长日久,非常辛苦。
他曾经停止工作,将笔扔置一旁叹息道:“身为大丈夫,虽没有什么突出的计谋才略,总应该学学在国外建功立业的傅介子和张骞,以封侯晋爵,怎么能够老是干这笔墨营生呢?”周围的同事们听了这话都笑他。
班超便说道:“凡夫俗子又怎能理解志士仁人的襟怀呢?”
投笔从戎是什么意思
投笔从戎:[ tóu bǐ cóng róng ]
详细解释
1. 【解释】:从戎:从军,参军。
扔掉笔去参军。
指文人从军。
2. 【出自】:《后汉书·班超传》:“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
3. 【示例】:他象同世交子弟闲话一样,问了问贺人龙的家庭情形,“~”的经过。
◎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二十二章
4. 【语法】:连动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例句:抗日战争爆发,革命青年纷纷~,奔赴抗日的前方。
投笔从戎的典故及启示语文课外知识语文知识
投笔从戎的典故及启示语文课外知识语文知识投笔从戎的典故及启示投笔从戎的典故:班超是东汉一个很有名气的将军,他从小就很用功,对未来也充满了理想。
班超在少年时代,也读过许多历史等方面的书籍,但是,往往只读个大概。
对于张骞、傅介子等历史人物,班超非常赞赏。
西汉武帝时的张骞、昭帝时的傅介子都曾出使西域,为促进汉朝同西域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巩固边防作出很大贡献,班超立志要象他们那样为国立功。
公元62年(汉明帝永平五年),班固被明帝刘庄召到洛阳,做了一名校书郎,班超和他的母亲也跟着去了。
当时,因家境并不富裕,班超便找了个替官家抄书的差事挣钱养家。
但是,班超是个有远大志向的人,日子久了,他再也不甘心做这种乏味的抄写工作了。
有一天,他正在抄写文件的时候,写着写着,突然觉得很闷,忍不住站起来,丢下笔说:“大丈夫应该像傅介子、张骞那样,在战场上立下功劳,怎么可以在这种抄抄写写的小事中浪费生命呢!”后来,班超出使西域,终于立了功被封了侯。
傅介子和张骞两个人,生在西汉,曾经出使西域,替西汉立下无数功劳。
因此,班超决定学习傅介子、张骞,为国家作贡献。
后来,他当上一名军官,在对匈奴的战争中,得到胜利。
接着,他建议和西域各国来往,以便共同对付匈奴。
公元73年,朝廷采取他的建议,就派他带着数十人出使西域。
他以机智和勇敢,克服重重困难,联络了西域的几十个国家,断了匈奴的右臂,使汉朝的社会经济保持了相对的稳定,也促进了西域同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
班超一直在西域呆了三十一年。
其间,他靠着智慧和胆量,度过了各式各样的危机。
他为当时的边境安全,东西方人民的友好往来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投笔从戎的启示:树立远大的志向,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
成语故事:投笔从戎
成语故事:投笔从戎
投笔从戎这个成语出自《后汉书·班超传》。
在古代,战争是生活的一部分,国家的兴衰、民族的存亡都与战争息息相关。
士兵们背井离乡,踏上战场,是他们为国家、为家人付出的一种方式。
然而,战争是残酷的,参与者需要承受极大的风险。
在这种情况下,一个有志青年做出了一个重大的决定。
这个青年名叫班超,他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从小就喜爱读书。
然而,他并不满足于这种平静的生活,他渴望冒险,渴望为国家、为民族建功立业。
于是,他扔下了手中的笔,选择了从军。
这个决定不仅改变了他个人的命运,也改变了整个国家的历史。
班超投笔从戎后,凭借自己的勇敢和智慧,在战场上屡立战功。
他带领的部队在一次次战斗中大获全胜,为国家赢得了荣誉。
然而,班超的冒险精神也使他自己处于危险之中。
他曾多次在战斗中负伤,险些丧命。
然而,正是这种冒险精神,让他在逆境中坚持不懈,最终赢得了胜利。
在现代社会,“投笔从戎”这个成语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它告诉我们,当国家和民族面临危难之时,我们应该勇敢地站出来,为国家、为家人、为信仰而战斗。
同时,它也启示我们,要有冒险精神,勇于探索未知,不畏艰难险阻。
总之,“投笔从戎”这个成语故事既是一段令人振奋的历史,也是一种永恒的智慧。
它提醒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要有勇气挺身而出;在追求梦想的过程中,要有决心勇往直前。
让我们一起学习这个成语,积极投身到社会中去,为自己的人生、为国家的繁荣而努力奋斗!。
投笔从戎的历史典故
《投笔从戎的历史典故》
小朋友们,今天我要给你们讲一个很有意思的历史典故,叫“投笔从戎”。
很久很久以前,有个叫班超的人。
他一开始是帮人抄书赚钱的。
可是呀,他觉得一直抄书没什么意思,不能实现自己的大志向。
有一天,班超抄书抄累了,把笔一扔,说:“大丈夫应该在战场上立功,怎么能一直在这抄书呢!”然后呀,他就去参军打仗啦。
在军队里,班超特别勇敢,也很聪明,立了好多功劳呢。
小朋友们,班超是不是很厉害呀?
《投笔从戎的历史典故》
小朋友们,咱们接着说“投笔从戎”的故事。
班超去了军队后,遇到了很多困难。
有时候敌人很强大,但是班超一点都不害怕。
比如说,有一次他们的粮食不够了,大家都很担心。
班超就想了个好办法,带着士兵们悄悄地去敌人那里抢粮食,最后成功啦。
还有一回,敌人的数量比他们多好多,大家心里都没底。
班超就鼓励大家,说一定能打赢。
结果真的打了胜仗。
班超就这样,从一个抄书的人变成了一个大英雄。
《投笔从戎的历史典故》
小朋友们,“投笔从戎”的故事又来啦!
比如说,班超在战场上,骑着马跑得飞快,像一阵风一样冲向敌人。
再比如,有一次他们要过一条很宽的河,没有桥。
班超就带着大家一起想办法,最后用木头做了简易的桥,顺利过去了。
班超因为勇敢和聪明,在军队里的名气越来越大。
他的故事告诉我们,要有勇气去追求自己的梦想。
小朋友们,你们也要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哦!。
文言文班超投笔从戎
文言文班超投笔从戎
一、班超其人其事
班超者,东汉之奇士也。
其生于书香门第,却不甘于案牍之劳形。
初为小吏,抄书为生,然心向远方,志在报国。
一日,掷笔于地,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遂投身军旅,开启传奇之旅。
二、投笔从戎之因
班超之投笔从戎,非一时之冲动,实乃深思熟虑之举。
其一,心怀壮志。
班超素有报国之志,欲建不世之功,而抄书之职,难展其抱负。
其二,时势所需。
东汉之时,边患频仍,国家需有志之士抵御外敌,班超自觉当挺身而出。
其三,个人性格。
其勇敢坚毅,果断决绝,不畏艰难险阻,具备军人之气质。
三、投笔从戎之果
班超从戎后,纵横西域,屡建奇功。
以智勇双全之能,收服诸国,使西域重归大汉之版图。
其功绩,不仅在于军事之胜利,更在于促进了民族之融合,文化之交流。
班超之名,传颂千古,成为后世有志之士之楷模。
四、吾之感悟
班超投笔从戎之故事,令吾感慨万千。
其一,人生当有大志,不可安于现状,当勇于追求梦想。
其二,机遇来时,当果断把握,不可犹豫不决。
其三,无论身处何境,皆当坚守信念,勇往直前。
吾辈生于盛世,当以班超为榜样,努力奋进,为国家之繁荣富强贡献己力。
吾深信,若吾等皆能如此,中华之伟大复兴,必指日可待也!。
投笔从戎的典故
投笔从戎的典故典故,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是diǎn gù。
一指典制和掌故;二指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的词语;三指具有教育意义且大众耳熟能详的公认的人物、事件。
下面是店铺带来的投笔从戎的典故,希望对你有帮助。
投笔从戎的典故篇1东汉初期,有一位受命出使西域,经过艰苦斗争,重新打通丝绸之路,成为我国历史上继张骞之后,为促进中西经济和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贡献的英雄,他就是东汉著名史学家班固的弟弟,名叫班超。
汉光武帝建立东汉王朝以后,请了一个大学问家班彪整理西汉的历史,班超便是著名大文豪、史学家班彪的儿子。
父亲班彪,哥哥班固,都是非常有名的历史学家,著名的史书《汉书》就是他们父子俩编撰的。
班超,从小就很用功,对未来也充满了理想。
他肯动脑筋,能言善辩,读了不少书。
公元62年(汉明帝永平五年),班固被明帝刘庄召到洛阳,做了一名校书郎,班超和他的母亲也跟着去了。
当时,因家境贫寒,班超便找了个替官家抄书的差事挣钱养家。
然而,虽然出生于文学世家,班超却对文学不感兴趣,日子久了,他再也不甘心做这种乏味的抄写工作了。
有一天,他正在抄写文件的时候,突然感到一阵莫名的厌烦和苦恼,忍不住站起来,弃笔感叹:“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就这样,他决心投笔从戎,抛弃案头工作去从军。
听了这番话,周围的人都讥笑他异想天开,班超感叹地说:“庸人怎能了解壮士的志向啊!”公元73年,班超投笔从戎,如愿以偿。
当时,汉明帝派大将军窦固出兵攻打匈奴。
班超随军出征,担任窦固手下的代理司马官职。
由于他作战勇敢,屡立战功,得到窦固的赏识,派他出使西域,目的是联络西域各国,共同抗击匈奴。
那时候,东汉和匈奴都希望拉拢西域诸国以增强自己的实力,削弱对手,所以不得不对西域诸国恩威并用。
班超带着随从人员三十六个先到了鄯善,开始的时候鄯善王对他们很客气,过了几天,匈奴也派使者来同鄯善国联络,由于匈奴使者的从中挑拨,鄯善王对班超的态度渐渐冷淡起来,并且产生了敌意。
班超投笔从戎典故
班超投笔从戎典故典故指关于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等的故事或传说。
想知道班超投笔从戎的典故吗?下面由店铺给大家整理了班超投笔从戎典故相关知识,希望可以帮到大家!班超投笔从戎典故汉光武帝建立东汉王朝以后,请了一个大学问家班彪整理西汉的历史。
班彪有两个儿子名叫班固、班超,一个女儿叫班昭,从小都跟父亲学习文学和历史。
班彪死了以后,汉明帝叫班固做兰台令史,继续完成他父亲所编写的历史书籍,就是《汉书》(一部记载西汉历史的书)。
班超跟着他哥哥做抄写工作。
哥儿俩都很有学问,可是性情不一样,班固喜欢研究百家学说,专心致志写他的《汉书》。
班超可不愿意老伏在案头写东西。
他听到匈奴不断地侵扰边疆,掠夺居民和牲口,就扔了笔,气愤地说:“大丈夫应当像张骞那样到塞外去立功,怎么能老死在书房里呢。
”就这样,他决心抛弃他的案头工作去从军(文言叫做“投笔从戎”)。
公元73年,大窦固出兵打匈奴,班超在他手下担任个代理司马,立了战功。
窦固为了抵抗匈奴,想采用汉武帝的办法,派人联络西域各国,共同对付匈奴。
他赏识班超的才干,派班超担任使者到西域去。
班超带着随从人员三十六个先到了鄯善(在今新疆境内鄯音shàn)。
鄯善原来是归附匈奴的,因为匈奴逼他们纳税进贡,勒索财物,鄯善王很不满意。
但是这几十年来,汉朝顾不到西域那一边,他只好勉强听匈奴的命令,这次看到汉朝派了使者来,他就挺殷勤地招待着他们。
过了几天,班超发现鄯善王对待他们忽然冷淡起来。
他起了疑心,跟随从的人员说:“你们看得出来吗?鄯善王对待咱们跟前几天不一样,我猜想一定是匈奴的使者到了这儿。
”话虽这样说,毕竟只是一种猜想。
刚巧鄯善王的仆人送酒食来。
班超装得早就知道的样子说:“匈奴的使者已经来了几天?住在什么地鄯善王和匈奴使者打交道,本来是瞒着班超的。
那个仆人给班超一吓,以为班超已知道这件事,只好老实回答说:“来了三天了,他们住的地方离这儿三十里地。
”班超把那个仆人扣留起来,立刻召集三十六个随从人员,对他们说:“大家跟我一起来到西域,无非是想立功报国。
投笔从戎的主人公是谁及典故_成语故事大全
投笔从戎的主人公是谁及典故对于历史故事的选择,必须遵循真实性、针对性、生动性和探究性的原则,以充分发挥历史故事的明理启智的作用,下面这些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关于投笔从戎的主人公是谁和相关资料。
投笔从戎的主人公是谁班超(32年—120xx年),字仲升,扶风郡平陵县(今陕西咸阳东北)人。
东汉时期著名军事家、外交家。
史学家班彪的幼子,其长兄班固、妹妹班昭也是著名史学家。
班超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但内心孝敬恭谨,审察事理。
他口齿辩给,博览群书。
不甘于为官府抄写文书,投笔从戎,随窦固出击北匈奴,又奉命出使西域,在三十一年的里,平定了西域五十多个国家,为西域回归、促进民族融合,做出了巨大贡献。
永元十二年(120xx年),因年迈请求回国。
永元十四年(120xx年)八月,抵达洛阳,被拜为射声校尉。
同年九月,班超因病去世,享年七十一岁。
死后葬于洛阳邙山之上。
投笔从戎的典故班超是东汉一个很有名气的将军,他从小就很用功,对未来也充满了理想。
班超在少年时代,也读过许多历史等方面的书籍,但是,往往只读个大概。
对于张骞、傅介子等历史人物,班超非常赞赏。
西汉武帝时的张骞、昭帝时的傅介子都曾出使西域,为促进汉朝同西域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巩固边防作出很大贡献,班超立志要象他们那样为国立功。
公元62年(汉明帝永平五年),班固被明帝刘庄召到洛阳,做了一名校书郎,班超和他的母亲也跟着去了。
当时,因家境并不富裕,班超便找了个替官家抄书的差事挣钱养家。
但是,班超是个有远大志向的人,日子久了,他再也不甘心做这种乏味的抄写工作了。
有一天,他正在抄写文件的时候,写着写着,突然觉得很闷,忍不住站起来,丢下笔说:“大丈夫应该像傅介子、张骞那样,在战场上立下功劳,怎么可以在这种抄抄写写的小事中浪费呢!”后来,班超出使西域,终于立了功被封了侯。
傅介子和张骞两个人,生在西汉,曾经出使西域,替西汉立下无数功劳。
因此,班超决定傅介子、张骞,为国家作贡献。
历史典故:班超投笔从戎
历史典故:班超投笔从戎导语:班超投笔从戎是历史的美谈。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收集整理的历史典故,希望能帮助到大家!汉明帝时,班超听说匈奴又联络了西域的几个国家,经常掠夺边界上的居民和牲口,气愤得再也坐不住了,说:“大丈夫应当像张骞那样到塞外去立功,怎么能老闷在书斋里写文章呢?”他把笔杆扔了,就投*(后人把文人从*叫做“投笔从戎”,“从戎”就是从*)去了。
班超的父亲名叫班彪。
当年汉光武帝知道他有学问,就请他整理历史。
班超的哥哥叫班固。
汉明帝叫班固做兰台令史(汉宫藏书的地方叫兰台,兰台令史是在宫里校阅图书、治理文书的官,后来史官也叫兰台),编写历史。
以后班超也做了兰台令史。
公元73年,执掌兵权的窦固派班超为使者,先去联络西域,斩断匈奴与西域的联系,再去对付匈奴。
班超带着三十六个随从人员到了鄯(shàn)善。
鄯善王归附了匈奴,但匈奴还是不断地向他勒索财物。
这会儿汉朝派使者来了,他们殷勤接待。
从张骞通西域以来,西域和汉朝不相往来又有65年了。
班超住了几天,匈奴的使者到了。
鄯善王怕得罪匈奴,故意冷淡班超他们。
班超打听到匈奴的使者住地离这儿才三十里地,知道鄯善王又是恨他们,又是怕他们,正为难着。
班超不让透露风声,就把随从他的人全召集在一块儿喝酒。
正喝得兴高采烈时,班超站起来,说:“你们跟我千*万苦来到西域,想的就是为国立功。
没想到匈奴的使者来了。
要是鄯善王把咱们抓起来送给匈奴,咱们连尸骨都还不了乡了。
”班超又说:“如今只有一个办法,趁着黑夜去袭击匈奴使者住的帐篷。
咱们杀了匈奴使者,鄯善王一定吓破苦胆,还能不归顺汉朝吗?”大伙全都赞成。
到了半夜里,班超率领的十个壮士拿着鼓躲在帐篷后面,二十人埋伏在帐篷里面,他带着六个人顺着风向放火。
火一烧起来,十个人同时擂鼓呐喊,其余的大喊大叫,杀进帐篷里去。
班超手起*落,一下子砍死了三个匈奴兵。
壮士们跟着班超杀了匈奴的使者和三十多个随从,把帐篷都烧了。
班超他们回到营里,正好天亮。
投笔从戎成语故事
这个成语,出自《后汉书.班超传》。
汉朝有一位出使西域的英雄,叫班超。
他从小就刻苦好学,志向远大。
他的父亲班彪,是汉光帝时的史官。
班彪死后,汉明帝叫班固继续完成他父亲所编写的历史书籍《汉书》。
班超跟着他的哥哥,做抄写工作。
下面为大家分享了关于投笔从戎成语故事,仅参考。
投笔从戎成语故事1成语释义:扔掉笔去当兵。
形容弃文就武,读书人参军入伍。
从戎:参军。
来源追溯:《后汉书·班超传》: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子介、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故事链接:班超是西汉著名史学家班彪的小儿子,《汉书》的编撰者班固的弟弟。
他从小胸怀大志,虽然不注意修饰外表,不拘细节,但很孝顺长辈,常常在家干粗活、累活。
他擅长辩论,并且阅读过各种图书和典籍。
汉明帝永平五年,即公元62年,班超被召到京城洛阳做官,30岁的班超与母亲随同前往。
由于家境贫寒,他经常替官府抄写书籍,以取得一些收入。
时间久了,班超对整天抄抄写写非常厌烦,觉得长期干这种事没有出息。
一天,他正在埋头抄书,突然心有所感,把笔一扔,感叹地说:“大丈夫纵然没有雄才大略,也应当像傅子介、张骞一样,到西域去建功立业,获得封侯的赏赐,怎么能老是这样埋头在笔砚之间抄书呢!”同他一起抄书的人听他说这话,都不以为然,讥笑他是异想天开。
班超反感地说:“你们这些庸碌的小人,怎么能理解壮士的志向呢?”不久,班超参加了军队。
他作战英勇,身先士卒,得到了升迁。
后来,汉明帝又派班超出使西域。
在多次出使西域的过程中,他只带着数十个随从,凭着自己的勇敢和智慧,克服了重重困难,为加强汉朝和西域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联系,做出了重要贡献。
学以致用:从文和习武,都可以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为了保家卫国,许多男儿做出了投笔从戎的选择,使自己的身躯出现在祖国的最前线。
投笔从戎成语故事2出处:《后汉书·班超传》。
意思:形容文人从军、弃文就武。
戎:军事。
投笔从戎的典故_投笔从戎的典故故事
投笔从戎的典故_投笔从戎的典故故事投笔从戎,释义扔掉笔去参军。
指文人从军。
那么大家想知道投笔从戎的典故是什么吗?接下来店铺给大家介绍投笔从戎的典故,希望可以帮到大家!投笔从戎的典故班超是东汉一个很有名气的,他从小就很用功,对未来也充满了理想。
有一天,他正在抄写文件的时候,写着写着,突然觉得很闷,忍不住站起来,丢下笔说:「大丈夫应该像傅介子、张骞那样,在战场上立下功劳,怎么可以在这种抄抄写写的小事中浪费生命呢!」傅介子和张骞两个人,生在西汉,曾经出使西域,替西汉立下无数功劳。
因此,班超决定学习傅介子、张骞,为国家奉献自己。
后来,他当上一名军官,在对匈奴的战争中,得到胜利。
接着,他建议和西域各国来往,以便共同对付匈奴。
朝廷采取他的建议,就派他带着数十人出使西域。
在西域的三十多年中,他靠着智慧和胆量,度过各式各样的危机。
班超一生总共到过五十多个国家,和这些国家保持和平,也同时宣扬了汉朝的国威。
投笔从戎解析[释义] 指读书人放弃文化工作参军入伍。
投:扔掉。
[语出] 东汉时的班超扔掉手中的笔决心去边疆从军打仗;建立功业。
见《后汉书·班超传》。
[正音] 戎;不能读作“jiè”。
[辨形] 戎;不能写作“戊”。
[近义] 弃文就武[反义] 解甲归田[用法] 用作褒义。
一般作谓语、定语。
[结构] 连动式。
[例句] 抗日战争爆发;革命青年纷纷~;奔赴抗日的前方。
[英译] give up the pen for the sword投笔从戎造句1、报国不必须要投笔从戎,在自我岗位上好好努力也是一样。
2、抗战时期,广大师生历尽艰难,内迁重庆,坚持办学,不少学生投笔从戎,浴血沙场。
3、有时候我也想像他一样投笔从戎保家卫国的,但是我做不到。
4、你拿什么和他比,他能够投笔从戎你能够吗?5、历史上有很多为人都是投笔从戎的,我们孩子啊犹豫什么呢。
6、队上的干部,大多是投笔从戎的年轻学生。
7、为了抵抗外侮,许多青年纷纷投笔从戎。
成语故事:投笔从戎
成语故事:投笔从戎成语故事:投笔从戎导语:投笔从戎,释义扔掉笔去参军。
指文人从军。
出自:《后汉书·班超传》:"大丈夫无他志,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间乎?"下面我们来详细阅读这个故事!成语故事:投笔从戎【注音】tóu bǐ cóng róng【成语故事】班超是东汉一个很有名气的将军,他从小就很用功,对未来也充满了理想。
公元62年(汉明帝永平五年),班固被明帝刘庄召到洛阳,做了一名校书郎,班超和他的母亲也跟着去了。
当时,因家境并不富裕,班超便找了个替官家抄书的差事挣钱养家。
但是,班超是个有远大志向的人,日子久了,他再也不甘心做这种乏味的抄写工作了。
有一天,他正在抄写文件的时候,写着写着,突然觉得很闷,忍不住站起来,丢下笔说:"大丈夫应该像傅介子、张骞那样,在战场上立下功劳,怎么可以在这种抄抄写写的小事中浪费生命呢!"后来,班超出使西域,终于立了功被封了侯。
傅介子和张骞两个人,生在西汉,曾经出使西域,替西汉立下无数功劳。
因此,班超决定学习傅介子、张骞,为国家作贡献。
后来,他当上一名军官,在对匈奴的战争中,得到胜利。
接着,他建议和西域各国来往,以便共同对付匈奴。
公元73年,朝廷采取他的'建议,就派他带着数十人出使西域。
他以机智和勇敢,克服重重困难,联络了西域的几十个国家,断了匈奴的右臂,使汉朝的社会经济保持了相对的稳定,也促进了西域同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
班超一直在西域呆了三十一年。
其间,他靠着智慧和胆量,度过了各式各样的危机。
他为当时的边境安全,东西方人民的友好往来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出处】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 《后汉书·班超传》【解释】从戎:从军,参军。
扔掉笔去参军。
指文人从军。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弃文就武【相近词】弃文就武【相反词】解甲归田【成语例句】◎ 他毅然投笔从戎,辗转天津、烟台、济南,投身于硝烟弥漫的抗日战争之中,先后经历了无数次浴血战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一文库()〔班超弃笔从戎的典故〕
东汉都城洛阳,一群年轻人正在一个房问里伏案抄写,不时还有人边写边议论这次能赚多少钱,可是坐在最后一排的一个叫班超的人却一直沉默不语。
突然他站起来将手中的毛笔狠狠地往地下一摔,众人回头诧异的注视着他。
班超严肃的说:“男子汉大丈夫应当为国杀敌立功,我们怎么能安安稳稳地坐在这里,过这些抄抄写写的日子呢?”众人先是一愣,接着有人起哄:“哼!看不出班超这小子,连饭都吃不饱,还想去立功受封呢!”班超在众人的哄笑声中愤然离去。
班超生气的回到家,正在整理书籍的父亲班彪看他一脸的不高兴,大概猜出了几分,于是就把他和兄长班固、妹妹班昭一起叫到面前。
父亲问道:“你们兄妹三人的志向都是什么?”班固、班昭回答说愿意像父亲一样编写史书,而班超却说:“我的心愿是领兵打仗,最好像博望侯张骞那样率
队出使西域!”父亲非常欣慰,语重心长的对他们三个说:“你们都有远大的志向,这一点我非常高兴,但你们要记住,做任何事情都不能心浮气躁,只有踏踏实实,打好基础,那么等机会来时,你们才不会错过。
”不久,班超果然投笔从戎,跟随猛将窦固与匈奴作战,立下战功,成为一名年轻的将军。
汉宫金殿上,汉明帝得知匈奴被驱赶到漠北边境时,大为宽慰,对窦固和班超大加赞扬,并且封班超为“假司马”。
汉明帝主张罢兵,就此停止对匈奴作战,可班超却上奏说:“现在匈奴虽然已经逃走,但还经常骚扰我边境,臣担心,一旦给他们喘息的机会,他们会卷土重来,到那时,后果将不堪设想!”汉明帝询问班超该如何办才好,班超回答说:“漠北离我们中原万里,出兵很难,当务之急是派出使节,联合漠北诸国,共同抵抗匈奴。
臣愿意带领三十六人出使西域!”汉明帝当场应允。
班
超第一站来到鄯善国。
鄯善国的国王盛情款待了班超一行人,班超对他痛陈利害关系。
国王经过深思熟虑,表示愿意联合西域各诸侯国共同抗击匈奴,班超很是高兴。
席间,一个官员突然急匆匆的赶到国王身边,低声耳语了几句,国王的脸
色立刻紧张起来,随后匆匆的走了。
班超一行人感到非常的不解。
过了不久,国王又回来了,让士兵将鄯善的服装发给班超等一行人,众人才心安称谢。
可是此后一连三天,班超去求见国王篇署和约,却总是被国王以生病为由拒之门外。
班超仔细地回想起那晚的情景及国王慌张的神色,觉得其中必有蹊跷,于是暗中派人去调查。
原来在鄯善国王宫中,匈奴使者突然到来,责问国王是否收留了汉朝的使者。
国王佯装不知,暗中派人催促班超等人回国,如果不从,就要对他们下手,宁愿得罪汉朝,也不得罪匈奴。
这些话恰巧被班超派去调查的人听到了,他急忙去报告班超。
班超立即将下属召集起来,说:“同来西域,为的是立功报国,现在匈奴使者才来几天,鄯善国王态度就已经大变,如果他把我们交给匈奴,那连尸骨都回不了家乡。
大家看怎么办?”众随从异口同声的说:“事情紧急,一切听从将军安排!”班超激励大家:“好!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今天咱们连夜突袭匈奴使者营地,发起火攻,乘他们摸不清楚我们底细的时候,一举消灭他们,这样鄯善国才会与汉朝和好。
”入夜,班超率三十六名随从用火攻偷袭匈奴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