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一定要学会正确的学习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一定要学会正确的学习方法
值得注意的是,学科交叉融合以及第六次科技革命带来的学科启示,是形成新
的研究生长点和突破的重要途径。但是对本科生而言,是否应该继续以打好基
础为要,值得考虑。
比如,一些所谓交叉专业,一般每样学一点,但是都不如原专业扎实,其实很
尴尬。李兵以信息科学专业为例说,只是学一点数学,也学一点计算机,听起
来专业名字很“高大上”,其实既没有数学的学生学得扎实,也没有计算机的学
生学得深入,出去找工作,一般会说自己是学计算机的。
胡瑞敏建议,学生在报考专业时,需充分了解所选专业的学科结构,再根据自
身情况确定是否适合该专业的学习,不要一味追求专业的社会热度,避免望名
生义带来的后悔。
回归到人才培养的原点,如今的高校培养人才,一般都会考虑到学生的就业问题,开设课程的基础性和应用性都有侧重,即所谓“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
高素质”,归结起来实质就是知识、能力和素质3个方面的要求。
李兵说,作为人才的基本能力结构主要包括:获取新知识能力、科学思维能力、综合创新能力、适应应变能力、工作实践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自我决策能力等。人才的基本素质结构主要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身体
素质和心理素质,等等。
大学课程的学习,则主要是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基本知识结构。同时,要树立
终身学习的概念,上过大学和没上过大学有什么不同?关键在于上述几个结构
的构筑。这些结构搭建好了,即使未来的工作与所学专业不相关,也能够通过
快速的学习和训练适应工作要求。
正如嫦娥3号总指挥、中国科学院院士叶培建在回忆自己高考时的报考经历所
说的,本来想学飞机专业,结果却被无线电专业录取了,后来又绕回自己感兴
趣的专业。他对教育部门建言,高校尽量不要在学生入校之初就将其“定”在某
一专业上,而对青年学生,他建议,不管学什么专业,在大学,一定要学会正
确的学习方法,有了好的学习方法,走上社会就有再学习的本领,学什么都会
很快。
延伸阅读:
“三步法”选适合你的大学
一场轰轰烈烈的高考刚刚结束,如何挑大学、选专业,就成了考生和家长最大
的心事。自高校扩招之后,对大部分中国家庭尤其是城市家庭而言,孩子能否
上大学不再是难题,考生及家长更为关注的是能上什么样的大学,或者说在学
业成绩水平既定的情况下,尽可能地上各类排名中人们口口相传中的“好大学”、“热门专业”,而不去考虑这所大学、这个专业是否真的适合自己。那么,在个
人平时学业成绩、高考成绩允许的情况下,如何从为数众多的高校中选择适合
自己的大学、专业来学习?破解这一难题的关键在于树立“人校匹配”的思想,
走出“有什么分数上什么大学(专业)”的盲信、盲选误区。
如何实现“人校匹配”?参照职业指导中著名的“人职匹配”理论及其“三步法”,考
生在选择适合自己的大学或专业时,也可以尝试“三步法”——
第一步,全面分析考生个人及家庭的特征和需求。对考生而言,中学阶段的学
习基础、兴趣及活动经历,个人对未来求学的地域偏好、职业兴趣、毕业期望
等都会影响到其对大学及专业的选择。就考生家庭而言,是否是第一代大学生
家庭、父母的文化程度和职业类型、家庭的经济与社会资本、父母对子女未来
的学历期望、父母对子女未来的就业期望都会左右考生及家庭对大学以及专业
的判断和选择。
第二步,深入了解目标高校及目标专业。对大多数考生及其家庭来说,中国的
大学不仅“千校一面”而且貌似“黑箱”,人们仅能从网络及新闻报道中获得关于大
学的片段信息。
那么,考生及其家庭还可以通过什么办法来增进对目标高校、目标专业的了解?
1、进入高中就应展开对目标高校、目标专业的寻找。严格来讲,选择适合自己的大学、专业,不是高考前后这一两个月就能完成的事情,它是一个经过长期
思考、探索的过程;高中3年的学习,不仅为求得一个好分数,更重要的是学
校和家庭从一开始就要引导学生思考“我喜欢学什么?我将来适合做什么?我要
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过一种什么样的生活?”从促进学生毕生发展的角度来讲,对职业认知与兴趣的培养,应该提前到小学和初中阶段,遗憾的是,我国中小
学校普遍缺乏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设置,这也是考生在高考志愿填报时常
感到茫然不知所措的重要原因。
考生及家长应小心两个误区。误区一是盲信排名。国内掀起一股大学排行热,
各类高校综合排名以及专业排名层出不穷,比较有影响的官方排名有教育部学
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公布的2012年全国高校学科评估结果,民间排名有
武书连中国大学排行榜、中国校友会网排行榜等。不过,目前的各类高校及专
业排名,因为评价方的目的不同、指标各异、方法有别,排名结果不尽相同甚
至相互矛盾,社会各界对此也表示质疑和批评,所以各类排名仅可作为志愿填
报中的信息参考,考生及家庭对此切不可盲信,更不可据此进行盲选,替代自
我分析。误区二是对口就业。在年年都是“史上最难就业年”的当下,大学生很
难在毕业之际就找到一份称心如意的专业对口工作,毕业生们愈来愈感到学什
么不等于就能做什么,想做什么不等于就能做什么,人才市场需求的波动、个
人社会资本网络的多寡有时更能决定毕业生的最终去向。
2、在大致确定目标高校、目标专业范围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开展实际调研。例如,利用高校开放日、高考咨询日等机会,提前到目标高校实地考察,了解目
标专业的招生标准、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师资力量、毕业去向等信息,同时
身临其境地感受一下校园氛围。还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联系到目标高校的在校生、毕业生,了解他们对自己所学专业的感受和评价,分享他们对母校的印象。
第三步,实现考生与大学、专业的匹配,选择一所适合自己特点又有可能被录
取的大学及专业。
心理学家认为兴趣是描述一个人人格的另一种方法,当学生的自我兴趣类型与
所在大学、所学专业相匹配时,学生在就读期间可以最大化地发挥自己的潜能,而不像其他学生一样,仅仅挣得一个说得过去的学分绩点。但在高考志愿填报中,是一个不断妥协的过程,在考生与学校及专业难以达到完全匹配的情况下,尝试寻找相邻、相近的学校和专业,这样的“人校匹配”结果往往是一个匹配组合,按照匹配程度由高到低,形成考生在志愿填报过程中的最优选择以及若干
次优选择。
在我国高等教育入学率逐年攀升、高等教育的投资收益率逐年递减的大环境下,无论是考生及其家庭,还是从事高考志愿填报指导的各类机构和人员,思考的
重点应该从“能不能上大学?能上什么样的大学?”逐步转变到“为什么要上大学?如何度过大学4年?”从长远来讲,真正改变一个人命运的是知识与能力的不断
积累,而非学历文凭的简单累加。所以,选择适合自己的大学和专业,并准备
好以一种积极、严肃的姿态走完未来的关键4年,才是一个考生在高中生涯即
将结束时的“成人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