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中师幼互动的优化策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中师幼互动的优化策略
师幼互动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作为一种教育方式,师幼互动的优劣关键在于是否有助于幼儿发展。我们结合多年的实践,逐步摸索出一些优化师幼互动的策略。
⒈精心创设语言教育活动情境,自然生成语言教育主题,减少无效互动发生的可能性,为有效互动的形成创造充分的条件。
教育活动本身具有强烈的情境性,尤其是语言教育活动。在一定意义上,语言只有在特定的情境中才具有真正的意义。为此,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中,“教育者的责任和义务在于促进儿童的学习倾向,提高他们的学习感受力,因为这将帮助儿童形成终身积极参与学习的进取心。”
一般来说,教育活动情境包含自然情境和创设情境。自然情境指利用周围自然景物、季节、气候的变化,以及利用幼儿园现有的环境和社会、家庭的自然资源开展教育活动,在这种氛围中开展的语言教育活动真实、自然,能让幼儿在不知不觉中运用语言。创设情境指创设特有的语言活动主题环境和教师用语言描述构置的语境。创设情境需要借助一定的教具和设置特定的表演情境,如图片、影象、演员、教具、玩具等。
语言教育活动中,自然情境和创设情境的运用需要根据主题的需要来确定,既可单独运用也可交汇使用。可以说,合理的运用教育活动情境有助于提高师幼互动的有效性。但是,过分依赖语言活动情
境,可能会限制师幼互动的范围与层次。为此,有必要突破传统的互动方式,超越教育活动情境的制约,进入深层次的互动。
⒉运用创造性语言活动激活幼儿生活过程中积累的学习经验,在经验迁移的基础上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深化互动层次的同时发挥互动的整体效应。
幼儿园语言活动中师幼互动首先必须贴近幼儿的生活,为幼儿提供有益的知识经验,提高幼儿主动互动的积极性。但是,就互动的终极目标而言,关键在于为幼儿创造深层次互动的必要条件,使幼儿获得一种全新的互动体验,引发原有经验的升华。于是,语言活动本身的定位显得非常重要。
语言教育活动的定位至少可以分为三个基本层次:有意义的接受性活动、材料支持下的模仿活动和教师指导下的创造性活动。以散文《春雨沙沙》为例,欣赏活动属于第一层次,表演活动属于第二层次,而创编活动则属于第三层次。
按照有意义的接受学习理论,欣赏散文《春雨沙沙》时,教师必须找到一个“先行组织者”,即幼儿经验结构中与散文主题相适应的“活性成分”。例如,春天的表象、下雨的表象。如果幼儿能够同时激活“春天下雨”的表象,并且即使迁移到欣赏活动之中,将有助于幼儿对散文轻捷的理解,获得或生成“意义”。于是教师发起的第一轮互动就必须指向幼儿潜在的相关经验。这轮互动的价值在于为幼儿铺设通道,常有的策略就是利用图片或音像唤起幼儿的相关表象,使幼儿快速进入活动情境。但是,仅仅依靠已有经验难以推动互动的内部深入,也
难以维持互动的外部延伸。
为此,教师必须引导幼儿超越原有经验,寻求新经验的生长点。一种可行的策略是借助材料(附着新经验的载体)的支持,在原有经验基础上“嫁接”新经验,或在原有经验结构中生成新经验。在认知发展上,皮亚杰把这种现象称之为“顺应”。借助“人工情境”的支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幼儿经验的缺失。就互动而言,这种情境可以加深幼儿的体验,触动幼儿的想象。尽管演示性实验具有模仿性特点,但是,对于幼儿来说,模仿是创造的基础。从互动的有效性考虑,每一轮互动都应该为幼儿提供有益的经验或新的体验。于是,不同类型的语言活动之间,其互动层次应保持一定的对应性,更为重要的是,如何加强各个活动之间互动形成的整体性。
⒊加强教师的交往能力与语言修养,指导教师在互动过程中掌握互动语言性互动技术与非语言性互动技术,,熟练驾驭互动过程,包括互动的发起、转换、监控与调节,为保障互动有效性提供技术支持。
教育实践表明,教师素质是决定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中师幼互动效果的关键因素。而教师素质中直接影响互动效果的主要因素来自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是教师的个性品质,尤其是直接制约人际交往能力方面的气质特点,如心境质量、敏感性、接纳性、活跃性等。这些心理特征不仅与幼儿的天性相匹配,并且能够激活教师自身的情感体验,师幼在互动过程中易产生共鸣,达成默契。
其次是教师的专业素养,尤其是对自身行为的反省能力与幼儿行
为的领悟能力,这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反省能力即反思能力,是教师成长的关键。反思通常有两种结果:一是教师行为是适宜的,二是教师行为是不适宜的。适宜的教育行为中有些是属于非自觉的、下意识的行为,通过反思,这类行为将成为教师的自觉行为。对不适宜的教育行为,教师通过反思明白了为什么不适宜,从而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引发教师向更新的知识和更高的水平迈进。实践—反思—实践的改进—进一步的反思—实践的进一步改进……就是在这个不断循环反复、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中,教师获得了成长,教育实践得到了改进。强调对幼儿行为的领悟能力是要了解幼儿,满足他们的心理、生理、求知欲以及行为发展的需求。在语言教育活动中强调这一点,既要满足幼儿语言发展的需要,又要吗努嘴幼儿不断成长的需要。
再次就是教师的语言素养和互动技术。应该说,大多数教师接受过幼儿语言教育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的训练,然而,语言素养是一个长期的修炼的过程,特别是幼儿语言的理解、转换和应对,不仅需要丰富的幼儿生活经验而且必须具备良好的交往能力与应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