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月考试卷分析
河南省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月考语文试题 含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诗言志”是一句古话,但古代所谓“言志”和现在所谓“抒情”并不一样,那时的“志”总是关联着政治或教化的。春秋时通行赋诗,在外交的宴会里,各国使臣往往得点一首诗或几首诗叫乐工唱。这很像现在的请客点戏,不同的是所点诗句必加上政治意味。这国对那国或这人对那人的愿望、感谢、责难等,都可以从诗篇里断章取义。断章取义是不管上下文的意义,只将诗中一两句抽出来,就当时的环境作政治的暗示。如《左传》襄公二十七年,郑伯宴晋使赵孟于垂陇,赵孟请大家赋诗,他想看看大家的“志”。子太叔赋的是《野有蔓草》。原诗云:“野有蔓草,零露溥兮,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子太叔只取末两句,借以表示郑国欢迎赵孟的意思,原诗是男女私情之作,他却不管。在那次宴会里,赵孟就和子太叔说了“诗以言志”这句话。
C.献诗言志是自下而上,赋诗言志大多是诸侯之间的应酬,虽然二者使用的对象不同,但表达目的主要是讽与颂。
D.材料二表明,朱自清的文论研究立足于先秦,又不局限于先秦,展现出他对中国文学史的宏观把握和学贯中西的品质。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举《左传》襄公二十七年的例子,是为了证明对《诗经》的断章取义在春秋时期是一种普遍现象。
借助考镜,他厘清了“诗言志”发展的内在史脉。他首先指出“诗言志”一词最早见于《尚书·尧典》,并通过“诗”“志”的语义考证,得出“诗”同于“志”,指出“诗”或“志”包含有闻一多所说的“记录、记忆、怀抱”三层意思。但他强调到了“诗言志”时,诗已指向怀抱了。而这种“怀抱”与礼相关,与政治、教化相关。这也就奠定了“诗言志”与政教有关的基调。献诗陈志、赋诗言志大抵如此。教诗明志更是以教化为主要目的。即便到作诗言志时,也“总还贴在穷通出处上”。如此一来,他揭示了“诗言志”“皆关政教”的基本特性。
2025届长郡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5届长郡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20分)2024-10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我们要理解中国传统的山水眼光,进而用这种眼光观看我们周围的真山真水。
什么是山水的眼光?中国画家画一座山,通常先在山脚下住一段时间,在山腰又住一段时间,山前山后来回跑,又无数次登上山岭远望,最后整座山了然于心,待要画时,和盘托出。
一画之中,山脚与山体俱见,山前和山后齐观,巅顶与群峦并立,这就是所谓的“高远、深远、平远”。
不为透视所拘,不受视域所限,山水草木一例相看,烟云山壑腾挪反转。
古人把这种方法称为饱游而饫看,游目而骋怀。
山水眼光是一种不唯一时一侧的观看,更是将观看化入胸壑,化成天地综观的感性方式。
山止川行,风禾尽起。
中国人的内心始终有一种根深蒂固的山水依恋。
何谓“山”?山者,宣也。
宣气散,万物生。
山代表着大地之气的宣散,代表着宇宙生机的根源,故而山主生,呈现为一种升势。
何谓“水”?水者,准也。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相对山,水主德,呈现为平势、和势。
正是这种山水之势在开散与聚合之中,在提按与起落之中,起承转合,趋背相异,从而演练与展现出万物的不同情态、不同气韵。
山水非一物,山水是万物,它本质上是一个世界观,是一种关于世界的综合性的“谛视”。
所谓“谛视”,就是超越一个人瞬间感受的意念,依照生命经验之总体而构成的完整世界图景。
这种图景是山水的人文世界,是山水的“谛视”者将其一生的历练与胸怀置入山水云霭的聚散之中,将现实的起落、冷暖、抑扬、明暗纳入内心的观照之中,形成“心与物游”的存在。
多年前,我曾在台北故宫博物院欣赏北宋郭熙的《早春图》。
我在这里看到一片奇幻的山壑被一层层的烟云包裹着,宁静而悠远,峻拔而生机勃勃。
这是早春即将来临之时的山中景象——冬去春来,大地苏醒,山间浮动着淡淡的雾气,传出春天的消息。
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月考(三)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雅礼中学2025届高三月考试卷(三)语文命题人:审题人:本试卷共四道大题,23道小题,满分150分。
时量150分钟.得分: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二八定律又叫帕累托法则,最早用于描述社会财富分配不均的现象:即约20%的人掌握着80%的财富,帕累托法则的核心观点是约20%的变量操纵着80%的局面,所以,二八定律又名“80/20法则”,是一种基于“重要的少数与琐碎的多数”原则的量化标准。
该原理由19世纪意大利经济学家维弗雷多·帕累托提出,他发现20%的产品或活动通常带来了80%的收益。
在管理学中,二八定律通常用于识别和优化关键的20%因素,以获得80%的成果,从而使有限的资源发挥尽可能大的应用效益。
需要指出的是,虽然总体呈现出这样的统计规律,但占比不一定恰好是20%和80%。
长尾效应最早由美国的克里斯·安德森在2004年提出,常用于解释在线商业和经济模型,指销量较小或不被重视的产品或服务,由于种类繁多,总销量庞大,累计总收入超过了主流热门产品的收入。
从曲线的形状来看,除了较短的头部,还有一条长长的“尾巴”(如图1所示),随着互联网和产信息化的发展,数字产品存储成本的压力逐渐降低甚至抵消,消费者具有更多的选择权和自主性,长尾理论的应用蓬勃发展。
在经济学领域,二八定律早已成为重要的商业法则,企业通过重点关注核心客户、大客户和热门产品、畅销产品等,获得最大化的收益。
二八定律阐释的是稀缺经济学,其基本假设是“资源稀缺”,即有形货架、存货成本等较为缺乏,企业没有足够的货源架空间为每一个消费者提供所需的每一类产品,也无力承担滞销产品所占有的生产成本。
在此情况下,企业要实现盈利,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采用标准化服务战略,通过单一品种的大规模生产,占据绝大部分市场,促使产品快速流通,避免长期占用货架和生产成本。
高三语文月考总结分析5篇

高三语文月考总结分析5篇高三语文月考总结分析1本次期中测试,试题构成与高考试题基本相同,同时也有两点变化:一是文言翻译,有两句选自语文必修篇目,降低了考查难度,学生得分较高;二是现代文阅读,取消了选做题,仅考查文学类文本阅读,避免了学生因选本的不同而出现的得分偏差现象。
对于一部分习惯于解答实用文本阅读题的同学来说,有点不适应。
当然这也提醒学生复习要全面,不可存有投机侥幸心理,对于高考可做考查的各类型题目都要做全面复习把握。
本次测试,我校各班成绩基本持平,在107分左右,高分可达109分,低的则在104分,相差有五分之多。
一卷得分在29分左右,二卷在78分左右。
分析学生答题情况,发现失分原因不外乎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两端:部分学生基础知识积累不足,掌握不扎实,不能活学活用相关解题概念、技巧、,去解答具体问题;写作方面,在标题拟制,开篇、结尾亮观点,点材料,以及材料的使用要讲求详略得当,新颖丰富上都有不尽如意处。
也有部分同学有非智力因素失分现象,最突出的一点是答题时间安排不合理,没按照各题分值来划分答题时间,以致部分同学不能按时答完试卷,手忙脚乱,作文仓促作结,或不了了之。
不能分点列条规范答题,答题顺序不合理,书写不规范,端正,清晰,美观,卷面一团糟糕,同时审题不够仔细认真,全面,以致答非所问,缺乏针对性,也是重要的失分原因。
针对考试当中表现出的种.种问题,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加强工作的针对性,群策群力,加强集体备课,科学合理的安排好教学辅导计划,落实好每堂课诱思探究教学三环节。
结合学校组织的各类型考试、检测,促进学生对的积累,提高其应用能力。
加强教学过程当中的落实,督导环节,要求学生凡复习过的,做过的题目,都要扎扎实实掌握起来,用好,周记本,错题整理本。
平时注意有布置就有检查,有问题及时处理,堂堂清,日日清。
深入钻研大纲,考纲,近几年的高考试题,切准复习重点,把握高考的命题趋向,做到有的放矢,追求工作的有效性。
语文月考成绩分析总结范文(4篇)

语文月考成绩分析总结范文不知不觉间,____月份的月考已经离我们远去了,我和孩子们又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上,迎接新的挑战!在本次月考中,我们51班,均分是____分,但不及格的人数就占到____个,优秀率也不是很高,说句实话,这份成绩的取得,让我更感到了压力之大!要想让学生再提高,说句实话,心里还有点恐慌!毕竟学困生比较多,但是,一些学生的进步又让我看到了一丝希望!逐题看过学生的试卷后,综观学生答题情况,我针对学生各方面的掌握情况做以下分析及教学反思。
一、试卷分析:拿到这份试卷,心里有些担心,尤其是对于初一学生,虽说考的是第一单元的试题,知识点少,但学生考试经验不足,难免会有失误。
比如第一题第二小题的改正错别字“白白糟塌”,这是在小学就应该会的,可好多同学都找不出来,基础知识一点儿也不过关。
还有好几个基础题学生不会写,看来也没有什么好的办法,只有在以后的教学中多加练习,提高感悟能力,做到熟能生巧。
剩下的基础题目基本上都是学生平时所常见的,经常练习的,比的是细节问题,认真程度,不过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再简单的题目还是会有学生答错,该如何让学生做最好的自己,成为摆在我面前的一个难题。
阅读题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说,一道难以逾越的槛,反映出学生缺乏举一反三的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也反映出我们平时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所下的功夫还不够。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不是急功近利的事情,我们应该在平时的阅读中渗透阅读方法和答题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答题的快乐,而不把阅读理解当成是老虎,不敢问津。
当务之急是让这些孩子不惧怕阅读,我觉得增强孩子的自信,更重要,其次是要对他们进行一些必要的方法指导!二、存在问题:为了克服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全面提高语文教学质量,针对本次的月考情况,我准备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改进自己的工作:1、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我们要重视学生的书写习惯和态度的养成教育,坚持长抓不懈。
要通过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人生态度。
高三语文月考试卷分析

高三语文月考试卷分析一、试题评价本次月考试卷充分体现了高中语文教学的要求,突出了教学重点,在考查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侧重对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考查,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提高。
二、学生答题情况分析1、基础知识部分本文1)选择题部分本次考试中,选择题得分情况一般,主要问题是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不够牢固,导致失分。
其中错别字和读音错误的较多,这反映出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对字词的积累不够,需要加强基础知识的训练。
本文2)古文翻译部分古文翻译是学生的一个薄弱环节,很多学生不能准确把握古文的句式和用词,导致翻译出现错误。
这部分失分较多的主要是对古文中的特殊句式和关键词语理解不准确。
本文3)现代文阅读部分现代文阅读部分是本次考试中学生的一个得分点,大部分学生能够准确把握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观点,但在一些细节问题上出现了错误。
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加强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的训练。
2、写作部分写作部分是学生的一个薄弱环节,很多学生的作文存在着思路狭窄、语言平淡、结构混乱等问题。
本次考试中,学生的作文得分情况一般,主要问题在于审题不准确、思路不清晰、表达不流畅。
这需要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加强写作训练,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三、教学建议根据本次考试的情况,我认为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1、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日常教学中,要注重字词的积累和语法的训练,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2、加强古文教学,提高学生的古文阅读能力。
在古文教学中,要注重对特殊句式和关键词语的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古文的含义。
3、加强写作训练,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在日常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写作思维的训练,帮助学生掌握写作的基本技巧和方法。
同时要注重对学生语言表达的训练,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本次月考试卷命题原则是考查学生对课文中的字、词、句、段以及标点符号的掌握情况,同时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语言的表达以及运用知识的能力。
北京市海淀区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解析版)

北京市海淀区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5题。
材料一北京是世界文化名都,它众多的文化古迹,一直吸引着世人的目光。
其实,北京的自然遗产,特别是植物多样性,也是世界其它名都难以相比的。
《北京植物志》(1992年第3版)共收入维管植物169科,898属,2088种。
北京作为都城有两千余年的历史,由于人口聚集,周围环境受到了严重破坏,现有的植物区系和植物群落,与两千年前相比已有很大的不同。
目前,距离城区较远的山区破坏程度较轻,植物种类保存较多,如房山上方山,门头沟东灵山和百花山,延庆松山,怀柔喇叭沟门和云蒙山,密云雾灵山,对这些地区应加以特别的保护。
北京在气候上处于暖温带向中温带的过渡,在自然地理上处于黄土高原向海河平原的过渡。
这里既是许多暖温带植物以及具热带亲缘的喜温暖的植物分布的北界,也是中温带东北南部许多植物分布的南界。
目前在低山平原地区仍可找到大量具热带、亚热带亲缘成分的植物。
多种落叶阔叶灌丛成片地出现是目前北京山地植物多样性的特色。
不同海拔,不同坡向,无论溪边或旱坡,都出现了多种落叶阔叶灌丛,这在其它地方很少见到。
而京西和京北山区的突出特点是,在海拔1600米以上的山顶或近顶的“夷平面”上,分布着以多种杂类草为主的亚高山草甸。
亚高山草甸野生草木花卉繁多,不同的时序,不同植物开着不同颜色的花,花色交映,五彩缤纷。
如东灵山和百花山,都有大量可供观赏的花卉,仅百花山中观赏植物就有300余种。
古籍记载:“无名花草,遍山取妍,三时不绝,故为百花山。
”其中国家二级保护植物金莲花尤其引人注意。
北京植物区系中有一定数量的种类已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名录。
北京是我国政治、文化等中心,生产和生活给环境带来了较大压力,而交流频繁也给外来植物的入侵带来了便利。
这不仅对农业生产造成损害,还直接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
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很大程度上起源于生物及其环境的多样性,因此北京在保护好文化遗产之外,保护好独特的自然遗产,意义重大。
2024年高三语文月考总结分析(2篇)

2024年高三语文月考总结分析____年高三语文月考总结分析____年高三语文月考是学生们备战高考的重要一环,对于他们来说,这次月考的成绩将直接反映出他们在语文学科上的掌握程度和突破空间。
因此,对于学生们来说,总结和分析这次月考的情况,找出问题所在,是非常有必要的。
本次月考总体情况较为平稳,考题难度适中,题型结构合理,能够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水平。
题目内容贴近实际生活,既有文言文,也有现代文,考核的范围广泛,包括文言文阅读、文言文写作、现代文阅读、现代文写作、作文等多个方面。
该月考注重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注重考查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和综合运用。
在文言文方面,难度适中,内容广泛,考查了学生对于经典文学著作的理解与解读能力。
在文言文的阅读理解中,重点考查了学生对古代文言文的词汇理解、句子结构分析和文义把握能力。
在文言文的写作中,考查了学生对文言文章法和古代作家的写作技巧的掌握程度。
学生应该注重对文言文的学习和理解,掌握其中的重点难点知识,提高自己的分析和解读能力。
在现代文方面,考题注重理解和分析能力,选材广泛,贴近生活。
阅读部分考查学生对现代文的阅读理解能力,重点考察学生对文章主旨、观点、论证过程等方面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写作部分注重学生的思辨和表达能力,要求学生能够针对所给的话题或素材,进行思考分析,并做出自己的观点和立场。
学生应该注重对现代文的积累,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在作文方面,该月考的作文题目选择广泛,要求学生根据所给材料,进行论述和阐述,考查学生对于社会现象的思考和观点表达能力。
这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较大的挑战,需要学生在一定时间内准确把握材料的要点,进行合理的论述和观点表达。
学生应该注重阅读和积累,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加强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总体来说,____年高三语文月考考题合理,能够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水平。
但同时也反映出学生在语文学科上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学生在文言文的学习和理解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对古代文言文的生僻词汇和句子结构的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加强对文言文的学习和积累。
精品解析:2025届重庆市第八中学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解析版)

令人遗憾的是,中国与西方“相看两不厌”的时代,持续得不够长久。18世纪末,欧洲的“中国热”迅速降温,欧洲人开始以苛刻的态度和憎恶的眼光看待中国。在这“妖魔化中国”的背后,潜藏着殖民者的贪欲与野心。而西方的傲慢与偏见,特别是19世纪中叶以来凭借坚船利炮对中国的蚕食和侵掠,也极大地损害了西方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形象。由此造成的消极影响,迄今尚未完全消除。值此利玛窦在北京逝世400周年之际,回顾他对中西文化交流做出的巨大贡献,遥想中西“相看两不厌”的那段时光,希望对中西双方都能有所启示。
利玛窦不但在塑造中国早期的“欧洲观”方面作用巨大,在塑造欧洲早期的“中国观”方面的影响也不容低估。他的日记遗稿整理出版后,成为一部“划开中西交通史新时代”的重要著作。一些西方学者评价说:“《利玛窦日记》这本书对欧洲文学、科学、哲学、宗教及生活方面的影响,或许要超过17世纪其他任何的史学著作。”“这本书第一次向欧洲全面介绍了中国道德和宗教思想的概念。欧洲人也是第一次从此书中知道中国圣人孔子和中国文化的精粹儒家经典。”可以说,利玛窦对中国的描绘,在相当一段时间里影响了欧洲人对中国的想象。
《利玛窦日记》问世前,欧洲对中国的想象,受到《马可·波罗游记》的巨大影响。马可·波罗向西方人展示的,是一个高度理想化、充满神奇色彩的异国形象。《利玛窦日记》在一定程度上延展了这一基调,他对中国文明盛赞有加,认为除了还没有沐浴“我们神圣的天主教信仰”之外,“中国的伟大乃是举世无双的”“柏拉图在《共和国》中作为理论叙述的理想,在中国已被付诸实践”。但利玛窦超越马可·波罗的是,他对中国社会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观察。并试图尽量客观地描述中国各方面的状况,从而为欧洲人在更深层次上了解和把握中国提供了宝贵的素材。尽管有褒有贬,总体来看,利玛窦描述的中国形象是以正面为主的。17至18世纪,欧洲出现了一场颇成规模的“中国热”,不少政治家和思想家把中国奉为改造欧洲社会的榜样。这股热潮的出现,有着复杂的原因,但利玛窦的著作和书简,无疑为其提供了坚实的知识背景和理念支撑。
月考语文试卷分析总结【4篇】

月考语文试卷分析总结【4篇】我们现在已经过了月考,就不能再沉浸在兴奋和痛苦当中了,我们要以积极乐观的心理面对学习。
这次失败并不代表永远失败,月考已经过去了,成绩已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自己通过月考发现的不足。
祝,好成绩。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下面小编为您精心整理了4篇《月考语文试卷分析总结》,在大家参考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小编给您的好友哦。
月考语文试卷分析总结篇一本次语文月考试卷是在完成第一单元的教学,进行的第一次综合性测试。
下面就本份试卷及本人所授的九(2)(3)班学生所考情况作简要分析。
一、试卷结构全卷共100分。
题型上,仍是四大模块:积累与运用(16分)、综合性学习(7分)、阅读理解(37分)、写作(40分)。
这四部分结构上基本保持稳定前提下更趋合理,较符合陕西省课改后的中考命题体型。
二、试卷特点1、重视基础知识和能力的考查。
整张试卷,注重了对语文学科中字词和文学常识的积累的考察及阅读、综合等能力的考察。
如字词的积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古诗词的背诵默写、词语与句子的运用等。
2、设题主观性强,答案开放。
例如,综合性学习以及阅读的13小题和19小题都没有统一的答案,以考查学生的主观意识和应用能力,展示学生独特的个性特点。
3、注重对诗歌知识的考查,如9至18题。
总体来看,这套试题题型接近中考而又有所创新,学生很难把握主旨,对诗歌不能理解内容,导致失分太多三、考况分析(一)、积累与运用第3题,找出句子的修辞手法,大部分同学找不全。
有漏写和错写第5题,根据文章内容填空,有一半的同学对文章内容不熟,导致不知如何填写,这说明学生在熟悉文章内容这方面还有待提高。
第7题,不仅仅考查学生的背诵默写能力,还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例如:第(3)小题,《星星变奏曲》中使用通感手法的诗句的是什么?等等,大部分学生没有背诵,所以很少有做正缺的。
(二)、综合性学习这个板块一共有两道题,第7题要求学生为理解山东馆“齐鲁青未了”这一主题,对学生而言,理解这句话不难,但要深入分析他们就摸不着头脑了。
高三月考语文质量分析范文

高三月考语文质量分析范文.doc本次语文月考试卷难度适中,考察了学生的基础知识和理解能力。
但是在学生的答题表现上,还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是学生理解题意的能力较差,表现在名句默写题等需要理解性背诵的题目上得分率比较低。
其次是学生答题不够规范,缺乏答题技巧,导致在诗歌鉴赏等题目上得分不高。
此外,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较差,答卷时表达和解释不规范、欠准确性,甚至出现了空白卷面的情况。
为了改进这些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是规范答题技巧和格式,注重分点答题,避免不必要的丢分。
二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调动学生研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研究,强化教学的目标意识和反馈意识。
三是加强学生思想教育和长效管理,认真及时地做好差生辅导,关注薄弱班级和差生转换。
四是针对不同班级和学生,分层次要求,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提高,为高考做好充分全面的准备。
总之,本次语文月考反映了学生的研究水平和表现,也为我们提供了改进教学的方向和措施。
希望学生们能够认真对待语文研究,不断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
在高三期末考试中,高三(12)的均分为103.24,及格率为98.00%,最高分为117分;而高三(17)的均分为96.79,及格率为83.33%。
难度控制得比较好,得分率在70%以上的题目有8道,得分率在40%至60%左右的有4道。
作文为材料作文,审题基本有一定难度,但还是容易上手。
阅卷时大家按高考标准统一商定的基本分为43分。
失分诊断及建议方面,首先是学生缺乏必要的积累,基本功较差。
从九道选择题、语言基础知识题、名篇名句题,第7道文言文的翻译、第8、9道的古诗鉴赏等题目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文言文翻译一直是老问题,学生对字字落实贯彻得不好,出现漏译、胡乱翻译,甚至凭主观臆断翻译都有,导致丢分严重。
在以后的教学中,任然要加强文言文复,字字落实训练,力主直译,教会学生意译。
古诗鉴赏出现学生审题不准,答题混乱,甚至答非所问。
2024学年安徽省A10高三语文上学期11月考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4学年安徽省A10高三语文上学期11月考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024.11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对于《清明上河图》中所描绘的虹桥(图1),桥梁专家唐寰澄先生将之称为“贯木拱”桥,因其桥拱的主要部分由两套拱骨系统组成(图2),第一套木拱拱骨为三根长木,做梯形布置,另一套木拱拱骨为长木两根、短木两根,做尖拱关布置。
两套系统互相错开并排搭设,各套系统以端头抵紧,两套系统结合,形成稳定的木拱结构。
虹桥以其优美的艺术造型入选成为《清明上河图》主题表现的中心部分。
它以薄薄的拱体,使一座偌大的木桥显得轻盈苗条。
桥头培土压拱,形成了桥面平缓的反向曲线,使桥身波浪起伏,倍增观瞻。
桥端两侧矗立华表木柱,配以精致敦实的石台岸,衬托着圆弧形的拱身,突出了整个建筑立面。
桥檐封以飞边,犹如拔上了鲜明的裙带;横骨端部的戏水兽面板点缀着桥的正面,给人以朴实、端庄的印象。
桥前的华表,顶端白鹤伫立,神态各异,栩栩如生。
关于华表白鹤,杜甫诗有“裹震不涉往来通,天寒白鹤归华表”之句。
桥身“饰以丹艧”,丹艧属赤石脂类,朱色,为油漆颜料。
丹艧刷饰,是昔时营造建筑惯用的重要防腐术,又是作为装饰的一项传统手法。
宋代梁洽《梓材赋》有“上栋下宇资丹腹之余饰”之词,部昂《前题》也有“明其章于木,必须其丹漆”的句子。
虹桥的实例,表明了我国这项传统技术措施,不仅适用于静载的营造建筑,而且在经受活载的敞露于大气的桥工建筑中同样有成效。
飞边封檐和兽面横板,全有防止雨水浸蚀拱身的效用。
涂饰的漆料,受桥面蔽荫,故能长期发挥其防腐作用。
虹桥的艺术处理,体现了实用与美观的巧妙结合,达到了完美和统一,体现了昔时建筑工匠深湛的艺术造诣和认真的求实精神。
(摘编自王英钦《汴水虹桥营建技艺探究》等)材料二:宋代张择端的旷世名画《清明上河图》中的“汴水虹桥”,在中国桥梁史中因其高超的技艺和巧妙的结构而声名显赫。
语文月考试卷分析及反思

语文月考试卷分析及反思语文月考反思篇一首先,学习态度不端正,课前预习不充分,学完每一课后没有及时复习,导致考试时碰到以前课程的题目,失分过多。
学习习惯不好,没有合理安排时间,作业的质量与效率不高,经常熬夜,上课没有精神。
其实刚开始时,我还有那么一些信心,因为试卷还算可以,比较细,难称不上,估计班级的平均分应该在80分以上吧,可谁知道结果竟然是76·6分。
不及格的有2个(1个为随班跟读),及格为10人,良好为26人,优秀为2人。
这样的成绩有些丢人,心中的怒火也抑制不住了,以至晚饭都吃不下(现在有点饿了,后悔啊),躺在床上半天后,整理了下心情,好多了,也终于想通了。
谢谢叶老师,每次都会指导我一下,但是好像晚了点。
叶老师的这盆冷水泼的好,“你在帮谁复习?”“好学生还是学困生?”“有效果吗?”当时我还不以为然,理直气壮的对他说:“我已经很认真的复习了,只要听了,做了作业的,就没什么问题了,他们那些作业不做的,家长都不管,我能怎么办。
”现在想想真的很好笑,叶老师说的真的很对,我要复习的对象只是学困生,好学生回家后自己也会看书的,不需要你多说什么的,而学困生呢?他们在家本来就缺少家长的管教,导致作业完成不是很好,压根就没复习到什么,上课的效率也很差,所以这样的复习效果微乎其微。
我将成绩翻看了一下,发现期末一直不做作业的3个成绩分别是51·5,60,61。
还有5个作业也时常拖拉和完成不认真的也都在74分以下。
现在我终于明白叶老师说的“复习是要帮学困生复习。
”而我一直“一视同仁”,结果却导致了这样的结果,不得不说我很失败。
至少复习阶段是很失败的。
没有抓住重点。
吃一堑,长一智。
事不过三,经过自己的摸索和叶老师的指导,我想下次我一定会注意的,会改进我的方法的,努力将这条“尾巴”割了。
有关于语文月考考试反思5 篇二当我们拿到期中考试的审判结果,就看见一些学生的情绪原本是乌云密布,现在已经光辉灿烂,还有一些同学的思绪像下起了雨,雨水从脸缓缓流下,而我却像那个不幸的孩子,被“黑暗”的世界笼罩着。
高三月考语文试卷分析

高三月考语文试卷分析一、试卷总体印象经过仔细审阅高三月考语文试卷,试卷内容较为全面,涵盖了诗歌、散文、文言文等各个方面的题材,题型设计较为多样,考查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写作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整体难度适中,符合高三学生的语文水平。
二、试卷分析1. 阅读理解试卷中的阅读理解部分涉及了多篇文章,覆盖了不同体裁和风格的文本,要求学生理解文意、把握文中细节、进行归纳总结等。
部分题目设置了难度适中的推理题,考查了学生的思辨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2. 文言文阅读文言文阅读部分包含了古代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题目,要求学生熟悉古文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能够准确理解古文的含义并进行翻译与归纳总结。
这部分题目考查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把握能力。
3. 作文题目作文部分设计了多个不同类型的作文题目,包括议论文、记叙文、说明文等,题目涵盖了社会热点、人生感悟、文学欣赏等多个方面。
作文要求学生表达清晰、观点明确、论证有力,考查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思维深度。
三、答题技巧与注意事项1.审题准确:在答题前要仔细阅读题目要求,理解清楚题目的要求和内容,避免偏题或漏题。
2.归纳总结:在阅读理解和文言文阅读时,学会归纳总结关键信息,抓住文意的主旨,有助于快速解答问题。
3.举一反三:在分析文言文时,尝试将古文的表达方式与现代语言联系起来,可以更好地理解古文的含义。
4.思路清晰:在作文写作时,先构思好文章结构和内容框架,保持思路清晰,避免罗列无章。
四、总结高三月考语文试卷既考查了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表达能力。
建议同学们平时多读书多写作,提升语文素养,从而在考试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以上是对高三月考语文试卷分析的简要总结,希望同学们能够在复习备考中有所收获,取得优异的成绩!。
2024-2025学年衡阳市高三语文上学期10月考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4-2025学年衡阳市高三语文上学期10月考试卷(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024.10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科学考古学有非常强的现代性,它不认为物质遗存在提供历史信息之外另有价值。
在现代语境中,科学等同于正确,不科学就是不正确。
金石学不科学,所以应该被扫进历史的垃圾堆。
殊不知金石学并非没有合理的地方,它的认识论比较落后,但是其本体论还是有意义的,物质遗存中融入了古人的文化。
当代考古学出现人文回归,这是对科学考古学的纠正,物质遗存的研究本来就需要科学与人文两个角度。
现代性中暗含着非常强的“乌托邦主义”,以为凭借科学,就可以解决一切问题,把人文视为有待改造的荒地,而不是同等的帮手。
历史已证明并没有这样绝对的东西,它的流行极大地削弱了考古学的价值。
考古学不仅仅为重建过去、证明某些历史规律提供材料,而且要传承与弘扬文化。
如果从“器以载道”的观念再来看考古学,尤其是与当下中国的发展结合起来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考古学的作用会有巨大的改变。
这里我们不妨以中华文明探源研究为例来说明。
中华文明探源是当前中国考古学的热点,也许你首先要问,究竟什么是中华文明?对于许多研究者来说,所谓中华文明探源,就是要研究国家的起源,去寻找国家的三要素:城市、金属冶炼、文字。
这个以西亚为中心提炼出来的文明的标准很长时间成为中国研究者的圭臬,直到大家逐渐认识到新大陆的文明并没有文字与金属冶炼,如印加文明,但这并不影响印加帝国曾经拥有一千二百万人口,以及南北超过五千公里的疆域。
当文明的标准不那么绝对之后,大家似乎对什么是文明陷入了混乱。
其实,我们的研究一直忽视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维度,就是文化。
这正是考古学可以贡献于当代中国社会的地方。
所谓中华文明探源,除了探究国家或是社会复杂性的起源,更重要的是探寻中华文化的形成。
这里“文明”有另外一层含义,即一种以意识形态(通常是宗教或核心思想)为中心形成的文化体系。
2024-2025学年忻州市高三语文上学期10月考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4-2025学年忻州市高三语文上学期10月考试卷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白居易有大量反映现实、表现民生疾苦的讽喻诗,但由于讽喻诗的创作旨在“为君、为臣、为事而作”,其“干政”的理性意义始终处于主导地位,故而闻一多认为它们只是“在朝居官任内写的一些宣扬政教的政治文献而已”,是有意的创作而非感情的自然流露,虽不乏尖锐深刻,却毕竟隔靴搔痒,总缺乏一种有血有肉的感人的力量。
而“孟郊并没有做过成套的‘新乐府’,他如果哭,还是为他自身的穷愁而哭的次数多,然而他的态度,沉着而有锋棱,却最合于一个伟大的理想的条件”。
如用白居易本人所拟的“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与元九书》)定义,其讽喻诗固以义见长,却终乏感同身受之情;而孟郊一生穷愁潦倒,历尽酸辛,他的诗歌却是穷愁生活的实录。
如《答友人赠炭》:“青山白屋有仁人,赠炭价重双乌银。
驱却坐上千重寒,烧出炉中一片春。
吹霞弄日光不定,暖得曲身成直身。
”欧阳修评之曰:“非其身备尝之,不能道此句也。
”(《六一诗话》)极确。
又如《秋怀(其二)》:“秋月颜色冰,老客志气单。
冷露滴梦破,峭风梳骨寒。
席上印病文,肠中转愁盘。
疑虑无所凭,虚听多无端。
梧桐枯峥嵘,声响如哀弹。
”写自己毕生奔波仕途的失意遭遇和晚境的穷愁困苦,极为凄凉哀怨。
其他如“借车载家具,家具少于车”(《借车》),“秋至老更贫,破屋无门扉。
一片月落床,四壁风入衣”(《秋怀》)等等,皆为“身备尝之”之语。
即使是代百姓立言的诗也因有亲身体验而写得格外动人,如他的《寒地百姓吟》写寒地百姓在冻馁难熬之际的反常心理:“寒者愿为蛾,烧死彼华膏。
华膏隔仙罗,虚绕千万遭。
到头落地死,踏地为游遨。
游遨者是谁?君子为郁陶!”为取片刻温暖居然愿意变为扑火飞蛾,可见生不如死之惨痛!然更惨痛者是求死竟不能!将贫苦百姓生死两难的可悲命运写得如此入木三分,悱侧动人。
2024-2025学年江西省高三语文上学期10月考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4-2025学年江西省高三语文上学期10月考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20分)2024.10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在中国源远流长,绵延几千年并不断发展和丰富。
这种思想方法的核心是主张从实际材料中获得对事物真相的认识,以实践效果来检验认识的有效性和合理性,突出了思想认识的来源及其真理性的检验问题。
中国早期文化典籍中已经包含着实事求是思想方法的萌芽,如《诗经·国风》中的大部分篇目就是来自民间生活的原始资料,或者是对这些原始资料的提升。
这表明,在萌生时期,中华文化就有注重采集实际资料的传统,注重从实际资料中抽象和提炼出反映社会生活或政治实践的经验和思想。
这种自发的实事求是思想方法,是中华先人在征服自然过程中形成的宝贵思想财富。
春秋战国时期,许多思想家都高度重视言与行、思想与实际、理论与功用的关系,强调人们的思想认识和言论必须来源于生活实际,必须具有现实功用,形成了实事求是思想方法的早期形态。
《论语》强调“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这就是强调,人的思想和认识不能固执于个人的主观意志,而必须符合实际;人们在思想和行动的过程中,要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言行不一、言过于行都是不合理的。
《荀子》提出“验符论”的思想,“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凡论者,贵其有辩合、有符验”。
这就是强调,人们的言论一定要有事实根据,一定要能够经得起实际验证。
《韩非子》强调,言论必须注重事实和功用,若无事实基础和切实功用,则均为妄言虚语。
这些早期的实事求是思想方法,在日后的发展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充实。
汉代大儒王充提出“实知”“效验”思想,强调必须从事实出发,进行逻辑思考和推理,得出符合实际的、经得起实践检验的知识。
在他看来,思想和言论“须任耳目以定情实”,就是强调从事实中获得认识,以感性经验和亲身实践为认识的来源和基础。
2024-2025学年潍坊市高三语文上学期10月考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4-2025学年潍坊市高三语文上学期10月考试卷(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024.10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空灵、诗意是中国传统戏剧舞台审美传统,在不同时代呈现出不同的表现方式。
过去,这种美学体验主要依赖于“一桌二椅”的简易设置,依赖于演员的程式化表达。
而今,诸多现代科技手段擅长营造虚拟现实,这让现代戏剧超越了传统的物理限制,使空灵、诗意的舞台艺术审美效果得到更强烈、更灵活、更丰富的表达。
中国科学家钱学森在20世纪90年代曾提出“灵境”概念,意指用高科技手段创造以人为核心的具有中国文化“灵性”和“意境”的虚拟时空,让科技产品具有人文审美价值。
其实,理解和接受这一理念,对于先进科技融入舞台艺术的创作也具有指导意义。
戏剧艺术追求假定性的美学效果,无论是空间假定、时间假定还是角色表演情境的假定,都是创作者通过舞台艺术语言进行“虚与实”的塑造,是观众对角色表演和舞台情景空间“有与无”的想象和品味。
科技手段丰富了戏剧艺术假定性的内涵。
在话剧《张居正》中,阴阳两界不同的叙事段落需要进行风格转换,该剧通过数字多媒体手段,在阳界段落表现出沉重压抑,在阴界段落则表现出超然写意的审美效果。
比如表现奈何桥时,舞台和演员表演沉浸在银色的流动“河水”中,以似河非河形成写意手法,塑造了诗化的舞台意境。
可以说,现代科技手段强化了戏剧艺术特有的“真人面对面”体验艺术的魅力。
戏剧创作强调以“人为中心,现代科技的长处不只在于制造强烈视觉效果,更为表现“人”提供了新的方式。
虚拟的空间情景与鲜活真实的表演相融,既能提升视觉效果,也强化了戏剧的现场性和直观性的特质。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话剧《杜甫》,用虚拟视觉效果塑造出空灵的舞台意境。
剧终时,采用投影技术呈现的巨幅流动山水画卷是塑造整场戏意境的主要元素,杜甫从船头慢慢步入山水画卷,此时舞台的叙事主角渐渐从杜甫转化为山水造型,寓意杜甫的生命最终升华在天地山河间。
2024-2025学年福州市高三语文上学期10月考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4-2025学年福州市高三语文上学期10月考试卷(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024.10一、现代文阅读(33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我们再来看战争。
战争的领导者,如果他们是一些没有战争经验的人,对于一个具体的战争的深刻的指导规律,在开始阶段是不了解的。
他们在开始阶段只是身历了许多作战的经验,而且败仗是打得很多的。
然而这些经验,使他们能够理解贯串整个战争的内部的东西,即那个具体战争的规律性,懂得了战略和战术,因而能够有把握地去指导战争。
此时,如果改换一个无经验的人去指导,又会要在吃了一些败仗之后才能理会战争的正确的规律。
常常听到一些同志在不能勇敢接受工作任务时说出来的一句话:没有把握。
为什么没有把握呢?因为他对于这项工作的内容和环境没有规律性的了解,或者他从来就没有接触过这类工作,或者接触得不多,因而无从谈到这类工作的规律性。
及至把工作的情况和环境给以详细分析之后,他就觉得比较地有了把握,愿意去做这项工作。
如果这个人在这项工作中经过了一个时期,他有了这项工作的经验了,而他又是一个肯虚心体察情况的人,不是一个主观地、片面地、表面地看问题的人,他就能够自己做出应该怎样进行工作的结论,他的工作勇气也就可以大大地提高了。
只有那些主观地、片面地和表面地看问题的人,跑到一个地方,不问环境的情况,不看事情的全体(事情的历史和全部现状),也不触到事情的本质,就自以为是地发号施令起来,这样的人是没有不跌交子的。
由此看来,认识的过程,第一步,是开始接触外界事情,属于感觉的阶段。
第二步,是综合感觉的材料加以整理和改造,属于概念、判断和推理的阶段。
只有感觉的材料十分丰富和合于实际,才能根据这样的材料造出正确的概念和论理来。
这里有两个要点必须着重指明。
第一个,在前面已经说过的,这里再重复说一说,就是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的问题。
如果以为理性认识可以不从感性认识得来,他就是一个唯心论者。
2024-2025学年湖北省新八校高三语文上学期10月考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4-2025学年湖北省新八校高三语文上学期10月考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第二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
在这种态度下,就是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方法,对周围环境作系统的周密的调查和研究。
不是单凭热情去工作,而是如同斯大林所说的那样:把革命气概和实际精神结合起来。
在这种态度下,就是不要割断历史。
不单是懂得希腊就行了,还要懂得中国;不但要懂得外国革命史,还要懂得中国革命史;不但要懂得中国的今天,还要懂得中国的昨天和前天。
在这种态度下,就是要有目的地去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要使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际运动结合起来,是为着解决中国革命的理论问题和策略问题而去从它找立场,找观点,找方法的。
这种态度,就是有的放矢的态度。
“的”就是中国革命,“矢”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
我们中国共产党人所以要找这根“矢”,就是为了要射中国革命和东方革命这个“的”的。
这种态度,就是实事求是的态度。
“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
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
而要这样做,就须不凭主观想象,不凭一时的热情,不凭死的书本,而凭客观存在的事实,详细地占有材料,在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般原理的指导下,从这些材料中引出正确的结论。
这种结论,不是甲乙丙丁的现象罗列,也不是夸夸其谈的滥调文章,而是科学的结论。
这种态度,有实事求是之意,无哗众取宠之心。
这种态度,就是党性的表现,就是理论和实际统一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作风。
这是一个共产党员起码应该具备的态度。
如果有了这种态度,那就既不是“头重脚轻根底浅”,也不是“嘴尖皮厚腹中空”了。
(节选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1941年)材料二:几乎所有的科学定律都体现出一种“不”的内在规定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彪角中学高三月考(3)语文试卷分析
高三语文教研组
一、试卷分析
高三月考(3)语文试卷的命制形式采取的是高考模式,共计18小题,满分150分。
试题命制紧贴高考,很好地体现了高考的考查形式,适中地高考的难易程度。
涉及的题型有:现代文阅读,古诗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要考察了学生学习语文的七大能力:经典名篇名句的识记,理解分析文段的能力,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概括探究能力,语言应用能力,文章写作能力,创新思维能力。
这次所用的试题,可以说是一份质量较高、准确把握了高考方向的试题。
二、学生答题情况分析
高三月考(3)语文试卷满分150分,全年级最高分理科121分,文科128分,最低分理科71分,文科70分,平均分理科文93分,文科为97分。
从试卷作答情况来看,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学生基础知识不牢靠,该识记的内容没有记住。
名句默写题,满分为6分,可得满分的人很少,几乎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得了0分,学生的平均分为4分。
例如:文言文阅读第4题,考察到了“从”字的含义,“从”的使动用法,在必修一课本《鸿门宴》“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一句有体现,可有一般的同学因为不能熟记课本内容而导致此题错误。
2、学生阅读理解水平不高。
首先,学生的阅读水平低下,使得他们的阅读速度不高,有的学生在考后对我们说,光现代文阅读他就做了将近40分钟。
一篇只有500字左右、设置了三个客观选择题、满分为9分的现代文阅读竟然花费了40分钟,得不偿失。
导致后面的题没有做完。
其次,像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古代诗歌鉴赏这些题,学生根本读不懂文本意思,不能理解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情感,不能准确把握文的主旨,导致答客观选择题正确率不高,答主观简答题无从下手,胡答一起。
3、学生分析问题,概括归纳问题的能力低下。
第12题实用类文本阅读,第2小题让学生阐述严复教育救国的内涵并结合文本分析。
这一题要求学生在
准确理解、分析文本的基础上,概括归纳“严复教育救国”思想的内涵,可有三分之二的学生照抄原文并没有对文中相关信息做高度概括。
4、学生文章写作能力低下。
作文满分为60分,全年级的平均分只有43分左右,连及格线也没有达到。
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审题立意不过关。
(2)行文无章法,导致文体特征不明显,文章结构混乱,内在逻辑性不强。
(3)素材缺少。
(4)学生文旨意识不强,许多学生文不对题,或者中途偷换概念,使得文章前后话题不统一,前后割裂甚至矛盾。
5、学生应试技巧不高。
许多学生因为缺少相应的应试技巧,或不按要求涂写,或审题不清楚不能按题干要求作答。
三、改进措施
鉴于以上原因,在以后的复习备考中,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重平时积累,抓基础知识。
基础还是基础。
要立足必修课本,督促学生识记该记住的内容,理解该理解的文章,注意多积累相关知识,例如:重点成语、典型病句、名家名篇、优美文句、经典素材等。
2、注重学生分析问题、归纳问题能力的培养。
在以后的诗歌鉴赏和实用类文本阅读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分析文本的写作思路,引导学生概括文本的大意,要注重对学生理性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不能光引导学生作答案。
3、注重训练学生的做题方法和应试技巧,促使学生掌握基本技能、基本方法。
在平时的复习备考当中,从审清题干要求,到阅读理解分析文本、到题目的解答步骤与方法等各个环节,都要注意训练,让学生形成审题习惯,明白筛选信息的方法,掌握一定题型的作答方法。
4、督促学生多读、多写。
抓住课前诵读及早读,以“任务驱动”的方式,督促学生多读经典篇目,抓住每周的作文课,训练学生审题立意、行文章法,让学生多动笔,加强学生的习作训练,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及文章写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