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修辞学的差异

合集下载

简论中西方修辞观念的差异论文

简论中西方修辞观念的差异论文

简论中西方修辞观念的差异论文修辞格是修辞学研究最为重要的部分之一,它是“在特定的语境里,创造性的运用全民语言而形成的具有特殊修辞效果的言语形式”,即为特殊的言语形式。

以下是店铺为大家精心准备的:简论中西方修辞观念的差异相关论文。

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简论中西方修辞观念的差异全文如下:摘要:修辞作为一门古老的技巧,给人们的言语交际与思想沟通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纵观中国和西方修辞学的历史,两者无论在修辞的理念上,还是在具体的内容上,都存在着不容忽视的差异。

本文就中西方修辞观念的差异进行论述,以期给我国修辞学的发展带来一些思考。

关键词:修辞学中西方差异自古以来,中西方都十分重视修辞艺术。

古希腊时期的亚里士多德就把修辞术当作一种演说的艺术,我国先秦时期的游说者最早凭借精湛的修辞技巧,打动君王来实施政治主张,修辞作为一门古老的技巧,给人们的言语交际与思想沟通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然而,中西方不同的修辞观念也为修辞学的发展带来了不同的影响。

纵观中国和西方修辞学的历史,两者无论在修辞的理念上,还是在具体的内容上,都存在着不容忽视的差异。

本文就中西方修辞观念的差异进行论述,以期给我国修辞学的发展带来一些思考。

一、修辞研究观念的差异中西方在修辞研究上的重大差别就是西方重理论构建,而中国重辞格分析。

早在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就撰写了《修辞学》一书,构建了完整、统一的修辞体系。

他提出了修辞学的原则,即:构思、谋篇布局、演说技巧、演说风格,为整个西方修辞学奠定了基础。

其后,古罗马的修辞学家西萨罗对希腊的修辞传统作了改造,使之适应罗马社会的现实与文化。

他在《论构思》中,试图把修辞学与哲学统一起来,把修辞学当作一种对所有实践都有用的艺术来对待。

如果说西方古典修辞学的理论性还不是很强的话,近代修辞学则是学派林立,理论体系层出不穷。

如理查兹的修辞哲学、伯克的动机修辞学、佩雷斯的论辩修辞学、格拉斯的新人文主义修辞学、基尔兹的人类修辞学等,都各自提出了自己的修辞理论和体系。

英汉借代修辞方式比较

英汉借代修辞方式比较

英汉借代修辞方式比较一、引言在修辞学中,借代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方式,通过借用其他词语来起到修辞效果。

英汉两种语言在借代修辞方式上有着很多相似之处,也存在一些差异。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英汉借代修辞方式进行比较和探讨,旨在深入了解两种语言的特点和文化背景。

二、比较英汉借代修辞方式的共同点1. 形容词的借代形容词的借代在英汉两种语言中均有广泛应用。

例如,在英语中,我们可以用形容词”brilliant”来形容一个人的才华,而在汉语中则可以使用”才子”来表示同样的意思。

这种形容词的借代可以使修辞更加生动,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2. 动词的借代动词的借代在英汉两种语言中也非常常见。

例如,在英语中,我们可以使用”devour”这个动词来形容一个人狼吞虎咽地吃东西,而在汉语中则可以使用”狼吞虎咽”这个动词短语来表达同样的意思。

动词的借代能够使描写更加生动形象,增强修辞效果。

三、比较英汉借代修辞方式的差异1. 基于不同的文化背景英汉两种语言的借代修辞方式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主要是由于两种语言背后的文化背景不同所致。

例如,在英语中,经常使用动物的形象来借代人物特征,比如”as cunning as a fox”(像狐狸一样狡猾)。

而在汉语中,常常使用植物的形象来借代人物特征,比如”如鲜花般美丽”。

这种差异反映了英汉两种语言对于人物特征的不同理解和表达方式。

2. 基于不同的词汇资源英汉两种语言的借代修辞方式还存在着基于不同的词汇资源的差异。

英语作为一种西方语言,受到希腊、拉丁等多种语言的影响,具有较为丰富的词汇资源。

而汉语作为一种东方语言,受到古代文化的影响,具有独特的词汇体系。

因此,在借代修辞方式上,英语可能更倾向于使用外来词汇或特殊词汇,而汉语则更倾向于使用传统的汉字和成语等。

3. 基于不同的语法结构英汉两种语言的句法结构也会对借代修辞方式产生影响。

英语是一种屈折语,句子结构相对自由,可以通过单词的顺序和修辞手法来表达意义。

中西方修辞学的异同

中西方修辞学的异同

中西方修辞学的异同修辞学是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修辞现象及其规律。

中西方修辞学在研究对象、方法和应用等方面存在一些异同,下面将从这几个方面进行详细探讨。

一、研究对象的异同中西方修辞学在研究对象上存在一些异同。

在西方,修辞学主要研究英语及其他西方语言的修辞现象,如英语中的比喻、暗喻、排比等。

而在中国,修辞学则主要研究汉语修辞现象,如夸张、对比、拟人等。

因此,中西方修辞学在研究对象上存在明显的区别。

二、研究方法的异同中西方修辞学在研究方法上也有一些异同。

在西方,修辞学往往采用实证研究方法,通过大量的语料分析和实验研究来揭示修辞现象的规律。

而在中国,修辞学更注重文本分析和理论探讨,通过对文学作品和修辞理论的研究来探讨修辞现象的本质。

因此,中西方修辞学在研究方法上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三、修辞应用的异同中西方修辞学在修辞应用上也有一些异同。

在西方,修辞学被广泛运用于文学创作、广告宣传等领域,如在文学作品中运用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来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在广告中运用排比、夸张等修辞手法来吸引消费者的注意。

而在中国,修辞学则更多地应用于修辞教学和文学评论领域,如在修辞教学中引导学生运用修辞手法提高写作水平;在文学评论中分析作品中的修辞现象来揭示作品的艺术特点。

因此,中西方修辞学在修辞应用上也存在一些差异。

综上所述,中西方修辞学在研究对象、方法和应用等方面存在一些异同。

通过比较中西方修辞学的异同,可以更好地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修辞研究特点,促进修辞学的跨文化交流与发展。

英汉修辞对比

英汉修辞对比
词的用法同两个相邻的词有关,其中一个是字面 意义,另一个是比喻意义。
He picks up his hat and his confidence. 他捡起了帽子,也重拾了信心。
分类
·形容词和名词的搭配
23
A
He had a blue heart and coat.
·名词和动词的搭配
He took the oath and his seat.
• 西方rhetoric一词可以指“修辞学”也可指“修 辞”。
• 中国“修辞”是自古以来就有的,而“修辞学” 则是现代才有。
7
A
(二)、
•英汉修辞发展对比
8
A
西方修辞学发展的几个阶段
➢ 古典修辞学 (包括古希腊和古罗马两个时 期,公元前500年到公元400年)
➢ 中世纪修辞学(从罗马帝国覆亡到文艺复 兴,公元476年到公元1416年)
➢ 文艺复兴时期修辞学 (15,16世纪) ➢ 新古典主义修辞学 (17,18世纪) ➢ 19世纪修辞学(西方修辞学低谷期) ➢ 现代新修辞学
9
A
中国修辞学发展的几个阶段
➢ 先秦时期:中国修辞思想的萌芽期。 ➢ 两汉时期:中国修辞思想的成熟期。 ➢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修辞学的发展期。 ➢ 隋唐时期:中国修辞学发展的延续期。 ➢ 宋金元时期:中国修辞学发展的再延续期
·He crashed down on a protesting chair. 他一屁股坐了下来,椅子吱吱嘎嘎地响着, 好像是在抗议似的。
22
1.4 Syllepsis 一笔双叙
A
朗文字典的解释:在这种修辞格中,一个词在一
个句子里和两个或更多的词产生同样的句法关系, 但意义不同。

东西方修辞学传统与社会发展

东西方修辞学传统与社会发展

东西方修辞学传统与社会发展东西方修辞学发展的不同范式,反映了各自的社会制度差异、传播秩序差异和社会发展模式与公平、公正实现方式的差异,这对当今的社会发展与社会公平、公正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这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东西方修辞学发展的不同模式反映了社会制度、传播秩序和社会发展模式的差异1.东西方的修辞学发展形态的不同,反映的实际上是社会制度的不同。

古希腊修辞学的诞生,来自社会制度的变化。

公元前五世纪古希腊建立了一个相对民主的制度,人们获得了在公共政策制订、利益分配、司法诉讼等方面的言论自由权利。

人们通过公共演说影响、改变决策群体的观念,达成共识,促成公共政策的产生,推动社会发展。

于是,一门以演说、论辩技巧为研究对象的学科——修辞学诞生了。

这说明演说修辞学的建立是以民主制度为前提的,尽管这种民主是有限度的。

也就是说,西方修辞学从一开始就是在一种民主制度中兴起的。

这种演说修辞学在民主制度建立后的西方又被复兴、发扬、光大。

如果没有民主制度,公民就不会被赋予充分的言论自由权利,也就没有发表演说的可能,公共意志的表达、统一就不会通过民主的方式实现,公共政策的制订、利益的分配、诉讼的进行,也就不会通过公共修辞实现。

社会事务的决策,就只能通过集权或武力来解决。

修辞者想影响公共事务决策,就必需以君主为修辞对象。

中国春秋战国时期乃至后世的修辞大致如此。

春秋战国时期战乱频仍,社会缺乏民主基础,民众不享有参与社会事务决策的言论自由权利。

社会事务的决策主要通过集权或武力解决。

社会的主要矛盾是诸侯国之间的争权夺利。

因此,社会个体主要通过游说诸侯国君主,通过修辞影响或改变国君的政治观念,来改变公共政策,实现干预社会变革的目的,推动社会发展。

这是由中国当时的社会制度决定的。

无论是中国的奴隶社会,还是封建社会,都是集权社会。

整个社会的传播秩序是建立在集权统治基础上的。

社会事务、公共政策都是通过集权解决的。

民众没有解决社会公共事务的言论自由权利,因此,公共演说也就没有用武之地。

从文化视角看英汉比喻修辞格的差异

从文化视角看英汉比喻修辞格的差异

从文化视角看英汉比喻修辞格的差异摘要:文化、语言、修辞学三者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本文重点研究的对象是中英文化差异和比喻修辞格。

为了能够更好地进行中英文化交流,减少交流上的障碍和误会,我们应从文化的视角,将英汉比喻修辞格进行对比,通过比较和研究,得出一定的规律。

关键词:英汉比喻修辞格文化视角差异修辞学研究的核心部分就是内容修辞格。

汉语的修辞手法是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也是丰富多彩的,并且具有悠久的历史。

但是对汉语修辞格的认识和分析也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

自古以来,修辞格是人们探讨最多的内容。

修辞格是人们用来调整、修饰语言的一种具有特定结构的言语模式,并且修辞格能够提高语言表达效果。

虽然英语和汉语属于不同的语系,在构词、词序和句法等方面具有很大的差异。

从文化的视角对比英、汉的两种修辞格,通过了解二者之间的差,以便文化能够进行更好地交流,减少甚至避免交际的失败或失误。

1 从文化视角看英汉比喻修辞格1.1文化与修辞的关联修辞现象和文化现象是密切相关的,两者之间可以相互渗透,相互影响。

从文化的角度去研究修辞格的使用,这有助于我们能够从微观和宏观两种不同角度去理解,阐释修辞现象。

通过对修辞现象的认识,能够充实我们的语言理论,加强我们的语言实践。

不同的国家由于拥有不同的历史文化,宗教信仰从而形成了不同的认识世界的观念,而这种“不同”则体现在修辞表达上,这就证明了修辞这种手法具有特定文化属性的特点。

1.2英汉比喻修辞格在翻译中的处理英汉互译的首要原则就是以原文为基础,尽量贴近原文,改动不能太大;并且,在此基础上句中的比喻修辞格还有做到准确翻译,语句通顺,文意详尽完整;最后,可适当给译文进行一些装饰加工,通过润色文章,使得译文能够更加形象生动,而又符合要求。

翻译的基本理论应遵循“信、达、雅”的观点。

也就是说,在翻译的过程中首先要忠实原文,其次才是根据语句的文化背景和特点进行翻译,并保证文章的通顺和流畅。

1.3英汉文化视角下的比喻修辞格比喻这种修辞,在各类的修辞手法中,可算是历史最为悠久的修辞格之一。

中西方修辞之比较研究

中西方修辞之比较研究

中西方修辞之比较研究作者:汪玲玲来源:《青年文学家》2010年第05期摘要:中西方修辞学在古典时期有着相同的实用主义起因,都将修辞视为对语言的修饰以及传情达意的手段。

但由于受到各自文化背景的影响,中西方修辞学的发展道路有所不同,西方修辞学最终超越了传统的劝说的局限,成为一门跨学科研究,而中国修辞学依然被看成是语言学的附属学科。

关键词:修辞实用传情达意劝说跨学科[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0)-03-0217-02从古至今,中西方都重视修辞。

在古典时期两者有着相同的实用主义起因,都将修辞视为对语言的修饰以及传情达意的手段。

然而,发展到现代,中西方修辞学研究却由于受到各自文化背景的影响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两者无论是在研究内容还是在修辞的理念上都存在着巨大差异。

因此本文拟对中西方的修辞研究进行比较分析,以期找出两者之间的异同之处。

一相同的实用主义起因公元5世纪西方修辞学产生于古希腊的遗嘱检验法庭之上,此后它一直在公共事务和教育中起着巨大的作用。

追根溯源,西方修辞学首先是一种劝说性演讲的艺术。

在当时的民事争端中,劝说在缺乏明显真理的情况下起着断定的关键作用,除此之外,劝说性演讲也能对君主进行废黜或授权,对公共利益准则进行决策,还能促使法令得到实施。

演讲与公共事务是分不开的。

因此,在最初阶段,修辞是劝说性演讲的实践,具有很强的社会实用性。

同样,中国修辞学也包含实用主义的初衷。

在中国,最早使用修辞艺术的是所谓的“士”,如孔子、墨翟、李斯、商鞅等等。

他们怀揣着自己的政治理想,周游列国,向各国君主游说,期望其政治主张能得到采纳。

于是在这种情况下,各种修辞技巧被广泛使用于言语构建中,其实用价值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由此可见,中国古代的修辞活动也具有明显的社会性和实用性。

二理论体系连续性和完整性的差异综观西方修辞学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其理论研究的最基础的问题似乎在古典时期就已经规定过了,而且每一个历史时期的研究重点都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这一相似性则构成了西方修辞学的连续性。

英汉修辞对比

英汉修辞对比

3.3 夸张&Hyperbole
夸张就是在现实的基础上对某些事物的特,以便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Charlie was scared to death。 查理吓得要死。
3.2 拟人&Personification
英汉拟人修辞格完全一样,就是把非人的事物当 成人来描写,把本来只适用于人的动词、形容词、 名词等用于写物,使读者感到这样的事物具有人 的属性。
The wind whistled through the trees. 风呼啸着吹过山林。
3.4 反语&Irony
英语反语修辞格特点完全相同。反语就是说反话, 将意思从反面予以表达,常常含有尖刻的嘲弄讽 刺,有时候却是一种善良的幽默。反语使语言更 有力量。
“Have a drink?” “喝一杯吧?” “All right, but not up at the bar. We will take a table.” “好,不过别去酒吧,咱们找张桌子。” “The perfect father!” “ 好一个爸爸!”
2.2 借代
· 借代: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密 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的修辞方法。一般是类似于以小 见大,用小事物来反应大的局面或形象,使句子形象具体。 · Metonymy(转喻/换喻):指当甲事物同乙事物不相类
似,但有密切关系时,可以利用这种关系,以乙事物的名 称来取代甲事物。重点不是在“相似”,而是在于“联 想”。
西方新修辞学的主要主要研究对象和领域语体文体文学语言风格个人风格流派或时代风格人文修辞学劝说听众接受或信奉论题的各种辩论技巧人类通过符号取得同一的各种手段解决表达什么以及如何表达的问题中国修辞学的发展倾向中国的修辞学研究正经历着从狭义修辞学到广义修辞学的转型

中西修辞学比较

中西修辞学比较
( · 机乎孔 』迩子 ,『 见言 乎出 远乎 。身 言, 行加 ,乎 君民 子, 之行 枢发
中国古代的修辞 思想中强调道德 修养、人生追求、 人际关系协调和 社会管理等四种 功能。
)
中西修辞学差异
二 修辞功能观不同
西方修辞学对 修辞功能的阐 释着眼于微观 层面尤其是说 服、劝服、影 响与互动。
古希腊诡辩派:“修辞术 是说服的艺术。” 亚里士多德:“把修辞术 定义为在每一事例上发现 可行的说服方式的能力”, “修辞术的功能不在于说 服,而在于在每一种事情 上找出其中的说服方式”
二 重 社 腊罗马时期 盛行公众演讲和法庭论 辩,实际上西方古典修 辞学就是演讲和辩论的 艺术,其研究的对象主 要是口语 我国:春秋战国时代, 诸子百家在游说论辩中, 对口语修辞进行了分析 和研究,它们是修辞理 论的基础
三 重 口 头 辩 论
中西修辞学差异
一 研究对象不同
中西修辞学差异
三 研究范围不同
中国古代修辞学多 是个体修辞,尤其 是君主、帝王,并 非公众,诉求点主 要是维护君主、帝 王统治。
西方修辞学从开始 就以演讲、论辩为 主要研究对象。
中西修辞学产生差异的原因
一 意识形态的差异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重视 直觉和感悟; 天人合一
老子“不出户,知天下; 不窥牖,见天道”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 道,道法自然” 庄子“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四时有踢法而不议,万物 有成理面不说” “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 忘言”
中国的古代修辞学主 要研究语言运用的手 段、方法,尤其是书 面语写作的手段、方 法、风格以及原则。 虽然先秦时期的修辞 论也涉及口语修辞, 是秦代之后的修辞论, 则基本是关于书面语 写作的。
古罗马、中世纪到19 世纪的西方修辞学 相似

中英修辞比较

中英修辞比较

选词的差异
2.词汇内涵意义的差异
有些事物在英汉两种语言中都有出现, 但所表达的内涵意义截然不同。比如狗, 在大多数中国人的观念中,狗时候讨人 厌的,与狗有关的习语,大多是表达不 好的意思,比如: “ 狗仗人势 ” 、 “ 狗眼看 人低”、“鸡鸣狗盗”、“狼心狗肺”等,表明 了传统的中国人不喜欢狗。而在西方人 的眼里,狗是他们忠实的朋友,他们喜 欢狗,赋予了狗一些好的形象。比如一 些一些英语习语:“a lucky dog”,“Love me, love my dog”,“a top dog”, “Every dog haas his day” 等,从中都可以看出 西方人对于狗的喜爱。
“煎 、炒、炸、爆、爆炒”等意思。这些都
充分说明了汉语用词的精细和英语用词的 概括性。
称谓 堂弟 堂兄 表妹
堂姐
cousin
表姐
Hale Waihona Puke 堂妹表兄表弟其次表现在敬语上。英语中 的敬语也远远少于汉语。在英语
中,不管对方年龄多大、地位多高,
一律都用you,用不着像汉语那样根据 年龄和地位选择用 “你”还是用“您 ”。 最后表现在一些动词上,比如:英语中carry 一词,就可以表示汉语中“搬 、运、提、送、 拎、挑、担、背、扛、搂、抱、断、举、夹、 棒 ”等 ;又如:fry 一词,可以表示汉语中
选词的差异
1.英语重介词与名词,汉语重动词
英译:To prohibit any act of treason, secession,sedition and theft of state secrets.(英语多名 词) ... and that government of the people, by the people, for the • e.g.: people, shall not perish from 禁止任何叛国、分裂国家、 the earth.(英语多介词) 煽动叛乱及窃取国家机密的行 汉译:而这个政府也一定要民主、 为。(汉语多动词) 民治、民享,才不会从地球上消 失。 • 汉语是动态语言,而英语是 静态语言。因此在汉语表达的 过程中动词使用的频率较高, 而在英语语言表达的过程中, 介词与名词的使用频率较高。

浅议中西方修辞差异

浅议中西方修辞差异

浅议中西方修辞差异【摘要】本文试图以中西对修辞的对象、修辞目的的角度来探讨中西修辞的不同。

【关键词】中西修辞传统;差异;修辞目的;东西修辞在各自的文化土壤,各有发展特色“同”与“异”并存。

如东西方修辞学都关注人类的语言交流的修辞规律、方法和、手段,以及修辞的影响和功能。

(胡成花&陈汝东,2008:67)但在研究对象、修辞层面及修辞追求却各不相同。

在对受众的反应上,国内的研究传统关注修辞活动,不太重视修辞接受者,而西方恰恰相反。

(温科学,2009:172)。

在研究对象上,中国早期修辞更关注书面语写作的手段、方法、风格以及原则。

西方修辞学从一开始就把关注对象聚焦在演讲、辩论上。

(胡成花&陈汝东,2008:67-68)。

在研究层面上,汉语修辞研究看中语料整理,重视文本的梳理与归纳。

西方修辞学则既关注微观材料,也有社会与哲学方面的思考。

(鞠玉梅,2011:114)。

综上,中国修辞传统为以立言者为中心,而西方修辞是与社会互动为主的论辩修辞。

1.以立言者为中心的语言修辞对比以社会互动为主的论辩修辞以立言者为中心的语言修辞是指修辞为立言者单方面的修辞活动,并视语言为表达工具,主要受到其修辞功用的影响。

如《易经》认为“修辞立其诚”。

庄子认为“言之所尽”,“得意而忘言”(《庄子.夕物》)。

孔子也认同“辞达而已”(《论语卫灵公》)。

现代学者宗廷虎认为修辞就是言要达意。

(宗廷虎,1983:38),陈望道认为言要传情。

(陈望道,2001:3)由于语言被视为表达言说者真实想法的工具,受众也更喜欢揣摩“言外之意”,当心意被通晓之后,连工具都在人的视野中消失了。

基于这种修辞传统,自然是以立言者为主体的修辞活动而非受众。

西方修辞活动以涉及治理社会、制定社会规则等方式直接参与、构成人们的生存方式,因此人们开始对它进行反思、探索、总结。

于是修辞学逐渐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自罗埃德比彻(Lloyd Bitzer)提出“修辞形势”,修辞的目的不仅是为了取得最佳语效,而是在一定的修辞形势之中,修辞者和受众在取得相互认同。

中西修辞学的差异

中西修辞学的差异

中西修辞学的差异摘要:阐释中西修辞学的含义及其两者之间的差异,之后简要概述两者差异产生的原因。

关键词:中西修辞学、差异、原因“早期的修辞研究都是一种广义的交际、为人的研究,带有很强的实用性。

”中国的修辞学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是作为评论文章、游说君主的语言附属品产生的,其修辞观点、思想多零碎不成系统。

《易乾文言》提出“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者”,当时所谓的修辞是古人建功立业的一个必要条件。

西方修辞学发端于公元前5世纪左右,可以追溯到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是用于说服法庭审判官、国会元老和教堂听道的群众的一种实用艺术,是一种外在于言谈内容的包装。

中西两种文化下的修辞学在产生、功用、侧重点等方面都存在差异,这种差异产生的原因是多层次的,与这种语言活动的差异相对应的中西文化的差异及其产生的原因有很大的相似性。

一、重感性与重理性。

中国的修辞学重感性,理论性、体系性较弱。

它的产生是先秦时期文学家、训诂学家、哲学家在谈及文论、哲学时顺便提及的,当时对修辞的阐述比较零散没有形成完整系统的理论体系。

中国古代的修辞不是靠逻辑分析,而是靠直觉顿悟来表达直觉感受。

在对修辞规律的把握上,更是依靠经验,用体验感悟来代替逻辑辩证,比如文学作品中善用类比和比喻等,自然缺乏理论的系统性,我们也只能从零散的语言中寻找他们的修辞思想。

西方修辞学传统则重理性,《修辞学》充分体现了西方古典修辞研究的体系化和逻辑化。

西方古典修辞学有着明确的研究对象和范围,他们根据演说的性质把演说分为政治演说、法庭演说和典礼演说,又根据听众的年龄和地位把演说对象分为青年、壮年、老年、富人、贵族、当权者诸类型,并归纳每一类型的特征和规律。

二、含蓄与开放。

中国的修辞学注重内涵,重视言语和修辞的内在美和“言”与“意”的统一。

古人对修辞的原始理解是“修辞立其诚”,这是中国传统修辞学的精髓所在,强调修辞要有信实的思想内容。

“外则修理文教,内则立其诚实”,古代把修辞与修身养性相融,把言辞的修饰归结为内心的诚挚。

中外电影修辞取向比较

中外电影修辞取向比较
YOUR LOGO
中外电影修辞取向 比较
,a click to unlimited possibilities
汇报人:
时间:20XX-XX-XX
目录
01
02
03
04
05
中外电影修辞 的差异
中国电影修辞 取向特点
外国电影修辞 取向特点
中外电影修辞 取向的融合与 创新
中外电影修辞 取向比较的意 义与价值
PART 3
外国电影修辞取向特点
注重情节构建
情节设置:注重情节的复杂性和曲折性,以吸引观众 叙事方式:采用非线性叙事,打破传统线性叙事模式 角色塑造:注重角色性格的塑造和成长,使角色更加立体 主题表达:通过情节和角色来表达深刻的主题和思想
强调视觉效果
特效技术:运用先进的特效技术,如CGI、绿幕等,增强视觉效果 画面构图:注重画面构图,运用色彩、光影等元素,营造独特的பைடு நூலகம்觉效果 镜头运用:运用多种镜头,如长镜头、慢镜头、特写镜头等,增强视觉效果 场景设计:注重场景设计,运用独特的场景设计,增强视觉效果
PART 1
中外电影修辞的差异
文化背景的差异
中国电影:注重情感表达,强调家庭、亲情、友情等传统价值观 西方电影:注重个人主义,强调自由、独立、自我实现等价值观 中国电影:注重集体主义,强调社会、国家、民族等集体价值观 西方电影:注重个人主义,强调个人权利、自由、平等等价值观 中国电影:注重传统美学,强调和谐、平衡、对称等美学原则 西方电影:注重现代美学,强调创新、个性、实验等价值观
化素养。
通过比较中外 电影修辞取向, 观众可以更好 地理解电影艺 术的魅力和价
值。
丰富世界电影的多样性
促进文化交流:通过比较不同国家的电影修辞取向,可以增进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英汉语言对比:修辞

英汉语言对比:修辞
原译的划线部分理解错误,原文中the logic and simplicity,意 为: the simple logic,应译为“运行的基本规则”
Ⅲ. 汉英语言修辞对比
如果撇开语言体系差异因素不谈,而只着眼于修 辞现象时,英汉语言在修辞格式上显然存在着既 相一致又有更有区别的特点。所以,对这两种语 言的修辞现象进行比较分析,从而借鉴和吸收其 中的有益成分,可以丰富本民族语言,提高本民族 语言的交际功能,同时对英汉互译也是一项极富 意义的工作。
Ⅳ. 修辞格在英汉翻译中的应用
∷ 拟 人 (Personification)
英语Personification(拟人)和汉语拟人特点完全一 致,即把本来只使用于人的动词、形容词、名词 或代词等用于写物,使其具有人的属性而活化。 由于英语拟人格(personification) 等于汉语比拟中 的拟人, 所以- 直 译!!.. 使译文同原文一样生动形象。
e.g.. cruel kindness、falsely true….。 译文:“全场鸦雀无声,让人透不过气来。”
例②He knew what he wanted and he wanted only this :to understand within his limits as a human being the nature of the universe and the logic and simplicity in its functioning.
从某种角度来看, 有些修辞格是英汉两种语言所共有 的。例如:拟人、 比喻 、 夸张、 排比、 反问、借 代等。而有些修辞格则是较能体现汉语特点的。例
如: 对偶、紧缩、镶嵌、等等。 注: 词义修辞和结构修辞: rhetoric question(设

试析中西文化差异对汉英比喻修辞格使用的影响

试析中西文化差异对汉英比喻修辞格使用的影响

文化长廊试析中西文化差异对汉英比喻修辞格使用的影响延慧 渭南师范学院人文学院摘 要:语言修辞是一种语言的工具,更是一个民族的体现。

研究修辞使用,不考虑文化因素是不够全面的。

文化会造成语言差异,尤其是在使用的过程里,这样的语言差异是明显的,也是很难控制的。

那么通过分析中西文化差异,探究中西方文化与汉英比喻修辞的关系,从而找到一个突破口,能对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正确使用语言产生作用,使我们更加准确地运用语言,从而在真正意义上去发现语言学习的新途径。

关键词:中西文化差异;汉英语言;比喻作者简介:延慧(1984-),女,陕西绥德人,渭南师范学院人文学院中文系讲师,主要从事汉语国际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H0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3-170-02关于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学界提出过多种观点,譬如“萨丕尔•沃尔夫假说”、马克思等的学说。

可以说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是相依相存的,汉英语言受到文化差异的影响,在学习彼此的语言时,是不是可以通过这种文化上的不同,去进行一个方面的突破呢?我们试以比喻修辞使用的不同为切入点,来分析文化差异对比喻修辞使用的影响。

一、英汉比喻的差异性1.汉英比喻现象中的使用不对称性在日常生活里,学习外语的人很大程度对于目的语文化往往知之甚少,或者是完全没有理解,这都制约着语言使用的正确性。

比喻作为语言中运用最多的修辞方式,最受文人青睐。

“在英语修辞中运用最广的也是比喻即Trope,尤其是比喻中metaphor的运用更突出、更广阔。

西方修辞学家一直认为 metaphor 是所有修辞手段中最具形象的,把对比喻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对metaphor的研究上”[1]32。

这样看来,比喻现象的不对称是显而易见的。

(1)汉语里的不对称性“狗腿子”,指为恶势力效劳的人。

外国人看来,会觉得狗腿子,莫非是狗的腿?类似“狗腿子”的笑话,皆是理解有偏误所致。

到底怎么看待差异?思考的角度不同,更多的是要脱离刻板印象去看问题,这样看问题的角度会更加开阔。

中西方修辞研究差异比较

中西方修辞研究差异比较
术是就每一事物觅出所有可能的说服方式的技能 。” 该书主 要研究演说 方式 、 分类和题材 、 研 究演说者 的人 格和 听众的
所有论辩都必须适应听众 , 以听众能接受为基础 。可 见交际 双方 始终 以人为对象 ,修辞 的成功 与否取决 于人 的相 互作
用 。当代修辞学更强调人与修辞之间的关系 , 认为修辞在人
文言文例句 中寻找 出一定规律 , 经过 分析总结 得出 的。修辞 学在中国传统上是对文章的美化 、 修饰 。
西方传 统修 辞学研究 , 是一 种 口头 的语 言艺术 , 起 源于
的作用 , 修辞的 目的是规劝 和沟通 。 目的在 于能否说 服听众 达到共 同的理解 , 其研 究的范 围除 了语 言本身之外 , 还涉及
个主要特点 。2 0世纪 以后 , 曾有过“ 文辞 ” 、 “ 语辞” 之争 , 一
般认为 中国现代修辞学是 “ 文辞 ” 、 “ 语辞” 是 同等重 要的 。然 而现代修辞学主要特征仍然是侧重于书面语 言的修辞 。王易 《 修辞学 》~ 书中就说 : “ 修辞学亦 即是文 章学 ……乃研 究表 现于文章内之美 。” 1 9 3 2 年 陈望道的《 修 辞学发凡 》 提出修辞
类 的交往 中用于消除隔阂 、 相互理解 、 和谐共处 , 认为人本身
逼 雯 l



—Leabharlann 堕 堂 就是修辞动物 。
三、 中 西 方修 辞 理 论 研 究 的 差 异
方对修辞的认识的差异不 断扩 大。 2 0世纪西方修辞学从传统
的劝说 艺术演 变成化解 矛盾 、 消除隔阂 、 影响他 人行 为的一 种手段 。西方修辞 的研究范 围在逐 步扩大 , 几 乎所 有的话语
国多为书面语文章服务 。

论中英夸张修辞的对比

论中英夸张修辞的对比

摘要:强调或类修辞手段在汉语和英语中都是非常重要的修辞手段。

在强调类修辞手段中,属于语义类的有好几种,本文主要讨论汉语的“夸张”和英语的h yperbole,并进行对比研究。

关键字:夸张修辞hyperbole汉英语用对比汉语的“夸张”是常用的修辞手段。

譬如,为了顺应消费者心理中的从优倾向,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广告语言中就经常运用夸张手法,强调商品的主要功能。

此类广告比比皆是,如“蜂花洗发露,令您的头发根根柔顺”、“金晴牌探伤仪,比黑猫警长的眼睛还亮”等。

英语的hyperbole、也是很常用的修辞手段。

1、作为修辞手段的“夸张”与hyperbole“夸张”是故意夸大或缩小事实,是运用远远超过客观事实的说法来进行渲染强调,以造成鲜明意象和独特意境的一种修辞手段。

“夸张”是汉语中一个古老的修辞格,无论是在汉语古典诗文还是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都经常运用。

很多脍炙人口的诗句都运用夸张手法,如“朝如青丝暮成雪”(李白《将进酒》)、“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天可度,地可量,唯有人心不可防”(白居易《天可度》)等,都包含着极度的夸张。

很多成语,如“挥汗如雨”、“气吞山河”、“怒发冲冠”、“千钧一发”、“口若悬河”、“海枯石烂”、“柔肠寸断”等,也是夸张的生动体现。

中国人过去说“毛主席的恩情比天高,比海深”,电视剧《海派丈夫面面观》的主题曲《男子汉哪里有》的第一句“妻子吼一吼,丈夫抖三抖”,也都是运用了夸张手法。

“夸张”的表里两层意义在数量上是相对立的。

可以把“夸张”看成是一种特殊的“双关”,其特殊性在于:“双关”是被动的,因为语言环境不允许直言;但“夸张”是主动积极的,目的是为了强化语势。

“夸张”是一种话语含义超越说写对象客观实际的修辞方式,可以分为四种,一种是“积极夸张”,就是把表达对象夸大;二是“消极夸张”,就是把表达对象缩小;三是“超前夸张”,就是将后出现的事情超前说出;四是“窜后夸张”,就是把才发生不久的事情故意说得很遥远。

旅游英语翻译中的修辞和中西方文化差异

旅游英语翻译中的修辞和中西方文化差异

旅游英语翻译中的修辞和中西方文化差异随着旅游行业的迅速发展,旅游英语翻译变得越来越重要。

但是,在进行旅游英语翻译的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修辞和中西方文化差异的问题。

本文将讨论这些问题,并提供解决方案。

一、修辞问题修辞是一种通过运用特定的语言技巧来达到其中一种效果的修辞手法。

在旅游英语翻译中,修辞的使用可以使翻译更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

然而,由于语言和文化的差异,修辞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可能会变得复杂和困难。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修辞问题和解决方案:1.比喻和隐喻比喻和隐喻是常用的修辞手法,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文本。

然而,比喻和隐喻在不同的文化中可能有不同的含义和象征。

为了更好地进行翻译,译者需要理解原文的含义,并根据目标语言和文化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比喻和隐喻。

例如,英语中经常使用“海洋的海洋”来形容广袤的海洋。

然而,在中国文化中,使用类似的表达可能不够真实和生动。

因此,译者应该根据目标语言和文化的特点选择更合适的表达方式,如“浩瀚无垠的海洋”。

2.夸张和夸张夸张是一种夸张和夸大事实或形容词的修辞手法,可以起到强调和吸引读者的注意力的作用。

然而,在中西方文化中,对夸张的接受度和理解方式可能有所不同。

译者需要根据目标语言和文化的特点,进行适当的调整和翻译。

例如,在西方文化中,常常使用夸张的表达来形容美景,如“令人叹为观止”,而在中国文化中,这种表达显得夸张和不真实。

因此,译者应该选择更中立和客观的表达方式,如“景色壮观”。

中西方文化之间存在许多差异,这些差异在旅游英语翻译中也会对修辞产生影响。

1.礼貌和客气在中西方文化中,对待陌生人的礼貌和客气的方式可能有所不同。

在西方文化中,人们更倾向于直接和开放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然而,在中国文化中,人们更倾向于保持谦虚和客气。

在旅游英语翻译中,译者需要根据目标语言和文化的要求,选择适当的表达方式。

如果原文中包含对陌生人或顾客的礼貌和客气表达,译者应该尽量保留这种表达方式,以符合原文的风格和文化特点。

中西广义修辞学对比

中西广义修辞学对比

学研究领域实属首例。 多学科交叉的定位, 对认知的重视, 以及
交际两方的互动等等问题的阐述非常独到。
四、 结语
学中。 西方修辞学家对中国古代修辞学的国古代修辞学属于哲学,
与哲学融为一体 , 不可分割; 另外一种是加勒特所总结的, 认 为中国传统修辞学为“ , 文”即discourse (话语) , 几乎囊括一切 修饰过的作品(温科学, 2002) 。 中国古代修辞学对当代西方修 辞学以及中国本土的修辞学的发展具有极大的启示作用。 三、 当代中西广义修辞对比 二十世纪对于修辞学来说 , 具有里程碑意义。当代西方修 辞是以一种跨学科的身份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之中, 从狭义走向
的魔力。 贺拉斯也批评过分的话语是“ 大红补丁”直到亚里士 。 多德才开创了西方科学性和分析性的传统, 他认为, 演讲中运
之一, 中国当代修辞学同样认同修辞学不仅是一门边缘性的学 科, 而且是一门极具发展潜力的交叉性学科。许多学者已经有 了丰硕的成果, 例如, 吴礼权的《 心理修辞学》 社会修辞学》 和《 , 谭学纯的《 广义修辞学》陈汝东的《 , 认知修辞学》 等等。在这里 我们主要介绍谭学纯的《 广义修辞学》这是在修辞学领域一部 。 富有独创性的新作, 吸取了中国古代修辞学理论资源和外国修 辞理论。在强大的修辞理论支持下, 《 广义修辞学》 提出了一个
通过对比可知, 自 源生 不同文化而不同的当代中西修辞, 两者之间应该加强交流, 使之更加健康地发展, 从而指导现实 实践中的修辞。
参考文献 :
【 Plato."Gorgias,""Phaedr s,"The Collected Dialogues of 1] u
Plato.Eds.E.Hamilton & H.Cairns.Princeton:Princeton UP,1969.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修辞学的差异
摘要:阐释中西修辞学的含义及其两者之间的差异,之后简要概述两者差异产生的原因。

关键词:中西修辞学、差异、原因
“早期的修辞研究都是一种广义的交际、为人的研究,带有很强的实用性。


中国的修辞学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是作为评论文章、游说君主的语言附属品产生的,其修辞观点、思想多零碎不成系统。

《易乾文言》提出“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者”,当时所谓的修辞是古人建功立业的一个必要条件。

西方修辞学发端于公元前5世纪左右,可以追溯到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是用于说服法庭审判官、国会元老和教堂听道的群众的一种实用艺术,是一种外在于言谈内容的包装。

中西两种文化下的修辞学在产生、功用、侧重点等方面都存在差异,这种差异产生的原因是多层次的,与这种语言活动的差异相对应的中西文化的差异及其产生的原因有很大的相似性。

一、重感性与重理性。

中国的修辞学重感性,理论性、体系性较弱。

它的产生是先秦时期文学家、训诂学家、哲学家在谈及文论、哲学时顺便提及的,当时对修辞的阐述比较零散没有形成完整系统的理论体系。

中国古代的修辞不是靠逻辑分析,而是靠直觉顿悟来表达直觉感受。

在对修辞规律的把握上,更是依靠经验,用体验感悟来代替逻辑辩证,比如文学作品中善用类比和比喻等,自然缺乏理论的系统性,我们也只能从零散的语言中寻找他们的修辞思想。

西方修辞学传统则重理性,《修辞学》充分体现了西方古典修辞研究的体系化和逻辑化。

西方古典修辞学有着明确的研究对象和范围,他们根据演说的性质把演说分为政治演说、法庭演说和典礼演说,又根据听众的年龄和地位把演说对象分为青年、壮年、老年、富人、贵族、当权者诸类型,并归纳每一类型的特征和规律。

二、含蓄与开放。

中国的修辞学注重内涵,重视言语和修辞的内在美和“言”与“意”的统一。

古人对修辞的原始理解是“修辞立其诚”,这是中国传统修辞学的精髓所在,强调修辞要有信实的思想内容。

“外则修理文教,内则立其诚实”,古代把修辞与修身养性相融,把言辞的修饰归结为内心的诚挚。

这种修辞观念注重言辞的内涵,把内容作为形式选择的基本依据,追求“言有物”“言善信”“言有宗”。

西方的修辞理论有浓重的形式化意识,修辞学者把修辞作为一种“术”,一种外在于言谈内容的包装。

这种重形式的修辞学实际上是演讲艺术,主要用于说服法庭审判官、国会元老和教堂听道的群众,它形式上是演讲但实际上是论辩,在论辩中表达思想、讨论问题、驳倒他人,实现自己目的,成为西方文化、社会、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这种技术要发挥作用还要依靠演说者的性格、激发听众的情感和例证推理等强有力的逻辑论证方法产生说服力,把修辞与逻辑联系起来,利用各种手段进行论辩,甚至是歪曲事实实现“术”的有效性。

那么,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是什么呢?
首先,是思维方式的差异。

汉民族思维模式受儒、道哲学影响极大,呈现出重整体、重悟性、重主体意识的特征。

而西方民族崇尚自然科学和绝对的真理,重演绎、抽象和分析。

他们擅长以事实为依据进行逻辑推理,把客体分离在主体之外,探求构成事物的基本元素,感受客观世界形式的完美、逻辑的清晰。

其次,是心理特征的差异。

中国文化以“儒家文化”为基础,讲究“仁、义、礼、智、信”,形成了汉民族重义轻利的文化,同时也培养了中国人以“谦让、和为贵”为美德的观念和讲求仁义的心理特征。

开放的海洋文明造就了西方民族外向性、冒险性的性格特征,他
们自信、直率、大胆,他们崇尚个体本位和个性张扬,有积极的征服欲望,以追求自我利益实现为根本。

最后,是审美观念的差异。

中国的文学艺术以“诗言志”的诗歌开始,歌功颂德、抒情言志是其主要内容。

西方文学艺术以史诗、戏剧开始,神与人、灵与肉的冲突成为主要的描写内容,这就形成了两种审美文化的分野———中国侧重“表现说”,西方注重“再现说”,这种差异造成了中西审美文化的迥异并对修辞产生深远的影响。

修辞不仅是语言现象,更是文化现象,是在中西民族历史形成过程中积淀下来的,中西修辞的差异正展示了这种民族精神和特色差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