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论述文阅读太绝对导学案(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学案-湖北省通山县第一中学高三语文一轮复习
论述类文本阅读导学案一、考点阐释论述类文章一般是议论文。
高考选用的材料,往往是反映某一个领域最新动向的文章,包含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动态和成果。
自然科学的内容如生物工程、天体物理、生命科学、环境保护等,社会科学如文化学、文艺评论、历史、政治学、经济学、美学、教育学、心理学等。
二、解题指导(一)树立一种观念论述类文本阅读考察的是阅读理解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而不是要求学生全面、系统、透彻弄懂相关的知识。
基于这一认识,我们在做论述类文本阅读的试题时,不要受与选文相关的旧有知识的影响,要依据选文提供的信息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二)具备两种心理状态一是做题时精神要高度专注,聚精会神地进入阅读状态和解题状态。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迅速、准确地发现问题,做出判断。
二是仔细。
论述类文本阅读所设题目虽然涉及的所有信息均来自选文,但往往在极细微处设置选项,有的选项看似与原文不符,其实是正确的;而有的选项看似与原文语句相符,却因在极细微处作了改动,反而是错误的。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认真仔细。
(三)明确四个步骤第一步——读:整体感知,把握文脉。
通读全文,思考四个问题:①文本主要谈的是什么问题或就什么事情阐述道理;②作者的基本立场、观点、情感和态度是怎样的;③本文依照怎样的顺序布局谋篇、组织文章,其段落之间的关系如何;④行文中为突显立意主要运用了哪些手段和材料。
诵读全文,勾画重点词句:(1)表述中心论点的关键词语。
(2)体现行文思路以及论证对象逻辑联系的词语。
①因果。
如:因为、因此、……原因在于、因而、由于、从而,等等。
②转折。
如:但是、反而、其实、实际上,等等。
③并列或递进。
如:也、又、不是……而是……、不仅……还……,等等。
④分类分层。
如:第一……第二……、首先……其次……、一方面……另一方面……、不仅如此……、此外,等等。
⑤举例子。
如:例如、如,等等。
(3)修饰、限制性词语①年代(时间多依次序出现)。
②程度。
如:最、基本、根本、十分、非常,等等。
论述类文本阅读(导学案)
高三论述类文本阅读导学案
一、课标导读
1、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文章结构是文章思路的具体展现。
重点考查把握段落之间相互联系的能力,以及把握文
段内部结构层次的能力。
2、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作者的观点态度,有的直接表述,有的间接表述;有的集中,有的分散;有的明朗,有
的含蓄。
要求能够筛选和辨析,并加以分析概括。
二、错因导思
问题一:15.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
(6分)
(一)呈现答案
提问:这些答案可以得多少分?存在什么问题?
(二)诊断答案
错因反思:
(三)矫正答案
论述思路题的解题方法:
问题二:17.根据文章内容,说说我们应该如何对待“文化泡沫”。
(6分)
(一)呈现答案
学生一:①我们应当杜绝文化泡沫;②我们应当将文化泡沫引向文化瑰宝。
学生二:①凡没有触犯法律的文化活动都是可以允许的;②我们绝对不能跟着泡沫闹轰;③对文
化泡沫丝毫不能含糊;④不花言巧语与抒情朗诵⑤不要相信那种把常识范围内的道理说得无人能懂的
文化。
提问:这些答案可以得多少分?存在什么问题?
(二)诊断答案
错因反思:
(三)矫正答案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三、变式导练
链接高考P169《文化走出去任重而道远 》第3题
四、我的疑问。
高三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训练一导学案+作业和答案
高三语文专题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训练一学习目标:练习提升,提高论述类文本阅读和答题能力。
学习过程:一、课前准备复习“智慧课堂”2月9-10日、2月17-19日及2月28日六次课堂学习内容,再次熟悉领悟各种阅读和做题的方法等重点。
二、课堂练习(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赋得”与“偶成”朱光潜作文运思有如抽丝,在一团乱丝中拣取一个丝头,要把它从错杂纠纷的关系中抽出,有时一抽即出,有时须绕弯穿孔解结,没有耐心就会使紊乱的更加紊乱。
运思又如射箭,目前悬有鹄的,箭朝着鹄的发,有时一发即中,也有因为瞄准不正确,用力不适中,箭落在离鹄的很远的地方,习射者须不惜努力尝试,多发总有一中。
这譬喻不但说明思路有畅通和艰涩的分别,还可说明一个意思的涌现,固然大半凭人力,也有时须碰机会。
普通所谓“灵感”,虽然源于潜意识的酝酿,多少也含有机会的成分。
大约文艺创作的起念不外两种。
一种是本来无意要为文,适逢心中偶然有所感触,一种情境或思致,觉得值得写一写,于是就援笔把它写下来。
另一种是预定题目,立意要做一篇文章,于是抱着那题目想,想成熟了然后把它写下。
从前人写旧诗标题常用“偶成”和“赋得”的字样,“偶成”者触兴而发,随时口占,“赋得”者定题分韵,拈得一字,就用它为韵做诗。
我们可以借用这个术语,把文学作品分为“偶成”和“赋得”两类。
“偶成”的作品全凭作者自己高兴,逼他写作的只有情思需要表现的一个内心冲动,不假外力。
“赋得”的作品大半起于外力的催促,或是要满足一种实用的需要,如宣传、应酬、求名谋利、练习技巧之类。
按理说,只有“偶成”作品才符合纯文学的理想,但是在事实上现存的文学作品大半属于“赋得”的一类,细看任何大家的诗文集就可以知道。
“赋得”类也自有好文章,不但应酬唱和诗有好的,就是策论、奏疏、墓志铭之类也未可一概抹杀。
一般作家在练习写作时期常是做“赋得”的工作。
“赋得”是一种训练,“偶成”是一种收获。
一个作家如果没有经过“赋得”的阶段,“偶成”的机会不一定有,纵有也不会多。
2019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导学案
论述类文本阅读学案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佛教在西汉之际经西域传入内地,为了适应中国社会环境,逐渐与中国传统封建宗法文化融合,从而得到发展。
南北朝以后的佛教文化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释迦氏也被中土群众接受并奉为圣人,与中土孔子、老子并称“三圣”,佛教与儒、道两教并称“三教”。
因而佛教史也就是中国文化思想史的组成部分。
南北朝时,中国有了大量汉译佛经,随着对佛经的不同理解和解释,形成了许多学派。
到了隋唐时期,不少学派发展成为宗派,禅宗属诸多宗派之一。
各宗派都有自己的特色。
唐中期以后,宗派争鸣,禅宗以其独特的传教方式及其僧团组织方式得以发挥其特殊优势,成为势力最大、影响最深远的宗派,影响不但遍及全国,还远播海外。
宋代理学(我称之为儒教)兴起,佛、道两教的宗教哲学部分已被儒教消化吸收,隋唐三教鼎立的形势不复存在。
表面上佛教好像衰落了,事实上佛教的心性论及其宗教修养方法都被儒教移植过去,成为儒教的核心。
儒教学者自称远绍洙泗,并得尧舜禹的心传。
我们不能说儒教不受孔孟影响,但是更应指出儒教是经过佛教,特别是禅宗洗礼的孔孟之学,不是汉唐以前的孔孟之学。
儒教是接着隋唐佛教、道教的心性之学发展起来的,儒教与佛、道两教唱的不是对台戏,而是连台戏...。
宋以后的学术界常用禅学指佛学,称某人思想近禅,即指其人学术有佛教思想倾向。
禅宗在中国宗教界、思想界影响深远,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有两方面值得注意。
第一,理论上讲明心见性。
禅宗的宗教哲学,抓住了当时时代思潮的中心问题。
中华民族的认识史,从魏晋开始即开展本体论的探讨。
此时佛教般若学的六家七宗与玄学本体论相呼应,由本体论进入心性论,是逻辑发展的必然趋势。
佛教涅槃学继般若学而兴起,佛性问题引起中国学术界的重视。
佛教界关心的热门话题,从般若学到涅槃学,恰恰与中国哲学史的逻辑发展同步进行,都是由本体论向心性论转移。
禅宗大发展时期各宗各派无不涉及心性问题,把心性论的研究提到新的高度,不但充实了禅宗的理论,也加深了中国哲学史思维的深度。
江苏省海安县实验中学高三语文一轮复习 论述类文本阅读1学案
江苏省海安县实验中学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1学案【学习目标】1.理解 B⑴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⑵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2.分析综合 C⑴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⑵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⑶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⑷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教材助读】1. 论述类文本主要特征2. 文本阅读解题解题经验总结【预习反馈】论述类文本主要特征:一、议论性较强。
二、观点鲜明。
三、材料涉及面广。
大多涉及哲学、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教育学、历史学、文化学、语言学、文艺学、美学等学科。
【课堂探究】学生活动1——整体感知,提要钩玄(探求精深的道理)明大意1.克服不良的解题习惯。
①做选择题只看题目不看材料的浮躁心态。
②不先阅读材料,直接看题目然后到文中找答案。
2.快速整体把握文章⑴抓关键语句,作简要勾画。
善于抓住四种关键语句:①直接宣布新观点、新理论的句子。
②阐述上述内容的正确性、合理性,体现论据的句子。
③对上述内容进行肯定或否定评价的句子。
④关键性语句,如各段的起始句、收束句、结论句⑵按写作模式预测行文,逐段概括内容。
学生活动2——明确要求,擦亮眼睛审题干1.明确题干要求及陈述对象。
①选择“正确的”还是“错误的”。
②选择“符合”的还是“不符合”的。
③选择“属于”的还是“不属于”的。
2.根据赋分定答案要点。
主观题赋分高者需分条作答。
3.审出题干关键词,要紧扣关键词作答。
学生活动3——对照原文,咬文嚼字审选项——选择题1.筛选定位:找准、找全与选项对应的原文。
2.对照比较:看选项的话题、说法及遣词用语与原文相比在语言文字上有无变化,如何变化,变化后的内涵外延等是否相同。
3.排除确认:每个错误项都是可以从原文中找出依据排除的。
对选项中摘抄原文语句多、结构形式类似、上下文能找到某些词语的选项,不能盲目认同;而对那些改换了说法,改换了表达形式,找不到相应词语和句子的选项,不能轻易否定。
这种流于形式的对比,实际上并没真正读懂文章。
高三年级语文 高考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导学案
高考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导学案——客观选择题解题技巧【学习目标】1.明确高考考纲要求、命题特点,探究总结论述文选择题的解题技巧。
2.能快速阅读文本,概括内容大意。
3.提高阅读现代论述文的能力和筛选、甄别、推断信息的能力。
【学习重难点】揣摩命题者的意图,把握规律,学会现代文理解、筛选、推断的策略,从而有效地提高正确率。
一、考纲解读——2013年高考考纲要求1.理解B(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2.分析综合C(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2)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二、知识梳理(一)论述类文本的主要特征1.对象:研究社会科学的动态和成果——经济学、教育学、历史学、考古学、美学、法学、文艺等。
2.特点:议论性较强、观点鲜明、针对性强。
3.类别:论文、杂文、评论等。
(二)论述类阅读客观选择题的考查内容及命题特征论述类阅读的双项选择题一般都是考察考生对文章信息的筛选整合能力,“筛选”就是要按照题目要求准确地锁定信息段,获取所要求的信息;“整合”就是在不改变原意的基础上,将筛选所得的信息做出正确认知,把握各个材料之间的关系,进行归纳综合或重组。
命题人往往会在微小处设置陷阱干扰、迷惑考生。
因此,做题时一定要明察秋毫,善于识破。
(三)回顾近段的考试题,把握客观选择题命题规律——常用的设误方法三、解题方法:(一)树立一种观念——“答案就在文中”。
(二)形成一种习惯——认真审题,细读选项,回到原文。
(三)循着四个步骤——泛读全文,审读题干,找信息区间,比对题文。
典型示例:(2012年广东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3小题。
①要建立新人生观,除了养成道德的勇气而外,还要能负起知识的责任(Intillectual Responsibilty)本来责任是人人都有的,无论是耕田的、做工的、从军的,还是任政府官吏的,都各有各的责任。
高考语文课件 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 学案一三位一体整体阅读
类型
阐释
(1)年代时间(多次出现时间)、数据(多个数据)及其 概括词(如“多数”“少量”“部分”“凡”“凡
是”“所有”“都”“全”“几乎”“仅仅”等表 范围的词); 有助于理 (2)重要的修饰限制词语(如“基本”“根本”“重 解文章内 要”“最”“十分”“非常”“总共”等词); 容、提示 (3)表已然未然的词(如“迄今为止”“到目前为 信息的词 止”“现在所见的”等),表或然必然的词(如“如 语 果”“可能”“一定”“或许”“已经”“将
⑧ 虚构的加强使小说和传统故事 之间的区别清晰起来。 ⑨小说中的故事可以来自想
象,不一定是作者亲历亲闻。⑩小说家常闭门构思,作品 大多诞生于他们离群索居的时候。○11小说家可以闲坐在布 宜诺斯艾利斯的图书馆中,或者在巴黎一间终年不见阳光 的阁楼里,杜撰他们想象中的历险故事。
○12但是,一名水手也许要历尽千辛万苦才能把在东印 度群岛听到的事带回伦敦;一个匠人漂泊一生,积攒下无 数的见闻、掌故和趣事,当他晚年坐在火炉边给孩子们讲 述这一切的时候,他本人就是故事的一部分。○13传统故事 是否值得转述,往往只取决于故事本身的趣味性和可流传 性。○14与传统讲故事的方式不同,
(5)因果论证。
定 通过对事理原因或结果的分析,来证明论点的正确、 义 合理的论证方法
有时候磨难恰恰能够历练人生,让勇者绽放光彩。贝 多芬双耳失聪,却能在这样的磨难下创造出不朽的交 响曲,撼人心灵,那是因为他不屈服命运的打压,顽 强抗拒厄运;司马迁遭受腐刑,却能在这样的耻辱中 写成《史记》,汗青溢光,那是因为他有坚定如山的 举例 信念、刚毅如铁的意志,于诽谤讥嘲中坚持自己的志 分析 向。磨难,是祸,又是福。它对于意志坚强者,只不 过是人生路上的一帘风雨,只要勇敢地走过去,前方 就是另一片蓝天。 以上文段针对每个事例分别作了原因探究,揭示了人 物在磨难中取得非凡成就的原因,很好地架起事例与 结论之间的桥梁,从而有力地论证了观点
高三年级语文 高考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导学案
▪ B.从美和一定物质条件的关系看,人的嗓音好,歌声不一定
就美。原文:第八段,不能用某种固定的东西来说明美。
▪ C.梅花的美丽与桃花的美丽虽不相同,但都包含着美的规律。
原文:第五段,美是从各种各样的东西当中所总结 出来的普遍规律。
▪ D.在欣赏诗词时,不能用词的婉约美去衡量词的豪放美。
▪ B.中国文化希望青年要“识相”,而美国文化允许青年人尊重 真理、尊重企业发展规律、全力追求创新。(原文:第三段,美 国文化希望青年有自信、有特长,提倡“创新”。中国文化希望 青年要成熟、要聪明,提倡“识相”。第四段,社会不要求他们 (乔布斯等人)在年纪大的人或权威面前识相,而允许他们尊重 真理、尊重企业发展规律、全力追求创新。)
▪ ②表或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的词:可能、或许、往往、如果、 一定、必然;已经、将来、正在、目前、预计等。
▪ ③表数量的词:大约、约、近、左右、最多、最少、至少、大概 等。
▪ ④代词:这,那,它,其,如此等。
▪ 标出选项或原文中表明逻辑关系的词语:
▪ ①因果(因为、因此、……的原因是、因而、由于、从而)。 ▪ ②转折(但是、反而、其实、实际上)。 ▪ ③并列或递进(也、又、不再是……而是……、不仅……
客观选择题设误的常见方法
1.过于绝对 2.以偏概全 3.混淆时间 4.偷换概念 5.强加因果 6.违背原文 ▪ 答案就在原文中 ▪ 细心比对,识破陷阱
▪ (2011年高考广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 成1~2题。
美和美的东西
蒋孔阳
▪ 1.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AE )
▪ A.从美的本质看,漂亮的姑娘本身就是美。 违背原文
▪ E.科学是技术的基础和先导,是一种物化的力量,它深刻地
论述类文本阅读导学案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导学案一——阅读文本、理解文意复习目标】1.明确高考考纲要求,能快速阅读文本,概括内容大意与重要句子含意。
2.把握文章的论点,学会分析文章论据与论证方式【考纲链接】阅读中外论述类文本。
了解政论文、学术论文、时评、书评等论述类文体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达方式。
阅读论述类文本,应注重文本的说理性和逻辑性,分析文本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1.理解B⑴ 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⑵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2.分析综合C⑴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⑵ 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⑶ 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⑷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考纲解读】考纲侧重分析文本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文章的结构体现了文章的思路,文章的思路是靠文章的结构体现出来的。
论述类文本的结构主要就是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综合运用。
论据是支撑论点的材料,是作者用来证明论点的理由和根据。
1. 事实论据:事实在议论文中论据作用十分明显,分析事实,得出道理,检验它与论点在逻辑上是否一致。
(代表性的事例,确凿的数据,可靠的史实等)2. 道理论据:作为论据的道理总是读者比较熟悉的,或者是为社会普遍承认的,它们是对大量事实抽象概括的结果。
我们还要了解论证思维的基本范式,比如归纳、演绎、类比等方法。
对于高考论述文来说主要在于能清晰而有力地表达观点,论述语言要具有理性思辨力。
熟悉论述文的文体特征,主要表达方式,以及论点、论据、论证之间的关系,掌握常规的论证方法。
【考察规律】考题一般为三道单选题,每小题3 分。
侧重于考查考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理解类题目常以概念形式考察,常见错误是要么不符合概念定义的基本格式(A 是B),要么不属于概念定义的范畴或者不全面。
突破点在于借助语文学习的方法和规律,捕捉语言信息,不要掉入语言陷阱。
必备知识】、做好良好心理准备(一)树立一种观念论述类文本考查的是阅读理解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而不是要求全面、系统、透彻的弄懂相关知识,所以在做论述类阅读时,不要受与选文相关的旧知识的影响,要依据原文提供的信息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2020版高考总复习语文课件:第三部分论述类文本阅读 学案一三位一体整体阅读.ppt
(1)表因果关系的词(如“因为”“因
此”“……的原因”“因而”“由
于”“从而”等);
(2)表转折关系的词(如“但是”“反
有助于理清 文章思路、 避免逻辑错 误的词语
标注
标注文本中的关键词语,这些关键词 语往往就是高考命题点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思考文中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系,思 思考 考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句间关系也是高
考的命题点),思考段与段之间的关系
一、“三位一体”阅读法 (一)读文时,应勾画论点与论据
1.勾画论点句 论点是指作者在文章中发表的观点。一般是一文一 个中心论点,在整个过程中,紧紧围绕着这个论点来展 开议论。论点通常用判断句表达;也有短论找不到论点 句的,这是潜在论点的写法。
(三)读文时,应注意思考 3 类关系
“关系”是指概念之间、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 三种关系。
1.思考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 在阅读过程中,思考文本中的一些概念之间的关系, 注意它们自身内涵以及与其他概念之间的区别。当然, 这里所说的“概念”比较宽泛,是指语境中的概念(称陈 述对象也可),因为有些选项会着意考查特殊语境造成的 同义“概念”现象。
⑧ 虚构的加强使小说和传统故事 之间的区别清晰起来。 ⑨小说中的故事可以来自想
象,不一定是作者亲历亲闻。⑩小说家常闭门构思,作品 大多诞生于他们离群索居的时候。○11小说家可以闲坐在布 宜诺斯艾利斯的图书馆中,或者在巴黎一间终年不见阳光 的阁楼里,杜撰他们想象中的历险故事。
○12但是,一名水手也许要历尽千辛万苦才能把在东印 度群岛听到的事带回伦敦;一个匠人漂泊一生,积攒下无 数的见闻、掌故和趣事,当他晚年坐在火炉边给孩子们讲 述这一切的时候,他本人就是故事的一部分。○13传统故事 是否值得转述,往往只取决于故事本身的趣味性和可流传 性。○14与传统讲故事的方式不同,
高中语文一轮复习 第四讲 论述类文本阅读 精品学案 (新高考)
第四讲论述类文本阅读导学案【导语】论述类文本阅读的考查要求是阅读中外论述类文本。
了解政论文、学术论文、时评、书评等论述类文体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达方式。
阅读论述类文本,应注重文本的说理性和逻辑性,分析文本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包括两个能力层级。
1.理解(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2.分析综合(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2)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3)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考点综述】论述类文本是指研究各种社会科学的文章,包括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学、教育学、语言学、美学、考古学等,从选文看,高考论述类选文往往富于时代气息和文化内涵,其内容往往覆盖了古文化(考古)、文章学、文艺鉴赏、书画、道德观念、社会伦理、语言与写作、音乐、教育等诸多方面,涉及学科门类齐全。
但从表达方式上看,都是以议论为主,直接阐释事物的道理,表达一定的见解和主张。
论述类文本考查以前基本上都是三个选择题,一题考重要概念的理解,一题考重要信息的筛选整合,一题考重要观点的想象推断。
我们预计,今后的考题将逐渐向考查“分析文章的结构,把握文章的思路”和“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等方面扩展。
考查题型不会发生多大变化,还是以选择题为主,顶多会有一个主观题。
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来看,对论述类文章阅读的考查,一般选取社会科学类文章,多数为最新发表的涉及哲学、经济学、历史学、文化学、文艺学、伦理学、教育学等方面的文章,选文字数从800到1200不等,多数超过1000,考题一般为三道单选题,每小题3分。
侧重于考查考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主要让考生借助语文学习的方法和规律,捕捉语言信息,主动获取知识,而不要求考生全面、系统、透彻地弄懂相关社科知识。
纵观近几年高考试题可知,考查角度多为对文章中重要信息的理解与分析,体现为对重要概念的理解(有些试题要求考生根据对文本概念的理解,分析文本以外的相关信息与文本中的重要概念内涵的契合度)、对重要语句的理解(一般是比照选项与文本信息的同与异);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主要是判断选项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得当与否);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主要考查考生快速找准论点、分析论据、分析论证方法的能力;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等各个方面,基本上都要求考生选择错误的选项。
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论证思路题导学案
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论证思路题导学案一、命题方向江苏卷2010至2014年有四年考查它,凸显了这一考点的重要性。
江苏卷命题角度有二:整体概括全文论述思路和局部分析某段的论述层次。
江苏卷命题角度有二:一是整体概括全文论述思路,如,(2010年)文章题为"谈静",但最后一段才写到"静",请简要说明全文的思路,(2011年)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二是局部分析某段的论述层次,如,(2012年)请简要分析文章第三段的论述层次,(2014年)请简要分析文章第四段的论述层次。
二、考点诠释论述文的论证思路:引论(提出问题或论点)、本论(分析问题)、结论(解决问题)。
但它是富有变化的:有的只有引论、本论,无结论;有的开头只是提出论题,在结尾点明论点;有的文章是驳论文(先列出错误论点并否定后立论的结构)采用破立结合的结构方法。
论证的结构一般有总分、并列、层进、正反四种形式。
一般来说,大多议论文的整体结构属于总--分--总结构,在分说部分,往往会采取或并列、或层进、或正反的结构模式。
还要注意的一种是驳论文,一般会采取或先驳后立、或边破边立的结构;驳论文主要从三个方面来驳斥对方错误,即驳错误论点、驳错误论据、驳错误论证(推理过程),然后由此确立自己观点的正确性。
三、答题思路首先,①直接提出……的论点(或引出……的论题);②通过写……的事例(或趣事、典故、传说、寓言等)(或引用名言),提出……的论点(或引出……的论题);其次,①用……的事例(典故、传说、寓言等或引用名言)从正面(或反面)论证论点。
②从……几方面论证论点(当有分论点时可用此格式)。
最后,①得出……的结论,②总结全文……③归纳论点:……④发出号召、提出希望等。
四、方法指津第一步:粗读全文,整体感知我们拿到一篇文章,必须在尽量短的时间里阅读全文,由标题入手,了解大体内容,得出总体印象,主要了解:写什么,如提出……的论点(或引出……的论题),论点或论题是以什么方式提出来的;怎么写,如,围绕论点从哪几个方面进行论证的,文章的结构方式是总分式(分总,总分总)、层进式,还是并列对照式等;为什么这样写,对作者观点产生一定的认识,这个观点同时也是我们的答题思想,在解题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广东省广州市培才高级中学2016届高三备考复习论述文阅读第15题复习备考策略导学案(一)
论述文阅读第15题复习备考策略导学案(一)班别:姓名:学号:成绩:1.探答案,挖规律,明策略:2014广州市一模:哲学体系具有好斗的本性,哲学家要获得认可和名气,难度很大,所以尼采生前默默无闻,同时哲学家只有很小的读者群,理解尼采的人很少;哲学家经过漫长的时间才能被大众敬重,出类拔萃者同意,所以尼采死后,才有巨大的名声;哲学对人类有缓慢深远的影响。
尼采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014深圳一模: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是:(1)国民的心理习惯中固有的?无争议陷阱?(2)人们习惯用陈旧的、世俗的、平庸的思维标准评议莫言作品。
(3)诺贝尔奖是国际上公认的,当其成果缺少争议的时候,社会上一些小人会从人格上把创新者变得充满争议。
(4)莫言独特的灵感、其作品独特的艺术魅力使他们及其作品不遵循世俗的规范,让人觉得难以接受。
(5)莫言其人其作品本身不可能完美,社会却缺乏理解与包容。
(6)现今中国社会上有为数很多的小人,他们常以?争议?为名扼杀莫言这样的创新者。
综合分析以上三则答案,结合材料材料分析的答题思路是什么:(提示:①因果关系,因在哪里,果是什么;②整个题目是不是只用一个观点分析材料。
)无争议陷阱余秋雨在我们的心理习惯当中,与创新意识最有抵触的是什么呢?是?无争议陷阱?。
中国民众长期以愿意接受一种?无争议?的成果,一有?争议?,就皱眉存疑。
这一点,正好与创新意识水火不容。
大家知道任何创新,必然是对既有成果的挑战,必然是对过往信条的否定,必然是对公众公认秩序的撼动,也必然是对原定规则的触犯。
因此,也必然会引一大堆争议,而且极有可能形成包围,构成围猎或者围啄。
可以肯定地说,没有争议的创新不叫创新,如果一种创新一旦现身就远近都接受,那一定是利用了权势,不可能是真正的创新。
中国文化把这个?无争议的陷阱?挖得很大,要求一项创新不仅在专业领域里边无争论,而且最好在民众中也无争议。
这种从众的惰性对创新而言是一种更险恶的陷阱。
2020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八章论述类阅读专题一掌握关键的整体阅读能力学案解析版
专题一掌握关键的整体阅读能力——读懂比答题更重要一、论述文基本概念论述类文本又叫说理文(过去叫议论文)。
它是以论述、分析为主要表达方式,阐明事理、表明主张的文章,具有理论性强、逻辑性强、针对性强等“三强”特点。
从内容上分,它主要包括社会科学类(指政治、经济、哲学、历史、考古、文化、教育、语言、文艺、美学等内容)和杂感类(指作者对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发表的议论、感叹等)文章。
从论证上分,它主要有立论文和驳论文两种:立论文指针对一定的事件或问题,正面阐述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同时用充足的有说服力的论据来证明所提出的论点的议论文。
驳论文指针对对方的观点加以批驳,在批驳的同时阐述自己的观点的议论文。
根据用途,我们又习惯上把它分为说理散文、杂文、论文、评论等。
二、论述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1.论点指作者在文中发表的观点。
一般是一文一个中心论点,在整个论证过程中,紧紧围绕着这个论点来展开议论。
也有找不到论点句的,这是潜在论点的写法。
中心论点下可以有若干个分论点,这些分论点是论证中心论点的。
论点在文本中的特点:①从全文看,论点必然是能统摄全文的中心句(而不是某一段的中心句)。
②论点在文章中的位置。
论点的提出,有的在文章的开头,就是所谓的开宗明义、开门见山的写法;有的在文章的结尾,就是所谓的归纳全文、篇末点题、揭示论述中心的写法;有的在文章的中间;有的文章的标题就是全文的论点。
当然,也有少数议论文没有明确表明论点的语句,需由读者自己概括。
③一文一般只有一个中心论点。
为了论述得更深刻,更有条理,常有支撑中心论点的分论点,中心论点与分论点是统帅与被统帅的关系。
2.论据指用来证明论点的正确性、可行性的依据。
议论文中的论据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选用有代表性的事例、确凿的数据、可靠的史实,称为事实论据;一类是人们公认为正确、可行的道理、格言、原理、定律等,称为事理论据。
3.论证指的是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
论证的方法可以分为两大类:直接论证和间接论证。
论述类阅读1
课堂探究
阅读导学案训练( 阅读导学案训练(一)、养》P137市编材料《能力培养》P137-P139 的 4-7题
①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 含义。 含义。 ②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 归纳内容要点。 息。归纳内容要点。 ③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 的观点态度。 的观点态度。
【规律总结】 规律总结】
(1)人文色彩强烈,侧重文、史、哲。 人文色彩强烈,侧重文、 难度适中,没有过多的艰涩的学术术语。 (2) 难度适中,没有过多的艰涩的学术术语。 (3)山东卷这些年选择的文本均为大家手笔和最 新的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观点具有普适性。 新的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观点具有普适性。 题型上采用选择题的形式考查。 (4)题型上采用选择题的形式考查。 题目设置的角度稳定。 (5)题目设置的角度稳定。多着眼于文本内容的 整体理解,着眼于全文繁杂信息的把握、筛选, 整体理解,着眼于全文繁杂信息的把握、筛选, 是信息性阅读能力的考查。 是信息性阅读能力的考查。
实战练习
阅读导学案训练(一),完成第 题 阅读导学案训练( ),完成第1题 完成第
【展示分享 展示分享】 展示分享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要求考生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能够理解这些概念在论述类文本中特定的含义。 能够理解这些概念在论述类文本中特定的含义。 【设题规律】: )(A (1)(A项)曲解原意 原文说“经济学意义的含义只是第二位的” 故错。 原文说“经济学意义的含义只是第二位的”,故错。 )(B 曲解原意,置肯定为否定, (2)(B项)曲解原意,置肯定为否定,否定为肯定 原文已明确否定了某一观点选项却予以肯定, 原文已明确否定了某一观点选项却予以肯定,或原文已明确肯定 了的观点选项却予以否定。即变肯定为否定,或变否定为肯定。 了的观点选项却予以否定。即变肯定为否定,或变否定为肯定。 项据第三段开头可知:无论是过去把“价值”归结为“效用” B项据第三段开头可知:无论是过去把“价值”归结为“效用”, 还是现在把价值等同于“利益” 都是倒置的例证。所以B 还是现在把价值等同于“利益”,都是倒置的例证。所以B项中 效用” 利益”并不是作者所理解的“价值”概念。 “效用”与“利益”并不是作者所理解的“价值”概念。 )(D 混淆范围, (3)(D项)混淆范围,太过绝对 题文比较]D项对应点在原文第二段末,原文是“ ]D项对应点在原文第二段末 [题文比较]D项对应点在原文第二段末,原文是“价值首先 指的是人们所希冀和追求的‘好’生活,表征着人的存在的目的 指的是人们所希冀和追求的‘ 生活, 项妄加“仅仅” 缩小了范围,同时说法也太过绝对。 性”,而D项妄加“仅仅”,缩小了范围,同时说法也太过绝对。
高三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复习导学案
高三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复习导学案(1)分析文章结构 把握文章思路【论述类文本知识储备】1.①政论文:即针对当时政治问题发表看法,提出见解的议论文。
②评论:即评述某一事件、社会现象、思想倾向、公众普遍关心的问题的议论文。
③杂文:即直接反映社会事实的文学性论文。
它具有短小、活泼、尖锐、隽永的特点,是一种战斗性很强的文体。
④感想:即读后感、观后感、杂感等。
是人们阅读小品、观赏影视戏曲或体验某一生活经历后,在某一方面有了感触,得到的启示,结合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发表的议论。
2.论点、论据、论证。
3.①立论:直接提出并阐明论点的论证。
②驳论:通过反驳对立的论点来阐明自己的论点。
4.①例证法:是用令人信服的典型事例来证明论点正确的方法。
这种方法起到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的作用。
这种方法的要领是:先提出论点,然后逐一加以事实论证。
②引证法:包括名人名言、古诗文名句,反映科学规律的俗话、谚语、警句等。
由于引用的这些论据是世人公认的思维成果,能够深刻地反映事物的本质,已为无数事实所证明,所以具有巨大的说服力。
③比喻论证:在议论文中,比喻可以使论点讲得更易懂、更风趣、更容易获得读者的认同。
④对比论证:把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加以对比,达到否定错误论点、树立正确论点的目的。
运用对比,可以使正与误、是与非、新与旧区别得非常明显。
5.①总分结构(分总结构,总—分—总结构) ②层进结构 ③并列结构 ④对照结构【论述文本阅读四技巧】1.抓题目,把握中心论点,领会观点与材料的关系。
题目往往就是文章的论点,抓题目,也就是间接地抓了论点议论性文章的论点,一般出现在第一段(有的则在中间或尾),阅读时应首先考虑。
材料、例子都是为了证明文章的论点的。
2.梳脉络,把握结构方式,理清文章思路框架。
议论的文章常见的结构就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见的论证结构有并列式、总分式、层进式,对照式。
把握这些要素,就可以理清文章的思路结构,加深对全文的理解了。
论述类文本阅读复习指导学案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教学案(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专题)设计:2011/10/21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学习目标】1、了解一般论述类文章的考点2、探究一般论述类文章的整体阅读方法与解题技巧【考点透视】(1)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
(2)本考点为必考内容,在第I卷出现,命题形式一般为三个客观题:1.理解 B(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2.分析综合 C(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2)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预习导学】一、知识储备1、什么是一般论述类文章?一般论述类文本以以理性思维为主要思维方式,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具有理论性强、逻辑性强、针对性强的特点。
论述类文章一般以议论文的面目出现,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以阐述观点、说明道理、分析事实、辩驳旧说、介绍新见等为主要内容,它包括论文、杂文、评论等。
所以阅读此类文本要主要把把握住议论文的文体特征:论点、论证、论据和文章的结构。
2、议论文的三要素①论点:中心论点、分论点A、能确认作者的观点,能判断某种说法是否符合作者的观点;B、能分析作者的观点,包括能分析作者提出某种观点的原因,说明作者提出某种观点的依据。
这两点常常就是命题者考查对作者观点把握程度的命题角度。
②论据:事实论据、理论论据(引用)。
A、有的是用来证实自己的观点,有的用来反驳别人的观点,有的用来表述某种看法。
B、从运用的角度来说,有肯定的,也有否定的,还有局部肯定局部否定的,都要分辨清楚。
③论证:常见论证方法——例证法、引证法、对比法、因果论证、喻证法、类比法论证结构——并列、对照、总分、层进3、命题特点——在细微处下工夫①与内容强调有关:因为、所以、总之、可见、主要、关键、最重要、特别、但是、更、甚至、尤其、唯一等。
②与程度范围有关:一些、某些、凡是、几乎、全部、大多、所有、一切、到……为止、除……之外。
③表已然与未然、或然与必然的词语:可能、一定、或许、已经、将来、正在、目前、如果、必然、预计等。
2020年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复习导学案(2月11日)
2020年高考论述类文本整体阅读复习导学案宜章四中语文组(2020/2/11)【教学目标】一、熟知考点,有针对性地学习;掌握各个考点的解答方法.二、明确论述类文本的解答思路,提高学生的阅读和解题能力。
*【导入学习】*考纲要求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中外论述类文本。
了解政论文、学术论文、时评、书评等论述类文体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达方式.阅读论述类文本,应注重文本的说理性和逻辑性,分析文本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1。
理解B⑴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⑵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2。
分析综合C⑴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⑵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⑶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⑷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自主学习】*【考点解读】考点一: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重要概念,主要是指体现作者立场观点、反映文章深层次内容、对文章结构起照应连接作用的语句。
做这类考题要养成释词看篇的阅读习惯,不要孤立地就词论词,而要根据社科背景(如语境)来理解。
考点二: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重要句子,是指对理解文章起重要作用、内涵较为丰富、结构比较复杂的句子.对这类句子的理解,既要注意分析句内的结构,也要分析句外的语境联系,还要分析句子的中心作用。
如:分析句内的结构,既要区分单句还是复句,还要从中找出表达重点;分析句子的主题作用,要看这个句子对文章主题或段落中心是理性解说,还是具体例证等等。
考点三: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社科论文的重要信息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文本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二是文中某一观点或结论的依据,包括有关理论、相关事实、现象等;三是某一现象或行为的原因、目的或者它所包含的范围;四是最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的语句。
筛选这些信息时要仔细推敲题目,大体框定相关的阅读语区,从文中把符合考题要求的字、词、句等语言材料筛选出来,加以概括、重组、融合。
考点四: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文章结构”,指对材料组织和安排的方法,它是文章思路外在形式的表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论述文阅读太绝对导学案(一)高考论述文阅读太绝对导学案(一)白云悠悠高考论述文阅读太绝对导学案一、高考真题感知【高考真题回放】(2108天津)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信息化时代,体能与机械能不再成为生产的主要动力,智能成为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和权威性标准,而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广泛运用则进一步将这种决定性与权威性推向顶峰。
信息是什么?通常的意思是音讯消息及其内容和意义。
从本质上讲,信息是事物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的属性,是客观存在的事物现象,但是它必须通过主体的主观认知才能被反映和揭示。
从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来看,信息与人的关系实质上就是人的意识与客观世界之间的沟通。
客观世界所包含的各种信息通过与人的感官的相互作用进入人的意识,并在人的大脑中进行加工和处理,被翻译成人与人之间可以交流的语言再现出来。
人类语言成为这种被意识到的信息存在的唯一載体。
因此,信息与人的关系的本质可以表述为,人是信息的主宰者,信息为人所控制,为人服务。
然而,这种关系在信息化社会遭遇了或正在遭遇颠覆性的挑战。
从人的发展的角度来说,人们,包括大多数学者普遍认为信息化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莫定了基础。
有了这样的共识,人们放松而理所当然地沉醉于数字化信息带给我们的奇妙、自由、淋漓的快感。
而恰恰是这种人对信息渐形成并且巩固的心理依,将信息与人的本质关系置于了深刻的矛盾之中。
如前所述,现实中的信息必须以人类语言作为自己的唯一载体。
信息化时代生了一种特殊的语言,这种语言就是用以再现被人脑加工处理后的信息,并使之能够被认识被理解、被获取、被保存、被利用以及被再造的计算机语言。
计算机语言虽然也是人类创造,并且也逐渐被广泛使用,但是其背后支撑它的强大的计算机技术却掌在少部分专业人士手中,公众被远远地甩到了高科技发展的边缘,他们只能按照少数人事先设定的程序和规则在仅有的范围内去选择,成为数字化产品的被动接受者。
数字化信息及其技术形态越多地深入到我们的生活,我们就越严地被少数人的思维所控制,且这种控制最终会表现为信息对人的控制。
现代信息及其技术形态能够广泛参人的知觉活动、概念活甚至情感性活动,形成对人的智能的精确模拟,这使它以摆脱对人的依赖性,成为与人对立的异己力量。
这种科学技术与人的矛盾关系,是否意味着,随看信息化社会的发展,人及其社会的深刻信息化与人工智能超越人的对信息处处理的强大功能,将把人类推向被奴役者的终极命运?面对网络普及和信息泛滥,我们要从华丽的科技陷阱和繁杂的信息现象当中超拔出来,确立起人与科技和信息之间主体与对象、控制与被控制的合理关系。
(节选自张志宏《信息化时代人的精神困境与文化救赎》,有删改)6.下列表述,符合本文文意的一项是()A.信息化实现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共识,所以人们开始沉醉于数字化信息带来的快感。
B.计算机语言是一种特殊语言,用以再现由人脑加工处理后的信息,并使之能够被认识,被理解,被保存,被利用,被再造C.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公众已经完全被掌握计算机技术和计算机语言的少数专业人士奴役。
D.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纵深发展,科学技术与人类最终会形成不可调和的二元对立格局。
【答案】B【解析】A项,曲解文意,信息化实现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错,原文是说从人的发展的角度来说,人们,包括大多数学者普遍认为信息化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莫定了基础。
C 项,说法太绝对,公众已经完全被掌握计算机技术和计算机语言的少数专业人士奴役中完全被说法绝对,原文是数字化信息及其技术形态越多地深入到我们的生活,我们就越严地被少数人的思维所控制,且这种控制最终会表现为信息对人的控制。
D项,说法绝对,最终会形成不可调和的二元对立格局错,原文是这使它以摆脱对人的依赖性,成为与人对立的异己力量。
这种科学技术与人的矛盾关系,是否意味着,随看信息化社会的发展,人及其社会的深刻信息化与人工智能超越人的对信息处处理的强大功能,将把人类推向被奴役者的终极命运?只是猜测。
二、【思考】天津卷论述文,设置选项,比较重视说理的严肃性,C项、D项,说法均属于武断绝对,选项说法武断绝对,也是全国卷以及其他省市高考常设陷阱之一。
考生复习时,应重视。
三、【类型突破】1、设错特点:忽略程度、情状、条件、范围、分寸的细微差别,排除个例和特殊现象,一概而论。
2、设错手段:遗漏表条件的词语,用同样的说法表述两种或多种事物。
3、识别方法:方法:找到选项所对应的内容,逐句比对,表程度、情状、条件、范围、分寸的词句。
【注意关键信息词语】多数、少量、部分、凡、凡是、只是、重要、最、十分、非常、总共、所有、豆、全、各种、充分、充足、几乎、相关、所有、基本、根本、每个、仅仅,如果----就----、只要-----就----等。
【例】(2016全国III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学中有历史,当今历史学家大都认为,没有什么文献资料不是史料,不但文学作品,即如佛经、道藏、日记、信札、家谱、账本、碑铭、地图、辞典等也无一不是,而且随着史学研究领域的拓展,史料范围还会不断地扩大。
所以从三言二拍里头可以看到晚明市井生活的真实面貌,这对于研究社会史的人几乎是一个常识。
陈寅恪先生以诗证史,也为大家熟悉。
但在五四以前,史料范围并没有这么宽泛,文学作品在大多数史学家眼里也并非史料,有些文献到底属于文学还是史学,一两千年来都没有一致的看法。
神话传说就是如此,其中相当突出的一个例子就是《山海经》。
神话传说是文学,史前时代,无文字可征,只有传说,暂当历史。
三皇五帝至今未曾坐实,但炎黄子孙已经成为口头语,甚至成为历史共识。
新的传说还会不断产生,能否成史,颇为可疑。
但以传说或神话研究历史,却是一种重要的方法。
在历史上,《山海经》究竟应归于文学还是史学,曾是死结。
王国维《古史新证》里说:而疑古之过,乃并尧、舜、禹之人物而亦疑之,其于怀疑之态度及批评之精神不无可取,然惜于古史材料未尝为充分之处理也。
这些古史材料就包括《山海经》、《穆天子传》一类文献。
在《汉书艺文志》里,《山海经》列于数术类。
此后该书在目录学里的角色换过几次,《隋书经籍志》将《山海经》列于史部地理类,也就是将《山海经》看成史书了。
历史是讲真实的,《山海经》一般被视为荒诞不经,连司马迁《史记》都不敢采用。
虽然《山海经》里头平实的山川地理内容应该归于史部,但其中神话故事却显然有悖信史,所以清人编《四库全书》,言其侈谈神怪,百无一真,是直小说之祖耳,将其改列于子部小说家类。
这个死结直到五四以后才大致解开。
解开的途径有二:一是将《山海经》分而治之,不将其看成一部成于一人一时之书,神话归神话,历史归历史。
二是神话中也有历史的成份在,仍可以以之证史或补史。
分而治之者,以为山海经中的《五藏山经》是比较雅正的部分,谭其骧先生就写了《/span五藏山经的地域范围》一文,分析《山经》写作时的地理知识水平。
将历史成份发掘出来的,自然以王国维用《山海经》来印证甲骨文中殷先王亥为最杰出的例子。
上面是说介于文学与史学之间的文献,至于纯粹的文学作品,当然也能发掘史料。
但发掘史料是一回事,把整个文学作品当成真史就很可虑了。
《红楼梦》反映了清代前期的历史现实没有错,可是如果过分坐实到具体历史人物身上,就未免失之穿凿了。
戏说之类当然是文学,但读者观众往往误认为历史。
如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张诚、徐日癉当时担任与俄国谈判做翻译,工作是以拉丁语为中介的,而电视剧《康熙王朝》中他们说的却是俄语,观众看到这个情节时被误导也就难以避免了。
(摘编自周振鹏《历史中的文学与文学中的历史》)【问题】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很多人认为《山海经》的记载荒唐夸张,与真实的历史差别较大,司马迁也持这种观点,因此《史记》并不采用《山海经》。
B、《四库全书》的编者认为,《山海经》所记的神话传说并无真实可言,不宜归入史部,而应列入子部小说家类。
C、谭其骧和王国维利用《山海经》研究历史的方法不同,前者是将神话和历史分而治之,后者则从神话中发掘史料。
D、电视剧《康熙王朝》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了虚构,其中部分情节与历史事实有出入,不能从这类作品中发掘史料。
【选项】D.电视剧《康熙王朝》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了虚构,其中部分情节与历史事实有出入,不能从这类作品中发掘史料。
【对应原文】上面是说介于文学与史学之间的文献,至于纯粹的文学作品,当然也能发掘史料。
但发掘史料是一回事,把整个文学作品当成真史就很可虑了。
【对比判断】根据原文可知,也能发掘史料,而选项变成不能从这类作品中发掘史料,说法过于绝对。
四、专项练习(一)(2013四川)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题。
明代花鸟画明代初期,因太祖朱元璋对南宋院体画风青睐有加,花鸟画大致延续了宋代院体工笔画风格,没有新突破。
明宣宗朱瞻基同宋徽宗一样,雅号诗文书画,尤好花鸟画。
他在位期间,宫廷画院的花鸟画风格面貌多样,有延续南宋院体花鸟画艳丽典雅风格的工笔重彩画家边文进,有出自北宋徐熙野逸风格的没骨画家孙隆,有笔墨洗练奔放、造型生动的水墨写意画家林良,还有精丽粗健并存、工笔写意兼具的画家吕纪。
不过,这些风格面貌大多沿袭宋代花鸟画,并无根本突破。
从意境与格调方面看,这时期的花鸟画比宋代院体花鸟画略逊一筹。
事实上,明代花鸟画的大突破直到中期以后才出现。
明代中期,文人越来越多地参与花鸟画创作,他们的创作风格一开始就与院体画大相径庭,最有代表性的是吴门画派。
吴门画派的成就主要在花鸟画方面,代表人物有兼擅人物、山水、花鸟的吴门四家,即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
沈周与文徵明主要延续宋、元文人画传统,疏简而不放逸;唐寅与仇英主要吸收南宋院体画风,并融入了时代的精神特质,体现了当时的市民趣味。
他们的花鸟画在吸收前代大师成果的基础上发展出鲜明的个性特征,在美术史上颇有影响。
严格地说,吴门画派的花鸟画是对前代的延续,并没有开宗立派的意义。
然而,到吴门画派的弟子一代,花鸟画在陈淳、陆治、周之冕那里结出了果实。
陈淳早年习元代绘画,后于文徵明,花鸟、山水兼擅。
他将书法和山水画笔法融入花鸟画,运用水墨的干湿浓淡和渗透,巧妙地表现花叶的形态与阴阳向背,简练放逸又不失法度,开写意花鸟一代新风。
如果说陈淳的大写意花鸟充分表现了笔墨的特征与画面的形式感,那么徐渭的作品泽充分发挥了大写意花鸟托物言志的功能,洗胸中块垒,抒澎湃激情。
在绘画语言风格方面,他吸收宋、元文人画及林良、真州、陈淳的长处,兼融民间画师的点,同时将自己擅长的狂草笔法融入绘画。
在其笔下,梅兰竹石被赋予了他强烈的个性,以狂怪奇崛的姿态傲视万物。
他是第一个使用生宣作画的花鸟画家,利用生宣良好的吸水性来控制画面水墨渗化效果,表达特殊韵味。
他还以泼墨法作花鸟,用笔墨的纵横捭阖表达自身的愤懑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