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访谈李开复有意义的人生比成功更重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开复有意义的人生比成功更重要当今中国大陆,李开复俨然是成功学的另一种说法。

从“李开复给大学生的七封信”到创办创新工场,从奔走中美之间到彻底回到中国,这个来自台湾,中等身材、半框眼镜、时刻面带微笑的中年IT精英,为中国青年人总结出“成功关键词”。

热爱与责任

1990年,李开复第一次有机会到中国,在北京信息工程学院讲学时,他发现学生们都很聪明、好奇、勤奋,但是他们身边资源的缺乏和教育体制的落后令他震惊。东西方文化价值观的强烈碰撞使李开复感到使命重重。

时隔8年,李开复以微软中国研究院院长身份来到北京。因为工作原因,李开复接触了国内许多高校的大学生。“从他们身上,我看到了朝气与活力,也看到了不安和躁动。”

曾经有一个学生写信说到:“开复老师:就要毕业了。回头看自己所谓的大学生活,我想哭,不是因为离别,而是因为什么都没学到。我不知,简历该怎么写,若是以往我会让它空白。最大的收获也许是……对什么都没有的忍耐和适应……”

这段文字后来被李开复在很多场合反复引用,后来又被他写进给大学生的信《大学要学什么》中,“大学期间,有许多学生放任自己、虚度光阴,还有许多学生始终也找不到正确的学习方向。当他们被第一次补考通知唤醒时,当他们收到第一封来自应聘企业的婉拒信时,这些学生才惊讶地发现,自己的前途是那么渺茫,一切努力似乎都为时已晚……我希望自己的成长经历和成功经验,可以为年轻人提供思想和方法上的帮助。”

从此,他开始关注祖国大陆的大学生,与他们分担,同他们分享,为他们分析,以自己独一无二的案例去帮助成千上万的学生创造他们同样不可复制的成功。通向未来的路,比学业更重要的是方向,而最终决定人生向何处而去的,则是天性中的禀赋和发自内心的热爱。他自己就是沿着一条这样的路而来。

1973年11月,李开复来到美国。在橡树岭读中学,在哥伦比亚大学读本科,在卡内基·梅隆大学完成硕士和博士学业,他接受了基本完整的美国教育。顺顺利利的读书经历背后,是李开复曲曲折折的选择过程。初入哥大,李开复毫不犹豫地填报“政治科学”专业,经过一年的通识教育,却发现这个专业完全不适合自己。大学一二年级,他的学习成绩一直徘徊在 B和C之间,平均分降到2.9。

曾经的梦想在现实面前成为一地碎片,李开复意识到,自己急需找到自己的最爱。偶然在学校计算机房打工的机会,让他发掘出一个痴迷计算机的自己。不仅乐在其中,而且颇有天赋。当能力与机遇相匹配,热爱则是理所当然。

美国的大学,大多有着简便的转系制度,经过慎重考虑,李

开复最终坚定地转到计算机系,很快一鸣惊人。他在自传《世界

因你而不同》中,用著名记者怀特·霍布斯的话诠释成功:“成

功就是当你醒来,不论身在何处,不论年龄多大,你很快从床上

弹起,因为你迫不及待地想去做你爱做的、你深信的、你有才华

做的工作。这个工作比你个人伟大、神圣。你迫不及待地要起床,跳进它的怀里。”对计算机的这种热情,激励李开复当年投奔这

一新兴领域。而且在专业课“可计算性和形式语言”中,他考了

前无古人的满分。

大学三四年级,李开复就开始和研究生一起选修硕士、博士

课程,接手各种各样的项目。在此期间,他在“自然语言处理”

课上提出挑战“图灵试验”,也就是以计算机程序模拟人的表现,最高境界是使人无法辨别真伪。

这段经历开启了李开复日后专攻语音识别系统的征程。没有

人逼迫,一切奋斗都发自内心,而学校教育需要做的是,为一粒

种子提供生长的土壤。这段经历深深镌刻在李开复心中,不仅成

为记忆里最美的风景,而且直接铺垫了他今日的成功。

选择与坚持

博士毕业留校起,一直到创办创新工场之前,李开复先在卡

内基·梅隆大学当教师并成为最年轻的副教授,而后经历苹果、SGI、微软、谷歌四家顶级公司的高管生涯。一直行走巅峰,到底

有怎样的独到之处?

李开复的回答是:“追随我心。”

1983年10月,李开复读博士期间走进语音识别的世界。开始和导师瑞迪教授一起探讨语音识别领域里现有的成果以及如何突

破的可能性,瑞迪说,“你来做一个不特定语者的语音识别系统吧。”让电脑识别不同人的语音,当时在世界上是一个无解之谜。而且,当时导师瑞迪已经向美国国防部立项并成功申请了大笔经费,但是正在此时,李开复在研究思路上与导师产生了分歧,坚

持自己的统计学方法进行研究还是遵从导师的思路?彷徨许久,最

终李开复跟导师直接表明想法,希望“以统计学来解决这个"不特

定语、大词汇、连续性语音识别"”。虽然导师并不赞同,但是还

是支持了他。之后三年半,李开复每天中午一点到凌晨两三点,

每天18个小时、一周六天进行科研工作,把语音识别率从起初的40%提高到80%,最终飙升到96%。他为自己的语音识别系统取名

为斯芬克斯,并在导师的支持下参加了1988年度世界语音学术会议,撼动了整个学术界。

1988年,斯芬克斯被评为当年最重要的科学发明。

数次穿梭于世界电脑巨头公司,做高管,创建研究院……不

论职务如何变动,工作地点设在世界的哪一个角落,李开复内心

中始终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清晰目标,这也让他从未因被光环笼罩

而手足无措,也不会因为位高权重而放弃自我。

而他所忧虑的是,他看到的很多中国大学生即便读完四年本

科甚至研究生、博士生,仍旧茫然如身陷重重迷雾不知所向。

“中国的大学生是非常优秀的,但我却越来越多地感受到他们的

内心困惑。面对着望子成龙的父母、应试教育体制束缚下的学校

和老师、急功近利的社会心态,这些都让他们很多人在路途中陷

于迷失。”

于是,2000年夏天离开中国回到美国后的5年里,李开复先

后回国15次,做了50场演讲,写了4封“给中国学生的公开信”,并创办了一个专门与大学生交流的公益网站“开复学生网。

曾经有学生在读完他《写给中国学生的第三封信》后,感触

很深,写了一封信给李开复说:“很小的时候,我的目标就是长大,长大了做什么,我当时没有想;读小学的时候,父母给我的目

标就是考初中,考上初中做什么,我没有想过;读初中的时候,父

母给我的目标就是考高中,考上高中做什么,我没有想过;读高中

的时候,父母给我的目标就是考大学,考上大学做什么,我没有

想过;上大学的时候,父母给我的目标就是要出国,出国做什么,

我也没有想过;现在留学拿到了学位,要找工作了,下一步我该做

些什么呢?这次,我要好好地想一想。谢谢你的第三封信,它唤醒

了我埋藏了25年的进取心,它改变了我25年来被动的生活方式。从今天开始,我要积极主动地为自己而生活!”李开复在为这位中

国留学生终于理解自己“有选择的权利”并想要去追求而感到欢

欣鼓舞之时,脑海中浮现出更多给他写过信的、面谈过的年轻人,依然在被动的道路上迷茫地生活着。在“开复学生网”我每天都

看到:“只有你能告诉我,我该怎么做。”的被动思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