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原理试题及答案

德育原理试题及答案

【篇一:全国2013年4月自学考试《德育原理》试题

和答案00468】

★考试结束前

全国2013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德育原理试题和答案

课程代码:00468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提出道德认知发展阶段论的教育家是(a)1-15

a.柯尔伯格

c.杜威

2.德育原理形成发展的阶段顺序是(b)1-8

a.萌芽阶段→独立科学阶段→多样化阶段

b.萌芽阶段→独立科学阶段→真正科学阶段

c.独立科学阶段→分化阶段→真正科学阶段

d.多样化阶段→独立科学阶段→分化阶段

3.关于品德结构要素说法正确的是(a)2-33

a.知、情、意、行

c.知、信、意、行

4.学校德育产生于(b)3-39

a.原始社会

c.封建社会

5.人的品德发展具有(c)4-71

a.顺序性、均衡性

c.顺序性、阶段性

6.对德育起决定作用的是(d)5-92

a.上层建筑

c.经济基础 b.生产关系 d.社会意识 b.稳定性、同一性 d.差

异性、均衡性 b.奴隶社会 d.资本主义社会 b.知、情、行、信d.知、情、意、信 b.洛克 d.卢梭

7.属于德育目标确定依据的是(a)6-99

a.社会需要、教育目的

c.教育目的、德育内容 b.社会需要、德育方法 d.德育方法、德

育内容

8.关于受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的角色说法正确的是(c)7-119

a.受教育者只是德育的主体

b.受教育者只是德育的客体

c.受教育者是德育的对象,也是德育的主体

d.受教育者进行自我品德教育时,只是德育的主体

9.不属于德育方法选择主要依据的是(c)9-165 ...

a.德育目标

c.教师的个人愿望

1o.少先队活动最基本的形式是(d)10-173

a.周会

c.晨会

11.关于班集体说法正确的是(b)11-186

a.班集体是唯一的学生集体

c.班级就是班集体 b.班集体是分阶段逐步形成的 d.教师是班集

体的核心人物 b.校会 d.队会 b.德育内容 d.学生年龄特点和个

性差异

12.“吾日三省吾身”主要反映的自我品德修养特点是(d)12-215

a.实践性

c.控制性 b.涵育性 d.内省性

13.“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主要反映的品德要素是(a)7-125

a.品德意志

c.品德行为 b.品德情感 d.品德认识

14.比较德育实施前后个体品德及其各侧面的情况,以确定其发展

方向及程度的评定是(b)13-230

a.全面性评定

c.否定性评定 b.内差评定 d.肯定性评定

15.“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进步”属于(b)6-107

a.纪律教育的内容

c.法制教育的内容 b.道德教育的内容 d.政治教育的内容

16.历史上最早出现的德育管理模式类型是(a)16-277

a.经验型

c.行政型 b.民主型 d.科学型

17.因人因地因时制宜,机智灵活地教育学生,这突出体现教师劳

动具有(c)15-259

a.长期性特点

c.创造性特点

18.三结合德育网络是指(a)16-276 b.连续性特点 d.示范性特

【篇二:德育原理模拟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

1.儿童通过对假设性的道德两难问题的讨论,有机会接触到各种道

德立场和道德推理方式;通过充分的思想交锋,儿童倾向于拒斥低

于自己道德阶段的同伴的道德推理,并且能够理解和同化高于自己

一个阶段的同伴的道德推理,但是难以理解和接受高于自己两个或

两个以上阶段的同伴的道德推理。这种现象被称为(b )

a罗森塔尔效应b布莱特效应c布朗效应d晕轮效应

2.在向学生提出道德要求时,“带有规范词的祈使句”适用于(d ) a小学低年级b小学高年级以上c中学以上d以上三者

3.从教学论的意义来看,知识往往通过______习得,技能往往通

过______习得,态度往往通过______习得( b )、、a直接的教、

间接的教、直接的教b直接的教、直接的教、间接的教c间接的教、直接的教、间接的教d间接的教、间接的教、直接的教

4.现代学校道德教育的内容包括(c )

a家庭伦理、社会伦理、国家伦理b 家庭美德、社会公德、职业道

c私德、公德、职业道德d家庭美德、学校道德、社会公德、国民

公德

5.用《三个和尚》、《蚂蚁搬家》等传统故事,生动地向年幼的学生解释“团结合作”的道理,属于(d )a体谅情境b 实验情境c后果情境d说明情境

1.主张道德目的是教育的最高目的或最终目的教育家是( d )(a)康德(b)赫尔巴特(c)杜威(d)以上三者

2.《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1998年3月颁布)规定( c )d (a)德育即思想政治和品德教育(b)德育即思想、政治和品德教育

(c)德育即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和心理品质教育

(d)德育即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教育

4.张老师对学生说:“对人要有礼貌,这样别人才会喜欢你,支持你,帮助你。”李老师对学生说:“对人要有礼貌,因为这是尊重别人的表现。”最恰当的说法是( b )

(a)张老师在进行道德教育(b)李老师在进行道德教育

(c)张老师和李老师都在进行道德教育(d)张老师和李老师都没有进行道德教育

1. 爱国主义教育属于(d)参考教材第五章德育内容

(a)政治教育(b)思想教育(c)道德教育(d)以上三者

2. 我国小学普通实施直接的道德教学的起始时间是(b)参考教材p180

(a)1902年(b)1904年《奏定学堂章程》(c)1912年(d)1978年

4. “仁义礼智信,非由外铄也,我固有之也”的观点属于(c )(a)道德虚无主义(b)道德相对主义(c)道德天赋论

(d)环境自发影响论

5. 在“海因兹与治癌药”的两难问题上,下面观点处于“后习俗水平”是( b )参见教材 p225(a)偷东西是不对的,但是不这么做海因兹就没有尽到做丈夫的责任。

(b)海因兹设法救自己的妻子无可厚非,可是别人也可能急需这种药。他这样做对别人是不公平的。(c)作贼会使自己和家人名声扫地,这样做会给自己和家人带来耻辱。

(d)要是他的妻子对他不好,就没有必要自寻烦恼,冒险偷药。3.某生的道德判断水平处于阶段3,最有可能说服他考试不作弊的理由是( a) c

(a)考试作弊对其他考生不公平(b)考试作弊会受到学校的处分

和父母的责打

(c)好学生考试不作弊(d)作弊会破坏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

4.《上海市民“七不规范”》属于德育内容的哪个层次( c )

(a)道德理想(b)道德原则(c)道德规范(规则)(d)道德行

5.在“一个跟你同岁而且要好的男孩子或女孩子,因为你不知道的

原因显得十分心烦意乱。你怎么办?”情境中,以下青少年的反应属

于试验性反应类型的是( d )

(a)“叫他/她振作起来”(b)“向某个成年人反映这种情况”

(c)“安慰他/她”(d)“设法同他/她交谈,好像没有注意到有什么

不对头”

4.以下哪种情境最适合于培养学生的道德敏感性( a)

(a)道德两难情境(b)后果情境(c)说明情境(d)实验情境

1.“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民昏乱,有忠臣。”这句话体现了下列哪种论点?( b )a道德天赋论b

道德虚无主义

c道德相对主义d环境自发影响论

2.麦克费尔开发的《生命线》教材包括(a )

a《设身处地》《证明规则》《你会怎么办?》b《敏感性》《后果》《冲突》

c《规则与个体》《你期望什么?》《你认为我是谁?》《为了谁的

利益?》《我为什么该?》 d《生日》《禁闭》《逮捕!》《街景》《悲剧》《盖尔住院》

教师:一个你认识的人在你同别人说话时不停地插嘴并且试图改变

话题。你怎么办?学生a:躲开他,然后继续我们的谈话。

学生b:我才不躲,我会叫他闭嘴。

学生c:还是让他加入进我们的谈话好,看看他到底是什么意思。

学生d:我就碰到过这样的事,心里非常生气,但拿他没有办法。

学生e:告诉老师,老师会批评他。

学生f:也许是我们冷落了他,既然他想加入进来,就一起聊好了。学生g也许我们的话题使他不安,既然他想改变话题,就不要当着

他的面谈论这个话题了。

1.在体谅模式中,使用上述情境问题,直接目的在于( 3 )

①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②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

③培养学生对人际关系的敏感性④提高学生对行为后果的想象、理解和预测能力

2.在体谅模式中,使用上述情境问题,常用的方法是( 2 )

①说服②角色扮演③道德两难④榜样示范

3.学生对情境问题a的反应属于( 4 )

①被动性反应②依赖性反应③攻击性反应④回避性反应

4.学生e对情境问题的反应属于( 2 )

①被动性反应②依赖性反应③攻击性反应④回避性反应

5.对情境问题作出了成熟反应的是( 3 )

①学生c和学生f②学生c和学生g③学生f和学生g④学生c、学生f、学生g

2.不属于“间接道德教育”的是( a )

(a)思想品德课(b)在教法中渗透的道德影响

(c)教师的道德表率作用(d)课堂生活气氛的道德感染力

1.主张道德目的是教育的最高目的或最终目的教育家是( d )(a)康德(b)赫尔巴特(c)杜威(d)以上三者

2.《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1998年3月颁布)规定( c )d (a)德育即思想政治和品德教育(b)德育即思想、政治和品德教育

(c)德育即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和心理品质教育

(d)德育即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教育

教书育人的意思是()a.既教书,又育人b.教学工作和育人工作相辅相成,不可分割

c.教学以育人为最终目的,育人以教学为基本途径

d.兼顾教学和德育

《上海市民“七不规范”》属于德育内容的哪个层次(c )

a道德理想b道德原则c道德规范(规则)d道德行为

二、是非判断题

( x )1.榜样就是要求大家学习的好人好事。

(√ )2.礼仪训练不是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 x )3.根据道德所调节的生活领域不同,可以把学校德育的内容划分为三大块,即私德教育、公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三者之间有严格的区分。

(√ )5.如果不考虑教的结果,只从意向性意义上理解“教”,道德是可教的。(对)惩罚具有教育意义。

(对)学科教学中唯一可行的德育是间接的或渗透式的德育。(错)说服学生,既可以仅向学生提供支持自身观点的正面论据,亦可同时提供与自身观点相悖的反面依据。正反双面说理比单面说理效果要好。

(对)教师的工作用语的本质和核心是道德语言。

(错)2.根据道德所调节的生活领域不同,可以把学校德育的内容划分为三大块,即私德教育、公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三者之间有严格的区分。

()1.操行评语具有规范功能。

(对)3.古代德育实际上范围广泛的社会意识教育。

()4.道德判断的结构反映个体道德判断力的发展水平。

( t )1.德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目的的组成部分。

(t )2.表扬或批评学生不但具有评价功能,而且具有规范功能。(f t)3.思想教育主要包括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 教材第一章)

( f )5.结果论说理方式仅从行为结果出发来判断道德行为,忽视了行为主体的主观动机,因而是错误的,我们应当避免使用这一说理方式。

( t )1.教学是德育的主要途径。(f)参见教材第八章德育途径( t )2.古代德育实际上是范围广泛的社会意识教育。

( f )3.当道德的高层次目标与低层次目标发生冲突时,要首先确保高层次目标的落实。

( t )5.教师主要以道德倡议的形式对学生进行道德理想教育,激励学生的高尚情操。(x )1.道德论证或说理的根本依据是道德判断。

(√ )3.德育即教育的道德目的。

(x )5.在学科教学中实施德育就是要挖掘教材中固有的思想因素去教育学生。( t )2.品德是知情行的和谐结合。

(T)3.说理的一般逻辑分为演绎推理、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第七章)

( t )4.教师主要以道德禁令的形式对学生进行道德规则教育,约束学生的不良行为。( f )5.学科教学中唯一可行的德育是间接的或渗透式的德育。

( t )1.教学是德育的主要途径。(f)参见教材第八章德育途径

( f )3.当道德的高层次目标与低层次目标发生冲突时,要首先确

保高层次目标的落实。( f)4.根据道德所调节的生活领域不同,

可以把学校德育的内容划分为三大块,即私德教育、公德教育、职

业道德教育,三者之间有严格的区分。

(x )5.在学科教学中实施德育就是要挖掘教材中固有的思想因素去教育学生。( t )1.道德论证或说理的根本依据是道德判断。

( f )2.结果论说理方式仅从行为结果出发来判断道德行为,忽

视了行为主体的主观动机,因而是错误的,我们应当避免使用这一

说理方式。

( t )1.德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目的的组成部分。

(t)3.思想教育主要包括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

( t )4.如果不考虑教的结果,只从意向性意义上理解“教”,道德

是可教的。(对)德育是学校的首要工作。

(错)礼仪训练是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名词解释题.思想教育:.道德原则教育:.简要说明结果论

的说理方式

1.说服:教师借助语言劝导学生,根据学生的认识水平,充分地陈

述理由,使学生理解并接受某种道德价值或道德规范,改变或形成

某种态度,这是道德教育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说服。

2.《生命线》:《生命线》丛书是实施体谅模式的支柱,由三个部

分组成,循序渐进地向学生呈现越来越复杂的人际与社会情境第一

部分:《设身处地》。含《敏感性》、《后果》、《观点》3个单元,其中的所有情境都是围绕人们在家庭、学校或邻里中经历的各种共

同的人际问题设计的。第二部分:《证明规则》。含《规则与个体》、《你期望什么?》、《你认为我是谁?》、《为了谁的利益?》、《我为什么该?》五个单元,情境所涉及的均为比较复杂

的群体利益冲突及权威问题。第三部分:《你会怎么办?》。含

《生日》、《禁闭》、《逮捕!》、《街景》、《悲剧》、《盖尔

住院》6本小册子,向学生展示以历史事实或现实为基础的道德困境。设计和使这些情境教材,目的在于:“提高个体对他人需要、兴趣、

态度和情感的感知能力;鼓励基本技能特别是非言语沟通技能的发展;为更完善的私人关系打基础;通过发展联想体谅行为的各种变

通方式的能力,增加个体作道德决定的自由;通过探究创造性活动

中沟通风格与表达手段之间的关系,促进人际沟通。”

3.社会行动模式:纽曼(f. newmann)开发的道德教育社会行动

模式(the social action model of moral education),整合了道

德认知、情感和行动等多个方面,并且将它们同公民投身社会变革

联系起来。它探讨了小组讨论技能的重要性,信任和承诺等情感性

问题,以及道德推理技能的必要性。该模式旨在教学生如何影响公

共政策,有鲜明的行动取向。希望你研究这个模式同时,和认知性

道德发展模式、体谅模式进行比较,以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

4.观察学习: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命名的,又叫“替代学习。儿童

通过观察他人在一定情境中的行为及其结果(如受到奖励或惩罚),无需要直接的强化,往往就会习得类似的行为。观察学习的对象就

是通常所说的榜样。榜样具有行为示范作用,学生通过观察榜样在

一定情境中的行为反其结果,无需要直接的强化,往往就会习得类

似的行为。

德目主义: 德目主义是指,开设独立的道德科(或称公民科、修身科、宗教科),编制学生应该学习的德目,叫学生理解和熟记.

道德两难: 在模棱两可的情境下,无论如何做出决定都不是明确的、完全符合道德要求的。

5.道德两难:即同时涉及两种道德规范且两者不可兼顾的冲突情境

或问题。在模棱两可的情境下,无论如何做出决定都不是明确的、

完全符合道德要求的。

6亲历学习:儿童在日常生活中尝试和实践,基于对行动后果(如

受到奖励或惩罚)的了解而逐渐习得某些行为方式。同时,儿童通

过观察他人在一定情境中的行为及其结果(如受到奖励或惩罚),

无需要直接的强化,往往就会习得类似的行为。

7规范性用语:当教师和学生谈论责任或义务,谈论什么是道德上

对的或错的,总之在告诉学生该如何待人处世时,教师使用的是“规

范性用语”,这种用语直接涉及行为,是教师规范学生行为常用的道

德语言。

8道德相对主义: 不同社群不同个体的道德价值和道德观点是相对的,是各种各样的而不是绝对统一的。这里的“相对性”主要表现为,不

同社群不同个体所作所为乃至其一切信仰所赖以存在的动力基础是

有所差别的。

人的道德,社会也有社会的道德。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道德,不同文

化背景下的人群、民族和社会有不同的道德。对于个人来说,道德

是一种口味,各有所好;对于社会来说,道德是一种习俗,各不相

同。道德是相对的,是相对于不同的人而言的,或者是相对于不同

的社会和群体而言的。无所谓绝对的对和错,无所谓绝对的善和恶,无所谓绝对的道德和不道德。不必强求人人有一样的口味那样,也

不必强求人人有一样的道德。强求道德上的一致性,反而不道德。

因此,没有必要进行道德教育。

道德相对主义:不同社群不同个体的道德价值和道德观点是相对的,是各种各样的而不是绝对统一的。这里的“相对性”主要表现为,不

同社群不同个体所作所为乃至其一切信仰所赖以存在的动力基础是

有所差别的。1.道德相对主义道德相对主义者承认道德的存在,认为个人有个人的道德,社会有社会的道德。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道德,不同文化背景有人群民族和社会有不同的道德。因此,道德是相对,是相对于不同的人而言,无所谓绝对的对和错。

9.道德模式:是指在德育实施的过程中道德理论与德育理论、德育内容、德育手段、德育方法、德育途径的某种组合方式。

10.道德两难情境:它是指在一定的情境中涉及到两条或多条道德

规范,且这些道德规范在这一情境中发生不可避免的冲突。

11.积极德育观:这种观点认为,道德品质是人类必备的品质,不

论个体有没有道德发展的需要,不论他愿意不愿意接受道德教育,

都有必要义无反顾地对他进行强有力的道德教育。

12.间接道德教育:主要指有意识地在学科教学和学校集体生活的

各个层面进行道德渗透,

【篇三:2012德育原理练习题集 (1)】

>一、单项选择题

1、“知行合一”的道德修养理论是由()提出的。

a.孔子

b.孟子

c.朱熹

d.王阳明

2、“先知后行”是()古代的道德修养思想。

a. 美国

b.中国

c.法国

d.英国

3、道德教育的目标是()。)

a.扬善抑恶

b.克己复礼

c.见贤思齐

d.化性起伪

4、()说:“要是没有伦理教育,人类就不会得救”。

a. 尼采

b.福柯

c. 康德

d.爱因斯坦

5、中国古代道德教育的核心范畴包括()。

a. 德性

b.人格

c.忠孝

d.善良意志

6、仁爱在中国文化中是()的基本观点。

a.道家

b.儒家

c.法国

d.墨家

7、兼爱是()提出的道德范畴。

a.墨子

b. 孔子

c.荀子

d.庄子

8、南宋()提出了“发明本心”,并认为这是个人道德修养的“易简功夫”。

a. 朱熹

b.张载

c. 陆九渊

d.陈亮

9、()是中国古代道德理论中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

a. 天人合一

b. 义利之辩

c. 天理人欲

d.以德治国

10、“德性可教吗”是()与曼诺辩论的道德教育命题

a.赫拉克利特

b.苏格拉底

c.柏拉图

d.亚里斯多德

11、亚里斯多德写过一本道德名著,它的名字是()。

a.《尼各马可伦理学》

b.《理想国》

c.《大教学论》

d.《普通教育学》

12、柏拉图认为,哲学享有的()是最高的美德。)

a.智慧

b.勇敢

c.节制

d.正义

13、原罪说是西方()道德教育的人性预。

a. 古代

b.中世纪

c. 文艺复兴

d.后现代

14、摩西十诫是()的基本教义。

a. 犹太教

b.伊斯兰教

c.佛教

d. 道教

15、“穆斯林”一词原意是()。

a.仁爱

b.顺从

c.孝敬 d、忠义

16、()将人类德性分为“理智德性”和“伦理德性”。

a.苏格拉底

b. 柏拉图

c.亚里斯多德

d. 普罗塔哥拉

17、“善良意志”是()提出的。

a. 弗洛伊德

b. 康德

c. 柯尔伯格

d.班杜拉

18、自爱是()范畴。

a. 公德

b. 私德

c.德性

d. 美德

19、义务是()范畴

a. 理性道德

b.情性道德

c. 行动道德

d. 现代美德

20、绝仁弃义是()提出的一种自然主义道德观

a. 孟子

b.董仲舒

c. 韩非子

d. 老子

21、()在国民时期曾经作为学校道德教育的一种课程普遍开设。

a.修身课

b.公民课

c.政治课

d.思品课

22、中国古代道德教育中的“四维”是指()。

a.礼仪廉耻

b.仁义礼智

c. 恭宽信敏

d.信义和平

23、“新民德”是近代学者()最先提出的一种道德教育新观念。

a. 容闳

b. 严复

c.梁启超

d. 胡适

24、“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体现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中存在着()的显著特点。

a.博爱平等

b.民胞物与

c.爱有差等

d.推已及人

25、中国古代“六艺”中的()是道德教育教材

a. 书数

b.射御

c.礼乐

d.春秋

26、理性道德教育的目标在于发展学习者的()。

a.良心

b.德性

c.良能

d.良知

27、平等与正义属于()范畴。

a. 传统美德

b. 行动道德

c. 情性道德

d. 理性道德

28、自爱属于()范畴。

a. 公德

b.道德

c. 私德

d.美德

29、情性道德的教育目标在于引导学习者()。

a. 向善

b.知善

c. 行善

d.学善

30、行动道德的不同于一般德性的显著标志是()。

a. 可评价

b.可观察

c.可反复

d.可奖励

31、()是体现王阳明“知行合一”行动道德修养观。

a.至德

b.致良知

c.以法代德

d.吉德

32、公平与正义是柯尔伯格六阶段中的()阶段。

a.第三阶段

b.第四阶段

c. 第五阶段

d.第六阶段

33、两难道德故事是()提出的发展学习者道德判断能力的方法。

a. 杜威

b. 洛克

c.卢梭

d. 柯尔伯格

34、基督教主张()原则。

a.无限宽容

b.有限宽容

c.以怨报怨

d.以德报怨

35、良心通常是指个人()的道德情感。

a. 后验

b.经验

c.先验

d.实验

36、情性道德中的仁爱境界的第三层次是()。

a.理解

b.宽容

c.奉献

d.慈善

37、()是相信超自然力量的存在。

a. 宗教道德

b. 世俗道德

c. 平民道德

d. 圣人道德

38、( )的“精神助产术”对后人推崇的道德教学方法。

a. 昆体良

b.柏拉图

c. 苏格拉底

d.亚里斯多德

39、行动道德应该成为()的根本依据。

a. 道德评价

b.道德方法

c. 道德内容

d. 道德知识

40、从道德的角度看,人性中同时存在着()两种倾向。

a. 公德与私德

b.个人与社会

c.天使与魔鬼

d.向善与向恶

二、多项选择题

1、中国古代道德文化中的愚味主义体现在以()的表述中。

a.“天下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b.“绝仁弃义”

c.“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d.“亲亲有术,尊贤有等”

e.“存天理,灭人欲”

2、中国古代道德教育受到以下()等整体性观念的深刻影响。

a.善恶合一

b.天人合一

c.家国合一

d.政教合一

e.知行合一

3、以下( )属于《大学》中的“八条目”范畴。

a.诚意

b.正心

c.修身

d.齐家

e.治国平天下

4、孟子主张人性论,其依据为有以下()“善端”。

a.恻隐之心

b.羞耻之心

c.辞让之心

d.是非之心

e. 好恶之心

5、理性道德课程内容包括以下()方面。

a. 习俗与礼仪

b.权利与义务

c.自由与责任

d. 向善与行善

e. 平等与正义

6、柯尔伯格人类道德判断水平分布方面提出以下几种()观点。

a.大约有15-20%的人停止在“前习俗水平”

b.大约有70%的人能够发展到“习俗水平”

c.大约有5-15%的人能够到达“后习俗水平”

d.大约有20-30%的人处于“自我中心”阶段

e.大约有30-40%的人处于“合作阶段”

7、“零道德”是()道德理论共同使用的概念

a.皮亚杰

b.柯尔伯格

c.赫尔巴特

d.夸美纽斯

e.裴斯泰洛齐

8、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包括()。

a. 自我中心阶段

b.合作阶段

c. 前习俗水平

d.习俗水平

e.后习俗水平

9、皮亚杰的儿童道德判断理论包括以下()阶段。

a. 零道德阶段

b. 自我中心阶段

c. 合作阶段

d.建立规则阶段

e.互惠友好阶段

10、善的等级一般包括()

a. 大善

b. 中善

c. 小善

d. 知善

e. 行善

11、在中国,“大德育”概念包括()。

a.政治教育

b.思想教育

c.道德教育

d.心理教育

e.法律教育

12、以下()道德概念属于情性道德范畴

a.礼仪

b.习俗

c.自爱

d.理解

e.宽容

13、行动道德的空间范畴可以划分为以下()方面。

a.家庭行动道德

b.学校行动道德

c. 社区行动道德

d.社会行动道德

e.爱国主义行动

14、古代中国道德理论中有“三纲五常”之说,其中,“五常”主要包括以下(

a.仁

b.义

c.礼

d.智

e.信

15、中国古代文献《大学》中的“三纲”包括以下()。

a. 在明明德

b. 在亲民

c. 在止于至善

d. 君为臣纲

e. 父为子纲

16、从道德课程的教学看,道德评价包括()

a.个人评价

b. 社会评价

。)

c. 理性道德评价

d. 情性道德评价

e. 行动道德评价

17、情性道德的“他爱”层次包括以下()二级层次。

a.节制

b.同情

c.诚信

d.理解

e.知耻

18、在情性道德中的“自爱”与()具有共通性。

a.自尊

b.自强

c.自立

d.自信

e.自许

19、赫尔巴特在其著作中将道德教育内容概括以下()方面。

a.内心自由

b. 仁慈

c. 善良

d. 正义

e. 报偿

20、西方教育历史上论述道德的著作主要有()

a. 《大教学论》

b.《教育漫话》

c. 《普通教育学》

d. 《国富论》

e.《民主主义与教育》

三、判断题

1、德性是由人类理性(良知)与情性(良心)构成的一个道德范畴。()

2、柯尔伯格的“前习俗水平”是指人类道德认知的高级层次。()

3、功利主义伦理学提出社会行动应该以追求“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为原则。()

4、善与恶可以划分分若干等级。()

5、当下的中国的道德理论已经不提倡儿童见义勇为。(

6、知识虽然是道德的必要条件,但并不是充分条件。()

7、一个有善心的人无论何时何地都会行善。()

8、道德观念是人类区别于其它生态形态的根本性标志。()

9、人类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不存在从低到高的发展阶段。()

10、中国古代的道德教育强调情性修养。()

11、西方道德教育理论主要关注人类的情性层面。()

12、中国传统道德教育理论主要关注人类的理性层面。()

13、一个人的既使拥有无限的向善之心,如果没有表现为可观察的

道德行动,其内在的德性便难以确证。()

14、在道德评价方面,必须同时对个人的

道德知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个方面进行评价,出师表

两汉:诸葛亮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

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德育原理试题库

德育原理 一、单项选择题 1、“在集体中进行教育的原则”是教育家()首先提出的。 A 、马卡连柯 B 、赞科夫 C 、苏霍姆林斯基D、加里宁 2、现代德育在德育方法上() A、更侧重于教育者施教传道的方法 B、只强调受教育者受教修养的方法 C、只强调受教育者受教修养的方法 D、强调施教传道和受教修养的统一 3、我国新时期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的“公民道德”指的是() A、私德 B、社会公德 C、国民公德 D、职业道德 4.社会学习论的道德教育研究方法主要采用( ) A、推理法 B、实验法 C、比较法 D、道德两难法 5.一个人品德形成发展的外在表现和客观标志是( ) A、品德情感 B、品德行为 C、品德认识 D、品德意志 6、关于我国现阶段中小学德育目标的特点的描述,错误的是( ) A、强调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忽视基础文明教育和道德教育 B、心理品质的发展也作为德育目标的要求 C、不仅重视思想准则、道德规范的教育与培养,而且强调发展学生的道德能力 D、把对全体学生的普遍要求和对其中优秀分子的要求区分开来 7、我国《中学德育大纲》正式颁布的时间是 ( ) A 、1990年B、1993年 C 、1994年D、1995年 8、学校德育主要是对学生进行() A、政治教育 B、思想教育 C、道德教育 D、品德教育 9、人们能够发现、认识、掌握、运用,但不能改变、废除的是( ) A、德育原则 B、德育规律 C、德育方法 D、德育规则 10、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启发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系统的有关思想道德方面知识的德育方法是( ) A、示范法 B、讨论法 C、陶冶法 D、讲解法 11、价值澄清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 A、杜威 B、马卡连柯 C、班杜拉 D、拉斯 12、我国新时期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的“公民道德”指的() A、私德 B 、社会公德 C 、国民公德D、职业道德 14、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和提高过程,其实施顺序是() A、以“知”为开端,知、情、意、行依次进行 B 、以“情”为开端,情、知、意、行依次进行 C 、以“行”为开端,行、知、情、意依次进行 D、视具体情况,可有多种选择 15、学校实施德育最主要、最基本的途径是( ) A、课外活动 B、各科教学 C、团队活动 D、校会晨会 16、价值澄清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 A、杜威 B、马卡连柯 C、班杜拉 D、拉斯 17、德育原理研究的根本任务是() A、揭示德育规律 B、总结德育方法 C、探讨德育现象 D、研究德育功能 18、社会学习论的道德教育研究方法主要采用( ) A、推理法 B、实验法 C、比较法 D、道德两难法 19、一分为二地看待学生,并利用学生本身存在的优点克服缺点错误,这种做法主要遵循了( )

德育原理试题及答案

德育原理试题及答案 【篇一:全国2013年4月自学考试《德育原理》试题 和答案00468】 ★考试结束前 全国2013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德育原理试题和答案 课程代码:00468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提出道德认知发展阶段论的教育家是(a)1-15 a.柯尔伯格 c.杜威 2.德育原理形成发展的阶段顺序是(b)1-8 a.萌芽阶段→独立科学阶段→多样化阶段 b.萌芽阶段→独立科学阶段→真正科学阶段 c.独立科学阶段→分化阶段→真正科学阶段 d.多样化阶段→独立科学阶段→分化阶段 3.关于品德结构要素说法正确的是(a)2-33 a.知、情、意、行 c.知、信、意、行 4.学校德育产生于(b)3-39 a.原始社会 c.封建社会 5.人的品德发展具有(c)4-71 a.顺序性、均衡性

c.顺序性、阶段性 6.对德育起决定作用的是(d)5-92 a.上层建筑 c.经济基础 b.生产关系 d.社会意识 b.稳定性、同一性 d.差 异性、均衡性 b.奴隶社会 d.资本主义社会 b.知、情、行、信d.知、情、意、信 b.洛克 d.卢梭 7.属于德育目标确定依据的是(a)6-99 a.社会需要、教育目的 c.教育目的、德育内容 b.社会需要、德育方法 d.德育方法、德 育内容 8.关于受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的角色说法正确的是(c)7-119 a.受教育者只是德育的主体 b.受教育者只是德育的客体 c.受教育者是德育的对象,也是德育的主体 d.受教育者进行自我品德教育时,只是德育的主体 9.不属于德育方法选择主要依据的是(c)9-165 ... a.德育目标 c.教师的个人愿望 1o.少先队活动最基本的形式是(d)10-173 a.周会 c.晨会 11.关于班集体说法正确的是(b)11-186 a.班集体是唯一的学生集体 c.班级就是班集体 b.班集体是分阶段逐步形成的 d.教师是班集 体的核心人物 b.校会 d.队会 b.德育内容 d.学生年龄特点和个 性差异 12.“吾日三省吾身”主要反映的自我品德修养特点是(d)12-215 a.实践性 c.控制性 b.涵育性 d.内省性 13.“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主要反映的品德要素是(a)7-125 a.品德意志 c.品德行为 b.品德情感 d.品德认识 14.比较德育实施前后个体品德及其各侧面的情况,以确定其发展 方向及程度的评定是(b)13-230

德育原理 课后习题及答案

章节习题 第一章 1.如何看待德育的内涵 综合考虑关于德育内涵和德育过程的讨论,我个人认为,不妨这样给德育下定义:德育是教育者组织适合德育对象品德成长的价值环境,促进他们在道德认知、情感和实践能力等方面不断建构和提升的教育活动。简言之,德育是促进个体道德自主建构的价值引导活动 2.试评价以下概念定义的合理性与可能存在的问题。“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 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妥.遵循品德形成的规律·采用言传、身教等有效手段,在受教育者的自觉积极参与的互动中,通过内化和外化,发展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法制和遭德几方面素质的系统活动过程。”(鲁洁,王逢贤:《德育新论》,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 3.如何理解古代德育与现代德育?中国德育现代化最重要的努力方向应当是什 么? 1)古代德育:所谓古代德育,主要是指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学校德育。这是一个具 有等级性、神秘性和经验性的德育发展阶段。 2)现代德育:与现代社会和现代教育相对应,现代德育则是存在于现代社会,以养现代 人为目的的德育。 所谓德育的现代化,首先是指18世纪西方世界资产阶级革命完成以后,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欧美学校德育基本完成的任务。与古代德育的等级性、神秘性 和经验性相反,德育的现代化最主要特征有四条:学校德育的民主化;第二,学校德育 的世俗化;第三,学校德育的科学化;第四。学校德育的组织化。 3)努力方向:德育的民主化和科学性的增强 4.如何区别德育理论的几种形态? 4)德育理论的形态从历史演进的角度看,主要有四种:德育思想、德育论、德育学、德 育科学或德育学科群(德育原理)。 5)德育思想首先是一种关于德育的价值性哲学思考。它主要反映人们对德育的应然与 必需所产生的主观判断和选择,是德育力量发展的源头活水。 6)德育论则是一个与德育经验、德育思想相对的范畴。德育论原本是作为教育学、伦 理学的组成部分存在的。与作为前德育理论存在的德育思想相比,它具有一定的专 门性、系统性。后随着无所不包的教育学形态转变为教育学学科群,德育论也独立 为德育学。因此,德育学识从教育学科群中分化出来的独立的的教育理论形态。 7)德育学业是一种过渡性的德育理论形态,很快的随着对学校德育日益专门、分化的 研究和交叉学科研究的发展,德育学和教育学一样很快成为“学科群”,即德育学 科群。 5.德育原理的主要议题有哪些?你认为还有哪些课题也应当属于德育原理范 畴? 我们认为,德育原理至少应该包括以下几个主要议题: (1)德育与德育理论的发展 (2)现当代德育思想流派 (3)德育的本质与功能 (4)德育对象与德育主体(5)德育目的与德育目标 (6)德育内容与德育课程 (7)德育过程与德育方法 (8)学校德育的社会环境

大学《德育原理》全书试题及答案

德育原理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请选出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德育的本质是()。 A.培养人的活动 B.培养人的品德的活动 C.培养人的法纪观念的活动 D.培养人的思想政治观念的活动 2.德育的价值标准是:( )。 A.善B.美C.真D.丑 3.古代学校德育思想产生于( )。 A.原始社会B.奴隶社会C.封建社会D.资本主义社会4.我国封建社会第一部德育专著是( )。 A.《大学》B.《论语》C.《墨子》D.《荀子》 5. A.《共产党宣言》B.《反杜林论》 C.《格达纲领批判》D.《费尔巴哈论》 【参考答案】1.B 2.A 3.B 4.A 5.A 二、辨析题:判断正误并简要说明理由。 1.德育学是研究德育规律的科学。 2.德育主要是向学生进行政治思想和法纪教育(×) 【参考答案】1.错误2.错误,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请选出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三维结构说”认为任何一种品德都是心理内容、心理形式和( B )三者的有机统一体。 A.心理意识B.心理能力C.心理活动D.心理特征 2.品德发展的内部矛盾有几种基本类型,在下面答案中,()性质的矛盾不是品德发展的内部矛盾的表现。 A.认识B.能力C.思想D.情感 3.在儿童品德发展研究中主要运用对偶故事法的学者是( )。 A.哈桑B.皮亚杰C.科尔伯格D.班杜拉 4.根据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儿童的道德发展是有律的,大致是从以( )为中心发展到“他律”,再从“他律”发展到“自律”。 5.童年期品德发展的主要特征是( )。 A.适应性B.情境性C.协调性D.动荡性 参考答案】1.B 2.D 3.B 4.D 5.C 二、辨析题:判断正误并简要说明理由。 1.品德就是道德品质。 2.品德结构就是指品德的基本构成要素。 3.影响品德发展的先天因素就是个体的遗传素质。(√) 4.人的品德发展具有阶段性,这是毫无疑问的。 5.既然德育要遵循儿童品德发展的基本规律,那么德育工作者

《德育原理》练习题及答案

《德育原理》试题及答案 (答案在最后一页) 1道德法则具有浓厚的等级色彩的社会是() A.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 B.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 C.奴隶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 D.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 2我国社会主义德育的基本方法是() A.说服教育法 B.实际锻炼法 C.榜样示范法 D.修养指导法 3德育功能从作用对象上可分为() A.正功能与负功能 B.个体性功能与社会性功能 C.显性功能与隐性功能 D.理想功能与现实功能 4中国最早使用“德育”这一专门术语是在《钦定京师大学堂章程》中,《钦定京师大学堂章程》是哪一年颁布的。() A.1902年 B.1903年 C.1904年 D.1905年 5按照课程的形态划分,德育课程一般可分为() A.学科德育课程和活动德育课程 B.显性德育课程和隐性德育课程 C.活动德育课程和隐性德育课程 6以学生的兴趣、需要和能力为基础,通过学生们一系列的自主性活动而实施的德育课程称为()? A.学科德育课程 B.显性德育课程 C.活动德育课程 D.隐性德育课程 7提出平行教育原则的人是() A.赞可夫 B.马卡连柯

C.苏霍姆林斯基 D.维果斯基 8“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体现的德育原则是() A.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原则 B.正面教育,积极引导原则 C.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 D.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 9持“道德天赋论”观点的是() A.尼采 B.康德 C.孔子 D.孟子 10运用别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优秀品质和卓有成就来影响、教育学生的德育方法是() A.陶冶法 B.说服法 C.榜样示范法 D.奖赏与惩罚法 11“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日新月异,不断增长,这就是我们头上的灿烂的星空和我们心中的道德法则。”康德给我们揭示了“一是道德生活的复杂有如无垠的夜空;二是道德生活的瑰丽胜过灿烂的星群。”这是哪位思想家说的()? A.黑格尔 B.康德 C.海德格尔 D.奖赏与惩罚法 12持个人本位德育目的论观点的人是() A.涂尔干 B.卢梭 C.那笃普 D.杜威 13苏霍姆林斯基说让每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体现的德育原则是()? A.正面教育,积极引导原则 B.注重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别差异性原则 C.思想工作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原则 D.尊重学生和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 14“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这是

2021年10月自考00468德育原理试题及答案

2021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德育原理试卷 (课程代码00468)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德育问题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基于事实的德育问题,另一种则是(D) A.基于实践的德育问题 B.基于理论的德育问题 C.基于工具的德育问题 D.基于价值的德育问题 2.“产婆术”蕴含着丰富的德育思想,提出这一教育方法的思想家教育家是(A) A.苏格拉底 B.柏拉图 C.亚里士多德 D.奥古斯丁 3.德育是把外在的社会意识转化为个体意识的教育实践活动。这一观点是(B) A.德育内化说 B.德育转化说 C.德育内外化说 D.德育建构说 4.原始社会的德育形态是(D) A.宗教式德育 B.祭祀式德育 C.示范式德育 D.生活式德育 5.德育目的会对学生在观念上和行为上构成警示和规范作用。这指的是德育目的对学生品德发展的( A ) A.规范功能 B.引导功能 C.调控功能 D.评价功能 6.影响德育内容选择的最直接因素是(A) A.德育目的 B.德育对象 C.德育环境 D.德育主体 7.关于如何教道德和如何才能让学生发展道德的知识,属于教师德育的(C) A.本体性知识 B.条件性知识 C.工具性知识 D.实践性知识 8.学生的品德行为分为两个层次,其中基于学生自己的品德需要,品德行为本身就是目的,而不是出于手段,这是(B) A.他律品德 B.自律品德 C.无律品德 D.自由品德 9.德育内容的基本组织形式是(A) A.德育课程 B.德育活动 C.德育资源 D.德育实践 10.德育过程的引人具有多端性,这种多端性主要源于学生品德心理结构的(D) A.有序性 B.无序性 C.复杂性 D.多元性 11.德育过程的组织必须在充分考虑学生现有道德发展能力的基础上适度超越,既对学生道德发展有挑战,又是学生通过努力所能达到的。这指的是德育过程的组织要依据(C)A.方向性原则 B.教育性原则 C.最近发展区原则 D.教育与再教育、自我教育相统一原则

德育原理试题及答案

德育原理试题及答案 试题一:道德教育的意义和目标是什么?请从个人、社会和国家层面进行综合回答。 答案: 道德教育是培养人们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和行为规范的过程,对个人、社会和国家都具有重大意义和目标。 从个人层面看,道德教育有助于培养人格和品德,引导个体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自律意识。通过道德教育,个人能够意识到自身在社会中的责任和义务,学会关心他人,培养公平、公正和正义的价值观念。这些道德修养对个人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能够提升个人的社会适应能力,提高人际关系的质量。 在社会层面上,道德教育有助于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通过道德教育,社会成员能够认识到彼此间互相尊重、互助合作的重要性,形成对他人权益的尊重和保护意识,提高社会和谐度。道德习惯能够减少社会冲突和矛盾,促进社会的和平与进步。 在国家层面上,道德教育有助于培养公民的责任感和国家意识,塑造良好的公民形象。通过道德教育,公民能够了解国家的法律法规,尊重国家的利益和决策,从而增强国家团结和凝聚力。道德教育还有助于培养公民的法治意识,提高法律意识和遵纪守法程度,为国家的发展提供稳定的社会环境。

综上所述,道德教育的意义和目标是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建立和 谐的社会关系,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公民意识的国民,从而推动社会 的稳定与进步。 试题二:请列举几种有效的德育方法,并说明其应用价值。 答案: 德育方法是培养学生道德素养和品德的有效手段。以下列举几种常 见的德育方法及其应用价值。 1. 以身作则:教师和家长要以身作则,做好行为榜样。他们的言行 举止对学生影响深远。通过身体力行地展现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我约束能力,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品质。 2. 课堂教育与活动教育相结合:德育工作既需要在日常课堂中进行,也需要通过丰富多样的活动进行。课堂教育可以通过文本阅读、案例 分析等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道德原则和行为准则。活动教育则可以 通过社团活动、志愿者服务等形式,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和领悟道德 真谛。 3. 德育与学科教育融合:德育不应该与学科教育相割裂,而应该融 入到学科教育中。教师可以在各个学科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 进行思考、讨论和实践,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力和行为规范。 4. 标本兼治:德育工作不能仅仅依靠课堂教育和个别举措,还需要 从制度上进行规范和引导。学校可以设置相关的规章制度,建立起激 励机制和教育惩戒措施,引导学生自觉遵守道德规范。

带答案解析的德育原理真题

带答案解析的德育原理真题 德育原理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范畴,旨在塑造学生的品德、价值观念和社会责任感。当我们思考德育原理时,不仅需要了解其核心概念,还需要深入理解其中的原则和方法。本文将通过一些带答案解析的德育原理真题,探讨德育原理的一些重要要素和实践体现。 问题一:什么是德育原理? 答案:德育原理是指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正确的价值观念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德育的目标是通过社会化教育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和道德规范,使其成为思想道德兼备的公民。 问题二:德育原理的核心概念是什么? 答案:德育原理的核心概念包括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等。这些核心概念包含了追求真、善、美的基本要求,在德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问题三:如何在学校中实施德育原理? 答案:实施德育原理需要教师和学校共同努力。教师可以通过开展德育活动和课堂教学,引导学生从小事做起,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念和品德行为。学校可以制定德育教育规划,建立德育评估体系,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 问题四:德育原理如何与学科教育相结合? 答案:德育原理与学科教育是相辅相成的。学科教育为培养学生

的知识和技能提供了基础,而德育原理则强调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教育者在教学中可以通过案例分析等方法,将德育元素融入学科教育过程中。 问题五:德育原理如何应对当今社会的挑战? 答案:当今社会面临着全球化、信息化和多元化的挑战,德育原理需要适应这些变化。在全球化背景下,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变得尤为重要。在信息化时代,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和互联网资源开展德育教育。而面对多元化的社会,德育原理需要注重尊重个体差异,并培养学生的宽容和理解。 通过以上问题和答案,我们可以看出德育原理不仅仅是理论的概念,而是要在实践中加以运用。德育原理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价值观念,而这需要教师和学校的共同努力。教师要在课堂中将德育元素融入学科教育,学校要制定科学的教育规划和评估体系。此外,德育原理还要与当今社会的挑战相适应,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宽容理解。 总之,德育原理是教育工作者和学校管理者共同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通过理解德育原理的核心概念和实施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发展学生的品德和价值观念,培养他们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只有通过教育的力量,我们才能创造一个更美好的未来。

德育原理练习题 内含答案

《德育原理》复习题 一、客观性题目: 1.协调性是( B ) A.幼儿期品德发展的主要特征 B.童年期品德发展的主要特征 C.少年期品德发展的主要特征 D.青年初期品德发展的主要特征 2.在品德行为中,能够表现个体坚持不懈地克服各种困难,把决定贯彻始终的意 志品质是(B ) A.自觉性 B.坚定性 C.果断性 D.自制力 3.在学校德育中,学生个体品德形成和发展最佳最基本的舞台是(B ) A.校内非正式群体 B.班集体 C.学生兴趣小组 D.学生群体 4.校外活动是指( A ) A.由学校以外的教育机关组织和领导的学生课余教育活动 B.由学校在校外组织的丰富多彩的课余教育活动 C.由学生在教育者指导下所组织的课余教育活动 D.学生在课外自主选择、自由参加的活动 5.一般而言,开始能够主动进行自我品德修养的时期是( C ) A.学前期 B.学龄初期 C.青少年期 D.壮年期 6.提出社会学习论道德教育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是(C)A.杜德海姆B.杜威C.班杜拉D.柯尔伯格 7.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是(B ) A.品德认识 B.活动与交往 C.学生品德内部矛盾 D.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

8.现代德育最初产生于( C ) A.奴隶社会 B.封建社会 C.资本主义社会 D.社会主义社会 9.关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德育性质和特点的描述,正确的是( A ) A.初级性质的现代德育 B.坚持全民性,反对阶段性 C.德育内容要坚持统一性,反对多样性 D.对于个体的身心而言,要坚持全面性,反对整体性 10.一个人品德形成发展的外在表现和客观标志是( B ) A.品德情感 B.品德行为 C.品德认识 D.品德意志 11.德育的本质特征在于德育是培养人的( A ) A.品德的活动 B.意志的活动 C.情感的活动 D.美感的活动 12.在本质上区别于唯心主义"闭门思过"式品德修养的是( D ) A.自我品德认识 B.自我品德评价 C.自我品德体验 D.自我品德锻炼 13.品德属于( B ) A.集体现象 B.个体现象 C.社会现象 D.民族现象 14.我国《中学德育大纲》正式颁布的时间是( D ) A.1990年 B.1993年 C.1994年 D.1995年 15.人们能够发现、认识、掌握、运用,但不能改变、废除的是( B ) A.德育原则 B.德育规律 C.德育方法 D.德育规则 16.制约德育方法的个体因素是( C ) A.生产力与科技发展 B.政治经济制度 C.学生品德形成发展规律 D.社会意识形态

2022年德育原理全书试题

德育原理试题 一、单选题:在每题给出旳四个选项中,请选出一项最符合题目规定旳。 1.德育旳本质是(B )。 A.培养人旳活动 B.培养人旳品德旳活动 C.培养人旳法纪观念旳活动 D.培养人旳思想政治观念旳活动 2.德育旳价值原则是:( )。 A.善B.美C.真D.丑 3.古代学校德育思想产生于( )。 A.原始社会B.奴隶社会C.封建社会D.资本主义社会4.国内封建社会第一部德育专著是( )。 A.《大学》B.《论语》C.《墨子》D.《荀子》 5. A.《共产党宣言》B.《反杜林论》 C.《格达大纲批判》D.《费尔巴哈论》 【参照答案】1.B 2.A 3.B 4.A 5.A 二、辨析题:判断正误并简要阐明理由。 1.德育学是研究德育规律旳科学。 2.德育重要是向学生进行政治思想和法纪教育(×) 【参照答案】1.错误2.错误,

一、单选题:在每题给出旳四个选项中,请选出一项最符合题目规定旳。 1.“三维构造说”觉得任何一种品德都是心理内容、心理形式和( B )三者旳有机统一体。 A.心理意识B.心理能力C.心理活动D.心理特性 2.品德发展旳内部矛盾有几种基本类型,在下面答案中,()性质旳矛盾不是品德发展旳内部矛盾旳体现。 A.结识B.能力C.思想D.情感 3.在小朋友品德发展研究中重要运用对偶故事法旳学者是( )。 A.哈桑B.皮亚杰C.科尔伯格D.班杜拉 4.根据皮亚杰旳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小朋友旳道德发展是有律旳,大体是从以( )为中心发展到“她律”,再从“她律”发展到“自律”。 5.童年期品德发展旳重要特性是( )。 A.适应性B.情境性C.协调性D.动乱性 参照答案】1.B 2.D 3.B 4.D 5.C 二、辨析题:判断正误并简要阐明理由。 1.品德就是道德品质。 2.品德构造就是指品德旳基本构成要素。 3.影响品德发展旳先天因素就是个体旳遗传素质。(√)

东北师范大学22春“小学教育”《德育原理》期末考试高频考点版(带答案)试卷号3

东北师范大学22春“小学教育”《德育原理》期末考试高频考点版(带答 案) 一.综合考核(共50题) 1. 作为德育的出发点和归宿,为德育活动指明发展方向的是()。 A、德育目标 B、德育内容 C、德育方法 D、德育效果 参考答案:A 2. 良好德育效果是德育工作的根本目的。() A.错误 B.正确 参考答案:B 3. 班主任对教育教学工作进行良好组织,能够使学校的工作活而有序,效率不断提高,学生身心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下列选项中哪些属于班主任的组织任务?() A.组建班集体 B.组织各种课外活动 C.组织实施学校的指令 D.组织学习国家的一些政策方针 参考答案:ABCD 4. 在民主型的师生关系中,学生虽没有随时受到惩罚的紧张和焦虑,但因为没有明确的必要要求,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不是很强,学习行为常常受个人的兴趣爱好所支配,学习效果不是太好。() A、错误 B、正确 参考答案:A

5. 《小学德育纲要》和《中学德育大纲》的内容在突出社会性要求的同时,也体现了对个体自身发展的关注,反映了社会主义社会对人品德发展的基本要求,总体上是依据“德育即()”。 A、思想教育 B、政治教育 C、道德教育 D、法制教育和心理教育 参考答案:ABCD 6. 活动的次数多、形式新、规模大,就表明该学校重视德育,德育工作搞得好、有成绩。() A.正确 B.错误 参考答案:B 7. 人思想品德是人在实际生活中与人多方面交往中形成的,所以认知性的德育毫无必要。() A、错误 B、正确 参考答案:A 8. 德育对社会生产的间接作用即指德育以()为中介而对社会生产所给予的影响作用。 A.社会生产力 B.社会关系 C.精神文明 D.人才培养 参考答案:B 9. 教育素养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深层内涵,指教师对教育的那种深厚而又广泛的“符合教育内涵”的感悟、理解;对教育能予以符合“教育本来应该”的把握。() A.正确

(完整版)《德育原理》复习试题及答案解析

(完整版)《德育原理》复习试题及答案解析 《德育原理》复习题 一、解释概念5/3 选择9/2 1.德育 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对受教育者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德育影响,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活动。 2.德育学原理:德育学原理是研究德育现象和德育问题,揭示德育规律的科学。 3.个人本位德育目的论 德育目的在于提升个体的生存价值和生命质量,使之成为自主自由的道德主体。 4.社会本位德育目的论 德育目的只能根据社会的需要来制定,培养符合一定社会准则的公民。 5.德育目标 德育目标是指在德育目的指引下,各级各类教育在思想品德培养方面制定的具体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 6.德育目的 德育目的有广狭义之分:广义的德育目的指的是对个体思想品德发展的期望或设计。 狭义:通过德育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什么样的思想品德的人的总要求,它规定着所培养人才在思想品德方面的质量规格。 7.德育过程 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德育影响,通过受教育者能动的认识、体验和践行,从而形成受教育者良好思想品德的过程。 8.陶冶教育法

有目的地利用环境或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 9.知行统一原则 是指进行德育工作时要把思想政治法纪观念和道德规范的教育与参加社会生活的实际锻炼结合起来,把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与培养道德行为习惯结合起来,把认识付诸行动,使学生做到言行一致,知行统一。 10.品德 品德是从个人的行为整体中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一贯的心理特点和倾向。 11.品德发展 随着时间和年龄的递增,在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下,个体在品德诸方面所发生的积极运动变化过程。 12.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 是指进行德育工作时,要把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与对他们个人的尊重信任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和要求易于被学生接受并转化为学生的品德。 13.德育理念 德育工作者在长期德育实践活动中,经过亲身体验和理性思考而形成的关于德育本质、规律及其价值的根本性判断和思想观点。 11.人本化德育理念:道德是人为的,道德是为人的,道德是由人的。 14.德育价值 德育价值是作为客体的德育活动及其功能对德育主体需要满足的一种属性。 15.德育方法 德育方法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为完成德育任务、实现德育目的而采用的方式和手段的总和。 16.慎独:慎独是指人们在独自活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凭着高度自觉,按照一定的道德规范行动,而不做任何有违道德信念、做人原

德育原理复习题和答案

德育原理复习题和答案 《德育原理》复习题 一、解释概念5/3 选择9/2 1.德育 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对受教育者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德育影响,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活动。 2.德育学原理:德育学原理是研究德育现象和德育问题,揭示德育规律的科学。 3.个人本位德育目的论 德育目的在于提升个体的生存价值和生命质量,使之成为自主自由的道德主体。 4.社会本位德育目的论 德育目的只能根据社会的需要来制定,培养符合一定社会准则的公民。 5.德育目标 德育目标是指在德育目的指引下,各级各类教育在思想品德培养方面制定的具体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 6.德育目的 德育目的有广狭义之分:广义的德育目的指的是对个体思想品德发展的期望或设计。 狭义:通过德育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什么样的思想品德的人的总要求,它规定着所培养人才在思想品德方面的质量规格。 7.德育过程 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德育影响,通过受教育者能动的认识、体验和践行,从而形成受教育者良好思想品德的过程。 8.陶冶教育法

有目的地利用环境或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 9.知行统一原则 是指进行德育工作时要把思想政治法纪观念和道德规范的教育与参加社会生活的实际锻炼结合起来,把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与培养道德行为习惯结合起来,把认识付诸行动,使学生做到言行一致,知行统一。 10.品德 品德是从个人的行为整体中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一贯的心理特点和倾向。 11.品德发展 随着时间和年龄的递增,在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下,个体在品德诸方面所发生的积极运动变化过程。 12.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 是指进行德育工作时,要把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与对他们个人的尊重信任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和要求易于被学生接受并转化为学生的品德。 13.德育理念 德育工作者在长期德育实践活动中,经过亲身体验和理性思考而形成的关于德育本质、规律及其价值的根本性判断和思想观点。 11.人本化德育理念:道德是人为的,道德是为人的,道德是由人的。 14.德育价值 德育价值是作为客体的德育活动及其功能对德育主体需要满足的一种属性。 15.德育方法 德育方法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为完成德育任务、实现德育目的而采用的方式和手段的总和。 16.慎独:慎独是指人们在独自活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凭着高度自觉,按照一定的道德规范行动,而不做任何有违道德信念、做人原

东北师范大学22春“小学教育”《德育原理》作业考核题库高频考点版(参考答案)试题号3

东北师范大学22春“小学教育”《德育原理》作业考核题库高频考点版 (参考答案) 一.综合考核(共50题) 1. 德育的意义是什么? 参考答案:第一,德育工作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相辅相成,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提供了道德支持和道德保障。德育是社会道德建设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德育工作的效果直接影响社会的道德状况。第二,德育工作是青少年一代健康成长的需要。对于青少年来说,道德需要与理智需要、审美需要一样,是他们的人生基本需要。道德需要能否得到满足及满足的方式和类型,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他们成年后的道德素质和道德素养,决定了他们的社会性发展程度和社会性接纳程度,决定了他们发展空间的大小和发展方向的正确与否。良好的德育工作能够满足、引导和提升他们的道德需要,为他们的道德发展以及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使他们拥有一个充实的、有意义的、有尊严的和幸福的人生。第三,德育是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德育与智育、美育、体育、劳动技术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德育与其它各育相互渗透,相辅相成,并为其他各育提供精神动力和价值方向,它们共同服务于教育目的,促进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和丰富个性的形成。 2. 德育目标对德育活动结果的预定性,使教育者在育人方向和标准上有所遵循,并依据德育目标的要求来安排德育内容,选择德育方法,设计德育过程,调整工作态度和方式,因此德育目标是学校德育工作的()。 A、依据 B、根本依据 C、指南 D、准绳 参考答案:B 3. 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不只反映受教育者自身内在思想、心理等方面的发展变化过程,重要的是反映教师和青少年的双边活动过程。() A、错误 B、正确 参考答案:A

德育原理考题及答案

第一章德育原理概述 1、在中国大陆,德育概念泛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1〕、传统思想的影响.生产力的发展导致的分工细、学科分化、意识形态概念的分化现象过程在中国不明显,我国有道德与政治不分的传统,以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对政治教育的强调. 2〕、受苏联教育学的影响.我国在学苏联时只学了合乎自己思维习惯的东西. 3〕、中国政治革命的特殊历史轨迹使然.由于以小博大的战争环境等原因,1949年之前的德育概念有两个明显的特征.新中国成立之后的教育未得到与时的改变,受文革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反而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强化. 2、德育概念的泛化在理论和实践中有什么弊端? 1〕、将德育视为无所不包的范畴,实际上也就取消了这一概念本身. 2〕、在论述德育过程或德育的心理机制时又统统变成了道德教育过程或心理机制的描述,容易造成理论体系上的一些逻辑错乱. 3〕、过于宽泛的德育概念在理论上往往使人难以在一个统一的语境下讨论德育问题,我们若一味坚持自己的"特色",则难以与人对话,难以"同世界接轨". 4〕在实践中德育承担其所不能承担的任务,而忘却最根本的目标. 5〕在德育实践中容易使道德与政治、思想、法制或心理与其教育问题在性质上相混淆,采取错误的教育策略,误判而误诊.因而,德育概念外延的界定必须做认真的清理,应当遵循"守一而望多"的原则. 3、你是怎样理解德育概念的? ⑴德育即培养学生品德的教育.从内容上来讲,它包括思想、政治、法纪、道德的教育. ⑵德育,旨在形成受教育者一定思想品德的教育.在社会主义中国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纪教育、道德教育.同智育、体育密切相关. ⑶德育是教育工作者组织适合德育对象品德成长的价值环境,促进他们在道德认知、情感和实践能力等方面不断建构和提升的教育活动.简言之,德育是促进个体道德自主建构的价值引导活动. 4.理解人类社会划分的依据和标志是什么,怎么划分的? 依据:马克思关于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和社会关系发展的指示器和人类社会依据人的发展水平. 标志:古代社会以手工工具为其生产力的标志,现代社会则是一种以广义的机器为生产力标志的社会. 划分为古代社会和现代社会. 5.古代社会与现代社会的特点? ⑴古代社会的经济形态主要是自然经济,现代社会则是商品经济占统治的社会; ⑵古代社会广泛存在超经济剥削、特权和等级观念与制度,现代社会则是以等量劳动交换为基础,因而以平等为价值观念和社会关系的突出特征的社会;古代社会是广泛存在人身依附关系的社会,现代社会则是承认和保护人的独立人格的社会. ⑶古代社会是一种专制与人治的社会,现代社会则是一个##和法制的社会; ⑷古代社会较多地尊重经验和强调感情,现代社会则是一个崇尚科学和理性的社会; ⑸古代社会的特征是封闭和发展相对迟缓,现代社会则是一个开放和变革的社会阶段. 6.古代德育与现代德育的特点? 古代德育的特点:等级性、神秘性、经验性.古代德育主要是指奴隶社会、封建社会. 现代德育的特点:##化、世俗化、科学化.现代德育是存在于现代社会以培养现代人为目的的德育.

德育原理理论知识考核试题及答案

德育原理理论知识考核 一、选择题 1.依据资源在德育中的功能和作用的不同,德育资源可分为()。[单选题] * A.素材性德育资源和条件性德育资源√ B.隐性德育资源和显性德育资源 C.传统德育资源和现代德育资源 D.自然德育资源和社会德育资源 答案解析:依据资源在德育中的功能和作用的不同,德育资源可分为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 2.依据资源存在环境的不同,德育资源可分为()。[单选题] * A.校内德育资源和校外德育资源 B.隐性德育资源和显性德育资源 C.传统德育资源和现代德育资源 D.自然德育资源和社会德育资源√ 答案解析:依据资源存在环境的不同,德育资源可划分为自然德育资源和社会德育资源。 3.在德育体系中,规定了德育活动的价值方向,体现了一定社会和国家对德有的期望和要求的要素是()。[单选题] * A.德育目标√ B.德育主体 C.德育内容 D.德育资源

答案解析:德育目标是德育的首要问题,规定了德育活动的价值方向,体现了一定社会和国家对德育的期望和要求。 4.依据资源时间属性的不同,德育资源可分为()。[单选题] * A.素材性德育资源和条件性德育资源 B.隐性德育资源和显性德育资源 C.传统德育资源和现代德育资源√ D.自然德育资源和社会德育资源 答案解析:依据资源时间属性的不同,德育资源可划分为传统德育资源和现代德育资源。 5.德育资源的匮乏是影响德育效果的重要原因,但学校德育现实中资源匮乏是()。[单选题] * A.绝对意义上的匮乏 B.相对意义上的匮乏√ C.显性意义上的匮乏 D.隐性意义上的匮乏 答案解析:在学校德育实践中,德育资源的匮乏是影响德育效果的一个重要原因。而现实中的资源匮乏不是绝对意义上的匮乏,而是由于教育者缺乏资源意识和利用德育资源的实际能力导致的相对意义上的匮乏。 6.学校德育资源的核心层面是()。[单选题] * A.校园物质文化资源 B.校园精神文化资源√ C.校园活动文化资源 D.学校德育人力资源 答案解析: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德育资源的核心层面,是校园德育资源的精华所在。

德育原理考题及答案

德育原理考题及答案

第一章德育原理概述 1、在中国大陆,德育概念泛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1)、传统思想的影响。生产力的发展导致的分工细、学科分化、意识形态概念的分化现象过程在中国不明显,我国有道德与政治不分的传统,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对政治教育的强调。2)、受苏联教育学的影响。我国在学苏联时只学了合乎自己思维习惯的东西。 3)、中国政治革命的特殊历史轨迹使然。由于以小博大的战争环境等原因,1949年之前的德育概念有两个明显的特征。新中国成立之后的教育未得到及时的改变,受文革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反而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强化。 2、德育概念的泛化在理论和实践中有什么弊端? 1)、将德育视为无所不包的范畴,实际上也就取消了这一概念本身。 2)、在论述德育过程或德育的心理机制时又统统变成了道德教育过程或心理机制的描述,容易造成理论体系上的一些逻辑错乱。 3)、过于宽泛的德育概念在理论上往往使人难以

6.古代德育与现代德育的特点? 古代德育的特点:等级性、神秘性、经验性。古代德育主要是指奴隶社会、封建社会。 现代德育的特点:民主化、世俗化、科学化。现代德育是存在于现代社会以培养现代人为目的的德育。 7.习俗性德育的特点? 1)道德教育是教育的核心,具有人人参与的全民性。 2)道德教育是在习俗中存在,并且是以习俗的传承为主要内容。 8.德育科学化的内涵? 1)由于学校德育的世俗化,德育的合理性、德育理论的依据避免了神学化的命运; 2)教育学、伦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等近代科学的发展为学校德育问题的解释与解决提供了崭新的思路与可能。德育成为科学事业的组成部分之一。 3)近代班级授课制的出现,使学校德育组织化程度提高,并于家庭和社会活动相区别。 第二章德育的本质与功能

《德育原理》题库与答案

德育原理 (1) 对德性教化的域限有代表性的看法主要有两重,其一是认为德育就是道德教育,其二是认为德育是 正确答案:C (2) 从表现形式来看,德育内容还可分为文本性的内容和 正确答案:B (3) 德育原理的研究对象是()。 正确答案:C (4) 关于德育原理与德育方针政策关系的描述,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C (5) 教育爱之所以不同于其他的爱,就在于它的()。 正确答案:B (6) 培养好班集体,教好全班学生,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品德,是班集体德育工作的()。 正确答案:D (7) 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实际活动,在实践中进行锻炼,以提高品德认识和实际活动能力,形成良好品德行为习惯的方法是()。 正确答案:C (1) 知、情、意、行在方向上和水平上发展不平衡,互不协调,甚至很不一致,往往导致人的品德表现出现哪些情况?

(2) 在历史上关于德育地位的认识,不同派别持有不同的观点,比较典型的派别有 正确答案:ABCD (3) 人作为社会的成员只有“天然之善”不行,还需具有社会之善,并且要把天然之善化为社会之善(即把天性化为德性)。基于此思考,我们发现人的德性之所以需要教化是因为 正确答案:ABCD (4) 贯彻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原则应注意的几方面的问题是()。 正确答案:ABC (5) 德育理论作为全面、系统研究德育理论、阐述德育工作一般原理的科学,对德育工作具有指导性,学习德育理论具有的重要意义有

(6) 德育意识的能动作用,对学校德育工作具有多方面的影响,具体表现在()。 正确答案:ABCD (7) 德育管理内容具体包括哪些内容?()。 正确答案:ABCD (8) 集体的目标、纪律,集体的舆论、组织结构不仅能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进行有效地调节,而且还能对学生在集体中的行为、活动等进行有效地规范,使学生在集体中学习交往活动保持一定的()。 正确答案:ABC (9) 品德(德或德性)具有许多种意蕴,下列选项中属于品德具有的意蕴的是()。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