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藏语系语言存在句研究

合集下载

汉藏语言兼用现象研究报告

汉藏语言兼用现象研究报告

汉藏语言兼用现象研究报告汉藏语言兼用现象研究报告摘要:汉藏语言是世界上语言家族之一,拥有庞大的语言群体和丰富的语言形式。

近年来,人们对汉藏语言的兼用现象进行了深入研究,以探究其产生与发展的原因以及对语言现象的影响。

本研究报告旨在通过对汉藏语言兼用现象的分析与研究,展示其特点以及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一、引言汉藏语言是中国地区的主要语言家族,其中汉语和藏语受到人们的关注。

汉藏语言兼用现象指的是汉藏语言群体中,用两个或多个不同语言交流的现象。

这种兼用现象在汉藏语言区域普遍存在,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现象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

二、汉藏语言兼用现象的特点1. 语义兼容性汉藏语言中的兼用现象主要表现在语义兼容性上。

即两个或多个语言之间存在部分单词或短语的相似性,使得沟通变得更加容易。

例如,在某些情况下,谈话者可以在汉语和藏语之间频繁切换,以达成更好的理解和沟通。

2. 社会因素的影响汉藏语言兼用现象的发展与社会因素密切相关。

一方面,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交流的增加,人们之间的语言交流需求也越来越多样化。

另一方面,汉藏语言区域的跨文化交流和多语言环境加速了语言兼用的发展。

因此,社会因素对于汉藏语言兼用现象的产生具有重要影响。

三、汉藏语言兼用现象的影响1. 文化交流的促进汉藏语言兼用现象的存在促进了不同民族和文化之间的交流。

通过使用不同的语言,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对方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这种文化交流在增进相互理解和促进民族和谐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 语言多样性的保存汉藏语言兼用现象的出现有助于保护和保存汉藏语言的多样性。

在兼用的过程中,人们不仅使用汉语或藏语,还会出现混合语言、新词语的出现等现象,丰富了语言表达和语言形式。

这样的语言多样性有助于传承和发展汉藏语言。

四、汉藏语言兼用现象的挑战1. 语言交流不畅汉藏语言兼用现象也带来了一些挑战。

由于兼用时的语言切换和理解需求,可能导致语言交流不畅和沟通障碍。

这对于语言学习和社会交际造成了一定影响。

藏汉语言文学翻译中的表达问题探讨

藏汉语言文学翻译中的表达问题探讨

藏汉语言文学翻译中的表达问题探讨一、引言藏汉语言文学翻译是一项较为复杂的工作,其中存在着诸多表达问题。

这些问题不仅仅涉及到语言层面,更关乎文化、历史、宗教等多个方面的因素。

本文将探讨藏汉语言文学翻译中的表达问题,以期为相关研究和实践工作提供一些参考和思路。

二、译语的选择在进行藏汉语言文学翻译时,译语的选择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不同的语言文化背景下,同一现象、概念或者事物可能有着截然不同的表达方式。

在这种情况下,翻译人员需要根据具体的语境和背景信息,进行合适的选择。

藏汉语言中有一种特有的文学体裁,称为“格萨尔”,而汉语中并没有完全相对应的概念。

翻译者在翻译这类文学作品时,需要考虑如何向汉语读者介绍和解释这一概念,以使其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藏族文学的独特魅力。

同样的,在涉及历史、宗教、民俗等方面的表达中,译语的选择也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

这些方面的文化现象和概念,在藏汉两种语言文化中可能有着不同的表达方式,因此需要翻译人员根据具体的语境,进行灵活的选择和调整。

三、语法和句式在藏汉语言文学翻译中,语法和句式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不同的语言有着不同的语法结构和句式特点,这就导致了在翻译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语法不匹配、句式不协调等问题。

在藏语中,修饰成份通常位于被修饰成份的前面,而在汉语中则通常是相反的。

这就需要翻译人员在进行翻译时,进行适当的调整和变换,以使得目标语言的表达更加贴近原文的意思和表达方式。

在句式方面,不同文化语境中的句式结构也可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在处理这些问题时,翻译人员需要根据具体的语境和背景信息,进行适当的调整和变化,以使得目标语言的表达更加贴近原文的风格和特点。

四、文化背景和历史传统在藏汉语言文学翻译中,文化背景和历史传统往往也是一个比较困难的问题。

不同的文化和历史传统背景下,人们对于同一事物、现象和概念通常会有着不同的认知和理解。

在进行翻译时,翻译人员需要考虑如何将源语言文学作品中所包含的文化和历史元素,有效地转化为目标语言所对应的文化和历史元素。

藏汉语言文学翻译中的表达问题探讨

藏汉语言文学翻译中的表达问题探讨

藏汉语言文学翻译中的表达问题探讨翻译是语言交流中一项至关重要的活动,常被用于跨语言、跨文化间的交流和沟通。

在我国,藏汉翻译是一项工作也是一门学问。

随着藏汉两族之间文化、经济和政治交流的愈加频繁,翻译工作逐渐成为两族之间的桥梁。

但是,由于藏汉两族之间语言文化的不同,藏汉翻译中常常存在很多表达问题。

这些问题不仅会影响双方的交流效果,更会导致一系列文化误解和沟通障碍,因此必须引起重视。

一、语义失真语义失真是藏汉翻译中常见的表达问题之一。

在翻译过程中,语言之间的差异会导致词汇和表达方式的失真。

例如,“暴雨”在汉语中有特定的含义,但在藏语中却可能描述为“大雨”,如果将其简单地翻译为“暴雨”可能会造成误解。

因此,翻译人员必须亲身了解被翻译的语言和文化,并且针对不同语言之间的差异进行深入思考和调整。

二、口语化和书面化的转换在口语和书面语之间进行转换时,往往会出现表达问题。

在藏语中,口语和书面语的表达方式是有区别的。

翻译人员在将口语翻译为书面语或将书面语翻译为口语时,必须时刻保持警惕。

例如,在口语中“藏獒”可能被称为“藏大獒”,但在书面语中则应该称为“藏獒”。

这种表达问题如果处理不好,会很容易引发不必要的困惑和误解。

三、文化差异在藏汉翻译中,文化差异也是一个常见的表达问题。

由于藏汉两族之间的文化差异很大,所以在翻译时必须考虑到这一点。

例如,在藏语中,“白”的颜色代表吉祥和纯洁,而在汉语文化中,“白”的象征意义可能又是不同的。

翻译人员在处理这类表达问题时,必须了解被翻译的语言文化中的特定含义,避免出现误解和歧义。

四、语气和情感的表达语气和情感的表达在藏汉翻译中也是一个重要的表达问题。

在不同语言和文化中,语气和情感的表达方式都存在差异。

例如,在汉语中,“一定可以”可能表达一种强烈的肯定感,但在藏语中,这样的表达方式可能有些过于积极。

因此,翻译人员在进行藏汉翻译时,必须保持精确和准确的语气和情感的表达,避免影响双方的交流效果。

藏汉语言文学翻译中的表达问题探讨

藏汉语言文学翻译中的表达问题探讨

藏汉语言文学翻译中的表达问题探讨藏汉语言文学翻译中存在一些表达问题,主要涉及两个方面:词汇选择和语法结构。

词汇选择是一个常见的问题。

藏汉语言文学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表达方式,词汇的选择对于准确传达原文的意思至关重要。

在翻译过程中,需要仔细选择相应的词汇,以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鲜活性。

藏语中的一些特有词汇在汉语中可能没有直接的对应词,翻译者需要借助上下文和文化背景来选择合适的词汇。

语法结构也是一个常见的问题。

藏语和汉语的语法结构有所不同,这在翻译过程中可能导致一些困惑和难点。

在翻译中,需要注意语序的调整和句子结构的转换,以确保翻译的流畅和自然。

还需要注意一些典型的语法特点,如藏语的状语的后置、动词的时态和语态等,这些都需要在翻译过程中进行恰当的处理。

还需要考虑到文化差异带来的表达问题。

藏汉两种语言所处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有所不同,在翻译中需要充分考虑这些文化差异,以确保准确传达原文的文化内涵。

在处理一些文化独特的表达时,翻译者需要借助解释或注释等方式,对读者进行适当的引导和解释。

为了解决这些表达问题,在藏汉语言文学翻译中,可以采取以下策略:1. 深入理解原文:翻译者需要充分理解原文的内容和意图,包括语言、文化和时代背景等。

只有理解了原文才能更好地传达其意思。

2. 学习和掌握藏语和汉语的特点:翻译者需要对藏语和汉语的词汇、语法和表达方式有着良好的了解和掌握。

通过不断学习和积累,可以提高翻译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3. 善于借助上下文和文化背景:在遇到词汇选择和语法结构方面的困难时,可以通过借助上下文和文化背景来理解和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

还可以借助注释等方式对翻译内容进行解释和补充。

4. 多与藏文母语者交流和合作:翻译者可以积极与藏文母语者进行交流和合作,借助他们的专业知识和经验,共同解决表达问题。

与藏文母语者的交流可以帮助翻译者更好地理解原文,同时也可以得到宝贵的建议和意见。

藏汉语言文学翻译中的表达问题存在一定的挑战,但通过深入理解原文、学习和掌握两种语言的特点、借助上下文和文化背景以及与藏文母语者的合作等策略,可以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鲜活性。

藏汉语言文学翻译中的表达问题探讨

藏汉语言文学翻译中的表达问题探讨

藏汉语言文学翻译中的表达问题探讨摘要:藏汉语言文学翻译是藏族文化与汉语文化交流的重要方式,但由于语言和文化的差异,翻译中会存在一些表达问题。

本文通过对藏汉语言文学翻译中的表达问题进行探讨,旨在提高翻译质量,促进藏汉文化交流。

一、引言1.语法结构不同:藏语的语法结构较为复杂,有很多层次,而汉语的语法结构相对简单。

在翻译某些藏语句子时,可能需要重组句子结构,以使其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

2.词汇差异大:藏汉两种语言的词汇系统存在较大差异。

有些藏语词汇在汉语中没有直接对应的词,需要通过释义或者借用词来表达。

而有些汉语词汇在藏语中也没有直接对应的词,需要通过解释或者找到类似的词来进行翻译。

3.语法规则变化多样:藏语中的语法规则非常灵活多样,有很多特殊的语法现象。

藏汉翻译中经常需要对藏语中的动词、名词、形容词等进行时态和语态的变化处理。

这对翻译者的语言水平和知识储备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三、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除了语言差异外,藏汉语言文学翻译中还存在着文化差异,这也会对翻译的表达产生影响。

藏汉两种语言中都有很多与宗教、风俗习惯、传统文化有关的词汇,但具体含义和用法却有所不同。

在翻译过程中,翻译者需要了解这些词汇的文化内涵,以确保翻译准确。

藏族文化中也存在着很多传统的文学艺术形式,例如口头文学、舞蹈、戏剧等,这些形式在汉语文学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

在翻译过程中,翻译者需要通过注释或者选择类似的表达方式来传达藏汉两种文化的差异。

四、改进翻译质量的措施在面对藏汉语言文学翻译中的表达问题时,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提高翻译质量:1.加强语言学习:翻译者需要深入学习藏语和汉语的语法规则与词汇差异,掌握两种语言的特点和表达方式,以便在翻译过程中更准确地表达意思。

2.提高文化素养:翻译者需要了解藏汉两种文化的差异,尤其是宗教、风俗习惯和传统文化等方面的知识,以便更好地理解和传达原文的文化内涵。

3.借助技术手段:在翻译过程中,可以借助计算机辅助翻译工具,通过对比原文和译文,进行逐句校对和修正,以确保翻译质量。

藏汉语言文学翻译中的表达问题探讨

藏汉语言文学翻译中的表达问题探讨

藏汉语言文学翻译中的表达问题探讨【摘要】本文探讨了藏汉语言文学翻译中的表达问题,主要包括词汇翻译问题、语法结构转换困难、文化差异影响等方面。

由于两种语言之间存在诸多差异,翻译过程中常常面临着种种困难。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可以尝试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如意译、形似翻译等。

尽管有这些努力,依然存在着诸多表达上的问题。

未来,希望能够进一步研究这些问题,寻找更有效的翻译方法,以更好地传播藏族文学作品,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理解。

【关键词】藏汉语言文学翻译、表达问题、词汇翻译、语法结构、文化差异、翻译策略、存在的问题、未来展望。

1. 引言1.1 研究背景随着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不断上升,汉藏语言文学翻译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汉藏语族包含众多语言,如汉语、藏语、藏语等,其翻译涉及到丰富多样的语言和文化。

翻译过程中常常会遇到词汇、语法、文化等各种问题,给翻译工作带来了挑战。

在现代社会中,文学作品的翻译不仅仅是简单的文字转换,更是文化、思想的传播与交流。

研究汉藏语言文学翻译中的表达问题,不仅仅是为了解决翻译难题,更是为了促进各种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理解。

传统的翻译方法往往难以完全表达原著的意境和语言风格,因此急需寻求更加有效的翻译策略。

汉藏语言文学翻译中的困难和挑战需要我们深入研究,并为翻译工作者提供更好的指导和支持。

只有不断探讨、总结经验,才能更好地推动汉藏语言文学翻译的发展,促进跨文化交流和交流。

1.2 研究意义藏汉语言文学翻译涉及到词汇、语法、文化等多个方面,由于两种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差异,翻译过程中常常会面临诸多困难与挑战。

对藏汉语言文学翻译中的表达问题进行探讨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深入研究藏汉语言文学翻译中的表达问题,有助于增进对藏文学作品的理解和评价,推动藏文学作品在汉语世界的传播与交流。

探讨翻译中存在的困难和障碍,有助于提高翻译质量,确保翻译成果忠实地传达原作品的思想与情感。

研究藏汉语言文学翻译中的表达问题,还能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与理解,拓展跨文化交流的领域,推动世界文化的多元发展。

接触视野下汉藏语系语言语法变异研究现状、问题及建议

接触视野下汉藏语系语言语法变异研究现状、问题及建议

DOI:10.3969/j.issn.1672-7991.2020.02.003接触视野下汉藏语系语言语法变异研究:现状㊁问题及建议∗吕军伟1ꎬ2ꎬ胡梦夏1(1.广西大学文学院ꎬ广西南宁530004ꎻ2.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ꎬ广西桂林541004)摘㊀要:语言接触是语言演变的动力源之一ꎬ深层的语言接触可以引起语法变异ꎬ其背后是接触双方语法层互协的过程ꎬ亦是语言内㊁外部因素互动作用的结果ꎮ语序共时变异与历时演变关系密切ꎬ共时变异的研究可为探析语言历时演变提供线索ꎮ已有关于接触引发的语法变异研究ꎬ多针对接触引发的单向语法变异进行共时定性分析ꎬ疏于对相关语言问题进行历时研究及定量分析ꎬ且忽视语言结构因素在接触中的重要作用ꎬ研究方法较为单一ꎮ立足语言接触视角ꎬ充分重视语言结构因素在接触中的作用ꎬ综合使用多种研究方法ꎬ从语法共时变异出发探析汉语及南方民族语言接触㊁演化等是后续研究亟待突破的局面ꎮ关键词:汉藏语系ꎻ语言接触ꎻ语法ꎻ变异中图分类号:H4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文章编号:1672-7991(2020)02-0012-08StudyonGrammarVariationsofSino ̄tibetanLanguagesfromthePerspectiveofLanguageContact:StatusꎬProblemsandSuggestionsLyuJunwei1ꎬ2ꎬHuMengxia1(1.SchoolofLiberalArtsꎬGuangxiUniversityꎬNanningGuangxi530004ꎻ2.CollegeofChineseLanguageandLiteratureꎬGuangxiNormalUniversityꎬGuilinGuangxi541004ꎬChina)Abstract:Languagecontactisoneofthedrivingforcesforlanguageevolution.Deeplanguagecontactcancausegram ̄maticalvariationꎬwhichisaprocessofcompromisebetweenthegrammaticallayersoflanguagesincontactꎬandalsoistheresultofinteractionbetweeninternalandexternalfactorsoflanguage.Thesynchronicvariationofwordorderiscloselyrelatedtodiachronicevolutionꎬthestudyofsynchronicvariationcanprovidecluestotheanalysisofdiachronicevolutionoflanguage.Astothegrammaticalvariationcausedbylanguagecontactꎬcurrentresearchesmostlyfocusonu ̄nidirectionalgrammaticalvariationthroughsynchronicqualitativeanalysisandbyrelativelysimpleresearchmethodsꎬbutneglecttoconductdiachronicstudyandquantitativeanalysisꎬandignoretheimportanceofstructuralfactorsoflan ̄guageinthecontact.Basedontheperspectiveoflanguagecontactꎬtheproblemswillbebettersolvedinthefollow ̄upresearchbyfocusingontheroleoflanguagestructuralfactorsinlanguagecontactꎬcomprehensivelyusingresearchmethodsꎬandbystartingfromsynchronicvariationtoanalyzingthecontactandevolutionoflanguagesinChina.Keywords:Sino ̄tibetanlanguagesꎻlanguagecontactꎻgrammarꎻvariation㊀㊀语言变异是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ꎬ语言变异所涉及的语言项目包括语音㊁词汇㊁语法和语义等层面[1]ꎮ同为关注语言变异问题ꎬ相较于第二语言习得及语言类型学等视角而言ꎬ语言接触作为引发语言演变的外部因素ꎬ有利于认识语言之间的复杂关系ꎬ可为语言之发展及变异研究提供更为广阔的视角[2]ꎮ目前语言变异问题相关成果已有一定量的积累ꎬ但整体上以西方社会语言学变异学派为主导ꎬ关注焦点是以印欧语系为代表的西方语言ꎬ而对非西方语境的语言关注度不高[3]ꎮ就汉藏语系语言相关的语法接触变异研究而言ꎬ目前成果主要集中在国内语言学界ꎬ截至2019年12月ꎬ基于知网㊁读秀㊁万方等数据库进行文献搜索ꎬ结果显示以 语法接触变异 为主题的文献共3篇ꎬ以 接触 语法 变异 为主题分开检索出的文献共计30篇ꎬ以 接触 与 语言变异 为主题的文献共135篇ꎮ根据主题相关度及文献层次ꎬ本文筛选出120篇文献ꎬ以此作为接触视角下语法变∗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语言接触视野下的广西 南普 变异研究 (17XYY014)ꎮ收稿日期:2020-03-02ꎻ修回日期:2020-04-15作者简介:吕军伟(1983-)ꎬ男ꎬ河南省郑州市人ꎬ副教授ꎬ博士ꎬ硕士研究生导师ꎬ主要从事语言接触及语言变异研究ꎮ异的研究基础ꎮ所涉及文献从语言谱系分类看ꎬ共有29篇(占比24.17%)文献是汉藏语系各语言接触引发的语法变异ꎬ如孙叶林(2013)[4]㊁高韬[5]㊁黄薇[6]等ꎻ有22篇(占比18.33%)文献是阿尔泰语系各语言与汉语接触引发的语法变异ꎬ如张欢[7]㊁杨永龙[8]等ꎻ34篇(占比28.33%)文献是印欧语系各语言与汉语接触引发的语法变异ꎬ如白萍[9]㊁白萍[10]㊁王清[11]等ꎬ其中有27篇(占比22.5%)文献是汉语与印欧语系各语言非自然接触中引发的语法变异ꎬ如徐舟[12]㊁王清[11]等ꎻ仅韦树关[13]探讨南亚语系与汉藏语系语言接触引发的语法变异ꎮ整体而言ꎬ现有研究尚存在诸多问题ꎬ如接触视角下语法变异在语言事实中具体如何体现?影响语法变异的因素有哪些?接触引发的语法变异是否存在规律性?语法共时变异与历时演变是否存在内在联系等等ꎬ学界至今语焉不详ꎬ亟待系统梳理后进一步厘清㊁深入ꎮ鉴于此ꎬ笔者旨在摸清接触视角下的语法变异研究现状及问题ꎬ以期为后续南方汉语及民族语言语法变异研究提供参考ꎮ㊀㊀一、语言接触所致汉藏语系语法变异研究现状㊀㊀就汉藏语系而言ꎬ由接触引发的语法变异体现在词法和句法两个方面ꎬ词法变异体主要体现在功能词的变异㊁形态的变异等ꎬ句法变异则体现在语法范畴㊁语序㊁句式的变异等ꎮ(一)词法变异1.功能词变异在语言接触中ꎬ虚词不易借用[14]ꎮ只有语言的深层接触才会出现虚词借用的现象[15]122ꎮ虚词的变异表现在两个方面ꎬ一方面是虚词的窜用㊁增添与少用ꎬ如齐春红㊁杨育彬[16]㊁吴丹华[17]等ꎻ另一方面是虚词的借用ꎮ虚词的借用分为两种情况ꎬ一是自身语言系统中的虚词发展不太完备ꎬ从其它语言中借用发展完备的虚词ꎬ丰富自身的语言系统ꎬ如陈丽湘[18]㊁孙叶林[4]113等ꎻ二是自身语言系统中已有虚词ꎬ仍从其他语言中借用ꎬ固有成分和借用成分共存共用ꎬ处于互补竞争的状态ꎬ如包萨仁[15]115等ꎮ在深层的语言接触中ꎬ虚词系统处于开放状态ꎬ可根据需要以音译的方式借用其他语言的各类虚词ꎬ用法与其在源语言中的用法大致相同ꎬ借用的虚词包括介词㊁副词㊁连词㊁助词等ꎮ2.形态变异不同类型的语言在接触过程中会受到对方语言的影响ꎬ词缀产生变异ꎬ表现为词缀数量的增减㊁词缀用法的变异两个方面ꎮ始发语为分析语目标语为综合语的接触情形下ꎬ分析语多呈现出词缀数量增加的态势ꎬ如谢耀基[19]18㊁周士宏[20]等ꎻ始发语为综合语目标语为分析语的接触情形下ꎬ综合语多表现出词缀数量减少以及词尾脱落的态势ꎬ如白萍[9]34㊁郑婷[21]等ꎮ此外ꎬ语言接触中ꎬ词缀的用法亦会发生变异ꎬ表现为词缀使用范围的扩大或缩小ꎮ分析语在与综合语接触过程中ꎬ不仅词缀数量增加ꎬ词缀使用范围亦得以扩大ꎬ如李克郁[22]27㊁谢耀基[19]18㊁林莉红[23]32等指出受综合语影响ꎬ汉语词缀 们 不仅用于指人名词ꎬ亦可用于非指人的成分ꎻ综合语受分析语影响ꎬ屈折形态被简化ꎬ利用屈折词缀来改变词形的功能被削弱ꎬ如白萍[9]34ꎮ屈折形态可并入度低[24]28ꎬ不容易由一种语言迁移到另一种语言ꎮ之所以出现以上变异ꎬ是由语言的接触强度决定的ꎮ接触强度越高ꎬ干扰特征的种类和层次也就越多[24]30ꎮ以上情形中ꎬ分析语影响综合语发生于语言的自然接触中ꎬ操分析语的人口数量高于操综合语的人口数量ꎬ分析语相对于综合语是优势语言ꎬ在分析语的强烈影响下ꎬ综合语借用分析语的语言特征ꎻ综合语影响分析语发生于语言的自然接触及非自然接触中ꎬ综合语处于优势地位ꎬ分析语借用其形态丰富的语言特征ꎮ(二)句法变异1.语法范畴变异汉语主要通过语序和虚词来实现语法意义ꎬ在北方汉语形成过程中ꎬ与之接触的民族语言ꎬ如维吾尔语㊁蒙古语及满语等阿尔泰语系语言ꎬ皆是黏着语ꎬ有较为丰富的狭义形态变化ꎬ主要通过词根后加词尾的附加方式来实现语法意义ꎮ从参与接触的语言类型来看ꎬ黏着语与孤立语发生接触时ꎬ二者均会出现语法范畴的变异ꎮ黏着语影响孤立语表现在ꎬ身为孤立语的汉语通过添加词缀的形式产生格㊁式㊁数等语法范畴ꎬ如马树钧[25]㊁李克郁[22]27等ꎮ与综合语有严格的语法规则相比ꎬ汉语通过接触产生的语法范畴不必严格遵循目标语的语法形式规则ꎬ使用范围得以扩大ꎮ孤立语影响黏着语表现在黏着语的语法范畴出现简化㊁省略㊁兼用的现象ꎬ语序和虚词表语法意义的功能加强ꎬ如包萨仁[15]134㊁白萍[9]34等ꎮ语法范畴31㊀第2期㊀㊀㊀㊀㊀㊀㊀吕军伟等㊀接触视野下汉藏语系语言语法变异研究:现状㊁问题及建议变异集中于语言的自然接触引发的语法变异ꎬ综合语在孤立语的影响下语法范畴发生简化ꎬ孤立语在综合语的影响下出现类似性㊁数㊁格等语法范畴ꎬ形态变化没有综合语严格ꎮ2.语序变异汉语作为缺乏形态变化的语言ꎬ语序是重要的语法手段ꎮ语言接触能够造成基本语序被借用ꎬ也能导致基本语序的变化[26]ꎮJosephH.Greenberg(1963)讨论建立基本语序类型时ꎬ提出三组标准[27]46:使用前置词还是后置词ꎻ带有名词性主语和宾语的陈述句中主语㊁动词和宾语的相对顺序ꎻ表性质的形容词和名词的相对语序ꎮ(1)主谓宾的相对顺序ꎮThomson将接触引发的演变分为两类: 借用 (Borrowing)和 转用引发的干扰 (Shift ̄inducedinterference)[28]ꎮ汉语在与SOV语序语言接触其主谓宾相对语序有两种演变方向:变为SOV语序ꎻ保持自身SVO语序ꎮ造成汉语基本语序演变为SOV的原因有二:第一ꎬ汉语处于阿尔泰语系等以SOV为基本语序语言的包围时ꎬ受到强势语言的影响ꎬ借用强势语言基本语序从而形成区域性特征ꎬ如雒鹏[29]㊁林涛[30]㊁徐丹[31]等ꎻ第二ꎬ母语为SOV语序的语言在学习汉语时ꎬ出现SOV语序的中介语ꎬ形成母语干扰ꎬ如李启群和鲁美艳[32]㊁张欢[7]87㊁高韬[5]308等ꎮ而SOV语序类型的语言在与汉语接触过程中亦会受到汉语的影响ꎬ出现SVO语序ꎬ如包萨仁[15]113㊁周安现[33]38ꎮ除借用与转用引发的干扰外ꎬ在长期接触过程中语言亦会出现第三种主谓宾语序ꎬ如张欢指出汉蒙双语地区受蒙古语SOV语序的影响ꎬ汉语通用语主谓宾语序出现变异ꎬ形成SVOV句型[7]89ꎮ(2)修饰语与中心语的语序ꎮGreenberg对30种语言的抽样调查ꎬ指出以下参项之间关系和谐(Harmony):Pr(前置词)㊁VSO(动词 主语 宾语)/SVO(主语 动词 宾语)㊁NA(形容词后置于核心名词)㊁NG(领属语后置于核心名词)ꎻ相对应的是Po(后置词)㊁SOV(主语 宾语 动词)㊁AN(形容词前置于核心名词)㊁GN(领属语前置于核心名词)[34]ꎮ从主语㊁动词㊁宾语的语序看ꎬ汉语属于SVO型语言ꎬ但从其形容词㊁领属语与核心名词的相对语序来看ꎬ汉语属于不和谐语序ꎬ不符合语言共性ꎮ亚洲北部俄语属于印欧语系SVO型语言ꎬ既有前置定语亦有后置定语ꎬ与汉语接触过程中ꎬ定语后置语序向定语前置语序变异ꎬ如白萍[9]93等ꎮ亚洲南部的侗台语㊁苗瑶语属于SVO型语言ꎬ修饰语后置于核心名词ꎬ符合语言共性是和谐语序ꎬ与汉语接触过程中受汉语影响ꎬ其定语语序发生变异ꎬ修饰语前置于核心名词ꎬ如李云兵[35]36㊁谭晓平[36]105㊁孙叶林[4]100等ꎮ修饰语前置于核心名词并非是汉语一贯的定语语序ꎬ上古汉语存在修饰语后置于核心名词的语序ꎬ诸如 城颖 丘商 ㊁ 使吏召诸民当偿者ꎬ悉来和券 此类修饰语后置的例子数不胜数ꎮ中心语加定语是上古汉语的基本语序[37]ꎬ是远古㊁上古汉语的遗迹[38]ꎮ现代汉语中ꎬ定语语序表现为修饰语居前核心名词居后ꎮ可见ꎬ定语语序由古代汉语到现代汉语发生变异ꎬ修饰语由后置于核心名词转变为前置于核心名词ꎮ显然ꎬ目前汉语与南方侗台语㊁苗瑶语接触引发的定语语序变异方向与古代汉语到现代汉语的变异方向一致ꎬ上古汉语向现代汉语的纵向演变与南方话向北方话的横向推移正好相对ꎬ互为验证[39]ꎮ由语言蕴含共性可知ꎬ修饰语在前更容易同时满足可别度领先原则和语义靠近原则这两个最基本的语言临摹性原理ꎮ可见ꎬ修饰语与中心语的语序并不稳定ꎬ在接触过程中容易发生变异ꎬ且修饰语与中心语语序变异除受语言接触外部因素影响外ꎬ语言结构内部因素在接触中亦有重要作用ꎬ促使语言朝着经济方向演变ꎮ(3)主从句语序ꎮ主从句语序变异发生在汉语与印欧语系语言的自然㊁非自然接触过程中ꎬ表现为:第一ꎬ印欧语系语言主从句语序受汉语影响逐渐固定ꎬ将时间从句㊁条件从句前置ꎬ如白萍[9]95㊁白萍[10]11等ꎻ第二ꎬ汉语与印欧语系语言非自然接触过程中受到影响ꎬ主从句语序变得灵活ꎬ从句可后置ꎬ如朱一凡[40]158㊁徐舟[12]26等ꎮ主从句语序的变异伴随着连接词㊁关联词的增减ꎮ俄语㊁英语等印欧语系语言使用形合法组织复句ꎬ分句与分句之间用关联词联系ꎬ从句既可前置亦可后置ꎻ汉语作为孤立型语言ꎬ语序和虚词是重要的语法手段ꎬ主从句语序固定ꎬ从句在前主句在后ꎬ多用意合法[41]468ꎬ不用连词的时候比用连词的时候更多[42]ꎮ接触过程中ꎬ英㊁俄语等印欧语系语言省略关联词㊁连接词引起主从句语序的变异ꎬ汉语则在欧化翻译过程中增用关联词㊁连接词产生从句后置的变异语序ꎮ但欧化翻译对汉语的影响相当有限ꎬ带有浓浓的翻译腔ꎬ与汉语的语感有着相当的距离ꎮ根据Greenberg共性14ꎬ所有语言41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第19卷㊀都以条件从句处于结论之前为正常语序[27]50ꎮ根据时间顺序原则ꎬ从句表原因㊁时间等ꎬ其前置符合语言共性ꎻ反之则违反语言共性ꎬ使用范围有限ꎮ由此可见ꎬ接触确能引发语法变异ꎬ但变异结果使用时间的长短及使用范围的大小还要看其是否遵守语言内部法则ꎬ遵守语言内部法则的语法变异能够在语言中固定下来ꎬ违反语言内部法则的语法变异使用范围有限ꎬ在使用过程中逐渐被抛弃ꎮ3.句式变异(1)被动句语序ꎮ根据句中有无被动标记ꎬ汉语被动句可分为标记被动句与意念被动句ꎮ语言接触过程中ꎬ标记被动句语序没有发生变化ꎬ均为 受事+被动标记+施事+动作 ꎬ变异表现为所使用被动标记的不同ꎮ有标记的被动式除了被字句之外ꎬ还有 被/为 所 给 让 叫 由 受到 遭到 予以 加以 等等[43]ꎬ如孙叶林指出属于SVO语言的塔山勉语与周边汉语方言长期接触ꎬ从汉语客家方言借入 分 表被动[4]113ꎮ此外ꎬ被动句的使用范围和使用频率发生变化ꎮ汉语常使用意念被动句表示被动ꎬ且被动句在普通话中常用来表示不希望发生的事情ꎬ受英语的接触影响ꎬ有标记的被动句使用频率增加ꎬ非不如意的事也可以用被动式了[41]462ꎬ如林莉红指出由于英汉翻译的影响ꎬ五四以来汉语被动句使用频率增加ꎬ使用范围也得以扩充ꎬ由仅表达 遭受 意向表达 遭受 与中性意转变[23]41ꎬ但在论证过程中缺乏语料支撑ꎬ主观性较强ꎮ总之ꎬ在语言的自然接触中ꎬ被动句变异表现为被动标记发生变异ꎻ在语言的非自然接触中ꎬ被动句变异表现为其使用频率与范围的增加和扩大ꎮ(2)比较句语序ꎮ比较句是汉语的重要句式ꎬ一个比较句包含四个概念:比较主体(SJ)㊁比较客体(ST)㊁比较标记(M)㊁比较结果(A)ꎮ语言接触造成的差比句变异表现在比较标记变异㊁差比句语序变异ꎮ根据Greenberg共性22ꎬ后置词语言差比句语序为ST+M+Aꎬ前置词语言差比句语序为A+M+ST[27]52ꎮ现有研究差比句变异表现有二:第一ꎬ汉语与OV型语言接触ꎬ汉语差比句语序变异为ST+M+Aꎬ采用汉语词或格助词充当比较标记ꎮ唐汪话差比句有两种表现形式:以 些 用作比较标记ꎬ语序为SJ+ST+些+A(马驴些快)[44]27ꎻ将从比格名词与形容词结合表示比较ꎬ语序为SJ+ST(从-比格)+A(马驴(从 比格)快)[45]ꎻ汉语河州话中使用格助词laᶊʅ表比较ꎬ语序为ST+laᶊʅ+SJ+A(妹子laᶊʅ阿姐俊)[46]ꎻ汉语与土家语接触ꎬ以 些 表示比较ꎬ差比句语序变异为 SJ+ST+A+M (他的阿爸我的阿爸老些)[33]65ꎻ雅江倒话使用格标记tε31充当比较标记ꎬ差比句语序为SJ+ST+tε31+A(我你tε31起来矮)[47]ꎮ青海汉话用 哈 表示比较ꎬ差比句语序为SJ+ST+哈+A(我你哈高着)[48]ꎮ第二ꎬVO型语言与汉语接触ꎬ比较标记由固有标记 过 hə:n1 等变异为汉语借词 比 ꎬ差比句语序由SJ+A+过/hə:n1+ST(我高过你)变异为SJ+比+ST+A(我比你高)ꎬ如郭鑫[49]82㊁孙叶林[4]106等ꎮ显然ꎬ由于所接触语言类型不同ꎬ接触引发的差比句变异亦不同ꎮVO型语言差比句与汉语趋同ꎬ汉语与OV型语言接触差比句语序与OV型语序趋同ꎮ4.语篇欧化问题Halliday将英语的语篇衔接手段分为五类:照应㊁省略㊁替代㊁连接词㊁词汇衔接[50]ꎮ在英汉语通过翻译的频繁接触中ꎬ汉语从英语中借用了一些衔接手段ꎬ包括照应㊁词汇衔接和连接词ꎮ照应包括人称照应㊁指示照应和比较照应ꎮ人称照应即对人称代词的使用ꎮ英语使用代词指代前面出现的名词ꎬ汉语使用重复与省略实现这一目的ꎮ英汉接触中ꎬ汉语开始更多地使用第三人称代词ꎬ如朱一凡指出汉语受英语影响第三人称代词的使用频率提高ꎬ 他 不仅用来指代人ꎬ还可用来指代抽象概念[40]185ꎮ词汇衔接中ꎬ汉语倾向于重复原词ꎬ而英语习惯于利用同义词㊁上位词㊁统称词等来替代原词[51]ꎮ由于翻译对汉语影响的加深ꎬ汉语开始采用英语的词汇衔接方式ꎬ如朱一凡[40]184㊁徐舟[12]28等ꎮ此外ꎬ汉语是意合型语言ꎬ分句一个接一个出现ꎬ句子关系常常隐藏而不明示ꎬ纯粹表示语法关系的词很少出现甚至不出现ꎮ英语是形合语言ꎬ句子词语和分句之间的关系用连接词来实现ꎮ受英语影响ꎬ汉语连词使用频率增加ꎬ如林莉红[23]45㊁朱一凡[40]182等ꎮDryer基于855种语言的数据库ꎬ给出31项关于语序类型和形态语义的数据参项[52]25ꎮ结合VO型及OV型语言特点及现有研究对语法变异的描写ꎬ本文选取其中12个参项ꎬ以此为根据分析自然接触引发的语法变异面貌及其与源语㊁目标语之间的类型距离ꎮ由于现有文献主要为汉语(SVO型)与其他类型语言的接触变异研究ꎬ为方51㊀第2期㊀㊀㊀㊀㊀㊀㊀吕军伟等㊀接触视野下汉藏语系语言语法变异研究:现状㊁问题及建议便记录便以VO型语序为基准ꎬ语法变异与VO型语言语序一致ꎬ则将其类型距离记为0ꎬ与VO型语言语序不一致ꎬ则将其类型距离记为1ꎮ接触引发的语法变异面貌及与VO型语言类型距离见表1ꎮ表1 汉藏语系不同类型语言间接触产生的语法变异特征值接触类型前置词名词+领属语动词+方式副词比较标记+比较基准形容词+比较基准动词+附置词短语系词+表语助动词+主要动词句首疑问小品词主句+从句名词+关系从句复数词+名词总数VO与OV1716188101819914341121VO与VO112110611011437115㊀㊀就以上参项而言ꎬ汉语具有5个特征ꎬ其余7个特征偏离VO型语言语序ꎬ偏离的特征与OV型语言语序一致ꎬ即汉语既有VO型语言语序特征ꎬ亦具有OV型语言语序特征ꎮ接触过程中ꎬVO型语言与汉语一致的语序参项得以加固保留ꎬ而与汉语不一致的语序参项发生变异ꎬ变异结果与汉语语序一致ꎻ汉语与OV型语言一致的语序参项得以加固保留ꎬ与OV型语言不一致的语序参项在接触中发生变异ꎬ与OV型语序趋同ꎮ此外ꎬVO型语言与OV型语言接触ꎬ类型差距大ꎬ接触引发的语法变异与OV型语序趋同ꎻVO型语言与VO型语言接触ꎬ类型差距小ꎬ接触引发的语法变异与汉语语序趋同ꎬ如名词+领属语㊁动词+附置词短语㊁助动词+主要动词等ꎮ综上所述ꎬ接触引发的语法变异存在于具体语言中ꎬ就修饰语与中心语的语序而言ꎬ汉语与南方民族语言的接触变异与古汉语到现代汉语的演变进程一致ꎬ纵向演变与横向推移互为验证ꎮVO型汉语方言与OV型语言接触ꎬ其语序与OV型语序趋同ꎻVO型民族语言与同为VO型的汉语接触ꎬ其语序与汉语语序趋同ꎮ汉语北方方言受阿尔泰语系影响产生区域性特征ꎬ南方民族语言与汉语接触语序向汉语靠拢ꎬ语言接触是一个互协的过程[53]139ꎬ一种语言在影响另一种语言的同时亦受另一种语言的影响ꎮ语言接触作为外部影响因素ꎬ可为语法变异提供解释ꎮ但语言接触变异错综复杂ꎬ将语法变异简单归因于语言接触ꎬ不易从根本上揭示语法变异的过程ꎬ亦难以解释语法变异原因ꎮ语法变异是语言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ꎬ接触为语法变异提供外部条件ꎬ接触强度越高ꎬ干扰特征的种类和层次也就越多[24]30ꎻ但接触引发的语法变异亦有其内部动因ꎬ欧化翻译中汉语主从句语序变异表明变异结果能否在语言中保存下来ꎬ还须遵循语言经济原则及语言发展规律ꎮ㊀㊀二、接触诱发的语法变异研究方法就研究方法而言ꎬ针对接触诱发的汉藏语系语法变异已有研究主要采用三种:一是文献研究法ꎮ以前人研究为指导摸清研究现状ꎬ寻找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ꎬ并借助文献搜集相关语料ꎬ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ꎮ如黄薇[6]8㊁李婕[44]8等ꎻ二是田野调查法ꎮ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调查点㊁发音人ꎬ获取第一手语言材料ꎬ并对语料加以整理转写ꎬ如包萨仁[15]13㊁孙叶林[4]15等ꎻ三是比较法ꎮ对每一种语言进行内部和外部的比较㊁历时和共时的比较ꎬ如谭晓平[36]14㊁高韬[5]13等ꎮ对语料及数据的处理采取定性㊁定量分析法ꎬ前者即从接触视角描写㊁分析㊁解释语法变异现象及成因ꎻ后者则是以调查或统计的方法对语法变异进行共时层面的描写ꎬ其研究焦点有二:第一ꎬ确定典型语法变项ꎬ典型语法变项是相对非典型变项而言的ꎬ对语法系统影响很大的项目[52]16ꎮ通过设置一系列语义同而表层形式不同的句子ꎬ分析被调查者对每一例句的使用频率ꎬ使用频率高的即为典型语法变项ꎮ如祝晓宏通过对比新加坡人对状语与动词语序㊁双宾语句中直接宾语与间接宾语语序㊁差比句语序㊁实词㊁虚词等的使用频率ꎬ确定新加坡华语典型语法变项[54]ꎮ谢婷考察受调查者对修饰语与中心语语序㊁人称代词㊁指示代词㊁被动句与处置句标记㊁比较标记及语序㊁补语与否定词位置㊁双宾语句导入中间宾语的介词使用等ꎬ确定凉水井客家话的典型语法变项[55]12ꎮ第二ꎬ语言态度及语言能力调查分析ꎮ语言态度是对语言的价值评价[56]ꎬ涉及人们对不同语言地位的评判㊁语言认同㊁语言发展前景等ꎻ语言能力涉及说话者的语言习得㊁语言掌握程度㊁语言61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第19卷㊀使用现状等ꎬ以此确定接触过程中的强势语言ꎮ在语言接触过程中ꎬ说话人倾向于使用认同度高㊁发展前景良好的强势语言ꎬ这一语言行为势必对认同度低㊁发展前景有限的弱势语言产生影响ꎬ引发语法变异ꎮ因此语言态度㊁语言能力是研究语法变异的重要因素ꎬ为学界所关注ꎬ如黄薇[6]32㊁张欢[7]19等ꎮ㊀㊀三、接触引发的语法变异研究之问题及建议㊀㊀在语言接触过程中ꎬ不同的语言特征在可并入度上存在差异ꎬ从易到难其借用等级表现为:词汇(非基本词汇)>句法/音系>派生形态>屈折形态[24]20ꎮ受接触强度㊁语言类型距离等诸因素的影响ꎬ变异可深入到可并入度低的语法特征ꎬ如屈折形态㊁句法等ꎬ语言接触是无界的[53]144ꎻ语法变异能否在语言中保留下来ꎬ则与语言句法结构内部机制有关ꎮ目前ꎬ接触引发的语法变异研究方法大同小异ꎬ已形成固定的范式ꎮ然而ꎬ语言接触是一个动态过程ꎬ语法变异研究亦须关注其过程性及动态性ꎬ国内现有语法接触变异研究整体上仍存在诸多问题ꎬ且暴露出一定的局限性ꎬ具体而言:(一)注重静态的语法变异描写ꎬ忽略动态的历时变化目前接触视角下的语法变异研究以横向的语法变异对比为主ꎬ仅有3篇(占比4.8%)文献从历时层面着手研究语法变异ꎬ如李心释[57]104-111㊁郭鑫[49]7等ꎮ仅谢婷(占比1.5%)从共时历时相结合的角度研究语法变异[55]13ꎮ语言变异具有历时性和共时性ꎬ共时的语言变异是历时的语言变异的基础ꎬ历时的语言变异是共时的语言变异的积累[58]ꎮ仅着眼于语言的共时接触难以确定语法变异究竟是接触过程中产生的还是语言原始结构的保留ꎬ或是语言历时演变留下的底层ꎮ仅从历时演变出发研究语言变异问题ꎬ难以描写某一历史阶段的具体变异面貌ꎬ不易厘清语法变异的原因ꎮ此外ꎬ现有历时研究对比前人调查所得语料与田野调查所得语料ꎬ所用语料时间间隔在百年之内ꎬ相比漫长的语言接触过程而言并不能称之为真正的历时研究ꎮ历时语料难以搜寻是以上问题产生的原因ꎮ语法变异研究ꎬ既要重视对语言的横向共时比较ꎬ亦不可忽视对语法历时层面的纵向对比ꎮ后续研究应以共时层面的跨区域研究ꎬ构建历时变异的连续体ꎬ探析语言发展演变的方向ꎮ(二)注重接触引发的单向语法变异ꎬ忽视互向的语法变异语言系统A的多个层面受到语言系统B的大量干扰ꎬ则意味着B也会受到A的干扰[57]106ꎮ现有研究仅有6篇(占比5.22%)文献是互向语法变异研究ꎬ描写㊁分析㊁解释参与接触两种或两种以上语言语法变异的表现㊁特点及接触机制ꎬ如周安现[33]37-49㊁黄薇[6]17-31等ꎻ91篇(占比79.13%)文献是单向语法变异研究ꎬ仅探析参与接触的一种语言语法变异情况ꎻ且现有研究主要为汉语影响民族语言ꎬ民族语言尤其是南方民族语言对汉语的影响未得到足够重视ꎮ语言接触导致的语言影响是一个互动的历时过程ꎬ语言关系是双向的㊁相互的ꎬ如ꎬ李云兵[35]34ꎻ贾晞儒[59]等ꎮ研究汉语和民族语言的双向影响ꎬ特别是民族语言对汉语的影响有助于厘清汉语和民族语言的历史关系ꎬ揭示汉语发展轨迹的一些疑点ꎮ后续研究需充分重视接触视角ꎬ考察语言之间的相互影响ꎬ厘清各语言在接触中语法变异的面貌㊁原因及特点ꎮ(三)注重外部因素的影响ꎬ忽视语言结构内部因素的作用支配语言接触的决定性因素有社会因素和结构因素ꎬ二者对语言接触的影响互补ꎬ不能相互取代[53]152ꎮ现有接触引发的语法变异研究注重对比语法项目的前后变化ꎬ描写语法变项的来源及变异结果ꎬ不重视解释其产生的原因和过程[60]ꎬ未进一步探析受语接受变异的内部结构机制条件的配合ꎮ由前文分析可知ꎬ可别度领先原则及语义靠近原则对修饰语与中心语语序变异具有重要作用ꎻ非自然接触产生的语法变异显示语法变异结果能否在受语语言系统中保留下来ꎬ需遵循语言的经济原则及语言内部发展规律ꎻ另ꎬ语言类型距离亦是影响语法变异的重要因素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ꎬ接触引发的语法变异研究不能忽视语言结构因素对语法变异的促进或阻碍作用ꎮ语言结构内部因素可作为语言历时关系的有力证明ꎬ为厘清语法变异究竟是接触产生还是语言原始结构的保留提供思考方向ꎮ因而研究语法变异既要充分重视接触视角ꎬ发现差异确定语法变项ꎻ又要重视语言结构内部因素对语法变异的影响ꎬ基于语言共性分析引发语法变异的内部动因ꎮ后续研究在注重描写语法变项的来源及语法变异结果的71㊀第2期㊀㊀㊀㊀㊀㊀㊀吕军伟等㊀接触视野下汉藏语系语言语法变异研究:现状㊁问题及建议。

近二十年来汉语存在句研究回顾与展望

近二十年来汉语存在句研究回顾与展望

近二十年来汉语存在句研究回顾与展望存在句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马建忠的《马氏文通》,但建国前由于各家都在忙于建构汉语语法体系,所以存在句只是在讨论别的问题时被顺带提及。

建国后,语法学界掀起一场汉语主宾语问题的大讨论,这次讨论谈到了“台上坐着主席团”“这里(这时)来了一个人”这些我们现在看来是存在句的句子。

经过这次讨论,存在句才真正地从其它研究对象中独立出来。

一、研究回顾文革后,大陆语言研究逐渐复兴,存在句的研究在此期也得到蓬勃发展,并走向深化。

表现为以下两个趋势:一是对汉语存在句的共时研究有新的进展;二是相关的历时研究也开始初露端倪,并引起越来越多的学者的关注。

(一)共时研究1.存在句本体研究进一步深入首先,定性上,一些学者运用功能主义语言学理论和配价理论对存在句继续进行本体研究,尤其是高顺全(2005)、潘文(2006)等人对与存在句性质密切相关的句首主语的语法性质取得一些新的认识。

高顺全提出了“非典型主语”的结论,认为存现句中处所词的主题性质非常明显,如果认为语义成分(主事/施事)语法化而成的主语是典型的,语用成分(主题)语法化而成的主语是非典型的,那么存现句中的处所词语都可以看成是句子的主语,只不过是非典型的。

潘文依据对主语的认识,即主语不仅要与做谓语的动词在语义上有选择关系,而且还要位于动词之前,认为存现句中有一部分是主谓句,一部分是非主谓句。

其次,定量上,存在句的分类更加细化。

学者根据动词语法意义的不同将存在句划分出许多下位句式,如张学成(1982)把“台上玩着把戏”这样的句子列为“动态动词句”。

宋玉柱(1988)和聂文龙(1989)分别做了进一步分类,宋氏根据动词体态分作两类:一类“进行体的动态存在句”,动词表示进行体,后边带助词“着”;另一类“完成体动态存在句”,动词表示完成体,后边带“了”。

聂氏则把动态句分为能同趋向动词自由组合的“位移类”和不能组合或有限组合的“非位移类”。

另外,静态存在句的范围也被扩充,宋氏先后将“定心谓语存在句”“名词谓语存在句”“经历体存在句”“范围谓语存在句”纳入静态句系列。

汉藏语系语言

汉藏语系语言

汉藏语系语言一概说汉藏语系(Sino-Tibetan Family),早期曾称为“印支语系”(Indo—Chinese Family),也有的称为“藏汉语系”(Tibeto-Chinese Family),现在通称为汉藏语系。

这是由于这个语系中的汉语和藏语的历史文献最丰富,使用人口较多,因而用这两种语言的名称来概括与其有亲属关系的语言群。

汉藏语系一般认为包括汉语和藏缅、壮侗、苗瑶三个语族。

壮侗语族在国外有的称为侗台语族或台语族。

最早提出这一分类法的是李方桂先生。

他在《中国的语言与方言》(1937)一文中就提出汉藏语系分汉语、侗台语族、苗瑶语族、藏缅语族的论点。

1954年罗常培、傅懋勣先生在《国内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概况》一文中提出的汉藏语系分类表与李方挂先生的分类法大致相同。

汉藏语系语言主要分布在中国、泰国、老挝、缅甸、不丹、锡金、尼泊尔、印度、孟加拉、越南、柬埔寨等亚洲各地,此外,在世界各地还有不少使用汉藏语系语言的人。

中国是汉藏语系语言的集结点,据孙宏开、胡增益、黄行编的《中国的语言》,已确定的语言有120多种。

国外学者有的并不清语言和方言的区别,以族称或地理分布为依据,把方言也认作语言,认为中国的语言总数有三、四百种之多。

这个结论不可靠。

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各民族杂居的较多。

汉藏语系各语族、语支的语言,形成许多语言交错的地区。

汉语分北方、吴、湘、赣、客家、粤、闽等方言,分布几乎遍及全国各地。

藏缅语族分布在西南、西北和中南地,即西藏自治区、青海、甘肃、四川、云南、贵州、湖南、湖北、广西壮族自治区;国外分布在缅甸、印度、锡金、不丹、尼泊、泰国。

苗瑶语族分布在中南、西南和东南地区,即贵州、湖南、云南、广西壮族自治区、四川、重庆、湖北、江西、广东、海南;国外分布在越南、老挝、泰国,1975年越南战争后,有一部分难民移居美国、法国、澳大利亚、德国等西方国家。

壮侗族语分布在中南、西南地区,即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贵州、湖南、广东、海南、四川;国外分布在泰国、越南、老挝、柬埔寨、缅甸、印度。

藏族地区藏汉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方法

藏族地区藏汉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方法

藏族地区藏汉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方法藏族地区藏汉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方法随着西藏自治区的经济、教育和文化的发展,藏汉双语教学逐渐成为一个重要的话题。

藏族地区的藏汉双语教学,旨在为藏族学生提供一种更好的教育体验,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

本篇文章将探讨藏族地区藏汉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以及改进方法。

问题:语言差异大藏汉双语教学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是语言差异大。

母语为藏语的学生和母语为汉语的学生之间有巨大的语言差异,这使得双语教学成为一项挑战。

例如,良好的汉语发音对于使用藏语的学生来说是非常困难的。

而相应地,正确的藏语发音也对母语为汉语的学生来说是一种挑战。

改进方法:解决语言差异问题的方法是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来提供学生更多的机会去掌握两种语言。

例如,教师可以将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相结合,通过讲解实际的文化背景,提供给学生更多的上下文来加强语言教学。

同时,教师也可以使用多媒体设备,让学生观看有关藏文和汉字的教学视频,从而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两种语言。

问题:师资力量缺乏藏汉双语教学另一个突出的问题是师资力量缺乏。

由于历史上许多教育资源缺乏和技能培训不足,所以目前的藏汉双语教学中缺乏专业的教师。

这些教师可能能够讲一口流利的藏语和汉语,但他们的教育背景和实践经验非常有限。

改进方法:解决师资力量缺乏的问题需要提供更多的教育资源和教育机会,这也可以使得更多的有才能的教师能够脱颖而出。

一种方法是在藏族地区中各个学校和殖民地内创立更多的语言学翻译和文化研究机构。

这些机构可以向教师提供更多的教育资源,并且提供更多的职业发展机会,以便他们能够具备在双语教育环境下教授藏汉双语的技能。

问题:文化差异与跨文化交流藏汉双语教学的第三个问题是文化差异和跨文化交流的问题。

由于藏族文化与汉族文化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学生需要通过适当的途径来适应不同的文化环境。

同时,学生需要了解不同文化的历史、艺术、宗教等方面,以便更加好地适应不同的文化环境。

藏汉语言文学翻译中的表达问题探讨

藏汉语言文学翻译中的表达问题探讨

藏汉语言文学翻译中的表达问题探讨随着丝绸之路的复兴和西部大开发的推进,藏汉语言文学翻译在中国的翻译领域中扮演着愈发重要的角色。

由于藏汉语言文化的独特性,藏汉语言文学翻译中存在着诸多表达问题,这不仅涉及到语言文字的差异,更是文化心理和意识形态的碰撞。

本文将从语言文字表达和文化内涵两个方面,探讨藏汉语言文学翻译中的表达问题。

一、语言文字表达的问题藏汉语言文学翻译中最直接的问题即为语言文字表达的障碍。

一方面,藏语和汉语属于两种截然不同的语言体系,其语音和语法结构有着显著的差异。

作为“边疆语种”的藏语,其语音系统更为复杂,具有琵琶调节、鼻音等诸多特点,而且缺少汉语中通行的声调。

这就给藏汉语言文学翻译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尤其是对于涉及到语音美感和节奏感的文学作品。

藏汉两种语言的语法结构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如动词灵活变位、主谓宾语的定中结构等。

对于这些语言文字上的差异,翻译工作者不得不进行一定的语言转换和调整,以使译文在表达上更加贴近原文。

除了语言文字的差异外,藏汉语言文学翻译中还需要面对的是文字的表达方式及用词的考量。

藏语是一种以精炼、静谧、沉稳见长的语言,其表达方式常常含蓄、抒情而深沉。

而汉语则是一种以丰富、灵活、变化多端的语言,其表达方式常常外露、直接而雄壮。

在进行藏汉语言文学翻译时,翻译者需要兼顾两种语言的特点,并通过用词的灵活转换,使译文更具藏文的韵味和汉文的高度。

由于汉藏两种语言的差异较大,不少藏文中的词语在汉文中是没有对应的词语的,这就需要翻译者进行意译或接近译,从而寻找最佳的表达方式。

二、文化内涵的问题除了语言文字表达的问题,藏汉语言文学翻译中还存在着文化内涵的问题。

藏族地区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其文学作品常常蕴含着浓厚的宗教、历史和风土人情。

而汉族地区则有着其独特的历史、文化和审美观念。

这就意味着在进行藏汉语言文学翻译时,翻译者需要处理好两种语言文化之间的差异,并将原作的文化内涵恰当地传递出来。

藏汉语言文学翻译中的表达问题探讨

藏汉语言文学翻译中的表达问题探讨

藏汉语言文学翻译中的表达问题探讨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

在这种大背景下,语言文化的交流也变得愈发紧密。

作为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藏族同胞的语言文学也逐渐受到了广泛关注。

作为汉藏两大语系之一,藏汉语言文学翻译显得尤为重要。

由于两种语言之间存在着许多不同之处,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常常会出现种种表达问题。

本文将围绕着这一问题展开探讨,以期为藏汉语言文学翻译的发展提供一些借鉴。

藏汉语言文学翻译中的表达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语法结构差异、词汇语义差异、文化背景差异以及修辞手法表达问题。

下面分别进行具体探讨。

语法结构差异是藏汉语言文学翻译中的难点之一。

汉藏语系的语法结构存在着明显差异,这就为翻译造成了很大的困难。

藏语中的主谓宾语语序与汉语截然不同,这就会导致在翻译过程中需要调整语序,否则就会使译文难以理解。

藏语的名词、动词等词类变化也与汉语不尽相同,这就要求翻译人员对藏语的语法结构有更深入的了解,以确保译文的准确性和通顺度。

词汇语义差异是另一个需要克服的难题。

由于藏语和汉语的词汇系统差异较大,因此在实际翻译过程中常常出现因词义不准确而导致的表达问题。

举一个简单例子,藏语中有许多词汇在汉语中找不到对应的词,这就需要翻译人员在翻译时灵活运用各种翻译技巧,比如意译、加注等,以弥补词汇上的差距。

藏语中还有许多词汇具有多义性,而汉语对这种多义词的表达是以上下文语境为依托的,因此在翻译时需要根据上下文适当选择词汇的含义,以确保译文的准确性。

文化背景差异也是翻译中的一大难点。

藏族同胞的生活习俗、信仰观念、社会制度等与汉族有着很大差异,这就为翻译增加了许多不确定因素。

翻译人员要想准确表达出藏族文学作品的精髓,就需要对藏族文化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只有深入了解了藏族的文化背景,才能灵活运用各种翻译技巧,做到“信达雅”,使译文不仅准确传达原著的意思,而且在情感上更加贴近读者的心灵。

修辞手法表达问题也是需要引起翻译人员重视的问题。

藏汉语言文学翻译中的表达问题探讨

藏汉语言文学翻译中的表达问题探讨

藏汉语言文学翻译中的表达问题探讨藏汉语言文学翻译是一项充满挑战的任务。

由于藏语与汉语之间存在语言结构、语法、词汇等多方面的差异,因此在进行藏汉翻译时常常会出现各种表达问题。

本文将针对这些问题展开探讨。

语言结构是藏汉翻译中的一大难题。

中文是一种主谓宾的语言,而藏语则是一种属格语言,主要以主格和宾格作为句子结构的基础。

在进行藏汉翻译时,需要将句子结构转化为中文的主谓宾结构,并确保句子语义的准确传达。

这就要求翻译人员具有深厚的语言功底和语境理解能力。

在词汇的翻译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汉藏两种语言的词汇差异很大,很多词语在形式和概念上都有很大差别。

汉语中常用的动词“去”在藏语中有多个对应词语,如“携带”、“留下”等。

这就要求翻译人员在选择词语时要根据具体语境和意义进行准确的选择,以保证译文的质量。

语法也是藏汉翻译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汉藏两种语言的语法结构存在很大差异,很多藏语的语法特点在汉语中无法完全呈现。

藏语中经常使用的被动语态在汉语中不常见,这就需要翻译人员在翻译时进行转换和调整,以确保译文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文化因素也是藏汉翻译中需要考虑的一个关键点。

藏汉两个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因此在进行翻译时需要充分考虑到这些因素。

在翻译藏语文学作品时,需要将其中的藏族文化元素和风格准确传达给汉语读者,这就要求翻译人员要具备对藏族文化的深入了解,并能将之融入到翻译的过程中。

藏汉语言文学翻译中存在诸多表达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翻译人员需要具备深厚的语言功底和文化素养,同时还需要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良好的语言感觉。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传达原作的意义和风格,实现藏汉语言文学的跨文化交流与传播。

藏语系语言变异与演化研究

藏语系语言变异与演化研究

藏语系语言变异与演化研究藏语系语言是指分布在中国、印度、不丹、尼泊尔等地区,以藏、汉、锡尔、尼泊尔等语为代表的一系列语言。

虽然这些语言有一定的异质性,但它们都有着明显的语音、语法和词汇上的联系。

研究这些联系,探讨藏语系语言的变异与演化,可以为我们了解这些民族的历史文化和语言特征提供重要的帮助。

1.藏语系语言的语音演化语音演化是语言变异中的重要方面。

藏语系语言的语音演化与其他语言相似,也经历了亚音节、音节、词中重音和声调等层面的发展。

它们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a.亚音节演化藏语系语言的亚音节演化过程比较复杂。

在藏语中,辅音是有声和无声的,而有展弧和喉塞音两种气流机制。

这些因素的组合形成了不同的辅音,如/kha/和/ka/就是有声和无声二重音,/ha/和/ʘa/则是有展弧和喉塞音的发音。

b.音节演化音节演化是人类语言中最常见的演变形式之一,也是藏语系语言语音演变的一个重要方面。

其中最典型的即是各种元音、辅音和半元音的变异。

例如,藏语中的/kɯu/已经成为V-CCV/CVCV,如/ktɯhrap/,/ktɯkɤ/等。

c.词中重音与声调演化在藏语系语言中,词中重音和声调的演化比较显著。

尽管有人把在汉语和藏语中属于声调音的一个音符称之为声调,但是在语音学上,这种表现起到相应的是词中重音。

另外,语言学家认为,在汉藏语系的很多语言中,声调具有许多复杂的不甚了解的功能。

2.语法演化除了语音演化方面的探讨,《藏语系语言变异与演化研究》还以语法演化为探讨重点,这涉及到从词汇到语法的演变。

这就是说,在藏语系语言中,形态变化和语法结构的演变是相互关联的,并会影响缺乏语言历史的语言学。

这方面的特征表现在以下方面:a.形态的演化形态的演化是语法演变的一个重要维度。

在藏语系语言中,很多名词和时态的格通过前缀、后缀、重叠、缩减等方式表达。

另一方面,这些附着语也可以通过增加或减少某些词形来改变相应的含义或语法功能,并且它们在不同的阶段都存在着不同的形式和频率。

汉藏语系属研究概况

汉藏语系属研究概况

汉藏语系属研究概况汉藏语系的研究汉藏语系的研究概况概况⼀李⽅桂的李⽅桂的传统传统传统划分划分19世纪末,孔好古(Conrady)明确提出了汉藏语系的分类(Conrady,August,1896.Eine indochinesische causativ-denominati-Bildung und ihr Zusammemhang mit den Tonaccenten. Leipzeig ), 其分类为:20世纪后,⼈们对汉藏语的认识进⼀步深化。

1909年挪威学者科诺(Konow )在格⾥森(Grierson )主编的《印度语⾔调查》第三卷中以《藏缅语族》为论题界定了汉藏语的概念及范围,他对汉藏语的分类⼰很接近现在的分类。

差不多同时的法国学者马伯乐(Maspero )也有类似主张。

但仅是泛泛的看法,并未证明。

汉藏语系汉藏语系———— 1.汉台语 A 汉语汉语,,B 台语台语;; 2.藏缅语李⽅桂是汉藏语⾔研究的⼤师。

1937年,他在《中国的语⾔和⽅⾔》中将汉藏语系分为汉台语和藏缅语两⼤类,汉台语⼜包括汉语、台语和苗瑶语三族。

1973年李⽅桂在美国出版的《中国语⾔学报》⼜发表了该⽂的缩写修订稿。

修订稿对汉藏语的分类坚持了36年前的看法 ,只是调整为四个语族并列 ,即汉语族、侗台语族、苗瑶语族和藏缅语族。

汉藏语系汉藏语系——————汉语族汉语族汉语族、、侗台语族侗台语族、、苗瑶语族苗瑶语族、、藏缅语族。

李⽅桂对汉藏语分类的影响是深远的,整整影响了⼏代学⼈。

特别是在中国,通过罗常培、傅惫勣1954年《国内少数民族语⾔⽂字概况》的介述 ,该分类成为中国学者的共识 , 甚⾄在学科研究配置和⼤学课程中都依此设置机构和编纂教材。

李⽅桂将侗台语族归⼊汉藏语系,主要的理由是这个语族具有汉藏语系的共同特征:(1)单⾳节趋势,⼀个单独的⾳节是⼀个重要的语⾳单位,并且往往是⼀个词素的单位,⽤来作为构成词、词组和句⼦的基础。

藏汉语言文学翻译中的表达问题探讨

藏汉语言文学翻译中的表达问题探讨

藏汉语言文学翻译中的表达问题探讨藏汉语言文学翻译中可能出现的表达问题有很多,以下是其中一些常见的问题和解决方法的探讨。

语言差异是翻译中最大的挑战之一。

汉语和藏语在词汇、语法和表达方式上有许多不同之处。

译者需要仔细考虑如何将原文的意思准确地传达到目标语言中。

文化背景差异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汉藏两个民族有不同的历史、宗教和价值观等。

在翻译文学作品时,译者需要了解原文的文化背景,并尽可能地将这些背景元素传达到目标语言中。

文字特点也是一个需要注意的问题。

藏文是一种音节文字,而汉字则是一种表意文字。

这就意味着,有时候一个汉字可以对应多个藏文音节。

在翻译时,译者需要根据上下文和意思选择适当的词语来传达原文的含义。

诗歌和散文之间的翻译也存在一定的困难。

诗歌通常使用押韵和节奏等修辞手法来表达情感和意义,而散文则更加注重文字的直观理解。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创造性地寻找适当的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美感和意义。

在面对这些问题时,翻译者可以采取以下一些策略来确保翻译质量。

要进行深入的文化研究,并具备扎实的语言基础。

只有了解原文的文化背景和意义,才能更好地将其传达到目标语言中。

译者需要灵活运用各种翻译技巧,如意译、直译、借用等。

不同的翻译手法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要注重审校和修改。

在翻译完成后,译者需要仔细检查和修改译文,确保意义准确传达。

藏汉语言文学翻译中存在许多表达问题,但通过深入研究原文的文化背景、灵活运用各种翻译技巧以及仔细审校和修改,译者可以解决这些问题,尽可能准确地传达原文的意义和感情。

藏汉语言文学翻译中的表达问题探讨

藏汉语言文学翻译中的表达问题探讨

藏汉语言文学翻译中的表达问题探讨藏汉语言文学翻译是两种语言的沟通桥梁,但由于文化、语言等因素的不同,翻译中存在着一系列表达问题。

本文将从语义、语法、文化等方面出发,探讨藏汉语言文学翻译中的表达问题。

语义方面,藏汉两种语言在语义分布和搭配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其中一个主要问题是涵义的不同。

比如,“tsap ma”在藏语中既可以表示“美丽的女人”,也可以表示“倾听”。

但在汉语中这种表达方式不常见,一般是用不同的词汇来表示。

因此,在翻译时需要根据上下文和语境来判断该单词的具体含义,以免造成误解。

此外,藏语中的词缀、连词等表示语义的方法也与汉语不同,因此在翻译时要注意透彻地理解原文的语义。

语法方面,藏汉两种语言有着明显的语法差异,比如主谓宾语的顺序、动词形式等都不一样。

这就导致了许多在汉语中常用的语法结构在藏语中不存在或者不适用。

举个例子,汉语中有“XX是一个XX”这种常见句式,但在藏语中不存在这种表达方式,因为藏语中代替“是”的动词不具备描述性质或特点的能力。

此外,汉语中的多音字、口语化词汇等也会给翻译带来不少问题。

因此,译者在翻译时要注意语法结构的转化,并且注重语法的准确性和通顺性。

文化方面,藏汉两种语言所处的文化环境也有着很大的不同。

藏语是西藏地区的主要语言,因此涵盖了藏族文化的方方面面,如藏传佛教、苯教、谚语、传统节日等。

这就要求翻译者要具备深厚的文化背景知识,才能正确表达原文的意思。

在具体翻译过程中,还要根据不同的文化语境进行相应的调整,避免因文化背景的误解导致翻译出现偏差。

总之,藏汉语言文学翻译中的表达问题涉及语义、语法和文化等方面,需要译者具备深厚的语言和文化素养,才能做到准确、通顺、自然的表达。

对于翻译学者来说,要不断学习、积累,丰富自己的语言和文化背景知识,以便更好地完成翻译任务。

藏汉语言文学翻译中的表达问题探讨

藏汉语言文学翻译中的表达问题探讨

藏汉语言文学翻译中的表达问题探讨藏汉语言文学翻译作为两种完全不同的语言和文化间的桥梁,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领域。

在翻译过程中,不仅需要忠实传达原文的意思,还要考虑到文化和语言的差异。

藏汉语言文学翻译中的表达问题一直是研究的热点之一。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入手,探讨藏汉语言文学翻译中的表达问题,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法。

一、语言差异导致的表达问题藏汉两种语言是完全不同的语言系统,它们的语法结构、词汇、语音等方面都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差异。

这就给藏汉语言文学翻译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在翻译过程中,如何处理好这些语言差异,将原文的意思准确传达给读者,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首先是词汇的翻译。

汉藏两种语言的词汇在很大程度上是不相通的,这就需要译者在翻译时灵活运用各种翻译方法,选择合适的词汇来表达原文的意思。

有时候,译者还需要对原文进行补充或者删减,以使译文更贴近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

其次是语法结构的处理。

汉藏两种语言的语法结构也存在很大的差异,比如汉语的定语后置,而藏语的定语前置。

在翻译时如何处理好这些语法结构的差异,使译文更通顺地表达原文的意思,是一个需要仔细斟酌的问题。

语言风格的处理也是一个需要注意的问题。

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语言风格,如何在翻译时保持原文的语言风格,同时还要使译文符合目标语言的语言习惯,这就需要译者有一定的语言功底和审美水平。

除了语言差异外,文化差异也是导致藏汉语言文学翻译中表达问题的重要原因。

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审美观念等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这就给译者在翻译时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在翻译中,如何处理好文化差异,保持原文的文化特色,同时又能使译文符合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在藏传佛教文学的翻译中,很多词汇和表达方式都跟汉语文化有很大的差异,这就需要译者有一定的藏传佛教文化背景知识,才能更好地翻译出原文的意思。

不同文化中的习惯、风俗、宗教信仰等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就需要译者在翻译时做到既尊重原文的文化特色,又要使译文符合目标语言的文化习惯,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

藏汉语言文学翻译中存在的问题研究

藏汉语言文学翻译中存在的问题研究

藏汉语言文学翻译中存在的问题研究作者:旦志旺杰来源:《中国民族博览》2018年第09期【摘要】随着藏汉民族之间的交流日益密切,藏汉人民之间的交流已经不仅仅限于生活以及生意上的往来,同时文化上的交流也越来越频繁,促进了藏汉语言文字翻译方面工作的发展。

为了能够促进藏汉交流,加强两个民族之间语言文化的相互交融,首先应该加强藏汉语言文学翻译工作。

研究藏汉语言文字翻译中存在的问题,有利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更好地促进藏汉语言文字翻译工作的发展。

【关键词】藏汉语言文学;翻译;问题;策略【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一、藏汉语言文学翻译的基本原则藏汉语言文学在翻译过程中需要遵循三个基本原则,即忠实性原则、创造性原则、传达美的意境原则。

忠实性原则主要指在进行藏汉语言文学翻译过程中不要肆意的删减或添加内容;创造性原则指的是在进行翻译的过程中还要发挥自己的创造性,重现原文的意境。

藏民族文化拥有悠久的历史、独具风味的民族特色,所以,在文学翻译中要注意传达原文的意向美。

二、藏汉语言文学翻译中存在的问题随着藏汉民族之间的交流日益密切,藏汉人民之间的交流已经不仅仅限于生活以及生意上的往来,同时文化上的交流也越来越频繁,促进了藏汉语言文字翻译方面工作的发展,对藏汉语言文字翻译方面的人才需求量也与日增多。

但是,在进行藏汉语言文学翻译工作的过程中,由于参与翻译人员本身能力不足,或者在翻译中需要查阅的资料太多等,使得翻译工作进行的比较缓慢,甚至有时候会出现翻译不准或出现错误的情况。

在藏汉语言文字翻译中存在的这些问题,一方面影响了翻译工作的精度,增加了翻译人员的工作量;另一方面也难以保证翻译作品的质量,同时还会给别人在阅读时造成不便。

从当前对藏汉语言文学翻译过程的研究可以看出,翻译过程中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缺少精通藏汉两者语言的专业型人才参与藏汉语言文学翻译的人员都懂一些基本的藏语与汉语语言文字的用法,但是,在这些人员当中真正能精通这两种语言的人很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藏语系语言存在句研究
“存在”是一切事物的运动方式和表现形态。

任何事物都存在于一定的时空。

面对纷繁复杂的外在世界,人们需要不断地认识、感知这个世界、这个人类,从而达到认识自己。

而语言就是这种认识、感知的外化形式。

存在句就是以表现事物的存在性为主体的语言形式。

本文以汉语与非汉语相结合,通过田野调查和文献参阅等研究手段,
从存在动词的类别差异、存在句的结构模式、分类、句法和语义、语用以及类型学等多个方面,对汉藏语系各语言及方言的存在句进行了全面、细致的考察,分析汉藏语存在句的结构模式、类别及各构成要素的句法、语义、语用特点,揭示汉藏语存在句的共性特征和个性差异,探寻汉藏语存在动词的演变轨迹。

全文共分九章,各章主要内容分述如下:第一章为绪论。

简要说明本文的研究缘起、研究对象和范围、研究思路和方法、研究意义和价值、创新点和难点、语料来源和语料搜集情况。

第二章为相关研究综述。

全面梳理迄今为止有关存在句和存在动词方面的研究成果,包括汉语、非汉语存在动词和存在句的相关研究,汉语和其它语言存在句的比较研究等。

汉语存在句的研究成果较丰富,包括存在句的概念、范围、结构和分类等,既有共时平面的比较,也有历时平面的考察,还有运用现代语言学理论分析存在句的
语义、语用特点等。

汉语存在动词的研究主要见于相关论文或著作,没有专门论述的文章。

民族语存在动词的研究,仅限于藏语、西夏语、哈尼语和羌语等几种语言,其它民族语存在动词的研究散见于各参考语法、语言研究和简志当中,没有专门研究存在句的文章。

汉语和非
汉语存在动词、存在句的比较研究还是一片空白。

第三章为汉藏语存在动词研究。

指出汉藏语的存在动词有典型和非典型之别。

“有/在”类存在动词不仅单纯表“存在”,而且在藏缅语族的大多数语言里“有/在”同形,在表示不同的语义和范围时有动物和植物、有生命和无生命、固体和液体、可移动和不可移动、客观和抽象等类别差异,而汉语、壮侗语和苗瑶语的“有/在”不同形,没有类别差异,我们称之为典型存在动词;其他类存在动词形式都比较单一,没有类别范畴,我们称之为非典型存在动词。

存在动词既具有普通动词的某些特点,如在句子中主要充当谓语,有否定形式,有的语言还有人称和数的范畴等;也有不同于普通动词的特点,如不能重叠、不可以受副词修饰等。

本章重点考察典型存在动词的类别范畴、语源关系、形态特点及在各语言中的差异。

第四章考察汉藏语存在句的结构模式。

由于语序不同,汉藏语存在句的结构模式出现差异。

藏缅语族多数语言的存在动词位于句末,汉语、壮侗语族和苗瑶语族各语言的存在动词位于句中。

藏缅语存在句的两种结构模式分别为“A段+C段+B段”和C段+A段+B 段”,汉语、壮侗语和苗瑶语的两种结构模式分别为“A段+B段+C段”和“C段+B段+A段”。

第五章考察汉藏语存在句的类别。

汉藏语系各语言及方言的存在句非常丰富,类别较多,形成存在句系列。

汉藏语的存在句,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

从存在动词的语义特点,可分为“有/在”字句、“是”字句、“贴”字句、“挂”字句、“站”字句、“摆/放”字句、“躺”字句、“坐”字句、“漂/浮”字句等;从存在动词的状态特点,可分为静态存在句和动态存在句等;从存在动词的
时体特点,可分为一般存在句、进行体存在句、完成体存在句和持续体存在句等。

第六章考察汉藏语存在句的句法结构。

汉藏语的存在句主要由处所词(A段)、存在动词(B段)和存在主体(C段)三部分构成。

处所词主要表示物体存在的位置,都是实在的、具体可感的一定空间;存在动词主要表示物体的存在或以何种方式存在,体现存在主体和处所词之间的依存关系;存在主体主要表示何种物体的存在。

第七章考察汉藏语存在句的语义、语用特点。

汉藏语存在句的A段主要由处所词充当。

处所词一般能回答“哪儿”,表示存在主体所在的位置或空间,是未知信息,新信息。

存在句的B段有典型和非典型之分,具有“存在”和“状态”等语义特点。

典型存在动词只表示单纯的存在,非典型存在动词主要表示持续的存在状态。

存在句的C段是存在句的核心,都是已知信息,旧信息。

汉藏语存在句的处所词可以充当句子的话题,构成话题句。

汉藏语的存在句可以构成复句中的一个小句,从而扩大存在句的使用范围和语用价值,丰富不同复句各小句的内容。

第八章考察汉藏语存在句的类型特征。

汉藏语的存在句有很多共同特点和个体差异。

这些共同特征在不同语族或语支之间既有发生学的关系,也有类型学的共性。

尤其汉语与壮侗语、苗瑶语在存在句的语序、结构、存在动词类别方面的一致性,而与藏缅语的大多数语言语序、结构和存在动词类别不一致。

汉语和壮侗语、苗瑶语及白语、克伦语都属于SVO型语言,“有/在”类存在动词比较单一;藏缅语的大多数语言(白语、克伦语除外)属于SOV型语言,“有/在”类存在动词类别丰富。

但是,汉语和藏缅语的亲属关系最密切,其差异不仅体现在汉语属于
分析型语言,藏缅语的多数语言属于黏着型语言,也说明各语言在语族或语支分化之后,语言内部特点决定各自的发展道路,从而差生了不同的个性特点。

第九章为小结。

总结全文内容,指出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以及今后的努力方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