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生理学 骨骼肌

合集下载

(王瑞元版本)运动生理学--课件-2-第二章-骨骼肌机能

(王瑞元版本)运动生理学--课件-2-第二章-骨骼肌机能

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
组织兴奋后兴奋性变化的对应关系
分期
兴奋性
绝对不应期 降至零
相对不应期 渐恢复
超常期
>正常
低常期
<正常
与AP对应关系 锋电位 负后电位前期 负后电位后期 正后电位
机制 钠通道失活 钠通道部分恢复 钠通道大部恢复 膜内电位呈超极化
反极化
去极化 Na+内流
复极化
后电位
K+外流
前部
后部

N末梢对Ca2+通透性增加 Ca2+内 流入N末梢内

接头前膜内囊泡 向前膜移动、融合、破裂

ACh释放入接头间隙

ACh与终板膜受体结合

受体构型改变

终板膜对Na+、K+(尤其Na+)的 通透性增加

产生终板电位(EPP)

EPP引起肌膜AP

肌膜AP沿横管膜传至三联管

激活的L型钙通道变构,激活JSR膜上 的RYR,使Ca2+进入肌浆
? K+
K+
K+
K+
K+
K+
K+ Na+
K+
K+
细胞外高钠 细胞内高钾
•②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对各种离子通透具有选择性。 •通透性:K+ > Cl- > Na+ > A-
静息电位产生原理
Na+ Na+ Na+ Na+K+
Na+
Na+ Na+ Na+
Na+ Na+

骨骼肌运动学

骨骼肌运动学
23
男性引体向上
女性仰卧起坐
24
CYBEX 25
肌张力
26
本节要点内容
• 肌纤维旳微细构造 • 肌旳构造及功能 • 肌纤维旳类型 • 肌旳功能 • 肌力及其影响原因 • 肌力、肌耐力、肌张力定义
27
辅助构造生物力学特征
28
前交叉韧带(90%胶原纤维) 黄韧带(60%-70%弹性纤维)
29
55
影响骨骼肌与运动旳原因
56
睾酮,由男性旳睾丸或女性旳卵巢分泌,肾上腺亦分泌少许睾酮,具有维持肌肉强度及质量、维持骨质密度及强度、提神及 提升体能等作用
57
运动形式对肌构造旳影响
运动形式 力量运动 (抗重/阻力)
耐力运动
主要形态变化
肌功能变化
肌纤维增粗
肌蛋白质合成增长
无氧酵解能力提升 线粒体相对降低
慢 小 低 差 低 多 高 多
特性
糖原贮量
糖酵解能力 有氧氧化能力 神经支配 收缩速度 收缩力量 抗疲劳性
白肌Ⅱb型纤维FG 白肌Ⅱa型纤维FOG
多 强 弱
大α运动神经元 快 大 弱
多 强 强 大α运动神经元 快 大 弱
红肌I型纤维SO
少 弱 强 小α运动神经元 慢 小 强
肌旳特征
• 物理特征: 伸展性 弹性 粘滞性 • 生理特征:
肌张力增强
基底节 ;位于大脑半球底部旳灰质核团,涉及尾状核、豆状核、杏仁体、屏状核
• 强直:是一种原动肌和拮抗肌阻力一致性增长,使得身
体相应部位活动不便和固定不动旳现象。相对连续,且 不依赖牵张刺激旳速度。
• 锥体外系病变(多见于基底节病变)
• 铅管现象和齿轮现象(伴有震颤)
患者在乎识清醒旳状态下出 现不能自行控制旳骨骼肌不 正常旳运动

运动生理学--问答题章节

运动生理学--问答题章节

运动生理学可出问答题的章节(王瑞元2002年)重点章节1、3、10非重点章节6、8、9、12、13、16(9、12见论述题章节)运动生理学研究任务:在对人体生命活动规律有了基本认识的基础之上,揭示体育运动对人体机能影响的规律及机理、阐明运动训练、体育教学和运动健身过程中的生理学原理、指导不同年龄、性别和训练程度的人群进行科学的运动锻炼、以达到提高运动水平,增强全民体质,延缓衰老,提高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的目的。

第一章骨骼肌机能1、神经—肌肉接头的兴奋传递当动作电位延神经纤维传到轴突末梢时,引起轴突末梢处的接头前膜上的钙离子通道开放,在钙离子的作用下,突触小泡将乙酰胆碱释放到接头间隙。

乙酰胆碱通过接头间隙到达接头后膜后和接头后膜上的特异性乙酰胆碱受体结合,因其接头后膜上的钠、钾离子通道开放,使钠离子内流、钾离子外流,结果使接头后膜处的膜电位幅度减小,产生终板电位。

当终板电位达到一定幅度时,可引发肌细胞膜产生动作电位,从而使骨骼肌细胞产生兴奋。

2、肌丝肌丝滑行学说在调节因素的作用下,肌小节中的细肌丝在粗肌丝的带动下向A带中央滑行,相邻的Z线相互靠近,使肌小节长度变短,导致肌原纤维肌纤维以致整块肌肉的收缩。

3肌纤维的兴奋—收缩耦联过程1.兴奋通过横小管系统传到肌细胞内部;横小管是肌细胞膜的延续,动作电位可沿着肌细胞膜传导到横小管,并深入到三联管结构。

2.三联管处钙离子释放并与肌钙蛋白结合引起肌丝滑行;横小管膜上的动作电位可引起与其邻近的终末池膜及肌质网膜上的大量钙离子通道开放,钙离子顺着浓度梯度从肌质网内流入胞浆,肌浆中钙离子浓度升高后,钙离子与肌钙蛋白亚单位C结合时,导致一系列蛋白质的结构发生改变,最终导致肌丝滑行。

3.肌质网对钙再回收:肌质网膜上存在的钙泵,当肌浆中的钙浓度升高时,钙泵将肌浆中的钙逆浓度梯度转运到肌质网中贮存,从而使肌浆钙浓度保持较低水平,由于肌浆中的钙浓度降低,钙与肌钙蛋白亚单位C分离,最终引起肌肉舒张。

运动生理学重点总结

运动生理学重点总结

运动生理学重点总结第一章骨骼肌的功能一、名词解释1.肌小节:两条Z线之间的结构,是肌纤维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2.神经—肌肉接头:兴奋由神经传到肌肉的结构装置。

3.运动单位:一个X运动神经元和受其支配的全部肌纤维所组成的最基本的肌肉收缩单位。

二、简答题1. 简述肌肉兴奋收缩偶联的过程?答:肌细胞膜电变化为特征的兴奋过程和以肌丝滑行为基础的收缩之间的中介过程:(1)肌膜产生AP(动作电位),由横管传到三联管;(2)肌浆网中Ca2+的释放,使终池膜上的钙通道开放,终池内的Ca2+顺浓度梯度进入肌浆,触发肌丝滑行,肌细胞收缩;(3)肌质网对Ca2+的再回收,肌肉舒张。

2.简述骨骼肌收缩舒展的分子结构?答:兴奋——收缩耦联;肌丝滑行;骨骼肌舒张机制。

3.简述骨骼肌的收缩形式及相互间的区别?答:收缩形式:(1)向心收缩——肌肉收缩时,长度缩短的收缩。

(2)等动收缩——在整个关节运动范围内肌肉以恒定的速度,且肌肉收缩时产生的力量始终与阻力相等的肌肉收缩。

(3)离心收缩——肌肉在收缩时,肌力小于阻力,长度变长的收缩。

(4)超等长收缩——骨骼肌工作时光做离心式拉长,继而做向心式收缩的一种复合式收缩形式。

区别:同一块肌肉,在收缩速度相同的情况下,离心收缩可产生最大的肌力。

缩短收缩对机体主要起加速作用,拉长起减速作用,等长收缩起、、固定姿势作用。

4.简述肌纤维的分类及特点?答:(1)按收缩速度分类:快肌纤维、慢肌纤维(2)按肌纤维的颜色:白肌纤维、红肌纤维如果结合收缩速度来分:快缩白、快缩红、慢缩红(3)按肌肉收缩及代谢特点:快缩---糖酵解型、快缩氧化---糖酵解型、慢缩氧化型形态特点:快肌纤维直径较粗,含较多收缩蛋白,肌浆网也较发达。

快肌纤维有较大的神经元支配,神经纤维较粗,且传导速度较快。

慢肌纤维的毛细血管网较丰富。

慢肌纤维有较多的肌红蛋白,所以颜色呈红色。

慢肌纤维有较多的线粒体,且体积较大。

代谢特征:慢肌纤维中氧化酶活性高,有氧代谢能力强。

骨骼肌形态和机能研究方案--运动生理学作业

骨骼肌形态和机能研究方案--运动生理学作业

骨骼肌形态和机能研究方案
一、研究的提出及意义
每块肌肉都是具有一定形态、结构和功能的器官,有丰富的血管、淋巴分布。

在躯体内,肌肉(骨骼肌)是使骨骼运动的动力器官,全身骨骼肌有600块左右,约占体重的40%左右。

每块肌肉都由肌腹和肌腱组成。

肌腱附着于骨,起固定的作用,无收缩能力,肌腹有收缩能力。

有些肌肉跨过关节附着在组成关节的骨上,肌肉收缩可以促使关节运动。

由于肌肉分布部位的不同(如附着在骨的前面或后面,外侧或内侧等),可以引起关节不同方向的活动。

此外,骨骼肌在体育运动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所以对骨骼肌形态与机能的研究对提高运动成绩和发展体育运动有很大的帮助。

二、研究目的与方法
通过对骨骼肌的解剖和观察了解骨骼肌的基本形态,和运动特点。

通过显微镜下对骨骼肌形态的观察了解肌肉的微观形态和基本结构。

也可在不同的运动状态下,对肌肉进行活体检验,观察不同运动状态下肌肉的机能状态。

1.在解剖实验室里观察解离出的骨骼肌的外观形态。

观察骨骼肌宏观状态下的基本形态和不同骨骼肌的运动特点。

2.将骨骼肌骨骼肌薄片的标本放置在显微镜下观察肌纤维的基本机构。

了解骨骼肌微观状态下的形态。

3.将运动状态下的骨骼肌,安静状态下的骨骼肌,运动后的骨骼肌等不同状态下的骨骼肌进行活检观察,了解骨骼肌在不同状态下的运动特点。

三、预期结果
通过宏观微观的观察我们能了解到骨骼肌的基本形态,观察到不同类型的肌纤维,了解到不同肌肉的工作方式。

在分组观察中能看到肌纤维在不同的运动状态下的变化。

这些观察结果为通过骨骼肌研究提高运动成绩奠定了基础。

骨骼肌运动学

骨骼肌运动学

27
辅助结构生物力学特征
28
前交叉韧带(90%胶原纤维)
黄韧带(60%-70%弹性纤维)
29
肌工作术语
起点、止点 定点、动点 近固定(近侧支撑)、远固定(远侧支撑) 上固定(上支撑)、下固定(下支撑) 无固定(无支撑) 肌收缩时,两端的附着点 都不固定,产生相向运动,称无固定。
30
31
32
骨骼肌收缩机制
33
动作电位—--前膜去极化---胞外Ca2+透入---触发囊泡释放乙酰 胆碱---与肌膜受体结合---肌膜动作电位
34
传递:冲动(信息)--前膜—胞吐—神经递质—间隙—后膜受体结合
线粒体
突触小泡 受体
突触扣结
突触前膜 突触间隙 突触后膜
运动单位募集
骨骼肌的收缩原理
• 物理特性: 伸展性 弹性 粘滞性 • 生理特性:
• 兴奋性 • 传导性 • 收缩性
14
肌的功能
运动单位(motor unit,MU)
19
21
快速力量
肌或肌群在一定速度下所能产生的最大力量 • 启动力量 • 爆发力量 • 制动力量
肌力
• 爆发力量=
最大力量
达到最大力量的时间
原肌球蛋白பைடு நூலகம்肌钙蛋白、钙离子、 暴露结合位点
39
肌丝滑动学说
细肌丝 粗肌丝
Z线
M线
收缩后 Z线位置 收缩前 Z线位置
I 带缩短 H带缩短、甚至消失 A带长度不变
40
横桥理论
骨骼肌与运动形式
42
43
44
骨骼肌收缩形式比较
运动形式
肌纤维长度
肌力与阻力关系

运动生理学 第1章骨骼肌机能

运动生理学 第1章骨骼肌机能
在刺激强度超过刺激阈后,即使刺激强度再 增加,动作电位幅度也不变,这种现象称为“全 或无”现象。
运动生理学
运动生理学
三、动作电位的传导
动作电位在神经纤维的传导具有以 下特征: ➢ 生理完整性 ➢ 双向传导 ➢ 不衰减和相对不疲劳性 ➢ 绝缘性
运动生理学
运动生理学
四、局部兴奋
阈下刺激引起的局部兴奋有下列特点: ➢ 不是“全或无”的,它可随着刺激强度增
➢ 解决体育基础学科中某些理论与实践问题。 ➢ 了解训练对神经肌肉的影响,为评定运动员
训练水平提供依据。
运动生理学
Thank you very much!
运动生理学
(二)根据肌纤维代谢特征: 慢缩氧化型(SO) 快缩强氧化酵解型(FOG) 快缩强酵解型(FG)。
运动生理学
二、两类肌纤维的形态、生理和代谢特征
➢ 形态特征 ➢ 代谢特征 ➢ 生理特征
运动生理学
三、不同类型肌纤维的分布
不同肌纤维在同一块肌肉中所占的数量百 分比,称肌纤维类型的百分组成。
快肌的肌纤维组成: 快A:收缩速度方面等同快肌,但代谢特征兼 有快肌和慢肌特征。 快B:典型的快肌。 快C:过渡型纤维,具有未完全分化特征,其 数量较少。
明带中央有一条深色的Z线,暗带中部有条 染色浅的H带,H带中央有一条深色的M线。
运动生理学
运动生理学
肌原纤维
➢ 肌节:
1)定义:相邻两条Z线之间的一段肌原纤维称肌节 (sarcomere)。
肌节为骨骼肌收缩和舒张功能的基本结构单位。 2)组成:每个肌节由1/2 I 带+A 带十 1/2 I 带 组成。
长期运动可使肌中结缔组织肥大。
运动生理学
第八节 肌电图
采用适当的方法将肌肉兴奋时的电变化 经过引导、放大和记录,所得到的图形称为肌 电图(EMG)。

运动生理学(第4课时)-第一章-肌肉的活动2018.8.28

运动生理学(第4课时)-第一章-肌肉的活动2018.8.28

骨骼肌的收缩形式—等长收缩
骨骼肌的收缩形式—离心收缩
肌肉在收缩产生张力的同时被拉长的收缩称为离心收缩(eccentric contraction)。如下蹲时,股四头肌在收缩的同时被拉长,以控制重力 对人体的作用,使身体缓慢下蹲,起缓冲作用。离心工作也称为退让工 作。如,搬运重物时将重物放下;下坡跑,下楼梯属于离心收缩。离心 收缩可防止运动损伤。从高处跳下时,脚先着地,通过反射活动使股四 头肌和臀大肌产生离心收缩。肌肉离心收缩的制定作用,减缓了身体的 下落速度,不致于使身体造成损伤。离心收缩时肌肉做负功。
骨骼肌的收缩形式—超等长收缩
超等长收缩(plyometric contraction)是指骨骼肌工作时先做离心式 拉长,继而做向心式收缩的一种复合式收缩形式。
其优点在于,在做离心收缩工作时,肌肉先被迅速拉长,在肌肉被拉长 过程中,肌肉的牵张感受器受到刺激并产生兴奋,导致肌肉产生牵张反 射性收缩。当肌肉被拉长后所产生的弹性势能,拉长后产生的牵张反射 性收缩,以及主动向心收缩所产生的力量形成合力时,肌肉将产生较大 收缩力。跳深练习时股四头肌进行的就是一种典型的超等长收缩。
绝对肌力:175kg 相对肌力:175/73=2.397
体重73kg,抓举175kg
骨骼肌收缩的力学表现
抓举
挺举
骨骼肌收缩的力学表现
骨骼肌收缩的力学表现
身高1.5m,体重48kg,抓举95kg 95÷48=1.979
升高1.65m,体重74.4kg, 抓举128kg
128÷74.4=1.720
骨骼肌的物理特性受温度影响,当温度下降时,肌浆内各分子 间的摩擦力加大,肌肉的粘滞性增加伸展性和弹性下降;当温 度升高时,肌肉粘滞性下降,伸展性和弹性增加。

运动生理学完整版本

运动生理学完整版本

第三篇运动生理学绪论(一)运动生理学的研究对象、目的和任务(二)生命的基本特征(三)人体生理机能的调节第一章骨骼肌机能(一)肌肉收缩的原理1 神经肌肉接头的兴奋传递2 肌肉收缩的滑行学说3 肌纤维的兴奋-收缩偶联(二)肌肉收缩的形式1 向心收缩2 等长收缩3 离心收缩(三)骨骼肌不同收缩形式的比较1、力量2、肌肉酸疼(四)肌肉收缩的力学特征1 张力与速度的关系2 肌肉力量与运动速度的关系3 肌肉力量与爆发力1 形态特征2 生理特征3 代谢特征(六)骨骼肌纤维类型与运动的关系1 运动员的肌纤维类型2 运动训练对骨骼肌纤维的影响(七)肌电的研究与应用第二章血液(一)血液概述1 体液2 血液组成3 内环境的概念及生理意义(二)血液的功能1 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功能2 运输功能3 调节作用4 保护和防御功能(三)渗透压和酸碱度(四)运动对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影响1 运动对红细胞的影响2 运动对血红蛋白的影响第三章循环机能(一)心输出量和心脏做功1 心输出量及其影响因素2 心脏泵血功能及其评价(二)血管中的血压和血流1 动脉血压的成因及其影响因素2 静脉回流及其影响因素(三)运动对心血管功能的影响1 肌肉运动时血液循环功能的变化及调节2 运动训练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3 脉搏(心率)和血压测定在运动实践中的意义第四章呼吸(一)呼吸运动与肺通气1 呼吸的定义及全过程组成2 呼吸的形式3 肺通气功能的评价4 训练对通气功能的影响(二)气体的交换肺换气和组织换气(三)氧气的血液运输与氧解离曲线的意义1 氧气的血液运输2 氧解离曲线及其生理意义(四)呼吸运动的调节1 化学因素对呼吸的调节2 运动时呼吸的变化和调节(五)运动时的合理呼吸1 减小呼吸道阻力2 提高肺泡通气效率3 呼吸与技术动作相适应4 合理运用憋气第五章物质与能量代谢(一)肌肉活动与物质能量代谢的相关概念1 物质代谢2 能量代谢3 基础代谢率(二)糖代谢与运动能力1 人体的糖储备2 糖的分解供能(无氧酵解和有氧氧化)3 运动与补糖(三)脂肪代谢与运动1 人体的脂肪储备2 脂肪的分解供能3 脂肪代谢与运动减肥(四)蛋白质代谢与运动1 蛋白质在体内的代谢2 关于蛋白质的补充(五)水的代谢运动员脱水及其复水(六)人体运动的能量供应1 与能量代谢有关的几个概念2 人体三个供能系统的特征3 不同运动项目的能量供应4 运动时能耗量的计算及其意义5 体温调节第六章肾脏机能(一)运动性蛋白尿(二)运动性血尿第七章内分泌机能(一)激素及其生理作用1 激素的概念2 激素的生理作用(二)几种主要激素的生物学作用1 糖皮质激素与应激反应2 儿茶酚胺与“应急”反应3 生长激素4 胰岛素5 睾酮(三)兴奋剂及其危害1 兴奋剂与使用兴奋剂2 分类3 危害第八章感觉与神经机能(一)视觉器官1 视调节2 视野(二)听觉与位觉1 前庭器的感受装置与适宜刺激2 前庭反射与前庭机能稳定性(三)本体感觉1 肌梭2 腱梭(四)肌肉运动的神经调控1 牵张反射2 状态反射第九章运动技能(一)运动技能的形成(条件反射学说)1 运动技能的概念和分类2 运动技能的形成过程及其影响因素3 体育教学训练中应注意的问题第十章有氧、无氧工作能力(一)能量代谢有关的几个概念1 需氧量2 摄氧量3 氧亏与运动后过量氧耗(二)有氧工作能力1 最大摄氧量的概念、影响因素、测定方法及在运动实践中的应用2 乳酸阈概念、测定方法及在运动实践中的意义3 提高有氧工作能力的训练方法(二)无氧工作能力1 无氧工作能力的生理基础2 无氧工作能力的测试与评价3 提高无氧工作能力的训练方法第十一章身体素质(一)身体素质概述1 身体素质的概念2 发展身体素质的意义(二)力量素质1 力量素质的概念2 力量素质的生理基础3 功能性肌肉肥大4 力量素质的训练(三)速度素质1 速度素质的概念及分类2 速度素质的生理基础3 速度素质的训练(四)耐力素质1 有氧耐力的生理学基础及其训练方法2 无氧耐力的生理学基础及其训练方法(五)灵敏与柔韧素质1 灵敏素质2 柔韧素质第十二章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变化规律(一)赛前状态与准备活动1 赛前状态的概念及对运动能力的影响2 准备活动的生理作用(二)极点与第二次呼吸1 极点2 第二次呼吸3 影响极点与第二次呼吸的因素(三)稳定工作状态1 真稳定工作状态2 假稳定工作状态(四)运动性疲劳1 概念2 产生机制3 判断运动性疲劳的指标及方法(五)恢复过程1 恢复过程的一般规律(超量恢复)2 促进人体功能恢复的措施第十三章特殊环境与运动能力(一)高原环境与运动1 高原环境对运动能力的影响2 高原训练(二)热环境与运动1 预防热危害的原则2 补充体液的原则与方法第十五四章运动机能的生理学评定1 安静状态下运动效果的生理学评定2 定量负荷时运动效果的生理学评定3 极量负荷时运动效果的生理学评定4 运动结束后恢复效果的生理学评定第十五章儿童少年生长发育与体育运动(一)儿童少年的生理特点与运动1 儿童少年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1 运动系统2 氧运输系统(二)儿童少年身体素质的发展身体素质的发展规律和发展特点本篇参考书目1 王瑞元主编运动生理学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2 邓树勋等主编运动生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3 王步标等主编运动生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此文档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文档可自行编辑修改内容,供参考,感谢您的配合和支持)。

运动生理学骨骼肌部分精华

运动生理学骨骼肌部分精华
可兴奋组织的生物电现象是组织兴奋的本质活动——(结合《绪论》有关问题提问) 生物电活动包括静息电位活动和动作电位活动,前者是后者的基础。一、静息电位1.概念:细胞处于安静状态时细胞膜内外所存在的电位差。(视图)2.产生原理① 细胞内外各种离子的浓度分布是不均匀的;② 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对各种离子通透具有选择性;③ 静息状态时,细胞膜对K+的通透性大,而对Na+的通透性较小,K+向细胞外流动。造成细胞外电位高而细胞内电位低的电位差; ④ 随着K+外流,细胞膜两侧形成的外正内负的电场力会阻止细胞内K+的继续外流,当促使K+外流的由浓度差形成的向外扩散力与阻止K+外流的电场力相等时,K+的净移动量就会等于零。这时细胞内外的电位差值就稳定在一定水平上,这就是静息电位。由于静息电位主要是K+由细胞内向外流动达到平衡时的电位值,所以又把静息电位称为K+平衡电位。 二、动作电位1.概念可兴奋细胞兴奋时,细胞内产生的可扩布的电位变化称为动作电位 。2.产生原理膜外Na+多于膜内,在受刺激时膜Na+通道开放,Na+由膜外向膜内运动,达到Na+的平衡电位,在此过程中,经过去极化形成膜外为负膜内为正的反极化(锋电位,绝对不应期)状态,继而复极化(后电位,相对不应期、超常期),恢复到极化状态。3.特点① “全或无”现象任何刺激一旦引起膜去极化达到阈值,动作电位就会立刻产生,它一旦产生就达到最大值,动作电位的幅度不会因刺激加强而增大。② 不衰减性传导动作电位一旦在细胞膜的某一部位产生,它就会间整个细胞膜传播,而且其幅度不会因为传播距离增加而减弱。③ 脉冲式由于不应期的存在使连续的多个动作电位不可能融合,两个动作电位之间总有一定间隔。 三、动作电位的传导无髓神经纤维:局部电流有髓神经纤维:跳跃式——以神经纤维局部电流环路方式双向传导有髓鞘神经呈跳跃式传导,速度快;无髓鞘神经传导速度慢。四、细胞间的兴奋传递1.神经—肌肉接点的结构、兴奋传递过程运动终板:终板前膜(介质)、终板后膜(受体)、终板间隙(酶)2.神经——肌肉接头的兴奋传递冲动→轴突末梢→钙通道开放钙入→突触小泡前移融合破裂→释放乙酰胆碱→乙经间隙与后膜受体结合终板电位(钠内流>钾外流)→总合为动作电位→沿肌膜扩布五、肌电骨骼肌在兴奋时,会由于肌纤维动作电位的传导和扩布而发生电位变化,这种电位变化称为肌电。用适当的方法将骨骼肌兴奋时发生的电位变化引导、放大并记录所得到的图形,称为肌电图。引导肌电信号的电极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针电极,另一类是表面电极。

运动生理学2

运动生理学2

第一章;骨骼肌机能 (1)第一节;肌纤维的结构 (1)一、肌原我纤维和肌小节 (1)二、肌管系统 (1)三、肌丝的分子组成 (1)第二节;骨骼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1)一、静息电位 (1)二、动作电位 (1)三、动作电位的传导 (1)四、细胞间的兴奋传递 (1)五、肌电 (1)第三节;肌纤维的收缩过程 (1)一、肌丝滑行学说 (1)二、肌纤维收缩的分子机制 (1)三、肌纤维的兴奋-收缩藕连 (1)第四节;骨骼肌特性 (1)一、骨骼肌的物理特性 (1)二、骨骼肌的生理特性及其兴奋条件 (2)第五节;骨骼肌收缩; (2)一、骨骼肌的收缩形式 (2)二、骨骼肌收缩的力学表现 (2)三、运动单位的动员 (2)第六节;肌纤维类型与收缩能力 (2)一、肌纤维类型的划分 (2)二、不同类型肌纤维的形态、机能及代谢特征 (2)三、运动时不同类型运动单位的动员 (2)四、肌纤维类型与运动项目 (2)五、训练对肌纤维的影响 (2)第七节;肌电的研究与应用 (2)一、利用肌电测定神经的传导速度 (2)二、利用肌电评定骨骼肌的机能状态 (2)三、利用肌电评价肌力 (2)四、利用肌电进行动作分析 (2)第二章;血液 (2)第一节;概述 (3)一、血液的组成 (3)二、内环境 (3)三、血液的功能 (3)第二节;运动对血量的影响 (3)第三节;运动对血细胞的影响 (3)一、运动对红细胞的影响 (3)二、运动对白细胞的影响 (3)三、运动对血小板的影响 (3)第四节;运动对血红蛋白的影响 (3)一、血红蛋白的功能 (3)二、血红蛋白与运动训练 (3)第五节;运动对血液凝固和纤溶能力的影响 (3)一、血液凝固和纤溶 (3)二、运动对血凝和纤溶能力的影响 (3)第三章;循环机能 (3)第一节;心脏的机能 (3)一、心脏的一般结构 (4)二、心脏的生理特性 (4)三、心脏的泵血功能 (4)四、心电图 (4)第二节;血管生理 (4)一、各类血管的功能特点 (4)二、血压 (4)三、动脉脉搏 (4)四、静脉血压和静脉回血量 (4)五、微循环 (4)第三节;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4)一、神经调节 (4)二、体液调节 (4)三、局部血流调节 (4)第四节;运动对心血管系统的调节 (4)一、肌肉运动时血液循环功能的变化 (4)二、运动训练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4)三、测定脉搏(心率)和血压在运动实践中意义 (5)四、体育运动与心血管疾病 (5)第四章;呼吸机能 (5)第一节;呼吸运动与肺通气机能 (5)一、肺通气的动力学 (5)二、肺通气技能 (5)三、肺通气机能的指标 (5)第二节;气体交换与运输 (5)一、气体交换 (5)二、气体运输 (5)第三节;呼吸运动的调节 (5)一、调节呼吸运动的神经系统 (5)二、呼吸运动的发射性调节 (5)三、化学因素对呼吸的调节 (5)第四节;运动对呼吸机能的影响 (5)一、运动时肺通气机能的变化 (5)二、运动时肺换气机能的变化 (5)三、运动时呼吸的调节 (6)四、运动时合理呼吸 (6)第五章;物质与能量代谢 (6)第一节;物质代谢 (6)一、人体主要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 (6)二、主要营养物质在体内的代谢 (6)第二节;能量代谢 (6)一、基础代谢 (6)二、人体运动时的能量供应与消耗 (6)第三节;体温 (6)一、正常人体温度 (6)二、体温调节 (6)第六章;肾脏机能 (6)第一节;肾脏的基本结构 (6)一、肾单位的基本结构 (6)二、肾脏的血液循环 (6)第二节;尿的生成过程 (7)一、肾小球的滤过作用 (7)二、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作用 (7)三、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作用 (7)四、尿的成分、理化性质及尿量 (7)第三节;肾脏在保持水和酸碱平衡中的作用 (7)一、肾脏在保持水平衡中的作用 (7)二、肾脏在保持酸碱平衡中的作用 (7)第四节;运动对肾脏机能的影响 (7)一、尿量 (7)二、运动向蛋白尿 (7)三、运动性血尿 (7)第七章;内分泌机能 (7)第一节;内分泌概念 (7)一、内分泌与内分泌腺 (7)二、激素 (7)三、激素的作用机制 (7)第二节;主要内分泌腺及其作用 (8)一、下丘脑与垂体 (8)二、甲状腺 (8)三、肾上腺 (8)四、胰岛 (8)五、甲状旁腺 (8)六、性腺 (8)第三节;激素分泌的调控 (8)一、激素分泌的内反馈调控 (8)二、激素分泌的调控功能轴 (8)内分泌对运动的反应与适应 (8)兴奋剂(参考内容) (8)第八章;感觉与神经机能 (8)第一节;感觉器官 (8)二、视觉器官 (8)三、听觉与位觉 (8)四、本体感觉 (9)第二节;肌肉运动的神经调控 (9)一、神经系统概述 (9)二、肌肉运动的神经调控 (9)三、神经系统的运动整合作用 (9)四、脑的高级功能 (9)五、睡眠 (9)第九章;运动技能 (10)第一节;运动技能的基本概念和生理本质 (10)一、运动技能的基本概念 (10)二、运动技能的分类 (10)三、运动技能的生理本质 (10)第二节;形成运动技能过程及其发展 (10)一、泛化过程 (10)二、分化过程 (10)三、巩固过程 (10)四、动作自动化 (10)第三节;影响运动技能形成及发展的因素 (10)一、动机在运动技能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10)二、反馈在运动技能形成及教学训练中的作用 (10)三、训练水平在运动技能形成中的作用 (10)四、大脑皮质机能状态在运动技能形成中作用 (10)五、感觉机能在运动技能形成中的作用 (10)第十章;有氧、无氧工作机能 (10)第一节;概述 (11)一、需氧量和摄氧量 (11)二、氧亏与运动后过量氧耗 (11)氧债(参考内容) (11)第二节;有氧工作能力 (11)一、最大摄氧量 (11)二、乳酸阈 (11)三、提高有氧工作能力的训练 (11)第三节;无氧工作能力 (11)一、无氧工作能力的生理基础 (11)二、无氧工作能力的测试与评价 (11)三、提高无氧工作能力的训练 (11)第十一章;身体素质 (11)第一节;力量素质 (11)一、决定肌肉力量的生物学因素 (11)二、肌肉力量的可训练因素 (11)三、功能性肌肉肥大 (11)五、力量训练要素 (12)第二节;速度素质 (12)一、速度素质的生理学基础 (12)二、速度素质的训练 (12)第三节;耐力素质 (12)一、有氧耐力及其训练 (12)二、无氧耐力及其训练 (12)第四节;灵敏和柔韧素质 (12)一、灵敏素质 (12)二、柔韧素质 (12)第十二章;运动过程中机能变化规律 (12)第一节;赛前状态与准备活动 (12)一、赛前状态 (12)二、准备活动 (12)第二节;进入工作状态与稳定工作状态 (12)一、进入工作状态 (12)二、稳定工作状态 (13)第三节;运动性疲劳 (13)一、运动性疲劳的概念及其分类 (13)二、运动性疲劳的产生机理 (13)三、运动性疲劳产生的部位及其特征 (13)四、运动性疲劳的诊断 (13)第四节;恢复过程 (13)一、恢复过程的一般规律 (13)二、机体能源储备的恢复 (13)三、促进恢复的措施 (13)第十三章;运动训练原则的生理学分析 (13)第一节;概述 (13)一、运动训练学的生理学本质 (13)二、机体对运动负荷的反应特征 (13)三、运动负荷与训练效果的关系 (13)第二节;超负荷原则生理学分析 (13)一、基本概念与意义 (13)二、生理学分析 (14)三、超负荷原则在训练中的应用 (14)第三节;恢复原则生理学分析 (14)一、基本概念及意义 (14)二、生理学分析 (14)三、恢复原则在训练中的应用 (14)第四节;周期性原则生理分析 (14)一、基本概念及意义 (14)二、生理学分析 (14)第五节;个体化原则生理学分析 (14)一、基本概念与意义 (14)二、生理学分析及应用 (14)第十四章;特殊环境与运动能力 (14)第一节;高原环境与运动能力 (14)一、高原应激 (14)二、高原服习 (14)三、高原训练的生理学适应 (14)四、高原训练的要素 (15)第二节;热环境与运动能力 (15)一、热应激与适应 (15)二、热病及其预防 (15)第三节;冷环境与运动能力 (15)一、冷应激与运动 (15)二、冷服习 (15)第四节;水环境与运动能力 (15)一、水环境与运动能力 (15)二、对水环境的适应 (15)第十五章;运动机能的生理学评定 (15)第一节;运动训练对机体机能的影响 (15)一、安静状态下运动员的生物学特征 (15)二、运动时和恢复期运动员的生物学特征 (15)第二节;影响运动训练效果的因素 (15)一、运动的强度、频率和持续时间 (15)二、遗传因素 (15)三、年龄和性别差异 (16)四、生物节律因素 (16)第三节;人体机能的评定方式 (16)一、横向比较 (16)二、纵向比较 (16)三、不同机能状态的技能水平比较 (16)第四节;人体机能评定的常用指标 (16)一、身体形态学指标 (16)二、生理学评定指标 (16)三、其他技能评定指标 (16)四、机能评定的一般步骤 (16)第五节;适宜运动量的生理学评定 (16)一、生理指标的检查 (16)二、运动员的自我感觉与教育学观察 (16)第十六章;少年儿童生长发育与体育运功 (16)第一节;儿童少年生长发育 (16)一、基本概念 (16)二、儿童少年生长发育的一班规律 (17)三、影响儿童少年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 (17)四、生长发育年龄阶段的划分与青春发育期 (17)第二节;儿童少年的解剖生理特点和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 (17)一、骨骼 (17)二、关节 (17)三、肌肉 (17)四、血液循环 (17)五、呼吸系统 (17)六、神经系统 (17)七、内分泌系统 (17)第三节;儿童少年身体素质的发展 (17)一、儿童少年身体素质发展规律 (17)二、儿童少年主要身体素质发展特点 (17)第十七章;女子的生理特点与体育运动 (17)第一节;女性生理特点 (17)一、女性生理阶段划分 (17)二、生理特点 (18)三、运动能力特点 (18)第二节;月经周期、妊娠与运动能力 (18)一、月经周期及其调节 (18)二、月经周期中运动能力的变化 (18)三、妊娠期运动能力 (18)第十八章;老年人生理特点与体育锻炼 (18)第一节;概述 (18)一、日历年龄与生物年龄 (18)二、衰老的概念及老年人划分标准 (18)三、衰老的机制 (18)第二节;老年人生理特点与健身作用 (18)一、神经系统 (18)二、运动系统 (18)三、心血管系统 (18)四、呼吸系统 (18)五、血液系统 (18)六、免疫系统 (19)七、抗氧化系统 (19)八、体成分和体重 (19)九、血脂代谢 (19)第三节;老年人健身运动原则 (19)一、适宜运动项目原则 (19)二、循序渐进原则 (19)三、经常性原则 (19)四、个别对待原则 (19)五、自我监督原则 (19)第十九章;运动处方的生理学基础 (19)第一节;概述 (19)第二节;运动处方的基本要素 (19)二、运动类型 (19)三、运动强度 (19)四、运动时间 (19)五、运动的时间带 (20)六、运动频度 (20)七、注意事项 (20)第三节;运动处方的制定 (20)一、制定运动处方的步骤 (20)二、运动处方的制定 (20)第四节;运动处方的实施 (20)一、实施过程的阶段性 (20)二、实施过程中的自我监控 (20)第五节;健身运动处方示例 (20)一、健身跑 (20)二、健身跑运动处方 (20)第二十章;生物节律与运动能力 (20)第一节;概述 (20)一、生物时间结构的基本成分 (20)二、生物时间结构的分类 (20)三、生物节律特殊研究方法 (20)第二节;运动员的生物节律特征 (21)一、血气指标和心肺功能的近似昼夜节律特征 (21)二、人体体能的近似昼夜节律特征 (21)三、激素水平的近似昼夜节律特征 (21)四、体温近似昼夜节律特征 (21)第三节;运动员生物节律模型的建立和应用 (21)一、运动员生物节律模型的建立的主要步骤 (21)二、运动员生物节律模型的应用 (21)第四节;人体生物节律的调整 (21)一、调整的方向和跨度 (21)二、调整方法 (21)三、标志节律 (21)四、时差调整 (21)第五节;激素变化节律与运动员选材 (21)一、某些激素的昼夜变化特点 (21)二、用激素调节选材的主要指标 (21)三、注意事项 (21)第二十一章;运动生理负荷的监测与调控 (22)第一节;概述 (22)一、基本概念 (22)二、运动生理负荷的基本要素 (22)三、运动生理负荷的决定因素 (22)第二节;运动生理负荷的监测与调控 (22)二、监测的基本内容 (22)三、监测的方法 (22)四、实时调控的方法 (22)第三节;运动生理负荷的实时分析 (22)一、实时分析的概念和基本要求 (22)二、实时分析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22)第二十二章;免疫机能与运动能力 (22)第一节;免疫系统概述 (22)一、免疫的概念 (22)二、免疫系统的组成 (23)三、免疫反应 (23)第二节;运动性免疫机能 (23)一、运动负荷与免疫机能 (23)二、运动性免疫模式 (23)第三节;运动性免疫抑制 (23)一、运动性免疫抑制的可能机理 (23)二、运动性免疫抑制的生理意义 (23)三、运动性免疫抑制的调理 (23)第一章第一章;骨骼肌机能第一节;肌纤维的结构一、肌原纤维和肌小节二、肌管系统三、肌丝的分子组成第二节;骨骼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一、静息电位二、动作电位三、动作电位的传导四、细胞间的兴奋传递五、肌电第三节;肌纤维的收缩过程一、肌丝滑行学说二、肌纤维收缩的分子机制三、肌纤维的兴奋-收缩藕连第四节;骨骼肌特性一、骨骼肌的物理特性二、骨骼肌的生理特性及其兴奋条件第五节;骨骼肌收缩;一、骨骼肌的收缩形式二、骨骼肌收缩的力学表现三、运动单位的动员第六节;肌纤维类型与收缩能力一、肌纤维类型的划分二、不同类型肌纤维的形态、机能及代谢特征三、运动时不同类型运动单位的动员四、肌纤维类型与运动项目五、训练对肌纤维的影响第七节;肌电的研究与应用一、利用肌电测定神经的传导速度二、利用肌电评定骨骼肌的机能状态三、利用肌电评价肌力四、利用肌电进行动作分析第二章;血液第一节;概述一、血液的组成二、内环境三、血液的功能第二节;运动对血量的影响第三节;运动对血细胞的影响一、运动对红细胞的影响二、运动对白细胞的影响三、运动对血小板的影响第四节;运动对血红蛋白的影响一、血红蛋白的功能二、血红蛋白与运动训练第五节;运动对血液凝固和纤溶能力的影响一、血液凝固和纤溶二、运动对血凝和纤溶能力的影响第三章;循环机能第一节;心脏的机能一、心脏的一般结构二、心脏的生理特性三、心脏的泵血功能四、心电图第二节;血管生理一、各类血管的功能特点二、血压三、动脉脉搏四、静脉血压和静脉回血量五、微循环第三节;心血管活动的调节一、神经调节二、体液调节三、局部血流调节第四节;运动对心血管系统的调节一、肌肉运动时血液循环功能的变化二、运动训练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三、测定脉搏(心率)和血压在运动实践中意义四、体育运动与心血管疾病第四章;呼吸机能第一节;呼吸运动与肺通气机能一、肺通气的动力学二、肺通气技能三、肺通气机能的指标第二节;气体交换与运输一、气体交换二、气体运输第三节;呼吸运动的调节一、调节呼吸运动的神经系统二、呼吸运动的发射性调节三、化学因素对呼吸的调节第四节;运动对呼吸机能的影响一、运动时肺通气机能的变化二、运动时肺换气机能的变化三、运动时呼吸的调节四、运动时合理呼吸第五章;物质与能量代谢第一节;物质代谢一、人体主要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二、主要营养物质在体内的代谢第二节;能量代谢一、基础代谢二、人体运动时的能量供应与消耗第三节;体温一、正常人体温度二、体温调节第六章;肾脏机能第一节;肾脏的基本结构一、肾单位的基本结构二、肾脏的血液循环第二节;尿的生成过程一、肾小球的滤过作用二、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作用三、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作用四、尿的成分、理化性质及尿量第三节;肾脏在保持水和酸碱平衡中的作用一、肾脏在保持水平衡中的作用二、肾脏在保持酸碱平衡中的作用第四节;运动对肾脏机能的影响一、尿量二、运动性蛋白尿三、运动性血尿第七章;内分泌机能第一节;内分泌概念一、内分泌与内分泌腺二、激素三、激素的作用机制第二节;主要内分泌腺及其作用一、下丘脑与垂体二、甲状腺三、肾上腺四、胰岛五、甲状旁腺六、性腺第三节;激素分泌的调控一、激素分泌的内反馈调控二、激素分泌的调控功能轴内分泌对运动的反应与适应兴奋剂(参考内容)第八章;感觉与神经机能第一节;感觉器官一、概述二、视觉器官三、听觉与位觉四、本体感觉第二节;肌肉运动的神经调控一、神经系统概述二、肌肉运动的神经调控三、神经系统的运动整合作用四、脑的高级功能五、睡眠第九章;运动技能第一节;运动技能的基本概念和生理本质一、运动技能的基本概念二、运动技能的分类三、运动技能的生理本质第二节;形成运动技能过程及其发展一、泛化过程二、分化过程三、巩固过程四、动作自动化第三节;影响运动技能形成及发展的因素一、动机在运动技能形成过程中的作用二、反馈在运动技能形成及教学训练中的作用三、训练水平在运动技能形成中的作用四、大脑皮质机能状态在运动技能形成中作用五、感觉机能在运动技能形成中的作用第十章;有氧、无氧工作机能第一节;概述一、需氧量和摄氧量二、氧亏与运动后过量氧耗氧债(参考内容)第二节;有氧工作能力一、最大摄氧量二、乳酸阈三、提高有氧工作能力的训练第三节;无氧工作能力一、无氧工作能力的生理基础二、无氧工作能力的测试与评价三、提高无氧工作能力的训练第十一章;身体素质第一节;力量素质一、决定肌肉力量的生物学因素二、肌肉力量的可训练因素三、功能性肌肉肥大四、力量训练原则五、力量训练要素第二节;速度素质一、速度素质的生理学基础二、速度素质的训练第三节;耐力素质一、有氧耐力及其训练二、无氧耐力及其训练第四节;灵敏和柔韧素质一、灵敏素质二、柔韧素质第十二章;运动过程中机能变化规律第一节;赛前状态与准备活动一、赛前状态二、准备活动第二节;进入工作状态与稳定工作状态一、进入工作状态二、稳定工作状态第三节;运动性疲劳一、运动性疲劳的概念及其分类二、运动性疲劳的产生机理三、运动性疲劳产生的部位及其特征四、运动性疲劳的诊断第四节;恢复过程一、恢复过程的一般规律二、机体能源储备的恢复三、促进恢复的措施第十三章;运动训练原则的生理学分析第一节;概述一、运动训练学的生理学本质二、机体对运动负荷的反应特征三、运动负荷与训练效果的关系第二节;超负荷原则生理学分析一、基本概念与意义二、生理学分析三、超负荷原则在训练中的应用第三节;恢复原则生理学分析一、基本概念及意义二、生理学分析三、恢复原则在训练中的应用第四节;周期性原则生理分析一、基本概念及意义二、生理学分析第五节;个体化原则生理学分析一、基本概念与意义二、生理学分析及应用第十四章;特殊环境与运动能力第一节;高原环境与运动能力一、高原应激二、高原服习三、高原训练的生理学适应四、高原训练的要素第二节;热环境与运动能力一、热应激与适应二、热病及其预防第三节;冷环境与运动能力一、冷应激与运动二、冷服习第四节;水环境与运动能力一、水环境与运动能力二、对水环境的适应第十五章;运动机能的生理学评定第一节;运动训练对机体机能的影响一、安静状态下运动员的生物学特征二、运动时和恢复期运动员的生物学特征第二节;影响运动训练效果的因素一、运动的强度、频率和持续时间二、遗传因素三、年龄和性别差异四、生物节律因素第三节;人体机能的评定方式一、横向比较二、纵向比较三、不同机能状态的技能水平比较第四节;人体机能评定的常用指标一、身体形态学指标二、生理学评定指标三、其他技能评定指标四、机能评定的一般步骤第五节;适宜运动量的生理学评定一、生理指标的检查二、运动员的自我感觉与教育学观察第十六章;少年儿童生长发育与体育运功第一节;儿童少年生长发育一、基本概念二、儿童少年生长发育的一班规律三、影响儿童少年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四、生长发育年龄阶段的划分与青春发育期第二节;儿童少年的解剖生理特点和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一、骨骼二、关节三、肌肉四、血液循环五、呼吸系统六、神经系统七、内分泌系统第三节;儿童少年身体素质的发展一、儿童少年身体素质发展规律二、儿童少年主要身体素质发展特点第十七章;女子的生理特点与体育运动第一节;女性生理特点一、女性生理阶段划分二、生理特点三、运动能力特点第二节;月经周期、妊娠与运动能力一、月经周期及其调节二、月经周期中运动能力的变化三、妊娠期运动能力第十八章;老年人生理特点与体育锻炼第一节;概述一、日历年龄与生物年龄二、衰老的概念及老年人划分标准三、衰老的机制第二节;老年人生理特点与健身作用一、神经系统二、运动系统三、心血管系统四、呼吸系统五、血液系统六、免疫系统七、抗氧化系统八、体成分和体重九、血脂代谢第三节;老年人健身运动原则一、适宜运动项目原则二、循序渐进原则三、经常性原则四、个别对待原则五、自我监督原则第十九章;运动处方的生理学基础第一节;概述第二节;运动处方的基本要素一、运动目的二、运动类型三、运动强度四、运动时间五、运动的时间带六、运动频度七、注意事项第三节;运动处方的制定一、制定运动处方的步骤二、运动处方的制定第四节;运动处方的实施一、实施过程的阶段性二、实施过程中的自我监控第五节;健身运动处方示例一、健身跑二、健身跑运动处方第二十章;生物节律与运动能力第一节;概述一、生物时间结构的基本成分二、生物时间结构的分类三、生物节律特殊研究方法第二节;运动员的生物节律特征一、血气指标和心肺功能的近似昼夜节律特征二、人体体能的近似昼夜节律特征三、激素水平的近似昼夜节律特征四、体温近似昼夜节律特征第三节;运动员生物节律模型的建立和应用一、运动员生物节律模型的建立的主要步骤二、运动员生物节律模型的应用第四节;人体生物节律的调整一、调整的方向和跨度二、调整方法三、标志节律四、时差调整第五节;激素变化节律与运动员选材一、某些激素的昼夜变化特点二、用激素调节选材的主要指标三、注意事项第二十一章;运动生理负荷的监测与调控第一节;概述一、基本概念二、运动生理负荷的基本要素三、运动生理负荷的决定因素第二节;运动生理负荷的监测与调控一、监测的基本原则二、监测的基本内容三、监测的方法四、实时调控的方法第三节;运动生理负荷的实时分析一、实时分析的概念和基本要求二、实时分析的基本步骤和方法第二十二章;免疫机能与运动能力第一节;免疫系统概述一、免疫的概念二、免疫系统的组成三、免疫反应第二节;运动性免疫机能一、运动负荷与免疫机能二、运动性免疫模式第三节;运动性免疫抑制一、运动性免疫抑制的可能机理二、运动性免疫抑制的生理意义三、运动性免疫抑制的调理。

运动系统—骨骼肌(人体解剖生理学课件)

运动系统—骨骼肌(人体解剖生理学课件)

颞肌
翼外肌 翼内肌 咬肌
深筋膜
(二)滑膜囊(内有滑液)
(三)腱鞘
•纤维层 (腱纤维鞘 )
•滑膜层 (腱滑膜鞘
脏层 壁层
腱滑膜鞘壁层
) 腱滑膜鞘脏层

腱纤维鞘
腱系膜 指骨
骨膜
第二节 骨骼肌
三、颈肌
1.颈肌浅群 胸锁乳突肌
位置:颈部外侧浅层
作用:一侧收缩使头向同侧倾斜,面部转向对侧;两 侧同时收缩使头后仰。
第二节 骨骼肌
(2)后群 肱三头肌
作用:伸肘关节
(二)下肢肌
可分为髋肌、大腿肌、小腿肌和足肌 1.髋肌
后群 : 臀大肌 位置:位于臀部浅层。 作用:可使髋关节后伸 和旋外(注射位点)。
2.大腿肌
前群 (1)缝匠肌(最长) 作用:屈髋和屈膝关节,并使 已屈的膝关节旋内。 (2)股四头肌(体积最大) 四个头:股直肌、股内侧肌、 股外侧肌和股中间肌。 作用:是膝关节强有力的伸肌, 股直肌还可屈髋关节。
三个裂孔
食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裂孔 腔静脉孔 主动脉裂孔
腹 外 斜 肌
(四)腹肌
腹直肌 腹内斜肌
腹横 肌
第二节 骨骼肌
五、四肢肌 (一)上肢肌
1.肩肌 三角肌 位置:位于肩关节周围 作用:使肩关节外展 (常用注射位点)。
2.臂肌
(1)前群: 肱二头肌 作用:主要为屈肘关节, 也可协助屈肩关节和使 前臂旋后。
第二节 骨骼肌
一、骨骼肌的形态结构
1.结构:中间的肌腹和两端的肌腱构成 2.形态: 长肌 为梭形 ,多见于四肢 短肌 小而短,收缩幅度小,多见于躯干深层 扁肌 扁宽,多见于胸、腹壁 轮匝肌 由环行肌纤维构成,位于孔裂的周围,收缩 时可关闭孔裂。

运动生理学习题集全部

运动生理学习题集全部

第一章骨骼肌机能一、名词解释1.向心收缩3.离心收缩4.等动收缩二、单项选择题1.静息状态下,肌小节中只有粗肌丝的部分是()。

A.A带B.I带C.H区D.Z线2.根据离子学说,静息电位的产生是由于()。

A.K+平衡电位B.Na+平衡电位C.Cl-平衡电位D.Ca2+平衡电位3.根据离子学说,动作电位的产生是由于()。

A.K+停止外流B.Na+迅速大量外流C.K+突然迅速外流D.Na+迅速大量内流4.骨骼肌细胞兴奋后,处于()可以对阈下刺激发生反应。

A.绝对不应期B.相对不应期C.超常期D.低常期5.骨骼肌中的收缩蛋白是指()。

A.肌球蛋白B.肌动蛋白C.肌球蛋白和肌动蛋白D.肌钙蛋白6.按照肌丝滑行理论,肌肉缩短时()。

A.明带的长度减小,H带减小或消失B.暗带的长度不变,H带不变C.明带的长度不变,H带不变D.暗带和明带的长度均减小7.在整个关节运动范围内肌肉以恒定的速度,且肌肉力量与阻力相等的肌肉收缩是()。

A.向心收缩B.离心收缩C.等长收缩D.等动收缩8.在下述哪种情况下,肌肉的收缩力量在整个关节范围内都可达到100%()。

A.向心收缩B.等长收缩C.离心收缩D.等动收缩9.等张收缩时()。

A.负荷恒定,速度恒定B.负荷改变,速度改变C.负荷恒定,速度改变D.负荷改变,速度恒定10.快肌纤维的形态学特征是()。

A.肌纤维直径大,线粒体较多B.肌纤维直径大,线粒体较少C.肌纤维直径小,线粒体较多D.肌纤维直径小,线粒体较少11.细肌丝主要由()组成。

A.肌动蛋白、原肌球蛋白、肌钙蛋白B.肌动蛋白、肌球蛋白、肌钙蛋白C.肌动蛋白、原肌球蛋白、肌球蛋白D.肌球蛋白、原肌球蛋白、肌钙蛋白12.下列()参与构成粗微丝。

A.肌球蛋白B.肌动蛋白C.原肌球蛋白D.肌钙蛋白13.静息电位形成的基础是()。

A.K+外流,B.K+内流C.Na+外流D.Na+内流14.从时间关系来说,锋电位相当于细胞的()。

运动生理学第二章骨骼肌机能重点

运动生理学第二章骨骼肌机能重点

运动生理学第二章骨骼肌机能重点
运动生理学第二章讨论了骨骼肌的机能,在其中一些重点包括:1.肌肉结构:骨骼肌由肌纤维束(肌细胞组成的支架)组成,每个肌纤维束又由多个肌纤维组成。

每个肌纤维由多个肌球蛋白和肌肌纤维组成,每个肌球蛋白又由多个肌肽链组成。

这些结构都对肌肉的收缩和力量产生起着关键作用。

2.肌肉收缩的类型:肌肉收缩可以分为等长收缩、等速收缩和等力收缩,肌肉能够产生的力量和速度都取决于其收缩类型以及肌纤维的结构。

3.肌肉力量的调节:肌肉力量取决于肌肉的激活程度以及神经系统的调节。

神经系统可以通过调节肌肉的激活程度以及肌肉收缩类型来控制肌肉力量和运动产生的效果。

4.肌肉的能量代谢:肌肉通过三种代谢途径来产生能量,包括磷酸肌酸系统、无氧代谢和有氧代谢。

骨骼肌为了支持不同的肌肉活动,可以在这些代谢途径之间灵活切换。

5.肌肉失调和肌肉萎缩:肌肉失调、萎缩和肌无力等问题会限制肌肉力量和运动表现,这些问题可能由于疾病、年龄、长时间的床旁休息以及缺乏运动等原因引起。

治疗这些问题需要多种方法,包括运动训练、物理治疗和药物治疗。

运动生理学

运动生理学

运动生理学一、骨骼肌机能1.肌细胞(又称肌纤维)是肌肉的基本机构和功能单位。

每个肌细胞含有数百至数千条与肌纤维长轴平行排列的肌原纤维。

肌原纤维由粗肌丝(主要由肌球蛋白组成)和细肌丝(主要由肌动蛋白组成),全长都有暗带(A带)和明带(I带)呈交替规则排列,在显微镜下呈现有规律的横纹排列。

2.一切活组织的细胞都存在生物电,细胞处于安静状态,细胞膜内外存在静息电位。

生物电现象是一种普遍存在又十分重要的生命现象。

可兴奋组织细胞在受到刺激发生兴奋时,出现一种称为动作电位的电变化。

利用适当的仪器设备可以将动作电位记录下来。

临床上和运动人体科学研究中广泛应用的心电图、脑电图和肌电图就是所记录的各相应组织细胞动作电位的综合电位变化。

膜电位的产生原理可以用“离子学说”来解释。

离子学说认为:①细胞内外各种离子的浓度分布是不均匀的;②细胞膜对各种离子通透具有选择性。

当细胞处于静息状态时,细胞膜对K+的通透性大,而对Na+的通透性较小,所以就形成在静息时K+向细胞外流动。

使细胞外因增加带正电荷的K+而电位上升。

当促使K+外流的由浓度差形成的向外扩散力与阻止K+外流的电场力相等时,细胞内外的电位差值就稳定在一定水平上,这就是静息电位。

当细胞受到刺激时,膜上的Na+通道被激活而开放,Na+顺浓度梯度瞬间大量内流,细胞内正电荷增加,导致电位急剧上升,负电位从静息电位水平减小到消失进而出现膜内为正膜外为负的电位变化,当膜内正电位所形成的电场力增大到足以对抗Na+内流时,膜电位达到一个新的平衡点,即动作电位。

3.动作电位一旦在细胞膜的某一点产生,就沿着细胞膜向各个方向传播,直到整个细胞膜都产生动作电位为止。

在无髓神经纤维上动作电位是以局部电流的形式进行传导的。

在有髓神经纤维上动作电位是越过每一段带髓鞘的神经纤维呈跳跃式传导的。

4.神经细胞与肌细胞之间的兴奋传递是通过运动终板实现的。

当动作电位沿神经纤维传到轴突末梢时,在Ca2+的作用下,突触小泡将乙酰胆碱释放到接头间隙。

运动生理学重点简要总结

运动生理学重点简要总结

绪论1生命体的生命现象主要表现以下五个方面的基本特征:新陈代谢、兴奋性、应激性。

适应性和生殖.2当运动生理的几个研究热点:【1】最大摄氧量的研究【2】对氧债学说在认识【3】关于个体乳酸阈的研究【4】关于运动性疲劳的研究【5】关于运动对自由基代谢影响的研究【6】运动对骨骼肌收缩蛋白机构和代谢的影响【7】关于肌纤维类型的研究【8】运动对心脏功能影响的研究【9】运动与控制体重【10】运动与免疫机能第一章骨骼肌机能1肌管系统P20(1)肌管系统是指包绕在每一条肌原纤维周围的膜性囊状结构。

(2)肌浆网包绕每个肌小节的中间部分,他们也相互沟通但不与细胞外液沟通(3)肌浆网和终池的作用:通过钙离子的储存释放和再聚焦,触发肌小节的收缩和舒张。

(4)横管系统的作用:当肌细胞膜兴奋时出现的电位变化沿T管膜传入细胞内部。

2粗肌丝主要由肌球蛋白组成,细肌丝主要由肌动蛋白,肌钙蛋白,原肌球蛋白组成3细胞间的兴奋传递一种是神经细胞之间的兴奋传递另一种是神经细胞与肌细胞之间的兴奋传递。

4肌丝滑行学说:当肌肉收缩时,由Z线发出的细肌丝在某种力量的作用下向A带中央滑行,结果相邻的各Z线相互靠近,肌小节的长度变短,从而导致肌原纤维以致整条肌纤维和整块肌肉的缩短。

5肌纤维的兴奋——收缩耦联:通常把以肌细胞膜的电变化为特征的兴奋过程和以肌丝滑行为基础的收缩过程之间的中介过程称为兴奋——收缩耦联。

6骨骼肌的物理特性:伸展性:骨骼肌在受到外力牵拉或负重时可被拉长。

弹性:当外力或负重取消后,肌肉的长度又可恢复。

粘滞性:由于肌浆内各分子之间的相互摩擦作用所产生的。

7骨骼肌的收缩形式:向心收缩、等长收缩、离心收缩、等动收缩8绝对力量:在整体情况下,一个人所能举起的最大的重量成为该人的绝对力量9相对力量:某人的绝对力量被他的体重除。

10运动单位:一个α-运动神经元和受其支配的肌纤维所组成的最基本的肌肉收缩单位称为运动单位。

11肌肉类型的划分:【1】根据收缩速度,可将肌纤维划分为快肌纤维和慢肌纤维。

运动生理学习题集

运动生理学习题集

一、概念;1、静息电位2、动作电位3、等张收缩4、等长收缩5、兴奋-收缩耦联6、运动单位7、神经肌肉接头8、阈刺激二、填空题:1、可兴奋组织是指----------、----------、-------------。

2、引起兴奋的刺激条件有----------、----------、-----------。

3、单收缩曲线包括----------、-----------、------------三个时期。

4、慢肌属于-----型肌纤维,收缩-----能-------,快肌属于-----型肌纤维,收缩-----,但易------。

5、肌纤维是肌肉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是肌纤维最基本的机构和功能单位。

6、传导是指-----,传递是指-----。

三、判断题:1、组织能够产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叫兴奋性。

()2、人体内的神经、肌肉和腺体受到刺激后,能较快地产生可传播的生物电反应,把这些组织称为可兴奋组织。

()3、在正常机体中,骨骼肌的收缩以单收缩形式为多见。

()4、在不负重的情况下,人体作动力性运动,四肢肌肉近于等长收缩。

()5、静息膜电位是钾离子(K+)的平衡电位,动作电位是钠离子(Na+)的平衡电位。

()四、思考题:1、肌肉有哪些生理特征?他们之间有何关系?2、引起组织产生兴奋的刺激条件有哪些?3、骨骼肌有几种收缩形式?它们各有什么生理学特点?4、为什么在最大用力收缩时离心收缩产生的张力比向心收缩大?5、骨骼肌肌纤维类型是如何划分的?6、运动训练对肌纤维类型组成有什么影响?7、动作电位具有什么样的特点?一、概念:1、内环境2、红细胞的比容3、碱储备4、运动性贫血二、填空题:1、血液有形成分包括----------、-------------、------------。

2、血浆的渗透压可分为-------------和------------。

3、正常人血红蛋白值,男子为-------------,女子为--------------。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运动生理学骨骼肌
运动生理学是研究人体在不同运动条件下的生理变化的学科,而骨骼肌是人体最常见的肌肉类型。

本文将介绍骨骼肌的结构和功能,并探讨骨骼肌在运动过程中的生理变化。

骨骼肌是构成人体肌肉系统的一种类型,在人体有约650个骨骼肌,占据人体总质量的40%左右。

骨骼肌由肌肉组织、筋膜、肌腱和神经组织组成。

骨骼肌负责人体的运动和姿势维持,并为身体提供力量和稳定性。

骨骼肌的主要功能是产生运动力和维持稳定性。

当人体需要进行运动时,神经系统通过神经冲动向骨骼肌发送信号,骨骼肌收缩,产生力量,并推动骨骼实现运动。

例如,当你举起重物时,你的大腿肌肉会收缩,使大腿抬起,并完成这个运动。

骨骼肌还参与到维持姿势的过程中。

例如,当你站立时,骨骼肌通过不断地微小收缩和放松来维持身体的平衡。

此外,骨骼肌还参与到稳定关节和保护内脏器官的过程中。

在运动过程中,骨骼肌会出现一系列生理变化。

首先,当神经系统接收到运动信号时,会向骨骼肌传递神经冲动,骨骼肌会收缩并产生力量。

这个过程被称为神经肌肉传递。

神经肌肉传递的速度和力量输出与运动经验和训练水平有关。

其次,在运动过程中,骨骼肌会经历肌肉纤维的收缩和放松。

肌肉纤维是骨骼肌的基本组成部分,由肌原纤维组成。

当骨骼肌收缩时,肌原纤维中的蛋白质会发生结构改变,使肌纤维变
短,从而产生力量。

当骨骼肌放松时,肌原纤维恢复原始结构,并回到正常长度。

此外,在运动过程中,骨骼肌还会经历能量的转化。

人体能量的主要来源是葡萄糖,当运动强度较低时,骨骼肌可以通过无氧代谢将葡萄糖转化为能量。

然而,当运动强度较高时,骨骼肌会转向有氧代谢,此时葡萄糖将被转化为乳酸、二氧化碳和水,并产生更多的能量。

最后,骨骼肌在运动过程中还会产生乳酸。

乳酸是无氧代谢的副产物,当运动强度较高时,无氧能量系统会被激活,从葡萄糖中产生乳酸。

乳酸的积累会导致肌肉疲劳,并限制骨骼肌的力量输出。

总结起来,骨骼肌是人体最常见的肌肉类型,为人体提供力量和稳定性。

在运动过程中,骨骼肌会出现一系列生理变化,包括神经肌肉传递、肌原纤维的收缩和放松、能量的转化以及乳酸的产生。

这些变化不仅揭示了骨骼肌在运动中的作用,也为运动生理学的研究提供了基础。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骨骼肌的生理变化是肌肉生长和适应性。

当骨骼肌经受到负荷或刺激时,它会适应这些刺激,并通过增长肌肉纤维的大小和数量来增强力量和功能。

这个过程称为肌肉肥大。

肌肉肥大是通过两种主要的生理机制实现的:肌原纤维的增长和新的肌原纤维的形成。

当骨骼肌经受到重力、阻力和负荷等刺激时,肌原纤维中的蛋白质会合成,这会导致肌原纤维的增长。

此外,骨骼肌中的干细胞也可以分化为新的肌原纤维,以
增加肌肉的大小和数量。

肌肉肥大的过程是由许多复杂的生物化学反应调节的。

当骨骼肌在负荷下工作时,一系列信号分子会被释放,促使细胞增殖和蛋白质合成。

这些信号分子包括生长因子、激素、细胞因子和核酸,它们可以调节基因的表达和蛋白质合成。

除了肌肉肥大,骨骼肌还会发生其他一些适应性变化。

例如,通过重复性的练习和训练,肌肉可以增加肌原纤维之间的结合和配合,提高肌肉力量和协调性。

此外,骨骼肌还可以增加肌肉耐力,以适应长时间的运动。

然而,如果停止训练或负荷刺激减少,骨骼肌会发生逆转。

肌肉肥大的过程是动态的,如果没有足够的负荷和刺激,肌肉纤维的大小和数量会减小。

这被称为肌肉萎缩。

肌肉萎缩可以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包括年龄、疾病、缺乏运动等。

长时间的床榻休息、长期卧床和失重状态(如太空飞行员)也会导致骨骼肌萎缩。

肌肉萎缩不仅会减少肌肉力量和功能,还会影响整个身体系统的健康。

了解骨骼肌的结构和功能以及运动过程中的生理变化对于运动生理学研究和运动训练有着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了解骨骼肌的生理学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体在运动中的适应性变化,为优化运动训练方法和预防运动伤害提供依据。

此外,骨骼肌的研究也有助于探索肌肉退化和治疗肌肉相关疾病的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