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抑郁药研究进展及评价

合集下载

伏硫西汀对抑郁症疗效认知功能和BDNF影响的研究进展

伏硫西汀对抑郁症疗效认知功能和BDNF影响的研究进展

伏硫西汀对抑郁症疗效认知功能和BDNF影响的研究进展1. 引言1.1 伏硫西汀的简介伏硫西汀是一种常用的抗抑郁药物,属于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

它主要通过阻断5-羟色胺在神经元间的再摄取,增加5-羟色胺的浓度,从而调节神经递质系统的功能,改善抑郁症状。

伏硫西汀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类抑郁症,包括轻度至中度抑郁症和一部分重度抑郁症患者。

伏硫西汀的药代动力学特点包括口服给药后吸收良好、生物利用度高、半衰期长等,使其在临床上的使用更加方便和有效。

伏硫西汀还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相对较少引起明显的不良反应,适合长期治疗。

研究发现,伏硫西汀不仅可以改善抑郁症症状,还可能对认知功能产生积极影响,这为其在治疗中普遍存在的认知功能障碍提供了额外的优势。

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需要深入探讨伏硫西汀对认知功能和抑郁症疗效的具体影响机制,以进一步完善其临床应用。

1.2 研究背景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其症状包括情绪低落、失眠、食欲改变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目前,抑郁症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

伏硫西汀是一种常用的抗抑郁药,被广泛用于抑郁症的治疗。

研究表明,伏硫西汀通过调节神经递质的水平,改善抑郁症患者的情绪状态。

随着对抑郁症疗效机制的研究不断深入,人们开始关注伏硫西汀对认知功能和脑神经营养因子的影响。

认知功能是指个体的思维、记忆、学习、注意等方面的能力,而脑神经营养因子(BDNF)是一种对神经元生长和保护起关键作用的蛋白质。

先前的研究已经表明,伏硫西汀可能通过影响认知功能和BDNF的水平来发挥其抗抑郁作用。

鉴于这一背景,本研究旨在探讨伏硫西汀对抑郁症疗效、认知功能和BDNF的影响,为进一步揭示伏硫西汀的作用机制提供理论基础。

通过系统性地梳理相关研究成果,我们希望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伏硫西汀在抑郁症治疗中的作用机制,为临床应用提供更加精准的指导。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对伏硫西汀在抑郁症治疗中的作用、对认知功能的影响以及对BDNF的影响进行深入探讨,从而揭示伏硫西汀对抑郁症疗效和认知功能的关联机制。

抑郁症的治疗研究进展综述——基于抗抑郁症药物科普分析

抑郁症的治疗研究进展综述——基于抗抑郁症药物科普分析

30科技视界Science & Technology Vision ◼引言抑郁症(depression )临床上又称抑郁障碍,是一种显著的以心境低落为特征的心理类疾病,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兴趣减少、思维迟缓、注意力和记忆力减退。

另外还有食欲减少,睡眠障碍等躯体症状,抑郁症严重困扰着患者的生活和工作,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

WHO 指出,21世纪精神疾病是人类的强敌,其中抑郁症占据重要地位,若无法控制该疾病的发展,全人类的身心健康将受到严重危害[1]。

根据WHO 统计,目前全球约有3.5亿名抑郁症患者,每年有超过100万人因抑郁症而自杀,但其中仅仅不到一半的患者接受过有效专业的治疗[2]。

目前抑郁症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明晰,但却发现了一些治疗抑郁症疾病的有效方式,其中药物治疗占据主要地位[3]。

本文就近年来抗抑郁的药物治疗及研究进展进行科普式分析和综述。

 ◼1 西药治疗抑郁症在20世纪50年代,异丙嗪与丙咪嗪被意外发现可显著缓解抑郁症状,揭开了人类对抗抑郁症治疗的新篇章,并由此诞生了单胺氧化酶抗抑郁药与三环类抗抑郁药。

但随着对抑郁症的相关研究,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等相继登上治疗抑郁症的舞台,并伴随着更好的治疗效果与安全性。

近些年,NMDA 受体阻断剂氯胺酮等对抑郁症的积极作用也为治疗抑郁症提供新方向与新思路。

1.1 单胺氧化酶抑制剂(MAOIs)20世纪50年代发现的单胺氧化酶抑制剂代表—异丙嗪,它曾是一种抗结核病药,后被偶然发现可以缓解结核病患者的抑郁症状[4]。

随后50年代上叶,单胺氧化酶抑制剂(MAOIs )作为抗抑郁药被广泛使用。

单胺氧化酶(MAO )是人体内天然存在的一种酶,具有催化单胺类物质氧化脱氨和调节神经细胞内及突触间隙单胺浓度的作用。

MAOIs 主要通过抑制体内单胺氧化酶的活性,减少儿茶酚胺的代谢灭活,促使突触部位儿茶酚胺的含量增多,产生抗抑郁的作用,并有降压作用。

新型抗抑郁药氯胺酮的研究进展

新型抗抑郁药氯胺酮的研究进展

新型抗抑郁药氯胺酮的研究进展一、综述近年来,抗抑郁药物的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

氯胺酮作为一种新型抗抑郁药,受到了广泛关注。

本文将对氯胺酮在抗抑郁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氯胺酮是一种合成的麻醉药物,具有独特的非竞争性NMDA受体拮抗作用。

与传统抗抑郁药相比,氯胺酮具有起效快、疗效高、副作用少等优点。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氯胺酮在治疗抑郁症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关于氯胺酮抗抑郁机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通过调节神经递质的释放,如谷氨酸、多巴胺和5羟色胺等,从而改善抑郁症状;二是通过阻断NMDA受体,减轻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从而发挥抗抑郁作用;三是氯胺酮可能通过调节神经营养因子和神经元再生等方式,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在临床研究方面,氯胺酮已经成功应用于多种抑郁症患者的治疗。

一项对难治性抑郁症患者的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显示,氯胺酮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抑郁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还有一些研究探讨了氯胺酮与其他药物(如抗癫痫药、抗焦虑药等)的联合应用,以进一步提高疗效。

尽管氯胺酮在抗抑郁方面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但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药物安全性、耐受性、长期使用可能的副作用等。

在未来的研究中,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氯胺酮的作用机制、剂量效应关系、长期使用安全性等问题,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加充分的依据。

氯胺酮作为一种新型抗抑郁药,具有独特的作用机制和显著的疗效。

关于氯胺酮的研究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未来有望为抑郁症患者提供更有效、更安全的治疗方法。

1. 抗抑郁药物的作用与挑战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其治疗方法多种多样。

传统的抗抑郁药物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改善患者的症状,但许多患者仍面临药物治疗副作用大、疗效不稳定等问题。

寻找新型抗抑郁药物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抗抑郁药物的主要作用机制是通过调节大脑中的神经递质平衡来降低抑郁症状。

氯胺酮作为一种非竞争性NMDA受体拮抗剂,在低剂量下可产生短暂的兴奋作用,可用于治疗抑郁、焦虑和疼痛等疾病。

第二代抗精神病药治疗抑郁障碍临床研究进展

第二代抗精神病药治疗抑郁障碍临床研究进展

・53・・综述・第二代抗精神病药治疗抑郁障碍临床研究进展黄啸季建林抑郁障碍一般包括单相抑郁和双相抑郁发作,两者的治疗原则截然不同,尤其是双相抑郁障碍的治疗主要是以心境稳定剂治疗为主。

所谓心境稳定剂,不仅能有效治疗躁狂或抑郁症状,同时不引起转相,而且长期治疗能有效预防复发,其代表药物为碳酸锂与抗惊厥药(如丙戊酸钠等)。

10余年来,随着第二代抗精神病药(SgA)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证据提示,SGA不仅具有安全性高、肯定的抗精神病作用,而且也具备心境稳定剂的作用特点,对于双相障碍的治疗与预防也有较好的效果…,如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FDA)近年来批准的喹硫平可用于治疗双相抑郁发作和单相抑郁发作。

本文将围绕SGA治疗抑郁障碍的近期临床研究进展作一文献复习,提高对该领域的重视。

l双相抑郁的治疗对双相障碍的病程观察发现,抑郁发作的时间明显多于躁狂或轻躁狂发作的时间,抑郁发作的次数一般是轻躁狂和躁狂发作的3倍,治疗难度也明显高于躁狂发作【2J。

双相抑郁发作原则上不主张单纯使用抗抑郁药,尤其是双受体作用机制或多受体作用机制的抗抑郁药,因其容易引起患者症状的转相(转为躁狂相),而应使用心境稳定剂治疗或在此基础上酌情使用单一受体作用机制的抗抑郁药。

不过,近年来文献报道,SGA亦可起到心境稳定剂的作用,能有效治疗双相障碍的抑郁发作。

有影响的研究如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RCT)大样本双相抑郁研究(bipolardepression,BOLDER)I[31和IIE41。

这两项研究评估了喹硫平治疗双相I型和Ⅱ型抑郁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

治疗第1周末,喹硫平300mg/d或600me/d治疗组的蒙哥马利抑郁量表(MADRS)减分值均高于安慰剂组(P<0.001),且与镇静、嗜睡等药物作用无关。

治疗第8周末,这两项研究均显示喹硫平有较好的抗抑郁疗效,其中喹硫平300mg/d组MADRS评分的效应值分别为0.67和0.61;600mg/d组效应值分别为0.81和0.54。

抗抑郁药物的研究进展【文献综述】

抗抑郁药物的研究进展【文献综述】

抗抑郁药物的研究进展【文献综述】XXX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Although psychological treatment was the main method of treatment in the past。

drug treatment has e the dominant approach in the last 20 years due to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n logy。

Antidepressant drugs。

including chemical-synthetic drugs。

plant extracts。

and proprietary Chinese medicine。

XXX of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antidepressants.Keywords: n。

antidepressants。

research progress.抑郁症是一种情感性精神障碍,通常表现为长时间情绪低落或悲痛欲绝,对日常生活丧失兴趣,精神萎靡不振,食欲减退。

据统计,中国有大约3000万抑郁症患者,全球范围内有超过5亿人正在遭受抑郁症的折磨。

抑郁症对人们身心健康、家庭和社会的危害极大,因此应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抑郁症的治疗方法很多,以往主要采用心理治疗,而近20年来,药物治疗逐渐成为主导地位。

目前认为,抑郁症与遗传、心理、神经、内分泌等因素诱发中枢去甲肾上腺素(NE)或(和)5-羟色胺(5-HT)、多巴胺(DA)和神经肽等神经递质含量降低及其受体功能下降有关,近年来还发现与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负反馈失调、谷氨酸传导障碍、神经免疫异常等因素有关。

这些新发现的病机制促进了新药的研发。

临床上治疗抑郁症的药物产品主要由以下五大类构成:选择性的五羟色胺再摄取抑制(SSRIs)、三环类抗抑郁药(TCAs)、去甲肾上腺素和特定五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NaSSAs)、单胺氧化酶抑制剂(MAOT)、五羟色胺及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SNaRI)。

药理学对抗抑郁症的研究进展

药理学对抗抑郁症的研究进展

药理学对抗抑郁症的研究进展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患者常常体验到情绪低落、兴趣减退、悲伤、焦虑等症状。

长期不治疗抑郁症不仅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会对其身体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幸运的是,药物治疗是抑郁症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而药理学正是研究药物如何产生治疗效果的学科。

本文将系统地探讨药理学对抗抑郁症的研究进展。

一、SSRI类药物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 (Selective Serotonin Reuptake Inhibitor,SSRI) 是当前最常用的抗抑郁药。

SSRI类药物通过抑制5-羟色胺再摄取,增加5-羟色胺在突触间隙的浓度,从而增加神经元之间的5-羟色胺水平,达到抗抑郁的效果。

近年来,SSRI类药物的研究不断深入,不仅有新的药物问世,还有一些关于其机制的重要发现。

例如,研究人员发现,SSRI类药物可通过促进神经生成、影响海马神经环路等多种途径发挥抗抑郁作用。

此外,针对不同个体的药物反应差异,一些研究中的遗传学发现也为个体化治疗抑郁症提供了新的思路。

二、SNRI类药物选择性5-HT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 (Serotonin and Noradrenaline Reuptake Inhibitor,SNRI) 是另一类常用的抗抑郁药。

与SSRI类药物不同,SNRI类药物不仅能够抑制5-羟色胺的再摄取,还能够抑制去甲肾上腺素的再摄取。

SNRI类药物在治疗抑郁症方面表现出了一定的独特性。

其中,与去甲肾上腺素相关的作用主要与情绪调节有关。

研究表明,去甲肾上腺素的增加可以增强脑内的注意力、警觉性和记忆功能,从而改善抑郁症患者的症状。

三、其他抗抑郁药物除了SSRI和SNRI类药物外,还有一些其他的抗抑郁药物也在临床中被使用。

这些药物包括三环类抗抑郁药物、四环类抗抑郁药物、MAO抑制剂等。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药物在使用过程中有一定的副作用和禁忌症,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和指导使用。

抗抑郁药的研究进展

抗抑郁药的研究进展

抗抑郁药的研究进展发布时间:2022-06-05T02:06:51.244Z 来源:《医师在线》2021年12月24期作者:罗丽[导读]抗抑郁药的研究进展罗丽(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北院;广西南宁530001)【摘要】抑郁症是比较严重的一个全球问题,不仅危害患者健康,还增加了家庭和社会的负担。

当前在治疗抑郁症时,药物是常用的一种方法,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包括新型抗抑郁药、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去甲肾上腺素和特异性5-HT抑制剂、三环类药物以及单胺氧化酶抑制剂等。

因此,本文对抗抑郁药的研究概况进行了探讨,以期提高临床治疗水平。

【关键词】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三环类;抗抑郁药?抑郁症(Depression)是比较常见的一种精神疾病,多见于溃疡、神经官能症、帕金森病、糖尿病、器官移植、神经衰弱、中风以及老年人群中。

通常情况下,抑郁症患者发病后,在临床上表现为兴趣减退、情绪低落等症状,具有病程长、迁延不愈、反复发作的特点,若不及时治疗,可出现诸多并发症,其中自杀是比较严重的一种后果。

研究[1]认为,抑郁症的发生与诸多因素有关如单胺氧化酶、多巴胺、5-羟色胺(5-HT)以及去甲肾上腺素含量过低及其受体功能低下有关。

临床上在对抑郁症进行治疗时,通常以药物为主,但是不同药物的疗效也存在着一定的区别。

因此,本文对抗抑郁药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现报道如下。

1.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在抑郁症的临床治疗中,单胺氧化酶抑制剂是最早出现的一种药物,其中单胺氧化酶(MAO)可见于神经胶质、神经元以及其他细胞内线粒体膜上,也是多巴胺(DA)、5-HT以及去甲肾上腺素(NA)比较重要的一个降解酶[2]。

MAO可见于两种同分异构体中,分别是单胺氧化酶B(MAO-B)和单胺氧化酶A(MAO-A),其中前者用于治疗帕金森病,而后者则以治疗抑郁症为主。

研究发现,MAOIs可以对MAO活性进行抑制,通过对5-HT和NE降解进行阻止,升高脑内单胺递质水平,从而达到治疗目的[3]。

中药治疗抑郁症的临床研究进展

中药治疗抑郁症的临床研究进展

中药治疗抑郁症的临床研究进展一、抑郁症现状与挑战1.1 抑郁症的全球流行趋势哎,说起抑郁症啊,这真是个让人头疼的问题。

现在生活节奏这么快,压力山大,抑郁症患者是越来越多了。

根据最新的数据,全球有超过2.64亿人受抑郁症困扰,约占全球人口的4%。

而且,预计到2030年,抑郁症将成为全球最大的疾病负担之一。

你看,这多吓人!1.2 现有治疗方法的局限性现在的常规治疗方法呢,主要是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

但这些方法啊,副作用大不说,疗效还参差不齐。

有些人吃了抗抑郁药,效果不错,但更多的人呢,要么没效果,要么就是副作用明显,比如口干、失眠、性功能障碍啥的。

而且,心理治疗需要的时间又长,费用也不低,不是每个人都能承受得起的。

所以说,咱们迫切需要找到一种既有效又安全的治疗方法。

二、中药治疗抑郁症的独特优势2.1 整体调节与辨证论治说到中药啊,它最大的特点就是讲究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不像西药那样“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中药啊,它是通过调整人体内的阴阳平衡来治病的。

每个人的体质不一样,抑郁症的表现也不一样,中药呢,就能根据每个人不同的症状来配药,做到“量身定制”。

这样一来,治疗效果当然就更好啦。

2.2 天然成分与较少副作用还有啊,中药大多是天然药材,跟那些化学成分的西药比起来,副作用可就小多啦。

当然啦,中药也不是完全没有副作用,但相对来说,它们更温和一些。

而且,中药的疗效啊,有时候是慢慢显现出来的,不会像西药那样“立竿见影”,但一旦起效,就比较稳定,不容易复发。

三、中药治疗抑郁症的理论研究进展3.1 中药复方的研究与应用在中药治疗抑郁症的研究中啊,复方的应用可是个热门话题。

科学家们发现,把几种中药组合在一起用,比单用一种中药效果更好。

这些复方啊,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调节神经系统的功能,增强抗抑郁的效果。

而且,中药复方还能减少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降低副作用的风险。

3.2 活性成分的提取与作用机制探索除了复方研究外,科学家们还在努力提取中药中的活性成分,并探索它们的作用机制。

抑郁症的生物化学机制及药物研究进展

抑郁症的生物化学机制及药物研究进展

抑郁症的生物化学机制及药物研究进展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它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医学的发展,人们对抑郁症的生物化学机制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并取得了一些药物研究方面的进展。

本文将介绍抑郁症的生物化学机制以及目前的几种主要药物研究进展。

一、抑郁症的生物化学机制抑郁症的发生和发展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生物化学机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研究表明,抑郁症与多种神经递质的异常调节有关。

1. 5-羟色胺(5-HT)系统异常5-HT是一种重要的神经递质,它在调节情绪、认知、睡眠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抑郁症患者的脑内5-HT水平往往较低,5-HT的代谢产物也异常增加,表明5-HT系统存在功能紊乱。

2. 平衡神经递质的失调神经递质的平衡是维持人体神经功能正常的重要前提。

在抑郁症患者中,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等激活性神经递质的水平降低,而谷氨酸、谷氨酸神经元的活动则显著增加,导致神经递质的平衡失调。

3. 炎症反应的激活研究表明,慢性炎症反应对抑郁症的发生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在抑郁症患者中,炎症介质如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的浓度显著升高。

炎症反应的激活会导致神经递质调节和损害神经元的功能。

二、药物对抑郁症的研究进展目前,治疗抑郁症的药物主要包括选择性5-HT再摄取抑制剂(SSRIs)、三环类抗抑郁药、单胺氧化酶抑制剂(MAOIs)等,这些药物通过不同的机制调节神经递质,从而缓解抑郁症状。

1. 选择性5-HT再摄取抑制剂(SSRIs)SSRIs是目前最常用的抗抑郁药物,它通过抑制5-HT的再摄取而增加脑内5-HT浓度。

常见的SSRIs有帕罗西汀、舍曲林等。

它们通常副作用较轻、耐受性好,治疗效果也较为显著。

2. 三环类抗抑郁药三环类抗抑郁药通过阻断去甲肾上腺素和5-HT的再摄取来缓解抑郁症状。

这类药物有阿米替林、去甲噻嗪等,虽然有一定的疗效,但由于副作用较多,使用较为有限。

新型抗抑郁药物的疗效评估

新型抗抑郁药物的疗效评估

新型抗抑郁药物的疗效评估在当今社会,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受到关注,抑郁症作为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进展,新型抗抑郁药物层出不穷,为抑郁症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然而,这些新型药物的疗效究竟如何,需要我们进行全面、科学的评估。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抑郁症的基本情况。

抑郁症是一种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的心理疾病,患者常常表现出情绪低落、兴趣减退、自责自罪、睡眠障碍、食欲改变等症状,严重影响其日常生活和工作能力。

抑郁症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涉及神经递质失衡、遗传因素、心理社会因素等多个方面。

新型抗抑郁药物的出现,为抑郁症的治疗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与传统的抗抑郁药物相比,新型药物在作用机制、副作用、耐受性等方面都有所改进。

例如,选择性 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SNRI)等,通过调节神经递质的传递来发挥抗抑郁作用。

那么,如何评估新型抗抑郁药物的疗效呢?一般来说,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量。

症状改善是评估疗效的重要指标之一。

医生会通过患者的自我报告、临床观察以及心理评估量表等工具,来了解患者的情绪状态、睡眠情况、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变化。

如果患者在服用新型抗抑郁药物后,上述症状得到明显改善,如情绪逐渐稳定、睡眠质量提高、对事物重新产生兴趣等,通常认为药物是有效的。

药物的起效时间也是一个关键因素。

不同的新型抗抑郁药物起效时间可能有所差异,有些可能在几周内就能显现出效果,而有些则需要更长时间。

一般来说,如果在合理的用药时间内,患者的症状没有得到改善或者反而加重,医生可能会考虑调整治疗方案。

副作用是评估药物疗效时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

虽然新型抗抑郁药物的副作用相对传统药物有所减少,但仍然可能出现一些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头痛、失眠、性功能障碍等。

如果副作用较为轻微,患者能够耐受,通常不会影响药物的使用;但如果副作用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可能需要更换药物。

治疗抑郁症的药物研究进展

治疗抑郁症的药物研究进展

治疗抑郁症的药物研究进展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目前,医学界通过不断研究探索,取得了一些治疗抑郁症的药物方面的进展。

本文将对治疗抑郁症的药物研究进展进行介绍和总结。

一、传统抗抑郁药物1. 三环类抗抑郁药物三环类抗抑郁药物是最早应用于治疗抑郁症的药物之一。

这类药物通过增加大脑内递质(如去甲肾上腺素和5-羟色胺)浓度来改善患者情绪状态。

但是,这类药物存在副作用较多的问题,例如口干、便秘、心动过速等。

2. 单胺氧化酶抑制剂(MAOIs)MAOIs能够阻止单胺氧化酶的活性,从而提高大脑内去甲肾上腺素和5-羟色胺等神经递质的水平。

然而,MAOIs在使用时需要遵守严格的饮食限制,并且会引起一系列不良反应,包括低血压、头痛等。

3. 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SSRIs是目前最常用的治疗抑郁症的药物类别。

它们通过抑制5-羟色胺再摄取,从而增加大脑中5-羟色胺的浓度。

相较于其他抗抑郁药物,SSRIs不仅疗效较好,并且副作用较少。

二、新型抗抑郁药物1. 血清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SNRIs)SNRIs是一种针对两种重要神经递质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同时起效的药物。

与传统的治疗方法相比,SNRIs能够更好地提升患者情绪和活力水平,并减轻焦虑和睡眠障碍等相关症状。

2. 加杂给药方案一些学者尝试使用多种药物联合给药来提高治疗效果。

例如,联合使用SSRIs和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olanzapine可以加快症状缓解速度,改善患者的情绪和认知功能。

3. 电击治疗(ECT)电击治疗是一种通过传递电流刺激大脑来改善抑郁症状的方法。

虽然ECT在治疗抑郁症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是由于其副作用较大,如记忆损伤等,所以目前主要用于对抗药物治疗无效或无法耐受的严重抑郁症患者。

三、新颖的抑郁症药物1. 真菌及酵母制剂近年来,一些真菌及酵母制剂被发现具有改善抑郁症的功效。

这类制剂可以通过与肠道微生物互动,调节肠道菌群,从而对抑郁产生正面影响。

新型抗抑郁药物的临床疗效评估

新型抗抑郁药物的临床疗效评估

新型抗抑郁药物的临床疗效评估抑郁症是一种常见且严重的精神障碍,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负担。

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新型抗抑郁药物不断涌现,为抑郁症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本文旨在对新型抗抑郁药物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估,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一、新型抗抑郁药物的种类及特点近年来,新型抗抑郁药物主要包括选择性 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SNRI)、去甲肾上腺素和特异性 5-羟色胺能抗抑郁药(NaSSA)等。

SSRI 类药物如氟西汀、帕罗西汀等,通过选择性抑制 5-羟色胺的再摄取,增加突触间隙 5-羟色胺的浓度,从而发挥抗抑郁作用。

这类药物具有疗效确切、副作用相对较小等优点。

SNRI 类药物如文拉法辛、度洛西汀等,同时抑制 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的再摄取,对伴有躯体疼痛症状的抑郁症患者可能更为有效。

NaSSA 类药物如米氮平,通过增强去甲肾上腺素能和特异性 5-羟色胺能神经传导,改善睡眠和食欲,对伴有睡眠和食欲障碍的抑郁症患者具有一定优势。

二、临床疗效评估指标1、症状改善程度常用的评估量表如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蒙哥马利抑郁评定量表(MADRS)等,通过对患者的情绪、睡眠、食欲、兴趣等多个方面进行评估,以判断药物治疗前后症状的改善情况。

2、治疗起效时间指患者开始服用药物到症状出现明显改善的时间间隔。

一般来说,新型抗抑郁药物的起效时间在 2 4 周左右,但个体差异较大。

3、治愈率和缓解率治愈率是指经过治疗后症状完全消失的患者比例,缓解率则是指症状明显减轻的患者比例。

这两个指标能够直观地反映药物的治疗效果。

4、复发率指患者在症状缓解后再次出现抑郁发作的比例。

较低的复发率意味着药物具有较好的长期疗效。

5、对生活质量的影响通过生活质量量表如 SF-36 等,评估患者在生理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等方面的改善情况,以了解药物对患者整体生活质量的提升作用。

抑郁症药物治疗的药效和安全性评价

抑郁症药物治疗的药效和安全性评价

抑郁症药物治疗的药效和安全性评价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病发率较高,对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药物治疗是目前治疗抑郁症最常用的方法之一,但是药效和安全性是使用药物治疗时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本文将从药效和安全性两个方面来探讨抑郁症药物治疗的评价。

一、药效评价药物治疗的最终目的是缩短病程,减轻症状,并预防复发。

在抑郁症的治疗中,药物的药效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抗抑郁效果、快速缓解症状、预防复发、改善患者心理状态。

药效的评价需要考虑到不同类型的药物对不同的患者有效性的影响。

目前,在治疗抑郁症的药物中,常用的药物有三类:单胺类抗抑郁药(如SSRI,SNRI)、三环类抗抑郁药(如阿米替林、丙氧羟胺)和其他抗抑郁药(如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伏立康)。

其中,单胺类抗抑郁药是最为常见的治疗抑郁症的药物。

各种类型的药物均存在有效性差异,因患者的个体差异不同,每种药物的疗效也存在差异。

近年来,许多研究指出,针对抑郁症患者的个体化选择药物,即根据患者的基因、药物代谢情况来个性化用药,可以取得更好的疗效。

因此,在评估药物的有效性时,应该充分考虑到患者病情的具体情况。

二、安全性评价药物的安全性评价是比较复杂的问题,因为不同的药物对不同的人群和病情可能会产生不同的副作用。

目前,治疗抑郁症的药物对于治疗效果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但其副作用也需要严格把控。

1、药物副作用鉴别药物的副作用,需要考虑到药物的代谢情况以及患者的生理状况和心理状态等多个方面的影响。

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副作用:情绪障碍:某些药物会引起患者的焦虑、失眠、幻觉等情绪障碍,使患者的病情进一步恶化。

生理副作用:抗抑郁药大多数都会引起轻微的、暂时性的副作用,如口干、恶心、失眠等。

严重的副作用包括心脏病、血压下降等,导致病情进一步恶化。

协同作用:在许多情况下,抗抑郁药缓解疼痛、焦虑、睡眠等症状,而有时它们也能够增加其它药物的作用,这是其中比较严重的副作用之一。

抗抑郁药物的研究进展511

抗抑郁药物的研究进展511
老一代苯乙肼、反苯环丙胺,对酶具有非选择性和不可逆性 的抑制作用,易引起高血压危象、肝损害、中风、谵妄等严 重不良反应,故临床上仅作为第二线药物。
新一代可逆性单胺氧化酶抑制剂(RIMA),吗氯贝胺主要 抑制MAOI-A,对酶的抑制半衰期少于8小时,不良反应少于 老一代MAOIs。
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 (SSRIs)
7、当非预期的临床效应发生时
尽可能立即测定可疑药物的血清浓度; 查阅文献或请教熟悉药物相互作用的专家; 调整药物剂量直到获得期望的效应为止; 如调整剂量未获成功,就应换用另一种不会和
正在服用的药物发生相互作用的药物。
抗抑郁药的适应证
主要用于各种抑郁障碍,尤其是伴有植物神经 系统症状和体征者
十二指肠

SNRI
突触间隙5-HT
5-HT3受体

激动
缓释剂和控释剂区别
缓释剂释药量先多后少,以一级速率递减
控释剂按零级速率恒速释药(定时定量)
抗抑郁药分类-作用机理
三环类抗抑郁剂(TCAs),主要抑制NE的重摄取, 对5-HT的作用略小,有抗胆碱能与抗组胺作用
单胺氧化酶抑制剂(MAOIs),抑制DA、5-HT、NE 的代谢酶,使单胺类神经递质的浓度升高。
尼法唑酮(nefazodone)
去甲肾上腺素及多巴胺再摄取抑 制剂(NDRI)
安非他酮(bupropion )
抑制NE与DA再摄取
非竞争性的阻断尼古丁受体 (戒烟) 微弱的抗胆碱作用 半衰期约为21小时 推荐:150mg/d-30
成人抑郁症、难治性抑郁症 老年抑郁症、伴帕金森病的抑郁症 青少年抑郁症 共病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青少年抑郁症、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瑞波西汀(Reboxitine)

抗抑郁药物的作用机理及研究进展

抗抑郁药物的作用机理及研究进展

抗抑郁药物的作用机理及研究进展近年来,抑郁症逐渐成为人们健康的一个重要问题,越来越多的人被诊断为患有这种病。

然而,针对抑郁症的治疗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因为它的发病原因和具体症状都是多种多样的。

因此,在医学研究领域中,人们积极地寻找对抗抑郁症的药物,这些药物多数是通过影响神经递质来调节抑郁症状的发生和发展。

抗抑郁药的作用机制抗抑郁药物通常被分为三类:单胺氧化酶抑制剂、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以及其他抗抑郁药物。

下面将对这三类药物的作用机理进行一一介绍。

1、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单胺氧化酶抑制剂是最早被发现对抑郁症有效的一种药物。

它可以通过抑制神经递质单胺氧化酶的活性,从而调节神经递质的数量来影响抑郁症的发生和发展。

研究显示,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可以增加血清5-羟色胺水平,从而减少患者的抑郁症状。

2、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一类抗抑郁药物。

它们的作用机理是通过抑制神经递质5-羟色胺的再摄取,从而增加5-羟色胺的浓度,使抑郁症状得到缓解。

许多研究表明,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可以可能导致与性欲相关的副作用,但是这类药物的疗效比较明显,在临床中非常受欢迎。

3、其他抗抑郁药物应当指出的是,除了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和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外,还有其他多种药物可以对抑郁症起到一定的治疗作用,例如三环类抗抑郁药和松果体激素。

这些药物的选择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以达到最佳的疗效。

抗抑郁药的研究进展目前,对于抗抑郁药物的研究进展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分子机理方面的研究近年来,随着基因技术的发展,许多学者开始对抑郁症相关基因的分子机理进行研究。

比如,一些研究表明,5-羟色胺转运蛋白和β肾上腺素受体在抑郁症中的表达存在重要的差异。

另外,一些研究还表明,抑郁症和单胺氧化酶、5-羟色胺能神经元相关的基因有关。

这些基因的研究为抗抑郁药物的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

盐酸达泊西汀片研究报告

盐酸达泊西汀片研究报告

盐酸达泊西汀片研究报告1. 引言盐酸达泊西汀片是一种常用的抗抑郁药物,常用于治疗各种类型的抑郁症。

在临床实践中,盐酸达泊西汀片被广泛应用,并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本研究旨在探讨盐酸达泊西汀片的药物特性、治疗效果以及不良反应等方面的内容,以期提供给临床工作者和患者更为详细的参考。

2. 药物特性盐酸达泊西汀片属于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其化学结构如下:盐酸达泊西汀片化学结构盐酸达泊西汀片化学结构盐酸达泊西汀片的化学名称为1-[2-(二甲胺)乙基]-4-(2-氯乙基)环己烷-1-酮的盐酸盐。

它通过抑制5-羟色胺的再摄取机制,增加神经突触中的5-羟色胺浓度,从而发挥抗抑郁作用。

3. 治疗效果盐酸达泊西汀片在抑郁症治疗中表现出明显的疗效。

研究显示,与安慰剂相比,盐酸达泊西汀片能有效改善患者的情感状态、提高患者的自我评价,并减少抑郁症状的发作次数和程度。

此外,盐酸达泊西汀片还能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和食欲,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4. 不良反应在盐酸达泊西汀片的治疗过程中,一些患者可能会出现不良反应。

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头痛、恶心、失眠、性功能障碍等。

这些不良反应通常是轻度且短暂的,患者可以通过适当的调整剂量和治疗方案来减轻不良反应的程度。

临床上较罕见的不良反应包括出血倾向、心律失常等严重的副作用,但其发生率非常低。

5. 用药注意事项在使用盐酸达泊西汀片时,应注意以下事项:•在开始治疗前,应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史,尤其是过敏史和其他相关疾病的存在。

•盐酸达泊西汀片应在医生指导下合理使用,严格按照医嘱的剂量和用法进行用药。

•在治疗初期可能出现治疗反应加剧的情况,患者和家属应积极配合医生进行调整,不应自行更改用药方案。

•通过临床观察,定期评估患者的病情和治疗效果,必要时调整治疗方案。

•使用过程中应密切观察不良反应,如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应立即停药并就医。

6. 结论盐酸达泊西汀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抗抑郁药物,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抑郁症状,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药抗抑郁药的研究进展

中药抗抑郁药的研究进展

中药抗抑郁药的研究进展发布时间:2021-11-29T05:08:24.195Z 来源:《医师在线》2021年7月14期作者:卢丹[导读]卢丹(华中科技大学协和深圳医院;广东深圳 518000)【摘要】抑郁症是中医中的一种情志疾病,属于"郁症"范畴。

本文研究了单味中药、复方中药和复方中药制剂治疗"抑郁症"的研究现状,提出了中药治疗抑郁症存在的问题和展望。

【关键词】中药;抑郁症;进展抑郁症,又可称抑郁障碍,是一种主要类型的情绪障碍,其主要临床特征是显著和持续的抑郁症。

临床上,可以看出抑郁症与其所处的情境不相称。

抑郁症可以从抑郁状态到极度悲伤、极度自卑以及极度抑郁,甚至有绝望、极其悲观,进而有自杀的企图或者行为,严重者可能因此直接导致昏迷。

根据我国相关古代文献的记载,抑郁症多属于“郁证”的范畴。

1单味中药抗抑郁治疗1.1远志远志为远志科植物卵叶远志或远志的干燥根。

性辛、温,味苦。

归心、肾、肺经。

具有安神益智、消肿、祛痰功效。

陈旭[1]研究发现,DISS通过一系列反应促进细胞再生,防止细胞凋亡。

同时,DISS促进磷酸化CREB并进展向下中风路径。

1.2银杏叶为银杏科植物银杏的干燥叶。

性甘、苦、涩,平。

归肺、心经。

具有活血化瘀,通络止痛,敛肺平喘,化浊降脂。

多用于肺虚咳喘,高脂血症等。

陈华斌等人[2]银杏叶提取物与在血管性抑郁症的治疗中,西酞普兰组合的比较研究发现,在与西酞普兰结合银杏叶提取物明显优于在治疗血管性抑郁症单独西酞普兰。

1.3黄花又名萱草,根、叶、花被用作药物,具有最强的功效。

通过对萱草治疗失眠作用的进一步临床研究和机理探讨,表明萱草具有较强的镇静催眠作用,并且副作用较小。

Uezu[4]等人的研究表明萱草不仅可以促进睡眠,还可以提高睡眠效果,显著改善睡眠质量。

1.4合欢花合欢是豆科植物合欢的干燥花,味苦,具有解郁安神的功效。

它经常被用来治疗不安的症状,抑郁失眠症。

抗抑郁药物研究报告

抗抑郁药物研究报告

抗抑郁药物研究报告研究报告:抗抑郁药物的研究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抗抑郁药物的研究进展,包括药物的分类、作用机制、临床应用及副作用等方面。

通过对现有研究的综述和分析,本文旨在为抗抑郁药物的进一步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一、引言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抗抑郁药物作为抑郁症的主要治疗方式之一,已经在临床中得到广泛应用。

然而,目前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药物的副作用和治疗效果的个体差异等。

因此,深入研究抗抑郁药物的分类、作用机制和临床应用,对于提高治疗效果和减少副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二、抗抑郁药物的分类抗抑郁药物可以分为三大类:单胺类抗抑郁药物、双胺类抗抑郁药物和其他类抗抑郁药物。

单胺类抗抑郁药物包括三环类抗抑郁药和四环类抗抑郁药,主要通过抑制单胺转运体来起到抗抑郁作用。

双胺类抗抑郁药物包括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和选择性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主要通过抑制相应的神经递质转运体来发挥作用。

其他类抗抑郁药物包括非选择性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和单胺氧化酶-B 抑制剂等。

三、抗抑郁药物的作用机制抗抑郁药物的作用机制复杂多样,主要包括增加神经递质的浓度、促进神经新生和改善神经网络连接等。

单胺类抗抑郁药物通过抑制神经递质的再摄取来增加其浓度,从而改善抑郁症状。

双胺类抗抑郁药物则通过选择性抑制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的再摄取来发挥作用。

此外,抗抑郁药物还可以促进神经新生和改善神经网络连接,进一步改善抑郁症状。

四、抗抑郁药物的临床应用抗抑郁药物在临床中广泛应用于抑郁症的治疗。

根据患者的症状和疾病严重程度,医生会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

在治疗过程中,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药物的副作用进行调整,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五、抗抑郁药物的副作用抗抑郁药物的副作用是临床应用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

常见的副作用包括头晕、恶心、失眠、性功能障碍等。

此外,长期使用抗抑郁药物还可能导致药物依赖和耐药性的产生。

因此,在临床应用中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病情和副作用,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抗抑郁症药物研究进展

抗抑郁症药物研究进展
在临床上发现对抑 郁患者合并用药有 时能取得很好的抗 抑郁疗效 , 但合并用药有三个 问题值得注意I ①氟西汀合用任 1 :
吗氯贝胺 的药 理作 用是选 择性 抑 制单 氨氧 化酶 A
( O A)且抑制是可逆性 的 , MA — , 没有胆碱能受体阻滞作用 。因 此它保 留了抗抑郁 作用 , 摒弃了传统单氨氧化酶 IMA —) ( O I的 不良反应和 T A的抗胆碱能不 良反应 。吗氯贝胺抗抑郁作用 C 起效快 , 其疗效与氯丙咪嗪相近 , 副反应 的发生率及 严重程度 低 于氯丙咪嗪 , 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抗抑郁剂1 4 ] 。
选择性 N E再摄取抑制剂 , 选择性高 、 良反应少 、 不 疗效较
(S I) S R s的氟伏草胺 、 氟西 汀很相似。同时丁螺环酮对抗抑郁剂
有增效作用 ,合 用抗抑郁剂治疗抑郁症 具有 良好 的协 同疗效 , 不增加不 良反应。
2 噻奈 普 汀 ( i e t e 达 体 朗 ) Ta pi 。 n n
好[ 6 1 。可有效 阻滞 N E再摄取 , 其他 药理 活性较弱 , 临床表明该
药抗抑郁效果 与 SR 类似 , SI 适用于内源性 、 更年期抑郁症 。
8 腺苷 蛋氨 酸 ( — e s lmeho ie S Me S a me y — tin 。 A ) n
是一种 内源性 甲基 供体 , 可增 加脑 内儿茶酚胺 、 吲哚胺及 组胺等神经递质的合成[ 0 ~ 0 , 7 0 80mg 1 。4 d肌注或静脉滴注具有 快速 的抗 抑郁 作用 ,5d 2 1 ~ 0d为 1 个疗程 。 口服剂 量 80 0—
国内外一些精 神科 专家学者研究证实 了丁螺环酮对抑郁 症治疗有效果 , 其机制是下调 5 一羟色胺 (- H) 5 T 受体 , 从而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抗抑郁药研究进展及评价之答禄夫天创作宁波市康宁医院周东升随着现代生活的节奏加快,人们抑郁情绪较多出现,世界卫生组织将抑郁症确定为世界第四大疾病,并预测到公元2020年,其将上升为全球第二大疾病,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仅仅过了6-7年时间,抑郁症现已上升为世界第二大疾病(仅次于心脑血管病之后)。

这样使得抗抑郁药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抗抑郁药对抑郁症的治疗有着不成替代的重要作用,超出2/3的抑郁症患者通过抗抑郁药的治疗可以取得一定的效果。

通过研究抗抑郁药的进展,对目前市场上应用的主要抗抑郁药的种类以及药效进行论述,同时对各种抗抑郁药的药理、用法以及不良反应进行总结,对其研究前景进行展望,希望能对医院的相关治疗提供参考,并借此抛砖引玉,为相关领域学者的研究提供启发。

相信通过本章学习,可以加深对抗抑郁药了解以及掌握,可以合理地应用其优点达到治疗病患的目的,并防止抗抑郁药的一些缺点,达到抗抑郁药的经济适用,不单可以为患者减轻经济负担,同时可有效防止卫生资源的浪费。

在国外,抑郁症与焦虑症药物销量合计已占中枢神经药物市场份额的45%,而抑郁药与精神分裂症治疗剂合计占世界精神病药物的80%。

综观我国,由于诊断技术落后于西方同行以及国内苍生对此病认识缺乏,人们即使得了抑郁症也很少会主动去医院治疗。

所以,目前国内抑郁症病人的治疗比例仍只有10%左右,远远落后于世界抑郁症病人的治疗率。

由此可见,抗抑郁药在我国有着良好的市场发展空间。

第一节:抑郁障碍及抗抑郁药简述1抑郁障碍的治疗目标(1)提高抑郁障碍的显效率和临床治愈率,最大限度减少病残率和自杀率。

成功治疗的关键在于完全消除临床症状,减少复发风险。

长期随访发现,症状完全缓解(HAMD≤7)的思者复发率为13%,部分缓解(HAMD减分>50%)的患者复发率为34%。

(2)提高生存质量,恢复社会功能,达到真正意义的治愈,而不但是症状的消失。

(3)预防复发:抑郁为高复发性疾病(>50%)。

据报导,环境、行为和应激可以改变基因表达。

抑郁复发可影响大脑生化过程,增加对环境应激的敏感性和复发的风险。

药物虽非病因治疗,却可通过减少发作和降低基因激活的生化改变而减少复发,尤其对于既往有发作史、家族史、女性、产后、慢性躯体疾病、生活负担重、精神压力大、缺乏社会支持和物质依赖的高危人群。

2抑郁障碍的药物治疗2.1药物的治疗原则抗抑郁药是当前治疗各种抑郁障碍的主要药物,能有效解除抑郁心境及陪伴的焦虑、紧张和躯体症状,有效率约60%~80%。

根据对抑郁障碍的基本知识和多年临床实践,抗抑郁药的治疗原则是:(1)诊断要确切。

(2)全面考虑患者症状特点、年龄、躯体状况、药物的耐受性、有无合并症,因人而异地个体化合理用药。

(3)剂量逐步递增,尽可能采取最小有效量,使不良反应减至最少,以提高服药依从性。

(4)小剂量疗效欠安时,根据不良反应和耐受情况,增至足量(有效药物上限)和足够长的疗程(>4~6周)。

(5)如仍无效,可考虑换药,换用同类另一种药物或作用机制分歧的另一类药。

应注意氟西汀需停药5周才干换用MAOIs,其他SSRIs 需2周。

MAOIs停用2周后才干换用SSRIs。

(6)尽可能单一用药,应足量、足疗程治疗。

当换药治疗无效时,可考虑两种作用机制分歧的抗抑郁药联合使用。

一般不主张联用两种以上抗抑郁药。

(7)治疗前向患者及家人说明药物性质、作用和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及对策,争取他们的主动配合,能遵嘱按时按量服药。

(8)治疗期间密切观察病情变更和不良反应并及时处理。

(9)根据心理-社会-生物医学模式,心理应激因素在本病发生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因此,在药物治疗基础上辅以心理治疗,可望取得更佳效果。

(10)积极治疗与抑郁共病的其他躯体疾病、物质依赖、焦虑障碍等。

(11)根据国外抑郁障碍药物治疗规则,一般推荐SSRIs、SNRIs、NaSSAs作为一线药物选用。

我国目前临床用药情况调查,TCAs如阿米替林、氯米帕明、麦普替林等在很多地区作为治疗抑郁症首选药物。

总之,因人而异,合理用药。

2.2抗抑郁药物的治疗战略抑郁症为高复发性疾病,目前建议全程治疗。

抑郁的全程治疗分为:急性治疗、巩固治疗和维持治疗三期。

单次发作的抑郁症,50%~85%会有第2次发作,因此常需维持治疗以防止复发。

(1)临床痊愈(完全缓解):指症状完全消失(HAMD≤7)。

(2)复燃:急性治疗症状部分缓解(有效,HAMD减分率>50%)或达到临床痊愈(症状完全消失),因过早减药或停药后症状的再现,故常需巩固治疗和维持治疗以免复燃。

(3)复发:指痊愈后一次新的抑郁发作,维持治疗可有效预防复发。

区分复燃和复发,有时是困难的,也是人为的,但此概念颇重要,对临床有指导意义。

(这一段分别写入以下各节)2.2.1急性期治疗控制症状,尽量达到临床痊愈。

治疗严重抑郁症时,一般药物治疗2~4周开始起效,治疗的有效率与时间呈线性关系,“症状改善的半减期”为10~20天。

如果患者用药治疗6~8周无效,改用其他作用机制分歧的药物可能有效。

2.2.2巩固期治疗至少4~6个月,在此期间患者病情不稳,复燃风险较大。

2.2.3维持期治疗抑郁症为高复发性疾病,因此需要维持治疗以防止复发。

维持治疗结束后,病情稳定,可缓慢减药直至终止治疗,但应密切监测复发的早期征象,一旦发现有复发的早期征象,迅速恢复原治疗。

有关维持治疗的时间意见纷歧。

WHO推荐仅发作一次(单次发作),症状轻,间歇期长(≥5年)者。

一般可不维持治疗。

多数意见认为首次抑郁发作维持治疗为6~8个月;有两次以上的复发,特别是近5年有两次发作者应维持治疗。

Goodwin和Jamison建议对于青少年发病,伴随精神病性症状、病情严重、自杀风险大、并有遗传家族史的患者,应考虑维持治疗。

维持的时间尚未有充分研究,一般倾向至少2~3年,多次复发者主张长期维持治疗。

有资料标明,以急性期治疗剂量作为维持治疗的剂量,能更有效防止复发。

新一代抗抑郁药不良反应少,耐受性好,服用简便,为维持治疗提供了方便。

如需终止维持治疗,应缓慢(数周)减量,以便观察有无复发迹象,亦可减少撤药综合征。

近些年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抗抑郁药的研究与开发也成为了医学界的热点话题。

在此基础上,笔者通过查阅大量相关资料,对抗抑郁药的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展开综述。

第二节、抗抑郁药的研究历史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之前,一些用于治疗抑郁症的药物就已经出现了,诸如溴剂、神经中枢兴奋药、巴比妥类药物等都被运用到了抑郁症的治疗中,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其治疗效果其实不明显,尤其是一些神经中枢兴奋药物,比方哌甲酯、苯丙胺等,不单对患者的病情没有明显的改善,而且如果长期使用还会对患者神经系统发生潜移默化的危害,其后遗症成为诸多抑郁症患者及其家属不克不及不考虑的一个问题[3]。

到了上世纪五十年代之后,一些医生开始将抗结核药运用到抑郁症的治疗中,主要用到的抗结核药为氧化酶抑制药异丙异烟肼,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抑郁症患者的情绪,防止患者长期处于低落情绪当中进而做出一些分歧常理的事情。

抗结核药氧化酶抑制药异丙异烟肼此时被应用到抑郁症的治疗中还只是测验考试性的,因为没有科学的理论支持,也就是说并没有系统的理论可以证明抗结核药氧化酶抑制药异丙异烟肼具有治疗抑郁症的效用。

到了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CRANE与LINE分别独立地指明了抗结核药氧化酶抑制药确实具有抗抑郁症的效果,除了异丙异烟肼,异丙肼、苯乙肼、沙夫肼等也被证明具有提高患者情绪的作用[4]。

上世纪六十年代,第一代抗抑郁药出现了,即三环类抗抑郁药,由于其明显的效用和较小的不良反应,三环类抗抑郁药一度被作为治疗与抑郁症的首选药物。

然而好景持续不长,之后在世界各地都发现了三环类抗抑郁药的不良反应,最严重的不良反应是肝坏死,因此,三环类抗抑郁药停止使用的言论一度甚嚣尘上。

此外,三环类抗抑郁药还被发现与一些药物甚至食物联合使用具有严重的不良反应[5]。

由于这些原因,三环类抗抑郁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之后逐渐退出了抑郁症治疗的领域,虽然上世纪八十年代还有一些新型三环类抗抑郁药发生,然而其实质已经不再属于以前的三环类抗抑郁药,最主要的区别是其没有了“不成逆性”,不良反应发生较少,与几乎所有食物联合使用没有并发症。

因此,这种新型的三环类抗抑郁药得到了普遍的使用,在临床治疗抑郁症中逐渐被重视。

与三环类抗抑郁药分歧的另外一种抗抑郁药是TCA,首先被运用到临床抑郁症治疗中的TCA是丙咪嗪,之后又有阿米替林、多塞平、氯丙咪嗪等一些药物被研发出来。

与三环类抗抑郁药相比,TCA有着很多优点。

最为人重视的是,TCA的临床应用效果要优于三环类抗抑郁药。

TCA属于单胺再摄取抑制药,能够抑制去甲肾上腺素一起5-羟色胺的分泌,因此与三环类抗抑郁药一样,使用与多种类型的抑郁症。

然而TCA也有很多缺点,比方其较强的抗胆碱作用就使得患者在使用时担心不已。

抗胆碱作用能够带来很多不良反应,诸如便秘、视物模糊、眼内压升高、尿潴留等[6,7],另外,其对患者心血管方面的影响也不成忽视,患者容易出现心律失常、直立性低血压等一些严重症状,特别在老年患者的使用中,TCA的不良反应尤其容易发生。

受限于这些缺点,TCA 固然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盛极一时,在抑郁症的临床治疗中被广泛使用,然而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随着更加有效的抗抑郁药的研发与使用,TCA终于也成为了历史。

目前的抗抑郁症临床治疗中,TCA已经不再使用[8]。

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出现了四环类抗抑郁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马普替林,这绝对算得上是抗抑郁药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马普替林相较于TCA具有很多优点,首先一方面就是其见效快,通常在患者服用3至4小时之后药效就开始发挥。

其次是马普替林的不良反应少,这不单表示在其对患者内分泌系统的呵护方面,而且在心血管的呵护上也优于TCA。

第三节、抗抑郁药的进展及评价抗抑郁药经过将近七十年的发展种类繁多,因此,为了对抗抑郁药进行更加明晰的了解,笔者对目前主要的抗抑郁药进行了分类。

参考学术界对于抗抑郁药的分类方法,抗抑郁药可以依照以下的尺度进行分类:(一)依照研究时间分类此类分类方法是依照抗抑郁药的研究时间进行分类的,上文已经说过,抗抑郁药可以分为两代,第一代包含早期不成逆性的MAOI以及TCA,第二代则包含5-HT再摄取抑制药、新型可逆性MAOI、新型三环类抗抑郁药、新四环类抗抑郁药等。

(二)依照化学结构分类此类方法依照抗抑郁药的分子结构进行分类,分类尺度是其主结构的联环数量,因此,可以分为一环、二环、三环、四环等。

此类分类方法相对来说比较简单,但是由于其依照化学结构进行分类,因此可以归为一类的药物一般具有很相似的化学性质,在抗抑郁药的使用中此种分类方法也很重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