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王府长史司初探
《圣旨雁门关》碑考
《圣旨雁门关》碑考《圣旨雁门关》碑考——嘉靖为何“退革还林”?张宝国朔州市朔城区文化馆副馆长李柱先生曾多次与市内外同好徒步踏察雁门关至利民堡之间的明代内长城。
十多年前,他在雁门关以西不远处的八岔口古堡外发现明碑一通,觉得颇具考古价值,便多方反映,建议政府有关部门收藏之。
2002年冬,前市长张建欣责成专人办理此事,终使这通古碑栖身于朔城区崇福寺文管所。
2006年初,笔者有幸参与《朔州历史文化概览》的版前校勘工作,得便一睹所辑该碑之文。
因原稿脱字、疑字较多,难作句读,更难释解其意,遂约李柱先生数访崇福寺,观摩原碑。
经甄别,多有新识之字,几知原意。
现试作句读,擅解如下,以便读者知闻,并盼方家指正。
一、《圣旨雁门关》碑文《圣旨雁门关》钦差整饬雁门等关兵备、山西等处提刑按察司副使杨,为修理关隘、设重险以固疆国事抄;蒙钦差提督雁门等关兼巡抚山西地方、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苏,钦差总督宣大偏保等处地方军务兼理粮饷、都察院左都御史兼兵部左侍郎翁,案验俱准。
兵部咨:嘉靖二十七年四月十一日,本部尚书赵等题。
奉圣旨:“雁门宁武二关、东西十八隘口,一切禁山,地土退革还林;年久居民,听其安住;应该征粮,查册处分;禁山事例,责成提调官往来巡视,禁缉砍伐耕垦事宜。
刻石隘口,以示永久。
每年终,将终遣过犯禁军人、参劾过官员,具奏各长史司,启王知会。
口北应、朔、浑源、山阴、马邑等处,如果禁山内有征粮田,备行大同巡抚衙门,查册处分。
各府争占地土、禁山居人,悉照奏内事理施行。
”等因蒙此,合行刻石,晓谕禁约。
今后一应人等,敢有擅入禁山砍伐林木、耕垦地土,参将、守备、守口等官即便擒拿解道,问发南方烟瘴地面充军。
各官容情故纵者事发,一体参奏,治罪不恕。
须至榜者,委官崞县县丞为条陈边备事官,以备答圣心事抄;蒙钦差整饬雁门等关兵备、山西等处提刑按察司副使王案验。
钦差提督雁门等关兼巡抚山西地方、都察院右副都御史陈,批该本道,呈前事,踏勘明白,四至分明,本道册备田帖为照;蒙钦差管理三关、整饬兵备、提调仓粮、山西按察司副使贾案验。
论明代镇守内官的设置、地位与作用
论明代镇守内官的设置、地位与作用李建武【摘要】镇守内官是明代政治制度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明代"双轨制"中内官体制在地方的集中体现.镇守内官设置范围的普遍性表明其得到国家的认可并加以推广,公署及其附属人员表明镇守内官体制的日益稳定及其权势的扩张,敕书、关防、旗牌是明代官员行使权力的必备之物.明代镇守内官不再仅是皇帝的家奴、亲信,而是逐渐成为参与地方管理的公职人员.明代镇守内官体制在各地的运转具有重要的政治功能,对地方社会产生了深刻而复杂的影响.【期刊名称】《安徽史学》【年(卷),期】2018(000)004【总页数】9页(P34-42)【关键词】明代;镇守内官;政治;地方管理【作者】李建武【作者单位】廊坊师范学院历史学系,河北廊坊 065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248镇守内官*参见方志远:《明代的镇守中官制度》,《文史》1995年第40辑;田澍:《嘉靖前期革除镇守中官述论——兼与方志远先生商榷》,《文史》1999年第49辑;赵现海:《明代北边镇守太监研究》,《故宫学刊》总第6辑,2010年;胡丹:《明代“九边”镇守内官考论》,《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9年第2期,等。
是明代极具特色的一个群体,是永乐以后由宫廷派往各地、加以镇守或守备职衔、肩负守护地方之责的内官,与其他奉敕行事、事毕而回的内官不同,他们固定驻于地方,拥有专门的镇守公署。
镇守内官的设置起因于明代地方管理体制的不完善,随着永乐以后北边及内地军事防御形势的变化,原先的都、布、按三司体制已经无法满足现实的需要,总兵、巡抚等钦差官员逐渐成为地方大员,镇守内官亦是如此。
仁宗即位以后,镇守内官的名称正式出现,朝廷率先向南京、甘肃等地派驻镇守内官。
土木之变后,镇守内官的设置逐渐普及到北部各边和内地各省,逐渐形成一套比较完善的镇守内官体制。
嘉靖十八年(1539年),明世宗裁撤了各边及各省的镇守内官,其体制遭到重大打击。
明代宗藩制度与皇位继承的关系
浅析明代宗藩制度与皇位继承的关系摘要:朱元璋建立明朝后,为巩固朱姓王室的稳定统治实行了宗藩制度。
宗藩制度以宗法制为基础,从而分封藩王并且规定了明代藩王的政治、军事、司法、经济等特权。
明代皇位继承以嫡长子继承制为原则,确立了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继嗣规则。
宗藩制度与皇位继承有着一定的关系,宗藩制度对于皇位继承制给予了补充,但二者却也相互矛盾。
在宗藩制度下,强大的诸王为夺取皇位屡屡发动叛乱,对于皇位的继承构成了很大的威胁。
关键词:宗藩;制度;皇位;继承中图分类号:k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2-0168-02明朝建立者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的皇帝,也是一位雄才大略的政治家。
为了适应大一统的政治局势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他对政治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对子孙进行了分封,从而形成了宗藩制度。
宗藩制度是明代政治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它对明朝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朱元璋制定这一制度是以宗法制为基础来分封诸王,旨在巩固朱氏王朝的长久统治。
明代皇位继承也严格按照宗法制下的嫡长子继承制而实行。
宗藩制度与皇位的继承之间有着一定的联系。
一、宗藩制度朱元璋建立明朝后,摆在他面前的是如何使朱家皇朝长久统治,他总结了西周以来历代统治经验,认为分封是巩固统治、长治久安的良策。
对于分封制度朱元璋解释说:“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为国家,下安民生,宜各有爵封,封镇诸国。
朕非私其亲,乃尊古先哲王之制,为久安长治之计。
”①他认为要想国家长治久安、皇位永续就要避除宋元孤立形式,效仿古代分封建制,分封同姓诸王,共卫王室。
洪武二年,朱元璋在初编《皇明祖训》时决意法定分封诸王。
诸王在其封地建立王府、设置官署。
朱元璋制定的分封制以宗法制为基础,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根据封爵典制规定嫡长皇子册立为皇子,其他皇子分封亲王,亲王嫡长子年及10岁立为王世子,长孙立为世孙。
其余王子年满10岁封郡王,郡王嫡长子为郡王世子,嫡长孙则授长孙。
流寓文学院明代宁夏流寓群体生存空间转换的文化结晶以明代《宁夏志》、《..
流寓文学院明代宁夏流寓群体生存空间转换的文化结晶薛正昌摘要院特定历史背景下人群的流动形成了流寓文学袁尤其是文人谪戍与文人官员异地为官遥流寓文学是地域历史与文化研究的重要对象袁梳理明代叶宁夏志曳尧叶嘉靖宁夏新志曳尧叶嘉靖固原州志曳尧叶万历宁夏志曳关于流寓文学的记载袁可理清明代宁夏流寓文化的类型有宗室群体尧与宗室相关联的朝廷高层文化人尧谪戍群体尧从事管理的各类文化人群等袁他们上自野朝使冶袁下至入幕文人遥叶嘉靖宁夏新志曳里已专门罗列了野流寓冶一类袁明确记载了谪戍宁夏有代表性的文化人及其谪戍的原因遥流寓人群与地方文化生成关系密切院一是移民生成地域文化袁二是流寓人群带来地域文化之繁荣袁三是留下了延生的文化根脉袁四是体现了特殊的时代性袁五是流寓人群直接彰显地域文化的特殊性袁深层影响着地域历史与人群的文化成因遥关键词院流寓文学曰宁夏曰生存空间曰谪戍群体中图分类号院I206.5文献标识码院粤文章编号院员园园猿原愿缘源载(圆园14)11原园131原园5寓袁通常解释为离开本土旅居他乡遥叶周书曳有野南北流寓之士袁各许还其旧国冶的记载遥叶现代汉语词典曳里已经没有野流寓冶这个词袁但从历史与文化的源流中追溯袁其内涵是多元的遥流袁是一种刑罚袁即把有罪之人放逐到边远贫困的地区遥从地域上讲袁又有边远之地的意思遥叶书曳载院野五百里荒服袁三百里蛮袁二百里流冶袁从地理空间上界定了流寓的远近程度遥由野流寓冶可以清晰地看出袁时空和地域的转换袁使流寓者的生存空间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遥我们这里说流寓袁是指特定历史背景下人群的流动过程遥历史上的流寓现象袁并非只是因罪或其他原因而被贬谪的人群袁还包括因重大历史背景而迁徙的人群要要政治性移民尧军事性移民等遥无论对于个人还是群体袁这种生存空间的转换和人生经历的变化袁都与流寓文化发生了密切的关系遥明代西北地区袁属于历代移民最多的时期袁移民数量估计有44万人淤遥明代宁夏袁是防御蒙古民族南下的重要军事防区袁军屯尧民屯与商屯移民形式叠加袁人数众多袁而且还有不少谪戍的文人官员也被发配到宁夏遥有了流寓人群的经历袁就有了地域空间上流寓文化的产生遥文学是文化的一部分袁同样反映地域文化风情及个性气质遥过去袁野往往执著于籍贯袁而忽视了文学家流动遥这使地域文学研究仅立足于作家占籍的考察袁而未将作家的迁徙问题收入视野噎噎流寓文学应该是地域文学研究的重要对象袁应该是地域文学史不可或缺的基本构成冶于遥这样来审视地域文学袁还是有道理的遥流寓文化研究袁近年已得到学界特别关注袁研究者认为这种文化现象与文化人类学尧民族精神史等密切相关袁是一个跨学科的研究课题遥无论如何袁流寓与空间直接相关袁流寓文化与地域文化相融袁文人流寓的经历所记载反映的文化思想和民族精神不只是自身的经历和体悟袁也记载着地域文化的沿袭传承与升华遥从这个意义上审视流寓文化袁与大移民有直接关系袁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移民过程中文人的流寓经历遥一尧流寓文化群体与作为流寓文化指多元群体在大背景下的文化生成与文化文化积淀遥从文化人类学这个层面看袁明代宁夏流寓文化的类型基本有四大群体院一是宗室群体袁二是与宗室相关联的高层文化人袁三是贬谪群体袁四是伴随屯田与军事管理而来的文化人遥实际上袁在这些人群中无论是外任官员袁还是贬谪尧游历尧求举尧入幕文人等袁他们的文化现象都绕不开特定地域时空袁容易凝聚和生成一种人文精神遥明代初年袁朱元璋将他的皇子先后三批分封在全国重要地方袁尤其是北部边地袁目的是想让他们全力维护大明王朝的长治久安遥我们不评说皇子皇孙们为明朝的天下治理有何作为袁但的确为各个就封地的文化事业做出了贡献遥受封宁夏的是朱元璋第十五子朱栴袁他以庆靖王的身份在宁夏数十年袁撰写并留下了目前能看到的宁夏最早的地方志书叶宁夏志曳袁记载了大量明代以前宁夏地方历史文化内容袁写下了不少歌颂宁夏平原野塞北江南冶富庶景象所承载的黄河农业文明的诗词袁当然也留下了他终老宁夏的积怨和不平遥朱栴的第六子安塞宣靖王朱秩炅袁是朱栴之后在文化与文学方面最有成就的人之一袁留下了叶沧洲愚隐录曳六卷袁叶樗斋随笔录曳二十卷袁叶明史窑艺文志曳里都有记载遥明代叶嘉靖宁夏新志曳将他们父子的诗歌与作为归并在一起另立一门袁称为野宗室文学冶盂袁突出了这类人群在地方文化建设方面的作用遥庆靖王朱栴不但写了不少歌颂宁夏平原农业文明的诗文袁也写了不少描写宁夏镇城及外围文化遗产与大自然的诗曰同时也写了不少愤懑不平的词遥野廿载住边疆袁两鬓成霜遥天边鸿雁又南翔遥借问夏城屯戍客袁是否思乡冶渊叶浪陶沙窑秋曳冤袁老境思归袁借问屯戍客以表达胸中的苦闷遥野古兴州袁古灵州袁白草黄云都是愁袁劝君休倚楼冶渊叶长相思窑秋眺曳冤袁野乡国他年袁关河今日袁到此欲愁绝噎噎一曲词成袁九回肠断袁矫首贺兰冶渊叶春云怨与吴谦袁谦时客塞下曳冤遥塞下尧贺兰山尧黄河意象袁最能代表宁夏袁作者是满眼愁绪袁一腔怨愤遥同时袁他还是怀念初到宁夏时的落脚地韦州袁这里有他的王府袁有王府属下的群牧监袁有可供狩猎的蠡山袁叶朝中措忆韦州拥翠亭曳尧叶临江仙窑避暑韦州袁行有日矣袁喜而赋比曳等诗袁集中书写这个地方袁流露了他对韦州的思念与留恋遥明代袁从庆靖王朱栴就封宁夏尧宁夏镇军事防御与屯田的整个过程看袁是一个多元的大移民时期袁也是一个地域文化生成与传播的重要时期遥这期间无论政府袁还是民间袁所发生的大事件尧可歌可泣的故事袁包括流寓生活的辛酸悲苦和无法避免的死亡袁同样反映着流寓文化与士人的处世心态遥安化王朱寘钅番在宁夏兵变尧震惊朝野的哱拜之乱袁给宁夏镇城尧庆王府和老百姓带来重大灾难袁成为流寓文化的一部分遥明代永乐朝以后政治形势的变化袁使分封各地的亲王在政治上已经没有作为遥庆靖王朱栴家族也是一样袁但这个享受着皇室待遇的庞大寄生皇族袁在当时就为文化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袁形成了一个与贬谪宁夏的文化人相融合的文人圈子遥以叶宁夏八景诗曳为例袁就可以看出当时这个文人圈子的作为及其影响力遥如朱栴的叶西夏八景图诗序曳袁丰林王的叶西岭秋容曳袁安塞王樗斋的叶古冢谣曳袁陈武德的叶宁夏八景诗曳袁就连寺僧静明也写了叶丽景园八咏曳等不少诗遥王府长史袁是个特殊职位袁也是有名份的文化人遥按照汉代的体制袁丞相下有长史袁类似于相府中之秘书长袁后来有了变化遥明代袁亲郡王公主府皆有长史一人袁为正三品官袁总其府中之政令遥明代王府官属颇为庞大遥据叶明史窑职官志曳记载院王府长史司左右长史各一人袁其属典籍一人遥所辖则审理所正副审理各一人袁典膳所正副典膳各一人袁奉祠所正副奉祠各一人袁典乐一人袁典宝所正副典宝各一人袁纪善所纪善二人袁良医所正副良医各一人袁典仪所正副典仪各一人袁工正所正副工正各一人袁伴读四人袁仓库大使副史各一人遥实际上是一个浓缩了的小朝廷遥长史人选袁在明万历初年以前袁基本都是进士出身袁万历以后长史人选基本都是举人充任遥由叶万历宁夏志曳看袁万历三年浙江余姚人孙汝汇以进士身份出任庆王府长史袁此后数十年间袁出任庆府长史的人选都是举人身份榆遥历任王府长史尧纪善等官员袁也是王府文化圈子的主要力量袁写了不少诗文袁如刘昉的叶韦州八景曳袁周澄的叶盐池曳袁刘牧的叶蠡山叠翠曳尧叶白塔城钟曳遥王府纪善王逊也写了大量的诗文袁如叶西夏重阳曳尧叶夏宫秋草曳尧叶黑水故城曳尧叶汉渠春水曳尧叶良田晚照曳等遥可见袁文化圈子里的人袁一个话题就可以有多人写出多首诗来遥叶嘉靖宁夏新志曳里袁把衔朝廷之命到地方办差的官员称为野朝使冶遥在野朝使冶这部分内容中袁著名官员文人金幼孜最具代表性遥叶明史曳载袁野三年持节宁夏袁册庆府郡王妃冶遥时在宣德三年七月袁朝廷命礼部尚书兼英武殿大学士金幼孜尧吏部员外郎魏骥为正副使前往宁夏袁持节册封宁夏左卫指挥使赵壁之女为煃妃袁宁夏左屯卫指挥佥事张铭之妹为荧妃袁宁夏中护卫指挥同知倪升之女为炵妃遥叶嘉靖宁夏新志曳卷二载袁金幼孜为太子太保尧礼部尚书袁永乐年间持节使庆府袁遍历畿胜袁多所题咏虞遥出使宁夏时间野永乐年间冶与叶明史曳记载不一样袁宣德三年袁金幼孜出使宁夏是准确的遥金幼孜渊1367要1431冤袁江西峡县渊明朝时属新淦县冤人袁官至户部右侍郎兼文渊阁大学士袁不久又加太子少保兼英武殿大学士袁曾与解缙同值文渊阁遥金幼孜写宁夏的诗院叶将至宁夏袁望见贺兰山曳尧叶至宁夏曳尧叶出郊观猎至贺兰山曳袁叶嘉靖宁夏新志曳里有记载袁其诗描写了宁夏的地理环境尧社会发展与贺兰山景观袁诗文的背后同样折射着时代影子袁更彰显其社会意义和文化意义遥第一袁野风沙近塞居人少袁斥候渊堠冤连云逻卒闲冶曰野白海堆盐封碛外袁黄河引水注田间冶遥金幼孜前往宁夏途中看到宁夏镇外围是风沙袁是遍地防御城堡遥作者应该是沿长城内侧进入宁夏镇的袁因为他还看到了偌大的盐池遥明代宣德年间袁北部边境相对处于安然时期袁冲突与战争较少袁所以他看到巡逻的边兵也是一种闲适状态遥第二袁野驲骑初秋别帝京冶遥金幼孜出京前往宁夏是在秋季袁当时的宁夏镇城在京城大员眼里属于野边城冶遥宣德时期袁正是就藩宁夏的第一代庆靖王朱栴回京无望的时期袁见到了代表皇帝来册封的使臣金幼孜袁野藩府感恩心倍切冶袁野极知白首蒙恩遇冶袁已经野白首冶的朱栴很高兴袁希望朝中特使能带回他的感激之情和期待内迁的夙愿遥第三袁金幼孜出使宁夏期间袁前往贺兰山观猎袁领略了贺兰山的雄姿袁引发思古之幽情袁野昔年僭伪俱尘土袁犹有荒阡在目前冶遥金幼孜看到了西夏皇帝的陵园袁在他眼里的西夏政权属于野僭伪冶袁但野荒阡冶与野尘土冶都成了历史遥金幼孜的宁夏之行袁缘于册封庆王府郡王妃事而来袁他出使宁夏并留下的诗作袁也是因为有了宁夏之行才得以传世遥实际上袁他此行留下的诗文不少袁他游走了宁夏不少地方袁并有诗留下来袁如叶三清观曳尧叶丽景园曳等袁从文化传承的意义上袁宗室文学是另一种表现形式遥这里所说的流寓群体袁是指贬谪宁夏尧且有较大影响的文化人遥叶嘉靖宁夏新志曳卷二袁就专门罗列了野流寓冶一类遥同时袁列举了数位流寓文人的代表遥这些人都曾在杭州尧南昌等地为官袁明确记载是因野谪戍冶而到了宁夏遥明代宁夏镇虽然是镇的建置袁但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袁军镇的相关机构设置层次齐全袁屯田人数多袁来宁夏任职的高层文化人也多遥据叶嘉靖宁夏新志曳记载袁笔者作了不完全统计袁这一时期记载的主将有50 余人袁巡抚40 余人遥这中间不乏著名的文化人袁从他们留下的大量诗文也支持这个观点遥杨守礼尧陶希皋尧孟霦尧王越尧冯清尧唐龙尧杨一清尧王琼尧刘天和尧崔允尧赵时春尧韩文尧李梦阳尧王珣尧齐之鸾等袁都是陕西固原三边总督或宁夏巡抚等高级官员袁他们或者奉朝廷之命巡边袁或者奉命来宁夏犒赏军队袁大都是著名的文化人遥从宁夏明代地域整体看袁他们与庆王府这个圈子尧谪戍宁夏的文化人尧地方文化人应该是有关联的袁都是在战争背景下宁夏地域上生活过的文化人袁留下了大量描写宁夏历史与文化的诗文袁是地域文化积淀的重要组成部分遥明代的官学制度袁分中央官学与地方官学两大系统遥所谓官学袁即由国家设置袁政府派遣教官教学与管理的学校袁办学经费由政府统一承担遥地方官学系统有儒学性质的府尧州尧县尧卫儒学等遥据叶明史曳载袁洪武二年以后袁朝廷大规模兴建学校袁府设教授袁州设学正袁县设教谕袁推进了地方学校的大发展遥成化中期又制定卫学之制袁是专为军人子弟设立的学校遥明代地方儒学与卫所武学是相当发达的袁野天下府尧州尧县尧卫所袁皆建儒学袁教官四千二百余员袁弟子无算袁教养之法备矣冶遥明代宁夏镇虽然属军事建置袁但办学时间较早袁朝廷也重视卫学的设立遥早在野洪武中诏宁夏中屯及左尧右屯卫总设儒学一袁置官品秩如府学袁其印文曰宁夏中屯卫等卫儒学遥至是袁以中屯卫并入宁夏卫袁故改为宁夏等卫儒学冶愚袁这是永乐四年将原中屯卫并入宁夏卫之后的记录遥历代宁夏镇都御史或巡抚等官员都很重视宁夏学校教育遥洪武二十九年朱真即奏请设立宁夏中屯等卫儒学袁五年后因故而废遥永乐元年袁朱真再奏立宁夏等卫儒学袁此后再未停办过袁生员也较多袁野宁夏之学袁萃五卫渊宁夏卫尧左屯卫尧前卫尧右屯卫尧中屯卫冤之生徒袁常数百人冶舆遥野噎噎宁夏卫学徒袁皆军卫子弟之秀噎噎登科入仕者能与中州齿袁可谓极盛而无以加矣冶遥地方官学袁其教学内容与中央官学体系一样袁目的和方向是科举考试袁地方官学向中央官学每年要输送生员遥宁夏卫儒学办得好袁野自洪武以来袁登科目者近七八十人袁咸布列内外有声望冶余遥影响还是很大的遥明代宁夏有7 个卫的军事建置遥除以上宁夏5卫之外袁中卫渊今宁夏中卫市冤儒学始建于正统年间袁为巡抚陈禹奏建遥后卫渊今宁夏盐池县冤亦建有儒学袁时在嘉靖二十九年袁为巡抚王邦瑞奏建遥明代宁夏境内7 卫袁每卫皆建儒学遥灵州于弘治十三年设过儒学袁弘治十七年撤销野州冶的建置袁儒学亦随之停废遥但灵州有个特殊现象袁设过野商学冶遥明天启元年袁学政张九德奏设野商学袁以惠商人冶遥还设立过武学袁与明代整个官学体制是一致的遥明代宁夏灵州设立野商学冶极具社会意义袁至少是明朝与沿边蒙古人贸易有密切关联袁也与明代商业文化发展的社会现状有关遥明代宁夏还建有两处书院遥一是巡抚吴公所创办的野养正书院冶袁后改名为野宁夏揆文书院冶袁书院设在宁夏镇城遥二是朔方书院袁嘉靖四十五年户部郎中蔡国熙奏建袁书院建在后卫渊今宁夏盐池县冤遥宁夏学田袁面积也较大遥隆庆五年袁巡抚张公设置袁庆王及诸郡藩捐田三百余亩以供书院之用遥明代设有社学袁是州尧县学的预备学校遥社学的兴起袁在明代弘治至嘉靖时期遥宁夏镇设立社学五处院中卫一处袁广武营一处袁平虏一处袁灵州一处袁兴武营一处袁覆盖了宁夏镇重要军事防御点遥社学的设立袁为卫儒学也输送了不少生员遥由于高层文化人管理地方袁明代文化教育相对兴盛袁培养了不少本土文化人袁胡汝砺尧管律就是地方儒学培养出来的地方本土文化人的代表遥他们不但编修了叶嘉靖宁夏新志曳袁而且留下了不少诗作遥据叶嘉靖宁夏新志曳载袁截止嘉靖时期袁宁夏科举取得进士功名者15 人袁取得举人功名的81人袁皆外地为官遥对宁夏地方历史文化做出过巨大贡献的有3 人袁他们是胡汝砺尧管律尧杨经遥胡汝砺尧管律二人留下了叶嘉靖宁夏新志曳袁杨经留下了叶嘉靖固原州志曳遥二尧流寓与地域文化秦汉开发宁夏以来袁为了北部边境安全与军事防御袁历代统治者都往宁夏移民袁即使元代蒙古民族建立政权之后袁也有大量移民进入宁夏遥元代灭亡之后袁退守草原的蒙古兵锋仍经常南下袁与明朝发生冲突和战争遥在地域上袁宁夏肩负着重要的军事防御任务遥在这个背景下袁明代移民成为宁夏历史上最多的时期袁体现了当时最为突出的移民文化特征遥移民的各类人群袁以上已作了简略的归类与叙述遥从流寓人群与地域文化的视角看袁外来文化人群占主要部分袁本地文化人群所占比例较小遥从诗歌展示的主要内容看袁一部分描写战争背景袁一部分描写宁夏平原山川风貌袁一部分描写宁夏镇的文化建筑和文化景观袁一部分描写宁夏平原野塞北江南冶的富庶景象袁等等遥无论哪种表现形式袁促使本地士大夫群体的生成尧外来流寓文化群体与本土文化的结合袁最重要的机制都是移民遥文化交流与融合的途径很多遥文化的交流融合袁首先是移民袁特别是大规模的移民潮俞遥外来文化人对于移民地的地域文化袁会带来直接而深远的影响袁其重要原因就是移民的结果逾遥明代野宁夏的开发是军事移民的结果噎噎移民的迁入为当地生产力的提高创造了有利条件冶輥輯訛遥对于明代宁夏地域文化的生成来说袁这是不争的事实遥大规模尧长时间的移民袁不仅在很大程度上为当地驻军解决了粮饷问题袁而且创造和积累了地方文化遥野历代移民的主流是从经济文化发达的地区迁入相对不发达地区袁所以必然会传播先进文化袁推动迁入地区文化水平的提高遥移民中如果还有较高的知识分子成分袁这一过程就进行得更快袁成效也就更大遥因此袁移民输出地的文化水准和移民本身的文化素质袁对文化传播的结果有决定作用冶輥輰訛遥这里说的文化传播袁是文化人直接的传播遥在这个过程中袁无论是宦游尧漫游袁还是谪戍于某地袁这些文化人都会对地域文化产生直接影响袁都会给地域文化留下珍贵的文化记忆和文化遗产遥这里主要指就封于宁夏的庆王府尧仕宦于宁夏的名公臣卿遥对于明代宁夏来讲袁政治与学术同步袁实际上依托的都是不同形式的移民遥移民兴办了学校袁带动了科举考试袁培养了本土人才遥野科举与仕宦袁是文化融合的另一条重要途径噎噎官员的升迁和贬黜也是文化交流融合的渠道冶輥輱訛袁袁先生这个提法较新院将官员的升迁与贬黜都看作是地方文化交流与融合的途径遥他还列举了王阳明贬官贵州龙场驿尧苏轼贬官海南的文化作为袁进一步阐述这个问题遥审视明代宁夏地方文化袁这是一种全新的视角遥唐宋以前描写宁夏北部的诗文袁没有形成整体实力袁而是散见于各种诗集渊文集冤之中遥明代流寓人群带来宁夏地方文化的繁荣袁大致表现在三个方面院一是流寓人群渊包括升迁于宁夏的高级官员冤的诗文已相对集中于各种文集与地方志书中袁展示了明代宁夏地域文化的整体性遥二是形成地域文化的圈子袁庆王府文化人尧谪戍宁夏的文化人尧本土文化人等融合成为一个相对松散尧规模较大的文化人圈子遥三是本土文化人群的形成袁本土人群已介入地方历史文化的研究袁如胡汝砺尧管律的叶嘉靖宁夏新志曳袁杨经的叶嘉靖固原州志曳遥四是形成地域与流寓人群的文化载体院叶宁夏志曳尧叶嘉靖宁夏新志曳尧叶嘉靖固原州志曳等遥这些文化人群袁对宁夏地方文化的奠定和发展起过重要作用遥明代叶宁夏志曳袁是我们目前能看到的宁夏最早的地方志书遥它记载并留下了宁夏早期历史与文化的内容袁尤其是明代政治尧经济尧军事和文化方面的内容遥一方面袁它记载尧传承和为后人提供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曰另一方面袁又成为后人研究宁夏历史文化的重要史料遥叶嘉靖宁夏新志曳尧叶嘉靖固原州志曳尧叶万历宁夏志曳等袁同样为后人留下了文化遗产袁是宝贵的文化资源袁可供传承遥宁夏地理位置处在中原农耕文化与北方草原游牧文化的碰撞交融地带袁北方游牧民族的南下往往会给宁夏带来政治经济尧军事社会与文化融合的变化遥这种变化袁从历史时空看袁缺少延续性遥比如明代初年在宁夏设立府治袁五年后又撤销府治袁境内人口全部内迁遥数年后再移民进来屯田遥这只是短时期内的变化袁如果在更长的时空就容易将人群与已形成的文化基础与特色的延续性淡化遥明代宁夏袁庆王府这个大家族在宁夏生存二百多年袁留下了记载和反映那个时代的文化的作品遥其他或宦游袁或为官袁或谪戍宁夏的文化人袁现在都有后裔留在这里袁他们同样留下了那个时代的文化遥野文化的传播离不开人口的流动袁所以移民运动本质上是一种文化的迁徙运动冶袁人群的失去袁就影响了文化的再生遥有人群的往来袁就有时代文化的创新和文化的绵延不断遥从传承的意义上说袁明代宁夏历史与文化在体现其当代性的同时袁仍为后人提供了数百年前政治军事尧经济社会与文化生态的缩略图遥明代初年宁夏设立府治袁但洪武五年就弃地徙民于陕西遥洪武九年命长兴侯耿炳文弟野耿忠为宁夏卫指挥袁率谪戍之人及延安尧庆阳骑士立宁夏卫袁缮城郭以守之冶輥輲訛遥宁夏卫设立的开始袁就有一部分属谪戍之人遥耿忠为宁夏卫指挥袁本身也带有降级惩罚的意味袁叶明实录曳卷118有野不循轨度袁谪降守边冶的记载遥有过谪戍经历的人群袁尤经历过的流寓生活有关輥輳訛袁这个说法对袁但不是全部遥因为能留下让后人看得到的文化现象袁不是有过流寓经历的人都能写得出来袁留得下来袁很大程度上仍仅限于文人流寓遥空间的移位袁时间的消磨袁究竟会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一个时代和一方水土钥又会在多大程度上改变文化生态和个人心灵钥实际上既影响袁也改变遥流寓地域宁夏的大移民袁无论是庆王府袁还是宦游尧谪戍的文化人袁他们的处世心态尧人生追求尧苦乐荣辱等都由身临其境的大自然和社会所承载袁折射的是时代和地域上的时空遥他们留下来的记载和描写宁夏历史地理与文化的诗文袁同样影响着这个地域上的历史文化和人群遥时至今日袁考察宁夏历代文化生态袁庆靖王朱栴的叶宁夏志曳袁谁能绕得开钥研究宁夏明代军事社会尧政治经济袁尤其是文化袁叶嘉靖宁夏新志曳尧叶嘉靖固原州志曳尧叶万历宁夏志曳里的相关记载袁都会提供原汁原味的实例和文献遥注释院淤輥輯訛輥輰訛葛剑雄尧曹树基尧吴松弟院叶移民与中国曳袁中华书局渊香港冤有限公司1992 年版袁第171尧233尧236 页遥于蒋寅院叶流寓文学初探曳袁叶中国社会科学报曳2013 年1月11 日遥盂虞叶嘉靖宁夏新志曳卷2袁宁夏人民出版社1982 年版袁第131要132尧 122 页遥榆石茂华纂修院叶万历宁夏志曳袁台湾学生书局1969 年影印版袁第209 页遥愚叶明太祖实录曳卷62遥舆余叶嘉靖宁夏新志曳卷1袁宁夏人民出版社1982 年版袁第61尧 60 页遥俞輥輱訛袁行霈院叶关于中国地域文化的理论思考曳袁叶北京大学学报曳渊哲学社会科学版冤 2012 年第1 期遥逾钱志熙院叶试论野四灵冶诗风与宋代温州地域文化的关系曳袁叶文学遗产曳 2007 年第2 期遥輥輲訛朱栴院叶宁夏志曳卷上袁宁夏人民出版社1996 年版袁第2页遥輥輳訛刘强院叶流寓与死亡曳袁叶文史知识曳 2012 年第11 期遥作者简介院薛正昌袁男袁 1956 年生袁宁夏固原人袁宁夏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袁宁夏银其是文化人袁付出太多袁但却都留下了足以影响后世的文化产品遥流寓文化与历史上的移民时代所有人或多或少川袁750021遥渊责任编辑刘保昌冤。
明朝官职祥表--池鳞
督察院
通政使司
直属于皇帝 的监察部 门,分管每 个省的检查 工作(当时 大明有十三 个省)。十 三道监察御 史与直属于 皇帝的六科 给事中统称 为皇帝与各 部门之间的 收发出纳机 关,处理内 外章疏敷奏 封驳之事
大理寺
全国最高上 诉机关。与 督察院、刑 部构成了三 法司
詹事府
负责辅助太 子的机构,
2 正六品 2 正六品 9 正八品 2 正八品 2 正九品 6 从九品 1 未入流 无定员从六品 无定员正七品 无定员正七品 无定员未入流 1 从四品 1 正六品 1 正八品 5 从八品 15 从八品 10 正九品 7 从九品 1 从八品 1 从九品 2 未入流 1 正二品 从九品 1 正三品 2 正四品 2 正六品 2 正七品 2 正八品 5 正八品 31 正九品 34 从九品 1 从七品 各1 天、地、朝日、夕月、先农坛、帝王庙、祈谷殿、长、献 1 从九品
1 3 3 1 1 1 2 7 2 2 2 2 2 2 2 2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 1 1 1 1 2 5 6 1 2 2 2 1 1 1 1 1 1 1 1 4 2 1 1 1
正五品 正五品 正五品 从五品 从五品 从五品 正六品 正六品 正六品 正六品 正六品 正六品 正六品 正六品 正六品 正六品 正六品 正六品 正六品 正八品 正九品 正八品 正九品 未入流 正九品 从九品 正九品 从九品 正九品 从九品 正九品 从九品 未入流 正九品 从九品 正九品 从九品 从九品 未入流 正九品 从九品 未入流 未入流 未入流 未入流 从九品 未入流 从九品 未入流 未入流 未入流 未入流 未入流 正二品
名
工部
主事 1 正六品 主事 1 正六品 主事 1 正六品 主事 1 正六品 主事 1 正六品 主事 2 正六品 主事 2 正六品 主事 1 正六品 主事 1 正六品 照磨 1 正八品 检校 1 正九品 司狱 6 从九品 尚书 1 正二品 左侍郎,右侍郎 2 正三品 司务 2 从九品 郎中 1 正五品 郎中 1 正五品 郎中 5 正五品 郎中 1 正五品 员外郎 1 从五品 员外郎 2 从五品 员外郎 1 从五品 主事 2 正六品 主事 5 正六品 主事 3 正六品 主事 2 正六品 主事 1 正六品 所正 1 正七品 所副 2 正八品 所丞 2 正九品 大使 1 正九品 管理建筑, 副使 2 从九品 后勤,水 大使 1 正九品 利,制造 副使 2 从九品 大使 1 正九品 副使 1 从九品 大使 1 正九品 副使 1 从九品 大使 1 正九品 大使 1 正九品 副使 2 从九品 大使 1 正九品 大使 1 正九品 副使 1 从九品 大使 1 正九品 副使 1 从九品 大使 各1 未入流 副使 各1 未入流 提举 1 正八品 副提举 2 正九品 典使 1 未入流 大使 1 从九品 副使 1 未入流
明代王府述略
兴王:成化二十三年封藩国湖广德安府安陆,弘治四年迁湖广承天府。
雍王:成化二十三年封藩国保宁府阆中,弘治三年迁湖广衡州府。
寿王:弘治四年八月封藩国四川保宁府,正德元年迁湖广德安府安陆。
根据王府兴建时期、地点和王府改迁封地等情况,可知明代王府设立的特点:
赵王府1404年始,郑王府1443年始,
崇王府1474年始,潞王府1571年始,
福王府1601年始。7伊王府(1391-1564)卫王府(1424-1438)
秀王府(1457-1472)徽王府(1466-1555)
汝王府(1491-1541)5陕西秦王府1370年始,肃王府1392年始,
庆王府1393年始,韩王府1424年始,
荣王府1491年始,桂王府1601年始,
惠王府1601年始。9潭王府(1370-1390)湘王府(1378-1399)
辽王府(建文中-1568)谷王府(1403-1417)
郢王府(1391-1414)梁王府(1424-1441)
岐王府(1495-1501)雍王府(1490-1507)
寿王府(1506-1545)景王府(1541-1565)10浙江00江西淮王府1436年始,益王府1487年始。2豫王府(1370-1374)宁王府(1403-1519)2福建00广东0淮王府(1424-1436)1广西靖江王府1370年始。10云南0岷王府(1393-1424)
明朝有不少皇帝之子被封王爵或有王号【注[1]】,但并不是每个“王”都有自己的王府。有些藩王甚至还没来得及就位自己的藩国就一命呜呼;有些藩王则可能被“除藩”而使得王府被新封的藩王使用。
根据笔者统计,明朝曾有王号的皇帝之子共计85位,有封地藩国的亲王数计有54系,明代亲王府共计约40处,它们分布在我国西安、太原、开封、武汉、长沙、成都、桂林、大同、兰州、南昌、洛阳、昆明、济南等重要城市,其中在我国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中就占有10个(约合42%),由于明代王府规划设计以明代皇宫为摹本,可谓是明代紫禁城的缩影,因而在历代藩王府第中对我国传统城市发展影响最大的当推明代王府。一、明代王府分布状况及特点
明代兖州鲁王和王府定稿
明代兖州鲁王和王府一、朱檀及以下历代亲王明初,朱元璋建立政权不久,开始实行对诸子分封的制度。
即除封长子为皇太子外,其余诸子皆封亲王,以“镇固边防,翼卫王室。
”他的第十子朱檀封为鲁王,驻兖州。
朱檀生于洪武三年(1370),他的生母郭宁妃,是濠县人郭山甫的女儿。
据说郭山甫“善相人”,朱元璋刚起兵时,郭山甫一见他就认为他的相貌“贵不可言”,并对自己的儿子说:“吾相汝皆可封侯者,以此”,便把女儿送朱元璋为妾。
从此一家人追随朱元璋。
后来郭山甫的两个儿子果然都封了侯,郭妃也备受宠爱,曾“摄六宫事”。
这大概也是朱檀备受朱元璋疼爱的原因。
朱檀受封的时候出生才三个月。
这一年,朱元璋曾派人到曲阜祭孔,同时也代襁褓中的朱檀行祭告鲁国山川之礼。
祭告的碑文中说:朕以一身渡江,始立太平郡,次驻金陵,于今一十六年。
枝叶茂盛,子孙十有一人。
已命长子为皇太子,其余幼者,于今年四月初七日皆封王爵。
以第十子檀国于鲁,境内山川之祀,王实主之。
因其年幼未能往祭,欲令作词以奉献,其词并非己出,然久不告神,朕心甚歉。
今朕以词实告,遣使赍香帛、陈牲礼、申祭告,惟神鉴之!这一段文字词旨坦率,明白如话,当是出自朱元璋的亲笔或口授。
从中可以看出他对朱檀的爱怜之情。
朱檀长到15岁时,离开南京到兖州“之国”。
在此之前,兖州已为他修造了皇城和宫殿。
兖州也从此由一个三级行政单位的县(瑕丘县、嵫阳县)升格为二级行政单位的兖州府的治所,辖有四州二十三县,此后逐渐形成鲁西南一带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和重镇。
因此可以说,朱檀到兖州的就藩是兖州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
这一年是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
朱檀是一个短命的亲王,四年之后,年仅19岁就去世了。
据纪載,他死于“饵金石药毒发伤目”,即服用道家为希求长生而炼的丹药中毒。
朱元璋因此很生气,谥之为荒王。
按《谥法》有“好乐怠政曰荒”的说法,这里也有恶其荒唐之意。
但是我们知道,在一般情况下,服用金石药之类似乎不应该是一个不到二十岁的青年的事。
论明代大同代王府的旅游开发
马志强 , 男, 教授 , 通信作者 。
・
1 07・
山西 大同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该壁东西长 4 5 . 5 米, 壁高 8 米, 厚2 . 0 2 米。 由于其
一
、
代 王府概 况
卫司等一应俱 全 。掌理府 事的长史 司设在 王府 之西 。 4 . 显示 皇威 。为 显示 皇威 , 王 府 中建有 许多 牌
大 同位 于 山西省 北部 ,大 同盆 地 的 中心 ,晋冀
蒙三省交界之处 , 黄土高原东北边缘。为明代北方 之屏 障, 北京之 门户 , 晋冀蒙之咽喉要道 , 是历代 兵家必争之地 。明太祖朱元璋十分重视大同重要的
第3 0 卷 第 6期 2 0 1 6 年 1 2 月
文章编号: 1 6 7 4 — 0 8 8 2 ( 2 0 1 6 ) 0 6 — 0 1 0 7 — 0 3
山西 大同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J o u r n a l o f S h a n x i D a t o n g U n i v e r s i I y ( S o c i a 1 S c i e n c e )
地理位置和无法替代 的军事地位 , 他把大同列为明 代 九边重镇 之一 , 并 于洪武 二 十 四年 四月 十三 日改
封其 十三 子朱 桂为代 王 ,以加强 大 同的 防卫 力量 。 代 王府 是朱 桂 的府 邸。坐 落 于大 同城 东东 北 方 向。 朱桂 就藩后 在 辽 、金 西京 国子 监 的原址 上 改建 。时 间是 洪武 二 十五年 ,即公 元 1 3 9 2年 。
明朝职官列表
大使
银库 大官署 珍羞署 良酝署 掌醢署
大使 卿
少卿
主簿厅 常盈库
各牧监 各牧监 各牧监
各群
主簿厅 司仪、司 宾二署 司仪、司 宾二署
寺丞
主簿 大使 监正 监副 录事
群长
卿 左、右少卿 左、右寺丞 主簿
署丞
鸣赞
司仪、司 宾二署
序班
司仪署 司宾署
从七品
从八品 从九品 从九品
从三品 正四品 正六品 从七品 正九品 从九品
左春坊
左春坊 左春坊
巡抚云南兼建昌、毕节等处地方 赞理军务兼督川、贵粮饷 巡抚贵州兼督理湖北、川东等处 地方提督军务
巡抚天津地方赞理军务
巡抚登莱地方赞理军务
巡抚安庐地方赞理军务
巡抚偏沅地方赞理军务
巡抚密云地方赞理军务
巡抚淮扬地方赞理军务
巡抚承天赞理军务
抚治郧阳等处地方兼提督军务
赞理松潘地方军务 通政使 左、右通政 誊黄右通政 左、右参议 经历 知事 大理寺卿 左、右少卿 左、右寺丞 司务
宝钞提举司 宝钞提举司 宝钞提举司
钞纸局
印钞局 宝钞广惠库 宝钞广惠库 广积库 广积库 广积库 赃罚库
郎中
员外郎
主事
照磨 检校 提举 副提举 典史 大使、副使 大使、副使 大使 副使 大使 副使 典史 大使
正五品
从五品
正六品
正八品 正九品 正八品 正九品
正九品 从九品 正九品 从九品 正九品
户部
户部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辖属
职官名
品秩
宗人令
正一品
左、右宗正 左、右宗人 经历 太师、太傅、太保 少师、少傅、少保 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 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 太子宾客
军司马历代职权
3.秦代的官职“郡长史”在历代沿革演变的情况怎样?郡长史历代演变图——《歷代職官表》卷五二九零表注:长史,官名,秦置。
汉相国、丞相,后汉太尉、司徒、司空、将军府各有长史。
参阅《汉书.百官工勤表上》和《后汉书.百官志一》。
其后,为郡府官,掌兵马。
唐制﹐上州刺史别驾下﹐有长史一人﹐从五品。
至清﹐亲王府﹑郡王府置长史﹐理府事。
参阅《通志.职官六》﹑《清通典.职官十》汉制,丞相下有两长史,其职务等于丞相府中之秘书长,亦即最高国务机关中之事务主官。
将军之幕府中亦有长史,为幕僚长。
长史亦得分领军队作战,则称为将兵长史,班超①即曾为此官。
边郡亦有长史,以太守②佐官之身份,出领边防兵。
魏晋以后,州郡官多带将军开府,遂与司马③同为州郡之佐官。
唐代之州郡长史有两种,一为大都督府④之长史,为从三品官,如镇(恒)州⑤、扬州⑥之节度使,即以镇州、扬州大都督府长史之身份充节度使,其名义虽为幕僚长,事实即是统帅。
一为州刺史⑦下之长史,则为从五品官,名为刺史之左,却无实职。
又清沿明制,亲郡王公主府皆有长史一人,为正三品官,总其府中之政令。
惟清代之王府既无封邑,长史以下各官仅在府中管理事务而已。
明代则王府官属颇为庞大。
据《明史.职官志》所载:王府长史司左右长史各一人,其属典籍一人。
典膳所典膳正副各一人,奉祠所奉祠正副各一人,典业一人,典宝所典宝正副各一人,纪善所纪善二人,良医所良医正副各一人,典仪所典仪正副各一人,伴读四人,仓库大使副使各一人。
《歷代職官闡釋.八書.长史》一零零——一零一注释:①班超:班超,字仲升,汉族,汉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
是东汉著名的军事家和外交家。
班超是著名史学家班彪的幼子,其长兄班固、妹妹班昭也是著名的史学家。
班超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但内心孝敬恭谨,审察事理。
他曾出使西域,为平定西域,促进民族融合,做出了巨大贡献。
②太守:原为战国时代郡守的尊称。
西汉景帝时,郡守改称为太守,为一郡最高行政长官。
试论明代王府官铨政制度
纪室 、左 右 直 史 、典 印 、典 乐 、引 礼 舍 人 、仪 仗 司 和吏 目等 官 ;成 祖 时 将 靖 江 王 府 设 谘 议 所 改 为
长史 司 ;万 历 年 间 ,周 府 设 宗 正 一 人 ,后 各 府 亦 渐置 成 制 。总 的 来 看 ,明代 王府 官 的设 置 ,洪 武
本定 型 。
王府 官 制 度 由来 已 久 。两 汉 时 期 是 王 府 官 正
式形 成 时期 ,凡 王 国置 太 傅 、 中尉 各 一 人 ,后 来 又 在各 国置 郎 中令 一 职 ,即 后 来 的长 史 。晋 宋 时
王 府师傅 以兼 官 为 之 ,没 有 固定 员 额 。至 宋 代 设 置 府官 ,国官不设 也成 了变通 之道 。 明代 王 府 官 设 置 始 于 明 太 祖 朱 元 璋 。朱 元 璋 称 帝后 , “ 宋 元 孤 立 ,失 古 封 建 意 ” 惩 ,于 是 “ 择 名 城大都 ,豫 王诸 子 。 “ 其 壮 ,而遣 就 藩 服 ” ” 待 , 目的是 “ 卫 边 陲 ,内资 夹 辅 ” 外 ,因此 ,于 皇 子 封 王 时 ,“授 金 册 , 金 宝 , 岁 禄 万 石 , 府 置 官 属 ”1卷 -系 - 。此 设 “ 署 ” 即 王 府 官 属 ,据 l(4 4 l 帝 诸 官 《 明史 》记载 ,明代 王 府 官 始设 于 洪 武 三年 ,最初
赵 月耀 , 雷 炳 炎
( 湘潭大 学 哲 学 与历史 文化 学院 ,湖 南 湘潭 4 0 ) ¨1 5
摘 要 :王 府 职 官 是 自汉 代 正 式 形 成 的 ,专 门辅 导 宗 室 、 管 理 藩 府 日常 生 活 和 行 政 的 特 殊 职 官 群 体 。 明 代 对 王 府 官 的铨 选 、 考核 、 升 转 和 致仕 的 重视 程 度 与 宗 藩 地位 的 变化 有 莫 大 的 关 系。 明代 王 府 官铨 政 制 度 以 正 统 为 界 , 先 后 经 历 了 由重 视 到 歧 视 的 更 替 过 程 。正 统 以后 , 王 府 官铨 政 制 度 的 弊 端 导 致 了 王府 官 庸 、劣 、老 病 问题 日益 突 出 ,这 是 与 明 中后 期 藩 禁 制 度 的 形 成 , 宗藩 权 利 受 限 以及 明 延 为 解 决 “ 选人 一 官 缺” 供 求 矛盾 休 戚 相 关 的 。
明朝洪武三十年的南北榜案的起因分析
明朝洪武三十年的南北榜案的起因分析摘要:洪武三十年(1397),在明朝的历史上发生了一件重大的事情,这就是著名的“南北榜案”,事情发生的极其巧合,在当年二月的会试中被录取的全部都是南方人,北方人竟无一人录取,朱元璋怀疑当时的考试官有徇私舞弊的倾向,便训斥其考试官,并对考试官严加治罪,随后录取的全部为北方人,这个事件开辟了明朝南北取士的先河,并在明朝以后的科举制度中形成定制。
关键词:南北榜案;起因;洪武三十年;结论一、南北榜案的简单介绍洪武三十年(1397)丁丑科,二月会试,以翰林学士刘三吾、王府纪善白信蹈为考试官,取录宋琮等五十一名,经三月廷试后,以陈安阝为第一名、尹昌隆为第二名,刘谔为第三名,是为春榜。
因所录五十一名全系南方人,故又称南榜。
这个结果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南方经济、文化比北方发达的实际情况,但是北方人一名未取,则为历科所不见。
会试落第的北方举人因此联名上疏,告考官刘三吾、白信蹈偏私南方人。
明太祖朱元璋为此命侍读张信、侍讲戴彝、右赞善王俊华、司直郎张谦、司经局校书严叔载、正字董贯、王府长史黄章、纪善周衡和萧揖,以及已经廷试取录的陈安阝、尹昌隆、刘谔等,于落第试卷中每人再各阅十卷,增录北方人入仕。
但经复阅后上呈的试卷文理不佳,并有犯禁忌之语。
有人上告说刘三吾、白信蹈暗嘱张信等人故意以陋卷进呈。
朱元璋大怒,五月,追定考官刘三吾为蓝玉党,以老戍边;白信蹈、张信等被凌迟处死;陈安阝、刘谔、宋琮等人也遭遣戍,仅戴彝、尹昌隆免罪。
六月,朱元璋亲自策问,取录任伯安等六十一名,六月廷试,以韩克忠为第一名、王恕为第二名、焦胜为第三名,是为夏榜。
因所录六十一人全系北方人,故又称北榜。
以上就是关于南北榜案的简单介绍。
二、南北榜案的起因南北榜案是源于一次科举考试,因此可以说它的间接原因来自于科举考试制度,而直接原因则来自于一次偶然的考试成绩,在明朝的历史文献中有很多关于南北榜案这件事的记载,然而关于记载事情发生的原因却很少,只有二本书的记载谈到了事情发生的原因,一本是在《明实录·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之二百五十三》中的记载直接说出了这件事情的原因,书中是这样记载的:“六月辛巳朔,上御奉天殿,策试下第举人。
明代唐王府浅探
088《名家名作》·研究一、设立藩王明朝初立,将诸皇子分封为镇守一方亲王的战略举措逐渐被朱元璋提上议程。
当时没有现成的分封之制,明太祖只得“仿汉、晋、六朝及有元之制而参酌之”[1],在参照元代宗王镇守之制之后,决定分封诸位皇子。
诸皇子被分封为镇守地方的藩王,营建王府,并赋予镇守地方的实权。
唐王即为所设置的藩王之一。
二、王府的建立洪武之初,南阳府初定,朱元璋在此设南阳卫以守之。
南阳卫治所在“南阳府城内通淯街”[2]。
永乐二年(1404年),南阳卫治所被重新扩充修缮,以作为唐王的居所。
南阳府治和县治主要分布在城西南方向。
王府在南阳城稍偏西北的方向,与长史司等王府机构自成一体,且“王府主要建筑群位于砖城内”[3]183。
所以从永乐二年(1404年)至崇祯十四年(1641年),此处为唐王府邸。
朱桱受封后,除王府的宗庙和宗学之外,其他与王府相关的机构如长史司及下属文官机构、承奉司及下属内官机构等也一并建立起来。
养正书院,即宗学,位于城东。
唐成王向朝廷奏请宗学以教宗人,正德初落成。
崇善寺建于元代,明代重修,史料载“明唐宪王奉敕建……成化丙戌,请额袭赐,曰崇善”[4]。
朱元璋只为朱桱配设中护卫。
明成祖朱棣曾为藩王,深知诸王拥兵的弊端,所以没有给朱桱配设左右护卫。
王府下的服务机构各司其职,而长史负责“王府之政讼,辅相规讽以匡王失,率府僚各供乃事”[5]1837。
长史总领王府政务,辅之以规劝亲王之责,率领府中文官为王府服务。
若有赐名、婚丧、袭封爵位、奏疏、进表等事项,则由长史负责上奏。
承奉司是王府最高的内官机构,管理王府内官内使,负责王府日常杂务,还“专掌王府营办出纳之事”[6]309。
另外,王府还有典膳、典服、门正等内官,其中“典膳,掌祭祀、宾客,王妃之膳差”[7]1837。
典服主要负责王府人员的服饰,如衣物和巾帽,尤其是唐王、王妃等人的重要衣物。
门正主要负责照看王府宫门及扫洒修缮等事务。
中护卫隶属唐王府。
王府池子:旧时王府院中池,流入寻常百姓家
德王何许人也?德王名叫朱见潾,是明代英宗皇帝朱祁镇的次子。
明朝天顺元年(1457),明成祖朱棣的六世孙明英宗朱祁镇复辟即位,复立长子朱见深为太子,同日封其余四子为德、秀、崇、吉四王,朱见潾即为德王。
德王朱见潾(1448-1517)原名朱见清,为英宗次子、明宪宗朱见深异母弟,母宸妃万氏。
明成宗对他这个弟弟恩赏有加,据史书记载,当时德王朱见潾享受的各种待遇仅次于大明皇帝。
德王缘何在济南?因为封地在德州,所以叫德王。
德王怎么会到济南来了呢?原来朱见潾爱恋济南湖山泉水之胜,以德州地方贫瘠,风沙过大为由,要求改建王府于济南。
他看中了济南城区最繁华的地段——珍珠泉畔,以珍珠泉泉群为核心,在原都指挥司署张荣府宅基础上改建、扩建而成德王府。
德王府为当时济南城中最大的建筑群,王府内建有三座大殿,分别称名为承运殿、圜殿和存心殿,并建有正宫、东宫、西宫。
德王府下设长史司、审旧时王府院中池 流落民间百姓家王府池子王府池子又名濯缨泉,原在德王府院内,故得名。
后来清军攻占济南后,废德王府为巡抚衙门,将王府池子划了出来,流落到民间。
文丨刘翠霞 图丨六月048/ TOURISM WORLD泉水Spring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理所、仪卫司、群牧所、纪善所、典宝所、典膳所、典仪所、奉祀所、工正所、良医所等机构,均驻王府内。
王府究竟有多大?据考证,王府东至县西巷,西至芙蓉街,南至今泉城路,北至后宰门街,四周有高大院墙。
园在府西,为侧园型宅园,时称“西苑”,包含珍珠泉水系和其北灌缨湖。
珍珠泉和灌缨湖果然是朱见潾的私家景致。
珍珠泉上建有渊澄阁,阁西是白云、观月两亭,阁后为孝友堂和燕居斋,白云楼废基上修建有灌缨轩,灌缨湖北岸堆有假山。
灌缨湖就是著名的北魏时期“曲水流觞”故事里的流杯池所在地,汇聚珍珠溪亭等诸泉而成。
湖水自南而北,绕过假山,经北墙下的水道汇入大明湖。
湖中可泛舟,湖水荡漾,云影入波,景色秀丽。
历史|明代王府文职官员(亲王府和郡王府)
历史|明代王府文职官员(亲王府和郡王府)
历史|明代王府文职官员(亲王府和郡王府)
上表据《皇明典礼》整理亲王府及郡王府文职官员官称、品秩、职掌、人数等信息,时间为建文改制后的王府文官制度。
★建文帝确定了郡王府的王府文官制度。
洪武时期系亲王府官定制,而“郡王府未有定制”;建文帝时期定了郡王府文官之制。
郡王府官各署官名与亲王府各所官名相异,以辨别威名贵贱。
★提高了王府文官比重。
主要表现为,一是增设人员。
亲王府增设了“宾辅、伴讲、伴书”;还增置正五品长史一员,基于此左右长史也由正五品降为从五品。
二是品秩提高。
亲王府伴读虽由四员裁为一员,但官员品秩由从九品增至从七品。
此外,亲王府各所官属为审理正、典膳正、奉祠正、典宝正、良医正、典仪正,建文改制后,各所官属没有正字。
★文官比重的增加,再度提高王府文职官属的地位,目的是为辅导规谏诸王,防范藩王起兵夺权的威胁,以此来强化朝廷对于宗藩的控制能力。
★建文帝对王府文官制度的改革与明太祖所定王府文官制度差异较大,过于急切。
大刀阔斧的改革加速了靖难之役的爆发,建文帝的改革也以失败而告终,所设官职随即被废,未能延续。
★永乐之后,明代王府官制复洪武旧制。
史载:“建文以来,祖宗成法有更改者,仍复旧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代王府长史司初探无风向微风2011-7-21摘要:王府长史司是明代管理亲王府事务的机构。
它的设置,实际上是为维护宗室利益和封建礼乐制度为目的的。
王府长史司作为藩王府的官属,其设置和职权范围是随着明代宗藩政策的演进而发生变化的,而王府官员的选任和境遇也表现出这一特点。
关键词:明朝;王府长史司;职能宗藩制度是明代政治体制的重要内容之一,而宗藩的管理亦兹事非轻。
明代对宗藩的管理是由礼部与藩王的官署王府长史司进行共同管理,但又独立于地方行政体系,这是明代宗藩管理的主要特征。
王府长史司是明代管理亲王府事务的机构,考察该王府长史司的设置、职能以及官员的选任、升迁与境遇,对于我们理解和研究明代宗藩制度是很有裨益的。
本文有鉴于此,简要撰述成文。
一、王府长史司的设置王府长史司作为管理亲王府事务的机构,其构建是随着明代宗藩制度的确立逐步完善起来的。
洪武三年(1370年),明太祖下诏分封诸子,“分茅胙土,以藩屏国家”[1](卷6,明太祖)。
为了维护藩王尊崇的地位和处理宗藩事务的需要,同年,明太祖也在各地藩王王府上置王相府作为藩王的官属。
王相府设立之初,“置王相府左、右相各一人,正二品左、右傅各一人。
从二品参军府,参军一人,正五品录事二人,正七品纪善一人。
正七品各以其品秩列朝官之次。
又置典签司、谘议官。
寻以王府武相皆勋臣,令居文相上,王相府官属仍与朝官更互除授。
是年置王府教授。
”次年(1371年),更定官制。
“左、右相,正二品,文武傅,从二品,参军,从五品,录事,正七品,审理正,正六品,副,正七品,纪善,正七品,各署典祠正、典宝正、典仪正、典膳正、典服正、工正、医正,并正七品,副,并从七品,牧正,正八品,副,从八品,引礼舍人,省注。
”又到洪武九年(1376年),“改参军为长史,罢王傅府及典签司、谘议官,增设伴读四人,选老成明经慎行之士任之,侍读四人,收掌文籍,少则缺之。
寻改王相府所属奉祠、典宝、典膳、良医、工正各所正并纪善俱正八品,副,从八品。
”洪武十三年(1380年),进行了一次较的调整,罢王相府,“升长史司为正五品,置左、右长史各一人,典簿一人,定王府孳牲所、仓库等官俱为杂职。
”同时在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置靖江王府谘议所,谘议、记室、教授各一人。
”这时,王府长史司制度正式确立起来。
建文帝即位后,锐意复古,“增置亲王宾辅二人,伴读、伴讲、伴书各一人,长史三人。
郡王宾友二人,教授一人,记室二人,直史一人,左、右直史各一人,吏目一人,典印、典祠、典礼、典馔、典药五署官各一人,典仪二人,引礼舍人二人,仪仗司,吏目一人。
其宾辅、三伴、宾友、教授进见时,侍坐,称名而不称臣,礼如宾师。
”建文帝设置了宾辅和伴读,以教育和辅导诸幼年王子。
同时官员人数也明显增加,这表明了朝廷欲通过教化达到约束诸王的目的。
成祖初,又恢复旧制,“改靖江王府谘议所为长史司”。
此时可以说至万其建制已经相当完善了。
又到了万历年间,“周府设宗正一人。
后各府亦渐置。
郡王府增设教授一人。
”(以上皆引自[2] (卷75,职官四)二、王府长史司的职能演变明初实行分藩政策,欲通过诸王“藩屏宗室”,巩固边防,加强皇权。
但是随着各地藩王势力的膨胀,容易形成对中央政权的威胁。
朝廷为防止“尾大不掉”的弊病发生,历朝皆逐步对明代诸王所拥用的特权加以限制,使得诸王在地方上的政治特权逐渐减弱,作为诸王府的官属,王府长史司的设置和职权范围实际上也在发生着变化。
洪武三年(1370年)定王府官制,分别设置左右相和左右傅,他们由勋臣和武臣担任。
朱元璋曾对王府的官员说及:“王府设官,本古之道。
惟文章之士,以匡王之性体。
吾欲端方朕封诸子,颇殊古道,内设武臣,盖欲藩屏国家,备侮御边,间中助王,使知时务”,王府官员权力较大“出则为将,入则为相”。
[3](卷7,谕秦王府文武官)他们可兼任行省参政,为地方行政首长,也可兼任都指挥使,掌握地方的兵权。
由于王府相傅官由于可以身兼数任,往往能够影响或直接干顶地方有司事务,靖江王府官就曾与指挥耿良发生矛盾,“甚有欺凌指挥之意”。
明太祖后来也意识到这个问题,于是“令武相若有警,出则为将护卫,指挥副之,归则不管军马钱粮刑名,其军情事务文武议之。
”[3](卷7,谕秦王府文武官) 洪武十三年(1380年),又对王府官属的设置和职权范围作了一次重大的调整,废除了王相,而提升了长史司的品级(为正五品),置左右长史各一人,确定王府长史司作为分封藩王府的属官机构,显然开始重要文官进行治理,有意压制武官。
这些措施的实行,其目的是为了更加明确王府官员的职权范围,从而约束藩王的权力。
成祖以后的各朝更是力图控制住各地藩王势力的发展,制定和逐步完善宗藩条例,对诸王的活动增加限制,同时也将王府官员的职权严格限制在王府范围之内。
王府长史司的具体职能,据《明史.职官志四》的记载:长史,掌王府之政讼,辅相规讽以匡王失,率府僚各供乃事,而总其庶务焉。
凡请名、请封、请婚、请恩泽,及陈谢、进献表启、书疏,长史为王奏上。
若王有过,则诘长史。
曾经过犯之人,毋得选用是职。
审理,掌推按刑狱,禁诘横暴,无干国纪。
典膳,掌祭祀、宾客,王若妃之膳羞。
奉祠,掌祭祀乐舞。
典宝,掌王宝符牌。
纪善,掌讽导礼法,开谕古谊,及国家恩义大节,以诏王善。
良医,掌医。
典仪,掌陈仪式。
工正,掌缮造修葺宫邸、廨舍。
伴读,掌侍从起居,陈设经史。
教授,掌以德义迪王,校勘经籍。
凡宗室年十岁以上,入宗学,教授与纪善为之师。
引礼,掌接对宾客,赞相威仪。
[2]( 卷75,职官志四)从这条史料来看,王府长史司的主要职能则是处理藩王内部事务、协助朝廷处理皇室宗族事务。
据于此,我们再结合明朝的宗藩政策及封建礼制的规定进行分析,其职能主要有:1、辅导相规讽,以匡王失。
明代藩王在封国内,拥有着相当大的政治、经济、司法特权,且掌握着一定的军事力量(王府护卫)。
虽然明太祖朱元璋实曾申谕诸王“惟列爵而不临民,分藩而不锡土”[4](列传三·诸王),但诸王欺压官民的事情仍有发生,对中央集权仍是一个威胁。
为了防范藩王作乱,朝廷除了增加了限制,强调祖制和礼乐制度的约束,另外很大程度上也寄托王府官员的辅导和规劝,“遇有所行,则择其善而去其不善,务引王于当道”[5](卷8,吏部王府官)。
永乐十年,赵季道、董子庄既要赴府任长史,成祖对两人敕曰:“朕子赵王,年少多愆礼度。
今简尔等为长史。
宜悉心辅道,谕以德义,使博究经史,以知古先圣贤之行事,及修身齐家之道;屏邪佞,亲忠良,随事规诲,务归于正,以承藩辅之重。
凡王国文武之臣能守正规谏助王,保全其国者。
毋轻易凌辱,朝廷闻之,亦以礼待,尔等慎毋阿顺,苟容畏缩不言,以负朕委任之意。
[6](p1560)”显然其长史司官有“奉王令旨行事,务要停当。
有窒碍难行者,当竭忠諫止”的责任,否则“如有怀姦倚势、拨置亲王、以售私情、害地方者,抚按三司等官会同参奏治罪。
”[7](p1232)总而言之,王府长史司在王府中实则是起到监督诸王行为的作用,劝导诸王尊君明礼,以维护地方安定和朝廷礼制的重任。
2、处理宗藩礼乐制度上的事务。
在封建中央集权统治下,统治阶级崇尚礼乐,将其作为维护社会秩序、巩固国家统治的手段之一。
“夫制中莫如礼,修政莫如礼,故有礼则治,无礼则乱。
居家有礼则长幼序而宗族和,朝廷有礼则尊卑定而等威辨”[8](p1336),明朝对宗藩规定有朝见、请名、册封之礼等规定,所谓“其生也请名,其长也请婚”[2](卷116,诸王一) ,遂有“凡请名、请封、请婚、请恩泽,及陈谢、进献表启、书疏,长史为王奏上。
”礼制的繁琐,通常是需要熟悉朝廷的礼乐典章的王府长史司官员进行辅导的,并为王奏上。
倘若藩王稍有失礼,亲王不仅会受到皇帝的降敕质问,而且王府的辅导官更会因未尽其职而受到重责。
例如“成化二十三年八月,宁王奠培以皇太子婚礼成,遣官表贺,其表文中称大婚。
宪庙言:‘婚礼不贺,人之序也。
今庶民之家尚不行此,况朝廷乎?王不据理遵例,乃遣人奉表来贺。
虽云致敬,所谓事之不以礼也。
况表中又不审轻重,谬称大婚,可乎?宜降敕谕王,俾知此意。
’仍令巡按御史逮治长史等官。
”[9](卷15)因而可以说处理宗藩礼乐制度上的事务实际上也成为王府长史司的官员平时主要处理的事务。
3、担任藩王的教育。
明代藩王养尊处优,拥有种种特权,考虑到他们“日后贵倨之气习,苟无礼义以养其心,又难束缚以丽于法,肄无所忌,民何以堪”[10](卷415,吕坤宗藩要疏)的情况出现,朝廷于是给各藩王安排专门的人员对诸王进行教导。
明太祖分封诸王时,就十分重视对藩王的教育问题,“由于诸藩王在新的秩序下,拥有这么重要的地位,他不惮其烦地给每个王子配备了儒士作师傅,教授他们以忠诚孝顺之道和屏藩皇室之理。
”[11](p144页)此后朝廷在王府中安排有教授、伴读,担任和帮助对藩王的教育,“凡宗室子弟其教读官有缺,宜速迁授不可稽误”[5](卷82,吏部王府官)这种规定便成为了定例。
三、王府官员的选任和升迁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定王府官制时,就认为“古君分封诸子,藩屏国家,先择人以输之”[3](卷8,王相府长史敕文),于是“以郑九成、王克复、汪河、文原吉、朱复为相,桂彦良、熊鼎为傅。
寻以耿炳文吴良谢成等为武相,傅位居文臣之上。
”[12](卷40,职官十二)任职王府长官的左右相和左右傅,皆是勋臣和武臣,他们可谓国之重臣。
洪武十三年(1380年)后,确立长史作为长官,规定“选老成明经慎行之士任之”[2]( 卷75,职官志四)。
王府官员以长史为长官,官员任满多受朝廷重用,“周忱曾任越国长史,后得升入户部侍郎,抚江南,终尚书。
”[5](卷82,吏部.王府官)但是明中叶以降,由于朝廷对宗藩势力的控制日益严格,进而对王府官员的选任与升迁有着更为严格的规定的。
朝廷仍规定若各王府有缺,“例该于国子监博士等官及在部听选,教职并各王府纪善等官内升用,其教授有缺,例该于听选教官内升用,止是亲王出府左右长史例该随得翰林院进士出身检讨升调。
”[13]而对于王府官员的升迁则“题准王府长史等官,今后非真能辅导有助贤能可录者,不许请加服色品级”,又有“凡称病乞令改用者,并勒令致仕,以辅导失职调者,不得授府州县亲民官。
”但王府官员通常是不能顺利的升迁,“先朝亲王出阁,例选翰林二人侍讲读。
天顺初,英宗从李贤议,改用进士二人,授翰林检讨。
及之国,即升其国左、右长史。
从行岁久,加服俸,终身不得他迁。
士人苦之。
”[14](卷4,宗藩)嘉靖八年(1529年)时,大学士杨一清曾上疏“乞容王官与别官一体升用,王亲亦选京官,纵不得内轻外之心,则展布猷,亦足自见”,但最终“吏部执不可”。
可见任职王府的官员职位的升迁变得很困难,若能升迁至显位便是成了奇闻,往往是终此官职,不复别用,直至致仕。
王府官员的重于选任而轻于升迁的矛盾,使得进士选长史者皆是怨声载道,再加上世人亦轻视王府官员,最终朝廷也逐渐“不以进士除保”[12](卷40,职官十二),而改用高年不等的举人,落职知县担任,长史司于是更成了位置闲散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