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中国与琉球的宗藩关系
明清中琉文人笔下的海洋意象
海洋文学公元1368年,随着明朝的建立,以中国为核心与周边国家建立起朝贡与册封关系的国际关系体系,这就是东亚封贡体系,成为公元1500年左右世界上并存的三大国际关系体系之一。
封贡制度,是一种以经济、文化交流达成政治目的的特殊体制。
我国东邻的古国琉球,又名中山,是位于我国台湾和日本鹿儿岛之间的一系列群岛。
明初洪武五年(1372年),太祖朱元璋派使臣出使该国,正式册封为藩国,定名为琉球,此后双方交往频繁。
明初至晚清,中国与琉球有着508年的宗藩关系。
明清两朝共为琉球世子举行25次盛大的册封仪式,正副册封使存名者45人,还有众多从客;琉球朝贡使和求学者前来中国数百年从未中断,直到光绪“五年,日本入琉球,灭之,夷为冲绳县”。
至此,日本灭其国,“废琉置县”,中琉宗藩关系被迫中断。
明清两代琉球册封使身系朝廷使命,除册封礼仪外,亦负有禀报册封行程以及疆域地理之任。
而作为文人,在沧海茫茫的航路上,不仅被奇绝风光所吸引,更为命悬一线、惊涛海浪而心有余悸,他们吟诗作文记载沿途岛屿,描述航海风险和琉球逸闻。
而琉球上自国王世子,下至官宦文人,不论是朝贡或求学于中国,还是迎接中国册封使臣,无不唱和以表海国之情。
明清册封使及从客等的海洋文学作品,主要收录在历代《使琉球录》中。
而琉球文人或官员的海洋文学作品,绝大多数出现在清代,主要收录在程顺则编辑的《中山诗文集》等文集,以及明清册封使或其他官员收录在使录文献或诗文选里。
500年间,两国文人创作了卷帙繁富、脍炙人口的海洋文学作品,成为中国海洋文学史上一颗耀眼的明珠。
尤其难能可贵的是,许多文学作品都是出使琉球的册封使和从客亲历亲闻所作。
中国古代诗歌讲求意象,意象是带着作者主观情思的客观固定而具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
真正具有美学意义上的“意象”一词,出现在刘勰的明清中琉文人笔下的海洋意象撰文|赵君尧海洋文学《文心雕龙》,其曰:“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
文学意象是主客体融合的产物,是作者借以表现思想、情感与艺术的对象,并赋予了不同的文化意识、审美情趣、民族精神。
历史趣谈琉球是清朝的属国吗?琉球是怎样被日本吞并的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琉球是清朝的属国吗?琉球是怎样被日本吞并的导语:琉球是今天日本的冲绳。
自明初以来,琉球与中国的关系就很密切。
清朝建立以后,琉球使节于1646年来华,受到顺治帝的接见。
从此,琉球使节与琉球是今天日本的冲绳。
自明初以来,琉球与中国的关系就很密切。
清朝建立以后,琉球使节于1646年来华,受到顺治帝的接见。
从此,琉球使节与清廷往来不断。
1662年,清廷派遣兵科副礼官张学礼为正使出使琉球。
此后,每逢琉球新王继位,都有清朝使节前往册封与庆贺、1663年(康熙二年)和1756年(乾隆二十一年),清帝两次赐印给琉球国王,乾隆所赐之印写有”琉球国王之印“字样。
直至19世纪60年代,琉球始终承认自己是清朝的藩属。
1872年,日本明治天皇登极,讽示流球朝贺。
琉球国王遣其子赴东京贡献方物。
日本天皇下诏,以琉球为藩属,1873年又列琉球为府县。
1875年5月。
日本强令琉球国王停止对中国的”朝贡“,并派军队驻扎琉球;为了消失中流之间”宗藩关系“的痕迹,6月又强令琉球改用日本年号。
1876年,日本在琉球设立司法机构,事实上将琉球置于其统治之下。
琉球国王不堪日本的侵*略压*迫,于1877年4月密遣紫巾官向德宏等人来华,呈递国正密信,恳求阻止日本的吞并行径。
清廷派何如璋到日本进行交涉,但未取得成果。
1879年3月,日本政府派兵占领琉球,3月30日正式宣布琉球为冲绳县。
1879年7月3日和23日,琉球国王又密令紫巾官向德宏两次赴天津拜谒李鸿章,请求清政府问罪于日本。
10月24日,琉球耳目官毛精长等人到北京总理衙门”长跪哀号,泣血吁请“,希望清政府能在”俯怜二百年效顺属藩“的份上援救琉球。
虽然清政府与日本再次进行交涉,但由于日本的蛮横和清政府的软生活常识分享。
琉球册封使列表[编辑]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琉球册封使列表[编辑]维基百科,⾃由的百科全书维基百科,⾃由的百科全书跳转⾄:导航、搜索⾃1404年起,每逢琉球王位发⽣更替之际,中国皇帝往往要向琉球派遣册封使。
以下是琉球册封使列表琉球册封使列表,列出了从1404年起,⾄1865年⽌,中国明朝、清朝两代向琉球派遣的所有册封使、副册封使的名单。
⽬录[隐藏]1 明朝2 清朝3 注释4 参考⽂献4.1 引⽤4.2 书籍4.3 ⽂章5 参见明朝[编辑]中国皇帝册封正使册封副使琉球王出发年到达年册封使著作明成祖时中(⾏⼈)武宁1404年1404年明成祖史失其名汪应祖(南⼭王)1404年1404年明成祖邵升(⾏⼈)[注 1]思绍1407年1407年明成祖陈季芳[注 2](⾏⼈)他鲁每(南⼭王)1415年1415年明仁宗柴⼭(内官)周彝(⾏⼈)?或阮⿍?或⽆副使?[注3]尚巴志1425年1425年柴⼭〈⼤安禅寺碑记〉、〈千佛灵阁碑记〉明英宗余忭(礼科给事中)[注 4]刘逊(⾏⼈)尚忠1442年1443年明英宗陈傅(刑科给事中)万祥(⾏⼈)尚思达1447年1448年明景帝陈谟(礼科给事中)?或乔毅(给事中)?[注 5]童守宏(⾏⼈)[注 6]尚⾦福1452年1452年明景帝李秉彝(吏科给事中)刘俭(⾏⼈)尚泰久1455年1456年[注 7]明英宗潘荣(吏科右事中)蔡哲(⾏⼈司⾏⼈)尚德1462年1463年潘荣〈中⼭⼋景记〉明宪宗官荣(兵科给事中)[注 8]韩⽂(⾏⼈司⾏⼈)尚圆1471年1472年明宪宗董旻(兵科给事中)张祥(⾏⼈司右司副)尚真1478年1479年明世宗陈侃(吏科左给事中)⾼澄(⾏⼈司⾏⼈)尚清1531年1534年陈侃《使琉球录》⾼澄〈操⾈记〉明世宗郭汝霖(刑科给事中)李际春(⾏⼈)尚元1562年1562年郭汝霖《使琉球录》明神宗萧崇业(户科左给事中)谢杰(⾏⼈司⾏⼈)尚永1575年1579年萧崇业《使琉球录》谢杰《琉球录撮要补遗》明神宗夏⼦阳(兵科右给事中)[注 9]王⼠桢(⾏⼈司⾏⼈)[注 10]尚宁1600年1606年夏⼦阳《使琉球录》明威宗杜三策(户科左给事中)杨抡(⾏⼈司司正)尚丰1629年1633年胡靖《杜天使册封琉球真记奇观》[注 11]明安宗陈燕翼(礼科给事中)[注 12]韩元勋(⾏⼈司⾏⼈)[注 12]尚贤1645年(未成⾏)未成⾏清朝[编辑]中国皇帝册封正使册封副使琉球王出发年到达年册封使著作康熙帝张学礼(兵科副礼官)王垓(⾏⼈司⾏⼈)尚质1662年1663年[注13]张学礼《使琉球记》、《中⼭纪略》康熙帝汪楫(翰林院检讨)林麟焻(内阁中书舍⼈)尚贞1682年1683年汪楫《使琉球杂录》、《中⼭沿⾰志》、《册封琉球疏抄》康熙帝海宝(翰林院检讨)徐葆光(翰林院编修)尚敬1716年1719年徐葆光《中⼭传信录》、《游⼭南记》乾隆帝全魁(翰林院侍读)周煌(翰林院编修)尚穆1754年1756年周煌《琉球国志略》嘉庆帝赵⽂楷(翰林院修撰)李⿍元(内阁中书)尚温1796年1800年赵⽂楷《槎上存稿》李⿍元《使琉球记》嘉庆帝齐鲲(翰林院修撰)费锡章(⼯科给事中)尚灏1806年1808年[注14]齐鲲《续琉球国志略》、《东瀛百咏》道光帝林鸿年(翰林院修撰)⾼⼈鉴(翰林院编修)尚育1836年1838年林鸿年《使琉球录》(失传)?[注 15]赵新于光甲同治帝(翰林院检讨)(翰林院编修)尚泰1865年1866年赵新《续琉球国志略》注释[编辑]1. ^《中⼭世鉴》、《中⼭世谱·卷四》记载明廷并未遣使,只赐诏书册封尚思绍;但《明实录·太宗⽂皇帝实录·卷六⼗六》和《明史·琉球传》皆记载明成祖遣使册封尚思绍,未记载使者姓名。
琉球问题的历史演变与现实应对
琉球问题的历史演变与现实应对近年来,琉球问题一直是中日两国关系中的重要议题,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与热议。
琉球问题发生的背景与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经历了多次变迁和演变,影响较为深远。
本文将从历史的角度出发,介绍琉球问题的演变过程,并分析当下的现实应对。
一、琉球问题的起源琉球群岛位于中国大陆南端和日本列岛北端之间,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战略要地,曾经被中国、琉球和日本统治过。
早在公元14世纪,中国明朝就曾经对琉球群岛进行统治,实行朝贡制度,琉球被称为“外藩之邦”。
1644年,明朝灭亡后,清朝继承了明朝对琉球的统治权,琉球也一直在清朝的宗主国地位下生存和发展。
19世纪40年代,中国清政府与日本发生了“琉球问题”。
原因是当时琉球群岛的国王访问中国进贡,甚至接受了官职,并赠送了一些礼物。
但是,日本幕府认为琉球是其藩属国,不应该与外国建立直接关系。
于是,日本派出军队占领了琉球,剥夺了清朝对琉球的宗主国地位,琉球从此被改为日本的附属国。
二、琉球问题的发展1895年,中日发生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签订的马关条约中,将台湾及其附属岛屿割让给日本。
在中国的未完全割让领土中,也有一些琉球的领土被日本佔领,到了20世纪初期,琉球成了日本的一个县。
二战胜利后,根据盟约规定,日本同意放弃了台湾和朝鲜半岛的统治权,但并未放弃对琉球的主权。
1951年,日本与美国签订的旧金山和约中,琉球并未被划归给美国。
随着时间的推移,日本与琉球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加剧,琉球的主权问题也逐渐成为中日之间的敏感议题。
1971年9月,日本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建交,日本同意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唯一合法的中国政府,将台湾及其附属岛屿视为中国固有领土。
但日本并没有取消对琉球的主权主张。
1972年,美国与日本签订了一项条约,将琉球作为一个县归还给日本,这引起了中国的强烈不满和反对。
三、现实应对当前,琉球问题仍然是中日两国关系中的敏感议题,需要加强对话与协商来寻求解决方案。
明代前期中琉关系
明代前期中琉关系汇报人:日期:•引言•明代前期中琉交往概况•明代前期中琉政治关系目录•明代前期中琉经济关系•明代前期中琉文化关系•结论01引言背景与意义明代前期,中国与琉球群岛的关系经历了复杂的变化。
随着明朝的建立和对外政策的调整,中琉关系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意义研究明代前期中琉关系有助于深入了解当时中国与海洋世界的关系,进一步揭示中国对外政策的发展和演变,同时也有助于理解琉球群岛在当时的地位和作用。
研究现状与问题研究现状目前学界对于明代中琉关系已有一定的研究基础,但多侧重于历史事件的描述和政治关系的分析,对于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探讨相对较少。
问题如何全面、深入地研究中琉关系的各个方面,特别是在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与影响,是当前研究中需要重点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同时,对于明代前期中琉关系的发展变化及其原因也需要进行深入的探讨和分析。
02明代前期中琉交往概况明朝前期,海上交通路线逐渐形成和完善,包括从福建、浙江等沿海地区出发,穿越台湾海峡,抵达琉球群岛的海上航线。
海上交通路线明朝前期,航海技术得到了显著提升,包括造船技术、航海地图和天文知识的应用等,为海上交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航海技术的进步随着海上交通的发展,海上贸易也日益繁荣,中国与琉球之间的贸易往来逐渐增多,涉及商品种类广泛,包括丝绸、瓷器、茶叶、金属制品等。
海上贸易的繁荣海上交通的发展官方使节往来明朝前期,中国与琉球之间建立了正式的官方往来关系,双方互派使节进行访问和册封。
这些使节往来加强了双方的政治联系和相互了解。
册封关系的确立明朝前期,中国对琉球进行了多次册封,承认琉球国王的地位和统治权。
这种册封关系对于维护中国与琉球之间的关系起到了重要作用。
朝贡体系的维护明朝前期,中国与琉球之间维持了朝贡体系,琉球向中国进贡并接受中国的册封,同时获得与中国进行贸易的机会和特权。
官方往来与册封民间贸易与文化交流民间贸易的发展明朝前期,中国与琉球之间的民间贸易得到了迅速发展。
清政府从未承认琉球(冲绳)属于日本
清政府从未承认琉球(冲绳)属于日本本文节选自《铁血中日:千年五战》(珠海出版社,2009年版)清政府在对日事务中的被动,不仅表现在甲午中日战争前后,甚至在20年年前,两者的角逐就已经开始。
琉球王国,是今天日本冲绳县的前身,它历来就是一个与朝鲜、越南性质相同的民族国家,是中国的藩属国。
清朝后期,中日两国针对琉球的长期交涉,也是一个很有标志性的历史事件。
由此可以看到近代中国在大变局时代的尴尬与无奈。
但是,有一个史实需要说明,即使日本单方面强占琉球,清政府也从未对其进行过承认。
明治维新之后,日本在努力摆脱自身危机的同时,积极推行对外扩张,以达到“失之俄美,取偿于东亚”的目的,1868年以明治天皇名义发布的诏书中,明确提出“开拓万里波涛,宣布国威于四方”。
而对琉球主权的攫取,是其扩张战略的重要一环。
但由于中国与琉球有着长达500年的藩属关系,日本不可能越过中国完成这一步骤。
中国对琉球拥有宗主权的时间至晚可以追溯到明朝。
明、清两代共有二十四次册使遣往琉球。
大明洪武五年(1372年),太祖遣使杨载诏谕琉球,琉球国中山王察度派遣其弟泰期等人跟随杨载来到北京,承认了对明朝的藩国隶属关系。
清王朝建立之后,1663年和1756年,康熙、乾隆分别赐印于琉球国王,表示继续承认琉球的藩属地位。
现在冲绳琉球王宫大殿上悬挂的“中山世土”,就是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册封琉球国王时所赐匾额的复制品。
琉球典籍也记录了与中国之间和谐的藩属关系和贸易活动。
汉字为琉球国官方文字。
由于中琉之间的这种亲密关系,当时的西方人甚至把琉球群岛视为中国领土,在1752年西方人绘制的中国海图中,就有琉球群岛。
琉球通过与中国的这种关系,不仅从获得大量物资供应和政治支持,还发展成为中国锁国之后进行海上贸易的“总代理”。
琉球的船只,不仅往来中、琉之间,还北上日本、朝鲜,又南下安南(越南)、吕宋(菲律宾)、暹罗(泰国)、亚齐、爪哇(印尼)、马六甲等,遍布整个南洋。
琉球是如何丢失的
琉球是如何丢失的刘钊2012-09-14 北京日报在古代汉语中,“石之有光者”谓之“琉”,“美玉”谓之“球”。
琉球群岛,正是一串撒落在太平洋上的美玉。
琉球位于中国台湾岛和日本九州岛之间,依东北、西南走向依次由奄美诸岛、冲绳诸岛和先岛诸岛组成,蜿蜒1000公里,总面积4600平方公里。
从名字也能看出它与中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1372年(明洪武五年),琉球中山王察度遣使来华,琉球正式成为中国的藩属国。
此后500多年,中国与琉球始终保持着宗藩关系。
随着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轰开大门,老大帝国自身难保,与周边小国之间的固有秩序也土崩瓦解。
师法西方列强而迅速崛起的日本一步一步挑战着清王朝的权威,吞并琉球只是它计划中称霸全亚洲的第一步。
琉球呼救1875年(清光绪元年),同治帝驾崩,光绪帝即位。
在帝国时代,没有什么比新君登基更重要的事了。
然而令清政府纳闷的是,作为藩属国的琉球对于如此重大的国家典仪竟毫无表示。
自1372年(明洪武五年)琉球中山王察度遣使来华,正式成为中国的藩属国以来,中国与琉球已保持了500多年的宗藩关系。
起初,琉球每岁一贡,贡船两只。
后来,明政府觉得接待起来太麻烦,便让他们隔年一贡。
明亡清兴,琉球又跟清王朝接续了这种宗藩关系。
在与藩属国的关系上,中国一直奉行“厚往薄来”的原则。
因此,琉球每每朝贡后,都能带着数倍于贡品的礼物满载而归。
在这种朝贡体制中,琉球是实际的受益方。
其中最突出的例子是明太祖朱元璋派“闽人三十六姓”进入琉球。
他们不但给琉球带去了生产技术,还带去了中华文明。
后来“闽人三十六姓”的后裔,很多都成为琉球国的股肱之臣。
由于受益良多,500年来琉球对中国的朝贡从不怠慢。
就连负责接待琉球使节的闽浙总督何璟都称,琉球“岁修职贡,较诸国最为恭顺”。
然而,就是这个最恭顺的属国在新君登基的大日子里,竟没有露面。
此时,他们正面临着来自日本的灭顶之灾。
日本与琉球的纠葛,说来话长。
1609年,日本萨摩藩主岛津氏出兵琉球,毫无武力防御能力的琉球束手就擒。
百年前琉球王国覆亡中国历史教科书避谈的一段
百年前琉球王国覆亡中国历史教科书避谈的一段历史上的琉球国,位于中国大陆东方(台湾岛的东北方)、日本九州岛西南方的大海中,为一群岛。
同古代日本一样,关于其国的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中国古史。
《隋书》中即有《琉求传》。
据1650年成书的该国用汉语自撰的第一部国史《中山世鉴》称:“盖我朝开辟,天神阿摩美久筑之。
”“当初,未〔有〕琉球之名。
数万年后,隋炀帝令羽骑尉朱宽访求异俗,始至此国地界。
万涛间远而望之,蟠旋蜿延,若虬浮水中,故因以名琉虬也。
”这就是说,中国隋朝时(581~617),该国始被称为琉虬。
查中国典籍,虬是龙的一种。
东汉·王逸《楚辞章句》曰:“有角曰龙,无角曰虬。
”而唐·李善《文选注》引《说文》则曰:“虯,龙无角者。
”以琉球群岛散布在大洋中的状态而言,谓之琉虬,实在非常形象。
然而可能因为古代中国都将龙作为华夏帝王的象征,史官写史多有忌讳,所以《隋书》就将它改为同音的“琉求”了吧。
此后,《元史》又写作“瑠求”,有的书中又称“留仇”,总之都是谐音。
到明代洪武五年(1372),明太祖朱元璋派使臣杨载携带诏书出使琉球,诏书中称其为琉球。
从此乃成为正式名称。
可见,连琉球国的国名也是中国取的。
据《殊域周咨录》载,该诏书说:“朕为臣民推戴,即位皇帝,定有天下之号曰大明,建元洪武。
是用遣使外夷,播告朕意,使者所至,蛮夷酋长称臣入贡。
惟尔琉球,在中国东南,远据海外,未及报知。
兹特遣使往谕,尔其知之。
”这份诏书除了以华夏自居中央,使用了中国历代皇帝习用的“蛮夷”之类词以外,毫无威胁恐吓的意思,是一种和平外交。
因此,琉球国中山王察度首先领诏,并立刻派遣王弟泰期,与杨载一同来中国,奉表称臣。
“由是,琉球始通中国,以开人文维新之基。
”(见1725年琉球国用汉语自撰的第二部正史《中山世谱》)继中山王后,琉球山南王承察度和山北王怕尼芝,也相继于翌年向中国皇帝称臣入贡。
当时琉球“三山分立”,相互征战。
明太祖知悉后,又去诏云:“使者自海中归,言琉球三王互争,废弃农业,伤残人命。
琉球与中日的关系
琉球与日本的联系:
1.在琉球被日本强行侵占前,曾多次对琉球进行骚扰和压迫。更不接受开罗宣言及波茨坦公告 归还一切 被占领土,以担心琉奴带领支那(中国)人清算日本为由,下达所谓玉
碎令,要当地驻军杀光琉球人!据不完全统计,在美军夺取琉球前,日军
共屠杀琉球民众26万余人,屠杀规模之大仅次于南京大屠杀!! 2.在1972年,美国将琉球的施政权重新交给日本后,日本不但不去安抚
返 回
总结
不论从历史的角度来分析琉球还是琉球与中日的关 系。我认为,琉球首先应该是作为琉球人的身份存 在于世界。而从国际方面、中国与琉球的关系,也 不可否认琉球与中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甚至在 某种程度上,琉球有很多一部分人属于华裔!而不 论从琉球的历史还是琉球与日本的关系,甚至是国 际方面,琉球人民都无法属于日本人民。而对于琉 球的独立运动,我表示百分百的支持,同时对于琉 球主动回归的呼声,我也深表赞赏!对于琉球人民 的现状,我们深表同情,同时鼓励琉球人民走向独 立与解放!
琉球人民的情绪,还继续把琉球人当“贱民”对待!对琉球实行残酷的
殖民统治! 3.现在琉球群岛仍是日本47个地方自治实体中经济最落后的地方!甚至
在一些日本人心中,琉球人也不算是日本人。
国际对于琉球主权的认同:
1.早在1943年的开罗会议约定琉球 由美中共同托管。 2.1945年签订的开罗宣言以及波茨 坦公告中,也要求日本将琉球归还 给中国!
琉球与中国的关系:
1. 1393年琉球学生开始到北京国子监学习,清代特设琉球学 馆于国子监内。 2. 明代有多次派出的册封使乘御冠船从中国到达琉球,带去 了乐舞以及戏曲。 3. 1492年琉球王国统一之际,便与中国结成朝贡册封关系。 4.琉球受到中国文化,特别是受闽南人和福州人部分风俗习惯 强烈影响,因此闽南话和琉球语言有些相同的地方。 5.1879年,琉球被日本吞并,但因东北被俄国侵略,无暇顾及 琉球问题,于是琉球问题被长期搁置。 6.当今中国,我们仍不承认琉球属于日本的领土!
宗藩体系视角下的琉球问题——以清廷的“球案”“存球祀”原则为中心
宗藩体系视角下的琉球问题以清廷的 球案 存球祀 原则为中心郭学铭㊀姜秀玉摘要:鸦片战争以来,东亚宗藩体系在内外双重压力下逐渐发生动摇㊂随着明治维新的进行,日本逐渐吞并琉球,成为最先直接挑战这一区域秩序的国家㊂而宗主国清朝在 球案 处理过程中所秉持的 存球祀 原则与软弱的外交态度正是受到冲击下宗藩关系松散无力的缩影㊂ 球案 不仅以琉球的丧失而告终,还因此影响了清政府的宗藩政策,从而反作用于宗藩体系,加剧了朝鲜等藩国的对清的离心力,加速了整个东亚宗藩体系的解体㊂直到甲午战争爆发,清政府丧失对朝宗主权,这种以 华夷秩序 为主体的宗藩体系彻底瓦解㊂关键词:宗藩体系;琉球;清朝;朝鲜; 存球祀中图分类号:K256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㊀文章编号:2095-6916(2021)11-0087-03㊀㊀一㊁近代宗藩体系下琉球的困境朝贡宗藩体系作为一种区域国际秩序体系长期存在于以中华文明为中心的东亚地区,对维护东亚地区的和平稳定格局具有重要的作用㊂一般来说,区别于近代具有法律约束性的国际条约体系,宗藩体系是以 道德 和 礼 作为体系规范的具有对 华 认同感的封建等级秩序格局㊂这样的认同感基于中华文化向周边传播过程中形成的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中华文化圈,而维系宗藩体系的先决条件则是中原政权相较于其他国家的绝对强势地位㊂在这样的宗藩体系下,藩属国臣服于宗主国,定期觐见纳贡,获得宗主国对其政权正当性的承认㊂宗主国则依靠自身的强大实力在需要时给予藩属国 包括军事行动在内的救援措施 [1]12,但除一些特殊历史时期外,宗主国不会干涉藩属国的内政和具体管理事务㊂到清朝时,东亚地区形成了以朝鲜㊁越南㊁琉球三国为主的制度化㊁规范化的宗藩体系㊂晚清以来,清政府陷入民族危机与政治危机的内外交困中㊂在打开清朝国门后,西方列强开始将目光放在其周边的藩属国身上㊂1852年,在罗伯特㊃包恩号华工起义事件中,英美等西方国家在未经沟通及允许的情况下,武装闯入琉球领土抓捕华工,完全无视并肆意践踏琉球的领土主权,而面对琉球方面护送苦力回国的请求,清朝的回应颇显无力,琉球当局在此事中实陷两难之境㊂这一境况恰恰是近代东亚宗藩秩序下各国面对外来冲击时的一个缩影㊂随后签订的‘琉美条约“标志着琉球被正式纳入近代条约体系,极大地冲击了清朝在东亚的政治权威,动摇了东亚宗藩体系,这很大程度上归因于清政府以军事优势为核心的绝对优势地位的瓦解,宗藩关系呈现出相当程度上脆弱性㊂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在明治天皇 开拓万里波涛 的思想指引下,日本开始了谋求侵占周边国家的步伐㊂1872年,日本改琉球国为藩,封尚泰为藩王,正式迈出了侵占琉球的第一步㊂1874年,日本出兵台湾,并在‘北京专约“中引出清朝承认其出兵台湾乃 保民义举 之口实,为进一步侵占琉球埋下了伏笔㊂1875年,日本强迫琉球停止向清朝朝贡,这相当于直接否定了中琉之间维持数百年的宗藩关系,彻底终结了琉球的 两属 状态㊂面对日本的 阻贡 要求,琉球当局一方面在琉日两地同日本据理力争,开展救国运动㊂另一方面,秘密派遣向德宏等人前往福州,陈 阻贡 之事,请求清朝的援助㊂1879年,日本 废琉置县 ,迁尚泰于东京,琉球被正式吞并㊂这里需要注意两点,首先,日本对琉球的一系列吞并活动,其实是将琉球看作一个主权国,利用国际法的原则对清朝秉持的宗藩原则进行挑战㊂其次,从李鸿章1877年2月提到的 现日本分兵盘踞琉球,难保不渐思吞噬 一说,可知清政府对日本在琉球驻兵一事是知情的,但在琉球求援之前,作为宗主国的清朝对于日本在琉球的一系列举动并没有作出反应①㊂没有绝对优势的军事实力,加之 伊犁问题 紧张㊁国际环境复杂,清朝不敢轻易将琉球问题诉诸武力,这是这一时期宗藩体系失效㊁琉球困境产生的根本原因㊂除此之外,清朝对琉球战略价值的判定也是其中的一个重780要因素㊂这样的价值判定集中体现于 球案 交涉过程中清朝所秉持的 存球祀 原则上㊂二㊁ 球案 交涉中的 存球祀 原则1877年,闽浙总督何璟等人通过向德宏了解到琉球情况后上奏清廷,认为琉球 地瘠民贫,孤悬一岛 无悍御边陲之益,有邻邦酿衅之忧 ,但琉球世代恭顺,此次遇阻贡之事,其情 亦可矜悯 , 若拒之过甚,转恐泰西各国谓我不能庇护属邦 [2]卷一21㊂李鸿章也认为 受琉球朝贡,本无大利 ,但是 若受其贡而不能保其国,固为诸国所轻 [3]5㊂甚至在日本 废琉置县 后,清政府内出现了 由中国提议免除(琉球)朝贡之制 [3]25的主张㊂这种观点在当时的奏复来往中多次出现㊂清政府认为琉球并不具有战略价值,对此事作出回应与援助只是为了展示作为宗主国的 绥远之恩 ,以维护自身的大国形象㊂需要注意的是,此时李鸿章等人对于中日实力的认知仍然是清远强于日本: 核其军额,颇属单弱[3]5㊂但是,李鸿章等人主张对此事的回应不应诉诸武力,而是通过外交途径解决㊂对于何如璋提出的 琉球三策 ,李认为 遣兵舶㊁责问及约球人以必救,似皆小题大做 [3]1㊂可以说这种价值判定奠定了后来以 存球祀 为核心的交涉基调㊂随着琉球人在清救国运动的高涨,清政府不得不对琉球问题加以重视㊂1879年,美国前总统格兰特来华游历,李鸿章在与格兰特的会谈中强调 朝贡有无非问题之所在 ,同时对格兰特 清朝所力争之处,乃土地而非朝贡 [3]41一言予以肯定㊂西里喜行认为,这是其受到前期清廷内 免除朝贡,琉球自立 主张影响的结果,李鸿章此时还没有以帮助琉球复国自立㊁恢复朝贡为目的,而是要 争得土地[1]308㊂在格兰特的协调之下,出现了何如璋汇报的 三分案 与日本方面提出的 二分案 ㊂需要注意的是,清政府对三分案是非常满意的,中岛作为琉球宗祀之所在,留给其复国完全可以达到清朝解决 球案 的目的㊂沈葆桢等人还认为,清朝应在三分琉球后 以中国所应得之物还诸琉球[4]326㊂即使在讨论二分案时,李鸿章也主张清朝应该将南岛 还诸球人[3]1,使其在南岛复国㊂故笔者认为,清朝这时已经有意识地将帮助琉球复国作为 球案 交涉的目的,而综合李鸿章等人先前对琉球 弹丸黑子之国 的看法,其在与格兰特会谈时所肯定的 争土地 一说,可能并不是为清朝争夺土地,而是帮助琉球争夺复国 存球祀 的土地㊂随后,两国就日方提出的 分岛改约 案进行了一系列的谈判,并曾就此案达成协议,只待正式签署条约㊂但此时,受 亡命琉球人 的影响,了解到 南岛枯瘠,不足自立 ,无法达到 存球祀 的目的后,清政府决定对 分岛改约 案采取延宕搁置的策略,两国第一阶段的谈判破裂㊂1881年,随着中俄伊犁问题的解决,清政府开始寻求重启 球案 谈判,并在上谕中明确指出 球案 交涉需秉持 存球祀 的原则: 中国以存球为重 于存球祀一层未臻妥善 [2]㊂1881年12月开始,李鸿章与竹添就琉球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会谈㊂在第一次会谈上,李鸿章表示其 唯希望得到一地,以安置琉球王而已 [1]398,进一步强调了 存球祀 的原则㊂在两人的第三次会谈中,李将黎庶昌提出的割首里王城案向竹添说明,认为这样可以使球王 归其故宫,祀其宗社 ,弥补 南岛贫瘠,不足自立 的问题㊂1882年10月,松方正义与黎庶昌围绕琉球问题进行了一番 闲谈 ,黎庶昌此时提出了中南两岛互换法:既然 南岛割与中国之物,而中国不受㊂以之封立球王,球王不足自存 ,那就将 中岛归还琉球,南岛归于日本 [4]1022,以此来解决琉球复国的问题㊂其目的也是为了保证 存球祀 ㊂在此之后,两人又进行了一系列会谈,提出: 一日允中仍认琉球为国,听凭尚氏朝贡,中国册封㊂一了定日将琉球设县,理其内治㊂ 的 善了办法 ,此方案等于将琉球的实际管辖权彻底让予日本㊂黎庶昌对此则表示 只要能复封贡,余可概推与日本 [1]410㊂这三种解决 球案 虽然最终都未能成功,但是从中可以对清政府此时秉持的态度窥知一二:只要封贡球祀的名分仍在,便可在琉球的主权问题和领土问题上作出最大让步㊂除受对琉球错误价值判定的因素影响外,这又恰恰是这一时期东亚宗藩体系松散无力现状下的无奈之举㊂而后随着朝鲜局势的变化,清政府开始将注意力更多地放在了朝鲜问题上㊂需要注意的是,关于琉球问题,中日两国没有签署任何条约㊂三㊁ 球案 影响下的宗藩体系清政府在琉球问题上的失意是松散的宗藩体系遭受冲击的必然结果㊂同时,琉球问题又反作用于宗藩体系,加速了其进一步瓦解㊂以朝鲜半岛为例,朝鲜等国一直密切关注着 球案 的处理进展㊂随着琉球被吞并,清政府的软弱交涉政策使得日本对琉球的占领与经营逐渐呈现出无力逆转之势㊂1880年7月,朝王同被派赴日的金弘集进行交谈,他在表达了清朝 不可深信 的忧虑后问道: 琉球国间已复国耶? 金弘集颇为无奈的回答: 此事存嫌,未尝问人,而传说已经废其国为县矣 [5]㊂1881年7月,何如璋致函总署,提到了 朝鲜所遣委员屡屡见面,皆甚关心球案,再三致询 [4]508的情况㊂同样藩属于清朝的朝鲜十分关注琉球问题,清政府既然无法妥善解决 球案 ,履行保护藩属国的义务,那么朝鲜的安全也880就同样无法得到保障㊂除此之外, 球案 还进一步揭露了日本的扩张野心,在阻贡之事后,清政府就清晰地认识到,日本的野心不止吞并琉球: 琉球既灭,行及朝鲜 [3]4设得步进步,援例而及朝鲜,我岂终能默尔耶 [3]2㊂于是,对于日本自‘江华岛条约“以来在朝鲜的侵略态势,清政府一改宗藩惯例,开始积极干涉朝鲜事务㊂同时为避免同日本发生直接冲突,李鸿章主张 以夷制夷 之策,劝导朝鲜开放通商,将西方各国势力引入朝鲜,以达到 结好泰西,以杜倭㊁俄窥伺 [2]卷二109之目的㊂在清朝的主导之下,1882年5月22日,‘朝美通商条约“签订㊂此后,英㊁德也同朝鲜签订了类似的条约㊂1882年7月23日,朝鲜爆发兵变,清政府迅速出兵镇压,逮捕大院君,并采取一系列措施,极大地加强了对朝鲜的控制㊂1884年12月4日,开化党主导的政变发生后,清廷更是任命袁世凯为 驻扎朝鲜总理交涉通商大臣 ,开始全面干涉朝鲜事务㊂袁世凯等人甚至曾提出在朝鲜设立监国㊁改为行省等建议㊂这样一系列的对朝强硬政策看似加强了清朝在朝鲜的宗主地位,强化了宗藩关系㊂但是,这些措施违反了以宗主国不干涉属国内政等为主要内容的宗藩原则,是一种变质的宗藩关系㊂可以说,清朝这时对朝鲜的态度,已经不仅仅基于宗主国保护属国免受侵略的宗藩意识了,更多是因为朝鲜重要而特殊的地理位置所具有的关乎清朝边境安全的地缘政治因素,这些强硬干涉内政的措施引起了朝鲜政府的不满㊂对于 以夷制夷 之策,李裕元反驳道 日人之废琉王,吞其疆,桀宋之行耳㊂欧洲列邦似宜有齐桓兴师迁邢封卫之举,或义以喻日人 ,但是欧洲各国却 侧耳无闻 ,既然这样,朝鲜为什么还要冒 遇毒而不复起 的风险 以毒攻毒 [4]398-399呢?这样的 以夷制夷 之策虽然有效地遏制了日本对朝鲜的觊觎,但也将朝鲜推向了近代世界的浪潮之中㊂加之中法战争中清朝的失败与甲申易枢(1884年4月8日慈禧太后突然罢免军机处全班大臣)等事件的发生,加剧了朝鲜开国以来受西方思想影响而产生的对清离心倾向,其 欲离中国,更思他图 ,开始有意加强同西方各国的联系,尤其积极地寻求同样希望扩展在朝势力的俄国的保护㊂两次朝俄密约及 巨文岛 事件正是朝鲜 联俄拒清 的积极尝试㊂值得注意的是,朝鲜半岛的这种对清离心力反而让软弱的清政府萌生了 解释琉球 以换取日本 不干涉韩地 的想法,陷入到顾此失彼的境地㊂可以说,清朝鉴于琉球问题而对朝鲜采取的包括 以夷制夷 在内的干涉措施不仅没有加强宗藩关系,反而加速了朝鲜㊁琉球脱离宗藩体系的步伐㊂直到甲午战争之后,清政府承认朝鲜独立,东亚宗藩体系至此彻底瓦解,清政府也再无能力同日本交涉 球案 ,彻底丧失了对琉球的宗主权㊂四㊁结语作为维持东亚区域秩序的宗藩体系,在西方殖民势力和近代条约体系的冲击下开始丧失其存在的根基, 华夷秩序 观也随之开始动摇㊂在这样一个新旧势力和规则相互碰撞的国际大环境下,琉球由于其同日本的特殊地理位置与历史因素,成为摇摇欲坠的东亚宗藩体系解体的开端㊂两者之间形成了一个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球案 不仅仅是历史进程中的一个偶然事件,更是近代宗藩体系动摇的必然结果㊂清朝此时的宗藩秩序观念也因失去军事实力的支撑而发生了异变 选择性地将 孤悬海外 的琉球视为 鸡肋可投 之国㊂ 存球祀 思想的产生表面上是清朝对琉球错误的价值判定的结果,根本上则是宗藩体系受到冲击下的无奈之举㊂而 球案 在揭开东亚宗藩体系崩塌序幕的同时,也影响了清政府的宗藩政策,尤其是对朝强硬政策的实施,从而反作用于宗藩体系,加速了其解体进程㊂注㊀释:①向德宏一行于4月12日抵达福州㊂参考文献:[1]西里喜行.清末中琉日关系史研究(上册)[M].胡连成,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2]故宫博物院.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M].北京:故宫博物院,1932.[3]吴汝纶.‘李文忠公全集“译署函稿:第八卷[M].香港:文海出版社,1980.[4]郭廷以,李毓澍.清季中日韩关系史料[M].北京:中央硏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2.[5]王如绘.近代中日关系与朝鲜问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60.[6]信夫清三郎.日本外交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7]戴东阳.甲申事变前后黎庶昌的琉球策略[J].历史研究, 2007(2).[8]李若愚.近百年来东亚历史中的 琉球问题 [J].史林, 2011(4).作者简介:郭学铭(2000 ),男,汉族,山西晋城人,单位为延边大学,研究方向为近代中日关系史㊂姜秀玉(1970 ),女,朝鲜族,吉林延吉人,博士,延边大学教授,研究方向为近现代中朝韩日关系史㊂(责任编辑:王宝林)980。
清代北京的琉球人
筹备饮食,为马匹配备草料,安排守卫,查勘 们“各服本国朝服,由馆赴部。入左角门,竚立 有上马宴;除夕夜在保和殿参加宴会,与清朝
行李、进行验收。乾隆五十五年后改由内务府 阶下之左。礼部堂官一员,出立于案左,仪制 皇帝欢聚一堂;琉球使团的正副使在紫光阁
统筹负责海外来使的饮食起居。礼部在海外 司官二员,分立于左右楹,均朝服。馆卿先升 接受宴请、领赏;在圆明园的正大光明殿参加
到皇帝接见,清廷要求福建官员一定要在元
第一次册封,琉球正式开始向清朝奉表、纳
旦前一段时间把琉球贡使护送到京。由于觐
清代北京的琉球人
监留学。康熙二十五 年尚贞王派遣的梁
□付伟
成楫、郑秉均、阮维
见皇帝礼节繁多,朝会之前琉球使节要预先 在负责赞导礼仪的鸿胪寺进行演礼。朝鲜人 金景善记录了朝鲜、琉球使臣到鸿胪寺一起
琉宗藩关系得以延续的基本标志,是琉球作 丰厚的赏赐。官生入监前,礼部会行文内务 平服而归。”[5]10
为独立政治主体存在的必要支撑。琉球王在 府、户部、光禄寺等以安排官生的衣食起居。
朝会在太和殿举行。琉球使臣依次走西
受到中华王朝册封后才能称国王,王位才具 官生的衣装由清廷按照季节发放,包括帽子、 华门、熙和门、贞庆门到太和殿。朝鲜人金景
胡同的会同馆,即南会同馆。早期琉球使节的
琉球使节的在京活动由礼部安排。按照 照礼节、叩谢皇恩。除了太和殿的宴请外,据
食宿用品主要由礼部进行协调。它要行文光 清朝规定外国使节到京后首先要向礼部进呈 史料记载琉球贡使还在多个场合、地点受到
禄寺、工部、兵部、崇文门税务御使等为使团 表文,在礼部堂正中设案,一起举行典礼。他 过宴请。琉球使节抵京时有下马宴,要离京时
庇护的请愿使等。
每次派遣官生、跟伴的人数为四名,期限为三 门左右胪唱。“”于是行三拜九叩之礼。曾闻
琉球群岛
四、琉球王赴日接受日本政府提出的对琉球王国的政治改革及设施兴建等一系列方案;
五、琉球王国与中国今后交涉,一概归日本外务省管辖。
为了迫使琉球王国接受这一"命令",日本陆军开始在琉球群岛设置兵营,加紧为吞并琉球做军事部署。当一切准备就绪以后,1875年6月,日本政府正式派内务大丞松田道之到琉球,传达了上述"命令",松田同时调集驻扎琉球的日本军力,占领要害部门,拘捕了琉球国王尚泰及诸王子并直接押往东京,成功地控制了琉球的内政外交,同时,强制琉球改用日本年号。不久,日本占领当局即开始施行由日方制订的警察制度和监察制度。
19世纪后期,经历了明治维新的日本政府开始走上对外扩张的道路。琉球再度成为日本的侵略目标。明治初年的"征韩论"中就提到要侵占琉球。
l871年,遭遇台风漂流到台湾的琉球船民被台湾高山族人杀死。这本是一桩普通的刑事案件,日本政府却乘机大做文章,以保护"属国居民"为借口,派兵入侵台湾,逼迫清政府签订了《北京专条》。在这次外交讹诈中,日本政府的一大借口,就是宣称琉球国民是日本国属民,称其武装侵台是"保民义举",这已经为侵略琉球埋下了伏笔。
总之,琉球王国变成日本的"冲绳县",是军国主义侵略的结果;战后日本从美国手中接收琉球群岛,同样缺乏国际法依据。正如台湾学者所指出,美日"两国间的私相授受,并未获得二次大战同盟国家的共同认可",从主权归属的合法性考察,"琉球地位并未确定"。
祖国母亲啊!你难道真的忍心抛弃自己的儿女吗?我们中华儿女也不忍心舍离的兄弟啊!祖国母亲啊!它可是曾经最忠于您的海外儿女呀!您不能因为曾经的衰弱就把您的儿女献给狼啊!我们知道您现在的沉默不再代表着衰弱了!我们相信终有一天你的长天一吼将会让狼为之丧胆!让世界为之震惊!琉球的兄弟姐妹们!请你们相信我们的祖国母亲和中华儿女是不会舍弃你的!我们渴望着与你团圆的一天!相信我们团圆的一天必将是狼死的一天!!!
中琉宗藩关系中的平潭元素兼论周鹤芝“乞师”琉球之性质
中琉宗藩关系中的平潭元素兼论周鹤芝“乞师”琉球之性质作者:詹豪强来源:《大东方》2019年第12期摘要:本文讲述了中琉宗藩关系中的平潭故事,包括琉球国贡使墓与反清复明骁将周鹤芝。
并点评了周鹤芝将军在汉民族危亡之际“乞师”中国藩属国琉球之性质。
关键词:平潭;琉球;贡使墓;周鹤芝;乞师据福建平潭政协编印的《平潭文史资料》第九辑中刘舜耕先生之《平潭琉球墓群及其史实》载,中国与琉球(今曰“冲绳”)交往历史悠久,早在600多年前就友好往来。
中琉往来,琉球貢船驶往福州(福州今有位于河口尾的“琉球馆”),貢船多经海坛岛水师辖区洋面,再驶往闽江口。
位于闽江口海面的海坛岛(福建省平潭县所在地,简称“岚”,现为福建省平潭综合实验区)有一些中琉宗藩关系史轶事。
一、琉球国贡使墓宗藩关系是中国古代的国际关系,和朝贡关系是一回事,有了宗藩关系就需要朝贡。
没有朝贡,就不存在宗主国和藩属国的关系。
清嘉庆十二年(1807年)十月,中国藩属国琉球王国贡使船的105人遭遇台风在平潭海坛岛北部钟门洋面“和尚礁”触礁。
遇难者为琉球国那霸府大夫等60余人,但仅拾漂尸20余具,合葬于今平潭县苏澳镇猫头墘村,墓朝南方的琉球国方向,背山面海。
因误传殉难者有琉球王国驸马,故该墓葬在平潭亦叫作“琉球国驸马墓”,是中琉宗藩关系中关于平潭地方的重要文物。
1988年,“琉球国驸马墓”被列为福建省平潭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琉球国贡使墓”是我国现存不多的琉球人墓之一,属于十分珍贵的历史遗存,是琉球国尚未被日本吞并前在宗主国(中国)留下的遗存。
这类文化遗产反映了我国和纳贡国琉球之间的密切往来,对加强平潭与琉球(后被日本占据而改称“冲绳”县)间的联系和往来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反清复明骁将周鹤芝(1592-1680)当宗主国中国的明朝汉族政权被中国少数民族满族“外族”所亡之际,痛心疾首如丧父母,那些扬言要“反清复明”、并付诸行动的中国藩属国之中,除朝鲜王国外,其实还有古琉球王国。
明清时期影响中琉贸易的因素
明清时期影响中琉贸易的因素明清时期是中琉贸易史上最为繁荣的阶段,不仅商贸往来频繁,而且文化交流也十分活跃。
这一时期中琉贸易受到了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因素。
以下是对明清时期影响中琉贸易的因素进行的简要分析。
一、政治因素:中琉贸易的繁荣得益于明清朝政府对琉球的保护和支持。
明朝和清朝先后认定琉球为朝贡国,因此琉球在明清时期成为了中日贸易的“孔道”。
位于东海之滨的明清政府对琉球的保护主要是为了维护中日贸易的稳定。
明朝中期,政府开始派遣朝贡使节赴琉球交流,琉球也向中国朝贡。
到了清朝,清政府对琉球的依赖更加明显,清朝对琉球“养之以礼、抚之以恩、加之以荣”,并且频繁向琉球赠送贡品。
清朝前期,福建沿海海盗肆虐,中琉贸易受到了威胁。
为了维护中琉贸易的顺利进行,清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包括设立巡捕、出兵剿匪等措施,确保商贸往来不受影响。
二、经济因素:明清时期中华民族的经济活动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贸易往来也日益频繁,尤其是海外贸易。
中琉贸易是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国海外贸易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琉球,由于土地狭小、人口稠密和资源匮乏等因素,琉球人民需要从外部采购大量的粮食、布匹、军火等物资,而中国的商品在琉球市场具有较高的竞争力。
因此,中琉贸易的规模和范围呈现出逐渐扩大的趋势。
三、文化因素:中琉贸易除了经济和政治因素外,还有文化方面的因素影响。
中国和琉球之间的文化交流得益于朝贡制度的存在,逐渐成为中日之间的文化交流渠道。
明清时期,中国文化在琉球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影响。
学者、书法家、绘画家等知识分子不断来往于中琉之间,他们的艺术作品、思想理论、社会观念、科学技术等方面的传播,为中琉文化交流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总之,明清时期影响中琉贸易的因素众多,其中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因素相互交织,共同推动了中琉贸易的繁荣和发展。
同时,中琉贸易的繁荣又促进了中日之间的文化交流,这对两国文化的传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明清册封琉球使录看钓鱼岛主权的历史归属
录》 , 清乾隆周煌 ( 1 7 5 5年奉使 ) 的《 琉球 国志 略》 ,
鼎元 ( 1 8 0 0 年奉使 ) 的《 使 琉球 录》 及齐鳗 ( 1 8 0 8 年 奉使 ) 的《 续琉 球 国志 略》 等 。这 些 使 录在 记 述 航路
过程 中 , 多将 钓鱼 岛列 屿作为 航标 列 出 , 而 正是 这种 不加 格外 说 明 的罗 列 , 更 加 有 力 地证 明 钓 鱼 岛历 史
Vo 1 . 1 2, No . 6
De C 。2 0 1 3
文章编号 : 1 6 7 1 - 7 0 4 1 ( 2 0 1 3 ) 0 6 . 0 0 7 6 - 0 4
从 明清 册 封 琉球 使 录看 钓 鱼 岛主 权 的历 史 归 属
王 娟 , 逢 文昱 , 韩 庆
1 1 6 0 2 6 ) ( 大连海事大学 a . 航海历史 与文化研究 中心 ; b . 航海学 院, 辽宁 大连
明清两朝遣使琉球共2010余次并没留下任何文字记载自明嘉靖十三年1534册封使陈侃返回国撰写第一部枟使琉球录枠后以后的使臣便效仿这种做法都依例将出使琉球经过及亲身经历和耳闻目睹之事写成专门报告且文体多样目前保存至今著作主要有明嘉靖陈侃1534年奉使枟使琉球录枠明嘉靖郭汝霖1561年奉使琉球录枠明万历夏子阳1606年奉使km黄尾屿次之约km是中国大陆的自然延伸与东部的琉球之间有深逾2000的海沟相隔
二、 使录对 中琉 界山的认 定
使录中关于册封航 程的详 细记 录, 自然提及 中 王嗣位 , 皆请命我明清朝廷册封 , 明清两朝统治者在 接到册封请求后 , 派遣册封使团从福建出发 , 途径钓 琉分界。从使 录的记载看 , 中琉 以山为界 。界山确
鱼屿、 黄尾屿、 赤尾 屿 , 远 渡重洋抵 达琉球 , 完 成 册 定 , 位于 界 山一侧 的钓 鱼 岛所 属 自然 明确 。
清朝册封使臣琉球八景诗之取境渊源及文化意义
清朝册封使臣琉球八景诗之取境渊源及文化意义摘要:琉球的“中山八景”渊源于潇湘八景,由清朝赴琉球册封使臣选定并赋诗以志。
日本画家北斋葛饰未去过琉球,依据清册封使臣周煌撰《琉球国志略》所载“球阳八景图”绘成“琉球八景图”。
何故易名“琉球”?中国使臣赴琉球行册封典礼始于明代,潇湘八景通过禅僧和册封使臣传去琉球之史实鲜为人知,探究于此,于对外文化交流史及东亚关系史之研究有重要的史料意义和学术价值关键词:琉球;册封使;潇湘八景;球阳八景图;北斋葛饰作者简介:冉毅,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南长沙410081)引言琉球,距我国福建省最近,位于闽东南侧,自北向南延伸600多海里,总面积2 000多平方公里。
琉球历史最早见于中国的《隋书》,在《隋书》“东夷列传”以及“陈陵传”中都有琉球方面的记录。
《隋书》“东夷列传”称,“流求国,居海岛之中,当建安郡东,水行五日而至” [1 ]而后的《北史》、《通典》、《通志》、《太平寰宇记》、《诸藩志》以及《宋史》、《文献通考》都沿用这一说法。
《宋史》、《元史》之“外国列传”、《诸蕃志》,元编撰的《文献通考》、《岛夷志略》等史料有其习俗、文化、舆地的记载。
尤其自《隋书》卷八十一专列“流求传”始,唐编撰的《通典》卷一百八十六,宋编撰的《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七十五、《太平御览》卷七百八十四、《通志》卷一百九十四皆承袭其记载。
学者曾定论“流求”是台湾而非“琉球”,吴永宁论文《明前中琉关系史料考证》(2010),以出土实物及历代相关文献史料逐一勘对,最终定论“流求”即“琉球”。
易名“琉球”之初始乃元代邯郸文人张之翰著《西岩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收入)卷三载诗“送吴泉阳使流求”:建安郡东有琉球,八百年不通中州。
天清风静曾极目,依稀但见云烟浮人言此地足奇货,上请便于一�收。
吴君生长闽海曲,独谓何足烦戈矛九重许辨非与是,折渠不倒不肯收。
朝堂诸公为动色,一书能止万貔貅诏令彼往君亦往,其意岂与陈张侔。
漳人·妈祖·琉球海沟——明清“使录”寻踪
为 路 ,出梅 花 所 东 涌 山 ,则 窗渺 汪 洋 ,茫
无 涯 际 。一 日二 日,或见 绝 岛孤 山 ,亦 惟
一
点 空 青 ,半 落 天 外 。 夫 幸 而 济 则 济 矣 ,
清朝 8次 。使 者 有 录 。则 自明嘉 靖 十 三 年
到 漳人 苏 道 亨 。 此 人 既 是 海商 ,又 “ 于 精
造 船 ,熟 于航 海 ” ,夏子 阳在 京 早 有 耳 闻 。
计 、维 护 、勘 测 、驾 驶 、管 理 、指 挥 等方 面 的人 才 。这 些 人往 往 多 才 多 艺 、有胆 有
及 至 福 建 半 年 后 ,工 匠 、舟 师 迄 无 端 绪 , 这 才 急 忙行 檄 漳 州 海 防 馆 点 名要 人 。苏 道 亨惧 而他 匿 .只 得 采 取 强 制措 施 把 他 弄 到 福州 。“ 其貌 朴而 言 皆凿凿 ,遂令 充把 总 , 见 以造 舟 、择 人 委 焉 。 凡 指 画 工 匠 、选 辨 长
舟 舵 数折 ,风 涛 颠 顿 五 、六 昼 夜 而 船 不致
支矣 ” 。听 罢 谢 敦 齐 的 “ 三弗 能 ” ,诸 公 大 悚 。有 人 怒 骂 ,有 人 抱 怨 ,而 使 期 在 即 ,
重 造 新舟 显 非 所 能 ,只 能愁 眉苦 脸 ,一 筹
决 裂 ,则 勾 连 坚 固之力 也 。此 皆 出于 把 总 苏 道亨云 。 “ ” 海洋 连值 风 涛 。舟 竟无 恙 ,虽 神 灵 默 相 , 而 舟 坚 人 练 。不 可 谓 非 其 功 也。“ ” 选择 之任 。不 可无漳 海 之人 。 “ 工 、 ”篙 舵 师 旧录 皆用漳 人 ,盖其 涉 险多 而风 涛惯 。 其 主事 者 能严 能 慎 ,其 趋 事 者 能 苦 能 劳 ,
明朝时期中、日、琉球关系研究
前 的 陌 生 、 薄 转 化 为 对 它 的积 极 进 取 与 控 制 。 随 着 明 末 国 家 实力 的 衰 落 , 及 明 廷 对 琉 球 采 取 保 守 的 淡 以 宗 藩政 策 ,t E本在 琉 球 的优 越 地 位 E益 上 升 。 这 一 地位 的 上 升 是 E本 在 东 亚执 行 对 外积 极 扩 张政 策 的 开 t t
M n ra y a aea epi uneOt r on i , r fndqay oc s f i n y o yKudr g i D ns dm d e f ec et e cute As i o euc li n D  ̄tt R u y u n g th d n l t h he rs ee i s a p ie o M gr i
始 。 E本 正 是 以琉 球 为起 点 开 始 走 上 奴 役 东亚 邻 国 的道 路 。 t
关 键 词 : 国 ;t ; 球 ; 朝 中 E本 琉 明
中 图分 类 号 : 2 8 文 献 标 识 码 : 文章 编 号 -0 5—6 5 2 0 )4一 O 5—1 K4 A 10 0 X(0 6 0 O 2 0
Th t d b u h ea in mo g Chn ,J p n a d Ry Ky u i g t e Mj g Dy a t e su y a o t te r lt sa n i a a a n u u d rn n n s o h y
U U e— WU Yu
维普资讯
明朝时期 中、 琉球关系研究 究所 , 北京 10 7 ) 0 8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清时期中国与琉球的宗藩关系历史文化旅游学院08(1)班王玮040801033【摘要】华夷秩序是中国古代君主建立的传统的国际关系体系,而宗藩关系则是华夷秩序在政治上的集中体现。
明洪武年间,琉球王国接受大明王朝的册封,称臣入贡,宗藩关系正式建立。
明清时期本着厚往薄来的原则,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与琉球进行了有益的交流。
清朝末年,随着传统的华夷秩序的解体,中国与琉球的宗藩关系也随着日本吞并琉球而不复存在。
【关键词】:华夷秩序宗藩关系琉球中国日本华夷秩序谈到琉球与中国的宗藩关系,不得不谈及的一个问题,便是中国古代的“华夷秩序”。
华夷秩序是在古代世界的社会条件下产生的一个有理念、有原则和有着自身一套比较完备体制的国家关系体系。
朱元璋曾说,“自古帝王临御天下,中国属内以制夷狄,夷狄属外以奉中国”,则是对华夷秩序论的体现。
华夷秩序的内涵是:“以中华帝国为中心,在中国封建皇权的约束和保护下,建立国际和平局面;在中华封建文明的影响与制约下,促进各国的进步与繁荣。
”【1】朝贡贸易是华夷秩序的经济制度体现,宗藩政治是华夷秩序的政治制度体现。
中琉宗藩关系的建立中国与琉球的贸易往来,可追溯到隋朝以前;而中国与琉球的官方交往,最早是在隋代,那时还主要以战争形式为主。
唐宋时期,两国的官方交往未有新的进展。
元朝时期,才有了进一步接触。
1372年,中国与琉球建立正式的邦交关系;直至1879年日本吞并琉球,中国与琉球友好交往长达500年。
琉球,位于日本九州与中国台湾省之间的琉球群岛,面积460。
平方公里,其范围大体相当于厉史上的琉球王国。
历史上的琉球王国,原有岛屿36个,其中北部9岛,中部11岛,西南部16岛。
对流球王国的称谓,也经历了一个过程,最初是隋朝时期,根据琉球群岛的形状,命名为“流虬”,后来有又有“流求、流球、”等称谓,直到洪武五年,即公元1372年,才正式确定为“琉球”并沿用至今。
琉球王国的历史,大致分为村落时代、按司时代和王统时代。
而王统时代又可分为舜天、英祖、察度、尚思绍和尚圆王统时期。
英祖王统的第四代玉城王(1313年,元皇庄二年即位)。
因耽于酒色,不理政务,引起了按司们的反感。
不久,出现了大里按司统治下的山南、今归仁按司统治下的山北同玉城王统治下的中山相对立,合称三山鼎立,也称“三山分王”。
1350年高德的浦添按司察度成为中心的统治者。
由此开始了察度王统时期。
到同明王朝正式建立关系时,琉球王国已是中山、山南、山北三分天下,而中山最强。
其王依次为察度、承察度、怕尼芝。
不久,中山王逐步统一琉球全国。
所谓中琉之间的关系,主要是指中国自明代以来同中山之间的关系。
1372年,明王朝“命行人杨载以即位建元诏告其国’,得到中山王察度、山南王承察度、山北王怕尼芝的响应。
分别遣使奉表,贡献方物,开始了同中国正式确立友好关系的时期。
【7】中琉宗藩关系的强盛明朝时期中国与琉球的宗藩关系,主要表现为朝贡贸易关系,重在贸易。
“‘所谓朝贡贸易,即由政府遣使至海外诸国(主要是东南亚国家)颁赐明朝正朔,邀其入明朝贡,明政府对朝贡国正贡回赐,附载货物由官方给价收买或由贡使自行出售的政策。
’”【8】这是因为明代实行海禁,除朝贡贸易外,没有其他的贸易途径,因此,完全意义上的朝贡贸易时代只存在于明朝时期。
而明朝时期的中藩关系,亦或是朝贡体系,其实质是政治而非贸易。
因为清代有专门管理海外贸易的海关,无需通过建立朝贡关系实现贸易往来。
从明初到清末,琉球王国向中国皇帝的朝贡活动,成为维系中琉友好关系的手段之一。
明初,几乎是每年一贡,后改为两年一贡,清代沿用明制。
“1839年,中国皇帝曾降旨,改为四年一贡。
次年,琉球国王遣使,请求仍按旧制,实行两年一贡,从经济角度衡量,琉球朝贡,中国政府的支出大大超过收入,显然是得不偿失。
然而中琉友好类系得以长期维系,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国政府坚持重义而轻利的原则,使中琉两国之间从无口舌纷争,更无兵戎相见,成为中国同周边国家关系中的楷模。
政治上,通过朝贡册封,承认琉球各国王位继承的合法性。
中琉关系正式确立后,琉球王国的君主,只有中国政府赐给印缓;.新君主继承王位,也要报请中国政府批准才能有效。
琉球王国利用向中国皇帝拜年、贺节以及祝贺登极、册妃、立太子进行庆典,以维系中琉之间的友好关系。
经济上,中国政府同琉球王国通过朝贡册封,促进两国贸易的发展达到了互通有无的目的。
如前所述的1372年,琉球国中山王的贡物,基本上都是中国方面所紧俏而琉球国所盛产的“方物”。
如中山王察度时期所贡的方物,主要是马和硫磺。
而中国皇帝回赠的物品是绢织物、陶器、铁器等。
与此同时,中国政府在派遣使者册封时,使者也往往代表政府同琉球方面进行贸易。
进入清代,中琉之间的经济贸易己成定制。
既包括琉球王国向清政府贡献方物。
清政府则对其进行赏赐;同时也包括琉球使者来华时携带的物品和银两,返航时购买大批丝铜、缎匹等中国货物。
清代中琉贸易,琉球以官营为主,中国则以官、商、民皆参与交易,清政府主要是进行一些组织工作,招集商民与其贸易。
文化上,通过朝贡册封,加速了中琉两国的相互了解,促进了中琉两国的文化交流。
中国政府向琉球王国馈赠的物品中还包括历书、衣物,推动了中琉两国文化的交流。
每当琉球王国新王被册封时,中国政府大都赠送历书和衣物。
明清之际,中国政府应琉球王国所请,在中国的最高学府—北京国子监不断接受琉球国的留学生。
而回国的留学人员,大都成了安邦治国的人才。
与此同时,中国政府还通过向琉球王国移民,推动中国文化向琉球的传播。
中琉宗藩关系的解体日本对琉球的觊觎由来已久。
1609年,日本萨摩藩岛津氏出兵武装侵略琉球,囚禁琉球王于鹿儿岛,强迫琉球向日本进贡,并吞并琉球北部岛屿。
从此,“琉球被迫向日本称臣纳贡,另一方面仍然维持与中国的宗藩关系,史称这段时间为‘两属时期。
’”【9】19世纪,对东南亚诸多国家来说是一个狂风暴雨的世纪。
在西方先进资本主义国家侵略与扩张的进程中,纷纷惨遭厄运。
号称天朝上国的大清帝国在与西方国家的较量中一败再败,国威扫地。
日本在痛定思痛后,开始了明治维新,成为了后起的资本主义强国。
然而,这却成了琉球国噩耗。
明治维新之后,日本开始走向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而流球国首当其冲。
但是不幸的是,此时的清王朝已日薄西山,边疆危机十分严重。
大清江山处于四面楚歌,风雨飘摇之中。
清朝统治集团内部也由此发生了“海防”、“塞防”之争,深感众寡不敌,不得不重点对付,因此外交策略顾虑重重,常常左右为难,顾此失彼。
国力迅速增强的日本图谋独霸琉球,更是通过琉球飘风难民被台湾土著杀害的事件“征讨”台湾,试图索取琉球。
1875年,日本正式通告琉球,嗣后禁止向中国朝贡、受清朝册封,须奉行明治年号,实行日本年中仪礼、刑法等。
琉球官员恳请公开其两属的国体,遭到日本严词拒绝。
琉球政府多次激烈辩论,陈请日本收回成命,均遭日本拒绝。
1876年7月,日本政府命内务少书记官木梨精一郎率同属官二名驻扎琉球。
藩王尚泰及臣民对此极为不满,派使臣向清政府求援。
何如璋到任后,首要之事是探明日本阻贡的原因。
抵达东京,驻日球使毛凤来等又多次求见,面陈危迫情形,呈上各种禀文。
何如璋反复细阅球官所抄呈与日本来往文书,终于明了日本阻贡的原由:“阻贡只是托辞,吞并才是目的。
”【10】为此,他写了《与总署总办论球事书》提出了著名的“琉球三策”。
何如璋提出的琉球三策,分为上、中、下三策。
“上策:‘一面辩论,一面遣兵舶责问琉球,征其贡使。
阴示日本以必争,则东人气慑,其事易成。
’中策:‘据理与争,止之不听,约球人以必求,使抗东人。
日若攻球,我出偏师应之,内外夹攻,破日必矣。
’下策:‘言之不听,时复言之,或援公法,邀各使评之。
日人自知理屈,球人侥幸图存。
’”【11】驻日使臣何如璋主张对日采取强硬态度,然而当时清政府认为最大的威胁来源于北方的俄国,因此面对琉球的求援,李鸿章认为援助“非惟不暇,亦且无谓”,不愿与日本开战,使琉球居民大为失望。
李鸿章“主张‘援公法商会各国公使,申明大义’,反对和日本对抗,而希冀外国公使进行调解。
”【12】清政府的这种态度不得不说是与当时对朝鲜的是有很大关系的。
“甲午战争前,清政府力图强化对朝鲜的宗主权,但所采取的措施在很大程度上不是舍本求末就是失当的。
”【13】1879年日本将琉球“废藩置县”,改称为“冲绳县”,强行将其纳入自己的版图。
恰巧美国前总统格兰特抵达中国,被中方请出主持公道,然而他却提出了一个分解琉球岛的方案,他将琉球岛分为三部分,南岛归日本,中岛归琉球,北岛归中国。
但后来也流产了。
此后,中日两国曾就琉球问题进行多次交涉,但是最终未能达成一致。
琉球被日本占领已经成为事实,因清朝不同意日本提出的谈判条约拟定稿,琉球问题长期被搁置。
中日甲午战争后,随着《马关条约》的签订,清政府被迫割澎湖列岛和台湾及其附属岛屿给日本,琉球诸岛的问题也就不复存在了。
二战末期,日美双方进行了激烈的冲绳战役,此役以美国的胜利告终。
从二战末期到70年代初期,琉球处在美国的控制之下。
1972年美国政府将琉球的施政权交给日本。
结语中国与琉球友好交往的中断,是当时国际环境的产物。
同时也说明了在弱国无外交的国际环境下,中国只有自立自强,才能振兴自己,捍卫和平。
在对外交往中,要充分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同时更要警惕他国军国主义的滋长。
【参考文献】:【1】何芳川:《“华夷秩序”论》,《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35卷,第6期。
【2】石言:《厚积薄发的力作——简评〈中国与琉球〉》,《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8年第2期。
【3】庞培法,刘金国:《古代中国与琉球王国友好关系的确立与中断》,《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5期。
【4】祁美琴:《对清代朝贡体制地位的再认识》,《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6年3月第16卷第1期。
【5】修斌,常飞:《琉球复国运动的历史回顾》,《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
【6】戴东阳:《何如璋与早期中日琉球交涉》,《清史研究》,2009年8月,第3期。
【7】李庆:《〈琉球三策〉作者考——再论黄遵宪的日本观及他与李鸿章、何如璋的关系》,《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4期。
【8】殷敦新:《从琉球群岛的丧失看清政府的外交策略》,《镇江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3期。
【9】高强:《甲午战前清韩宗藩关系的强化及其后果》,《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6月,第21卷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