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次分析法的基本原理和步骤

合集下载

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

(一)层次分析法1、层次分析法的概念“层次分析法的基本原理是将复杂系统中的各种因素,依据相互关联及隶属关系划分为一个递阶层次结构;依赖专家经验及直觉评判同一层次内因素的相对重要性,并用一致性准则检验评判的准确性;然后在递阶层次结构内进行合成;以得到决策因素相对于目标的重要性的总排序。

”12、层次分析法的主要步骤(1)构建层次分析的结构模型首先将复杂的问题进行条理化和层次化改造,构造出一个层次分析的结构模型,在该模型中,复杂问题被分解为目标层、准则层和方案层三类不同层次.其中目标层中只有一个元素,一般是分析问题的预定目标,其余每一层因素受上一层次因素支配。

准则层包括了实现目标的中间环节,它包括下一层次的子准则,即方案层,方案层为系统层次分析的最直接表现形式。

层次分析法的结构模型在上图所示模型中,A层次为目标层元素,B 层次为准则层元素,一般也称为一级指1张宏华、《AHP在公路BOT项目风险评价中的应用》、科技资讯、2009年标,C层次为方案层元素,也可称为二级指标。

(2)专家评分建立层次分析法判断矩阵为了建立指标权重评判标准和构造判断矩阵,Saaty提出相对重要性比例标度,即1~9 层次比例标度,相对重要性比例标度的含义如表2—3所示。

假设有n个元素C1、C2,。

,C n给定一个准则,利用上表所给的相对重要性比例标度方,对元素C i和C j做两两比较判断,获得相对重要度的值a ij,构成矩阵。

专家根据评判准则对各个因素的权重两两比较并进行了打分之后,经过整理,可以得到因素权重的判断矩阵A:矩阵 A 中的各元素a ij 表示行指标A i 对列指标A j 相对重要性的比例标度,则判断矩阵A 中指标两两比较的特点有a ij >0,a ij =1,a ij =1/a ji (i ,j=1,2,。

..。

..n )。

如果a ij <1,表示A j 比A i 重要; 如果a ij >1,表示A i 比A j 重要; 如果a ij =1,表示A j 与A i 同样重要.根据判断矩阵A 在选择上的一致性要求,理想情况下,a ik*a jk =a ij (代表相对重要性所具有的传递性原理,满足该性质的矩阵A 称为一致矩阵),虽然在构造判断矩阵A 时并不要求判断具有一致性,但判断偏离一致性过大也是不允许的。

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

决策论层次分析法一、层次分析法概述1. 层次分析法的产生背景定量分析方法对于社会科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因此越来越受到重视,特别是最优化模型,曾一度在决策问题中得到非常广泛应用。

但在应用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社会问题的复杂性决定了难以构造合适的模型。

即使构造出数学模型,有时也难以准确说明问题或者难以执行。

第二,决策问题带有相当多的主观性,而这很难体现在最优化模型中第三,庞大的模型成本太大,难以理解由于存在上述问题,人们重新思考数量方法在社会科学中的作用,特别是对于决策问题,如何既考虑数学分析的精确性,又考虑人类决策思维过程及思维规律,即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了层次分析法。

2. 层次分析法的发展层次分析法(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icess,以下简称AHP)是由美国运筹学家、匹兹堡大学萨第(T.L.Saaty)教授于本世纪70年代提出的,他首先于1971年在为美国国防部研究“应急计划”时运用了AHP,又于1977年在国际数学建模会议上发表了“无结构决策问题的建模—层次分析法”一文,此后AHP在决策问题的许多领域得到应用,同时AHP的理论也得到不断深入和发展。

目前每年都有不少AHP的相关论文发表,以AHP为基本方法的决策分析系统—“专家选择系统”软件也已早推向市场,并日益成熟。

AHP于1982年传入我国。

在当年召开的中美能源、资源、环境会议上萨第教授的学生高兰尼柴(H.Gholamnezhad)向中国学者介绍了这一新的决策方法。

随后,许树柏等发表了发表了国内第一篇介绍AHP的文章“层次分析法—决策的一种实用方法”(1982年)。

此后,AHP在我国得到迅速发展,1987年9月我国召开了第一届AHP学术讨论会,1988年在我国召开了第一届国际AHP学术会议,目前AHP在应用和理论方面得到不断发展与完善。

3. 层次分析法基本原理层次分析法的基本原理是排序的原理,即最终将各方法(或措施)排出优劣次序,作为决策的依据。

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

bn1
bn2 ……
bnn
bij是对于Ak而言,Bi对Bj的相对重要性的数值表示。
Bij通常取1、3、5、7、9及其他们的倒数,其含义为:
尺度
1 3 5 7 9
含义
第i个因素与第j个因素的影响相同 第i个因素比第j个因素的影响稍强 第i个因素比第j个因素的影响强 第i个因素比第j个因素的影响明强 第i个因素比第j个因素的影响绝对地强
层次分析法
一 问题的提出
例1 购物 买钢笔,一般要依据质量、颜色、实用性、价格、
外形等方面的因素选择某一支钢笔。 下馆子,则要依据馆子的饭菜质量、区位条件、档
次、饭菜价格、服务质量等方面因素来选择。
例2 旅游 假期旅游,是去风光秀丽的苏州,还是去迷人的
北戴河,或者是去山水甲天下的桂林,一般会依据景 色、费用、食宿条件、旅途等因素选择去哪个地方。
课题D2
课题可行性B3

研财

究政

周支

期持
c3
c4
c5
课题D3
层次分解时注意事项:
如果所选的要素不合理,其含义混淆不清,或 要素间的关系不正确,都会降低AHP法的结果质量, 甚至导致AHP法决策失败。 为保证递阶层次结构的合理性,需注意以下问题: 1、要对问题的影响因素有充分的理解,必要的时 候可以咨询相关的专家; 2、分解简化问题时把握主要因素,不漏不多 3、注意相比较元素之间的强度关系,相差太悬殊 的要素不能在同一层次比较。 4、以上均为完全层次
层次总排序的一致性检验
(1)
(2)
(3)
在(1)式中,CI为层次总排序的一致性指标,CIj为与aj对应 的B层次中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指标;在(2)式中,RI为层次总排 序的随机一致性指标,RIj为与aj对应的B层次中判断矩阵的随 机一致性指标;在(3)式中,CR为层次总排序的随机一致性比例。

《层次分析法教程》课件

《层次分析法教程》课件
《层次分析法教程》PPT 课件
了解什么是层次分析法及其应用场景。
层次分析法的基本原理和步骤
层次分析法是一种多属性决策方法,基于对不同层级和准则的比较,帮助决策者做出权衡和选择。它的基本步 骤包括:
1. 确定决策目标和问题 2. 构建层次结构模型 3. 判断准则之间的相对重要性 4. 计算指标权重 5. 进行一致性检验 6. 做出最终决策
一般层次分析法的计算流程
一般层次分析法的计算流程包括确定目标、构建层次结构、两两比较、计统地进行决策。
层次分析法的数学模型
层次分析法的数学模型基于特征向量和特征值的计算。通过求解数学模型, 可以得出各指标的权重和最终决策结果。
层次分析法中的层级结构
层次分析法中的层级结构包括目标、准则和方案三个层级。决策者需要沿着 这个层次结构进行比较和权衡,从而作出最优的决策。
构建层次结构模型的方法
构建层次结构模型的方法包括直接构造法和间接构造法。直接构造法是直接 由决策者确定各层级和准则的重要性,而间接构造法是通过专家评估、问卷 调查等方式获取权重。
判断层次之间的相对重要性的准则
判断层次之间的相对重要性可以使用两两比较法或者对比式比较法。这些准则可以帮助决策者判断哪个层次对 决策结果具有更大的影响。
计算指标权重的方法
计算指标权重的方法包括特征向量法和逐步递减法。特征向量法是通过计算特征向量来得出指标权重,而逐步 递减法是从上层向下逐步分配权重。

层次分析法经典案例

层次分析法经典案例

层次分析法经典案例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是一种常用的多准则决策方法,被广泛应用于企业管理、工程项目评估、市场调研等领域。

本文将通过一个经典案例,介绍层次分析法的基本原理和应用过程。

一、案例背景某企业计划购买新设备,以提升生产效率和质量。

然而,在众多可选设备中,如何选择最适合企业发展的设备成为了业主面临的难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业主决定应用层次分析法进行设备选择。

二、层次分析法基本原理层次分析法基于一个重要思想,即将复杂的决策问题拆解为具有层次结构的多个因素,并通过层次化的比较和综合分析,最终得出决策结果。

1. 构建层次结构首先,我们需要将决策问题划分为不同的层次,并构建层次结构。

在这个案例中,可以将设备选择问题划分为三个层次:目标层、准则层和备选方案层。

目标层代表企业的最终目标,即实现高效生产;准则层包括影响设备选择的各种准则,如设备价格、性能指标、售后服务等;备选方案层包括具体的设备选项。

2. 建立判断矩阵接下来,我们需要对不同层次的因素进行两两比较,建立判断矩阵。

通过专家主观判断,给出两个因素之间的相对重要性,采用1-9的尺度,其中1代表两者具有相同重要性,9代表一个因素相对于另一个因素极端重要。

比如,在准则层中,设备性能指标对设备价格的重要性为6。

3. 计算权重向量利用判断矩阵,我们可以计算出每个层次的权重向量。

通过对判断矩阵进行归一化处理,可获得各因素的权重。

权重向量表示了各因素对当前决策的贡献程度,可作为后续分析的依据。

例如,计算准则层中各因素的权重向量。

4. 一致性检验为了保证判断矩阵的合理性,我们需要进行一致性检验。

通过计算一致性指标和一致性比率,评估判断矩阵是否存在较大的一致性问题。

若一致性比率超过一定阈值,需要检查和修正判断矩阵。

5. 优先级排序最后,结合各层次的权重,我们可以进行优先级排序,得出对不同备选方案的排序结果。

根据排序结果,我们可以选择最合适的备选方案。

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

第三章决策论§4. 层次分析法一、层次分析法概述1. 层次分析法的产生背景定量分析方法对于社会科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因此越来越受到重视,特别是最优化模型,曾一度在决策问题中得到非常广泛应用。

但在应用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社会问题的复杂性决定了难以构造合适的模型。

即使构造出数学模型,有时也难以准确说明问题或者难以执行。

第二,决策问题带有相当多的主观性,而这很难体现在最优化模型中第三,庞大的模型成本太大,难以理解由于存在上述问题,人们重新思考数量方法在社会科学中的作用,特别是对于决策问题,如何既考虑数学分析的精确性,又考虑人类决策思维过程及思维规律,即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了层次分析法。

2. 层次分析法的发展层次分析法(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icess,以下简称AHP)是由美国运筹学家、匹兹堡大学萨第(T.L.Saaty)教授于本世纪70年代提出的,他首先于1971年在为美国国防部研究“应急计划”时运用了AHP,又于1977年在国际数学建模会议上发表了“无结构决策问题的建模—层次分析法”一文,此后AHP在决策问题的许多领域得到应用,同时AHP的理论也得到不断深入和发展。

目前每年都有不少AHP的相关论文发表,以AHP为基本方法的决策分析系统—“专家选择系统”软件也已早推向市场,并日益成熟。

AHP于1982年传入我国。

在当年召开的中美能源、资源、环境会议上萨第教授的学生高兰尼柴(H.Gholamnezhad)向中国学者介绍了这一新的决策方法。

随后,许树柏等发表了发表了国内第一篇介绍AHP的文章“层次分析法—决策的一种实用方法”(1982年)。

此后,AHP在我国得到迅速发展,1987年9月我国召开了第一届AHP学术讨论会,1988年在我国召开了第一届国际AHP学术会议,目前AHP在应用和理论方面得到不断发展与完善。

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层次分析法是一种应用广泛的决策分析方法,它通过构建层次结构和比较矩阵,来对不同因素进行排序和权重分配,帮助决策者做出合理的决策。

本文将介绍层次分析法的基本原理、应用领域以及一些实际案例。

一、层次分析法的基本原理层次分析法由美国运筹学家托马斯·L·塞蒂提出,它是一种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能够综合考虑多个因素的重要性和相互关系。

它的基本原理如下:1. 层次结构:将决策问题分解成多个层次,从上至下逐级细化。

顶层是目标层,中间层是准则层,最底层是方案层。

2. 比较矩阵:在每个层次内,通过构建比较矩阵来判断各因素之间的重要性。

比较矩阵是一个n×n的正互反矩阵,其中n是该层次因素的个数。

通过对各因素进行两两比较,得出相对重要性的判断。

3. 加权优先向量:通过对比较矩阵进行特征向量的计算,可以得到各个因素的权重。

特征向量是对比较矩阵的主特征值对应的特征向量,也称为特征向量法。

4. 一致性检验:通过一致性指标和一致性比率的计算,判断构建的比较矩阵是否合理。

一致性指标表示了矩阵的内部一致性程度,一致性比率则是对一致性指标进行归一化,判断是否满足一致性。

5. 综合评价:通过计算得出的权重,进行乘积运算和累加运算,得到方案的综合评价值。

综合评价值越高,方案越优。

二、层次分析法的应用领域层次分析法在许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包括经济学、管理学、环境科学、社会科学等。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应用领域:1. 投资决策:在投资决策中,可以将不同的投资方案作为方案层,通过比较各个方案的风险性、收益性等因素,来确定投资方向。

2. 供应链管理:在供应链管理中,可以将供应商的价格、质量、交货周期等因素作为准则层,通过比较不同供应商的重要性,来选择合适的供应商。

3. 项目评估:在项目评估中,可以将项目的成本、时限、风险等因素作为准则层,通过比较各个因素的重要性,来评估项目的可行性和优先级。

4. 人才选拔:在人才选拔中,可以将候选人的学历、工作经验、专业技能等因素作为准则层,通过比较各个因素的重要性,来确定最佳人选。

层次分析法基本原理、实施步骤、应用实例

层次分析法基本原理、实施步骤、应用实例
素相互比较的困难,以提高准确度。
判断矩阵是表示本层所有因素针对上一层某一个因素的 相对重要性的比较。判断矩阵的元素aij用Santy的1—9标 度方法给出。
心理学家认为成对比较的因素不宜超过9个,即每层 不要超过9个因素。
判断矩阵元素aij的标度方法
标度 1 3 5 7 9
2,4,6,8 倒数
含义 表示两个因素相比,具有同样重要性 表示两个因素相比,一个因素比另一个因素稍微重要 表示两个因素相比,一个因素比另一个因素明显重要 表示两个因素相比,一个因素比另一个因素强烈重要 表示两个因素相比,一个因素比另一个因素极端重要
• 这一过程是从最高层次到最低层次依次进行的。
Z
定义一致性指标: CI n
n 1
CI=0,有完全的一致性
CI接近于0,有满意的一致性
CI 越大,不一致越严重
为衡量CI 的大小,引入随机一致性指标 RI。方法为
随机构造500个成对比较矩阵 A1, A2 , , A500
则可得一致性指标 CI1,CI2 , ,CI500
RI

CI1
定理:n 阶一致阵的唯一非零特征根为n
定理:n 阶正互反阵A的最大特征根 n, 当且仅当 =n
时A为一致阵
由于λ 连续的依赖于aij ,则λ 比n 大的越多,A 的不 一致性越严重。用最大特征值对应的特征向量作为 被比较因素对上层某因素影响程度的权向量,其不 一致程度越大,引起的判断误差越大。因而可以用 λ-n 数值的大小来衡量 A 的不一致程度。
但允许范围是 多大?如何界 定?
Aw w
3. 层次单排序及其一致性检验
对应于判断矩阵最大特征根λmax的特征向量,经 归一化(使向量中各元素之和等于1)后记为W。

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

许树柏.层次分析法原理.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88第八章 层次分析法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简称AHP )是对一些较为复杂、较为模糊的问题作出决策的简易方法,它特别适用于那些难于完全定量分析的问题。

它是美国运筹学家T. L. Saaty 教授于70年代初期提出的一种简便、灵活而又实用的多准则决策方法。

§1 层次分析法的基本原理与步骤人们在进行社会的、经济的以及科学管理领域问题的系统分析中,面临的常常是一个由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众多因素构成的复杂而往往缺少定量数据的系统。

层次分析法为这类问题的决策和排序提供了一种新的、简洁而实用的建模方法。

运用层次分析法建模,大体上可按下面四个步骤进行:(i )建立递阶层次结构模型;(ii )构造出各层次中的所有判断矩阵;(iii )层次单排序及一致性检验;(iv )层次总排序及一致性检验。

下面分别说明这四个步骤的实现过程。

1.1 递阶层次结构的建立与特点应用AHP 分析决策问题时,首先要把问题条理化、层次化,构造出一个有层次的结构模型。

在这个模型下,复杂问题被分解为元素的组成部分。

这些元素又按其属性及关系形成若干层次。

上一层次的元素作为准则对下一层次有关元素起支配作用。

这些层次可以分为三类:(i )最高层:这一层次中只有一个元素,一般它是分析问题的预定目标或理想结果,因此也称为目标层。

(ii )中间层:这一层次中包含了为实现目标所涉及的中间环节,它可以由若干个层次组成,包括所需考虑的准则、子准则,因此也称为准则层。

(iii )最底层:这一层次包括了为实现目标可供选择的各种措施、决策方案等,因此也称为措施层或方案层。

递阶层次结构中的层次数与问题的复杂程度及需要分析的详尽程度有关,一般地层次数不受限制。

每一层次中各元素所支配的元素一般不要超过9个。

这是因为支配的元素过多会给两两比较判断带来困难。

下面结合一个实例来说明递阶层次结构的建立。

层次分析法基本原理、实施步骤、应用实例(1)

层次分析法基本原理、实施步骤、应用实例(1)

层次分析法基本原理、实施步骤、应用实例(1)层次分析法基本原理、实施步骤、应用实例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是一种常用的多目标决策方法,其基本原理是通过给出决策问题中不同因素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对决策目标的重要程度,确定最优解决方案。

本文将从基本原理、实施步骤和应用实例三个方面,介绍层次分析法。

一、基本原理层次分析法认为,决策问题的因素是层次结构的,将不同因素按照其在层次结构中的不同层次排序,形成一张决策层次结构图。

该图中,最上层为决策目标,中间层为决策因素,最下层为叶子节点,表示待选方案。

AHP方法对决策问题进行逐层分解,将复杂的问题分成一些相对较简单的问题,或者将整体问题中的某个方面作为指标来考虑,逐步确定各个因素的权重,从而得到最终的决策。

二、实施步骤层次分析法的实施步骤包括:1. 确定决策目标和因素。

确定决策问题的目标和所有的决策因素。

2. 构造层次结构。

将决策目标和因素排成树状结构。

3. 设定判断矩阵。

对于每一个层次结构中的因素,设定其与其他因素相比较的判断矩阵。

4. 计算权重值。

利用各个因素的判断矩阵,计算出各个因素对于目标的权重值。

5. 一致性检验。

检验所得权重值是否满足一致性。

若不满足,则需要重新修改判断矩阵。

6. 评估备选方案。

通过计算各个因素的权重,评估备选方案。

三、应用实例以选购一款汽车为例,利用层次分析法进行决策。

1. 确定决策目标和因素。

决策目标为选购一款最适合自己的汽车。

决策因素包括车身外观、内饰、动力性能、品牌口碑、价格等。

2. 构造层次结构。

将决策目标和因素按照层次关系排成树状结构。

3. 设定判断矩阵。

如对比“车身外观”和“内饰”,可以设定判断矩阵,用1~9的数字表示汽车外观对自己来说更重要,或是内饰对自己更重要等等。

4. 计算权重值。

根据判断矩阵的数值,计算出各个决策因素的权重值。

5. 一致性检验。

利用特定的一致性检验方法,检验所得判断矩阵是否满足一定的一致性条件。

AHP、AHM、ANP对比

AHP、AHM、ANP对比

AHP、AHM、ANP对比分析一、三种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与步骤(一)层次分析法AHP的基本原理与步骤AHP是对定性问题进行定量分析的一种简便、灵活而又实用的多准则决策方法。

它的特点是把复杂问题中的各种因素通过划分为相互联系的有序层次,使之条理化,根据对一定客观现实的主观判断结构(主要是两两比较)把专家意见和分析者的客观判断结果直接而有效地结合起来,将一层次元素两两比较的重要性进行定量描述。

而后,利用数学方法计算反映每一层次元素的相对重要性次序的权值,通过所有层次之间的总排序计算所有元素的相对权重并进行排序。

运用层次分析法建模,大体上可按下面四个步骤进行:(1)建立递阶层次结构模型;(2)对同一层次的各元素关于上一层次中某一准则的重要性进行两两比较,构造两两比较判断矩阵;(3)层次单排序及一致性检验;(4)层次总排序及一致性检验。

(二)属性层次模型AHM的基本原理与步骤属性层次模型是基于球赛模型,在属性测度基础上的无结构决策方法。

它通过对在同一准则下各方案的相对属性测度进行排序。

大体可分为三步:(1)建立递阶层次结构;(2)构造判断矩阵并计算相对权;(3)计算方案对系统目标的合成权,以进行决策。

(三)网络层次分析法(ANP)的基本原理与步骤网络分析法的特点是,在层次分析法的基础上,考虑到了各因素或相邻层次之间的相互影响,利用“超矩阵”对各相互作用并影响的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得出其混合权重。

而ANP 模型并不要求像AHP模型那样有严格的层次关系,各决策层或相同层次之间都存在相互作用,用双箭头表示层次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若是同一层中的相互作用就用双循环箭头表示。

箭头所指向的因素影响着箭尾的决策因素。

网络层次分析法将系统元素划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称为控制因素层,包括问题目标及决策准则。

所有的决策准则均被认为是彼此独立的,且只受目标元素支配。

控制因素中可以没有决策准则,但至少有一个目标。

控制层中每个准则的权重均可用AHP方法获得。

层次分析法的方法与原理

层次分析法的方法与原理

层次分析法的方法与原理层次分析法的方法和原理一、层次分析法简介层次分析法的特点是在对复杂的决策问题的本质、影响因素及其内在关系等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利用较少的定量信息使决策的思维过程数学化,从而为多目标、多准则或无结构特性的复杂决策问题提供简便的决策方法。

尤其适合于对决策结果难于直接准确计量的场合在现实世界中,往往会遇到决策的问题,比如如何选择旅游景点的问题,选择升学志愿的问题等等。

在决策者作出最后的决定以前,他必须考虑很多方面的因素或者判断准则,最终通过这些准则作出选择。

比如选择一个旅游景点时,你可以从宁波、普陀山、浙西大峡谷、雁荡山和楠溪江中选择一个作为自己的旅游目的地,在进行选择时,你所考虑的因素有旅游的费用、旅游地的景色、景点的居住条件和饮食状况以及交通状况等等。

这些因素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

我们将这样的复杂系统称为一个决策系统。

这些决策系统中很多因素之间的比较往往无法用定量的方式描述,此时需要将半定性、半定量的问题转化为定量计算问题。

层次分析法是解决这类问题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层次分析法将复杂的决策系统层次化,通过逐层比较各种关联因素的重要性来为分析、决策提供定量的依据。

所谓层次分析法,是指将一个复杂的多目标决策问题作为一个系统,将目标分解为多个目标或准则,进而分解为多指标(或准则、约束)的若干层次,通过定性指标模糊量化方法算出层次单排序(权数)和总排序,以作为目标(多指标)、多方案优化决策的系统方法,称为层次分析法。

二、层次分析法的定义所谓层次分析法,是指将一个复杂的多目标决策问题作为一个系统,将目标分解为多个目标或准则,进而分解为多指标(或准则、约束)的若干层次,通过定性指标模糊量化方法算出层次单排序(权数)和总排序,以作为目标(多指标)、多方案优化决策的系统方法,称为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是将决策问题按总目标、各层子目标、评价准则直至具体的备投方案的顺序分解为不同的层次结构,然后得用求解判断矩阵特征向量的办法,求得每一层次的各元素对上一层次某元素的优先权重,最后再加权和的方法递阶归并各备择方案对总目标的最终权重,此最终权重最大者即为最优方案。

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层次分析法(AHP)为一种决策思维,是把复杂问题分解为各个因素,将这些因素按照支配关系组成有序递进层次结构,通过两两比较的方式确定层次中诸要素的相对重要性的方法。

AHP结合定量于定性的分析将人的主观判断用数量形式处理。

层次分析法的原理及基本步骤:层次分析法其基本思想,是根据问题的性质和要达到的目标,将问题按层次分析成各个组成因素,再按支配关系分组成有序的递阶层次结构。

对同一层次内的因素,通过两两比较的方式确定诸因素之间的相对重要性权重。

下一层次的因素的重要性,既要考虑本层次,又要考虑到上一层次的权重因子逐层计算,直至最后一层一般是要比较的各个方案权重大小。

基本步骤:运用进行决策时,大体上应分为四个步骤进行:(1)分析系统中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建立系统的递阶层次结构;(2)对同一层次的各元素关于上一层中某一准则的重要性进行两两比较,构造两两比较判断矩阵;(3)由判断矩阵计算被比较元素对于该准则的相对权重;(4)计算各层元素对系统目标的合成权重,并进行排序。

下面分别说明这四个步骤的实现方法(1)层次结构的建立首先要把问题条理化、层次化,构造出一个层次分析的结构模型。

在这个结构模型下,复杂问题被分解成人们称之为元素的组成部分。

这些元素又按照其属性分成若千组,形成不同层次。

同一层次的元素作为准则对下一层次的某些元素起支配作用,同时它又受上一层次元素的支配。

这些层次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1、最高层这一层次中只有一个元素,一般它是分析问题的预定目标或者理想结果,因此也称目标层。

2、中间层这一层次包括了为实现目标所涉及的中间环节,它可以由若干个层次组成,包括所需要考虑的准则、子准则,因此也称为准则层3、最低层表示为实现目标可供选择的各种措施、决策方案等,因此也称为措施层或者方案层。

上述各个层次之间的支配关系不一定是完全的,即可以存在这样的元素,它并不支持下一层次的所有元素而仅仅支持其中部分元素。

这种自上而下的支配关系所形成的层次结构,我们称为递阶层次结构递阶层次结构中的层次数与问题的复杂程度及需分析的详尽程度有关,一般它可以不受限制。

层次分析法教程

层次分析法教程
不一致性越严重。用最大特征值对应的特征向量作 为被比较因素对上层某因素影响程度的权向量,其 不一致程度越大,引起的判断误差越大。因而可以 用 λ-n 数值的大小来衡量 A 的不一致程度。
定义一致性指标: CI = λ − n
n −1
CI=0,有完全的一致性
CI接近于0,有满意的一致性 CI 越大,不一致越严重
Aw = nw
性质 • 非零特征根n所对应的特征向量归一化后可作为权向量
对于不一致(但在允许范围内)的成对比较阵
A, Saaty等人建议用对应于最大特征根λ
的特征向量作为权向量w ,即
Aw = λw
但允许范围是 多大?如何界 定?
3. 层次单排序及其一致性检验
对应于判断矩阵最大特征根λmax的特征向量,经 归一化(使向量中各元素之和等于1)后记为W。
定义一致性比率 : CR = CI
RI
一般,当一致性比率 CR = CI < 0.1 时,认为 A
RI
的不一致程度在容许范围之内,有满意的一致性,通过 一致性检验。可用其归一化特征向量作为权向量,否则 要重新构造成对比较矩阵A,对 aij 加以调整。
一致性检验:利用一致性指标和一致性比率<0.1
及随机一致性指标的数值表,对 A 进行检验的过
通便利和旅游的费用。

3. 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数学教育中选择一
个领域申报科研课题。要考虑成果的贡献(实用价
值、科学意义),可行性(难度、周期和经费)和
人才培养。
层次分析法建模
• 一、层次分析法概述 • 二、层次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 三、层次分析法的步骤和方法 • 四、层次分析法的广泛应用 • 五、应用层次分析法的注意事项 • 六、层次分析法应用实例

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1. 层次分析法原理层次分析法是由著名运筹学家T.L.Saaty提出的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决策工具,原名为analytical hierarchy process,简称为AHP。

层次分析法的提出不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际运用中都得到了极为广泛的应用与发展。

AHP时处理一些难于用其他定量方法进行分析的复杂问题的有效方法,是整理和综合决策者主观判断的客观方法。

①层次分析法的基本原理用层次分析法进行评价,首先要把问题层次化。

根据问题的性质和要达到的总目标,将问题分解为不同的组成因素,并按照因素间的相互关联影响以及隶属关系,将因素按不同层次聚集组合,形成一个多层次的分析结构模型。

例如,某物流企业需要对购买设备进行方案评价与决策,可以将问题简化为图1所示的层次分析结构模型。

目标层判断层方案层图1 设备采购层次结构图图1中最高层是目标层,表示解决问题的目标,即层次分析所需要达到的总目标。

中间层包括准侧层和指标层,表示采取某一方案来实现预定总目标所涉及的中间环节,在图1中即判断层,在解决更为复杂的评价问题时某一个准则因素下可以细分为几个具体的指标。

最底层是方案层,表示要选用的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案、策略与措施。

在排序计算中,每一层次的因素相对上一层次某一因素的单排序问题,又可简化为一系列成对因素的比较判断。

为了将比较判断定量化,层次分析法引入1-9标度的方法,并写成矩阵形式,即构成了所谓的判断矩阵。

形成判断矩阵后,即可通过计算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根及其对应的特征向量,计算出某一层次元素相对于上一层次各个因素的单排序权值;然后,用上一层次因素本身的权值加权综合,即可计算出某因素相对于上一层次的相对重要性权值,即层次总排序权值。

这样,依次由上而下即可计算出最底层因素相对于最高层的相对重要性权值或相对优劣次序的排序值。

决策者根据对系统的这种数量分析,就可以进行决策,或进行政府评价、制定和修改计划、分配资源、预测结局、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等。

层次分析法基本原理、实施步骤、应用实例-V1

层次分析法基本原理、实施步骤、应用实例-V1

层次分析法基本原理、实施步骤、应用实例-
V1
层次分析法(AHP)是一种被广泛应用于决策问题中的方法。

基本原理是将决策问题分解为多个层次,每个层次多个因素间进行比较以确定其权重,最终确定决策方案。

以下是AHP的基本原理、实施步骤和应用实例。

基本原理:
1.层次结构:决策问题由多个层次构成,每个层次包含多个因素。

2.判断矩阵:建立每个层次之间的判断矩阵,比较因素之间的重要程度确定其权重。

3.权重计算:计算每个因素的权重值。

4.一致性检验:检验各层次之间的一致性。

实施步骤:
1.建立层次结构:将决策问题分解为多个层次并建立层次结构。

2.建立判断矩阵:对每个层次的因素两两之间进行比较,构建判断矩阵。

3.计算权重:利用特征向量的最大特征值和随机一致性指标(CI)计算每个因素的权重。

4.一致性检验:检验各层次之间的一致性,包括一致性比率(CR)和
一致性指标(RI)的比较。

5.综合判断:将各层次的权重乘积,得出综合权重,以综合权重为依
据进行决策。

应用实例:
AHP可以用于各种领域的决策问题,例如公司战略规划、项目优先级确定、产品选择等。

例如,在公司战略规划中,可以将公司目标作为最终目标层次,并将
其与其他相关因素(例如市场开发、资本投资等)相比较,计算得出
每个因素的重要性权重。

以此为依据进行战略决策。

综上所述,AHP是一种基于层次结构的决策方法,通过比较和计算权重,将复杂的决策问题分解为多个层次,使之更易于理解和处理。

在实际
应用中,可以根据具体需求进行调整和修改,以达到更好的决策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层次分析法的基本原理和步骤
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是一种定量分析
方法,用于多准则决策问题的分析和决策。

它的基本原理是将复杂的决策
问题层次化,通过对准则和方案的比较与评价,得出优先级权重,进而得
到最佳方案。

1.确定决策目标:确定决策问题的目标,明确要达到的结果。

2.构建层次结构:将决策问题分解成一个层次结构,包括目标层、准
则层和方案层。

目标层表示最终要达到的目标,准则层表示影响目标实现
的准则因素,方案层表示可供选择的决策方案。

3.构建判断矩阵:在准则层和方案层中,两两比较各个准则或方案之
间的重要性或优劣程度。

根据专家判断或个人主观意见,使用尺度(1-9)对两两比较进行评分,构建判断矩阵。

4.计算准则权重:根据判断矩阵的评分,使用特征值法或最大特征向
量法计算准则权重。

首先对判断矩阵的列向量进行归一化处理,然后计算
归一化后的特征向量,最后将特征向量的元素相加,并按比例得到准则的
权重。

5.一致性检验:通过计算一致性指标和一致性比率来检验判断矩阵的
一致性。

一致性指标表示判断矩阵与一致性判断矩阵之间的差异程度,一
致性比率表示判断矩阵的一致性程度。

如果一致性指标小于一定阈值,且
一致性比率接近1,则认为判断矩阵具有满足一致性的权重。

6.计算方案权重:将计算得到的准则权重与判断矩阵相乘,计算每个
方案的权重。

权重值越大,表示方案的优先级越高。

7.一致性检验:对方案权重进行一致性检验,与准则权重的一致性检
验类似。

8.敏感性分析:通过增加或减少一些因素的权重,分析结果的稳定性
和可靠性。

敏感性分析可以帮助决策者了解权重对决策结果的影响程度。

9.最终决策:根据方案的权重和准则的权重,对各个方案的优先级进
行排序,选择权重最高的方案作为最终决策。

层次分析法的基本原理是将决策问题逐层分解,通过两两比较和权重
计算,理性地确定各个因素的优先级和权重。

通过分析和评价不同方案,
辅助决策者做出最佳选择。

最大的优点是能够将主观因素定量化,并提供
一种系统化的方法来处理决策问题。

然而,层次分析法也存在一些局限性,比如对专家判断的依赖程度较高,对判断矩阵的一致性要求较严格等。

总体而言,层次分析法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多准则决策分析方法,可广
泛应用于各种决策问题,如投资方向选择、产品选型、供应商评估等。


过合理地构建层次结构和比较判断,可以得出客观且可信的决策结果,为
决策者提供有力的决策支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