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后痉挛性瘫痪中医护理方案的临床应用

合集下载

中风后痉挛性瘫痪,这一中医技术很有效!

中风后痉挛性瘫痪,这一中医技术很有效!

中风后痉挛性瘫痪,这一中医技术很有效!导读:自有文字记载至今,火针疗法已发展应用两千多年,经历了简陋的工具、原始的操作方法等历程,通过历代医家的改进、发展和完善,火针针具及其操作方法逐步规范,其临床应用范围也得到了拓宽,已成为针灸疗法中独特的治疗体系。

火针治疗中风后遗症疗效确实。

李岩博士主任医师天津公安医院针灸理疗科主任天津中医药大学硕士生导师首届国医大师贺普仁教授学术继承人中国针灸学会会员中国针灸学会刺络与拔罐学会常务理事天津针灸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国家自然基金委项目评审专家天津市健康教育专家天津市科学技术奖评审、科技成果评价专家天津市药监局医疗器械评审专家请输入标题 bcdef贺林国医大师、非物质文化遗产临床继承人贺普仁教授之长子中推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推火针疗法推广授课专家北京针灸三通法研究会会长火针国家标准的主要制定人贺氏火针研发者贺氏针灸铜人经络设计者请输入标题 abcdefg概述1疾病概述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是脑卒中患者中后期常见的并发症。

大部分患者多在发病2 周左右进入瘫痪的痉挛期,多数表现为患者上肢屈肌痉挛,下肢伸肌痉挛,腱反射活跃或亢进,动作僵硬,协调功能障碍,影响患者正常生活能力。

在Brunnstrom 分期中痉挛开始于痉挛阶段(Ⅱ期),如不加以治疗可出现肌肉萎缩倾向。

2临床表现半身不遂,言语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

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

上肢屈肌(肩关节外展外旋,肘关节屈曲,前臂旋后,腕关节屈曲,手指屈曲内收)和下肢伸肌(髋、膝关节伸直和踝关节跖屈)的肌张力增高,并经常伴有腱反射亢进、阵挛、协同肌-拮抗肌共同收缩、病理征、乏力和疲劳等。

治疗【处方】手、足阳明经【刺法】患者仰卧位,暴露皮肤后,局部常规消毒。

施术者持细火针将针烧至通红并迅速准确刺入穴位并快速出针。

每次上下肢各选取 6~9 个针刺部位,每次针孔不重叠。

一般先针刺痉挛严重的肢体,再针刺其他部位。

中医护理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患者的临床效果

中医护理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患者的临床效果

中医护理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患者的临床效果赵鹏丽呼和浩特市蒙医中医医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30【摘要】目的:观察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患者应用中医护理的临床效果。

方法:收集2018年5月至2020年5月我院收治的中风后痉挛性脑瘫患者108例作为研究样本,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两个组别,每组的病例为54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实验组实施中医护理方案,对两组护理效果、生存质量显示出的差异进行比较。

结果:两组开展总有效率的比较,其中实验组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差异显著,P<0.05;两组开展生活能力、社会能力、运动能力、心理能力等生存质量评分的比较,实验组均比对照组高,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中医护理在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患者中的应用可取得显著性成效,提高生存质量,具有全面推广应用于临床的价值。

【关键词】痉挛性瘫痪;中风;中医护理[中图分类号]R2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2020)13-0038-02中风属于临床神经内科常见病,其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痉挛性瘫痪是中风患者十分常见的一种并发症,以偏瘫侧下肢肌张力或上肢曲张力增高为主要表现。

痉挛性瘫痪在临床中又名中枢性瘫痪、运动神经元瘫等,主要是由上运动神经元受损导致的,临床症状则主要为姿势异常、肌肉缩短、关节痉挛等,其会严重限制患者的关节活动,引起疼痛,不利于病情康复[1]。

现阶段临床主要以康复治疗、中药治疗、针刺治疗等方法为主。

中医护理涉及到针灸、按摩等特殊干预手段,目前已在各种疾病的临床护理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本文收集我院收治的中风后痉挛性脑瘫患者108例作为研究样本,现整理与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 收集2018年5月至2020年5月我院收治的中风后痉挛性脑瘫患者108例作为研究样本,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两个组别,每组的病例为54例。

对照组:男性患者29例,女性患者25例,年龄范围41~83岁,平均年龄(58.5±4.6)岁;病程范围24~76d,平均病程(43.8±7.5)岁。

中风后痉挛性瘫痪中医康复护理进展

中风后痉挛性瘫痪中医康复护理进展

创 造 一 个安 静 、 舒适 、 安 全 的环 境 。必 要 时 可 以 对病 人进 行 森 林
疗法 、 日光 疗 法 、 岩 洞 疗 法 。环 境 中有 利 于健 康 的微 量 元 素 可 以
促进健康 , 良好 的 空 气 环 境 可 以 陶 冶 情 操 , 利 于疾 病 的恢 复 。
品, 戒 烟酒 。。 中 医 素 来 有 “ 食 治胜 于药治 , 药 补 不如 食补 ” 之 说, 中 风 病 人 大 多 是 中老 年 人 , 他们 往往脏腑 功能衰退 , 气 血 亏 虚, 加之风 、 火、 痰 等 诸 多 致 病 因素 的影 响 , 致使 身体 各 器 官 功 能 更 加 衰 退 。 因此 , 饮 食护 理尤 为重 要 . 应 根 据 病 人 病 情 辨 证 用 餐 。气 血 亏 虚 者 应 多吃 益 气 补血 之 品 , 如红枣 、 赤小豆、 t l j 药、 木 耳等 ; 痰多者应忌食肥甘 厚腻之 品 , 如羊 肉、 肥猪 肉 、 鸡 肉等 , 应 多 吃 萝 卜、 绿豆 、 丝瓜 、 冬瓜 ; 肝 阳上亢 、 肝 火 旺 者 忌 辛 辣 刺 激 之 品, 多 吃蔬 菜 、 水果及 豆类 , 少吃动 物脂肪 , 荤 素食 物 搭 配 ; 血 糖 高者应控制甜食 , 饮食宜清淡 , 以粗 纤 维食 物 为 主 , 应 少 食 多餐 , 提倡微饱 , 过饱饮食会造成食滞 , 影 响 脾 胃的 消 化 功 能 。便 秘 病 人应多饮水 , 多食蔬菜 、 水果 、 矿物质 、 无机盐 , 如钙 、 复合 维 生 素 B、 维 生 素 E等 , 使其大便保持 通畅 , 腑气通畅 , 促 进 康 复 。 。对 吞 咽 困难 的病 人 , 可 以采 用 鼻 饲 法 给予 流食 , 如米汤 、 豆浆 、 果 汁

针灸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

针灸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

针灸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中风后痉挛性瘫痪又称中风后肌痉挛,属于中医学筋病、痉证的范畴。

中医学认为,气虚则痿,血虚则痉,机体阴阳失衡,肝血不足,肝肾阴虚,致筋脉失养,久则肢体出现弛缓或痉挛。

其病位在脑,反映在筋脉,与肝、肾相关。

现代医学认为,痉挛是一种因牵张反射兴奋性增高所致的以速度依赖性肌肉张力增高为特征的运动障碍,且伴随有键反射的亢进。

中风后痉挛性瘫痪,其特征是肌肉僵硬、痉挛和运动功能障碍。

针灸被广泛应用于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其有助于改善气血循环、缓解疼痛、改善肌力,能有效缓解中风后偏瘫痉挛的症状。

本篇科普文将介绍针灸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治疗作用、治疗方法、注意事项及自我护理。

一、针灸治疗作用:针灸作为传统中医学的重要疗法之一,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针灸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疏通经络:针灸可以通过刺激相关穴位,调理经气、使瘀阻的经络通畅而发挥其正常生理功能,促进肌肉的松弛和血液循环的改善,增加患肢的运动灵活性,减轻偏瘫痉挛的程度。

②调整神经功能:针灸可以通过对特定穴位的刺激,调节神经系统的功能,促进神经传导,增强神经肌肉的协调性,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

③改善心理状态:中风后偏瘫痉挛对患者的生活和心理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针灸治疗可以通过舒缓神经系统,促进内源性荷尔蒙的释放,缓解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提高患者的心理状态和生活质量。

④促进康复训练效果:针灸治疗可以通过促进血液循环、调整神经功能,增强肌肉力量和协调性,提高康复训练的效果。

它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进行物理治疗、运动训练和功能锻炼,加快康复进程。

⑤促进脑功能重建:中风后偏瘫痉挛往往伴随着脑功能障碍。

针灸治疗可以通过调节脑功能连接和神经传导,促进脑功能重建和神经再生,提高中风患者的运动功能和神经恢复。

二、针灸治疗方法:针灸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对于不同患者及不同的病情,可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常见的针灸治疗方法有:①毫针深刺解痉法:上肢针刺大陵、内关、尺泽、天泉,下肢针刺伏兔、风市、阳陵泉、绝骨,待得气后,反复快速提插捻转使深部组织均有较强针感,保持针感直至痉挛状态得到缓解。

中风后肢体痉挛中医护理策略

中风后肢体痉挛中医护理策略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年第19卷第97期 333 中风后肢体痉挛中医护理策略孙舒1,郑鹏1*,张为民1,闫雪1,张静术1,武沁枫2(1.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吉林 长春;2.长春中医药大学,吉林 长春)摘要:目的通过观察中医护理对中风后肢体痉挛的改善效果,总结中风后肢体痉挛中医护理方案。

方法采用中医特色护理技术,对患者进行形神兼顾的康复护理指导,并观察中风肢体痉挛住院患者的护理效果,进行分析总结。

结果运用中医综合方法对中风后肢体痉挛患者进行护理干预。

在痉挛、疼痛、关节活动度等方面有明显改善。

结论中医护理对中风后肢体痉挛改善效果良好,值得在临床推广和使用。

关键词:中风;肢体痉挛;中医护理中图分类号:R248.9 文献标识码:B DOI: 10.19613/ki.1671-3141.2019.97.213本文引用格式:孙舒,郑鹏,张为民,等.中风后肢体痉挛中医护理策略[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97):333-334.0 引言中医认为,中风后肢体痉挛属于“痉证”“筋病”范畴。

中风后痉挛的症状主要表现为肢体肌张力增高且筋肉拘挛难以屈伸,甚至会伴有疼痛。

本方案适用于中风病后血液动力学稳定、病情不再进展的患者的康复护理中。

1 常见证候要点1.1 邪壅经络症状:头痛,项背强直,恶寒发热,肢体酸重,苔白腻,脉浮紧。

1.2 热甚发痉症状:发热胸闷,口噤齿,项背强直,甚至角弓反张,手足挛急,腹胀便秘,咽干口渴,心烦急躁,甚则神昏谵语,苔黄腻,脉弦数。

1.3 阴虚血亏症状:素体阴亏血虚,或在失血、汗、下太过之后,项背强直,四肢抽搐,头晕目眩,自汗,神疲,气短,舌淡红,脉弦细。

2 护理2.1 避免加重痉挛的诱因(1)心理疏导:巧妙运用心理知识来疏导及缓解患者的不安、焦虑、精神过度紧张等不良的心理状态。

(2)防止压疮发生:更换体位时,要根据良肢位摆放的原则,并加以保持。

(3)防止关节挛缩:肢体的主被动活动要在无痛原则下进行、同时注意循序渐进,避免关节挛缩的发生。

中医针灸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病例分析专题报告

中医针灸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病例分析专题报告

中医针灸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病例分析专题报告靳**,男,28岁,住院号:455811,初诊日期:202* 年1月3日。

主诉:左侧肢体不遂伴肌肉痉挛半年余。

病史:患者于202*年6月14日晚上7时许,因车祸出现持续左侧肢体不遂,伴昏迷、二便失禁,就诊于武清人民医院,收入IeU,查颅脑CT示脑挫裂伤、脑出血,查胸CT 示:肋骨骨折,考虑脑挫裂伤、脑出血、肋骨骨折,行肋骨骨折修复术,具体用药不详,经治病情未见减轻,6月16日转入武警医院ICU,症见:昏迷,持续左侧肢体不遂,吞咽困难、饮水咳呛、二便失禁,当日行气管切开、7月27日行脑室引流术,予脱水、降颅压、改善脑代谢、抗炎治疗,具体用药药物不详,经治病情平稳,40余天后转入脑系科普通病房康复治疗,症见:神清,精神弱,语言不利,持续左侧肢体不遂,肌肉痉挛,语言不清、饮水咳呛、吞咽困难,二便失禁,无胸闷憋气,治以改善脑代谢、改善脑循环、抗癫痫,予口服盐酸多奈哌齐片、左乙拉西坦片、灯银脑通胶囊、奥拉西坦胶囊,经治疗5个月病情平稳为求进一步康复治疗收入我病区。

现症:神清,精神可,语言不利,持续左侧肢体不遂,肌肉痉挛,被动运动困难,感觉敏感,语言不清、饮水偶呛,纳可,寐欠安,二便自控差。

查体及实验室检查(阳性指标):左侧上肢肌力1级,下肢肌力1级,舌淡红,苔薄白,脉弦。

西医诊断:脑出血后遗症中医诊断:中风后痉挛性偏瘫证候诊断:肝阳暴亢证治疗原则:疏通经络,平肝潜阳针灸取穴:人中、双内关、颈椎腰椎夹脊穴治疗过程:先针刺人中,施以强刺激捻转泻法,以眼球湿润为度,不留针。

取双侧内关穴直刺0.51寸用捻转提插结合泻法,施手法1分钟。

然后嘱患者取俯卧位采用颈椎、腰椎夹脊刺,针刺向脊椎方向45。

角斜刺,深度1~1.5寸, 提插捻转泻法,以向脊柱两侧放射或出现相应部位有紧束感为度;同时,然后在第1、7颈椎,第1、5腰椎加电针,频率IOOHz,调整电流强度,从零逐渐增大至患者能耐受及局部肌肉细微颤动为度,治疗30分钟。

《手少阳经穴合谷刺法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的临床研究》

《手少阳经穴合谷刺法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的临床研究》

《手少阳经穴合谷刺法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的临床研究》一、引言中风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常常导致上肢痉挛性瘫痪等后遗症。

上肢痉挛性瘫痪是一种常见的中风后遗症,表现为肌肉紧张、关节僵硬、活动受限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目前,针对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的治疗方法多种多样,但疗效参差不齐。

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手少阳经穴合谷刺法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的临床效果,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二、研究方法1. 研究对象本研究共纳入XX名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患者,年龄在XX 岁至XX岁之间,均经过诊断确诊为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

2. 治疗方法采用手少阳经穴合谷刺法进行治疗。

具体操作步骤包括:选取合适的穴位,进行消毒处理,采用合适的针具进行刺激,刺激时间和强度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每周治疗XX次,共治疗XX周。

3. 评价指标采用肌力评定、关节活动度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等指标进行评价。

三、研究结果1. 治疗效果经过治疗,患者的肌力、关节活动度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均有显著改善。

具体表现为:肌力有所增强,关节活动度增加,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提高。

2. 治疗效果与穴位选择的关系本研究发现,不同穴位的选择对治疗效果有影响。

其中,手少阳经穴的刺激对上肢痉挛性瘫的治疗效果较好。

同时,合谷刺法在改善肌肉紧张和关节僵硬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3. 安全性评价在治疗过程中,未发现明显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

治疗前后进行血常规、尿常规等检查,未见明显异常。

四、讨论本研究结果表明,手少阳经穴合谷刺法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具有显著的疗效。

这可能与手少阳经穴的刺激能够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松解肌肉紧张、改善关节僵硬有关。

同时,合谷刺法能够进一步增强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与传统的治疗方法相比,手少阳经穴合谷刺法具有操作简便、安全可靠、无副作用等优点。

因此,该方法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然而,本研究仍存在一定局限性,如样本量较小、研究时间较短等。

中医护理在促进中风偏瘫病人康复中的应用研究

中医护理在促进中风偏瘫病人康复中的应用研究

中医护理在促进中风偏瘫病人康复中的应用研究一、中医护理的理论基础1. 中医理论支持中医认为,中风偏瘫病人是因为脑血管阻塞或出血导致脑细胞缺氧而引起的疾病,因此需要通过调理气血、活血化瘀来帮助病人康复。

中医护理重视整体观念,注重调节患者的体内阴阳平衡以及脏腑功能的协调,通过针灸、推拿、中药温补等方式来帮助患者恢复健康。

2. 中医护理的方法中医护理包括针灸、推拿、中药熏蒸等方式。

针灸可以通过刺激穴位来调节患者的气血,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推拿则可以通过按摩、揉捏等手法来促进患者的血液循环,使受损的神经得到营养和修复。

而中药熏蒸则可以通过药物的挥发来温补患者的脏腑,有助于恢复体内的阴阳平衡。

1. 针灸疗法在康复中的应用针灸疗法是中医护理中常用的手段之一,通过刺激穴位来调节患者的气血,帮助恢复受损的神经功能。

研究表明,针灸疗法可以促进患者的肌肉活动功能恢复,改善肢体活动受限的情况,同时还可以缓解病人的疼痛感。

在中风偏瘫病人的康复中,针灸疗法被广泛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中药熏蒸疗法是中医护理中较为特殊的一种手段,通过药物的挥发来温补患者的脏腑,有助于恢复体内的阴阳平衡。

研究表明,中药熏蒸疗法可以通过蒸腾的药物分子进入患者的体内,促进气血的循环,改善受损的神经功能。

中药熏蒸还可以缓解患者的疲劳感,提高免疫力,对于中风偏瘫病人的康复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在临床实践中,中医护理在促进中风偏瘫病人康复中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通过针灸、推拿、中药熏蒸等手段,患者的肌肉活动功能得到了明显的改善,肢体活动能力得到了恢复。

在心理护理方面,中医护理也可以缓解病人的精神压力,改善睡眠质量,促进患者的康复进程。

在临床实践中,中医护理在促进中风偏瘫病人康复中还需要不断探索和完善。

针灸疗法需要更加深入的研究穴位的选择和刺激方式,推拿疗法需要更加科学的按摩手法和揉捏方式,中药熏蒸疗法则需要更加精准的药物配比和使用方法。

中医护理应用于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效果

中医护理应用于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效果

中医护理应用于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效果摘要:目的:探讨中医护理应用于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效果。

方法:80例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患者随机分组各40例,对照组用西医康复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中医护理,比较护理前后患者神经功能、肢体功能以及社会功能评分。

结果:三项评分在护理之前的比较中并没有呈现出明显差异,即P值大于0.05,在护理之后三项评分同时呈现明显差异,观察组的神经缺损和社会缺陷评分都更低,肢体功能评分更高,P值小于0.05。

结论:中医护理应用于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效果十分理想,可以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和肢体运动能力,促进其社会功能的提高,值得应用。

关键词:中医护理;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护理效果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是一种可能发生在中风后的并发症,其表现主要包括突然出现的肢体痉挛、肌肉僵直和痉挛、运动受限、疼痛和失去感觉等,对患者生活能力的影响极大。

专家指出,中医在中风瘫痪护理方面具有良好的效果,值得深入研究,据此,本研究选择80例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患者进行如下分析。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21.1-2022.12期间筛选符合诊断标准;病历资料齐备;病史清晰;签署知情同意书的患者;剔除有其他重大疾病或严重精神障碍的患者。

选出的80例患者参与摸球,对照组40,男女1:1;(62.15±5.52)岁。

观察组40,男女1:1;(62.19±5.50)岁。

组间资料对比,P>0.05。

1.2方法对照组行西医康复护理:(1)恢复肌肉功能和运动能力的护理:常见的物理治疗方法包括热敷、冷敷、牵引等。

热敷可以舒缓疼痛和肌肉紧张;冷敷可以减轻肌肉炎症反应;牵引可以拉伸肌肉和关节,增加关节活动度。

(2)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康复护理:康复护理在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治疗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康复护理包括锻炼活动、功能训练、日常生活技能训练等。

通过康复护理的指导和辅助,可以帮助患者逐渐恢复独立生活能力,提高生活质量。

中医护理在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患者中的应用及效果观察

中医护理在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患者中的应用及效果观察

中医护理在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患者中的应用及效果观察【摘要】目的探究临床护理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患者的过程中,应用中医护理方案,分析其护理效果,为临床中医护理奠定基础。

方法自我院2015年5月-2016年5月期间收治的128例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患者,对比患者应用不同护理方案进行护理,观察护理效果。

结果予以不同护理方案后,对试验组患者采用中医护理的临床总有效率(92.2%,59/64)显著高于对照组(75.0%,48/64),差异显著(P<0.01)。

对试验组患者采用中医护理方案的各项体征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如肌力、肌张力及肌痉挛状态等,差异显著(P<0.05)。

对试验组患者采用中医护理方案的生活质量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如身体、心理健康等,差异显著(P<0.05)。

结论临床护理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患者的过程中,应用中医护理方案有助于患者护理效果、肌张力、痉挛状态及关节活动度的提升,同时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应广泛推广。

【关键词】中风后痉挛性瘫痪;中医护理;效果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指由中风(脑卒中)引起上运动神经元损害,使脊髓水平的中枢反射从抑制状态解放,牵张反射兴奋性增高,产生肌张力增高、肌肉僵硬、腱反射亢进并伴有随意运动障碍[1]。

近些年,本病的发生率呈直线上升趋势,严重困扰患者及其家属的日常生活。

为此,本研究旨在临床护理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患者的过程中,应用中医护理方案,分析其护理效果,为临床中医护理奠定基础,详细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1.1临床资料自我院2015年5月-2016年1月期间收治的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患者,随机抽取128例作为本研究对象。

性别:男性:75例,女性:53例;年龄:以48岁为最小,以75岁为患者的最大年龄,以(55.12±6.76)岁为平均年龄;病程:以15天为最短,以19周为最长,以3.36±1.02周为平均时间;中风类型:脑梗塞:77例,脑出血:51例;病情:轻度:80例,重度:48例。

中医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研究进展

中医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研究进展

中医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研究进展【摘要】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是影响患者肢体功能恢复及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但目前仍是国内外研究治疗的难点。

中药、针灸治疗本病的研究较多,具有一定的优势,本文就近5年来中药、针灸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文献作一综述。

【关键词】中风;痉挛性偏瘫;中医治疗;综述痉挛性偏瘫是中风患者常见的后遗症之一,可导致患肢关节僵硬挛缩,肌肉萎缩、疼痛,更甚者可致畸形,影响患肢的康复。

痉挛性偏瘫的发生是以阴阳失调、气血逆乱为其根本病理,以肝肾亏虚、水不涵木为病机关键,最终致营卫失和、痰瘀阻络的病理过程[1]。

笔者将近5年来中药、针灸缓解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文献综述如下。

1 中药治疗1.1中药内服孙西庆[2]认为中风痉挛的主要病因是阳气虚弱,风痰阻络,筋脉失养,治疗当以温阳熄风化痰为法,并以侯氏黑散化裁治疗,结果患者肌张力降低,痉挛好转,明显改善者占55.5%,临床疗效基本痊愈率45% ,显效率30 %。

柳迎春[3]用加味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30例,取其益气通阳、温脉化痰、调畅营卫气血之功,结果临床疗效显著,总有效率90.0%。

张瑞杰[4]采用养血温经通脉为治法,方以当归四逆汤加减治疗血虚寒凝证的中风病痉挛性偏瘫患者,获得了较好的效果。

陆吕平等[5]以调和阴阳为法,以芍药甘草汤为基础方,加用通阳活血,舒筋通络中药,拟定成加味芍药甘草汤,以治疗中风痉挛性偏瘫患者,结果痉挛等级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p3.1.7 夹脊穴、背俞穴刺法夹脊穴为经外奇穴之一,背俞穴为脏腑之气输注于背部的穴位,针刺夹脊穴、背俞穴可调节脏腑阴阳之平衡,从而有利于缓解痉挛状态。

吴雪梅等[20]比较背俞穴、夹脊穴与肢体取穴不同方法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的疗效,背俞穴组取双侧肺俞、心俞、膈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大肠俞、小肠俞,夹脊穴取双侧颈4~胸1,腰2~骶1夹脊穴;肢体穴取肩髃、肩峰、环跳等,疗程4个月。

结果表明,针刺夹脊穴在缓解患肢肌张力、痉挛指数评分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方面均优于背俞穴组及常规肢体穴组。

痉挛中医护理方案分析

痉挛中医护理方案分析

痉挛中医护理方案分析摘要:痉挛(spasticity)是由不同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引起的,以肌肉的不自主收缩反应和速度依赖性的牵张反射亢进为特征的运动障碍。

一定的肌张力是维持体位和肢体运动必须的,但过高的肌张力则影响肢体的运动。

同时由于痉挛常使患者感觉疼痛、关节活动减少、影响行走和保持姿势的能力、增加异位骨化和骨折的发生率,从而严重干扰患者的护理和康复功能锻炼,影响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康复效果,因此,寻求改善痉挛的有效措施极为重要。

我科从2019年6月-2021年8月期间针对有中风病引起的痉挛的患者采用中医综合辩证施护,取得较好效果,现总结如下:1、常见证候要点1.1风痰瘀阻证口眼歪斜,舌强语謇或失语,半身不遂,肢体麻木,舌暗紫,苔滑腻。

1.2气虚血瘀证肢体偏枯不用,肢软无力,面色萎黄。

舌质淡紫或有瘀斑,苔薄白。

1.3肝肾亏虚证半身不遂,患肢僵硬,拘挛变形,舌强不语,或偏瘫,肢体肌肉萎缩,舌红脉细,或舌淡红。

2、常见症状/证候施护2.1痉挛对患者进行预防性康复教育,采取抗痉挛体位,保持正常的关节活动范围,以预防痉挛。

去除加重痉挛的诱因,包括伤害性刺激,如疼痛、异位骨化、深静脉血栓等。

去除精神紧张因素,预防过度用力,疲劳等[1]。

2.1.1观察手足痉挛的程度、持续时间.2. 1.2加强对患者的安全保护床边加用床栏,必要时予以适当约束以免坠床及摔伤等。

2.1.3进行良肢位摆放痉挛肢位的摆放保持肢体功能位置注意患肢保暖防寒,避免被褥过重或太紧等,每小时更换体位,按良肢位要求正确摆放。

2.1.4重视患侧刺激应尽可能地使患侧在白天自然地接受更多的刺激,家属与患者交谈时应握住患侧手,施加感觉刺激时必须防止刺激造成的痉挛加重,不在患肢静脉输液,慎用热水袋、热敷等。

2.1.5遵医嘱选用以下中医护理特色技术1~2项:(1)穴位按摩取穴,患侧上肢极泉、尺泽、肩髃、合谷等,下肢委中、阳陵泉、足三里等,配合做痉挛肢体被动活动,防止关节僵硬畸形。

中风后痉挛性瘫痪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中风后痉挛性瘫痪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中风后痉挛性瘫痪中医诊疗方案(试行)中风后痉挛性瘫痪中医诊疗方案(试行)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风病诊断疗效评定标准》(ZY/T001.9~94)。

(1)主症:半身不遂,神识昏蒙,言语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

(2)次症: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

(3)起病方式: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

(4)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具备2个主症以上,或1个主症2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2.西医诊断:参照中国卫生部疾病控制司、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制定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WS320~2010成人自发性脑出血诊断标准进行诊断。

脑梗死:(1)急性起病。

(2)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

(3)症状和体征持续数小时以上(溶栓可参照适应证选择患者)。

(4)脑CT或MRI排除脑出血和其他病变。

(5)脑CT或MRI有责任梗死病灶。

脑出血:(1)多数患者动态下急性起病;少数患者于静态下起病。

(2)患者发病时多表现为突发头痛、恶心、呕吐、一侧肢体无力、感觉异常、言语含糊或不能说话、大小便失禁、意识不清、颈项强直等症状,多数患者伴有血压升高;部分患者有癫痫发作。

(3)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表现取决于出血的部位、出血量、出血速度等。

临床体征有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偏盲、眼球凝视麻痹、构音障碍、失语、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病理反射阳性、脑膜刺激征阳性等。

病情危重者可表现为中度或重度昏迷,双瞳孔不等大或针尖样,生命体征不稳定,并在数小时至数天内死亡。

少数病人可无明显神经系统定位体征。

(4)颅脑CT可见出血灶。

(二)痉挛状态分级标准参照Ashworth痉挛状态量表,选择1~4级的患者,同时进行临床痉挛指数的评定,按照评分标准,选择轻度、中度、重度痉挛的患者。

《手少阳经穴合谷刺法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的临床研究》

《手少阳经穴合谷刺法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的临床研究》

《手少阳经穴合谷刺法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的临床研究》一、引言中风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其导致的上肢痉挛性瘫痪是中风患者常见的后遗症之一。

这种病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使得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受限。

近年来,中医学在针灸疗法方面的研究与应用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尤其是针对手少阳经穴的刺激治疗在改善上肢痉挛性瘫痪方面表现出了良好的效果。

本文旨在探讨手少阳经穴合谷刺法在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的临床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二、研究背景及意义中医学认为,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的主要原因是经络阻塞、气血运行不畅。

手少阳经作为人体经络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穴位刺激能够有效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从而改善上肢的运动功能。

合谷刺法是一种结合了传统针灸技术和现代医学理论的疗法,通过对手少阳经穴的刺激,达到治疗上肢痉挛性瘫痪的目的。

本研究的意义在于通过临床研究,验证手少阳经穴合谷刺法在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的有效性,为临床治疗提供更为科学的依据。

三、研究方法1. 研究对象:选取符合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诊断标准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2. 治疗方法:采用手少阳经穴合谷刺法进行治疗,包括穴位选择、刺激强度、刺激时间等。

3. 对照设计:设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方法进行对比。

4. 评估指标:通过对比治疗前后患者的肌力、关节活动度、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等指标,评估治疗效果。

5. 数据分析:采用统计学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比较两组患者在各项指标上的差异。

四、研究结果1. 肌力改善情况:经过手少阳经穴合谷刺法治疗后,患者的肌力得到了显著提高,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显著差异(P<0.05)。

2. 关节活动度改善情况:治疗后,患者的关节活动度得到了明显改善,与治疗前相比具有显著差异(P<0.05),且优于对照组。

3.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善情况:治疗后,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与治疗前及对照组相比均具有显著差异(P<0.05)。

中风后痉挛性瘫痪中医护理方案的临床应用

中风后痉挛性瘫痪中医护理方案的临床应用

中风后痉挛性瘫痪中医护理方案的临床应用摘要】:目的:分析探讨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患者应用中医护理方案的临床效果。

方法:2014年3月至2015年1月期间,本院共收治了92例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患者,并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6例,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中医护理方案,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进行评估。

结果:观察组42例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患者经护理后,瘫痪状态、肢体痉挛状态、生活能力都要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患者实施中医护理方案,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瘫痪状态、肢体痉挛状态,提高患者的生活能力,值得应用。

【关键词】:中风;痉挛性瘫痪;中医护理方案;临床效果上运动神经元受到损害后,会导致牵张反射亢进,进而出现痉挛状况。

主要的临床症状有:肌肉短缩、关节挛缩、姿势异常、关节疼痛等[1]。

选取2014年3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92例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患者,做为探讨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患者应用中医护理方案的临床效果的研究对象,其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本组资料的92例都是我院2014年3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患者,男性患者和女性患者分别为50例、42例,患者年龄为38-69岁,平均年龄为(53.1±8.03)岁,其中有45例患者是左侧偏瘫,47例患者是右侧偏瘫。

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6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 护理方法对照组: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

观察组:观察组采用中医护理方案,具体措施包括:第一,实施饮食干涉。

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来搭配饮食,若患者肝阳上亢最好食用甘凉食物,若患者风瘫阻络最好食用清热化痰的食物,若患者气虚血瘀最好食用健脾益气的食物,若患者阴虚风动最好食用养阴清热的食物,若患者阴阳两虚最好食用滋养肝肾的食物[2]。

中风后痉挛性瘫痪中医护理方案的临床应用

中风后痉挛性瘫痪中医护理方案的临床应用

中风后痉挛性瘫痪中医护理方案的临床应用刘梨;余艳兰;廖若夷;张月娟【期刊名称】《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年(卷),期】2013(033)009【摘要】目的观察综合性中医护理方案对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影响,为研究有效的护理方案提供临床研究依据.方法将100例中风后痉挛性瘫痪住院病人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分别采用综合性中医护理方案和常规护理方法进行护理后,运用Brunnstrom评定瘫痪状态等级变化、改良Ashworth法评定痉挛状态、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量表评估日常生活能力.结果对照组MBI评分护理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Brunnstrom分级、Ashworth痉挛分级、MBI评分护理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护理后MBI评分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综合性中医护理方案可明显改善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患者肢体的痉挛程度,是一套有效的护理方案.【总页数】5页(P97-101)【作者】刘梨;余艳兰;廖若夷;张月娟【作者单位】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湖南长沙410007;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湖南长沙410007;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湖南长沙410007;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湖南长沙41000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55.2;R192.6【相关文献】1.综合性中医护理在中风后痉挛性瘫痪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J], 翁岑莉2.中风后痉挛性瘫痪中医护理方案的临床应用 [J], 隋雪艳3.艾灸在中风后痉挛性瘫痪中的应用规律研究 [J], 林子涵; 曾丽蓉; 阮传亮4.推拿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临床应用现状 [J], 李湛鑫;张馨心;高显炘;谢会慧;谢东伶;丛德毓5.基于筋络理论指导在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康复中的应用 [J], 赵品安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医铜砭刮痧护理技术在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病人康复护理中的应用

中医铜砭刮痧护理技术在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病人康复护理中的应用

中医铜砭刮痧护理技术在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病人康复护理中的应用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在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病人的康复护理过程中应用中医铜砭刮痧护理技术能否取得良好效果。

方法:从我院病例系统中随机抽取79例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病人,将其分为A组(参照组)40例和B组(研究组)39例;对A组实行基础常规护理,对B组在此基础上采取中医铜砭刮痧护理技术。

结果:B组病人护理后的上肢肌力、下肢肌力、FugI-Meyer及巴氏指数测评分数均明显高于A组(P<0.05)。

结论:在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病人的日常康复护理中,恰当应用中医铜砭刮痧护理技术能够发挥积极作用,科学有效地提高病人肢体功能的恢复程度,值得进行推广。

关键词:中医铜砭刮痧护理技术;中风后痉挛性偏瘫;康复护理中风(即脑卒中)属于一类急性脑血管疾病,病情严重时将导致病人残疾甚至死亡。

近年来随着我国医疗技术水平的提升,中风病人的死亡率也逐步得到有效控制,然而残疾率仍没有明显改善。

据相关研究报道,临床上针对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病人施加中医铜砭刮痧护理技术,其在病人的康复锻炼和肢体运动功能方面能够发挥积极作用[1]。

于是,本文就以从我院抽取的79位病人为例详细展开实验探究,实验方法及结果如下。

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从我院病例系统中随机抽取79例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病人,将其分为A组(参照组)40例和B组(研究组)39例。

在A组病人中男女各有23例、17例;年龄为(63.55±4.23)岁。

在B组病人中男女各有21例、18例;年龄为(64.17±3.88)岁。

观察比较两组病人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别(P>0.05),表明本次实验具有可行性。

经检查所有选中病人无糖尿病、肝功能不全疾病,精神正常,均签署实验知情同意书。

1.2方法(1)对A组实行基础常规护理,详细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日常护理:护理人员协助病人正确摆放肢体,卧床休息时尽可能采用上肢伸展、下肢屈曲的方式以减少病人肢体痉挛现象的发生,同时注意对病人的肩关节部位实施特殊保护措施[2];为避免因长期以同一体位久卧导致病人血液流通不畅、肘关节屈曲等现象出现,护理人员应当定时提醒并指导病人适当调整姿势。

中医铜砭刮痧在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康复护理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中医铜砭刮痧在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康复护理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中医铜砭刮痧在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康复护理中的应用效果研究摘要:目的探究对中风后发生痉挛性偏瘫患者的康复护理工作中实施铜砭刮痧的效果。

方法结合研究需求从本院筛选出中风后发生痉挛性偏瘫的患者共94例,根据对患者实施的康复护理模式进行分组,实施常规康复护理的47例为常规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应用铜砭刮痧的为中医组,观察护理效果。

结果中医组患者经常规护理结合铜砭刮痧后的上肢肌力、下肢肌力评分均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且该组患者护理后的活动能力(ADL评分)、运动功能(Fugl-Meyer 评分)等指标也明显优于常规组(p<0.05)。

结论在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的康复护理中实施铜砭刮痧,不仅可以更显著的改善患者上、下肢肌力,还可改善其日常活动能力及运动功能,优化康复效果,值得推广。

关键词:铜砭刮痧;中风;痉挛性偏瘫;康复护理引言:中风是常见的脑部疾病,而脑部神经是控制机体行为能力的中枢系统,因此中风患者的生活能力、行动能力等往往会下降,而且中风的致残、致死率较高。

痉挛性偏瘫是中风常见的并发症,多因中风后患者肢体肌肉紧张、僵硬而造成活动障碍,或者令肢体关节出现明显的疼痛,如不及时治疗可导致肌肉萎缩、肌肉失活,加重偏瘫的程度[1]。

刮痧是中医的一项操作技术,主要用于通经活络、改善关节疼痛及局部的血液循环。

本文探究了刮痧在偏瘫患者康复护理中的应用,如下。

1、资料及方法1.1基本资料选取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94例,均于2021年2月~2022年2月入院且在本院确诊及进行后续治疗,患者了解研究项目且自愿参与,家属对此知情且支持患者及研究开展,排除资料不完整、精神类疾病、全身皮肤类疾病、传染类疾病、血液类疾病等因素。

依据康复护理方式的不同将94例患者分组,常规组47例中含男21例,女26例,年龄45~73岁,平均(58.53±5.26)岁;中医组47例中含男22例,女25例,年龄44~72岁,平均(58.42±5.31)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风后痉挛性瘫痪中医护理方案的临床应用
发表时间:2016-03-29T15:43:43.340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15年第12期供稿作者:余凌飞
[导读] 开封市中医院上运动神经元受到损害后,会导致牵张反射亢进,进而出现痉挛状况。

余凌飞
(开封市中医院河南省 475000)
【摘要】:目的:分析探讨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患者应用中医护理方案的临床效果。

方法:2014年3月至2015年1月期间,本院共收治了92例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患者,并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6例,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中医护理方案,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进行评估。

结果:观察组42例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患者经护理后,瘫痪状态、肢体痉挛状态、生活能力都要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患者实施中医护理方案,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瘫痪状态、肢
体痉挛状态,提高患者的生活能力,值得应用。

【关键词】:中风;痉挛性瘫痪;中医护理方案;临床效果
上运动神经元受到损害后,会导致牵张反射亢进,进而出现痉挛状况。

主要的临床症状有:肌肉短缩、关节挛缩、姿势异常、关节疼痛等[1]。

选取2014年3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92例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患者,做为探讨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患者应用中医护理方案的临床效果的研究对象,其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资料的92例都是我院2014年3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患者,男性患者和女性患者分别为50例、42例,患者年龄为38-69岁,平均年龄为(53.1±8.03)岁,其中有45例患者是左侧偏瘫,47例患者是右侧偏瘫。

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6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

观察组:观察组采用中医护理方案,具体措施包括:第一,实施饮食干涉。

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来搭配饮食,若患者肝阳上亢最好食用甘凉食物,若患者风瘫阻络最好食用清热化痰的食物,若患者气虚血瘀最好食用健脾益气的食物,若患者阴虚风动最好食用养阴清热的食物,若患者阴阳两虚最好食用滋养肝肾的食物[2]。

第二,调理患者的情志。

患者由于长期受病痛的折磨,会产生焦虑、恐惧等消极情绪,护理人员可以用言语进行开导,或者应用音乐疗法来消除患者的悲观情绪。

若患者入睡存在障碍,护理人员可以在患者休息之前,按摩患者的泉涌穴,保证患者的睡眠质量。

第三,对患者用药进行护理。

注射用药时,护理人员需要重点观察患者用药后的反应,一旦出现不良症状,要立刻上报给医生。

口服用药时,护理人员应该向患者介绍用药方法,同时也要观察患者服药后的效果及症状[3]。

1.3 效果评定标准
患者经护理后,其瘫痪状态用Brunnstrom来进行评定,用Ashworth来评定患者的痉挛状态,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用Barthel指数评分量表来进行评估。

1.4 统计学的方法
汇总处理两组患者的临床数据后,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16.0对其进行处理,其中用x2来检验组间率对比,用率(%)来表示计数资料;若P>0.05,那么差异就没有可比性,不具备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护理后的瘫痪情况
由表1可以知道,对照组在护理前后,差异不明显,不具有可比性(P>0.05);观察组在护理前后的瘫痪情况变化较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患者具有较大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在中医学中,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是一种临床“筋病”。

相关中医专家认为,造成患者中风后痉挛性瘫痪主要有两个原因:一种是阴阳失衡,另一种是经筋失养。

阴阳脉气失调会使患者肢体两侧出现迟缓或者拘急等不平衡状况,其中最常见的是上肢屈肌痉挛、下肢伸肌痉挛。

筋脉得不到阳气濡养,就很有可能会造成中风后肢体痉挛。

在西医学中,专家认为患者中风之后,削弱了大脑皮层对脊髓节段发射机构的抑制作用,导致脊髓牵张反射亢进。

本院采用了全面的中医护理方案对患者进行治疗,严格遵循“辩证施护”的原则,对患者展开中医护理。

由上述研究结果可以知道,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患者在实施中医护理方案后,瘫痪状况和肢体痉挛状况都得到了较大的改善,生活能力评分上升到(64.24±8.73),相较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这提示,应用中医护理方案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患者,能够提升患者各方面的能力,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在临床上值得应用。

【参考文献】:
[1]余艳兰,廖若夷.120例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患者的中医护理体会[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3(20):117-119.
[2]刘梨,张月娟.中风后痉挛性瘫痪中医护理方案的临床应用[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09):97-101.
[3]皮桂芳.中药离子导入法治疗脑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患者肢体麻木的临床观察[D].湖南中医药大学,201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