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综合练习

合集下载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期末复习综合练习及参考答案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期末复习综合练习及参考答案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期末复习综合练习及参考答案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期末复习综合练习及参考答案范文一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分,共 14 分)1.从两个月起,幼儿便开始出现对人脸的积极情绪反应,这体现了( A )。

A. 儿童情绪的社会化B. 儿童依恋的发展c.儿童道德情感的发展D. 儿童社会认知的发展2. 以下有关儿童道德情感发展的观点中,错误的是( C)。

A. 共情对攻击性行为的产生有-定的抑制作用B. 内疚感的产生主要是因为个体行为达不到自己内心的理想要求,而羞愧感更多是因为达不到外部要求c.儿童的共情能力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自然发展的D. 学前儿童道德情感的发展与道德认知、道德行为相互影响、协同发展3. 在多方合作过程中,应当承担起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主要责任的是(A )。

A. 幼儿园B. 家庭c.社区D. 社会4. 比较适合在大班应用的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方法是( B )。

A. 行为训练法B. 讨论法c.行为评价法D. 谈话法5. 社会教育主题方案架构的基本思路是(BB.认知一体验一实践一积累一迁移6. ( D)是社会性区域活动的重要特征。

A. 认知B. 探索c.游戏D. 交往7. "活动设计要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注重由具体到抽象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更应该在注重整体发展的同时照顾个体儿童发展的差异,促进每位儿童都能在自身的基础上发展。

"这阐述的是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设计的(C)原则。

A. 实践性B. 整合性c.发展性D. 活动性二、是非判断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X" ,每小题分,共15分)8. 通过观察他人行为也可以产生学习,这是班杜拉的一个重要观点。

( √)9. 社会性微笑是婴儿情绪社会化的开端。

( √)10. 教师直接告诉儿童具体如何去做和做什么,而不是告诉他不去做什么。

这体现了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正面教育原则。

( √)11.游戏活动和区域活动都是学前儿童自愿自主参加的活动。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期末复习综合练习及参考答案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期末复习综合练习及参考答案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期末复习综合练习及参考答案(2012年秋季)一、单项选择题1、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幼儿社会教育的课程经历了()的过程A从独立设置社会课程到注重爱国主义教育再到设置德育课程B从注重爱国主义教育到独立设置幼儿德育课程再到确立社会领域课程C从设置德育课程到确立社会领域课程再到独立设置爱国主义教育课程C从注重生活礼仪教育到独立设置社会领域课程再到确立德育课程。

2、个人童年期的生活经验在成年期的人格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这是()最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之一。

A弗洛伊德B皮亚杰C科尔伯格D班杜拉3、国内外学者的研究一直表明,婴儿自我认识出现的时间大约在()个月间。

A、12-15B、5-18C、18-21D、21-244、从两个月起,幼儿便开始出现对人脸的积极情绪反应,这体现了A、儿童情绪的社会化 B 、儿童依恋的发展C、儿童道德情感的发展D、儿童社会认知的发展5、安斯沃斯等人把儿童依恋分为()两大类型A、回避型与拒绝型B、安全型与不安全型C、积极型与消极型D、主动型与被动型6、对他人状态的一种替代性情感反应和体验,既有他人的情绪情感引起的与之一致的情绪和情感反应。

这是()A、移情B、依恋C、共情D、同情7、多数研究认为,()是儿童亲社会行为的正式发生期。

A、3-6岁B、3岁前C、6岁以后D、1-3岁8、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制定的内在依据是()A、社会发展的需要B、我国的教育目的C、《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D、学前儿童发展规律与需要9、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通过研究发现,促进儿童学习的关键是()A、教师的教学技巧B、教师的专业知识C、课程计划D、教师与儿童之间特定的心理氛围10、社会性的发展不是天生的,而是学前儿童在与成人、同伴之间共同生活、交往、探索、游戏等时间活动过程中发展起来的,这反应了学前儿童社会学习的()特点。

A、无意性B、长期性C、实践性D、反复性11、教育者要善于抓住生活中有教育价值的点点滴滴,及时对学前儿童进行教育。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知识点总结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知识点总结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学科性质与内涵1.“学科性质”,对相关的表述要求能够再认;2.“研究任务”有三个方面,要求能够作完整的表述。

3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内涵,主要是定义,要求能够表述。

4.与相关教育概念的辨析,要求对相关的表述能够再认。

5.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与相关课程领域的关系,对相关的表述要能够再认。

一、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主要理论1.精神分析理论:了解弗洛伊德、荣格、弗洛姆和埃里克森的基本观点,对与其基本观点相关的表述能再认。

2.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的主要理论假设;强化的概念和作用;关于直接学习的基本观点;关于观察学习的基本观点。

要求在理解的基础上对相关表述进行再认。

3.认知发展理论(1)了解皮亚杰关于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主要观点,对相关表述能再认。

(2)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的阶段理论:对三水平六阶段的内容要能简要表述,并在理解的基础上应用;对与其基本观点相关的表述能再认。

二、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特点1.学前儿童社会认知的普通特点:其四个方面的要点要能完整表述。

2.学前儿童社会认知发展的内容:对这些内容要有基本的了解和熟悉,对相关的表述能再认。

3.学前儿童社会情感发展的普通特点:了解其三个方面的要点,要求能对相关的表述进行再认。

4.学前儿童社会情感发展的内容。

(1)学前儿童情绪的社会化。

情绪社会化的几个阶段;情绪社会化发展的内容:社会性微笑、母婴依恋、目生人焦虑、分离焦虑。

这部份知识的要点要能够完整表述。

(2)儿童依恋的发展。

依恋的发展过程:了解几个阶段,对相关知识点的内容能够再认。

幼儿依恋的类型与特点:主要掌握安斯沃斯的分类,即安全型儿童与不安全型(焦虑型)儿童,不安全型儿童又分为回避型和拒绝型两类。

应了解各种类型依恋的主要表现,能对相关表述再认。

(3)道德情感发展。

①共情:基本概念、儿童共情发展遵循的阶段。

②羞愧感:基本概念、羞愧感浮现的时间。

③愧疚感:基本概念、愧疚感与羞愧感的差别。

对这部份内容的要点要能作基本的表述。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综合练习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综合练习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综合练习教育是孩子成长和发展中至关重要的一环,而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则扮演着非常关键的角色。

通过社会教育的综合练习,儿童能够在学前阶段培养出协作、分享和自我管理等重要的社会技能。

本文将探讨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综合练习,并分析其在孩子们发展中的重要性和影响。

首先,在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综合练习中,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培养儿童的协作能力。

通过与其他孩子一起进行各种活动、游戏和任务,儿童可以学习如何与他人合作和互动。

例如,在组织一个小组游戏时,他们需要共同协作,讨论和制定规则,并在实践中共同解决问题。

实际上,这种协作能力对于儿童的各个领域的发展都至关重要。

它可以培养他们的社交技巧、沟通技能和认识他人的能力,同时还可以提升他们的自信心和自我认同感。

其次,在社会教育综合练习中,儿童还能够学习分享的重要性。

分享是一种重要的社会行为,它与友谊、尊重和同理心紧密相关。

在同龄人之间分享玩具和食物,儿童可以从中意识到给予和接受的重要性,并开始理解他人的需求。

此外,分享还可以培养儿童之间的友谊,增强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通过分享,儿童可以建立起爱与关怀的人际关系,这对于他们日后的社交交往和人际关系非常重要。

在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综合练习中,另一个重要的方面是教导儿童自我管理的能力。

自我管理包括情绪管理、时间管理和行为管理等多个方面。

通过综合练习,儿童可以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表达情感,并学习如何解决冲突和适应不同的环境。

此外,他们还可以学会按照规定的时间完成任务,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

这些自我管理的技能对儿童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它们不仅可以帮助他们在学习上取得更好的表现,还可以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自律性。

除了协作、分享和自我管理,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综合练习还可以通过游戏和角色扮演来加强儿童的社会技能。

游戏是儿童学习和发展的重要方式,它可以培养儿童的创造力、想象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参与不同类型的游戏,儿童可以扮演不同的角色,理解他人的角度和感受,并学会通过合适的方式与他人沟通和互动。

学前儿童社 会教育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学前儿童社 会教育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形成性考核册答案一、名词解释1、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是指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事务及其相关的人文社会知识为基本内容,以社会及人类文明的积极价值为引导,在尊重儿童生活,遵循儿童社会性发展的规律与特点的基础上,由教育者通过多种途径,创设有教育意义的环境和活动,陶冶儿童性灵,培育有着良好社会理解力、社会情感、品德与行动能力的完整、健康的儿童。

2、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主体对自己及自己与周围事物关系的认识,包括自我观察、自我监督、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教育和自我控制等形式。

3、同伴关系同伴关系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的一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或者主要指同龄人之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之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

4、亲社会行为亲社会行为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表现出的有利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如帮助、分享、合作、安慰、捐赠等。

5、社会规范社会规范是指社会成员在社会生活中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和标准,包括道德规范、法律规范、礼仪规范等。

二、简答题1、简述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意义。

(1)促进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帮助儿童形成积极的自我意识、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适应能力。

(2)为儿童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良好的社会性品质有助于儿童在未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更好地与人交往、合作和应对挑战。

(3)有助于社会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儿童通过社会教育了解和接受社会的价值观念、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成为社会文化的传承者和创新者。

(4)有利于社会的和谐与进步,培养具有良好社会素养的儿童,能够促进社会的文明、公平和稳定。

2、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目标是什么?(1)自我意识方面,能逐渐了解自己,悦纳自己,拥有自信心和自尊心。

(2)人际交往方面,乐于与人交往,学会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

(3)社会适应方面,能够适应社会环境,遵守社会规范,具有初步的责任感和归属感。

(4)社会认知方面,了解社会文化、社会机构和社会角色,初步形成对社会现象的正确认知。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

试卷代号:2505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12-2013学年度第二学期“开放专科’’期末考试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试题 201307一、单项选择题I每小题2分.共14分)1.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的幼儿社会教育的课程经历了( 从注重爱国主义教育到独立设置幼儿德育课程再到确立社会领域课程 )的过程。

2。

以下各项关于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观点中,错误的是( C )。

A.幼儿教育的根本是教儿童做一个人格完整、智慧而善良的人 B.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是一种整合性教育C.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就是学习如何设计与组织专门的社会教育活动 D.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是一种渗透性教育3.国内外学者的研究一致表明,婴儿自我认识出现的时间大约在( 21~24 )个月间。

4.(大班)儿童在同伴面前会感到羞愧,表明集体舆论开始发挥作用。

5.以下不属于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内容组织的原则的是( A )A.全面均衡原则 B.由近及远原则 C.由易到难原则 D.综合贯通原则6.社会性的发展不是天生的,而是学前儿童在与成人、同伴之间共同生活、交往、探索、游戏等实践活动过程中发展起来的,这反映了学前儿童社会学习的(实践性)特点。

7.以下关于评价的观点中,不正确的是( B )。

A.评价本质上是一种认识活动 B.评价以客体的本质和规律为反映对象C.评价是以主体特别是主体的需要为转移的 D.评价有时只以满意和不满意的形式表现出来二、是非判断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每小题1分.共15分)8.班杜拉最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之一,是他认为个体童年期的生活事件在成年期人格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 × )9.皮亚杰认为儿童道德的发展是一个连续发展的过程,需要经历三个阶段,其中第三个阶段是自律道德阶段。

(√ )10.个体的自言自语及言语的内容对儿童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具有消极作用。

(× )11.共情对儿童攻击性行为的产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 √ )12.内疚感的产生主要是因为个体行为达不到外部要求。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与教育》期末考试试卷附答案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与教育》期末考试试卷附答案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与教育》期末考试试卷附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1.儿童的性灵是指儿童的性情与()。

A、心情B、思维C、心灵D、情绪2、1904年1月,()政府出台了我国第一部幼儿教育法规——《奏定蒙养老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

A、唐朝B、汉朝C、宋朝D、清朝3、()年,国家教育委员会正式颁布《幼儿园工作规程》,这是我国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发展第二阶段的主要标志。

A、1996B、1994C、1990D、20014、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的八阶段理论幼儿期年龄阶段为()。

A、0-2岁B、2-4岁C、3-5岁D、2-5岁5、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的前道德阶段的年龄阶段为()。

A、4岁以前B、4-5岁之间C、4-5岁以前D、4-5岁以后6、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方法不包括()。

A、讲解法B、谈话法C、讨论法D、动作法7、()认为人格包括意识、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

A、荣格B、弗洛伊德C、弗洛姆D、埃里克森8、()先生出版的《幼稚园的社会》一书,是我国幼教史上最早全面、深入地论述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课程及其实施的著作。

A、陈鹤琴B、张宗麟C、张宗琴D、陈鹤麟9、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年龄阶段通常4-5岁应接受()教育。

A、托班B、小班C、中班D、大班10、()是一种多维度、多层次的复杂心理现象。

A、自我认识B、自我评价C、自我控制D、自我意识11、教育活动方案的拟定不包括()。

A、活动时间B、活动名称C、活动准备D、活动评价12、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评价的原则不包括()原则。

A、导向性B、可能性C、科学性D、客观性13、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设计的原则不包括()原则。

A、目标性B、基础性C、实质性D、时代性14、学前儿童生活教育评价中信息收集方法不包括()。

A、观察法B、访谈法C、问卷法D、测量法15、()非常重视学前儿童的社会教育,于1989年颁布了新的《幼稚园教育要领》。

A、日本B、美国C、中国D、英国二、填空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空2分,共20分)1、主要是指幼儿园的教师等工作,他们是进行幼儿社会教育的主导性力量。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基础专科试题库及答案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基础专科试题库及答案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基础专科题库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从下列各题备选答案中选出最适合的一个答案.共120题,每题1分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未来世界最成功的劳动者是BA综合型人才 B全面发展的人 C高素质的人 D德智体兼备的人2.国外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研究最早在DA.19世纪20年代 B20世纪20年代 C19世纪30年代 D20世纪30年代3.幼儿社会性是在__的基础上,在与社会生活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AA生物特征 B气质特征 C人与人交往 D心理特征4.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特点A整体——系统性 B社会制约性 C统一性 D能动性C5.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心理结构作为母系统,包括__个子系统.BA7 B6 C5 D46.一个人最初的社会性发展就是AA亲子之情 B安全感 C培养幼儿良好的习惯 D积极情感7.人和动物在心理上的最后分界线是DA调节自己和外界的关系 B自我控制的产生C认识和了解世界 D自我意识的产生和发展8.自我意识不包括下列哪一项CA自我体验 B自我评价 C自我认识 D自我控制9.研究人员运用照镜子的方法研究幼儿的自我意识,这种方法起源于达尔文和_C_A阿姆斯特丹 B丽西娜 C普莱尔 D米德10.根据刘金花的研究结果,儿童自我意识产生在_B_个月之后.A20 B21 C22 D2311.幼儿已具有一定的道德性评价能力,__岁组儿童开始能够初步运用一定的道德行为规则来评价自己和他人行为的好坏.BA3 B4 C5 D912.下列哪一项对幼儿的能力自评和品德自评影响不大CA教师评价 B同伴评价 C主观选择 D客观标准13.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幼儿自我评价的培养AA自主活动 B榜样示范 C讲明行为规则 D评价外部行为14.幼儿自我评价明显的表现为对自己DA个别方面的评价 B多方面的评价 C内心品质的评价 D外部行为的评价15.幼儿自信心的结构主要包括自我评价,自我表现,独立性和_B_A积极性 B主动性 C主观体验 D恰当性16.幼儿自信心在_A_年龄组发展最快A3至4岁 B4至5岁 C5至6岁 D6至7岁17.3岁多的儿童多以成人的评价为自我评价,称之为CA外部行为的评价 B个别方面的评价 C依从性评价 D多方面评价18.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幼儿自信心的影响因素DA体验的作用 B家庭因素 C幼儿园教育 D自我认识19.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幼儿自信心的培养CA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B给予幼儿积极的评价C增强幼儿的自尊心 D促进幼儿获得成功的体验20._C_是个人对自身的心理和行为的主动掌握,是个体自觉地选择目标,在没有外界监督的情况下,抑制冲动,从而保证目标实现的一种综合能力.A自尊心 B自信心 C自我控制 D延迟满足21.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幼儿自我控制的发生和发展AA对身体的控制 B对动作和运动的控制C对认知活动的控制 D对情绪情感的控制22.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结构CA自觉性 B自制力 C言语指导 D自我延迟满足23.幼儿自我控制发展的关键年龄在AA3-4岁 B4-5岁 C5-6岁 D6-7岁24.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幼儿自我控制发展的影响因素BA生理因素 B规则意识 C父母控制模式 D言语指导25.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培养幼儿自我控制能力发展的基本要素DA外部活动情境 B幼儿活动的动机 C成人的指导 D幼儿的习惯26._A_训练可以提高幼儿的自控能力,但不是抑制幼儿的行为,不是消极地克制行为,而是主动的调控自我,使自己融入到集体和社会生活中.A游戏 B生活 C教学 D基础性27.儿童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与整个社会性发展之间存在着_A_关系A正相关 B负相关 C没有 D调节28.婴儿可以用微笑、啼哭、咿呀作语以及身体动作等发起与母亲的社会交往活动,这种母婴之间亲密的情感联结被称为CA亲子关系 B依恋 C母婴依恋 D印刻29.研究表明,母子之间良好的依恋关系的建立,有助于儿童BA自尊心的形成 B自我概念的形成 C自信心的形成 D自我控制的形成30.3岁以前儿童的依恋对象主要是母亲, 3岁以后随着儿童进入幼儿园,儿童把依恋对象逐渐从父母身上转移到老师和同伴身上,可以说,3-6岁儿童依恋行为的发展是其_B_发展的重要环节.A社会性 B社会化 C情感 D安全性31._D_和他的同事,在乌干达和巴尔的两国母婴关系进行了长期的观察,从而把婴幼儿的依恋分为三种类型A皮亚杰 B鲍尔比 C洛伦兹 D安斯沃斯32.在陌生的环境中,如果母亲在身边,儿童会有安全感,当母亲离开时,儿童的探索行为会受到影响,当母亲回来时,他们会寻求和母亲的接触,并很快平静下来,这类幼儿属于AA安全性依恋 B回避性依恋 C反抗性依恋 D依恋障碍33.儿童对母亲在身边或不在身边都无所谓,母亲离开时,他们没有特别紧张,母亲回来时,他们也往往不理会,这类幼儿属于BA安全性依恋 B回避性依恋 C反抗性依恋 D依恋障碍34.儿童在母亲将要离开时就显得警惕,如果母亲离开,就表现出极度反抗,但当母亲回来时,他们又是矛盾的,既寻求与母亲的接触,但同时又反抗母亲的接触,这类幼儿属于CA安全性依恋 B回避性依恋 C反抗性依恋 D依恋障碍35.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儿童依恋形成的原因BA儿童的气质特点 B儿童的活动 C母亲的态度 D母亲的行为特征36.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安全依恋儿童母亲的特点DA对儿童信号敏感 B主动调节自己的行为 C充满爱心 D不稳定37.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回避性依恋儿童母亲的特点AA对儿童信号敏感 B与孩子身体接触少 C感情冷淡 D拒绝孩子38.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反抗性依恋儿童的母亲的特点DA对儿童有兴趣 B有时不能正确理解儿童的信号C对儿童行为方式不稳定 D感情冷淡39.目前心理学界比较普遍认为_C_是依恋关系形成的决定因素A儿童 B气质类型 C母亲 D教养方式40.澳大利亚生态学家洛伦兹把小动物的依恋过程描述为BA母禽依恋 B印刻 C本能 D依恋41.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存在着年龄差异,年龄越小的儿童,其攻击性行为越强,表现为为了玩具和其他物品,即他们的攻击性是BA敌意型攻击 B工具型攻击 C破坏型攻击 D冲突型攻击42.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存在着年龄差异,年龄越大的幼儿,则更多表现为以人为中心的攻击,即他们的攻击是AA敌意型攻击 B工具型攻击 C破坏型攻击 D冲突型攻击43.儿童与同伴之间的社会性冲突在儿童出生后_B_就开始了A11月 B12个月 C13个月 D14个月44.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儿童攻击性行为的负面影响DA对儿童的个体的健康发展不利 B阻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C影响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的实施 D阻碍儿童安全依恋的形成45.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儿童攻击性行为形成的影响因素CA生物因素 B家庭的影响 C活动方式的影响 D电视46.下列哪一项不属于电视对幼儿攻击性行为方面的影响AA群体影响 B教给儿童攻击性行为方式C使儿童放松了对攻击性行为的抑制 D降低了儿童对暴力的敏感性47.下列哪一种情况会增加幼儿的攻击性行为AA玩具数量不足 B同伴的交往C幼儿认知水平搞 D幼儿了解攻击性行为的后果48.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控制CA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B提高幼儿的认知水平C增强幼儿的自信心 D给予榜样示范49.真正做到减少和制止儿童的攻击性行为,父母应做到AA耐心仔细的听孩子讲话,并对其作出反应 B对孩子进行行为控制C压制孩子的不良行为 D培养孩子的自尊心50.矫正儿童攻击性行为的重点不在于训斥、批评,而在于使孩子BA宣泄不良情绪 B明确非攻击性行为的方式和方法C了解受害者的痛苦 D自我反省51.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所表现出来的谦让、帮助、合作、共享等有利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称为DA道德行为 B利他行为 C利他主义 D亲社会行为52.亲社会行为是一种常见的社会行为,它是个体_B_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A社会性 B社会化 C道德品质 D认知53.儿童用他人的观点来理解他人的思想和情感的一种社会认知技能,称为CA依恋 B印刻 C角色采择 D移情54儿童体验他人情绪、情感的能力,称为DA依恋 B印刻 C角色采择 D移情55.下列哪一项不是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AA依恋 B角色采择 C移情的作用 D父母的抚养方式56.下列哪一种情况更有利于激发幼儿的亲社会行为AA父母的榜样 B游戏 C助人观念的灌输 D自我强化57.特定社会对男性和女性社会成员所期待的适当行为的总和,被称为BA性别化 B性别角色 C性别差异 D性别标准58.在特定文化中,儿童获得适合于某一性别男性或女性价值观、动机和行为的过程,被称为AA性别化 B性别角色 C性别差异 D性别角色标准59.社会成员所公认的适合于某一性别的价值观、动机、行为方式和性格特征等.被称为DA性别化 B性别角色 C性别差异 D性别角色标准60.在同一社会文化和不同文化之间,公认的性别角色行为为标准有着相当大的一致性,即是所谓的CA性别化 B性别角色 C性别相适行为 D性别差异61.性别角色的社会化,使男女儿童在个性上表现出明显的DA性别化 B性别角色 C性别相适行为 D性别差异62.下列哪一项不属于男女儿童的性别差异A女孩的语言能力强于男孩 B女孩比男孩更富有同情心C男孩在视觉空间能力上优于女孩 D男孩在身体和言语上比女孩更富有攻击性63.儿童对其在基本生物学特性上属于男或女的认识和接受,被称为BA性别同一性 B性别角色观 C性别相适行为 D性别差异64.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性别同一性的发展DA正确使用性别标签 B理解性别的稳定性C理解性别的坚定性 D理解性别角色观的发展65.幼儿的性别自认大约发生在BA2-3岁 B3-4岁 C4-5岁 D5-6岁66.儿童对不同性别行为模式的理解,被成为BA性别同一性 B性别角色观 C性别相适行为 D性别差异67.儿童对性别角色的理解和掌握有赖于_A_的形成A性别同一性 B儿童人知的发展 C性别概念的发展 D性别差异68._C_是男女儿童认知、个性发展的一个转折期A3-4岁 B4-5岁 C4-6岁 D5-6岁69.幼儿的性别化行为主要表现在BA性别差异行为上 B性别相适行为上 C社会性行为上 D性别同一性行为上70.下列哪一项不是影响幼儿性别角色社会化的主要因素AA活动方式 B父母 C幼儿园 D电视71.下列哪一项不属于父亲在儿童性别化中的独特作用DA父亲独特的行为方式和态度是儿童是儿童性别化发展的基础B父亲性别行为榜样的作用是促使儿童性别化健康发展的保证C父亲作为社会力量的象征是推断儿童性别发展的决定因素D没有父亲对儿童性别化发展会有不利影响72.儿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幼儿期不仅是智力早期开发的重要阶段,同时也是塑造儿童良好_B_的关键期A品德 B道德品质 C道德行为 D道德情感73.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品德的心理结构C74.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品德的特征DA品德形成是以道德观念的指导为基础的B品德和道德行为是密切联系的C品德是在行动中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倾向和特点D品德的最终目的是形成道德行为75._A_是指对道德行为准则及其意义的认识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76._B_是运用一定的道德标准评价自己和别人言行时所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77._C_是一个人自觉地调节行动、去克服苦难,以实现一定道德目的的心理过程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78._D_是人在道德认识与道德情感推动下产生的涉及道德意义的行为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79._B_是推动人们产生和完成道德行为的内在原因A道德认识 B道德动机 C道德意志 D道德判断80._C_是指儿童能够应用已掌握的道德知识,对自己或别人行为的是非、善恶等进行判断.A道德认识 B道德动机 C道德评价 D道德判断81.下列哪一项不属于道德认识AA道德动机的确立 B道德知识的掌握 C道德信念的确立 D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82._A_是品德形成的基础83.下列哪一项不属于道德情感DA爱国主义情感 B是非感 C责任感 D依恋感84.道德行为通过多次重复和有意识的练习就会形成CA品德 B道德 C道德行为习惯 D品质85.幼儿品德是其_A_发展中的一部分A社会性 B社会化 C道德 D行为习惯86._B_个人社会性发展水平的标志A道德 B品德 C社会性教育 D行为习惯87.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道德实质上是CA从社会生活中抽取的道德标准和规则 B表现在人身上的具体化C人类的社会性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的产物 D一种社会现象88._B_是社会性发展的核心A道德 B品德 C社会性教育 D行为习惯89.幼儿德育的实质是AA社会道德个体化的过程 B社会道德内化的过程C社会道德规范掌握的过程D品德形成的过程90.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幼儿社会性发展教育的内容DA幼儿自我系统的认知能力和行为能力B幼儿在社交系统的认知能力和行为能力C幼儿在社会规则系统的认知能力和行为能力D幼儿在自然系统的认知和行为能力91.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幼儿品德发展的特点BA具体性 B依赖性 C情境性 D模仿性92.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影响幼儿品德发展的因素AA气质类型 B家庭的影响 C同伴交往的影响 D电视的影响93.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同伴交往对儿童道德社会化的影响作用BA同伴交往能使儿童形成良好的社会行为习惯B同伴交往有助于儿童道德认识的形成C同伴交往作为一种社会模式或榜样影响着儿童行为的发展D同伴交往有助于儿童形成良好的品质94.下列哪一项不是幼儿园教师对幼儿品德发展的影响CA教师向幼儿传授基本的生活本领,社会道德规范、价值观以及知识经验B教师与幼儿的交往也影响幼儿品德的形成C幼儿教师的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有利于幼儿品质的形成和发展D幼儿教师的期望也是影响幼儿道德社会化的重要因素95.对幼儿进行人际关系、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等方面的思想认识教育和行为习惯的培养,被称为DA道德教育 B情感教育 C行为习惯教育 D品德培养96._D_是衡量道德品质形成的标志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97.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幼儿良好道德品德的培养BA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 B重视培养幼儿的道德行为C发挥道德功能直接的教育作用,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D重视道德功能的间接的教育渗透教育作用,注意优化群体环境98.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幼儿不良品德形成的原因AA气质特征 B生理心理发展水平所限 C家教不良所致 D教师不良影响99._D_是在幼儿的日常生活中,通过各种有意识的活动,发展幼儿的社会认知、社会情感和社会行为技能,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A幼儿保育 B幼儿艺术教育 C幼儿科学教育 D幼儿社会性教育100.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幼儿社会性教育目标制定的依据CA幼儿园工作规程 B幼儿园指导纲要C幼儿的兴趣 D幼儿心理发展特点101.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幼儿社会性教育目标制定的原则BA社会认知、社会情感与社会行为技能相结合B孩子良好的适应能力C社会性教育内容既要重视全面性、完整性,又要有重点D既重视教育的联系性,又重视阶段性,使幼儿社会性教育成为一个系统102.社会性教育的分类目标包括社会环境及行为规范、人际交往、自我意识及_A _A民族文化 B社会适应能力 C爱国情感 D民族意识103.下列哪一项是幼儿社会性教育内容选择的依据DA幼儿园工作规程 B幼儿园指导纲要C幼儿的兴趣 D幼儿发展104._C_是幼儿认知的源泉A教育内容 B经验 C社会现实 D已有的知识体系105.下列哪一项不是确定幼儿社会性教育内容的原则BA渐进性 B具体性 C适度性 D活动性106.下列哪一项不是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DA教育活动的主体性 B教育目标 C教育内容 D教育实施107.教育者以口头语言向幼儿说明、解释教育内容的方法,被称为AA讲解法 B谈话法 C讨论法 D演示法108.教育者与幼儿相互提问、对答交流的一种教育方法,被称为BA讲解法 B谈话法 C讨论法 D演示法109.教育者指导幼儿就某些社会性问题、现象、事物相互启发、交流意见的方法,被称为CA讲解法 B谈话法 C讨论法 D演示法110.教育者根据教育目标,向幼儿展示与教育内容相关的实物、教具和情景,使幼儿认识、领会、体验和表现相应知识、情感和行为的教育方法,被称为DA讲解法 B谈话法 C讨论法 D演示法111._C_是通过一些形式让幼儿去理解和分享他人的情绪体验,以使幼儿在以后的生活中对他人的类似情绪能主动、习惯性的自然理解和分享A讲解法 B谈话法 C移情训练法 D演示法112.下列哪一项不属于社会教育的形式BA课堂教育 B移情训练 C游戏活动 D社会实践113.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幼儿社会性教育的主要形式DA幼儿园的专门教育 B环境教育 C家庭与幼儿园的合作 D社会性评价114.下列哪一项不属于社会性教育活动设计的原则AA渐进性 B目标性 C针对性 D活动性115.评价幼儿社会性教育活动的根本标准是CA社会性教育的组织 B幼儿能力的发展C幼儿社会性发展情况 D幼儿社会性教育活动的设计116.下列哪一项不是评价幼儿社会性教育活动的原则BA针对性原则 B整体性原则 C过程性原则 D全面性原则117.个性和社会性发展的评价是从_C_开始兴盛的A20世纪10年代 B20世纪20 C20世纪30 D20世纪60118._C_是确定某一特定团体内人际关系及该团体内人际相互作用模式的一种研究方法A观察法 B谈话法 C社会测量法 D问卷法119._D_即在教育的实际情况下,按照研究目的控制和改变某些条件,将幼儿置于与现实生活场景类似的情景中,由教师观察在该特定情景中幼儿社会性行为的方法A观察法 B谈话法 C社会测量法 D情景测验法120.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幼儿问题行为的行为表现CA行为不足 B行为过渡 C品德性问题行为 D不适当行为二、名词解释:共30题,每题4分1.幼儿社会性是指幼儿在其生物特性基础上,在与社会生活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 ,掌握社会规范,形成社会技能,学习社会技能,学习社会角色,获得社会性需要、态度、价值,发展社会行为,并以独特的个性与人相互交往,相互影响,适应周围社会环境,由自然人发展为社会人的社会化过程中所形成的幼儿心理特性.2.自我意识所谓自我意识是人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客观世界关系的一种意识,它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3.自信心或称自信感,是指个体对自身行为能力与价值的认识和充分评估的一种体验.4.依恋是指婴儿对其主要抚养者特别亲近而不愿意离去的情感,是存在于婴幼儿与其主要抚养者主要是母亲之间的一种强烈持久的情感联系.5.角色采择是指儿童用他人的观点来理解他人的思想和情感的一种社会认知技能. 6.性别角色是指特定社会对男性和女性社会成员所期待的适当行为的总和.7.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品德是一种个体心理现象,它是个体依据一定社会或阶段的道德行为准则或规范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某些经常的稳固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8.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是由舆论力量和内心驱使来支持的行为规范或准则.9.幼儿社会性教育就是在幼儿的日常生活中,通过各种有意识的活动,发展幼儿的社会认知、社会情感和社会行为技能,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10.讲解法是指教育者以口头语言向幼儿说明、解释教育内容的方法.11.谈话法是指教育者与幼儿相互提问、对答交流的一种教育方法.12.讨论法是教育者指导幼儿就某些社会性问题、现象、事物相互启发、交流意见的方法.13.演示法是教育者根据教育目标,向幼儿展示与教育内容相关的实物、教具和情景,使幼儿认识、领会、体验和表现相应知识、情感和行为的教育方法.14.移情训练法就是通过一些形式让幼儿去理解和分享他人的情绪体验,以使幼儿在以后的生活中对他人的类似情绪能主动、习惯性的自然理解和分享.15.角色扮演法是指在幼儿社会性教育中的角色扮演就是模仿现实社会中的某种情景,让幼儿扮演其中相应的社会角色,使幼儿表现出与该角色一致的社会行为.16.社会性发展评价是指评价者根据心理测量的结果和其他多方面的资料,对被评价者的个体或群体的社会性发展状况作出解释、判断的过程.17.幼儿社会性发展评价是幼儿发展评价的组成部分,它是根据幼儿社会性发展目标,运用教育评价的理论和方法,对幼儿社会性发展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18.社会测量法是确定某一特定团体内人际关系及该团体内人际相互作用模式的一种研究方法19.问卷法是通过被调查者填写一系列问题构成的问卷来搜集资料的一种方法. 20.情景测验法即在教育的实际情况下,按照研究目的控制和改变某些条件,将幼儿置于与现实生活场景类似的情景中,由教师观察在该特定情景中幼儿社会性行为的方法.21.幼儿问题行为是指由于情绪障碍而导致的行为不正常,甚至人格偏畸,致使幼儿社会适应发生困难,不能从事学习活动和接受正常教育.22.观察法是指教师或评价人员在自然状态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幼儿社会性行为进行直接观察,从中获得评价资料的方法.23.自我评价是指,人们能够通过对自己外部行为以及行为结果的分析,通过对自己的内心活动的分析,通过对周围人对自己的态度的分析来认识自己,进而在自我认识的基础上,通过以行为原则,社会规范、理想化的自我与自己的个性加以比较,做出相应的自我评价.24.自我控制是自我意识的重要成分.它是个人的对自身心理与行为的主动掌握,是个体自觉选择目标,在没有外界监督的情况下,抑制冲动,抵制诱惑,延迟满足,控制、调节自己的行为,从而保证目标实现的一种综合能力.25.亲社会行为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所表现出来的谦让、帮助、合作、共享等有利于他人的行为.”26.移情是体验他人情绪、情感的能力.27.性别化是指在特定文化中,儿童获得适合于某一性别男性或女性价值观、动机和行为的过程.它是幼儿个性和社会性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28.性别角色标准是指社会成员所公认的适合于某一性别的价值观、动机、行为方式和性格特征等.29.性别同一性也叫做性别认同,是指儿童对其在基本生物学特性上属于男或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综合练习一、填空题1、弗洛姆认为人的五大社会性心理需要是:;超越的需要;寻根的需要;同一感的需要;定向和献身的需要。

2、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对他人有益或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如谦让、帮助、合作、分享等行为。

而则是指违法行为或为社会所不能接受的行为。

在学前儿童中体现为如打人、骂人、破坏物品等。

3、是维系积极的社会关系的重要社会动机因素,它作为帮助、抚慰、合作与分享等行为的动机基础,能激发、促进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而且对攻击性行为的产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4、选择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内容的依据主要有:、社会生活的现实与发展、幼儿的发展水平与特点、。

5、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儿童的良好行为是在不断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所以,对良好行为进行经常性的,是行为习得的根本途径。

6、陶冶法的最大特点是,因此,要尽可能让环境说话,让行动说话,避免过多言语说教。

7、儿童的自我控制行为受各种因素影响,自我控制水平随年龄而不断提高,________________在儿童自控行为中起着重要作用,儿童从接受外部言语指导及诱因逐渐发展到根据自身要求和内部诱因来控制行为,从不自觉行为发展到自觉行为。

8、是确定某一特定群体内人际关系及该团体内的一种研究方法。

9、社会性行为问题的一般特征有:、不受普遍方法控制的行为、不理会现实、。

10、代币疗法可能使强化的作用更加有效,尤其是对矫治时,采用代币疗法,能使管理,也能保证指导计划的一致和有效。

11、学前儿童社会性行为问题的一般指导程序是:确定指导对象,,建立个人档案,行为观察记录,,选择教育材料。

12、幼儿的__________________常常使儿童表现出自私或无理行为。

13、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萌芽阶段,没有专门的幼儿教育机构,但有丰富的幼儿教育思想。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是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与古代重视道德教育的传统相一致,古代幼儿教育也是以道德教育为主,强调____________,具有典型的生活性与道德性。

14、幼儿社会教育总目标的特点有:规范性、共通性、学习结果导向性、可分析性、____________。

15、_________________主要是指个体学习社会中长期积累起来的知识、技能、观念和规范,并内化为个人的品格与行为,在社会生活中加以再创造的过程。

16、弗洛伊德最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之一是他认为个体童年期的生活事件在成年期人格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这说明了童年_________________的重要性,使后来的研究者更为关注童年阶段对人一生成长的价值,而不仅仅是把儿童期视作一个“前成人”的阶段。

17、在社会学习理论中,根据手段的不同,强化被分为直接强化、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

18、在陌生情境中,能在母亲附近愉快地游戏,自信地探索环境,但并不时刻在意母亲是否在场。

而且,儿童对陌生人也表现出积极的兴趣。

在依恋的类型中,这是_________________儿童的行为表现。

19、方向性原则保证了教育目标制定的理想性与_________________,基础性原则保证了目标制定的现实性与_________________。

20、参观法是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带领学前儿童_________________某一综合性的社会设施或机构,促使他们加深对这些设施和机构的了解,丰富他们的知识经验,并使他们获得某些_________________的方法。

21、教育目标的提出通常有知识、能力和_________________三个维度。

22、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是指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事务及其相关的人文社会知识为基本内容,以社会及人类文明的____________________为引导,在尊重儿童生活,遵循儿童社会性发展的规律与特点的基础上,由教育者通过多种途径,创设____________________,陶冶儿童性灵,培育有着良好社会理解力、社会情感、品德与行动能力的完整、健康的儿童。

23、____________________是一种适应社会变化的能力。

这种能力包括了解与把握新事物,善于调整自己,并与不同的人建立融洽关系的能力。

主要包括学习能力、____________________与人际交往能力等。

24、埃里克森认为在____________________阶段,当儿童想自己做主,而成人又对之不能理解时,他们的经验会导致其产生羞愧感。

这时教育者要尽可能恰当提供孩子做决定和选择的机会,以促进儿童情感自主性的发展。

25、____________________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对他人有益或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如谦让、帮助、合作、分享等行为。

26、选择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内容的依据主要有: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社会生活的现实与发展、____________________、相关学科知识。

27、____________________是指教师指导学前儿童就某些社会性问题、现象、事物相互启发、交流意见的方法。

28、游戏与区域活动和教学活动相比,最大的特点是提供学前儿童____________________的机会,训练他们的____________________技能,能够让他们深化教学活动中的学习主题与内容,还能进行生成性的学习,对学前儿童个性的自由发展有重要作用。

29、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研究的核心任务是:研究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基本问题,揭示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___________________。

30、在埃里克森看来学前阶段的儿童人格发展要处理的三对主要矛盾是信任对不信任,___________________,主动对内疚。

31、社会学习的主要理论假设:儿童社会行为的学习主要是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的行动后果或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的行动及他们所引起的后果而进行学习的。

32、学前儿童社会学习的主要特点有___________________,长期性和反复性,___________________,实践性。

33、___________________是指组织学前儿童按照正确的社会行为要求反复进行练习,促使学前儿童掌握和巩固某种社会行为技能的方法。

34、教师进行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要树立___________________的目标观、整合性的教育内容与力量观、___________________的教育方法观。

35、柯尔伯格运用道德两难法的研究,提出了三水平六阶段的道德发展理论,在这一理论中幼儿主要处于___________________阶段。

36、我国学者的研究也发现在儿童的亲社会行为中,最为常见。

37、在幼儿园五大领域课程中,起着核心与灵魂的作用。

38、在区域活动中教师必须依靠来对幼儿进行隐性的引导。

39、安斯沃斯等人把儿童依恋分为两大类型。

40、小班和中班儿童只在成人面前才感到羞愧,大班儿童在同伴面前也会感到羞愧,表明开始发挥作用。

41、是社会性区域活动的重要特征。

42、小强与一位小朋友发生了矛盾,便骂了这个小朋友,老师并没有干涉。

过了一会儿,当小强再去找那位小朋友玩时,这位小朋友不愿意和他玩了。

老师所采取的这种方法属于。

43、语言的内容以及_____________________对幼儿社会性品质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44、_____________________是指人依靠信息反馈进行自我评价和调节并以自己确定的奖励来加强和维持自己行为的过程。

45、学前儿童的自我评价主要还停留在对自己____________________的评价上。

46、在儿童发展心理学中,____________特指婴儿与成人(父母或其他看护教养者)所形成的情感联结。

47、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内容组织的基本策略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基于核心主题的整合性组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8、柯尔伯格认为,儿童的认知或智力发展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制约其道德发展的两个重要条件。

49、多数研究认为,________________是儿童亲社会行为的正式发生期。

50、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内容的选择应遵循的原则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则、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则、时代性与民族性原则。

51、从幼儿________________的建构出发进行社会教育是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内容维度需要把握的基点。

二、简述题1、简述幼儿教师的积极期望与恰当要求如何影响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2、简述在游戏与区域活动中要有效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应注意的问题。

3、简述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实践性原则的内涵及其运用要求。

4、简述学前儿童道德情感发展的主要内容。

5、怎样理解学前儿童的完整发展6、简述儿童亲社会行为发展的内容。

7、简述制定幼儿社会性行为问题指导方案应注意的主要问题。

8、简述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评价的意义。

9、简述儿童社会认知发展的一般特点。

10、简述主题确立的几种思路。

11、简述教育者要有效地帮助幼儿社会性发展应当掌握的相关知识。

12、简述儿童社会认知发展的一般特点。

13、简述不当强化的负面影响。

14、简述幼儿园与家庭合作需要注意的问题。

15、简述陶冶法的内涵及运用要求。

16、简述幼儿园的同伴交往对幼儿社会化的影响。

17、简述幼儿自我评价发展的趋势。

18、应从哪些方面对社会教育活动中儿童的学习进行评价19、简述电视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20、简述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方法的选择和使用的评价。

21、简述学前儿童社会性正常行为的标准。

22、简述影响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社会认知因素。

23、简述幼儿发生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

24、简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对幼儿社会领域教育总目标的规定。

25、简述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情感支持原则的内涵及应用要求。

26、简述社会教育区域活动的特点。

27、评价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内容的确定和使用效果需要开展哪几方面的测评工作28、简述积极意义上的良好环境应该具备的基本特征。

29、简述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内容选择的原则。

三、论述题1、试论述幼儿教师如何才能为孩子创设一个积极的精神环境。

2、试论述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内容选择的全面性与基础性原则内涵、依据与应用要求。

3、试论述如何充分利用游戏与区域活动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4、试结合实际论述对儿童进行正面教育的方式与方法。

5、试论述幼儿园的同伴交往对幼儿社会化的积极影响。

6、试述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原则及其实施要求。

7、谈谈幼儿园应如何开展随机社会教育活动。

四、分析题1、涛涛的爸爸是一个事业有成的商人,为了更好的照顾儿子,他为儿子请了两个保姆,一个专管儿子的生活,另一个专管接儿子上学下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