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及含考研真题详解 武汉核对(社会网络与社会群体)

合集下载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及含考研真题详解 武汉核对(集体行为与社会运动)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及含考研真题详解 武汉核对(集体行为与社会运动)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第十六章集体行为与社会运动16.1复习笔记一、集体行为和社会运动的概念及分类1.集体行为集体行为是指那些在某种社会因素刺激下,许多人脱离或违背社会制度和常规而共同做出的组织性、结构性和秩序性比较低的行为。

它与“制度化行为”或“常规化行为”相对,而不是与“个体行为”相对。

制度化行为是指接受稳定的、共同的角色期待指引的行为,又称常规行为。

2.集体行为的基本类型(1)布鲁默对于聚众、群众和公众的划分①聚众是指由于共同的关注和兴趣而临时聚集在某个地点的一大群人。

其基本特征是:a.有共同的关注和兴趣;b.人与人之间在地理位置上邻近,而且存在面对面互动。

②群众是指虽然有共同的关注和兴趣,却分散在不同地点,相互之间虽然不存在互动,其行为在时间上和形式上却具有较高一致性的一大群人。

其基本特征是:a.有共同的关注和兴趣;b.在地理上足够分散;c.不仅没有面对面互动,而且连通过中介因素发生的互动都几乎没有;d.这些人在行为上表现出较强的一致性,具有“不约而同”的特征。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③公众是指在分散在不同地点、不存在面对面互动,却出于对某个话题的共同兴趣和讨论而被吸引到一起的一大群人。

其基本特征是:a.所有人都有着共同的关注和兴趣;b.公众在地理上是分散的,不存在面对面互动;c.公众内部人与人之间存在着有意识的互动,人们都在那里发表意见,甚至会因为意见的不同而分成不同派别,相互攻讦。

(2)聚众、群众和公众的共同点①卷入其中的人都有共同的关注和兴趣,正是这个共同的关注和兴趣把在一个个在身体上独立的个体拢到一起,形成一个“集体”。

②都具有较强的自发性,在其发生过程中,既有的社会规范和常规都在很大程度上被抛弃和打破,组织性、结构性和稳定性都比较差。

(3)聚众、群众和公众的不同点①卷入者的地理分布不同。

在聚众中,卷入者在地理上是接近的,而在群众和公众中,卷入者在地理上是分散的。

郑航生《社会学概论新修》复习笔记课后习题详解及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社会学的研究方法)

郑航生《社会学概论新修》复习笔记课后习题详解及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社会学的研究方法)

第五章社会学的研究方法5.1 复习笔记【知识梳理(庖丁解牛)】【考点难点归纳(去粗取精)】考点一:社会学方法论★★1.社会学方法体系(见表5-1)表5-1 社会学方法体系2.社会学研究方法的特征(见表5-2)表5-2 社会学研究方法的特征3.社会学研究的范式(1)定义范式概念是由库恩首先提出来的,用来表达科学研究活动的一般特征和规律。

范式是指一定时期内,科学研究共同体成员在进行常规科学研究过程中所共同遵循的规范和理论与方法论模式。

(常规科学研究是指某一时期内科学研究者所积累、传授的知识以及所进行的一般性研究。

)(2)社会学研究的范式类型社会学的范式大体可概括为实证范式、解释范式和批判范式三大类型,如表5-3所示。

表5-3 社会学主要范式拓展:社会学从产生、发展到今天,其间先后出现过三种主要的方法论,即实证主义方法论、理解方法论和唯物史观方法论。

考点二:社会学研究的过程★★★研究过程是指研究者从提出问题,到分析问题和提出研究结论的完整的科学活动过程,包括研究的逻辑过程和具体研究的实施过程两种。

1.科学研究的逻辑过程(见表5-4)表5-4 科学研究的逻辑过程2.社会学的解释在社会学的研究中,对社会运行及协调发展理论的解释过程主要包括:概念和变量、假设、变量测量和分析、假设检验,具体内容如表5-5所示。

表5-5 社会学的解释3.研究的基本程序(见表5-6)表5-6 研究的基本程序拓展:社会研究一般过程主要有四个特征:①研究过程的每一个步骤都是相互依赖的,每一个步骤都必须在前一步骤完成之后才能进行。

②研究过程是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

③研究过程保证了研究结论的可验证性。

研究结论是否科学,一个重要的判断标准就是研究结论是否可以验证。

④无论是量化研究还是质性研究,它们的研究过程基本上是一致的,但是每个具体步骤还是有很大的差别。

考点三:社会学主要研究方法★★★★在社会科学研究中,通常运用的具体方法基本上可分为两大类,如表5-7所示。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社会系统与社会运行)【圣才出品】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社会系统与社会运行)【圣才出品】

第三章社会系统与社会运行3.1复习笔记一、社会与社会系统1.社会与社会系统的概念(1)社会与社会系统的联系与区别①联系社会是人类生活的共同体。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在本质上是生产关系的总和,是以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们的有机总体,在这个意义上,社会也称作“社会系统”。

②区别社会是最为本源的概念,它等同于“人类社会”,更侧重于人群的聚集、社会关系的总和;而社会系统更侧重于社会是一个体系,强调社会的“有机体”特点,强调它是一个有机整体。

(2)西方社会学者对社会的解释的两大主要派别①社会唯实派(或实体派)认为,社会不仅仅是个人之集合,它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东西,是真实存在的实体,代表人物有德国的乔治·齐美尔、法国的涂尔干等。

②社会唯名派认为,社会是代表具有同样特征的许多人的名称,是空名,而非实体,真实存在的只是个人,代表人物有美国的F.H.吉丁斯、法国的G.塔尔德等。

(2)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基本观点(本书的观点)①社会不是单个个人的堆积或简单相加,而是人们的联系或关系,是人们相互交往的产物,是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

社会是一种关系。

②在全部社会关系中,生产关系是最为根本的关系。

人们之间的最基本的、决定其他一切的关系是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是社会的基础和本质,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物质关系。

③社会是一个“有机整体”,构成这个有机整体的不同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④社会系统运行的基本规律表现为,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是社会系统运行的本质,正是在这种运行中,产生了社会系统和社会经济形态演进的不同时代。

2.社会的特点(1)社会是由人群组成的人是社会系统最基本的要素,是社会生活的开拓者、社会活动的发起者、社会关系的承担者和社会过程的推动者。

(2)社会以人与人的交往为纽带人与人的横向和纵向联系,形成了整个社会系统。

横向联系,即同一时代人们之间的联系;纵向联系,即历史联系,表现为人类文明前后相继的无止境发展过程。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及含考研真题详解 武汉核对(社会制度)【圣才出品】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及含考研真题详解 武汉核对(社会制度)【圣才出品】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第十二章社会制度12.1复习笔记一、什么是社会制度1.社会制度的含义社会制度又称社会设置,是指制约和影响人们社会行动选择的规范系统,是提供社会互动的相互影响框架和构成社会秩序的复杂规则体系。

2.构成社会制度的基本要素(1)价值观与价值判断价值观是指人们对事物的是与非、正确与错误、好与坏、善与恶、美与丑、幸福与痛苦、值得与不值得、应该与不应该、合理与不合理等的一种感受、认识和主观判断。

从习俗规范,到组织的规章制度,再到法律制度乃至社会根本制度,都是社会主流价值观和价值判断的体现。

(2)行为规则与奖惩体系行为规则与奖惩体系是制度的核心要素,通过规则和对行为的奖惩,制度可以起到相互影响和规范行为的作用。

规则是引导和指导社会成员进行行为选择的原则。

在人类社会制度中,较为常见的制度有习俗、道德、规章、纪律、法律以及社会经济制度等形式:①习俗或风俗习惯是人类社会最初的、最基本的制度之一。

习俗既是人们社会生活中的一般习惯和常规行为方式,也是社会中的制度系统的组成部分。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②在道德规范体系中,实际也包含了行为准则和奖惩原则,道德规范的规则是人类社会根据伦理和道德原则确立的。

道德规范与社会习俗相似之处在于,它们都受到社会的普遍反应的制约,由人们的普遍舆论、共同意识来维持;不同的是道德和宗教以人们所普遍信奉的价值原则、价值标准为前提和基础,调整行动者之间的利益冲突,约束人们的行动,规定人们的行为关系。

③规章制度和纪律条例等社会制度形式是由更为具体的行为规则和奖惩办法构成的。

法律制度是一个国家或政治实体的重要制度组成,法律制度的基本构件也是行为规则和奖惩体系,它是由某一政权正式颁布、并受到国家权力机构支持的一系列重要规则之总和。

④从一个社会的更加宏观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制度来看,社会制度虽显得庞大而复杂,这些制度可能不是某种具体的规范,而是一系列规范构成的体制,但是,这些更宏大的社会制度,其实质内容仍是行为规则和奖惩体系。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十三章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十三章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第十三章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13.1 复习笔记一、社会分层概述社会分层是指依据一定具有社会意义的属性,一个社会的成员被区分为高低有序的不同等级、层次的过程和现象。

1.社会地位及其差别(1)自然差别与社会差别自然差别是指根据某种自然属性将社会成员划分为不同类别,各类别成员在生理或遗传机制方面存在的各种差异。

社会差别是指根据某种社会属性划分的各类社会成员在社会境况方面的差异,是影响人们态度行为、制约人们之间互动关系的重要因素。

在特定社会文化背景下,有许多自然差别同社会差别有着较强的联系,这种相互关联性又是非常稳定和持久的,对人们的社会表现有直接的影响。

(2)社会地位①社会地位是指社会关系空间中的相对位置以及围绕这一位置所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即社会地位是社会关系之网中的各个纽结。

社会地位构成了社会分层的标准。

②社会地位可以分为正式的社会地位与非正式的社会地位。

正式社会地位是指那些长期存在并同其他相关地位发生稳定的制度化关系的位置或属性;非正式社会地位则指那些偶然的或临时性的、同其他相关地位之间处于易变的、非制度化关系的位置或属性。

(3)个人社会地位的多重性个人社会地位多重性是指个人的社会地位通常不是唯一的,个人可以占有不同的社会地位,即个人社会属性的复合性。

个人社会地位的多重性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①场合(外显)地位的多重性。

在不同交往场合,个人可以根据交往时空、对象及情境界定的不同而变换地位。

②素质(潜在)地位的多重性。

个人在同一个交往场合,各种构成其内在素质的社会属性同时对交往过程发生影响。

个人的素质地位取决于他的独特生活经历造成的内在潜能的发展程度。

在社会分层研究中,既要对正式地位之间的制度化关系做定性分析,又要对社会成员在各类社会地位上的分布以及由这种分布所形成的地位间联系状态做定量研究。

(4)总结影响人们社会表现的社会差别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社会地位性质、地位间关系及多重地位的复合性决定的。

社会地位作为具有社会意义的属性,是分层研究所依据的最重要分类标准以及研究出发点。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社会运行与社会文化)【圣才出品】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社会运行与社会文化)【圣才出品】

第四章社会运行与社会文化4.1复习笔记一、文化的含义与特性1.文化的含义(1)德国学者普芬多夫认为,文化是社会人的活动所创造的东西和有赖于人和社会生活而存在的东西的总和。

按照这个定义,文化既包括物质因素,也包括非物质因素。

(2)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B·泰勒认为,文化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作为社会成员所获得的各种能力与习惯。

文化的特点是:它是人类后天习得的,它为人类所共同享有。

(3)学者对文化所做定义的共性:①文化是社会成员所享有的一切知识、思想、价值观和物质财富(近似于前述的普芬多夫定义);②文化是在社会互动中产生的,是社会成员在社会化过程中习得的(近似于前述的泰勒定义)。

(4)本书的观点。

文化是与自然现象不同的人类社会活动的全部成果,它包括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的与非物质的成果。

文化是人类社会区别于动物界的根本标志。

社会文化是人类社会所独有的,人类社会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是按照一定的文化逻辑来进行的。

2.文化的特征(1)文化具有超生理性文化的超生理性或超生物性,指文化不是依赖生理的、生物的特性而获得的。

任何文化都是人们后天习得的或创造的,而不是通过生物遗传获得的,遗传学上也从未发现过文化的遗传因素。

人类学习文化主要依靠符号性学习和意义性学习。

①符号性学习是将事物、知识、技能用符号来替代,通过知识的符号化,人们可以将其储存和积累起来,然后通过教育和传授实现代代相传。

②意义性学习指人们是在把握和了解各种事物及行为的意义基础上而习得文化的。

在文化学习中,我们不仅要了解某些事物本身,而且要理解它们之于生活的意义。

意义性学习使人类的文化学习具有能动性、创造性和多样性。

(2)文化具有超个人性超个人性也被称为文化的共享性。

个体、个人虽具有接受文化或创造文化的能力,但是,只有在与他人的互动中才需要文化,才能接受文化,才能影响文化。

文化为所有社会成员所共享。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十九章 社会政策——第二十章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十九章 社会政策——第二十章

第十九章社会政策19.1 复习笔记一、社会政策的含义与类型1.社会政策的含义社会政策是国家或政府为解决社会问题、改善社会环境、促进社会公正与社会进步而制定和采取的各种原则或方针。

2.社会政策与公共政策(1)公共政策公共政策是国家机关或执政党制定的旨在解决某一问题的具有权威性的行动准则。

其表现形式有法律、规章、行政命令、政府首脑声明和指示、行动计划与策略等。

公共政策涉及的领域包括:①政治政策(外交、国防、人权等);②经济政策(财政、税收、金融、工业、贸易等);③社会政策(劳动、分配、福利、人口、教育等);④科教文卫政策(科技、教育、文化、体育、卫生等)——基本上可划归社会政策的范围。

(2)公共政策与社会政策的关系①联系a.从公共政策的发展历史及相关研究的产生历史来看,社会政策与其他的国家干预项目都是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逐步产生的;b.公共政策专门研究的形成,既与政府干预社会经济的范围扩大有关,又与各种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手段的发展有关;c.社会政策主要涉及社会福利方面的政策,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医疗卫生服务、房屋政策等。

从政府活动的内容和策略的角度看,上述政策包含在公共政策之内。

②区别社会政策主要关注的是以社会供给的方式来满足一些特别的和个人的生活需求、社会需求,这个领域不仅与运用科学的知识和手段进行研究有关,还与伦理道德、价值观念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也就成了一个不同于公共政策的研究领域。

社会政策是社会新创造的一种公共物品,社会政策与公共政策是可并列的两个领域,可分为两个学科加以研究。

3.社会政策的类型(1)按照社会政策实施领域划分可分为社会保障政策、公共医疗卫生政策、公共住房政策、公共教育政策、劳动就业政策、社会福利服务政策、针对特殊人群的社会政策和其他领域的社会政策体系等。

(2)依据社会政策制定和实施的目标划分①剩余型社会政策,指只针对那些真正困难的群体而制定的社会政策。

②制度型社会政策,是国家或政府通过积极解决社会问题,满足公民的需要,保障公民的基本生存和促进社会发展,且政府以法律文件的形式予以规范化和制度化了的社会政策。

郑航生《社会学概论新修》复习笔记课后习题详解及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郑航生《社会学概论新修》复习笔记课后习题详解及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第一编社会运行概述第一章社会学的研究对象1.1 复习笔记【知识梳理(庖丁解牛)】【考点难点归纳(去粗取精)】考点一:社会学概述★★1.社会学的提出“社会学”一词最早是由孔德在1838年出版的《实证哲学教程》第4卷中正式提出的。

社会运行论认为,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

2.社会学研究对象的历史时代根据(见表1-1)表1-1 社会学研究对象的历史时代根据3.社会学研究对象的现实社会根据(见表1-2)表1-2 社会学研究对象的现实社会根据4.社会学研究对象的中国特色(见表1-3)表1-3 社会学研究对象的中国特色5.社会学研究对象的观点及分类(见表1-4)表1-4 社会学研究对象的观点及分类6.研究对象与研究领域的区别和联系(见表1-5)表1-5 研究对象与研究领域的区别和联系7.社会学学科的层次结构(见表1-6)表1-6 社会学学科的层次结构拓展:学科的研究对象是它的研究客体,无论学者们从什么角度去研究,无论得出什么结论,即使是相差很大,甚至相反的结论,他们所研究的对象仍是同一个,这个对象是整个学科的对象,而不是某一学派的研究对象。

考点二:社会学研究对象与社会学其他内容的关系★★★1.社会运行的问题与对策分析(见表1-7)表1-7 社会运行的问题与对策分析2.社会运行研究方法概述(见表1-8)表1-8 社会运行研究方法概述拓展:对社会学的知识结构有几种划分方法,常见的有两种。

一种是按社会学的课程来划分,可分为一般社会学(或称社会学的一般理论)、部门社会学(或称分支社会学)以及社会学方法。

第二种划分是按知识的特征来划分,可分为社会学理论、社会学方法和技术、社会学的经验研究。

考点三:社会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关系(见表1-9)★★★表1-9 社会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关系拓展:历史唯物主义把一些重要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出现和变化看作是受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规律支配的。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十章 社会组织——第十二章 社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十章 社会组织——第十二章 社

第十章社会组织10.1 复习笔记一、社会组织概述1.社会组织的含义与构成要素(1)社会组织的含义①社会组织的两种理解:a.广义的组织,泛指一切人类共同活动的群体,包括初级群体;b.狭义的组织,相对于初级群体的次级组织形式,也可称之为正式社会组织。

它是指人们为了实现某种共同目标,将其行为彼此协调与联合起来所形成的社会团体。

②组织活动是一种整体性和结构性活动,它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包括:a.组织的目标结构;b.组织的心理结构;c.组织的技术结构;d.组织的整体活动。

(2)社会组织的特征①人类社会的群体生活发生重要变化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a.新型组织方式对人际交往产生一定影响。

在组织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正式关系,交往需要按照固定的规则和方向进行,具有较强的间接性和片面性的特点。

b.从结构上看,社会组织都有明确的活动目标,并由此与其他社会组织有着明显的界线,组织内部的运行依赖一套正式而稳定的关系结构,用以协调组织多样化活动,实现组织的整合状态。

②现代组织活动与传统的人类活动相比具有某些截然不同的特征:a.现代组织的非人格化特征;b.现代组织的整体合理性与个体非合理性特征;c.现代组织的道德与非道德性的两重性特征。

(3)社会组织的构成要素①规范。

规范是指稳定的规则与规章制度,是组织与社会互动的基础,是社会关系及其功能价值的具体表现,其目的是使社会生活中的互动行为标准化。

②地位。

地位是指人们在社会关系空间中所处的位置。

社会地位的形式有两种:即归属地位与成就地位。

归属地位是与生俱来的;成就地位则是依靠个人后天的努力所取得的地位。

社会组织中的地位主要是成就地位。

③角色。

角色是指按一定社会规范表现的特定社会地位的行为模式。

人的社会角色与社会地位是不可分割的,角色是地位的动态表现,而地位则是角色的静态描述。

社会组织就是由一组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角色构成的。

④权威。

权威是指一种合法化的权力,是维持组织运行的必要手段。

郑航生《社会学概论新修》复习笔记课后习题详解及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社会运行的物质基础)

郑航生《社会学概论新修》复习笔记课后习题详解及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社会运行的物质基础)

第二章社会运行的物质基础2.1 复习笔记【知识梳理(庖丁解牛)】【考点难点归纳(去粗取精)】考点一:人口与社会运行★★1.人口规模与人口结构(见表2-1)人口是指特定时间、特定地域所存在的人的集合,这样一种集合呈现出一定的数量、质量和构成特征,并由此对社会运行和发展产生基础性影响。

表2-1 人口规模与人口结构2.人口分布与人口迁移(见表2-2)表2-2 人口分布与人口迁移3.人口转变与老龄化(见表2-3)表2-3 人口转变与老龄化4.人口健康(见表2-4)表2-4 人口健康拓展:世界上通行三种统计人口迁移的方法:①以居住地的变化进行的统计,如从农村到城市的迁移。

②以居住地改变的时间进行的统计。

迁移新居住地6个月或1年以上者为永久性人口迁移。

③以常住户口登记地的改变进行的统计。

我国是以此种方法进行统计的,它是指人口在省、市、县的行政区划间的户口所在地的变化。

考点二:环境与社会运行★★★1.环境及其社会功能(见表2-5)表2-5 环境及其社会功能2.工业社会中的环境问题(见表2-6)表2-6 工业社会中的环境问题拓展:当今世界面临着许多不同的全球环境威胁。

以往它们可以被粗略地划分为两种基本类型:排放到环境中的污染物和废弃物;可再生资源的衰竭。

威胁人类社会的一向是外部风险,像旱灾、地震、饥荒和暴风雨等来自自然界、与人类行为无关的风险,而如今人类却越来越多地面对各种人为风险,即由于人类自身的知识和技术对自然界的影响而引发的风险。

当代社会所面临的许多环境和健康风险就是人为风险的例证,它们是人类行为干预自然的结果。

考点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与社会运行★★★1.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及其基本特征(见表2-7)表2-7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及其基本特征2.物质资料生产方式作为社会的基础(见表2-8)表2-8 物质资料生产方式作为社会的基础拓展:人类进行物质资料生产必须具备三个基本要素:①人的劳动,即劳动力的支出;②劳动资料,即劳动手段;③劳动对象,即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所加工的一切物质资料。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圣才出品】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圣才出品】

第十四章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14.1复习笔记一、社会变迁在社会学中,“社会变迁”是一个表示一切社会现象,特别是社会结构发生变化的动态过程及其结果的范畴。

1.社会变迁的类型(1)整体变迁与局部变迁(根据社会变迁的规模划分)①整体变迁是指整个社会结构体系的变化,是从社会结构体系各个构成要素相互联系的变迁合力中演化出来的。

②局部变迁是指社会各个构成要素自身以及它们之间部分关系的变化,它并不是整体变迁的简单外延,它的变迁不一定和整体变迁的方向、速度一致。

有时既可能成为整体变迁的障碍,又可能超前于社会整体的变迁。

(2)进步的社会变迁和倒退的社会变迁(根据社会变迁的方向划分)进步的社会变迁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带来社会物质财富的增长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包括社会精神生活的提高,使每一个社会成员逐步得到全面发展和逐步能够自由地表现自己的才能。

进步的社会变迁是一种促进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社会变迁。

反之,则是倒退的社会变迁。

有关社会变迁方向的划分是在一定的抽象意义上做出的。

在现实社会变迁过程中,进步和倒退两个方向上的社会变迁往往是同时存在、同时进行的。

(3)渐进的社会变迁与激进(革命)的社会变迁(根据社会变迁的方式划分)①渐进的社会变迁是指社会结构的内部关系以及与外界环境的关系相对均衡。

在这种状况下,社会发生有秩序的、缓慢而持续的变化和发展,或者由一种模式过渡到另一种模式。

②激进的社会变迁是指迅速飞跃式的社会变迁,常常表现为社会革命,它是社会结构的相对均衡遭到彻底破坏、社会系统和社会结构需要重组时,所发生的改造社会的重大社会变迁。

(4)自发的社会变迁和有计划的社会变迁(根据人对社会变迁的参与和控制划分)人类以什么样的方式参与社会变迁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控制社会变迁,取决于人类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程度和掌握的工具。

当人类对社会变迁过程和方向缺乏参与控制时,社会变迁往往在进步的同时伴随大量的倒退。

有计划的社会变迁,即人类有意识、有目的地参与社会变迁和控制社会变迁,成为现代社会变迁的主要形式。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社会运行的物质基础)【圣才出品】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社会运行的物质基础)【圣才出品】

第二章社会运行的物质基础2.1复习笔记一、人口与社会运行人口是指特定时间、特定地域所存在的人的集合,这样一种集合呈现出一定的数量、质量和构成特征,并由此对社会运行和发展产生基础性影响。

1.人口规模与人口结构(1)人口规模人口规模是指一定时间和地域内的人口总数,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受制于一定的生产力水平。

人口规模直接因人的生育、死亡和迁移因素而发生变化。

人口规模变化的测量指标包括:①人口增长率,即在一定时期里人口增长数与人口总数之比。

“一定时期”一般是一年,“人口增长数”是年末人口数减去年初人口数之差,“人口总数”一般用年平均人口数或年中人口数。

②人口倍增时间,是指人口总数翻一番所花的时间,通常用年数表示。

人口增长率越高,人口倍增的年数越少,表明人口增长的速度越快;反之,人口增长率越低,人口倍增的年数越多,说明人口增长速度越慢。

③每增加10亿人口所需要的年数。

(2)人口结构人口结构分析通常包括三类分析:人口的自然构成、人口的地域构成和人口的社会经济构成。

①人口的自然构成主要包括性别构成和年龄构成。

a.性别比通常是以女性人口数为100去计算男性人口数的百分比。

如果性别比高于100,表示偏高,男性人口多于女性人口;反之,则表示偏低,男性人口少于女性人口。

b.从年龄构成看,在人口总体中,60岁及以上人口占到10%及以上或65岁及以上人口占到7%及以上,则表示人口结构进入老年型。

②人口的地域构成主要包括自然地理构成、行政区域构成以及城乡构成等。

③人口的社会经济构成包括经济构成和社会构成两大类。

2.人口分布与人口迁移(1)人口分布人口分布是指一定时点人口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状态。

人口密度是反映人口在地域分布上稠密程度的指标,指特定时点上单位土地面积所居住的人口数,通常以每平方公里的常住人口数来表示,可以用来评估人口规模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

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包括人口自身及其变动、自然环境及其变动和社会经济条件及其变动。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1-5章)【圣才出品】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1-5章)【圣才出品】

第一章什么是社会学1.1 复习笔记一、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社会学的对象问题,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正确地解决这个问题,决定了社会学的理论框架,规定了这门学科的特有角度,规定了这门学科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区别和联系,规定了这门学科为社会主义实践服务的方向和主要途径,也从而规定了这门学科存在的必要性。

1.社会学对象的历史时代根据社会学在20世纪30--40年代产生,决定性的因素是时代实践的要求。

(1)时代背景在近代西方社会的变革历史中,最核心的事件是18--19世纪的两次大革命。

一次是以1789年法国大革命为标志的政治大革命,同时也是思想大革命,另一次是18世纪在英国开始,19世纪扩展到整个西欧和美国的产业革命。

①社会从传统的封建社会转型为现代的资本主义社会。

在这个过程中,两大革命的巨大作用在于:促进了生产力突飞猛进的发展;推动了自由竞争以及与此相应的经济、政治、社会制度的建立;引起了观念的变化。

②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并没有建立起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所预言的“理性的王国”,并没有带来普遍的“自由、平等、博爱”,相反却越来越暴露出这一社会的许多弊病、祸害和恶性循环:这种种社会运行和发展中的障碍和不协调,以极其鲜明的形式,提出了资本主义社会能否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问题。

(2)社会学的思想源泉①历代思想家在其哲学、政治和伦理观点中所包含的社会思想。

②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社会科学历史学派,德国人文科学,英法实证主义都为社会学提供了思想来源。

③自然科学理论和方法的成就。

细胞、能量守恒和转化规律、生物进化三大发现,为社会学提供了自然科学基础。

④从17世纪在英国发源至19世纪的早期社会统计调查和定量分析,既为社会学积累了经验观察材料,也为形成社会学的调查研究方法、特别是为社会学成为一门不同于过去思辨的社会哲学的实证社会科学起了推动作用。

2.社会学对象的现实社会根据(1)社会运行和发展的类型社会的运行和发展大体可以分为三种类型:良性运行、中性运行和恶性运行;协调发展、模糊发展和畸形发展。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及含考研真题详解武汉核对(社会网络与社会群体)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及含考研真题详解武汉核对(社会网络与社会群体)

郑杭⽣《社会学概论新修》(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及含考研真题详解武汉核对(社会⽹络与社会群体)⼗万种考研考证电⼦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第⼋章社会⽹络与社会群体8.1复习笔记⼀、社会⽹络1.社会⽹络的含义社会⽹络是社会⾏动者(个⼈、群体、组织等)及他们之间关系的集合。

(1)社会⽹络与社会互动社会⽹络是⾏动者在互动中形成的社会联系。

社会⽹络与社会互动之间有着密切关系:①社会⽹络是社会互动的背景,⼤多数社会互动都发⽣在社会⽹络结构之中。

②社会互动虽然是在社会结构中进⾏的,但同时社会互动也形成新的社会⽹络。

(2)社会⽹络与社会群体①共性。

共享某种程度的认同感和团结感,有某种共同⽬标和期望。

②异性。

群体成员的同质性更强,群体更具凝聚⼒,⽽社会⽹络联系则较局限与松散;个体所属的群体往往是有限的,个体所属的⽹络则是多重的,如同学⽹络、朋友⽹络、亲戚⽹络等。

(3)现代交通和互联⽹与社会⽹络现代交通和互联⽹等传媒技术的发展,对社会交往产⽣了巨⼤的影响,尤其是互联⽹,通过互联⽹等途径的⼈际交往的跨时空性、匿名性、符号性等特点,使得以互联⽹等为中介的社会⽹络,与⽇常⽣活中⾯对⾯交流的社会⽹络在情感交流、社会信任等⽅⾯有⼀定的差异。

⼗万种考研考证电⼦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2.社会⽹络的类型社会⽹络是社会⾏动者(个⼈、群体、组织等)及他们之间关系的集合。

(1)按⽹络中所交换的资源,可分为符号资源(如信息、观念、价值、规范、消息等)⽹络、物质资源(指物质事物,也可能是⾦钱等可以换取物质事物的符号)⽹络和情感资源(指赞赏、尊敬、喜欢、⾼兴等)⽹络。

(2)按社会⽹所涉及的社会关系的类型,可分为信息⽹络、资⾦⽹络、讨论⽹、聊天⽹、情感⽀持⽹、社交圈、⽣意圈等等。

(3)按⽹络的主体是个⼈还是群体,可分为⼈际关系⽹、家庭⽹、组织关系⽹、国际关系⽹等。

(4)按⽹络成员之间关系的亲密程度可分初级⽹络与次级⽹络。

(5)按⽹络中联系的强弱程度可分强关系⽹络和弱关系⽹络。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家庭、婚姻、性与社会性别)【圣才出品】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家庭、婚姻、性与社会性别)【圣才出品】

第九章家庭、婚姻、性与社会性别9.1复习笔记一、研究概述1.研究对象与意义(1)研究对象家庭、婚姻、性与社会性别被视为人类“初级生活圈”。

它们是最深刻、最直接、最重要的人类关系。

家庭、婚姻、性与社会性别可以用图9-1来表述,男人、女人和孩子是初级生活圈的最基本构成单位,其间的连接线表示人类最基本的供养关系。

图9-1人类“初级生活圈”示意图这个示意图表示的是主流模式,并不贬斥任何其他形式。

从个体的产生与成长来看,它就是最初的“社会”;从社会的构成来看,它又是最初级的“单元”;从历史发展来看,它源远流长,目前也并没有完全崩溃。

(2)研究意义家庭、婚姻、性与社会性别既是历史演变的产物与见证,又是社会文化发展中的能动因素,尤其是在这一领域中,人类所关心的一些最根本的问题。

社会学对“初级生活圈”的研究,不仅是本学科完善和发展的必需,也是与其他学科交叉渗透综合的最佳突破口之一。

2.研究的独特角度(1)从个人活动的角度来看,家庭、婚姻、性与社会性别都是个人选择与行为的结果,表现为一种客观存在的生活实体。

(2)从社会运行的角度来看,家庭、婚姻、性与社会性别都是社会管理的产物,表现为一种强制式的社会设置。

仅对生活实体的研究主要是心理诸学科的任务,仅对社会设置的研究则主要是法律诸学科的侧重方向。

社会学必须吸收和兼容它们的研究,确保从自己的基本假设出发,重点研究在同一载体内,生活实体与社会设置之间的运行机制与过程。

家庭、婚姻、性与社会性别的现实存在形态,往往是生活实体与社会设置之间相互作用的妥协产物。

这就是社会学研究这一领域时所应该具有的基本角度。

二、婚姻家庭社会学1.定义(1)婚姻①作为个人活动结果的生活实体,其定义可以概括为:持续的性关系+共同生活。

②作为社会设置的婚姻,是指:a.两个人按照社会所要求的契约关系和程序来组建共同生活;b.双方都与对方原来的家庭结成确定的关系。

(2)家庭①作为生活实体,其定义可以概括为:实体婚姻+孩子+生活共同体;②作为社会设置,家庭的定义强调的是:血缘+供养+继承,以及由此所产生的各种权利义务关系。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及含考研真题详解 武汉核对(社会运行与社会文化)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及含考研真题详解 武汉核对(社会运行与社会文化)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第四章社会运行与社会文化4.1复习笔记一、文化的含义与特性1.文化的含义(1)德国学者普芬多夫认为,文化是社会人的活动所创造的东西和有赖于人和社会生活而存在的东西的总和。

按照这个定义,文化既包括物质因素,也包括非物质因素。

(2)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B·泰勒认为,文化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作为社会成员所获得的各种能力与习惯。

文化的特点是:它是人类后天习得的,它为人类所共同享有。

(3)学者对文化所做定义的共性:①文化是社会成员所享有的一切知识、思想、价值观和物质财富(近似于前述的普芬多夫定义);②文化是在社会互动中产生的,是社会成员在社会化过程中习得的(近似于前述的泰勒定义)。

(4)本书的观点。

文化是与自然现象不同的人类社会活动的全部成果,它包括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的与非物质的成果。

文化是人类社会区别于动物界的根本标志。

社会文化是人类社会所独有的,人类社会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是按照一定的文化逻辑来进行的。

2.文化的特征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1)文化具有超生理性文化的超生理性或超生物性,指文化不是依赖生理的、生物的特性而获得的。

任何文化都是人们后天习得的或创造的,而不是通过生物遗传获得的,遗传学上也从未发现过文化的遗传因素。

人类学习文化主要依靠符号性学习和意义性学习。

①符号性学习是将事物、知识、技能用符号来替代,通过知识的符号化,人们可以将其储存和积累起来,然后通过教育和传授实现代代相传。

②意义性学习指人们是在把握和了解各种事物及行为的意义基础上而习得文化的。

在文化学习中,我们不仅要了解某些事物本身,而且要理解它们之于生活的意义。

意义性学习使人类的文化学习具有能动性、创造性和多样性。

(2)文化具有超个人性超个人性也被称为文化的共享性。

个体、个人虽具有接受文化或创造文化的能力,但是,只有在与他人的互动中才需要文化,才能接受文化,才能影响文化。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6-9章)【圣才出品】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6-9章)【圣才出品】

第二编社会运行的微观分析第六章社会化与个体化6.1复习笔记一、社会化与个体化概要1.集体化社会与人的社会化(1)集体化社会的发展①时期。

西方现代性从17世纪开始,在19世纪进入高峰期,成为建构现代社会的关键期。

②基本特征和趋势。

这一时期,社会的集合性趋势是着重以大型集体和组织方式来展现,一些普遍社会现象(社会群体和组织、阶级阶层、民族国家、福利国家等)表征了古典现代性的一种基本特征和趋势。

③影响。

这一过程确定了“集体化社会”的重要特征,并对社会学关于“现代社会”的理论预设形成了深刻的影响。

比如社会的整体性、结构性以及社会的整合机制等。

(2)人的社会化的经典研究现代人是现代性转型和变迁过程的产物。

“人的社会化”理论反映了社会学对早期现代社会的深入研究和独特回应。

其经典研究人物包括:①涂尔干。

研究的起点是考察个人人格与社会团结的关系问题。

②齐美尔。

着重对社会交往如何使个人属性转变为社会现象,并发展出共同体生活做了大量的探讨。

③韦伯。

通过对现代社会的总体文化趋势,以及这一过程中社会与个人不断增长的工具理性和技术理性,给予了深入的思考和阐述。

④库利。

对个人的早期社会化以及初级群体的特殊作用做出了奠基性的研究。

⑤米德。

分析了自我观念在社会互动中的发生和形成过程,强调了符号互动能力在人的自我发展和角色社会化中不可或缺的作用。

⑥帕森斯。

致力于解答“社会系统如何实现自身整合”,聚焦点始终为“个体的可整合性”。

个人的可整合性是社会系统均衡与稳定的关键,而个人的社会化对于这一点具有根本性的意义。

在一定意义上说,社会化理论中有关人的个性发展、文化传递、角色承担以及“生命历程”等的视角和范式,从不同的侧面刻画了当时个体的集体化和组织化趋势。

2.个体化社会与人的个体化(1)个体化社会的到来二战以后特别是20世纪中后期,“集体化社会”向“个体化社会”转变。

这些趋势的重要方面包括:①社会生活的信息化、网络化和数字化;②经济活动性质的转变;③社会生产体系的轻型化、小型化和微型化;④社会劳动部门的白领化、年轻化、女性化;⑤劳动方式的自主化和个体化;⑥就业方式的开放性和选择性。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
分层与社会流 动
5 第十四章社会
变迁与社会现 代化
第十五章城市 化
第十六章集体 行为与社会运 动
第十七章社会 问题
第十八章社会 控制
第十九章社会 政策
第二十章社会 建设
2013年复旦大
学社会发展与 公共政策学院
1
社会学概论
(代码884)
考研真题及详
解 2013年中央财
经大学社会发 2
展学院社会学
5 理论(代码
852)考研真 题及详解(文 法学院、冶金 与生态工程学 院共用)
作者介绍
谢谢观看
理论(代码
614)考研真
题及详解
2013年东北财
3 经大学社会学
专业社会学 (代码613) 考研真题及详 解2 0 1 3 年 北 京 科 技大学社会学
4 理论(代码
852)考研真 题及详解(文 法学院、冶金 与生态工程学 院2 0共1 3用年)中 山 大
5 学社会学与人
类学学院社会 学理论(代码 648)考研真 题及详解
读书笔记
本书是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教材的配套e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整理名校笔记,浓缩内容精 华。 (3)精选考研真题,巩固重难点知识。 (5)最新考研真题和答案,可免费升级获得。
精彩摘录
社会学是指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良 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
目录分析
第二章社会运行的 物质基础
第一章社会学的研 究对象
第三章社会系统与 社会运行
第四章社会运 行与社会文化
第五章社会学 的研究方法
第六章社会化与个体 化
第七章社会互动
第八章社会网络与社 会群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第八章社会网络与社会群体
8.1复习笔记
一、社会网络
1.社会网络的含义
社会网络是社会行动者(个人、群体、组织等)及他们之间关系的集合。

(1)社会网络与社会互动
社会网络是行动者在互动中形成的社会联系。

社会网络与社会互动之间有着密切关系:
①社会网络是社会互动的背景,大多数社会互动都发生在社会网络结构之中。

②社会互动虽然是在社会结构中进行的,但同时社会互动也形成新的社会网络。

(2)社会网络与社会群体
①共性。

共享某种程度的认同感和团结感,有某种共同目标和期望。

②异性。

群体成员的同质性更强,群体更具凝聚力,而社会网络联系则较局限与松散;个体所属的群体往往是有限的,个体所属的网络则是多重的,如同学网络、朋友网络、亲戚网络等。

(3)现代交通和互联网与社会网络
现代交通和互联网等传媒技术的发展,对社会交往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尤其是互联网,通过互联网等途径的人际交往的跨时空性、匿名性、符号性等特点,使得以互联网等为中介的社会网络,与日常生活中面对面交流的社会网络在情感交流、社会信任等方面有一定的差异。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2.社会网络的类型
社会网络是社会行动者(个人、群体、组织等)及他们之间关系的集合。

(1)按网络中所交换的资源,可分为符号资源(如信息、观念、价值、规范、消息等)网络、物质资源(指物质事物,也可能是金钱等可以换取物质事物的符号)网络和情感资源(指赞赏、尊敬、喜欢、高兴等)网络。

(2)按社会网所涉及的社会关系的类型,可分为信息网络、资金网络、讨论网、聊天网、情感支持网、社交圈、生意圈等等。

(3)按网络的主体是个人还是群体,可分为人际关系网、家庭网、组织关系网、国际关系网等。

(4)按网络成员之间关系的亲密程度可分初级网络与次级网络。

(5)按网络中联系的强弱程度可分强关系网络和弱关系网络。

(6)按网络成员相互联系的密切程度可分为闭合性网络与开放性网络。

3.社会网络的功能
(1)社会资源获取功能
人们可以通过社会网络获取资源,改变自身的社会地位。

研究表明,网络关系在求职过程中相当重要。

(2)组织管理辅助功能
根据社会网络的嵌入性观点,基于网络的社会关系在几个方面会影响经济交易,如影响对信息与机会的获得,减轻与交易或企业相关的风险和不确定性等。

(3)日常生活联系功能
社会网络在日常社会生活中有重要的社会支持功能,如亲友网、聊天网、社会支持网等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方面的研究都证明了这方面的功能。

(4)消极功能
①建立和维护社会网络是有代价的,需要花很多时间和精力;
②社会网络有局限性,人们过分依赖社会网络的时候,网络反而限制了人们获得信息的其他机会与渠道,因为社会网络会排斥圈外人;
③从宏观层面看,由于社会网络嵌入于社会结构之中,各类社会组织通过社会关系网寻求社会资源,若干社会网络的强势关系还可能形成利益集团和联盟,导致对社会资源的垄断,从而扩大分裂,造成冲突,带来社会整合问题。

4.社会网络分析
社会网络分析是一套理论、方法和技术,有助于分析复杂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

(1)基本概念
①点或结点,是指各类社会行动者,可以是个人、位置、法人或集体行动者,或者任何一个能与另一个实体发生联系的实体。

②位置。

社会结构由位置组成,位置是点的归类,一个位置可以包括许多点,占据同样位置的点具有共同的特征。

③关系或联系,是指在网络分析图中结点之间的连线。

④网络强度,是指网络中人们之间的社会联系的强弱程度。

(2)主要观点
实在论的观点认为,社会关系和结构是客观存在的,行动者之间真实存在的关系可以作为外在物对行动者产生作用。

世界是由网络而不是由群体组成的,行动者之间的关系居于首要地位,而行动者的属性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居于次要地位。

网络分析法的分析单位不是行动者,而是行动者之间的关系,注重收集和分析关于行动者之间联系、接触、联络等方面的数据。

(3)相关理论
①怀特提出的“机会链”理论,解释了内部劳动力市场的升迁现象。

②科尔曼等人提出的二级传播理论,以非正式关系解释传染病流传及信息流通问题,也引发了许多后续研究。

③格兰诺维特的“弱关系优势理论”,对劳动力市场中寻找与变换工作做了讨论,从互动的频率、情感强度、亲密关系和互惠交换四个维度来测量关系的强弱。

④林南等人的社会资本理论把资源获取作为中介变量,以社会网络解释寻找工作等现象。

不管是强关系还是弱关系,社会关系所带来的社会资源才是寻找工作和职位升迁的关键。

⑤边燕杰等人的中国社会“强关系”假设,发现在伦理本位的中国社会中,职业流动者的社会网络主要是由亲属和朋友两类强关系构成,社会网络发挥作用的形式以提供人情为主,以传递信息为辅,这些作用在转型经济时代尤为突出。

⑥博特的“结构洞”理论,分析了组织内权力的运作以及升迁过程。

“结构洞”理论认为,社会网络中的某个或某些个体和有些个体发生直接联系,但与其他个体不发生直接联系。

二、社会群体概述
1.社会群体
(1)社会群体的含义与特征
①社会群体的含义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社会群体(social group),又称社会团体,是指处在社会关系中的一群个人的集合体。

这个集合体的存在,不仅个人自己能够意识到,而且也被群体以外的人们所意识到。

即群体成员有共同的认同及某种团结一致的感觉,对群体中每个人的行为都有相同而确定的目标和期望。

广义上的社会群体,泛指一切通过持续的社会互动或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并有着共同利益的人类集合体;狭义上的社会群体,指由持续的直接的交往联系起来的具有共同利益的人群。

②社会群体的特征
包括:a.有明确的成员关系;b.有持续的相互交往;c.有一致的群体意识和规范;d.有一定的分工协作;e.有一致行动的能力。

(2)社会群体形成与发展的基础
①从社会成员个体方面来看,个体只有在群体生活中,才能满足其生理、安全、情感以及自尊等各方面的需要。

②从社会方面来看,群体是社会生产过程的必然产物,群体生活是社会生活的本质。

社会存在的前提是物质资料的生产。

正是物质资料生产以及人类自身生产的需要,促成了群体关系的发生和群体的形成。

③群体是联系个人与社会的中介,通过群体,分散的社会成员被组织到相互联系的社会整体中。

2.社会群体的类型
(1)初级群体与次级群体(依据群体成员间关系的亲密程度划分)
①初级群体
初级群体,又称直接群体、基本群体或首属群体,是指其成员相互熟悉、了解,因而以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感情为基础结成亲密关系的社会群体。

典型的初级群体有家庭、邻里、朋友和亲属等等。

②次级群体
次级群体,又称间接群体或次属群体,是指其成员为了某种特定的目标集合在一起,通过明确的规章制度结成正规关系的社会群体。

在这类群体中,成员间的感情联系很少,面对面的接触很有限,主要是依据既定的角色联系在一起。

随着社会的现代化转型,初级社会群体趋向衰落,初级关系淡化,次级群体越来越成为社会的主要群体形式。

(2)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依据群体的正规化程度及其成员间的互动方式划分)
①正式群体
正式群体的正规化程度高,其成员间的互动采取制度化、规范化的方式,成员的权利、义务及彼此间的关系都有明确的、且常常是书面形式的规定。

②非正式群体
非正式群体的正规化程度低,其成员间的互动采取随意的、常规的方式,成员的权利、义务及彼此间的关系并没有明确的——尤其是成文的——规定。

(3)内群体与外群体(依据成员对群体的心理归属划分)
①内群体
内群体是指成员对其有团结、忠心、亲密及合作感觉的群体,也就是成员在心理上自觉认同并归属于其中的群体。

在内群体中,成员具有相互爱护及相互同情的情感。

②外群体
外群体,泛指内群体成员之外的其他任何“别人”的结合。

内群体中的成员对外群体及其成员普遍抱有怀疑和偏见,甚至采取敌对态度,在心理上无任何归属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