吡嗪酰胺耐药对肺结核疗效的影响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吡嗪酰胺耐药对肺结核疗效的影响分析

发表时间:2016-10-10T14:38:05.797Z 来源:《医药前沿》2016年10月第28期作者:张国红

[导读] 治疗结果表明患者的痰菌转阴率、病灶吸收率及空洞缩小率都大大降低,有利于病患更好的康复,值得进一步推广和使用。

(山西省太原市第四人民医院山西太原 030027)

【摘要】目的:探讨吡嗪酰胺耐药对初治结核和耐药肺结核的患者疗效的影响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5月本院收治的90例对吡嗪酰胺耐药肺结核患者进行分组,其中对吡嗪酰胺耐药同时采用吡嗪酰胺治疗的患者作为对照一组,对吡嗪酰胺耐不采用吡嗪酰胺治疗的患者作为对照二组,对其药物疗效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对照一组患者治疗2个月后的痰菌转阴率、病灶吸收率及空洞缩小率分别为

80.00%、85.00%及85.00%,其中痰菌转阴率、病灶吸收率与对照二组对应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视吡嗪酰胺在耐药方案中的地位,理论上吡嗪酰胺对处于酸性环境中的细胞内结核菌有效,并且吡嗪酰胺药物敏感性实验结果可靠性不足。

【关键词】吡嗪酰胺耐药;肺结核;疗效;影响

【中图分类号】R4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28-0108-02

吡嗪酰胺(PZA)是烟酰胺(尼克酰胺)的类似物,是重要的抗结核一线药。由于它是在酸性(pH<5.5)环境中能杀灭半休眠期结核分枝杆菌的药物,其在结核病化疗中的地位目前无以替代。但人们至今对耐PZA结核分枝杆菌认识不深,为此我们应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PZA耐药于初治菌阳肺结核治疗效果的影响进行了初步探讨,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2015年5月在本院进行治疗的对吡嗪酰胺耐药肺结核患者90例,其中男61例,女29例。按照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分为两组,对照一组46例(对吡嗪酰胺耐药采用吡嗪酰胺治疗),年龄18~79岁,平均(45.13±3.80)岁。对照二组44例(对吡嗪酰胺耐药但不采用吡嗪酰胺治疗),年龄18~79岁,平均(45.14±5.09)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前,对所有患者的精神状态等进行了检查和确认,确定患者无肝脏及精神等相关疾病。

1.2 方法

1.2.1吡嗪酰胺药物敏感性试验采用当前本院广泛使用的系统研究方法进行吡嗪酰胺药物敏感性试验,选取经过菌型鉴定后确认是结核分歧杆菌的培养物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制作形成菌悬液;然后对其进行一定程度的稀释处理,选取0.50mL菌悬液到吡嗪酰胺药敏测试培养管内,加入过程中,也添加一些吡嗪酰胺添加剂,保证药物浓度达到既定标准,通常情况下药物浓度控制在100μg/mL;对其形成菌悬液进行稀释,稀释比例为1:10,加入到吡嗪酰胺药敏专用的MGIT培养管内,该培养管内不包含吡嗪酰胺药物;然后将其进行良好的保存放置,仪器根据结核分歧杆菌生长情况对比自动报告药物敏感性结果完成研究过程。

1.2.2治疗方法所有患者均治疗2个月,对照一组采用2DLZV/4DLZ方案治疗,对照二组采用2DLV/4DL方案治疗。用法:口服对氨基水扬酸异烟肼(D)0.6g/次,2次/d;口服吡嗪酰胺(Z)1.5g/次,1次/d;口服利福喷丁(L)0.6g/次,2次/周;静脉滴注左氧氟沙星(V)

0.4g/次,1次/d;口服左氧氟沙星片(V)0.4g/次,1次/d。

1.3 观察指标

比较组两患者的痰菌转阴率、病灶吸收率及空洞缩小率等指标。

1.4 疗效判定标准

(1)痰菌情况:在治疗期间对患者每月进行两次痰菌检查工作,治疗2个月结束后对其采用痰菌涂片检查,检查结果为阴性患者表示痰菌转阴,病情好转。(2)X线胸片检查:治疗2个月结束后,对患者进行X线胸片检查,根据胸片病灶吸收情况确定完全吸收、部分吸收或未被吸收的迹象,进一步对其病情康复情况做出正确的判断和评价。

1.5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应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比较采用字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者的痰菌转阴率、病灶吸收率及空洞缩小率比较,对照一组患者治疗2个月后的痰菌转阴率、病灶吸收率及空洞缩小率分别是80.00%、85.00%及85.00%,其中痰菌转阴率、病灶吸收率结果与对照二组对应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初治耐药水平也就是新发现的未进行过抗结核药物治疗或者是用药治疗周期比较短,时间不超过1个月的耐药情况,初始耐药情况的产生主要是因为以往感染了同类结核菌菌株,导致发病后用药过程中出现了耐药性的一种情况。耐药菌株的出现,一种情况下是因为在自然条件下发生了基因突变,还有一些情况可能是因为在对结核病监控管理过程中,其机制不健全、管理不当引起的一种适应性耐药情况,患者未开展有效的、健康的、标准的治疗过程,在发病后滥用抗结核病药物等,使得其产生了一定的耐药性,从而影响了整个正常治疗过程的顺利开展,因此实验室通过开展结核药物敏感与耐药检测工作后,其实验室检测结果可以更好地为临床医师开展诊断和治疗工作提供一定的依据,从而能够不断调整抗结核病药物的使用方式,对其药物用法用量加以规范调整,从而有效提升治疗效果。

本文对抗痨药物吡嗪酰胺研究发现,该药物在酸性环境下可以有效的杀死半休眠期状态的结核杆菌,其工作机制不是非常明确,因此高效的吡嗪酰胺药物活性、酸性机制以及细胞外的酸性环境,这3个成为了吡嗪酰胺药物作用的主要影响因素。吡嗪酰胺药物可以通过被动扩散方式进入到细胞内部,然后在细胞质的辅助转换作用下转化形成一种弱酸,这是吡嗪酰胺药物在细菌细胞内作用的一种活性形式,进一步在细胞中的酸性环境条件下,进行质子化,从而能够以一种流出泵形式有效排出分歧杆菌细胞内部,进一步吸收到细胞内释放其质子,这样的一个循环运行过程就使得这种弱酸性物质在分歧杆菌细胞内大量积聚,从而在很大程度上使得细胞内酸碱度下降,进一步使得细胞膜通透性遭到巨大的破坏,从而导致细胞膜发生了致命性的破坏,进一步也会使得细胞遭受巨大的创伤;因此,吡嗪酰胺药物在初治肺结核患者过程中,具有较强的耐药性。但本文选取本院进行治疗的90例对吡嗪酰胺耐药肺结核患者进行分组,其中对吡嗪酰胺耐药同时采用吡嗪酰胺治疗的患者作为对照一组,对吡嗪酰胺耐不采用吡嗪酰胺治疗的患者作为对照二组,对其药物疗效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