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人教版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6篇)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6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6篇)傲不可长,欲不可纵,乐不可极,志不可满。
峣峣者缺,皎皎者易污。
《阳春》之曲,和者必寡,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供大家参考学习。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精选篇1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匈奴的兴起和在我国古代历史上所作的贡献,匈奴与两汉的关系,包括汉武帝时期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呼韩邪单于归汉和昭君出塞,为学生初步掌握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和正确认识我国古代民族关系奠定基础。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与探究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和昭君出塞所起的历史作用,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思考“汉武帝以前和汉武帝时期,西汉对匈奴的不同政策及原因”,培养学生比较和分析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我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祖国的历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民族友好是我们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主流。
昭君出塞促进了汉匈的友好相处,受到后人的称赞。
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一、重点和难点冒顿统一蒙古草原是本课重点。
匈奴是我国北方蒙古草原的古老少数民族,战国时建立奴隶制政权。
活跃于秦汉时期的历史舞台。
匈奴杰出的首领冒顿第一次统一了蒙古草原,匈奴的统治进入鼎盛时期。
匈奴的兴起对我国北方草原的统一和经济开发做出了贡献。
学习这段历史,可使学生感性认识到祖国的历史是境内各民族共同缔造的,各民族都对祖国历史发展做出了贡献。
这也为理解匈奴与两汉的“和”与“战”做了铺垫。
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是本课又一重点。
汉武帝时经济的繁荣和国力强盛为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准备了条件。
反击匈奴的胜利使西汉北部边郡得到安定,有利于中原农业文明的发展。
正确理解当时的民族关系是本课的难点。
民族关系的表现形式主要是战与和。
匈奴南下掠夺,是掠夺战争。
虽然没有侵略与被侵略的性质,但是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因为它给汉匈人民带来了灾难。
初中历史课本人教版教案
初中历史课本人教版教案学科:历史年级:初中教材:人教版课题: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的秦朝教学目标:1. 了解秦朝的建立和统一战争的过程2. 熟悉秦始皇的统治政策和对国家的影响3. 意识到秦朝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影响4. 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理解能力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秦朝的建立和统一战争的过程难点:秦始皇的统治政策和对国家的影响教学内容和安排: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秦始皇的塑像或图片,引导学生猜测谁是这位皇帝,引起学生对秦朝的兴趣。
2. 播放视频(15分钟):播放有关秦朝的简要介绍视频,让学生初步了解秦朝的重要历史事件。
3. 讲解(20分钟):讲解秦朝的建立和统一战争的过程,重点介绍秦始皇的战争策略和统一六国的过程。
4. 分组讨论(15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秦始皇的统治政策和对国家的影响,并汇报讨论结果。
5. 游戏互动(10分钟):组织学生进行秦朝相关知识的问答游戏,加深学生对秦朝历史的理解。
6. 师生互动(10分钟):与学生进行互动讨论,引导学生思考秦朝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影响。
教学方法:1. 多媒体展示2. 小组讨论3. 游戏互动4. 师生互动教学评估:1. 学生课堂表现2. 作业完成情况3. 知识测验板书设计:第一部分:秦朝的建立和统一战争第二部分:秦始皇的统治政策和对国家的影响第三部分:秦朝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影响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初步了解了秦朝的重要历史事件,了解了秦始皇的统治政策和对国家的影响,培养了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加强历史教育的深入度和连续性,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理解历史事件的背后含义,帮助学生真正理解历史的重要意义。
初中历史人教版全册教案
初中历史人教版全册教案教材:人教版初中历史全册教学内容:第一单元古代文明的萌芽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文明的形成和发展过程;2.掌握古代文明的主要特点和对当今社会的影响;3.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1.了解古代文明的萌芽和发展;2.掌握古代文明的主要特点和影响。
教学难点:1.理解古代文明的形成过程;2.掌握古代文明的主要特点和对当今社会的影响。
教学准备:1.教案、教材;2.多媒体教学设备;3.图片、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通过图片展示古代文明的发展过程,引导学生了解古代文明的萌芽和发展。
二、学习(30分钟)1.教师简要介绍古代文明的定义和主要特点;2.学生观看视频资料,了解古代文明的发展轨迹;3.教师讲解古代文明的主要特点和对当今社会的影响。
三、讨论(15分钟)1.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古代文明的发展对当今社会的影响;2.学生互相交流意见,积极表达自己的看法。
四、总结(5分钟)1.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2.鼓励学生继续了解和探讨古代文明的相关知识。
五、作业布置(5分钟)1.布置相关阅读作业,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古代文明;2.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总结。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媒体教学和讨论的方式,激发学生对古代文明的兴趣,并培养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学生积极参与,讨论热烈,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但在讨论过程中,部分学生表现较为 passsive,需要进一步引导和激励。
下节课将继续优化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古代文明的相关知识。
人教版初中历史教案集
人教版初中历史教案集第一章:中国古代史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脉络,掌握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2. 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文明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3. 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中国古代史概述: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元、明清等历史时期的基本特点和主要事件。
2. 重要历史人物:黄帝、尧舜禹、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康熙帝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脉络,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2. 难点:对中国古代文明的深入理解和分析。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对中国古代史进行系统的讲解,引导学生掌握历史知识。
2. 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中国古代历史事件和人物,培养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3.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古代史。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提问,展示对古代历史的兴趣和热情。
2. 知识掌握程度:学生能够准确回答有关中国古代历史的提问,掌握历史知识。
3. 分析能力:学生能够对古代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深入分析,提出自己的见解。
第二章:中国近现代史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脉络,掌握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2. 培养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史的认识和理解,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3. 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中国近现代史概述: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历史时期的主要事件。
2. 重要历史人物:林则徐、洪秀全、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脉络,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2. 难点:对中国近现代史的理解和分析。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对中国近现代史进行系统的讲解,引导学生掌握历史知识。
2. 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中国近现代历史事件和人物,培养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初中七年级上册的历史教案人教版5篇
初中七年级上册的历史教案人教版5篇初中七年级上册的历史教案人教版1远古的传说【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远古传说时代中华文明起源:黄帝其人及他对华夏族的形成所做的贡献;尧舜禹的“禅让”和原始社会走向终结的有关史实。
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感知历史的形象思维能力;全面、系统地思考问题和追踪历史发展线索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树立正确的社会发展观,激发爱国之情,增强民族意识。
【教学重难点】了解黄帝──“人文初祖”是全课的重点。
正确认识尧舜禹的“禅让”的含义是难点。
【导学过程】教师讲解与学生分析讨论相结合。
【情景导入】以江丙坤郁慕明清明祭拜黄帝陵冢的视频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黄帝是什么样的人呢?为什么清明节会有那么多人祭拜黄帝陵呢?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去学习第3课,远古的传说【自主预习】1、读课文结合课件图片了解*内容。
2、小组讨论华夏族的由来,人文初祖,禅让制等知识。
(一)炎黄战蚩尤结合课文内容及课件图画归纳出华夏族,炎黄子孙名称的由来,知道涿鹿之战。
明确黄帝所进行的战争打破了氏族之间狭隘的界限,促进了相互间的交流和融合为华夏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因而被尊为华夏族的祖先。
(二)黄帝--人文初祖结合课文内容及课件图画知道黄帝对于人类的贡献。
明白他被人们称为人文初祖的原因。
(三)尧舜禹的“禅让”了解什么是禅让以及禅让的本质,尧舜禹的事迹。
了解大禹治水的故事及夏王朝的建立等有关知识。
【合作探究】1、你对神话(即黄帝时期有关发明的各种神话传说)有什么看法?认为哪些是可信的?哪些带有神话色彩?怎样看才更为科学?2、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是从什么时候算起?后世为什么称黄帝为人文初祖?3、你还听过哪些有关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什么样的人才能被选为部落首领?学生小组之间合作探究交流解决上述问题,加深对课文的认识。
初中七年级上册的历史教案人教版2【课程标准】简述夏朝建立的史实,知道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
了解夏、商的更替。
人教版历史初中第一册教案
人教版历史初中第一册教案
教学内容:人教版历史初中第一册第一单元:人类社会的起源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人类社会的起源,了解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
代的区别,掌握原始社会的一些基本特征。
教学重点: 1. 了解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的差异。
2. 掌握原始社会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 1. 理解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的区别。
2. 掌握原始社会的一些基本特征。
教学准备:PPT课件、教科书、多媒体设备
教学步骤:
一、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本课内容,引出人类社会的起源,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学习新知识(25分钟) 1. 通过PPT展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的区别,让学生了
解两个时期的特点和变化。
2. 讲解原始社会的基本特征,包括人类的生活方式、社会组织、经济形式等。
三、小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原始社会的特点,并结合课堂所
学知识展开深入讨论。
四、展示成果(10分钟)各小组派代表展示讨论成果,让学生之间相互学习交流。
五、总结提问(5分钟)教师对课堂内容进行总结,并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回答,巩固所
学知识。
六、课后作业(5分钟)布置课后作业:复习本节课内容,完成教科书相关习题。
教学反思:本节课采取了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加活跃和参与,但是需
要注意控制时间,避免课堂内容拖沓。
同时,要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培养他们对历史知识
的探索和思考能力。
人教版初中历史教案集
人教版初中历史教案集【篇一: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全套教案】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第一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一、教学目标:知识方面: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的发现及生活情况;旧石器时代、氏族与氏族公社。
能力方面:通过对教材的阅读和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祖国境内的最早居民相貌与生活的情况。
以教材为蓝本并附以一些课外内容,如:考古资料、图片资料、文字记载、本地遗迹等让学生见识到历史学科的丰富多彩从而开拓眼界。
思想方面:引导学生分析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这些祖国境内最早的人类不断进化、演变的过程,帮助学生探究这一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因素,从而使学生体会到劳动创造世界和人类本身。
指导学生学会使用教材、分析教材并从中吸取有效信息的方法。
通过介绍我国是世界目前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
二、教学重点:北京人、山顶洞人教学难点:原始社会、氏族公社、劳动创造了人三、教法设计:教师讲解,学生分析讨论相结合;建议有条件的地区〔如北京、陕西〕可以参观原始社会遗址。
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都知道,人类是万物的主宰,是地球的主人,有人类才有人类社会的历史,那么最早的人是怎么来的?上帝造人的传说〔讲上帝造人的故事〕,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的传说〔让学生讲故事〕,反映了人类对自身的困惑。
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终于认识到,人类是生物进化的结果,是由古猿的一支发展来的。
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去学习第一课,祖国境内的远古人类。
一、祖国境内最早的人类元谋人建议教师先让学生看书第一页“我国遗址分布图”同时告诉学生我们的祖国地域辽阔,肥沃的土地是我们的衣食之潭,众多的江河给我们灌溉之利,纵横的山脉,茂密的森林蕴藏着丰富的宝藏。
早在远古时期,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劳动、生息、繁衍在这片富饶、美丽的土地上。
提出问题“在这些远古人类中,谁是我国最早的人类?他的发现时间和地点?”学生读书,并答复以下问题。
教师在肯定学生的答复后,简单补充一些有关元谋人的知识。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教案(精选12篇)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教案(精选12篇)七年级历史教案 1【课程标准】了解西周的更替,说出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内容。
【教学目标】识记与理解:识记周武王灭商、西周的建立与结束;理解分封制的主要内容。
能力与方法:培养学生文史结合学习历史的方法与能力,以及分析比较的能力,提高学生阅读分析历史材料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人心向背决定战争的结果,客观历史地认识分封制的作用,认识到正确根据变化了的形势,调整统治正确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是分封制的主要内容。
而分封制实行的必要与其得以维系的缘由是本课的难点。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大家看过电视《封神榜》吗?谁来说说它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而导入。
注意引导学生神话作品与历史的差别是非常大的。
用学生熟悉的内容,引起学生的兴趣,同时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文艺作品二、西周的建立1、周族的发展:简要讲述。
2、周灭商:抽学生来讲周灭商的牧野之战,并要求学生概括出一个相关的成语来。
并谈一谈这一战的胜败最关键的因素是什么?3、西周的’建立:学生一起说西周的建立时间与建立者。
教师运用书上的地图说明西周的来历。
提高学生参与的热情。
让学生通过分析认识人心的向背是战争胜败的最关键性的因素。
观察地图、识读地图三、分封制1、学生一起阅读教材以后,抽一学生来主持:对其余的学生进行提问。
由学生来主持,热情很高参与积极可能的问题:为什么要实行分封制?都分封的是些什么人?主要有哪些诸候国?分别在哪条大河流域?诸候与周王之间有什么样的权利与义务?起了什么作用?你认为分封制能长期的巩固西周的统治吗?2、学生或教师进行归纳整理。
有关分封制利与弊的分析,为以后春秋的学习打下基础。
培养、提高归纳概括能力四、西周的结束点出西周末年,由于各种矛盾交织,决定了西周灭亡的必然命运。
最终在周幽王在位时的前771年,被犬戎攻破镐京而统治结束。
要求学生阅读书上的小字找找西周在周幽王时灭亡的主、客观原因有哪些? 学生阅读教材,找出原因,训练概括能力五、小结全课:学生来小结全课的内容。
人教版初中历史教案全册
人教版初中历史教案全册---教学目标:1. 了解并理解《人教版初中历史教材》中所涉及的内容。
2. 掌握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基本概念和关键信息。
3. 提升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教学内容:本教案以《人教版初中历史教材》为主要教学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主题:1. 中国古代历史与文明2. 世界古代史与文明3. 中国近现代史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呈现一个历史事件或图片,引发学生对课题的兴趣和思考。
2. 导入教材内容:介绍本节课的主题和教学目标,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
3. 呈现教材内容:通过教科书等教学资源,详细介绍并讨论相关历史事件、人物和文明。
4.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分析和讨论,激发他们的批判性思维。
5. 小组活动:让学生分组合作,展开相关主题的研究和探讨。
6. 资源整合:收集学生研究信息和成果,制作展示海报或PPT等展示形式。
7. 课堂总结:回顾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习收获,巩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评估方法:1. 学生作业:完成指定的阅读、问题解答或小组项目。
2. 课堂表现:参与讨论、提问、展示等能力。
3. 小组展示:展示海报、PPT等项目内容和成果。
4. 考试评估:定期进行历史知识的考试,并根据学生表现评定成绩。
教学反思:1. 辅助教学资源:根据学生学习情况,提供适当的教学辅助资源,如多媒体教学、互联网资源等。
2. 教学方法:根据不同主题和学生需求,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讨论、小组活动、案例分析等。
3. 学生反馈:定期收集学生对历史课程的反馈意见和建议,及时调整教学方案和内容。
以上是一个简单的教案范本,供您参考。
在实际教学中,请根据具体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进行适当调整和完善。
祝您教学顺利!。
人教版初中历史《鸦片战争》教案
人教版初中精品历史《鸦片战争》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和结果,掌握鸦片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 培养学生分析史料、提炼观点的能力,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3. 引导学生认识鸦片战争的本质,认识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程。
4.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鸦片战争的背景:英国的鸦片贸易、中国的禁烟运动。
2. 鸦片战争的过程:英国对华发动战争、南京条约的签订。
3. 鸦片战争的结果: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4. 鸦片战争的影响:对中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影响。
三、教学重点1. 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和结果。
2. 鸦片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四、教学难点1. 鸦片战争的过程和结果。
2. 鸦片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结果和影响。
2. 讨论法:分组讨论鸦片战争的影响,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
3. 案例分析法:分析鸦片战争中的重要事件,如南京条约的签订。
4. 情感教育法: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培养民族自豪感。
六、教学准备1. 教材:人教版初中历史教材《中国近代史》相关章节。
2. 参考资料:相关历史书籍、论文、纪录片等。
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七、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鸦片战争的图片和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鸦片战争的背景和原因。
2. 讲授背景:讲解英国的鸦片贸易和中国的禁烟运动,阐述鸦片战争的背景。
3. 讲述过程:详细介绍鸦片战争的过程,如英国对华发动战争、南京条约的签订等。
4. 分析结果:分析鸦片战争的结果,如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等。
5. 探讨影响:引导学生探讨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影响。
6. 总结提升:总结鸦片战争的历史意义,引导学生认识鸦片战争的本质,认识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程。
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全册)
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全册)第一课时:学科与科普:历史学的意义(1课时)
教学目标
- 了解历史学的定义和意义;
- 掌握历史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教学重点
- 掌握历史学的定义;
- 理解历史学的意义。
教学准备
- PowerPoint 简介历史学的定义和意义;
- 教材和教辅书。
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一个小故事或图片,激发学生对历史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2. 介绍历史学的定义和意义:
- 历史学是研究过去事件、人物和社会发展变化的学科,通过研究了解人类的过去,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现在和未来。
- 历史学的意义在于帮助我们了解人类的成长、文化传承和社会进步,从中汲取经验和教训。
3. 讨论历史学的研究方法:
- 历史学家通过收集和分析历史文献、考古证据、口述资料等多种信息来源来还原历史事件的真实面貌。
- 重视对多种史料的比对和核实,避免主观臆断。
4. 小结历史学的定义和意义,并进行简要的问题回答。
教学反思
通过引导学生了解历史学的定义和意义,激发他们对历史的兴趣,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思考的能力。
同时,让学生了解历史学的研究方法,来鼓励他们在未来的学习中更加科学地研究历史事件。
这一课时为后续的历史学习奠定了基础。
初中历史每课教案人教版
初中历史每课教案人教版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理解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重要影响;
3.培养学生对中华文明的自豪感和认同感。
教学重点:
1.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重要影响。
教学难点:
1.理解中华文明的独特性和重要性;
2.理解中华文明与其他文明的联系和互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向学生介绍本课的教学内容和目标,并简要介绍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
二、学习新知识(25分钟)
1.学生阅读课本相关章节,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重要影响,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三、课堂练习(15分钟)
1.配合教师进行小组讨论,探讨中华文明的独特性和重要性。
2.学生完成相关练习题,巩固对中华文明的理解和认识。
四、课堂总结(5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进行总结,并提出下节课的预习内容。
五、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进一步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
六、课后辅导(根据学生情况决定)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选择性地进行课后辅导或补习,确保学生对中华文明的认识和理解。
初中初一人教版七年级历史教案5篇
初中初一人教版七年级历史教案5篇初中初一人教版七年级历史教案1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明朝北京紫禁城、明长城、李时珍和《本草纲目》,宋应星和《天工开物》,徐光启和《农政全书》,使学生认识明朝我国包括建筑在内的古典科技取得的杰出成就,是人类科技百花园中的瑰宝。
同时分析总结出明朝我国科技发展的时代特点,即对传统古典科技的总结居多,对近代自然科学的运用和发展尚少,潜藏着发展停滞的危机,以此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用历史的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横向联系指导学生编制表格,归纳本课知识;纵向联系,归类比较,明长城与秦长城的比较。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明朝科技成就的认识,培养学生自尊自信,但不固步自封的民族情怀,通过选取对本课涉及的三位科学家事迹的介绍,探究他们取得杰出成就的原因,从而培养学生刻苦学习,勤于思索,脚踏实地,开拓进取的品质。
教学重难点重点是北京紫禁城及李时珍和《本草纲目》。
难点是包括建筑在内的科技成就所体现的时代特点。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解释课题:课题“时代特点”的涵义是指明朝初期在世界上还居于地位,但是到了明朝中后期特别是清朝时,发展已停滞下来,逐渐地落伍了。
2、过渡讲解,置疑:这时仍于世界的科技成就有哪些?为什么说这时我国科技发展已停滞下来?学了本课就会知晓。
二、新课教学(一)雄伟的北京紫禁城和明长城。
学生阅读121-122页导入框,本目课文,插图,资料等,作读书标记,并进行小组活动,思考回答:1、紫禁城是什么时候开始营建的?是哪两朝皇帝曾经居住的地方?是个什么样的建筑?(放多媒体北京紫禁城),学生作答。
它是明成祖营建的,是明清两朝皇帝居住的地方,其中的宫殿楼阁金碧辉煌,是我国也是世界建筑之林的瑰宝。
强调紫禁城又被称为故宫,是北京城的一部分。
2、长城,指导学生在122页地图上标出明长城的东西两端。
(嘉峪关、鸭绿江)3、比较明长城与秦长城有什么不同?A:建筑材料--秦朝以土筑为主,明朝的东段用砖、石。
人教版初中七年级历史教案(7篇)
人教版初中七年级历史教案(7篇)人教版初中七年级历史教案篇1[知识与能力]以教材中课文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和提示为对学生应掌握知识的要求;其他只要求一般了解。
[过程与方法]1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能力; 2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能力及独创灵敏是思维品质的培养;3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批判地继承曹操诸葛亮的道德精神;2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败的原因。
[重点]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难点]历史人物的作用与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相互关系的史观。
[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方式与方法]以讨论为中心的综合启发式教学[教具]地图册官渡赤壁之战相关多媒体三国鼎立图[授课过程]1复习提问上节内容2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学习第21课三国鼎立,就是那像一个圆鼎的三条腿分立似的分布在中国大地上的三国。
今天我们共同讨论这课的内容。
3讲述新课:三国鼎立是哪三国?同学们是知道的,但未必清楚,请翻翻课本找到关于三国建立的那一段,请一位同学给大家讲讲。
220年曹丕建魏,都:洛阳;221年刘备建立蜀国,都:成都;222年孙权建立吴国,都:建业。
[播放多媒体《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是非成败转头空,转头之间或得或失,这个道理突出的表现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两大战役中。
这两大战役都有曹操这个主角,大概同学们对曹操也很有兴趣,先从课文中找出这两个战役的年代。
(官渡之战在200年,赤壁之战在208年)相距仅八年的两战,曹操呢?前者以少胜多,后者以多败于少,这是为什么?请大家评论,我们先说说官渡之战。
(留出一段时间让学生准备,后由学生发言,讲述故事。
)208年,孙刘联军在长江边的赤壁与曹操对垒。
请大家先谈一下在这一战中居于优势的曹操,弱点在哪里?赤壁之战经过结果又如何?(先观看多媒体诗词大江东去,后由学生发言)接下来我们一块了解魏蜀吴三国经济的发展情况。
初中教案历史人教版
初中教案历史人教版
学习目标:
1. 了解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六国的兴衰。
2. 了解秦始皇的生平和统一六国的历史事件。
3. 理解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意义和影响。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秦始皇的生平和统一六国的历史事件。
难点:理解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意义和影响。
教学方法:讲授结合讨论
教学准备:教案、投影仪、图片、地图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通过展示一幅中国地图,让学生回顾战国时期的六国地理位置,并简要介绍战国时期的背景。
二、学习历史(15分钟)
1. 讲解秦始皇的生平和事迹,重点介绍秦始皇统一六国的过程和意义。
2. 通过图片展示和讨论,让学生了解秦始皇修筑长城、统一文字、制定统一度量衡等重要事件。
三、小组讨论(15分钟)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探讨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意义和影响。
每组汇报讨论结果。
四、总结(5分钟)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和回顾,强调秦始皇统一六国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和意义。
五、课后作业(5分钟)
布置作业:学生撰写一篇文章,谈谈对秦始皇和统一六国的理解,或绘制一幅海报,展示秦始皇统一六国的重要事件。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讲解结合讨论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历史事件和意义。
在课程设计时要注意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其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2024年初中历史教案人教版
2024年初中历史教案人教版【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中国古代历史的基本脉络。
2.引导学生理解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培养历史思维。
3.提高学生对历史人物、事件的评价能力,培养正确的历史观。
【教学内容】第1课神话传说中的历史【教学过程】一、导入1.向学生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中国古代有哪些著名的神话传说吗?”二、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重要人物和事件。
三、课堂讲解1.讲解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重要人物,如:伏羲、女娲、炎帝、黄帝等。
2.讲解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重要事件,如:盘古开天辟地、女娲补天、夸父追日等。
四、案例分析1.让学生分析神话传说中的历史价值,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神话传说。
五、课堂讨论1.让学生讨论:“神话传说中的历史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启示?”六、课堂小结2.强调神话传说中的历史对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的重要性。
七、课后作业1.请学生整理本节课所学内容,写成一篇短文。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历史,让学生了解了中国古代历史的基本脉络,培养了学生的历史思维。
在课堂讨论中,学生积极参与,对神话传说中的历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但在课堂讲解过程中,部分学生表现出注意力不集中现象,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
【教学目标】第2课夏商西周的更迭【教学过程】一、导入1.向学生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是什么吗?”二、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夏商西周的更迭过程。
三、课堂讲解1.讲解夏朝的建立及其历史意义。
2.讲解商朝的建立及其历史地位。
3.讲解西周的建立及其历史成就。
四、案例分析1.让学生分析夏商西周更迭的原因,引导学生理解历史发展的规律。
五、课堂讨论1.让学生讨论:“夏商西周的更迭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启示?”六、课堂小结2.强调历史发展规律对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的重要性。
七、课后作业1.请学生整理本节课所学内容,写成一篇短文。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夏商西周的更迭,让学生了解了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脉络,培养了学生的历史思维。
人教版初中历史《鸦片战争》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1. 课题名称:人教版初中精品历史《鸦片战争》教案2. 学科领域:历史3. 年级:八年级4. 课时:2课时5. 编写日期:2024年10月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 了解鸦片战争的背景、原因和过程。
(2) 掌握《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3) 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鸦片战争的原因和结果。
(2) 运用史料对比分析法,理解《南京条约》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2) 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
(3) 教育学生珍惜和平,警惕历史悲剧的重演。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 鸦片战争的背景、原因和过程。
(2) 《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3) 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2. 教学难点:(1) 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及其与中国社会的联系。
(2) 《南京条约》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简要介绍鸦片战争的背景,引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15分钟) 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鸦片战争的原因和过程。
3. 课堂讲解:(20分钟) 教师详细讲解鸦片战争的过程、《南京条约》的内容和影响。
4. 史料对比分析:(15分钟) 学生分组讨论,对比分析史料,理解《南京条约》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5. 课堂小结:(5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
6. 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五、课后作业1. 请简要描述鸦片战争的原因和过程。
2. 列出《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并简要分析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3. 结合本节课所学,谈谈你对鸦片战争的认识和体会。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课后作业评价: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下册历史教案精选6篇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下册历史教案精选6篇篇一:九年级历史下册教案篇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隋朝“繁盛”的历史,包括隋朝的建立和统一,社会经济的繁荣,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等基本史实。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与探索“隋炀帝为什么要开通纵贯南北的大运河”“隋朝开通运河是好事还是坏事”等问题,培养学生从特定的历史条件观察问题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和重要保障;大运河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是与长城齐名的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
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一、重点和难点本课以“繁盛一时的隋朝”为主题专讲隋朝的历史。
隋朝的特点是短暂而繁荣。
“繁盛一时”四字高度概括了隋朝历史的特点,但由于课时的限制,本课实际上只讲了隋朝的“繁盛”;而“一时”,即二世而亡,只有留待下一课作为唐朝建立的背景去概述了。
教学重点为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
开凿大运河是当时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
首先,隋朝的政治中心在北方,而大部分粮食要依靠江淮地区供应。
依靠陆路运输,运量小,速度慢,费用大,无法满足需要。
而我国主要河流大多为东西走向,开通南北运河,利用水力运输,已是势在必行。
其次,隋灭陈后,需要加强对江南的控制。
隋炀帝开通大运河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不可否认,隋炀帝想坐龙舟游江南也是开凿运河的动机之一。
而隋文帝统治二十余年使隋朝的经济实力迅速增强,则为隋炀帝开通大运河提供了充分的物质条件。
隋朝大运河,与长城一样是古代世界最雄伟的工程之一。
大运河的开通,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巩固了国家统一的局面。
本课的难点有二个:一是教材对隋初经济的繁荣写得比较概括,难以使学生感受和理解;二是对开凿大运河的目的和作用,要引导初一的学生辩证地、全面地去分析和评价,有一定难度。
二、教法建议1、教师可利用“导入框”中讲述的“隋炀帝赏琼花”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由此导入新课。
初中历史全套试讲教案人教版
初中历史全套试讲教案人教版教材版本:人教版教学内容:第一单元人类和文明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人类起源的历史背景和地理环境;(2)了解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农业革命等重要历史事件;(3)学习掌握相关历史事件的时间顺序和发展脉络。
2.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人类起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2)引导学生尊重不同历史文化,珍惜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3)激发学生热爱历史学科,了解历史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难点1. 了解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农业革命等重要历史事件;2. 掌握相关历史事件的时间顺序和发展脉络。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投影片展示不同时期的人类生活图像,引导学生思考人类起源的历史,激发对历史的兴趣。
2. 学习和讨论(1)老师带领学生一起阅读教科书相关内容,讲解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农业革命等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
(2)学生分组讨论,归纳出各个历史事件的重要时间点和影响因素。
(3)通过互动问答,巩固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记忆。
3. 整合知识通过PPT展示历史事件的时间顺序图,让学生在时间轴上理清各个事件之间的关系,加深对历史发展脉络的理解。
4. 练习与拓展(1)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完成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2)拓展讨论:引导学生探讨人类文明的未来发展方向,思考对人类文明贡献的可能性。
5. 总结反思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人类起源的历史背景和地理环境对文明发展的影响,引导学生对历史的重要性和意义进行思考和反思。
四、教学资源准备1. 投影仪、PPT课件;2. 教科书、作业本;3. 练习题和拓展问题;4. 图像资料和时间轴图。
五、板书设计人类和文明- 人类起源的历史背景- 旧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 农业革命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导入引发学生兴趣,结合小组讨论和互动问答的形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提高了学生对历史的理解和记忆。
通过整合知识和拓展讨论,培养了学生的历史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历史人教版教案【篇一:人教版初中历史教案第一课】高县柳湖中学集体备课卡【篇二: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新课标人教版历史历史七年级上册教案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1—4课)[知识与能力]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和提示为对学生应掌握知识的要求;其他只要求一般了解。
[过程与方法]1、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能力;2、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能力及独创、灵敏是思维品质的培养;3、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正确认识人类历史的起源;2、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败的原因。
[重点] 我国的原始人类[难点]历史人物的作用与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相互关系。
[课时]5课时[课型]新授课、活动课、讲评课[方式与方法]综合启发式教学第 1 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人类历史的起源;(2)掌握我国主要的远古居民元谋猿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产、生活情况、距今年代,氏族生活的特点。
(3)培养学生的读图和识图能力、比较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总结出我国主要的远古居民的代表,读懂图表、文字材料并从中总结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起源地之一,增强民族自豪感。
(2)正确认识人类历史的起源。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我国最早的人类、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活和生产状况难点:远古居民的生存方式[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板书设计: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一、元谋猿人:最早、170万年二、北京人:时间:70---20万年生活方式:群居生活发展水平:用天然火三、山顶洞人:时间:1.8万年生活方式:氏族生活、工具进步发展水平:人工取火 [授课过程]第 2 课原始的农耕生活[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本课教学用具是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方法是启发式的谈话法,设计探究问题与学生质疑相结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是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难点是大汶口文化时期出现的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这些概念和结论。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课本引言中伏羲氏教民熟食、结网捕鱼和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的故事,然后学生带着问题预习课文,进入学习状态。
2.探究过程(1)教师出示探究问题:假如你是一个生活在原始社会的人,仅靠在野外采集食物为生有哪些不便之处?(受季节变化和天灾影响大,食物来源不充足,需要不断迁徒,等等),然后引出获得固定的食物来源怎么办的问题,从而得出开始农耕生活是原始人类改善生存状态的关键的认识。
(2)学生阅读教科书上的《白虎通》引文,看看能得出什么结论。
展示图片,让学生观察、比较河姆渡的原始居民建造的干栏式住房、半坡原始居民半地穴式房屋复原图,并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分析这两种房屋建筑有什么不同?(3)展示历史图片:观察在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成就中,有哪些农耕经济现象?各种因素的内在联系如何:原始农业中的生产工具与产量的关系,原始农业与渔猎的关系,原始农业与饲养业、手工制陶和纺织的关系,生产、生活与原始艺术和早期文字的关系,原始陶器和纺织与定居生活的关系等。
(4)利用《我国原始农耕时代主要遗址图》,学生指出河姆渡、半坡、大汶口的具体地点后,启发学生观察、分析该时代文化遗址分布的情况,寻找分布特点。
(5)在了解了大汶口原始居民农耕生产的内容后,让学生阅读课文的最后一段小字,然后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讨论大汶口晚期的墓葬里,为什么有了随葬品?应怎样看这一现象?(四)巩固小结1.出示话题:我国的原始居民过着什么样的生活?你愿意生活在那个时代吗?为什么?(根据老师展示的历史实物图片,学生发挥想象力,任意选择一种居民设计、表演他们一天的生活)2、小制作:看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设计出一个经济实用的表格,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类,明确农耕经济中的劳动分工。
(五)推荐作业1、制作与本课农耕经济有关的自由阅读卡,可以是神化传说、历史故事,诗歌,也可以是农耕小知识。
2、有条件的学生,可以到农村感受一下农民耕作的苦与乐。
附:板书设计一、河姆渡的原始农耕1、时间---距今7千年2、生活位臵:河姆渡居民位于长江流域3、农业:河姆渡居民种植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4、河姆渡居民会建造房屋,还会开挖水井。
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1、时间---距今五六千年2、生活位臵:半坡居民位于黄河流域3、农业:半坡居民种植粟。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
4、半坡居民会制造彩陶。
三、大汶口居民1、时间---距今四五千年2、地点---山东大汶口3、在后期,出现了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
第 3 课华夏之祖[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生了解远古传说时代中华文明起源的基本概况,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快速阅读历史知识的能力及归纳概括的能力等。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认识到我们的祖先对人类文明的演进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黄帝是华夏族的人文初祖,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增强民族意识。
方法:采用讲述、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方法 [重点和难点]重点:黄帝对人类的贡献;夏朝的建立难点:为什么说黄帝是人文初祖?禅让制的含义突破重点、难点的方法:让学生列举大量的远古传说,展现黄帝对对中华文明的杰出贡献,揭示黄帝是人文初祖。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三、尧、舜、禹的禅让出示问题:你能说说尧、舜、禹的故事吗?除了课本上的外你还知道哪些?你能根据课本内容说说禅让的含义吗?教师设问:谈一谈什么样的人才能被选为部落联盟首领?教师简要总结说明各个小组推选代表把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或文学作品中搜集到的材料相互交流,相互讲述,增强历史课堂的趣味性。
举出实例说明(德才兼备,以身作则,没有特权,是社会的公仆。
大禹治水的故事)。
板书设计:炎黄战蚩尤黄帝的贡献第 4 课活动课寻找历史禹时夏朝人文初祖华夏族形成禅让制尧舜禹【篇三: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全册教案】新课标人教版历史历史七年级上册教案(全册)金博志网址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1—4课)[知识与能力]以教材中课文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和提示为对学生应掌握知识的要求;其他只要求一般了解。
[过程与方法]1、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能力;2、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能力及独创、灵敏是思维品质的培养;3、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正确认识人类历史的起源;2、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败的原因。
[重点] 我国的原始人类[难点]历史人物的作用与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相互关系。
[课时]5课时[课型]新授课、活动课、讲评课[方式与方法]综合启发式教学[教具]地图册、我国原始人类相关多媒体、考古新发现图第 1 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人类历史的起源;(2)掌握我国主要的远古居民元谋猿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产、生活情况、距今年代,氏族生活的特点。
(3)培养学生的读图和识图能力、比较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总结出我国主要的远古居民的代表,读懂图表、文字材料并从中总结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起源地之一,增强民族自豪感。
(2)正确认识人类历史的起源。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我国最早的人类、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活和生产状况难点:远古居民的生存方式[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教具]地图册、我国原始人类相关多媒体、考古新发现图板书设计: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一、元谋猿人:最早、170万年二、北京人:时间:70---20万年生活方式:群居生活发展水平:用天然火三、山顶洞人:时间:1.8万年生活方式:氏族生活、工具进步发展水平:人工取火 [授课过程]第 2 课原始的农耕生活[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本课教学用具是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方法是启发式的谈话法,设计探究问题与学生质疑相结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是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难点是大汶口文化时期出现的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这些概念和结论。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教具]地图册、我国原始人类相关多媒体、考古新发现图 [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