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围性面瘫针药分期分型论治
温针灸分期治疗周围性面瘫临床观察
![温针灸分期治疗周围性面瘫临床观察](https://img.taocdn.com/s3/m/1a5dfbe8524de518964b7d97.png)
W AN W e —f n CHE a G i e g , N Mio~g n e2
( h nh i uogH si l S ag a 0 15 C i :.h n h i ogagH si lS ag a 0 10 C ia IS ag a d n o t , h n h i 0 2 , hn 2 S ag a n ̄n o t ,hn h i 0 2 , hn ) P pa 2 a D pa 2
Ab ta t Obet eT bev ee et f am au u c r eu e t p l dt p r h rlail aay・ sr c : jc v :oosret f c o r c p nt e ̄ an n pi ei ea fc rl i h f w u a e o p ap s
王 为 凤 陈妙 根 2 ,
(. 1上海 市 浦东 医院 , 海 20 2 ;. 上 0 152 上海 市东方 医院 , 上海 20 2 ) 0 10
摘 要: 目的 : 察 温针 灸对 周 围性 面瘫的 治疗效 果 。方法 :1 病程 在 2天 一 0天 的早 、 观 15例 3 中期周 围性
改善情况及各组治疗后的疗效分析。结果: 各组治疗后 面神 经功能均有明显改善 , 、 早 中期治疗组有效 率为 10 , o % 对照 组有 效率 8 . % , 8 5 两组有 效率 比较有 显著性 差 异( 0 0 ) 治 疗组 疗 效优 于对 照组 。 P< . 5 ,
针灸分期治疗周围性面瘫临床效果分析
![针灸分期治疗周围性面瘫临床效果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6ae83f0d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0c6d99e.png)
针灸分期治疗周围性面瘫临床效果分析发布时间:2023-01-05T01:33:57.903Z 来源:《医师在线》2022年28期作者:应小云[导读] 目的:研究对周围性面瘫患者采取针灸分期治疗的效果应小云天长市人民医院康复科安徽天长 239300摘要:目的:研究对周围性面瘫患者采取针灸分期治疗的效果。
方法:于我院周围性面瘫患者中随机抽取74例,分为对照组(37例,西药治疗)和观察组(37例,分期针灸治疗),对比疗效。
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94.59%)较对照组(75.68%)明显提高(P<0.05);观察组House-Brackmann(85.61±6.49)分,FDI(76.38±6.70)分,显著优于对照组[House-Brackmann(61.58±5.24)分,FDI (89.21±5.33)分](P<0.05)。
结论:对于周围性面瘫采取分期针灸方式治疗更有利于患者面部神经的恢复,改善面瘫症状,提高临床疗效。
关键词:周围性面瘫;分期针灸治疗;面瘫症状前言:周围性面瘫患者主要存在呆滞、面部麻木、口眼歪斜等症状,对患者面部美观度和正常生活产生直接影响[1]。
临床上主要采取西药治疗控制病情,如甲钴胺等,能够促进神经纤维恢复,改善神经退变。
针灸分期治疗能够对症取穴,疏经通络,改善面部血液循环,从而改善面瘫症状。
分期治疗是根据患者疾病不同阶段进行取穴,有效改善神经压迫,促进气血运行,能够提高治疗的针对性。
本文于本院2021年5月至2022年5月的患者中随机选取74例,围绕针灸分期治疗的效果,现做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以本院74例患者为样本,对照组37例,性别:男/女=19/18,年龄(42.58±4.36)岁,平均病程(13.42±2.90)d。
观察组37例,性别:男/女=20/17,年龄(42.65±4.51)岁,平均病程(13.50±2.75)d。
分期辨证手法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分析
![分期辨证手法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dd81f1c47f1922791688e8bd.png)
中外医疗2017 NO.24China &Foreign Medical Treatment中医中药D O I:10.16662/ki.l674-0742.2017.24.180分期辨证手法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分析陈士平江苏省髙邮市中医院针灸科,江苏髙邮225600[摘要]目的分析分期辨证手法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
方法方便选取该院2015年1月一2016年9月收治的6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采取电针仪进行治疗,试验组患者采取分期辨证手法针灸进行治疗,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结果试验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3.33%,明显髙于对照组患者76.67%。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采取分期辨证手法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效果显著,能够提髙治愈率,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与应用。
[关键词]周围性面瘫;分期辨证;手法针灸;治疗效果[中图分类号]R27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742(2017)08(C)-0180-03 Analysis of Curative Effect of Staging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Manual Acupuncture in Treatment of Peripheral Facial ParalysisCHEN Shi-pingDepartm ent of A 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Gaoyou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 edicine, Gaoyou, Jiangsu Province, 225600 China[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curative effect of staging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M anual A cupuncture in treatm ent of peripheral facial paralysis. Methods 60 cases of patients with peripheral facial paralysis adm itted and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5 to Septem ber 2016 were convenient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s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with 30 cases in each, the control group adopted the electric acupuncture apparatus, while the test group adopted the staging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m anual acupuncture, and the treatm ent effect was com pared and analyzed. Results The total treatm ent effective rate in the test group was obvious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93.33%vs 76.67%),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 Conclusion The effect of staging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M anual A cupuncture in treatm ent of peripheral facial paralysis is obvious, which can improve the cure rate, and it is worth great promotion and promotion in clinic.[Key words] Peripheral facial paralysis; Staging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M anual acupuncture; Treatm ent effect周围性面瘫又称面神经炎,为面神经管内面神经的非特异性炎症引起的周围性面肌瘫痪。
周围性面瘫患者针灸分期治疗58例
![周围性面瘫患者针灸分期治疗58例](https://img.taocdn.com/s3/m/e76f8354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740f2cb.png)
周围性面瘫患者针灸分期治疗58例摘要:目的:探讨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分期治疗效果。
方法:将58例周围性面瘫患者按照病程分为3个分期进行针灸治疗。
观察针灸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面肌力量及面肌电图改变,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分期治疗组治愈率为86.2%,显著高于非分期治疗组的5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分期治疗组治疗后面肌力量及面肌电图改善明显,分别达到6.74±1.49和5.92±1.35,显著高于非分期治疗组的4.62±1.24和4.01±1.18(P<0.05)。
结论:分期治疗对于周围性面瘫的恢复具有明显的优势,可以显著提高治愈率和临床效果。
关键词:周围性面瘫;针灸治疗;分期治疗;力量;电图引言面瘫是面部运动神经或其核心或周围的功能性或器质性病变引起的瘫痪,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之一。
面瘫的发病原因复杂,既有先天性因素,也有后天性因素。
面瘫患者症状不同,根据面肌力量及面肌电图改变可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面瘫。
目前,针灸治疗被广泛应用于面瘫的康复治疗中。
针灸治疗的分期策略在临床应用中的效果尚未得到系统的评估。
本研究旨在探讨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分期治疗效果。
方法1. 实验对象:共有58例周围性面瘫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男性29例,女性29例,年龄范围在18-60岁之间。
所有患者均符合周围性面瘫的诊断标准,并具有一定的面肌力量和面肌电图改变。
2. 分期治疗方案:根据病程和症状的严重程度,将患者分为三个分期。
第一期为轻度面瘫,面肌力量较强,但表情活动有一定程度的受限;第二期为中度面瘫,面肌力量减弱,表情活动明显受限;第三期为重度面瘫,面肌几乎完全瘫痪。
3. 针灸治疗方法:分期治疗组的患者采用针灸治疗,非分期治疗组的患者采用传统的针灸治疗。
针灸治疗包括选择适当的穴位,应用针刺和电刺等治疗方法,每周治疗3次,共治疗6周。
4. 观察指标及统计学分析:观察针灸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面肌力量及面肌电图改变,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针药并用分期治疗周围性面瘫90例临床观察
![针药并用分期治疗周围性面瘫90例临床观察](https://img.taocdn.com/s3/m/5913954fb307e87101f69639.png)
加减 。 ) 遗症期 : (后 3 发病3 个月 以上 。 中医辨证 为气血不 足 , 外
邪阻络 , 针药治疗 以大补气血 , 祛邪通络为原则 。 中针灸治 其 疗采用 : ①隔姜灸法 : 每次从阳 白、 颧髂 、 牵正 、 夹承浆 、 下关 、
我院针灸科 门诊及住 院收治的15 7 例患者 ,将其 随机分为治 疗组及对 照组 , 治疗组 9 例 , 8 , 4 例 ; 0 男4 例 女 2 年龄最 小者4
中药治疗则宜补益气血 ,佐 以疏通经络 ,方取 当归补血汤加
味。
侧面瘫4 例 , 2 右侧面瘫4 例。 照组 8例 , 5 , 0 ; 8 对 5 男4 例 女4 例 年
龄最小者6 , 岁 最大者6 岁 , 9 平均4 .岁 ; 05 病程最短者 1d 最长 ,
者6 ; 侧 面瘫 4 例 , 月 左 7 右侧 面瘫3 例 。 8 两组 病例 在性别 、 年
维普资讯
第 l卷第 9 4 期
V0 .4 11 No9
报
2 0 年 9月 08
S pe e.0 8 e t mb r2 0
Cud n o r a f T a i o a C ie e iig J u lo rd t n l h n s Me iie a d P ama y n i dcn n h r c
症状完全 消失 , 耳后高骨 乳突处阿是 穴压痛消 失 , 面部功 能
针药治疗 以祛邪为 主. 期针刺治疗 , 部少取穴 , 浅刺 , 此 局 应
弱刺激。 常选阳白 、 风池 、 颧髂 、 下关 、 颊车 、 迎香等穴 , 每次3 —
以上 两 组 病 例 治 疗 均 l 次 为 1 程 , 息 2d 再 行 下 1 0 疗 休 , 疗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针灸治疗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针灸治疗](https://img.taocdn.com/s3/m/4a1e346b48d7c1c708a14582.png)
红少苔、 脉弦 细等。本病 治则以调整阴 阳、 补虚泻 实、 祛风通络、 调和气血为原则 , 后期 出现机体正气 亏虚者应佐 以扶正驱邪。临床上根据症状体征辩病 辨证 , 所属经络予 以针灸施治。治疗期 间应特别注 意护理 , 在急性期适当休息 , 注意面部保暖。外出时 戴 口罩, 避免直吹冷风再受风寒。每 日坚持用温水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俗称面瘫 , 中医称 口眼歪斜 、 卒 口噼 , 是指 口眼突然 向一侧歪斜 的病症。多 由正 气亏虚、 卫外不固、 风寒热之邪乘虚而人所致。风为 阳邪 , 易袭 阳位 , 头面部在上为 阳, 故感受风邪后易
侵入 面部 经 络 , 导致气血痹阻 , 经 筋 功能 失 调 , 肌肉
西 医对 本 病 的发 生机 制 目前 并 不 十分 清 楚 , 认 为 可 能是 风寒 引起 营 养 面 神经 的血 管 发生 痉 挛 , 导 致 神 经缺 血 、 水 肿 所致 , 也 可能 与病毒 感染 有关 。面瘫 的 早 期 病理 变 化主要 是 面神 经水肿 、 脱髓 鞘 , 晚期可 有 轴突 变性 。近 年来 , 本 院对 周 围性 面 神 经麻 痹 采 取
患侧面部可用湿热毛 巾外敷 , 并于早晚 自行按 摩, 按 摩 时 用力 应 轻柔 、 适 度 。减 少光 线 刺激 , 如 紫
外线、 电视 、 电脑 。因 眼 睑闭合 不 全 灰尘 容 易侵 入 , 经常 给患侧 眼 睛滴 抗 生素 眼药水 或睡前 涂抗生 素眼 膏 以防感 染 。饮 食 应 清 淡 , 禁 烟戒 酒 。进 食 后及 时 漱 口, 清 除颊齿 间食 物残 渣 。恢 复 期 患者 可 对镜 进 行 自我表 情 动 作训 练 , 如抬眉、 闭眼、 耸鼻、 示齿、 努
针灸治疗面瘫心得2
![针灸治疗面瘫心得2](https://img.taocdn.com/s3/m/3c6b6195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fbf95c5.png)
针灸治疗面瘫心得面瘫(指周围性面瘫),运用针灸疗法治疗有很好的效果,但是也有些患者用此治疗仍延延数月而无效。
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我们从中得出一些教训,并总结出一些治疗经验。
今简介如下。
1 分期论治1.1 早期(急性炎症期):本期常在发病后7~10天,面神经处于水肿炎症状态。
患者面部肿胀,且多伴有耳前后疼痛。
治疗时要注意,应以疏通阳明、少阳经气为主,采取循经远端取穴,局部取穴宜少,可选太阳、下关、颊车、合谷、外关、足三里、太冲、风池。
除风池采用点刺,其余诸穴多为浅刺、平刺,手法宜轻,留针30分钟。
又,重用灸法,穴选患处耳后翳风和耳前区为主,灸至皮肤红晕为止,时间20~30分钟。
1.2 恢复期:逐渐增加局部取穴,远端仍以疏通阳明、少阳经气为主,并且须加用电针,波型选疏密波。
针刺选穴为阳白透鱼腰,太阳透鱼腰,四白透地仓,迎香透地仓,地仓透颊车,以及承浆、牵正、下关、合谷、足三里、风池,有痰加丰隆。
风池仍点刺。
此外仍可以加用灸法。
1.3 后遗症期:病久治疗乏效者,如皱眉肌、额肌、口角肌等仍未出现活动,可结合絮刺火罐法,用七星针叩打上额、口角旁、下关处,或用三棱针在阳白、太阳、地仓等处放血,然后拔罐,每周2次左右。
2 体会我们曾对针灸治疗2~3个月病情无好转者调查分析,发现针灸治疗乏效者,除患者的自身因素外,治疗方法或治疗时机选择不当等是主要原因。
一是早期局部取穴过多,刺激过强;二是电针波型选择不当;三是没有采用透刺、灸法治疗。
如早期面瘫,常见风寒型为主,现代医学认为此期多为急性炎症期,治疗时应尽量减少局部刺激,故不宜较多地在面部上针刺,取穴宜少,手法宜轻,不宜用电针,而且须采用灸法来达到祛风散寒、温通血脉之效,即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以消除炎症水肿。
为消除水肿,还可适当地配合运用牵正散加减之类中药,以及消炎、扩张血管和营养神经肌肉的西药。
只要及早控制面神经炎症渗出,使水肿尽快吸收,则能明显提高疗效。
在恢复期选用电针刺激,波型用疏密波。
周围性面瘫针灸分期治疗的注意要点
![周围性面瘫针灸分期治疗的注意要点](https://img.taocdn.com/s3/m/d31779d8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53364f2.png)
周围性面瘫针灸分期治疗的注意要点前言:周围性面瘫是一种任何年龄段皆可以患病的面部筋肉麻痹性疾病,最多见的患者为20至40岁的青壮年,并且男性患者数量显明多于女性患者。
而针灸分期治疗在周围性面瘫的临床治疗中发挥了显著效用,本文,针对周围性面瘫针灸分期治疗的注意事点进行深入探究,为有效提升周围性面瘫的临床效果发挥积极作用。
一、辨因审证,明确诊断(一)症状立足于中医角度看待周围性面瘫,其发病是由于正气不足、脉络空虚,然后风寒或者是风热侵入人体的经络之中,导致面部筋脉阻滞且筋肉纵缓不收,最终导致患者出现面瘫。
周围性面瘫的主要症状表现包括:突然发病且患者漱口时其一侧口角出现漏水情况;患者病灶一侧的面部较为麻木、松弛且板滞;食物被迫停留于患者病灶一侧的齿颊间;患者病灶一侧的耳后、耳下以及面部会出现疼痛情况,并且患者舌前大部分味觉消退或者消失;患病时间较长的患者,其病灶一侧会出现面肌痉挛等情况。
(二)体征周围性面瘫患者的病灶一侧会出现:额纹变浅或者消失;眼裂变大,眼晴无法完全闭合;唇角下垂,牙齿或有露出;病灶一侧做面部表面较困难。
二、分期论治,对证施法(一)急性期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急性期为患者发病后的前7d,如果患者的病情较为严重,那么患者的急性期将会延续到10d左右。
目前临床上针对急性期的周围性面瘫患者采取针灸治疗,主要起到驱风祛邪以及通经活络的治疗效果。
周围性面瘫患者急性期针灸治疗主要以四肢取穴,此时最好不选或者少选取患者面部穴位,再结合辩证分型选择准确的穴位,然后给予患者实施局部TDP神灯进行照射治疗。
如果患者耳后有明显的疼痛感,那么需要给予患者局部刺络拔罐放血。
风寒袭络证的患者选择泻足三里、泻风池以及泻合谷三个穴位;风热袭络证的患者应该选择泻足三里、少商放血、泻曲池以及泻合谷四个穴位;风痰阻络证患者应该选择泻阴陵泉、泻丰隆、泻太冲以及泻足三里与泻合谷五个穴位;气虚血瘀证患者应该选择泻三阴交、泻太冲、补合谷以及泻足三里四个穴位。
急性周围性面神经炎分期辨证针灸效果观察
![急性周围性面神经炎分期辨证针灸效果观察](https://img.taocdn.com/s3/m/bef92f18cc7931b765ce158c.png)
全 部病例按 照 《 实用耳鼻咽喉科 学》中周围性面神经炎诊 断标准 『,均除外因脑血管病、肿瘤、外伤、中耳炎、乳突炎 2 】 等其他病 因所致周 围性面瘫 ,且患侧均为第 1 次发病 。
表 1 两组临床效果比较 I ( ) N % l
见表 1 。
3 讨
论
目前 尚不清楚 ,常见的诱发因素有寒冷刺激、病毒感染等 ,属 中医学 “ 面瘫 ” 口眼喁斜 ” 吊线风 ” 卒 口僻 ”等范畴 。 、“ 、“ 、“
e c nyrt o eo sra o ru s i icnl ihrtedf rn e e e ogop a i icn < .5. o c s n i e f i c e f bevt ngopwa g f at hg e h iee c t nt u s s g f a tP 0 )C n l i : a t h i s ni y , b we w r w s i n f 0 uo
络型 1 4例 。 1 诊 断标 准 . 2 1 . 医 诊 断 标 准 . 1西 2
针 刺 患侧 阳 白、攒 竹 、迎 香 、颧 髂 、牵 正 、翳 风 、风 池 、 地仓 透颊 车 、 外关 、双 侧 合 谷 。
1 . 4统计 学分析 所得资料全部应用 S S 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数据 P S1. 比较 采用 方差分析和 t 检验 。 2 结 果
1 . 辨 证 分 型 .2 2
风寒型:口眼喁斜 ,多有面 部或耳后 吹风 受凉史 ,患侧发 紧恶风,无 明显耳后疼痛及其他发热体征 。风热型 :患侧面 肌 纵缓不收,兼见 口干鼻燥 ,咽痛 ,眼干 ,尤其是耳后有明显的
疼痛 。 1 治疗 方 法 _ 3 1. . 1观 察 组 3
使得面瘫成为可 以用针灸作为主要治疗 手段的病 症之-[。本 - 1
周围性面瘫急性期针灸治疗
![周围性面瘫急性期针灸治疗](https://img.taocdn.com/s3/m/c7f7b0f404a1b0717fd5dd23.png)
周围性面瘫急性期的针灸治疗【中图分类号】r2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2-0498-02周围性面瘫是以面部表情肌群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常见病。
病因及发病机制目前尚无定论,中医认为本病多由正气不足,脉络空虚,风寒、风热之邪乘虚侵袭面部经脉,以致经气阻滞,气血运行不畅,经筋失养,肌肉弛缓不收而发。
周围性面瘫急性期的针灸治疗一直是争论的焦点,现将其综述如下,以供同仁参考斧正。
1 治疗时机部分学者[1,2]认为针刺治疗面瘫的最佳时机是静止期(发病后7~12天),急性期筋脉空虚,正不胜邪,局部取穴易伤正气,从而导致正气更虚、邪气更甚。
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针灸治疗面瘫越早越好,早期介入可显著提高临床治愈率。
李悦[3]通过对急性期采用少行针或不行针手法,结合稳定期用捻转提插行针,并配合电针等加强刺激;对照组仅在稳定期用捻转提插行针后行电针治疗,每日1次,以1月为1疗程。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65%(以痊愈加显效计),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1.43%,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
沈来华等[4]对治疗组急性期行浅刺法,每日1次,急性期后隔日1次,并配合药物和tdp局部照射,7次为1疗程。
对照组采用药物治疗和tdp局部照射,在急性期后加用针刺治疗。
隔日1次,7次为1疗程。
结果显示,治疗组7d,14d,21d疗效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同时,部分学者认为:虽然面瘫的最佳治疗时期是急性期,但以浅刺、透刺为主,若手法过重可引起反跳现象,甚者发生痉挛[5]。
2 临床研究2.1 单纯毫针疗法陈啸峰[6]对治疗组急性期(发病7日内)针刺地仓、颊车、承浆、四白、合谷(双)、太冲(双)、足三里(双),风池。
急性期后,加阳白、水沟、翳风、攒竹、地仓透颊车。
急性期浅刺,手法宜轻,不捻转,泻法为主。
急性期后可行提插捻转,平补平泻。
得气后留针30 min。
对照组给予tdf灯照射耳后乳突区,急性期后开始针刺,取穴、方法、疗程同急性期后治疗组。
针灸分期治疗周围性面瘫72例
![针灸分期治疗周围性面瘫72例](https://img.taocdn.com/s3/m/c1ab266e9b6648d7c1c74680.png)
右 即可 , 不强 求 针感 同 时配 合 T P照 射患 侧 面部 以散 D 寒通 络 , 时根 据 病 情选 择 抗 病 毒 、 养 神经 及 血 管 扩张 及 营 药物, 以促使炎 症的 吸收 和水肿 的解 除 。 稳 定期 ( 发病 1 周 )病 情处 于稳 定状 态 , ~2 : 正邪 之气
主, 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针法上以 补法为主, 延长留针时间, 少针深刺, 使面瘫症状逐步改善。
善炎症 灶微 循 环 和 淋 巴循 环 , 使 炎 性 渗 出 物 的吸 收口 。 促 ] 配合 T P照 射 可 改善 面 神 经周 围组 织 的血 液 循环 , 解 D 缓 毛 细血 管 的 痉 挛状 态 , 而改 善 面 神 经的 缺 血 缺氧状 况 , 从 迅速 消除 面神经 的炎症 和水 肿 , 止和挽救 面神经 变性 。 防
病程短者效果佳 , 病程长者疗效差 , 髓早期治疗非常 说
重要。
属于相持阶段 针 刺采用平补平泻 法, 以皮下透刺 为 并
主 , 当延 长 留针 时 间 , 适 以疏通 、 调和 经 络气 血 , 使经 络 促
功能恢 复正 常。
5 体
会
中医认为, 本病为络脉空虚, 风寒 、 风热之邪乘虚侵袭 阳明、 少阳脉络, 经气阻滞, 经筋失养 , 筋肌弛缓不收而致。
维普资讯
实 用 中 医药杂 志 2 0 0 7年 2月 第 2 3卷 2期 ( 第 1 9期 ) 总 6
JOURNAL OF PRACTI CAL TRADI O NAL TI CHI NESE EDI NE 20 1 2 No. M CI 07 Vo . 3 2
针灸分期治疗周围性面瘫临床效果
![针灸分期治疗周围性面瘫临床效果](https://img.taocdn.com/s3/m/eaeedd87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518d038.png)
针灸分期治疗周围性面瘫临床效果摘要:目的思考周围性面瘫患者选择针灸分期治疗的实际疗效。
方法以2021.1-2022.1为研究时段,筛选出我院针灸科接收的88例周围性面瘫病患,以临床治疗方案的差异性将其分成2小组,即:对照组(n=44例,常规疗法)和实验组(n=44例,常规疗法+针灸分期治疗),然后对比两组的临床疗效、临床满意度、焦虑及抑郁评分。
结果对于病患的临床总有效率、临床满意度而言,实验组分别是:95.45%、(87.45±1.26)分;对照组分别是79.55%、(62.13±1.45)分,其之间的数据对比具有差异性,P<0.05;另外,对于病患的焦虑及抑郁评分来说,在治疗前对比无差异,P>0.05;在治疗后,其评分均降低,但是实验组的降低幅度更大一些,且两组之间的数据对比具有差异性,P <0.05。
结论在周围性面瘫患者的临床治疗期间,选择针灸分期疗法能够显著性地增强病患的临床疗效,且大幅提升病患的满意度,同时还能够改善病患的心理状态,促使患者消除负面情绪,所以此治疗方案的临床应用价值相对明显且突出。
关键词:周围性面瘫;针灸分期治疗;应用效果引言:在临床上,周围性面瘫又名为“面神经炎”,它是“非特异性面神经炎”诱导面肌瘫痪而发病的,大部分患者的临床特征是:嘴眼歪斜,面部动作无法正常进行。
该病在发病年龄上没有限制,且男女患者的发病率无差异,大部分都属于单侧发病[1]。
从中医角度来看,该病又名为“嘴眼歪斜”,它的发病机制与过度劳累、身体受寒等有着直接的相关性,因为风邪、寒邪等侵入体内,则会造成经气阻滞失养,由此导致面肌纵缓失当。
通过长期的临床观察发现:采用针灸疗法进行治疗能够获得不错的应用效果。
为了能够对该方案的应用效果进行评价,笔者通过回顾性研究法,利用针灸分期疗法进行探讨,相关内容如下。
一、资料及方法(一)常规资料以2021.1-2022.1为研究时段,筛选出我院针灸科接收的88例周围性面瘫病患,以临床治疗方案的差异性将其分成2小组,即:对照组(n=44例)和实验组(n=44例)。
周围性面瘫的定位诊断及针灸分期治疗的临床研究进展
![周围性面瘫的定位诊断及针灸分期治疗的临床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a4e1367d7e21af45b307a8be.png)
p a t h o g e n e s i s a n dt r e a t me n t p r o g r e s s we r e d i s c u s s e d . a n dt h e c o r r e l a t i o no f f a c i a l n e r v el o c a l i z a t i o nd i a g n o s i s b e t we e np r o g n o s i s j u d g e me n t o f p e r i p h —
周 围性面瘫 是针 灸科 常见 病 、 多发病 , 其 中以茎 乳 孔骨 内段 面神经 非特 异性 炎症 所 引起 的面 神经 麻 痹 即 贝尔 麻痹 ( B e l l 麻痹 ) 最 多见 , 占周 围性 面 瘫 的 6 0 %左右 。针灸 是祖 国医学 的瑰 宝 , 治疗 周 围性 面瘫
e r a l f a c i a l p a r a l ys i s a n d d i f f e r e n t i nt e r v e n t i o n me t h o d s nd a c u r a t i v e e fe c t wa s e x p l o r e d .
一
l 0一
《 按摩 与康 复 医学  ̄ 2 0 1 5 年第 6 卷第 2 1 期 C h i n e s e Ma n i p u l a t i o n& R e h a b i l i t a t i o nMe d i c i n e , 2 0 1 5 , V o 1 . 6 No . 2 1
周 围性面瘫 的定位诊 断及针灸分期治疗 的临床研 究进 展
袁 文敏 , 庄 垂加
( 1 . 福 建 中医药 大学 , 福建 福 州 3 5 0 1 0 8 ; 2 . 福 建 中医药 大学 附属 泉州 I 市 中医 院, 福建 泉 州 I 3 6 2 0 0 0 )
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综述
![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d637cffb0066f5335b8121c6.png)
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综述发表时间:2013-04-16T14:09:34.763Z 来源:《医药前沿》2013年第6期供稿作者:徐美芳[导读] 针刺为主治疗面瘫的取穴,大多以面部腧穴及合谷、太冲、风池等为主。
徐美芳(江苏省江阴市人民医院针灸推拿科 214400)【摘要】目的:介绍近10年来针灸治疗面瘫的状况。
方法:从辩证分型、分期治疗等方面对针灸治疗面瘫的文献报道做一综述。
结论:针刺治疗面瘫时一种比较有效的治疗方法。
根据患者不同病情,分期、辩证、随症相结合,选择合理适当的针法选穴,是提高治愈率、避免后遗症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周围性面瘫针刺综述【中图分类号】R24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06-0106-01 周围性面瘫,亦称面神经麻痹、周围性面神经炎,中医称“口僻”,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
现代医学对本病治疗主要是在急性期应用皮质激素、抗病毒药物、神经营养药物、改善微循环药物或神经封闭等,严重者早期可行手术治疗,但临床疗效难以肯定,尤其是急性期后无理想的治疗方法。
中医学治疗本病独具特色,尤其是针灸疗法,具有简便易行、疗效迅速、费用低廉的优势。
现将近10余年来国内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病因病机面瘫[1]是人口、眼向一侧歪斜为主要表现的病症。
本病发生于任何年龄,多见于冬季和夏季。
发病急速,以一侧面部发病为多。
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最常见于贝尔麻痹。
认为局部受风或寒冷刺激,引起面神经及周围组织的炎症、缺血、水肿,或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局部营养血管痉挛,导致组织水肿,使面神经受压而出现炎性变化。
中医学认为劳作过度,机体正气不足,脉络空虚,卫外不固,风寒或风热乘虚入中面部经络,致气血痹阻,经筋功能失调,筋肉失于约束,出现“呙噼”。
手足阳经均上头面部,当病邪阻滞经络,尤其是手太阳和足阳明经筋功能失调,可导致面瘫的发生。
由于足太阳经筋为“目上冈”,足阳明经筋为“目下冈”,故眼睑不能闭合为足太阳和足阳明经筋功能失调所致。
周围性面瘫分期辨治心得
![周围性面瘫分期辨治心得](https://img.taocdn.com/s3/m/b471753983c4bb4cf7ecd1ef.png)
楚 ,避 免 不 必 要 的麻 烦 。
5 典 型 病 例
病毒 、消 除水 肿 。可运 用牵 正 散 为基 础 方 ,以祛 风 通
络类 中药 为 主 ,分 风 寒 风 热 不 同 证 刑 加 减 运 用 。 另 外 ,皮质 类激 素能 有效 地 消 除减 轻 水肿 ,急性 期 应 用 疗 效 尤 为 明 显 ,且 预 后 较 好 。如 强 的 松 冲 击 疗 法
4 注 意 事 项
证 治疗 ,中西 医结 合 ,针药 共用 ,获效 较为 理想 。
1 急 性 期 以 消 除 神 经 水 肿 为 主 ,针 刺 宜 轻 浅 刺 激 ,
配 合运 用药 物 急性 期及 时正 确 的 处 理 ,对 面 瘫 预 后 关 系 重 大 ,
此 时面神 经正 处于 急性 炎 症水 肿 阶段 ,重 刺激 有 可 能 导致 局部 的水 肿加 重 ,加 重 面神 经 损 伤 ,但此 时 如果
养 ,外 出时应 戴 上 口罩 和 眼镜 ,睡 觉 时 应 戴 上 眼罩 , 以 防灰 尘 、细 菌 入 眼 引 发 感 染 。周 围性 面 瘫 影 响 面 容 ,部分 年轻 患者心 存焦 虑 ,忧 郁 现 象 ,要 注 意做 好 心理 疏 导 工 作 。周 围性 面瘫 康 复 情 况 跟 多 种 因 素 有
部 经络 ,导致 面部 气血痹 阻 ,经 脉失 养 ,肌 肉纵 缓 不
收 而发 为本病 。笔 者在 临床 实践 中 ,对 该 病 的治 疗 常
分 为 3期 ,从发病 到第 7 O天 为急性 期 ,第 1 ~1 O天 到 3个月 为 恢 复期 ,3个 月 后 为 后 遗 症 期 。分 期进 行 辨 .
中西医结合分期辨治面瘫的疗效观察
![中西医结合分期辨治面瘫的疗效观察](https://img.taocdn.com/s3/m/c3a854cd5fbfc77da269b154.png)
sa e b s a e t ai g s q e a t g y a u u c e a d f n t n l x rie Re u t : t g y ma s g , r t e u l e sa e b c p n t n u ci a e cs . s l Amo g 1 8 c s s 5 c s swe e c r d t e e n ur o e s n 2 a e ,1 a e r u e , h 1
西药 为主 。并适当配合短波 、中药治疗、针灸 治疗 ;1 w为 ~2 静止 期,以中医针灸和中药并重,并适 当配合短波 、 西医西药 。
发病 2 w~ 1 月 为 恢 复 期 ,以针 灸 为 主 ,并 适 当 配合 中药 和 西 个
医西药 。发病 3个月至半年 以上者为后遗症 期,以针灸和功能
效率 10 0 %。结论 :周围性 面瘫的分期辨治疗效果好 、治愈率 高、病程短、后遗症 少。 【 关键词 】 中西 医结合 ;分期辨治;周 围性面瘫
[ src] O jcie T bev ee et fs g ra n eihrl ail aayi i eit r iemei n . to s Abta t bet : oo sret f c o t et t gp r ea fca prl s nt e av dc e Meh d: v h a ei p s h n g t i
三期辨证多种针法并用治疗周围性面瘫80例临床观察
![三期辨证多种针法并用治疗周围性面瘫80例临床观察](https://img.taocdn.com/s3/m/605483234b73f242336c5f31.png)
或笑时 口角稍斜 )3 占 1 .%; 效 :口角微 低 、 沟 1 例, 63 有 ( 鼻唇
较健侧 为浅 , 人中沟仍 有轻 度偏斜 , 用力鼓 鼹 微漏气 ) 2倒 ,
占 24 . %。
发病 3 个月以后 , 患者 口眼歪斜 未痊 愈者 , 出现面部 且 肌 肉板滞 、 紧、 、 发 麻木 怕冷 、 天加重或 见额纹 平坦 , 阴雨 局部
肌 肉萎缩 , 舌质 泼暗 , 苔薄白 , 脉细弱 , 属气滞 血瘀 型。
5 典 型 病 例
王某 , ,O岁。 自述 3 女 3 天前 晨起 , 侧面部 活动不 便 , 左
3 治 疗 方 法
31 I . 期
未予重 视 , 2 第 天左 眼不 能团合 , 口时漏水 、 漱 塞饭 , 见 咽 伴 痛、 耳后灼痛 、 、 面瘴 舌边尖红 、 苔蒋黄 、 脉浮滑 。证 属风热 内
侵阳明 、 阳经 。取双侧耳 尖穴 , 少 患侧 耳穴 面颊 区、 椎穴 、 太 刺络 放血 , 面部所取之 穴速刺 不 留针 , 治疗 5天后 , 痛 、 面 咽 痛、 耳后疼痛 均消失 , 已不 塞饭 , 眉 、 皱 耸鼻 、 鼓腮 力 弱 , 入 进 恢复期 , 用面部穴加 电针 , 改 治疗 l + 0次 口眼歪斜基 本复正 ,
I、 Ⅲ期针刺均每 日 1次 ; Ⅱ、 I期 放血 者 2天 1次 ;I H 期 火针者 , 周 2次 + 1 l 均 0天为 1 个疗程 , 3个内侵型 : 口眼歪 斜 、 见咽痛 、 伴 口干 、 面痛面肿 、 耳后 或偏头灼痛 、 尖红 、 舌边 苔薄 黄、 浮数 , 脉 属风邪侵犯 少阳 、 阳
维普资讯
20 0 2年
第l 7卷
第 2期
河南 中医药学刊
周围性面瘫患者针灸分期治疗58例
![周围性面瘫患者针灸分期治疗58例](https://img.taocdn.com/s3/m/8f9b867e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9eb9fef.png)
周围性面瘫患者针灸分期治疗58例
摘要:目的通过中医针灸的方法疗效显著地治疗周围性面瘫。
方法选择58例周围性面瘫患者,按照针灸治疗的不同阶段分期治疗。
结果58例患者的治疗显著有效,治愈率达到86.2%。
结论中医针灸治疗可以显著地提高周围性面瘫的治愈率,同时对于病人的精神状
态也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引言:周围性面瘫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它会导致病人面部肌肉群的瘫痪。
如果不及时进行治疗,这种疾病就有可能危及病人的生命安全。
目前,中医针灸已经成为
了一种十分有效的治疗方法。
一、治疗前期:选择病人的“口、鼻、耳三经”进行治疗。
五官所在的部位的经脉与
肌肉直接相连,通过针灸“口、鼻、耳三经”,可以有效地刺激面部肌肉的神经,有利于
病人的面部肌肉恢复。
二、治疗中期:选择患者的局部穴位进行治疗。
针灸治疗中期主要是采用“灸法”进
行治疗,这种方法可以有效地刺激周围性面瘫病人面部的神经末梢,使其迅速恢复活力。
三、治疗后期:选择全身穴位进行治疗。
全身的各个穴位相互联系,通过针灸促进身
体整体的气血循环,使身体处于一个良好的状态,从而达到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目的。
结果:58例患者的治疗显著有效,治愈率达到86.2%。
治疗前期病人主要出现面部肿胀、面部疼痛,治疗中期病人面部肌肉开始逐渐恢复,而治疗后期病人的面部肌肉已经恢
复到了正常水平。
同时,病人的生活质量也有了很大的提高,社交活动的范围也更广了。
针药并用分期治疗周围性面瘫120例
![针药并用分期治疗周围性面瘫120例](https://img.taocdn.com/s3/m/e1d6b43df111f18583d05a7f.png)
按 患者 第一次就诊时所处 的时 期 区分 为急 性期组 、 止 静 期组 、 恢复期组 , 过最 长 4周 的综 合治 疗 ( 经 针刺 +中药 内 服 ) 观察疗效 , 后 见表 1 。
表 1 三 组 患 者 治 疗 结 果 比较 (, ) n%
0 5—1寸毫针 , . 均浅刺 , 手法宜轻 , 同时进行 T P耳周 照射 , D
效: 症状部分改善 , 做表情动作 时 , 面部有 一定 的偏歪 或偶有 痉挛 ; 无效 : 症状及体征无 改善 J 。
12 1 针刺 治疗 ..
() 1 急性 期 ( 发病 7 d内) 采用浅 刺 、 : 轻
14 统 计 学 方 法 .
2 结 果
采用 t 验 。 检
刺加 T P神灯照射 。针刺取穴 : D 风池 ( ) 太阳 、 关 、 双 、 下 攒竹 、 阳白、 四白 、 车 、 仓 、 颊 地 合谷 ( 侧 ) 健 。针刺 方 法 : 选用 3 0号
中国医学创新
2 1 5月 第 7卷第 1 0 0年 3期
Me i lInvt no hn a. dc noa o f ja y a i
1 .3 . ! 1
・ 3・ 6
・
临 床 研 究
・
针 药 并 用 分 期 治 疗 周 围性 面瘫 10例 2
贵 树华 钟 昌树
总结针药并用分期治疗周围性 面瘫 的临床疗效 。方法 10例面瘫 患者 , 急性期 、 2 按 静止期 、
【 关键词】 针药并用 ; 分期 治疗 ; 周围性面瘫
周 围性 面瘫 , 亦称面神经麻 痹 、 围性面神 经炎 , 周 是一 种 常见病 、 多发病 , 治 疗 得 当 则 可痊 愈 , 则 致 该病 缠 绵 难 若 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周围性面瘫针药分期分型论治(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关键词】周围性面神经麻痹;针灸;辨证论治周围性面瘫又称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是指面神经核以下病变所致的面部肌肉瘫痪,常发生于一侧。
本病临床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20~40岁为多,男性稍多于女性;任何季节均可发病,而以春、秋两季发病率较高。
本病属中医“口眼喎斜”、“吊线风”、“口僻”范畴。
中医针药结合治疗本病有确切的疗效。
根据病程和病证的不同,笔者对本病进行分期分型、针药结合论治以疏通面颊部经气。
治疗一般分4期,即急性期、平稳期、恢复期、后遗症期。
现介绍如下。
1 辨证选穴,分期治疗中医学认为,本病多由正气不足,脉络空虚,营卫失调,卫外不固,风寒之邪乘虚侵入太阳、少阳、阳明经脉与经筋,以致经气阻滞,经筋失养,肌肉纵缓不收而发病。
《灵枢·岁露》云:“人气血虚,其卫气去,形独居,肌肉减,皮肤纵,腠理开……当是之时,遇贼风则其入也深。
”《灵枢·经筋》云:“足之阳明,手之太阳,筋急则口目为僻。
”又云:“卒口僻,急者,目不合,热则筋纵,目不开。
颊筋有寒则急,引颊移口;有热则筋弛纵,缓不胜收,故僻。
”辨证选穴以局部取穴、临近取穴、循经远端取穴。
针刺手法用平补平泻法,或虚补实泻。
根据病情采用浅刺、横刺、透穴刺或斜刺、直刺。
治疗原则以疏通面颊部经气为主。
1.1 急性期发病后1~7 d为急性期。
此期症状有加重趋势,病情不稳定。
因正气亏虚,外受风寒、风热之邪侵袭面部手、足阳明、少阳经脉,邪气亢盛,阻于经脉,导致面部气血瘀滞而发病。
《诸病源候论》曰:“风邪入足阳明、手太阴之经,遇寒则筋急引颊,故使口僻。
”治法以温经通络、祛邪牵正为主,针刺手法宜浅刺、轻刺激(手法过重有伤正之弊),发病3~5 d内最好不在面部直接针刺。
手法以泻法为主,取穴以手、足阳明经与少阳经穴为主,而以远部取穴、邻近取穴为辅。
如取太阳、下关、翳风、地仓、颊车、合谷、太冲、迎香、风池、阳白、攒竹、足三里等。
局部穴可取健侧,如合谷取健侧或双侧,余穴取患侧。
辨证取穴:风寒阻络者,面部有拘紧感,患侧耳后发凉或伴疼痛,畏风畏寒,得暖则舒,宜针泻合谷;风热外袭者,伴见面赤、苔薄黄或薄白、脉浮数,宜针泻合谷、曲池;肝胆火逆者,伴有患侧耳后痛、侧头痛、口苦、急躁易怒等,舌红,苔黄,脉弦数,宜针泻太冲、丘墟;阳明热盛者,面部觉热,或先有轻度疼痛,或见耳下腮部疼痛、口渴欲饮、舌红、苔黄、脉洪数,宜针泻合谷、内庭。
1.2 平稳期发病后7~20 d为平稳期。
此期症状逐渐稳定,为针刺治疗的最佳时机,以疏通面颊部经气为主。
取穴以头面部阳明、少阳经局部穴位为主,如患侧太阳、承泣、阳白、四白、地仓、颊车、下关、风池等;配以远端取穴:合谷(双)、太冲(双)、风池(双)、翳风(双)。
随症配穴:不能皱眉配攒竹;鼻唇沟变浅配迎香;人中沟歪斜配水沟;颏唇沟歪斜配承浆;上唇功能障碍配口禾髎;耳后痛配翳风;舌麻、味觉减退配廉泉;耳鸣耳聋者加耳门、听宫。
每次选穴不宜过多,针刺手法不宜过重,应平补平泻或虚补实泻。
可酌情加用电针、灸法,局部采用温和灸或TDP照射,配合功能锻炼。
口歪者针刺后在局部拔罐10 min。
此期可多采用局部透穴,如阳白透鱼腰、颊车透地仓、大迎透承浆等。
加用电针或辅以温灸治疗可提高疗效。
1.3 恢复期指发病后20~60 d。
症状逐步消失,此期病理主要表现为正气亏虚、余邪阻滞、经络不通。
治疗以补气活血、通经活络为主,取穴以局部取穴配合远端取穴,选穴基本同平稳期,仍以阳明、少阳经为主,取百会、阳白、攒竹、下关、四白、迎香、颊车、地仓、阳陵泉、足三里,均取患侧,合谷取对侧。
若眼睑闭合无力加用丝竹空透鱼腰、太阳;上唇歪斜加用水沟;下唇歪斜加用承浆。
除足三里用补法外,其余均用平补平泻。
下关针感要求呈扇形放射至面部,太阳向下透刺针感至面部,足三里、合谷用催经行气法使针感尽量向上传导,可加用电针、局部艾灸或TDP照射,配合功能锻炼。
1.4 后遗症期指发病2个月之后。
此时病程较长,正气更加亏虚。
由于面部经络瘀阻,活动不利,气血运行不畅,导致痰、瘀阻于面部,甚者外风引动内风,故临床多见面部无力、麻木、怕凉、怕风,甚至面部浮肿、面肌痉挛等症状。
治疗以扶正化痰、祛瘀通络为原则。
取穴:患侧风池、完骨、百会、攒竹、阳白、太阳、丝竹空、下关、四白、颊车、地仓、迎香、夹承浆及阳陵泉(双侧)、足三里(双侧)、三阴交(双侧)、太冲(患侧)、合谷(健侧)。
手法:四白透迎香、地仓透颊车、颊车透颧髎;足三里、三阴交捻转补法,余均用平补平泻法。
局部用艾灸或TDP照射;若病程长、麻木重者局部用梅花针叩刺、拔罐放血以活血通络。
2 病证结合,中药治疗2.1 辨证分型2.1.1 风寒阻络型证见突然口眼歪斜,面紧拘急,僵滞不舒,或瞬目流泪,畏风无汗,或耳后疼痛,多有受凉吹风经过,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或浮缓。
2.1.2 风热外袭型证见突然口眼歪斜,面部松弛无力,有耳内疱疹,或耳后乳突疼痛、压痛,或咽喉疼痛,或见耳鸣,舌木无味,舌红,苔薄黄,脉浮滑或浮数。
2.1.3 痰瘀阻络型证见口角歪斜日久不愈,说话或笑时口歪明显,眼闭不实或迎风溢泪,或面部板滞抽动,日久口角歪向患侧,舌红或舌黯红,苔薄白,脉弦细。
2.1.4 气虚血瘀型口角歪斜2个月以上,闭眼无力及漏白,患侧面肌虚胀无力,患侧口颊仍然少许滞留食物或漏水,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弱。
2.2 处方用药基本方:加味牵正散,药用全蝎、白附子、僵蚕、蜈蚣、地龙、当归、白芍、川芎、防风、钩藤。
风热外袭型加连翘、板蓝根、大青叶;风寒阻络型加细辛、荆芥、白芷;后期多因气滞血瘀,配合补阳还五汤加减;肝郁善太息加柴胡、郁金、薄荷。
3 讨论与体会3.1 治疗时机与针刺刺激量本病是一种发病急,病程长,早期有加重可能的疾病。
既往临床医家在治疗分期、治疗时机上存有异议。
笔者认为,早期治疗是提高治愈率的关键,只要治疗得当,此期不失为针刺治疗的最佳时机。
在急性期进行针灸治疗,可以提高疗效、缩短治疗时间。
适宜刺激强度的针刺治疗并不会造成或加重神经的损伤;相反,适当刺激量的针灸治疗对面神经是一种良性刺激,能增强面神经的兴奋,改善面神经炎症局部的血循环,促进面神经炎症和水肿的吸收,从而促使面神经更快恢复。
但应注意的是,急性期多属风寒或风热之邪侵袭面部经络,导致气血痹阻,筋肉功能失调,病性以邪盛为主,治当以祛邪外出。
面部病邪在表、在络,故腧穴针刺宜浅,针中皮部即可,手法宜轻。
肢体远端的腧穴则可用重泻手法,远近配穴,可共奏祛风通络、疏调经筋功效。
面部浅刺选穴不宜过多,不宜使用电针(或禁止使用电针)。
此期若使用电针,或局部多穴重刺激,则易产生后遗症,如联动现象、面肌痉挛等。
头面部穴针刺时,宜浅刺、刺激量小至中等,且应注意保持面部穴位良好的应激状况,防止因疲劳而产生耐受性。
注意面部各部位肌肉的功能恢复情况,对恢复较慢的上唇部,应及早加口禾髎或人中。
如遇病程长、高龄、体质虚弱者,可先针健侧,泻法,不留针,再刺患侧以补法(即泻健侧补患侧),后期面部功能恢复不全者,特别是出现倒错情况下,可双侧面部同时针刺,每次选穴宜精勿博,确切中症为要。
恢复期正邪相争,治宜正邪兼顾。
面部腧穴针刺可较早期深,手法稍重,可使用穴位透刺法,并加用电针,但电针不宜使用强刺激,其强度以患者舒适为主;肢体部加足三里,补法,以补气活络、调和营卫。
后遗症期发病2个月以上,仍有不同程度的症状,此期以虚与瘀为关键,操作上患部以透穴为主,电针刺激强度以患侧面部肌肉产生抽动为佳;四肢穴以补养为重,适当配合灸法,既可祛经络之余邪,又能濡养经筋。
3.2 多用透穴治疗和远道刺透穴治疗是一针透多经,激发和推动多经气血运行,尤其是推动面部经络气血,使面部筋脉得到充足气血的供养而恢复其正常功能。
透穴时,针宜在皮下疏松结缔组织中透刺,这样不但针容易进,且不易产生疼痛和滞针。
本病透穴辅以电针治疗,选择疏波可使面部肌肉兴奋,产生舒缩的节律性运动,调节面部肌肉的张力,增加肌肉的被动锻炼,有利于改善局部微循环,增加面肌组织的供血供氧,减少渗出,促使麻痹及瘫痪的面肌迅速恢复。
所谓“远道刺者,病在上,取之下,刺腑腧也”,远道刺为九刺之一,是上病下取,循经远道取穴的一种刺法,是本病急性期的主要方法。
3.3 常用处方及方义对本病分期论治,是以中医辨证为基础,在不同时机点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针灸常用处方:太阳、阳白透鱼腰、四白、地仓透颊车、下关、承浆、翳风、合谷。
随证加减:风寒阻络型加风府;风热外袭型加曲池或外关;肝郁者加泻太冲。
随症加减:舌前味觉减退或消失或感觉异常者,加足三里;听觉过敏者加阳陵泉或听宫;口角歪斜甚者,加太冲。
方义:病变部位在面部表情肌,按中医理论来讲是属于阳明经筋病,因为阳明主面,故取穴以手足阳明经穴为主,取四白、地仓、颊车、下关乃本经取穴,专攻病邪;承浆为足阳明胃经与任脉相交之处,取之扶正祛邪、交通阴阳;翳风穴处于乳突处,为面神经出颅之处,可祛风散邪、疏通经络,按“先治其病所从生者”的理论,故取翳风。
胃主司味觉,故味觉减退或消失或异常,加足三里;耳为少阳经所过之处,故耳鸣取足少阳胆经之阳陵泉或局部取听宫;肝经”环唇内”,《百症赋》记载“太冲泻,唇口喎而退黄”,故患者若口唇歪斜不能恢复者,加太冲。
因本病为风寒或风热之邪侵袭面部阳明少阳脉络,故针刺风池、翳风、外关,有调节经气、疏散风邪之效;颊车、地仓同属阳明,平刺透穴以疏通经气;合谷善治头面诸疾;百会为诸阳之会,有通达一身之阳气、驱寒外出之功效。
针灸治疗的同时配合中药加味牵正散治疗。
功效与方义:祛风解痉、化痰活血通络。
方中白附子辛温升散,祛风化痰通络,长于治头面之风,为君药;全蝎、白僵蚕、地龙祛风止痉,其中白僵蚕并有化痰作用,全蝎又善通络;蜈蚣、钩藤祛风通络;当归、白芍、川芎、防风疏风通络、活血和营,取“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
虫类药物性能走窜,搜风通络作用强。
以上诸药相配,药力径走头面经络,直达病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