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的第十四课时
初一中国传统文化第14课正心诚意
知识与
技能
1、背诵《大学》一则
2、积累部分正心诚意的名言、古诗词
过程与
方法
1、通过合作、探究理解孟子思想
2、掌握一些古语的翻译方法
情感态度
价值观
引导学生认识到正心诚意的含义和要义。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做一个正心诚意的人
教学难点
理解古语的含义
教学方法
学生读、思、议相结合,教师精讲点拔
教具
白板、.ppt
1、学生读课文,教师给以指导
2、文意理解
3.讨论:孔子为什么称赞祁黄羊大公无私呢?(推荐人才不回避仇人,也不回避亲人,大公无私。)
(四)善变明理
1、学生读课文,教师给以指导。
2.讨论:这些学生的所作所为“合理、合法、无可挑剔”,为什么还被钱理群教授批评呢?(因为他们只注重提高自己的智力水平,而忽略了人格的塑造,将自己套在“名利缰索”之中,是自我的庸俗化。)
四、练习与作业
1、背诵《大学》一则
2、你积累的名言和诗词背诵其中的10首
3、就本节课的学习写100字左右的体会
1、学生读课文,教师给以指导
2、文意理解
3、思考:结合上面内容说一说怎样才能做到正心?(从内心出发点开始端正。)
(三)乐学深思祁黄羊举贤不避亲仇
《吕氏春秋》是在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下,集合门客们编撰,以儒家学说为主干,以道家理论为基础,以名、法、墨、农、兵、阴阳家思想学说为素材,熔诸子百家学说为一炉的黄老道家名著,是秦道家的代表作,成书于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夕。全书共分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
第14课正心诚意教学案
年级
六年级
学科
传统文化
总课时数
1
课题
三年级《传统文化》第八单元(9-14)课时
第八单元:中华河流教学目标:1、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黄河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2、引导学生回顾和学习有关长江的古带诗篇,增加学生相关的知识积累,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3、让学生知道我国优厚的自然条件,祖先为我们床草的辉煌的传统文化等。
教学重点与难点: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向学生介绍三大河流的发源地,在世界的位置以及分别对中华民族的发展所起的作用。
难点是三大河流分别对中国南北地区的政治、文化、经济发展与交流所起的作用。
教材分析:黄河、长江和大运河,流贯全国,沟通南北,孕育、滋养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他们对锦绣中华的意义,如同主动脉之于人的身体。
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在这些合流两岸栖息生存,繁育发展,人们也给予了它们崇高的礼赞。
在历史的长河上,这些河流所流淌的不仅有自然的河水,更有绵长厚重的文化。
教学安排:三课时第一课时黄河(9)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理解黄河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同时,历史上黄河经常淤塞、决口、改道、也给民族、民众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2、引导学生回顾和学习有关黄河的古代诗篇,增加学生的相关知识积累,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3、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不仅懂得热爱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尤其热爱作为黄河流经的最后一个省份的自己的家乡------山东,从而产生民族自豪感和作为山东人的自豪感,还要知道,保护黄河流域环境,让黄河更好地为中华民族造福,是每一个华夏儿女的责任。
教学重点与难点:本科的主要从自然和人文两个方面介绍黄河。
重点和难点都在于将戒指里黄河、保护黄河的必要性和具体方法。
教学过程:(一)、课题导入:谁能背诵一首有关黄河的古诗?你对黄河有那些了解?(二)、探究新知:1、学生自主探究有关黄河的知识和作为母亲河的重要意义:阅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黄河是我国的第二大河,是世界第五长河,它全长5464千米,流域面积75万平方千米,年流量574亿立方米,平均径流深度79米。
《传统文化》六年级上册
《传统文化》六年级上册5.《史记·淮阴侯列传》(节选)青岛德县路小学宋健教学目标:1.利用插图和译文,读懂、读熟《淮阴侯列传》(节选)一文。
2.体会《淮阴侯列传》(节选)的思想内容,谈谈自己的感想。
3.以点带面,拓宽认知领域。
通过组织各种活动,更进一步地了解司马迁、了解史记。
4.愿意自主阅读《史记》里的其他列传,通过对这一中华文化经典的解读,增强继承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自觉性和责任感,感悟古代文化精品的思想与艺术魅力,体会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从而陶冶自己的性情、情趣,提高文化品位。
教学重难点:体会《淮阴侯列传》(节选)的思想内容,谈谈自己的感想;以点带面,拓宽认知领域。
通过组织各种活动,更进一步地了解司马迁、了解史记。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搜集有关《史记》及司马迁的基本资料,以及相关图片、视频。
学生准备:查阅《史记》及司马迁的相关资料,对《史记》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有一定了解;整理2或3篇《史记》中的其他列传。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胯下之辱课时目标:1. 利用插图和译文,读懂、读熟“胯下之辱”一文。
2.能根据历史内容谈出自己的想法。
3.了解司马迁,了解韩信的故事。
一、导入新课1.师:今天,我们要一起走进中国文学史上另一部伟大巨著《史记》。
(老师进行板书课题)二、初读、精读,不同感悟1. 学生交流资料,介绍作者:司马迁,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继承了先秦史学的优良传统,开创了以人物传记为中心的纪传体史学。
2.师:那你对《史记》又有哪些了解呢?3.学生继续交流资料。
【设计意图:教育家陶行知言:“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尽我们知道的交给学生。
”老师用期待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坚信学生肯定具备很强的能力,放手让他们自己解决一些问题。
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
相信孩子既有可塑性,更有自塑性。
独自收集整理资料使学生受益匪浅:一方面通过自己的努力,收集了大量的相关资料,使他们在学习传统文化时有了更多、更深的认识和体会;另一方面,收集的过程本身就是学生能力的一次锻炼和提升。
四年级全册传统文化教案(齐鲁书社版)
三、课堂小结 1.学生总结本课内容 2.教师总结 3.情感升华。
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课下搜集更多关于扬长避短、见贤思齐的故事和诗词。
三、博学研思
1.学生自由朗读《读书如走路,切莫贪 坦途》,教师巡视导,帮助朗读有困 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 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学生画出文中关于郭沫若读书方法 的句子。 3.学生回答问题:郭沫若的故事对你的 学习有那些启发? (1)学生小组交流讨论 (2)学生代表发言 (3)教师总结 4.资料卡 (1)学生自由朗读资料卡的内容,画 出你认为关键的信息。
学生能够记住关于《史记》的知识常识。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一次备课
一、交流讨论
1.学生交流课下搜集的关于古人读书 方法的故事和诗词。 2.学生从交流中总结出古人的读书方 法。 3.教师总结。
二次备课
二、忆事思辨
1.学生观察课本第四页的三张图片,思 考:他们存在什么样的问题?为什 么? 2.小组交流讨论并发言。 3.教师总结。
教学重点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两句古文的意思。
教学难点
学生能够从传统文化中感悟见贤思齐,取长补短,并内化为自 己的行动。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一次备课
一、读典明理
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 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 人也。” 1.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 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2.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3.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第十四课 中国传统文化复兴讨论
中國傳統文化復興
2012年11月18日
本講要點
• 講述內容 • 1、傳統和現代性;啟蒙與啟蒙反思;工具理性和 價值理性;理性和非理性;科學和非科學。 • 2、中西古今之爭;詮釋學; • 3、傳統文化復興的內容及其實現途徑 • 討論: • 1、所學專業和傳統文化的關係 • 2、建設文化強國和傳統文化復興 • 3、黃金小米人體試驗事件和科學的反思 • 4、我要做一個什麼樣的人?
下次課預告:辯論課
• 以課代表所在小組(6組),每組選出四人(辯論 隊員平時成績各加5分,加滿50分止),抽籤分三 場辯論(每場一節課),不重復各抽如下三個辯 題: • 1、中國偉大復興必須回歸傳統/中國偉大復興學 習西方就夠了 • 2、現實中做君子行得通/現實中做君子行不通 • 3、科學給人類帶來幸福/科學給人類帶來災難
一位同學的來信
• 吴老师你好,我是***班的***,周二下午前三节是您的课。对于 中传这一科目,我觉得是一本大书,是倾注一生的时间都无法观 出全貌的中国智慧。我刚刚进大学的时候,就想着要在大学里提 升点自己的文化素于是有幸选择这一科,在您的指导下开始走 进先人的哲学世界。怎么说呢,虽然是自己特别的想了解我国古 代传统文化,可是不知怎么老是提不起兴趣,本身对文言文的不 熟悉和缺乏对传统的一种归属感,我在课堂上老走神,非常的抱 歉啊老师。所以其实我就在想问您一些问题。现在我们年轻人普 遍来说都对传统满不在乎,一些经典的东西正在我们这一代流失, 我明白我们肩上的责任,要高举起传统文化的旗帜,可是社会的 主流是在遗忘和丢失。老师您觉得我们现在应该怎么做呢?您的 一些准则如第一排不空人,对西方东西的态度其实是我们很多人 都不理解的,那您是在坚持什么呢?其实我是很崇拜您的,因为 在社会洪荒流这样凶猛前进的时候你还是能保持自我对中国传统 文化的追求,比如您说内在的思想灵魂远胜于华美的袍子。可是 当别人不理解你的时候你又是怎么做的呢?而且现在研究传统学 术问题的都是些中年人和老年人了,年轻人是少有接触传统了, 那这样会不会造成学术的断层了,文化的复兴要靠我们,可是我 们有什么资本拍着胸膛说“没问题!看我们的”呢?
传统文化(一年级下册 1-4课)
小学地方科教学工作计划制定人: 2014 年 2月一、学情分析一年级的每个孩子都活泼可爱,纯洁善良,好奇心强,求知欲强。
但是由于年龄小,自制能力差,课堂太随便。
受识字少的限制不愿读书,更不愿背诵。
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经常走神,说话随便。
首先应从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入手,使他们觉得《传统文化》是一门趣味性很浓的学科,丰富多彩的画面,和脍炙人口的儿歌,使他们喜欢统文化。
二、全册教材在学段中的地位和作用《传统文化》是经山东省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查通过的地方课程,学习传统文化,在研读中华经典的同时,注重国学思想精髓与当代教育思想的结合,并融入学生创新能力拓展和研究性学习等内容。
通过这些经典内容的学习,能使学生明白热爱学习,孝敬老人,关爱他人等道理,促进孩子们身心健康发展。
三、教学总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1、能够熟读、背诵这些经典名句。
2、能够理解这些名篇名段的意思。
3、学习了这些经典文章之后,能感受到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能聆听到古代圣贤语重心长的教诲,并能在实际中学以致用。
四、全册教学重点、难点分析1、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学习欲望。
2、正确理解背诵传统文化中的选文。
3、在研读中华经典的同时,注重国学思想精髓与当代教育思想的结合,并融入学生创新能力拓展和研究性学习等内容。
4、通过这些经典内容的学习,能使学生明白热爱学习,孝敬老人,关爱他人等道理,促进孩子们身心健康发展。
五、单元(组)教材分析本册教材包括“经典驿站”、“艺术乐园”两个单元。
“经典驿站”:学习、了解中华民族传统原创经典,受益于千古美文的文学滋养,培养对传统文化精髓的喜爱。
教材基本呈现形式:“经典回放”(呈现原创经典中的精华部分);“温馨点击”(借教师之口将作者的思想和教学的意图呈现出来,提出学习依据,明确学习要求);“活动广角”(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在自主学习、探究、尝试、交流中完成学习活动);“成长袋”为学生提供一个总结评价积累沉淀的空间)等。
小学生一年级《传统文化》教育全册教案
一年级传统文化全册教案目录第一周:第1课《弟子规》(节选)第二周:第2课《小儿语》(节选)第三周:第3课《续小儿语》(节选)第四周:第4课大林寺桃花第五周:第5课山居秋暝(节选)第六周:国庆节放假第七周:第6课柳谯晚眺第八周:第7课衣冠服饰第九周:第8课言语应对第十周:第9课读书写字第十一周:第10课洒扫清洁第十二周:第11课年画第十三周:第12课剪纸第十四周:第13课风筝第十五周:第14课泥塑第十六周:第15课孔子(上)第十七周:第16课孔子(下)第十八周:第17课孟子第十九至二十一周:复习考试全册备课学情分析:本学期,学生都是刚由幼儿园步入小学,对于我们的传统文化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
教学要从零开始,重在启蒙。
要通过各种形式,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学习兴趣。
初步培养学生尊敬长辈、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的美德。
教材分析:一年级学习传统文化,包罗蒙书诵读、诗歌诵读、民间工艺、齐鲁名人等,从中可得到传统文化的丰富知识,是训练儿童做诗对句、掌握对偶技巧、声韵格律的最佳启蒙读物,从而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学习目标:1.让学生轻松并有韵律感的吟诵三字经、诗歌,并初步背诵所学内容,正确理解所学内容。
2.教育学生尊敬长辈、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等,注重教育学生学以致用,要用实际行动体现传统文化的学习内容,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教学重点、难点:传统文化的重点之一是,经常让学生轻松并有韵律感的吟诵三字经、诗歌,倡导学生先求熟读,并初步背诵所学内容;传统文化的重点之二是,在教学中,有许多品德教育渗透其中(尊敬长辈、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等),注重教育学生学以致用,要用实际行动体现传统文化的学习内容,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传统文化的难点是学生正确理解所学内容;这些蒙学经典都是古文,古文与白话文相比,会有更多的生僻字和多音字,学生不容易理解,因此学生初步理解学习内容就成为教学难点,如果这些难点得到突破,将会不断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
一年级下册传统文化教案
一年级下册传统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一年级下册传统文化中的基本知识,如诗词、成语、故事等,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讲解、讨论、实践等方式,使学生能够自主学习传统文化知识,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诗词欣赏《春晓》讲解诗人孟浩生的生平事迹及其创作背景解析诗词的意境、韵律、意象等引导学生欣赏诗词,体会春天的美好2. 第二课时:成语故事《守株待兔》讲解成语的来历、含义及用法讲述守株待兔的故事,引导学生明白勤劳致富的道理进行成语接龙游戏,巩固所学成语3. 第三课时:传统节日介绍(清明节)讲解清明节的起源、习俗、诗词等引导学生了解传统文化,培养对传统节日的热爱动手制作清明节特色食品,如青团等4. 第四课时:民间故事《牛郎织女》讲述牛郎织女的故事,让学生感受中国传统爱情的美好分析故事中的善恶、美丑观念引导学生学习牛郎织女的勤劳、善良品质5. 第五课时:传统艺术(书法)欣赏讲解书法的基本知识,如笔画、结构、章法等欣赏名家的书法作品,体会书法艺术的魅力动手练习书法,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耐心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解法,详细讲解传统文化知识,使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
2. 运用讨论法,引导学生互动交流,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3. 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动手实践,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掌握程度。
2. 作业布置:让学生课后练习相关的传统文化内容,巩固所学知识。
3. 成长记录:记录学生在学习传统文化过程中的表现和进步,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五、教学资源1. 教材:一年级下册课本及相关传统文化资料。
2. 多媒体设备:电脑、投影仪等。
3. 教具:书法用品、节日食品等。
4. 参考资料:相关传统文化书籍、网络资源等。
六、教学计划1. 第六课时:传统艺术(剪纸)欣赏与制作讲解剪纸的历史、流派、特点等欣赏各种剪纸作品,引导学生了解剪纸艺术的美感动手制作剪纸作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2. 第七课时:成语故事《亡羊补牢》讲解成语的来历、含义及用法讲述亡羊补牢的故事,引导学生明白事先预防的重要性进行成语接龙游戏,巩固所学成语3. 第八课时:传统节日介绍(端午节)讲解端午节的起源、习俗、诗词等引导学生了解传统文化,培养对传统节日的热爱动手制作端午节特色食品,如粽子等4. 第九课时:民间故事《白蛇传》讲述白蛇传的故事,让学生感受中国传统爱情的美好分析故事中的善恶、美丑观念引导学生学习白蛇的善良、坚韧品质5. 第十课时:传统文化知识综合复习复习前面学过的诗词、成语、节日、故事等知识进行传统文化知识问答,检查学生的掌握程度总结本学期的学习内容,为学生下一阶段的学习做好准备七、教学方法1. 采用讲解法,详细讲解传统文化知识,使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
六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六年级《传统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和特点,提高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水平。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讨论等方法,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传统文化的知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文化自信。
二、教学内容1. 中国传统文化的定义与特点2. 中国的传统节日3. 中国的传统艺术4. 中国的传统习俗5. 中国的传统美食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和特点。
2. 教学难点: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传统文化的知识。
四、教学方法1. 对比法:通过对比不同传统文化形式,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传统文化的知识。
2. 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水平。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传统文化的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和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教学环节一:讲解中国的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等,让学生了解节日的起源、习俗等。
3. 教学环节二:介绍中国的传统艺术,如书法、国画、剪纸等,让学生了解艺术的形式和特点。
4. 教学环节三:讲解中国的传统习俗,如婚礼、丧葬等,让学生了解习俗的起源和意义。
5. 教学环节四:介绍中国的传统美食,如火锅、粽子等,让学生了解美食的制作方法和特点。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7. 布置作业:让学生选择一种传统文化形式,进行深入了解和研究,下节课分享研究成果。
六、教学评价1. 形成性评价: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及时了解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及时进行反馈和引导。
2. 总结性评价:通过布置作业和课堂分享,评估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给予肯定和鼓励。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参观传统文化展览或活动,增加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直观感受和认识。
六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六年级《传统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
3.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二、教学内容1.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如儒家、道家、佛家等思想体系,以及传统节日、习俗、艺术、建筑等。
2. 传统文化经典著作:如《论语》、《道德经》、《孝经》等。
3. 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观念:如仁、义、礼、智、信等。
4. 传统文化中的历史人物:如孔子、老子、庄子等。
5. 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经典著作、道德观念等。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历史人物和事件,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
3. 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体会。
4. 实践教学法:组织学生参加传统文化活动,如剪纸、书法、围棋等,增强学生的实际体验。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3. 实践报告:评估学生在传统文化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和收获。
4. 期末考试:测试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第二课时:学习传统文化经典著作《论语》选段。
3. 第三课时:探讨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观念。
4. 第四课时:介绍传统文化中的历史人物孔子。
5. 第五课时:讨论如何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
六、教学内容6. 传统艺术:介绍中国的书法、绘画、音乐、舞蹈、戏剧等艺术形式的历史和特点。
7. 传统建筑:探讨中国传统建筑的风格、结构和象征意义,如宫殿、庙宇、园林等。
8. 传统节日:详细讲解春节、中秋节、端午节、清明节等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和庆祝方式。
9. 传统习俗:分析中国的婚嫁习俗、丧葬习俗、节气习俗等传统文化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
一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一年级《传统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尊重和传承民族优秀文化的情感。
3. 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教学内容:第一章:中国传统文化概述1. 了解传统文化的定义和特点2. 掌握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作用第二章:中国传统节日1. 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发展2. 掌握中国传统节日的庆祝方式和习俗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传统节日习俗,让学生深入了解传统文化。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主动探讨和传承传统文化。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3. 课程总结报告:评估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五、教学安排:第一章:中国传统文化概述课时:2课时教学内容:传统文化的定义和特点,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作用。
第二章:中国传统节日课时:3课时教学内容: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发展,中国传统节日的庆祝方式和习俗。
六、第三章:中国传统艺术1. 了解中国传统艺术的种类和特点2. 掌握中国传统艺术的历史价值和影响课时:2课时教学内容:第一课时:介绍中国传统艺术的种类(如绘画、书法、戏曲、民间艺术等)和特点,强调其独特的审美观念和文化内涵。
第二课时:通过具体案例分析,深入探讨中国传统艺术的历史价值和影响,如分析中国传统绘画的发展历程和其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七、第四章:中国传统习俗1. 了解中国传统习俗的种类和特点2. 掌握中国传统习俗的文化意义和现代价值课时:2课时教学内容:第一课时:介绍中国传统习俗的种类(如婚丧嫁娶、节日庆典、传统礼仪等)和特点,强调其反映的民族文化和价值观念。
第二课时:通过具体案例分析,深入探讨中国传统习俗的文化意义和现代价值,如分析传统节日习俗在现代社会中的演变和作用。
《第14课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教学设计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了解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包括文字、语言、图像、音乐、舞蹈等。
2. 理解各种载体的特点及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3. 掌握文化传承的发展规律,包括继承与创新的干系。
4.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关注,增强文化自大。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各种文化载体的具体实例及其在传承中的作用。
2. 教学难点:理解继承与创新在文化传承中的辩证干系。
三、教学准备1. 准备各种文化载体的实物或图片,包括文字、图像、音乐、舞蹈等。
2. 制作PPT课件,包括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料。
3. 安排学生进行课前预习,了解相关基础知识。
4. 准备讨论话题,引导学生进行教室讨论。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古代文明的图片,如埃及金字塔、古希腊雕塑、中国的甲骨文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文明如何影响并塑造了我们的世界。
随后,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2. 文化载体的介绍:起首,我们来看一看文字的演变过程。
从早期的甲骨文、象形文字,到后来的楔形文字、拉丁字母等,文字的演变记录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
此外,还有壁画、雕塑、建筑、绘画等艺术形式,它们都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3. 互动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思考这些文化载体在我们生活中的作用。
鼓励学生分享他们对于不同文化载体的理解和感受,并引导他们认识到这些载体在传承文化中的重要性。
4. 深入探究: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为什么不同的文化会有不同的载体?这些不同的载体是如何影响和塑造不同文化的?通过讨论和分享,帮助学生理解文化传承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5. 案例分析: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文化传承案例,如中国的书法、日本的茶道、印度的瑜伽等,让学生了解这些文化传承的载体及其发展过程。
通过案例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化传承的规律。
6. 总结回顾:在课程的最后,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鼓励他们思考如何在平时生活中更好地传承和珍爱我们的文化遗产。
中国传统文化十讲
中国传统文化十讲1、课程宗旨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宗旨是,以吸收中华民族优秀思想文明成果的态度和眼光,面向大学生和研究生,介绍作为灿烂中华文明结晶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中国悠久深邃的思想文化,提高大学生和研究生的人文修养。
通过重点介绍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思想文明成就,中华民族创造历史,推动历史前进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使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精神实质有所了解,培养学生们的爱国主义情操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心,使青年一代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合格人才,成为新时期勇于和善于实践,善于发现和解决问题,善于学习和思考,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专门人才。
2、课程内容体系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设置,以中国思想文化为其中最为核心课程,另设置有中国哲学精神、中国历史精神、中国宗教文化为主,兼及政治制度、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社会生活等多方面内容。
力求全面准确地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同时立足社会现实和先进文化建设,揭示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关系,引发学生的思考。
本课程体系由1门核心课程与其它专题性子课程组成,中国思想文化为核心课程,中国哲学精神,中国宗教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等为专题性子课程。
核心课程与专题性课程各自单独为一个体系,合起来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整体。
本课程核心课程“中国思想文化”课堂讲授部分主要由18讲课程组成,每讲2课时,根据历史顺序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特点、历史演变过程进行阐述,主要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选择最有代表性的相关内容,进行专题介绍和提炼总结,力求使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整体性的认识和把握。
各讲的主要内容、知识点为:第一讲《中国思想的起源》,本讲的主要内容是,结合考古发现、古代文献记载,探讨中国早期文明起源的主要标志、主要特点及史前文明发展的历史线索,加深对中国上古文明的认识。
第二讲《夏商周时期的社会与思想》,本讲以“礼乐文明”的产生及其内涵为主线,考察夏商周时期的中国历史进程、思想文化的内容与特色,以及礼乐文明的影响及历史贡献,深化对中国早期文明的认识。
五年级上册传统文化教案(上)
五年级上册传统文化教案(上)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通过学习本册教材,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一些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如古诗词、成语、典故等。
(2)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
2. 过程与方法:(1)采用讲故事、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
(2)通过分析、对比等方法,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中的知识和内涵。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和自豪感。
(2)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传统文化,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第一单元:古诗词学习1. 《静夜思》2. 《登鹳雀楼》3. 《望庐山瀑布》第二单元:成语故事1. 《掩耳盗铃》2. 《刻舟求剑》3. 《画蛇添足》第三单元:传统文化知识1. 中国传统节日2. 中国传统习俗3. 中国传统美食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掌握所学的古诗词、成语故事和传统文化知识。
(2)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2. 教学难点:(1)理解古诗词的意境和寓意。
(2)对中国传统节日、习俗和美食的理解和认识。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故事、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
2. 利用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
3. 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如制作传统美食、举办传统文化知识竞赛等,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能力。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表现,了解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他们的学习效果。
3. 学生实践活动表现:评估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如制作传统美食、举办传统文化知识竞赛等。
六、教学计划1. 第一单元:古诗词学习(2课时)第1课时:《静夜思》第2课时:《登鹳雀楼》和《望庐山瀑布》2. 第二单元:成语故事(3课时)第1课时:《掩耳盗铃》第2课时:《刻舟求剑》第3课时:《画蛇添足》3. 第三单元:传统文化知识(4课时)第1课时:中国传统节日第2课时:中国传统习俗第3课时:中国传统美食(1)第4课时:中国传统美食(2)七、教学资源1. 古诗词、成语故事文本。
三年级《传统文化》备课
课题: 1.老吾老幼吾幼(累计 1 课时)【动态备课】【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社会对老年人的关怀,激发学生的同情心和爱心,使学生关爱老人,尊重并愿意尽力帮助他们。
2.积极参加力所能及的社会公益活动。
能力与方法:1.初步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社会事物、现象的方法,能对生活中遇到的道德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
2.学会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倾听他人的意见,体会他的心情和需要,养成与他人平等地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集体生活的习惯。
【重点难点】1.体会老年人的心理特点和生活上面临的困难,能够理解他们的情感需求。
2.能尽自己所能为老年人做一些事情。
【教学过程】活动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导语激趣。
2、组织学生观看组图。
3、交流感受并引出话题。
活动一走近老人,了解老年人的生活1、谈一谈,印象中的老人。
你认识哪些老人,他们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小组汇报)2、议一议,老年人生活上有哪些困难。
岁月是无情的,随着年龄的增长,老人们的身体出现了这样那样的毛病,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这样那样的困难。
(小组汇报)3、看一看,体会老年人内心的感受有人把公益广告比作一盏灯,看看这盏灯能否照进你的心里。
(1)观看视频,体会老年人内心的孤独和寂寞。
(2)生谈观后感受。
小结:我们身边的老人不仅身体有许多不便,生活上有许多困难,他们的内心,更需要我们的关注。
活动二关爱老人从我做起1、交流课前调查资料,了解社会关爱老人的福利政策。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上的老人越来越多,我们的政府以及社会已经为老人做了很多实事。
(小组汇报)(1)小组汇报。
(2)补充资料。
2、说一说,我们能为老年人做些什么他们已经为老人们做了这么多实事,作为小学生的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呢?(小组汇报)(板书:关心尊重自己家别人家)小结: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早在战国时期的大思想家孟子就说过——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它的意思是既要尊重自家的老人,也要关心尊重别人家的老人。
二年级传统文化第七周教案13--14
2、让学生自由读课文两遍,并理解课文内容,
3、小组内交流搜集到的关于黄帝陵有关资料
4、全班汇报交流
四、教师总结:
1、小结:
2、教师提问你学习本课有什么体会?
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二)年级(传统文化)学科教案
课题
25、黄帝陵
(第二课时)
课型
新授
上课时间
2017、3、30--31
四、拓展活动
这是对全文的总结,也是知识的延续。“读一读”,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弄懂这首民谣的意思,尽可能让学生背过,不做硬性要求。“找一找”,课前教师了解炎帝的有关故事,讲给学生听,知道为什么炎帝也是我们的祖先,课后布置学生搜集有关炎帝的故事。
五、教师总结:
1、小结:
2、教师提问你学习本课有什么体会
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二)年级(传统文化)学科教案
课题
25、黄帝陵
(第一课时)
课型
新授
上课时间
2017、3、27--29
教
学
过
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知道我国有哪些名胜古迹?学生回答后从而引入课题。从今天开始学习第八单元名胜古迹第25课黄帝陵
二、新授内容:(出示课件)
1、黄帝陵简介。这是本课的起始部分,先出示图片或播放黄帝陵简介的录像,使学生置身于黄帝陵那美丽的自然环境之中,引起他们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然后让学生了解黄帝陵的地理位置、美丽的自然景观,并知道它是“天下第一陵”。课前要布置学生通过多种渠道搜集皇帝的有关信息,课堂上教师和学生互动,探讨黄帝是怎样一个人,为什么人们称他为华夏民族的祖先?
教
学
过
程
一、导入新课:
小学四年级上册传统文化教案
小学四年级上册传统文化教案第1课时《千字文》(一)【教学目标】1、识记《千字文》(一)中生僻的字。
2、找出韵律,熟读《千字文》(一)并尝试背诵。
【教学过程】一、经典回放:天地玄黄,宇宙洪荒……二、简介《千字文》(一)三、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要求: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四、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五、学生练读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
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六、故事链接:第2页了解夜光珠来历的故事。
【教学反思】第2课时《千字文》(二)【教学目标】1、识记《千字文》(二)中生僻的字2、找出韵律,熟读《千字文》(二)并尝试背诵【教学过程】一、经典回放:知过必改,得能莫忘。
……二、简介《千字文》(二)三、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要求: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四、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五、学生练读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
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六、故事链接:第5页了解墨子教育做人的小故事。
【教学反思】第3课时《千字文》(三)【教学目标】1、识记《千字文》(三)中生僻的字2、找出韵律,熟读《千字文》(三)并尝试背诵【教学过程】一、经典回放:空谷传声,虚堂习听。
小学四年级地方课程《传统文化》教案
小学四年级地方课程传统文化教案第一课时1、南园十三首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李贺及其《南园十三首》的原文及译文。
背诵这首诗。
教学过程: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谈感受。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活动广角。
学生谈谈交流背过的写景的古诗。
五、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
第二课时 2、无题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李商隐及其《无题》的原文及译文。
背诵这首诗。
教学过程: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谈感受。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活动广角。
1、《无题》可是千古吟诵的佳作,把它做成读书卡片。
2、寻找《无题》的曲子,学唱。
五、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
第三课时 3、问刘十九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白居易及其《问刘十九》的原文及译文。
背诵这首诗。
教学过程: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谈感受。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活动广角。
1、背过这首诗。
2、你还读过白居易的哪些诗?3、再读古诗《过故人庄》。
五、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
第四课时 4、塞上听吹笛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高适及其《塞上听吹笛》的原文及译文。
背诵这首诗。
教学过程: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了解边塞诗人高适。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活动广角。
1、背诵古诗。
2、找另外描写边塞军事生活的诗歌来读一读。
3、欣赏李白《与史郎中饮听黄鹤楼上吹笛》五、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
第五课时 5、塞上听吹笛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岑参及其《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的原文及译文。
背诵这首诗。
教学过程: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了解边塞诗人岑参。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二年级传统文化教案全
二年级传统文化教案全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掌握一些基本的传统文化知识和技能。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和自豪感,增强学生的国家认同感。
二、教学内容:第一单元:中国节日文化1. 春节:让学生了解春节的起源、习俗和活动,如放鞭炮、贴春联、拜年等。
2. 端午节:让学生了解端午节的起源、习俗和活动,如赛龙舟、包粽子、挂艾草等。
第三单元:中国传统艺术1. 书法:让学生了解书法的基本知识,如笔、墨、纸、砚的使用,以及一些基本的书法字体。
2. 绘画:让学生了解中国画的分类、特点和基本技法,如工笔画、写意画等。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和技能。
2. 演示法:教师通过展示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传统文化的制作过程和技巧。
3. 实践法:让学生亲自动手参与制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对传统文化的体验。
四、教学评价:1. 过程性评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观察学生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和操作技能,给予及时的指导和评价。
2. 终结性评价:通过课堂测试、作品展示等方式,评估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掌握程度和技能水平。
3. 自我评价:鼓励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和评价,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自我提高能力。
五、教学计划:第一单元:中国节日文化(2课时)第1课时:春节第2课时:端午节第二单元:中国传统艺术(2课时)第1课时:书法第2课时:绘画六、教学内容:第四单元:中国传统音乐1. 京剧:让学生了解京剧的起源、行当、唱腔和表演特点,欣赏一些经典的京剧片段。
2. 民乐:让学生了解民族乐器的分类、特点和演奏方式,如二胡、古筝、笛子等。
第五单元:中国传统饮食文化1. 中餐:让学生了解中餐的烹饪技巧、餐具使用和餐桌礼仪,欣赏一些经典的中餐菜品。
《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标准
《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标准一、课程简介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创造了独树一帜、灿烂多彩的优秀传统文化。
本课程主要介绍了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的历史背景、中国古代诸子哲学思想、中国传统宗教思想、中国古代教育与科技、中国古典优秀文学艺术、中国汉字艺术与书画艺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中国传统礼仪习俗、中国传统饮食文化。
通过学习,增强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增强文化自信。
提高文化品味,培育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审美情趣,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对学生以后步入社会养成良好的社交礼仪、行为习惯、工作态度都大有裨益。
二、教学目标《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是高职院校各专业必修的一门人文素质课程。
旨在帮助大学生了解民族文化的悠久历史和辉煌成就,深刻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从而形成充分的中国传统文化自觉,并以此影响学生的思维方式、价值体系和心理素质。
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提高人文素养和文化品位,培育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审美情趣。
对于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促进学生的职业发展起到支撑和保障作用。
1.认知目标(1)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面貌、基本特征和主体品格有比较全面、正确的了解。
(2)对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哲学思想、文化艺术、民俗文化传统的发展历程有初步了解。
(3)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发展进程中,起关键作用的人物、流派和他们的贡献。
(4)掌握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和逻辑进程。
2.能力目标(1)能比较准确的叙述最能揭示传统文化特征的最基本的命题,概念。
(2)能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运用于新世纪社会生活。
(3)能够用哲学的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4)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能在生活实践中体悟、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神。
3.素质目标(1)使学生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力量和经验智慧,更加重视和热爱祖国优秀的文化传统。
(2)增强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感,提升民族自豪感,增强民族凝聚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上)语文教案备课时间:第十四周上课教师:张雪莹课型:新授编号:14
课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义以为上》
【教学目标】1、理解“义以为上”的内容。
2、注意积累古代典籍中关于“义以为上”的名句。
【教学重点】疏通文意,借助注释理解“义以为上”的内容。
【教学难点】积累“义以为上”的名句,探讨这些思想的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君子在面对利益时,如何去获取?这就要考虑以下两个方面:
(一)所面对的利益应当取还是不应当取?如果利益已有了明确而正当的所有者,无论是国家还是个人,都不应当去夺取。
如果获取利益时必然会导致社会利益或他人利益的损失,则是不义之利。
(二)获取利益的手段是否正当?获取方式合“道”的,就是正当的利益;如果运用欺许、威胁等非法的方式取得利益,那么就是不义之财。
当然,如果用正义的方式取得了利益,却不能以特合“义”的方式去分配和享用,也违背了“义”的原则。
应该根据个人实际付出的程度分配利益,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
二、新课教学:
1、非其义也,非其道也,一介不以与人,一介不以取诸人。
----《孟子・万章上》
注释:①介:通“芥”,小草。
语译:如果不符合正义,如果不符合正道,即使一根小草也不随便交给人,不随便
从别人那里取得。
2、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
-----《论语·述而》
语译:孔子说:“如果富贵可以(在合乎义理的情况下)求得,即使是执守卫的小
官吏,我也愿意去做。
如果不能求得,就安守于我所喜好的(义理)。
”
3孟子曰:“非其道,则一一箪食不可受于人。
”---《孟子·腾文公下》
语译:子说:“不合乎正道,就不能接受他人的给予,哪怕只是一筐饭。
三、思考讨论:
1.结合选文内容,说说什么是“义以为上”?在今天,我们是否有必要学习和继承传统的“义以为上”观?谈一谈你的看法。
2.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举办豪华宴席显示身份高贵,用名牌物品炫耀富有,穿奇装异服以满足虚荣心……用“义”的观念衡量下这些做法是否正确,在班里开展一次讨论会,说说你的认识。
四、延伸阅读:叶澄衷抬金
叶澄衷是清末有名的“五金大王”。
然而,熟知他身世的人都知道,叶澄衷早年却是一名穷汉,仅靠在黄浦江上摇木船、卖食品和日用杂货为生。
一天中午,一个洋人着急过江,因找不到渡船,就喊叶澄衷,想要搭乘他的船。
叶澄衷答应了他的请求。
小船刚一靠岸,洋人便踏上岸,匆忙离去。
这时,叶澄衷忽然发现舢板上有一个公文包,心想,一定是刚才那个坐船的洋人忘记带走了。
他打开看,包内不仅有很多钞票,还有支票本等贵重的东西。
叶澄衷是穷苦人家出身,从来没见过这么多的钱和贵重物品。
然而,“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叶澄衷并没有像见钱眼开的人那样把包里的东西纳为己有,而是想着丢了包的洋人一定会着急万分,于是就在原处等候失主。
叶澄衷等了很久,直到傍晚,才见那位洋人满脸沮丧地来到这里。
也许,那洋人已经放弃了找到公文包的念头。
但是,令他出乎意料的是,渡他过江的中国船工竟在船上抱着皮包等他!
洋人喜出望外,连忙跑上前去,打开自己的包,见包里的东西一件不少,不禁心中感动。
但洋人仍然非常疑惑,他看叶澄衷穿着如此破旧,却没有拿走包里的一分一毫,便问叶澄衷:“摇船的,你不知道包里有钱和很多值钱的东西吗?”叶澄衷说:“知道的,我打开来看过。
”洋人不解地问:“那你为什么不拿了包溜走?还等在这里?叶澄衷认真地回答说:“这不是我的东西,怎么好拿?是客人留下的东西就应当还给客人。
”洋人听后,便塞给叶澄衷一沓钞票表示谢意。
但是,叶澄衷却拒绝了,说着开船就准备走
洋人又立即跳上小船,让叶澄衷送他到外滩。
船刚刚靠岸,洋人就把叶澄衷拉上岸,想让他和自己合伙做生意。
原来,这洋人是一家五金公司的老板,见叶澄衷为人厚道,谨守诚信,便决定与叶澄衷合作。
这一次,叶澄衷爽快地答应了。
从此,叶澄衷成了洋人信任的合作伙伴,自己的生意也日渐兴隆。
在日后的经营中,他一如既往地乗承“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原则,赢得了广大消费者的信赖最终成为了远近闻名的“五金大王”。
五、积累感悟:
1.积累下列两则名言,并说说句子的含义。
临财母苟得,临难母苟免。
一一《礼记·曲礼上》
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一一(宋)苏轼《前赤壁赋》
2.结合叶澄衷拾金的故事,谈谈你对“义以为上”的人生道理的理解,在生活中我们将如何做到“义以为上”,和大家交流一下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