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民歌在幼儿园教育中的传承教育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扬州民歌在幼儿园教育中的传承教育研究

邗江经济开发区(汊河)幼儿园 2011.6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与实践价值

民歌是我们国家的瑰宝。如何把我国丰厚的民歌世世代代传承下去,这就需

要更多的人来关注。著名民族音乐理论家樊祖荫先生呼吁:“中国的民歌文化财

富流失严重,抢救民歌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候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

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也指出:“要尽快改变学校美育工作薄

弱的状况,将美育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可见,发展民歌文化刻不容缓。教育

肩负着重要的责任和义务。作为幼儿园教师,对根基的教育应该有一种责任意识。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艺术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应充分发挥艺术

的情感教育功能,促进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幼儿园应充分利用社会资源,

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激发幼儿爱

家乡,爱祖国的情感。”这就强调教师要充分利用本土资源,让乡土资源走进幼

儿的视野,融入幼儿的生活,扩展幼儿的学习空间,促进幼儿的动手能力、审美

能力、创新能力、社会性的发展。扬州是一座历史名城,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和

民俗风韵,而扬州民歌是中国民间艺术的瑰宝,也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蕴含

着情感、认知、审美、创造等多方面的教育价值。从幼儿教育开始加强民歌的传

承教育和研究,是一件及具意义的探究性工作。我们让幼儿学习歌唱、表演扬州

地方民歌,特别是通过一些比较贴近幼儿生活的、幼儿比较喜爱的、经典的、充

满趣味性的扬州民歌,让幼儿从小接受扬州地方歌曲的熏陶,在培养幼儿对民歌

的热爱和兴趣的同时,也提高教师对扬州民歌的审美和热爱情趣。从而幼儿的兴

趣和能力的就会得到提升,发展、传承民歌就有希望。

二、课题界定与研究依据的理论

1、课题界定:

民歌:民歌是指民间口头流传的诗歌或歌曲,它是广大群众在口头传唱过程

中发展起来的,并和人民生活紧密联系着的歌曲艺术。它属于民间文学中的一种

形式,以自然坦率方式歌唱,唱出大家纯朴生活的感受。民歌的内容丰富,种

类繁多,按民歌内容可以分为以下六类,劳动歌、时政歌、仪式歌、情歌、

儿歌、生活歌。

扬州民歌:扬州民歌是产生于江苏扬州地区的民间传统歌曲。由“劳动号子”和“民间小调”结合而成的。从调性上说扬州民歌大多数以五声音阶徵调式和宫调式为主,六声音阶和七声音阶调式亦能见到。它具有独特的方言特色,浓厚的乡土气息,人文气质和生活情趣的结合也赋予了扬州民歌鲜明的地方特色。旋律刚柔结合,衬词衬腔恰当的运用、与地方戏曲音乐的融合等都是扬州民歌的音乐特点。

扬州小调:扬州小调被称之为“小曲”,是中国民歌的一种。曲式结构多为“上下句”或“起、承、转、合”式的单乐段。有流畅的旋律,规整的结构,极具艺术感染力。小调的内容大多数是歌唱历史故事、历史人物、才子佳人的离愁别恨,赞美扬州地方的风土人情,更多是描写爱情故事的。曲调优美、委婉、流畅,结构严谨整齐。其代表作有《扬州小调》、《拔根芦柴花》、《茉莉花》、《杨柳青》、《四季歌》、《数鸭蛋》、《撒趟撩在外》等等。

劳动号子:劳动号子是产生并应用于劳动的民间歌曲,具有协调与指挥劳动的实际功用。在劳动过程中,尤其是集体协作性较强的劳动,为了统一步伐,调节呼吸,释放身体负重的压力,劳动者常常发出吆喝或呼号。曲调比较简单,节奏强而有力,有领有合,顿挫分明。内容根据劳动特点随意发挥。号子有以衬词命名的、有以句式命名的、有以唱词字数命名的、还有以曲牌命名的。

“扬州民歌教学研究”:“扬州民歌教学研究”是指把适合于幼儿学习的扬州民歌内容有计划、有目的选择符合本园发展和幼儿年龄特点的教育方法、途径,充分挖掘扬州民歌传统文化资源,逐步形成具有幼儿特点、地方特点的“幼儿扬州民歌”特色活动课程。

2、理论依据:

(1)、早期开发理论。科学家大量研究资料表明,幼儿期是大脑迅速发育的高峰期,是智能敏感期,是对幼儿进行早期教育的最佳时机。另外,幼儿期右脑发育先于左脑发育,而实施扬州民歌教学活动是一种灵活的开放的创造性活动,更有利于促进幼儿右脑的发展,使幼儿的空间位置、形状、音乐、情感及创造方面的能力也相应地得到提高,并有效促进左脑发展,使幼儿的言语和抽象思维的功能得到相应的提高,从而使幼儿大脑得到整体的发展,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幼儿脑的潜能,提高幼儿整体素质。

(2)、多元智能理论。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霍华德的“多元智能理

论”认为:人至少有八种智能。扬州民歌传承教育特色活动课程的开展能适应幼儿智能的多元倾向,能使每个孩子得到充分表现的机会,有利于发展孩子八种智能中的语言智能、音乐智能、空间智能、肢体运作智能、人际智能、自我认知和观察智能,尤其是对音乐智能的发展更为突出,这样便能较好地为发展幼儿的综合素质打下良好的基础。

(3)、整合教育理论。所谓整合就是“整体”和“分合”相结合,即考虑幼儿本身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确定培养“完整儿童”的新概念。尊重个体差异,注重个体全面发展,在目标、内容、方法、环境、条件等方面有一个通贯设计考虑,同时,继承原有课程模式中合理有效的部分,兼容整合、相互渗透。

三、研究目标、内容、方法

(一)研究目标

1、探索实施扬州民歌艺术教育的目标、内容、形式、方法、评价体系,初步建立幼儿化、系列化、层次化的扬州民歌教学活动方案。

2、以扬州民歌为载体,创编相应的适合幼儿歌唱、表演的儿歌、小戏等。

3、通过唱、念、画、表演等多种形式,使幼儿对扬州小调艺术风格和特点有初步的了解,培养幼儿对民歌艺术的审美情趣,促进幼儿情感、认知、能力等方面的发展,激发幼儿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4、通过课题研究,建设一支具有较高文化素养和教育素养的教师队伍,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5、通过课题研究,促使教师、家长、社会各方面关注扬州小调艺术教育的传承和发展。

(二)研究内容:

1.感受扬州民歌的风格特点。

2.扬州民歌艺术教育活动目标内容体系的研究。

3. 扬州民歌艺术教育活动特色资源的开发研究。

4. 扬州民歌艺术教育活动的实施研究。

(三)研究方法:

本课题以行动研究法为主,并辅以文献资料、经验总结法等,在前期制定方案、实践总结、中期成果汇报和专家指导的基础上,主要采用观察记录及案例进行研究,如:活动案例、幼儿个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