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知识: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及行为发展的因素
幼儿的心理知识点总结
幼儿的心理知识点总结一、幼儿心理的发展特点1.个体差异明显幼儿的性格和才能的集成程度不同,差异明显。
这种差异主要表现为活跃度、适应性、注意力、情绪、维持注意能力和食欲等各方面。
因此,幼儿的个体差异显得特别明显。
2.形成特点幼儿在生理、智力、性情、良好习惯、社交、情感等方面都有明显的特征。
这种特征并不是孤立的,而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
因为幼儿的各种特征是互相联系和重要地影响的,所以要真正了解幼儿的特点,必须全面客观地对他们进行研究。
3.发展需要幼儿的体格、智力和社会环境都不断发生变化,他们的情绪、思维、道德和性格等方面都在不断变化和发展。
由于这一发展的动态变化,使得他们需要不断的适应社会、适应环境、适应社会角色和适应环境等。
4.动机和需要动机和需要是影响幼儿行为的基本因素。
幼儿的动机和需要,是指他们对外界事物的某些社会、生理、心理等要求。
这些要求通常通过思想、情感和行为来表现出来。
其中,动机是孩子发生行为的内在要求,而需要是一个孩子由于缺乏某种条件而感到不舒服。
5.善于模仿幼儿的模仿能力非常强,他们能够模仿大人的动作、言语和行为。
而且,在模仿一方面是为了学习,另一方面则是为了表现和满足心理上的某种需要。
所以,幼儿的模仿是一种自然而然的事情。
6.知觉和认知发展在幼儿身上,知觉和认知是一个密切相关的过程。
知觉是个体对外界事物的观察和感知,是获取信息和知识的基本手段。
而认知是个体对已知经验的再认识、重构和新的认知,是人的思维和智力手段。
二、幼儿心理的主要知识点1.幼儿的情感发展幼儿情感的发展是在学习、适应过程中,通过经验的积累、对他人情感的学习和经验所形成。
这种学习一方面说明是大量的情感产生和情感经验的积累。
另一方面,经验是形成情感的重要条件。
因此,心得和经验是一个人形成情感的基本手段。
2.幼儿的社会发展幼儿的社会发展是在他们处于一定的年龄和特定的社会环境中,形成他们的社会行为模式,对外界社会事件和社会角色的适应和理解是基本社会活动。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论述分析题题库及答案(试卷号2502)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论述分析题题库及答案(试卷号2502)(1)胎儿的发展受母亲的年龄、自身营养、药物、辐射、健康状况、情绪和态度等因素影响。
(2)在准备怀孕或怀孕过程中要注意这些方面的因素,做到优生优育。
2.试述儿童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影响因素。
答:(1)父母的惩罚。
惩罚对于非攻击型的儿童能抑制攻击性,但对于攻击型的儿童则不能抑制攻击性,反而会加重攻击性行为。
因此,以惩罚作为抑制孩子攻击性行为的方法往往并不奏效,因为,父母的惩罚本身就又给孩子树立了攻击性行为的榜样。
(2)大众传播媒介。
大众传播媒介上的攻击性榜样会增加儿童以后的攻击性行为,儿童会从这些电视、电影和网络暴力节目中观察学习到各种具体的攻击性行为。
儿童不仅能从暴力节目中学习到攻击性行为,更为重要的是,电视、电影人物的经历会使许多孩子将武力视为解决人际冲突的有效手段,并在现实生活中实际依靠攻击性行为来解决与他人的矛盾。
(3)强化。
在孩子出现攻击性行为时,父母或教师不加制止或听之任之,就等于强化了孩子的侵犯行为。
同伴之间也能学会攻击性行为,如果一个孩子成功地引用了攻击策略来控制同伴,可以加强和增加他以后的攻击性。
(4)挫折。
攻击性行为产生的直接原因主要是挫折。
对孩子来说,家长或教师的不公正是挫折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因此,教师和家长在处理问题时,要保持公正的态度和方式。
(每项4分,无展开分析酌情扣分)3.试述依恋的类型及行为表现。
答:依恋行为分为四种类型:安全型、焦虑回避型、焦虑反抗型和紊乱型。
(4分)以下每项3分(1)安全型:这类儿童与母亲在一起时,能安逸地玩弄玩具,对陌生人的反应比较积极,并不总是偎依在母亲身旁。
(2)焦虑回避型母亲<依恋对象)在场或不在场对这类儿童影响不大。
母亲离开时,他们并无特别紧张或忧虑的表现。
(3)焦虑反抗型这类儿童遇到母亲要离开之前,总显得很警惕,有点大惊小怪。
如果母亲要离开就会表现极度的反抗,但是与母亲在一起时,又无法把母亲作为他安全探究的基地。
婴幼儿心理行为问题及其影响因素
婴幼儿心理行为问题及其影响因素婴幼儿时期是个体心理行为发展的关键阶段,婴幼儿的心理行为问题会对其今后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本文将探讨婴幼儿心理行为问题的种类及影响因素。
一、婴幼儿心理行为问题的种类婴幼儿的心理行为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分离焦虑:婴幼儿在与主要照料者分离时出现情绪紧张、哭闹等反应。
2. 抑郁情绪:婴幼儿可能因环境变化、疾病或其他原因表现出情绪低落、不愿与人交流等情况。
3. 情绪失调:婴幼儿可能因外界刺激、生理需求等导致情绪波动较大,表现出情绪不稳定。
4. 睡眠问题:婴幼儿的睡眠问题包括入睡困难、夜间醒来频繁、睡眠时间不规律等。
二、婴幼儿心理行为问题的影响因素婴幼儿心理行为问题的出现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家庭环境:家庭氛围对婴幼儿的心理行为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家庭中的亲子关系、教养方式等因素会直接影响婴幼儿的心理行为。
2. 遗传因素:婴幼儿的心理行为问题有一定的遗传倾向,父母或其他近亲中存在睡眠问题等心理行为问题的可能会增加婴幼儿患此类问题的风险。
3. 生理因素:婴幼儿的生理状态如健康状况、生长发育等也会对其心理行为问题产生一定影响。
4. 外界刺激:婴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受到的外界刺激也会影响其心理行为发展,比如生活环境、人际关系等因素。
结语在婴幼儿的成长过程中,及时发现和处理心理行为问题至关重要。
父母和照料者应注重对婴幼儿心理行为问题的观察,并借助专业机构的帮助,帮助婴幼儿建立积极健康的心理行为。
同时,也需要从多方面考虑影响婴幼儿心理行为问题的因素,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促进婴幼儿心理行为的健康发展。
【字数约800字】。
育儿知识: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及行为发展的因素
育儿知识: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及行为发展的因素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及行为发展的因素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及行为发展的因素大致可分为三类,即生理因素(遗传、发育水平、性别等)、心理因素(气质、个性、情绪、自我概念等)和社会因素(家庭、托幼机构、社会等)。
1.生理因素(1)遗传因素。
遗传是儿童心理和行为发展的生物前提和自然条件。
首先,遗传赋予了人们感知觉器官、大脑和中枢神经系统等,它们是个体心理发生、发展的物质基础。
其次,遗传带给人们的肤色、体型、相貌等生理特征也间接影响儿童性格和行为的发展。
同时,个体拥有的个性心理特征、行为差异、能力差异等也均与遗传因素有关。
(2)发育成熟度。
发育成熟度对学前儿童行为的影响成熟度是指机体发育所达到的某种水平。
个体发育成熟的快慢,特别是脑和神经系统等重要器官的成熟水平直接影响儿童心理与行为的发展。
以婴儿排尿训练为例:机体排尿过程包括了膀胱尿液充盈,压迫刺激膀胱壁感受器;感受器将信息上传到大脑,产生尿意;中枢神经发出指令,尿道括约肌舒张,排出尿液。
自我控制排尿意味着当机体产生尿意后先暂时忍住不马上排尿,在完成找厕所或马桶、脱裤子等系列准备工作后,在适宜的条件下排尿。
这种控制排尿等的意识和能力通常要到2岁左右才初步具备。
因此,过早训练婴幼儿排尿是没有意义的,往往还可能产生负面影响。
婴幼儿会因为不能自我控制排尿而一再遭受挫败,变得沮丧或逆反。
故耐心等待儿童的发育成熟,不拔苗助长,是学前儿童心理卫生保健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2.心理因素(1)气质。
气质类型对学前儿童行为的影响气质是个体稳定的心理特征。
美国心理学家托马斯将婴儿的气质划分为容易照看型、难以照看型和缓慢照看型三种类型。
不同的气质类型有不同的行为表现:①容易照看型:生活有规律,比较活跃,容易适应环境;情绪较积极、稳定、友好、愉快;比较专注,不易分心;容易得到成人的关爱。
②难以照看型:生活没有规律(睡觉、饮食及排便不规律);情绪不稳定,易烦躁,爱吵闹,对新环境不容易适应,且反应消极;注意力维持时间较短,与成人关系不密切。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试题及答案一、简答题1. 什么是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是研究0至6岁儿童身心发展的学科,旨在了解和促进儿童在学前期的认知、情感、社交和行为方面的发展。
通过研究儿童的智力、语言、感知、运动、社会与情感等方面的变化,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为教育工作者和父母提供了指导儿童成长和教育的依据。
2. 为什么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重要?学前期是儿童最关键的发展时期之一,对于儿童的学习能力、社交能力和情绪健康等方面具有深远影响。
通过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儿童的成长过程,及时发现和解决可能存在的问题,为儿童提供适合的教育和支持,帮助他们全面发展。
3. 学前儿童的认知发展有哪些特点?学前儿童的认知发展具有以下特点:- 视觉和听觉能力日益完善,可以感知和分辨物体形状、颜色和声音。
- 逻辑思维能力逐渐形成,能够理解简单的因果关系和数量关系。
- 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不断提升,开始形成基本的语法结构和词汇量。
- 想象力和创造力丰富,能够进行角色扮演和假设性思维。
4. 学前儿童的情感发展有哪些特点?学前儿童的情感发展具有以下特点:- 明显表露情感,喜怒哀乐等情绪会通过面部表情、肢体动作和声音等方式展现出来。
- 对他人的情感有基本的体验和理解,能够感受到他人的快乐和悲伤。
- 开始建立和维护人际关系,表现出亲近、依恋和合作的行为。
- 情绪容易波动,需要父母和教师的积极引导和情绪管理。
5. 学前儿童的社交发展有哪些特点?学前儿童的社交发展具有以下特点:- 逐渐建立起对他人的兴趣和关注,开始主动与他人接触和互动。
- 通过模仿和观察学习他人的行为,并逐渐学会如何与他人合作和分享。
- 开始意识到别人的需求和感受,具有一定的同理心和关心他人的能力。
- 发展一定的自我认同和社会角色意识,逐渐建立起自我在集体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论述题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试题及答案1. 简述学前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和特点。
学前心理学简答题和论述题答案
全国2002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学前心理学试题参考答案二、解释概念(术语)(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16.攻击性行为也称侵犯行为,是指伤害他人或东西的行为,如打人、骂人、故意损坏东西、向他人挑衅引起事端等。
17.无意注意是指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自然而然产生的注意。
18.创造想像,是根据自己的创见,独立地构建新形象的过程。
19.能力是指人们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个性心理特征。
20.敏感期(也称最佳期),是指儿童学习某种知识和形成某种能力或行为比较容易、儿童心理某个方面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任选3小题回答。
每小题8分,共24分)21.(1)原始的感知发展阶段。
(2)从知觉的概括向思维的概括过渡阶段。
(3)掌握知觉标准和观察力发展阶段。
22.(1)缺乏明确的目的。
(2)外来目的起重要作用(幼儿初期)。
(3)自觉的行动目的逐渐形成(幼儿中期)。
(4)有了比较明确的行动目的(幼儿晚期)。
23.(1)从简单到复杂。
(2)从具体到抽象。
(3)从被动到主动。
(4)从零乱到成体系。
24.(1)反复背诵或自我复述。
(2)使记忆材料系统化。
(3)间接的意义识记。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任选1小题回答。
每小题12分,共12分)25.(1)①思维的发生标志着儿童的各种认识过程已经齐全。
②思维的发生发展使儿童其它的认识过程发生质变。
③思维的发生发展使儿童的情绪、意志和社会性行为得到发展。
④思维的发生标志着学前儿童自我意识和意识的出现。
(2)具体说明26.(1)①从依从性的评价发展到自己独立评价。
②从对个别方面的评价发展到对多方面的评价。
③从对外部行为的评价向对内心品质的评价过渡。
④从具有强烈情绪色彩的评价发展到根据简单的行为规则的理智的评价。
(2)具体说明五、案例分析题(共14分)27.(1)对该孩子口吃原因的分析:造成口吃的原因有生理性的,但更多为心理性的。
学前教育原理题库
学前教育原理题库一、单选题1、学前教育的主要对象是()A 0-3 岁儿童B 3-6 岁儿童C 0-6 岁儿童D 6-12 岁儿童2、以下哪项不是学前教育的特点()A 启蒙性B 义务性C 保教结合D 直接经验性3、学前教育的首要任务是()A 发展智力B 培养良好习惯C 保障幼儿身心健康D 传授知识4、()是学前教育的基本活动形式。
A 游戏B 教学C 劳动D 睡眠5、幼儿教师在学前教育中的角色不包括()A 观察者B 指导者C 控制者D 支持者二、多选题1、学前教育的价值包括()A 对个体发展的价值B 对家庭的价值C 对社会的价值D 对教育体系的价值2、影响学前教育发展的因素有()A 经济B 政治C 文化D 人口3、学前教育的原则包括()A 尊重儿童的人格尊严和合法权益原则B 促进儿童全面发展原则C 面向全体,重视个别差异原则D 充分利用儿童、家庭、社会的教育资源原则4、学前教育课程的类型包括()A 学科课程B 活动课程C 综合课程D 核心课程5、学前教育评价的功能有()A 诊断功能B 改进功能C 鉴定功能D 激励功能三、判断题1、学前教育就是幼儿园教育。
()2、游戏是儿童的自发活动,不需要教师的指导。
()3、学前教育应该注重知识的传授。
()4、学前儿童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
()5、家庭是学前教育的唯一主体。
()四、简答题1、简述学前教育的目标。
学前教育的目标是对学前儿童实施体、智、德、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
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身体健康方面,要培养儿童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卫生习惯,增强体质,预防疾病。
(2)智力发展方面,激发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等。
(3)品德教育方面,培养儿童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如诚实、善良、有礼貌等。
(4)审美教育方面,培养儿童初步的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2、简述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的区别。
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在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环境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区别。
影响学前儿童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影响学前儿童发展的因素有哪些学前教育作为儿童成长过程中重要的一部分,直接影响着儿童的发展方向和未来。
在学前阶段,儿童的认知、情感、社交等方面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然而,学前期儿童发展的速度和方式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
以下将介绍一些影响学前儿童发展的主要因素。
家庭环境家庭环境是儿童成长的第一所学校,对于学前儿童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父母的教养方式、家庭氛围、家庭支持等都会直接影响到儿童的成长。
一个稳定、温馨、支持性强的家庭环境可以帮助儿童建立自信心、培养独立性等。
教育方式学前教育的方式也将对儿童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教育的方法、内容以及教学环境都会直接塑造儿童的认知能力、情商和社交能力。
优质的学前教育能够帮助儿童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社交能力。
社会环境社会环境中的各种因素也会对学前儿童产生重要的影响。
比如社会文化背景、社会风气、媒体影响等都将对儿童产生影响。
一个积极向上、包容多元的社会环境可以帮助儿童塑造积极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健康状况学前期儿童的健康状况也将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发展。
健康的身体是一切的基础,只有健康的儿童才有可能全面发展。
饮食、运动、睡眠等都将对儿童的健康产生影响。
个体差异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个体差异也将对学前儿童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不同的儿童在认知、情感、社交等方面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教育者需要根据不同儿童的个体差异提供相应的教育和关爱。
综上所述,学前儿童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家庭环境、教育方式、社会环境、健康状况以及个体差异都将对儿童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为了更好地帮助学前儿童健康成长,教育者和家长需要重视这些因素,并为儿童提供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幼儿情绪与行为问题的成因及解决策略
幼儿情绪与行为问题的成因及解决策略作者:王小月来源:《家长》2022年第01期幼儿产生情绪和行为问题的主要原因与家庭教育环境和教育方法有關。
家长的教育观念也是影响幼儿情绪、行为的主要因素,加上教师对幼儿情绪、行为等方面问题的教育意识不足,未能有效干预和影响幼儿健康人格、良好习惯的形成。
对此,本文重点结合幼儿情绪、行为等方面的问题提出解决策略,为幼儿提供系统、全面的成长环境,让幼儿的思维意识、行为能力得以全面发展,保证幼儿在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中,培养自主意识,散发主角光芒,积极开展自我提升活动。
幼儿行为对其身心发展有决定性影响,当幼儿情绪、行为等方面出现异常时,需要通过家长或教师的引导,才能形成健全的人格。
导致幼儿出现行为问题的因素有多种,无论哪种行为问题,都可以通过家庭、学校或社会教育有效避免。
因此,根据上述角度研究幼儿行为和情绪问题的转化策略十分必要。
教师要提高幼儿情绪发展与行为拓展的成效,让幼儿从根本上解决实际存在的问题,逐步改善幼儿成长发育的必要条件,使幼儿的综合竞争力得以增强,积极配合教师,团结同伴,感受良好情绪带来的深远意义,加快幼儿成长发育的速度,让幼儿以饱满的热情、高昂的情绪融入幼儿园一日活动。
一、幼儿情绪和行为问题成因分析(一)家庭教育方面家长采取的家庭教育方式对孩子的行为与情绪可产生直接影响。
部分家长倡导打压式教育,对孩子采取命令的教育方式,而且过度干预孩子行为,忽视了其感受。
还有部分家长没有考虑自身行为对孩子心理健康和个性发展产生的影响,在日常生活中,自身存在不良习惯或情绪,会在无形中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
除此之外,有的家长教育观念不科学,对教育理论了解相对较少,日常和幼儿园教师之间缺乏沟通和交流,忽视了孩子的行为教育和情绪引导,使幼儿出现各类行为、情绪方面的问题,制约其身心发展。
(二)幼儿园教育方面部分教师在幼儿行为、情绪等方面教育理论掌握相对较少,忽视了专业学习,自身专业素养有待提升,当幼儿出现不正确的行为或不良情绪时,难以及时给出引导,难以为幼儿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学前班的幼儿心理与行为发展
学前班的幼儿心理与行为发展学前班是幼儿教育的第一步,对幼儿的心理与行为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
在这个阶段,幼儿正处于快速成长和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习惯逐渐形成。
了解幼儿心理与行为发展的特点,对幼儿教师和家长来说至关重要。
一、情感与社交发展在学前班阶段,幼儿的情感和社交发展是最为重要的。
幼儿在这个时期会建立起与他人的初步联系,并开始建立亲密关系。
幼儿会通过与同伴互动和沟通来学习合作、分享和尊重他人。
此外,幼儿也开始分辨和表达自己的情感,学会适应新环境和逐渐形成独立性。
二、认知与语言发展学前班时期是幼儿认知和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
幼儿在这个阶段会开始观察和探索周围的世界,他们通过游戏和操作来学习和理解新事物。
同时,幼儿的语言能力也在不断发展。
他们能够逐渐使用简单的词汇和短语进行交流,并能够理解和遵循简单的指令。
三、运动与协调发展学前班时期对幼儿的运动和协调发展也有重要影响。
在这个时期,幼儿会逐渐掌握基本的动作技能,如走路、跑步、跳跃等。
他们的精细动作也会开始发展,如握笔、剪纸等。
幼儿通过大量的体育游戏和活动来强化他们的体能和协调能力。
四、注意力与自控力发展幼儿的注意力和自控力在学前班阶段也在逐渐发展。
幼儿会逐渐学会集中注意力,能够专心参与各种活动和学习任务。
同时,他们也开始培养自我控制的能力,能够逐渐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这对于幼儿的学习和生活都非常重要。
五、情绪管理与解决问题能力发展在学前班阶段,幼儿逐渐开始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
他们能够通过表情、肢体语言和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需求。
同时,他们还在学习如何解决问题和应对困难。
通过教师和家长的指导,幼儿可以逐渐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总结:学前班的幼儿心理与行为发展对于他们未来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情感与社交发展、认知与语言发展、运动与协调发展、注意力与自控力发展以及情绪管理与解决问题能力发展是学前班幼儿发展的重点之一。
幼儿教师和家长应该关注和培养幼儿在这些方面的能力,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学前教育心理学核心考点
记忆发展
记忆发展的阶段: 学前儿童的记忆 发展分为三个阶 段,包括无意识 记忆、机械记忆 和有意义记忆。
记忆发展的特点: 学前儿童的记忆容 量逐渐增加,记忆 的时长也逐渐延长。 同时,他们的记忆 提取能力也在逐步 提高。
记忆发展的影响 因素:学前儿童 的记忆发展受到 多种因素的影响, 包括年龄、教育、 生活环境等。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阶段与特点
感知运动阶段:0-2岁,通过感觉和动作来认识周围世界 前操作阶段:2-7岁,以符号、表象为中介来感知世界 具体操作阶段:7-11岁,进行具体实物操作,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 形式操作阶段:11-15岁,进行抽象概念操作,思维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
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
遗传因素: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础 环境因素:包括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 教育因素:学前教育对儿童心理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社会文化因素: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文化背景
汇报人:XX
目录
CONTENTS
01. 学 前 心 理 学 概 述 02. 学 前 儿 童 心 理 发 展 03. 学 前 儿 童 认 知 发 展 04. 学 前 儿 童 情 感 与 社 会 性 发 展 05. 学 前 儿 童 个 性 发 展 06. 学 前 儿 童 心 理 健 康 与 教 育
学前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学前心理学是 研究0-6岁儿 童心理发展特 点和规律的科
学
研究对象包括 儿童心理过程、 个性、社会化
等方面
学前心理学是学 前教育专业的重 要学科,为培养 优秀的幼儿教师 提供理论基础和
实践指导
学前心理学的 研究成果有助 于更好地了解 和促进儿童发
展
学前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观察法:通过观察学前儿童的行为和表现,了解其心理发展特点。 实验法:通过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探究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 调查法: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了解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现状和问题。 案例研究法:通过对个别学前儿童的深入研究,探究其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特征和影响因素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特征和影响因素学前儿童是指3到6岁之间的孩子,这个阶段是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时期。
在这一阶段,儿童会经历许多心理的变化和发展,具有一些特征和特点。
同时,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也受到一系列的因素影响。
本文将探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以及影响因素。
首先,学前儿童的思维方式是比较特殊的。
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建立自己的思维方式和逻辑思维能力。
他们能够通过观察、模仿和实验来探索周围的世界。
他们的思维是具体的、直观的,他们更善于观察和模仿。
他们还容易陷入片面、片段的思维方式,缺乏整体性思维。
其次,学前儿童情绪变化较为频繁。
在这个阶段,儿童经历了许多情感的起伏和变化。
他们会表现出兴奋、好奇、喜悦等积极情绪,也会出现焦虑、恐惧、愤怒等消极情绪。
他们还会表现出情绪容易受到外界因素影响的特点,情绪的反应较为强烈。
此外,学前儿童的自我意识和认知能力在不断增强。
他们开始认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会区分自己和他人。
他们能够以自己为中心思考问题,但仍然缺乏客观全面的认知能力。
他们的注意力很难长时间集中,思维容易跳跃,对事物的理解也较为片面。
最后,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和人际交往能力开始发展。
他们在这个阶段会逐渐离开家庭环境,与其他儿童和成人接触。
他们会通过游戏和交流来增强自己的社会性。
他们初步形成了部分的社会角色意识,可以与其他人进行简单的沟通和合作。
首先,家庭环境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家庭是儿童最主要的社会环境,家庭的教养方式和家庭氛围对儿童的心理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家庭中的父母和兄弟姐妹关系、家庭教育方式,对学前儿童的自我认知、情绪管理和社会性发展都有影响。
其次,学前教育对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学前教育为儿童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使他们能够在游戏和学习中获得发展。
学前教育中的教师和同伴关系对儿童的心理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此外,社会环境也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产生影响。
例如,媒体和电子产品的普及对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学前儿童心理学
学前儿童心理学学前教育是儿童发展阶段中至关重要的一段时期,而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对于了解和指导学前教育具有重大意义。
本文将从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学前儿童心理问题的识别与干预以及学前儿童心理学对于学前教育的启示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们成长和学习的能力。
在这一阶段,儿童的认知、情感、社交等各个方面都处于迅速发展的阶段。
具体而言,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学前儿童的认知发展具有阶段性。
他们逐渐形成感知、观察、记忆、思维、想象、语言等认知能力,但这些能力仍然处于初级阶段。
其次,学前儿童的情感发展较为丰富。
他们逐渐产生对家人和环境的依赖感,同时也开始表现出自我意识和自尊心的萌芽。
此外,学前儿童的社交发展也呈现出明显的特点。
他们开始主动与他人交往,逐渐学会合作、分享和互助等社交技能,同时也面临着适应幼儿园生活和与同伴相处的挑战。
二、学前儿童心理问题的识别与干预学前儿童心理问题的早期识别与干预对于防止问题的进一步恶化具有重要作用。
常见的学前儿童心理问题包括注意力不集中、情绪波动、孤独感和攻击行为等。
针对这些问题,父母和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识别与干预。
首先,定期观察和记录儿童的行为,以发现异常迹象。
其次,多方面了解儿童的生活和成长环境,以找出问题的原因。
最后,及时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和帮助,以提供针对性的干预方案。
在干预过程中,父母和教育工作者应注重与学前儿童的沟通和互动。
他们可以通过游戏、绘画等方式与儿童建立起密切的情感联系,同时也应提供积极正面的引导和身教,帮助儿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
三、学前儿童心理学对于学前教育的启示学前儿童心理学研究对于改进学前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根据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理论和研究成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启示。
首先,学前教育应注重个体发展的差异性。
每个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都存在差异,因此,教育者应针对不同儿童的需求和特点,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服务。
2023年教师招聘之幼儿教师招聘练习题(一)及答案
2023年教师招聘之幼儿教师招聘练习题(一)及答案单选题(共30题)1、儿童按照故事的内容分配角色,安排情节,通过动作、表情、语言等来进行的游戏是()。
A.角色游戏B.结构游戏C.智力游戏D.表演游戏【答案】 D2、我国《合同法》规定,当事人订立合同,应当具有()A.民事行为能力B.民事权利能力C.民事义务能力D.相应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答案】 D3、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成为人们衡量一个人行为和品质的是非、善恶、美丑的根本标准。
A.个人主义原则B.爱国主义原则C.国家主义原则D.集体主义原则【答案】 D4、2016年9月4日至5日,G20领导人第十一次峰会在()举行。
A.广州B.杭州C.苏州D.上海【答案】 B5、人们对现代德育存在多种认识,其中()认为,大部分的罪行和不道德的举动,都是由愚昧无知以及缺乏对各种事物的健全概念造成的,他们主张在道德教育中必须给予伦理谈话和系统知识的讲解。
A.行为派B.认知派C.情感派D.实践派【答案】 B6、()是国民教育的奠基阶段。
A.幼儿教育B.小学教育C.中学教育D.高中教育【答案】 A7、 MSN即时通讯、电子邮件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对外联络的重要手段。
下列对电子信箱和电子邮件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电子信箱是通过计算机网络传递电子邮件的一种信息服务系统B.电子邮件与电话、传真一样,是场所到场所的通信方式C.电子邮件和邮政信函的差别之一是电子邮件所用地址与具体地点无关D.与其他通信手段相比,电子信箱具有快速、安全可靠、保密性强的特点【答案】 B8、建立生活常规的标准不包括()A.保障幼儿安全之需要B.方便教师保教工作之需要C.保障集体生活及幼儿交往之需要D.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答案】 B9、家庭经济收入、支出、储蓄等不必让儿童知道,体现了家长育儿中__________的守则。
()A.尊重儿童B.做好榜样C.规矩明确D.适当回避【答案】 D10、我国土地资源总量大,人均量少。
儿童发展理论,章节测试 第二章
第二章成熟势力学说的发展理论一、单项选择题1.遗传决定论者认为,决定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之一是()A.环境B.教育C.生理基础D.社会条件【解析】C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遗传决定论者的观点。
遗传决定论者认为儿童所具有的生理基础和遗传物质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2.通过“双生子爬楼梯”研究,格塞尔断定,儿童的学习取决于()A.遗传因素B.饮食习惯C.环境影响D.生理成熟【解析】 D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格塞尔关于儿童生理成熟的观点。
格塞尔通过经典的“双生子爬楼梯”研究,发现在儿童的生理成熟之前,早期训练对最终的结果并没有显著作用。
因此,他推断儿童的学习取决于生理的成熟。
3.儿童姿态的反应,头的平衡、坐、立、爬、走等能力,手指的抓握,属于()A.动作能B.应人能C.语言能D.应物能【解析】A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对动作能概念的理解。
动作能又分为粗动作和细动作。
前者如姿态的反应,头的平衡、坐、立、爬、走等能力,后者如手指的抓握。
4.在格塞尔看来,儿童的生理成熟从一种发展水平到另一种发展水平的方式是()A.突然转变B.阶段连续C.逐渐过渡D.线性连续【解析】A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格塞尔儿童生理成熟的发展方式。
格塞尔认为,儿童的生理成熟表现为通过从一种发展水平向另一种发展水平突然转变而实现的。
不同水平之间的行为是不连续的,这种不连续表现为波峰和波谷周期性的变化。
5.在儿童运动发展过程中,肩膀、手臂的运动比手腕、手指的动作发展早,体现了发展具有()A.方向性原则B.遗传性原则C.循序渐进原则D.主动性原则【解析】A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格塞尔儿童行为发展方向的原则。
新生儿肩膀、手臂的运动比手腕、手指的动作发展早,充分体现了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即由上而下,由中心向边缘,由粗大动作向精细动作发展。
6.儿童在成熟之前,尚未具备学习的水平和条件,成人需要做的事情是()A.教育B.等待C.斥责D.训练【解析】B 儿童在成熟之前,成人要做的事情是等待儿童具备学习的水平和条件。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国家开放大学电大学习网形考作业题目答案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一、单选题1.以教育为着眼点,把学前儿童期分为婴儿时期、幼稚时期、成童时期3个阶段的心理学家是()。
A.克伯屈B.桑代克C.格赛尔D.皮亚杰正确答案:B2.格林斯潘在其著作中将0~5岁婴幼儿发展分成6个阶段,以下那个表述是错误的。
()A.0~3个月婴儿进入阶段一:专注关心B.3~6个月婴儿进入阶段二:建立关系C.7~12个月婴儿进入阶段三:运用思想D.13~24个月幼儿进入阶段四:问题解决正确答案:C3.成熟势力发展理论的创始人是()。
A.格赛尔B.华生C.弗洛伊德D.皮亚杰正确答案:A4.格赛尔通过()断定,学前儿童的学习发展取决于生理成熟,成熟是推动学前儿童发展的主要动力。
A.双生子爬楼梯实验B.延迟满足实验C.感觉剥夺实验D.经典条件反射实验正确答案:A5.斯金纳将行为分为两类:应答性行为和()。
A.观察行为B.强化行为C.强化行为D.消退行为正确答案:C6.以下不属于观察学习组成部分的是()。
A.注意过程B.保持过程C.操作过程D.动作复现过程正确答案:C7.通过榜样的操作形成有系统的活动并向学习者传递动作的模式称为()。
A.象征模式B.抽象模式C.参与性模式D.行为模式正确答案:D8.以下属于埃里克森新精神分析发展理论的观点是()。
A.强化理论B.认知发展理论C.同一性理论D.自我效能理论正确答案:C9.皮亚杰认为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有成熟、()、社会环境和平衡化。
A.经验B.知识C.教育D.运动正确答案:A10.以下不属于“活教育”发展理论的代表人物。
()A.卢梭B.杜威C.陶行知D.陈鹤琴正确答案:A11.健康包含三个基本要素,三者密切相关、缺一不可。
以下不属于这三个要素的是()。
A.躯体健康B.精神健康C.心理健康D.社会适应能力正确答案:B12.以下不属于促进学前儿童大脑发育的措施是()。
A.保护“胎儿脑”B.营养“幼儿脑”C.收益“运动脑”D.刺激“敏感脑”正确答案:C13.以下不属于脑科学最新研究方向的是()。
育儿知识:幼儿心理学: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
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自我分析】在你的成长过程中,哪些因素影响你心理的发展?是怎样影响的?举例说明。
概括起来,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复杂多样。
一般可分为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两大类。
一、客观因素客观因素主要指儿童心理发展必不可少的外在条件。
而这些客观条件是人脑和周围现实。
我们可归结为生物因素和社会因素两大类。
(一)生物因素遗传因素和生理成熟是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生物因素。
1.遗传因素遗传是一种生物现象。
遗传的生物特征主要指那些与生俱来的解剖生理特点,如机体的构造、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的特征等。
其中对心理发展具有最重要意义的是神经系统的结构和机能的特征。
这些遗传的生物特征也叫遗传素质。
遗传素质是儿童心理发展的最初的自然物质前提。
遗传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表现在:(1)提供人类发展的最初自然物质前提。
人类共有的遗传因素是使儿童在成长过程中有可能形成人类心理的前提条件,也是儿童有可能达到一定社会所要求的那种心理水平的最初的、最基本的条件。
(2)奠定儿童心理发展个别差异的最初基础。
一些同卵双生子的研究说明,同卵双生子有近乎相同的智力。
同卵双生子是有一个受精卵分裂为两个发育而成的,具有相同的遗传素质。
英国心理学家西里儿•伯特(Cyril Burt)的研究材料表明:在一起长大的无血缘关系的儿童智力相关很小,而有血缘关系的儿童之间的智力相关依家族谱系的亲近程度而逐渐增高,同卵双生子的智商有很高的相关。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詹森(Jenson,1968)对8个国家100多种有关不同亲属关系者的智商相关的研究材料作了总结,也得出类似的结论:儿童与亲生父母的智商相关高于与养父母的;异卵双生子与一般兄妹间的智商相关相似;同卵双生子的智商相关最高。
遗传关系越近,智力发展越相似。
我国心理学家林崇德的研究也证明了这一点。
2.生理成熟生理成熟指身体生长发育的程度或水平,也称生理发展。
儿童身体生长发育的规律明显的表现在发展的方向顺序和发展速度上。
育儿知识遗传因素对学前儿童心理及行为发展的影响
育儿知识遗传因素对学前儿童心理及行为发展的影响遗传因素对学前儿童心理及行为发展的影响是一个复杂且广泛的话题。
遗传因素在孩子的个性、认知能力、情绪调节、社交技能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遗传因素对学前儿童心理及行为发展的几个方面的影响。
首先,个性是人类行为的核心特征之一、遗传因素可以影响学前儿童的个性发展。
例如,一些研究表明,遗传因素对孩子的外向性、内向性、情绪稳定性、神经质等个性特征具有显著影响。
这些个性特征在学前儿童的社交行为、情绪调节和学习方式上都会产生明显影响。
例如,外向性强的孩子更容易适应新环境,更善于交际,更有探索精神;而内向性强的孩子可能更喜欢独处,更善于集中注意力等。
其次,遗传因素也与学前儿童的认知能力发展密切相关。
一些研究表明,遗传因素可以影响孩子的智力水平、学习能力和记忆力等方面。
遗传因素对学前儿童智力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基因对大脑发育的影响,如大脑区域的发育、神经递质的分泌等。
此外,遗传因素还可以影响学前儿童的学习风格和求知动机。
一些孩子天生对一些学科或技能更加感兴趣和擅长,这可能与其遗传背景有关。
因此,家长和教育者应在教育过程中充分了解每个孩子的个性特点和学习风格,以更好地满足他们的需求。
此外,遗传因素还可以影响学前儿童的情绪调节能力和社交技能的发展。
一些孩子对外界刺激更敏感,更容易产生焦虑、恐惧等负面情绪。
这可能与孩子的大脑结构和神经递质的产生有关。
一些孩子天生具有较高的自制力,更容易分享和合作,而另一些孩子则需要额外的帮助和支持来发展这些技能。
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决定学前儿童的情绪调节和社交技能的发展。
因此,家庭和学校的环境对于这些儿童的心理和行为发展至关重要。
总之,遗传因素对学前儿童心理及行为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个性、认知能力、情绪调节和社交技能等方面的差异可能来自于每个孩子基因背后的特定组合。
了解和尊重每个孩子的独特个性和需求,并提供适当的支持和教育,是促进学前儿童全面发展的关键。
学前儿童的情绪情感概述
学前儿童的情绪情感概述学前儿童的情绪情感发展是儿童综合发展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
在这个阶段,儿童的情绪情感处于敏感期,对于他们未来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心理健康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因此,了解和关注学前儿童的情绪情感发展,对于他们的整体成长至关重要。
一、儿童情绪的基本特征学前儿童的情绪表现丰富多样。
他们可能会因为受挫、失望、恐惧、喜悦等不同原因而产生各种情绪反应。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情绪表现会逐渐增加,变得更加复杂和丰富。
二、儿童情感的发展特点学前儿童的情感发展主要体现在情感识别、情感表达、情感调节等方面。
他们逐渐学会识别自己和他人的情感,学会通过言语、行为等方式表达情感,并逐渐学会自我调节情感,适应不同的情境。
三、影响儿童情绪情感发展的因素儿童的情绪情感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遗传因素、家庭环境、教育方式、同伴关系等。
其中,家庭环境是对儿童情绪情感发展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良好的家庭氛围和家庭教育对于儿童情绪情感的健康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儿童情绪情感发展的重要性学前儿童的情绪情感发展对于其未来的学习、社交和情绪调节能力具有重要影响。
良好的情绪情感能力可以增强儿童的自信心、社会适应能力,有助于其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
综上所述,学前儿童的情绪情感发展是其综合发展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了解和引导儿童的情绪情感发展,培养他们良好的情感认知和情感表达能力,对于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提升自信心和适应能力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因此,家长和教师应重视学前儿童的情绪情感发展,为他们提供良好的情感体验和情感教育,帮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及行为发展的因素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及行为发展的因素大致可分为三类,即生理因素(遗传、发育水平、性别等)、心理因素(气质、个性、情绪、自我概念等)和社会因素(家庭、托幼机构、社会等)。
1.生理因素
(1)遗传因素。
遗传是儿童心理和行为发展的生物前提和自然条件。
首先,遗传赋予了人们感知觉器官、大脑和中枢神经系统等,它们是个体心理发生、发展的物质基础。
其次,遗传带给人们的肤色、体型、相貌等生理特征也间接影响儿童性格和行为的发展。
同时,个体拥有的个性心理特征、行为差异、能力差异等也均与遗传因素有关。
(2)发育成熟度。
发育成熟度对学前儿童行为的影响
成熟度是指机体发育所达到的某种水平。
个体发育成熟的快慢,特别是脑和神经系统等重要器官的成熟水平直接影响儿童心理与行为的发展。
以婴儿排尿训练为例:机体排尿过程包括了膀胱尿液充盈,压迫刺激膀胱壁感受器;感受器将信息上传到大脑,产生尿意;中枢神经发出指令,尿道括约肌舒张,排出尿液。
自我控制排尿意味着当机体产生尿意后先暂时忍住不马上排尿,在完成找厕所或马桶、脱裤子等
系列准备工作后,在适宜的条件下排尿。
这种控制排尿等的意识和能力通常要到2岁左右才初步具备。
因此,过早训练婴幼儿排尿是没有意义的,往往还可能产生负面影响。
婴幼儿会因为不能自我控制排尿而一再遭受挫败,变得沮丧或逆反。
故耐心等待儿童的发育成熟,不拔苗助长,是学前儿童心理卫生保健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2.心理因素
(1)气质。
气质类型对学前儿童行为的影响
气质是个体稳定的心理特征。
美国心理学家托马斯将婴儿的气质划分为容易照看型、难以照看型和缓慢照看型三种类型。
不同的气质类型有不同的行为表现:
①容易照看型:生活有规律,比较活跃,容易适应环境;情绪较积极、稳定、友好、愉快;比较专注,不易分心;容易得到成人的关爱。
②难以照看型:生活没有规律(睡觉、饮食及排便不规律);情绪不稳定,易烦躁,爱吵闹,对新环境不容易适应,且反应消极;注意力维持时间较短,与成人关系不密切。
这种类型的学前儿童适应环境能力差,不易形成安全依恋,容易发生焦虑、退缩或攻击性行为。
③缓慢照看型:表现为不活跃,对环境刺激采取温和、低调的反应;情绪较消极、对新环境适应比较慢。
这种类型的学前儿童容易发生适应困难,出现恐惧、焦虑不安等。
(2)情绪。
情绪与行为的关系
情绪对各种心理活动都产生重要影响。
研究证实,积极情绪对儿童认知、社会交往能力具有促进作用。
当儿童处于愉快情绪状态时,其记忆能力提高、注意力范围扩大、探究的兴趣增强,儿童变得更聪明,更富有创造性。
同时,处于愉快情绪状态下的儿童也更易于与他人交往,并得到他人的积极回应。
相反,消极情绪则会干扰和破坏大脑的认知加工过程。
学前儿童如果长时间处于消极情绪状态,则会导致身心疾病的发生,甚至危及健康。
(3)需要。
需要的满足与行为的关系。
T.贝里·布拉泽尔顿博士和斯坦利·格林斯潘博士认为,婴幼儿有六种不可或缺的需求。
即①不间断的养育关系;②身体保护、安全和调节;③适合个体差异的经验;④适宜发展的经验;⑤纪律和约束;⑥稳定的、支持性的社区和文化。
如果学前儿童这些需要得不到满足,儿童将产生挫折感,从而影响到儿童的情绪和行为,出现心理障碍或心理问题。
(4)自我概念。
帮助学前儿童发展积极自我概念的措施[简单应用]
自我概念包括自我认识和自尊。
自我认识是对自身的看法和理解。
如知晓自己的性别,认为自己是一个受欢迎、
有能力的好孩子等。
自尊是自我评价中的一部分,是一个关于自身价值的主观的和个人的判断。
儿童自尊的产生和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那些在儿童生活中起重要作用的人(家长、幼儿教师和同伴)对他们的态度和评价。
这些"重要他人"在
评价儿童时传递的信息应是肯定的,并采取沟通、接受、关注、支持、鼓励等积极的方式,那么孩子容易对自己肯定,其自我价值感就会增高。
那些对自己有着积极看法的孩子就会自觉地让自己的行为和自己的认识形成一致。
因此,帮助儿童发展积极的自我概念,对于儿童的心理健康是非常重要的。
3.社会因素
(1)儿童早期生活经验。
早期生活经验与儿童行为的关系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儿童是从环境和经验中学习的。
儿童知识的建构是儿童自身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经验是儿童建构知识的基础。
在儿童发展过程中,教师和家长的责任是为孩子提供不同环境,从而增加和丰富儿童的经验,促进儿童的认知发展。
弗洛伊德认为,儿童早期生活经验对其人格发展至关重要,早期经验和经历是建立一个人行为模式的基础。
(2)家庭。
家庭环境与儿童行为的关系
家庭是学前儿童生活的主要场所,它对学前儿童心理和行为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家庭环境包括家庭结构,家庭人际关系,家庭经济状况,父母的婚姻状态,父母的个性特征等。
家庭成员的个性特征,亲密度,交往方式,价值观,经济状态等以复杂的,相互作用的方式影响着学前儿童心理及行为的发展。
和谐的家庭关系,父母良好的行为示范,相互关爱的家庭氛围和丰富充实的生活使儿童获得健康的
心理。
其中,亲子关系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受到重视。
良好亲子关系的建立,有助于婴儿形成安全的依恋关系,从而影响儿童的认识,情绪感情和社会行为并维持着人的终身发展。
安全依恋良好的幼儿表现得更自信,易合作,富有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家长教育方式包括教育关念,教养行为及其对儿童的情感表现等。
父母的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儿童,尤其是在社会性发展,个性特征和情绪情感等方面。
父母对孩子爱和接纳,儿童的心理向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父母对孩子拒绝和忽视,独裁和高控制,则会导致儿童心理问题的产生。
总之,父母是孩子的“第一重要他人”父母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对儿童最具影响力。
(3)托幼机构。
托幼机构主要通过教育环境和教育过程发挥影响作用。
教育环境通常指幼儿园园舍,家具,图书,玩教具,环境布
置等硬件物质环境,以及教师教育理念,教育行为,人际关系(师幼关系,同伴关系)和情感氛围等精神环境。
其中,教师的教育行为,关念,态度,师幼关系(亲密,融洽)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尤其为重要。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依从性和模仿性等特点决定了幼儿教师,同伴对学前儿童心理及行为发展的强大影响作用。
师幼关系,同伴关系与学校儿童行为的关系
①师幼关系与学前儿童行为的关系:师幼关系对幼儿自我意识,情绪感情,以及学习和社会适应有重要的影响。
良好的师幼关系可增强幼儿的信任感和安全感,使幼儿心情愉快,情绪饱满,激发幼儿的学习热情。
反之,则可能导致幼儿心理障碍或问题行为的产生。
②同伴关系与学前儿童行为的关系:同伴关系在幼儿心理发展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它可帮助儿童去自我中心,发展社会观点采择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
儿童也可以通过同伴交往满足对归属,爱和尊重的基本需要,促进儿童的社会化发展。
(4)其他环境因素。
社区,媒体,社会变革等因素均直或间接影响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