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知识: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及行为发展的因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及行为发展的因素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及行为发展的因素大致可分为三类,即生理因素(遗传、发育水平、性别等)、心理因素(气质、个性、情绪、自我概念等)和社会因素(家庭、托幼机构、社会等)。

1.生理因素

(1)遗传因素。

遗传是儿童心理和行为发展的生物前提和自然条件。首先,遗传赋予了人们感知觉器官、大脑和中枢神经系统等,它们是个体心理发生、发展的物质基础。其次,遗传带给人们的肤色、体型、相貌等生理特征也间接影响儿童性格和行为的发展。同时,个体拥有的个性心理特征、行为差异、能力差异等也均与遗传因素有关。

(2)发育成熟度。

发育成熟度对学前儿童行为的影响

成熟度是指机体发育所达到的某种水平。个体发育成熟的快慢,特别是脑和神经系统等重要器官的成熟水平直接影响儿童心理与行为的发展。以婴儿排尿训练为例:机体排尿过程包括了膀胱尿液充盈,压迫刺激膀胱壁感受器;感受器将信息上传到大脑,产生尿意;中枢神经发出指令,尿道括约肌舒张,排出尿液。自我控制排尿意味着当机体产生尿意后先暂时忍住不马上排尿,在完成找厕所或马桶、脱裤子等

系列准备工作后,在适宜的条件下排尿。这种控制排尿等的意识和能力通常要到2岁左右才初步具备。因此,过早训练婴幼儿排尿是没有意义的,往往还可能产生负面影响。婴幼儿会因为不能自我控制排尿而一再遭受挫败,变得沮丧或逆反。故耐心等待儿童的发育成熟,不拔苗助长,是学前儿童心理卫生保健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2.心理因素

(1)气质。气质类型对学前儿童行为的影响

气质是个体稳定的心理特征。美国心理学家托马斯将婴儿的气质划分为容易照看型、难以照看型和缓慢照看型三种类型。不同的气质类型有不同的行为表现:

①容易照看型:生活有规律,比较活跃,容易适应环境;情绪较积极、稳定、友好、愉快;比较专注,不易分心;容易得到成人的关爱。

②难以照看型:生活没有规律(睡觉、饮食及排便不规律);情绪不稳定,易烦躁,爱吵闹,对新环境不容易适应,且反应消极;注意力维持时间较短,与成人关系不密切。这种类型的学前儿童适应环境能力差,不易形成安全依恋,容易发生焦虑、退缩或攻击性行为。

③缓慢照看型:表现为不活跃,对环境刺激采取温和、低调的反应;情绪较消极、对新环境适应比较慢。这种类型的学前儿童容易发生适应困难,出现恐惧、焦虑不安等。

(2)情绪。

情绪与行为的关系

情绪对各种心理活动都产生重要影响。研究证实,积极情绪对儿童认知、社会交往能力具有促进作用。当儿童处于愉快情绪状态时,其记忆能力提高、注意力范围扩大、探究的兴趣增强,儿童变得更聪明,更富有创造性。同时,处于愉快情绪状态下的儿童也更易于与他人交往,并得到他人的积极回应。相反,消极情绪则会干扰和破坏大脑的认知加工过程。学前儿童如果长时间处于消极情绪状态,则会导致身心疾病的发生,甚至危及健康。

(3)需要。

需要的满足与行为的关系。

T.贝里·布拉泽尔顿博士和斯坦利·格林斯潘博士认为,婴幼儿有六种不可或缺的需求。即①不间断的养育关系;②身体保护、安全和调节;③适合个体差异的经验;④适宜发展的经验;⑤纪律和约束;⑥稳定的、支持性的社区和文化。如果学前儿童这些需要得不到满足,儿童将产生挫折感,从而影响到儿童的情绪和行为,出现心理障碍或心理问题。

(4)自我概念。

帮助学前儿童发展积极自我概念的措施[简单应用]

自我概念包括自我认识和自尊。自我认识是对自身的看法和理解。如知晓自己的性别,认为自己是一个受欢迎、

有能力的好孩子等。自尊是自我评价中的一部分,是一个关于自身价值的主观的和个人的判断。儿童自尊的产生和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那些在儿童生活中起重要作用的人(家长、幼儿教师和同伴)对他们的态度和评价。这些"重要他人"在

评价儿童时传递的信息应是肯定的,并采取沟通、接受、关注、支持、鼓励等积极的方式,那么孩子容易对自己肯定,其自我价值感就会增高。那些对自己有着积极看法的孩子就会自觉地让自己的行为和自己的认识形成一致。因此,帮助儿童发展积极的自我概念,对于儿童的心理健康是非常重要的。

3.社会因素

(1)儿童早期生活经验。

早期生活经验与儿童行为的关系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儿童是从环境和经验中学习的。儿童知识的建构是儿童自身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经验是儿童建构知识的基础。在儿童发展过程中,教师和家长的责任是为孩子提供不同环境,从而增加和丰富儿童的经验,促进儿童的认知发展。弗洛伊德认为,儿童早期生活经验对其人格发展至关重要,早期经验和经历是建立一个人行为模式的基础。

(2)家庭。

家庭环境与儿童行为的关系

家庭是学前儿童生活的主要场所,它对学前儿童心理和行为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家庭环境包括家庭结构,家庭人际关系,家庭经济状况,父母的婚姻状态,父母的个性特征等。家庭成员的个性特征,亲密度,交往方式,价值观,经济状态等以复杂的,相互作用的方式影响着学前儿童心理及行为的发展。和谐的家庭关系,父母良好的行为示范,相互关爱的家庭氛围和丰富充实的生活使儿童获得健康的

心理。其中,亲子关系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受到重视。良好亲子关系的建立,有助于婴儿形成安全的依恋关系,从而影响儿童的认识,情绪感情和社会行为并维持着人的终身发展。安全依恋良好的幼儿表现得更自信,易合作,富有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家长教育方式包括教育关念,教养行为及其对儿童的情感表现等。父母的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儿童,尤其是在社会性发展,个性特征和情绪情感等方面。父母对孩子爱和接纳,儿童的心理向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父母对孩子拒绝和忽视,独裁和高控制,则会导致儿童心理问题的产生。总之,父母是孩子的“第一重要他人”父母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对儿童最具影响力。

(3)托幼机构。

托幼机构主要通过教育环境和教育过程发挥影响作用。教育环境通常指幼儿园园舍,家具,图书,玩教具,环境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