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离子通透型AMPA受介导恐惧记忆的擦除的动力学研究

合集下载

AMPA受体在癫痫后认知功能损伤大鼠海马中的表达变化的开题报告

AMPA受体在癫痫后认知功能损伤大鼠海马中的表达变化的开题报告

AMPA受体在癫痫后认知功能损伤大鼠海马中的表达变化
的开题报告
研究背景:
癫痫是一种突发的神经系统紊乱疾病,其主要特征为反复发作性癫痫发作。

已有研究表明,癫痫患者在认知功能方面会出现各种损伤,比如记忆力下降、学习能力下
降等。

AMPA是一种神经递质受体,它在神经元中的表达变化可能与认知功能障碍有关。

研究目的:
本研究的目的是探究在癫痫后,大鼠海马中AMPA受体的表达变化对于认知功能损伤的影响,并且分析这种影响的分子机制。

研究内容:
1. 建立癫痫模型:在SD大鼠上实施癫痫诱导方法,检测是否成功。

2. 检测认知功能的变化:通过设定各项实验,如空间探索、物品识别等,检测癫痫后大鼠的认知功能损伤程度。

3. 检测AMPA受体的表达:通过免疫组化等方法检测海马中AMPA受体的表达情况,比较正常大鼠和癫痫后大鼠之间的差异。

4. 研究AMPA受体表达的分子机制:通过PCR、Western Blot等方法研究AMPA 受体表达的分子机制,比如基因表达和蛋白表达的变化,进而分析AMPA受体表达变
化对大鼠认知功能的影响。

研究意义:
本研究将有助于深入了解癫痫对大鼠认知功能的影响机制,并且提供新的治疗方案,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措施。

依托咪酯对大鼠海马 CA1区神经元突触结构电流-电压曲线的离子通道机制研究

依托咪酯对大鼠海马 CA1区神经元突触结构电流-电压曲线的离子通道机制研究

依托咪酯对大鼠海马 CA1区神经元突触结构电流-电压曲线的离子通道机制研究于婵娟;刘亚华;田亮;黄春阳;刘涛;蒋晖【摘要】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intravenous anesthetic etomidate on hippocampal CA1 excitatory postsynaptic currents (excitatory postsynaptic currents,EPSCs)current-voltage (I-V)curve in the level of ion channel mechanisms.Methods Decapitation wistar rat hippocampal hemispheres were separated by using slicing machine production 400 μm thickness hippocampal brain slices.Slices were placed in 60 μl fat emulsion or etomidate (equivalent to 10 μmol/L)of emulsions,and incubated for 40 minutes.In Schaeffer collateral/Allied Fiber was given a singlestimulus,while changing the CA1 pyramidal neuron membrane holding potential (-100 mV to~+40 mV,the variation amplitude of 20 mV),drawing current-voltage (I-V)curve,and the use of membrane inside-out patch-clamp recording technique full record outwardly rectifying chloride current channel characteristics.Results Maintaining membrane potential of - 70 mV clamped condition,10 μmol/L reduced etomidate emulsion revers al potential,the electric potential of about -53 mV to -60 mV or so reduced,the I-V curve to the left,the corresponding channel chlorine current occurs significantly enhanced channel opening degree increases.Conclusion In the resting state, etomidate played a major role in the excitatory postsynaptic membrane GABAA receptors,ion composition by making changes EPSCs inhibition of excitatory synaptic activity,thisprocess foreign to the current component increases,major changes may occur as transmembrane transport of Cl- .%目的:探讨静脉麻醉药物依托咪酯对大鼠海马 CA1区兴奋性突触后电流(excitatory postsynaptic cur-rents,EPSCs)的电流-电压(I-V)曲线在离子通道层面的影响机制。

AMPK在保护血管功能中研究进展

AMPK在保护血管功能中研究进展

AMPK在保护血管功能中研究进展
张洋;王利;曹爱丽;陈骏良;彭文;王浩
【期刊名称】《天津中医药》
【年(卷),期】2018(35)5
【摘要】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是一种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它是细胞内能量感受器并且参与了细胞和全身器官的能量代谢调节。

AMPK的激活有许多潜
在的抗动脉粥样硬化的效果,包括减少炎症细胞黏附在内皮上,减少脂质氧化引起的
脂质累计和炎症细胞的增殖,刺激细胞抗氧化保护的基因表达和一氧化氮形成的酶。

除了用于心血管和代谢性疾病的药物如他汀类,二甲双胍和噻唑烷二酮类之外,中医
药宝库中也有许多涉及了AMPK的激活。

总的来说,AMPK的激活与维护血管健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综述了AMPK在保护血管功能中作用及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页数】4页(P397-400)
【关键词】AMPK;血管功能;中医药
【作者】张洋;王利;曹爱丽;陈骏良;彭文;王浩
【作者单位】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普陀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43
【相关文献】
1.淫羊藿苷保护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研究进展 [J],
2.灯盏细辛注射液对冠心病患者血管内皮功能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 [J], 王文广;孙
丽敏;齐曦明
3.血管内皮生长因子-B神经保护功能的研究进展 [J], 赵宏伟;黄一飞;胡莲娜;朱彩霞;罗灵
4.抑制血管壁炎症在冠心病治疗中的作用——麝香保心丸抑制血管壁炎症反应、保护血管内皮的研究进展 [J],
5.靶向AMPK:增强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管保护功能新策略 [J], 朱海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介导紧张性抑制的GABAA受体与颞叶癫痫

介导紧张性抑制的GABAA受体与颞叶癫痫

介导紧张性抑制的GABA A受体与颞叶癫痫癫痫是脑内兴奋性活动增强和抑制性活动相对低下的结果。

γ氨基丁酸(GABA)是脑内的主要抑制性递质。

在癫痫病人及实验性动物模型的癫痫病灶中均发现GABA介导的抑制功能低下1,2,如果升高脑内GABA浓度或应用GABA 受体的激动剂则可以发挥治疗作用3,4。

GABA A受体是GABA的离子型受体,激活后可产生两种截然不同的抑制形式:相性抑制和紧张性抑制5。

自从发现GABAA受体以来,早期的大多数研究关注于其介导的相性抑制,即抑制性突触后电流/电位。

后来发现GABA可以作用于某些GABA A受体产生持续的抑制性电导,而且这种持续电导所携带的电荷远远大于相性抑制携带的电荷6。

这种紧张性抑制在调节膜电位和神经网络兴奋性中起重要作用。

颞叶癫痫是最常见的局灶性癫痫,约有30%的患者对抗癫痫药物耐药,很多病人需要手术切除治疗。

在颞叶癫痫的形成过程中,海马结构中的紧张性抑制也扮演了重要角色,同时也成为潜在的治疗靶点。

本文将阐述生理状态下海马结构中GABA A受体介导的紧张性抑制及在颞叶癫痫中发生的变化,讨论通过调节紧张性抑制来治疗癫痫的策略。

1、紧张性抑制紧张性抑制是一种持续性的抑制信号。

与相性抑制不同的是,紧张性抑制并不与突触前动作电位形成点对点的锁时信号通讯。

介导紧张性抑制的GABA A受体存在于突触周围或突触外,对GABA亲和力高,且脱敏缓慢或不完全脱敏7。

这样的特点使它们可以结合周围环境中较低浓度的GABA并维持通道持续开放。

海马结构中的齿状回颗粒细胞、海马锥体细胞及中间神经元均存在这种信号8,9,10。

此外,在脑内其他神经元中也可检测到GABA A受体介导的紧张性抑制,例如:小脑颗粒细胞、丘脑神经元、皮层2/3层锥体神经元、皮层神经胶质样细胞、纹状体11,12,13,14,15。

2、海马结构中介导紧张性抑制的GABA A受体及分布目前已知有20种不同的GABA A受体亚基,包括α1–6,β1–4,γ1–3,ε,δ,θ,π和ρ1–3。

电压门控性钠离子通道2B对阿尔茨海默病模型小鼠学习记忆功能的作用

电压门控性钠离子通道2B对阿尔茨海默病模型小鼠学习记忆功能的作用
Rolts of sodium channel-voltage-gated-beta 2B in learning and memory improvements of transgenic
•4 9 0 •
中 华 行 为 医 学 与 脑 科 学 杂 志 2 0 2 1 年 6 月 第 3 0 卷 第 6 期 Chin J Behav M e (丨Brain S(i,June 2021,\ol.30,:N(>.6
【A 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potential role of amyloid precursor protein ( A PP) in the sodium-channel-voltage-beta 2B ( SCN 2B) -mediated improvement of memory and cognitive function in Alzhei­ mer's Disease (A D ). Methods The SCN2B gene knockout mice ( SCN2B ) were hybridized with APP gene knockout mice ( APP ) , APP gene heterozygous mice ( APP ) and APP gene transgenic mice ( APP +) ,and the tail tissue of the same mouse was genotyped by PCR gene detection. The mice were divid­ ed into SCN2B APP group, SCN2B APP+ group and SCN2B A PP' + group. The C57BLy6 wild-type mice were Wild type ( WT) group, with 9 mice in each group. S C N 2 B A P P • •, SC N 2B ' A P P ^ , SCN2B APF + transgenic mice and the wild-tvpe mice at the age of 6 months, 12 months,and 18 months were tested by Morris water Maze and Y maze test to detect tlie cognitive function between each group. Meanwhile, SCN2B APP ,SCN2B APP+ , SCN2B APP^ + transgenic mice aged 6 , 12, 18 months and age-match wild-type were selected to detect neuronal processes in hippocampal CA1 region,and tlie number of neuronal processes in basal and distal regions of hippocampal CA1 region was quantitatively analyzed. SPSS 2 1 .0 sta­ tistical software was used for data statistics and analysi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ere com­ pared and analyzed l>y independent-sample t test, the comparison between multiple groups was analyzed by one way analysis of variance ( ANOVA) ,and repeated measurement ANOVA was used to analyze behavioral deta. Results Repeated measurement ANOVA was used to analyze the data of water maze test. The data showed that the interaction effect of escape latency group and time was significant in 18 month old mice ( 厂ii"wxnnniP= 3 .6 3 ,PcO. 0 1 ). Simple effect analysis showed that compared with SCN2B APP+ group and

AMPA的结构功能及研究进展

AMPA的结构功能及研究进展

AMPA的结构功能及研究进展摘要:AMPA (α-amino-3-hydroxy-5-methyl-4-isoxazole propionic acid)受体是离子型谷氨酸受体中重要的一类亚型, 在中枢神经系统内主要介导快速的兴奋性突触传。

其在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信号传导、神经发育以及突触的可塑性等方面有重要的影响。

AMPA 受体在突触后膜的动态表达与长时程增强、长时程抑制的诱发和维持有关,参与调节学习记忆活动。

关键词:谷氨酸受体,AMPA,突触可塑性引言:谷氨酸是有脊椎动物中枢神经系统中重要的兴奋性神经递质。

除了作为一种兴奋性氨基酸产生作用以外,作为学习和记忆的分子底物,谷氨酸在神经元的长时程增前中也起到一定的作用。

[1]谷氨酸主要受AMPA、NMDA、KA三种离子型谷氨酸受体调节,AMPA、NMDA、KA谷氨酸受体与突触前膜末端释放的谷氨酸结合引起突触后膜的去极化。

三种谷氨酸受体在与谷氨酸结合后各有着独特的作用。

[2]其中,AMPA 受体主要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信号传导、神经发育以及突触的可塑性等方面有重要的影响。

[3]研究表明,学习可引起谷氨酸型突触长久的突触增强。

这种可塑性的变化对记忆和学习的维持是必须的,并且与突触中AMPA谷氨酸受体在膜表面的运输与磷酸化有有关。

而AMPA受体的运输和磷酸化主要由组成AMPA的亚基构成所决定。

[3,4]1.AMPA受体的结构与功能1.1AMPA受体的结构AMPA受体最早由Tage Honore博士发现。

通过实验证明AMPA需要与老鼠脑膜上的特定位点结合才能发生作用。

[5]AMPA受体是由GluR1-4(GluRA-D)四个不同亚基组成的四聚体,其形成起始于粗面内质网各个亚基的合成。

海马神经元中大量内化的AMPA受体含有GluR1亚基,成年海马AMPA受体主要由GluR1和GluR2或GluR2和GluR3所组成的异聚体构成,而GluR2和GluR4组成的受体只存在于幼年海马和其他成熟脑区。

IP3R钙离子通道集团中的blip动力学

IP3R钙离子通道集团中的blip动力学

钙离 子 ( C a 抖) 是 细胞 内广 泛存 在 的一种 重 要 的 第 二信 使 , 参 与并 控 制 细 胞 分裂 、 基 因表 达 、 新 陈代 谢、 学习记忆 、 细胞死 亡等几乎所 有 的生命 活动过 程 。细胞 处于静 息 状 态 时 , 细胞 内 的大 部 分 C a + 储 藏 于 内质 网中 , 其 浓 度在 5 0 0/  ̄ mo l / I 左右 , 而胞 质 内的 C a 浓度 在 2 O ~1 0 0 n mo l / L范 围之 内。 当细 胞 受到 刺激 需要 执 行 生理 功 能 时 , C a 。 _ 可 通 过 三 磷
第 8 卷 第 6 期 2 0 1 3 年 6 月
中 国 科 技 论 文
CHI NA S CI ENC EP AP ER
Vo 1 . 8 No . 6
J u n e 2 0 1 3
I P 3 R 钙 离 子通 道 集 团 中的 b l i p动 力 学


宏, 帅建伟
( 厦 门大学物理 系, 福建厦 门 3 6 1 0 0 5 ) 要: 利用 一个双 c a 。 1 。 浓度模型 系统地研 究 了 I P { R钙 离子通道集 团所产生 的 b l i p的动力学行为 , 并与最近关于人 类成神经
细胞瘤 S H— S Y5 Y细胞 中 I P 3 R通道 C a 释放事件的实验进行 了比较 。结果发现在 由几个 I R通道所形 成的集 团e e, b l i p事件 与受 它激发而产生的 p u f f 事件之 间存在竞争关 系。 因此, 从单通道 I R集 团和从 多通道 I P 3 R集 团所释放 的 b l i p的动力学行 为并不相 同。 关键词 : 钙信 号 ; b l i p ; 三磷 酸 肌 醇 分 子 受 体 ; p u f f

AMPA受体和突触可塑性

AMPA受体和突触可塑性
Kullmann首次发觉,NMDA受体可连续地与量子化释放旳神经递质结合,结合量远超 过AMPA受体与递质旳结合量。
AMPA受体和NMDA受体可能独立存在于兴奋性突触上。
在成年大鼠海马部位确有部分突触只具有NMDA受体而缺乏AMPA受体。 我们将这种只具有NMDA受体,缺乏介导迅速兴奋性突触传递AMPA受体旳 突触,称为 “静寂突触”。
在将GluR1/4与GluR2/3亚型分开来建立亚型特定性模型进行研究旳时候发觉:
AMPA受体经过构成性通路(constructive pathway)和维持性通路(maintenance pathway)两种调整,插入和移出突触。
构成性通路
处于非激活状态时,没有突触可塑性形成。
一旦激活,受体插入突触后膜引起AMPA 受体数目增长迅速产生瞬间兴奋
LTP诱导之后
可检测到重新组合旳GluR1亚型旳重分布
GluR1亚型C-末端旳突变,使其不能与PDZ构造域蛋白相互 作用,从而阻止GluR1重新分布。
所以,构成性通路和维持性通路旳相互作用是突触连续调整和自我维持机制旳关 键。
Reference
Richard L. Huganir, Roger A. Nicoll. AMPARs and Synaptic Plasticity: The Last 25 Years. Cell Press.October 30, 2023
AMPA受体经过与膜蛋白旳相互作用,调整突触旳可塑性和稳定性。 NSF蛋白与AMPA受体GluR2亚型C-末端旳相互作用
破坏
引起膜表面AMPA受体分布密度降低以及影响AMPA受体 在突触后膜上旳插入或移出。
AMPA受体经过胞饮和胞吐作用在细胞质和细胞膜表面循环。
海马CA1区锥体细胞旳胞饮和胞吐作用受到破 坏,

铅对海马神经元通道、受体和递质的影响及作用机制

铅对海马神经元通道、受体和递质的影响及作用机制

铅对海马神经元通道、受体和递质的影响及作用机制2001正广东微■元素科学GUANGDONGWEILIANGYUANSUKExuE第8卷第9期文章编号:1006—446X【2001】090001一O7铅对海马神经元通道,受体和递质的影响及作用机制阮迪云(中国科学技术走学生命科学学院,合肥230027)摘要:综述丁铅影响儿童学习记忆毒理机制研究的部分进展.即铅对海马神经元通道,受体和递质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包括铅对海马突触可塑性,离子通道,对NMDA受体,非NMDA受体及其通道特性.神经递质和基因调控的影响.参考文献27篇.关键词:铅;海马神经元;作用机制中图分类号:R1351文献标识码:A铅是一种重要的神经毒和环境毒.铅能影响神经系统的许多功能,但最主要的是影响婴幼儿的智力发育,儿童的学习记忆功能.国内外的大量研究表明,婴幼儿和儿童的血铅水平与IQ值显着相关.当血铅水平为300~400g/L时,【Q降低4~6分,并伴有认知功能和心理行为的改变].国际化学安全特别行动组分析了儿童血铅与智商的关系,当血铅水平每增加100~tg/L时,智商平均降低1~3分.国内在1988年对28个城市妇女和儿童的血铅水平进行了调查,推算中国城市中有516%的儿童血铅水平超过100#g/L.1999年8月全国部分地区和城市儿童血铅水平调查,平均38.8%的儿童血铅水平超过100t~g/L也就是说,我国城市儿童中有40%左右受到铅中毒的威胁"J.由于血铅含量增高导致儿童智能降低,注意力缺失,身高体重发育受到影响.作者对69名刚人学的中国科大少年大学生的研究表明,他们的血铅含量范围为15—130~tg/L,平均26t~g/L,远远低于铅中毒标准(100g/L)和我国大部分儿童的血铅范围(10~40t~g/L),而他们的智商(10值)范围为109~l5l(WISC—R),则远远超过我国同龄儿童的智商.铅影响儿童学习记忆的毒理机制的研究近年来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本文叙述了铅对海马神经元突触可塑性,NMDA受体和~NMDA受体及其通道特性,钙通道及蛋白激酶c,神经递质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学习记忆本身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其细胞和分子机制仍然很不清楚,但有几点是肯定的,即海马是学习记忆的关键部位}ulP【突触后长时程增强)和LTD(突触后长时程压抑)是海马记忆形成过程中的可能机制,是神经细胞突触可塑性的两种主要特征;受体和通道是产生LTP和LTD的生物学基础;神经递质,即早基因和转录园子CREB(cAMP反应成分结合蛋白)参与学习记忆过程.1铅对海马突触可塑性的影响海马内有三个主要的兴奋性突触连接,即Sc(苔状纤维一CA3锥体细胞),PP—DG(穿通纤维收稿15期:2001—07一I5CAl(雪氏侧支一CAl锥体细胞),MF—A3齿状回).铅对这三条兴奋性通路的影响均有2001正广东微量元票科学GUANGDONGWEILIANGY ANSUⅪUE第8卷第9期不少报道.对SC—CA1通路的研究大多采用离体脑片技术.Altmann等用不同浓度的醋酸铅溶液灌流大鼠海马脑片,当顺向刺激时,在CA1记录到的群峰电位(PS)和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均发生下降,且PS下降更明显,下降幅度与Ph浓度成正比.但铅灌流对逆行刺激产生的胞外诱发电位没有影响.由此,他推测Pb有可能作用于突触前位点.若在出生后l6天才开始慢性铅暴露,则既不影响P,也不影响主动回避反应,证明了大鼠海马发育关键期是0—16天.1.1铅对海马LTP的影响作者用在位记录方法研究了发育过程中低铅暴露对大鼠海马齿状回LTP的影响和锌的拮抗作用.结果表明,铅使得海马齿状回EPSP和PS诱导的ⅡP的幅度都降低,并且Ps 诱导的P受损伤更严重,而锌对铅引起的LTP的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对于Ps诱导的P 幅度,对照组增加221%,铅处理组增加73%,而锌加铅处理组增加164%;EPSP诱导的P幅度,对照组增加73%,铅处理组增加39%,而锌加铅处理组增加48%作者还研究了铅对海马齿状回双脉冲易化反应的影响和锌的拮抗作用.结果表明,对照组双脉冲易化反应幅度增加113%,铅处理组只增加57%,而锌和铅处理组增加了91%.显然,铅损伤齿状回的双脉冲反应,而锌有一定的保护作用J.作者用离体脑片记录技术研究了铅对海马CA1和CA3区P的影响和NO在LTP 产生和维持中的作用.结果表明,CA1区在对照组EPSP诱导的LTP的幅度增加了87%,而铅处理组只增加29%;在CA3区对照组ⅡP诱导的【J1的幅度只增加26%,但铅处理组却增加了97%.显然,铅使CA1的【胛幅度降低,而使CA3的【胛幅度增高.铅对CA1和CA3的【胛影响的差异是由于CA1和CA3产生P的机理不同CA1区P的产生主要通过NMDA受体的作用,而CA3区LTP的产生机制是非NMDA受体依赖性的.铅影响CA1区LTP的幅度主要是通过影响NMDA受体,抑制了其通道电流的结果.而铅使得CA3区幅度增高可能是铅降低了突触GABA的释放,铅通过降低GABA介导的抑制作用来增加CA3锥体细胞的兴奋性J.作者的实验也证实了NO在CA1区诱导和维持I胛的过程中起着逆行信使的作用.作者的实验首次证实了铅对去氧葡萄糖(2一DG)诱导的LTP的影响,发现铅使2一DG诱导的LTP的幅度增加,但铅使高频刺激诱导的【J1的幅度减少.1.2铅对海马LTD的影响根据在海马诱导的LTD能否被NMDA受体阻断剂所阻断而分为NMDA受体依赖性LTD(如CA1区LTD)和非NMDA受体依赖性LTD(如CA3区LTD)实验证明,LTD的产生主要依赖于突触后Ca:内流和谷氨酸受体敏感性的长时程降低.而低频刺激使突触后只有少量ca2离子内流,少量ca"内流可选择性激活磷酸酯合成酶,导致NMDA受体失敏产生LTD,而非NMDA受体依赖性的LTD的诱导是由于突触前ca2的升高和突触前代谢型谷氨酸受体(mGluRs)的激活.作者用在位和离体电生理技术研究了铅对海马CA1区DG区LTD的影响.结果表明,铅损伤了CA1区和DG区LTD的诱导,使CA1区和LTD的幅度降低.对照组【JTD的平均幅度为61.O%±11%(n=15),而铅处理组为780%±8%(n=8).也就是说,低频刺激后对照组LTD幅度可减弱39%,而铅处理组只减弱了22%,两者差异显着(P<0.叭).在DG 区,低频刺激后,对照组LTD幅度为72.0%4-22%(n=8),即减弱了28%,而铅处理组几乎没有LTD产生.也就是说,铅完全损伤了DG区神经元突触后长时程压抑效应"J.作者研究了铅对发育不同时期(仔鼠出生后17—23,27—33,57—63天)海马CA1区和2?2001年广东微量元景科学GUANGDONGwEIuANGYUANSUKEXUE第8卷第9期DG区LTD的影响.结果表明,在CA1区,对照组和铅处理组都是随年龄增加LTD 幅度减小;但在DG区,对照组随年龄增加LTD幅度反而增加,而铅处理组随着年龄增加LTD 幅度减小.说明LTD在CA1和DG区发育过程中产生机制不同,铅作用两个区域的位点也不同J.1.3铅对海马突触可塑性范围的影响突触可塑性包括增强和减弱两个方面的调节,即LTP和LTD.作者提出了突触可塑性范围的新概念,用它来表征突触可塑性能力的大小,并定义为LTP和LTD幅度的总和.作者在大鼠海马CA1区的研究表明,铅使LTP和LTD的幅度都降低,从而使突触可塑性范围变窄.对照组的突触可塑性范围为129%,而铅处理组则减小到44%1.4铅对突触形成的影响学习记忆过程将产生突触联系强度的变化,这种变化的基础又有赖于发育过程中突触联系的形成,在对海马神经元铅暴露的培养过程中,发现铅抑制了海马神经元轴突的发生而增加了树突的数目,但能增加轴突的长度和分枝,在NGF(神经生长因子)诱导的PC12细胞系突触形成中,低铅暴露可使突起延伸变长及数目增多,铅使突起形态变大而扁平.铅还可以通过钙信号转导系统来调控突起的发生.2铅对离子通道的影响2.1铅对海马神经元ca2通道的影响铅作用于电压依赖性ca通道,阻断Ca:电流,ca2电流减少的量与Ph"的浓度有关.在钙通道中,Pb与ca有一个高度特异性的竞争位点,Pb是ca的一个特异的竞争性拮抗剂.铅可以通过与ca竞争进入细胞内,Pb的吸收能被Ca2通道阻断剂D一600所阻断,叉能被ca通道激动剂BayK8644所增强铅还作用于线粒体内,破坏内质网上的第二信使(三磷酸肌醇),使细胞内自由ca浓度升高,胞内ca超载是神经细胞损伤死亡的重要原因. 作者研究了NMDA受体依赖性的和电压依赖性的ca"通道两种成分在海马神经元诱导LTD中的贡献以及铅对该两种成分的损伤种成分.发现在海马CA1区铅对两种成分损伤相似,但在DG区,电压依赖性的Ca2通道损伤更为严重J.Pb可以取代ca"激活PKC.铅取代钙后可扰乱对PKC的正常激活,导致PKC反应敏感性下降,扰乱PKC在学习记忆中的正常功能.铅还作用于钙调素一蛋白激酶和cAMP一蛋白激酶等当NMDA受体通道内ca 内流而激活钙调素和钙,钙调素激酶等从而产生逆行信使NO,这是LTP产生和维持的主要过程.Pb可以取代这一反应中的ca2而发挥作用,甚至在没有Ca2的情况下,Ph"也可以作用于钙调素.铅较钙更容易与钙调素结合,P'至少可以替代ca2的两种与钙调调素有关的过程,即激活钙调素依赖性脱磷酸酶和开放红细胞膜上的K通道_l.还有一种可被cAMP激括的蛋白激酶可引起突触蛋白的磷酸化,而铅可以通过抑制腺苷酸环化酶间接抑制蛋白磷酸化过程,从而影响学习记忆.22铅对海马神经元K通道的影响作者研究了铅对海马CA1区瞬态外向K通道电流【)激活,失活和稳态特性的影响,结果发现铅抑制了K通道电流,使,^电流激活电压升高,失活时问常数延长,损伤了K稳定特性作者还研究了铅对大鼠背根神经节瞬时外向K通道电流的影响,发现铅是一个剂量和电压依赖性的阻断剂,可逆的阻断背根神经节外向K通道电流,使,^激活电压升高,失活时间常数延长.3?2001盎广东微量元素科学GUANGDONGWEIHANGYUANSUKEXUE第8卷第9期2.3铅对海马神经元H电流的影响作者研究了铅对海马CA1区内向超极化电流(I)的影响.结果发现,铅抑制了J电流的大小,使得J从超极化方向往去极化方向移动,降低了电流的激活电压,延长了激活时间常数这是作者首先观测到铅对超极化J电流的影响.2.4谷氨酸对海马CAI区K通道A电流的影响作者研究了谷氮酸对海马CA1区A电流特性的影响,结果发现随着谷氨酸浓度的升高,A电流稳态失活电压也升高,失活时间常数延长,并具有电压依赖性,说明了铅和谷氨酸对海马神经元的损伤具有相似的机理.3铅对NMDA受体,非NMDA受体及其通道特性的影响3.1铅对NMDA受体及其通道特性的影响铅作用的主要位点之一是NMDA受体现已清楚,NMDA受体包括NR1和NRl】,NRL等多种亚单位.NR1的DNA分子序列已经克隆,总长度4213bp,938个氨基酸,相对105.5K,包含四个跨膜片断TM1,TM2,TM3,TM4_l.NR2有四个亚单位NR2A—D,而且NR2的亚单位在海马发育的不同时期表达,如NR2B,NR2D在出生前,而NR2A,NR2C则在出生后表达.作者运用原位杂交技术研究了发育早期低铅暴露对出生后不同时期仔鼠海马神经元NMDA受体亚单位NR1,NR2A,NR2B,NR2C,NR2D和NRL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发现在仔鼠出生后4~17天发育关键期内,铅对iNR1,NR2A,NR2B,NRL等亚单位的损伤较大,这一结果比国际同行的报道更加详细.在技术上,作者用地高辛标记cRNA探针,原位杂交监测了大鼠海马NMDA—LmRNA,为研究铅影响NMDA受体亚单位基因表达的影响探索了一种新的方法NMDA受体和通道有许多作用位点,如谷氨酸,甘氮酸,电压依赖性ca",zn",通道阻断剂(如Mg2,MK一8O1,PCP,APV),多胺(如sP,sD)等作用位点.铅作用于NMDA 受体及其通道内的任何一个位点都会影响学习记忆.铅选择性地抑制NMDA受体通道电流,是NMDA受体的非竞争性拮抗剂.铅既能破坏受体也能激活受体通道.它使NMDA激活的受体通道开放的次数减少,而且恢复得很慢.根据这些实验结果,Alk0ndon等推测Pb既不是作用于NMDA受体或通道的Ca2'或Mg2的作用位点,也不是与谷氮酸,甘氨酸的结合位点相互作用的结果由于MK一801(dizocilplne)是NM—DA受体的非竞争性拮抗剂,zn又是二价阳离子中对MK一801的结台有很强的阻断作用,因此Alkonton推测Pb是作用于NMDA受体的zn结合位点上.vihara等提出pb2对NMDA受体的影响是发生在膜电场的外面.与zn2不一样,Pb是一个非竞争性谷氨酸和甘氨酸结合位点的拮抗机理vteshev等认为铅暴露减少了大鼠海马CA1和CA3区神经元中NMDA受体通道中天门冬氨酸和甘氮酸的活性.pb2是通过与Glu/Gly受体结合位点的相互作用来调控NMDA通道的活性,其结果是导致通道电流的减少,这种作用是不可逆的.但Guilarte和Miceli…进一步证实,对于MK一801与NMDA受体通道的结台来说,Pb2要比zn2和Mg2有更强的抑制作用,而且这种影响有年龄依赖性,只有在新生大鼠海马神经元NMDA受体中pb2才表现出对MK一801结合的强抑制效应.3.2铅对非NMDA受体的影响作者研究了铅对AMPAIKainate受体的影响,结果发现铅损伤了海马CA1区,CA3区DG区的AMPA受体,以及损伤了CA1和DG区的Kainate受体,这是作者首先报道了铅对非NMDA4?2001生广东微量元景科学GUANGDONGWE[HANGYUANSUKEKUE第8卷第9期受体的损伤.4铅对神经递质的影响多巴胺,胆碱类,氨基酸和神经肽等神经递质都参与了学习记忆过程.铅对学习记忆的损伤必然会引起神经递质的变化.在神经系统静息状态时,铅可以通过PKC的作用提高突触前神经递质的自发释放,但在活动状态下,Pb通过抑制电压依赖性ca通道的作用而使神经递质的释放减少.(1)多巴胺及其Dl和D2受体对学习记忆的功能是很重要的,损害多巴胺能系统将会造成学习记忆功能的损伤,如帕金森氏症就是与纹状体的多巴胺能系统的损伤有关.铅影响突触前多巴胺的合成和释放,如血铅为32—36"s/dL时,在伏隔核和尾状核中由一丁酸内酯合成多巴胺的能力降低,二羟基苯乙酸(DOPAC)和高香草酸(UVA)水平降低.同时还证实了铅使突触小泡中多巴胺贮存量的减少和释放量的降低,在发育过程中铅暴露将产生多巴胺重吸收的减少.(2)胆碱类递质参与了学习记忆过程.Alzheimer氏症和痴呆症都与皮层和海马中胆碱能系统功能丧失有关.在体和离体实验都证实了铅导致Ach释放的减少和胆碱能功能降低.哺乳期铅暴露使太鼠的皮层,海马,中脑和纹状体中Ach的回收率减少35%一54%,血铅水平为20ug/dL的大鼠海马中胆碱乙酰化醇的活性下降30%~40%j.宫内铅暴露使大鼠海马胆碱乙酰基转移酶(C}lAT)活性降低,高铅和低铅21日鼠龄组Ch_^T活性分别降低39%和25%,35日鼠龄组分别降低32%和23%.铅暴露使两种毒蕈碱受体中的一种(M2)超敏感.M2毒蕈碱受体是海马,皮层和纹状体中突触前胆碱能受体的主要亚型,M2的激活会降低乙酰胆碱的释放.铅能引起M2受体激动剂的超敏感性从而激活M2,最终使Ach释放量减少(3)学习过程中脑内氨基酸水平发生了变化.铅暴露减少了大鼠纹状体脑脊液中兴奋性氨基酸(谷氨酸,天门冬氨酸等)的水平,但增加了K诱发的抑制性氨基酸(甘氨酸,牛磺氨酸等)的释放.血铅水平13g,dL的豚鼠的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下降30%一40%,铅可以作为甘氨酸的一种非竞争性拮抗剂_:.作者完成了铅引起的学习记忆过程中脑内氨基酸水平变化的研究.对对照组和铅处理组大白鼠进行操作式学习记忆训练,用微透析探针技术在动物训练前和训练后提取脑内海马区域内脑脊液样品,分析其氨基酸水平的变化.结果表明,铅处理组比对照组学会所需天数大大增加,学习记忆能力大大降低,脑内海马区域的各种氨基酸水平都发生了显着变化,尤其是谷氨酸,甘氨酸等.5铅对基因调控的影响在学习记忆和P的产生过程中都有即早基因c—los,c—iun等的表达.Tischmeyer 等在训练大白鼠完成"Y迷宫"学习后,发现海马c—fosmRNA的表达升高,提示诱导海马c—fos.mRNA的表达是形成长期记忆的必要条件.以后进一步证实只有海马产生长时程的uP并伴有新蛋白合成时才有c—los表达,而短时程的STP没有C—fos表达cAMP可诱导产生长时程的LTP,在介导产生有新蛋白合成的长期记忆中起关键作用.在cAMP传输通路上被递质激活的腺苷酸环化酶产生细胞内的cAMP,然后cAMP与蛋白激酶A(PIC4)的调控亚基结合而释放能转移到细胞核的催化亚基,同时使它与CREB(cAMP反应成分结合蛋白)磷酸化.PKA在位点Ser一133上使CREB磷酸化,并促使CREB与CREB一结合蛋白结合,可易化基本的转录机理,从而激活被CREB一调控的基因.因此cAMP和转录因子CREB5?2001盎广东微量元素科学GuANGD0HGWEILL~.NGYUANSUKEXuE第8卷第9期在长期记h乙中起关键性作用铅对即早基因和CREB的影响已有不少研究.铅可以作用于即早基因c—fos和c —jun,引起mRNA表达的提高.铅可以通过干扰生化通路或第二信使系统改变细胞核以外的基因表达过程.同时,铅也可以改变特异性地依赖于金属离子的转录因子的含量,如锌一指蛋白.铅可以抑制DNA的修复作用,在DNA修复过程中,铅发挥了聚合,结扎等干扰作用,从而抑制DNA的修复作用.铅还可以通过抑制腺苷酸环化酶来间接影响cAMP与PKA调控亚基的结合,从而影响CREB的磷酸化作用,损伤长期记忆.参考文献WdHealthOrgan.Geneve,1994PoeoekS.alBritishMedicalJoumal,l994.309:1189~】l97.ShenXM,etalChildhoodleadPoisoninginChina[AJIntemntSymonChildhoodLeadPosPr ey.ShahghaiChina,1996,8~l8MtmarmL,etalToxicologyLetters,1993,66:105~ll2RuanDY,砒a1.BrainRes,l99814879:1~6.XuYZ,RuanDY,eta1.NeurotoxieologyTeratology.1998,20:69~73.ZhaoWF.RuanDY,etalBrainRes1998(Inpress)SuiL.RuanDY.etalNeurotoxicology&Teratology,2OO0,22(3):381~387. SulL.RnanDY.etalNeurotoxieology&Teratology.2OO0,22(5):741~749 BrostromCO,etalBlochemPhollllaool,1981,30:l395~14o5.GeSY.RuanDY,etalNeurotoxicology,2001(inpress)AIkondonM,etalFEBSLett.1990.261:124~130.MoriyoshiK.eta1.Nature.1991,354:31~37MonyerH,etalNeuron.1994,12:529~540vjiharaH,etalJPharmaeolExper,1993.263:868~875.VteshevV,etalNaunynSe[mfiedebergsArchPhamraca1.1993,347(2)209~213 GuilarteTR,etalNeurosciLett,1992,148:27—30.SuiL,RuanDY,etalPharmacology&Toxicology,2000,87(5):204~210 LasleySM.Neurotoxical,1992,13:625~636.ShinTM,etalPsyehopharmaeology,1978,58:263—269.CostaLG.FoxDABrainRes.1983.276:9-,59~266SierraEM.etalToxicology.1989.59:81~96TischmeyerW,etalBehavNeuralBial,1990,54:165~167.FrankDA,etalCel1.1994,79:5~8FinkelsyelnY96'internationalSymposiumonChildhoodLeadPoisoningPre'*'enfion,199 6,Shn加i,78—82.NathansonJA,etalNature,1975,225:427~429.ChangXY.RuanDY,trochemistry.2001(inpress).6…m…mmm2001年广东微量元素科学GLNGDONGwEIUANGYUANSUKExuE第8卷第9期EffectsofLeadonTract,ReceiverandTransmitterof NeuroninHippocampusandLead'SEffectingMechanismRUANDi—yun(University0fgcieace&TecbnolosyinChina,Hefei230027,China)Abstract:Areviewwith27referencesisgivenOllthee~ctsofleado12tract.receiverandtrans mitterofnellioninhippocampusandLead'seffeetingmechanismincludingthee雎ctsonNMDAreceiver.non—NMDAreceiver,neurontransmitterandgeneticcontrol,etc.Keywords:lead;neuron;hippocompus《广东微量元素科学》荣获第三届广东省优秀科技期刊三等奖根据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广东省科技期刊编辑学会粤科财字[2001]48号文,由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广东省新闻出版局,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和广东省期刊协会联合举办的"第三届广东省优秀期刊评选活动"结果日前已揭晓.据统计,我省现有科技期刊160种.经民意推荐,自荐计分和评选委员台评定,共评出第三届广东省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10种,二等奖20种,三等奖18种.本刊荣获第三届广东省优秀期刊奖三等奖.本刊是一个年轻的杂志,能获得此项荣誉,是与主管部门各级领导,诸位编委,作者和广大读者的宝贵支持分不开的.本刊向所有对本刊做出贡献的同志致以衷心感谢!当然本刊还有许多不足,本刊编辑部一定要戒骄戒躁,再接再励,精益求精,继续努力,把本刊办得更好.使"用微量元索造福人类"的理念更加发扬光大,为社会做出更大贡献7。

NMDA受体与学习记忆的关系及其在全麻机制中的作用

NMDA受体与学习记忆的关系及其在全麻机制中的作用

NMDA受体与学习记忆的关系及其在全麻机制中的作用李强综述薛庆生于布为审校(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麻醉科上海 200025)摘要:突触传递可塑性(synaptic plasticity)一直是神经科学研究的热点。

突触传递长时程增强(long-term potentiation , LTP) 是神经元可塑性的反映,是学习和记忆的神经生物学基础, 反映了突触水平上的信息贮存过程,关于其形成机制的研究主要集中于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的特征及该受体被激活后的细胞内级联反应,NMDA受体通道开放是LTP触发的基础。

而全麻药物能够通过作用于NMDAR影响LTP及学习、记忆的形成。

关键词:NMDAR;LTP;学习;记忆1 前言现代神经科学已证明,哺乳动物及人类中枢神经系统内重要的兴奋性神经递质之一谷氨酸,通过兴奋性氨基酸受体介导一系列高级神经活动。

中枢神经系统内存在着与谷氨酸结合并发挥生理效应的两类受体,即离子型谷氨酸受体(ionotropic glutamate receptors,iGluRs)与代谢型谷氨酸受体。

在iGluRs家族内,根据外源性激动剂的不同,又分为NMDA受体与非NMDA受体,其中后者包括AMPA受体、海人藻酸(kainic acid , KA)受体和L-AP4受体。

NMDA受体与LTP、突触可塑性、学习记忆、神经系统生长发育的可塑性、缺血缺氧损伤、中枢神经系统疼痛传导、POCD及老年性痴呆等神经退行性疾病等都有密切关系[1]。

NMDA受体上有多种配体结合的位点,包括谷氨酸结合位点、甘氨酸结合位点、离子通道的孔隙以及N末端的变构结合位点等,它们以亚型选择的方式调节着受体的活动。

此外,由不同亚基组成的NMDA 受体亚型具有不同的生物学特性[2]。

2 NMDA受体的分子结构及分布N-甲基-D-天冬氨酸(N-methyl-D-aspartate acid,NMDA)受体,是一种特殊的离子通道蛋白,具有独特的门控方式即电压化学门控方式,是学习记忆的关键物质[3]。

神经元的突触可塑性与学习和记忆

神经元的突触可塑性与学习和记忆

神经元的突触可塑性与学习和记忆陈燕*(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脑与认知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01)摘要大量研究表明,神经元的突触可塑性包括功能可塑性和结构可塑性,与学习和记忆密切相关.最近,在经过训练的动物海马区,记录到了学习诱导的长时程增强(longtermpotentiation,LTP),如果用激酶抑制剂阻断晚期LTP,就会使大鼠丧失训练形成的记忆.这些结果指出,LTP可能是形成记忆的分子基础.因此,进一步研究哺乳动物脑内突触可塑性的分子机制,对揭示学习和记忆的神经基础有重要意义.此外,在精神迟滞性疾病和神经退行性疾病患者脑内记录到异常的LTP,并发现神经元的树突棘数量减少,形态上产生畸变或萎缩,同时发现,产生突变的基因大多编码调节突触可塑性的信号通路蛋白,故突触可塑性研究也将促进精神和神经疾病的预防和治疗.综述了突触可塑性研究的最新进展,并展望了其发展前景.关键词NMDA受体相关的突触可塑性,学习,记忆,突触可塑性的机制学科分类号Q42*通讯联系人.Tel:010-64888528Email:chenwsr@yahoo.com收稿日期:2007-10-27,接受日期:2007-11-30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ProgressinBiochemistryandBiophysics2008,35(6):610 ̄619www.pibb.ac.cnReviewsandMonographs在神经系统中,大量神经元通过突触相互联系形成神经回路.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突触主要以谷氨酸为递质,突触前神经元释放谷氨酸,通过突触后的谷氨酸受体(AMPA和NMDA两种亚型),将突触前神经元的信号传递到突触后神经元.谷氨酸与AMPA受体结合,使突触后神经元去极化,从而产生脉冲发放.NMDA受体与谷氨酸结合,将突触前电信号转变成突触后神经元内的Ca2+信号,启动一系列生化级联反应,导致突触的可塑性变化.在神经元树突棘上,谷氨酸受体及其偶联的信号转导通路,通过各种支架蛋白形成突触后致密区(PSD),它含有几百种蛋白质.这种复杂而精巧的棘突结构,是接收突触前信号并进行生化加工的独立单元.树突棘能对接收的大量信号进行神经计算和整合,并依据刺激的方式做出反应,使突触的结构和功能发生相应变化,即形成突触的可塑性.根据突触功能可塑性变化的性质不同,它可分为长时程增强(longtermpotentiation,LTP)和长时程抑制(longtermdepression,LTD).它们均能选择性地修饰行使功能的突触,使突触连接增强或减弱,因而能贮存大量信息,被认为是学习和记忆的神经基础.突触可塑性可分为与传递效率有关的功能可塑性和与信息贮存相关的树突棘形态变化的结构可塑性.突触不仅能通过对AMPA受体通道的修饰,以及AMPA受体插入和迁出突触来增强或抑制突触的传递效率,而且能通过树突棘的增大和萎缩以及棘的消失和新棘的形成使传递效率发生变化.突触可塑性因神经细胞种类、发育阶段、激活方式不同而变化,其形成机制复杂而多样.由于它可能是学习和记忆的神经基础,长期以来一直都是分子和细胞神经生物学的热门研究领域之一.虽然通常认为突触可塑性是学习和记忆的分子机制,但从未在学习和记忆的同时于记忆相关的脑区中记录到相关的LTP.因为动物的记忆形成要经过多次训练,测定LTP的指标取平均值时可能会模糊了个体之间的明显差异.另外,动物在进行学习和记忆时,在大量突触中可能仅有少数或分散的突触被激活,要记录到活性突触的变化也十分困难.同时,已知LTP和LTD均能导致记忆的贮存,不同突触产生的LTP和LTD在群体检测中可能相互抵消.最近这方面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Gruart等[1]报告,在用声音引起小鼠的瞬膜条件反射实验中,声音引起眨眼的同时,在海马区记录到突触后场电位(postsynapticfieldpotential)的陈燕:神经元的突触可塑性与学习和记忆2008;35(6)增强.Whitlock等[2]在经过抑制性躲避训练(inhibitoryavoidancetraining)的大鼠海马中,检测到突触后场电位增强,AMPA受体的GluR1/2亚单位数量的增加,以及GluR1的Ser831磷酸化程度增加.这些变化与高频电刺激诱发的LTP的变化相同.Pastalkova等[3]的实验表明,用激酶(PKMz)的专一的抑制剂阻断大鼠海马已形成的晚期LTP(L-LTP),能使贮存的空间记忆丧失.大鼠在训练中学习到的躲避电击位置的记忆与L-LTP一起消失了.这些实验直接表明,LTP是海马中学习和记忆形成的机制.如果在贮存长期记忆的皮层注入激酶(PKMz)的专一抑制剂使之失活,长期的嗅觉记忆也会很快丧失[4].进一步研究哺乳动物脑中各种类型的突触可塑性与不同类型的记忆的关系,以及不同形式的突触可塑性分子机制,对认识学习和记忆的分子机制有重要的意义.值得指出的是,相当一些与精神迟滞疾病相关的突变基因大多编码突触可塑性信号转导通路中的调节蛋白,深入研究突触可塑性机制将会对一些精神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启示.因而,研究突触的可塑性及其调节机制有重要意义.1突触的功能可塑性1.1突触功能的长时程增强(LTP)神经激活突触后的NMDA受体,可诱导与NMDA受体相关的LTP,造成突触前递质释放的增加,突触后AMPA受体通道的电导增加和兴奋性突触后电流(EPSCs)的增加,用荧光免疫法可观察到突触后致密区(PSD)上AMPA受体以及突触数量的增加.这种突触可塑性是研究最深入的一种.弱刺激引发的早期LTP(E-LTP)促进了突触前谷氨酸的释放,增加了突触后AMPA受体通道的开启、Na+离子的内流以及突触后膜的去极化.同时,活化的CaMKⅡ使AMPA受体GluR1亚单位的Ser831磷酸化,增加了单个受体通道的电导,提高了传递效率.强直刺激诱导的晚期LTP(L-LTP),除了突触效率长时程增强外,还激活了细胞核内的基因转录和蛋白质合成,使LTP得以长时间维持,保证记忆的长期贮存或记忆的巩固.强直刺激造成很强的突触后膜的去极化,启动快速的神经脉冲发放.同时活化了NMDA受体,造成Ca2+内流,激活了通道附近及与通道结合的一些激酶如CaMKⅡ、ERK1/2、PKA、PKC等,通过各种信号转导途径引发一系列的可塑性变化,如突触后致密区AMPA受体的磷酸化修饰,AMPA受体从质膜下的受体库向PSD滑动使受体数量增加[5],AMPA受体迁入仅含NMDA受体的静息突触,使之变为功能性突触[6],树突棘形态变化,激活细胞核内基因表达以及新突触的产生.内流Ca2+与结合在NMDA受体通道上的钙调蛋白(CaM)结合(Ca2+/CaM),并与CaMKⅡ形成复合物使之激活.CaMKⅡ迁移到PSD与NMDA受体的NR2B亚单位结合,使AMPA受体GluR1亚单位的Ser831磷酸化,导致受体通道的电导增加.Ca2+/CaM还激活腺苷环化酶(AC)使PKA活化,造成GluR1亚单位的Ser845磷酸化,增加通道开启的可能性,同时促进GluR4亚单位插入突触中,增加传递效率.活化的CaMKⅡ和PKC还调节AMPA受体亚单位从质膜下受体库中向PSD转移,使受体密度增加.活化的CaMKⅡ能激活Ras-ERK通路,内流Ca2+亦能直接激活Ras鸟苷交换因子(RasGEF)而活化Ras-ERK通路.这条通路的活化能使质膜上的K+通道磷酸化,促进LTP的启动,还能调节AMPA受体向突触的转运,增加传递效率.活化的CaMKⅡ和ERK都能调节树突棘形态的变化和新突触的产生.近来还发现了受体通道类型改变的突触可塑性,即可通透Ca2+的AMPA受体可塑性(calcium-permeableAMPAreceptorplasticity,CARP)[7].受神经刺激活化的突触中,含GluR2亚单位的AMPA受体数量增加,取代通透Ca2+的内向整流通道(含GluR1的AMPA受体),使突触变为不能通透Ca2+的内向非整流通道(含GluR2的AMPA受体).虽然一般认为在LTP期间,NMDA受体的变化对突触传递影响不大,然而在活性诱导下,NMDA受体的组分亦发生一定的变化.含NR2B亚单位的NMDA受体内部化,而含NR2A亚单位的NMDA受体迁入突触补缺,因迁入的受体少于内部化的受体,使LTP期间NMDA受体的反应性减低.在活性突触中维持L-LTP需要与可塑性相关的可塑性因子,亦称标识(Tag),使活性增强的突触能捕获维持LTP所需的各种组分.L-LTP期间在突触中能专一地激活标识的产生,它可能是某些蛋白质、活化的激酶或蛋白质合成装置的组分.在活性突触中,它们截获突触新合成的或前次L-LTP产生的与突触可塑性相关蛋白,使L-LTP得以维611··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Prog.Biochem.Biophys.2008;35(6)持.突触之间能相互竞争截获这些蛋白质,一个突触活性增强会导致另一突触的抑制,说明LTP不仅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而且是竞争性过程[7].维持L-LTP所需的基因转录和蛋白质合成是如何调节的?快速的电信号通过L型钙通道LTCs和NMDAR通道迅速变为流入树突棘的Ca2+信号,形成Ca2+/CaM复合物,通过CaMKⅣ、ERK以及cAMP/PKA等激酶的信号转导途径,将信号转移到细胞核中,激活核内的转录因子CREB(cAMPresponseelementbindingprotein)和DREM(downstreamregulatoryelementmodulator).同时内流的Ca2+可激活细胞质中T淋巴细胞的核因子NFAT(nuclearfactorofactivatedTcell)使之转移到核中,它们都能激活基因表达,产生活性突触中维持LTP所需的蛋白质,以及产生新的功能性突触所需要的蛋白质.如果在动作电位的刺激下,同时抑制了LTCs和NMDA受体的活性,不产生内流Ca2+信号,就不能引起转录的激活.1.2突触功能的长时程抑制(LTD)有多种方法通过不同的信号转导途径诱发LTD,然而经典LTD是通过NMDA受体诱导的.持续低频刺激(0.5~5Hz)下,在海马CA1区激活NMDA受体会造成Ca2+内流,但比诱导LTP造成的Ca2+内流要低得多.Ca2+高亲和性的磷脂酶PP1与Ca2+结合后转移到突触且被激活,使得被CaMKⅡ、PKA和PKC磷酸化的AMPA受体去磷酸化.GluR1亚单位羧基端Ser831的去磷酸化会降低通道的电导,而Ser845的去磷酸化,使得AMPA受体通道开启的可能性降低,造成传递效率下降.同时,Ser845去磷酸化的GluR1亚单位,遭到发动蛋白(dynamin)和网格蛋白(clathrin)调节的内部化,降低了突触传递效率.有较多的证据表明,含GluR2亚单位受体的内部化是LTD产生的关键.阻断NMDA受体活性或螯合内流的Ca2+均能阻断LTD的产生.NMDA受体的NR2A和NR2B亚单位分别和多种信号转导组分相结合,形成复杂的复合物,以此调节LTP和LTD.一些实验指出,NR2B亚单位与突触中的RasGAP(Ras的GTP酶激活蛋白)即SynGAP结合,内流的Ca2+通过SynGAP调节Rap/P38MAPK信号通路使GluR2/3、GluR1亚单位内部化,产生LTD.最近有报告指出,NMDA受体活化激活的P38MAPK,促进调节内吞的小GTPaseRab5与结合GDP的抑制因子GDI结合,使之活化并转移到突触后PSD外的胞吞区,与网格蛋白(clathrin)及接头蛋白AP2结合,调节GluR2/3、GluR1亚单位内部化[9].但对NR2B亚单位与什么信号转导通路结合,调节LTP还是LTD存在不同的见解.Palmer等[10]指出,hippocalin是仅在中枢神经系统中存在的高亲和性Ca2+结合蛋白,在海马CA1区锥体细胞中最富集,诱导LTD时它是NMDA受体内流Ca2+的传感器,通过直接与接头蛋白AP2复合物中的β2-adaptin亚单位结合,调节活性相关的AMPA受体的内吞.LTD期间AMPA受体的内部化机理受到关注但远未清楚.LTP期间主要是含GluR1的AMPA受体迁入突触,而LTD期间主要是含GluR2的AMPA受体从突触迁出.突触的双向可塑性是分别通过AMPA受体的两种不同亚单位的进入和迁出来调节的.那么,下一轮激活突触双向可塑性如何能继续发生?McCormak等[11]最近证明,活性诱导含GluR1的AMPA受体向突触迁入的同时,发生了与活性无关的含GluR1的AMPA受体和含GluR2的AMPA受体的对等交换.在含GluR1的AMPA受体迁入的同时携带了帮助AMPA受体在突触后插入的插座蛋白(slotprotein),以利于受体交换时含GluR2的AMPA受体的插入.这种与活性无关的受体的对等交换缓慢地进行,它不改变突触的强度,但能改变AMPA受体中亚单位的组分,以利于下次突触可塑性的诱导.虽然现已报告了许多类型的LTP和LTD,但它们都与什么类型的记忆相关还需要进行大量深入的研究.2AMPA受体向活性突触的转运是调节突触功能可塑性的重要途径2.1AMPA受体向活性突触的转运除了突触PSD上AMPA受体的修饰改变通道的传导特性之外,突触后AMPA受体的数量在更大程度上决定了突触的快速兴奋性传导的效率,它在突触后的密度受神经活性的调节.AMPA受体亚单位的转录和蛋白质的合成,受体亚单位向突触的转运及内部化,均受到神经活性调节.AMPA受体是由4种亚单位(GluR1~GluR4)组成的四聚体,通常由2个同源或异源二聚体(GluR1/1、GluR2/2或GluR1/2、GluR2/3)组成.GluR1亚单位羧基端是长尾的,GluR3亚单位羧基612··陈燕:神经元的突触可塑性与学习和记忆2008;35(6)端是短尾的,而GluR2和GluR4因剪接方式不同羧基端有的是长尾,有的是短尾.AMPA受体亚单位在内质网合成后经糖基化修饰就组成了二聚体或四聚体,经过在高尔基氏体中进一步糖基化修饰,定向转运到突触外质膜下的受体库中或直接插入突触中.羧基端是长尾的受体亚单位GluR1/4的二聚体以及GluR1-GluR2异源二体在神经活性调节下迁入和迁出突触.短尾的GluR2/3通过组成性循环直接插入到突触中,不受神经活性的调节,而GluR2/3的内吞受神经活性调节.这些受体亚单位都不含马达结构域,不能独立地迁移到突触中.神经元中存在大量支架蛋白和辅助蛋白协助它们转运.一般说来,含有80个氨基酸的PDZ结构域的支架蛋白,能与AMPA受体亚单位羧基端的PDZ结合位点结合,帮助受体亚单位转运到突触中并促进它们在突触后PSD中的定位和聚集.在内质网上新合成的GluR1亚单位通过羧基端的PDZ结合位点与含PDZ结构域的支架蛋白SAP-97结合,有利于GluR1亚单位向突触外的质膜下受体库中转运,亦有利于LTP期间被磷酸化的GluR1迁入到突触中.GluR1亚单位羧基端的PDZ结合位点又能与4次跨膜的蛋白stargzin结合[12],内质网中新合成的GluR1就与stargzin结合,有利于受体亚单位的多聚及从内质网中释放出来.Stargzin作为受体的辅助亚单位,帮助含GluR1亚单位的受体从质膜上运送到突触外的质膜下受体库中.库中贮存了胞内近90%的含GluR1亚单位的受体,stargzin/GluR1亚单位复合物在质膜上可自由滑动,复合物中的stargzin一旦与PSD-95结合就将受体复合物插入到突触表面.在基础条件下这种插入是很缓慢的[12].在神经活性诱导下激活的PKC使GluR1的Ser818磷酸化,这是受体亚单位插入突触的关键步骤[13].同时活化的CaMKⅡ及PKC使stargzin羧基端的多个Ser磷酸化,磷酸化的stargzin羧基端的PDZ结合位点与支架蛋白PSD-95结合,保证了磷酸化的GluR1转移到突触中且聚集在突触表面[14].在活性诱导下GluR1-GluR2异源二聚体依GluR1的方式聚集于突触中.反之,stargzin的去磷酸化会造成GluR亚单位从突触中迁出,导致LTD.Elias等[15]最近报告在未成熟的棘中AMPA受体亚单位通过stargzin与SAP-97结合转运到突触中.在成熟的棘中,AMPA受体亚单位通过与PSD-95和PSD-93的结合转运到突触中.Schlüter等[16]发现PSD-95和SAP-97因N端修饰不同有α和β两种异构体.PSD-95以αPSD-95为主,N端的两个半胱氨酸都棕榈酰基化,以活性无关的方式调节突触中AMPA受体的转运.而βSAP-97是N端含L27结构域的异构体,它以CaMKⅡ活性相关的方式调节突触中AMPA受体的数量.羧基端短尾的亚单位GluR2-GluR3,能与多种含PDZ结构域的蛋白质结合.在胞质内转运受体亚单位的滤泡中GluR2-GluR3就与谷氨酸受体结合蛋白(GRIP)、AMPA受体结合蛋白(ABP)及蛋白激酶C"结合蛋白PICK1结合,有助于受体亚单位向突触的转运.GluR2/3羧基端的PDZ结合位点能与N-乙酰马来酰亚胺-敏感的融合蛋白(N-ethylmaleimide-sensitivefusionprotein,NSF)结合.滤泡中的GluR2/3是通过NSF相关的滤胞膜与胞质膜的融合插入到突触的PSD上.在突触表面和细胞质之间形成快速的不受神经活性调节的组成性循环.GRIP及ABP都是带有6个PDZ结构域的蛋白质,其中,3、5、6的PDZ结构域与GluR2/3羧基端的PDZ结合位点结合.GRIP和ABP亦以PDZ结构域互相结合,形成AMPA受体的超分子复合物,通过抑制受体的内吞使它们定位并聚集于突触表面.这种结合受到神经活性的调节,神经活性激活的PKC可使GluR2的PDZ结合位点中Ser880磷酸化而解离与GRIP/ABP的结合,且促进含PDZ结构域的PICK与GluR2的结合,减少AMPA受体的聚集,使受体亚单位GluR2/3内部化,造成长时程抑制(LTD).同时SNAP(NSF的结合蛋白)与GluR1的结合会使PICK离解,有利于AMPA受体在突触上的稳定.GRIP/ABP与GRIP相关蛋白GRASP-1(一种鸟苷交换因子RasGEF)的结合,有可能通过Ras信号传导来调节AMPA受体的分布.最近,Ju等[17]利用二砷酸染料与羧基端带有4个半胱氨酸的AMPA受体亚单位(GluR1和GluR2)的结合,在神经活性诱导下,AMPA受体向突触转运时,区别出已存在于胞内的AMPA受体和在突触中新合成的AMPA受体向突触的转运.进一步证实了神经活性的诱导会激活树突中新的受体亚单位的合成,树突内AMPA受体的亚单位和新合成受体的亚单位均向活性突触中转运,这是突触传递效率增强的一个重要原因.2.2调节AMPA受体转运的信号通路GluR1受体亚单位向突触的转运受神经活性的613··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Prog.Biochem.Biophys.2008;35(6)调节,神经活性激活NMDA受体产生内流的Ca2+信号,通过多种信号转导途径调节GluR1受体亚单位的胞吞、胞吐和向突触的迁移.一条重要的通路是内流的Ca2+与CaM结合后,激活结合在NMDA受体NR2B亚单位上的CaMKⅡ激酶,活化的CaMKⅡ调节RasGEF或RasGAP的活性,从相反的两个方向调节Ras-ERK通路活性,促进AMPA受体迁入突触或内吞[18].同时结合了Ca2+的钙调蛋白(Ca2+/CaM)亦可直接激活结合在NMDA受体NR2B亚单位上的RasGEF(RasGRF1)使Ras活化,激活Ras-ERK通路,使AMPA受体的GluR1及GluR1/GluR2亚单位在神经活性的驱动下向突触中迁移[19].使人们意外的是,与细胞增殖和分化相关的信号转导通路Ras-ERK的激酶ERK1/2在成熟的神经元中大量富集,在一个不再增殖和分化的神经元中,这条信号通路调节着树突棘的功能和结构变化.用MEK(MAPK/ERK的激酶)的抑制剂P98059和U0126处理海马神经元,抑制ERK1/2活性的同时检测到NMDA受体相关的LTP被阻断.用定时的成像技术可观察到在重复的去极化形成LTP的海马神经元中,有丝状伪足和新棘的形成.用U0126处理就观察不到丝状伪足和新棘的形成.说明Ras-ERK通路不仅与突触的功能可塑性相关,与突触结构可塑性也相关[19].Ras还能激活膜结合的ERK1/2库,使质膜上的Kv4.2K+通道磷酸化而促进LTP的起始.海马CA1区和CA3区中NMDA受体无关的LTP,以及扁豆体中的LTP都与Ras-ERK信号通路相关.单眼剥夺后,对侧视皮层优势柱重建突触联系时亦要求Ras-ERK信号通路的转导.RasGEF敲除小鼠,在水迷宫训练中丧失了记忆水下平台的能力.这些都表明损坏这条信号转导通路就破坏了记忆,RAS-ERK信号通路调节着突触传递的变化和新的突触回路的形成.突触中活化的CaMKⅡ可将质膜下受体库中谷氨酸受体亚单位的结合蛋白stargzin磷酸化,而活化的PP1可使stargzin去磷酸化,从两个方向调节AMPA受体进出突触.这是GluR1及GluR1/GluR2亚单位迁入或迁出突触的另一种调节方式[12].突触中内流的Ca2+还可以激活PI3K信号转导通路.内流Ca2+激活CaMKⅡ/Ras,活化的Ras结合到邻近的与AMPA受体结合的肌醇磷脂激酶(PI3K)上,使它活化并产生三磷酸肌醇磷脂(IP3),IP3结合到转运AMPA受体的滤泡膜上,促进滤胞的胞吐,使突触中AMPA受体增加[20].近年来随着对LTP和LTD调节机理的深入研究,人们发现PSD上的NMDA受体和与它相关的多种信号传导通路的组分之间有着精细和复杂的结构联系,使它们能自如地控制LTP和LTD的产生.突触中Ras超家族的小GTPase(Ras,Rap)受到它们的活化因子(GEF)和失活因子(GAP)的调节,能在结合GTP的活性状态和结合GDP的失活状态之间转换,是控制AMPA受体转运的分子开关.活化的NMDA受体通道如有大量Ca2+内流,能激活RasGEF与NMDA受体亚单位的结合,活化Ras.如仅有低水平Ca2+内流则激活RapGEF与NMDA受体亚单位的结合活化Rap.活化的Ras激活P42/P44MAPK,调节含GluR1亚单位的受体进入突触,而活化的Rap激活P38MAPK调节含GluR2的AMPA受体内部化,是两个作用相反的信号传导通路[21].应用NMDA受体亚单位NR2A和NR2B的专一性抑制剂,研究突触可塑性的调节机理,Liu等[22]发现NR2A亚单位调节突触的增强(LTP)而NR2B亚单位则调节突触的抑制(LTD).Krapivinsky等[18]报告NMDA受体的NR2B亚单位与Ras的鸟苷交换因子RasGRF1结合,使ERK信号通路直接与NMDA受体结合.NMDA受体活化形成的Ca2+/CaM与RasGRF1结合使Ras活化,激活了Ras/ERK通路引发LTP.随后有研究指出,出生后至7天的海马神经元突触中,NMDA受体以NR2B亚单位为主,NR2B亚单位通过RasGEF激活Ras-ERK通路调节LTP.在成熟的海马神经元(>P21)的突触中NMDA受体以NR2A亚单位为主,由NR2A亚单位通过CaMKⅡ及RasGEF调节Ras-ERK通路,引发突触的LTP.但NR2A亚单位与Ras-ERK信号通路的偶联还不清楚.而P7~P8的海马神经元通过PKA调节LTP,且与CaMKⅡ无关.最近Barria等[23]指出,突触中NMDA受体NR2亚单位的羧基端都能直接与CaMKⅡ结合,并与Ras-ERK信号通路偶联.NR2B亚单位的羧基端以高亲和性与CaMKⅡ结合,而NR2A亚单位与CaMKⅡ结合的亲和性较低,活化的NR2B亚单位激活CaMKⅡ/Ras/ERK通路诱发LTP要比NR2A亚单位通过该通路诱发LTP强得多.当有充分Ca2+进入突触时,NR2A亚单位可以诱发LTP.同时,突触中存在的异源NMDA受体如NR1/NR2A/NR2B和NR1/NR2B都614··陈燕:神经元的突触可塑性与学习和记忆2008;35(6)含有NR2B亚单位,它们与CaMKⅡ的结合能诱发LTP.NMDA受体中NR2A/2B亚单位含量的变化调节着由CaMKⅡ活性诱发的LTP的强度.然而Massey等[24]和Kim等[25]指出,无论皮层或海马神经元中NMDA受体的NR2B亚单位均能与突触中的RasGAP即SynGAP形成一个复合物,主要定位在突触外质膜上.如果抑制了突触间隙中谷氨酸的回摄,突触外含NR2B亚单位的NMDA受体被谷氨酸激活,通过SynGAP/Rap/P38MAPK通路使Glu2/3及GluR1内吞而诱发LTD[25].在突触中则以含NR2A亚单位的NMDA受体为主,它的活化通过Ras/ERK通路促进GluR1亚单位向突触中积聚而诱发LTP.Krapivinsky等[26]进一步报告,PSD上的NMDA受体的NR2B亚单位与一个含有13个PDZ结构域的支架蛋白MUPP1结合,SynGAP及CaMKⅡ也分别与MUPP1结合,它们形成了一个与受体结合的大的复合物(SynGAP-MUPP1-CaMKⅡcomplex),以此与Rap-P38MAPK信号通路偶联.基础条件下,复合物中的SynGAP被CaMKⅡ磷酸化而失活,激活了Rap及P38MAPK,会使AMPA受体亚单位的内吞增加,降低突触的传递效率.而NMDA受体活化后Ca2+/CaM就与复合物中的CaMKⅡ结合,使CaMKⅡ解离下来,与受体结合的SynGAP去磷酸化而活化,从而使Rap及P38MAPK失活,抑制了AMPA受体亚单位的内吞,使PSD上受体的点状聚集增加,突触的传递效率增加,引起LTP.他们还发现,SynGAP调节Rap活性的能力远高于Ras.Berberich等[27]注意到电刺激过表达NR2B亚单位的转基因小鼠,诱导的LTP明显增强,学习和记忆的能力亦增强.同时过表达转运NR2B亚单位的动力蛋白FIK17的转基因小鼠,亦可造成NR2B亚单位表达的增强、LTP的增强以及学习和记忆的增强.为研究NR2亚单位对诱导突触可塑性的作用,最近他们用NMDA受体NR2亚单位的专一抑制剂进行实验,发现用抑制剂NVP-AAM077阻断NR2A亚单位通道活性,强直刺激仍能诱导LTP,说明NR2B亚单位的激活能诱发LTP.无论NR2A和NR2B亚单位的专一抑制剂或非专一性抑制剂都只能减低40%的LTP,不能全部阻断LTP.说明NR2的2个亚单位对诱导LTP并无选择性.以上结果还有不少的矛盾,但不能排除采用的神经元和实验条件上存在差异.虽然对NMDA受体的NR2B亚单位与哪种信号通路偶联,它诱导突触的增强还是减弱有着不同的看法,且NR2A亚单位与Ras/ERK通路的连接还不清楚,但可以确定突触中NR2A亚单位的激活可以诱发LTP,突触中NR2B亚单位的激活亦可以诱发LTP,同时突触外NR2B亚单位与SynGAP的结合通过Rap/P38MAPK通路可诱发LTD.3突触的结构可塑性树突棘是树突上兴奋性突触的突触后部分.棘头通过一个细小的颈部与树突的轴连接,是含有谷氨酸受体的功能单位,亦是一个整合输入信息和进行生化加工过程的独立单元,人们相信它可能是记忆贮存的地方.用定时的双光子激光扫描显微镜(time-lapsetwophotonlaser-scanningmicroscopy)可连续观察树突棘变化.绿色荧光蛋白标记神经元的actin,观察到静息条件下树突棘是一个不断运动着的结构,大小和形状各异.棘中富含actin纤维,在棘颈和棘头的中心actin纤维成束状排列,棘头的周围actin纤维成网络状排布.棘中的actin处于永恒的变化中,仅有5%的actin是稳定的,绝大部分的actin在2min内全部转换.棘的形状和大小决定了棘中AMPA受体的数量.蘑菇状的大棘头中AMPA受体高度聚集在PSD上(150个AMPA受体/棘),是高效传递的突触.小棘头及丝状伪足中仅有NMDA受体,不含AMPA受体,可能是静息突触.大部分树突棘在几个月期间是稳定的,约5%的棘会出现发生或消失的变化.在神经活性诱导下可见到棘形态的双向变化及棘的发生和消失.这种结构可塑性的改变伴随着突触强度的可塑性变化[28].经典的电生理方法无法检测单个棘的突触后谷氨酸受体的敏感性,也不能直接测定AMPA受体数量.封闭的硝基吲哚谷氨酸甲氧基衍生物(MN1-glutamate)可被双光子激光激活,能从三维方向对单个树突棘释放谷氨酸,并通过荧光成像观察被激活的树突棘的变化[29].在谷氨酸诱导LTP期间,刺激后20s即可见到棘变大,变化高峰在60s,有些棘的变化持续1h以上.蘑菇状棘头(大棘)瞬时变大,但会较快恢复原状.仅含NMDA受体的小棘会持续增大且伴有AMPA受体迁入.进一步研究发现,棘颈的形态(长度和直径)决定了活化的突触中内流Ca2+的浓度和维持的时间.蘑菇状大棘的棘颈短粗,突触后内流Ca2+升高后容易扩615··。

GABA受体调节海马神经元兴奋性及其影响

GABA受体调节海马神经元兴奋性及其影响

GABA受体调节海马神经元兴奋性及其影响海马神经元是大脑中重要的神经元群体之一,对于学习、记忆以及情绪调节等功能起着关键作用。

GABA受体在海马神经元中起着调节其兴奋性的重要作用。

本文将探讨GABA受体对海马神经元兴奋性的调节机制以及其可能的影响。

GABA受体是一类离子通道受体,主要分为GABAA受体和GABAB受体两类。

GABAA受体为典型的离子通道受体,其活化可以增加Cl-离子通透性,从而使细胞内Cl-浓度增加,使细胞处于抑制性状态。

与之不同的是,GABAB受体是G蛋白偶联受体,其活化可以通过抑制腺苷酸环化酶的活性,间接抑制细胞内环磷酸腺苷(cAMP)的形成,从而抑制海马神经元激活。

GABAA受体在海马神经元中的存在广泛,作为主要的抑制神经递质受体,它调节了海马神经元的兴奋性。

该受体的活化不仅限制了神经元的过度兴奋,还参与到了长时程抑制(LTI)的形成。

LTI是一种长时程的抑制性调节机制,可在神经元间产生长时间的神经抑制效应。

GABAA受体通过LTI的形成抑制海马神经元的兴奋状态,对于学习和记忆的正常进行具有重要意义。

GABAB受体在海马神经元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海马神经元的活动主要受到游离的钙离子浓度的调控,而GABAB受体的活化可以抑制突触前钙离子通道的开放,减少内钙离子浓度的增加,从而抑制海马神经元的兴奋性。

此外,GABAB受体的活化还可以通过抑制辅助电流(Ih)的通透,降低神经元的脉冲放电频率。

这些机制共同作用,使得GABAB受体调节海马神经元的兴奋性,并维持海马神经元的稳态。

GABA受体的调节海马神经元兴奋性对于大脑的正常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适度的GABAA受体活化能够抑制过度兴奋的神经元,保持神经活动的平衡。

这对于抑制过度兴奋性活动、避免癫痫等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至关重要。

其次,GABAA受体通过LTI的形成可以调节学习和记忆的过程。

学习和记忆是复杂的神经活动过程,涉及到多个脑区和神经递质的协调作用。

PICK1/AMPA在药物成瘾后伏隔核突触可塑性中的研究进展

PICK1/AMPA在药物成瘾后伏隔核突触可塑性中的研究进展

行心 脏彩 超 检查 了解 心脏 腔室 大小 、 心室 功 能 。 左
药效。⑤使用过程 中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 可能 尽
最大 限度 避免 副反应 的发 生 , 又达 到 治疗 目的。
( 稿 日期 :0 20 -5 收 2 1-3 ) 0
常会促使死亡。预激综合征合并房颤的发生机制 可能与旁路电生理特性 、 旁路对心房 电生理特性 的
物成瘾 的过程 ?其调 节蛋 白 PC 1 Poe t a— I K ( rt ni e c i nr
m ty-一oaoepoi i ai, M A) 体 是 由 e l i xzl rpo c c A P 受 h 4s n d Gu 1 IR - 4亚基 组成 的一种 离子 型谷 氨酸 受体 , 兴 在 奋性 突触 传递 中起重 要作 用 。可 卡 因成 瘾 的动 物 停药后 N c中 Gu 1和 Gu 2 3在 膜 上 与胞 内 A lR lR / 表达的比值增加 , 并且 与行 为敏化 的增强程度相
哕音 明显 减 少 , 电监 护 示 : P 10 10 H , 心 B 5 / 1mm g HR l0 p S O 3 ,引 流 出 尿 液 8 0 l 1b m, P 29 % 0m。
室率快 和 R R问期极 不规整 的特点 , 与室 速相鉴 — 并 别 。心律平是I c类抗心律失 常药 , 有较 强 的钠拮 具
Q S群 , 诊 为室 速 , 时应 注 意预 激 房 颤 时心 R 易误 此
15 静 脉注射 , 2 mg 速尿 4mg地 塞 米 松 1mg 脉 0 、 0 静 注 射 , 酸甘油 1mg 脉 滴 注 ( 据 血 压调 整 滴 硝 0 静 根 速 ) :0行 股静 脉穿 刺 抽 出血 液 40 l 。9 2 8 m 以减 少 回心血量 。9 3 者诉 心 慌 喘 气 有所 好 转 , 部 :5患 肺

基于斑马鱼模型研究木蝴蝶苷A的抗阿尔茨海默病活性和作用机制

基于斑马鱼模型研究木蝴蝶苷A的抗阿尔茨海默病活性和作用机制

山东科学SHANDONGSCIENCE第36卷第6期2023年12月出版Vol.36No.6Dec.2023收稿日期:2023 ̄01 ̄31基金项目:济南市 新高校20条 项目(2021GXRC106)ꎻ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科教产融合试点工程项目(2022PY033ꎬ2022JBZ01 ̄06)作者简介:时瑞碟(1997 )ꎬ女ꎬ硕士研究生ꎬ研究方向为神经药理学ꎮE ̄mail:shiruidie@163.com∗通信作者ꎬ靳梦(1985 )ꎬ女ꎬ博士ꎬ研究员ꎬ硕士生导师ꎬ研究方向为神经系统疾病模型建立和神经药理学ꎮE ̄mail:mjin1985@hotmail.com张秀军(1966 )ꎬ男ꎬ博士ꎬ教授ꎬ博士生导师ꎬ研究方向为药理学㊁毒理学ꎮE ̄mail:zhangxiujun66@163.com基于斑马鱼模型研究木蝴蝶苷A的抗阿尔茨海默病活性和作用机制时瑞碟1ꎬ2ꎬ高鑫2ꎬ王宝堃2ꎬ高代丽2ꎬ靳梦2∗ꎬ张秀军1∗(1.华北理工大学心理与精神卫生学院ꎬ河北唐山063200ꎻ2.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山东省科学院药物筛选技术重点实验室ꎬ山东济南250103)摘要:基于六水合氯化铝诱导的斑马鱼阿尔茨海默病模型ꎬ探究木蝴蝶苷A的抗阿尔茨海默病活性及作用机制ꎮ将受精后3d的野生型AB品系斑马鱼随机分为阴性对照组ꎬ80μmol/L六水合氯化铝模型对照组ꎬ80μmol/L六水合氯化铝与6μmol/L多奈哌齐阳性对照组ꎬ80μmol/L六水合氯化铝与不同浓度(5㊁10㊁20μmol/L)木蝴蝶苷A受试物组ꎮ斑马鱼受精后6dꎬ利用明暗交替行为学实验观察不同处理组斑马鱼行为差异并分析其变化ꎻ通过硫黄素S染色测定各组斑马鱼头部Aβ斑块沉积数ꎻ采用酶活测定试剂盒检测各组斑马鱼乙酰胆碱酯酶活性ꎻ以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自噬相关基因(beclin1㊁ulk1b㊁ulk2和atg7)的表达变化ꎻ借助分子对接技术验证木蝴蝶苷A与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㊁ulk1b㊁ulk2和atg7)结合的可靠性ꎮ结果表明ꎬ木蝴蝶苷A缓解了六水合氯化铝造成的斑马鱼运动障碍ꎬ降低了Aβ斑块沉积数和乙酰胆碱酯酶活性水平ꎬ使自噬相关基因的异常表达趋于正常ꎮ该研究初步揭示了木蝴蝶苷A能够缓解六水合氯化铝诱导的斑马鱼运动障碍ꎬ其机制可能与激活细胞自噬有关ꎬ这为木蝴蝶苷A的临床应用及其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相关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ꎮ关键词:阿尔茨海默病ꎻ六水合氯化铝ꎻ自噬ꎻ斑马鱼ꎻ木蝴蝶苷A中图分类号:R965㊀㊀㊀文献标志码:A㊀㊀㊀文章编号:1002 ̄4026(2023)06 ̄0028 ̄10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志码(OSID):Anti ̄AlzheimerᶄsdiseaseactivityoforoxinAanditsmechanismofactionbasedonzebrafishmodelSHIRuidie1ꎬ2ꎬGAOXin2ꎬWANGBaokun2ꎬGAODaili2ꎬJINMeng2∗ꎬZHANGXiujun1∗(1.CollegeofPsychologyandMentalHealthꎬNorthChina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ꎬTangshan063200ꎬChinaꎻ2.KeyLaboratoryofDrugScreeningTechnologyofShandongAcademyofSciencesꎬBiologyInstituteꎬQiluUniversityofTechnology(ShandongAcademyofSciences)ꎬJinan250103ꎬChina)AbstractʒToinvestigatetheameliorativeeffectsoforoxinAonAlzheimerᶄsdisease(AD)andtheunderlyingmechanismofactionꎬazebrafishADmodelinducedbyaluminumchloridehexahydrate(AlCl3)wasused.Wild ̄typezebrafishABlarvaeat3dpf(dayspostfertilization)weredividedintodifferentgroupsꎬincludingnegativecontrolgroupꎬAlCl3(80μmol/L)modelcontrolgroupꎬAlCl3(80μmol/L)combinedwithdonepezil(6μmol/L)positivecontrolgroupꎬandAlCl3(80μmol/L)combinedwithdifferentconcentrations(5ꎬ10ꎬand20μmol/L)oforoxinAtestgroup.At6dpfꎬzebrafishbehaviorwasmonitoredandanalyzedusingzebrafishlight ̄darklocomotiontest.AβdepositioninzebrafishheadswasassayedbythioflavinSstaining.Acetylcholineassaykittestedacetylcholinesterase(AchE)activity.Inadditionꎬtheexpressionofautophagy ̄relatedgenes(beclin1㊁ulk1b㊁ulk2andatg7)wastestedbyreal ̄timequantitativepolymerasechainreaction.MoleculardockingwasperformedtovalidatetheinteractionbetweenoroxinAandautophagy ̄relatedprotein(beclin1㊁ulk1b㊁ulk2andatg7).TheresultsindicatedthatoroxinAsignificantlyrelievedthedyskinesiaandinhibitedAβdepositionandAchEactivityofzebrafishinducedbyAlCl3.Theexpressionofautophagy ̄relatedgenestendedtobenormalafteroroxinAtreatment.ThisstudypreliminarilyrevealedthatoroxinAalleviatedAlCl3 ̄inducedADsymptomsinzebrafishꎬwheretheunderlyingmechanismofactionispossiblyassociatedwithactivatedautophagyꎬprovidingatheoreticalbasisfortheclinicalapplicationoforoxinAanditsrelatedresearchintreatingAD.KeywordsʒAlzheimerᶄsdiseaseꎻaluminumchloridehexahydrateꎻautophagyꎻzebrafishꎻoroxinA㊀㊀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ᶄsdiseaseꎬAD)是一种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ꎬ主要病理特征是细胞外β ̄淀粉样蛋白(amyloidβ ̄proteinꎬAβ)斑块的沉积和细胞内神经原纤维缠结的形成[1]ꎮAD的发病机制复杂多样ꎬ目前广为认可的发病机制假说包括淀粉样蛋白级联假说㊁tau蛋白异常磷酸化假说㊁胆碱能假说等[2]ꎮ目前针对AD的治疗ꎬ主要是胆碱酯酶抑制剂(多奈哌齐㊁加兰他敏和卡巴拉汀)和N ̄甲基 ̄D ̄天冬氨酸受体拮抗剂(美金刚)[2]ꎮ这些药物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AD患者的行为和认知障碍ꎬ但并不能治愈或者预防该疾病ꎮ自噬是细胞自我降解的过程ꎬ在去除错误折叠或聚集的蛋白质㊁清除受损细胞器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3]ꎮ研究表明自噬的增强能够降低人神经元细胞中tau蛋白的过度磷酸化ꎬ缓解AD小鼠模型的记忆障碍[4]ꎮ杜仲雄花通过调节自噬基因异常表达来改善AD样症状[5]ꎮ自噬与AD病理之间存在复杂的联系ꎬ这表明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㊁ulk2㊁ulk1b和atg7)可能是AD治疗的重要靶点ꎮ中药木蝴蝶来源于紫葳科植物木蝴蝶的干燥成熟种子ꎬ具有清肺利咽㊁疏肝和胃等作用[6]ꎮ木蝴蝶苷A是木蝴蝶提取而得到的一种黄酮类物质ꎮ研究表明ꎬ木蝴蝶苷A具有抗氧化㊁抗炎㊁抗病毒㊁抗癌等特性ꎬ但目前还缺乏关于木蝴蝶苷A对神经系统疾病作用的研究[7 ̄8]ꎮ斑马鱼是人类疾病和药物开发的理想模型系统ꎬ常用于研究AD㊁帕金森病㊁精神分裂症等神经退行性疾病ꎮ六水合氯化铝诱导的斑马鱼AD模型ꎬ是一种比较成熟的能够反映AD主要特征性病理变化的体内动物模型[9]ꎮ本研究中ꎬ我们使用六水合氯化铝诱导的斑马鱼AD模型ꎬ通过观察并记录斑马鱼的行为表现ꎬ检测乙酰胆碱酯酶(acetylcholinesteraseꎬAchE)的活性和Aβ斑块沉积以及测定自噬相关基因的表达变化ꎬ从而分析木蝴蝶苷A对六水合氯化铝诱导的斑马鱼AD症状是否具有缓解作用ꎬ并对其机制进行探究ꎮ1㊀仪器与材料1.1㊀实验仪器Z ̄A ̄S5斑马鱼养殖系统(上海海圣公司)ꎻZebraLab3.3Zebrabox斑马鱼行为分析仪(法国Viewpoint公司)ꎻHPG ̄280BX光照培养箱(东联电子技术开发有限公司)ꎻ13720实时荧光定量PCR仪器(瑞士Roche诊断产品有限公司)ꎻC1000Touch梯度PCR仪(美国Bio ̄Rad公司)ꎻFV1200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日本Olympus公司)ꎻNanoDropOne超微量分光光度计(上海基因生物技术国际贸易有限公司)ꎻSpectraMR全波长酶标仪(美国Dynex公司)ꎮ1.2㊀实验材料木蝴蝶苷A(批号DM0028ꎬ纯度ȡ96%ꎬ成都乐美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ꎻ六水合氯化铝(批号A112511ꎬ纯度99.99%ꎬ上海阿拉丁生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ꎻ盐酸多奈哌齐(批号D129948ꎬ纯度ȡ98%ꎬ上海阿拉丁生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ꎻRNA快速提取试剂盒(批号312423AXꎬ北京艾德莱生物科技有限公司)ꎻ逆转录试剂盒(批号E047 ̄01Bꎬ苏州近岸蛋白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ꎻBCA蛋白浓度测定试剂盒(批号************ꎬ上海碧云天生物技术有限公司)ꎻ实时荧光定量PCR试剂盒(批号E096 ̄01Bꎬ苏州近岸蛋白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ꎻ硫磺素S(批号MKCH4108ꎬ美国Sigma公司)ꎻAchE活性检测试剂盒(批号20200829ꎬ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ꎻN ̄苯基硫脲(批号P7629ꎬ美国Sigma公司)ꎻ0.3%TritonX ̄100(批号3466850ꎬ上海生工生物工程有限公司)ꎻ柠檬酸钠抗原修复液(1ˑ)(批号20190322ꎬ北京索莱宝科技有限公司)ꎻ4%多聚甲醛(批号71041800ꎬ北京兰杰柯科技有限公司)ꎮ1.3㊀斑马鱼品系野生型AB品系斑马鱼由山东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提供ꎮ将成年斑马鱼饲养在恒温28ħ的养殖系统中ꎬ每天同一时间段给与14h/10h的光照循环ꎬ定点喂食两次丰年虾ꎮ将成年斑马鱼按照2:2的雌雄比例于前一天分别放置于鱼缸中ꎬ用挡板将雌雄鱼分开ꎬ并于第二天早上8:30抽取挡板ꎬ大概2h后ꎬ将鱼缸中的鱼卵转移到玻璃缸中ꎬ并加入5g/L的亚甲基蓝ꎬ之后放置在恒温28ħ的光照培养箱中培养ꎮ2㊀方法2.1㊀实验分组及处理将受精后3d的斑马鱼随机转移到6孔细胞培养板中ꎬ之后将斑马鱼随机分为6个组:阴性对照组ꎬ六水合氯化铝(80μmol/L)模型对照组ꎬ六水合氯化铝和不同浓度(5㊁10和20μmol/L)木蝴蝶苷A受试物共处理组ꎬ六水合氯化铝和多奈哌齐(6μmol/L)阳性对照组ꎮ每天给药一次ꎬ之后放置在光照培养箱中培养ꎮ在斑马鱼受精后6d进行明暗交替行为学观察ꎬAchE活性检测ꎬ斑马鱼头部Aβ斑块数检测和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自噬相关基因的表达ꎮ2.2㊀明暗交替行为学观察将受精后6d的斑马鱼(n=32)分别吸入到48孔板中ꎬ每孔加入1mL的养鱼水ꎮ将斑马鱼置于行为学观测箱中在100%光照环境中适应10minꎬ之后进行60min包括3组明暗交替循环(10min黑暗ꎬ10min光照)的行为学测试ꎮ实验结束后利用Zebrabox斑马鱼行为分析仪对斑马鱼的游动轨迹㊁游动速度和游动距离进行分析ꎮ2.3㊀AchE活性检测将药物处理结束的受精后6d的斑马鱼(n=100)收集在1.5mL的离心管中ꎬ每管加入200μL的生理盐水ꎬ之后用破碎机进行破碎匀浆ꎮ以11000r/min的转速在4ħ离心10min后取上清液ꎬ之后按照BCA蛋白浓度测定试剂盒说明书进行操作ꎬ用全波长酶标仪测定562nm处的光密度值(opticaldensityꎬOD)并计算样品的蛋白浓度ꎮ之后根据AchE活性检测试剂盒的说明书ꎬ稍作修改后进行实验ꎮ具体操作为分别吸取双蒸水㊁底物缓冲液和显色应用液各5㊁50㊁50μL配置空白管所需溶液ꎻ分别吸取标准液㊁底物缓冲液和显色应用液各5㊁50㊁50μL配置标准管所需溶液ꎻ分别吸取各组斑马鱼样品蛋白上清液㊁底物缓冲液和显色应用液各5㊁50㊁50μL配置不同处理组的测定溶液ꎮ之后将各组配置好的溶液振荡混匀后加入到96孔板中ꎬ每个处理组5次重复ꎮ在37ħ恒温培养箱中孵育20min后ꎬ每孔加入10μL的透明剂和3μL的抑制剂ꎮ在室温下放置15min后ꎬ使用酶标仪在412nm波长和0.5cm光径处测定OD值ꎬ之后根据各样品组的OD值和浓度ꎬ计算得出各处理组的AchE活力ꎮ2.4㊀斑马鱼头部Aβ斑块数检测将受精后的斑马鱼卵收到养鱼缸之后ꎬ加入1mg/mL的N ̄苯基硫脲以抑制黑色素的形成ꎮ每天同一时间换一次液ꎬ其他药物处理方法同2.1节所述ꎮ将4%多聚甲醛处理后的受精后6d的斑马鱼放入4ħ冰箱中过夜ꎮ第二天使用磷酸缓冲盐缓冲液(phosphatebufferedsalineꎬPBS)将斑马鱼清洗3次ꎬ每次10minꎮ将清洗完的斑马鱼使用1%的琼脂凝胶固定后ꎬ进行酒精梯度脱水ꎬ二甲苯透明ꎬ石蜡浸润ꎮ之后将处理完的蜡块ꎬ以7μm间距进行横切切片ꎮ脱蜡之后在室温下用PBS洗涤切片5minꎬ重复3次ꎮ吸干水分ꎬ用免疫组化笔将载玻片上的组织框起来ꎮ然后按照3μL:1mL比例配制0.3%TritonX ̄100和柠檬酸钠抗原修复液(1ˑ)ꎬ混匀后加到框起来的组织上ꎬ在4ħ冰箱孵育20min后ꎬ用PBS清洗2次ꎬ每次5minꎮ用滤纸将载玻片上的PBS完全吸干后ꎬ在免疫组化笔圈住的部分加入0.3%硫黄素Sꎬ并放入4ħ冰箱避光过夜ꎮ第二天用PBS在避光环境下洗涤切片10minꎬ重复3次ꎬ之后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观察斑马鱼头部Aβ斑块沉积状况并进行拍照ꎮ使用Image ̄ProPlus5.1分析图像ꎬ并计数斑马鱼头部Aβ斑块沉积数ꎮ2.5㊀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自噬相关基因的表达将药物处理结束的受精后6d的斑马鱼(n=30)收集在1.5mL的离心管中ꎬ每管加入500μL的裂解液ꎬ之后用破碎机进行破碎匀浆ꎮ按照RNA快速提取试剂盒的说明书进行RNA提取后ꎬ利用超微量分光光度计检测不同组别斑马鱼的RNA浓度ꎮ之后立即使用C1000Touch梯度PCR仪将RNA进行逆转录ꎬ将逆转录得到的cDNA进行稀释ꎬ之后根据实时荧光定量PCR试剂盒说明书ꎬ加入相应的引物ꎮ用实时荧光定量PCR仪对基因进行扩增ꎬ扩增结束后ꎬ用Cq值计算各组样品基因的差异表达ꎬ选用rpl13a为内参ꎬ目的基因与内参基因的Cq差值用ΔCq表示ꎬΔΔCq值为各样品的ΔCq值与Ctl组ΔCq值平均数的差值ꎬmRNA的相对表达量根据2-ΔΔCq相对定量法计算ꎬ每组设置3个重复组ꎮ引物序列见表1ꎮ表1㊀实时荧光定量PCR所需引物序列信息TablePCRrpl13a上游:TCTGGAGGACTGTAAGAGGTATGC下游:AGACGCACAATCTTGAGAGCAGbeclin1上游:GTTCAGGTGGTCTGCGTTTT下游:GCAAACAGAAGCCAGTGTCAulk1b上游:AGGCCGAAAGTCTCACTTCA下游:AGCCATGTACATCGGAGACCulk2上游:ACCTCTGATTGGCTGACAAAAT下游:GAGATTGCAAGAGGCTTGAGTTatg7上游:AGAGTCCAGTCCGATGTC下游:AGAAGTAACAGCCGAGACG2.6㊀分子对接的准备过程木蝴蝶苷A的3D结构从PubChem(https://pubchem.ncbi.nlm.nih.gov/)数据库中下载ꎬ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㊁ulk1b㊁ulk2和atg7)的3D结构从ProteinDataBank(https://www.rcsb.org/)数据库下载ꎮ使用薛定谔分子对接软件对自噬相关蛋白进行加氢㊁去水等处理ꎬ之后将自噬相关蛋白和木蝴蝶苷A进行对接ꎬ以对接分数作为分子对接的结果ꎬ最后借助Pymol进行可视化分析ꎮ2.7㊀统计分析使用GraphPadPrism7.0通过单向方差分析和双向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分析ꎬ结果用xʃs表示ꎬ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ꎮ3㊀结果3.1㊀木蝴蝶苷A具有缓解六水合氯化铝诱导的斑马鱼运动障碍作用如图1(a)和1(b)所示ꎬ与空白对照组的斑马鱼相比ꎬ六水合氯化铝模型对照组中斑马鱼的游动总距离明显变短(P<0.001)ꎬ游动速度减缓ꎮ与六水合氯化铝模型对照组相比ꎬ不同浓度的木蝴蝶苷A受试物(5㊁10㊁20μmol/L)与六水合氯化铝共同处理时ꎬ斑马鱼的游动总距离(P=0.009ꎬP=0.002ꎬP<0.001)和速度均显著增加ꎮ与六水合氯化铝模型对照组相比ꎬ六水合氯化铝和多奈哌齐阳性对照组的速度和总距离有所增加ꎬ其结果(P=0.23)不具有统计学意义ꎮ如图1(a)所示ꎬ在黑暗环境下ꎬ不同药物处理组斑马鱼的游动距离变化与总游动距离变化具有一致性ꎮ以上结果表明ꎬ木蝴蝶苷A对六水合氯化铝诱导的斑马鱼运动障碍具有一定的缓解作用ꎮ注:∗∗P<0.01vs.空白对照组ꎬ∗∗∗P<0.001vs.空白对照组ꎻ##P<0.01vs.模型对照组ꎬ###P<0.001vs.模型对照组ꎻn=32ꎻ红色线为快速游动轨迹ꎬ绿色线为中速游动轨迹ꎬ黑色线为慢速游动轨迹ꎮ图1㊀木蝴蝶苷A对六水合氯化铝诱导的斑马鱼运动障碍的影响Fig.1㊀EffectoforoxinAonaluminumchloridehexahydrate ̄inducedlocomotionimpairmentsinzebrafish3.2㊀木蝴蝶苷A对斑马鱼头部Aβ斑块沉积的抑制作用如图2(a)和2(b)所示ꎬ与空白对照组相比ꎬ六水合氯化铝模型对照组的斑马鱼大脑中Aβ斑块的数明显增多(P<0.001)ꎮ与六水合氯化铝模型对照组相比ꎬ六水合氯化铝和多奈哌齐阳性对照组中Aβ斑块沉积数减少(P=0.06)ꎬ六水合氯化铝和木蝴蝶苷A受试物组的Aβ斑块沉积数显著降低(P=0.03ꎬP=0.002)ꎮ注:∗∗∗P<0.001vs.空白对照组ꎻ#P<0.05vs.模型对照组ꎬ##P<0.01vs.模型对照组ꎻn=8ꎮ图2㊀木蝴蝶苷A对斑马鱼头部Aβ斑块沉积的抑制Fig.2㊀InhibitionoforoxinAonAβdepositioninzebrafish3.3㊀木蝴蝶苷A对AchE活性的抑制作用抑制AchE活性ꎬ可以提高脑中的乙酰胆碱水平ꎬ从而改善AD患者的学习记忆障碍[10]ꎮ在本实验中ꎬ研究探讨了木蝴蝶苷A对六水合氯化铝处理的斑马鱼AchE活性的影响ꎮ如图3所示ꎬ与空白对照组相比ꎬ六水合氯化铝模型对照组斑马鱼的AchE活性显著增加(P<0.001)ꎮ与六水合氯化铝模型对照组相比ꎬ六水合氯化铝和多奈哌齐阳性对照组中斑马鱼的AchE活性显著降低(P=0.008)ꎬ在六水合氯化铝和木蝴蝶苷A受试物组中斑马鱼的AchE活性也显著降低(P<0.001)ꎬ且剂量与效应呈正相关ꎮ注:∗∗P<0.01vs.空白对照组ꎻ##P<0.01vs.模型对照组ꎬ###P<0.01vs.模型对照组ꎻn=5ꎮ图3㊀木蝴蝶苷A对斑马鱼AchE活性的抑制Fig.3㊀InhibitionoforoxinAontheAchEactivityinzebrafish3.4㊀木蝴蝶苷A对自噬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如图4所示ꎬ与空白对照组相比ꎬ六水合氯化铝模型对照组中beclin1㊁ulk1b㊁ulk2㊁和atg7的表达明显下调(P=0.02ꎬP<0.001ꎬP<0.001ꎬP<0.001)ꎮ如图4(a)所示ꎬ与六水合氯化铝模型对照组相比ꎬ六水合氯化铝与5㊁20μmol/L木蝴蝶苷A受试物组beclin1表达明显上调(P=0.001ꎬP<0.001)ꎻ如图4(b)所示ꎬ六水合氯化铝与不同浓度木蝴蝶苷A(5㊁10㊁20μmol/L)受试物组中ulk1b的表达明显上调(P<0.001ꎬP<0.001ꎬP<0.001)ꎻ如图4(c)所示ꎬ六水合氯化铝与5㊁20μmol/L木蝴蝶苷A受试物组ulk2表达明显上调(P<0.001ꎬP<0.001)ꎻ如图4(d)所示ꎬ六水合氯化铝与不同浓度木蝴蝶苷A(5㊁10㊁20μmol/L)受试物atg7的表达也明显上调(P=0.01ꎬP<0.001ꎬP<0.001)ꎮ注:∗P<0.05vs.空白对照组ꎬ∗∗∗P<0.001vs.空白对照组ꎻ#P<0.05vs.六水合氯化铝ꎬ##P<0.01vs.六水合氯化铝ꎬ###P<0.01vs.六水合氯化铝ꎻn=40ꎮ图4㊀木蝴蝶苷A对自噬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Fig.4㊀EffectsoforoxinAonautophagyrelatedgeneexpression3.5㊀分子对接结果通过2.6方法对木蝴蝶苷A与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㊁ulk1b㊁ulk2和atg7)进行分子对接ꎬ得出图5ꎬ即belclin1(PDBID:4ZW1)与木蝴蝶苷A的对接㊁ulk1b(PDBID:6YID)与木蝴蝶苷A的对接㊁ulk2(PDBID:6QAT)与木蝴蝶苷A的对接㊁atg7(PDBID:4PH4)与木蝴蝶苷A的对接ꎮ木蝴蝶苷A与belclin1㊁ulk1b㊁ulk2和atg7的对接分数分别为-6.707㊁-7.708㊁-7.888㊁-7.249ꎬ这说明木蝴蝶苷A对自噬相关蛋白发挥调控作用ꎮ图5㊀木蝴蝶苷A与自噬相关蛋白的对接结果Fig.5㊀Dockingresultsofautophagy ̄relatedproteinswithoroxinAshowingthebinding4㊀讨论与结论AD是一种进行性神经退行性疾病ꎬ可导致神经元丧失㊁脑萎缩和死亡ꎮ研究表明ꎬ木蝴蝶能够改善AD小鼠的学习记忆能力ꎬ但具体哪些化学成分起作用还未见报道ꎬ所以我们利用六水合氯化铝诱导的斑马鱼AD模型去探讨木蝴蝶苷A的抗AD活性ꎮ正常斑马鱼在面对突然的刺激时ꎬ会表现出快速的保护反应ꎮ研究表明斑马鱼幼鱼在受精后4d后暴露于明暗交替的刺激时ꎬ在光亮中运动活动会突然增加[11]ꎮ斑马鱼明暗交替行为学测试常被用来识别测定药物的神经保护活性ꎬ通过评估斑马鱼的游动轨迹㊁游动距离和速度ꎬ可以了解其神经行为效应[10]ꎮ在本研究中ꎬ明暗交替行为学测试表明ꎬ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六水合氯化铝模型组的斑马鱼游动速度减慢ꎬ游动距离变短ꎬ表明斑马鱼的认知能力受损ꎬ反应迟缓ꎬ不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及时的反应ꎮ而经过木蝴蝶苷A的处理ꎬ这种表现有所改变ꎬ这提示木蝴蝶苷A对六水合氯化铝诱导的斑马鱼运动障碍具有缓解作用ꎮAD的特征在于海马和新皮层中AchE活性升高ꎬ使AD患者脑内乙酰胆碱水平降低ꎬ影响神经信号的传递ꎬ从而损伤学习记忆能力[12]ꎮ抑制AchE活性ꎬ可以提高脑中的乙酰胆碱水平ꎬ改善AD患者的学习记忆障碍[13]ꎮ有研究表明暴露于六水合氯化铝的斑马鱼在50~250μmol/L的浓度范围内显示出AchE活性增加ꎬ运动活性缺乏[14]ꎮ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ꎬ六水合氯化铝和木蝴蝶苷A受试物组的斑马鱼AchE的活性水平降低ꎬ这说明木蝴蝶苷A能够抑制AchE活性ꎬ减少乙酰胆碱的水解ꎮAβ的细胞毒性已在众多体内和体外研究中得到证实ꎬ脑实质中Aβ斑块的沉积在AD发病机制中起着核心作用[15]ꎮAβ沉积会引发一系列相关反应ꎬ导致tau蛋白的错误折叠和组装ꎬ进而将病变扩散到整个神经回路和皮层ꎬ最终损害神经系统ꎬ导致认知能力下降[16]ꎮ我们的研究表明ꎬ木蝴蝶苷A明显降低了AD模型中斑马鱼头部的Aβ斑块计数ꎮ以上表明木蝴蝶苷A能够缓解六水合氯化铝诱导的AD样症状ꎮ为了进一步探究木蝴蝶苷A是如何发挥抗AD活性的ꎬ我们进行了机制探究ꎮ自噬在Aβ的生成和代谢中起重要作用ꎬ与AD发病进展密切相关[17]ꎮbeclin1是酵母自噬蛋白atg6和apg6的同系物ꎬ被认为是自噬体形成的标记蛋白ꎮ研究表明抑制beclin1的表达会增加AD中Aβ的聚集ꎬ从而加速神经病变[18]ꎮ还有研究表明AD患者神经元beclin1表达明显下降[19]ꎮ在本研究中ꎬ六水合氯化铝模型组ꎬbeclin1的基因表达量明显下调ꎬ六水合氯化铝和木蝴蝶苷A受试物组beclin1的表达量上调ꎬ说明木蝴蝶苷A能够促进Aβ在细胞内部降解ꎮulk1b具有丝氨酸/苏氨酸激酶活性ꎬulk2和ulk1b在自噬的起始阶段发挥着重要的调控作用[20]ꎮ六水合氯化铝模型组ulk2和ulk1b的表达明显下调ꎬ而六水合氯化铝和木蝴蝶苷A受试物组ulk2和ulk1b的表达明显上调ꎬ说明木蝴蝶苷A能够激活自噬的表达ꎮatg7是与自噬相关的细胞降解和再循环的必需蛋白质ꎬ主要参与自噬小体的形成ꎬ是调节自噬偶联系统的关键基因[21]ꎮ研究发现AD小鼠模型大脑皮层和海马体中atg7蛋白水平降低[22]ꎮ六水合氯化铝模型组ꎬatg7的表达明显降低ꎬ抑制了自噬的过程ꎬ而六水合氯化铝和木蝴蝶苷A受试物组atg7的表达明显上调ꎬ说明atg7激活了自噬ꎬ可能促进自噬性溶酶体的形成ꎬ恢复细胞内稳态ꎮ基于分子对接初步模拟木蝴蝶苷A与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㊁ulk1b㊁ulk2和atg7)之间的分子作用机制ꎬ对接分数的大小直接反应预测结果的可靠性ꎬ对接分数越小表示结合活性越高ꎮ其对接分数均为负数ꎬ表明木蝴蝶苷A与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㊁ulk1b㊁ulk2和atg7)具有良好的结合能力ꎮ这进一步验证了木蝴蝶苷A能对自噬相关蛋白发挥调控作用ꎬ但后续仍需进一步的生物实验验证ꎮ本研究通过对六水合氯化铝诱导的斑马鱼行为的观察㊁AchE活性的检测以及Aβ斑块的沉积情况ꎬ预测了木蝴蝶苷A对AD的潜在治疗作用ꎮ实时荧光定量PCR以及分子对接的结果提示木蝴蝶苷A可能通过激活自噬ꎬ从而发挥抗AD活性ꎮ本研究为治疗AD药物研发拓展了新思路ꎬ但还需要采取哺乳动物实验及临床试验等方法做进一步的验证ꎮ参考文献:[1]TATULIANSA.ChallengesandhopesforAlzheimerᶄsdisease[J].DrugDiscoveryTodayꎬ2022ꎬ27(4):1027 ̄1043.DOI:10.1016/j.drudis.2022.01.016.[2]TAMKꎬJUYJ.PathologicalmechanismsandtherapeuticstrategiesforAlzheimerᶄsdisease[J].NeuralRegenerationResearchꎬ2022ꎬ17(3):543.DOI:10.4103/1673 ̄5374.320970.[3]SRIRAMNꎬSAHMK.RegulatoryinsightsintoprogressionofcancerandAlzheimerᶄsdisorderfromautophagyperspective[J].MolecularBiologyReportsꎬ2021ꎬ48(12):8227 ̄8232.DOI:10.1007/s11033 ̄021 ̄06838 ̄4.[4]FANGEFꎬHOUYJꎬPALIKARASKꎬetal.Mitophagyinhibitsamyloid ̄βandtaupathologyandreversescognitivedeficitsinmodelsofAlzheimerᶄsdisease[J].NatureNeuroscienceꎬ2019ꎬ22(3):401 ̄412.DOI:10.1038/s41593 ̄018 ̄0332 ̄9. [5]SUNCꎬZHANGSSꎬBASKꎬetal.EucommiaulmoidesolivemaleflowerextractsAmelioratealzheimerᶄsdisease ̄likepathologyinzebrafishviaregulatingautophagyꎬacetylcholinesteraseꎬandthedopaminetransporter[J].FrontiersinMolecularNeuroscienceꎬ2022ꎬ15:901953.DOI:10.3389/fnmol.2022.901953.[6]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年版二部[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ꎬ2020.[7]CHENGXDꎬHUANGTTꎬWANGCHꎬetal.NaturalcompoundlibraryscreeningidentifiesoroxinAforthetreatmentofmyocardialischemia/reperfusioninjury[J].FrontiersinPharmacologyꎬ2022ꎬ13:894899.DOI:10.3389/fphar.2022.894899. [8]鲁冰冰.木蝴蝶苷A对食管鳞癌增殖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ꎬ2020.[9]任擎宇ꎬ靳梦ꎬ商学良ꎬ等.基于网络药理学和斑马鱼模型的金盏菊缓解阿尔茨海默病症状及作用机制[J].中国药理学通报ꎬ2022ꎬ38(3):429 ̄436.DOI:10.12360/CPB202108075.[10]BASNETRMꎬZIZIOLIDꎬTAWEEDETSꎬetal.Zebrafishlarvaeasabehavioralmodelinneuropharmacology[J].Biomedicinesꎬ2019ꎬ7(1):23.DOI:10.3390/biomedicines7010023.[11]SHENOYAꎬBANERJEEMꎬUPADHYAAꎬetal.Thebrillianceofthezebrafishmodel:perceptiononbehaviorandalzheimerᶄsdisease[J].FrontiersinBehavioralNeuroscienceꎬ2022ꎬ16:861155.DOI:10.3389/fnbeh.2022.861155.[12]PATILDNꎬPATILSAꎬSISTLASꎬetal.Comparativebiophysicalcharacterization:Ascreeningtoolforacetylcholinesteraseinhibitors[J].PLoSOneꎬ2019ꎬ14(5):e0215291.DOI:10.1371/journal.pone.0215291.[13]SAXENAMꎬDUBEYR.TargetenzymeinAlzheimerᶄsdisease:acetylcholinesteraseinhibitors[J].CurrentTopicsinMedicinalChemistryꎬ2019ꎬ19(4):264 ̄275.DOI:10.2174/1568026619666190128125912.[14]SENGERMRꎬSEIBTKJꎬGHISLENIGCꎬetal.Aluminumexposurealtersbehavioralparametersandincreasesacetylcholinesteraseactivityinzebrafish(Daniorerio)brain[J].CellBiologyandToxicologyꎬ2011ꎬ27(3):199 ̄205.DOI:10.1007/s10565 ̄011 ̄9181 ̄y.[15]WALSHDMꎬSELKOEDJ.Amyloidβ ̄proteinandbeyond:thepathforwardinAlzheimerᶄsdisease[J].CurrentOpinioninNeurobiologyꎬ2020ꎬ61:116 ̄124.DOI:10.1016/j.conb.2020.02.003.[16]BUSCHEMAꎬWEGMANNSꎬDUJARDINSꎬetal.Tauimpairsneuralcircuitsꎬdominatingamyloid ̄βeffectsꎬinAlzheimermodelsinvivo[J].NatureNeuroscienceꎬ2019ꎬ22(1):57 ̄64.DOI:10.1038/s41593 ̄018 ̄0289 ̄8.[17]DENGZQꎬDONGYꎬZHOUXTꎬetal.PharmacologicalmodulationofautophagyforAlzheimerᶄsdiseasetherapy:Opportunitiesandobstacles[J].ActaPharmaceuticaSinicaBꎬ2022ꎬ12(4):1688 ̄1706.DOI:10.1016/j.apsb.2021.12.009. [18]PICKFORDFꎬMASLIAHEꎬBRITSCHGIMꎬetal.Theautophagy ̄relatedproteinbeclin1showsreducedexpressioninearlyAlzheimerdiseaseandregulatesamyloidbetaaccumulationinmice[J].TheJournalofClinicalInvestigationꎬ2008ꎬ118(6):2190 ̄2199.DOI:10.1172/JCI33585.[19]JAEGERPAꎬPICKFORDFꎬSUNCHꎬetal.Regulationofamyloidprecursorproteinprocessingbythebeclin1complex[J].PLoSOneꎬ2010ꎬ5(6):e11102.DOI:10.1371/journal.pone.0011102.[20]MCALPINEFꎬWILLIAMSONLEꎬTOOZESAꎬetal.Regulationofnutrient ̄sensitiveautophagybyuncoordinated51 ̄likekinases1and2[J].Autophagyꎬ2013ꎬ9(3):361 ̄373.DOI:10.4161/auto.23066.[21]任李梅ꎬ杨松ꎬ卢姝言ꎬ等.人参总皂苷在巨噬细胞RAW264.7中降低脂多糖诱导的炎症和氧化应激[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ꎬ2022ꎬ42(9):896 ̄901.DOI:10.13286/j.1001 ̄5213.2022.09.04.[22]CARVALHOCꎬSANTOSMSꎬOLIVEIRACRꎬetal.Alzheimerᶄsdiseaseandtype2diabetes ̄relatedalterationsinbrainmitochondriaꎬautophagyandsynapticmarkers[J].BiochimicaetBiophysicaActa(BBA) ̄MolecularBasisofDiseaseꎬ2015ꎬ1852(8):1665 ̄1675.DOI:10.1016/j.bbadis.2015.05.001.。

AMPA受体拮抗剂NS1209的合成

AMPA受体拮抗剂NS1209的合成

AMPA受体拮抗剂NS1209的合成杨海超;葛敏【期刊名称】《合成化学》【年(卷),期】2011(019)005【摘要】A AMPA receptor antagonist, NS1209, was synthesized from 5-bromo-isoquinoline by a nine-step reaction in overall yield of 37.3%. The structure was confirmed by 1H NMR and MS.%以5-溴异喹啉为起始原料,经过9步反应合成了AMPA受体拮抗剂——NS1209,总产率37.3%,其结构经1H NMR和MS确证.【总页数】4页(P684-687)【作者】杨海超;葛敏【作者单位】南京工业大学生物与制药工程学院材料化学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210009;南京工业大学生物与制药工程学院材料化学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21000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O626;R914.5【相关文献】1.新型AMPA受体拮抗剂对脑梗死r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J], 许位;石秋艳;孙原;李冬梅;李弘;王翠兰2.谷氨酸AMPA受体拮抗剂CNQX对大鼠颠倒学习的影响 [J], 李楠欣3.新生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后脑组织结构和功能的改变及AMPA受体拮抗剂的干预效应 [J], 王丽雁;赵聪敏;张雨平4.一种新型AMPA/GluR5受体拮抗剂LY293558对急性偏头痛患者有效且耐受性良好 [J], Ramadan N.M.;Wallihan R.G.;黄卫东5.AMPA受体拮抗剂对新生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保护作用 [J], 王丽雁;赵聪敏;张雨平;温恩懿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海马γ-氨基丁酸A型受体α5亚单位在丙泊酚促进恐惧记忆消退机制中的作用

海马γ-氨基丁酸A型受体α5亚单位在丙泊酚促进恐惧记忆消退机制中的作用

海马γ-氨基丁酸A型受体α5亚单位在丙泊酚促进恐惧记忆消退机制中的作用康瑜;唐玲;于布为;薛庆生【期刊名称】《上海医学》【年(卷),期】2016(39)10【摘要】目的检测丙泊酚对小鼠恐惧记忆消退的影响,探讨调控神经细胞再生的海马γ-氨基丁酸A型受体(GABA_A受体)α5亚单位在丙泊酚促进恐惧记忆消退机制中可能的作用。

方法将36只C57BL/6小鼠随机分入电刺激丙泊酚组、电刺激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每组12只。

应用条件恐惧实验建立小鼠恐惧记忆研究模型。

在记忆的巩固期,电刺激丙泊酚组小鼠予腹腔内注射丙泊酚150 mg/kg,电刺激对照组小鼠予腹腔内注射相同体积的0.9%氯化钠溶液,空白对照组完成相同训练流程但不予声音和电刺激。

在条件恐惧实验结束后1和4周进行恐惧记忆测试(包括情景测试和声音测试),在条件恐惧实验后1周进行高架十字迷宫测试,检测小鼠的焦虑样行为。

第4周恐惧记忆测试后,采用Western印迹法检测小鼠海马区GABA_A受体α5亚单位蛋白质相对表达量。

结果在条件恐惧实验结束后1和4周的情景测试中,以及在条件恐惧实验结束后1周的声音测试中,电刺激对照组和电刺激丙泊酚组的木僵时间均显著长于空白对照组(P值均<0.05),电刺激对照组又显著长于电刺激丙泊酚组(P值均<0.05);在条件恐惧实验结束后4周的声音测试中,电刺激对照组和电刺激丙泊酚组的木僵时间均显著长于空白对照组(P值均<0.05),但电刺激对照组与电刺激丙泊酚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在高架十字迷宫测试中,3组小鼠的开放臂停留时间比和开放臂进入次数比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

电刺激对照组的GABA_A受体α5亚单位蛋白质相对表达量显著低于电刺激丙泊酚组和空白对照组(P值均<0.05),后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恐惧记忆巩固期给予丙泊酚能够促进恐惧记忆的消退,这一作用可能是通过丙泊酚抑制海马GABA_A受体α5亚单位表达降低实现的。

介导NA抑制螺旋神经元GABA电流作用受体的研究

介导NA抑制螺旋神经元GABA电流作用受体的研究

介导NA抑制螺旋神经元GABA电流作用受体的研究查定军;乔莉;薛涛;王智明;林颖;邱建华【期刊名称】《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年(卷),期】2008(7)2【摘要】目的探讨何种肾上腺素(NA)受体亚型介导NA抑制耳蜗螺旋神经元γ-氨基丁酸(GABA)诱发电流的作用.方法离体培养耳蜗螺旋神经元,利用穿孔膜片钳技术,记录不同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及拮抗剂对NA诱发耳蜗螺旋神经元GABA电流的影响.结果α1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苯肾上腺素(Phe)和β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异丙肾上腺素(Iso),均不能模拟出NA的作用.而α2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Clo)能模拟出NA的作用.α1肾上腺素受体拮抗剂哌唑嗪(Pra)和β肾上腺素受体拮抗剂心得安(Pro),对NA的抑制效应没有明显影响.而α2肾上腺素受体拮抗剂育亨宾(Yoh),能完全阻断NA对IGABA的抑制作用.结论快嘴愣头愣脑这些结果表明α2肾上腺素受体的激活介导NA对IGABA的抑制效应.【总页数】5页(P127-131)【作者】查定军;乔莉;薛涛;王智明;林颖;邱建华【作者单位】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陕西,西安,710032;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陕西,西安,710032;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陕西,西安,710032;第四军医大学基础部解剖学教研室、梁銶琚脑研究中心,陕西,西安,710032;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陕西,西安,710032;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陕西,西安,71003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64【相关文献】1.合成冰片对大鼠海马神经元GABAA受体介导电流的作用 [J], 程新萍;孙灏;余晓华2.Mg2+对神经元保护机制的研究-Mg2+对培养的大鼠海马神经元GABAA受体介导电流的影响 [J], 邓学军;胡波;梅元武;孙圣刚;童萼塘3.水杨酸钠可逆性抑制耳蜗螺旋神经节神经元GABAa受体电流 [J], 蔡正;姚晨;陈慧英;黄志辉;覃继新;苏纪平4.锌离子对急性分离的大鼠骶髓后连合核神经元GABA_A受体介导电流的抑制作用(英文) [J], 庞志平;王殿仕;徐天乐;李继硕5.5-HT_2受体介导大鼠DRG神经元膜GABA 激活电流的增强作用(英文) [J], 安杰;陈长华;关兵才;唐明;余承高;李之望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敲减酸感受离子通道1a致细胞抗酸性能力增强机制的初探

敲减酸感受离子通道1a致细胞抗酸性能力增强机制的初探

敲减酸感受离子通道1a致细胞抗酸性能力增强机制的初探靳庆娥;马晓芸;郑建全【期刊名称】《中国新药杂志》【年(卷),期】2008(17)16【摘要】目的:通过酸感受离子通道(acid sensing ion channels,ASICs)1a敲减的细胞模型,探讨ASIC1a亚基表达抑制后细胞抗酸性能增强的可能机制.方法:使用RNA干扰技术,选择性敲减大鼠神经胶质瘤细胞(C6)和新生大鼠海马神经元中ASIC1a亚基,通过乳酸脱氢酶(LDH)释放实验,观察不同条件下细胞抗酸能力的改变.结果:在酸性条件下,敲减ASIC1a亚基可明显提高C6细胞的耐酸能力.使用ASICs 非选择性拮抗剂氨氯吡咪与选择性敲减ASIC1a亚基相比,在提高C6细胞抗酸能力方面没有显著差异.提高胞外Ca2+浓度可加重pH值下降造成的细胞损伤.结论:与其他亚基相比,ASIC1a亚基与酸中毒造成的细胞损伤关系最为密切,其机制与胞外Ca2+内流有关,提示ASIC1a可能是潜在的抗酸靶分子.【总页数】4页(P1395-1398)【作者】靳庆娥;马晓芸;郑建全【作者单位】军事医学科学院毒物药物研究所,北京,100850;军事医学科学院毒物药物研究所,北京,100850;军事医学科学院毒物药物研究所,北京,10085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966;R965.1【相关文献】1.酸敏感离子通道1a 在酸诱导的大鼠关节软骨细胞自噬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J], 张晨晨;唐杰;胡伟;葛金芳;林梅英;陈飞虎2.芍药苷下调PC12细胞酸敏感离子通道1a的表达拮抗酸诱导的钙内流 [J], 曹碧茵;孙雪;杨亚萍;孔岩;刘春风3.酸感受离子通道亚基1a的研究进展 [J], 靳庆娥;郑建全4.酸敏感离子通道1a在酸诱导的大鼠膝关节滑膜成纤维细胞自噬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J], 陈霖; 王新亮5.人源酸敏感离子通道1a介导酸引起细胞凋亡的研究 [J], 徐媛媛;李文娜;翟玉荣;莫镇涛;李意奇;李俊明;肖璐;李彩兰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a离子通透型AMPA受介导恐惧记忆的擦除的动力学研究在啮齿类动物模型中,创伤性的恐惧记忆可以通过行为疗法或者消退训练得以抑制其显现,但是容易复发。

然而,在某些情况下这些疗法会对(动物)行为产生持久性的影响,同时间接表明这些疗法会对情绪记忆产生擦除效应。

这种另类副反应产生的神经学基础是未知的。

我们发现了一个在消退训练导致恐惧擦除的过程中十分重要的成分,即在杏仁体侧核与突触相关的AMPARs(α-氨基羟甲基恶唑丙酸受体)的消除。

对这种可调组分的短暂性的上调牵涉到AMPA受体的谷氨酸受体1亚基的磷酸化,解释了通过行为适应训练能够降低颞窗的恐惧记忆的原因。

这些结果为我们提供了有关恐惧记忆擦除和短时记忆的相对不持久性的一种分子机制解释。

恐惧条件反射是对中性刺激(条件刺激)产生的情绪上反应的一种升级,这个条件刺激与一种不好的活动(非条件刺激)相伴产生。

在初次学习的几个月后,恐惧记忆会作为对条件刺激的防御性反应而出现。

然而,当这些特定的受试者多次地遭受伴随没有附加非条件刺激的条件刺激时,受试者对于这种不会带来预期损害的条件刺激的恐惧反应会逐渐减少,这个过程我们称作消退训练。

这个模型跟人类对创伤记忆的基于暴露的治疗类似,在这种治疗方法中不好的恐惧会通过暴露于那些曾出现在创伤产生时的刺激中加以抑制。

然而,由于通过这些疗法恐惧记忆还是能复发,所以消退训练还是有可能保存了一些情绪性的记忆,这些记忆会在后来的时间里被特定的刺激信号激活。

许多研究表明更持久的恐惧减轻要取决于进行消退训练时的很多因素,比如受试者的年龄,治疗刺激的时间间隔,以及距离首次学习经历的时间。

因为在某些情况下甚至更强的暗示信号也不会导致有条件的刺激的复发,这个令人着迷的事情的原因可能是因为在消退训练的过程中产生了恐惧性记忆的持久性消除。

这种技术方法对于治疗情绪错乱也是有帮助的。

然而,要扩大这种方法的使用需要对引起恐惧消除的细胞和分子机制有一个理解,但这个机制至今仍不明朗。

大量证据表明杏仁体神经环路的可塑性构成了存在于动物模型和人类中的恐惧条件反射的基础。

认为位于杏仁体侧核的谷氨酸能突触传递的增效作用介导了信号依赖的恐惧条件反射的产生。

相应地,我们也观察到了经过听觉性恐惧条件反射刺激后位于丘脑到杏仁体侧核的传入神经的兴奋性突触后电流的一种增强放大作用。

这种放大作用不管对于诱发的AMPAR-NMDAR介导的电流(1图AB和S1图),还是对于对于大量AMPAR缩小EPSC(兴奋性突触后电流)都是明显的(1图CD和S2图)。

这些增强作用持续了7天,表明这种增强效应可能引起了恐惧记忆的长期维持。

在贯穿人脑的所有重要神经元中,包含有2型亚基谷氨酸盐受体(GluA2)的AMPARs 占有优势。

然而,在体内的过程导致了在其他大脑区域的AMPARs从包含GluA2到GluA2缺乏的一个转变,这个过程就是我们所知道的钙离子通透性。

我们因此就对恐惧条件反射之前和之后位于丘脑突触的钙离子通透型α-氨基羟甲基恶唑丙酸受体(CP-AMPARs)进行了分析。

在幼稚的动物中,AMPAR-EPSCs的伏安特性的情况揭示了轻微程度的内向整流(S3图),即CP-AMPARs的一个标记,而且这个整流效应可以被CP-AMPAR的抑制剂NASPM所消除。

很明显,对恐惧条件反射的反应的观察揭示了对于整流效应的一种缓慢持续增强作用(1图EF,图S4和S5),反映了通过NASPM对于AMPAR-EPSC抑制作用的一种增强(图S6)。

不管是增强的整流作用还是对于NASPM的敏感性都出现在接受条件刺激后的几个小时内,在24小时达到顶峰,到第七天的时候消失。

这样,突触恰恰在传输强度保持恒定的情况下被瞬时加入的CP-AMPARs修饰了。

一种过程依赖的突触衰弱的体内模型——长时程抑制伴随着其他系统中的CP-AMPARs的运输。

因此我们考察了在条件刺激之前和之后的大脑切片中,CP-AMPARs 的存在对于长时程抑制的影响。

在幼稚动物中,当杏仁体侧核神经被轻微地去极化连同低频率的成对脉冲刺激会诱导产生长时程抑制(LTD)(图1G)。

NMDARs和亲代谢性谷氨酸盐1型受体(mGluR1)而不是5型一起介导了对于这种形式的长时程抑制的诱导(图S7)。

当在低频率的成对脉冲刺激之后给予NASPM处理,神经元的EPSC振幅中不再显示出进一步的减少,除非当长时程通过被亲代谢性谷氨酸盐1型受体的抑制而阻断(图1G)表明长时程抑制可以通过选择性地移除CP-AMPARs而得以表现出来。

有意思的是,接受恐惧条件刺激24小时后,当CP-AMPARs被激发,长时程抑制的强度就会变得更大(图1H)。

CP-AMPARs的突触性移除也在这个时候介导长时程抑制,因为AMPAR的整流(图S8)和对NASPM的敏感性(图1H)都会被低频率的成对脉冲刺激所消除。

这些结果表明,CP-AMPAR也参与了在恐惧条件刺激后通过mGluR1依赖型的LTD来增强导致突触衰弱的能力。

由于突触的CP-AMPARs在接受恐惧刺激后一天时达到峰值,我们假设通过移除CP-AMPARs实现的恐惧依赖性突触强化的逆转在这个时候若采用特定的消退步骤方法可能更容易实现。

有趣的是,近期一个完全能够消除恐惧的消退训练流程(这里指的是”更新重建”训练)已经有了。

这个流程针对记忆再现后的一个不稳定的时期,这时给予遗忘性药物处理就会导致完全的记忆丢失。

同样道理,在这个时期进行消退训练也会永久性地减轻恐惧。

这种效应最关键的一点是在消退之前的十分钟到6小时之间暴露于单一孤立的条件刺激(记忆再现)中。

这样,我们将我们的小鼠在消退之前和随后的30分钟进行了记忆再现(图2A),我们在自发性的恢复和更新测试中检测到了恐惧的复发(图2DEF)。

自发性恢复随着时间推移被动地发展,而且在消退的背景下测量,虽然恢复可以在训练时的任何时间被条件刺激型暴露所触发。

作为阴性对照,采用相同的处理方式来检测,除了忽略掉了记忆重现,而且在消退训练中给予了一个额外的条件刺激以使全部的条件刺激数目跟实验组一样(图2ABC,没有恢复)。

当消退训练实施在条件反射形成之后(作为0天),两组在第二天都没有显示出自发性的恢复(图2D)。

然而,阴性对照组却在第二天,并直到第七天显示出明显的改善恢复,在消退训练的第一天就表现出自发恢复(图2E)。

相反,回忆再现在第一天就消失的小鼠在任何情况下都没有恐惧的恢复(图2DE),与恐惧擦除的情形一致。

为了测定是否”更新重建”(比如长时程抑制诱导的CP-AMPARs的消除(图1G))需要mGluR1的激活,我们检测了在那些在恢复消退前1小时接受系统性AIDA处理的小鼠的恐惧恢复情况(图2G)。

AIDA 注射的小鼠,不是打生理盐水的那一组,在第七天的自发性恢复和更新测试中显示出明显的恐惧恢复。

这样,”更新重建”和CP-AMPAR介导的LTD都需要mGluR的激活。

接下来我们就测量了已准备好的在”更新重建”后的第一天时的脑切片中是否是突触抑制引起了恐惧记忆擦除。

这里我们又加入了两个额外的控制因素来检测再现型和非再现型消退训练可能对突触性能不同影响的原因(图3A)。

接受了条件/非条件刺激的未配对对照对与记忆形成不相干的刺激影响的控制因素是明确的不成对的。

遭受了成对的条件刺激并暴露于消退训练的场景中仅给予背景处理的对照组并没有给予任何声音处理。

正如所预料的那样,仅给予背景处理的小鼠在背景暴露两小时后表现出很高的声音诱发的冻结(图3B)。

虽然在自发性恢复测试中无恢复的对照组比仅接受背景处理的小鼠明显显示出less freezing,在条件刺激背景下的恐惧重建消除了这种差异。

相反的,接受两种测试情况下的恢复小鼠比仅背景处理的对照组表现更低的freezing(图3B),而且在第七天再次测试时这种差异仍然存在(图S9)。

恢复组相比仅背景处理组和非恢复组在接受“更新重建”两小时后的电生理学记录很明显地显示出AMPAR介导的信号传输有明显的减少(图3CD和图S9),表明“更新重建”过程逆转与恐惧相关突触的能力加强了。

这种逆转伴随有选择性地移除CP-AMPARs突触,同样的AMPAR-EPSCs以及对NASPM的敏感性在“更新重建”后都有了极大的减少(图3EF)。

因为相比仅背景处理的对照组没有在未恢复动物的AMPAR-EPSCs中看到消退训练的影响,我们得出结论:“更新重建”可以通过移除CP-AMPARs来神奇地减少冲动传递。

此外,低频率的成对脉冲刺激揭示长时程抑制在仅背景处理和未恢复动物中有明显的加强(图3G),表明CP-AMPAR的参与可以增加突触衰弱的能力。

相反的,由于先前在恢复动物突触中CP-AMPARs的移除,更进一步的突触抑制被阻断了。

NASPM在LTD之后对此也没有影响,表明针对CP-AMPAR传输的大量突触活性减少并不能解释在LTD中的改变。

在上述的实验中,在恐惧条件刺激后第一天就接受了“更新重建”,此时CP-AMPARs 被短暂地激发,而且很容易通过“更新重建”而被移除。

为了检测一下在CP-AMPARs 平息时擦除是否依然有效,我们在第七天施用了“更新重建”。

在这个例子中我们在第十四天观察时发现未恢复组合恢复组都有明显的恐惧恢复(图2F)。

此外,在第七天,“更新重建”针对未恢复消退在降低恐惧方面没有任何益处,表明在消退训练时充足的CP-AMPARs使擦除成为可能。

我们已经证实了CP-AMPARs在“更新重建”中的一个作用,我们接下来研究他们突触传递分子方面的必须条件。

条件型的恐惧需要含有AMPARs的谷氨酸1型受体(GluA1),这些受体磷酸化依赖的信号传输构成突触可塑性的基础。

蛋白激酶A的磷酸化靶点是位于GluA1的845号丝氨酸,这个靶点跟CP-AMPARs的稳定性调控有关。

因此我们就在这个靶点被敲除的突变小鼠上考察了CP-AMPARs的动力学过程。

丙氨酸靶向替换掉PKC和CaMKII的831号丝氨酸,但接受条件刺激24小时之后在整流方面依然是增加的(图4AB)。

然而,明显可以看出PKA靶点845号丝氨酸的突变小鼠中因恐惧导致的CP-AMPAR电流的增强作用已完全无效(图4AC)。

尽管他们在蓄积CP-AMPARs方面是无效的,但S845A突触却仍然在恐惧条件刺激下是有效的(图4DEF)。

然而,由于CP-AMPAR动力学过程的缺失,在S845A的突变体中长时程抑制却没有受到恐惧条件刺激或者消退训练的影响(图4G)。

由于CP-AMPAR突触的移除构成了“更新重建”的基础,接下来我们在GluA1突变体小鼠检测了恐惧记忆的擦除。

在接受条件刺激的第0天对S845A 的动物还野生型的同窝动物给予同等程度的冰冷处理,并在第一天进行“更新重建”(图4HI和图S1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