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宰治后期作品中的母亲形象——以《冬日烟火》和《斜阳》为例
浅析《斜阳》中的女性
浅析《斜阳》中的女性作者:马力来源:《学习与科普》2019年第32期摘要:太宰治(1909-1948)作为日本现代文学流派“无赖派”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大多反映了日本现代社会中人的痛苦和绝望的情绪。
中篇小说《斜阳》,是他在战后写下的优秀作品之一。
这部作品巧妙地借鉴了俄国作家契诃夫《樱桃园》的主题与创作方法,用以反映本国社会现实,塑造了母亲、和子这两个颇具日本特色的妇女形象。
以母亲之死来表现贵族主义的终结,以和子的所谓“道德革命”预示新时代即将开始。
通过对母亲和和子两位女性形象的描写,表现了太宰治本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和思想倾向。
关键词:斜阳;女性;没落贵族1.“母亲”的形象特征对于“母亲”这个人物小说中刻画得很仔细,花费了几乎一半的篇幅,足见作者对这个人物倾注的感情。
小说一开头对母亲就有一段精彩的描写:“就拿喝汤来讲吧,我们都是在盘子前略低下头,横捏着匙子把汤舀起来,然后依旧横着匙子将他送到嘴边上。
但是母亲却把左手指轻轻地放在桌边上,挺着身子,扬着头,连盘子也不看一看,横捏着匙子一下子舀起汤来,然后象燕子那样轻巧而又优美地将匙子尖端对着嘴,就这样把汤送到嘴里去。
匙子简直像小翅膀那样轻飘飘地动着,汤一滴也不会泼出来,同时一点也不会发出啜汤或者碰响盘子的声音。
”寥寥几笔,一位气质高雅、动作可爱的贵妇人形象便跃然纸上。
它让人觉得仿佛是在欣赏一幅西方的油画。
在太宰治的笔下,“母亲”是一个近乎神话了的人物。
她不仅有一双清澈、透明的眼睛、一幅动人的脸蛋、一身冰肌玉肤和一双纤细的小手,而且,她的一举手一投足、一颦一笑都显得那么超凡脱俗,就连呼吸都是那么高贵典雅。
其实太宰治不是只在《斜阳》中对母亲的美有如此痴情的描写,在他的好几部作品中都能找到此类描述。
如,他在《冬天的焰火》第一幕中写道:“我在东京生活了近十年,什么样的女明星、美女没见过?可从没见过哪一个比我母亲漂亮。
”这说明,“母亲”是太宰心目中最最完美的女性形象。
斜阳中的经典语录
《斜阳》是日本作家太宰治的代表作之一,以下是一些《斜阳》中的经典语录:
1. 幸福感这种东西,会沉在悲哀的河底,隐隐发光,仿佛砂金一般。
2. 人是为了爱和革命而生的。
3. 我伪装成骗子,人们就说我是个骗子。
我充阔,人人以为我是阔佬。
我故作冷淡,人人说我是个无情的家伙。
然而,当我真的痛苦万分,不由得呻吟时,人人却认为我在无病呻吟。
我想和那些不愿受人尊敬的人同行。
不过,那么好的人可不愿与我为伍。
4. 所谓的幸福感,难道不是像沉默在悲哀的河流底下微微闪耀着的沙金一样的东西吗?经历过无限悲哀后,看到一丝朦胧的光明这种奇妙的心情。
5. 渐渐地,我开始想念一个人,想的不得了,想看见他的脸,想听他的声音,想的不得了,好像是腿上扎着滚烫的针灸,只能忍耐着不动一样。
《斜阳》的深层解读
太宰治《斜阳》深度解读《斜阳》是日本文学巨匠太宰治的中篇小说,以战后日本的混乱为背景,细腻地描绘了落没贵族如斜阳般的生活。
在这部作品中,太宰治巧妙地运用女性口吻进行叙事,使得整部作品在颓废的暗色调中透露出一抹亮色,为读者展现了一个真实而又充满希望的战后世界。
故事的主人公和子,生活在一个曾经显赫一时的贵族家庭。
然而,随着战争的结束和父亲的逝世,这个家庭逐渐没落,与普通民众已无太大区别。
和子与她的母亲和弟弟直治,在这个混乱的时代中相依为命,共同面对生活的种种困境。
在这部小说中,太宰治通过对和子一家生活的描绘,展示了战后日本社会的种种问题。
战争的失败给日本带来了巨大的创伤,使得许多原本显赫一时的家族陷入了困境。
和子一家的遭遇,正是这个时代许多家庭的缩影。
他们不得不放弃过去的荣耀,面对现实生活的残酷。
然而,在颓废的生活中,和子却逐渐觉醒,开始寻求个人的幸福。
她不再拘泥于过去的贵族生活规范,而是勇敢地追求自己的爱情。
即使怀上了已婚男子的孩子,她也坚定地选择了生下孩子,用自己的方式完成了道德革命的任务。
和子的这一举动,无疑是对传统道德观念的挑战,也是她个人成长的重要标志。
与和子的积极态度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她的弟弟直治。
直治无法接受家族没落的现实,沉迷于毒品和放纵的生活中,最终选择了自杀。
直治的悲剧,凸显了消极处世方式的危害,也进一步彰显了和子积极生活态度的可贵。
在《斜阳》中,太宰治还巧妙地运用了物哀这一日本文学特色,为作品增色不少。
物哀,简言之,是客观见诸主观而生成的某种情感。
在这部小说中,无论是和子对家族没落的哀伤,还是对个人幸福的渴望,都体现了物哀的美学思想。
这种情感使得整部作品更加引人入胜,令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强烈的共鸣。
值得一提的是,《斜阳》中的女性形象也颇具特色。
和子作为主人公,她的坚强、独立和勇敢无疑是对传统女性形象的颠覆。
她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主动地去追求自己的幸福。
这种女性形象的塑造,无疑是对当时日本社会性别观念的一种挑战,也为后来的女性文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太宰治的爱情观
太宰治的爱情观
太宰治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日本作家,他的作品深受广大读者喜爱。
然而,他的爱情观却充满了矛盾和复杂。
首先,太宰治认为爱情是一种无力的、虚无缥缈的情感。
在小说《斜阳》中,他描绘了一对母女因无法抵挡生活的压迫而走向悲剧的结局。
他认为爱情在现实面前显得苍白无力,无法改变命运。
其次,太宰治认为爱情是一种背叛和堕落。
在小说《维庸之妻》中,他描写了一位已婚妇女与别的男人私奔的故事,展示了爱情的背叛和堕落。
他认为爱情会让人陷入道德沦丧的境地,使人失去自我。
然而,太宰治又认为爱情是一种纯真而美好的情感。
在小说《人间失格》中,他描绘了一段纯洁的爱情,让人感受到爱情的纯真与美好。
他认为爱情能让人体验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使人生充满意义。
太宰治的这种矛盾和复杂的爱情观,与他自身的经历和心境密切相关。
他一生经历过多次感情创伤,经历了家庭的破碎和社会的动荡。
这些经历使他深刻认识到人生的无常和现实的残酷,也使他对爱情产生了复杂而矛盾的情感。
综上所述,太宰治的爱情观充满了矛盾和复杂。
他认为爱情既无力又背叛,但同时也纯真美好。
这种矛盾和复杂的爱情观反映了太宰治自身的经历和心境,也反映了人生的无常和现实的残酷。
《斜阳》读后感通用7篇
《斜阳》读后感7篇《斜阳》读后感。
每个人读完所写的作品后,都会有不尽相同的看法。
读后感肯定要说真话,诉真情,这样才让读后感更有意义,以下是编辑为大家收集的“《斜阳》读后感”,还请多多关注我们网站!《斜阳》读后感篇1干洁净净的天空被这迟来的橘色裁剪出一刀又宽又深的裂痕,从中溢出来的不是昨日所见那般清亮的溪水,泛着光,非常刺眼。
而是像砂糖橘与余晖稀释成的果酱,像捣烂了的红褐色梅子洇着酒的颜色深深浅浅的铺层在空中。
渲染了半边云,光线与春色严厉地刚刚好,模糊了地平线。
恰似几页白纸般苍白的鸽子在空中斡旋,轻吻着迟来的斜阳。
斜阳接近于落殁,却又启临于新生。
在太宰治先生所写的文章以及生活轨迹里,好像都充斥着颓废的生活气息和荒芜的孤独底色,但是有《斜阳》,是少有仅存于他笔尖下的温顺。
像是漫山遍野死寂的原野开出了几朵零星瘦弱的小花,尽管花蕊里也开满些许悲伤。
在他全部作品中,以及在我心里这部小说始终以来居于首位。
它其实完完全全呈现着母女二人安静安静的生活,但又不免缺乏一些曲折。
可在字里行间里无意中流露出来的一些温顺会让你措手不及却又欣喜着。
而在那个破败的世道里,那位母亲始终以温顺和宽容劝慰着和子布满疮疤的心灵直至自己生命的最终一刻。
而和子也始终陪伴着母亲那看似开朗实则哀伤的心,是彼此晦暗脆弱生命里的一点光。
他曾在书中写道:所谓的温顺,不过是一种缺陷。
和子的原型是一位名为太田静子的小姐,而《斜阳》小说的素材来源正是静子小姐的日记。
她的纯真烂漫吸引了内心阴郁,多愁善感的太宰治先生。
两点,东京车站。
太宰治。
那时的落日在石岸边旁边晕开,藏入松林里。
静子匆忙忙忙换上紫色和服。
去见那个将喜爱随风仔细地熬进她一寸一寸肋骨里的人。
他真挚地说,从今日起你,就不是一个人了。
我把我的命交给你。
将日记献给艺术的魔鬼是一种无上的愉悦,他是神明,让我也活在了《斜阳》里。
尽管他们后来的故事也被潦草地画上了句号。
那些自我封闭,感情缺失,无意识的自我惩处。
浅析太宰治的《斜阳》
浅析太宰治的《斜阳》作者:潘静惠来源:《课程教育研究·上》2013年第06期【摘要】太宰治的《斜阳》,借用了太田静子的《斜阳日记》,由此曾被批评剽窃《斜阳日记》。
太宰治的《斜阳》与太田静子的《斜阳日记》的最大差异究竟在哪里?通过这些差异加深理解太宰治《斜阳》的主题,是本论文的主旨所在。
【关键词】没落贵族圣经伺医【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6-0090-01一、引言《斜阳》是太宰治文学中一部极具反响的作品。
执笔于昭和22年(1947年)2月,同年6月完稿,并于同年7月至10月发表在日本新潮社出版发行、日本文学界历史最悠久的杂志《新潮》上。
《斜阳》的主要人物是最后的没落贵族——母亲,作为“我”来描述的和子以及弟弟直治,另外还有作家上原二郎这四个人物。
《斜阳》在一定程度上模仿了契诃夫《樱桃园》这部剧本。
《樱桃园》是契诃夫晚年的一部力作。
四幕话剧剧本《樱桃园》(1903~1904)展示了贵族无可避免的没落和由新兴资产阶级所代替的历史过程,同时表现了毅然同过去告别和向往幸福未来的乐观情绪,表现了在大变革时代中除冷冰冰的经济利益外,还有复杂的、多愁善感的、热乎乎的感情世界。
柳富子在《「斜陽」について-太宰治のチェーホフ受容を中心に-》一文中谈及,太宰治是一边读《樱桃园》,一边勾勒作品《斜阳》的,《斜阳》是通过和子的母亲的形象象征性地勾勒出日本二战战败后的贵族阶级精神世界的衰败景象,从而展示了日本版的《樱桃园》。
然而太宰治在创作《斜阳》时更是借用了太田静子的《斜阳日记》,由此曾被批评为剽窃。
太宰治的《斜阳》与太田静子的《斜阳日记》的最大差异究竟在哪里?本文将寻找这些差异,并通过这些差异加深理解太宰治《斜阳》的主题。
二、《斜阳》与《斜阳日记》的不同笔者通过对《斜阳》与《斜阳日记》的一一对比及整理,发现了两者间的最大差异所在。
1.所描写的时代背景不同太宰治读过太田静子的《斜阳日记》后,于昭和22年1月,曾经给太田静子一封信,写到:“从你的日记中我得到了启示,我决定写一部长篇小说,一部最值得纪念的美丽的小说。
“抄袭者太宰治
“抄袭者太宰治宗城太宰治太宰治是日本“无赖派”的代表作家,他生前参与革命,谋划自杀,凭借《人间失格》《斜阳》等作品,成为家喻户晓的作家。
但在光辉之外的另一面,太宰治也是一个“抄袭者”。
太宰治另一部疑似抄袭作品是《斜阳》。
这可能不是他个人独创的作品,而是他借用了妻子太田静子的日记,其中“百分之十属于太宰治的后期加工,百分之九十属于太田静子”。
但这起事件无法定论,或许也永无答案,因为最重要的当事人已经离开人世,太田静子在世时也默许了这种借用。
只有女儿太田治子,在《向着光明》一书里为母亲发声。
她认为,母亲虽然容忍了这一切,但并不代表抄袭不存在。
“《斜阳》有太多地方直接用了母亲的文字。
并非一词一句,而是常常引用一大段,且百分之九十九都未作改动……她与《斜阳》女主人公的不同之处,只在于不是贵族。
”魔鬼的情人为什么太田静子容忍了太宰治的行为?究其原因,二人的结合本就是少女向艺术魔鬼的献身。
太宰治才华横溢,生性自由散漫,面对爱人,他毫不掩饰自己不容于主流的一面,和他那对文学奉若神明的向往。
少女着迷于太宰治的偏执,也被这种偏执所傷。
彼时,太田静子热爱文学,被太宰治身上“邪典少年”的气质吸引,她像飞蛾扑火,投入情人的春盏。
昭和二十二年(1947),太田静子与太宰治相恋并怀孕。
春夜少女走上祭台,魔鬼在祭台上变本加厉,他要求少女写下“不加矫饰”的日记,以作为“独白之作”保存,少女忠实于魔鬼的指示,魔鬼偏偏花心,在外诱惑一个又一个他者。
直到有一天,这位艺术上的魔鬼,也就是万千读者的宠儿太宰治先生,在新小说一筹莫展,又被太田静子的日记深深吸引后,把日记作为《斜阳》的底本,稍作修改后拿来发表。
即便如此,太田静子仍无怨无悔,她“打心底里认为,将日记献给艺术的恶魔是一种无上的愉悦”。
然而,在太田静子为其生下女孩的七个月后,太宰治与另一位情人山崎富荣殉情玉川上水。
对于这个悲剧,日后太田静子只是对女儿轻描淡写道:“太宰少爷是个很伟大的小说家,但是有一天他和一个女人掉进河里死掉了,所以小治子也要小心。
太宰治
对志贺直哉的蔑视,他从各个角度严厉地颠覆了传统文学的权
威。被文坛所排斥的无赖派文学开辟了自己的道路,与既成道
德和传统文学进行了坚决的斗争。
对既成道德予以否认之后,就必然要打破它的存在。
作为破坏的手段,就是革命。《斜阳》这篇文章反复提
破
到了破坏和革命。弟弟直治有一本德国女革命家罗萨卢
坏
森堡的书叫《经济学入门》,当和子看到这本书时产生 了“破坏思想”和“进行革命”的想法。另外作者还在 提到日本古典作品《更级日记》时说到:人是为了革命
格》;田中光英的《野狐》等。无赖派 等狡猾的好色男,伪
最有影响的作家是太宰治。
装天才的欺诈师,过
着奢华的生活,一缺
钱就扬言自杀,惊吓
乡下的亲人。像猫狗
一样虐待贤淑的妻子,
最后将她赶出。”
太宰治(だざい おさむ、明治42年
(1909年)6月19日 - 昭和23年(1948年)6 月13日)日本小说家、作家。本名津岛 修治,出生于青森县金木村。
前期太宰治虽然处于青年时代,但内心世界的
太阳却已成为落日。这与太宰治天生拥有的异常而 敏感的气质不无相关。他曾深信自己并非父母亲生, 继而诞生了“我出生到这个世界,原本就是错误的 开始”、“罪孽,产生于诞生之际”等“罪”意识。 为了掩盖这种意识,太宰用“道化”的形式向人 “求爱”。前期代表作有《往事》、《鱼服记》
太宰治的创作时期
人们把太宰治的文学划分为前期、 中期、后期这三个时期来考虑显然 更为方便。前期自昭和7年⒈至昭和 12年,是以单行本《万年》、《虚 构的彷徨》、《20世纪旗手》为中 心的时期;中期自昭和13年至昭和 20年,是从短篇《满愿》到《童话 草纸》的时期;后期自昭和21年至 昭和23年,是从戏曲《冬日的烟火》 到《丧失为人资格》的时期。它们 分别与左翼崩溃的时代、战争时代、 战后的迷茫时代相对应。
论《斜阳》中“蛇”的象征意义
论《斜阳》中“蛇”的象征意义《斜阳》是太宰治的代表作之一,最早连载于昭和22年7月到昭和23年10月的《新潮》。
《斜阳》的故事通过和子的第一人称叙述和弟弟直治的日记与遗书的形式展开。
“蛇”在《斜阳》的几个重要事件中多次登场,在日文版的原著中“蛇”这个词共出现了56次,“蝮”这个词出现了9次,可见这一意象的重要性。
在先行研究中,对于”蛇”这一意象的专门研究较少,大多是文章中的一小部分对此有所涉猎。
列如青栁晴香的《太宰治『斜陽』再論》,该文有一章节为“和子与蛇”,论述了和子与“蛇”的因缘。
专门研究的有孟德林的《从太宰治《斜阳》中的“蛇”看作品主题》,该论文紧扣作品主题,认为“蛇”代表死亡,同时也代表和子内心的求生欲。
本文考查作品中频繁使用的“蛇”,通过对具体的“蛇”事件,和子心里的“蛇”两方面分析其在作品中的象征意义。
一、“蛇”事件小说中初次出现的有关“蛇”的事件是“蛇蛋事件”,并以此事件贯穿第一章,推动小说的进展。
在和子与母亲共进早餐时,两人聊到了直治的下落和美人早夭的悲伤话题,接着和子开始了对“蛇蛋事件”的回忆。
和子将蛇蛋误认成毒蛇蛋,向孩子们提议烧蛇蛋,然而蛇蛋却怎么也烧不起来,意识到错烧后,和子和孩子们一起做了墓标。
埋葬和立墓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风俗,可见,和子是把“蛇”同化为人类看待的。
从回忆拉回现实,当天和子又在院子看到了蛇。
母亲与和子都认为,在庭院中看到的母蛇是蛇蛋的母亲。
本稿认为被烧掉蛇蛋的母蛇,有两方面的映射。
一方面,从和子方面看,孩子死产的和子和失去蛇蛋的母蛇有失去孩子的共感。
而且,和子是下令烧死蛇蛋的人,虽然是误认为毒蛇蛋而烧死,但和子的行为有强烈的主动性。
和子可能认为,自己孩子的死产与她自身脱不了干系。
此外,青栁晴香认为,蛇蛋代表着和子内心想要离开家奔向上原的欲望,是由不能顺从本心的窘境中引发的一种焦躁不安。
理智告诉和子不能抛弃母亲,主动烧掉蛇蛋则是和子对自己本心的一种抑制。
母亲留给我的烟火疤
母亲留给我的烟火疤
陈孝荣
【期刊名称】《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年(卷),期】2006(000)003
【摘要】我头上左边有个烟火疤。
烟火疤并不大,大约有小指头那般大小。
头发能将那块疤彻底覆盖。
只是到洗头的时候才能偶尔看见那块小小的疤痕。
所以每每看见。
我就想起了母亲。
因为那块疤是母亲留给我的。
【总页数】1页(P57)
【作者】陈孝荣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78
【相关文献】
1.母亲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 [J], 冉乃彦
2.好了疤,记着痛——话题“疤”素材演绎 [J], 黄助昌
3.留给母亲的电话 [J], 夏海
4.太宰治后期作品中的母亲形象——以《冬日烟火》和《斜阳》为例 [J], 章莉人
5.问:在卫生陶瓷施釉过程中,白坯表面往往会出现釉面疤裂(简称釉疤),其现象是怎样产生的?如何克服? [J], 王同言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简析《斜阳》中的人物形象
简析《斜阳》中的人物形象作者:孙秀云来源:《青年文学家》2010年第20期摘要:《斜阳》是日本作家太宰治晚期的三大代表作之一。
本文对《斜阳》中的和子母亲、和子等主要人物形象进行了简要分析。
关键词:没落阶级悲剧贵族抗争堕落太平洋战争以日本无条件投降宣告结束,在日本,城市的废墟弥漫着精神危机。
太宰治(1909—1948)的文学以耀眼的光芒照射在废墟之上。
他以现代的危机意识、世纪末的颓废意识作将强有力的文学精神诉诸于人们的心灵。
《斜阳》发表于1947年3月。
太宰治自称它是“一部日本的《樱桃园》一部没落阶级的悲剧”。
这部作品中的几个主要人物亦在不同程度上代表了太宰治一生的不同时期,小说同时也充分体现出作者对战后日本转型期的道德危机所怀有的复杂情感,太宰治认为:毁灭是唯一的出路,只有彻底的堕落,才能找到生活的支点。
这些无疑是对当时处于迷茫无助状态下的民众的一种灵魂上的救赎。
本文将试分析这篇小说的代表性人物形象。
1、没落贵族的美之具象——和子之母战后的日本,在被强制性向资本主义转型的时期,很多人一夜之间由“贵族”变为“平民”。
变成了众多的和子一家。
战后从心理角度上来看,无论是哪个国家,哪个朝代没落贵族总是最复杂、最嬗变的一个群体。
面对心灵和世界的变革,有的人选择了离开,有的人选择了放弃,有的人选择了死亡,有的人则选择了牺牲。
太宰治在《斜阳》中所阐释的这种变化,以各个人物形象为依托可谓淋漓尽致。
分析小说不难看出,和子母亲是太宰治心目中散发着无暇贵族精神的美的具象,她亲切、美丽、和善让她可以称得上是“日本最后一个贵族”。
在丈夫去世,家道迅速没落的时候,毫无反抗的接受自己的命运,与女儿和子搬出象征着贵族生活的西片町的老宅,到伊豆的农村与女儿相依为命,以其柔弱而又贵气的身体,与平民生活相伴,最终患病辞世。
笔者近日欣赏过电影《人间失格》之后,感受到:太宰治本人潜意识里应该是怀有对和子母亲强烈的认同、甚至于欣赏和向往的。
太宰治《斜阳》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太宰治《斜阳》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太宰治《斜阳》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导语】:作者简介太宰治(19091948),日本战后新戏作派代表作家,生于清森县北津轻郡金木村的一个大地主家庭。
《斜阳》读后感1000字12篇
最新《斜阳》读后感1000字12篇《斜阳》读后感。
作品是写的作品。
读后感可以将这些道理更长期的记录下来,下面编辑为大家整理的“最新《斜阳》读后感”,不妨参考一下本文,盼望你喜爱!最新《斜阳》读后感【篇1】《斜阳》这本书整体来说在表达主旨上比较乱。
从对母亲的回忆、同母亲共同的生活,到弟弟的死亡、自己与太原先生的爱恋,只是在故事行进上可以联结在一起。
整本书表现出对日本战后没落贵族生活的描写,透露出对真正贵族的理解。
但身为真实的贵族,弟弟直治因自己的身份感到苦痛,首先他并不认为自己是真正的贵族、其次他因贵族的身份而感到与民众的疏离,他找方法--变成强暴之徒以期进入民众,而他实质的品质则被民众厌烦,他进入不了民众。
假如说这本书有什么主旨的话,那么①就是对(旧)道德的革命,这在姐姐和子、弟弟直治上都有体现:在姐姐身上是与上原先生的情人关系、私生子,以及她自己不断表达的自己与上原先生的爱情对就道德的革命性之处的观点;在弟弟身上就是其对死亡的权力的理解、对民众文化贵族文化差异的苦痛;对suga有夫之妇的单恋;②就是对现世生活、现世文化、道德、社会基调的无望,这主要体现在上原先生、直治,及上原先生的好友们身上,这是最直白的对话:“对于如今的我们来说,要求什么敦厚、诚恳之类的美德,那就等于扯掉死鬼的脚。
敦厚?狡猾?呸!那样是活不下去的,不是吗?要想不低三下四地活着,只有三条路好走,一是归农,一是自杀,还有一个是靠女人”、“对于那个都不愿干的可怜虫来说,最终唯一的手段——就是围在上原二郎先生身边,喝它个一醉方休”。
而他们就是用所说这4种方式面对现世的文化、道德、基调,他们的方式出于消极与无望:上原先生及他的好友们采纳第4种方式,直治则是第2种。
②中的社会文化、道德、基调是包括①中的(旧)道德的,但在面对的方式上不同:和子选择革命,直治、上原先生则是无望;和子信任革命,直治对革命也不信任,上原先生的观点做着放置的笔墨很少但无望是无疑的。
窥探太宰治文学中的精神压力以《斜阳》和《人间失格》为中心
窥探太宰治文学中的精神压力以《斜阳》和《人间失格》为中心一、本文概述太宰治,作为日本现代文学的重要人物,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深刻的社会洞察力,赢得了广泛的读者群体和学术关注。
他的作品常常弥漫着一种压抑、沉重的氛围,深刻反映了社会现实与人生哲理。
本文旨在通过对太宰治两部代表性作品《斜阳》和《人间失格》的深入分析,探讨太宰治文学中所体现的精神压力及其背后的社会和文化根源。
文章将首先对太宰治的生平及其文学背景进行简要介绍,以便更好地理解他的作品及其背后的精神内涵。
随后,本文将重点分析《斜阳》和《人间失格》两部作品中的主题、人物形象和情节,揭示太宰治如何通过这些元素展现精神压力对人性的影响。
文章将总结太宰治文学的精神压力主题,并探讨这些主题对当代社会的启示和意义。
通过这一研究,我们希望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太宰治文学的魅力,以及其对现代人的精神世界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二、《斜阳》中的精神压力太宰治在《斜阳》中,透过和子的视角,深入剖析了战后日本社会贵族家庭的衰落与个体心灵深处的挣扎。
这部作品不仅是对家族没落的哀歌,更是对人性中无法逃避的精神压力的深刻揭示。
和子作为故事的核心人物,她的内心承受着多重压力。
一方面,她需要面对家族财富日渐枯竭的现实,这种经济上的压力使得她不得不放弃过去的奢华生活,开始过着朴素甚至贫寒的日子。
这种巨大的生活落差,无疑给她的心灵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另一方面,和子还必须应对社会舆论的压力。
作为贵族家庭的一员,她曾经享受着社会的尊重和羡慕,然而随着家族的衰落,这些曾经的荣光变成了沉重的负担。
她不仅要承受外界对家族落魄的嘲笑和讽刺,还要面对自己内心对家族名誉的坚守和挣扎。
和子的个人情感也充满了压抑和痛苦。
她对丈夫的失望和无奈,对子女的担忧和牵挂,以及对自我价值的质疑和迷茫,都构成了她精神上的沉重负担。
这些情感压力使得和子陷入了深深的痛苦和绝望之中,无法自拔。
太宰治通过和子的形象,生动地展现了战后日本社会贵族家庭衰落背景下个体所承受的精神压力。
名人对《斜阳》的评价
名人对《斜阳》的评价
《斜阳》是日本作家太宰治的一部代表作,以下是一些名人对它的评价:
1. 村上春树:太宰治的《斜阳》是我最喜欢的小说之一,它有一种令人难以抗拒的魅力。
2. 渡边淳一:太宰治的《斜阳》是一部非常感人的小说,它描写了一个贵族家庭的没落和颓废,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和人性的弱点。
3. 加西亚·马尔克斯:太宰治的《斜阳》是一部非常特别的小说,它以独特的叙事方式和语言,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荒诞性。
4. 钱钟书:太宰治的《斜阳》是一部非常有趣的小说,它以幽默的语言和生动的描写,展现了日本贵族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同时也揭示了人性的弱点和社会的矛盾。
总的来说,名人对《斜阳》的评价非常高,认为它是一部深刻反映人性、社会和文化的作品。
太宰治的艺术风格
太宰治的艺术风格以太宰治是日本现代文学中的重要作家之一,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而闻名于世。
以太宰治的艺术风格可以概括为自我表达、内省与现实主义的融合。
以太宰治的作品展现了强烈的自我表达。
他以第一人称的视角,通过笔下的人物和情节,深入地揭示了自己内心的矛盾和挣扎。
他的作品常常以自传体的形式呈现,将个人的痛苦和矛盾情感融入到小说中。
例如,在他的代表作《人间失格》中,主人公以太宰治通过自述的方式,展示了自己的自卑、病态以及对生活的无力感。
这种自我表达的风格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作者的内心世界,感受到他的痛苦与迷茫。
以太宰治的作品具有深度的内省。
他对人性的探索和思考是他作品的重要特点之一。
他通过对人物的刻画和情节的铺陈,深入探讨了人的内心世界和情感。
他不仅仅关注外在的行为和表象,更关注人内心的纠结和挣扎。
通过他作品中人物的自省和矛盾,读者可以看到他对人性的深入思考。
例如,在《斜阳》中,他通过对主人公内心的描写,展现了一个病态的人物形象,同时也反映了人性中的弱点和脆弱。
这种深度的内省让读者对人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思考。
以太宰治的作品融合了现实主义的元素。
他的作品常常以现实生活为背景,真实地描绘了社会的阴暗面和个人的悲剧。
他通过对现实的观察和揭示,展示了社会中的不公正和个人的痛苦。
他的作品中常常出现贫困、疾病、自杀等现实生活中的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描写,他呈现了一个真实而残酷的社会画面。
例如,在《人间失格》中,他以自传体的形式,讲述了一个病态的人物在现实社会中的无力和挣扎。
这种现实主义的元素让读者对社会现实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和认识。
总的来说,以太宰治的艺术风格以自我表达、内省与现实主义的融合为特点。
他通过自己独特的文学手法,展现了个人内心的痛苦和挣扎,深入探讨了人性的复杂性,同时也揭示了现实社会的不公和人的悲剧。
他的作品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引发了读者对人性和社会问题的思考。
以太宰治的艺术风格独特而深刻,对日本现代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也为后世作家树立了榜样。
从太宰治《斜阳》中的“蛇”看作品主题
从太宰治《斜阳》中的“蛇”看作品主题
孟德林;田灵枝
【期刊名称】《陇东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7(028)002
【摘要】《斜阳》是日本战后天才作家太宰治的代表作,是太宰文学的“集大成”之作,它描写二战之后日本贵族的没落及人物的情感变化.作品中频繁登场的“蛇”可以分为现实中的“蛇”和抽象的“蛇”.实际生活中出现的“蛇”为现实中的“蛇”,并紧扣作品的“死亡”主题;主人公和子心中的“蛇”为抽象的“蛇”,代表和子的心境和求生欲,与“再生”主题相对应.作品后半部分多次出现的“彩虹”作为另一种形式的“蛇”,在作品中象征和子对上原的情感,使“蛇”贯穿于整个作品.【总页数】4页(P39-42)
【作者】孟德林;田灵枝
【作者单位】皖西学院外国语学院,安徽六安237012;皖西学院外国语学院,安徽六安23701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3/7
【相关文献】
1.“看”者的新生与“被看”者的灭亡——从叙述学的视角看鲁迅小说《伤逝》与太宰治小说《斜阳》中艺术形象的异同 [J], 马文美
2.“看”者的新生与“被看”者的灭亡——从叙述学的视角看鲁迅小说《伤逝》与
太宰治小说《斜阳》中艺术形象的异同 [J], 马文美;
3.太宰治后期作品中的母亲形象——以《冬日烟火》和《斜阳》为例 [J], 章莉人
4.太宰治小说《斜阳》中的自我认同与主体意识 [J], 李梦茹;吴雨平
5.从《斜阳》看太宰治的破灭美学 [J], 张敬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 南科 技 学 院 学报
Journal ofHunan University ofScience and Engineering
、,ol_39 N o.8 A ug.201 8
太 宰治 后 期 作 品 中 的母 亲形 象
以 冬 日烟 火 和 斜 阳 为例
收 稿 日期 :2018—04— 12 基 金项 目:西安外国语 大学研究生科 研基金项 目 “太宰 治作 品中的母 亲形象” (项 目编号 s ̄s201745)。 作 者简介:章莉人 (1993一),女 ,湖南常德 人 ,西安 外 国语 大学硕 士研究生,研究 方向为 日本近现代 文学 。
章 莉 人
(西 安 外 国 语 大 学 , 陕 为前期 (1932.1938年 )、中期 (1939.1945年 )和后 期 (1946.1948年 )三个阶段 ,他 的
多篇作 品中都 出现 了 “母 亲”这一人 物,而且各 个时期 的母 亲形象都有 所差异。文章 以 冬 日烟火 和 斜 阳 为例 ,着重
二 被玷 污 的母 亲— — 阿浅 (南芒)
昭和二十一 (1945)年 7月 7日,甲府遭遇空袭 。7月 末 ,太宰治携同妻子美智予和孩子们转移 到十五年未归 的津 轻老家 。 冬 日烟火 是太宰治 回到津轻 的第二年冬末以津 轻 为舞 台,以战后社会 破败 不堪 、国民生活居无定所为背景 而创作 的戏 曲。全剧分为三幕 ,第一幕以主人公数枝的过去
分析 太宰治后 期作 品 中的母 亲形象,并探讨 这一形 象对太宰治思想转 变的影响 。
关键 词 :斜 阳 ;冬 日烟 火 ;母 亲 ;母 性 回 归
中图分 类号 : I1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2219(2018)08—0071—02
太宰 治 ,本名津 岛修 治 ,于 明治四十二 (1909)年 出生 于 E1本津轻地 区的一 户地主家庭 ,三岁至 八岁 由叔母 抚养 , 后被 接 回津岛家 。这段 寄人篱下 的生活经历对太宰 治的人 生及其创作 生涯都产 生了重大 影响。纵观 太宰治的一生 ,前 期主 要是不 存在 的、或者存在感 较为稀薄 的母亲 ,如 阴 火 诞 生>)篇 中的母亲在主人公 的工厂倒 闭一年后就去世 了, 在 自传作小说 回忆 中 ,太宰治说道 “直 到小学二、三年 级 ,我都 不知道生母的存在 ”、“我对 生母的回忆几乎一片空 白”…,可见 “母 亲”对于这一 时期 的太宰治而言 ,是一个 陌 生的代名词 。因而 ,“母亲”在太宰治 前期 作品中的存在 感不强 ,多被设 定为死 去或不存在 。而中期的母亲形象则大 多形象 平静而丰满 。1938年 ,经井伏鳟 二介 绍 ,太宰治与 他 的书迷美 智子 步入了婚 姻的殿 堂。这一时期 的作 品大多 以 积极、平和 的基 调为主 ,相 应的 “母亲”形象也变得沉稳而 丰富 。到 了后期 ,母亲这一人物几乎都是被玷污、或者逐渐 衰退后而死 去。日本战败后 ,社会破败不堪 ,国民流离 失所 , 太 宰治也 因此从东京辗 转至青森 ,并开始 了彻底堕落 的生 活 。这一时期 的太宰治 内心充满 了不安 ,本能地渴望从 “母 亲”身 上得 到关爱 ,因此作 品中的 “母亲”大多具有圣母玛 利亚 的特质 。太宰治所寻求 的 “理想 的母亲形象 ,在这个世 界 上是 不存在 的 ,因而只能消逝 。实 际上 ,这也是太宰治对 梦 想求而不得 的自身 写照 。”口 可见 ,母亲形象 的变化 和太 宰治 的作 品风格 同步 ,也和太宰 治的思想形成过程一致 ,归 根结底是与 太宰 治的生活经历 有着密 不可分的关系。其中 , 后期作 品中被美化 、被理想化的母亲形象大多归于幻灭 ,这 一 形象 的两极分化现 出了太宰 治心境 的转变 。
一 对 母 性 回 归 的 探 寻 太宰治在短 暂的三十九年 生涯 中,经 历了五次 自杀 ,昭 和 四 (1929)年 ,由于 思想上的苦闷 ,他 服用大量 安眠药 自 杀未遂 ;昭和五 (1930)年 ,他 和银座咖啡馆侍女 田部渥美 在镰仓 跳水 自杀未遂 ;昭和十 (1935)年 ,又 在八幡官附近 上 吊 自杀未遂 ;昭和 十二 (1937)年 ,太宰 治和妻子小 山初 代服 用安眠药 自杀未遂 ;昭和 二十三 (1948)年,他和 山崎 富荣在 玉川 上水 自杀 成功 ,结束 了 39年 波澜起伏 的一 生。 由此可 知 ,在 太宰治的五次 自杀经历中 ,有三次都是和女性 相约殉情 。太宰 治将对母体和母性 的渴望转移到女性身上 , 并通过殉情来达 到永远 占有对 方的 目的,这实 际上是他寻找 母 爱的一种 途径 。除了殉情 对象之外 ,太宰 治还将对母爱 的 渴求转 移到其叔母和女佣阿竹身上 。“我还保 留许 多关于叔 母 的回忆 ,而对于 亲生父母 的记忆几乎是一片空 自”llJ。“晚 上叔母把 我抱在 怀里 睡觉 ,此外 ,我还和阿竹一起生活。从 三 岁到八岁 ,阿竹 负责 我的教育 ” J。正是 由于母爱 的缺失 , 太宰 治与叔 母、阿竹之间的纽带变得 更加牢固。但在太宰治 的内心深处 ,生母的爱却是 无人 能够弥补 的。被家族疏远使 他 产生了深深的孤独感 ,因而他将 自己定义 为 “多余人”。 为 了引起他 人的关注 ,他用 “道化 (扮小丑)” 的方式取悦 于 人 ,以此来寻 求存在感 。可 以说 ,这是太宰 治企 图通过他 人之爱 弥补 母爱缺失的一种途径 。正如佐藤 隆之所说 ,“太 宰 治一 生的主题 都是母性 回归” J。而探寻母爱 的途径 除了 与女性 殉情 、及寻求他者之爱填补母爱缺失之外 ,将对 “母 亲”的渴望及其心路历程融入作 品之中也可以说是 另外一种 途 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