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造地质学笔记LJ
地质学考研必备构造地质学重点知识点总结
地质学考研必备构造地质学重点知识点总结地质学是研究地球构造、地壳变化和地质现象的科学,构造地质学是地质学的一个重要领域,关注地球内部结构、板块运动和地质变形等问题。
在地质学考研中,构造地质学是一个重要的考点。
本文将总结地质学考研必备的构造地质学重点知识点。
1. 地壳和地震带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岩石壳,分为洲际地壳和洋中脊地壳。
地震带是地震活动最为频繁的地区,主要分布在洲际地壳和洋底。
地壳和地震带的研究可以揭示地球内部的构造和变化。
2. 板块构造和板块运动板块构造理论是现代构造地质学的核心理论,认为地球被划分为若干个板块,它们以构造活动为特征。
板块运动是指板块相对于地球表面的运动,可以解释地球表面的构造现象、地震带的形成等。
3. 层序地层和断层层序地层是指地质历史演化过程中形成的地层序列,可以通过地层中的岩性、古生物化石等特征来划分。
断层是地层中断开的断裂带,记录着地壳变形的历史。
4. 地球内部结构地球内部可以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层次。
地壳分为洲际地壳和洋壳,地幔是位于地壳下方的大范围岩石层,地核由内核和外核组成。
5. 构造变形和构造力学构造变形是指地层和岩石在地壳运动过程中形成的变形。
构造力学是研究地壳运动和变形的力学原理和规律,包括构造应力、构造应变等。
6. 构造地质学的应用构造地质学在石油地质、矿产资源勘探和自然灾害预测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研究地壳构造和变形对于预测地震、地质灾害等具有重要意义。
总结:通过对地质学考研必备构造地质学重点知识点的总结,我们可以了解到构造地质学是地质学考研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从地壳和地震带、板块构造和板块运动、层序地层和断层等方面,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地球内部的构造和变化。
同时,地球内部结构、构造变形和构造力学等知识也是构造地质学的核心内容。
最后,我们还了解到构造地质学在石油地质、矿产资源勘探和自然灾害预测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通过学习和掌握这些重点知识点,我们可以为地质学考研打下坚实的基础,取得优异的成绩。
构造地质学期末复习重点总结(完整版)
构造地质学期末复习重点总结(完整版)1、地质构造:组成地壳或岩石圈的岩层或岩体等,在内外地质动力作用下所产生的各种变形2、构造地质学:研究地壳上各级各类地质构造的发生、发展、演化及其与矿产分布、地震、工程稳定性、环境演化等的关系的一门学科。
3、面状构造产状要素:走向、倾向、倾角。
走向:某一倾斜构造面和任意水平面的交线。
倾向:在构造面上,沿倾斜面引出垂直走向线的直线,称倾斜线,倾斜现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向下倾斜一段的方位角倾角:构造面上的倾斜线与其在水平面上投影线之间的夹角4、方位角法:倾向+倾角(45 °∠ 30 °)5、象限角法:走向+倾角+倾向(N30°E, 45 ° SE)6、线状构造产状要素:倾伏、侧伏。
7、倾伏:倾伏向+倾伏角,如:330 °∠ 20 °或 N30°W,20°8、侧伏:侧伏角+侧伏向/构造面产状,如: 20°S/N30°E,45 °SE 。
注意:学会将方位角换成象限角9、水平岩层与倾斜岩层的区别:①水平岩层:老下新上,沟谷老,山脊新。
倾斜岩层:在没有发生倒转的前提下,顺着岩层的倾向,岩层的时代由老到新排列;②水平岩层:地质界限随着地形等高线的弯曲而弯曲。
倾斜岩层在野外和地形地质图上呈条带状分布,切割地形等高线;③水平岩层的厚度等于岩层顶面和底面的标高差;④水平岩层露头宽度的变化受岩层厚度和地面坡度的影响。
(地缓而宽大,地陡而窄小)。
倾斜岩层:横穿沟谷的岩层倾角越大,岩层的条带越接近条带状,若岩层的倾角越小,则岩层越弯曲。
10、倾斜岩层的厚度:真厚度(h)=铅直厚度(H)×cosα(真厚度永远小于或等于铅直厚度)11视厚度(h’)=铅直厚度(H)×cosβ(真厚度永远小于视厚度)12、V字形法则:①岩层的倾向与地面的坡向相反时,岩层的界限与地形等高线的弯曲方向相同,即“相反相同”,但岩层界限弯曲的曲率小于地形等高线的曲率;②当岩层的倾向与地面的坡向相同时,岩层的倾角大于地面坡度角时,岩层的露头界限与地向等高线成相反方向,即“相同相反”;③当岩层的倾向与地面的坡向相同时,岩层倾角小于地面坡度角时,岩层界限与地形等高线的弯曲方向相同,即“相同相同”,岩层界限弯曲的曲率大于地形等高线的曲率。
构造地质学复习资料-知识归纳整理
知识归纳整理一、主应力与主应变。
★主应力:当物体受力而处于平衡状态时,经过该物体内部任意点总可以截取这样一具无穷小立方单元体,使其六个面上都惟独正应力的作用而无剪应力的作用。
在单元体中这六个面上的正应力称为主应力,其性质可以是张应力也可以是压应力。
★主应变:在均匀变形条件下,经过变形物体内部任意点总是可以截取这样一具立方体,在其三个相互垂直的截面上都惟独线应变而无剪应变,即仅有伸长或缩短,而截面所夹的直角没有改变。
这三个相互垂直的截面上的线应变称为主应变。
二、倾伏角与侧伏角。
★倾伏角:指直线的倾斜角度,即直线与其水平投影线间所夹之锐角。
★侧伏角:当线状构造包含在某一倾斜平面内时,此线与该平面走向线间所夹之锐角即为此线在这个面上的侧伏角。
三、节理系与节理组。
★节理系:在一次构造作用的统一构造应力场中形成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节理组称为节理系。
例如, 共轭“X”型剪节理算是属于一具节理系。
当在一次构造作用的统一应力场中形成的产状呈规律变化的一群节理,也可称为节理系,如放射状节理和同心圆状节理。
求知若饥,虚心若愚。
★节理组:在一次构造作用的统一构造应力场中形成的, 产状基本一致,且力学性质相同的一群节理称为节理组。
常见的节理组有雁列节理组。
四、角度不整合与平行不整合。
★平行不整合:1、概念:上、下两套地层的岩层产状平行一致, 但上、下两套地层之间发生过沉积间断, 缺失了部分时代的地层。
2、特征: 不整合面代表沉积间断和侵蚀阶段, 是一具古剥蚀面,在这个面上常有含下伏地层岩石碎块的底砾岩, 有时还保存了古风化壳和古土壤, 平行不整合面有起伏, 也有平整的, 它反映了上覆新地层沉积之前的古地貌形态。
3、形成过程:下降沉积→上升、沉积间断、遭受剥蚀→再下降,再沉积。
4、意义:平行不整合代表一次以垂直升降运动为主的构造运动。
它的形成是由于地壳在一段阶段处于上升, 而在上升的过程中地层又未发生褶皱和明显倾斜, 不过露出水面接受剥蚀而发生沉积间断; 经过一段阶段后, 又再次下降接受新的沉积, 从而使上、下两套地层之间缺失一部分地层, 但彼此的岩层产状是基本平行一致的。
构造地质学知识点总结
构造地质学知识点总结构造地质学知识点总结构造地质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是什么?地质学的研究对象是地壳或岩石圈的地质构造.地质构造可由内或外动力地质作用形成,但构造地质学主要研究内动力地质作用所形成的各种地质构造的形态、产状、规模、形成条件、形成机制、分布和组合规律及其演化历史,并进而探讨产生地质构造的地壳运动方式、规律和动力来源。
何谓地质构造?所谓地质构造是指组成地壳的岩层或岩体在内外动力地质作用下发生的变形和变位,从而形成诸如褶皱、节理、断层、劈理以及其它各种面状和线状构造等.构造地质学的研究方法.研究方法处常规的地质研究方法外,还有以下几方面:(1)地质制图;(2)显微构造与组构的几何分析;(3)实验构造地质学(模拟实验).构造地质学的研究意义.构造地质学的研究意义理论上在于阐明地质构造在空间上的相互关系和时间上的发育顺序,探讨地壳构造的演化和地壳运动的规律及其动力来源;而实践意义在于应用地质构造的客观指导产生实践,解决矿产分布、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地震地质及环境地质等方面有关的问题沉积岩有哪些原生构造可以判别岩层的顶底面?(1)斜层理:每组细层理与层系顶部主层面呈截交关系,而与层系底部主层面呈收敛变缓关系,弧形层理凹向顶面,也即“上截下切”;(2)粒级层序:又叫递变层理,在一单层内,从底到顶粒度由粗变细递变,其厚度可由几厘米到几米.两相邻粒级层之间的下层面常受到冲刷,海退层位往往保存不完整.但也有海退层位保存完整者,即由底到顶由细到组;(3)波痕:可指示顶底面的波痕主要是对称型浪成波痕.这种波痕不论是原型还是其印模,都是波峰尖端指向岩层的顶面,波谷的圆形则是波谷凹向底面;(4)泥裂:又称干裂或示底构造,剖面上呈“V”字型,其尖端指向底.除此而外还有雨痕、冰雹痕及其印模,冲刷痕等,古生物化石的生长和埋藏状态,如叠层石凸出方向往往指向岩层的顶.水平岩层有哪些特征?(1)地层未发生倒转的前提下,地质时代较新的岩层叠置在较老岩层之上,当地形切割轻微时,地面只出露最新岩层,如地形切割强烈,较老岩层出露于河谷、冲沟等低洼处,较新层分布在山顶或分水岭上;(2)出露和分布形态完全受地形控制,出露界线在地质图上表现为与地形等高线平行或重合而不相交;(3)其厚度就是该岩层顶底面标高和底面标高之差;(4)出露宽度受岩层厚度及地面坡度的影响.什么叫地质图?规格齐全的地质图应包括哪些内容?地质图是用规定的符号、颜色或花纹将一定地区内的地质情况按比例投影并绘制到地形图或水系图上的图件.一幅正规的地质图应该有图名、比例尺、方位(或经纬度)、图例、表任表(包括编图单位、负责人员、编图日期及资料来源等)在图左侧为综合地层柱状图,有时在图下方附图切剖面图.不整合的识别及其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1)地层古生物方面:上、下地层间缺失某些地层或化石带;(2)沉积方面的标志;上、下两套地层在岩性和上岩相上截然不同,两套地层间往往有古侵蚀面,并保存着古风化壳、古土壤或与之有关的残积矿床等.上覆地层的底层常有由下伏地层的岩石碎块、砾石组成的底砾岩.(3)构造方面:上、下两套地层产状不一致,构造变形强度不同,褶皱、断裂情况也各异;(4)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方面:上、下两套地层经受的岩浆活动、变质作用期次、强度、类型及特征不同.理论上,地层不整合是研究地质发展历史及鉴定地壳运动特征和时期的一个重要依据,也是划分地层单位的之重要依据之一,有助了解古地理古环境变化;实践上,不整合面及其上下相邻岩层中,常形成铁锰磷及铝土矿等沉积矿床;是构造上的薄弱带,有利于岩浆及含矿溶液活动,有利于形成交代和充填矿床;对油、气、水的储集也具有重要意义.另工程上可作为稳定性评价的条件之一.不整合有哪些类型?根据不整合面上下地层的产状及其反映的地壳运动特征,可分为两种主要类型:平行不整合和角度不整合.平行不整合表现为上下两套地层的产状彼此平行,但在两套地层之间缺失什么叫变形?变形程度如何量度?.物体受力作用后,其内部各点间相互位置发生改变称为变形.变形可以是体积的改变,也可以是形状的改变,或二者均有改变.物体变形程度用应变来度量,即以其相对变形量来度量.影响岩石变形的主要因素(1)力的大小、方向和性质;(2)岩石的力学性质;(3)变形的环境条件,包括围压、温度、溶液和孔隙压力;(4)时间.时间对岩石力学性质和变形有什么影响?.时间对变形的影响有以下三个方面:(1)快速施力与缓慢施力对岩石变形的影响,快速施力不仅可加快岩石变形速度,而且会使其脆性变形加强,缓慢加力则会使同样岩石表现为韧性;(2)重复受力对岩石变形的影响,使岩石多次重复受力,虽然作用力不大,也能使岩石破裂;(3)蠕变与松弛对岩石变形的影响,蠕变与松弛现象均与时间有关,实际上都反映了一条规律,即长时间的缓慢变形会降低材料的弹性极限.影响岩石力学性质的因素有哪些?岩石力学性质除取决于岩石性质如成分、结构、构造外,不取决于变形环境,如围压、温度、溶液、孔隙压力以及岩石变形的速率和作用力的大小、方向和性质时间对岩石力学性质与变形有什么影响?时间对岩石的力学性质与变形有三个方面的影响:(1)快速施力与缓慢施力对岩石变形的影响;(2)重复受力对岩石变形的影响;(3)蠕变与松弛对岩石变形的影响。
构造地质学复习要点归纳
构造地质学复习要点归纳构造地质学复习要点归纳地球物理学2009名词解释不整合接触:呈沉积接触关系的上下两套地层之间有明显的沉积间断,或两套地层之间有明显的地层缺失。
角度不整合接触:不整合面上下两套地层产状不同、以角度相交。
褶皱要素:1)核泛指褶皱中心部位的岩层2)翼泛指褶皱两侧部位的岩层3)拐点相邻背形和向形的共用翼上,褶皱面常呈S形弯曲,褶皱面不同凸向的转折点4)翼尖角两翼相交的二面角5)转折端指褶皱面从一翼过渡到另一翼的弯曲部分6)枢纽指同一褶皱面上最大弯曲点的连线7)脊、脊线和槽、槽线背形的同一褶皱面上的最高点为脊,它们的连线为脊线;向形的同一褶皱面上的最低点为槽,他们的连线为槽线。
构造窗:推覆体由于后期的剥蚀,被外来岩块包围中出露的原地岩块。
飞来峰:若剥蚀严重,仅局部残存在原地岩块之上的外来岩块。
剥离断层:在伸展地区浅部的高角度正断层,向深处常呈铲形变缓,最后若干个高角度正断层联合成一个较大规模的低角度正断层,这类断层称为剥离断层。
逆冲断层:位移量很大的低角度逆断层。
阶梯状断层:由若干条产状基本一致的正断层组成,各条断层上盘依次向同一方向降落,构成阶梯状。
地堑:由两条走向基本一致、相向倾斜的正断层组成,两条正断层之间有一个共同的下降盘。
地垒:由两条走向基本一致、倾斜方向相反的正断层构成,两条正断层之间有一个共同的上升盘。
剪应力:平行于截面的应力。
正应力:垂直于截面的应力。
主应力:当截面上只有正应力而无剪应力时,这个截面上的正应力叫主应力。
均匀变形:变形前后物体各部分的变形性质、方向和大小都相同的变形称为均匀变形。
非均匀变形:变形前后物体各部分的变形性质、方向和大小有变化的变形称为非均匀变形。
共轴递进变形:在递进变形过程中,增量应变椭球体主轴方向与全量应变椭球体主轴方向保持一致的变形。
非共轴递进变形:在递进变形过程中,增量应变椭球体与全量应变椭球体主轴方位在每一瞬间都互相不平行的变形。
剪节理:岩石中受剪应力作用形成的平行剪应力的节理称剪节理。
构造地质学复习——小抄版
1、沉积岩在沉积和成岩过程中产生的非构造变动的构造特征称为沉积岩层得原生构造.2、由两个平行或近于平行的界面所限制的、岩性基本一致的层状岩体称为岩层3、层理是沉积岩中最普遍的原生构造,是通过岩石成分、结构和颜色等特征在剖面上的突变或渐变所显现出来的一种成层构造。
4、确定岩层面向:变异层理标志:交错层理、递变层理、层面原生构造标志:波痕、泥裂、雨痕、冲刷面、地面印模生物标志5、整合接触:地层的连续接触平行不整合:上、下地层的产状基本一致,但二者之间缺失一些时代的、地层的接触关系。
角度不整合:上、下地层之间不仅缺失部分地层,而且上、下地层的产状也不同。
6、不整合存在的标志:沉积方面(底砾岩、古风化壳、剥蚀面、重矿物组合突变、岩性岩相突变)地层古生物方面;构造方面;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7、不整合形成的时代:以不整合下伏地层中最新一层的时代为下限,以上覆地层中最老一层的时代为上限,其间缺失的那部分地层所代表的时代就是不整合的形成时代。
8、岩石的变形方式:岩石变形的基本形式是线变形和角变形,由它们组成了五种基本的变形方式:拉伸、压缩、剪切、弯曲、扭转9、均匀变形:岩石的各个部分和变形性质、方向和大小都相同的变形称为均匀变形(拉、压、剪),均匀变形又分为非旋转变形(拉、压)和旋转变形(剪)。
10、非均匀变形:岩石各点变形的方向、大小和性质是变化的,这种变形为非均匀变形(弯曲、扭转)。
11、张裂和剪裂是岩石破坏的两种形式12、岩石的变形阶段:弹性变形阶段;塑性变形阶段;断裂变形阶段。
13、影响岩石力学性质和岩石变形的因素:1、岩石的成分、结构和构造,颗粒硬度越大,岩石硬度越大,碎屑岩中颗粒细棱角不明显,基底式胶结的岩石强度高,具有层里则易滑形成褶皱,不具层理易断层,空隙裂隙发育降低强度。
2、围压:增强韧性提高强度、弹性极限;3、温度:随温度升高强度弹性降低,韧性增加;4、溶液:韧性提高,强度降低;5、空隙压力:压力大,强度低;6:时间:施力速度与重复受力、蠕变与松弛。
构造地质学大一知识点框架
构造地质学大一知识点框架地质学是研究地球的形成、演化以及地球内外的各种物质和能量作用的学科。
对于大一学生来说,初步了解地质学的基本知识点是非常重要的。
以下是构造地质学的大一知识点框架的一些内容:1. 地球的结构地球可分为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
内部有地核、地幔和地壳,外部则是水、陆和大气。
2. 地壳的构造地壳是地球最外部的岩石壳层,由大陆地壳和海洋地壳两部分组成。
大陆地壳厚度较大,主要由花岗岩构成;海洋地壳厚度较薄,主要由玄武岩构成。
3. 地壳运动与构造地壳运动是地球表面地质现象的核心内容。
常见的地壳运动有地震、火山活动、地壳的隆升和下沉等。
构造是指地质体在空间上的一种排列方式,可分为隆起构造和坳陷构造。
4. 岩石学基础岩石学是研究岩石的起源、组成、结构、形态、变质和变形等方面的学科。
主要分为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类。
5. 断层与地震断层是地壳内部因地壳运动而发生的裂隙,是地震活动的主要地质背景。
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结果,常常伴随着地震波的产生。
6. 地层学与地质年代地层学是研究地壳上部岩石、地层和化石的分布、演化及其时空分布规律的学科。
通过地质年代的划分,可以了解到地壳上各地区地质事件发生的顺序和相对时间。
7. 构造地球化学与矿床地质学构造地球化学研究构造对地壳物质分布和地球化学过程的影响。
矿床地质学是研究有用矿物在地壳中分布、成因、储量和开采条件等方面的学科。
8. 地球内部的热与磁地球内部的热是地球内部各层之间传递和释放的热能。
地球内部的磁是地球内部电流引起的磁场所产生的现象。
9. 地球物理学基础地球物理学是研究地球物理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
主要包括重力学、地磁学、地电学、地热学和地震学等。
这些是构造地质学的一些基本知识点框架,大一学生可以通过学习这些内容,初步了解地球的形成和演化过程,以及地球内外各种物质和能量的作用。
通过这些基础知识的掌握,可以为进一步学习地质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工程地质-地质构造复习笔记
岩层:同一岩性的岩石组成的,有两个平行或近似平行的界面所限制的层状状态。
走向(Strike):岩层面与水平面的交线即走向两端所指的方向。
倾向(dip):垂直于走向线沿层面向下所引的直线在水平面的投影。
倾角(dip angle):岩层面与水平面的夹角。
水平岩层(horizontal stratum):倾角<5°的岩层特征:1.新岩层在上,老岩层在下;2.岩层厚度等于岩层顶、底面标高之差;3.岩层露头宽度决定于岩层的厚度和地面的坡度;4.地质界线在地质图上与地形等高线平行或重合,而不相交。
倾斜岩层(titled stratum):倾角在5°~85°之间的岩层。
分类:缓倾岩层,倾角<30°陡倾岩层,倾角30°~60°陡立岩层,倾角大于60°直立岩层(vertical stratum):倾角大于85°。
褶皱(fold):岩层受到构造应力作用后,在未丧失连续性的情况下,产生的弯曲变形。
褶曲:褶皱构造中任何一个单独的弯曲。
核部:褶皱弯曲的部位。
翼部:褶皱核部两翼的岩层。
轴面:通过褶皱核部。
平分褶皱的一个假想面。
轴线:轴面和包括地面在内任何面的交线。
枢纽:褶皱中同一层面最大弯曲点的连线。
褶皱分类:1.按照轴面分类1)直立褶皱;2)倾斜褶皱;3)倒转褶皱;4)平卧褶皱。
2.按枢纽分类1)水平褶曲;2)倾伏褶曲褶皱的工程意义1.褶皱构造很普遍,无论是对于找矿、找地下水还是水利建设都有重要的意义;2.根据褶皱对称重复的特性,在褶皱一侧发现沉积型矿层时,可预测在另一侧也可能有相应的矿层;3.石油常储存在背斜的核部,除此之外,背斜的核部的岩层常常较为破碎,如果水库位于此就易于漏水,工程建设时要注意到这一点。
断裂结构(fracture):组成地壳的岩层,受到剧烈地壳运动、构造应力的作用,产生变形达到一定程度后,岩层的连续性遭到破坏,形成一系列大小不一,形式不同的断裂。
构造地质学复习笔记
绪论地质构造:是指组成地壳的岩层和岩体在内、外动力地质作用下发生的变形,从而形成诸如褶皱、节理、断层、劈理以及其他各种面状和线状构造等。
构造尺度的分类:一般分为巨型构造、大型构造、中型构造、小型构造、微型构造、超微型构造。
构造变形场可概括为六中:伸展构造、压缩构造、升降构造、走滑构造、滑动构造、旋转构造。
伸展构造:是水平拉什形成的构造,或垂向隆起导生的水平拉伸形成的构造。
压缩构造:是水平挤压形成的构造。
升降构造:是岩石圈或地幔物质垂向运动体现,表现为地壳的上升和下降,区域性的隆起和坳陷。
走滑构造:是顺直立剪切面水平方向滑动或位移形成的构造。
直立剪切面可以是区域剪切扭动形成的走滑断层,也可以是区域压缩引起的两组交叉走滑断裂。
滑动构造:滑动构造主要是重力失稳引起的重力滑动构造,也包括某些大型平缓正断层。
旋转构造:是指陆块绕轴转动形成的构造。
岩石圈可分为大陆岩石圈和大洋岩石圈。
大陆岩石圈包括地壳和软流圈以上的地幔顶部,地壳可分为上地壳、中地壳和下地壳。
上地壳又分为由沉积岩、火山岩和相应中、浅变质岩组成的盖层及结晶基底,后者包含花岗岩类侵入岩和片麻岩、结晶片岩等。
中地壳主要是闪长岩类岩石及物性上相近的片麻岩和部分片岩。
下地壳主要是玄武质的辉长岩类及相应的变质岩等岩石。
根据深度变化引起岩石物性物态的变化将构造层次划分为:表构造层次、浅构造层次、中构造层次和深构造层次。
构造观:是指对全球构造和岩石圈构造的总体结构、形成和演化、铸成构造的构造运动性质和动力来源的基本认识和观点。
构造叠加:指已变形的构造又再次变形而产生的复合现象。
构造置换:是岩石中的一种构造在后期变形中或通过递进变形过程被另一种构造所代替的现象。
构造继承:如果前期构造控制或影响了后期构造的形成和发展,后期构造保留了前期构造的某些主要特点,即为构造继承。
构造新生的两重含义:1、后期构造不受前期构造的影响或制约,形成一套在方位、几何形态、类型和样式上完全不同的构造;2、后期构造改造并使前期构造的一部分或全部卷入到后期构造之中,形成一套完全服从后期变形的全新构造。
《高等构造地质学》记录
《高等构造地质学》读书笔记1. 高等构造地质学概述高等构造地质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的构造、变形和演化规律的一门学科。
它主要关注地球内部的构造、岩石圈的变形和演化过程,以及这些过程对地表形态和地貌的影响。
高等构造地质学的研究范围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层次,涉及板块构造、地震活动、火山作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等多个方面。
在高等构造地质学中,板块构造是一个核心概念。
地球表面被划分为若干个大块,称为板块。
这些板块在地球内部的热流驱动下不断地运动、碰撞和分离。
板块构造理论认为,地球上的地震、火山等自然灾害以及地表的地貌变化都是由板块运动引起的。
通过对板块构造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地球的历史演化过程,预测未来的地质事件,为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除了板块构造外,高等构造地质学还关注其他重要的构造现象,如断层、褶皱、逆冲构造等。
断层是由于地壳运动引起的岩层断裂现象,通常伴随着地震活动。
褶皱是地壳在水平方向上的压缩和伸展,形成山脉和高原等地貌特征。
逆冲构造是指两个相互碰撞的板块发生相对滑动的现象,导致地壳的拉张变形,形成山脉和岛弧等地貌结构。
高等构造地质学的发展离不开现代地球科学的技术手段,如地震勘探、地磁探测、重力测量等。
这些技术手段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地球内部信息,有助于揭示地球的内部结构和演化过程。
高等构造地质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也为其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
与古生物学、气候学、生态学等领域的合作,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认识地球的历史和现状,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可持续发展的资源保障。
1.1 研究对象和意义构造地质学作为一门学科,主要研究地壳构造的形成、发展和分布规律。
在《高等构造地质学》中,研究对象聚焦于地壳的构造特征与演化过程,涉及地质构造的各个方面,包括岩石、地层、地质界面、断裂系统以及地球物理场等。
深化对地球科学的理解:通过对地壳构造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揭示地球的内部结构、物质组成和运动机制,深化对地球科学的整体理解。
构造地质学要点整理-知识归纳整理
知识归纳整理构造地质学要点整理一、名词解释1.地质构造:是指组成岩石圈的岩层和岩体在内、外力地质作用下发生的变形。
2.水平岩层:同一层面上个点的海拔高度都基本相同,具有这样产状的岩层称为水平岩层,也叫水平构造。
3.整合接触(Conformity):指上下两套地层间为延续沉积,其间无明显的沉积间断,上下两套地层产状一致。
4.不整合接触(Unconformity):指上下两套地层之间具有明显的沉积间断,造成地层的缺失。
5.平行不整合(Parallel unconformity):也叫假整合(Disconformity),它是指上下两套地层的产状基本一致,但两者之间缺失一些时代的地层的接触关系。
6.角度不整合(Angular unconformity):是指上下两套地层之间不仅缺失部分地层,而且上下地层的产状也不相同。
7.超覆:当水侵阶段,新地层一次超越下面较老地层的覆盖范围,而直接覆盖在盆地周缘或隆起区的剥蚀面上。
8.底部超覆:指在层序底界面上的超覆,其中向着原始倾斜面向上的超覆叫上超;顺原始水平面或原始倾斜面向下的超覆叫下超。
9.顶部超覆:指在层序上界面处的超覆尖灭现象,原来倾斜的地层向着层序顶面忽然消失。
10.潜山(Buried hill):也称古潜山,是指被新地层覆盖埋藏的基岩古地貌隆起。
11.批覆构造:剥蚀面以上由于沉积差异和压实差异在较新地层中发育的正向褶皱构造。
12.断块潜山:风化面以下的基岩受后期断裂活动的作用,沿断裂上升而形成的潜山。
13.褶皱潜山:由较老的地层形成的褶皱构造被新地层埋藏的潜山。
14.褶皱(Folds):层状岩石在各种应力的作用下所形成的一系列延续的波状弯曲现象称为褶皱。
15.背斜(Anticline):岩层向上弯曲,中间地层老、两侧地层新的褶皱构造。
16.向斜(Syncline):岩层向下弯曲,中间地层新、两侧地层老的褶皱构造。
(若底层的新老关系不清,则分别称背形(Antiform)和向形(Synform)。
《构造地质学》课程笔记
《构造地质学》课程笔记第一章绪论一、构造地质学的内涵和构造规模1. 构造地质学定义:构造地质学是地球科学的一个分支,它专注于研究地球岩石圈的结构、构造、形成过程、演化历史以及控制这些过程的动力学机制。
它涉及从微观到宏观尺度的地质现象,包括地层、岩体、断裂、褶皱等。
2. 研究内容详述:(1)地质体的形态、产状、规模和组合特征:研究不同类型地质体的外部形态、空间排列、大小和相互之间的组合关系,如断层、褶皱、节理等。
(2)地质体的形成、演化和改造过程:探讨地质体从形成到改造的整个地质历史过程,包括构造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等。
(3)地质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在地球动力学过程中的作用:分析地质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它们在板块构造、地壳运动等地球动力学过程中的角色。
3. 构造规模划分详述:(1)大型构造:涉及整个板块或大陆规模的构造,如板块边界、地槽-地台、造山带等。
(2)中型构造:介于大型和小型构造之间,如区域性的褶皱带、断裂带、火山带等。
(3)小型构造:在更小的尺度上,如单个褶皱、断层、节理、面理等。
二、地质构造的类型和关系1. 地质构造类型详述:(1)原生构造:在岩石形成过程中直接形成的构造,如层理、波痕、泥裂等沉积构造。
(2)次生构造:岩石形成后,在后期地质作用下形成的构造,如褶皱、断层、节理等。
(3)复合构造:原生构造和次生构造相互叠加、改造形成的复杂构造,如叠加褶皱、复合断层等。
2. 地质构造之间的关系详述:(1)成因关系:不同构造之间的成因联系,如断层活动可能导致褶皱的形成。
(2)时间关系:不同构造形成的时间顺序,如先形成断层,后形成褶皱。
(3)空间关系:不同构造在空间上的分布和排列方式,如断层与褶皱的相互切割关系。
三、构造分析的基本方法1. 地质观察详述:(1)观察地质体的形态、产状、规模、组合特征:通过野外实地观察,记录地质体的各种特征。
(2)使用地质罗盘、GPS等工具进行精确测量:测量地质体的产状、方位等参数。
博士地质学构造地质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博士地质学构造地质学知识点归纳总结地质学是研究地球的内部和外部结构以及地球演化历史的科学。
而构造地质学,作为地质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和构造。
在博士学习阶段,地质学的专业知识将进一步深化和扩展。
本文将对博士地质学构造地质学的一些重要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
一、大地构造学大地构造学是构造地质学研究的核心领域之一,主要涉及大尺度地壳运动和构造变形的研究。
研究对象包括板块构造理论、大地构造变形形式和机制、地震学等。
在博士阶段,研究者往往需要深入理解和掌握以下知识点:1. 板块构造理论:板块构造理论是现代构造地质学的基石。
它提出了地球表面被若干个具有一定自主性的板块所覆盖,板块之间存在相对运动的概念。
博士生需要对板块构造的形成和演化机制有深入的认识,并能熟练运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地球表面各种现象。
2. 地震学:地震学是研究地震现象的科学。
地震的发生和分布,能够提供大地构造变形的重要线索。
博士生需要了解地震的产生原因、传播规律以及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反射、折射和干涉等现象,以更好地解读地震数据和揭示地球内部的构造。
3. 大地构造变形:大地构造变形是地壳运动的重要表现形式。
博士生需要熟悉常见的地壳运动类型,如伸展、挤压、走滑等,以及其对地表地貌的影响和地球内部构造的意义。
二、构造地质力学构造地质力学是研究地球内部物质力学行为和应力分布的学科。
它与岩石力学和构造地质学密切相关,对于解释和理解构造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在博士学习阶段,以下知识点是必备的:1. 构造应力场:构造应力场是指地球表面任一点受到的应力状态。
了解构造应力场的特征和变化规律,对于解释构造变形和地震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博士生需要掌握不同构造背景下的应力场特征,并能基于应力场模拟预测构造演化过程。
2. 岩石力学基础:岩石力学是构造地质力学的理论基础。
它研究岩石材料的物理和力学性质,揭示岩石变形行为和破裂机制。
博士生需要掌握岩石力学的基本原理、实验方法和理论模型,以便研究构造地质现象和解释实际地质问题。
构造地质学大一知识点汇总
构造地质学大一知识点汇总构造地质学是地质学的重要分支之一,主要研究地球内部的构造特征和地壳变形规律。
对于大一学生来说,了解并掌握构造地质学的基础知识,可以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文将对大一构造地质学的知识点进行汇总,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领域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一、构造地质学的基础概念1. 地质学:地质学是研究地球物质组成、构造和地球历史演化的学科,涵盖了地球内部、地表和地球大气环境等方面的研究内容。
2. 构造地质学:构造地质学是地质学的分支学科,主要研究地球内部结构、地壳运动和地质变形等方面的内容。
3. 地壳:地壳是地球上最外层的固体壳层,分为陆壳和海壳两部分,厚度约为30-70千米。
4. 地球内部结构:地球内部结构由地核、地幔和地壳组成,地核是地球的内部核心部分,地幔是地球的中间层,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固体壳层。
5. 地球大气环境:地球大气环境包括大气层、气候系统和气象等因素,对地球上的生态环境和气候变化有重要影响。
二、地表的地质现象和地质作用1. 地形:地形是地球表面的地势形态,包括山脉、高原、丘陵、盆地、平原等各种地形类型。
2. 地震: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一种现象,由地震波传播引起地壳的震动,会导致地表地质变形和破坏。
3. 火山:火山是地球表面的一种地质现象,是熔岩、火山灰和气体等物质从地下喷出,形成火山口和火山喷发的现象。
4. 断裂:断裂是地壳中因构造应力作用而发生的岩石破裂和错动的现象,导致地壳的块体相对运动。
5. 地质作用:地质作用是指地球内部材料和能量的变化过程,包括变质作用、侵蚀作用、沉积作用等。
三、地壳的运动和地质变形1. 地壳运动:地壳运动是指地球表面地壳块体的相对运动和变形,包括构造抬升、沉降、变形和平衡等方面的运动。
2. 构造力学:构造力学是研究地壳运动和地质变形的力学原理,包括应力、应变和强度等方面的研究内容。
3. 地质变形:地质变形是指地壳中岩石和地层发生变形和变化的过程,包括褶皱、断层、岩层滑动和隆起等方面的变形现象。
构造地质学复习
构造地质学教学笔记第一章绪论简述新构造观的主要内容?(1) 地球是一个高度活动的球体,其内部热能驱动着对流,带动板块的活动,这是认识、分析构造的根本思想。
(2) 岩石圈或地壳具有层圈结构,不同构造层次之间的界面在构造变动中起着重要作用;同时,岩石圈的层圈横向上极不均匀、垂向上极不协调,这种特性可成为一种构造的驱动力。
(3) 构造变形是多种成因、多种级别、多个期次形成的。
(4) 受地球动力学背景的控制,伸展构造、收缩构造、走滑构造、垂直构造共同组成了沉积盆地内多种构造样式的基本类型。
第二章单斜岩层及其接触关系关于产状的概念面状构造的产状要素走向(strike):倾斜平面与水平面的交线叫走向线,走向线两端延伸的方向即为该平面的走向。
倾向(dip):倾斜面上与走向线垂直的线叫倾斜线,倾斜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所指的沿斜面向下的方位即倾向。
(真)倾角(dip angle):平面上的倾斜线与其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之间的夹角,即在垂直于该平面走向的直立剖面上该平面与水平面间的夹角,称之为(真)倾角。
视倾角(apparent dip angle)当观察剖面与岩层的走向斜交时,岩层与该剖面的交迹线叫视倾斜线,视倾斜线与其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间的夹角称为视倾角,也叫假倾角。
线状构造倾伏向( plunge direction):某一直线在空间的延伸方向,即某一倾斜直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所指示的该直线向下倾斜的方位。
倾伏角(plunge angle or angle of pitch) :指直线的倾斜角,即直线与其水平投影线间所夹之锐角。
关于岩层厚度的概念1、真厚度(true thickness)(h)岩层顶、底面之间的最短距离2、铅直厚度(vertical thickness )(hg)岩层顶、底面间的铅直距离。
h=hgcosα3、水平厚度(horizontal thickness)(hf)岩层顶、底面之间的水平距离h=hf sinα4、视厚度(apparent thickness)和视水平厚度(apparent horizontal thickness)在与岩层走向斜交的剖面上,岩层顶、底面与剖面的交线之间的最短距离大于岩层的真厚度,称为视厚度h’;水平距离也大于水平厚度,称为视水平厚度hf’。
构造地质学-胡明-读书笔记
构造地质学-胡明-读书笔记第一章绪论1. 构造地质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构造地质学是地质学的一门分支学科,主要研究由内动力地质作用所形成的各种地质构造的形态、产状、规模、形成条件、形成机制,分布和组合规律及其演化历史,并进而探讨产生地质构造的地壳运动的方式、规律和动力来源。
同时,地质构造学还要研究沉积岩在沉积过程和成岩过程中所形成的原生构造以及沉积岩岩层的产状和底层的基础关系等。
地质构造指组成地壳的岩层和岩体在内、外动力地质作用下发生变形、从而形成的各种构造,如褶皱、节理、断层、劈理以及其他各种面状和线状构造等。
构造地质学研究的范围大至几百、上千千米乃至全球规模,即整个地球的结构以及地壳的巨大单元,如大陆和大洋、山脉和盆地等的形成和发展;小到组成岩石圈内各种变形地质体的空间组合和分布规律及构造特征,即一定范围的露头上或手标本上;更小则到岩石或矿物的内部组构等,需要借助显微镜才能观察,在深度上,则涉及从地壳表层至地幔深部不同层次的构造现象。
因此,对地质构造的观察研究,可以按规模大小划分为许多级别,称为“构。
构造尺度的划分是相对的,一般把构造尺度划分为巨、大、中、小、微以至超显不同尺度的地质构造各有其不同的研究任务和研究方法,例如小尺度或中尺度的构造地质学的主要任务是要对各种变形地质体即褶皱、断裂、面理和线理等构造现象进行识别、描述和成因解释。
1.构造地质学主要以各种地质构造的产状、形态、规模、形成条件、形成机制、分布和组合及其演化历史为研究对象,进而探讨产生地质构造的地壳运动的方式、规律和动力来源。
2.构造地质学还要研究沉积岩在沉积和成岩作用过程中所形成的原生构造以及沉积岩岩层的产状和地层的接触关系等。
构造地质学研究的基本内容是阐述有关中、小尺度的地质构造的基本特征(形态、产状、分布和组合关系)及对各种构造的认识方法和分析方法。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四大部分:沉积岩层的产状特点及有关力学分析基础;榴皱构造的特征及研究方法;断裂构造的基本类型以及它们的特点;大地构造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
构造地质学(第二版)
02
实习二用间 接方法确定 岩层产状要 素
03
实习三在地 质图上求岩 层厚度、埋 藏深度并判 断地层接触 关系
04
实习四根据 放线距编制 倾斜岩层地 质图
06
实习六构造 物理模拟实 验
05
实习五编制 倾斜岩层地 质剖面图
01
实习七分析 褶皱地区地 质图
02
实习八绘制 褶皱地区剖 面图
03
实习九编制 和分析构造 等高线图
读书笔记
本来只是想找找岩石构造原理,没想到这么专业,被重复出现的专业名词搞不会了,比如“节理”和刚明白 一点的“解理”,再一次感觉“隔行如隔山”!。
目录分析
第二节岩层的产状、 厚度及出露特征
第一节沉积岩层的 原生构造
习题及思考题
第二节不整合的观 察及研究
第一节整合与不整 合接触
习题及思考题
这是《构造地质学(第二版)》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精彩内容摘录。
感谢观看
04
实习十编制 和分析节理 玫瑰Fra bibliotek图05
实习十一编 制节理极点 图和等密度 图
06
实习十二根 据共轭剪节 理求主应力 方位并绘制 主应力迹线 图
实习十三读断 1
层地区地质图 并求断层产状 及断距
实习十四利用 2
钻井资料编制 断层构造图
3
实习十五应用 赤平投影方法
换算真、视倾
角并求岩层厚
度
4 实习十六应用
质背景上发育 的节理
4
第四节节理的 分期与配套
5 第五节节理的
野外观测及室 内研究
第六节裂缝的 井下识别和研
究
习题及思考题
第一节断层几何要素 第二节断层分类
构造地质学常识知识点总结
构造地质学常识知识点总结构造地质学常识知识点总结地质学是研究地球历史及其组成部分的学科,它涵盖了地球材料的形成、演化和变化的过程。
构造地质学是地质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地壳的构造与演化过程。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总结一些构造地质学的常识知识点。
1. 地质时间尺度地质时间尺度是描述地球历史的一种方式。
它被分为四个主要部分:宙、代、期和纪。
宙是最长的时间单位,表示了地球形成的时间。
一宙等于10亿年。
代是其下一级时间单位,表示了地质历史的一个重要阶段。
期是更短的时间单位,表示了代的更小的阶段。
纪是最小的时间单位,用于描述相对较短的地质时期。
2. 地球的内部结构地球可以分为三个主要部分:地核、地幔和地壳。
地核是地球的内部,由铁和镍组成。
地幔是地核和地壳之间的层,主要由含铁的岩石组成。
地壳是地球的外部部分,包裹在地幔上,主要由岩石和土壤组成。
3. 板块构造理论板块构造理论是目前被广泛接受的地球科学理论之一,它认为地壳不是一片连续的整体,而是由几个大小不同的板块组成,它们以不断移动和变化的方式影响地球表面的地质活动。
板块边界可以分为三种类型:边界型、边界型和边界型。
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引起了地震、火山喷发和地壳抬升等地球活动。
4. 地壳的地质构造地壳的构造主要有折叠、断裂和变形等。
折叠是指地层的曲折弯曲,通常发生在岩石受到外部力量的挤压和挤压时。
断裂是由于地壳板块之间的相对运动而导致的岩石断裂。
变形是指岩石由于受到外部力量的挤压和拉伸而发生形状和体积的变化。
5. 地球震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结果,也是板块之间相互作用的重要表现。
地震通常由断层断裂释放的能量引起。
强烈的地震可能导致地表的破坏和巨大的灾害。
地震的强度可以用里氏震级进行测量。
6. 火山活动火山活动是由于地球内部的岩浆喷发而引起的。
当地壳板块之间发生断层运动时,岩浆可以从地下深处上升到地表,形成火山。
火山也可以释放气体、灰尘和烟雾等物质,对环境和生物造成一定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构造地质学》第一章绪论不同的构造层次分别显示不同的主导变形机制。
三、构造解析的思想1.对不同岩石类型地区和不同尺度的地质构造采取不同的研究方法野外观察和地质填图始终是研究地质构造的基本方法。
2.分析和解释地质构造要素的空间关系和形成规律的方法学,内容包括对构造的几何学、运动学和动目的:了解地质构造的发生条件、形成机制和演化过程。
四、学习构造地质学的意义1.理论意义阐明地壳构造在空间上的相互关系和时间上的发育顺序,探讨地壳构造的演化和地壳运动规模及其动力来源。
2.实践意义应用地质构造的客观规律指导生产实践,解决矿产分布、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地震地质及环境地质等方面有关的问题。
由角度不整合限定。
思考题1. 构造尺度与构造层次的概念。
2. 对地质构造主要从哪几个方面进行研究?各有什么主要内容?3. 学习构造地质学有什么意义?第二章沉积岩层和岩浆岩的原生构造及其产状一、倾斜岩层与直线的产状要素1. 岩层的产状要素走向、倾向和倾角。
(图中直线MON),走向线两端延伸的方向即为该岩层的走向,有两个数值。
倾角:岩层的倾斜线与它在水平面上投影线之间的锐夹角就是该岩层的(真)倾角。
注意:规定:水平岩层的倾角为0°;直立岩层的倾角为90°,走向有两个数值。
当观察剖面与岩层的走向斜交时,岩层与该剖面的交迹线叫视倾斜线,视倾斜线与其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间的夹角称视倾角,也叫假倾角。
视倾角的值比倾角值小,两者之间的关系为:tanβ=tanα·cosω2. 倾斜岩层产状表示法(1)方位角表示法:“倾向∠倾角”如:213︒∠54︒、0︒∠ 25︒、60︒∠ 60︒地质学上一般采用方位角表示法。
以正北为0°,正东90°,正南180°,正西270°。
(2)象限角表示法:如N65 ︒ W/24 ︒ SW,表示走向为北偏西65 ︒,倾角为24 ︒,向南西倾斜。
3. 直线的产状要素倾伏向:某一直线在空间的延伸方向,即某一倾斜直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所指示的该直线向下倾斜的方位。
倾伏角:直线的倾斜角,即直线与其水平投影线间所夹之锐角。
侧伏角:当线状构造包含在某一倾斜平面内时,此线与该平面走向线间所夹之锐角。
侧伏向:构成侧伏锐角的走向线的那一端的方位。
直线产状的表示方法与平面产状的表示方法类似,也是“倾向∠倾角”。
如213°∠ 54 °二、利用沉积岩层原生构造确定岩层的顶面与底面层理是沉积岩层常见的一种原生构造,它是通过岩石的成分、结构和颜色在剖面上的突变或渐变所显现出来的一种成层构造。
沉积岩层顶面与底面的识别标志有:1、交错层理:顶面被截切,底面收敛2、递变层理:(粒级层理)同一岩层内下粗上细层序正常顶面在右侧岩层倒转3、波痕:波峰(尖脊状)向上,波谷(圆弧状)朝下4、层面暴露标志(1)泥裂:“V ”形尖端朝下(2)雨痕、雹痕及印模:凹向下层面5、生物标志:底栖生物基部指向下层面三、水平岩层与倾斜岩层在地形地质图上的特征1.水平岩层在地形地质图上的特征800m 地形等高线岩层界线800m地形等高线岩层界线(1)地层出露线与地形等高线平行,一般不相交; (2)顶面的海拔与底面海拔之差就是岩层的真厚度。
2.倾斜岩层在地形地质图上的特征—“V ”字形法则倾斜岩层的露头界线在地形地质图上与地形等高线之间有一定的关系,这种关系就是“V ”字形法则。
(1)“相反相同”如果岩层倾向与地面坡向相反,在地形地质图上岩层界线与地形等高线的弯曲方向一致,且弯曲幅度小于地形等高线。
(2)“相同>相反”如果岩层倾向与地面坡向相同,且岩层倾角大于地面坡角,则在地形地质图上岩层界线与地形等高线的弯曲方向相反。
(3)“相同<相同”如果岩层倾向与地面坡向相同,且岩层倾角小于地面坡角,则在地形地质图上岩层界线的弯曲方向与地形等高线相同且弯曲幅大于地形等高线。
(1) (2) (3)四、岩层的露头宽度岩层的露头宽度是指岩层的上、下层面在地面上的出露界线之间的水平距离。
1.水平岩层—与岩层的厚度和地面坡度有关。
a .地面坡度一定时,岩层厚度大,露头宽度就宽;b .岩层厚度一定时,地面坡度缓,露头宽度就宽。
2.倾斜岩层—主要取决于岩层的厚度和倾角,还受地面坡角、坡向与岩层的倾角、倾向之间关系的影响。
a .当岩层倾向与坡向相反时,地面坡度缓,露头宽度就宽;地面坡度陡,露头宽度就窄。
若岩层出露在陡崖峭壁上,岩层顶、底面的界线在平面上重合成一条线。
b .当岩层与倾斜地面直交时,露头宽度<岩层厚度;岩层倾角达90°时,露头宽度=岩层厚度;岩层与地面的交角(锐夹角)由大变小,则露头宽度由窄变宽。
四、地层的接触关系1、整合接触当一个地区长期处于地壳运动相对稳定的条件下,(即沉积盆地缓慢下降,或虽上升但未超过沉积基准面以上,或地壳沉降与2、不整合接触即先后沉积的两套地层之间有明显的地层缺失,这种接触关上、下地层的产状彼此平行,但两套地层之间缺失了一些时代的地层。
常发育风化壳。
反映b上、下两套地层之间既缺失部分地层,产状又不相同。
常发育底砾岩。
反映造山运动。
c沉积于不整合面低凹部位的沉积岩层与不整合面相交的现象。
de沉积岩层形成于岩体之上。
注意:不要将一些交错层理误认为是角度不整合。
变形的机制有三种::当砂岩沉积在塑性的泥质层之上因差异压实会使沉积物发生垂向流动而形成软沉积变形构造。
六、岩浆岩体中的原生构造岩浆向上运移,侵入上覆围岩或喷溢到地面并逐渐冷凝固结形成岩石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构造就是岩浆岩体的原生构造,可分为原生流动构造和原生破裂构造。
思考题1. 走向、倾向和倾角的含义是什么?2. 岩层的露头宽度与哪些因素有关?3. 如何在地形地质图上判断地层是否水平?4. 沉积岩层有哪些基本的接触关系?各有什么构造意义?如何识别它们?5. 如何判断沉积岩层的顶面与底面?6. “V”字形法则的内容是什么?7. 岩浆岩中主要有哪些原生构造?第三章地质构造分析的力学基础----应力分析基础一、应力1.到的力。
物体未受外力时,内部各质点间已经存在的相互作用力称为物体的固有内力,即自然状态粒子结合物体受到外力作用时,内部质点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也会相应地改变,这种内力的改变量称为附加内2.应力在内力均匀分布的情况下作用于单位面积上的内力,称为应力。
在物体内部某截面(如图中n 面)上的某点(如图中m 点)处截取一微小面积∆F ,设其上的作用力为∆P ,则将 称为n 截面上m 点处的应力,也可以称为m 点处n 截面上的应力。
应力 p 是矢量,可以分解为垂直于截面 n 的正应力(σ)和平行于截面 n 的剪应力(τ)。
规定:正应力挤压(压应力)为正,拉伸(张应力)为负。
3.一点的应力状态为了表述一点处的应力状态,以考察点为中心,截取一个体积趋于零的立方体,该立方体的六个表面上只有正应力而没有剪应力作用。
此时的三对正应力称之为该点处的主应力,按照大小分别用σ1、σ2和σ3表示(σ1>σ2>σ3)。
主应力的方向称为该点的应力主方向,三对表面称为该点的三个主平面。
一点的三个主应力决定了该点的应力状态。
当3个主应力中:有2个为零时,称为单轴应力状态;有1个为零时,称为双轴应力状态或平面应力状态;3个都不为零时,称为三轴应力状态。
二、应力莫尔圆以横坐标代表正应力σ,纵坐标代表剪应力τ,建立σ-τ 坐标系,一点的应力状态在该坐标系中可以表示为一个圆的方程:圆心:(σ1+σ2/2,0) 半径:σ1-σ2/2这个圆就是该点的应力莫尔圆,圆上某点的坐标(σ,τ)分别代表法线与最大主应力轴σ1呈θ夹角的那个截面上所受到的正应力与剪应力。
1.双轴应力状态的特点(1)剪应力互等定律:两个相互垂直的截面上受到的剪应力大小相等,符号相反; (2)两个相互垂直的截面上受到的正应力之和不变,等于σ1+σ2; (3)最大剪应力作用在与最大主应力呈45°和135°的截面上。
2.三轴应力状态2212221)2()2(σστσσσ-=++-231123一般利用与三个主应力轴分别平行的三对特殊截面上的应力状态来分析三轴应力状态。
实际上是把三轴状态转化为双轴状态。
在三轴应力状态下,最大剪应力仍作用在与最大主应力轴 1呈45°和135°的截面上。
几种应力状态的二维应力莫尔圆:三、应力场、应力轨迹与应力扰动1、受力物体内各点的应力状态在物体占据的空间内组成的总体称为应力场。
由构造作用造成的应力场称为构造应力场。
物体内各点应力状态相同时,组成均匀应力场,否则,组成非均匀应力场。
2、应力场可用应力轨迹来表示,应力轨迹又称应力迹线、应力网络,是定性地表示主应力和最大剪应力作用方位的曲线。
3、应力扰动又称应力集中,是由于岩块或地块内部的局部不均匀性和不连续性,在岩体内部造成应力场局部变化的现象。
无圆孔的均匀应力场 圆孔造成的主应力迹线扰动 圆孔孔壁上切向正应力的分布 四个特殊点的切向正应力 思考题1. 面力、体力、外力、内力、正应力和剪应力的含义是什么?2. 单轴、双轴和三轴应力状态的应力莫尔圆各有何特点?1单轴压应力123>==0123==>0123>>>0231>>=0123>=0>123=-,=0静水压力三轴压应力双轴压应力平面应力(拉压应力)纯剪应力(等值拉压应力)孔0p 3p 5p应力矢量比例尺0p 2p 3p0p 2p3p孔圆孔圆孔3. 哪些因素可以在岩石中引起应力扰动?(圆孔附近的应力扰动、断裂尖端的应力扰动、能干层褶皱的应力扰动)第四章 应变分析基础一、变形和位移1.变形:岩石的初始状态、方位和位置的改变就是变形。
岩石变形的五种方式:2.位移:变形岩石内部质点初始位置到终止位置之间的移动距离就是位移。
岩石发生位移的四种方式:平移、旋转、形变和体变。
二、变形的度量--应变物体的变形程度用应变来度量,物体在某一时刻的形态与早先的形态(一般指初始状态或未变形的状态)之间的差别就是物体在该时刻的应变。
1.线应变线应变是物体内某方向单位长度的改变量。
设一原始长度为l 0的杆件变形后长度为l ,则其线应变e 为: 一般把伸长时的线应变取正值,缩短时的线应变取负值。
实际上,杆件在纵向被拉长的同时,还有横向变形,其横向线应变e 0 为: 在弹性变形内,一种材料的横向线应变与纵向线应变之比的绝对值为一常数,该常数就是该材料的泊松比(ν),即材料具有泊松比这一性质,表明在单向拉伸或压缩条件下,既有平行于作用力方向的变形,又有垂直于作用力方向上的变形,这种现象叫做泊松效应。
2.剪应变 变形前相互垂直的两条直线变形后直角的改变量(ψ)称为角剪切应变,或简称角剪应变,其正切值γ称为剪应变,即γ=tg ψ.00lll ll e ∆=-=0000b b b b b e ∆=-=ee eeνν-==00 拉伸挤压剪切弯曲扭转中和面bbll P P(图示)边长为单位长度的正方形,相邻两边发生的剪应变3.主应变和应变主方向在均匀变形条件下,通过变形物体内部任意点总是可以截取一个体积微小的立方体,其三对相互垂直的表面上都只有线应变而无剪应变,这三对相互垂直的截面就是该点的主应变面,其上的线应变称为主应变,其方向称为应变主方向或主应变轴,平行于最大伸长方向者称为最大应变主方向λ1或最大主应变轴A ,平行于最大压缩方向者称为最小应变主方向λ3或最小主应变轴C ,介于其间的为中间应变主方向λ2或中间主应变轴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