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课文要点
课文注释汇总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课文注释汇总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5135dd53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f1fe008.png)
统编版语文课文注释汇总(必修上册)1.沁园春﹒长沙〔漫江〕满江。
漫,遍布。
〔舸(gě)〕大船。
这里泛指船只。
〔怅(chàng)〕失意,不畅快。
这甲用来表达由深思而引发的激昂慷慨的心绪。
〔寥廊〕指宇宙高远辽阔。
〔苍茫〕旷远迷茫。
〔峥嵘岁月稠〕不寻常的日子很多。
峥嵘,不平凡、不寻常。
稠,多。
〔风华正茂〕风采才华正盛。
〔书生意气,挥斥方道(qiú)〕同学们意气奔放,正〔强劲有力。
挥斥,纵放、奔放。
道,强劲有力。
〔粪土当年万户侯〕意思是把当时的军阀官僚看得同类土一样。
类土,视……如类土,表鄙视。
万户侯,本指食邑万户的封侯者,这里借指大军阀、大官僚。
〔中流〕江河水流中央。
〔击水〕指游泳。
〔遏〕阻止。
2.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律吕〕古代用竹管或金属管制成的校正乐律的器具,以管的长短来确定音的不同高度。
后来用“律吕”作为音律的统称。
〔张皇〕惊慌不安的样子。
〔讷(nè)讷〕说话迟钝、不连贯。
〔讪(shàn)讪〕形容不好意思、难为情的样子。
〔鹿察〕一种军用障研物,把树木的枝干交叉放置,用来阻止敌人的步兵或坦克。
因形状像鹿角而得名。
3.芣苢〔采采〕茂盛的样子。
〔薄言〕“薄”“言”都是助词,无实义。
〔有〕取得,获得。
〔掇(duō)〕拾取,摘取。
〔捋(luō)〕从茎上成把地取下。
〔拮〕提起衣襟完东西。
〔撷(xié)〕把衣搽掖在腰带上兜东西。
4.插田歌〔诸孙〕泛指孙辈。
〔阴霾〕连绵不断的雨。
〔一竿晴日舞比邻〕初升的太阳令乡邻欢欣鼓舞。
一竿,指太阳升起的高度。
〔博〕求取。
〔村酤(gū)〕农家自酿的酒。
酤,酒。
〔廪〕粮仓。
5.短歌行〔对酒当歌〕面对着酒与歌,即饮酒听歌。
当,也是“对”的意思。
〔几何〕多少。
〔去日苦多〕可悲的是逝去的日子太多了。
这是慨叹人生短暂。
〔慨当以慷〕即“慷慨”。
这里指宴会上的歌声激越不平。
当以,没有实义。
〔杜康〕相传是最早造酒的人。
这里代指酒。
〔青青子衿(jīn),悠悠我心〕语出《诗经·郑风·子衿》,原写姑娘思念情人,这里用来比喻渴望得到贤才。
高一语文课文考点归纳
![高一语文课文考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9031b8d3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53364c0.png)
高一语文课文考点归纳
以下是高一语文课文《师说》的考点归纳:
1. 了解作者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
2. 掌握本文的论证结构,理解对比论证方法的作用。
3. 掌握本文的重点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如通假字、古今异义、特殊句式、被动句、倒装句、反问句等。
4. 能够准确翻译文中重要句子,如“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吾从而师之”等。
5. 理解并背诵全文,掌握背诵的方法和技巧。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建议查阅教辅或课文注释获取更全面和准确的信息。
高中语文课文知识点
![高中语文课文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f5dbf441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5dad7fb.png)
高中语文课文知识点
高中语文课文的知识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基础知识:包括字音、字形、词义、成语、标点等,这些是语文学习的基础,需要熟练掌握。
2. 文学常识:高中语文课文涉及到的文学常识包括作家、作品、文学流派、文学风格等,需要学生了解并掌握。
3. 文本解读:高中语文课文的文本解读包括理解文章的主旨、结构、语言特点、表达技巧等方面,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和分析能力。
4. 写作技巧:高中语文课文中的写作技巧包括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篇章结构等,需要学生掌握并能够运用。
5. 文化背景:高中语文课文涉及到的文化背景包括历史、哲学、宗教、艺术等方面,需要学生了解并理解。
以上是高中语文课文的主要知识点,学生需要在学习过程中不断积累和掌握。
高中语文必修5第九课《说“木叶”》课文原文、教案及知识点
![高中语文必修5第九课《说“木叶”》课文原文、教案及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530d3ec4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c3a88df.png)
【导语】《说“⽊叶”》是林庚写作的论述⽂章,收录在他的《唐诗综论》中。
本⽂为⼈教版⾼中新课标语⽂必修5第9课课⽂。
为⼤家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阅读。
1.⾼中语⽂必修5第九课《说“⽊叶”》课⽂原⽂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叶下。
”(《九歌》)⾃从屈原吟唱出这动⼈的诗句,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们,许多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得到了启发。
如谢庄《⽉赋》说:“洞庭始波,⽊叶微脱。
”陆厥的《临江王节⼠歌》⼜说:“⽊叶下,江波连,秋⽉照浦云歇⼭。
”⾄于王褒《渡河北》的名句:“秋风吹⽊叶,还似洞庭波。
”则其所受的影响更是显然了。
在这⾥我们乃看见“⽊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叶”是什么呢?按照字⾯的解释,“⽊”就是“树”,“⽊叶”也就是“树叶”,这似乎是不需要多加说明的;可是问题却在于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树叶”呢?其实“树”倒是常见的,例如屈原在《橘颂》⾥就说:“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淮南⼩⼭的《招隐⼠》⾥⼜说:“桂树丛⽣兮⼭之幽。
”⽆名⽒古诗⾥也说:“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可是为什么单单“树叶”就不常见了呢?⼀般的情况,⼤概遇见“树叶”的时候就都简称之为“叶”,例如说:“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
”(萧纲《折杨柳》)“皎皎云间⽉,灼灼叶中华。
”(陶渊明《拟古》)这当然还可以说是由于诗⼈们⽂字洗炼的缘故,可是这样的解释是并不解决问题的,因为⼀遇见“⽊叶”的时候,情况就显然不同起来;诗⼈们似乎都不再考虑⽂字洗炼的问题,⽽是尽量争取通过“⽊叶”来写出流传⼈⼝的名句,例如:“亭皋⽊叶下,陇⾸秋云飞。
”(柳恽《捣⾐诗》)“九⽉寒砧催⽊叶,⼗年征戍忆辽阳。
”(沈佺期《古意》)可见洗炼并不能作为“叶”字独⽤的理由,那么“树叶”为什么从来就⽆⼈过问呢?⾄少从来就没有产⽣过精彩的诗句。
⽽事实⼜正是这样的,⾃从屈原以惊⼈的天才发现了“⽊叶”的奥妙,此后的诗⼈们也就再不肯轻易把它放过;于是⼀⽤再⽤,熟能⽣巧;⽽在诗歌的语⾔中,乃⼜不仅限于“⽊叶”⼀词⽽已。
高中语文荷花淀课文知识点解析 人教版
![高中语文荷花淀课文知识点解析 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63c3b24a6c85ec3a86c2c53c.png)
高中语文荷花淀课文知识点解析一、内容详解《荷花淀》以丈夫参军打仗为线索,精心组织了“送夫”“寻夫”“奇遇”“学夫”等情节。
作者以空行为标志,把它们分成了三大段。
作为“诗体小说”,每一部分又被安排成三层,呈现出诗歌艺术所追求的“建筑美”。
全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月亮升起来”至“上船走了”),故事的开端,写水生参军,夫妻话别。
又可分三层:第一层,月夜编席(开头至“丈夫还没有回来”)。
小说的开头,描写水生女人编席子。
作者把这个劳动场面,完全诗化了。
请看小说的头一个自然段:“月亮升起来,……在她怀里跳跃着。
”开头前三句,作者就点出了劳动的时间、空间和对象。
像诗的语言一样,简练、动听、优美。
它不仅写了环境,还反衬出环境的主人的勤快、利落。
这里是个劳动场所,但收拾得很干净,而且一切准备工作,都在白天做好了:现在的苇眉子湿润润的,正好编席。
接下来就写女人的劳动。
女人劳动得怎样呢?作者没有直接说出来,他只是写劳动的画面。
简单两句话,就把女人编席子的情景完全形象化了:那样柔滑修长的苇眉子,就在她手指上缠绞着,在她怀里跳跃着。
缠绞着,跳跃着,这两个动词用得多么好,他不仅把劳动的场面写活了,而且把女人的好手艺、女人的勤快,都有力地描绘出来了。
再请看下面这一段:“这女人编着席。
……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
”你看,本来是在劳动,一下子就变成了“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
这不是把劳动的场面结构网络情节⎪⎪⎩⎪⎪⎨⎧学夫奇遇寻夫送夫下月⎪⎪⎪⎪⎭⎪⎪⎪⎪⎬⎫⎪⎪⎪⎪⎩⎪⎪⎪⎪⎨⎧飘香凉风,荷茶淀水薄雾,银白的里编席月色皎洁,院面貌展现精神形象烘托人物情境引入优美女人苇眉子就在她手指上缠绕着,在她怀里跳跃着。
好手艺、勤快话别⎪⎪⎩⎪⎪⎨⎧→→→祖国爱丈夫,爱应嘱识大局,明大义赞同敏,稳重体贴,温柔,机追问完全诗化了、美化了吗?“她有时望望淀里”所引起的关于白洋淀雪白世界的描写,不仅让读者看到了完全诗化了的画面,闻到了“新鲜的荷叶荷花香”,而且还感受到了女人的内心活动。
高中语文:必修四课文知识点总结
![高中语文:必修四课文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b63d503f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740f236.png)
高中语文:必修四课文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第1课窦娥冤一、文学常识关汉卿,金末元初大都(今北京人),著名的戏曲作家,被誉为“世界文化名人”。
他一生写了60多本杂剧,流传下来的有10余本。
他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一起被尊为“元曲四大家”。
代表作为《窦娥冤》。
二、字音识记窦dòu娥桃杌wù哥哥行háng罪愆qiān错勘kān鼓三通tòng盗跖zhí瀽jiǎn半碗苌cháng弘化碧前合后偃yǎn暑气暄xuān湛zhàn三、词语成语积累前合后偃:前仆后倒。
亢旱:大旱。
亢,极。
四、写作素材1、窦娥受到地痞流氓张驴儿和贪赃枉法的陶兀县令的共同迫害,最后冤死,冤情之深可见旧社会的黑暗。
2、窦娥怕连累婆婆屈招药死公公,她临刑不愿走前街,怕被婆婆看见,让婆婆伤心,可见其尊老爱老之孝心。
第2课雷雨(节选)一、文学常识曹禺(1910---1996),原名万家宝。
现代剧作家。
先后创作了十多部剧本,如《日出》、《原野》、《北京人》、《家》等。
曹禺的剧作都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准,在深刻的现实主义刻画中融入了作者的诗意激情;力求在多种矛盾冲突中完成人物形象的塑造和主题的揭示;个性化的语言,揭示出人物复杂的感情及急剧的心理变化。
二、字音识记沉吟chényín无锡xī汗涔涔cén窟窿kūlong谛dì听昧mèi心财混账hùn zhàng哭哭啼啼tí江堤dī三、词语成语积累涔涔:①形容汗、泪、水等不断地流下;②形容天色阴沉;③形容肿胀或烦闷。
谛听:仔细地听。
谛,仔细。
昧心:违背良心。
昧mèi。
弥补:把不够的部分补足。
伺候:在人身边供使唤,照料饮食起居。
觊jì觎:希望得到不应得到的东西。
第3课哈姆莱特一、文学常识莎士比亚(1564--1616),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乃至欧洲最伟大的诗人与戏剧家。
【推荐下载】高中语文边城课文知识点解析人教版
![【推荐下载】高中语文边城课文知识点解析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e4e8ecbd998fcc22bdd10d24.png)
高中语文边城课文知识点解析结构网络一、内容详解1.故事梗概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祖父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
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
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下情苗。
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上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向翠翠的祖父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了傩送,情愿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
傩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为妻,宁愿做个摆渡人。
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
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
傩送觉得自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
祖父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
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着傩送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2.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主要抓住翠翠心理,理解课文:翠翠心中的凄凉——翠翠的父亲、母亲——翠翠的梦——祖父上城——祖孙谈“唱歌”——翠翠爱听“歌”。
全文自然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黄昏来时”至“就是这种歌唱出了你”),写与祖父相依为命的纯洁美丽的少女翠翠情窦初开,听祖父讲爸爸妈妈过去的爱情故事。
第二部分(“老船夫做事累了”至“不告给翠翠一个字”),写翠翠夜晚听歌,暗中爱上二老的情形,暗中交代了大老天保和二老傩送以唱歌进行爱情“决斗”的情景。
第三部分(“大老坐了那只新油船向下河走去了”到结尾),写大老天保为成全弟弟和翠翠的爱情而外出闯滩,翠翠与爷爷畅谈与二老傩送未来的爱情生活。
思考以下问题:①第一段中,翠翠为什么会感到“薄薄的凄凉”?明确:忙碌一天的世界要休息了,翠翠也闲坐下来。
看着天上的红云,嗅着空气中残留着的白天热闹的气息。
不觉寂寞惆怅涌上心来,看世上万物都那么生机勃勃,而自己的生活却“太平凡”了,觉得“好像缺少了什么”。
内心骚动不安的爱情,却不能像雀子、杜鹃、泥土、草木、甲虫那样,热烈勃发。
和周围的景物相比,不由得感到“薄薄的凄凉”。
部编版高一上册语文第二课《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课文原文、教案及知识点
![部编版高一上册语文第二课《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课文原文、教案及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e6949171dcccda38376baf1ffc4ffe473368fd98.png)
【导语】《⽴在地球边上放号》是部编版⾼中语⽂必修上册第⼀单元的第⼆篇⽂章,继续展现“青春”的主题,表现得是青年旺盛的⽣命活⼒。
诗⼈设想站在地球“边上”全⽅位俯瞰地球,放出声声呼喊,纵情⾼歌,想象着那怒涌的⽩云、壮丽的北冰洋和狂暴的太平洋,意在赞美摧毁旧世界、创造新⽣活的雄壮强⼤的⼒量。
以下是⽆忧考为⼤家精⼼整理的内容,欢迎⼤家阅读。
1.部编版⾼⼀上册语⽂第⼆课《⽴在地球边上放号》课⽂原⽂ ⽴在地球边上放号 郭沫若 ⽆数的⽩云正在空中怒涌, 啊啊!好幅壮丽的北冰洋的情景哟! ⽆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的⼒量来要把地球推倒。
啊啊!我眼前来了的滚滚的洪涛哟! 啊啊!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哟! 啊啊!⼒哟!⼒哟! ⼒的绘画,⼒的舞蹈,⼒的⾳乐,⼒的诗歌,⼒的律吕哟! (律吕:节奏、⾳律。
最初发表时作Rhythm。
)2.部编版⾼⼀上册语⽂第⼆课《⽴在地球边上放号》教案 教学⽬标 1.语⾔建构与运⽤了解郭沫若诗歌特点,体会诗歌⽣动形象的语⾔。
2.思维发展与提升培养联想和想像能⼒。
3.审美鉴赏与创造领略这⾸诗所表现的意境美和情感美。
4.⽂化传承与理解体会体会渴望破坏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热情和决⼼。
教学重点 分析诗歌所表现的意境美和情感美。
教学难点 诗歌主旨的理解。
教学过程 ⼀、导读识⼈ 1.对下句,猜⼈物 他幼年在私塾读书,有⼀次和同学们偷吃了庙⾥的桃⼦。
和尚找先⽣告状,先⽣追责学⽣,没⼈承认。
先⽣说,我出个对⼦,谁能对上免罚。
先⽣⽈:昨⽇偷桃钻狗洞,不知是谁?他思索了⽚刻,对道:。
由于对句不凡,表现了强烈的进取精神,结果全体偷桃学⽣,⼀律免罚了。
对句:他年攀桂步蟾宫,必定有我。
⼈物:郭沫若。
2.⾛近作者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四川乐⼭⼈,诗⼈、学者。
1914年留学⽇本,1921年与成仿吾、郁达夫等⼈成⽴创造社;1923年于⽇本帝国⼤学毕业回国后,编辑《创作周报》《洪⽔》,提出“⾰命⽂学”主张;1928年起旅居⽇本,直到抗⽇战争爆发后秘密回国。
高中语文1-6册重点课文梳理
![高中语文1-6册重点课文梳理](https://img.taocdn.com/s3/m/0e11a0a7a0116c175f0e48f0.png)
高中语文1-6册重点课文梳理(打印版)第一册第1课《沁园春·长沙》毛泽东1、选自《毛泽东诗词集》。
毛泽东,代表词作有《沁园春·雪》《七律·长征》。
沁园春,词牌名。
2、内容主旨:在长沙逗留期间重游橘子洲,面对湘江上美丽动人的自然秋景,联想起当时的革命形势,便以“长沙”为题写下了这首《沁园春》,抒写出一个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3、艺术特色:用词精准,富有表现力;采用对比的手法、选用意境宏大的意象、景中寓情,情景交融的特点。
第4课《边城》(节选)沈从文1、沈从文(1902-1988),湖南凤凰人。
现代作家。
有中篇小说《边城》,散文集《湘行散记》《湘西》。
2、内容主旨:在风光秀丽的湘西,生活着相依为命的祖父孙女两人,翠翠美丽纯洁,情窦初开,她爱上了船总的二儿子傩送。
船总的大儿子天保也喜欢翠翠。
天保和傩送相约以唱歌来进行爱情的“决斗”。
后来天保为成全弟弟和翠翠,外出闯滩而死。
傩送心怀内疚,也离开故乡。
祖父忧心去世,只剩下翠翠苦等傩送回来。
《边城》是一曲充满爱和美的田园牧歌,成为一种文化概念。
3、艺术特色:语言具有田园牧歌式的诗情画意;叙述平稳有节奏;人物心理刻画细腻。
第5课《合欢树》史铁生1、史铁生(1951-)北京人,当代作家,代表作有《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我与地坛》《务虚笔记》。
2、内容主旨:文章表现了对自己有了成就而母亲辞世,“子欲养而亲不待”的伤感,表现深沉的母爱以及作者对母亲的缅怀。
3、艺术特色:沉静、淡然的语言风格;象征手法的运用(象征母爱、象征我的成长、象征我的命运)第7课《最后的常春藤叶》欧.亨利1、欧·亨利(1862-1910)美国小说家,代表作《警察与赞美诗》《麦琪的礼物》《没有完的故事》。
2、内容主旨:小说讲述了老画家贝尔曼为了鼓励贫病交加的青年画家顽强地活下去,在风雨之夜挣扎着往墙上画了一片永不凋零的常春藤叶。
高中语文装在套子里的人课文知识点解析 人教版
![高中语文装在套子里的人课文知识点解析 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3a16fee358f5f61fb6366625.png)
高中语文装在套子里的人课文知识点解析一、内容详解小说通过对“套中人”别里科夫思想性格特征的刻画及其婚事遭遇的描写,深刻地揭露了沙皇专制统治的黑暗腐朽,鞭挞了顽固维护旧制度、旧秩序的反动势力,成功地塑造了一个胆小怕事、反对一切社会变革的保守分子——别里科夫的形象。
第一部分(开头至“显然也是苦事”):通过外貌、行为、思维方式与生活习惯的描写,展示别里科夫古怪、孤僻、保守落后的性格特征。
别里科夫整天战战兢兢。
他怕的是什么呢?全城的人为什么又都怕这个胆小如鼠弱不禁风的人呢?为什么他能辖制全城呢?别里科夫整天战战兢兢、六神无主是害怕生活中的新事物,害怕社会变革,害怕动摇了旧秩序。
全城的人怕他,向他妥协(课文第4段的原句用了八个“不敢”,“全城人战战兢兢生活了十年到十五年”,让学生咀嚼体味),是因为他的言行与思想都是与沙皇专制制度一致的,他自觉维护着旧制度旧思想。
周围的人还没有勇气敢与他斗,所以都怕他,受他辖制。
别里科夫的可恨在于,他不但要把自己装在“套子”里,而且还想把周围的一切也装进“套子”里。
这两种“怕”表面上是矛盾的,但只要我们结合当时的情况想一想,就会发现总根源都是沙皇专制制度。
别里科夫所依附的沙皇统治,一方面是极力加强反动统治,在全国造成了沉重压抑的气氛;另一方面又是行将灭亡,摇摇欲坠。
革命的风暴还未到来,大多数人还感到迷茫,不敢起来斗争,所以别里科夫还能“辖制”全城。
第二部分(“可是这个装在套子里的人”至“从此再也没有起过床”):通过别里科夫婚事失败的描写,进一步展示他虚伪、腐朽的性格和思想特征,暗示他必然毁灭的命运。
这一部分描写的特点是,抓住人物的典型细节,用幽默讽刺的笔调刻画出别里科夫顽固保守,诚惶诚恐,害怕新事物,反对生活中哪怕是微小变革的思想性格。
例如:“如果教师骑自行车,那还能希望学生做出什么好事来?他们所能做的就只有倒过来,用脑袋走路了!”这荒唐的别里科夫的逻辑说明了他的思维方式和性格特点。
高一语文《过秦论》知识点总结
![高一语文《过秦论》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9446561a6294dd88d1d26b82.png)
高一语文《过秦论》知识点总结《过秦论》是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节选自贾谊的《新书》.作者通过对秦王朝兴起.强盛.衰亡过程的叙述,议论了秦王朝成败的因由.亲爱的读者,下面给大家分享关于高一语文《过秦论》知识点,欢迎阅读!高一语文《过秦论》原文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强国请服,弱国入朝.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櫌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高一语文《过秦论》知识点一.通假字①外连衡而斗诸侯/约从离衡(衡,通横 )②孝公既没(没,通殁 ,死亡)③合从缔交/约从离衡/于是从散约败(从,通纵 ,指战国时期六国联合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称为合纵 )④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弊,通敝 ,疲惫)⑤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通呵 ,喝问)⑥倔起阡陌之中(倔,通崛 ,崛起)⑦赢粮而景从(景,通影 ,像影子一样)⑧百有余年矣(有,通又 )⑨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抗,通亢 ,高)⑩威振四海(振,通震 ,震动)二.古今异义①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于是,在这种情况下;西河:黄河以西.)②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在这时)③山东豪俊遂并起(山东:崤山以东,即东方诸国.今指山东省.)三.一词多义1.固①据崤函之固(险固,坚固,特指地势险要,城郭坚固,形容词用作名词)②君臣固守以窥周室(牢固,顽强,形容词)③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固守的据点,屏障,名词)2.因①因遗策(沿袭,动词)②因利乘便(趁着,介词)③因河为池(凭借,依据,介词)3.亡①秦无亡矢遗镞之费(丢失,损失,动词)②追亡逐北(逃亡,动词;此用作名词,指逃亡的军队)③吞二周而亡诸侯(灭亡,动词;这里是使动用法,使……灭亡)4.制①吴起……赵奢之伦制其兵(统率,动词)②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制服,动词)③履而制六合(统治.控制,动词)5.兵①……赵奢之伦制其兵/行军用兵之道(军队,名词)②收天下之兵/信臣信精卒陈利兵而谁何/斩木为兵(兵器,名词)6.策①蒙故业,因遗策(策略.计策,名词)②振长策而御宇内(马鞭子,名词)7.致①以致天下之士(招引.招纳,动词)②致万乘之势(达到.获得,动词)8.之①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的,结构助词)②……赵奢之伦制其兵(这,指示代词)③商君佐之(他,指秦孝公,代词)④聚之咸阳(代天下之兵 ,代词)9.及①非及向时之士(比得上,动词)②及至秦始皇(到,等到,介词)10.北①乃使蒙恬非筑长城而守藩篱(在北方,方位名词作状语)②追亡逐北(败北的军队,动词作名词)_.度①内立法度(制度,名词)②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量长短)_.遗①因遗策(遗留下来,动词)②秦无亡矢遗镞之费(遗失,丢失,动词)_.爱①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吝惜,动词)②宽厚而爱人(爱护,尊重,动词.)四.词类活用1.名词作状语①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席,像席子一样;包,像布包一样;囊,像口袋一样)②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内,在国内,对内;外,对外)③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南,向南;西,向西;东,向东;北,向北)④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瓮,用破瓮;绳,用绳子)⑤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南,向南)⑥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北,在北方)⑦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云,像云一样;响,像回声一样;景,通影 ,像影子一样)⑧深谋远虑(远,从长远)2.名词作动词①履而制六合(履,登上)②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帝王,称帝称王)③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牖,作窗户;枢,系户枢)④执敲扑而鞭笞天下(鞭,用鞭子抽;笞,用竹杖打)⑤《过秦论》(过,指摘过失)3.形容词作动词①且夫天下非小弱也(小弱,变小变弱)4.形容词作名词①据崤函之固(固,险要的地势.)②自以为关中之固(固,坚固的屏障.)③尊贤而重士(贤,贤者,贤能的人.)④因利趁便(利,便利的条件;便,便利的条件.)5.动词作名词①追亡逐北(亡,逃跑的人;北,溃败的军队)6.使动用法①外连衡而斗诸侯(斗,使……争斗)②会盟而谋弱秦/以弱天下之民(弱,使……弱,削弱)③约从离衡(离,使……离散)④伏尸百万,流血漂橹(漂,使……漂浮)⑤吞二周而亡诸侯/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亡,使……灭亡)⑥却匈奴七百余里(却,使……退却)⑦以愚黔首(愚,使……愚蠢)⑧序八州而朝同列(朝,使……朝拜)7.意动用法①尊贤而重士(重,以……为重,看重)五.特殊句式1.判断句①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②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③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2.被动句①一夫作难而七庙隳.②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③谪戍之众④天下诸侯已困矣3.省略句①尝以十倍(于秦)之地.②南取百越之地,以(之)为桂林.象郡.③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于)下吏.④聚之(于)咸阳.⑤铸以(之)为金人十二.⑥临不测之渊,以(之)为固.⑦蹑足(于)行伍之间,而倔起(于)阡陌之中.⑧身死(于)人手.4.宾语前置①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②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③崤函之固,自若也5.定语后置①伏尸百万②铸以为金人十二③金城千里6.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①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②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③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高一语文《过秦论》教案一.开场白:各位老师,下午好.我说课的题目是《过秦论》.二.说教材通过单元提示,我们知道,《史记》和《汉书》等纪传体史书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历史散文取得了空前伟大的成就.要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进一步引导学生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其中《过秦论》是本单元的重点课文,学习时,要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着重了解贾谊对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的分析,在朗读和背诵过程中,注意掌握有关的文言文词语和文言句式.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对文言文学习的要求是: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能理解词句含义,读懂课文,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根据课文特点,结合大纲要求,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三.教学目标1. 归纳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2.理解文章结构层次,探究文中〝叙〞与〝论〞的关系,体会本课叙事时极力铺张渲染,议论时使用对比论证的写作特点,学习事实论证.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3. 赏析本文的语言特点:多重排比.夸张.对偶.对比.同义叠句的运用,使文章显得气势非凡,而又深刻.4. 了解贾谊对秦王朝迅速灭亡原因的分析,了解借古讽今.实施仁政的意义.四.重点.难点高一阶段,学生文言知识体系尚待完善,对魏晋历史散文接触不多.因此,教学中要进一步增加文言知识积累,并通过朗读指导,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欣赏魏晋历史散文的能力,养成思辨的习惯.据此,本课的教学重点为:1.识辨课文中通假字,活用词,古今异义词,掌握重要实词.虚词及多义词,积累文言词句知识.2.理解文章结构层次及写作意图,赏析本文的语言特点.本课的教学难点为:注意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中心论点的正确理解.五.教学程序:《过秦论》篇幅较长,文言知识较丰富,文章内涵丰厚,因此我设计用三课时教学本文.第一课时的要点是:了解作家作品,识辨课文中通假字,活用词,古今异义词,掌握重要实词.虚词及多义词,积累文言词句知识,精读课文,要求读透,讨论绘制结构图示.第二课时的要点是:详细深入理解文章结构层次及写作意图.第三课时的要点是:赏析本文的语言特点.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 导入新课:同学们大概听说过〝弱肉强食〞这一成语吧,在自然界这似乎是一条法则,但在人类社会,这条法则常常会被打破.在两千多年前,秦朝国力还是那样的不可一世,一场农民战争就打破了开国者千秋万代的梦想,这一切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进行讨论)同学们刚才都分析的很有道理,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西汉的政治家.文学家贾谊为我们阐述了他的看法,一起来学习这篇《过秦论》.〝过秦〞就是〝指出秦的过错〞,那秦之过是什么呢?二. 作者介绍,时代背景简介(为理解文章作铺垫)1. 关于作者:贾谊(前200—前_8),西汉洛阳人.西汉著名政论家.文学家,最早的汉赋作家之一.年少即以文才超众著称.20多岁时汉文帝召为博士,不久提升为太中大夫.后因在政治方面多次提出改革建议,触犯权贵,被谪为长沙王太傅.四年后被召回,为文帝宠子梁怀王太傅.死时仅33岁.他的政论散文《过秦论》《陈政事疏》(也称《治安策》)《论积贮疏》等,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政治家的远见卓识.积极进取的精神和改革现实的坚决态度.他的文章峻拔锋利,针砭时弊,淋漓酣畅,对后世散文创作很有影响.其文章,明人辑有《贾长沙集》,另传有《新书》十卷.他的为人,很为司马迁推崇,司马迁把他和不同时代的屈原相提并论,撰写了《屈原贾生列传》.2.时代背景:春秋以来,战乱频仍,加之秦统一后的暴政.秦末农民起义和楚汉之争,社会经济遭受了五百年来的特大破坏.农民大量流亡异乡,不得耕作;还有些为生计所迫,卖妻鬻子或自卖为奴.战乱使人口锐减,商业萧条.奸商囤积居奇,物价昂贵,米一石值万钱,马一匹达百金.新建立的西汉政权,府库空虚,财政困难.史载当时:〝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人民很需要休养生息.针对这种现实,为巩固西汉政权,贾谊借〝过秦〞以〝规汉〞,主张施行仁政,〝与民休息〞.当然,贾谊所说的〝仁政〞,完全是站在统治阶级立场上的,不可能包括消灭剥削.消灭阶级压迫等内容,这是历史的局限.阶级的局限,我们不能苛求.三. 文章的疏通:大家知道,在学习文言文时都会有拦路虎——通假字,活用词,古今异义词,掌握重要实词.虚词及多义词,由于它们和我们今天的语言习惯不一样,阻碍了我们对课文的理解.下面我将和大家共同来解决这一问题.教法:通过逐字逐句的串讲翻译课文,结合启发性提问,互相讨论(让同学们学会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意思)的教学方法来学习文言词句知识.四. 熟读课文,讨论绘制结构图示,为下一课时埋下伏笔.五. 作业布置1. 教材练习第三题2. 附加练习(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①合从( )缔交赢粮而景( )从( ) 因利乘( )便万乘( )之势②宁( )越王侯将相宁( )有种乎宁( )静乐( )毅安乐( )③翟( )景墨翟( ) 召( )滑累召( )不应蒙恬( ) ?( )④逡( )巡鉏耰棘矜( ) 矜( )持度( )长絮( )大度( )德量力内立法度( )(2)根据以前学过的知识或查字典(如《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给课本上没有注释的下列加点字词作解释:①务耕织( ) 守战之具( )②会盟( ) 重宝( )③明智忠信( ) 尊贤而重土( )④兼韩.魏……之众( ) 杜赫之属( )⑤于是六国之士( ) 于是从散约败( )⑥开关延敌( ) 天下诸侯已困矣( )⑦因利乘便( ) 延及孝文王( )⑧享国之日浅( ) 陈利兵而谁何( )⑨铸以为金人十二( ) 自以为关中之固( )⑩斩木为兵( ) 同年而语天下非小弱也( ) 为天下笑者( )(3)说明下列加点词的.用法:①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②外连衡而斗诸侯③然陈涉瓮瞩绳枢之子④序八州而朝同列(4)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各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①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②秦无亡矢遗链之费( )③伏尸百万,流血漂橹( )④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⑤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5)在横线上填空:①〝内立法度,务耕织〞句省略了主语 .②〝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句中〝以〞后省略了宾语 .③〝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句,〝一夫作难〞指 ;〝身死〞后面省略了词 ;〝为天下笑者,何也?〞是修辞句.(6)选出对〝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句中加点词的运用解释正确的一种:A.句中加点词的意义都不一样,体现了作者用词的准确性.B.加点词的意义都不一样,体现了作者语汇丰富.C.加点词的意义都一样,体现了作者用词富于变化,避免雷同,读来无呆板之感.D.加点词的意义都一样,体现了作者语汇丰富.3. 熟读课文.六. 板书(由于内容过多,我将以课件的形式来展示)朗读课文,注意文中一些字的读音.【生字】腴(yú) 轸(zhěn) 镞(zú) 笞(chī) 恬(tián)藩(fān) 瓮(wèng) 牖(yǒu)【多音字(判断在具体语境中的读音)】孝公既没(m) 召滑(shào) 俯首系(_ì)颈践华为城(huà)劲弩(jìng) 不及中人(zhōng) 墨翟(dí) 蹑足行伍(háng)将数百之众(jiàng)度长絜大(duó) 比权量力(liàng) 万乘之势(shèng)朝同列(cháo) 一夫作难(nàn)学生依据注释理解文意,并归纳文言知识.1.通假字约从离衡(通〝横〞) 合从缔交(通〝纵〞)制其弊(通〝敝〞) 百有余年(通〝又〞)陈利兵而谁何(通〝呵〞) 倔起阡陌之中(通〝崛〞)赢粮而景从(通〝影〞)2.古今异义例句古义今义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黄河水道的通称赢粮而景从担负胜或获得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崤山以东山东省份流血漂橹_/3/28 _:_:_盾牌使船前进的工具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吝惜爱惜.爱护.喜欢宽厚而爱人爱惜人民丈夫或妻子;恋爱中的男女一方分裂山河划分整体事物的分开或使整体的事物分开3.词类活用现象A.名词的活用例句活用类型释义席卷.包举.囊括名词作状语像席子.包裹.布袋一样天下云集响应名词作状语像云一样.像声音一样赢粮而景从名词作状语像影子一样内立法度,南取汉中名词作状语在国内.向南序八州而朝同列名词动用招致履至尊而制名词动用登上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名词动用用破瓮作用草绳系教师归纳:活用规律:名词作状语,名词放在动词前,1.2.3句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和状态,第4句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或方位.名词活用作动词,第5句和第7句,两个名词连用,表示事物的动作意义;第6句,名词和动词用〝而〞连接,这个名词常用如动词.B.动词的活用例句活用类型释义追亡逐北动词作名词逃走的人却匈奴七百余里使动用法使……退却约从离衡使动用法使……离散序八州而朝同列使动用法使……朝拜外连横而斗诸侯使动用法使……争斗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使动用法使……灭亡教师归纳:活用规律:动词用作名词,动词在句中充当宾语,如例1.动词的使动用法,例2.3.6句,不及物动词带了宾语,4.5句,动作对它的宾语含有〝使它怎样〞的意思,这说明这些动词都产生了使动用法.C.形容词活用例句活用类型释义会盟而谋弱秦形容词使动使……弱以弱天下之民形容词使动使……弱,削弱以愚黔首形容词使动使……愚蠢且夫天下非小弱也形容词动用变小,变弱教师归纳:活用规律:形容词后带有宾语,且对它的宾语含有〝使它怎样〞的意思,说明形容词用作动词,表示使动的意义,如例1.2.3.4.一词多义(课后练习题),力求在动态的语境中辨析词义.①制(例句出处释义)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齐桓晋文之事》制作.缝制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后汉书·张衡传》制造.制作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压制.控制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过秦论》制服王寥.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过秦论》统率.指挥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养足以事父母《齐桓晋文之事》规定.制定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岳阳楼记》规模②亡(例句出处释义)从径道亡,归璧于赵《廉颇蔺相如列传》逃跑.逃脱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过秦论》丢失.失去燕虽小国而后亡《六国论》灭亡.消亡今刘表新亡,二子不协《赤壁之战》死亡追亡逐北,伏尸百万《过秦论》逃兵.逃亡的人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通〝无〞,没有吞二周而亡诸侯《过秦论》使动用法,使……灭亡③固(例句出处释义)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过秦论》牢固.坚固(的地势)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孟子》巩固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廉颇蔺相如列传》坚持.坚决且迁我如振落叶耳,而固吝者何《王忠肃公翱事》一定.必吾固知公子之还也《信陵君窃符救赵》本来.原来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既.已独夫之心,日益骄固《阿房宫赋》固执.顽固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报任安书》固然.诚然④利(例句出处释义)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锐利.锋利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劝学》快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有利.条件好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论》有利的形势有蒋士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利益.好处商人重利轻别离《琵琶行》利润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孙子·谋攻》胜利火器利袭远,技击利巷战《冯婉贞》有利于⑤遗(例句出处释义)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候已困矣《过秦论》丢失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封神演义》丢失的东西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师说》_/3/28 _:_:_遗漏.忽略此三者,吾遗恨也《伶官传序》死去的人遗留下来的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出师表》给予⑥度(例句出处释义)宁信度,无自信也《韩非子》尺码.尺度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则物力必屈《论积贮疏》程度.限度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过秦论》规章.制度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荆轲刺秦王》风度.常态一年一度秋风劲《采桑子·重阳》次.回.量词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扬州慢》谱写.创制生无可奈何,而死固付之度外矣《(指南录)后序》考虑.思虑试使山东诸国与陈涉度长絜大《过秦论》量.计算理有未安,妄以臆度《问说》推测.猜测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木兰诗》通〝渡〞,过5.请分别说明下列各句的特征.①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②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③陈利兵而谁何.④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明确:①判断句.②被动句.③宾语前置句.④介词结构后置.6.成语同年而语度长絜大高一语文《过秦论》知识点。
高中语文课文主要内容
![高中语文课文主要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dc715a95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5243ef8.png)
高中语文课文主要内容在高中语文课程中,学生将学习各种不同类型的文学作品,包括诗歌、散文、小说等等。
这些课文内容涵盖了文学的不同领域,旨在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一、诗歌1. 古诗词:在高中语文课本中,学生将接触到许多古代著名的诗人和他们的作品。
例如,杜甫的《登高》、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通过学习古诗词,学生可以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传统价值观。
2. 现代诗:除了古诗词,高中语文课程还引入了现代诗歌的学习。
现代诗歌以其独特的形式和表达方式吸引着年轻的读者。
学生将探索不同的现代诗歌风格和主题,例如北岛的《波光粼粼的星空》和余光中的《乡愁》等。
二、散文1. 古代散文:高中语文课本中也包含了一些古代散文的内容。
学生将读到一些重要的古代散文家的作品,如韩愈的《师说》、柳宗元的《捕蛇者说》等。
这些散文作品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独特的写作风格而闻名。
2. 现代散文:随着时代的变化,现代散文成为高中语文课程中重要的一部分。
学生将读到一些现代散文作家的作品,如余秋雨的《豫章行》、郑渊洁的《我的奋斗》等。
现代散文以其真实的生活视角和情感抒发而打动人心。
三、小说1. 中国古典小说:高中语文课本中也会涉及中国古典小说的部分内容。
学生将读到一些经典的小说片段,如《红楼梦》、《西游记》等。
通过阅读这些小说片段,学生将了解到中国古代小说的独特魅力和社会背景。
2. 现代小说:现代小说是高中语文课程中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学生将接触到一些现代作家的小说作品,例如余华的《活着》、莫言的《红高粱家族》等。
这些现代小说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生动的故事情节而广受好评。
四、戏剧除了诗歌、散文和小说,高中语文课程还介绍了一些中国古代和现代戏剧作品。
学生将会读到一些著名的戏剧片段,如郭沫若的《海瑞罢官》、曹禺的《雷雨》等。
这些戏剧作品以其鲜明的人物形象和激烈的剧情引人入胜。
总结起来,高中语文课程中的课文内容丰富多样,涵盖了古诗词、现代诗、古代散文、现代散文、古典小说、现代小说以及戏剧等多个文学领域。
高中语文(必修一)课文知识点梳理
![高中语文(必修一)课文知识点梳理](https://img.taocdn.com/s3/m/7694c515dd88d0d232d46a04.png)
高中语文(必修一)知识点梳理向青春举杯字音部分:橘(jú)子百舸(gě)争流寥(liáo)廓挥斥方遒(qiú)峥嵘(zhēng róng)岁月浪遏(è)飞舟灰烬(jìn)脊(jǐ)骨矿藏(cáng )闪烁(shuò)战栗(lì)倔强(juéjiàng)崛(jué)起迷惘(wǎng)晨曦(xī)沉湎(miǎn )眷(juàn)恋惆怅(chàng)挚(zhì)友抹煞(shā)摭(zhí)拾废寝(qǐn)忘食横(hèng)蛮遨(áo)游引吭(háng)试啼甫(fǔ)健翱(áo)翔枝桠(yā)茁(zhuó)壮磕绊(kēbàn)谷穗(suì)干瘪(biě)入不敷(fū)出敷(fū)演衡量(liáng)啮噬(nièshì)泵(bèng)妥帖(tiē)甄(zhēn)别纤(xiān)巧觑(qū)坨(tuó)商榷(què)思忖(cǔn)巷(hàng)道墓冢(zhǒng)屏窒(bǐng zhì)不啻(chì)悄(qiǎo)然犄(jī)角噗噗(pū)跳词语部分:检点:(1)查考符合与否;查点。
(2)注意约束(自己的言语行为)。
敷演:叙说并加以发挥。
甄别:审查辨别。
绝伦:独一无二;没有可以相比的。
思忖:思量。
商榷:商讨。
勾销:取消;抹掉。
巷道:采矿或探矿时在山林或地下挖掘的大致成水平方向的坑道。
一般用于运输和排水,也用于通风。
不啻:如同。
犄角:(1)角落。
(2)动物的角。
座右铭:写出来放在座位旁边的格言。
光宗耀祖:为宗族争光,使祖先显耀。
光,有面子;宗,宗族;耀,显耀;祖,祖先。
汗流浃背:汗流得满背都是。
高中语文必修一全套笔记整理
![高中语文必修一全套笔记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61e957be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802681e.png)
高中语文必修一全套笔记整理第一章文学常识
1. 文学的定义与特点
- 文学是人类表达思想、情感和体验的艺术形式。
其特点包括:言之有物、形象生动、感情真实、语言优美等。
2. 文学的分类
- 古代文学:包括诗、词、曲、文言小说等。
- 现代文学:包括小说、散文、戏剧、新闻文学等。
3. 修辞手法的运用
- 比喻:通过将两个事物进行类比,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
- 拟人:将非人化的事物赋予人的特质,增强表达效果。
- 夸张:夸大事物的程度,以突出表达的效果。
- 排比:通过列举相同句式的词语或句子,使文章结构紧凑、
语言生动。
第二章修辞技巧
1. 修辞的基本概念
- 修辞是指通过运用特定的语言技巧,使文本更加富有感染力
和表现力的手法。
2. 修辞手法的分类与应用
- 比喻:通过类比两个不同的事物,以引发读者的共鸣与思考。
- 拟人:将非人化的事物赋予人的特质,使其更加生动形象。
- 夸张:夸大表达的内容,以吸引读者的注意。
- 对偶:通过对称排列的语句或词语,使文章更加朗朗上口。
- 反问:通过提出问题的方式,引发读者思考与回答。
第三章唐诗宋词欣赏
1. 唐诗的特点与风格
- 唐诗以骨骼清奇、意境深远、表达精炼为特点。
分为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两种形式。
2. 宋词的特点与风格
- 宋词以婉约细腻、感情真挚、意境深沉为特点。
对爱情、自然和人生等主题表达深入。
以上是高中语文必修一的全套笔记整理,希望对您的学习有所帮助。
如有任何疑问,请随时与我联系。
高中语文课文知识点整理
![高中语文课文知识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ece0e50ef12d2af90242e61a.png)
3、艺术特色:沉静、淡然的语言风格;象征手法的运用(象征母爱、象征我的成长、象征我的命运)
第7课《最后的常春藤叶》欧.亨利
1、欧·亨利(1862-1910)美国小说家,代表作《警察与赞美诗》《麦琪的礼物》《没有完的故事》。
2、内容主旨:小说讲述了老画家贝尔曼为了鼓励贫病交加的青年画家顽强地活下去,在风雨之夜挣扎着往墙上画了一片永不凋零的常春藤叶。他为此杰作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但青年画家却因此获得勇气而活了下来。歌颂了艺术家之间相濡以沫的友谊和苍凉人生中那种崇高的艺术家品格。
第17课《病梅馆记》龚自珍
1、龚自珍(1792-1841)又名巩祚,字璱人,号定庵。近代杰出思想家、文学家。
2、内容主旨:《病梅馆记》正是作者以"文人画士"不爱健康自然的梅花,而偏爱病态的梅花,以至于用人工矫揉造作的办法摧残梅花,形象地揭露和抨击了清朝封建统治阶级束缚人们思想、扼杀摧残人才的罪行,表达了作者要求个性自由解放,改革社会政治,冲破黑暗统治的强烈愿望.
第10课《哦,香雪》铁凝
选自《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精选》。铁凝,当代小说家,中国作协主席.著有长篇小说《玫瑰门》、《无雨之城》、《笨花》,中篇小说《没有纽扣的红衬衫》等。
2.艺术手法:本文是悼词,具有议论性文章思路严谨缜密的特点,评述性语言客观、有分寸感.
第8课《为了忘却的纪念》鲁迅
选自《鲁迅全集(卷五)南腔北调集》。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辞世时享年55岁。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人称“文思革”.代表作:小说集《呐喊》等,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华盖集》等。
1、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现代诗人,诗集有《大堰河》《向太阳》《北方》《归来的歌》。
高中语文《劝学》课文主旨、内容分析与写作特点
![高中语文《劝学》课文主旨、内容分析与写作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f7448051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d858957.png)
高中语文《劝学》课文主旨、内容分析与写作特点高中语文《劝学》课文主旨、内容分析与写作特点《劝学》(《荀子》)一、课文主旨这篇文章论述了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勉励人们努力学习。
一、内容分析全文分四段。
第1段,提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这句话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方面是说学习的意义非常重要,所以不能停止;另一方面是说对待学习应该采取的正确态度和方法,那就是不能停止。
第2段,论述学习的意义。
作者用了五个比喻,论证了学习的意义在于能够提高自己,改变自己。
“青出于蓝”“冰寒于水”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过程,可以有所发展、有所提高。
直木“以为轮”,“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根据同样的道理推论,人只有经过“博学”(广泛地学习)才能增长知识,培养品德,锻炼才干,成为一个有道德有学问的人。
学习对改造人的品性也起着决定作用。
荀子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都不是先天生成的,而是后天不断学习改造获得的。
木要改造成为“中规”的轮,就要“”;金要利,就要“就砺”,人要成为“知明而行无过”的君子,就要“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学习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第3段,论述学习的作用。
作者用了五个比喻,论证了学习能够弥补不足。
先用“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来说明学习的作用。
接着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些情况组成四组比喻: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
这些都能获得良好的效果:见者远,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
这种效果的获得,并非人的本身固有条件有什么不同:臂非加长,声非加疾,非利足,非能水。
而是因为登高、顺风、假舆马、假舟楫的缘故,也就是“善假于物”,凭借外界条件的帮助才取得的。
根据这个道理可以推论,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而君子之所以能成为君子,是因为君子善于学习来弥补自己的不足。
第4段,论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
作者用了十个比喻论证学习要逐步积累,要坚持不懈,要专心致志。
【推荐下载】最新高中高二年级语文课文要点
![【推荐下载】最新高中高二年级语文课文要点](https://img.taocdn.com/s3/m/c2ba5a63767f5acfa1c7cddf.png)
[键入文字]
最新高中高二年级语文课文要点
【摘要】为大家提供高中语文课文要点一文,供大家参考使用!
课文要点填空
1、本单元选编的是三篇优秀的人物传记,分别是司马迁的《廉颇蔺相如列传》、班固的《苏武传》、范晔的《张衡传》。
这三篇传记的传主,廉颇是军事家,蔺相如和苏武是政治家,张衡是科学家。
他们或以政绩、品德名垂青史,或以奇才异行惊世骇俗,都能令后人景仰、追慕。
2、《史记》开创了我国的纪传体史学,同时也开创了我国的传记文学。
它是我国第一部以描写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通史,直接写人物的就有十二本纪、三十世家和七十列传。
它的主要成就主要体现在世家和列传中,《廉颇和蔺相如列传》是其中很著名的一篇,课文以歌颂蔺相如的顾全大局、足智多谋、不畏强暴等优良品质为主,以表彰廉颇勇于改过、英勇善战为辅。
在艺术上,主要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会、将相和(或负荆请罪) 等几个著名的故事将两人的事迹串联起来,从而揭示人物性格。
3、《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主要记载西汉高祖元年到王莽地皇四年期间229年的历史。
《苏武传》是其中的出类拔萃之作。
作者在描绘苏武这个忠君爱国的光辉形象时,在信守史家笔法不虚构、不溢美的前提下,笔端饱含赞佩推崇之情,调动了许多艺术手段,使苏武的形象璀璨夺目。
苏武牧羊也作为著名的爱国主义故事被人们传为佳话。
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沁园春•长沙》作者简介:毛泽东,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诗人文章主旨:抒发革命青年对于国家命运的感慨及“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
文章表现手法:情景交融《跨越百年的美丽》作者简介:梁衡,当代作家文章主旨:展现居里夫人崇高的精神境界和伟大的人格魅力。
文中常识:宋玉,战国时期诗人,有作品〈九辩〉等;斯佗夫人,美国十九世纪小说家,代表作为〈汤姆叔叔的小屋〉文章表现手法: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生命本来没有名字》作者简介:周国平,当代作家文章主旨:阐明对生命本质的看法,表达一个生命发现另一个生命的感激。
《边城(节选)》作者简介:沈从文,现代作家。
代表作有小说〈边城〉、〈长河〉等。
文章主旨:歌咏亲情、爱情,人与人之间的友爱之情,展示湘西地区的古老风俗、人物的善良心地。
《合欢树》作者简介:史铁生,当代作家。
文章主旨:通过合欢树,抒发母子之间的真挚深情:母亲对儿子的期盼,儿子对母亲的思念。
文章表现手法:象征《我们是怎样过母亲节的》作者简介:里柯克,加拿大作家。
文章主旨:歌颂了母亲的毫无怨言的奉献精神,也表达了“我”及家人深深的自责与愧疚。
《最后的常春藤叶》作者简介:欧•亨利,美国十九世纪小说家。
代表作有〈警察与赞美诗〉、〈麦琪的礼物〉、〈没有完的故事〉等文章主旨:描写了几位贫穷艺术家之间相濡以沫的真挚友谊,刻画了一个舍己为人的老画家形象,歌颂了普通人高尚的心灵。
文中常识:米开朗琪罗,意大利艺术家,代表作有雕塑〈大卫〉、壁画〈创世纪〉、〈末日审判〉等。
《邂逅霍金》作者简介:葛剑雄,历史学家。
文章主旨:对霍金的过人毅力精神表示深深的敬意,对培育了霍金的环境表示高度的赞美。
文中常识:左思,〈三都赋〉,洛阳纸贵《一碗阳春面》作者简介:栗良平,日本作家文章主旨:通过吃面的故事,描写了母子三人遭遇挫折后勇敢面对现实、度过难关的经历,刻画了一位伟大母亲、两个懂事儿子的形象,传达出社会的人间真情。
《再别康桥》作者:徐志摩(1896——1931)现代诗人,新月派代表人物。
“三美”主张:建筑美、音乐美、绘画美。
主旨:抒发了对康桥的依依惜别之情,也表达了对自然、生活、生命的热爱。
作者有着深厚的古典文学修养,选择的意象典雅、柔美,极富传统文化内涵,又有清新之感。
表现手法:1.情景交融、虚实结合、动静相映。
2.比喻。
新鲜准确、形象生动。
总评:本诗感情真挚、语言含蓄雅致、意境深邃。
名句“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我轻轻地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悄悄地我走了,正如我悄悄地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作者: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
现代诗人。
主要诗集《大堰河》。
主旨:描绘了“痛苦与灾难”的国民生存状态,抒发了忧国忧民的深切情怀。
表现手法;缘情造境,以境显情。
1.象征。
2.本诗风格:凝重沉郁。
3.《我爱这土地》“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双桅船》作者:舒婷(1952年生),原名龚佩瑜。
当代诗人。
代表作《致橡树》。
朦胧诗的代表人物主旨:全诗围绕“双桅船”和“岸”两个主要意象展开,以哀婉而缠绵的诗句,诉说离情别绪,营造了凄楚忧伤的艺术氛围。
同时又表达了诗人对理想的执著追求,意韵高昂深刻。
表现手法;象征文学常识:朦胧诗代表诗人还有:北岛、顾城、江河、食指等。
《地球,我的母亲》作者:郭沫若(1892-1978)现代作家,原名郭开贞,又名郭鼎堂。
诗集《女神》,历史剧《屈原》等。
主旨:以高涨的热情歌颂了地球母亲这一光辉而伟大的形象,表达了自己对地球母亲无私抚育的感激之情。
表现手法;浪漫主义风格1.强烈的抒情色彩。
直接与间接抒情2.拟人手法、呼告修辞。
《诗经•蒹葭》作品简介:《诗经》,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
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六义是指赋、比,兴、风、雅、颂。
其中,风、雅、颂,是指体例分类来说的;赋、比、兴,是就表现手法而言。
文章主旨:《诗经•蒹葭》表达了对于敬仰热爱的“伊人”浓烈真挚的情感、执著不变的追寻以及寻而未得的惆怅、焦虑。
文章表现手法:起兴、重章叠句《种树郭橐驼传》作者简介:柳宗元,唐代文学家,字子厚。
与韩愈一同发起“古文运动”,反对浮夸文风,倡导“文以载道”;世称“柳河东”、“柳柳州”,有〈柳河东集〉。
文章主旨:通过种树之道,突出“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的法则,指出吏治扰民的弊端,表达了对人民的同情、改革政治的愿望,体现了按客观规律办事的哲学思想。
文章表现手法:对比、类比《病梅馆记》作者简介:龚自珍,字璱人,号定庵,近代思想家,文学家文章主旨:通过谴责人们对梅花的摧残,抨击了统治者束缚人们思想、摧残人才的罪恶,表达了变革政治、解放人性的愿望。
文章表现手法:象征、托物言志《咏史》作者简介:左思,字太冲,西晋诗人,《左太冲集》文章主旨:借咏史表达作者对门阀制度的不满。
文章表现手法:比喻、对比、用典《饮酒》作者简介:陶渊明,东晋著名诗人,自称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
文章主旨:借饮酒写出作者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对田园生活的喜爱。
表现手法:直抒胸臆、情景交融《促织》作者:蒲松龄,清代文学家,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居士,世成称聊斋先生。
代表作《聊斋志异》,我国第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
以花妖狐魅的幻想故事,反映现实生活,寄托了作者的理想。
主旨:故事按照事物发展的时间顺序记叙,情节曲折,波澜起伏。
语言准确凝练。
围绕宫廷征集促织,展现了成名一家人命运的戏剧性变化。
揭露了皇帝荒淫无道、各级官吏横征暴敛的残酷现实,寄托了作者对受尽欺凌和迫害的下层群众的深切同情。
表现手法:1.细腻的心理描写。
2.成名性格与众多人物的对比。
3.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结合。
相关知识:对联:1、鬼狐有性格,笑骂成文章。
2、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
1.丁口:百姓。
丁:成年男子。
2.童子;童生,科举时代还没有考取秀才的人。
3.宰:县令。
4.兰若:寺庙。
5.邑庠:县学。
6.成语:呆若木鸡、向隅而泣、一人飞升,仙及鸡犬、奇货可居。
《香菱学诗》作者:曹雪芹,清代著名小说家,名霑。
字梦阮,号雪芹、芹圃、芹溪《红楼梦》又名《石头记》、《金玉缘》共120回,后四十回为高鹗所续。
我国古代小说中最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
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要线索,着重描写了贾家荣、宁二府由胜到衰的过程。
揭露了封建贵族集团内部的荒淫腐败、互相倾轧、暴露了他们对下层人民的残酷剥削压迫,歌颂了贵族家庭中具有一定觉醒意识的青年和某些奴婢的反抗行为,对封建礼教进行了鞭挞。
文章通过叙述香菱因仰慕大观圆的众姐妹结成海棠社作诗、吟诗的雅事,拜黛玉为诗苦心学习作诗终有所成的故事,塑造了一个天真、执著、不服命运安排、以诗作抒发自我的聪敏伶俐、勤勉好学的女性形象。
也揭示了: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的道理。
表现手法:1、以语言、行动塑造人物形象。
2、香菱形象:精华灵秀,悟性极强。
相关知识:1.红学2.起承转合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4.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
(王维)5.渡头馀落日,墟里上孤烟。
(王维)6.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陶渊明)《群英会蒋干中计》作者:罗贯中,元末明初小说家,号湖海散人。
《三国演义》别称《三国志通俗演义》,“七分实事,三分虚构。
”我国最早的一部章回体长篇历史小说。
全书有鲜明的尊刘抑曹倾向,通过赞美圣君贤臣,抨击奸臣小人,反映了人民希望有报国安民的人材出来平息动乱治理天,下的强烈愿望,也深刻反映了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斗争的残酷性和复杂性。
另一大成就是对战争的描写。
最精彩的是“赤壁之战”生动地展示出战争中各方人物斗志斗勇的才能和风貌。
主旨:通过这个故事反映曹操与东吴间复杂的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赞美了周瑜的卓越的军事才干。
人物形象:蒋干:只会夸口,胸无城府,在足智多谋的周瑜面前毫无施展余地。
曹操:刚愎自用,骄傲轻敌,自恃“率兵百万”而不重视水战劣势。
他天性多疑,对降将不信任、不重视。
他急躁而奸诈,因急躁,会错用蒋干,因奸诈,知错不认错,还要寻找借口。
周瑜:勇敢善战,足智多谋,反间计实施过程步步紧逼,精密周到。
他又是年轻潇洒,豪放自信。
表现手法:1.在矛盾斗争中用人物自己的言行、神态显现出人物性格。
2.运用生动的细节描写突出人物性格。
3.以环境气氛烘托人物性格。
相关知识:1.演:敷衍、引申、发挥,义:指史书的内容。
《三国演义》是根据陈寿的《三国志》、裴松之的注和元代《三国志评话》及民间流传的三国故事熔铸敷衍成文的。
书中表现出封建正统观念,尊刘抑曹,对黄巾起义有所诋毁,反映了作者思想和时代的局限。
2.用浅易文言书写,“文不甚深、言不甚俗”。
3.有关作品诸葛亮《出师表》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陈亚先《杨修与曹操》《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作者:施耐庵,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
《水浒传》又名《忠义水浒传》,是我国古代第一部描写农民革命斗争的长篇白话章回体小说。
通过生动的艺术描写,展现了宋江起义发生、发展直至失败的过程。
挖掘了官逼民反的起义根源,揭示了农民革命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必然灭亡的命运。
描写了108为梁山好汉,武松、林冲、鲁智深、李逵、宋江等形象个性鲜明,栩栩如生。
主旨:小说展现乐林冲由“忍”到奋起反抗的转变过程,揭示了林冲走上反抗道路的必然性。
林冲性格:(1)安于现状,逆来顺受(主导)(2)刚烈果断,疾恶如仇表现手法:1.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
2.景物描写:烘托悲壮气氛,推动情节发展。
3.细节描写:如草厅被压倒后,林冲的动作心理描写,说明他精细谨慎、忠于职守,表现了他安分守己的性格。
《老王》作者:杨绛,散文家。
作品:小说《洗澡》主旨:叙述了“我”与老王一家在患难中互相帮助所建立的真情,表达出作者对不幸者的悲悯,以及对自己未能真正理解老王的自责。
作者笔下的老王虽然穷苦卑微,但精神上没有受到任何污染,是极其淳朴的好人。
作者在文中含蓄地提出了要关怀不幸者的社会问题。
也剖析了自己作为知识分子在精神上的优越感——同情是居高临下的。
不断反思这种优越感对老王造成的伤害。
表现手法:1.明暗线交织——老王的一生与作者的感情。
2.用语平淡,多用短句。
3、对比手法:老王外表的丑陋与内心的淳朴善良,体质的羸弱多病与精神的洁净,地位的卑微与品格的高尚,文化水平的低与思想境界的高,自己的贫苦与对别人的慷慨,生活的苦与灵魂的善。
重重对比,深化了人物形象。
4、细节描写。
第八段。
相关知识1.钱钟书《围城》。
2、愧怍。
《项链》作者:莫泊桑,19世纪后半期法国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
世称世界短篇小说之王、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
短篇《羊脂球》《我的叔叔于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