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部编】22 《孟子》三章 表格+文本式教案设计(共2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部编版初二语文八年级上册教学设计文本式+表格式(共2篇)

22 《孟子》三章

课题《孟子》三章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3课时

课时

分配

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整体感知、结构梳理。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可适当

调节。

知识与技能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和虚词,掌握古今异义词及

词类活用现象。

2.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过程与方法

1.反复诵读,理解文意,培养文言文自学能力。

2.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

的表达效果。

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

理解孟子关于“大丈夫”言论和“生于忧患而死于安

乐”的思想,增强个人修养,增强忧患意识,做一个对国

家和社会有贡献的人。

作者

简介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被认为是孔子学说的继

承者,有“亚圣”之称。

写作

背景

本文选自《孟子译注》(中华书局1960年版)。题目是编者加的。孟子的一生是坎坷不平的,他虽有宏伟的政治理想,但始终不

得志。最后只得走孔子的老路:从事教育、著书立说。另外,孟子

的一生又是战斗的一生,当时的社会是“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

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因此,孔子之道不著。孟子以

发扬孔子学说为己任,勇敢地担当起思想界拨乱反正的重担,顽强

以.天下之所顺(介词,凭借)

所以.动心忍性(介词,用来)

而而.后作(连词,表承接)

而.死于安乐(连词,表并列)

词类

活用

丈夫之冠.也(名词做动词,行冠礼)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使动用法,使……惑乱,

使……改变,使……屈服)

必先苦.其心志(使动用法,使……痛苦)

劳.其筋骨(使动用法,使……劳累)

饿.其体肤(使动用法,使……饥饿)

空乏

..其身(使动用法,使……贫困)

人恒过.,然后能改(名词做动词,犯错误)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动词做状语,在国内,在国外)

文言

句式

判断句:

妾妇之道也(“也”表判断)

此之谓大丈夫(“谓”表判断)

被动句: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发”“举”在这里都有被动

的意思,被任用,被选拔)

倒装句: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于……之间”介词结构后置)

孟子名轲,战国时人,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又一位代表人物,被尊称为“亚圣”。主张行“仁政”而“使天下人皆归之”,主张以民为本,曾说“民为贵,社稷轻之,君为轻”。曾游说各国,但主张不被采纳,退而与弟子们闭门著书,成《孟子》一书。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两篇名篇:《富贵不能淫》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新富贵不能淫

【朗读课文,翻译重点句子】

1.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2.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3.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参考译文:

1.发起怒来,诸侯们都会害怕;安静下来,天下就会平安无事。

2.至于大丈夫,则应该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里,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上,走着天下最光明的大道。得志的时候,便与老百姓一同前进;不得志的时候,便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

3.富贵不能使我骄奢淫逸,贫贱不能使我改移节操,威武不能使我屈服意志。这样才叫做大丈夫!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简要分析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形象。

景春心中的大丈夫是像公孙衍和张仪那样位高权重,令人望而生畏的当权者。

2.孟子认为的大丈夫是什么样的?(用原文回答)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课堂讨论,拓展延伸】

1.谈谈公孙衍、张仪非大丈夫的原因。

他们以自己的喜怒哀乐行事,挑起天下战争,这是崇尚强权,极端的个人主义;他们不以正义为标准,不以天下太平为己任,不以百姓幸福为理想。

2.请对比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的不同。

“妾妇之道”表现为顺从,其本质是在权利面前无原则,如张仪之流,只是顺从秦王的意思;“大丈夫之道”表现为“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其本质是对内心的仁义礼的坚守,一如儒家所倡导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把握文章主旨】

孟子从对大丈夫的错误看法批驳开始,阐述了做“大丈夫”的标准,即: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从而提出,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即有“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立身处世态度。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朗读课文,翻译重点句子】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3.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参考译文:

1.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因经受饥饿而身体消瘦,身受贫困之苦,使他做事受到阻挠干扰。

2.内心忧困,思虑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废寝忘食,聚精会神地思考,不耻下问,随时随地地求教,然后才能想明白(所追求的道义)。

3.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常处于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于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

【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第1段运用排比句列举六个人物的事例,其共同点是什么?列举人物的目的是什么?

都经历了艰难困苦之后才成就了大业。目的是以事实证明只有经历艰难困苦的磨炼才能成就大业(逆境造就人才),从而证明“生于忧患”的道理。

2.造就人才的客观(外部)条件是什么?造就人才的主观(内部)条件是什么?

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艰难困苦的磨炼)

困于心,衡于虑。(内心忧困,思虑堵塞,经历一番艰苦的思想斗争)【品悟论证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