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2.《孟子》三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2 《孟子》三章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熟读文本,背诵精彩片段。

2.识记重点字词并翻译文章。

3.小组互助学习,理解本文意思,感受大丈夫的英雄气度。

(二)教学重点:
1.了解有关孟子的文学常识,积累文中常用的文言词汇,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体会“人和”的作用、“富贵不能淫”的大丈夫气节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从而培养个人的道德修养。

(三)教学难点:
反复诵读,了解文章的论证思路和论证方法,理解文章的观点。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二、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一)导入
二千多年前的一个晚上,一豆青灯之下,一位鬓发颁白的老人,就着数片烘干的竹简卸下了191个篆体汉字。

文章篇幅虽然简短,但其中光辉的思想却闪耀千年,传诵至今。

这就是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板书课题: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二)背景
背景探寻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自《孟子·公孙丑下》,孟子出身于鲁国贵族,他的祖先即是鲁国晚期煊赫一时的孟孙。

但当孟子出生时,他的家族已趋没落。

春秋晚期的大混乱,使他们的家族渐趋门庭式微,被迫从鲁迁往邹。

孟子从40岁开始,除了收徒讲学之外,开始接触各国政界人物,奔走于各诸侯国之间,宣传自己的思想学说和政治主张。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仁学”思想,提倡“以民为本”,“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反对兼并战争,他认为战争太残酷,主张以“仁政”统一天下。

(三)字词归纳
PPT展示文言现象
(1)通假字
亲戚畔.之(“畔”同“叛”,背叛)
(2)古今异义
①委.而去之(古义:放弃。

今义:把事情交给别人去办;委托)
②池.非不深也(古义:护城河。

今义:池塘)
(3)一词多义
①七里之.郭(助词,的)
夫环而攻之.(代词,代“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之亲戚畔之.(代词,他)
寡助之.至(动词,到)
三里之城.(内城)
②城
城.非不高也(城墙)
(4)词类活用
①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名词用作动词,限制)
②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形容词作动词,巩固)
③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形容词作动词,震慑)
(四)整体感知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①学生听课文录音,在舒缓的音乐中感知课文内容。

②学生伴随着音乐试读课文,初步理解语句意思。

③学生串讲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结合工具书或课下注释疏通文意)
(五)研读赏析
PPT展示如下问题,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教师巡回指导,小组选代表发言,教师明确。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证的?
先提出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再分别举例论证“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最后再由战争推及治国从道理上论证中心论点。

(3)前面文章的中心论点已经得到了论证,为什么还要写“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在前面课文的基础上,由战争推及治国,孟子借战争的取胜条件来谈他的政治主张,他主张国君施行仁政,才会得到多助,才会天下顺之,国家才会治理好。

从而全面地体现了孟子的政治主张,使文章更有普遍性。

(六)板书设计
(七)课后作业
1. 背诵翻译全文。

2.预习《富贵不能淫》。

第二课时
富贵不能淫
(一)导入
复习孟子相关常识。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对照朗读和注释扫除语音障碍。

(注意: 断句、正音)
2.参考注释理解文章大意。

(四)小组合作交流并展示
1.小组代表展示。

(形式:以学生为主解答,老师适时更正)
2.老师提出重点字词句,要求学生作答。

3.学生结合所讲再次翻译文章。

(五)课文分析
1.孟子对大丈夫的阐释,哪三句话能概括其精髓?
2.“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和“此之谓大丈夫”句中的“是”和“此”各代指什么?
3.怎样才能做到有大丈夫之道呢?
4.文章的写作特色
(1)语言含蓄幽默,讽刺深刻尖锐。

(2)运用排比,增强文章气势和感染力
(六)板书设计:
重点文言字词:
女、丈夫、戒、淫、命、顺、正、独、行
重点语句翻译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第三课时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一)导入新课
美国阿拉斯加的一个自然保护区内,原是鹿与狼共存,为保护鹿不被狼吃掉,人们赶走了狼,不料,在“和平安宁”环境中的鹿,悠哉游哉,不再狂奔快跑,体质明显下降,不久便有许多鹿病死了,人们只得再把狼“请”回来,不久,鹿群又焕发活力了。

孟子2000多年前就概括了这种现象。

板书: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二)合作互动
1.扫除字音障碍
(1)教师强调重点字音、字形。

(2)学生齐读重点字音,加深印象。

2. 学生识记重点词句意思。

(1)重点词语:
发()畎()举士()
举于士()市()任()
空乏()拂()所以()
曾()恒过()衡()
作()入()拂()
(2)重点句子:
①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②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③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④人恒过,然后能改。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⑤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3.朗读课文
(1)同桌互相给对方朗读课文。

要求:A、读准字音。

B、注意停顿、语速、重音。

(2)请两名学生朗读,其余学生评点。

(可以从读音准确、节奏分明、重音清晰、流畅自然等方面评价。


(3)教师指导字音、停顿方面的问题,强调:
字音: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
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法家拂士()
停顿:①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②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③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④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4)全班齐读。

(三)导学归纳
1.教师指导
朗读要求:
A.认准字音、字形。

B.注意停顿、语速、重音和语气、语调。

2.学生试着背诵课文。

(四)课文重点文言知识讲析
1、重点实词;
2、重点虚词;
3、通假字(古今字);
4、一词多义;
5、古今异义;
6、词类或用;
7、特殊句式
(五)反馈训练:
1.反馈练习:重点句子翻译
2.老师指导:
针对学生的训练情况,老师重点指导易出错的地方。

3.思考: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思想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一是关于人才的造就问题。

孟子在这个问题上强调了两个方面。

一方面,他强调“困境出人才”,担当“大任”者,必先经历一番“苦”“劳”“饿”等艰难困苦的磨炼才能成就事业;另一方面,他指出人要能够经受住挫折困顿的考验,在挫折困顿中奋起,这样才会有所作为。

二是国家的治理问题。

孟子指出拥有贤臣、保持警觉、居安思危对一个国家而言是极为重要的。

试想,一个国家如果奸邪当道,佞臣弄权,君主沉湎于享乐,丧失警觉,那么其前途命运是可想而知的。

4.文章的写作特色:
多样的论证方式。

将中心论点置于篇末,作者先论证“生于忧患”,后论证“死于安乐”。

论证“生于忧患”是全文的重点,方法是先举同类事例,从个别到一般,归纳出作者的观点,然后从理论上加以说明;论证“死于安乐”,用“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的论
述,这是对历史上大量亡国事实的高度概括。

(六)板书设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重点实词;
2.重点虚词;
3.通假字(古今字);
4.一词多义;
5.古今异义;
6.词类或用;
7.特殊句式
三、总结提升
《富贵不能淫》一文借“妾妇之道”表现了作者对公孙衍、张仪之流的不认同和对“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之道的追求。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通过列举六个出身低微但历经艰苦磨炼终担当重任的名人事例,阐述了逆境成才的道理,论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一中心论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