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增长率60年波动曲线回顾与展望
新中国成立6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回顾报告
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新中国成立6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回顾报告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定不移地扩大对外开放,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地区到中西部地区,从贸易到投资,从货物贸易到服务贸易,从“引进来”到“走出去”,逐渐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
一、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之前的30年里,我国经济基础薄弱,物质生产匮乏,经济建设资金短缺,与世界经济交往的范围狭窄。
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的混乱时期,中国进入了“闭关锁国”状态,国民经济走到了崩溃的边缘。
虽然20世纪70年代初,随着中美、中日建交,西方国家纷纷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我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也得到了恢复,新中国与世界的文化、经济交流有所发展,但真正意义上的对外开放仍未开始。
51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决策。
以此为标志,我国开始了对外开放的历史转变,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51(一)对外开放从局部地区向全国逐步推进,全方位的区域开放格局基本形成对外开放经过先试验后推广,逐步形成了从建立经济特区到开放沿海、沿江、沿边、内陆地区的分步骤、多层次、逐步开放的格局。
511979年7月1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广东省委和福建省委关于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的两个报告,决定对广东、福建两省的对外经济活动给以更多的自主权,充分发挥两省的优越条件,扩大对外贸易。
1980年,中央决定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经济特区,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先导示范基地,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航船正式扬帆起程。
511984 年,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14 个沿海港口城市。
近代以来中国经济发展曲线图
快速发展阶段
结构调整阶段
自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中国经济进入快 速发展阶段,经济增长率持续保持在较高水 平。
近年来,中国经济逐渐进入结构调整阶段, 经济增长率有所放缓,但经济结构逐渐优化 。
近代中国经济发展曲线图与世界经济发展的比较
发展阶段比较
近代中国经济发展曲线图与世界经济发展曲线图相比,表现出一定的滞后性。例如,中国在20世纪初才开始逐渐融入全球 经济体系,而西方国家则在19世纪中叶就已经开始。
和动荡,如抗日战争、国共内战等,这些事件严重阻碍了经济的发展
。而和平时期则有利于经济的稳定和发展。
03
政策制定与执行
政府的政策制定和执行对经济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在近代中国
,政府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等对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
推动作用。
经济因素对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01
市场需求
02
产业结构
2023
《近代以来中国经济发展 曲线图》
目 录
• 引言 • 中国近代经济概述 • 中国近代经济发展曲线图分析 • 中国近代经济发展曲线图的影响因素分析 • 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的启示与思考
01
引言
目的和背景
描绘中国从近代以来的经济发展历程,分析 不同历史阶段的经济状况和主要影响因素。
通过可视化手段,展示中国经济发展趋势和 规律,为政策制定者和研究者提供参考和启
VS
所有制结构变化
在近代中国,封建所有制和官僚资本所有 制占据主导地位,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民 族资本主义所有制逐渐兴起。
03
中国近代经济发展曲线图分析
近代中国经济发展曲线图构成
时间轴
曲线图以时间为横轴,自左至右依 次排列。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的回顾与展望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的回顾与展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迎来了飞速发展的新时期。
在经历了一系列重大政策变革与市场化经济的诸多挑战之后,中国终于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之一。
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中国政府就开始了向市场型经济转型的决策。
这一政策对中国的经济和社会生活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中国跻身世界重要的经济大国。
改革开放初期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经济情况非常艰难,当时的中国在几年内面临了一系列的困境,包括失业、通货膨胀、不稳定的汇率等问题。
由于全球油价飙升和恶劣的自然灾害,1985年中国甚至发生了严重的粮食危机。
中国政府在这一危机中采取了一系列重要的政策,包括财政紧缩和货币贬值等。
此外,政府还推行了一项决定性的农村改革政策,使得中国的农业部门开始走向市场化。
这些政策的产生对于中国的经济发展格局和社会生活也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
中国经济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
改革开放高潮期随着国际大环境的缓慢恢复和中国自身的四项现代化任务的要求,中国经济迎来了高潮期。
在各种内外部条件的支持下,中国国内的发展进入了全新的阶段。
到2000年代后期,中国已经发展成为了一个外贸大国,并取得了经济和社会的高速发展,这一时期被称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
在这一时期,中国经济成为了全球各国的焦点,一系列改革和开放政策的实施使得中国经济走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同样,中国的海外投资也开始显著增长。
尽管这些政策的成功使得中国经济实现了高速增长,但也同时带来了一些负面效应,比如资源枯竭和城市化等。
随着大规模城市化的加速和土地供应不足等问题,中国社会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和难题。
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新时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一系列成就,但也仍然面临一系列巨大的挑战和风险。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如何能够保持经济稳定并取得进一步的发展成为了一个急迫的问题。
在当前需要通过更加开放的政策以及采用新的途径和方式来加强中国经济的后期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历次经济波动分析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历次经济波动分析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陈乐一李良发布时间:2014-09-26内容摘要:本文以GDP增长率为指标,按照谷-谷法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经济波动划分为11个周期,并从经济史角度对每一次经济波动进行分析。
在此基础上总结出我国经济波动的客观规律,对于政府今后制定宏观经济政策,避免经济剧烈波动,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发展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经济波动,GDP增长率,宏观调控引言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进步,由新中国成立时的一穷二白到2012年国内生产总值位居世界第二,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提高。
但是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伴随着经济的波动,剧烈的经济波动不利于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因此,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经济波动进行分析并找出经济波动的客观规律是十分必要的。
新中国成立以来或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波动问题已引起一些学者的关注与研究。
陈乐一(2007)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12次经济波动进行了分析,并得出投资的扩张和压缩是经济扩张和收缩的原因。
金浩、李延军、高素英(2005)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5个周期,第二产业的波动对经济波动的影响比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影响大。
李天锋(2011)认为改革开放以来的我国经济经历了5次波动,通过分析得出投资、消费、进出口以及政府收支增长的波动和经济波动之间存在相互影响。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经济周期划分本文采用GDP增长率作为划分经济周期的指标。
测定经济周期的方法最常用的有3种:速度法、移动平均法和一阶对数差分法。
速度法是直接用GDP增长率来划分经济周期,比较直观。
移动平均法是对GDP增长率进行数年移动平均处理来划分经济周期,但这种方法存在缺陷,处理数据中存在明显的滞后现象,移动年份过长也会导致数据的缺失。
一阶对数差分法是以产出水平的一阶差分值为指标测定经济周期(陈乐一,2007)。
本文采用比较常用的速度法来划分经济周期。
本文分析的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经济波动,但由于1949-1952年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恢复时期,在这期间,我国的主要任务是恢复经济,真正的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开始于1953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的经济发展回顾与展望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的经济发展回顾与展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从一个贫穷落后、饱受战争创伤的国家,到如今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经济的腾飞令世人刮目相看。
在这个特殊的时刻,让我们一起回顾中国经济发展的辉煌历程,展望中国经济的美好未来。
一、经济发展回顾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内百业待兴,社会各方面都在遭受着巨大的损失。
为了恢复经济,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行了以农业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进行了土地改革、国有企业改革等一系列改革,开启了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序幕。
1950年代至1970年代,中国经济实现了较为平稳的增长。
国家进行了一系列的计划经济改革,逐步建立起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
不过,受限于那个时代的条件,经济发展的速度并不是很快。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迈入了新的阶段。
1978年,中国开始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
国家逐渐开放市场,引进了外资和先进技术,推出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政策,实行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增长率一路攀升。
中国的经济成就得到了国际社会广泛的认可。
2000年代至今,中国经济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国内生产总值持续增长,国际地位不断提升。
当今世界,中国已经成为了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对世界经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依然大开,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国际企业和投资者前来合作。
展望未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前景依然十分乐观。
中国将继续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基石,是中国跻身世界强国的关键。
中国将继续深化改革,加大市场开放力度,打造更加公平、透明、可预测的营商环境,吸引更多外资和国际企业来华投资兴业。
中国将不断加强创新驱动发展。
创新是引领未来的动力源泉,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中国将不断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建设更加完善的创新体系,培育更多的创新人才,打造创新型国家,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转变。
中国将加强改善民生和可持续发展。
新中国经济增长60年曲线的回顾与展望
新中国经济增长60年曲线的回顾与展望
刘树成
【期刊名称】《学术动态(北京)》
【年(卷),期】2010(000)005
【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之际,也正值在应对百年不遇的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中,中国经济取得“企稳回升”成效和即将步入“全面复苏”的关键时期。
本文对中国经济增长率60年的波动凿线进行回顾与展望,共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概述60年曲线的深刻变化,归纳出五个波动特点;第二部分剖析改革开放以来这条曲线背后经济结构所发生的七大变化,这些新变化也是中国经济今后继续增长的重要推动因素;
【总页数】14页(P11-24)
【作者】刘树成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12
【相关文献】
1.新中国成立60年来伦理学研究与道德建设的回顾和展望——"回顾与展望:新中
国成立60年来伦理学研究与道德建设"学术研论会综述 [J], 杨峻岭
2.新中国成立60年中外合作办学回顾与展望 [J], 张万红;申国昌
3.新中国60年经济增长方式的历史演变及其展望 [J], 林民书
4.60年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税收立法的简要回顾与展望——为纪念新中国全国人
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60周年而作 [J], 刘佐
5.新中国经济学理论与实践60年的回顾与展望——评《新中国经济学60年(1949-2009)》 [J], 宋冬林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新中国60年经济增长方式的历史演变及其展望
新中国60年经济增长方式的历史演变及其展望一、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历史回顾一个国家经济增长方式通常都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它受到经济发展阶段和水平、经济运行体制,以及经济建设思想的制约和影响。
在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阶段不同的国家,经济增长的方式和质量经常不一样。
根据我国的国情,以1978年改革开放为分水岭,前后两段时间的经济增长方式存在较大差异。
(一)改革开放之前30年(1949~1978年)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改革开放,这段时期间我国经济发展,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进行的。
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迅速改变“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国家集中财力物力进行大规模经济建设。
经过三年的恢复期,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34.8%,到1952年增长为343亿元,新中国经济恢复到战前最高水平。
但此时的中国,工业尚未形成规模和体系。
为了把有限的资源集中到国家手中来有计划地推行工业化,我国采取了集中有限资本和资源来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完整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
1952年至1978年,我国取得了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
统计资料表明,这一时期GDP从1952年的679亿元增加到1978年的3624.1亿元,年均增长率为6.15%。
一、二、三产业年均增幅分别达到4.3%、10.1%和5.9%。
然而,由于这个阶段的经济发展通常伴随着决策失误和政治思想意识形态的纷争,导致经济发展大起大落,并且由于片面追求总产值的增长速度,实行粗放式扩大再生产,导致这一时期的经济增长效率低下。
1952~1978年,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为-0.32%,对总产出增长贡献的份额为-5.3%①。
1958~1965年、1966~1977年,全要素生产率对国民收入增长的贡献分别为-130.15%、7.15%。
1978年以前,全要素生产率对国民收入增长的贡献仅为0.16%。
而1953~1957年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为8.7%②。
工业部门按净产值计算的全员劳动生产率,1957~1978年平均增长3.4%。
回望中国经济六十年
回望中国经济六十年六十年以1978年为界,河东河西泾渭分明。
前三十年,中国建成了一个计划经济的体系,后三十年,将之逐步瓦解,走向市场经济的新体制。
客观而论,建国者以计划体制为建设理念,既是意识形态所决定的,也是当时国情所迫。
1949年时的中国,基本上是一个农业和手工业国家。
国民收入中的68.4%来自农业,工业仅为12.6%。
在工业领域内部,手工业又占了工业产值的70%。
除了少数大城市之外,多数中小城市和广大农村基本无电力供应。
受战争影响,全国交通运输通信等基础设施破坏殆尽,主干铁路无一条能够全线通车,勉强能通车的铁路只剩1.1万公里。
全国人口中的80%是文盲,现代科技几乎为一片空白,国库里的黄金被蒋介石劫往台湾。
真可谓内外交困,矛盾重重,开国之难,好比另一次长征。
更棘手的是,物价飞涨人心动荡。
1949年的前八个月,全国的货币发行额从185亿元增加到了4851亿元,增加了25倍,就在开国大典后的一个多月里,京津物价涨1.8倍,上海涨1.5倍,民间资金几乎全数用于疯狂投机。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新政权采取了强硬的管制政策。
先是关闭了上海的证券交易市场,全面打击金融投机商人,继而对每一个重要的原料领域均进行国营化垄断,各大城市随即建立起相应的计划管理体系。
这个庞大的生产和供销体系一直运作了几十多年,它在早期对共和国经济的重建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随着时间的延续,其内在的体制障碍也最终成为经济运作低效率的根源。
从1952年到1976年,中国的人口死亡率从1.8%降低到0.73%,水浇地占耕地面积从18.5%提高到45.3%,每亩使用化肥从0.2公斤增加到19.4公斤。
中国的钢产量增加了129倍、煤产量增加15倍、发电量增加47倍、石油产量增加726倍、化肥产量增加874倍、水泥产量增加71倍、粮食产量增加2.5倍、棉花产量增加4.6倍。
中国的铁路里程增加2.2倍、公路里程增加10.2倍、水运和航空里程分别增加1.9倍和8.6倍。
建国六十年经济回顾
建國六十年經濟回顧雷鼎鳴香港科技大學經濟系(2009年9月27日)(1) 歷史回顧﹕從長期停滯到持續增長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六十年以來,經濟持續增長。
1978年實施改革開放政策後﹐走勢尤見凌厲。
2008年中國人均GDP 22630元人民幣(3330美元) ,1扣除通脹因素後,是1978年的11點8倍!在如此短的時間內有這樣的增幅,是人類歷史中未曾有過的事。
若按世界銀行把不同收入國家分類的標準,中國已從低收入國家晋升為中低收入國家。
要了解中國經濟迅速增長的歷史意義,我們可參考表一著名經濟史學家麥迪森(Angus Maddison) 教授估算的數據。
表一:中國兩千年來的人均GDP按1990年國際元購買力計算資料來源:Maddison (1998)從表一可見,公元50年至1952年的十九個世紀間,中國人民的人均生活水平只上升了19%左右,就算是解放後的頭29年,增幅雖然較為可觀,但成績尚不能算非常優異。
2十九個世紀或甚至更長時間的經濟停滯,正好符合了經濟增長理論中「貧窮陷阱」 (poverty trap) 或「馬爾薩斯均衡」(Malthusian equilibrium) 的主要特徵。
其實,在這近二千年中,中國的總體生產絕非如此不堪,毫無長進,只是人口的增長,幾乎完1本文採用有關中國的數據,除特別說明外,都出自<中國統計年鑒>。
2麥迪森所用的數據與官方GDP數據有差異,原因是前者把中國總產量在世市場中的價值變化考慮在內。
全把生產吃掉。
3哈佛的珀金斯在其巨著(Perkins (1969)) 中指出﹐1968年中國的糧產是1368年的十倍左右﹐人口也是十倍左右﹐人均產值也就基本上沒變。
此發現與「馬爾薩斯均衡」理論相符。
我們知道﹐擺脫「貧窮陷阱」﹐從而進入持續的「增長均衡軌道」(growth equilibrium path) 絕非理所當然。
近半個世紀,非洲不少國家雖得到不少外援,但人均收入卻不斷下跌,經濟持續增長的難度可見一斑。
中国近年来经济发展的现状及趋势
中国近年来经济发展的现状及趋势进入21世纪之后,中国的经济环境有了很大的变化。
从国际形势看,欧元区国家的经济合作已经启动,但发展前景不明朗;美国自从经历“9.11”事件之后本国经济陷入低迷,至今尚未全面恢复;日本经济则长期低速徘徊.尽管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措施,例如:正式加入WTO;推动APEC的发展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加强同中亚国家的合作等;但整体外部形势依然严峻。
这就需要我们从内部经济入手,找到推动经济增长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在国内经济中,由于存在众多的问题,无法一一列举,所以本文试图从通货膨胀、失业、GDP的增长几个方面来探讨影响中国经济的原因,并且试图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一、对三条曲线的复合与分析(一)三条曲线在一个坐标系中的复合:图一(%(二)三条曲线各自特点的分析A、GDP增长率曲线1、曲线走势:最近中国十几年的GDP增长率变动呈现前快后慢的特点。
在第一个阶段,1991——1996年,GDP增长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平均达到11.6%;而在第二个阶段,1997——2001年间,GDP增长保持平稳中速的增长趋势,平均达到7.8%。
前后两个阶段平均增长率差异较大,呈现出比较明显的阶段性特点。
2、原因1)、1991——1996年的经济高速增长主要是基于以下方面:第一,经历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的经济衰退,当时称之为“市场疲软”之后,中央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财政、货币政策,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第二,邓小平同志的南巡,一方面澄清了许多人认识上的误区,另一方面,他以个人的远见,在宏观上为中国创造了一种宽松、积极的氛围,加速了经济的增长。
2)、1997——2001年经济增速下降,主要是以下原因:首先,在经历了1991——1996年的经济高速增长之后,一些经济指标过热,造成诸如通货膨胀水平过高等方面的问题。
所以国家在宏观上需要执行一套稳健、收缩的财政、货币政策。
其次,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虽然没有对我国经济造成直接破坏,但也严重地影响了我国的整体外贸环境。
60年来综合国力由弱到强六指标凸显中国经济变化
60年来综合国力由弱到强六指标凸显中国经济变化
60年来综合国力由弱到强六指标凸显中国经济变化
佚名
【摘要】@@ 国家统计局在共和国60周年庆典采临之际,用六大指标凸显中国经济不寻常的变化.
【期刊名称】《地理教育》
【年(卷),期】2009(000)006
【总页数】1页(P7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基础科学
60年来综合国力由弱到强┏ ━ ━ ━ ━━ ┳ ━ ━ ━ ━ ┓ ┃资料善萃┃厂;忒┃ ┣ ━ ━ ━ ━ ━ ╋ ━ ━ ━ ━ ┫ ┃ ┃\三∥┃ ┗ ━ ━ ━ ━ ━ ┻ ━ ━ ━ ━ ┛六指标凸显中国经矫变
丫匕国家统计局在共和国 60 周年庆典来临之际,用六大指标凸显中国经济不
寻常的变化。
1 .综合国力实现由弱到强巨变,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高统计显示,195
2 年,中国GDP 只有679 亿元人民币,占世界经济总量比重甚小;到1978 年增加到 3645亿元,只占 1.8% ;而到 2008 年,一举突破 30 万亿元,位居美日之后,其一天创造的财富量超过了 1952 年全年总量。
扣除价格因素,2008 年人均 GDP 比 1952 年增长32.4倍,人均国民总收入超过3000 美元。
按世界银行划分标准,中国已由长期以来的低收入国家跃升至世
界中等收入国家行列。
建国六十年来的经济增长与结构变迁
建国六十年来的中国经济增长与结构变迁刘霞辉(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邮编:100836)图1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对数值图,该图的直观结果是,建国六十年来,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基本上呈加速增长趋势,而且该趋势在近几年有加快的迹象。
是什么因素在推动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10010001000010000019191919191919191919191919191919202020数据来源: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图1 中国人均GDP 演化路径(对数值)及增长趋势(指数)(单位: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一个新政权和一套新的国家发展方式的确立,社会主义体制的先行者给中国演示了计划经济体制在经济落后国家实现赶超的可能性,而赶超正是近代中国所追求的梦想。
如此环境,自然很快使中国经济驶入了计划经济体制之轨。
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的实践表明,这种经济发展模式确实促进了中国经济增长,从1952至1977年,人均GDP 从100元左右增长到340元,这也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
但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赶超是以牺牲个人福利的提高及扭曲经济运行机制为代价的,赶超后劲不足是几乎当时所有社会主义国家都面临的紧迫问题,如何实现可持续的高增长就成为改革要实现的主要目标。
中国的改革起步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后期,要远晚于东欧一些国家早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就已进行的改革。
但从几十年的经济发展情况看,无疑中国的改革对社会福利改进效应最明显,取得了改革与发展的双赢,使赶超进程得以延续。
一、经济赶超中的奇迹从总量看,我们虽然不能用一穷二白来描述1949年以前的中国经济,但经济总量和人均产出(收入)低却是事实。
高增长的显著效果是人们拥有的各类商品丰富了,产能大幅提高。
表1为1949至2006年中国的人均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结果显示,1949年时,中国的人均工业产品拥有量很低;至2007年,除主要农产品增幅较小及原煤和原油增长幅度不大外,主要工业产品则增长很大(增幅都在100-1000倍间)。
中国近年来经济发展现状及趋势
中国近年来经济发展的现状及趋势进入21世纪之后,中国的经济环境有了很大的变化。
从国际形势看,欧元区国家的经济合作已经启动,但发展前景不明朗;美国自从经历“9.11”事件之后本国经济陷入低迷,至今尚未全面恢复;日本经济则长期低速徘徊.尽管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措施,例如:正式加入WTO;推动APEC的发展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加强同中亚国家的合作等;但整体外部形势依然严峻。
这就需要我们从内部经济入手,找到推动经济增长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在国内经济中,由于存在众多的问题,无法一一列举,所以本文试图从通货膨胀、失业、GDP的增长几个方面来探讨影响中国经济的原因,并且试图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一、对三条曲线的复合与分析(一)三条曲线在一个坐标系中的复合:图一(%(二)三条曲线各自特点的分析A、GDP增长率曲线1、曲线走势:最近中国十几年的GDP增长率变动呈现前快后慢的特点。
在第一个阶段,1991——1996年,GDP增长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平均达到11.6%;而在第二个阶段,1997——2001年间,GDP增长保持平稳中速的增长趋势,平均达到7.8%。
前后两个阶段平均增长率差异较大,呈现出比较明显的阶段性特点。
..2、原因1)、1991——1996年的经济高速增长主要是基于以下方面:第一,经历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的经济衰退,当时称之为“市场疲软”之后,中央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财政、货币政策,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第二,邓小平同志的南巡,一方面澄清了许多人认识上的误区,另一方面,他以个人的远见,在宏观上为中国创造了一种宽松、积极的氛围,加速了经济的增长。
2)、1997——2001年经济增速下降,主要是以下原因:首先,在经历了1991——1996年的经济高速增长之后,一些经济指标过热,造成诸如通货膨胀水平过高等方面的问题。
所以国家在宏观上需要执行一套稳健、收缩的财政、货币政策。
其次,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虽然没有对我国经济造成直接破坏,但也严重地影响了我国的整体外贸环境。
新中国经济增长60年曲线的回顾与展望
新中国经济增长60年曲线的回顾与展望——兼论新一轮经济周期刘树成中国人大网日期:2010-01-27浏览字号:大中小打印本页关闭窗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之际,也正值在应对百年不遇的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中,中国经济取得“企稳回升”成效和即将步入“全面复苏”的关键时期。
本文对中国经济增长率60年的波动曲线进行回顾与展望,共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概述60年.曲线的深刻变化,归纳出五个波动特点;第二部分剖析改革开放以来这条曲线背后经济结构所发生的七大变化,这些新变化也是中国经济今后继续增长的重要推动因素;第三部分说明新一轮经济周期即将来临;第四部分强调要汲取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努力延长新一轮经济周期的上升阶段,为此要把握好两点:一是要把握好新一轮周期的波形,二是要把握好新一轮周期的适度增长区间,其中,特别对新一轮周期中城市化和住宅业的重要作用,以及如何有效地解决房价不断上涨问题进行了分析。
一、60年曲线的深刻变化新中国走过了60年光辉历程。
60年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从年度经济增长率的角度来考察,也经历了一轮轮高低起伏的波动。
图1绘出了60年来经济增长率的波动曲线(其中,1950年至1952年,为社会总产值增长率;1953年至2009年,为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2009年为本文预估数8%)。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开辟了我国历史发展的新纪元。
1950、1951、1952年,经过三年努力,国民经济迅速恢复。
这三年,社会总产值增长率分别为22.6%、20.1%和23.8%。
这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恢复性增长。
从1953年起,开始了大规模的经济建设,进入工业化历程,到2009年,按照“谷-谷”法划分,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GDP增长率)的波动共经历了10个周期。
1953年开始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时,当年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很大,经济增长率高达15.6%。
经济增长过快,打破了经济正常运行的平衡关系,高增长难以持续。
建国60周年我国经济增长与波动的轨迹分析(陈乐一)
建国60周年我国经济增长与波动的轨迹分析陈乐一*摘要:按照“谷-谷”法,建国60周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长与波动轨迹可划分为12个周期。
根据扩张与收缩的比率、波动幅度大小等波动特征,这12个周期又可以分为3个阶段:改革前经济“大起大落”时期;改革后经济增长高速期;改革后经济平稳快速增长期。
这三个阶段中,经济增长的稳定性顺次增强。
进一步从理论与实证两个方面研究市场化进程对我国经济增长稳定性的影响,研究结论显示: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将有利于经济的平稳运行。
最后,就如何保持未来经济的平稳与快速增长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经济增长 经济周期 市场化 协整分析新中国成立之初,花了三年时间进行国民经济恢复工作,从1953年开始进入大规模经 济建设。
建国60年来,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中国经济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但是这60年的经济建设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其间经历了种种坎坷,就经济增长而言,主要是经历了多次波动或衰退乃至萧条,经济增长是在不断的波动中走过来的。
本文就是探索这60年来我国经济增长与波动的轨迹,寻找经济增长稳定性不断增强的原因,并就如何保持未来经济的平稳快速增长提出对策建议。
由于大规模经济建设始于1953年,因此,本文实际分析的是1953年以来的经济增长与波动。
一、建国60周年中国经济增长的周期划分经济波动研究一般选用GDP 增长率作为考察指标。
测定经济周期的方法主要有三种:速度法、移动平均法、对数差分法。
速度法是一种直接以经济增长率指标来测定经济波动,描述经济波动特征的方法。
移动平均法是为消除一些不规则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而对经济增长率进行数年移动平均处理以描绘经济周期的方法。
通过移动平均法处理的数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短期随机波动的影响,平均移动越长,效果越好,但是这种方法存在严重的缺陷,因为处理过的数据存在明显的滞后现象,与速度法相比,移动平均处理过的波峰与波谷在时间上会往后移,同时移动的年份过长也会导致研究数据过多的缺失。
中国经济发展回顾及中国经济发展趋势分析
中国经济发展回顾及中国经济发展趋势分析一、2019年中国宏观经济回顾2019年,中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发展质量稳步提升,主要预期目标较好实现,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决定性基础。
进入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经济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
中国国民经济平稳增长,产业结构持续优化。
全年国内生产总值99万亿元左右。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70467亿元,比上年增长3.1%;第二产业增加值386165亿元,增长5.7%;第三产业增加值534233亿元,增长6.9%,2较第二产业快1.2个百分点。
《2020-2026年中国产业经济行业市场竞争格局及投资战略咨询报告》数据显示:2019年全年粮食总产量达66384万吨,增长0.9%,连续5年保持在65000万吨以上。
其中,夏粮产量14160万吨,增长2.0%;早稻产量2627万吨,下降8.1%;秋粮产量49597万吨,增长1.1%。
全年大豆产量1810万吨,增长13.3%。
全年猪牛羊禽肉类产量7649万吨,下降10.2%。
其中,受非洲猪瘟疫情等因素影响,猪肉产量4255万吨,下降21.3%;禽肉产量2239万吨,增长12.3%;牛肉产量667万吨,增长3.6%。
2019年全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7%。
分经济类型看,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增长4.8%;股份制企业增长6.8%,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2.0%;私营企业增长7.7%。
分三大门类看,采矿业增加值增长5.0%,制造业增长6.0%,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7.0%。
2019年全年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551478亿元,增长5.4%。
其中,民间投资311159亿元,增长4.7%。
分地区看,东部地区投资增长4.1%,中部地区增长9.5%,西部地区增长5.6%,东北地区下降3.0%。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12633亿元,增长0.6%;第二产业投资163070亿元,增长3.2%;第三产业投资375775亿元,增长6.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刘树成:中国经济增长率60年波动曲线回顾与展望发布日期:2009-10-16 10:01:42 来源:信息中心刘树成刘树成简介刘树成1945年10月生于上海。
祖籍河北省武强县。
1962年毕业于天津南开中学,1967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
1962年至1967年,在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系学习;1967年至1978年,先后在4595部队锻炼和在山西省偏关县委、山西省委政策研究室工作;1978年至1981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经济系学习,获硕士学位;1989年至1990年,在美国科罗拉多州博德尔经济学院和加利福尼亚州斯坦福大学做访问学者。
1985年8月至1998年9月,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副所长;1998年10月至今,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经济研究》主编、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国家“十一五”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
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材编写课题组首席专家。
曾多次参加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政府工作报告》起草组工作。
长期从事宏观经济学、数量经济学研究,特别是中国经济周期波动问题研究。
主要著作有:《中国经济的周期波动》,《中国经济周期波动的新阶段》,《繁荣与稳定》,《经济周期与宏观调控———繁荣与稳定Ⅱ》等。
曾获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一届(1977-1991年)、第二届(1992-1994年)优秀科研成果奖,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第五届作品奖(1996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96年),孙冶方经济科学第七届(1996年)、第八届(1998年)论文奖等。
●从1953年起,开始了大规模的经济建设,进入工业化历程,到2009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GDP增长率)的波动共经历了10个周期。
●第十个经济周期,2008年和2009年,中国经济面临着国际国内四重调整的叠加,即改革开放30年来国内经济长期快速增长后的调整与国内经济周期性的调整相叠加,与美国次贷危机导致的美国经济周期性衰退和调整相叠加,与美国次贷危机迅猛演变为国际金融危机而带来的世界范围大调整相叠加。
●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为中国经济增长的高位平稳运行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条件。
●中国经济在有效地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中,2010年有望进入新一轮(第11轮)经济周期的上升阶段。
现在,又到了要说“努力延长经济周期上升阶段”的时候了。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城市化率的提高,以及相应的房地产业特别是住宅业的发展,仍然是新一轮周期中重要的动力源之一。
●为了顺利地推进我国城市化的发展,特别是更好地使住宅业成为新一轮经济周期的重要支柱产业,就必须有效地解决房价不断上涨的问题。
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将会严重影响城市化的发展,甚至影响社会安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之际,的冲击,中国经济从国际金融危机中取得“企稳回升”成效和即将步入“全面复苏”。
本文拟对中国经济增长率60年的波动曲线进行回顾与展望。
共分四个部分。
一、60年曲线的深刻变化新中国走过了60年历程。
60年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从年度经济增长率的角度来考察,也经历了一轮轮高低起伏的波动。
60年来经济增长率的波动曲线(其中,1950年至1952年,为社会总产值增长率;1953年至2009年,为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2009年为预估数8%)反映了60年中国经济的基本情况。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
1950、1951、1952年,经过三年努力,国民经济迅速恢复。
这三年,社会总产值增长率分别为22.6%、20.1%和23.8%。
这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恢复性增长。
从1953年起,开始了大规模的经济建设,进入工业化历程,到2009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GDP增长率)的波动共经历了10个周期。
第一个经济周期:1953年至1957年。
1953年开始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时,当年,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很大,经济增长率高达15.6%。
经济增长过快,打破了经济正常运行的平衡关系,高增长难以持续。
1954年、1955年经济增速回落至4%和6%左右。
经济运行略作调整后,1956年再次加速,经济增长率又上升到15%,难以为继,1957年又回落到5%左右。
第二个经济周期:1958年至1962年。
1958年,在当时的“大跃进”中,经济增长率一下子冲高到21.3%,紧接着,1960、1961和1962年的三年,经济增长率大幅回落,均为负增长。
第三个经济周期:1964年至1968年。
经济运行调整之后,1964年又上升到18.3%,这是国防建设的前期高潮。
接着,1966年发动了“文化大革命”。
1967、1968年经济增长率回落,出现负增长,形成第三个周期。
第四个经济周期:1970年至1972年。
1970年,经济增长率又冲高到19.4%,这是国防建设的后期高潮。
1972年又回落到3%左右。
第五个经济周期:1973年至1976年。
1973年,经济增速略有回升;1974年又掉下来。
1975年略有回升;1976年又掉下来,为负增长。
这段时期,经济增长很微弱。
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结束了“文化大革命”。
这两个小波动组成第5个周期。
从新中国成立到1976年,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虽然经历过一定曲折,但总的说,仍然取得了很大成就。
基本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从根本上解决了工业化过程中“从无到有”的问题。
第六个经济周期:1977年至1981年。
结束“文化大革命”之后,1977年、1978年,全国上下“大干快上”的热情很高。
1978年经济增长率上升到11.7%,1981年回调到5%左右。
第七个经济周期:1984年至1986年。
在农村改革、城市改革推动下,1984年经济增长率上升到15.2%,1986年回调到8%左右,形成第7个周期。
第八个经济周期:1987年至1990年。
1987年、1988年,经济增长率分别上升到11.6%和11.3%。
1988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到18.8%。
在调整中,经济增长率在1989年、1990年分别下降到4.1%和3.8%。
第九个经济周期:1991年至1999年。
1991年,经济增长率回升到9.2%。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随后召开的党的十四大,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打开了一个新局面。
然而,由于当时改革开放才十来年,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还没有根本转型,原有体制下的投资饥渴、片面追求速度的弊端还没有被克服。
在这种情况下,经济增长很快冲到14.2%的高峰,出现经济过热现象。
1994年,居民消费价格滞后上涨到24.1%。
在治理经济过热中,1993年下半年至1996年,国民经济运行成功地实现了“软着陆”,既大幅度地降低了物价涨幅,又保持了经济的适度快速增长。
随后,又成功地抵御了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克服国内有效需求的不足。
1999年,经济增长率平稳回落到7.6%,结束了第9个周期。
第十个经济周期:2000年至2009年。
从2000年起,到2007年,经济增长率连续8年处于8%以上至13%的上升通道内。
2008年和2009年,中国经济面临着国际国内四重调整的叠加,即改革开放30年来国内经济长期快速增长后的调整与国内经济周期性的调整相叠加,与美国次贷危机导致的美国经济周期性衰退和调整相叠加,与美国次贷危机迅猛演变为国际金融危机而带来的世界范围大调整相叠加。
2008年,经济增长率回落到9%。
2009年,预计回落至8%左右,完成第10个周期。
2010年,中国经济有望进入新一轮,即第11轮周期的上升阶段。
总的看,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增长与波动呈现出一种“高位平稳型”的新态势。
二、曲线背后经济结构新变化中国经济的增长与波动表现出“高位平稳型”的新态势,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我们曾以“外在冲击———内在传导”分析框架,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高位平稳型”增长的主要原因概括为两大类:一类是宏观调控作为一种外在冲击的不断改善,另一类是经济结构作为内在传导机制的增长性和稳定性的增强。
本文进一步着重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结构的七大变化。
1、体制结构的变化,为经济的“高位平稳型”增长提供了重要的体制性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体制发生了重大变化,由过去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步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日益发挥了基础性作用,这为经济发展注入了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
2、所有制结构的变化,为经济的“高位平稳型”增长提供了基本经济制度条件。
所有制结构的变化,包括产值方面的所有制结构变化和就业方面的所有制结构变化。
从产值方面的所有制结构变化来看,以工业企业所有制结构为例,在工业总产值中各种所有制企业所占的比重发生了重要变化。
1978年,工业企业的所有制经济类型只有两种:国有工业和集体工业。
在工业总产值(当年价格)中,他们分别占77.6%和22.4%。
2007年,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工业总产值中(“规模以上”是指年主营业务收入在50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工业企业),按登记注册类型分,所有制实现形式已多样化,其中:非公司制的国有企业占9%;集体企业占2.5%;股份合作企业占0.9%;联营企业(含国有联营企业)占0.4%;有限责任公司(含国有独资公司)占22.3%;股份有限公司(含国有控股企业)占9.9%;私营企业占23.2%;其它内资企业占0.3%;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含合资、合作、独资)占10.5%;外商投资企业(含合资、合作、独资)占21%。
从就业方面的所有制结构变化来看,以城镇就业人员的所有制类型为例,1978年,主要是两种:国有单位和集体单位,他们分别占78.3%和21.5%;个体就业人员仅有很少一点,占0.2%。
2007年,就业的所有制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在城镇就业人员中,国有单位所占比重由1978年的78.3%,下降到2007年的21.9%;集体单位所占比重由21.5%下降到2.4%;私营企业和个体的就业比重共达26.9%;城镇其它类型就业的比重达32.9%。
在改革开放中,微观基础的重造,使各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和相互促进,使市场主体和投资主体多元化,发挥了各种市场主体和投资主体的积极性,为经济的高位、平稳增长提供了重要的基本经济制度条件。
3、资源供给结构的变化,为经济的“高位平稳型”增长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
市场机制的引入及其在资源配置中所发挥的基础性作用,以及所有制结构的变化,使经济的供给面增添了活力,使长期存在的资源供给严重短缺的状况基本改变。
原有的煤、电、油、运、材(重要原材料,如钢铁、水泥)等资源供给的“瓶颈”制约不同程度地逐步缓解,有的还出现了一定程度的、阶段性的过剩。
这从物质上支撑了经济的高位、平稳运行。
4、产业结构的变化,为经济的“高位平稳型”增长提供了重要的产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