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文化常识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史记》文化常识

整理:唐俊阳

作者: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十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二十岁从京师长安南下漫游,考察风俗,采集传说,走遍江淮、中原。元封三年,司马迁继其父司马谈任太史令。此后,开始撰写《史记》。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

著书目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名称:或称《太史公》、《太史公记》、《太史记》、《太史公书》。《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称“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据考证,最早称司马迁这部史著为《史记》的,是东汉桓帝时写的《东海庙碑》,此前“史记”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开始,“史记”由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名。

太史令:也称太史,官职名,相传夏代末已有此职。西周、春秋时太史掌管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编写史书,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祭祀等,为朝廷大臣。秦汉职位渐低。魏晋以后修史的任务划归著作郎,太史仅掌管推算历法。

取材:相当广泛,包括当时社会上流传的《世本》、《国语》、《秦记》、《楚汉春秋》、诸子百家等著作和国家的文书档案,以及实地调查获取的材料。司马迁对材料做了认真的分析和选择,淘汰了无稽之谈,如不列没有实据的三皇,

以五帝作为本纪开篇,对一些疑难,或采用阙疑的态度,或记载各种不同的说法。

创作初衷:司马迁之父司马谈曾任太史令,以修史为使命。元封元年,汉武帝进行封禅大典,司马谈身为太史令,却无缘参与,遗憾、忧愤而死,死前嘱咐儿子:“今天子接千岁之统,封泰山,而余不得从行,是命也夫!余死,汝必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司马迁答:“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可知司马迁乃秉承父志完成史著。《史记》以《封禅书》为其八书之一,即见其秉先父之意。虽然司马谈、司马迁都自称以续写《春秋》之后的史事为己任,但《史记》记录的史实并非直接承接着《春秋》记录的部分,而是包含了后者。

师从:司马迁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孔安国是孔子十世孙,也是西汉的儒学名士,武帝末年,鲁共王毁坏孔府旧宅,在壁中得到《古文尚书》、《礼记》、《论语》、《孝经》,皆蝌蚪文字,当时人识不得,只有孔安国能读出来。董仲舒是西汉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提出了“天人感应”、“大一统”、“三纲五常”等学说或理论,也推动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潮流。

三家注:即南朝宋裴骃《史记集解》、唐司马贞《史记索隐》、唐张守节《史记正义》的合称,它们对《史记》中涉及的字形字音、地理沿革、人物事迹、典故俗语等疑难要点进行了解释和扩充。裴骃也是裴松之的儿子,裴松之曾经给《三国志》作注并且流传至今。司马贞与张守节都是开元年间人,但据清人钱大昕的

考证,司马贞的年龄辈分应当更前。三家注一开始都是分开刊行的,后人逐渐将其合刊到一起并且名之为“三家注”。现在中华书局出版的三家注本《史记》是当代最好的版本。

篇数:《史记·太史公自序》自称全书130篇。《史记》残缺的情况是肯定的,但各家说法不同,以班固、张晏的说法为主流。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说它缺了十篇,这十篇只有目录没有内容。三国魏张晏认为这十篇是《景帝本纪》、《武帝本纪》、《礼书》、《乐书》、《兵斗》、《汉兴以来将相年表》、《三王世家》、《龟策列传》、《傅勒列传》,其中四篇由汉元帝、成帝之时的学者褚少孙补缺(褚少孙补充的部分往往因为言辞鄙陋而被后世学者诟病)。《史记》因记录许多宫廷密事,在西汉时只能在宫中传阅,但就连大臣诸侯也看不到全本;东汉时,朝廷下诏让杨终删减《太史公书》到十多万字,但是这个版本失传了,我们今天看到的五十二万字的版本还是来源于褚少孙续补的版本。

体例: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开创了纪、传、书、表的编写体例。它记叙了自黄帝到汉武帝末年间约三千年的历史,规模宏大,贯通古今。全书共130篇,52万余字,分本纪(记帝王朝政兴衰,12篇)、列传(志历代人物事迹,70篇)、世家(叙开国承家诸侯,30篇)、表(列人事系年表谱,10篇)、书(综述典章制度,8篇)五种体例。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世家:世家的主体分为四种,一是周朝分封的诸侯,如吴太伯世家、晋世家、楚世家;二是汉朝宗亲诸侯大臣,如外戚世家、三王世家、萧相国世家;三是乱世英豪,仅一篇《陈涉世家》;四是著名思想家,仅一篇《孔子世家》。世家以前两种为主。

十二本纪:五帝本纪第一、夏本纪第二、殷本纪第三、周本纪第四、秦本纪第五、秦始皇本纪第六、项羽本纪第七、高祖本纪第八、吕太后本纪第九、孝文本纪第十、孝景本纪第十一、孝武本纪第十二。

八书:礼书第一、乐书第二、律书第三、历书第四、天官书第五、封禅书第六、河渠书第七、平准书第八。

本纪特例:①项羽虽非帝王,但列在本纪,司马迁:“(项羽)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②吕太后未称帝,却被列入本纪,司马迁:“惠帝垂拱,高后女主称制,政不出房户,天下晏然。”肯定了吕后政绩,当时也的确是吕后临朝称制,《吕太后本纪》也记录了吕氏一家的崛起和迅速败落。

世家特例:①陈涉自立为王,不是周、汉官封诸侯,却列在世家,司马迁:“陈胜虽已死,其所置遣侯王将相竟亡秦,由涉首事也。”②孔子虽是商王朝后裔,但其本人只是卿大夫,非诸侯,却列入世家,司马迁:“孔子布衣,传十余

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值得注意的是,汉朝推崇道家(无为而治)、法家(外儒内法),但老子、韩非子都只列入列传,只有孔子入世家,可见儒家之受重视。

书特例:《封禅书》记载的祭祀种类不止封禅一种,为什么以封禅命名?封禅是功成名就的帝王才能行使的礼节,比较特殊,具有代表性,也包含了司马迁哀其父之志——其父司马谈因无缘参与、记录汉武帝的第一次封禅大典而忿恨而死。司马迁在《封禅书》中说:“始皇封禅之后十二岁,秦亡。”从汉武帝封禅、司马谈忿死,到司马迁受刑、发奋著《史记》,其间恰好也是十二年,或有深意焉。

列传特例:①张耳被刘邦封为赵王,本应收入世家,但因是吕后亲家,且其子张敖的大臣又曾谋刺刘邦,受此牵连而没有收入世家。②西汉初年异姓诸侯王中,梁王彭越、韩王信、楚王韩信(韩信在封楚王之前曾为齐王,楚王之后贬为淮阴侯)、淮南王英布、燕王臧荼本应入世家,都因为造反或叛国而列入列传。

③长沙王吴芮虽然善终,而且传了好几代,但是因为存在感太弱、没什么分量,居然就连列传都没有记录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