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重 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多重”课程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目标

1. 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克、吨”,了解1千克、1克、1吨有多重,掌握千克、克、吨之间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2. 结合感知物体质量的情境,能用体验的方法来思考和感受物体的轻重,会用质量的感念来表述物体的重量大小。

3. 解决生活实际,会用秤来称物体的轻重,能解决千克、克、吨有关的简单问题。

4.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实用性,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学情分析

从学生的学生实际看,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模糊的质量观念,但他们对克和千克这两个概念直接接触得很少,不理解千克、克代表的实际质量,而且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观察得到,因此要掌握好质量方面的知识,在日常生活中学以致用,必须帮助学生准确的建立千克和克的具体概念。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掌握“1千克=1000克”。

难点:了解1千克与1克的实际质量。

四、教学准备

1.4名学生为一小组,并为每个小组准备了:台秤,2分硬币,500克的盐2包,苹果1个……

2.小调查:了解生活物品的质量和自己的体重,并进行记录。

五、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播放课件:同学们,我们看到这些搞笑的大熊猫,作为我国的国宝,享誉世界。它们憨态可掬的样子真是让人发自内心的疼爱。为什么会给我们造成一种非常可爱的感觉呢,有很多方面因素,其中有一点就是它庞大的身躯和体重。成年大熊猫的体重为80—120千克,最重可达180千克。跟大熊猫相比,一个小学三年级的同学的体重约为30千克左右,而一只小鸟的体重则只有50克。)介绍两只大熊猫的重量并于自己和小鸟的对比,导出并板书课题:有多重。

通过这样引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并对千克和克这两个质量单位有了初步的认识,同时激发了关爱大自然的心理和学习的兴趣。

教学一开始,就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使学生“课伊始,趣亦生”,并带着探求新知识的欲望全身心地投入到去探索的学习过程中。动耳听,动眼看,动脑想,动口说,为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和空间,让课堂充满活跃的学习氛围。

2.操作体验,探究新知。

(1)认识秤。

师:你们是怎样知道物品的重量的?

生:直接看物品包装袋上所标识的重量。

师:这个方法不错,但很多物品没有包装袋,比如鸡蛋,苹果等物品,要知道它们的重量怎么办呢?

生:可以用秤来称。

师:对,要想知道物品准确的重量可以用秤来称。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秤?

学生自由说生活中常见的秤。教师课件展示并介绍生活中常见的秤。

老师出示台秤,让学生观察并认识到:在台秤上有一个像钟表的圆盘,上面有刻度,中间有两个字母kg。

老师介绍: kg.就是千克的英文缩写。

你们想知道“1千克”有多重?下面我们就用台秤来称出1千克的物品。

(2)体验1千克有多重。

①称一称。

以小组为单位,每组放一个台秤,称一称两袋盐的重量。

学生开始称量,教师给予指导和帮助。

称完后小组汇报:两袋盐是1千克。

②掂一掂(让学生感受1千克有多重)。

(3)体验1克有多重。

①猜一猜,称一称。

师:出示2分硬币,让学生猜一猜它有多重?

老师引导,这个硬币很轻,台秤不适合,这时我们就要拿称小物体的工具,它就是天平。

师向学生介绍天平的使用方法。

②掂一掂(让学生感受1克有多重)。

③找1克的物体。

(4)探索千克和克的关系。

让学生动手称一称,得出:1千克=1000克。

教师引导学生举一反三。

(5)估一估,称一称,1千克苹果有多少个。

一枝铅笔大约有多重?

选2或3件物品掂一掂,估计一下有多重,再称一称。

3.联系课堂,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课后作业。

出示问题:1千克的棉花和1千克的盐哪个重些?

学生通过讨论汇报:两个一样重,因为它们的质量都是1千克。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增大课堂信息容量和教师控制教学信息的灵活性,提高教学效果,从而让他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数学巨大的应用价值。

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在合作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习。电教把媒体引入数学课教学,既能耳闻,又能目睹,这样的教学效果别具特色。电教媒体具备独有的特点,集声、色、光、图为一体,以其特有的方式使学生多种感观同时受到刺激,促进情感思维信息在传递与反馈方面形成快速交互,从而激发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的迅速萌发,促进学生全面、均衡的、主动的发展。

六、教学反思

在教学《千克、克、吨》这一单元时,学生结合具体情况很快就感受并认识千克、克、吨这几个质量单位,了解到1千克、1克、1吨的实际质量,还掌握了千克、克和吨之间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但当要求学生做填质量单位的题时,真是哭笑不得,如“一艘轮船重500(千克)”、“一只鸡重4000(千克)”、“一包方便面重100(千克)”、“一头牛重500(吨)”等。为什么会这样?明明不是掌握得很好了吗?

我思前想后,是不是我在教学上出了问题,还是哪个地方做得不足?最后,我明白了,原因是学生平时少参与社会活动,缺少亲身体验的机会,对日常生活中的物品没有一个完整的概念。那怎样才能冲破这个障碍呢?

1.家长要积极配合。家长不要把孩子局限于家、学校两个地方,应大胆地让孩子走出去,去玩、去做力所能及的事。玩,可以让学生认识不少新鲜事物,感受事物,开阔眼界。做事,可丰富经验,如可以让孩子到超市买买东西,吃完饭让孩子收拾碗筷等,这样从中可以感受物品的轻重。

2.创造条件让学生开展实际操作活动。教师让学生在实践中去体验、去感受。要创造各种条件,准备充分的教具、学具和实物等,让学生进行猜一猜、掂一掂、称一称、算一算、说一说、比一比等实践活动,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使学生感受千克、克和吨,建立明确的质量概念。

3.课间,多让学生互相交流。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总之,多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这样对思维的发展有一定的提高作用,对学习新教材有更大的帮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