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独秀是如何宣传“德”“赛”两位先生的

合集下载

2019-2020年中图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习题精选七十

2019-2020年中图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习题精选七十

2019-2020年中图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习题精选七十第1题【单选题】历史课上,当老师介绍到詹天佑“少年时代就赴美留学,学习铁路专业”时,李刚立刻联想到詹天佑能受到这种教育应得益于( )A、洋务运动B、戊戌变法C、辛亥革命D、五四运动【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重庆市渝中区的“沧白路”是为纪念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家杨沧白先生而命名.下列活动中,属于杨沧白先生的是( )A、创办《渝报》B、创办《重庆日报》C、倡议建立公强会D、成立献机委员会【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电视台拍摄了一部反映我国近代人们社会生活的电视剧,以下镜头不符合史实的是( )A、人们坐在家中读报纸B、男主角上街被剪掉了辫子C、剧中人物穿着中山装、西服、新式旗袍D、人们见面就叩头,口中称着“大人”“老爷”【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史学家陈旭麓认为:“从林则徐‘开眼看世界’开始,进而‘中体西用’与进而自由、平等、博爱”这两“步”应指( )A、洋务运动与辛亥革命B、洋务运动与新文化运动C、维新变法与辛亥革命D、维新变法与新文化运动【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

这首动听的歌曲唱出了亿万中华儿女的心声,歌词中“当家作主站起来”指发生在哪一年的什么重大历史事件?A、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成立B、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成立C、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D、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答案】:【解析】:第6题【单选题】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下列选项中属于他组织、领导的革命活动有( )①组织兴中会②建立中国同盟会③发动武昌起义④制定《临时约法》A、①②B、①④C、①③D、②③【答案】:【解析】:第7题【单选题】在中国近代化探索的过程中,我们经历了由技术层面到制度层面,再到思想文化层面的探索。

以下的探索,属于技术层面探索的是( )A、洋务运动B、维新变法C、辛亥革命D、新文化运动【答案】:【解析】:第8题【单选题】1918年,他在《新青年》杂志上连续发表了《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两篇论文,颂扬了十月革命”,引文中的“他”是( )A、陈独秀B、李大钊C、鲁迅D、胡适【答案】:【解析】:第9题【单选题】李鸿章晚年这样评价洋务事业:我办了一辈子事,练兵业,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

“民主与科学”口号错在哪里?

“民主与科学”口号错在哪里?

“民主与科学”口号错在哪里?——刘军宁1919年前后,中国人被告知,要解决国家的问题,须请两位陌生的客人入住中国。

这两位客人就是后来无人不知的德先生和赛先生。

最先为国人介绍这两位先生的是五四运动的精神领袖陈独秀。

作为《新青年》的创办人,陈独秀提出,只有德先生赛先生能够救中国。

他说:“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

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若因为拥护这两位先生,一切政府的迫压,社会的攻击笑骂,就是断头流血,我们都不推辞。

”(《新青年》第六卷第一号)德先生和赛先生实际上就是democracy和science,即民主与科学。

这两位来自西洋的先生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最深入人心的形象。

民主与科学化成了,似如在暗夜里引领国人解放思想的灯塔,照亮了人们前行的方向。

可以说,科学与民主、德先生与赛先生简直就是五四运动的代名词、同义语。

从那时至今,“民主科学振兴中华”成为最没有争议、最被认同、最有号召力的口号。

从五四青年开始,一代代中国人一次次呼唤、呐喊德先生赛先生,嗓子已经嘶哑过无数次了。

民主与科学始终被看作是解决中国问题的万灵药,用陈独秀的话说,两者“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另一方面,虽然人们对民主与科学的口号挚爱如初,但是大家对“什么是民主与科学”的理解,却已经大异其趣了。

每个人自由参与政治的民主变成了下级服从上级的民主集中,甚至变成了挂着民主头衔的专政。

同样,科学并没有变成国民的科学精神,而是变成了政治家的口头禅、举国体制和黑洞般的经费预算。

有违初衷的是,民主与科学这对新式武器,没能拯救中国人,却成为延续政治大一统的新式工具。

至今,德先生与赛先生在中国仍然是连暂住证都没有的流浪客。

民主与科学,为什么中国人追求了近一个世纪,还是求之而不得?为什么中国人只有不在中国才可能获得诺贝尔奖?为什么中国人只有不在中国大陆才能过上民主生活?世界史上几乎没有那个国家像中国这样热恋、膜拜民主与科学九十年如一日。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教案(2024年)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教案(2024年)

第12课新文化运动本课分析辛亥革命后,中国出现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思想解放运动-新文化运动。

在陈独秀、胡适等人的带动之下,新文化运动起到了“开民智”的作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以后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提供了良好的思想基础。

本课主要讲述了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情况,主要内容有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内容和意义。

学情分析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不难理解。

但是其意义是比较难理解的,因此,本节课教学活动中,应充分利用多媒体等多种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理解能力,充分利用图片、文字等资料,引导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整体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识记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主要阵地、代表人物、旗帜、活动基地;概述新文化运动的地位和作用。

2.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学习,指导学生从历史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与影响,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 通过对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的事迹的介绍与分析,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以及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不断追求真理的精神。

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的矛头对准孔教?袁世凯打着“尊孔复古”的旗号,利用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维护独裁专制统治。

儒家传统道德是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理论核心和精神支柱,只有打倒儒家传统道德才能唤醒民众,才能实现民主政治与民主共和。

新文化运动猛烈抨击中国传统旧道德,有利于促进人们思想的解放。

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带有一定的片面性。

对待传统儒家思想,我们应该保持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课前准备1. 教师,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基本内容,设计好教案.学案及相应的教学课件.2.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学案中“自主预习、自我检测”部分)。

教学方法(一)多媒体辅助教学。

(可以提供大量的图片、文字或视频等素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创设问题”教学法和学生的自主性学习相结合。

高举起“德先生”和“赛先生”的大旗新青年向旧文化亮剑

高举起“德先生”和“赛先生”的大旗新青年向旧文化亮剑

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身着西式礼服的章士钊。章士钊,字行严,湖南善化人,曾在段棋瑞政府中任司法总长兼教育总长。章 士钊虽然反对白话文,并只用文言文写作,但却热心于国民教育启蒙。在他的帮助支持下,陈独秀得以在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高举起“德先生”和“赛先生”的大旗 新青年向旧文化亮剑
文丨马勇
T卜和早春就像北京的春天一 I I:样.来得快,结束得也快。
1912年民国成立,中国 渡过了难得的一年共和胜景。那一年, 孙中山、黄兴等革命领袖相继应邀北 上,不仅与袁世凯和解,而且与前清
君臣一笑泯恩仇。五族共和,成为一 个最美好的记忆。
的路数,而希望在文化上下功夫。在 文化上下功夫的方向应该是对的,但 陈独秀似乎还没有找到文化批判的视 角,不知道应该从哪个方向用力,所 以从《青年杂志》第一卷六期刊物看, 所载基本上都是泛泛之论,并没有什 么可以激动人心的文章。或许正是这 种原因,使《青年杂志》在其创刊之初 不温不火。
这本杂志出到第一卷第六期即到 T1916年2月15日就有点出不下去 了,这肯定与其发行量上不去有很大 关系,另外一个原因,是刊名与上海 青年会出版的《上海青年》周刊雷同, 上海青年会致函群益书社要求《青年 杂志》改名,以免发生侵权问题。这大 概也是《青年杂志》停刊的原因。
滨正金银行商讨讨袁资金筹措问题时的合影
46
国家人文历史
・丘四ri年.
1915年6月,流亡日本的陈独秀 潜回上海。6月20日晩,亚东图书馆主 人、陈独秀的老乡、老朋友汪孟邹为 之接风洗尘。席间,陈独秀诚恳告诉 汪孟邹,他个人很久以来就想创办一 本杂志,只要十年、八年的工夫,这个 杂志就可以使全国的思想为之改观。

八年级历史新文化运动测试题

八年级历史新文化运动测试题

第9课新文化运动夯实基础典型题1、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标志是()A、《新青年》的创办B、陈独秀到达北京C.胡适提出文学革命论 D.鲁迅发表《狂人又记》2、有人认为,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的继续。

其主要依据是他们()A、都具有反封建的性质B、都主张推翻清朝统治C.都以“民主”“科学”为指导思想 D.都反对文化领域的复古思潮3、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倡导者有 ( )①陈独秀②李大钊③毛泽东④鲁迅⑤邓小平⑥胡适A.①②④⑥ B.①②③ C.①②③⑤ D.①②③④⑥4、如果老师请你查阅有关新文化运动的资料,下列刊物中你应首选 ( ) A.《中外纪闻》 B.《时务报》 C.《民报》 D.《新青年》5.新文化运动的斗争锋芒指向()A.袁世凯B.封建制度C.帝国主义D.尊孔复古逆流6.新文化运动的浪潮中,主张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的作品是 ( )A.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 B.陈独秀的《敬告青年》C.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 D.鲁迅的《狂人日记》7.新文化运动中,树立新文学的典范的作品是( )A.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 B.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C.鲁迅的《狂人日记》 D.李大钊的《庶民的胜利》8、“一九一七年的俄国革命,是二十世纪世界革命的先声。

”这段史料出自( ) A.《孔子与宪法》 B.《文学改良刍议》 C.《狂人日记》 D.《庶民的胜利》9、新文化运动的性质是()A、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 B.是一次资产阶级文化启蒙运动C.民主、科学思想的普及教育运动 D.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教育运动10、请举出与下列意义或影响相对应的历史事件的名称。

(1)中国历史的转折点,中国近代史的开端——(2)几千年来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3)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11、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是什么?其内容和影响分别是什么?能力提高典型题易错题12、下列关于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的介绍,不符合史实的是()A、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B.知识阶层,尤其是青年学生非常认同西方的民主、自由等思想观念C.袁世凯为实现独裁和专制,企图用封建思想禁锢人民,与新思想发生激烈冲突D.袁世凯北洋政府为建设与民主政治相适应的文化而发动知识阶层进行改革13、前期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功绩在于()A、确立了“民主”和“科学”的主导地位B、批判了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新思潮C、揭开了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新篇章D、沉重打击了封建正统思想的权威14、有人说:“资产阶级的维新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都属于近代化运动。

八年级历史上册2.9新文化运动课后练习含解析

八年级历史上册2.9新文化运动课后练习含解析

2.9新文化运动一、选择题1.蔡元培、陈独秀和胡适三人年有长幼,生肖都属兔,因此被后人形象地称作新文化运动中的“三只兔子”。

下列有关他们在新文化运动中的活动,叙述正确的是()A.陈独秀1915年在北京创办了《青年杂志》B.蔡元培担任北大校长发起了新文化运动C.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倡白话文D.陈独秀和胡适都在运动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2.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说:“民国早期……采取共和体制……并不足以革新国家,……受过西方教育或影响的新知识分子,进行一场激烈的社会变革。

这场思想变革有时被描述为‘中国的文艺复兴’。

”你可以从材料中获取的信息有()①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②新文化运动主要宣传西方的思想文化③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A.①②B.①③C.②③D.①②③3.下列关于新文化运动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A.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是《新青年》B.目的是反对北洋军阀尊孔复古C.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D.对东西方文化作了客观的评价4.《新青年》刊文指出:“专制国本建筑于主权者独裁之上……共和国本建筑于人民舆论之上。

”故“政治实质之变更,在国民多数心理所趋,不在政治之形式”。

材料强调当时的紧迫任务是()A.进行社会改良B.推翻君主专制C.开展民众启蒙D.发起国民革命5.陈独秀在《新青年》上发表文章说:“要巩固共和,非先将国民的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洗刷干净不可。

”由此,反映了前期的新文化运动()A.主张在思想上打破封建束缚B.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做了思想准备C.要在中国建立共和政体D.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指明了真正的出路6.对新文化运动评述正确的是()A.新文化运动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B.新文化运动是维新派反对顽固派而掀起的社会舆论C.新文化运动是孙中山领导的反对西方资本主义的社会思潮D.新文化运动是陈独秀等进步知识分子领导的提倡科学与民主的思想解放运动7.1923年,胡适在写给友人的信中说:“25年来,只有三个杂志可代表三个时代,可以说创造了三个新时代:一是《时务报》,一是《新民丛报》,一是《新青年》。

2019年精选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起步中图版复习巩固第八十八篇

2019年精选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起步中图版复习巩固第八十八篇

2019年精选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近代化的起步中图版复习巩固第八十八篇第1题【单选题】鲁迅在《头发的故事》一文中记载:“宣统初年(1909年),我在本地的中学校做监学,同事是避之惟恐不远,官僚是防之惟恐不严,我终日如坐在冰窖子里,如站在刑场旁边,其实并非别的,只因为缺少了一条辫子!”这里的“我”“缺少一条辫子”的原因最可能是( )A、洋务运动中的留学生留洋、崇洋、媚洋B、民国时期,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法令C、维新变法时的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D、辛亥革命前后,具有了反清革命色彩的“断发易服”【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鲁迅先生在《一件小事》中写到“这是民国六年的冬天”,“民国六年”是指( )A、1912年B、1916年C、1917年D、1918年【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提出“自强”、“求富”口号的是( )A、洋务运动B、戊戌变法C、辛亥革命D、新文化运动【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A、①洋务运动②孙中山③陈独秀B、①五四运动②孙中山③曾国藩C、①五四运动②曾国藩③胡适D、①洋务运动②陈独秀③梁启超【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中国近代史不仅是一部反侵略史,也是一部追求近代化的历史。

所谓“近代化”是指中国社会由古代封建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变的过程。

它包括政治上的民主化,经济上的工业化,以及思想文化上的“西化”。

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中国“政治上的民主化”进程中的代表人物有( )①康有为②梁启超③孙中山④李鸿章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中国“经济上的工业化”起步于( )A、洋务运动B、一五计划C、大炼钢铁运动D、市场经济体制【答案】:【解析】:第6题【单选题】距今年100周年的历史事件是( )A、武昌起义爆发B、新文化运动兴起C、九一八事变D、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答案】:【解析】:第7题【单选题】日本学者福泽谕吉《文明论概略》一书中就社会转型的问题说:“汲取欧洲文明,必须先其难者而后其易者,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期中材料分析题1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期中材料分析题1

部编本八年级上册历史期中材料分析题1.阅读下列材料:联军统帅瓦德西,在给得皇的报告中供认:“联军占领北京之后,曾特许军队公开抢劫三日,其后更继以死人之抢劫”,“中国此次所受损毁及抢劫之损失,其详数将永远不能查出”。

请回答:⑴材料中的“联军”指哪些国家?“联军”侵略中国的直接目的是什么?英法德俄美日意奥镇压义和团运动⑵此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什么?这场战争给中国造成的最严重的危害是什么?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⑶中国近代史上,外国侵略者兵临北京城下时,仓皇出逃的是哪两个皇帝?咸丰帝和光绪帝⑷这段屈辱的历史对我们今天有什么启示?落后就要挨打;只有国家富强才不会被外敌欺辱,我们要牢记历史,勿忘国耻。

2.阅读下列材料:“清政府赔偿白银4.5亿两,暴政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不许中国人居住。

”请回答:⑴上述材料出自中国近代史上的哪个条约?《辛丑条约》⑵这个条约是在哪次战争后签订的?签订的双方是谁?八国联军侵华清政府同英、美、俄、日、法、德、意、奥等国⑶结合材料分析它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给中国人民增加了新的沉重的负担,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

从此,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阅读下列材料:“清朝中期,内外交困。

对如何摆脱困境,统治阶级内部意见分歧,与顽固派对立的派别主张利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统治。

”请回答:⑴与顽固派对立的派别是什么?这一派别的代表人物有哪些?洋务派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⑵请你说出这一派别开展的主要活动。

创办军事工业创办民用工业创办新式海陆军兴办新式教育⑶他们掀起这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什么?维护清朝统治⑷这一运动的结果如何?造成这种结果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这次运动随着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的全军覆没而宣告破产。

其主要原因是他们的主管目的是为了维护清朝统治而不是把功过也引向资本主义⑸如果用一句话评价这一运动,你怎样评价?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阶级的自救运动阅读下列材料: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初三历史新文化运动试题答案及解析

初三历史新文化运动试题答案及解析

初三历史新文化运动试题答案及解析1.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

新文化运动的旗帜是()A.自强、求富B.民主共和C.民主、科学D.师夷长技以制夷【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新文化运动的旗帜。

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

新文化运动的旗帜是“民主”“科学”。

而“自强”“求富”是洋务运动的旗帜,“民主共和”是辛亥革命的旗帜,“师夷长技以制夷”是魏源的主张。

故答案选C。

【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近代化的探索•新文化运动2.胡适先生1923年在给友人的信中这样写道:“25年来,只有三个杂志可代表三个时代,可以说创造了三个新时代:一是《时务报》,一是《新民丛报》,一是《新青年》。

”其中《新青年》创造的“新时代”是()A.君主专制时代B.君主立宪时代C.民主共和时代D.民主科学时代【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准确识记。

题干里的《新青年》是解题的关键。

依据已学知识可知,从1015年起,进步的知识分子陈独秀、李大钊等人,高举“民主”与“科学”的大旗,以《新青年》杂志为主要阵地,掀起了新文化运动,故选D。

【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新文化运动·《新青年》的创办3.在一次历史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同学们搜集了某一时期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人的资料和文章。

你认为这一学习活动的主题应是()A.“自强”“求富”B.“实业救国”C.“三民主义”D.“民主”和“科学”【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新文化运动的相关知识内容。

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进步的知识分子,从1915年起,通过对辛亥革命的思考,认定要建立共和国,必须从根本是改造国民。

他们高举民主、科学两面大旗,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掀起了新文化运动。

故答案选:D【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近代化的探索·新文化运动4.近代的许多报刊杂志在传播新思想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019-2020年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艰难起步第8课 辛亥革命冀教版巩固辅导第八十一篇

2019-2020年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艰难起步第8课 辛亥革命冀教版巩固辅导第八十一篇

2019-2020年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近代化的艰难起步第8课辛亥革命冀教版巩固辅导第八十一篇第1题【单选题】中国同盟会的政治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

”孙中山后来把它阐发为三大主义,即三民主义( )①民族②民主③民权④民生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李鸿章、康有为、孙中山三位历史人物的共同点是( )A、都主张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B、都重视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C、都为中国的近代化作出了贡献D、都受到清政府的重用【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有人说:1901年,中国陷入无尽的黑暗中;1911年,一道闪电划过,却黑暗依旧;1921年,中国终于迎来了曙光。

这里的“闪电”和“曙光”分别是指( )A、辛亥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B、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的爆发C、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D、五四运动的爆发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武汉的“首义路” “首义广场” “首义中学”等名称会让我们联想到( )A、戊戌变法B、五四运动C、武昌起义D、北伐战争【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1900年,北京城一茶馆里有四位汉人在聊天,张三说:“我看过谭嗣同赴法场。

”李四说:“我参加过义和团”王五说:“我家住在东交民巷。

”赵六说:“我读过民报。

”他们中肯定有一个人在说谎,他是( )A、张三B、李四C、王五D、赵六【答案】:【解析】:第6题【单选题】在中国近代化探索过程中有某一历史事件,它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有利于中国工人阶级的成长壮大;它宣传了民主和科学,为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思想条件。

你认为该历史事件是( )A、洋务运动B、戊戌变法C、辛亥革命D、新文化运动【答案】:【解析】:第7题【单选题】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实现了20世纪中国第一次历史性巨变,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了资产阶级性质的共和国——中华民国。

部编版(五四制)中国历史第三册综合练习三(附解析)

部编版(五四制)中国历史第三册综合练习三(附解析)

部编版(五四制)中国历史第三册综合练习三一、选择题1.(2019·大庆市龙凤区·单元测试)下列历史题材的影片,主要反映第二次鸦片战争相关史实的是A.《林则徐》B.《鸦片战争》C.《火烧圆明园》D.《甲午风云》2.(2019·苏州市苏州工业园区·期末)下列连环画片段反映的历史事件是A.三元里抗英B.金田起义C.天京陷落D.天津保卫战3.(2019·天津红桥区·期末)武汉公园内的“受降堂”,如实记载了日本侵略者在华中地区向中国人民受降的一幕。

依据所学历史知识判断,这一幕出现在A.1943 年B.1944 年C.1945 年D.1946 年4.(2019·天津红桥区·期末)倡导“实业救国”并身体力行,创办大生纱厂等企业的实业家是A.张謇B.詹天佑C.侯德榜D.张之洞5.(2019·北京通州区·期末)孙中山在一篇文章中写道:“万户涕泪,一人冠冕,其心尚有‘共和’二字存耶?既忘共和,即称民贼……”文章中的“民贼”是指A.袁世凯B.段祺瑞C.冯国璋D.张作霖6.(2019·天津红桥区·期末)1926 年,出产于天津永利碱厂的“红三角”牌纯碱,扬威美国费城举办的万国博览会,与之功不可没的化学家是A.洪秀全B.康有为C.侯德榜D.关天培7.(2019·天津红桥区·期末)中国人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是A.京沪铁路B.京张铁路C.京津铁路D.京广铁路模拟)以下史实处于解放战争的某一阶段。

这一阶段是9.(2019·北京密云区·期末)某学校排练课本剧,其中一句台词:要实现“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保暖”的理想社会。

据此判断课本剧反映的史事是A.太平天国运动B.洋务运动C.义和团运动D.新文化运动10.(2019·九江市德安县·月考)一位俄国记者记述了1900 年 6 月2 日发生在天津火车站的一幕:月光照耀着这些莽汉,照耀着他们的大刀和旗帜。

2019年历史八年级上册9 新文化运动人教版习题精选第十九篇

2019年历史八年级上册9 新文化运动人教版习题精选第十九篇

2019年历史八年级上册9 新文化运动人教版习题精选第十九篇➢第1题【单选题】下列主张和口号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 ①“自强、求富”②“民主、科学”③“民族、民权、民生”④“扶清灭洋”A、②③①④B、④①②③C、①④③②D、①③②④【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一书中说,l840年以来,中国因外患而遭受的每一次失败都产生过警悟的先觉者,但他们的周围和身后没有形成一个群体.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中国的民族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由此开始.请判断,这里“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的标志性事件( )A、虎门销烟B、洋务运动C、公车上书D、新文化运动【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陈独秀说:“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洁、旧伦理、旧政治。

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在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的一切黑暗。

”陈独秀所宣传的这一事件的核心思想是( )A、民族、民权、民生B、变法图强C、民主、科学D、师夷长技以制夷【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标志是( )A、《新青年》的创办B、陈独秀到达北京C、胡适提出文学革命论D、鲁迅发表《狂人日记》【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1874年,日本人将“Science”,后于1915年引入中国。

与这一概念传播相关的事件是( )A、洋务运动B、戊戌变法C、辛亥革命D、新文化运动【答案】:【解析】:➢第6题【单选题】中国近代史上救亡图存的探索都以思想传播为先导,下列搭配正确的是( )①维新思想﹣百日维新②三民主义﹣五四运动③“民主”“科学”﹣新文化运动④马克思主义﹣中共建立.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答案】:【解析】:➢第7题【单选题】中国近代化的历程也是一个学习西方的过程,经历了“始而言技(技术)”、“继而言政(制度)”,“进而言教(思想)”的过程。

“德先生”与“赛先生”

“德先生”与“赛先生”
——胡适《建设的文学革命论》
文学革命
• 从前有个秀才到村里闲逛,看到一则征婚 启事,上面写着:“乌黑头发无麻子脚不 大周正”,秀才觉得这姑娘很不错,就把 她娶回家了,回家一看,秀才差点就晕过 去了。
• 你们知道为什么吗?
乌黑头发,无麻子, 脚不大,周正
• 乌黑,头发无, • 麻子,脚不大周正
• 陈独秀《文学革命论》1917年, 正式举起 “文学革命” 大旗!
---陈独秀
北京大学
蔡元培任校长
北京大学红楼 (位于今北京东城区沙滩,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
陈独秀 李大钊
鲁迅
胡适
①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②提倡科学,反对愚昧 ③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④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化
(思想) (文学)
“今天这样捐,明天那样税,弄得民穷财尽,钱用 到哪里去了?替人民办了什么事?……养了议员 去嫖赌,恭维督军;养了文官去刮地皮,借外债 卖路矿得回扣;养了武官去杀人,抢劫,贩卖烟土; 养了法官警官去捉拿那贫苦的烟犯赌犯来罚钱。现 在的时代,还无人敢说政府官吏没有什么用处。可 惜他们的功效,只造成一片贫民的哭”
贞节牌坊
1920年北大第一次招收三名女生, 开大学男女共校之先河。 左起:查晓园(英文系旁听生)、奚浈(英文系旁听生)、王阑(哲学系旁听生)。
新文学就是白话文; 旧文学就是文言文、八股文。
胡适
鲁迅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 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 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 几个字。我横竖睡不好, 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 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 两个字是“吃人” 。
袁世凯实现独 裁专制,宣布
“ 以忠孝节 义为中华民
等思想观念 深受知识阶 层欢迎

族之特征,为

论述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的孔教观

论述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的孔教观

论述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的孔教观1. 陈独秀高扬“德先生”、“赛先生”旗帜批判孔教A:在批判孔教、愚昧、守旧等传统观念中,“德先生”与“赛先生”成为新文化运动中的有力武器。

陈独秀明确指出,只有提倡民主与科学、拥护“德先生”和“赛先生”才能挽救中国的命运,陈独秀以“民主”和“科学”为武器,对孔教进行了有力的批判。

B:陈独秀批孔的一个重点是对“三纲”的批判。

他认为孔教所倡导和宣扬的这一套纲常伦理是维护封建宗法等级制度的,而中国之所以产生种种问题的症结即在于孔教所宣扬的纲常伦理,孔教别尊卑明贵贱,与专制和迷信紧密相连,使民主与科学无从发展,社会变革无以成功。

所以,必须对孔教进行彻底揭露和批判,使民主和科学真正深入人心,才能真正促进政治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

陈独秀对孔教的批判,突出理由是孔教与现代社会生活严重不相适应,它已经成为过时的道德。

他在论证孔教与现代生活的关系时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生物进化论作为理论基础。

他认为孔子学说是不合时宜的,因儒教已不适于现代生活,孔子生在古代社会,其道德伦理思想是封建时代的产物,随着社会的进化发展,封建时代已经成为历史,为封建制度、为君主贵族服务的孔子之道也已经成为过去,而现代社会是一个讲民主、兴科学、崇人权、争自由、倡平等的时代。

陈独秀对孔教批判着墨最多的是它与帝制的关系,认为尊孔与立君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

他说:“袁世凯之废共和复帝制,乃恶果非恶因;乃枝叶之恶,非根本之罪恶。

若夫别尊卑,重阶级,主张人治,反对民权之思想之学说,实为制造专制帝王之根本恶因”这又进一步论证了尊孔与复辟的关系。

他认为伦理、政治、忠孝作为其根本教义的孔教,与倡导民主、自由、平等的共和制度是绝对不相容之物,提倡孔教必然破坏共和,违背民主。

他不仅反对把孔教与帝制相连,而且反对立孔教为国教,否定把孔教宗教化。

陈独秀认为孔教乃教化之教,不是神道设教之宗教,那种试图将孔教立为国教的行为无疑是荒谬的和不切实际的,而立孔教为国教,也违背信仰自由的民主原则。

要拥护德先生和赛先生

要拥护德先生和赛先生

41:要拥护德先生和赛先生1919年,陈独秀在《新青年》杂志上撰文提出,“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而被称为德先生和赛先生的即是近代中国“民主”与“科学”两大时代主题。

42:提倡新文学,打倒旧文学新文化运动开始后,《新青年》杂志提出提倡白话文,打倒文言文;提倡新文学,打倒旧文学的口号。

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一文,号召将“封建文学”彻底打倒,提倡“写实文学”等。

43:打倒孔家店五四运动前夕,吴虞在《新青年》杂志上连续发表《吃人与礼教》等文章,喊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猛烈抨击了封建礼教和旧文化。

44:劳工神圣1918年11月16日,蔡元培作了《劳工神圣》的演说,鲜明提出要“认识劳工的价值”,并喊出了“劳工神圣”的口号。

45:内除国贼,外抗强权1919年5月4日,北京青年学生在天安门集合举行示威游行,高呼“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等口号。

46:与劳工阶级打成一片1919年初,李大钊发出了“知识阶级与劳工阶级打成一片”的号召,五四以后,他进一步号召青年知识分子投身到劳动人民中去,通过“共同劳动”来改造中国和改造自己。

47:为自由而战,为争人权而战京汉铁路总工会在1923年2月4日实行全路大罢工,提出了此口号。

48: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与世长辞。

他在遗嘱中说:“现在革命尚未成功,凡我同志,务须依照余所著《建国方略》、《建国大纲》、《三民主义》及《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继续努力,以求贯彻。

”49:枪杆子中出政权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毛泽东在会上做了重要发言,指出党今后“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这是党对革命认识的重大进步。

50: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1928年春,毛泽东提出这句响亮的口号,从思想上、工作方法上清除“左倾”机会主义的影响。

51:星星之火,可以燎原1930年1月5日,毛泽东写信批评一些同志对时局估量的悲观思想。

八年级上册历史复习试题非选择题

八年级上册历史复习试题非选择题

八年级上册历史复习试题非选择题第一篇:八年级上册历史复习试题非选择题|八年级上册历史复习试题非选择题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8分)材料一中国文物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

……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用其人。

——李鸿章材料二变法之法,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

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梁启超材料三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黑暗。

请回答:(1)材料一中,作者提出的核心主张是什么?(1分)该主张代表了近代中国那一派别的观点?(1分)(2)材料二的作者代表了近代中国哪一派别的政治主张?(1分)为实现其政治主张,该派别进行了哪一重大行动?(1分)(3)材料三是谁说的话?(1分)“两位先生”是指什么?(1分,只答出一项不给分)(4)综合上述材料说明,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发展历程?(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9分)材料一春愁难谴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shan,泪流满面),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台湾诗人丘逢甲《春愁》材料二 1943年12月1日,中、美、英三国签署的《开罗宣言》指出:“……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土地,例如满洲、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国。

”1945年7月26日,中、美、英三国签署(后苏联参加)的《波茨坦公告》又重申:“开罗宣言之条件必将实施”。

1945年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日本投降条款》规定:“兹接受中美英三国共同签署的、后来又有苏联参加的1945年7月26日波茨坦公告中的条款。

” 材料三 1945年10月25日,同盟国中国战区台湾省受降仪式于台北举行,受降主官代表中国政府宣告:“从今天起,台湾及澎湖列岛已正式重入中国版图,所有一切土地、人民、政事皆已置于中国主权之下。

”材料四赠台大熊猫团团、圆圆已经赴台,受到台湾民众空前热烈的欢迎。

德先生与赛先生

德先生与赛先生

德先生与赛先生
1919年1月15日,陈独秀在《新青年》第六卷第一号发表《本志罪案之答辩书》,大力提倡“德先生”(民主)与“赛先生”(科学)。

自此,这两位来自西洋的先生成为中国启蒙运动最深入人心的形象,他们给未来中国带来极其深远的影响。

德先生”:即“Democracy”,德莫克拉西(音译)——意为:“民主”,所谓“民主”是指民主思想和民主政治;
“赛先生”:即“Science”,赛因斯(音译)——意为:“科学”,所谓“科学”是指近代自然科学法则和科学精神。

“德先生和赛先生”即“民主和科学”这一口号,是资产阶级宣扬民主,反对封建专制,把斗争矛头直指封建专制的理论支柱儒家思想;宣扬科学,反对封建迷信和愚昧。

这一口号反映了中国社会发展的要求和人民的迫切需要,有力地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但这一口号仍属于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性质,有它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它不能同群众运动相结合,不能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看待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因而不能从根本上推翻封建思想。

新文化运动中民主和科学两面旗帜的树立,使中国许多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还造成了新思想、新理论广泛传播的大好机遇。

1。

云南省九年级历史下学期学业水平考试模拟考试卷(五)

云南省九年级历史下学期学业水平考试模拟考试卷(五)

云南省九年级历史下学期学业水平考试模拟考试卷(五)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下列与《史记》有关的是()①记叙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主要史实②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③写成于东汉时期A.①②③ B.②③ C.③④ D.①②2.“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表现包括()①修建水利工程,荒地变良田②种植水稻用绿肥③牛耕和粪肥得到推广④稻麦间种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3.克莱武曾无耻地吹嘘:“富庶的城市在我脚下,强大的国家在我手里……直到现在,我还奇怪自己为什么那样客气呢!”克莱武口中所吹嘘的“强大的国家”是()A.荷兰 B.印度 C.西班牙 D.葡萄牙4.历史学习需要对历史问题的因果关系进行分析,下列没有因果关系的一组是( )A.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南方经济的开发B.巨鹿之战―― 加速秦朝的灭亡C.城濮之战―― 楚庄王称霸D.夏启继位―― 王位世袭制的确立5.下列能反映民国初年中国社会生活面貌变化的是()A.身披西洋服,脚穿西式履B.辫线斜拖三尺短,之乎者也说荒唐C.官场“大人”“老爷”叫不停D.小脚一双三寸莲, 作揖跪拜大人前6.“割台湾,赔两亿,中国人民真受气;开口岸,设工厂,清朝政府无法管。

”这首顺口溜是对下列哪一不平等条约的概括()A.《南京条约》 B.《马关条约》 C.《北京条约》 D.《辛丑条约》7.“东印度公司一心只想赚钱,它对待自己的臣民还不如过去的西印度种植场主对待他们的奴隶。

”(引自马克思在《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上述材料主要揭露了()A.殖民扩张的残暴 B.种植场主的虚伪C.英荷之间的矛盾 D.垄断组织的扩张8.中国近代史上,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是()A.俄国 B.英国 C.日本 D.美国9.《汉谟拉比法典》是现存的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

该法典产生于()A.古代埃及 B.古巴比伦 C.古代印度 D.古代希腊10.算盘的出现,体现了我国古代哪一科技领域的成就()A.数学 B.医学 C.天文 D.音乐11.把西方进化论思想介绍到中国,指出中国只有实行变法维新,才能“自强保种”的是()A.康有为 B.梁启超 C.严复 D.光绪帝12.关于夏、商、西周农业、畜牧业的情况,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农牧业已经相当发达B.农业上已经知道选种、施肥、治虫害C.今天家禽家畜的主要品种,商朝时都已经有了D.西周农业已经大量使用青铜农具进行生产13.“吴孙张三系军阀,汀贺桥两役决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陈独秀是如何宣传“德”“赛”两位先生的
1919年1月15日,中国人迎来了两位陌生人:德先生和赛先生。

这两位来自西洋的先生成为中国启蒙运动最深入人心的形象,他们对未来中国带来的影响极其深远,几乎成了新文明理想的代名词。

德先生和赛先生实际上就是democracy和science,即民主与科学。

最先为国人介绍这两位先生的是陈独秀,他作为《新青年》的创始人,代表杂志慷慨激昂地宣誓,德先生和赛先生是新思潮的两大理想,是现代文明的两大目标。

当时中国的知识精英和政治精英们,确信这两位可爱的外国先生可以救中国。

在德先生和赛先生的深情召唤下,一些青年逐渐地生出了叛逆的种子,以至于突然打碎了身上的枷锁,歌唱着冲出了旧道德、旧文学的堡垒。

不久寻求民族解放和富国之路的一次壮举———五四运动如浩然江河奔腾而出。

德先生与赛先生
《新青年》从创刊到1919年初时,逐渐像春雷初动般惊醒了整个时代的青年,影响如日中天,以至于每期新刊一出版,在青年中就不胫而走,大家争相传阅、一睹为快。

为了吸引读者目光,夸张的笔法和过激的言词,这本是大众媒体惯用的伎俩,捻熟于报刊之道的陈独秀自然懂得。

《新青年》一路狂飙突进,向来都是把话说得非常激烈,语不惊人死不休,以骂人之声鸣锣开道。

例如陈独秀把纲常伦理骂得狗血喷头,把古文宗师一棒子打成“十八妖魔”。

钱玄同则更是彻底,造出“选学妖孽,桐城谬种”的咒语。

《新青年》有时故意将问题推向极致,话必说到十二分来警醒麻木的大众。

逐渐这颗思想巨石在死寂的现实激起了涟漪,自然遭到守旧势力强烈的反对。

比如黄侃曾戏谑胡适:胡先生你口口声声说要推广白话文,如果你身体力行的话,大名就不应叫“胡适”,而应改为“到哪里去”才对呀!前清遗老辜鸿铭对“改良”文学二字十分不满,讥之曰:“既良何改,难道要改良从娼?”
面对着社会上各种保守势力的责难,在1919年1月15日,陈独秀代表《新青年》编辑部,写出《本志罪案之答辩书》,坦然承认世人对于《新青年》“破坏礼教”等罪名的指责,但却把责任归到两位陌生的洋先生头上,“但是追本溯源,本志同人本来无罪,只因为拥护那德莫克拉西(democracy)和赛因斯(Science)两位先生,才犯了这几条滔天的大罪。

” 这两位洋先生的大名,在这之前国人可是闻所未闻呀。

陈独秀器宇轩昂地声辩道,要拥护德先生,必须反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赛先生,必须反对旧艺术、旧宗教。

他斩钉截铁地强调,只有拥护德先生、赛先生,才能救中国。

而《新青年》除拥护德、赛两先生之外,还有别项罪案没有呢?
陈独秀高举德先生和赛先生两面大旗,这无异于撕破思想和制度黑暗的一道闪电。

他认定唯有民主和科学才可以救中国,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的一切黑暗。

陈独秀代表同人宣誓:“若因为拥护这两位先生,一切政府的压迫,社会的攻击笑骂,就是断头流血,都不推辞” 。

陈氏用慷慨激扬的话语震慑和封堵那些非难者,为新文化启蒙运动荜路蓝缕。

当然,德先生、赛先生在西洋也不是一开始就享尽荣贵,“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的世界。


陈独秀所说为迎接两位先生而流血闹事的,更多是指的法国大革命。

因为陈氏崇尚法兰西文明,当初创办《新青年》就特以中法双语冠名,并在创刊号上发表《法兰西人与近世文明》,以法国为榜样反对君主专制和军阀独裁,实现真正的民主政治。

他坦言,吾国欲图世界的生存,必弃数千年相传之官僚的专制的个人政治,而易以自由的自治的国民政治。

“我们物质生活上需要科学,自不待言;就是精神生活离开科学也很危险。


在《新青年》的队伍里,德先生与赛先生并不孤单,因为除了陈独秀、胡适,还有鲁迅、李大钊、钱玄同等拥护他们,努力地为两位洋先生鼓吹。

这些《新青年》同人都留过学,深受西方思想巨大影响,对民主、科学的建构依赖于自己的学理,这个学理依据有尼采主义、杜威实验主义、赫胥黎存疑论等西方理论。

当然,《新青年》同人的思维方式基本仍是中国式的,他们个个旧学功底深厚。

要知道中国知识分子从一出现在历史舞台那刻,就被灌输了近乎宗教信仰的理想主义色彩,《新青年》同人当然也不例外。

所以,他们又有中国传统士大夫的处江湖之远,却怀庙堂之忧的精神。

以传统士大夫思想之“格”民主与科学,以至于同人们把德先生、赛先生当成救亡图存、富国强兵的工具。

《新青年》高举德、赛两先生的旗帜,深挖造成中国两千多年缓慢甚至停滞发展的根源,在历史的记忆中翻箱倒柜,对封建专制、宗法制度、三纲五常、文言旧学予以毫不留情地批驳与痛斥,态度激烈如陈独秀、痛切如鲁迅、中立如蔡元培、温雅如胡适……他们批判的精神一直贯彻始终,在科学与民主的坚守上一致不二。

他们寄望于德先生与赛先生解决中国一切的问题,以至于这两位先生被人称之“德菩萨”与“赛菩萨”。

两位先生的多舛命运
《新青年》虽然祭起德先生、赛先生的两面大旗,可惜恰恰是这本杂志自身有些做法似乎少了两位先生的风度。

1918年3月《新青年》上,钱玄同化名王敬轩,模仿旧文人的口吻写信,历数白话文的种种可笑、可鄙之处。

而刘半农则以记者的身份,回信登在同期杂志上,用各种俏皮话把他挖苦一通。

炮轰“王敬轩”这个虚拟的箭靶子之后,给当时思想文化界极大的震动,真的引来了双方拥趸者,其中最著名当属后来林纾的反对。

但《新青年》却对反对者态度近于咒骂,缺少了德先生的风度。

《新青年》这种没有点德先生的风度行为,引起了以维护固有文化为宗旨的《学衡》诸君不满,梅光迪指责“彼等不容纳他人,故上下古今,唯我独尊之概。

其论学也,未尝平心静气,使反对者毕其词,又不问反对者所持之理由,即肆行谩骂,令人难堪。

” 这就是批评《新青年》不民主、科学的做派。

五四后期,陈独秀的思想逐渐转向马克思主义,这位新文化运动的启蒙先驱和民主旗手,终于与他曾经无限崇尚的德先生说拜拜了。

他不仅仅告别了德先生,而且开始猛烈批评自由主义与民主主义。

在1920年《新青年》第8卷1号上,陈独秀态度来了一个大转弯,以马克思主义观点重新阐述自由民主问题,并且批判西方资本主义的自由民主制度。

德先生此时在他眼里已经变成了资产阶级的专有物,是资产阶级把持政权以压制广大劳动阶级的利器。

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观点,让他不再相信德先生的价值性。

很难想象这篇抨击德先生之文,竟出自先前那位最先讴歌之人。

陈独秀思想的激变和转向,也预示着曾经高举德先生与赛先生两面大旗的《新青年》走向了分裂。

在《新青年》最后的“金子招牌”争夺中,胡适从欧美学习来的民主议事制度,偏偏导致了《新青年》同人的分裂。

以启蒙自居的同人,既不十分赛先生也不十分德先生。

“九一八”事变后,连《独立评论》这个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群体都对德先生产生怀疑,关于“民主与独裁”产生了分歧,反对派说国难当头不适合搞民主。

当民主又遭遇国情论,还是独裁来的适用。

因为,从历史渊源上来看,当民主论遭遇国情论,它的命运定会发生变异性偏移。

譬如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专制王朝,但并没有建立民主共和体制。

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后,不断鼓吹中国国情特殊论,直至自己当上皇帝。

紧接着张勋复辟,法统被废,南北对峙,省宪自治,曹鲲贿选,更是丑态迭出,对于所谓的民主,民众只能以闹剧对视,而革命者解释则多以“国情特殊”论之。

相对而言,赛先生的命要好的多,当然赛先生也出现过危机,那是在1923年,爆发了著名的“科学与玄学论战”。

这场论战爆发在一战后对欧洲物质文明乃至其发达源头科学的怀疑和绝望,引发了“科学破产”的悲观情绪。

“科玄论战”是东西方文化论战的继续:以张君劢、梁启超为代表的玄学派是文化保守派;以丁文江、胡适、吴稚晖等人为代表的科学派是西方文化派。

最终站在赛先生一边的科学派赢得了胜利,国人大体接受和认同了赛先生,并给予了极高的尊崇。

赛先生从此深深的走入国人脑海中。

周腾0931030
张桢093103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