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课程标准

合集下载

《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课程标准

《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课程标准

《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与任务本课程是模具制造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常用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及相关测量知识,初步掌握模具零件测量所需要的公差与极限配合等知识,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对模具零件进行测量。

二、课程教学目标(一)知识教学目标1.了解极限与配合的种类级选用。

2.理解表面粗糙度.几何公差及公差带,初步掌握几何公差项目.基准.公差数值的选用。

(二)能力培养目标1.具备识读尺寸.公差要求.表面粗糙度.配合的能力。

2.能正确使用测量工具.仪器对零件进行测量并判断其质量是否符合要求的能力。

三、课程设计四、教学设施(一)教学基础充分利用赚也实验室的设备条件,采用多种教学手段组织教学,以生产实践.实验.多媒体课件等进行辅助教学。

注意开发利用网络多媒体教学资源,努力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二)教学方法1.立足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坚持“做中学.做中教”。

2.按工作任务或项目组织教学,让学生接触生产实例。

3.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交流沟通的合作能力,促进良好职业素养的形成。

4.建议尽量采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配合一定的现场教学。

(三)学习评价1.评价的目的通过教学工作,探索职业教育课程内容.结构.模式.评价方式及其管理机制等改革,建立具有职教特点的职业教育课程新体系,促进教学质量提高.落实就业导向。

2.评价原则学习评价原则:即:“以评促改.以评促建.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

3.评价方法(1)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学生由评价客体变为评价主体,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性,增强学生的评价能力,要求教师从教师的“教”与“学”等方面形成一个较完整的评价。

(2)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逐步建立发展性考核与评价体系,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既关注结果,又关注过程。

可按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各占一定比例的方法计算总评成绩。

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名称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二、课程性质、学分、课时本课程是机械类专业技术基础课,它包括:“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两大部分。

“公差配合”属标准化范畴;“测量技术”属计量学范畴。

是学生学习机械类其它课程的基础课程。

其功能让学生从整体上对公差配合和技术测量有一个全面的认知,能掌握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的基础知识,会用公差配合标准,具有选用公差配合的初步能力,能正确选用量具量仪,会进行一般的技术测量工作,为后续的学习、实训与以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课程标准,适用于机械类各专业的中技学生。

本课程共计72课时,4学分。

三、课程设计思路本课程以就业为导向,在行业专家的指导下,对机械类各专业方向所涵盖的岗位进行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以实际任务为引领,以“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为课程主线,以各专业方向应共同具有的岗位职业能力为依据,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采用层层递进的结构来展现教学内容,通过课堂讲解、多媒体演示、实际操作来组织教学,倡导学生在边学边做中理解标准化的作用,培养学生初步具备操作和测量能力。

注重学生正使用量具能力的训练。

四、课程教学目标通过学生学练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自觉学习的积极性认识。

以达到以下教学目标:1、清楚关于互换性、公差、精密测量及其误差处理等方面的术语及定义;2、了解相关公差标准的内容及特点、标注代号;3、熟悉典型几何量的精密测量方法及量器具使用。

五、课程内容与项目学习目标六、课程考核办法本课程为学期考查课,采用百分制形式计分。

该课程考核内容与所占比重如下表:七、课程建议(1)教学建议: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突出“提高实际应用能力”为主导思想,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结合实验、实训教学,创造真实的加工、使用、检测氛围,理论课程体系与实践课程体系相辅相成。

采用多媒体教学,使用教具、挂图等工具,并使用动画等手段,将“形位公差的公差带”等抽象的概念具体化、立体化;通过学生自行对实验进行分析、设计,提高其应用知识的能力和动手能力。

《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课程标准

《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课程标准

.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机械加工专业课程标准大连开发区职业中专示范办二〇一三年二《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课程标准【课程名称】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适用专业】机械加工专业1、前言1.1课程的性质关键词:课程地位、主要功能、与其他课程的关系本课程是大连开发区职业中专《机械制造类》专业的一门重要技术基础课,也是必修课。

是从基础课学习过渡到专业课学习的桥梁,是学生学习专业课、进行机械工程设计及生产操作的基础与工具。

1.2设计思路关键词:课程设置依据、课程定位目标、课程学时《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是机械制造类专业重点的专业核心课程之一,是一门结合典型工作任务,基于工作过程的“理实一体化”课程。

本课程包含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两大方面内容,把测量学和标准化两个领域的相关内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与机械设计、机械制造、质量控制、生产组织管理等许多领域密切相关,是与制造业发展紧密联系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按照“必需、够用,兼顾发展”为原则,本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精度意识和对机械零件的检测能力,为学生考取机床操作、钳工操作等中级职业资格证书服务。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本理论知识,熟悉最新的国家标准,能够熟练选择和使用测量工具,具有对典型零件实施检测的能力。

养成“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职业素养,使学生获得机械制造类专业必须具备的公差与检测的知识和技能,直接为学生胜任该专业核心就业岗位服务。

建议课时51学时2、课程目标关键词:知识、技能、素质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本理论知识,熟悉最新的国家标准,能够熟练选择和使用测量工具,具有对典型零件实施检测的能力,养成“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职业素养,使学生获得机械制造类专业必须具备的公差与检测的知识和技能,直接为学生胜任该专业核心就业岗位服务。

达到机械制造类中级职业资格的能力,培养勤奋刻苦、严谨求实的学习态度,树立安全文明生产意识,在此基础上形成以下职业能力职业能力目标能正确识读与理解机械图样的技术要求具有运用标准,查阅和使用技术手册的能力熟练掌握有关尺寸公差与配合、形位公差、表面粗糙度等基本术语及其定义、有关标准的内容掌握技术测量的基础知识重点熟知常用测量方法熟练掌握典型零件的检测方法3、课程内容与要求关键词:根据专业课程目标和涵盖的工作任务要求,确定4、实施建议4.1教学建议在教学上要始终以学生为主体,采用由浅入深、适当的教学方式,充分利用多媒体和学生实现互动式教学,通过实践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第3版) 》教案电子教案完整版授课教案整本书教案电子讲义(最新)

《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第3版) 》教案电子教案完整版授课教案整本书教案电子讲义(最新)

动复习:1、孔和轴的定义是什么?2、他们之间有什么区别?举例说明。

引入:极限尺寸与基本尺寸有差值,那这个差值是什么呢?本节课我们就来探讨这个差值。

正课:一、偏差的术语及其定义1、尺寸偏差:实际尺寸或极限尺寸与基本尺寸之差值2、上偏差:最大极限尺寸减去基本尺寸所得代数差。

3、下偏差:最小极限尺寸减去基本尺寸所得的代数差。

4、实际偏差:实际尺寸减去基本尺寸所得的代数差。

例题计算:有一轴的尺寸为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Φ50004.0-mm,实测轴的尺寸为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Φ49.98mm,问该尺寸是否合格。

二、公差的术语及其定义1、尺寸公差:最大极限尺寸与最小极限尺寸之差,也是上偏差与下偏差之差。

是工件尺寸允许的变动范围。

例5:分别求出图2-9零件的极限偏差及公差。

2、尺寸公差带:零件尺寸相对基本尺寸所允许的变动范围。

(1)零线:表示基本尺寸的位置。

(2)尺寸公差带:由代表上、下偏差的两条直线所限定的一个区域。

(3)基本偏差:标准中表列的,用以确定公差带相对于零线位置的上偏差或下偏差。

一般为靠近零线的那个极限偏差(4)标准公差:国家标准中所规定的用以确定的任一公差值。

组织教学课前三分钟,唱歌,清点学生人数抽学生回答问题复习设问:1、误差与公差的区别是什么?2、标准与标准化有什么区别?举例说明。

让学生预习看书找出以下问题答案,做好笔记并识记预习设问:1、什么是实际偏差?2、尺寸公差带的定义?通过学习,通过组织教学,明确学生人数,掌握学生基本情况。

通过复习加深学生对误差的了解,让学生掌握测量对象、标准化和互换性的概念让学生预习,吸引学生对本节内容的兴趣。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对新课的学习起到引导作用。

例7:画出基本尺寸为Φ25mm,最大极限尺寸为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Φ25 .021mm 、最小极限尺寸为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25 mm的孔与最大极限尺寸为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24.980mm 、最小极限尺寸为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教学大纲附电子教案

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教学大纲附电子教案

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教学大纲一、说明1、课程的性质和内容《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是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机械类各专业的一门重要技术基础课,是联系其他技术基础课和专业课的纽带,是从基础课学习过渡到专业课学习的桥梁。

本课程主要包括:绪论、光滑圆柱形结合的极限与配合、技术测量的基本知识、形位公差、表面粗糙度和螺纹结合的公差与检测。

2、课程的任务和要求本课程的主要任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获得机械类高级技能人才必须具备的公差与检测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为学生学习专业课及生产实习打好基础,同时也为学生进行技术设计和创新提供必要的知识储备。

本课程的要求:(1)了解国标中有关极限与配合等方面的基本术语及定义,掌握极限配合方面的计算及代号的标注和识读;(2)了解有关测量的基本知识,掌握常用计量器具的使用方法;(3)掌握形位公差代号的标注方法;(4)了解表面粗糙度的评定标准及基本的检测方法,掌握表面粗糙度符号、代号的标注方法;(5)熟悉螺纹标记的组成及其含义。

3、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1)学习本课程前,学生应具备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能读简单图样;(2)本课程概念多,表格多,内容抽象、理论性强,学习过程中,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要点,不要死记硬背;(3)检测技术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最好先进行认识性实习,在学习检测知识;(4)充分发挥技能课的优势,利用实习训练中所获得感性知识促进本课程的学习,同时将所学理论知识运用到专业课和技能课中,进一步加深理解和掌握本课程的内容。

三、教学要求、及建议第一章1、教学要求(1)了解国标中有关极限与配合等方面的基本术语及定义;(2)熟悉极限与配合标准的基本规定;(3)掌握极限配合方面的计算及代号的标注和识读。

2、教学内容(1)基本术语及定义,偏差的计算(2)极限与配合标准的基本规定(3)公差带与配合的选用3、教学建议本章知识概念多,公式多,内容抽象、理论性强,学习过程中,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要点,不要死记硬背;第二章1、教学要求(1)了解有关测量的基本知识;(2)熟悉常用计量器具的读数原理;(3)掌握常用计量器具的使用方法;2、教学内容(1)技术测量的基本知识(2)常用计量器具的使用和维护3、教学建议计量器具的使用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最好先进行认识性实习,通过实物进行学习。

《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课程标准

《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课程标准

《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课程标准学时:60学分:4适用专业:数控、模具、化机考核要求:考试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本课程是机械类及相近各专业必修的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技术基础课。

其目的与任务是使学生初步掌握有关了解互换性生产原则及公差与配合的规律与选用;掌握互换性与技术测量的基本原理及相关的基本概念;在机械设计、机械制造、设备维修等工作中能够合理应用公差与配合标准,能进行一般的技术测量。

为在结构设计中合理应用公差标准打下基础,为后续精密机械零部件设计课及仪器类专业课的学习奠定基础;掌握各种结合件公差与配合标准的基础知识。

为后继课程打下一定的学习基础,在机械设计、机械制造、设备维修等工作中能够合理应用公差与配合标准,能进行一般的技术测量。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达到以下要求:1.掌握机械精度设计的基本概念、精度设计的基本步骤、基本原则和一般方法。

2.掌握基本几何量尺寸、形状和位置精度的基本概念及有关国标的基本内容,形位精度和尺寸精度间的关系。

具备初步设计几何量精度的能力。

3.解典型零件及传动件的精度设计基本知识。

4.了解常用测量器具的工作原理、调整和使用。

5.具备对机械零件的一般几何量作技术测量的初步能力。

三、建议学时分配表四、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1.本课程主要适用于三年制(学分制)工程技术类相关专业。

2.根据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本大纲规定了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及实践训练。

3.选用课时可根据相关不同专业进行灵活调整。

4.本课程教学应当重视实训和综合实践教学,加强实训设备和实训基地建设。

5.结合教学全过程,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6.应当重视形象教学,加强电化教学和多媒体教学等,组织参观和现场教学。

五、教学内容基础模块(一)概述掌握互换性的概念及其意义、互换性的条件。

了解公差与配合标准与技术测量发展概况,明确本课程的性质和特点。

1、互换性2、加工误差和公差3、极限与配合标准4、技术测量概念(二)孔、轴尺寸的极限与配合掌握有关尺寸、公差与偏差、配合的术语及定义。

极限及配合课程标准编写

极限及配合课程标准编写

《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课程标准课程编码:适用专业:中级车工,中级钳工学时:70开课学期: 一年级第一学期一、课程性质本课程是一门专业基础课二、课程培养目标本课程的培养目标是(一)知识目标1.掌握公差配合与零件几何量测量的基本理论知识2.会查用有关公差、测量的国家标准3.熟练选择和使用测量器具4.熟练掌握典型零件的检测方法5.培养学生自我发展,具有对复杂零件进行检测方案设计及实施测量的能力6.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质(二)素质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严谨求实、团结协作的职业素质。

(三)能力目标密切联系生产实践,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与前后课程的联系(一)与前续课程的联系与《数学》相关,通过《数学》的计算,会更熟悉《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的相关计算。

(二)与后续课程的联系与《机械制图》密切相关,通过《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的学习,会正确的识图和读图。

四、课程内容标准和要求根据专业课程目标和涵盖的工作任务要求,确定课程内容和要求,说明学生应获得的知五、教学实施建议(一)推荐教材《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第四版(二)教学参考资料《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参考书第四版教师素质要求1、教师应具备足够的专业知识,有一定的实践经验3、良好的教学设计与教学组织能力4、良好的职业素养与职业道德(四)教学场地、设施要求1、教室(黑板,教科书)2、相关量具,量仪(五)课程考核方式与标准1、课程考核方式(1)试卷考核(2)课堂提问(3)平时作业(4)实物分析考核2、课程考核标准(1)态度纪律考核标准(2)单元实践考核标准(3)期末考试考核标准期末成绩(70%)+平时成绩(30%)(六)学习情景设计1.教学内容的组织按照“项目导向、学做一体”的课程开发思路,依据职业岗位知识能力要求,以企业检测项目为载体,本课程教学内容共设计8个学习情境。

教学内容组织与安排表资讯环节:教师布置团队工作任务,下发任务书,学生自然分组,选出组长。

《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教学大纲

《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教学大纲

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教学大纲一、说明1.课程的性质和内容本课程是一门传授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相关理论知识与培养技术测量能力的专业课。

主要内容包括:光滑圆柱形结合的极限与配合,技术测量的基本知识及常用计量器具,形状和位置公差,表面粗糙度以及螺纹结合的公差与检测等。

2.课程的任务和要求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的基本知识,为学习专业理论、掌握专业技能打好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达到下列基本要求:(1)掌握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的基本术语、定义,配合的种类及选用,基本偏差和标准公差的查表及相关计算。

(2)理解长度和角度的常用测量器具的测量原理并掌握其使用方法和范围。

(3)掌握常形状和位置公差的项目、应用场合并熟悉其公差带的特征。

(4)了解与公差原则有关的术语,能根据图样上所标注的符号确定所采用的公差原则,并能根据标注公差值确定被测要素的理想边界尺寸和补偿值的大小。

(5)了解表面粗糙度概念以及与其有关的术语、概念、符号及代号的意义,掌握表面表面粗糙度符号和代号的标注方法及选用原则。

3.教学中应注意的间题(1)教师在讲授中要突出重点,讲清难点,加强对基本知识的教学。

特别是对有关的术语及定义,要以国家标准为依据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以利于学生理解和接受。

(2)在教学过程中,要贯彻启发式教学原则,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努力提高教学效果。

(3)要充分运用挂图、教具、实物和各种电化教学手段,加强直观性教学的力度。

(4)要布置学生做一定量的习题,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有条件的学校,要组织学生对实际工件进行检测,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二、学时分配表三、课程内容与要求绪论课教学要求:1、理解互换性的概念以及互换性在机械制造中的重要作用。

2、了解几何量误差的概念,了解规定几何量公差和制定公差标准的目的,了解几何量测量的作用。

3、明确本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教学内容(一)互换性概述(二)本课程的任务一光滑圆柱形结合的极限与配合教学要求1、理解孔和轴的概念2、理解和掌握有关尺寸的概念及其关系。

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教学大纲.doc

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教学大纲.doc

《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课程标准(教学大纲)课程名称: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学分:3计划学时:30使用专业:数控加工、模具制造选用教材:1.前言:1.1课程定位:本课程是机械类专业技术基础课,它包括:“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两大部分。

“公差配合”属标准化范畴;“测量技术” 属计量学范畴。

1.2设计思路:本课程是将公差配合和计量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互换性角度出发,围绕误差与公差这两个概念来研究如何解决使用要求与制造要求的矛盾,而这一矛盾的解决是合理确定公差配合和釆用适当的技术测量手段。

2、课程目标2.1总体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从互换性角度出发,通过系统简练地介绍几何量公差的有关标准、选用方法和误差检测的基本知识,使学生学到有关精度设计和几何量检测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

2.2具体目标2.2.1能力目标:1.能掌握有关尺寸公差配合制度、国家标准;2.能标注尺寸公差、形位公差和表面粗糙度3.能熟练使用游标卡尺、千径外分尺、内径百分表等通用量具测量几何量误差4.能使用光学式坐标测量仪精密测量几何量尺寸误差和形位误差5.能设计简单的光滑极限量规和位置量规2.2.2知识目标:1.系统、简练地宣传贯彻国家颁布的几何量公差的有关标准和选用方法。

2.从保证机械零件的互换性和几何精度出发,介绍测量技术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3.掌握有关互换性、公差、检测及标准化的概念。

4.掌握公差配合、形位公差、表面粗糙度标准的规定并能正确选用及标注。

5.基本掌握常用件的互换性规定及常用检测方法。

6.理解计量器具的分类、常用度量指标、测量方法并能正确应用2.2.3素质目标:通过系统简练地介绍几何量公差的有关标准、选用方法和误差检测的基本知识,使学生学到有关精度设计和几何量检测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

3.课程内容与要求:把握基本点,突出重点,紧扣难点。

4.实施建议4.1教材选用和编写建议:理论联系实践,一体化教学4.2教学建议本课程重点内容是:通过系统简练地介绍几何量公差的有关标准、选用方法和误差检测的基本知识,使学生学到有关精度设计和几何量检测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

极限配合课程标准

极限配合课程标准

《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课程标准一、课程名称: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56课时)二、适用专业: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机械加工技术三、前言《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技术》是机械类专业必修的一门技术基础课。

它以数学、机械制图、金属材料等课程为基础,为培养学生确立互换性、标准化以及公差与配合的基本概念;掌握公差与配合标准、极限与配合制、计量和测量知识;为学习有关后续课程、专业课程打基础,对实现生产一线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培养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课程目标1、知识目标(1)初步认识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技术的基本范畴。

(2)通过对课程的学习,及对各具体工程事物的技术规范和标准的要求,进行广泛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及练习活动,培养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技能目标掌握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技术的基本知识,应会用有关的公差配合标准,具有选用公差配合的初步能力(),能正确选用量具量仪,会进行一般的技术测量工作,会设计常用量规,并为今后的学习与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3、关键能力(1)解决问题:能够自主正确分析问题,并能提出解决方案;(2)自主学习:能够自主学习并掌握新知识、新技能;(3)负责耐劳:能够在一定目标下,负责、踏实、稳定、注重质量地完成工作任务;(4)人际沟通:具有较复杂地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五、教学设计思路本课程标准的总体设计思路:将“示范与讲解'、"实践与理论”、“技能与知识”、“单元与综合”、“训练与考核”有机地融于一体;变三段式课程体系为任务引领型课程体系,紧紧围绕完成工作任务的需要来选择课程内容;变知识学科本位为职业能力本位,打破传统的以“了解”、“掌握”为特征设定的学科型课程目标,从“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出发,设定职业能力培养目标;变书本知识的传授为动手能力的培养,打破传统的知识传授方式,创设企业工作情景,采用项目训练的模式,按“看”、“练”、“思”、“考”的顺序,依据工作任务的难易程度组织教学,结合职业技能证书考证,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理论基础。

(5)《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课程标准

(5)《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课程标准

《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课程标准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机械、机电类专业的一门实践性强、应用广、技术知识含量较高专业基础课。

其任务是:使学生掌技术测量的基本知识,获得常用量具的使用能力;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使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生进行职业意识培养和职业道德教育,使其形成严谨、敬业的工作作风,为今后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和职业生涯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教学目的1、掌握机械零件几何精度互换性与标准化的基本概念及有关术语。

2、掌握有关公差标准的内容、规定及选取。

3、掌握测量技术的基本知识,了解常用工具的工作原理及其调整和使用方法。

4、掌握典型零件的公差标准选用原则及公差测定。

〈二〉能力培养目标1、能够选用常用测量工具测量典型零件的测量。

2、会选用量块的配合使用。

3、能够查表选用合理的极限与配合,并正确标注。

4、使学生具有必备的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的基本知识与能力,能够在实际生产中学以致用,具备本专业学生应有的业务素质。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第一章:概述1、了解互换性含义,完全互换性与不完全互换性、互换性生产的技术经济意义。

2、了解机械加工误差存在的客观性,机械加工误差种类,加工误差对零件使用功能和互换性的影响。

3、掌握公差与公差的标准,标准化与互换性生产的关系,数字标准化意义。

第二章:孔、轴尺寸的极限与配合1、了解孔、轴的定义及特点,掌握尺寸、偏差和公差及配合的术语及其定义。

2、会使用公式法和公差带图求解孔轴配合的极限尺寸、极限偏差、极限过盈、极限间隙、平均过盈、平均间隙及配合公差间的关系。

3、会查标准公差数值表和基本偏差数值表确定极限偏差。

4、掌握孔、轴和配合公差带代号的组成及标注,极限配合代号的含义和性质的识别。

5、掌握极限配合的选择:基准制的选择、公差等级的选择、配合的选择。

第三章:形位和位置公差1、掌握形位公差的符号和标注方法,能够识读简单形位公差的图纸。

2、掌握形位公差的基本概念。

《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课程标准

《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课程标准

《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一、课程的性质本课程是机械类专业技术基础课,它包括:“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两大部分。

“公差配合”属标准化范畴;“技术测量”属计量学范畴。

本课程是将公差配合和计量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互换性角度出发,围绕误差与公差这两个概念来研究如何解决使用要求与制造要求的矛盾,而这一矛盾的解决是合理确定公差配合和采用适当的技术测量手段。

二、课程的目标本课程的目标是:掌握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的基础知识,应会用有关的公差配合标准,具有选用公差配合的初步能力,能正确选用量具量仪,会进行一般的技术测量工作,并为今后的学习与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课程内容和要求绪论(一)教学目的让学生了解互换性的概念、种类、好处、实现互换性生产的条件。

了解技术标准的作用及本课程的性质、任务与要求。

(二)教学重点互换性在机械行业中的重要性以及贯彻执行技术标准的重要性(三)教学内容1、介绍互换性概念及其作用2、讲解技术标准制订过程及其种类、作用3、补充机械常用长度单位毫米、微米的有关知识(四)本章小结本章介绍了互换性,技术标准的有关概念及其重要作用。

对强制性技术标准必须严格执行。

(五)思考题1、实现互换性生产的基本条件是什么?2、技术标准有什么作用?第一章光滑圆柱形结合的极限与配合(一)教学目的让学生发解尺寸公差配合的基本概念、熟悉尺寸公差配合标注的意义,掌握有关公差表格的查找方法,学生应知道设计要按标准规范。

检测要按图纸要求。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标准公差系列、基本偏差系列、常用对孔、轴公差带与配合难点:公差带位置,极限尺寸状态下最大间隙最小间隙及最大最小过盈量,本章术语较多。

(三)教学内容1、尺寸公差、配合的基本术语、标准公差系列,基本偏差系列2、常用尺寸孔、轴公差带与配合3、尺寸到18孔、轴公差带与配合4、配制配合的概念、末注公差有关知识。

(四)本章小结本章介绍了尺寸公差配合的基本术语,标准公差系列,基本偏差系列、常用尺寸孔,轴公差带与配合,对小于18及大于500尺寸公差也作了相应介绍,学生应掌握表格查找方法,熟悉标注方法。

《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课程标准

《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课程标准

临沂市高级技工学校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项目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课程标准2014年7月目录1.课程性质与设计思路 ................................................................................................. - 1 -1.1课程性质 ............................................................................................................ - 1 -1.2设计思路 ............................................................................................................ - 1 -2.课程目标................................................................................................................... - 2 -2.1课程总体目标 ..................................................................................................... - 2 -2.2知识目标 ............................................................................................................ - 2 -2.3能力目标 ............................................................................................................ - 3 -2.4素质目标 ............................................................................................................ - 3 -3.课程内容................................................................................................................... - 3 -4.教学组织与评价 ........................................................................................................ - 6 -4.1考核方式 ............................................................................................................ - 6 -4.2考核内容 ............................................................................................................ - 7 -4.3考核结论 ............................................................................................................ - 7 -课程名称《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课程类型专业理论课程课程性质专业核心课程适用专业数控技术应用学期安排第二学期教学时数60学时合作开发企业临沂三禾永佳动力有限公司执笔人王琛企业技术人员姜自奎《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课程标准1.课程性质与设计思路1.1课程性质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机械加工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

极限配合与测量技术课程标准

极限配合与测量技术课程标准

《极限配合与测量技术》课程一、课程名称:极限配合与测量技术二、教学对象:数控专业学生三、教学课时:46四、学分:3五、课程目标: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机械专业核心技术课。

学习该课程的目的是帮助学生看懂图纸和使学生掌握零件测量以及产品质量控制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了解公差配合基本知识和最新的国家标准。

熟练掌握通用量具和测量仪器的基本原理和使用方法,会根据不同的精度要求选择适合的量具和仪器。

掌握几何公差和表面粗糙度的检测工艺。

能胜任产品质量检测或生产加工岗位工作,为企业培养实用技术人才。

职业能力目标:●掌握互换性、标准化等概念;●会使用常用测量工具;●了解零件的线性尺寸、几何公差、表面粗糙度;●会控制零件加工过程的质量。

六、设计理念与思路本课程针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以“专业与产业、职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综身学习对接”的职教理念为指导思想,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引导学生产生一种学习实践活动。

注重学生质量意识、质量检测技能与职业素养的培养,将岗位素质教育和技能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

教学中,既可作为一门专业课程单列教授,也可将课程中的项目活动穿插到其他课程项目中教学,具有很强的实用性与灵活性。

七、标准内容纲要项目一公差测量技术概述学时2教学目标:1.主要掌握互换性和标准化的概念;2.了解本课程的性质、任务与基本要求;3.掌握加工误差与公差的慨念与区别、了解技术测量的基本知识(一)工作任务1.学生能够了解互换性的概念2.学生能够区分加工误差与公差的区别3.学生能够理解标准与标准化的不同(二)理论知识1.互换性的概念2.互换性的作用3.误差和公差的关系4.标准与标准化项目二孔、轴的间隙学时4教学目标:1.了解孔轴有关尺寸的基本术语及定义;2.掌握偏差的慨念、分类、计算公式,了解偏差的意义;3.掌握公差的慨念、计算公式,会分析公差带图;(一)工作任务1.学生能够区别孔和轴的不同点2.学生能够理解尺寸的基本术语及其定义3.学生能够计算尺寸偏差,绘制公差带图(二)理论知识1.孔和轴的定义与特点2.尺寸的基本术语及其定义3.尺寸偏差的基本术语4.公差带的知识项目三测量长度的常用量具学时4教学目标:1.熟悉常用量具的名称、规格和工作原理。

《极限配合与机械测量》课程标准

《极限配合与机械测量》课程标准

《极限配合与机械测量》课程标准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极限配合与机械测量课程类别:专业技能平台课程适应专业:数控技术应用学时学分:64学时,占3学分开课学期:第1学期二、课程概述《极限配合与机械测量》是数控技术应用、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是一门结合典型工作任务、基于工作过程的“理实一体化”课程。

本课程包含极限配合与机械测量两大方面内容,把计量学和标准化两个领域的相关内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与机械识图、机械加工技术、质量控制、生产组织管理等许多领域密切相关,是与制造业发展紧密联系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本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精度意识和对机械零件的检测能力,为学生考取机床操作中级工服务。

三、课程目标(一)总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建立互换性、极限配合与机械测量高质量产品的概念;能正确识读机械图样上公差、配合及表面粗糙度,并能熟练查阅相关国家标准;能正确选择和使用生产现场的常用量具对一般的几何量进行综合检测。

(二)素质培养学生踏实严谨、精益求精的治学态度;培养学生敬业爱岗、团结协作的工作作风;培养学生创新、竞争和安全规范操作的意识。

(三)知识1、了解极限配合基本知识,掌握机械测量基础知识;掌握游标卡尺、千分尺、百分表、内径百分表的使用方法;2、掌握角度、锥度误差的检测方法;3、掌握万能角度尺的使用方法,了解使用正弦规测量锥度的方法;4、掌握普通螺纹几何参数计算方法,掌握普通螺纹的检测方法;了解梯形螺纹的检测方法;5、了解形位误差基础知识,掌握百分表的正确使用方法及维护保养方法,掌握圆度误差、跳动误差的检测方法;6、掌握圆柱齿轮误差的测量方法;7、认识比较样板、万能角度尺、正弦规等专用量具;8、掌握综合件的测量方法。

(四)能力1、能认识通用测量工具;理解机械测量基础知识;2、能合理利用量具测量阶梯样板件、阶梯轴、偏心距、阶梯套内孔;能简单的维护和保养常用计量器具;3、能用万能角度尺、正弦规等量具测量零件的直线度、圆度误差、跳动误差等形位误差;4、能对普通螺纹几何参数进行简单计算,能对普通螺纹进行综合检测,能对普通螺纹中径、螺距进行测量;5、能懂得三针法检测梯形螺纹的方法;6、能测量齿轮齿距误差、基节偏差、公法线、分度圆各参数;7、能独立测量铣削、车削类典型零件。

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课教学大纲

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课教学大纲

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课教学大纲一、课程体系机械类大类专业基础课课程体系的设计以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和《全国技工院校专业目录(2013年修订)》中对技能人才的培养要求为依据,充分发挥大类专业基础课在支撑后续专业课程学习中的基础性作用,为学生构建相关读图与绘图、测量技术、材料应用、制造工艺、机械基础等知识应用体系,充分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大类专业基础课之间,以及与后续专业课之间有机结合、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原则。

机械类大类专业基础课课程体系见表1。

表1 机械类大类专业基础课课程体系二、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性质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是机械类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基础课程,重点在于培养学生掌握极限与配合、几何公差、表面结构及螺纹公差的基础知识和技术测量方法,为继续学习专业技术、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和职业生涯的发展奠定基础。

该课程适于在机床切削加工、焊接加工、机械设备维修、模具制造、数控加工等机械类专业的中、高级等各教学层次开设。

2.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1)熟悉和遵守极限与配合、几何公差、表面结构等国家标准,熟悉和理解极限与配合、几何公差、表面结构要求、螺纹公差的基本规定、代号及符号、标记含义,掌握常用计量器具的使用方法及极限配合、表面结构、几何公差计算和代号的标注方法,具备一定的识读极限与配合、表面粗糙度、几何公差、螺纹公差代号的能力和一定的技术测量能力。

(2)养成标准化意识和知识更新的自主学习习惯,具有获取、处理和表达技术信息,并能适应技术和标准变化的需要的能力。

(3)通过技术测量的实训与生产实践,培养制定并实施工作计划的能力、团队合作与交流的能力,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情感,提高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本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包括:极限与配合、技术测量基本知识及常用计量器具、几何公差、表面结构要求、螺纹的公差与检测等,见表2。

表2 教学内容四、教学实施建议1.教学场地与设备(1)理论授课教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
机械加工专业
课程标准
大连开发区职业中专示范办
二〇一三年二
《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
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
【适用专业】
机械加工专业
1、前言
1.1课程的性质
关键词:课程地位、主要功能、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是大连开发区职业中专《机械制造类》专业的一门重要技术基础课,也是必修课。

是从基础课学习过渡到专业课学习的桥梁,是学生学习专业课、进行机械工程设计及生产操作的基础与工具。

1.2设计思路
关键词:课程设置依据、课程定位目标、课程学时
《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是机械制造类专业重点的专业核心课程之一,是一门结合典型工作任务,基于工作过程的“理实一体化”课程。

本课程包含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两大方面内容,把测量学和标准化两个领域的相关内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与机械设计、机械制造、质量控制、生产组织管理等许多领域密切相关,是与制造业发展紧密联系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按照“必需、够用,兼顾发展”为原则,本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精度意识和对机械零件的检测能力,为学生考取机床操作、钳工操作等中级职业资格证书服务。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本理论知识,熟悉最新的国家标准,能够熟练选择和使用测量工具,具有对典型零件实施检测的能力。

养成“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职业素养,使学生获得机械制造类专业必须具备的公差与检测的知识和技能,直接为学生胜任该专业核心就业岗位服务。

建议课时51学时
2、课程目标
关键词:知识、技能、素质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本理论知识,熟悉最新的国家标准,能够熟练选择和使用测量工具,具有对典型零件实施检测的能力,养成“一丝
不苟、精益求精”的职业素养,使学生获得机械制造类专业必须具备的公差与检测的知识和
技能,直接为学生胜任该专业核心就业岗位服务。

达到机械制造类中级职业资格的能力,培
养勤奋刻苦、严谨求实的学习态度,树立安全文明生产意识,在此基础上形成以下职业能力职业能力目标
能正确识读与理解机械图样的技术要求
具有运用标准,查阅和使用技术手册的能力
熟练掌握有关尺寸公差与配合、形位公差、表面粗糙度等基本术语及其定义、有关标准的内容
掌握技术测量的基础知识
重点熟知常用测量方法
熟练掌握典型零件的检测方法
3、课程内容与要求
关键词:根据专业课程目标和涵盖的工作任务要求,确定
参考课时序号工作任务知识要求技能要求
理论实训1绪论绪论理解互换性的概念会举例互换性 2
2极限与配合基本术
语及其
定义
极限与
配合标
准的基
本规定
公差带
与配合
的选用
1.理解和掌握尺寸、尺寸偏差、公差的概念及
其与极限尺寸的关系。

2.理解和掌握尺寸公差带及其画法。

3.理解配合的概念;能根据孔轴公差带位置或
极限偏差确定配合的种类;掌握配合间隙和过
盈的计算。

4、理解标准公差和基本偏差;掌握标准公差
数值表和基本偏差数值表的查表方法。

5.理解尺寸公差带代号;能根据基本尺寸和公
差带代号使用表确定极限偏差;掌握极限偏差
表的查表方法。

6.理解基孔制配合和基轴制配合的特点;理解
配合代号。

会区分清楚尺寸,
公差,偏差,极限
尺寸之间的联系,
会区分清楚孔轴
之间是什么配合,
以及配合如何计
算,会查表关于基
本偏差和极限偏
差的计算
18
3形位公差概述
形位公
差的标

形位公
差项目
的应用
和解读
形位公
差的检

公差原

1.理解与形位公差有关的各种几何要素的定
义及其特点。

2.熟悉形位公差的项目分类、项目名称及对应
的符号。

3.了解形位公差的定义及行为公差带。

4.熟悉形位公差代号和基准符号的组成。

5.掌握形位公差的标准方法。

6.熟悉形位公差各项目的含义及应用。

7.理解常见各种形位公差标准的含义;了解其
公差带的特点。

8.了解形位误差常用的检测方法。

9.掌握公差原则
理解每种形位公
差的含义18
4表面粗糙度表面粗
糙度的
基本术
语和评
定参数
表面粗
糙度的
标注
R轮廓
参数的
选用及
检测
1.理解表面粗糙度的概念;了解表面粗糙度对
零件使用性能的影响。

2.了解评定表面粗糙度的主要参数的含义。

3.理解表面粗糙度符号、代号的意义,掌握表
面粗糙度符号、代号的标注方法。

4.了解表面粗糙度的选用原则和检测方法。

理解各种表面粗
糙度符号及主要
参数的含义
3
5技术测量的基本知识技术测
量的基
本知识
测量长
度尺寸
的常用
量具
测量角
度的常
用计量
器具
其他计
量器具
简介
1.了解常用长度量具的种类、精度。

2.掌握常用测量器具的原理及使用方法
会正确读取量具
及测量器具的数

10
4、实施建议
4.1教学建议
在教学上要始终以学生为主体,采用由浅入深、适当的教学方式,充分利用多媒体和学生实现互动式教学,通过实践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加强实践教学效果,通过实践教学,加强学生对零件精度的认知效果,对常用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的熟练掌握
4.2教学方法
(1)任务驱动法
《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是以学生能够看懂图纸上的技术要求;能够选择精度检验方法及检验工具;在加工过程中能够正确使用量具进行精度检测为课程的最终目标任务,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目标明晰,从而能调动其学习的积极和主动性,为达到任务的完成,每个人都会发挥其个人的能动作用。

(2)项目导向法
每个典型零件的技术标准与测量都是一个项目,教学内容围绕着典型零件的精度与质量判断为导向,任务项目由浅到难,由简到繁,遵循学习的认知规律,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逐步掌握零件检验的方法与技能。

(3) 项目分解教学法
《极限配合与测量技术》课程概念多、术语多,是学习的瓶颈。

所以在教学中首先将课程内容分解成若干个知识点,让学生逐个学习,方便学生理解,在学生逐步掌握的基础上再将各个知识点连接起来,确保实现课程的教学目标。

(4)示范教学法
《极限配合与测量技术》对专业知识与技能要求较高,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并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本课程在测量工具的使用与测量上广泛采用示范性教学,教师每次上课开始详细讲述理论知识和操作要点,然后学生动手操作,在学生进行具体操作过程中,老师进行观察指导。

4.3教学评价建议
(1)通过课堂提问、课后作业、阶段测验、师生互动等手段,加强考核
(2)采用阶段评价、过程评价和目标评价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方式,培养严谨的学风和认真负责的态度,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
(3)考核要求具体说明:
本课程为专业方向课程,最终目标评价(期末考试)采取闭卷考试方式。

阶段评价(单元测验)成绩占30%,过程评价(平时表现)成绩占30%,目标评价(期末考试)成绩占40%
4.4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优势,利用示范学校数字资源共建共享成果和辽宁省职业教育数字化资源建设成果,优化教学手段和方法,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掌握水平,扩大学生视野5.其他说明
本课程标准可供相关专业教学、培训等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