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体系理论.ppt
世界体系理论
![世界体系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8650446758fafab069dc0252.png)
• 释义:
– “15世纪末16世纪初,一个我们所说的欧洲世界经济 体产生了。它不是一个帝国,尽管它像一个大帝国那 样幅员辽阔,并带有其某些特征。它却是不同的,又 是崭新的。这是世界上前所未有的一种社会体系,而 且这正是现代世界体系与众不同的特点。它有异于帝 国、城邦和民族国家,因为它不是一个政治实体,而 是一个经济实体。事实上,它的范围(很难说是边界) 囊括了帝国、城邦和正在出现的“民族国家”。它是 一个“世界体系”,并非由于它囊括了了整个世界, 而是由于它大于任何从法律上定义的政治单位。它还 是一个“世界经济体”,因为这个体系各部分之间的 基本联系是经济的,尽管这种联系在某种程度上是由 文化联系而加强的,并且终于(我们将会见到)由政 治安排甚至联盟结构而加强的。” --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第一卷,12页。
而半边缘国家指那些既可 以某种程度上控制边缘 国家,又在某种程度上受控于中心国家的国家。 沃勒斯坦的三级结构说是在依附理论的中心-边缘结 构模型基础上,创造性的填充进一个“半边缘”结构而形成 的。因为,从现实来看,中心-边缘两极结构模型不符合存 在大量中间形态国家的现实状况;从理论体系来看,两 极结构也必然导致大量尖锐的矛盾冲突,危及体系 的稳定性。
2. 世界体系的结构。
相区别 的重要标志。 在劳动分工和资本 积累的作用下,出现了世界 经济中心区的强国 和 世界经济边缘区的弱国,强国之间相互竞争便形成 了历史上的霸权国家,弱国对强国的不满便形成了资本 主义世界体系内的“反体系运动”。从16世纪到20世纪,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共出现了三个霸权国家:16 世纪中 叶的荷兰、17、18世纪的英国和20世纪中叶的美国“问 题在于,称霸是短暂的,一个国家一旦成为霸权国, 它也 就开始衰落。”由此引发整个世界格局的一系列巨变。 根据资本积累、技术以及劳动分工,资本主义世界 经 存在三重结构:中心、边缘以及介于二者之间的半 济 边 。中心国家是那些在世界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依 缘 靠先进技术和工业产品控制支配其他国家的国家; 边缘国家指 那些不得不以出口自然资源和初级 产品而受控 于中心国家的国家;
世界体系理论
![世界体系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8650446758fafab069dc0252.png)
4.世界体系理论的国家观。
5. 世界体系的文明冲突。
沃勒斯坦认为,产生于16 世纪欧洲的资本 主义世界体系本来也是一种特殊文明,但随着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在全球范围的扩张,这种“ 特殊文明”通过社会科学和意识形态被逐 渐普遍化,并且在普遍化的过程中异化为种 维护“中心”利益的意识形态工具,其实质就 是实现中心国家文明模式的普遍化,最终导致 世界性的文明冲突。
• 释义:
– “15世纪末16世纪初,一个我们所说的欧洲世界经济 体产生了。它不是一个帝国,尽管它像一个大帝国那 样幅员辽阔,并带有其某些特征。它却是不同的,又 是崭新的。这是世界上前所未有的一种社会体系,而 且这正是现代世界体系与众不同的特点。它有异于帝 国、城邦和民族国家,因为它不是一个政治实体,而 是一个经济实体。事实上,它的范围(很难说是边界) 囊括了帝国、城邦和正在出现的“民族国家”。它是 一个“世界体系”,并非由于它囊括了了整个世界, 而是由于它大于任何从法律上定义的政治单位。它还 是一个“世界经济体”,因为这个体系各部分之间的 基本联系是经济的,尽管这种联系在某种程度上是由 文化联系而加强的,并且终于(我们将会见到)由政 治安排甚至联盟结构而加强的。” --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第一卷,12页。
沃勒斯坦认为,虽然世界体系具有自我调节机制, 这使得它能在500 年间度过一次次的危机,不断巩固 和完善,然而,它本身固有的不平等和由此引起的各 种紧张关系始终不能消除,致使它如今已进入“混乱 的告终” 时期。于是一种具有更高生产效率和更合 理的“收入分配制度”的新的世界体系将取而代之, 这就是“社会主义世界政府” 。但是,新体系究竟什 么样,如何产生,沃氏却认为难以预测。
2. 世界体系的结构。
相区别 的重要标志。 在劳动分工和资本 积累的作用下,出现了世界 经济中心区的强国 和 世界经济边缘区的弱国,强国之间相互竞争便形成 了历史上的霸权国家,弱国对强国的不满便形成了资本 主义世界体系内的“反体系运动”。从16世纪到20世纪,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共出现了三个霸权国家:16 世纪中 叶的荷兰、17、18世纪的英国和20世纪中叶的美国“问 题在于,称霸是短暂的,一个国家一旦成为霸权国, 它也 就开始衰落。”由此引发整个世界格局的一系列巨变。 根据资本积累、技术以及劳动分工,资本主义世界 经 存在三重结构:中心、边缘以及介于二者之间的半 济 边 。中心国家是那些在世界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依 缘 靠先进技术和工业产品控制支配其他国家的国家; 边缘国家指 那些不得不以出口自然资源和初级 产品而受控 于中心国家的国家;
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论
![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论](https://img.taocdn.com/s3/m/0e44cb75f242336c1eb95e77.png)
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论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论是一种关于社会现代化的理论,美国社会学家沃勒斯坦是当代世界体系理论的代表人物。
他认为,西方国家工业革命的原因不在这些国家的内部,而在于已经组成了单一世界体系的各国之间的关系中。
在这一世界体系中,国与国之间存在这等级,少数国家成为核心国,多数国家成为它们的附属国。
一、人物简介沃勒斯坦是世界体系理论的创始人,他的多卷本专著《现代世界体系》集中讨论了三个主题,即:世界体系的形成、运作及基本趋向。
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论较深刻地揭示了经济全球化时代资本主义的危机,是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理论新范式。
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论在对资本主义分析和世界体系未来展望时带有局限性和历史悲观主义色彩。
伊曼纽尔·沃勒斯坦(1930- ),在西方学术界被称为“新马克思主义”学者,是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宾厄姆顿分校的杰出教授,担任国际社会学协会主席等数十项学术职务。
他发表的一系列论述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产生和发展演变的专著,在国际学术界产生了巨大影响。
当今西方学术界,把资本主义的历史作为一个世界体系的历史来研究,已经形成一个国际性学派。
沃勒斯坦就是这个学派的核心人物。
二、世界体系理论简述世界体系理论兴起于70年代,其标志是美国社会学家伊曼纽尔·沃勒斯坦于1974年出版的《现代世界体系(第一卷)》:16世纪资本主义农业和欧洲世界经济的起源》。
在20世纪50、60年代,以帕森斯为代表的现代化理论家认为,西方发达国家所经历的道路正是不发达国家要重复的道路,即现代化就是西化、美国化。
这种“西方中心论”遭到了众多的反对,其中“依附论”和“世界体系论”就是两种主要的回应。
与“依附论”把国家作为研究单位不同的是,“世界体系”理论将世界看作一个整体,通过对政治、经济和文明三个层次的分析,深刻揭示了“中心——半边缘——边缘”结构的发展变迁和运作机制。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非常有必要研究和借鉴“世界体系”理论,更全面地解读当代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矛盾、困境和发展趋势,同时更清晰地看到作为“反体系”力量的社会主义的前景。
第三章 国际体系、国际格局、国际秩序
![第三章 国际体系、国际格局、国际秩序](https://img.taocdn.com/s3/m/a7a635d97e21af45b207a897.png)
民主政治趋势、主要内容为和平与发展
2007-6-20
Provided by wanxuefei
13
四、国际体系的结构
4. 以国际关系行为体的排列组合为标准
莫顿·卡普兰的六模式:
均势体系 松散的两极体系 全球体系 等级统治体系
牢固的两极体系 单位否决体系
8
雅尔塔体制是大国实力政策和强权政治的产物
2007-6-20
Provided by wanxuefei
9
课堂思考与讨论
雅尔塔体制的形成与冷 战的爆发有何关联?冷战的 责任者究竟在谁?
2007-6-20
Provided by wanxuefei
10
三、国际体系的发展演进
4.一球多制、多元共存阶段(20世纪90年代到21 世纪初)
2007-6-20
Provided by wanxuefei
6
雅尔塔体制的主要内容
(4)美英同意苏联提出的对日参战条件,即 满足苏联收回南库页岛,取得千岛群岛,维持 外蒙古的现状,中国的大连港国际化并保证苏 联在该港的优越权益,苏联租用的旅顺港为海 军基地须予以恢复,中东铁路和南满铁路应设 立苏中合办的公司共同经营,中国保持对满洲 的主权,而苏联在该地的优越权益须予保证。
国际分工的完成 世界货币体系和世界市场的出现 殖民体系的建立
2007-6-20
Provided by wanxuefei
2
三、国际体系的发展演进
1.创立阶段(17世纪中叶到19世纪末)
以民族国家为主体的国际社会出现 国际法的主要原则萌芽 国际交往的外交社团制度诞生
2.形成阶段(19世纪末到20世纪30年代)
2全球发展理论:现代化理论、依附理论、世界体系理论
![2全球发展理论:现代化理论、依附理论、世界体系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a43f258d6529647d27285239.png)
经典现代化研究与新现代化研究比较
现代化理论的特征与问题
各种现代化理论特征 以民族国家为分析对单位(nation-state) 追求普通的一般的发展模式 问题 民族主义兴起,新殖民主义发展,发展中国家并不以发 达国家为模式。 一体化的局部出现对以单一国家为分析单位的研究方法 提出挑战。 东、西方两大阵营的对抗——冷战 世界南北差距拉大,发展中国家的长期落后影响发达国 家发展。 结论:需要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视为一个系统来考察。
全球发展理论:
现代化理论 依附理论 世大战后,广大发展中国家分分独立,政治独立, 经济谋求独立。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与现代化问题成为关注 焦点,现代化研究就应运而生。 现代化理论的诞生受三个重大事件影响: 美国超级大国的兴起。相反,西欧国家受二战影响而削弱, 美国成为世界的领导者实施了马歇尔计划(Marshall Plan) 帮助受战争摧残的欧洲重建,美国承担了管理世界事业的 责任。 联合的共产主义运动扩展。苏联把影响扩展到东欧,中国、 朝鲜等。 欧洲殖民地帝国在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解体。新生的 民族国家寻求发展模式,提升本国经济,提高政治独立。 在这样历史背景下,美国政治精英鼓励社会科学家研究第 三世界国家,促进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与政治稳定,以便 被苏联的共产主义集团夺取。
结构功能分析
• 一九六0年代,社会学家Talcott Parsons 透过结构功能主 义的研究分析社会的变迁,影响了现代化的理论。但是在 论及Parsons 的理论之前,则必须还原对其影响最深者- E. Durkheim(1858-1916)和M.Weber。 • Parsons 把社会的演化分为三个阶段:原始的、中间的和 现代的。他认为现代化的过程起源于西方,借着殖民和扩 散而延伸到别处。而如何认定一个属于现代化的社会, Parsons 在其结构功能论中,则发展出所谓的模式变项 (pattern variables)──此即类似Weber的「理念类型」。 模式变项指的是特定情境中对立的二种行为模式或角色期 待,行动者必须择一而行。
第一讲:当代世界经济政治格局-ppt
![第一讲:当代世界经济政治格局-ppt](https://img.taocdn.com/s3/m/705d31450b1c59eef8c7b492.png)
全球化中不对称的资源流动
全球创新资源配置的不对称关系
经济实力、技术能力和发展环境上的不对称
自觉意识、思想观念和自主精神上的不对称 战略设计、制度安排和政策手段上的不对称 案例:全球创新人才资源流动。
中国科协2008年《中国科技人力资源发展研究报告》 自1985年以来,中国顶尖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高科技专业毕 业生到美国去的比例分别为80%和76%,到2006年,清华和北 大已经成为美国博士生来源最多的两所高校。 获得博士学位后滞留美国不归的比例,中国留学生也居各国留学 生之首,达到85%以上,超过以人才外流闻名的印度,更远高于 韩国、日本等国。 大量优秀学生外流美国并长期滞留不归,使得中国逐渐成为美国 最大的高科技人才供应国,由此美国《科学》杂志把中国高校称 为“最肥沃的美国博士培养基地”。
经济全球化的含义
经济全球化是生产社会化跨越国界在全球范围内展开的一种趋势。 是各种生产要素特别是资本为追求最大收益而在全球范围开拓市场 和优化配置资源进行开发、生产和营销的必然结果,并最终表现为 市场、生产、投资、金融和科技活动的跨国界联系。 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都不能不受到经济全球化的影响。经济全球化 的本质从客观上要求分工的深化与市场规模的扩张,这一要求推动 着生产从国内间分工向国际分工发展,销售从国内市场向国际市场 扩张。 “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 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马克思
全球化不是全球趋同
埃里克·S ·赖纳特《富国为什么富,穷国为什么穷》 全球化:赞成的理由也是反对的理由; 全球化与幼稚化:为何穷国越发贫穷?
依附论和世界体系论
![依附论和世界体系论](https://img.taocdn.com/s3/m/ce40793ef78a6529647d53f5.png)
依附论和世界体系论迄今为止的全球化,仍然是由资本主义尤其是西方垄断资产阶级主导的。
因此,研究全球化,离不开对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扩张的分析。
国外一些学者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某些思想,瞩目于不发达国家不发达现象及其原因,提出了分析“中心-外围”结构产生、发展的经济全球化理论“,依附论”和“世界体系论”堪称此种理论的典型代表。
一、依附论概述(一)依附论的产生及其理论渊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广大亚非拉国家虽然先后摆脱了西方发达国家的殖民统治,建立了拥有独立主权的民族国家,但是并未从此走上富裕富强之路,它们在经济上依然依附于西方发达国家。
依附论就是基于解释这种现状,即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构成世界经济的中心,发展中国家处于其外围并受剥削与控制的现状而产生的。
战后拉美经济对西方发达国家的依附更为鲜明,因此,依附论首先于20世纪60年代初期至70年代中期在拉丁美洲产生并发展起来是再自然不过了。
与帝国主义理论主要研究帝国主义中心的扩张过程和对世界的统治不同,依附论研究更侧重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居于外围的国家,主要研究垄断资本主义的世界性扩张对外围国家经济和社会结构变化的影响,以及外围国家的变化对世界资本主义积累总进程的影响。
从这一点来看,可以把依附论看做帝国主义理论的补充和有机组成部分。
的确如此,依附论有时也被称为“新帝国主义理论”。
关于依附论的理论渊源,不可否认的是,它首先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的帝国主义理论,同时也借鉴了结构主义分析方法。
西方流行的现代化理论则构成了依附论的“反题”。
一般认为,依附论的直接理论来源,是拉美经委会学者在20世纪50年代期间提出的早期依附理论或不发达理论,其间接来源则是德裔学者安德烈·冈德·弗兰克,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提出的殖民地资本主义理论。
(二)依附论的中心议题和主要观点作为批判性解释外围国家和地区“依附”发展特点的理论,依附论把外围国家和地区的发展作为自己的中心议题。
现代世界体系理论综述(改版)
![现代世界体系理论综述(改版)](https://img.taocdn.com/s3/m/a2ad0a2458fb770bf78a55e6.png)
现代世界体系与资本主义课程作业现代世界体系理论综述——以沃勒斯坦为中心任熹06310045一、学术史简述1974年美国时任纽约州立大学教授(现在耶鲁大学任教)伊曼纽尔沃勒斯坦(Immanuel Wallerstein)的《现代世界体系》(第一卷)的出版,标志着现代世界体系理论作为一种理论和方法开始兴起。
但是沃勒斯坦本人,只称自己所提倡的是“世界体系分析法”(world system analysis),并无“现代世界体系理论”的提法。
在耶鲁大学沃勒斯坦的主页上,他的世界体系分析法所涉及的领域被简括为三个方面:一是现代世界体系的历史发展,二是当前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危机,三是知识的构成1。
第一、第二部分引起的争论使得沃勒斯坦关注第三部分,为了捍卫他和其他人的观点,他必须从知识的认识领域反驳(即如何能知道哪种描述实际上是正确的)2。
相继出版的三卷《现代世界体系》3,便是属于第一类,较侧重世界体系从起源到巩固至于紧张等各个阶段的历史性描述及分析,其理论及方法的运用具体表现在对历史变迁的分析之中。
后两类的代表作分别是Utopistics Or,Historical Choices Of The Twenty-First Century(The New Press,1998)及Unthinking Social Science: The Limits of Nineteenth-Century Paradigms4(Temple University Press,2001第二版)。
除此之外,在沃勒斯坦及与其有关的等身著作之中,已经在中国大陆出版的也非常之多,如《所知世界的终结:二十一世纪的社会科学》5、《知识的不确定性》6、《美国实力的衰弱》7等,不一一列举。
沃勒斯坦本人对世界体系分析法系统行介绍主要有:World-System Analysis : Theory and Methodology(Saga Publications,1982,与Terence. K.Hopkins同编);World-Systems Analysis: An Introduction. (Duke University Press,2004),遗憾的是这两本专著尚为有大陆出版社出版翻译,但沃勒斯坦早年撰写的两篇论文《世界体系分析法》、《世界体系分析法的第二阶段》得以分别发表于《国外社会科学》1992年第4期及1991年第12期。
第七讲 后发展理论
![第七讲 后发展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a5dec63c5727a5e9856a6193.png)
第七讲:后发展理论:依附理论与世界体系理论1.依附理论依附理论是在欠发展理论基础上提出的。
欠发展理论的主要观点在于继承和发展了列宁的帝国主义理论。
列宁认为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阶段发展到垄断阶段,就进入了帝国主义阶段,帝国主义不想让亚非拉等第三世界国家发展,导致产生了剥削和压迫的不平等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
发展中国家之所以发展不了,出现欠发展状况,就是因为帝国主义的压迫、剥夺和不平等的交换。
依附理论的第一个理论要点是中心与外围,或者叫做中心与边陲,其解释原则与西方现代化理论不同。
依附理论认为发达国家是中心,发展中国家是外围,外围给中心提供原材料,中心国家接受原材料进行深加工,然后把制成品输出到外围国家。
因此,中心是宗主国,而外围国家则是附属国。
这些边缘国家也在发展,但只是依附性地发展,仍然充当发达国家的附庸。
依附理论是拉美的依附性发展经验与教训的总结和反思。
依附理论的第二个理论要点是外因论,认为发展中国家之所以不发达,就是因为发达国家太发达,发达国家之所以发达就是因为发展中国家不发达,换言之就是不等价的或不平等的交换。
依附理论把发展中国家之所以不发达的原因归结为国际经济政治结构的不平等,并没有从发展中国家自己身上找原因,这就是外因论。
如像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占据了有利地位,不断地进行经济掠夺与不平等交换,而处于依附地位的发展中国家就要摆脱这种依附地位实现自己的自主发展,打破这种不平等的国际分工格局。
如果后发展国家按照西方现代化理论的说教,不断地追求西方化,那么就只能在依附结构中越陷越深,最终掉入无法自拔的陷阱。
这种依附理论继承发展了列宁的帝国主义理论,立足于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总体框架来研究非西方国家的现代化,以中心与边陲之间的不平等国际关系来批判资本主义体系,具有明显的反西方中心主义的立场,极大地冲击了西方主流的现代化理论。
2.世界体系理论在依附论的基础上,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理论进一步把对当代资本主义现代性的批判引向深入。
第二次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讲解
![第二次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讲解](https://img.taocdn.com/s3/m/d9655c0f3968011ca3009194.png)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经济 格局
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欧美其他工业国崛起,冲 击英国的经济霸主地位
经济 自由主义思想兴起, 思想 主张自由竞争、自由
贸易
垄断资本家在一定程度上 放弃了自由竞争的原则
殖民 扩张
商 全品 球输 扩出 张、掠夺原料、加强资本输出、瓜分世界
生产力 社会关 系
影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 工业革命
读图说史
导读:1869年,从英国伦敦到印度城市卡里卡特的电 缆铺设完成,图为印度工人在铺设电缆。
思考:哪些科技发明和因素导致了电缆的铺 设?有什么意义?
提示:(1)19世纪30、40年代,出现了有线电 报。19世纪中后期,电报和电话把世界各地 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2)意义:新的通讯手段的出现进一步加强了 世界各地之间商业信息的交流与传播。
原因: 封建专制统治空前强化。 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 封建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等文化专制政策不利于科技 发展。
第二次工业革命 19世纪中后期至20世纪初,中国错失机遇。
原因: 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统治腐朽。 帝国主义不愿意中国强大,加紧对中国的侵略和掠夺。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缓慢。
四个阶段: 第一,以新航路开辟为标志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出现; 第二,以早期殖民扩张为标志的世界市场的拓展; 第三,以第一次工业革命为标志的世界市场的初步形 成阶段; 第四,以第二次工业革命为标志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最终形成阶段。
★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 形成原因: 物质基础: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推动力量: 两次工业革命和殖民扩张。 技术条件: 交通和通讯事业的不断发展。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课件:1.2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共37张PPT)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课件:1.2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共37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ffec76e952d380eb63946d84.png)
判断与分析
世界观就是哲学?
哲 学 和
区别
①含义不同。
②主体不同:世界观是自发形成的,人人都 有,哲学是哲学家自觉研究的结果。 ③特点不同:世界观是零散的、朴素的、缺
世
乏理论论证;而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具
界
有严密的逻辑和完整的体系。
观
①人们把世界观形成体系,用某种理论形式表
哲学不是凭空产生的,它以具体科学为 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离 开具体科学,哲学就会干涸、枯萎。
探究:p9 (1)牛顿的世界观对他的科学研究有什 么影响?如果牛顿不相信上帝,还会得出“第一 推动力”的结论吗?
唯物主义世界观推动了他的科学研究,唯心 主义世界观阻碍了他的研究工作。如果牛顿不相
二、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本节内容:自主学习3分钟
一个问题:具体科学包括哪三类
三
世界观
个 概
方法论
念
哲学
三 哲学与世界观
个 关
世界观与方法论
系 哲学与具体科学
(一)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从 哲学研究对象的角度揭示哲学的内涵)
1、什么是世界观?
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
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就是世界观。
语文
数学
自然科学
英语
物理
化学
社会科学
生物
历史
地理
思维科学
心理
政治
哲学 哲学不是具体知识,而是研究整个世界的一般知识
认识世界 改造世界
认识和改造 自然的知识
认识和改造 社会的知识
关于人的认识 和思维的知识
(自然科学)
全球化与全球治理教材PPT56张课件
![全球化与全球治理教材PPT56张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875c606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52a9d27.png)
军事全球化
军事全球化是指世界体系中各种军事关系的加 强。
军事技术的发展已经将一个国家的军事控制和 打击能力扩展到了全球范围,甚至是外层空间。
核武器的出现成为了象征性标志,意味着全球 都笼罩在危险之下,任何地方都逃脱不了军事 的控制和威胁。
军事全球化的表现
全球化的起始时间
马克思:全球化与资本主义相联系,是资本主义发展的 产物,资本为了获得最大利润,必然要流向全球范围。
沃勒斯坦:认为现代世界体系形成于15世纪。 吉登斯则把全球化与现代性相联系,认为直到18世纪,
全球化才由资本主义、工业主义、民族国家,暴力等四 种重要的制度所塑造。 汤林森:全球化视为新近的现象,出现在二战之后,甚 至是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新现象。
人类踏上月球的画面;
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的内容
1990年,美国政府和重要的国际经济组织在发展政策上 达成的共识,即“华盛顿共识”(Washington Consensus),体现了新自由主义政策的观点。
“华盛顿共识”主要包括10个方面:1、加强财政纪律, 抑制财政赤字;2、公共开支转向能够产生经济效益和改 善收入分配效果的领域;3、改革税收制度;4、开放利 率;5、采用竞争性汇率;6、实行贸易自由化;7、放开 外国直接投资的限制;8、私有化;9、放松管制,取消 进出口限制;10、保证产权。
全球化的社会结构
边
赞
缘
成精
者
者英
全球治理:没有政府的治理?
全球治理的概念 全球治理的重要参与主体 全球环境治理
全球治理的概念
俞可平教授:“所谓全球治理,指的是通过具 有约束力的国际规制(regimes)解决全球性的冲 突、生态、人权、移民、毒品、走私、传染病 等问题,以维持正常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
世界体系理论研究
![世界体系理论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8f17bd0a87c24028915fc3c6.png)
世界体系理论研究世界体系理论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诞生的一种社会科学理论,也是一种宏观分析理论和批判理论,它将研究对象的的时间长度和空间广度推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也对传统社会科学进行解构和重构。
作为一种新的理论范型,世界体系理论自有其一套概念和方法,并在批评和自我批评中不断地衍化和重构;作为一种“否思”传统社会科学的理论,世界体系理论对历史学有重要的影响。
世界体系理论的源流主要有三:一是马克思主义。
世界体系理论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流派之一,它吸收并折衷了马克思的资本积累和剩余价值理论、罗莎?卢森堡的“第三市场”理论、列宁和布哈林的帝国主义理论。
二是年鉴学派。
世界体系理论的创建人沃勒斯坦与年鉴学派的渊源颇深,年鉴学派对世界体系理论的影响表现在跨学科理论、大范围长时段分析方法和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上。
三是发展理论。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现代化理论已经被证明是失败的,依附理论在对现代化理论的批判中壮大了,依附理论可视为世界体系理论的雏形,世界体系理论是对依附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以沃勒斯坦为代表的现代世界体系论者强调从两个角度——静态和动态——来考察世界体系。
静态是指现代世界体系的结构,其经济结构分为中心、半边缘和边缘,其政治结构是由民族国家构成的国际体系。
动态指现代世界体系发展的长期趋势和周期,长期趋势的广度表现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在地理空间上的扩张,其深度表现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向社会生活层面的延伸和渗透,周期包括康德拉季耶夫周期、特长周期、体系积累周期和霸权周期,周期体现现代世界体系的生命节奏。
现代世界体系理论的不足主要表现为经济决定论、工具主义的国家观、简单化的中心—边缘关系、方法论上缺陷和史料运用与解释方面的问题等。
沃勒斯坦和现代世界体系理论受到一些学者的尖锐批评,这促进了世界体系理论的衍化和重构。
这主要包括:阿布—卢格霍特的十三世纪世界体系理论、威尔金逊的文明—世界体系理论、弗兰克/吉尔斯的五千年世界体系理论和蔡斯—杜恩/霍尔的比较世界体系理论。
第五章 世界体系理论
![第五章 世界体系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ba25aa06581b6bd97f19eada.png)
27
32
第五节 世界体系论与依赖理论的 分野
• 世界体系论基本上与依赖理论无论在始创者、始 创背景、分析单位、主要概念的理解、变迁导因 、基本论点还是研究范围和政治目标等方面,都 是迥然不同的
33
第一,始创者方面的不同
• 世界体系论是沃勒斯 坦的个人杰作。它是 一套有系统的、自成 一家的理论——既无 分支也无派内争论。
30
四、小结
• 由于世界体系论过分注重和强调体系结构(即分 工体系内的三级阶层结构)和体系运行机制(即 市场机制)对各成员国内部结构和变迁所起的决 定性作用。 • 所以世界体系论者往往忽略了各成员国本身各项 因素(如制度和科技水平)的相互关系,又忽视 了各成员国本身各项因素对生产力发展和产品素 质所起的决定性作用。 • 所以,世界体系论对一些重要的社会或历史性转 折问题的研究也是空白的。
• 第一,要以全球体系和整体观念去对待和钻研历史现象。 (历史的规律性) • 第二,历史的进程是缓慢和“跨世纪、越朝代”的。(历 史的规律性)
13
四、小结
• 世界体系论吸收了社会学的“阶级体系”和“分析单位 ”两个重要概念。 • 与此同时,它又受依赖理论核心与边陲论点所影响。
• 不过,沃勒斯坦并没有受到上述两个学派的束缚,反而 超越了他们的论点。 • 而沃勒斯坦之所以能够突破社会学和依赖理论的束缚, 就是得力于布罗代尔所提倡的历史整体性和规律性的观 14 念。
第2章 国际体系的政治经济学理论
![第2章 国际体系的政治经济学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0abe9b1c336c1eb91b375d2e.png)
第二章 国际体系的政治经济学理论
第一节 霸权稳定理论 一、霸权稳定理论的逻辑基础
该理论的逻辑起点是公共物品的概念 公共物品(Public goods) “任何物品,如果一个集团X1,…,Xi,…,Xn中的任何个人Xi 能够消费它,它就不能不被那一集团中的其他人消费。”
第二章 国际体系的政治经济学理论
第一节 霸权稳定理论 一、霸权稳定理论的逻辑基础
非竞争性(Non-competitive):一个人对物品的消费不减少或不 影响其他人对该物品的消费。 非排他性(Non-exclusive):无论是否支付价格,都可以消费 该物品,要排除其他人消费很难或不可能。 国防、灯塔、消防、环境、公路等
第二章 国际体系的政治经济学理论
新闻与国际政治经济 News and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
第二章 国际体系的政治经济学理论
一、霸权稳定理论 二、世界体系理论 三、新自由制度主义
第二章 国际体系的政治经济学理论
国际政治经济学从创立以来,就围绕两个相互关联又各自独立的领 域展开: 1、国际体系(分析工具:公共物品、商品链、交易成本) 2、国内政治和国际政治经济之间的互动(分析工具:开放经济政治 学分析范式(经济利益→国内制度→国际议价)
第一节 霸权稳定理论 一、霸权稳定理论的逻辑基础
集体行动的逻辑(Logic of collective action) “除非一个集团中人数很少,或除非存在强制或其他某些特殊手 段以使个人按照他们的共同利益行事,有理性的、寻求自身利益 的个人不会采取行动来实现他们共同的或集团的利益。”
第二章 国际体系的政治经济学理论
第一节 霸权稳定理论 一、霸权稳定理论的逻辑基础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PPT课件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311659758fb770bf68a5516.png)
C 哲学,就是原始的混乱的东西。”
4,爱因斯坦的这段话表明(
)
①哲学与各门具体科学是相互区别的
②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③哲学以各门
具体科学为基础,又对具体科学研究起指导作
用 ④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是共性与个性的
关系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2
5,爱因斯坦上段话中的科学指具体科学,那
么哲学和各门具体科学的区别在于
A.闻鸡起舞 B.张三早上5点起床 C.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D.太阳东升西落
思维训练一:判断下列观点是否属于世界观?
某某是个好人。
人性本善。
火车在动。
地球是运动的。
世界是运动的。
水总是往低处流。
10
对牛弹琴
思考: 人人都有自己的世界观,
但并非人人都是哲学家,这是 为什么呢?
11
世界观就是哲学?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哲学与世界观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人与自然界的关系
(个性)
人与他人、社会的关系(形成)具体科学知识
自己与自己的关系
(概 括) (总 结)
哲学
(共性)
(系统化) (理论化)
世界观(共性)
决定
方法论
27
全面理解哲学概念
(1)从本意上看,哲学是指爱智慧或追求智慧 (2)从产生看,哲学是对具体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来源于生活和实践活动。
(3)从本质看,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4)从特点看,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5)从作用看,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并指导
具体科学,指导人们认识世界、 改造世界。
28
哲学家黑格尔:“每个人都可 以大谈哲学,但并非每个人都 能成为哲学家”
两次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时期PPT 演示文稿
![两次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时期PPT 演示文稿](https://img.taocdn.com/s3/m/a3f5c0325727a5e9856a61c2.png)
特点: ⑴科学和技术紧密结合; ⑵速度快,范围广,规模大,多国同时进行; ⑶一些国家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 ⑷经济结构:从重工业开始。
对世界市场的影响:第二次工业革命极大地促进了世界经 济的互动的整体化趋势,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⑴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发展起来的新型交通工具和通讯手段 为世界市场的发展提供了先进的物质条件。汽车、火车、 轮船等越来越先进、快捷,交通日益便利;电报电话的出 现使世界各地之间商业信息的交流与传播更加便捷。 ⑵随着世界市场的发展,国际分工日益明显,国际间的人 口、资金的流动和贸易更加扩大,第二次工业革命进一步 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了获得更多 的原料产地、销售市场和资本输出场所,掀起瓜分世界的 狂潮,到20世纪初,世界被瓜分完毕,亚非拉绝大多数 国家和地区在经济上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一部 分。
内容: ⑴过程:纺织部门→动力→交通运输部门。 ⑵发明:珍妮纺纱机(哈格里夫斯)、蒸汽机(瓦特改 良)、汽船(美 富尔顿)、蒸汽机车(英 史蒂芬孙) 对世界市场的影响: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欧美资本主义确 立了对世界的统治,19世纪中后期,一个统一的世界市 场初步形成了。 ⑴由于工业革命由英国向欧、美、亚扩展,强化了国际分 工,加速了国际间的人口和资金流通; ⑵工业革命为国际交流提供了经济前提,随着机器大生产, 资本主义商品经济获得迅速发展,资产阶级利用廉价优质 的商品打开别国门户、换回工业原料,拓展市场,使得世 界贸易的范围和规模迅速扩大; ⑶工业革命为推动国际交流提供了技术条件。
两次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世界 体系的最终形成时期
(19~20世纪初)
【阶段特征】 从19世纪初到20世纪初的一个世纪,是两次工业革命和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最终形成时期。 18世纪后期从英国开始的工业革命和19世纪70年代起同 时发生于欧美各国的第二次工业革命极大提高了生产力, 资本主义逐步在世界范围内确立起统治地位,并最终形成 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两次工业革命巩固了资本主义制度,增强了工业资产阶级 的力量,推动了资产阶级代议制度的扩展和完善。 两次工业革命也壮大了工人阶级力量,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指导下的国际工人运动也蓬勃发展起来。 19世纪,近代科学技术不断发展,进化论的提出对生物 学和整个世界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文学艺术领域也随着 社会的动荡与变革呈现出不同的时代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