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世界体系理论解读国际体系转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世界体系理论解读国际体系转型
[内容提要]参照沃勒斯坦三种优势的观点,霸权国家优势的全面转移和重新聚集可被视为国际体系转型的经济标志,也可能是今后国际体系和平转型的标尺之一。目前美国仍然是处于中心区的唯一超级大国,三种优势总体上继续存在,但均有不同程度的削弱。霸权国家当前在经济上已经是一个多国融合体,中心与半边缘国家在经济上的分工已经高度结构化。与过去经济与地域分割的时代不同,今后不太可能再让一个国家独享所有的优势,全球化理论对冷战后、特别是“9·11”后的国际体系转型具有较典型的解释意义,因为全球性形成的挑战、危机和危险一定程度上已经超越了传统的国家间的安全威胁与地缘竞争战略的重要性。
国际体系转型
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理论试图用中心边缘依附关系、世界劳动分工和阶级冲突等变量来分析世界体系的历史演变,其核心是,世界经济和劳动分工将世界分成三个地带:中心支配地区、处于依附地位的外围-半边缘地区和边缘地区。它们相互影响,并作为一个一体化的整体发挥作用,在资本主义的全球扩张时发挥整体功能,不断把外围地区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不断汲取它们的经济盈余并使之边缘化。中心和边缘的不等价交换保证了资本主义的运行和资本的积累,使中心地区的资本积累和经济发展更快,外围地区的经济和政治更不发达。国际贸易和投资的相互影响是世界经济的基本机制,是由单一的资本主义的世界分工所决定的。世界经济就是地位不平等的许多国家组成的一种国际结构,这种结构维持国际分工,促使先进资本主义国家的资本积累和其余国家的落后和不发达的周而复始。
但是,他也认为国家经济地位、国家经济地位的地理分布是可变的。中心和边缘地区的变化实际上就是国际力量组合的变化,是国际体系的转型。沃勒斯坦还提出霸权国通常具有三种优势(农业-工业、商业和金融,一旦这种优势流失,就表明中心地位的转移。沃勒斯坦强调的世界体系实际上就是资本主义经济体系,而以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为代表的国际体系也基本上是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同步发展的。过去霸权的兴衰仅仅是国际体系的转换,而不是世界体系的转型。
当今的民族主权国家体系与资本主义生产体系密切相连,世界经济作为外在条件决定国际体系的产生,同时国际政治体制又是资本主义存在与继续生存的必要的结构性条件。因此,我们一方面需要看到两种体系各有独立运行的主体、特征和机制;另一方面,国家的权力和权势是以世界经济中的经济实力配置为内容的,所以资本主义体系内部的中心国家的变移,也就意味着国际体系发生了华尔兹所称的体系内的变化,或吉尔平定义的体系级的变更。
根据以上理论的逻辑,霸权国家的综合实力变化将是我们观察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主的国际力量结构变化的主要出发点。以沃勒斯坦三种优势观作参照,霸权国家优势的全面转移和重新聚集可以被视为是国际体系转型的经济标志,也可能是今后国际体系和平转型的标尺之一。目前美国仍然是处于中心区的唯一超级大国,金融、工业与商业的三种优势总体上继续存在,但是以美国次贷危机和华尔街主要投资银行纷纷破产为导火索的西方金融危机的爆发,表明美国已无法再通过无限发行国际通用的储备货币(美元和增量虚拟资本(金融衍生产品的方法来维系其入不敷出的经济体系和延续其超比例极度消费世界资源的生活模式。美元的强势地位已经摇摇欲坠,持有美元、美元计价证券、票据和美国国债的亚洲国家已经失去对美元的信心。
随着边缘和半边缘地区的中国、印度、俄罗斯、巴西、南非等国经济的复兴和高速增长,美国的实力显然已不足以继续支撑一种自由的国际经济秩序。从世界经济与国际政治的综合角度看,中心支配地区和外围地区正以一个一体化的形式发挥作用,一种新的权力与利益配置结构将逐步形成。
同样从中心与边缘的理论看,中国力量的崛起已经触发了大国之间的战略竞争,引起美国
战略上的焦虑。中国一方面在建构新的中心;与周边国家建立睦邻、安邻和富邻关系,削弱美国的主导性和双边军事联盟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在逐步渗入西方的中心地区-心理战略空间和传统的势力范围:在拉美、非洲和美国国内进行经济与资源的拓展与布局。当然美国的局部与渐进的衰落并不表明以资本主义劳动分工体系为
核心的西方中心的整体坍塌,而是中心呈现扁平性的跨地缘延伸与扩展,使原中心多元化和混合化。
首先是欧盟的影响上升。欧盟是世界上最大且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区域性组织,其政治与经济一体化水平已接近超国家的标准,国内生产总值目前已达14万亿美元,超过美国列世界第一。
其次是日本正在谋求以“普通大国”诉求作为掩护的政治大国地位。日本采取包括修改和平宪法、清算冷战时各种对其制约的法律设置、强调国家利益和独立拥有更多的军事力量、争取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位置、扩大在世界不同战略地区的影响等措施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三是俄罗斯迅速复兴,在国际体系中的力量与影响不可小觑。俄是当今世界唯一能与美抗衡的国家,近年来针对美国和西方国家不断挤压其战略空间,在外交上对美采取强硬立场,在其认为极其重要的战略利益领域与西方国家较量,谋求恢复世界大国地位。
四是新兴国家的影响正在上升。根据高盛公司预测,“金砖四国”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的经济总量在未来40年内将超过七个工业化国家中的六个(除加拿大。
伴随着中心区与边缘区的互动和相互依赖性的加强,非国家和非经济类的多元力量也借着全球化的载体而迅猛崛起。在这种正在萌芽的结构中,不同文明体的交流、合作、竞争与碰撞已经成为转型中国际体系的一个新现象,软权力和文明的多元形态可能会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多元化的发展。
解析当今的世界经济,可以把核心地区与边缘地区的“不等价交换”作为根本点之一来进行考察。但是,对国际体系的考察仅仅看南北关系的对立性显然是不够的,它同时需要考察在全球化过程中两者的融合性、交互性与依赖性。今后国际体系转型会是一个什么方向,还有待进一步观察,但更多可能是多中心并存。
传统上观察国际体系的转型主要以下述要素作为衡量指标:霸权国是否走向周期性衰落,是否有可以替代它的新兴国家;霸权国与新兴国或其他挑战国是否通过霸权战争来重新调整国际秩序中的领土、体系规则、经济利益与支配性权力的不平衡;大国力量关系是否从单极霸权转化为两极,或由两极转化为多极。但从冷战后、特别是“9·11”与“9·15”(金融海啸后的形势看,上述衡量指标显然是不充分和不全面
的。主要是现在的“美利坚治下的和平”很大程度上不同于“不列颠治下的和平”,美
国的霸权是在全球化环境和世界经济复合式相互依赖的格局中嵌入式生存与调节性发展的。换言之,美国的霸权已经不是单纯美国绝对垄断和独享的权力,它是各主要国家共同支撑和不对称局部共享的世界化的霸权。世界各国要保证其持续性发展,就需要一个稳定的经济和金融国际体系,就不得不继续在已经设定的世界经济要素全球性配置与国际劳动分工体制中盯住自己相对的弱势位置与担当链环的功能。
国际秩序如果产生多极化和多中心,它也不会是传统意义上的大国权力高度竞争与交替制衡的格局,而是以局部竞争和总体协调与治理为特征的新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