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世界体系理论解读国际体系转型.
政治学理论与实践的互动
政治学理论与实践的互动政治学理论和实践之间的互动关系一直以来都是政治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在政治学领域,很多重要的学派和理论都是由对实践的反思和总结所得出的。
同样,实践也是政治学理论验证和更新的重要来源。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政治学理论和实践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其对政治现象的解释和应用的影响。
政治学理论对实践的启示政治学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
政治学理论可以给政治实践提供有益的指导。
比如,我们有很多著名的政治学理论,包括自由主义、现实主义、依赖理论等等,这些理论可以为政府和国际组织的决策提供指导,指示它们如何制定政策以适应现实情况。
在现代国际关系中,现实主义是一个很有代表性的政治学理论,它主张国家间的关系是基于力量对比的,并认为一个国家的主要目标是维护自身国家安全和利益。
这些理论对实践有很大的启发作用。
例如,美国制裁伊朗的政策就是现实主义思想的应用。
美国通过制裁政策增强自身的经济、军事和政治影响力,以执行其自己的国家利益。
因此,政治学理论的研究能够为现实问题的解决提供参考。
政治学理论对问题的解释除了给实践带来启示之外,政治学理论还可以为政治现象的解释提供有益的工具。
政治学理论描述了政治现象的原因和结果,帮助我们建立一个对于政治现象的分析框架,指导我们对问题的认识和解释。
例如,世界体系理论提供了对国际体系的解释,它认为全球系统由发展中心、半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三个基本构成部分组成。
发展中心包括发达国家和其他经济体制完善的国家。
这种三极架构的体系造成了发达国家与没有得到发展的国家之间的利益冲突。
这些理论展现了政治现象之外的深层次的因果关系,有助于政治现象的解释和理解。
同时,政治学理论的发展也受到实践的影响。
成功的政治实践可以通过被系统总结和归类,从而进一步推动理论的发展。
世界上很多政治哲学的理论家,例如亚里士多德、洛克、马克思等,他们的重要性通常仅仅是因为他们提出的理论与特定的政治实践相呼应。
理论与实践的相互影响政治学理论和实践之间有着深刻的相互作用关系。
中国对海合会国家的经济外交——国际体系转型与地缘经济的视角
29
抑或 是六 十年代 的科 学行 为主义 学派 , 以及七 十年代 兴起 的新现 实主 义学 派 ,大 多数研 究都侧 重 于 从大 国变迁所 引起 的变化 的角度 来研 究 国际体系 的转 型 ,即国际格 局 的变迁 问题 。只有在 九十
年代 前后 ,建 构主义 学者继承 了北欧学 派对世 界和平 理论 的研究 、法 国学 派对战 争与和 平 的制度
体 的互动所 构成 的整体 ,不 同的学者 有不 同的称谓 , 诸如 “ 国际体 系 ” “ 、 国家 体系 ” “ 、 世界 体系 ” 、
“ 国际结构 ”等 ,组成体 系 的通 常被 称为 “ 单元 ” 。 ∞国 内外学 界关于 国 际体系 的认识和 定义尽 管经 由 了上述 不 同流 派和阶 段 的变 迁 ,但 总体而 言 ,国际 体系 即国 际关系体 系 , 鉴 于它具 有稳定 “ 性 、 紧密型 与整体性 以及 内在 的行 为体互 动机 制 ,所 以它就被 称 为体系 ” “不 管如何 定义 , 国 。
研究 、英 国学派 对 国际社会 的研 究 以及沃 勒斯 坦 “ 界体 系论 ”的部 分观 点 ,丰 富并发展 了国际 世
政 治社会学 的理 论 内容后 ,才 开始 了真 正意义 E 国际体 系转型 研究 ,建 构主义突 出观 念 即共有 的
知识 及其互 动形成 的动态 结构 。 。 国际关系研 究 中的系 统视 角,是把 国际体系 视为 一个 由行 为
际体系 强调 的是一个 整体概 念 ,而其 中 的各个 单元 在其互 动过 程 中可 以因一系列 大 的、连续 性的
事 件而促 使其转 型或 变革 。就历 史而 言 ,军事 战争 是世界 体系变 革 的主要 动力 ;而在 当代 ,世界
体 系在经 济全 球化 、区域一 体化 、非传 统安全 和世 界性气 候 、环境等 难题 的共 同作用 下 ,其变 革
2全球发展理论:现代化理论、依附理论、世界体系理论
现代化=西方化?
•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第三世界由于西方势力的入侵,导 致许多动乱的局面产生,美国政府召集一些社会科学家, 在社会学的结构功能论的基础上,建构了一种叫作“现代 化理论” (Modernization theories)
• 低度(主要是指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要发展为高度发 展国家,须采纳根植于西方科技经济符合体底层的行动 模式,可以令这些国家的社会﹑文化和政治经济结构发 生变化,从而使国家踏上发展之途。
第十八页,编辑于星期五:五点 一分。
• 刺激起飞(The stimulus to take-off):
把国家收入的10%作为生产性投资
Raise productive investment to 10% of the national income
• 基本假设(Basic assumption): 演化发展(Evolutionary development) 朝同样方向推进(all nations move through the same direction)
全球发展理论:
现代化理论 依附理论 世界体系理论
第一页,编辑于星期五:五点 一分。
现代化理论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广大发展中国家分分独立,政治独立,经济谋求 独立。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与现代化问题成为关注焦点,现代化研究 就应运而生。
现代化理论的诞生受三个重大事件影响: 美国超级大国的兴起。相反,西欧国家受二战影响而削弱,美
第五页,编辑于星期五:五点 一分。
现代化与传统二分法之批判
• 60年代末期之后,这种现代化理论开始遭到许多严 厉的批判,而逐渐显得破绽百出。譬如它所持的 “传统/现代”两分的预设,其实是不顾事实地把 传统与现代的复杂性简化成两组对立的同质体
【毕业论文】试论国际关系理论中的马克思主义_对世界体系理论和新马克思主义的分析
国际关系学院学报 2007年第3期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I nternati onal Relati ons,2007No13试论国际关系理论中的马克思主义———对世界体系理论和新马克思主义的分析李恒杰(北华大学政法学院,吉林吉林132013) [摘要]尽管马克思本人没有直接写过国际关系理论方面的文章,但他对资本主义的研究给了许多国际关系学者以启示。
后者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方法来分析国际关系问题,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马克思主义对国际关系理论研究有着重大的意义。
世界体系理论和新马克思主义,都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出发点,对国际关系进行分析和评述,但由于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遗产态度的不同,它们之间也有很大的差异。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世界体系理论;新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中图分类号]D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3489(2007)0320007206一、马克思关于国际关系理论的论述 马克思主义对国际关系理论研究有着重大的意义。
马克思在生前曾写过大量关于国际问题的文章,他对国际关系领域的研究是相当深刻的。
马克思去世以后,许多受到其研究方法启发的人努力把马克思主义运用到国际关系领域,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观察和分析国际问题。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有两方面的含义。
一方面,马克思本人对自己的思想不断反省、超越,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进步。
马克思作为一名多产的理论家,他的思想是不断更新和变化的,从他不同时期的作品可以看出这一点,后人对马克思有些理论的解释有些出入或矛盾,是可以理解的。
另一方面,后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了补充和修正,促进了该理论的发展。
在马克思去世后,现实世界发生了变化,马克思一些论断的缺陷就显露出来。
于是,一些人按照现实世界的情况修改了该理论,或者将自己的思想与传统的马克思主义融合在一起,从而推动了理论的进步。
本文所讨论的两个国际关系理论,都是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出发,对国际关系进行分析和评述。
《国际关系理论》题集
《国际关系理论》题集注意: 本题集旨在全面考察学生对国际关系理论的理解与应用能力。
请仔细阅读每一道题目,并根据所学知识作答。
总分值为100分。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下列哪位学者被认为是现实主义理论的奠基人?A. 康德B. 摩根索C. 沃尔兹D. 基辛格2.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强调什么因素在国际关系中的核心作用?A. 国家利益B. 国际制度与合作C. 军事力量D. 意识形态3.“权力转移理论”主要关注的是什么?A. 国际经济体系的变化B. 大国之间的权力变迁C. 全球文化融合D. 国际法的发展4.建构主义认为国际关系的核心是什么?A. 物质力量B. 社会观念与认同C. 地理因素D. 历史传统5.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新功能主义的核心理念?A. 超国家层面的整合B. 强调政府间合作C. 市场力量的主导作用D. 渐进式一体化6.“安全困境”理论主要解释了国家间什么样的互动关系?A. 经济合作B. 文化交流C. 军事竞争D. 环境合作7.全球化理论中的“世界体系理论”是由哪位学者提出的?A. 福山B. 沃勒斯坦C. 亨廷顿D. 基欧汉8.下列哪一项是批判理论对国际关系的主要批评点?A. 过于乐观地看待国际合作B. 忽视了非国家行为体的作用C. 过分强调军事力量的作用D. 缺乏对全球化进程的深入分析9.“文明冲突论”是由哪位学者提出的?A. 亨廷顿B. 福山C. 摩根索D. 基辛格10.“软实力”概念是由哪位学者提出的,用以描述国家通过非强制性手段影响他国的能力?A. 奈B. 沃尔兹C. 摩根索D. 基欧汉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1.__________理论强调国际体系的无政府状态以及国家为追求权力而进行的斗争。
2.建构主义认为,国家身份和利益是在国际社会的互动中__________形成的。
3.__________是指国家通过经济、文化等手段来增强其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
4.新现实主义理论在摩根索的现实主义基础上,进一步强调了__________在国际关系中的重要性。
浅析国际体系转变和中国责任
浅析国际体系转变和中国责任国际体系正在经历一个转型期,但是当前国际体系仍然是由大国主导的,大国关系和大国实力对比的变化是导致国际体系转型的基本动力。
分析了当前国际体系转变的原因、特点,从而得出中国的责任之所在,并做了前景展望。
标签:国际体系;中国责任;大国战略;中国国内改革导论自冷战结束以来,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当今国际体系正经历深刻转型,基辛格称其为“四百年未有之变局”,并非虚言。
哈斯的“无极时代”、梅德韦杰夫的“多极化时代”、萨科齐的“相对大国时代”等等说法,虽是站在不同立场和角度定位“新时代”,但都说明对于时代之变与体系之变,各国都深有体悟并开始全力应对。
与以往的国际体系不同,国家行为体和非国家行为体两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了现代的新型的国际体系,这就需要政府的治理和没有政府的治理来共同管理全球事务。
一、国际体系转型的实质和特点新旧国际体系交替,各种全球性问题凸显。
同时,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加速进行,人类相互依赖大大增强,和平、发展、合作成为各国共同的诉求。
在这种背景下,传统的“由权力界定利益”的现实主义命题失去了其当然的正当性,尽管国际政治的本质并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但各国对权力和利益的诉求进行了更多的要求。
中国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日益融入国际体系,其发展成就产生累积效应,显示为国家力量的强劲崛起,在国际上的利益面随之扩大。
综观世界,所谓国际体系转型是指在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各国特别是现有大国和新兴大国的关系处在适应性调整之中,全球化下国际体系的主体、性质、规则及其运作都将发生深刻的变化,大国关系也将展示全新的面貌。
国际体系转型的实质和特点有:1.全球化和多极化渗透到各个方面在全球化时代,国家已经不再是一个个孤独的核心,它们正在向区域或次区域共同体转换,向全球共治体系的构成体转换,与越来越具有政治、经济、文化影响力的次国家力量、跨国力量或全球力量发生密切关联。
四大国际体系转型成因及特征探究
四大国际体系转型成因及特征探究随着国际形势的快速变化,国际体系也在不断演变。
自西方国家在殖民地时代建立起世界体系后,国际体系已经经历了四次比较明显的转型。
本文将探究四大国际体系转型成因及特征。
第一次转型发生在17至18世纪间。
这个时期,欧洲国家已经成为经济和政治中心。
欧洲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市场和技术,欧洲的商品也被其他国家追捧。
这种对欧洲的依赖关系造成了这个时期国际体系的基本特征:欧洲的经济霸权。
另外,法国、英国、荷兰和西班牙成为国际贸易的主要参与者,他们的海军、贸易政策和殖民地争夺引起战争等问题,推动着国际体系不断演变。
第二次转型大约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发生。
在这个时期,欧洲列强的地位有所下降,而美国和日本的崛起则突显了国际体系的变化。
这个时期,国际关系呈现出三个特征:王国和帝国的解体、美国和日本的崛起和世界经济的全球化。
此外,第二次转型也标志着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的结束。
第三次转型发生在二战后。
在这个时期,美国成为了世界上除苏联以外的唯一超级大国。
美国带领西方国家在国际政治和经济领域占据绝对优势,呈现出一极主义的国际体系特征。
第三次转型的影响也在欧洲格局的变化中体现,欧洲经济的重心从英国转移到了德法等欧洲大陆国家,欧洲联盟逐渐形成。
第四次转型是当今国际体系的转型。
在这个时期,西方国家的霸权已经丧失,但仍然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和地区。
此外,新兴经济体和亚洲国家、非洲国家、中东地区等国家开始崛起,在国际政治和经济领域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全球化、民族主义、恐怖主义等问题也成为了当前国际体系的重要特征。
总体而言,国际体系的四次转型都是由历史形势和国际政治经济力量变化而产生的。
每一次转型都给世界带来了重大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变革,同时也伴随着一系列新的问题和挑战。
因此,只有不断适应国际形势,积极面对挑战和变化,才能发展壮大。
世界体系理论下的社会转型特点
沃勒斯坦世界体系理论下的社会转型特点比较研究一、其他相关理论体系社会转型问题一直是社会科学的研究重点,在社会转型的理论按意识形态可以分为两大类: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观,资本主义发展与转型。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观强调的是阶级斗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演变等,而资本主义发展与社会转型理论发展至今有多种理论流派:波兰尼的工业化大转型理论、现代化理论、依附性发展理论、东亚模式和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理论。
波兰尼从欧洲文明从前工业化时代到工业化时代的大转变,以及伴随这个过程而发生的观念、意识形态、社会和经济政策上的转换的研究,通过经验分析的方法揭穿了自由市场经济的神化,他认为自发调节的市场经济从来没有真正存在过;它们的缺陷——不仅仅就它们的内在运行而言,也包括它们的后果的严重性,以至于政府干预成为必需;以及,所产生的后果是否严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变迁的速度。
波兰尼强调自由劳动力市场、自由贸易和自发调节的货币机制这三个方面在大转型中的重要关联性。
同时,波兰尼在社会转型的研究中提出了“嵌入”概念,它传达了这样一种理念,即经济并非像经济理论中说的那样是自足的,而是从属于政治、宗教和社会关系的,如果“脱嵌”——即创造一个完全自发调节的市场经济,就必须把人类与自然环境转变成纯粹的商品,而这必然会造成社会和自然环境的毁灭。
综上,波兰尼认为社会的转型是在工业化下,伴随着政府对经济的调控得以实现的。
与波兰尼的工业化大转型理论相比,现代化理论的发展可谓源远流长。
现代化理论是以西方中心主义和社会进化论为基础建构起来的理论体系,直接理论渊源于19世纪以来,伴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而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进化思想,提出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的“转型社会”理论。
现代化理论把民主化和工业化作为现代化的主要目标,在此基础上,坚持认为非西方的发展中国家也要向西方先进国家那样像经济富裕、政治稳定的社会总体过渡。
这种“普世性”的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没能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是由于其社会制度和文化传统的落后造成的,发展中国家所处的阶段是现代化国家的早期阶段,现代化国家的社会制度是发展中国家未来的社会制度,因此,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道路必定是在制度和观念上“西方化”。
2023-2024年度数字经济与驱动发展公需科目答案
【判断题】1、仿生技术是扩展人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等感觉器官以提高人们信息搜集能力的技术。
A:对B:错正确答案:B【判断题】2、数字化改进了服务业的效率。
A:对B:错正确答案:A【判断题】3、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
A:对B:错正确答案:A【判断题】4、“数据要素二十条”指出,充分保护数据来源者合法权益,推动基于知情同意或存在法定事由的数据流通使用模式,保障数据来源者享有获取或复制转移由其促成产生数据的权益。
A:对B:错正确答案:A【判断题】5、我国经济总量相当于5.2个美国。
A:对B:错正确答案:B【判断题】6、在农业生产数字化方面,我国的传统装备数字化改造成为主攻方向,无人农场初露端倪。
A:对B:错正确答案:A【判断题】7、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是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大计。
A:对B:错正确答案:A【判断题】8、职业培训机构主要任务是根据劳动力市场的需求,有针对性的承担各类职业培训任务。
A:对B:错正确答案:A【判断题】9、在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方面,仅仅是要统筹好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城市和乡村即可,不需要涉及到海洋。
A:对B:错正确答案:B【判断题】10、我国与发达国家在数据经济方面的国际合作更加密切。
A:对B:错正确答案:B【判断题】11、数据元件是通过对数据脱敏处理后,根据需要由若干相关字段形成的数据集或由数据的关联字段通过建模形成的数据特征。
A:对B:错正确答案:A【判断题】12、只有保持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才能保持国民经济总量平衡,实现国民经济良性循环。
A:对B:错正确答案:A【判断题】13、我国到2050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基础在“三农”。
A:对B:错正确答案:A【判断题】14、我国数据监管最严格,数字化治理发展较快。
A:对B:错正确答案:A【判断题】15、“数据要素二十条”指出,对各类市场主体在生产经营活动中采集加工的所有数据,市场主体享有依法依规持有、使用、获取收益的权益。
2024学年江苏省扬州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历史试题及答案
江苏省扬州中学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试题高二历史 2023.11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注意事项:1.作答第Ⅰ卷前,请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试证号等写在答题卡上并贴上条形码。
2.将选择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上(使用机读卡的用2B铅笔在机读卡上填涂),非选择题一律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卷上答题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机读卡和答题卡交监考人员。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8分。
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请将所有选择题答案填到答题卡的指定位置)1.周王打破旧式部族方国血缘界限,建立各部族混合、以周人为统治者的新型国家,过去那种一族即一国的情况不复存在。
这一局面的出现是因为A.宗法制度的衰落B.官僚统治的完善C.分封制度的推行D.血缘政治的打破2.西汉政权刚一建立,刘邦便立即恢复了秦的上计制度,并启用“明习天下图书计籍,又善用算律历”的张苍为计相。
张苍以列侯的身份居于相府,主持全国的上计工作。
由此可知,张苍当时主要负责A.协助宰相,制约君主专制B.审核各地计薄,考核官员政绩C.抑制王侯,加强中央集权D.贯彻秦制汉承,完善监察体系3.隋朝开皇十年,番禺少数民族首领王仲宣起兵抗隋。
冼夫人得知广州被困,立刻派孙子冯暄带兵援救。
之后,冼夫人不顾花甲高龄,又亲自披甲胄护卫朝廷使者裴矩巡抚当地诸州,各路豪强被慑服,接受隋朝官爵。
这表明隋朝A.加强了岭南地区各族的治理B.设置了羁縻府州缓和民族关系C.建立了完备的武装巡查制度D.得到了各族人民的拥护和认同4.“十恶不赦”的罪名经过《唐律疏议》修订,最终确定:一曰谋反,二曰谋大逆,三曰谋叛,四曰恶逆,五曰不道,六曰大不敬,七曰不孝,八曰不睦,九曰不义,十曰内乱。
这表明唐朝法律A.开启礼法结合先例B.集封建礼制之大成C.遵循轻罪重罚原则D.重在维护社会稳定5.明成祖统治时期,实行“厚往薄来”及主动对外开放开拓的政策,不断遣使外出,招徕“四夷”,形成了“四夷来朝”的盛况。
世界体系理论及其对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的启示
2021年第20卷第3期世界体系理论及其对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的启示□周峰丽【内容摘要】世界体系理论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社会现实根源、学术思想根源和分析方法根源明显,其主要标志之一是,1974年代表人物之一伊曼纽尔·沃勒斯坦出版《现代世界体系(第一卷):16世纪资本主义农业和欧洲世界经济的起源》,除沃勒斯坦的代表人物还有特里斯·霍普金斯、萨米尔·阿明、安德烈·冈德·弗兰克等。
世界体系论立足于世界历史角度,重新构筑世界秩序,主要表现在政治、经济和文明三个层面,在诸多领域产生了较为广泛的影响,而且用其描绘当今世界依然尚存合理,并对当今世界依然存在影响。
本文旨在阐述沃斯坦的世界体系论的相关思想来源及其基本内容,论证其对21世纪世界的当代理论价值以及新时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当今世界体系中的新选择、新启示。
【关键词】世界体系论;兴起根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作者简介】周峰丽(1994.3 ),女,河南信阳人,信阳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助教,硕士;研究方向:西方马克思主义一、沃斯坦的世界体系论的兴起根源(一)世界体系论的社会现实根源。
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国际体系出现第二次变动。
一方面政治上表现为欧洲殖民体系随战争的彻底解体,殖民地纷纷成为有主权的国家,美国成为继17世纪中叶的荷兰、19世纪中叶的英国之后的第三个霸权国家;另一方面经济上表现为这些独立后的发展中国家经济也不再受西方宗主国的盘剥与掠夺。
但是,此时的发展中国家首要解决的是如何在宣布独立之后真正保证政治和经济上的独立,怎么彻底走出从开始不愿意到后来不得不适应的长达几个世纪的依赖关系,这种殖民体系的瓦解并不是和长期依赖关系的非同时消失的背景之下,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和现代化问题成为西方学术界研究的焦点。
但这部分理论在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受到现实挑战,表现为多种形式:世界范围内的民族主义运动、局部地区一体化、南北差距加大等,于是在强调“区域体系”、“世界体系”为分析单位的学术氛围之下60 70年代出现了“相互依存理论”、“依附理论”、“世界体系论”。
全球化视野下的国际传播新趋势探索——评《世界体系转型与中国国际传播新趋势》
全球化视野下的国际传播新趋势探索——评《世界体系转型
与中国国际传播新趋势》
徐遐舒
【期刊名称】《传媒》
【年(卷),期】2024()8
【摘要】随着全球化发展,世界各地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而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更迭聚集世界各地话语,将不同地域的历史、生活习俗呈现出来,非西方国家的媒介体系愈加完善,在国际舆论中的影响力、传播力也随之增强。
因此,西方国家的绝对话语权日益衰落。
【总页数】1页(PI0001)
【作者】徐遐舒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42
【相关文献】
1.把握全媒体传播新趋势掌控国际传播主导权--2015年全媒体与国际传播高峰论坛综述
2.试析新环境下我国国际传播的新做法和新趋势——基于对2011-2021年中国新闻奖“国际传播”获奖作品的分析
3.新趋势、新议题、新转向:数字地缘政治视野下的国际传播格局
4.全球化视野下阐释与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的新思考
——评《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对外传播话语体系的建构》5.Sora冲击波与国际传播新秩序——智能传播下国际传播新生态、新逻辑和新趋势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现代世界体系的形成与国际关系演变
现代世界体系的形成与国际关系演变自古以来,人类社会的发展都离不开各种形式的国际关系。
然而,现代世界体系的形成与国际关系的演变却有着一定的特殊性。
这一现象与技术的发展、文化的碰撞、经济的全球化等因素密不可分。
首先,技术的发展引导了现代世界体系的形成和国际关系的变迁。
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机械化生产手段的推动下,世界变得越来越紧密相连。
航海技术的发展使得各大洲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成为可能,加剧了国家间的经济关系。
而电信、互联网等现代科技的进一步进步,则建立了全球化的沟通桥梁,使国际关系更加紧密和复杂。
技术的发展无疑是推动现代世界体系形成的关键因素之一。
其次,文化的碰撞和融合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现代世界体系的形成与国际关系的演变。
不同文化的接触与交流,既能促进理解与合作,又可能引发冲突与对立。
地理和历史条件常常决定了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而文化又是塑造国家与民族认同的关键要素。
在现代世界体系中,跨文化交流不断发展,各国之间通过文化交流与对话实现睦邻友好关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此外,经济全球化也是现代世界体系形成与国际关系演变的重要原因。
全球化给各国带来了更多的经济机遇和挑战。
国际贸易的发展,跨国公司的兴起,资本的流动性加剧等趋势,将各国经济纳入全球范围内。
经济利益的交融使得国际间的经济关系更加紧密,国家间的利益纠纷也更加突出。
面对全球化的挑战,各国必须通过合作与协商,共同应对共同问题。
国际关系的结构和格局也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发生着重大改变。
然而,现代世界体系的形成与国际关系的演变并非一帆风顺。
各大国间的利益冲突和竞争争端,不断影响着国际关系的进一步发展。
国际体系的权力结构和平衡机制,也决定了国际关系的发展方向。
世界历史上出现过诸如罗马帝国、英法德法俄等众多霸权与强权国家,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际关系的演变。
然而,在后现代社会中,传统的霸权体系正在逐渐瓦解,各国与国际组织之间的平衡越来越成为国际关系研究的重要课题。
世界体系理论与国际政治研究
世界体系理论与国际政治研究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国际政治的研究已经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其中,世界体系理论是一种被广泛认可的国际政治研究方法。
以下将对世界体系理论进行介绍并探讨它在当前国际政治研究中所具有的意义。
一、世界体系理论的起源及基本观点世界体系理论最早由美国社会学家伊曼纽尔·沃勒斯坦提出。
该理论对整个人类社会进行了全景式的分析,主要是针对社会团结的四个层次,即家庭、氏族、社群和国家,提出了以下四个标准:1. 经济标准——等级体系:社会制度的经济基础;2. 政治标准——中心力量:社会制度的政治形态;3. 军事标准——战争系统:政治形态、经济基础的军事反映;4. 文化标准——世界观:反映社会制度中人类精神层面的表现。
伊曼纽尔·沃勒斯坦在探讨国际政治的时候,将国家作为一个整体去考察,与传统视角下国际关系研究所采用的以国家作为研究对象的方法不同。
根据沃勒斯坦的说法,世界体系可以分为核心、半周边、周边三个区域,这三个区域具有不同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特征。
其中核心地位最为重要,半周边和周边的地位次之。
二、世界体系理论的意义与应用第一,世界体系理论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和分析全球化趋势。
全球化作为一个复杂的现象,往往与国际政治有着密切的关联。
世界体系理论能够帮助我们看到全球化对于核心地区、半周边和周边地区的影响是不同的。
例如,核心地区在全球化中往往处于领导地位,而周边地区则会面临很多挑战。
第二,世界体系理论能够帮助我们分析国际政治中的国家关系。
在世界体系理论的视角下,国家作为一个整体被分析,因此能够更好地理解国家之间的关系及其形成机制。
在国际政治研究中,经常将不同类型的国家进行分类,这一分类不仅能够反映出不同国家的实际地位,同时也能够帮助我们理解他们彼此之间的互动关系。
第三,世界体系理论提供了分析国际政治中冲突和合作的新框架。
在世界体系理论的视角下,国家之间的冲突和合作往往是受到其地位、领导力、军事和经济实力等各种因素的影响。
第五章 世界体系理论
27
32
第五节 世界体系论与依赖理论的 分野
• 世界体系论基本上与依赖理论无论在始创者、始 创背景、分析单位、主要概念的理解、变迁导因 、基本论点还是研究范围和政治目标等方面,都 是迥然不同的
33
第一,始创者方面的不同
• 世界体系论是沃勒斯 坦的个人杰作。它是 一套有系统的、自成 一家的理论——既无 分支也无派内争论。
30
四、小结
• 由于世界体系论过分注重和强调体系结构(即分 工体系内的三级阶层结构)和体系运行机制(即 市场机制)对各成员国内部结构和变迁所起的决 定性作用。 • 所以世界体系论者往往忽略了各成员国本身各项 因素(如制度和科技水平)的相互关系,又忽视 了各成员国本身各项因素对生产力发展和产品素 质所起的决定性作用。 • 所以,世界体系论对一些重要的社会或历史性转 折问题的研究也是空白的。
• 第一,要以全球体系和整体观念去对待和钻研历史现象。 (历史的规律性) • 第二,历史的进程是缓慢和“跨世纪、越朝代”的。(历 史的规律性)
13
四、小结
• 世界体系论吸收了社会学的“阶级体系”和“分析单位 ”两个重要概念。 • 与此同时,它又受依赖理论核心与边陲论点所影响。
• 不过,沃勒斯坦并没有受到上述两个学派的束缚,反而 超越了他们的论点。 • 而沃勒斯坦之所以能够突破社会学和依赖理论的束缚, 就是得力于布罗代尔所提倡的历史整体性和规律性的观 14 念。
四大国际体系转型成因及特征探究
四大国际体系转型成因及特征探究随着国际形势和全球经济的变化,世界上出现了四大国际体系的转型,其中包括:西方体系、社会主义体系、后冷战体系和全球化体系。
本文将从转型的成因和特征两个方面进行探究。
一、成因1.国际形势的变化:随着二战后国际形势的变化,美国成为了全球经济和军事强国,西方体系得以形成;而苏联及其盟友则形成了社会主义体系。
2.技术革命的影响:20世纪80年代后期,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革命,加速了全球化体系的形成。
3.制度变革的影响:社会主义体系的解体和后冷战体系的建立,表明各国民主化和市场化的趋势加剧。
二、特征1.西方体系:西方体系以美国为中心,泛大西洋地区、欧洲共同体及其盟友为主要成员。
其特征是一体化、建制化和民主化,其国家通过经济和军事手段在全球范围内维护国家利益。
2.社会主义体系:社会主义体系以苏联为中心,东欧和亚洲一些共产主义国家为主要成员。
其特征是计划经济、国有化和政治集中。
但计划经济的低效率和效益低下,导致了社会主义体系的崩溃。
3.后冷战体系:后冷战体系由美国和苏联等大国主导,以经济全球化为主导。
其特征是经济全球化、市场化和去政治化。
国家利益之间的竞争逐渐变成了市场竞争,市场原则渐渐成为了世界政治的主导。
4.全球化体系:全球化体系是建立在后冷战体系基础上的体系。
其特征是强化了经济全球化、信息全球化和文化全球化等方面的特点。
国家之间的关系更具有多边性,主权国家的地位相对较弱,世界经济和政治的影响越来越具有全球性。
三、结论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和全球化的加速,四大国际体系之间的转型和交替已成为时代的特征。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不同体系的出现都是国家利益、科技革命和制度变革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在未来的发展中,各国更需在共同合作中,逐渐加强经济文化合作交流,以建立更加和谐稳定的世界体系。
“现代世界体系”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The Theory of "Modern World System" and Its
Contemporary Value
作者: 江洋
作者机构: 中央编译局比较政治与经济研究中心,北京100032
出版物刊名: 南京政治学院学报
页码: 73-77页
主题词: “现代世界体系”理论;缘起;内容;价值
摘要:现代世界体系理论涵盖的内容包括以“世界体系”为分析单位;世界体系是一个历史体系;现代世界体系是一个不平等体系;现代世界体系是一个动态体系。
沃勒斯坦的“现代世界体系”理论在美国社会学领域乃至国际社会学领域产生了重大影响。
这一理论通过强调世界的背景、辩证的视角和历史的分析,为人们正确认识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问题提供了新思路。
世界体系理论给国际关系研究带来的几点启示
作者: 何宛昱
作者机构: 牡丹江师范学院历史系,黑龙江牡丹江157011
出版物刊名: 前沿
页码: 23-24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14期
主题词: 沃勒斯坦 世界体系分析 国际关系
摘要:世界体系分析作为一种挑战传统范式的理论,对国际关系研究的影响是深刻的,它迫使人们重新思考国际关系研究的一些基本概念及方法,虽然存在争论,但是这些概念曾经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主导国际关系研究。
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理论拓宽了国际关系研究的领域,世界体系理论的分析单位“世界体系”可以作为国际关系研究中合适的分析框架,沃氏对于现代国家主权的分析挑战了主流国际关系理论中的主权概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世界体系理论解读国际体系转型
[内容提要]参照沃勒斯坦三种优势的观点,霸权国家优势的全面转移和重新聚集可被视为国际体系转型的经济标志,也可能是今后国际体系和平转型的标尺之一。
目前美国仍然是处于中心区的唯一超级大国,三种优势总体上继续存在,但均有不同程度的削弱。
霸权国家当前在经济上已经是一个多国融合体,中心与半边缘国家在经济上的分工已经高度结构化。
与过去经济与地域分割的时代不同,今后不太可能再让一个国家独享所有的优势,全球化理论对冷战后、特别是“9·11”后的国际体系转型具有较典型的解释意义,因为全球性形成的挑战、危机和危险一定程度上已经超越了传统的国家间的安全威胁与地缘竞争战略的重要性。
国际体系转型
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理论试图用中心边缘依附关系、世界劳动分工和阶级冲突等变量来分析世界体系的历史演变,其核心是,世界经济和劳动分工将世界分成三个地带:中心支配地区、处于依附地位的外围-半边缘地区和边缘地区。
它们相互影响,并作为一个一体化的整体发挥作用,在资本主义的全球扩张时发挥整体功能,不断把外围地区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不断汲取它们的经济盈余并使之边缘化。
中心和边缘的不等价交换保证了资本主义的运行和资本的积累,使中心地区的资本积累和经济发展更快,外围地区的经济和政治更不发达。
国际贸易和投资的相互影响是世界经济的基本机制,是由单一的资本主义的世界分工所决定的。
世界经济就是地位不平等的许多国家组成的一种国际结构,这种结构维持国际分工,促使先进资本主义国家的资本积累和其余国家的落后和不发达的周而复始。
但是,他也认为国家经济地位、国家经济地位的地理分布是可变的。
中心和边缘地区的变化实际上就是国际力量组合的变化,是国际体系的转型。
沃勒斯坦还提出霸权国通常具有三种优势(农业-工业、商业和金融,一旦这种优势流失,就表明中心地位的转移。
沃勒斯坦强调的世界体系实际上就是资本主义经济体系,而以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为代表的国际体系也基本上是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同步发展的。
过去霸权的兴衰仅仅是国际体系的转换,而不是世界体系的转型。
当今的民族主权国家体系与资本主义生产体系密切相连,世界经济作为外在条件决定国际体系的产生,同时国际政治体制又是资本主义存在与继续生存的必要的结构性条件。
因此,我们一方面需要看到两种体系各有独立运行的主体、特征和机制;另一方面,国家的权力和权势是以世界经济中的经济实力配置为内容的,所以资本主义体系内部的中心国家的变移,也就意味着国际体系发生了华尔兹所称的体系内的变化,或吉尔平定义的体系级的变更。
根据以上理论的逻辑,霸权国家的综合实力变化将是我们观察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主的国际力量结构变化的主要出发点。
以沃勒斯坦三种优势观作参照,霸权国家优势的全面转移和重新聚集可以被视为是国际体系转型的经济标志,也可能是今后国际体系和平转型的标尺之一。
目前美国仍然是处于中心区的唯一超级大国,金融、工业与商业的三种优势总体上继续存在,但是以美国次贷危机和华尔街主要投资银行纷纷破产为导火索的西方金融危机的爆发,表明美国已无法再通过无限发行国际通用的储备货币(美元和增量虚拟资本(金融衍生产品的方法来维系其入不敷出的经济体系和延续其超比例极度消费世界资源的生活模式。
美元的强势地位已经摇摇欲坠,持有美元、美元计价证券、票据和美国国债的亚洲国家已经失去对美元的信心。
随着边缘和半边缘地区的中国、印度、俄罗斯、巴西、南非等国经济的复兴和高速增长,美国的实力显然已不足以继续支撑一种自由的国际经济秩序。
从世界经济与国际政治的综合角度看,中心支配地区和外围地区正以一个一体化的形式发挥作用,一种新的权力与利益配置结构将逐步形成。
同样从中心与边缘的理论看,中国力量的崛起已经触发了大国之间的战略竞争,引起美国
战略上的焦虑。
中国一方面在建构新的中心;与周边国家建立睦邻、安邻和富邻关系,削弱美国的主导性和双边军事联盟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在逐步渗入西方的中心地区-心理战略空间和传统的势力范围:在拉美、非洲和美国国内进行经济与资源的拓展与布局。
当然美国的局部与渐进的衰落并不表明以资本主义劳动分工体系为
核心的西方中心的整体坍塌,而是中心呈现扁平性的跨地缘延伸与扩展,使原中心多元化和混合化。
首先是欧盟的影响上升。
欧盟是世界上最大且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区域性组织,其政治与经济一体化水平已接近超国家的标准,国内生产总值目前已达14万亿美元,超过美国列世界第一。
其次是日本正在谋求以“普通大国”诉求作为掩护的政治大国地位。
日本采取包括修改和平宪法、清算冷战时各种对其制约的法律设置、强调国家利益和独立拥有更多的军事力量、争取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位置、扩大在世界不同战略地区的影响等措施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三是俄罗斯迅速复兴,在国际体系中的力量与影响不可小觑。
俄是当今世界唯一能与美抗衡的国家,近年来针对美国和西方国家不断挤压其战略空间,在外交上对美采取强硬立场,在其认为极其重要的战略利益领域与西方国家较量,谋求恢复世界大国地位。
四是新兴国家的影响正在上升。
根据高盛公司预测,“金砖四国”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的经济总量在未来40年内将超过七个工业化国家中的六个(除加拿大。
伴随着中心区与边缘区的互动和相互依赖性的加强,非国家和非经济类的多元力量也借着全球化的载体而迅猛崛起。
在这种正在萌芽的结构中,不同文明体的交流、合作、竞争与碰撞已经成为转型中国际体系的一个新现象,软权力和文明的多元形态可能会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多元化的发展。
解析当今的世界经济,可以把核心地区与边缘地区的“不等价交换”作为根本点之一来进行考察。
但是,对国际体系的考察仅仅看南北关系的对立性显然是不够的,它同时需要考察在全球化过程中两者的融合性、交互性与依赖性。
今后国际体系转型会是一个什么方向,还有待进一步观察,但更多可能是多中心并存。
传统上观察国际体系的转型主要以下述要素作为衡量指标:霸权国是否走向周期性衰落,是否有可以替代它的新兴国家;霸权国与新兴国或其他挑战国是否通过霸权战争来重新调整国际秩序中的领土、体系规则、经济利益与支配性权力的不平衡;大国力量关系是否从单极霸权转化为两极,或由两极转化为多极。
但从冷战后、特别是“9·11”与“9·15”(金融海啸后的形势看,上述衡量指标显然是不充分和不全面
的。
主要是现在的“美利坚治下的和平”很大程度上不同于“不列颠治下的和平”,美
国的霸权是在全球化环境和世界经济复合式相互依赖的格局中嵌入式生存与调节性发展的。
换言之,美国的霸权已经不是单纯美国绝对垄断和独享的权力,它是各主要国家共同支撑和不对称局部共享的世界化的霸权。
世界各国要保证其持续性发展,就需要一个稳定的经济和金融国际体系,就不得不继续在已经设定的世界经济要素全球性配置与国际劳动分工体制中盯住自己相对的弱势位置与担当链环的功能。
国际秩序如果产生多极化和多中心,它也不会是传统意义上的大国权力高度竞争与交替制衡的格局,而是以局部竞争和总体协调与治理为特征的新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