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发民智教育救国

合集下载

梁启超的教育思想及实践

梁启超的教育思想及实践

一、梁启超的教育思想1. 教育救国论梁启超认为,中国之所以落后,根源在于教育。

他提出“教育救国”的口号,强调教育对于国家、民族的重要性。

他认为,教育是培养人才、传承文明、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手段。

2. 德育为先梁启超主张德育为先,强调道德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

他认为,道德教育是教育的灵魂,只有具备了高尚的道德品质,才能成为有用之才。

他提倡“以德育人”,强调教师要以身作则,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

3. 知识与能力并重梁启超主张知识与能力并重,认为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

他提倡“学以致用”,强调教育要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 开放教育梁启超主张开放教育,认为教育要面向世界,吸收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他提倡“中西合璧”,主张借鉴西方教育制度,改革我国教育体制。

5. 个性发展梁启超主张尊重学生的个性,认为教育要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激发学生的潜能。

他提倡“因材施教”,强调教育要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培养学生的特长。

二、梁启超的教育实践1. 创办新式学堂梁启超积极投身教育事业,创办了多所新式学堂,如清华学堂、南开中学等。

这些学堂以西方教育制度为蓝本,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和道德品质。

2. 推动教育改革梁启超积极参与教育改革,提出了许多具有前瞻性的教育主张。

他主张改革科举制度,推行新式教育,使教育更加贴近社会需求。

3. 撰写教育著作梁启超撰写了大量的教育著作,如《中国教育史》、《教育杂论》等,为我国教育理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4. 培养人才梁启超注重人才培养,他创办的学堂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为我国近代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梁启超教育思想及实践的启示1. 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梁启超的教育思想及实践表明,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

只有重视教育,培养出大批优秀人才,才能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

2. 德育为先,全面发展梁启超的教育思想强调德育为先,全面发展。

在教育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同时关注学生的知识、能力和个性发展。

引领教育救国潮流 构建国民教育体系--评《科教兴国先驱教育家张謇》

引领教育救国潮流 构建国民教育体系--评《科教兴国先驱教育家张謇》

引领教育救国潮流构建国民教育体系—评《科教兴国先驱教育家张謇》✓文I曹炳生在当下的“张謇热”中,能拜读程斯辉教授与刘 光侠著的《科教兴国先驱教育家张謇》一书,是一件 快事。

张謇,字季直,晚号啬庵,江苏南通人。

中国近 代著名的爱国实业家、教育家、政治家和慈善家。

张 謇于1853年7月1日出生在海门常乐镇。

自幼勤奋好 学,】6岁入泮,1894年高中甲午恩科状元,授翰林院 修撰。

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张謇积极主张以战求和。

1895年,张謇在南通唐家闸筹办大生纱厂。

在之后的 三十年时间中,张謇面对民族危机深重、东西方文明 激烈碰撞、中国社会新陈代谢最为激烈的“三千年未 有之大变局”,引领了近代中国“实业救国”“教育救 国”“地方自治”三大进步潮流,成为一名伟大的爱国 主义者。

1926年8月24日,张謇病逝于南通濠南别业。

面对不朽的张謇,胡适先生在九十年前就说过:“这样的一个人,是值得一部以至于许多部详细传记 的。

”但是,到《科教兴国先驱教育家张謇》出版之 前,全面研究张謇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的专门著作,海峡两岸仅有两部,一是瞿立鹤著《张謇的教育思 想》,台湾学生书局1976年出版;二是张兰馨著《张 謇教育思想研究》。

两部著作虽各有所长,但囿于时 代局限,都未能完整准确地呈现作为一名大教育家的 张謇与众不同的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

《科教兴国先 驱教育家张謇》一书则在深人研读张謇关于教育的第 一手资料和借鉴已有的关于张謇教育实践与教育思 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张謇成长、成才、成功、投 身教育事业,如何成为近代著名的教育实践家、教育思想家之过程为经,以:张謇对传统教育及科举的分析与批判、教育与经济丨I nn)之关系的主张,以及他在丨*||m 师范教育、普通教育、职-------------------业教育、社会教育、高等i教育、女子教育、军事教:I:育、特殊教育、家庭教育:等方面的实绩与思想为讳,再现了作为教育家的张謇的生动形象,使读者尤 其是广大教育工作者清晰地了解到,作为教育家的张 謇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究竟有怎样的建树与地位,我 们又能从张謇的教育遗产中汲取什么营养,弘扬什么 精神。

教育救国的感悟心得体会

教育救国的感悟心得体会

自古以来,教育被视为立国之本,强国之基。

在历史的长河中,无数仁人志士为国家的繁荣富强、民族的振兴而努力奋斗,其中,教育救国的理念深入人心。

在我国,教育救国的道路历经曲折,然而,正是这一理念引领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拼搏。

在此,我结合自己的学习与生活,谈谈对教育救国的感悟心得体会。

一、教育救国的历史传承回顾历史,教育救国的理念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承。

从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到唐宋时期“科举制度”的推行,再到近现代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教育始终是推动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重要力量。

特别是在民族危亡之际,教育救国的理念更是成为无数仁人志士挽救国家命运的利器。

1. 民族危亡时期的教育救国在近代,我国遭受列强的侵略,民族危亡。

面对这一严峻形势,许多有识之士意识到,教育是救国之本。

他们主张兴办新式教育,培养具有民族意识、科学精神的人才,以振兴国家。

如戊戌变法时期的康有为、梁启超,辛亥革命时期的孙中山等,他们都把教育视为救国之道。

2. 新中国成立后的教育救国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教育事业,把教育救国的理念贯彻到国家发展的各个方面。

在“教育大革命”中,我国成功实现了教育普及,为国家的繁荣富强奠定了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大的人才支持。

二、教育救国的现实意义在新时代,教育救国的理念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以下从三个方面阐述教育救国的现实意义:1. 提升国民素质,助力国家发展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途径。

一个国家的繁荣富强离不开高素质的人才。

在我国,教育救国的理念要求我们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只有这样,才能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

2. 促进社会公平,缩小城乡差距教育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保障。

在我国,教育救国的理念要求我们努力缩小城乡、区域、校际之间的教育差距,让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陈嘉庚的办学故事

陈嘉庚的办学故事

陈嘉庚的办学故事陈嘉庚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著名的实业家,也是一位毕生热诚办教育的教育事业家、名副其实的教育家。

他一生生活俭朴,但兴学育才则竭尽全力,十分热心。

他办学时间之长,规模之大,毅力之坚,为中国及世界所罕见。

陈嘉庚说:“民智不开,民心不齐,启迪民智,有助于革命,有助于救国,其理甚明。

教育是千秋万代的事业,是提高国民文化水平的根本措施,不管什么时候都需要。

”本着上述办学目的和动机,他不惜倾资办学。

1913年,陈嘉庚在家乡集美创办小学,以后陆续办起师范、中学、水产、航海、商业、农林等校共十所;另设幼稚园、医院、图书馆、科学馆、教育推广部,统称“集美学校”;此外,资助闽省各地中小学70余所,并提供办学方面的指导。

1923年孙中山大元帅大本营批准“承认集美为中国永久和平学村”,“集美学村”之名就是由此而来。

规模这样宏大,体系这样完整的“学校”,全国还找不到第二个。

1921年陈嘉庚认捐开办费100万元,常年费分12年付款共300万元,创办了厦门大学,设有文、理、法、商、教育,五院17个系,这是一所华侨创办的唯一大学,也是全国唯一独资创办的大学,于1921年4月6日开学,陈嘉庚独力维持了16年。

后来世界经济不景气严重打击华侨企业,陈嘉庚面对艰难境遇,态度仍很坚定地说:“宁可变卖大厦,也要支持厦大”。

他把自己三座大厦卖了,作为维持厦大的经费。

陈嘉庚在解放后,不余己力,扩建集美学校和厦门大学,亲自指挥工程进展,检查工程质量,群众称他为“超级总工程师”。

筹措校费陈嘉庚倾资兴学,他希望有志之士,闻风继起,振我中华,故虽企业收盘,仍多方筹措校费,艰苦支撑,百折不挠,估计他一生用于办学的款项,约达美金一亿元以上。

在他的倡导下,许多华侨纷纷捐资兴学,蔚然成风,影响极为深远。

陈嘉庚不仅是一个教育事业家,而且不愧为一个教育家。

在长期办学的实践中,形成了他的教育思想:第一、他提倡女子教育,反对重男轻女。

大力倡办女子学校,让女子能上学,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开了风气之先,是难能可贵的;第二、强调优待贫寒子弟,奖励师范生。

张元济的编辑思想

张元济的编辑思想

张元济的编辑思想李艳张元济(1867~1959),字筱斋,号菊生,浙江海盐人。

早年中进士,点翰林,激于时势,抨击时弊,参与戊戌变法。

维新失败后被革职。

1901年,张元济加入商务印书馆,历任编译所所长、经理、监理、董事长等职。

他主张教育救国,启迪民智,苦心孤诣,矢志不移。

在他的主持下,商务印书馆由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印刷所发展成为中国近现代史上历史最久、影响最大的文化事业机构。

张元济在中国出版事业和文化事业上都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地位。

张元济是中国近代史上的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但首先是一位编辑家。

他毕生的事业,是建立在他策划、编辑、出版的一部部教材、典籍、译著等基础之上的。

正是这些作品影响了中国几代人,促进了中国文化的新陈代谢。

张元济的编辑思想,值得我们当代人思考和借鉴。

编辑的宗旨——普及教育,开启民智张元济对编辑功能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入的过程。

19世纪末20世纪初正是中国国势衰弱、风云激荡之时。

一批有志之士纷纷通过组建社团,希图借开启民智来寻求治国的良方。

张元济在参与戊戌变法时,便树立了昌明教育、开启民智的理想,举办“健社”、“西学堂”,后任职于南洋公学堂。

但在腐败的旧中国,这种通过政治途径进行改良的理想,没有最终实现的可能。

1901年10月5日,他致信盛宣怀:“国家之政治,全随国民之意想而成。

今中国民智过卑,无论如何措施,终难骤臻上理。

国民教育之首,就是尽人皆学,所学也无须高深,但求能知处今世界不可不知之事,便可立于地球之上,否则岂有不为人奴,不能消灭者也……中国号称四万万人,其受教育者度不过四十万人,是才得千分之一耳。

且此四十万人者,亦不过能背诵四书五经,能写几句八股八韵而已,于今世界所应知之事茫然无知也。

”“盖出版之事可以提携多数国民,似比教育少数英才为要。

”于是张元济选择了商务印书馆,通过编辑出版这条更为实际的道路来实现他的智民之举。

通过对编辑文化功能的认识,张元济确立了他的编辑宗旨,即“以扶助教育为己任”。

嘉庚精神征文精华12篇

嘉庚精神征文精华12篇

嘉庚精神征文精华12篇嘉庚精神征文1“国家之富强,全在于国民,国民之发展,全在于教育,教育是立国之本。

”“民智不开,民心不齐,启迪民智,有助于革命,有助于救国,其理甚明。

教育是千秋万代的事业,是提高国民文化水平的根本措施,不管什么时候都需要。

”“畏惧失败,才是可耻。

”这几句话都出自著名的华侨爱国领袖陈嘉庚先生之口,令人肃然起敬。

陈嘉庚先生是著名的爱国华侨领袖、企业家、教育家、慈善家、社会活动家,厦门大学、集美中学、翔安一中、集美学村、翔安同民医院等,都是由他创办的。

他的故乡在美丽的集美。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他带头捐款,还组织各类活动,大大地支援了中国国内的抗日力量。

陈嘉庚先生不仅是著名的'爱国者、实业家,还是一位教育家。

民国3年3月创办集美高初两等学校,此后又相继创办女子小学、师范中学等,并逐步发展。

他被毛主席誉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又被人们亲切地称为“校主”。

相信我们对“诚毅”二字并不陌生,因为它既是集美学校的校训,也是嘉庚精神的体现。

诚毅就是“以诚待人,以毅处事”。

陈嘉庚先生曾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它——嘉庚路145号是陈嘉庚先生故居。

他的故居是两层小楼,里边陈列着他的生活用具。

一排陈列橱有他从南洋带回来的一把布伞,已经用了十几年。

家人说那伞不像样了,要给他更换,他说:“不像样不要紧,能用就行了。

”他还有一只破瓷杯做的烛台,家人建议他买一只新的,他不肯,就说:“该用的钱几千几万都得花,不该用钱的一分也不能浪费。

”家人只好不再说。

当我第一次看这篇故事时,心里不由得一颤:陈嘉庚先生即使拥有过亿的财富,生活也这么简朴,连生活中的一些小物品都舍不得换,这与他倾资助学的反差太大了!后来,我才意识到了勤俭节约的重要性。

我们平时都是那么的喜新厌旧,这些在我们的生活中,早已成为习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勤俭节约”都渐渐离我们远去。

就连国家的成败都是由勤俭决定的,更何况我们小学生呢?陈嘉庚先生以行动告诉了我们生活中要勤俭节约,这是每个人都应该做到的。

论梁启超的教育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论梁启超的教育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关键 词:粱启超 ;教育思想; 当代启示
民族危 机孕育 了梁启 超教 育思 想 的产 生 ,作为 中国近代教育先驱之一 的梁启超 , 在 面临 国家衰落 ,民族 危亡 的时代 背景 之 下 ,使其充分的认识 到,在半殖 民地半封 建 社会 的中国, 要实现 民族 的独立 ,就必须 开 启 民智 ,倡导教育救 国、教育兴国 , 改革 现 行 的不合理 的教育制度 , 要 提倡 实现教育 国 民的普及化 , 树立起全 民学 习的意识 , 尤其 还提 出了要实现教育的平 等,主张妇女教 育 的重要性等重要教育理念 , 对于我们 当代 所 提倡 的教育兴国 、 强 国,以及大化的教育理 念都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
女子教育 ,创办女子学堂 。
大繁荣 、大发展 。 2 . 梁启 超 的教 育 思想还 蕴含 着男 女平 等 、妇女解放的色彩 , 这就打破了传统家庭 伦 常中男尊女卑 的不平等格局 , 对于当代 构 建 和谐 的家庭具有重要 的启示作用。当前 。 男女平等作 为家庭美德 的重要因素, 是一项 基本 的道德规范 , 并且从法律层面上得 到了 保 障,我 国宪法 明确规定 “ 中华人民共 和国 妇女在政治 的、经济的 、文化 的、社会的和 家 庭 的生活 等各个 方面享 有同男 子平等 的 权 利” ,男女平 等已经演变为我 国的一项基 本 国策。在家庭生活中 , 夫妻关系的男尊女 卑, 子女问题的重男轻女等落后的道德 观念 逐渐 没落 ,取而代 之的是夫妻双方在权利 、 义 务上 的平 等 以及 对待子 女问题 的一视 同 仁。 总之 , 梁启超 的教育思想丰富而广泛 。 他不仅 以其 维新变法活动 的政治家、思想 家
大的影响。

梁 启超 的教育 思想
1 . 开启 民智 ,倡导教育救 国、兴 国的理

梁启超的教育思想述论

梁启超的教育思想述论

梁启超的教育思想述论摘要:面对国势衰落、民族危亡的形势,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时代的梁启超,充分认识到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倡导教育救国、教育兴国,主张废科举、改革封建教育制度,主张建立近代学校教育制度,高度重视师范教育与女子教育。

同时,梁启超突破了洋务教育人才观的思想局限,提出了培养具有近代政治意识和道德品质“新国民”的教育目标。

梁启超在中国近代教育制度的建立和教育思想的发展过程中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

一、教育救国、教育兴国梁启超生活在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年代。

他带着拯救国家民族危亡的强烈责任感去研究中外民族兴衰史,他发现国家兴亡与民众素质高低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因此,他提出了教育救国、教育兴国的主张。

他多次指出:“夫教育为立国之根本”,“今日为中国前途计,莫亟于教育。

”[1] 在《学校总论》中,他指出:“世界之运,由乱而进于平。

胜败之原,由力而趋于智。

故言自强于今日,以开民智为第一义。

……智恶乎开?开于学!学恶乎立?立于教!” [2]梁启超把“育人才”、“开学校”和“变科举”都看做是“开民智”即提高人民文化教育水平的主要手段,认为它们是实行维新变法的根本所在。

所以,在《论变法不知本原之害》中,他就指出:“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

”[2]总之,在梁启超看来,只有变法,改科举,兴学校,育人才,才能开民智,使国家富强,摆脱民族危机。

二、废科举、改革封建教育制度;兴学校、建立近代教育制度梁启超是一名举人,本是科举制度的受益者,但同时也遭受过科举制度的磨难,对科举制度的陋习和烦琐的程式有着深刻的感受,亦深刻认识到科举制度与社会发展的矛盾。

他指出:“八股取士,为中国锢蔽文明之一大根源,行之千年,使学者坠聪塞明,不识古今,不知五洲,其蔽皆由此。

”[2] 因此,他极力主张变革科举,说:“欲兴学校,养人才,以强中国,惟变科举为第一义。

”[2] 同时,他在《公车上书请变通科举折》中,他列举八股取士的危害,他说:“科举之试以诗文楷法取士,学非所用,用非所学” [3],梁启超不仅要求改革科举,还提出了具体的改革方案:即“合科举于学校”;“多设诸科,与今日帖括一科并行”;“一仍今日取士之法,而略变其取士之具。

教育救国思潮

教育救国思潮

教育救国思潮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迫使腐朽无能的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近代中国社会已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之深渊。

面对列强的疯狂侵凌和清政府的衰败无能,中华民族的爱国热情再度高涨。

席卷全国的义和团运动给清政府与帝国主义列强以同样沉重的打击。

迫于舆论,奄奄一息的清政府无可奈何地实行所谓的“维新新政”,改革教育亦成为“新政”的主要内容之一。

教育改革的推行亦维教育救国思想再度兴起以良好的契机。

教育救国论者们又重新活跃在社会舞台上,开始大力鼓吹“启民智,兴学堂”,鼓吹国民教育,宣扬教育救国思想。

宣传教育救国思想,投身教育,培育人才似乎是潮流所趋。

许多戊戌维新时期的教育救国论者们在原有的思想主张的基础上更加努力地宣传教育救国思想。

梁启超等人认为戊戌维新失败的原因就在于人才缺乏,民智未开。

亦有人鉴于变法之喋血后果,意味到朝廷之腐败,亦投身教育,兴学育人以救国自强。

众多报刊杂志推波助澜,积极宣传教育救国思想。

“人无教育,就不能自立,国无教育,就不能自强。

”“国家的强弱全在教育的兴废,天下世界,从来没有教育废了,国家会强的;教育兴了的,国家会弱的。

”甚至,一些革命刊物亦默认教育救国之主张。

《白话》杂志就登载文章论证“救中国的衰弱必以教育为急务。

”很多仁人志士都认为:“中国尚有一丝希望,全在振兴教育。

”霎时间,教育救国思想声浪高涨,“智争学战”成为普遍的呼声。

众多有识之士莫不将振兴学务,发展教育,培育人才为救国保种的唯一途径,为实现他们的救国理想而奔走呼号。

《辛丑条约》的签订,给外国殖民者的文化侵略大开方便之门。

借助传教士的传教活动,帝国主义殖民者推广其殖民统治和殖民思想。

教会学校亦不是陌生事物了。

各帝国主义列强竟先效仿,在各自势力范围和租借地创办教会学校,传播奴役殖民地人民的宗教精神。

帝国主义的宗教活动给人民群众带来巨大的伤害,激起了各地群众的强烈反抗。

早在义和团运动初期,各地反抗教会的“教案”时有发生。

教育救国为主题的论述

教育救国为主题的论述

教育救国为主题的论述教育救国引言教育是国家的未来,也是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础。

一句“教育救国”准确概括了教育对国家的重要性。

本文旨在论述教育救国的重要性,并提出实施教育救国的方案及措施。

为了使全体国民充分认识到教育救国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此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教育对国家的影响教育是培养国民的意识,素质和能力的过程。

一个国家的教育水平直接决定了国民素质的高低和国家的发展程度。

因此,教育对国家的影响是全方位的、深入的。

首先,教育可以提高国民素质。

通过系统的学习和培养,人们可以获得知识、技能和思维能力,从而增加个人的竞争力和对社会的贡献。

当大部分公民接受良好的教育时,整个国家的素质水平将会大幅提高,从而为国家的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其次,教育可以培养国民的公民意识。

教育不仅仅是学科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培养公民意识,塑造国民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只有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的国民才能保持社会稳定,积极参与公共事务,为国家的建设贡献力量。

再次,教育可以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是国家发展的重要驱动力,而教育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环节。

只有经过创新教育,培养出具备创造力和创业精神的人才,才能推动国家的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

二、当前我国教育面临的问题尽管教育的重要性得到广泛的认可,但目前我国教育仍面临许多问题,如教育资源不均衡,教育质量不高,教育体制僵化等。

首先,教育资源不均衡。

在我国的教育体制下,一些地区的教育资源更为充沛,而一些贫困地区的教育资源匮乏。

这导致了城乡教育的差距,以及贫富地区教育发展的不平衡,给国家的发展带来了隐患。

其次,教育质量不高。

虽然我国的教育已经取得长足发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对学生单纯的记忆考试,削弱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同时,教师队伍存在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一些地区的教师素质和教学能力仍有待提高。

第三,教育体制僵化。

教育体制的僵化导致了教育方法和内容的相对单一,无法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变化。

从“启发民智”到“合于国情”:晚清民国时期儿童图书馆学思想的萌发和演进

从“启发民智”到“合于国情”:晚清民国时期儿童图书馆学思想的萌发和演进

! !"#$%&'()*+,-./0123,456)789:#;<=>?"#$$%"&'(@AB./CDE))*++,'-@=>FGH,I 2345'),)'%,#%"'J6789:KLMB789:2;<;=1>?&@A?&>#方仪力从%启发民智-到%合于国情-$晚清民国时期儿童图书馆学思想的萌发和演进/0图书与情报#12$

!"!# 年第 $ 期
科 举 制 度 的 废 止 ! 西 学 以 " 混 混 之 势 # $%%进 入 中 国 ! 以 经学为中心建立的思想体系已无法满足社会的知识 创新!&古胜于今#或&一治一乱#的历史循环论很快 被国人所扬弃' 明末以来通过翻译引介的新书籍!业 已传播了农(商(工(法(医等各领域新思想和新学 说!并逐渐激发出"开眼看世界)的愿望!国人对天下 的认识也因新书的传播发生了质的改变' 如王国维 所总结的!"自三代至于近世!道出于一而已' 泰西通 商以后!西学西政之书输入中国!于是修身齐家治国 平天下之道乃出于二' )$!%以严复译*天演论+为例!该 书所提出的&天演)思想深刻影响了近代中国' 不仅 奏折和报刊上频繁出现&优胜劣汰)&物竞天择)等 经由&天演)衍生的概念!民智也因*天演论+的翻译 为之一开!世人逐渐认识到开民智(新民德和鼓民力 三位一体的&力本位)思想!甚或是贩夫走卒引车卖 浆之人也能借用&生存)&竞争)&淘汰)等新名词谈论 日常生活' 西学思想经由翻译引入中国后!传播速度 之快!需求之大!由此可见一斑' 依靠书籍所发挥的 社会效应由此引发了社会的持续关注' 对当时的士 人而言!西方的&富强)主要源自其发达的&格致之 学)!引介&格致之学)!广置图书 !扩 大 国 民 见 闻 不 啻为开启民智的有效方法' 因此!戊戌前后!大量士 人主张清廷效仿泰西!开启书藏!建立书阁' 士人的 呼吁推进了藏书楼建设' 李瑞棻在光绪二十二年所 呈*请推广学校折+明确了改革藏书制度与民智开 启之间的紧密关系' 即若赋予人人入藏书楼读书 的 权 利 ! 则 成 学 者众,&妥定章程!许人入楼观书!由 地方择好学解事之人!经理其事!如此则向之无书可 读者!皆得以自勉于学!无为弃材矣')$#%广开民智在成 为全社会认同的救国之路后!各地增设了大量藏书 楼!&载宣统二年-%&%" 年.各省一律开办图书馆' #$'% &广集中西要籍!以供士林流览而广天下风气' #$$%

浅谈梁启超的教育思想

浅谈梁启超的教育思想

浅谈梁启超的教育思想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史上闻名的政治活动家,学术文化史专家,同时又是一位思想家。

尤其是其教育思想,形成了一套完备的理论体系,对近代中国教育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本文通过对其著作《变法通议》和《梁启超家书》中有关内容的分析,对梁启超的教育思想进行阐释。

一、教育救国思想在长期的实践中,梁启超渐渐熟悉到教育在国家生存和进展过程中的重要性。

在《变法通议》的《学校总论》、《论科举》、《论师范》、《论女学》、《论幼学》等篇章中,教育救国思想凸显。

(一)否定旧的教育制度,提倡变革科举制度《学校总论》中,他指出政府将诗赋等作为学堂教授的内容,压抑了人民的思想,学校无法培育大量有真才实学的人。

同时分析了兴办学校的重要性:“亡而存之,废而举之,愚而智之,弱而强之,条理万端,皆归本于学校。

”[1](P40)中国必需进展自己的教育,要开民智。

对士、农、工、商、兵各阶层广设学校,进行职业教育。

同时谈到了教育经费的问题,要在教育上投入资金。

《论科举》中,他认为变科举是兴学校的前提:“故欲兴学校,养人才,以强中国,惟变科举为第一义。

”[1](P60)(二)提出设立师范教育他这样论述老师的重要性:“故夫师也者,学子之根核也。

师道不立,而欲学术之能善,是犹种稂莠而求稻苗,未有能获者也。

”[1](P81-P82)那么师范学校怎样进展呢?他认为可以让师范学堂同学担当学校堂老师,用学校堂教学的效果检验师范学堂教学效果。

他的这种提倡不仅有利于提高师范学堂同学的理论水平和实践阅历,而且有利于提高我国教育的整体水平。

(三)较早关注妇女权利他认为外国强大的缘由之一就是重视女子教育,《论女学》中他谈到:“居今日之中国,而与人言妇学,闻者必曰:天下之事其更急于是者,不知凡几?百举未兴,而汲汲论此,非知本之言也。

然吾推及天下积弱之本,则必自妇人不学始,请备陈其义以告天下。

”[1](P87)他关注妇女的受教育权利,是时代的先声。

严复的“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的思想及其对现今的启示

严复的“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的思想及其对现今的启示

严复的“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的思想及其对现今的启示【摘要】在近代中国救亡图存和国富民强的道路中,严复提出了“鼓民力、开民智和新民德”的著名的救国方案,形成了独特的“三民”思想,他认为国民的身体素质、科学文化水平和德性高低从根本上决定了自由、平等和民主等实现可能性和一国民族最终的走向。

这学说的提出不久,在当时就引发了社会上改造国民劣根性的思潮。

在现代化建设今天,严复的“三民”思想仍具有熠熠的闪光点。

环境改变和条件允许,使得我们有必要和有条件去深思和发掘其中的价值。

【关键词】民力;民智;民德;救亡;启蒙abstract: on the road of modern chinese national salvation and revitalization, yan fu proposed a famous theory of saving nation ---increasing people’s strength ,developing people’s intellect and upgrading people’s ethics, which formed a unique “san min”thought. he believed that the possibility of liberty, equality and democracy and the nation’s final trend are determined by the people’s physical fitness quality, their level of scientific culture and the moral being of citizens. a campaign to remold national bad habits in then society was triggered after a short time when the theory was put forward. virtually, yan fu’s “san min”thought still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chinesemodernization construction. environmental changes and conditions make it necessary for us to ponder and explore internal value in “san min” thought.keywords: people’s strength; people’s intellect; people’s ethics; salvation; enlightenment前言自鸦片战争后,国门洞开,时局多变,中国传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体制无法像以往那样应对外来的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入侵。

梁启超教育实践

梁启超教育实践

一、引言梁启超(1873-1929),字任公,号饮冰室主人,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他在我国近代教育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其教育实践对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梁启超的教育实践,分析其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及其在教育改革中的贡献。

二、梁启超的教育思想1. 教育救国思想梁启超认为,教育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根本。

他强调:“教育为立国之本,民智为先。

”在他看来,国家要想实现富强,必须首先提高国民素质,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知识、有才能、有道德的人才。

因此,他提出了“教育救国”的思想,主张通过教育改革,培养具有现代意识和国家观念的人才,以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

2. 新式教育思想梁启超主张改革传统教育,推行新式教育。

他认为,传统教育束缚了人的思想,不利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因此,他主张废除科举制度,建立新式学校,推行科学教育。

在他看来,新式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使之成为具有现代意识和国际视野的人才。

3. 德育为先思想梁启超强调德育在教育中的重要性。

他认为,德育是培养人的道德品质、人格魅力和爱国主义精神的基础。

因此,他主张在学校教育中,要注重德育,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

在他看来,德育是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务,是培养优秀人才的关键。

4. 男女平等教育思想梁启超主张男女平等教育,认为女子也应该享有受教育的权利。

他反对封建社会对女性的束缚,主张女子教育要与时俱进,培养具有现代意识和国家观念的女性人才。

在他看来,男女平等教育是实现国家繁荣昌盛的重要途径。

三、梁启超的教育实践1. 创办新式学校梁启超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创办了多所新式学校。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天津南开中学。

该校成立于1904年,是梁启超亲自创办的。

南开中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推行科学教育,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为我国近代教育史树立了典范。

2. 改革教育制度梁启超主张改革教育制度,推行新式教育。

他积极参与教育改革,推动废除科举制度,建立新式学校。

怎样理解教育救国主题

怎样理解教育救国主题

怎样理解教育救国主题如何理解“教育救国”主题引言:教育救国是指通过教育来解救国家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以及推动国家繁荣昌盛的一种理念和行动。

教育的力量无疑是巨大的,它可以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的优秀人才,推动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发展。

然而,教育救国不仅仅是一种空洞的口号,它是一个具体而复杂的实践过程,涉及到教育思想、教育体制、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多个层面。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析和理解教育救国这一主题。

一、教育思想:教育思想是教育救国的指导思想和核心价值观。

在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教育不仅需要传授知识,更需要培养创新能力、人文素养、国际视野等综合能力。

教育思想中的“救国”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国家的需求,更是要培养出具有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的公民,为国家的发展和繁荣做出贡献。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教育被视为一种责任和使命,教育救国主题强调的是教育的价值和意义,要求教育引导人们发扬民族精神、弘扬国家文化,培养出爱国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育体制:教育体制是教育救国的重要保障和基础。

教育体制的改革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合理的教育体制能够为教育救国提供支撑和保障。

教育体制的改革需要从政策、制度和机制三个层面进行,包括改革教育管理体制、构建多层次多样化的教育体系、优化资源配置等。

同时,教育救国还需要完善教育法律法规,推动教育公平,确保每个人都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

只有通过建立健全的教育体制,才能够实现教育救国的目标。

三、教育内容:教育内容是教育救国的核心要素。

教育内容要与时俱进,贴近社会需求和国家发展的实际,培养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素质。

在21世纪,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教育内容的传递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传统的知识传授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

因此,教育救国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价值观,要推动德育、智育和体育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陈嘉庚

陈嘉庚

陈嘉庚(1874年—1961年)陈嘉庚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著名的实业家,也是一位毕生热诚办教育的教育事业家、名副其实的教育家。

他一生生活俭朴,但兴学育才则竭尽全力,十分热心。

他办学时间之长,规模之大,毅力之坚,为中国及世界所罕见。

陈嘉庚说:“民智不开,民心不齐,启迪民智,有助于革命,有助于救国,其理甚明。

教育是千秋万代的事业,是提高国民文化水平的根本措施,不管什么时候都需要。

”本着上述办学目的和动机,他不惜倾资办学。

经典名句教育是立国之本陈嘉庚简介陈嘉庚先生(1874-1961)是我国近代史上蜚声全球的华侨领袖人物,是一代为祖国富强、民族振兴而坚持奋斗的志士仁人中的杰出代表。

他热爱祖国,关心家乡,重视教育,倾资助学,为中华民族的振兴作出了卓越贡献。

陈嘉庚先生在青年时代,就背井离乡到南洋经商,开拓橡胶种植业,发展橡胶工业和海运业,终于成为一位有成就的实业家。

他始终心系祖国,眷念家乡,先后创办了集美学村、厦门大学等一系列举世闻名的学府。

抗日战争爆发后,陈嘉庚先生四处奔走,团结南洋广大华侨,筹赈救亡,到处募捐,并组织大批人员回国,支援抗战。

他的爱国热情和民族气节,永远值得世人学习和敬仰。

当年,毛泽东主席称赞陈嘉庚先生是“华侨的旗帜,民族光辉”。

周恩来总理高度评价陈嘉庚先生“为民族解放尽最大努力,为团结抗战尽无限艰辛,诽言不能伤,威武不能屈”的高风亮节。

一、陈嘉庚的教育思想1 教育是立国之本。

陈嘉庚对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是其倾资兴学的前提。

他认为“夫教育为立国之本,兴学乃国民天职”,“国家之富强,全在于国民,国民之发展,全在于教育”。

“启迪民智,有助于革命,有助于救国,其理甚明。

教育是千秋万代的事业,是提高国民文化水平的根本措施,不管什么时候都需要。

”基于对教育重要性的深刻认识,陈嘉庚下定决心办教育。

其决心之大,非常人所能想象,“不计成败,实事求是,以文化为基础,有进尺无退寸,抱定破釜沉舟之志也”。

为了改变“国弱民贫”的状况,他“立志一生所获财利,概办教育,为社会服务,虽屡经困难,未一日忘怀”。

中国近代史教育救国的实例

中国近代史教育救国的实例

中国近代史教育救国的实例
在中国近代史中,有许多教育救国的实例。

以下是其中一些著名的例子:
1. 严复:严复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翻译了西方的经典著作,如《天演论》等,引入了进化论等现代思想,对中国的思想启蒙和现代化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

2. 蔡元培:蔡元培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他倡导“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致力于推动中国教育的现代化,对中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3. 陶行知:陶行知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他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教育理念,倡导教育与生活、社会相结合,推动了中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4. 晏阳初:晏阳初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他倡导平民教育,致力于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生活水平,为中国的农村教育和社会改革做出了重要贡献。

这些教育家们通过自己的教育实践和思想,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和社会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的教育理念和实践经验对今天的中国教育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启发民智教育救国
——马相伯创办震旦学院与复旦公学始末
1903年3月1日,已经沉寂多年的上海徐家汇观象台旧址突然热闹起来,还时不时传出朗朗读书声。

原来,从这天起,一所名为“震旦学院”的私立学校在这幢八开间的二层楼房里安家落户了。

1902年11月的一天,南洋公学(上海交通大学前身)文科教习郭镇瀛因五班教室内的一只空墨水瓶,迁怒于学生。

后几经波折,校方竟宣布开除五班全体学生。

此事引起轩然大波,200余名学生和总教习蔡元培愤然离校,这便是轰动一时的“墨水瓶事件”。

该事件与日后马相伯创办震旦学院,实现“启发民智,教育救国”的理想具有密不可分的关联。

震旦学院的创始人兼首任院长是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马相伯(1840.4.17-1939.11.4)。

这位笃信天主教的爱国人士不仅学贯中西,还有一颗赤诚的爱国心。

从南洋公学退学的大部分学生在中国教育会的帮助下组成了爱国学社,另有20多名学生在蔡元培的引荐下向马相伯求助。

是时,适逢马相伯正在筹划办学事宜。

他爽快地接收了这批学生,向天主教会租用徐家汇观象台的旧屋作为校舍,并聘请了几位法国籍神父任教。

如此一来,一座新式学校便宣告诞生了。

马相伯还给学校起了个响亮的名字——震旦学院。

“震旦”一词出自梵文,意即中国,在英语中,亦有黎明、曙光的含义。

由此可见,马相伯将震旦学院喻作旭日东升,担负着以教育开启中国曙光的重任,必将前途无量。

震旦学院成立后,马相伯任监院(即院长),学校以“广延通儒,培养译才”为宗旨,学制为两年,专业分为文学、质学(科学)两类,没过多久又发展为文学、致知(哲学)、象数(数学)、形性(理科)四大学科。

梁启超获知此事后,欣然写道:“今乃始见我祖国得一完备有条理之私立学校,吾欲狂喜。


诚如梁启超所言,震旦学院在管理上不仅“完备有条理”,更不乏独到之处。

一方面,震旦学院实行“学生自治制”,校务由学生推选干事自行管理;另一方面,校方提倡“学生自由研究之风”,即倡导学术民主、思想自由,并采用“挈举纲领,开示门径”的启发式教学方法,注重文艺、崇尚科学、不谈教理更是马相伯一再强调的办学方针。

在马相伯的运筹帷幄之下,震旦学院的教学、教务活动均安排得井井有条。

为引导热血青年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报效国家,他振臂高呼:“欲革命救国,必自研究近代科学始;欲研究近代科学,必自通其语言文字始。

有欲通外国语言文字,以研究近代科学而为科学救国准备者,请归我。

”不出一年的光景,震旦学院的学生数量就翻了数倍,增至132人。

热衷教育救国的马相伯对革命也非常支持。

1904年夏,震旦学院来了个名叫“刘学裕”的新生。

此人虽其貌不扬,却大有来头。

他就是因刊印《半哭半笑楼诗草》,讥讽时政而被清廷通缉的“要犯”于右任。

于右任“潜逃”至上海后无处安身,马相伯得知后立刻将这名心系国家社稷的青年学子破格录取,免去他所有的学膳费,还特意让于右任易名“刘学裕”以避人耳目。

马相伯的一系列教学主张和做法虽深得青年学子的推崇,却遭到天主教会方面的不满和反对。

1905年,天主教会趁马相伯生病休养之机,派法国传教士南从周担任震旦学院的教务长,名为协助马相伯打理校务,实则为了加强对震旦学院的控制。

这位金发碧眼的法国传教士刚到震旦学院便改弦更张,取消孔子诞辰假期,强迫学生接受宗教课程,
颂唱圣歌,早晚祷告、做礼拜,还“尽废旧章,别定规则”,不许学生谈论时事,不许结社,不许阅读进步书刊等,就连学生出入校门、会客之类的个人自由,也被横加限制。

南从周的“倒行逆施”引发了震旦学子们的公愤,大批学生相继退学,以示抗议。

学生集体离校时,甚至摘下了震旦学院的校牌。

马相伯此时虽在病中,但对学校发生的一切早就有所耳闻。

他和进步学生一起,毅然宣布脱离震旦学院,与众生一同挥泪离开了徐家汇的校舍。

随着马相伯和学生们的离去,震旦学院仅剩下一副空壳,这无异于关停。

但马相伯认为,震旦学院的精神不能磨灭。

为了同教会抗争到底,他决定再办一所新校,这个想法立即得到学生们的一致响应。

那取个什么校名为好呢?有人说:“咱们新办的学校仍叫震旦,和教会办的震旦唱一唱对台戏!”但亦有不同的声音认为:“震旦牌子叫洋人玷污了,新学校干脆就叫上海公学。

”就在几种意见相持不下时,于右任提出了一个折中的办法,建议取名“复旦”。

一者,“复旦”二字出自《尚书大传·虞夏传》中的名句“日月光华,旦复旦兮”,意在自强不息;另者,“复旦”还有不忘震旦之旧,更含复兴中华之意。

马相伯听后,立刻表示赞许。

然后,他诚邀热心教育事业的严复、张謇、熊希龄等28人担任校董,筹集复旦建校资金。

两江总督周馥也拨出官银一万两,并出借吴淞提督衙门作为复旦的临时校舍。

1905年5月27日,复旦公学(复旦大学前身)正式开学,马相伯任校长,严复为总教习。

至于陷入停顿之中的震旦学院,则于同年重新开课,南从周仍为教务长。

虽说受过教会的排挤,但马相伯仍对震旦学院有着一份难以割舍的情感,毕竟那是他亲手创办的第一所学校。

故1908年当震旦学院打算迁往别处另建校舍时,马相伯不计前嫌,捐款四万元,又把自己名下、地处公共租界和法租界的八处地皮悉数捐出,募得十万多元,以购置卢家湾吕班路(今重庆南路)的土地103亩,并无偿提供震旦学院使用,震旦学院从此也有了自己固定的校址。

1928年,震旦学院改称为震旦大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