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分泌科 瘿痛(亚急性甲状腺炎)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

合集下载

瘿病中医诊疗方案

瘿病中医诊疗方案

瘿病中医诊疗方案.瘿病是指甲状腺疾病的总称,古人称其为“瘿”,意思是在颈部婴儿时期就形成的肿块。

瘿病的特点是发生在甲状腺部位,可能是漫性肿胀或结节状,有时会有灼热感,但大多数情况下皮肤颜色不会改变。

良性肿瘤通常会随着吞咽而上下移动,伴有烦躁、心悸、多汗、月经不调、甚至闭经等症状。

瘿病包括单纯性甲状腺肿、甲状腺腺瘤、甲状腺囊肿和甲状腺癌等。

一、诊断标准甲状腺肿物属于中医的瘿病范畴,其特点是颈部肿物随吞咽上下移动且质地坚韧。

根据不同症状分为气瘿、肉瘿、石瘿和瘿痈。

瘿痈需要在内分泌科治疗,需要转诊至内分泌科治疗。

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血凝常规、心电图、血型和肝肾功能。

影像学检查包括甲状腺彩超、甲状腺功能和甲状腺CT。

1.气瘿气瘿是瘿病的一种,因其患部肿块柔软并可随喜怒而消长,故称为气瘿,俗称“大脖子病”,相当于西医学的甲状腺肿。

症状分型为肝郁气滞证,颈前弥漫性肿大,边缘不清,皮色如常,质地柔软,按之不痛,肿块随吞咽动作而上下移动,有时能随喜怒而消长,舌质淡红,舌苔薄,脉弦。

2.肉瘿肉瘿是一种半球形肿块,发生于结喉正中附近,是一种能随吞咽动作而上下移动的良性肿瘤,相当于西医学的甲状腺腺瘤或囊肿。

症状分型为(1)肝郁痰凝证,颈前结喉一侧或两侧无痈性肿块,质地柔软,随吞咽动作上下移动,一般无明显全身症状,舌苔薄腻,脉弦;(2)痰凝血瘀证,颈前肿块,质地坚韧,随吞咽动作上下移动,一般无明显全身症状,舌苔薄,舌质暗红有瘀斑,脉细涩。

3.______是一种颈部结块坚硬如石,不可移动的瘿病,相当于西医学的甲状腺癌。

症状分型为痰瘀毒聚证,颈块短期内增大较快,坚硬如石,高低不平,推之不移,但全身症状尚不明显,舌质暗红,舌苔薄黄,脉弦。

二、中医治疗方案一)中药汤剂治疗1.气瘿治疗宜疏肝解郁,理气消肿,方选四海舒郁丸加减,药物组成包括柴胡、木香、陈皮、香附、昆布、海藻、海蛤壳和黄药子等。

2.肉瘿治疗宜疏肝解郁,化痰散结。

中医疗法治百病——瘿痈(甲状腺炎?)

中医疗法治百病——瘿痈(甲状腺炎?)

中医疗法治百病——瘿痈(甲状腺炎)瘿痈是指因内有郁火,外感风热邪毒或脾肾不足,寒痰凝滞,蕴结瘿囊所致的以喉结两旁结块肿硬疼痛为主要临床特征的疾病。

多见于20到40岁的中青年妇女。

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急性化脓性甲状腺炎、亚急性非化脓性甲状腺炎。

诊断依据1、突然发病,喉结两旁结块肿硬疼痛,随吞咽上下活动,按之疼痛,迁延耳及枕部,活动及吞咽时加重。

2、多见于20到40岁的中青年妇女。

3、急性化脓性甲状炎:发病前常有口腔、咽喉、颈部化脓性感染史或有甲状腺注射史、抽吸检查史,甲状腺红、肿、热、痛,腺体肿胀,边缘不清或局部出现硬性肿块,压痛明显,成脓时按之有波动感,溃后脓出臭秽,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计数增高,核左移,摄碘率、血清蛋白结合碘正常,同位素扫描甲状腺可出现放射性分布稀疏图像。

4、亚急性非化脓甲状腺炎:常有上呼吸道感染史,有类似甲状腺功能亢进(简称甲亢)的全身症状,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稍低,血红细胞沉降率加快,摄碘率降低,血清蛋白结合碘升高,同位素扫描甲状腺可出现冷结节或影像稀疏不均或不显影,激素治疗或深度X线照射后可迅速见效。

鉴别要点1、急性放射性甲状腺炎有放射治疗史,多在急性辐射损伤后2周发病,局部皮肤痒痛不适,喉痛,有压迫感,吞咽困难,甲状腺肿大,触痛明显,可有甲亢、甲亢危象,血白细胞总数较正常低。

2、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起病缓慢,病程较长,甲状腺肿大,无疼痛,甲状腺自身抗体滴度高。

3、急性化脓性颈淋巴结炎颈部淋巴结肿大,皮肤色红,压痛明显,肿块不随吞咽活动,常伴上呼吸道感染、扁桃体炎、口腔感染史。

4、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状腺肿大,肿块质地软,无压痛,伴心悸,汗多,乏力,眼球突出等甲亢症状,同位素扫描甲状腺可出现放射性分布浓集图像,摄碘率高。

5、结节性甲状腺肿甲状腺肿大,腺体呈结节状,无压痛,可伴呼吸道压迫症状。

6、甲状腺癌起病隐匿,无全身中毒症状,甲状腺不痛,可有浸润症状,附近淋巴结肿大,摄碘率、血清蛋白结合碘正常,肾上腺皮质激素试验治疗无效。

中医医案——亚急性甲状腺炎

中医医案——亚急性甲状腺炎

此医案仅证明中医可以治疗此类疾病,但医案仅供参考,切勿个人盲目用药,建议到正规中医治疗机构详细辩证论治。

四海舒郁丸加减治疗亚急性甲状腺炎治疗用药75剂,治疗时间5个多月。

病案:邱某,女,46岁,2014年7月9日。

主诉:右颌下甲状腺处有肿痛,自诉颈项肿胀不适,呼吸吞咽均感困难,烦躁,心悸,食欲欠佳,二便调,舌质红,苔薄白,脉弦数。

病史:2014年6月5日,大庆油田总医院检查,甲状腺功能Ⅲ测定/次:促甲状腺素0.067mIU/L(参考值0.27-4.20mIU/L);彩超检查:甲状腺右叶低回声区,范围4.0cm×1.8cm,边界欠清。

初步诊断:亚急性甲状腺炎。

建议手术切除。

2014年7月1日北京解放军总医院B超示:右叶低回声区,范围约3.5cm×2.lcm;病理活检诊断:亚急性甲状腺炎。

于2014年7月9日开始服用中药。

西医诊断:亚急性甲状腺炎中医诊断:瘿瘤辨证审机:肝郁气滞,痰瘀互结,郁久化火。

治法:清热解毒,活血化瘀,软坚散结。

方药:海藻15克昆布15克海浮石12克双花25克连翘20克蒲公英30克地丁20克大贝20克三棱10克文术20克夏枯草15克炙没药5克蚤休15克生牡蛎40克当归20克香附15克郁金15克桔梗10克党参30克麦芽30克白花蛇舌草50克。

三十剂水煎两次,一日两次温服。

二诊:2014年8月15日。

服上方三十剂,诸症缓解。

方药:同上方加甲珠10克。

四十五剂水煎两次,一日两次温服。

服上方四十五剂,右甲状腺肿块减小,其他症状消失。

以上方随证加减用药,2014年12月2日大庆油田总医院,彩超示:甲状腺右叶下部可见2个高回声区,大者大小约0.4cm×0.2cm,边界清。

2015年4月23日大庆油田总医院,彩超示:甲状腺右叶高回声结节2个,大者约0.5cm×0.4cm。

2015年7月16日,大庆油田总医院,甲状腺功能Ⅲ测定次:各项指标均正常;彩超示:甲状腺右叶见2个高回声结节,大小约0.3cm×0.2cm,继续用药月余,肿块消失。

2009年瘿病中医诊疗方案

2009年瘿病中医诊疗方案

内分泌科优势病种(2009)瘿病中医诊疗方案。

(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瘿病。

西医诊断: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断指南》。

颈前结块肿大,其块可随吞咽动作而上下移动,触之多柔软、光滑,病程日久则质地较硬,或可扪及结节。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甲状腺疾病诊疗指南》(中华医学会,2008年)。

FT3、FT4明显升高,TSH降低,血沉正常,TPOAB及TGAB大致正常。

2.证候诊断。

参照中医内科学,临床常见证候:气郁痰阻症状:颈前正中肿大,质软不痛;颈部觉胀,胸闷,喜太息,或兼胸胁窜痛,眼干涩不适,病情的波动常与情志因素有关,苔薄白,脉弦。

痰结血瘀症状:颈前出现肿块,按之较硬或有结节,肿块经久未消,胸闷,纳差,眼球突出,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或涩。

肝火炽盛症状:颈前轻度或中度肿大,一般柔软、光滑,烦热,容易出汗,性情急躁易怒,眼球突出,手指颤抖,面部烘热,口苦,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肝阴虚症状:瘿肿或大或小,质软,病起缓慢,心悸不宁,心烦少寐,易出汗,手指颤动,眼干,目眩,倦怠乏力,舌质红,舌体颤动。

脉弦细数。

(三)辩证论治1.气郁痰阻。

治法:理气舒郁,化痰消瘿。

方药:四海舒郁丸加减。

方中以青木香、陈皮疏肝理气,昆布、海带、海藻、海螵蛸、海蛤壳化痰软坚,消瘿散结。

胸闷、胁痛者,加柴胡、郁金、香附理气解郁。

咽颈不适加桔梗、牛蒡子、木蝴蝶、射干利咽消肿。

2.痰结血瘀。

治法:理气活血,化痰消瘿。

方药:海藻玉壶汤加减。

方中以海藻、昆布、海带化痰软坚,消瘿散结;青皮、陈皮、半夏、贝母、连翘、甘;草、理气化痰散结;当归、川芎养血活血,共同起到理气活血,化痰消瘿的作用。

3.肝火炽盛。

治法:清肝泄火。

方药:栀子清肝汤合藻药散加减。

栀子清肝汤中,以柴胡、芍药疏肝解郁清热;茯苓:甘草、当归、川芎益脾养血活血;栀子、丹皮清泄肝火;配合牛蒡子散热利咽消肿。

亚甲炎临床诊疗方案(20110612)

亚甲炎临床诊疗方案(20110612)

瘿痈(亚急性甲状腺炎)临床诊疗方案“瘿痈”(也可称“痛瘿”)以颈前喉结旁结块肿大并明显疼痛为主症。

该病患者在发病前数周或数月常先有畏寒、发热、咽痛、全身不适等症,继而出现颈前喉结旁结块肿大、压痛、疼痛拒按。

本病多因感受火热之邪,或情志不遂所致。

病位常累及肝、脾、肾。

发病初期以热毒壅盛及肝郁化火多见,中期多见阴虚火旺,后期可致脾肾阳虚、气郁痰阻。

该病相当于西医的亚急性甲状腺炎,又称为肉芽肿性甲状腺炎、巨细胞性甲状腺炎,是一种与病毒感染有关的甲状腺疾病,常呈自限性。

各年龄皆可发病,以20-50岁女性多见,男女之比约为1:3—4,是临床上常见的甲状腺疾病,约占所有甲状腺疾病的5%左右。

一、诊断参照高等医药院校六版教材《中医内科学》和《西医内科学》、《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进行诊断。

二、治疗本病常见的病因为感受火热之邪,或情志不遂。

病理变化为感受火热之邪,热毒壅盛,结于颈前;或情志不遂,肝气郁滞,气郁化火,火热互结于颈。

进而热毒或火热伤及阴津,又致阴虚火旺,虚热内扰之证。

病变日久或延治误治,终致脾肾阳虚;或病久导致气机不畅,肝郁气滞,而致气郁痰阻。

根据亚甲炎的临床特点可以采用以下方法分期辨证治疗:发病初期以发热、疼痛为重,颈前肿块初起、触痛明显,治以清热解表、散结止痛;热毒壅盛型及肝郁化火型多见于此期。

中期发热渐轻,颈前肿块质硬疼痛,治以滋阴凉血散结、止痛消肿;此期多见阴虚火旺型。

发展到病变后期或因失治误治,出现甲状腺功能减退,以怕冷、浮肿、腹胀等证为主时,治以温肾健脾、散结消肿。

或病久导致气机不畅,气郁痰阻,以颈前肿块缩小或消失,疼痛渐轻,伴胁肋不舒,易怒,善太息, 肢体困重,纳差时,治以理气解郁,化痰散结。

(一)中医辨证论治1.热毒壅盛:主症:起病急,发热寒战、颈部肿痛剧烈、触痛明显。

兼症:头痛咽痛、肤色微红舌脉象:舌红、苔薄黄、脉浮数。

中医辨证分析:起居不慎,感受风寒或风热之邪,郁而化热;或热毒直接侵犯颈咽;或热邪郁久,热毒壅盛,灼伤阴液,煎津为痰,热毒痰凝结于颈咽则出现甲状腺肿大疼痛剧烈、咽痛。

内分泌科 瘿痛(亚急性甲状腺炎)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

内分泌科 瘿痛(亚急性甲状腺炎)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

瘿痛(亚急性甲状腺炎)中医临床路径(试行)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亚急性甲状腺炎的门诊患者。

一、瘿痛(亚急性甲状腺炎)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瘿痛。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亚急性甲状腺炎(ICD-10编码:E05.003+)。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

(2)西医诊断:参照《中国甲状腺疾病诊治指南》。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瘿痛(亚急性甲状腺炎)中医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瘿痛(亚急性甲状腺炎)临床常见证候:热毒壅盛证气郁火旺证气郁痰阻证气阴两虚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瘿痛(亚急性甲状腺炎)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瘿痛(亚急性甲状腺炎)。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治疗时间为≤21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瘿痛(亚急性甲状腺炎)的患者。

2.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者,可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1 —(七)门诊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甲状腺功能(FT3、FT4、TSH);(2)血沉;(3)甲状腺特异性抗体(TG、TM、TRAB);(4)甲状腺超声;(5)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6)心电图;(7)肝功能、肾功能;(8)胸部透视或X线片。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甲状腺细针穿刺组织学检查等。

(八)治疗方法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1)热毒壅盛证:疏风清热,解毒消肿。

(2)气郁火旺证:行气解郁,泻火消肿。

(3)气郁痰阻证:理气解郁,化痰散结。

(4)气阴两虚证:健脾益气,养阴生津。

2.静脉滴注中药注射剂。

3.针灸治疗。

4.内科基础治疗。

中医辨证施治亚急性甲状腺炎良方

中医辨证施治亚急性甲状腺炎良方

中医辨证施治亚急性甲状腺炎良方亚急性甲状腺炎又称巨细胞性甲状腺炎、肉芽肿性甲状腺炎,简称“亚甲炎”,亦有称亚急性非化脓性甲状腺炎,但病程仍有急性、亚急性和慢性3种形式。

多发于20~40岁的女性,发病前l~3周常有上呼吸道感染的病史,故多认为与病毒或细菌感染有关。

中医学没有亚急性甲状腺炎的病名,根据其临床表现及特点,应归于中医学“瘿瘤”、“肉瘿”范畴。

一、病因病机中医认为其发病机制多为气滞血瘀、邪气停着和五脏失调。

本病的病因为风湿或风热,其基本病理变化为气滞血瘀痰凝。

风热或风湿外袭,客于脾胃或肝胆,循经上达,止于颈部,阻碍气血津液正常运行,肝经气滞化火,外热内火相合,可形成肝脏实热证。

若气滞化火或风热炼液为痰,则形成痰热之证。

气滞化火或热邪伤津,又可形成阴虚火旺之证。

气滞则血运不畅,又可形成气滞血瘀之证。

气滞则津液输布不畅,可形成气滞痰凝之证。

本病病因为风热或风湿之邪,病机为气滞血瘀痰凝,病变脏腑涉及肝胆脾胃。

二、临床表现与诊断1.临床表现(1)起病多急骤,病初常有上呼吸道感染前驱症状。

(2)多在发热后1~7天内出现甲状腺肿大和疼痛,肿块质地坚硬,以单一结节为主,疼痛向颌下、耳后放射,咀嚼和吞咽时疼痛加剧。

部分病人局部出现癣样改变。

(3)腺体与周围组织无粘连,可随吞咽上下活动。

局部淋巴结无肿大.(4)典型的病程可分为4期,即:急性期(甲亢期)、缓解早期(甲状腺功能“正常”期)、缓解期(甲状腺功能减退期)、恢复期(甲状腺体功能正常期)。

2.诊断亚甲炎的诊断较容易,患者有上呼吸道感染,甲状腺肿大和压痛,典型者伴甲亢症状。

血清蛋白结合碘升高或正常,而甲状腺摄131I率降低。

甲状腺扫描有冷结节和分布稀疏,甚至完全缺如。

临床上,亚甲炎需与下列疾病相鉴别。

(1)上呼吸道感染:其发热、咽痛、头痛、全身不适等症状似亚甲炎,但缺乏甲状腺局部病症和体征,甲状腺功能检查及甲状腺核素扫描均正常。

(2)急性化脓性甲状腺炎:其发热、甲状腺肿疼等症状似亚甲炎,但急性化脓性甲状腺炎全身症状重,白细胞计数升高。

中医甲状腺炎治疗方案

中医甲状腺炎治疗方案

甲状腺炎是一种常见的甲状腺疾病,中医学将其归类为“瘿病”范畴。

中医治疗甲状腺炎注重整体调理,强调辨证施治,以下是一篇关于中医甲状腺炎治疗方案的详细阐述。

一、中医对甲状腺炎的认识中医认为,甲状腺炎的发病与情志不畅、饮食不节、劳欲过度等因素有关。

甲状腺炎的发生与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密切相关。

肝主疏泄,调畅情志,若情志不畅,则肝气郁结,疏泄失职,可导致甲状腺功能异常;脾主运化,若饮食不节,损伤脾胃,则气血生化不足,无法滋养甲状腺;肾主水液代谢,若肾阳不足,水液代谢失常,则可导致痰湿内生,痰湿凝聚于甲状腺,形成瘿病。

二、中医甲状腺炎治疗方案1. 辨证分型(1)气滞痰凝型症状:颈部肿块,胀痛不适,情绪抑郁,胸闷不适,舌淡苔白,脉弦。

治法:疏肝解郁,化痰散结。

方药:逍遥散合海藻玉壶汤加减。

(2)肝郁化火型症状:颈部肿块,红肿疼痛,心烦易怒,口苦咽干,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疏肝解郁,清热解毒。

方药:丹栀逍遥散合龙胆泻肝汤加减。

(3)气阴两虚型症状:颈部肿块,乏力,心悸失眠,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益气养阴,活血化瘀。

方药:生脉散合一贯煎加减。

(4)脾肾阳虚型症状:颈部肿块,面色苍白,畏寒肢冷,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沉细。

治法:温补脾肾,化湿散结。

方药:金匮肾气丸合苓桂术甘汤加减。

2. 常用中成药(1)逍遥丸:用于气滞痰凝型甲状腺炎,具有疏肝解郁、健脾和胃的作用。

(2)龙胆泻肝丸:用于肝郁化火型甲状腺炎,具有清热解毒、疏肝解郁的作用。

(3)生脉饮:用于气阴两虚型甲状腺炎,具有益气养阴、活血化瘀的作用。

(4)金匮肾气丸:用于脾肾阳虚型甲状腺炎,具有温补脾肾、化湿散结的作用。

3. 中医外治法(1)针灸疗法:选取甲状腺周围穴位,如天突、人迎、扶突、膻中、期门等,采用针刺、艾灸等方法,以疏肝解郁、化痰散结。

(2)推拿按摩:以甲状腺周围穴位为主,采用揉、按、推、拿等手法,以调和气血、疏通经络。

(3)敷贴疗法:选用具有活血化瘀、软坚散结作用的中药,如海藻、昆布、黄药子等,制成药膏敷贴于甲状腺部位,以促进肿块消退。

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中医诊疗方案

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中医诊疗方案

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中医诊疗方案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中医称为“瘿气”,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疾病。

其病机多由情志内伤、肝郁气滞、痰火互结所致。

中医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注重辨证施治,结合西医的诊断和治疗,以达到缓解症状、稳定病情、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目的。

一、中医诊断1. 肝郁气滞型:表现为颈前有结块,质地柔软,精神紧张,情绪抑郁,胸胁胀痛,舌质红,苔薄白,脉弦。

治以疏肝解郁,行气消肿。

2. 肝火盛型:表现为颈前肿块,质软或质硬,急躁易怒,口苦咽干,大便干燥,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治以清肝泻火,化痰散结。

3. 肝郁脾虚型:表现为甲状腺肿大,急躁易怒,胸闷不舒,神疲乏力,食欲不振,大便溏薄,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细。

治以疏肝健脾,化痰散结。

二、中医治疗1. 肝郁气滞型:(1)内治法:以逍遥散为主方,加减疏肝解郁、行气消肿之品。

常用药物有柴胡、白芍、当归、甘草、茯苓、薄荷、白术、生姜等。

(2)外治法:可用消瘿散外敷,以消肿散结。

消瘿散由海藻、昆布、夏枯草、黄药子等药物组成。

2. 肝火盛型:(1)内治法:以栀子清肝汤为主方,加减清肝泻火、化痰散结之品。

常用药物有栀子、黄芩、黄连、大黄、柴胡、白芍、当归、甘草等。

(2)外治法:可用消瘿膏外敷,以消肿散结。

消瘿膏由海藻、昆布、夏枯草、黄药子等药物组成。

3. 肝郁脾虚型:(1)内治法:以四君子汤为主方,加减疏肝健脾、化痰散结之品。

常用药物有党参、白术、茯苓、甘草、柴胡、白芍、当归、生姜等。

(2)外治法:可用消瘿散外敷,以消肿散结。

消瘿散由海藻、昆布、夏枯草、黄药子等药物组成。

三、中西医结合治疗1. 西医治疗:根据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不同类型,选择相应的西医治疗方案,如抗甲状腺药物、碘131治疗、手术治疗等。

2. 中医治疗: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根据中医辨证施治原则,选择相应的中医治疗方案,如内治法、外治法等。

四、日常生活调摄1. 饮食调摄:宜清淡饮食,多吃蔬菜水果,少吃辛辣、油腻、海鲜等发物。

亚急性甲状腺炎的中西医结合治疗进展

亚急性甲状腺炎的中西医结合治疗进展

亚急性甲状腺炎的中西医结合治疗进展亚急性甲状腺炎(简称亚甲炎)又称肉芽肿性甲状腺炎或巨细胞性甲状腺炎,一般认为与病毒感染有关,近年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大部分患者起病急骤,早期表现为突发甲状腺肿大疼痛、头面放射痛、发热、心悸、多汗、心率增快、睡眠差等,传统的治疗方法是口服糖皮质激素治疗,给予非甾体类消炎镇痛剂,但其副作用相对较大,且停药后易复发,而结合中医药治疗在增强疗效的同时又可减轻西药的毒副作用,降低其复发率。

亚甲炎属于中医外科之“瘿痈”范畴,多属火郁热毒之证,治疗上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理气散结为主。

中药汤剂联合西药治疗1.1经方1.1.1 银翘散:孙俊波[1]等给予银翘散(金银花20g,连翘20g,薄荷10g,牛蒡子10g,淡豆豉10g,荆芥穗15g,桔梗6g,甘草6g)加减汤剂口服+醋酸泼尼松片(每次10mg,每日3次)治疗疗效显示:治愈率达50%,有效率高达93.33%,明显高于单用西药组,且无复发病例。

1.1.2 丹栀逍遥丸:卢志刚[2]予以以丹栀逍遥丸加味(柴胡15g,郁金15g,夏枯草20g,牡丹皮12g,栀子12g,当归12g,白芍12g,茯苓12g,白术12g,甘草10g)为主随症加减,汤剂口服+强的松(30mg/d,分三次口服)治疗临床疗效显示:总有效率达90.63%,高于单用西药组,甲状腺疼痛、触痛消失时间、甲状腺肿大缩小时间、发热消退时间、复发率均优于单用西药组。

1.1.3温胆汤合连翘败毒散:索莉[3]等予以中药温胆汤合连翘败毒汤加减(银花、连翘各30g,栀子、黄芩各15g,陈皮、半夏、竹茹、升麻各10g,柴胡、桔梗各9g)+清开灵(60 ml+5%GS 250ml,静滴)同时加服非甾体抗炎药,金诺匹林(1.0g,一次/d)治疗结果显示:有效率达100%,提示中西医结合治疗不仅能有效地、迅速地控制病情,减少激素用药剂量和时间,而且能有效降低停药后的复发率。

1.2自拟方1.2.1 散瘿散:李军民[4]用自拟方散瘿散(柴胡10g,黄芩15g,银花20g,夏枯草20g,板蓝根20g,连翘30g,制乳香、没药各6g,贝母10g,赤芍、白芍各15g,酒大黄10g,香附10g,冬瓜皮、冬瓜子各30g,木香10g)+泼尼松(10mg/次,3次/d)口服;病毒唑片(0.2g/次,3次/d)口服治疗,临床疗效显示:总有效率达90%,高于单用西药组,且长期随诊,复发率及甲状腺功能减退率均明显小于单用西药组。

中医治疗亚急性甲状腺炎123

中医治疗亚急性甲状腺炎123

中医治疗亚急性甲状腺炎亚急性甲状腺炎又称病毒性甲状腺炎,DeQuervain甲状腺炎,肉芽肿性甲状腺炎或巨细胞性甲状腺炎等,系1904年由DeQuervain首先报告。

本病近年来逐渐增多,临床变化复杂,可有误诊及漏诊,且易复发,导致健康水平下降,但多数患者可得到痊愈。

本病可因季节或病毒流行而有人群发病的特点。

病因未完全阐明,一般认为和病毒感染有关。

证据有:发病前患者常有上呼吸道感染史,发病常随季节变动、且具有一定的流行性。

由于其病理变化之故临床上本病的病程中可发生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功能减退与功能正常表现皆为暂时性。

多见于中年妇女。

发病有季节性,如夏季是其发病的高峰。

起病时患者常有上呼吸道感染。

典型者整个病期可分为早期伴甲状腺机能亢进症,中期伴甲状腺机能减退症以及恢复期三期。

亚急性甲状腺炎早期症状表现:(一)早期起病多急骤,呈发热,伴以怕冷、寒战、疲乏无力和食欲不振。

最为特征性的表现为甲状腺部位的疼痛和压痛,常向颌下、耳后或颈部等处放射,咀嚼和吞咽时疼痛加重甲状腺病变范围不一,可先从一叶开始,以后扩大或转移到另一叶,或始终限于一叶。

病变腺体肿大,坚硬,压痛显著。

病变广泛时,泡内甲状腺激素以及非激素碘化蛋白质一时性大量释放入血,因而除感染的一般表现外,尚可伴有甲状腺机能亢进的常见表现。

(二)中期当甲状腺腺泡内甲状腺激素由于感染破坏而发生耗竭,甲状腺实质细胞尚未修复前,血清甲状腺激素浓度可降至甲状腺机能减退水平,临床上也可转变为甲减表现。

(三)恢复期症状渐好转,甲状腺肿或及结节渐消失,也有不少病例,遗留小结节以后缓慢吸收。

如果治疗及时,患者大多可得完全恢复,变成永久性甲状腺机能减退症患者极少数。

在轻症或不典型病例中,甲状腺仅略增大,疼痛和压痛轻微,不发热,全身症状轻微,临床上也未必有甲亢或甲减表现。

本病病程长短不一,可自数星期至半年以上,一般约为2~3个月,故称亚急性甲状腺炎。

病情缓解后,尚可能复发。

患者如有发热,短期内甲状腺肿大伴单个或多个结节,触之坚硬而显著压痛,临床上可初步拟诊为本病。

亚甲炎中医诊疗方案

亚甲炎中医诊疗方案

瘿痛(亚急性甲状腺炎)中医诊疗方案(试行)(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高等医药院校《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

(1)瘿肿质硬。

(2)瘿痛明显。

(3)发热、心悸、汗出。

(4)发病前多有感冒、咽痛病史。

2.西医诊断:参照《中国甲状腺疾病诊疗指南》(1)急性起病、发热等全身炎症症状。

(2)甲状腺肿大质硬,疼痛触痛明显。

(3)血沉增快,血清甲状腺激素浓度升高,与低吸碘率(早期)。

(4)发病前1~3周上呼吸道病毒感染史。

(二) 证候诊断1.热毒壅盛症:起病急,瘿肿质韧、触痛明显、口干畏热,舌红、苔薄黄、脉浮数。

2.气郁火旺:瘿肿、疼痛减轻,心悸汗出,心烦少寐,头晕乏力,舌红,苔少,脉弦数。

3.气郁痰阻证:瘿肿、疼痛明显减轻或消失,胁肋不舒,纳差,体倦乏力,质淡红,薄白苔或薄腻苔,脉弦滑。

4.气阴两虚证:瘿肿、疼痛消失,肢体困重,眼睑、面颊虚肿,大便秘结,舌质红,有齿痕,苔少,脉细弱或细数。

二、治疗方案(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1.热毒壅盛证治法:疏风清热,解毒消肿。

推荐方药:银翘散合五味消毒饮加减。

蒲公英、板蓝根、射干、银花、连翘、牛蒡子、元胡、大青叶、地丁、桔梗、芍药、牛膝等。

药物加减:高热者,加石膏、山栀、黄芩,以加强清热;大便秘结者,加全瓜蒌、天花粉、大黄,以清热通腑。

中成药:莲花清瘟胶囊、琴连胶囊(颗粒)、银黄含片、黄连上清丸等。

2.气郁火旺证治法:行气解郁,泻火消肿。

推荐方药:丹桅逍遥散加减。

丹皮、栀子、当归、白芍、柴胡、郁金、薄荷、延胡索、川楝子、茯苓、白术、青皮、香附、荔枝核等.中成药:银黄含片、黄连上清丸、片仔癀等。

3.气郁痰阻证治法:理气解郁,化痰散结。

推荐方药:柴胡疏肝散合二陈汤加减。

柴胡、芍药、枳壳、香附、佛手、贝母、生牡蛎、玄参、陈皮、薏苡仁、白术、茯苓、甘草等。

中成药:逍遥散合板蓝根冲剂、抗病毒颗粒、夏枯草口服液等。

4.气阴两虚证治法:健脾益气,养阴生津。

推荐方药:生脉散合四君子汤加减。

中医辨治亚急性甲状腺炎验案举隅

中医辨治亚急性甲状腺炎验案举隅

中医辨治亚急性甲状腺炎验案举隅亚急性甲状腺炎是常见的甲状腺疼痛性疾病,重者表现为高热和甲状腺部位剧烈疼痛。

笔者经多年临床实践,发现中药治疗疗效较好、不良反应少。

本文列举2例近期治疗的亚急性甲状腺炎验案。

Abstract:Subacute thyroiditis is a common type of thyroid pain disease. Severe symptoms include fever and severe pains in the thyroid gland. Throughout many years of clinical experience,the author found that TCM treatment for subacute thyroiditis is effective,with less adverse reactions. This article reported two cases of subacute thyroiditis treated recently.Key words:subacute thyroiditis;TCM treatment亚急性甲状腺炎是最常见的甲状腺疼痛性疾病。

多由病毒感染引起,起病多急骤,常伴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和体征。

最为特征性的表现为甲状腺部位疼痛和压痛,常向颌下、耳后或颈部等处放射,咀嚼和吞咽时疼痛加重,病情轻重不一。

轻者常被误诊,严重者可见全身急性表现,症状可持续数月,严重影响工作和生活。

现代医学治疗该病,轻症用乙酰水杨酸、非甾体抗炎药,重症用糖皮质激素。

笔者经多年临床实践发现,中医辨证治疗亚急性甲状腺炎疗效较好、不良反应少。

本文介绍2例典型验案,望与同道探讨。

1 典型病例1.1 热毒炽盛,阴亏液耗案例1:患者,男,54岁,2016年10月10日初诊,主诉颈前部疼痛伴高烧、乏力、纳差7 d。

7 d前曾有咽痛,继而出现颈前部肿痛、高热,每晚体温39 ℃,自行服用新康泰克未效,遂在某医院静脉输注头孢类抗生素7 d,治疗期间每晚持续高热伴颈前部疼痛,体温39 ℃以上,日间降至正常。

瘿病中医护理方案(内分泌科)

瘿病中医护理方案(内分泌科)

瘿病(甲亢)中医护理方案一、常见证候要点1、气郁痰阻证:颈前喉结两旁结块肿大,质软不痛,颈部觉胀,胸闷,喜太息,或兼胸胁窜痛,病情常随情志波动。

苔薄白,脉弦。

2、痰结血瘀证:颈前喉结两旁结块肿大,按之较硬或有结节,肿块经久未消,胸闷,纳差,舌质暗紫,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或涩。

3、肝火旺盛证:颈前喉结两旁结块轻或中度肿大,柔软光滑,烦热,易出汗,性情急躁易怒,眼球突出,手颤抖,面部烘热,口苦,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

4、心肝阴虚证:颈前喉结两旁结块或大或小,质软,病起较缓,心悸不宁,心烦少寐,易出汗,手颤抖,眼干目眩,倦怠乏力,舌红,苔少或无苔,舌体颤动,脉弦细数。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一)疲乏无力1.起居有时,避免劳累。

2.进食补中益气类食物,如山药、鱼肉、香菇等。

食疗方:乌鸡汤、香菇木耳汤、山药炖排骨。

3.病情稳定者适量运动,循序渐进。

4.遵医嘱艾灸,取穴足三里、关元、气海等以调节脏腑气血功能。

(二)多食善饥1.询问饮食习惯及饮食量。

宜选择混合餐,每餐进食种类包含主食、蔬菜、肉蛋类等;粗细粮合理搭配,少食多餐,细嚼慢咽。

2.适当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如燕麦、芹菜、韭菜等,以增加饱腹感,延缓食物吸收。

3、可适当补充水果,如橙子、香蕉等。

(三)怕热多汗、皮肤潮湿1、保持病房环境安静舒适;2、保持皮肤清洁,勤洗澡、勤换衣。

(四)急躁易怒1、护士多与患者沟通,了解其心理状态,增强其与慢性疾病作斗争的信心,保持乐观心态。

2、鼓励家属理解支持患者,避免不良情绪的影响。

(五)心悸气短1、注意休息,保证睡眠充足;2、病人活动时给予必要的协助。

3、指导病人做一些适当的功能锻炼活动。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一)内服中药遵医嘱用药,观察用药后反应;中西药之间间隔30分钟以上。

1.汤剂宜温服。

2. 服中药汤剂当避免选用昆布、海藻、海带等含碘高的海产品;(二)注射用药:1.中成药制剂建议单独使用,如需联合给药,应考虑时间间隔或中性液体过渡。

内分泌科瘿病眼病(甲状腺眼病、甲状腺相关性眼病)中医诊疗方案(2023年版)

内分泌科瘿病眼病(甲状腺眼病、甲状腺相关性眼病)中医诊疗方案(2023年版)

级别0 1 2 3 4 5 6眼部表现无病症和体征无病症,体征有上睑挛缩、Stellwag 征、von Graefe 征等有病症和体征,软组织受累突眼〔>18mm〕眼外肌受累角膜受累视力丧失〔视神经受累〕瘿病眼病〔甲状腺眼病、甲状腺相关性眼病〕中医诊疗方案〔2023 年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考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断指南》〔ZYYXH/T42-2023〕。

(1)瘿病诊断确立;(2)突眼,突眼度>18mm;(3)常有畏光流泪、眼部胀痛、复视、斜视,视力下降;(4)常见眼睑肿胀,结膜充血水肿,眼球活动受限,甚至固定,眼睑闭合不全,角膜溃疡,眼球炎甚至失明。

2.西医诊断标准参考《中国甲状腺疾病诊疗指南》〔中华医学会,2023 年〕,《甲状腺病学》〔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23 年〕。

(1)Graves 病或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诊断确立;(2)突眼,眼部表现分级达ATA 分级标准 3 级〔含 3 级〕以上〔见下表〕(3)常有畏光流泪、眼部胀痛、复视。

斜视,视力下降等病症;(4)常见眼睑肿胀,结膜充血水肿,眼球活动受限,甚至固定,眼睑闭合不全,角膜溃疡,眼炎甚至失明等体征。

(5)必要时作眼CT 检查。

眼部表现分级标准〔美国甲状腺学会,ATA,2023 年〕〔二〕证候诊断1.肝气郁结证:双眼突出,胸闷,颈前肿大,质软不痛,胸胁窜痛,病情常随情志波动。

质淡红,苔薄白,脉弦数。

2.肝火旺盛证:双眼突出,烦热汗出,消谷善饥,面部烘热,颈前包块,手指震颤,眼球突出。

口苦咽干,大便秘结,头晕目眩,心悸胸闷,失眠。

舌红苔黄,脉弦数。

3.风阳内动证:双眼突出,畏光流泪、眼胀涩,眼球运动障碍,颈前包块。

头晕头胀,头部、肢体抖动。

舌质红,舌苔黄,脉弦或数。

4.气阴两虚证:双眼突出,畏光流泪、眼胀涩,眼球运动障碍,复视,颈前包块。

头晕心慌,失眠多梦,体倦乏力,易汗出,腰膝酸软,耳鸣健忘。

舌红苔少,脉细无力。

中医辨治亚急性甲状腺炎甲状腺功能减退期验案举隅

中医辨治亚急性甲状腺炎甲状腺功能减退期验案举隅

中医辨治亚急性甲状腺炎甲状腺功能减退期验案举隅亚急性甲状腺炎是一种常见的甲状腺疾病,通常表现为颈部不适、甲状腺肿大、咽痛、发热等症状。

在临床上,中医辨证治疗亚急性甲状腺炎具有一定的疗效。

本文通过一例亚急性甲状腺炎甲状腺功能减退期的治疗案例,探讨中医辨证治疗该疾病的方法和效果。

患者是一名女性,28岁,主要症状为颈部不适、咽痛、低热,伴有乏力、精神不振等。

患病后,患者进行了甲状腺B超及甲状腺相关血液检查,确诊为亚急性甲状腺炎,同时伴有甲状腺功能减退。

患者起病急骤,治疗后患者的症状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中医对于亚急性甲状腺炎甲状腺功能减退期的治疗,首先要进行辨证。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中医辨证分析可以得知患者为阳虚体质,主要表现为体虚畏寒、手脚不温、精神疲乏、肢体乏力等。

同时病因是由于受凉过多、饮食不节、情志不畅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导致机体阳气不足而引起的。

因此在治疗上,中医采用温阳祛寒、益气固表的治疗原则,以期恢复机体阳气的功能,有效抵御病邪。

针对患者的具体症状,中医采用了温阳祛寒、益气固表的治疗方法。

在饮食方面,建议患者多摄取温热的食物,如生姜、红枣、猪肉等,以帮助温阳祛寒。

患者还需适当避免生冷食物的摄入,以减少对阳气的侵害。

在药物治疗上,中医采用了一些温阳的药物,如附子、干姜等来进行治疗。

还采用了益气固表的药物,如黄芪、人参等进行治疗。

通过中药的辅助治疗,患者的症状得到了缓解,甲状腺B超检查也显示甲状腺有所缩小。

在治疗过程中,中医还结合了针灸疗法对患者进行了治疗。

通过对患者特定的穴位进行针刺,能够有效促使患者体内的阳气得以充沛,同时还可以缓解患者的肌肉疼痛、乏力等不适症状。

通过针灸疗法的辅助治疗,患者的症状得到了一定的缓解,精神状态也有所好转。

在调理生活方式方面,中医提倡患者保持乐观开朗的心态,增加户外活动,适当进行气功、太极等身体锻炼,有助于促进体内气血的运行,增强体内阳气。

患者还需要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加强营养,以提升机体的抵抗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分=舌质异常。
0 分=苔薄白。
2 分=舌苔异常。
0 分=正常。
2 分=脉象异常。
(0
(2 分)
(4 分)
(6 分)
分)

I0 肿大,质硬。 II0 肿大,质硬或饱 III0 肿大,质硬或饱
满。
满。

轻度疼痛。
中度疼痛。
重度剧烈疼痛。
无 轻度触痛、稍拒按。 中度触痛、拒按。 重度触痛、拒按。

潮热或低热。
中度发热。
寒战、高热。

易疲劳。
疲倦,难以胜任重工 精神不振,不能胜任轻工
作。
作。
无 抑郁、善太息,易激 易激善怒,与人争 暴躁不安,难以控制。
惹,可控制。
吵,尚能自制。

体力活动后出现。 轻微体力活动即出
静息时亦出现
现。

多梦眠不实。
多噩梦易惊醒。 难以入睡或嗜睡。

易出汗。
活动后出汗。
汗出不止。

偶尔发生。
经常发生。 经常发生,不能缓解。

偶可记忆。
难以回忆。
转瞬即忘。
0 分=无。
2 分=有。
0 分=正常。
2 分=异常(高或冰冷)。
0 分=无。
2 分=有。
0 分=无。
2 分=有。
0 分=无。
2 分=有。
0 分=无。
2 分=有。
0 分=无。
2 分=有。
0 分=无。
2 分=有。
0 分=正常。
2 分=异常(大便次数增多或便溏或便秘)。
0 分=正常。
2 分=异常(多食易饥或纳差)。
0 分=淡红。
常(低于或等于治疗结束时)。
2.复发:症状及体征再次出现,血清 FT3、FT4、TSH、血沉回复到治疗
前。
分级 症状
瘿肿
瘿痛 瘿肿触诊
发热 体倦乏力
烦躁易怒
心慌
睡眠 汗出 耳鸣 健忘 肢体颤抖 皮温 头痛 咽痛 全身不适 畏寒 口渴 胁肋不舒 大便 饮食 舌质 苔 脉象主要临床症候量化计分表来自无轻中

推荐方药:丹栀逍遥散加减。丹皮、栀子、当归、白芍、柴胡、郁金、薄 荷、延胡索、川楝子、茯苓、白术、青皮、香附、荔枝核等。
中成药:银黄含片、黄连上清丸、片仔癀等。 3.气郁痰阻证 治法:理气解郁,化痰散结。 推荐方药:柴胡疏肝散合二陈汤加减。柴胡、芍药、枳壳、香附、佛手、 贝母、生牡蛎、玄参、陈皮、薏苡仁、白术、茯苓、甘草等。 中成药:逍遥散合板蓝根冲剂、抗病毒颗粒、夏枯草口服液等。 4.气阴两虚证 治法:健脾益气,养阴生津。 推荐方药:生脉散合四君子汤加减。黄芪、党参、麦冬、五味子、白术、 茯苓、当归、浙贝母、甘草等。 中成药:黄芪片、补中益气丸、夏枯草口服液等。 (二)静脉滴注中成药注射剂 根据病情可辨证选用喜炎平注射液、双黄连粉针等。 (三)针灸治疗 (1)针刺治疗 对于瘿肿痛明显者,可采用针刺治疗。取穴作提插捻转平补平泻手法。留 针 30m in,每日 1 次。常用穴位如下: 风池、天突、太冲、合谷、曲池、膈腧等。 (2)耳穴敷贴治疗 埋王不留行籽于神门、肝、肾、心、内分泌等耳穴,用拇指按压至产生酸 痛感即可,并嘱患者每日按压数次,每次贴压一侧耳穴,3 日后交替。 (四)其他治疗: 栀龙膏或金黄散:外敷瘿肿痛处。 穴位贴敷治疗:肺腧、脾腧、肝腧、中脘、关元、大椎、天柱等。 经络治疗:手太阴肺经、足阳明胃经、手太阳小肠经等。 (五)护理调摄 1.饮食护理: (1)发病初应饮食清淡。合并甲状腺功能亢进者,应进食高热量、高蛋 白,富于糖类,含 B 族维生素及富含营养的食物。 (2)忌食煎炸、生冷、肥厚食物。 (3)忌饮酒、咖啡、浓茶,以减少环境和食物中对病人的不良刺激。 (4)辨证调护: 对热毒壅盛和气郁火旺型病人鼓励其多饮水,以补充水分
的丢失,可用夏枯草、菊花或石决明泡水代茶饮,有清热除烦之效。 2.生活护理:增强机体抵抗力,避免上呼吸道感染及咽炎对预防本病发生
有重要意义。发病初应注意休息,减少不良刺激,合理安排作息时间,保持居室 安静和轻松的气氛。平时慎防与感冒患者接触以预防发病。
3.心理护理(情志护理) (1)应避免精神刺激。瘿痛患者由于担心自己的疾病转化为甲亢或甲减, 且本病有一定反复性,有较长的服药史,容易失去战胜疾病的信心。所以以平 和、耐心的态度对待病人,满足病人基本生理及安全需要,建立相互信任的关 系,使其情绪上保持稳定,树立信心,配合治疗,有利于疾病的恢复。 (2)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水平,使其了解相关的临床表现和治疗,减轻 病人因疾病而产生的压力。 4.药物护理 应指导病人按时按量规则服药,不可自行停服。 5.病情观察 告知患者每周复诊1次,注意观察治疗后的体温、瘿肿、疼 痛情况,记录退热时间、瘿肿、疼痛、压痛消失时间及瘿肿回缩时间。停药后8 周内随访。 6.健康教育 (1)向病人讲解有关瘿痛的临床表现、相关检查、治疗、饮食原则和要 求。 (2)每周门诊做体检,抽血做血沉及甲状腺功能测定。出现高热、大汗淋 漓时应及时就诊。 (3)掌握上述自我监测和自我护理可有效地降低本病的复发率。 三、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1.临床痊愈:症状及体征消失,血清 FT3、FT4、TSH 正常、血沉恢复正 常。 2.显效:症状及体征明显缓解,瘿肿、痛基本消失,血清 FT3、FT4、TSH 及血沉基本恢复正常。 3.有效:症状及体征明显缓解,瘿肿、痛减轻,血清 FT3、FT4、TSH 及 血沉有所改善。 4.无效:症状及体征未见好转,瘿肿、痛无减轻,血清 FT3、FT4 仍增高 或波动性增高,TSH 仍降低,血沉仍增高。 (二)主要临床证候(见后附表)疗效判定:疗程结束后以减分率判断疗 效。 减分率= [(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
瘿痛(亚急性甲状腺炎)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高等医药院校《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 (1)瘿肿质硬。 (2)瘿痛明显。 (3)发热、心悸、汗出。 (4)发病前多有感冒、咽痛病史。 2.西医诊断:参照《中国甲状腺疾病诊治指南》。 (1)急性起病、发热等全身炎症症状。 (2)甲状腺肿大质硬、疼痛触痛明显。 (3)血沉增快、血清甲状腺激素浓度升高,与低吸碘率(早期)。 (4)发病前 1~3 周上呼吸道病毒感染史。 (二)证候诊断 1.热毒壅盛证:起病急,瘿肿质韧、触痛明显、口干畏热,舌红、苔薄 黄、脉浮数。 2.气郁火旺证:瘿肿、疼痛减轻,心悸汗出,心烦少寐,头晕乏力,舌 红,苔少,脉弦数。 3.气郁痰阻证:瘿肿、疼痛明显减轻或消失,胁肋不舒,纳差,体倦乏 力,质淡红,薄白苔或薄腻苔,脉弦滑。 4.气阴两虚证:瘿肿、疼痛消失,肢体困重,眼睑、面颊虚肿,大便秘 结,舌质嫩红,有齿痕,苔少,脉细弱或细数。 二、治疗方案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1.热毒壅盛证 治法:疏风清热,解毒消肿。 推荐方药:银翘散合五味消毒饮加减。蒲公英、板兰根、射干、银花、连 翘、牛蒡子、元胡、大青叶、地丁、桔梗、芍药、牛膝等。 药物加减:高热者,加石膏、山栀、黄芩,以加强清热;大便秘结者,加 全瓜篓、玄明粉、大黄,以清热通腑。 中成药:莲花清瘟胶囊、芩连胶囊(颗粒)、银黄含片、黄连上清丸等。 2.气郁火旺证 治法:行气解郁,泻火消肿。
(三)评价方法
1.临床痊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证候积分减少≥9
0%;
2.显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证候减分率≥70%为显效;
3.有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好转,证候减分率≥30%为有效;
4.无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无改善,证候减分率<30%为无效。
(四)随访(8 周后)疗效
1.良好控制:症状、体征消失,血清 FT3、FT4、TSH 正常、血沉基本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