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政策论文发表

合集下载

财政政策的影响论文

财政政策的影响论文

财政政策的影响论文财政政策是国家干预和调节经济手段的基本手段之一,包括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政策两个方面。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财政政策的影响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财政政策的影响论文篇1论积极的财政政策对经济的影响[摘要]经济发展宏观调控离不开财政政策,它作为中央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能够指导资源宏观配置,促进产业空间布局的实施和经济格局的形成。

这就需要发挥税收政策、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投资政策等财政政策,积极发挥促进经济发展。

本文就财政政策对经济的影响做出了论述,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财政政策经济影响我国今年上半年造成物价水平提高的内外因素明显增多,在很多能源资源以及农产品的价格出现大幅度增长的情况下,出现了居民生活压力过大,企业出现成本困境等方面的问题,而在下半年国家的宏观调控过程中,其调控目标就在于在一定的时间内保持经济的稳定快速增长,同时将物价涨幅控制在可以承受的范围内,目前在我国宏观调控过程中最需要注意的就是货币政策,而这就需要充分发挥出积极财政政策的作用,实现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以及民生改善,在应对通货膨胀的同时保证经济增长。

一、对积极财政政策的分析1.对经济的拉动作用非常明显。

每年我国所发行的长期建设国债所投资的项目,都会对我国的固定资产投资造成一定程度上的增加,同时带动经济增长。

在我国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过程中,每年我国政府都会发行高达1500亿元的建设国债,但是由于财政政策所带动的资本性支出发展更大。

我国的政府资金具有引导的效应,每当政府安排一个项目,所有银行都会争相给予贷款,这种银行跟进的政府投资所形成的投资规模是非常巨大的。

虽然从经济学的理论上来说,虽然财政政策可以实现对投资的直接投资,但是都会产生一定的“挤出效应”而影响到投资效果,但是由于我国目前在经济体制上所存在的特殊性,目前还不存在“挤出效应”。

2.“积极”的货币政策作用相当微弱。

我国目前在货币政策上所体现出来的薄弱性主要表现在两方面的内容:首先第一点是利率工具没有得到良好的运用,我国中央银行可用的主要货币政策工具有:利率、法定准备金率、等。

财政政策论文(权威推荐10篇)

财政政策论文(权威推荐10篇)

财政政策论文(权威推荐10篇)财政政策作为国家干预经济,实现宏观经济目标的工具,也是指导财政分配活动和处理各种财政分配关系的基本准则,本篇文章就向大家介绍几篇财政政策论文范文,共同来探讨一下这些财政政策论文的写作手法。

财政政策论文权威推荐10篇之第一篇:发达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的财政政策及启示探讨摘要:自第二次工业革命以来,世界各国的工业建设快速发展,在为人们带来更好的生活的品质的同时,大量的废气排出,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而随着工业科技的快速发展,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对人们的影响也在不断地增大。

目前,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为主的低碳经济,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应对全球经济变化的重要发展目标。

而我国作为温室气体排放的一个大国,深入研究发展低碳经济的财政政策,推动低碳经济不断深化,对我国的整体发展至关重要。

关键词:发达国家;低碳经济;财政政策;从人类开始钻木取火开始,人类文明的发展在离不开火的同时,也与碳基能源产生了密不可分的联系。

而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人们发现了煤炭和石油等工业资源,大规模的矿产资源应用,是温室气体的排量快速增加。

财政政策,是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在"十二五"期间,我国围绕节能降耗,推动清洁能源技术发展、发展低碳城市,促进低碳经济政策快速发展。

一、低碳经济的内涵及意义(一)低碳经济的内涵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下,通过技术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不断降低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的使用,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尽可能的达到排放与生态环境转化平衡,的一种新型经济发展形态。

"低碳经济"最早是在2003年,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提出的,作为第一期工业革命的领导者,英国首先认识到了能源安全和气候变化的威胁,而且随着发展的逐步加快,对矿产资源的消耗也在快速增加,致使目前英国消耗的能源,大部分都要依靠进口,而且,温室效应的变化,对英国产生的影响也在不断地增大。

财政政策与国债分析论文

财政政策与国债分析论文

财政政策与国债分析论文为了拉动国内需求,目前我国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

为此,必须正确认识和解决好动态的财政收支平衡、财政赤字和国债的问题。

一、坚持动态的财政收支平衡在财政收入有限的情况下,扩大财政投资,势必会扩大财政赤字。

对于是否以及如何坚持财政收支平衡的问题,学术界提出预算平衡论、功能财政论、周期预算平衡论和充分就业预算论。

要根据一定时期的资源状况(如短缺或闲置)以及宏观经济运行过程出现的矛盾,正确地处理财政收支平衡的问题。

我们认为,必须认识和运用财政收支矛盾和平衡规律,实行财政收支基本平衡的原则。

但这并不意味着每一个年度都要强求预算平衡,而是可以实行动态平衡,即在一定条件下可每隔若干年实现一次财政收支基本平衡。

由于财政政策效应存在着时滞,财政的一些经济性支出增加后,可能造成当年财政赤字,但这些支出最终会形成生产力,从而会增加以后年份的预算收入。

还应看到,由于经济发展呈现周期性,不同年份经济的繁荣或萧条以及供求状况不会一成不变,如果固守年度财政的平衡原则,就可能不利于促进经济增长和实现充分就业。

因此,要区分两种类型的财政赤字。

一种是结构性赤字,它是假定经济达到充分就业以及政府取得充分就业的收入时出现的预算赤字,是对经济周期性因素加以调整后的赤字,这在一般情况下应予以杜绝。

另一种是实际赤字,这是缘于经济运行尚未达到充分就业水平所产生的财政赤字,是未对周期性因素加以调整的财政赤字。

在出现经济萧条,资源大量闲置和失业严重的状况下,可以实行“逆周期”调节,实行适度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借以扩大总需求。

在经济效益提高和税制较为完善的情况下,资源的充分利用和经济的增长,有利于最终实现预算平衡或盈余。

因此,根据经济周期变动和资源状况,在一定的条件下,可实行动态的财政收支平衡原则。

1998年我国中央财政赤字960亿元,中央财政共发行国债3891亿元(不含财政部向四大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发行的2700亿元特别国债),国债收入主要用于扩大公共设施和基础产业建设。

赤字财政政策论文(2)

赤字财政政策论文(2)

赤字财政政策论文(2)赤字财政政策论文篇二我国财政赤字政策的走向选择财政赤字政策是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应对短期经济波动熨平经济周期的重要手段,在经济发展某些阶段上也是扩大公共投资、提高经济长期增长率的重要方式。

赤字政策的使用,既要有量的考虑,即赤字率高低的选择,也要有质的考虑,即赤字使用方向上的选择。

赤字政策如果运用得当,能够起到维护宏观经济稳定、促进经济发展等多方面的作用。

财政赤字政策的国际经验及其启示纵观各国经济发展史,特别是美国、日本和欧洲一些国家的经济发展史,我们发现财政赤字政策使用相当广泛,这些国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教训,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借鉴。

1、财政应追求长期平衡而不是短期平衡财政收支平衡是宏观经济政策追求的基本目标之一。

但这种平衡主要应立足于长期平衡,而不仅仅是短期平衡。

从历史上看,美国、日本和欧洲的赤字率在短期内都曾出现过较大的波动,如从1981年到2000年的20年间里,美国、日本、法国、德国和英国的赤字率最高分别达到过6%、7.3%、6.0%、3.3%和7.7%,但其长期赤字率则基本稳定在2.5%左右。

上述几国过去20年间平均赤字率分别为2.6%、2.5%、3.1%、2.2%和2.6%。

这说明在一定时期根据实际需要实行一些短期的财政赤字,以此换来财政长期的平衡是必要的。

归根结底,财政平衡是要以经济长期持续发展为基础,脱离经济总体情况的财政平衡既无意义也不可持续。

财政赤字在短期波动而在长期平衡首先是由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引起的。

除去战争因素赤字较高的年份往往都是经济比较萧条的年份,如美国20世纪以来出现过四次赤字比较严重的时期,赤字率超过了3%,究其原因都是由经济萧条引起的。

而随后的赤字率下降甚至赤字减少出现赢余又都是经济状况转好、经济进入复苏和高涨期的结果。

比较典型的如美国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的经济高增长最终消除了美国的巨额财政赤字,并转而出现赢余。

因而在经济周期的不同阶段上,财政收支是不平衡的,而在一个完整的经济周期中,财政收支则又应是相对平衡或是基本平衡的。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论文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论文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论文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传统计划调控手段功能作用的削弱,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已成为政府调控宏观经济的主要工具,两者的协调配合与灵活运用,是一个国家经济运行是否稳定的必要条件。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论文,供大家参考。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论文范文一: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资料[摘要] 当前,扩张型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已经出现边际效应递减的势头,但经济增长对它的依赖性并未减弱,经济自身的增长机制依然乏力,因而,扩张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出现了长期化的危险倾向。

国内外的历史教训表明,一旦把扩张性政策长期化,后患无穷。

防患于未然,一要防止和化解财政和金融危机,二要预防陷入“滞胀”泥潭的可能;加入世贸组织,各级领导干部要做“明白人”。

认为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不存在“民族经济”,只有无国别姓氏的“地产经济”的观点,是极其荒谬的,有害的。

按照这种观点,我们只要把市场全部拱手让给跨国公司,工业化和现代化就可以实现,13亿人口共同富裕便指日可待。

这纯粹是痴人梦语,当今世界找不到一个先例能够证实上述观点。

总结去年,规划今年,是即将开幕的九届人大五次会议的最主要的议题。

世界经济强体一片衰退的冲击波荡漾全球,我国经济逆风而上继续在适度快速增长的平台上前行。

经历了抵御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我国经济机体的免疫力、抵抗力进一步增强了。

然而,我们不仅面临外患,同时还存在着内忧,忧患意识不可无。

扩张型财政政策流露长期化倾向1998年开始,我国政府财政政策由紧缩政策转而实行扩张政策。

所谓积极财政政策,其基本特征是以增加赤字和增发国债为主要内容,所以属扩张型财政。

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刺激了投资和消费的增长,经济保持了快速增长的态势,政策效应是明显的。

但是,现在本应淡出和转型的扩张的财政政策却出现了长期化的趋势,经济快速增长染上了对扩张政策的依赖症,而潜伏的财政和金融风险却使扩张政策难以为继。

财政税收政策与国家安全的协调发展研究论文

财政税收政策与国家安全的协调发展研究论文

财政税收政策与国家安全的协调发展研究论文随着世界经济的日益全球化,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经济安全也成为了国家安全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财政税收政策在国家的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同时也与国家安全密切相关。

本文旨在探究财政税收政策与国家安全的协调发展。

一、财政税收政策的定义和作用财政税收政策是指政府通过调节税收和财政收支布局,以达到优化经济发展、调整社会收入分配、促进社会公平和平等等一系列宏观经济目标的政策。

在国家的经济发展中,财政税收政策所起到的作用不可替代。

它是政府在整个经济体中扮演的一种重要角色。

首先,财政税收政策有助于调节国家经济稳定。

政府可以通过调节税收政策来稳定国家的经济基础,进而控制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避免流通资金的不稳定、增加国家的储备金和稳定外汇储备等。

其次,财政税收政策能够优化国家经济结构。

政府可以通过财政税收政策的调节来优化企业布局和产业结构,进而提高国内生产总值。

通过财政税收政策的引导,政府可以调节相应的经济结构,优化国家经济结构,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

最后,财政税收政策对于国家安全的维护也具有重要意义。

税收收入的充足与否关系到国家财政收入的稳定运行。

同时,通过税收调节劳动力的分配、资源的调配、经济生态的平衡等方面,也有利于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

二、财政税收政策与国家安全的内在联系国家安全与经济安全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

财政税收政策的优化对于国家安全的维护起着重要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税收政策的调节能够维护国家的财政收入和经济稳定。

在财政和货币政策的引导下,政府调节税收的总量、税制结构、税收最高和最低限度、税收优惠等,以使社会财富资源更加公平地分配,同时也防范财政危机等多种风险因素。

其次,税收政策的调节可以构建国家安全的经济环境。

税收政策可以根据不同的行业和地域确定税收政策,加大有关产业的税收补贴,以增加投资和对于有关产业的支持,同时根据不同的行业和地域解读税收政策的可操作性,增加相关产业的发展和竞争力。

扩张性财政政策论文发表

扩张性财政政策论文发表

扩张性财政政策论文发表自2008年底以来,中国一直推行扩张性财政政策,这种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快速发展等方面发挥出积极的作用。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扩张性财政政策论文发表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扩张性财政政策论文发表篇1浅谈我国扩张性财政政策中的挤出效应问题一、挤出效应的理论模型宏观经济学认为:短期决定国民收入水平的因素是社会总需求。

在一个封闭的经济体系中,社会总需求由三部分组成,即:居民消费、企业投资和政府支出。

在国民经济运行的过程中,受各种因素的制约,个人消费和私人投资有不断下降的趋势,总需求与社会生产能力之间出现缺口,国民经济增长受到抑制。

政府可以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膨胀总需求,拉动经济增长。

但是在货币供给量保持稳定的情形下,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会使利率水平上升,从而挤出私人投资,政府扩大需求刺激经济增长的效应下降。

这就是挤出效应的一般理论模型。

为了克服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应当把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混合使用,以便使市场利率水平保持稳定,弱化或者完全避免政府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

挤出效应的理论模型表明,政府在对经济增长进行调控时,一定要注意政策的一致性,避免政策上的矛盾,也就是减少政策的成本支出,增加政策的收益。

财政政策挤出效应的大小,决定于市场经济中的多种因素,如用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均衡模型,即“IS-LM”模型分析,它决定于IS 和LM曲线的斜率。

斜率主要反映的是市场经济中私人投资对利率变动的反映程度。

由于投资是利率水平的减函数,投资对利率的变动十分敏感,通常所讲的投资利率的弹性大,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就大;投资利率的弹性小,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就小。

如利率不变,即在凯恩斯陷阱区域,挤出效应为零。

如随着扩张性财政政策的实施,利率上升的非常高,即在古典区域,挤出效应将无限大,政府的扩张性财政政策效应等于零。

在一个完全由政府配置资源的市场,挤出效应问题不存在,因为政府支出的变化,不受利率水平的影响。

财政论文范文

财政论文范文

财政论文范文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各国政府越来越重视财政政策在促进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本文旨在探讨财政政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其机制,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一、引言财政政策作为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手段,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一直是经济学研究的热点。

本文通过分析财政政策的基本理论,结合实际案例,探讨其在不同经济环境下的作用。

二、财政政策的基本原理财政政策主要包括政府支出和税收政策。

政府通过调整支出和税收,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经济增长。

本文将从财政政策的乘数效应、挤出效应等方面进行分析。

三、财政政策的乘数效应乘数效应是指政府支出增加时,通过消费和投资的连锁反应,最终导致总产出增加的效果。

本文将通过数学模型来展示乘数效应的计算方法,并分析其在不同经济周期中的表现。

四、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挤出效应是指政府支出增加导致私人部门投资减少的现象。

本文将探讨挤出效应的成因,以及如何通过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来减少其负面影响。

五、财政政策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本文选取了若干国家在不同时期的财政政策数据,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分析财政政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通过对比不同国家的财政政策效果,本文将提出一些有效的政策建议。

六、政策建议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了以下政策建议:首先,政府应合理控制财政赤字,避免过度依赖财政刺激;其次,应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最后,加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共同促进经济的稳定增长。

七、结论财政政策是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

通过科学制定和实施财政政策,可以有效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

本文的分析和建议,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1] Barro, R. J. (1990). Government spending in a simplemodel of endogenous growth.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98(5), 103-125.[2] Alesina, A., & Perotti, R. (1995). Fiscal expansions and fiscal adjustments in OECD countries. Economic Policy, 10(21), 207-248.[3] Romer, C. D. (2016). The role of the government in economic growth.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06(4), 1-21.。

我国财政政策未来取向[论文]

我国财政政策未来取向[论文]

浅谈我国财政政策的未来取向一、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反周期,调控经济,是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两大政策及其他政策的组合运用。

事实上,独立的货币政策或独立的财政政策是不存在的,最典型的是国债,它本来就是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结合点;再者,两大政策又各有其长,必须结合使用,取长补短。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搭配,决定于政府的选择;政府的选择又根源于经济的需要与两大政策的特性和作用。

现在看来,对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选择要有一个新的、全面的认识。

首先,在作用方向上,货币政策的主导方面是通过调节总量促进总供求的平衡,财政政策之中,公共财政的政策主导作用在于需求总量的调控,而国有资本财政的主导方面是调整供给结构,通过改善结构促进总供求的平衡。

虽然货币政策也具有影响需求结构的功效,但它是间接的。

财政政策虽然也可以普遍提高或降低税率,直接调节需求总量,但其中也存在税率结构配置问题,体现对结构的调整;财政支出的扩张或收缩也具有结构上的区别对待问题。

中国经济疲软的主要原因,在于经济结构不合理,结构调整不是短期能完成的,因此,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确实应该是财政政策唱主角,政策的作用点在于调整结构,货币政策的作用主要在于配合结构调整把握住总量,促进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

其次,强化财政政策的作用更能起示范作用和带动作用,因为政府投资具有引导作用、担保作用和带动作用,对经济的拉动比较快。

最后,从制度环境看,货币政策发挥作用需要更高的市场条件,没有成熟的市场机制,货币政策就很难发挥作用,近几年连续7次降息、推动消费信贷等货币政策措施效果不显著的实践充分地表明了这一点。

基于这些理由,政府选择了强化财政政策的作用。

因此,无论是在观念上,还是在政策设计上,都要进一步强化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配合。

有两个基本点,一是松紧搭配,二是两种机制的契合。

在松紧搭配上,可以选择多种组合。

紧的货币政策与松的财政政策搭配是为了防止启动经济增长的同时,诱发通货膨胀。

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相结合字经济论文(1)

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相结合字经济论文(1)

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相结合字经济论文(1)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市场的不断调整,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已成为影响经济增长和稳定的两个主要工具。

财政政策是指政府在税收收入、政府支出和公共债务管理等方面使用的各种政策,而货币政策则是中央银行通过利率、货币发行量和货币政策工具等手段调控货币市场和汇率等方面的政策。

两者在经济运作中互相配合,以发挥不同的作用,实现经济发展的稳定和持续。

1.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基本原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实现宏观经济稳定和增长的两个主要工具。

财政政策在发挥其作用时更侧重于调控总支出和总税收,而货币政策则更侧重于调控货币供应和利率等方面。

因此,两者虽然有相同的目标,但有着不同的起点和方法。

财政政策主要通过调整政府支出和税收的结构和规模来影响经济活动,如减税、增加政府支出等,而货币政策则主要集中于影响货币供应和利率水平。

2.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作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实践中往往需要协调配合,以达到更好的宏观经济效果。

财政政策可以影响需求,从而影响货币市场和利率等方面的供给关系。

货币政策则可以通过调整利率和货币供应来影响投资者和消费者的信心和行为,从而进一步影响需求方面的供求关系。

如果两者无法协调,则可能会导致经济政策的失误和不良后果。

3. 货币政策对财政政策的影响货币政策可以通过调节货币供应和利率等方面的政策手段,来影响政府的债务成本和政府债务的偿付能力。

在实践中,政府的债务成本和偿付能力往往直接影响货币供应和利率水平。

货币政策可以通过影响货币市场和汇率等方面的供求关系来影响政府财政和债务的业务运行。

总之,在实践中,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互相支持和相互作用,以实现宏观经济增长和稳定的目标。

两者的相互协作直接关系到整个经济的运作,需要根据实际经济情况进行合理的调整和配合。

政府和中央银行应加强沟通和协调,针对经济形势的变化及时调整政策措施,以更好地应对不同的挑战。

现阶段我国财政政策分析-金融经济-毕业论文

现阶段我国财政政策分析-金融经济-毕业论文

目录摘要 (1)1.我国财政政策的背景及意义 (2)1.1我国财政政策的背景及内容 (2)1.1.1我国财政政策的背景 (2)1.1.2 我国财政政策的内容 (3)1.2 我国财政政策研究的意义 (4)2.我国财政政策与发展战略现状分析 (5)2.1我国财政政策与发展概括 (5)2.1.1“十三五”期间我国的财政政策 (5)2.1.2我国财政政策发展概况 (6)2.2 我国财政政策发展的问题 (8)3.2018年我国财政政策更加积极有效 (9)3.1着眼“积极有效”、减税增支并重 (9)3.2营改增继续落实减税效应将扩大 (10)3.3财税体制改革深化、个税改革有望突破 (10)4.我国财政政策发展的成就与重点目标 (12)结束语 (15)参考文献 (16)现阶段我国财政政策分析摘要在防风险和汇率贬值压力并存的情况下,宏观调控所倚重的工具正在由货币政策转向财政政策。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和财政部《财政预算草案报告》中对财政政策的定调是要“更加积极有效”。

从预算增速和赤字率等指标来看,一般公共预算内财政政策在“量”上基本符合预期;亮点主要在于两方面:一是预算外准财政的加码;二是财税政策更加追求质量。

减收增支是财政政策发挥逆周期调控的应有之意。

与2017年执行数相比,2018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83352亿元,同比增长6.2%;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20906亿元,同比增加8.7%。

2016年以来,财政支出增速持续高于财政收入增速,面临较大的财政收支压力;不过,这一缺口正在相对收窄。

今年一般公共预算收支差额为23900亿元,比2017年高出2000亿元。

预算草案中报告的预算赤字率为3.1%,与上年度持平;我们的测算显示,预算收支差额相对于3.1%预算赤字率而言是留有空间的。

如果经济增速符合预期,即便实际执行中超出预算,赤字率也不会突破3%红线。

财政赤字预留空间约为530-760亿元。

中央赤字与地方赤字仍按照上年65:35的比例进行划分。

财税政策论文集锦9篇

财税政策论文集锦9篇

财税政策论文集锦9篇(一)财政资金投入力度低下,效率不高在我国过去非常长的一段历史时间里,政府只对大中型国有企业给予重视,而对国内中小企业的发展过分忽略,这不可避免地造成了政府在具体资金支持安排方面都倾向于相关国有企业,而对国内中小企业就明显缺少基本的资金支持,这对于国内中小企业的未来发展非常不公平。

在这种不公平的情况下,广大中小企业的发展只能依靠自身的一些原始资本积累,或者进行高额利息实现外部融资,耗费了企业大量的社会融资成本。

政府方面给予的财政资金由于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无法明确具体的标准,在具体分配的过程中往往也没有与国内中小企业的相关划分标准科学结合,这样政府财政资金的具体使用就非常容易处于混乱无序的状态,而且也非常容易受一些人为因素干预,甚至滋生腐败行为,大大降低了政府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问题,并没有真正达到国家标准。

同时,我国政府财政资金的支持规模较小。

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目前还没达到发达国家的程度,因此政府财力非常有限,这客观上造成了财政资金的支持总量不足。

(二)支持中小企业的财政政策手段相对单一我国财政政策在具体运用财政拨款方面,支持国内中小企业资金需求等过程中存在许多现实问题,效果无法让人满意。

首先,财政资金非常不足。

客观上来讲,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全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还未达到发达国家的程度,经济实力相对较弱,很多省份地方政府甚至还连年赤字现象,因此对于政府财政政策支持方面需要的中小企业资金便非常不足了。

这种资金短缺的局面使得地方财政上能够真正用于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资金十分有限。

其次,管理方面非常不完善。

我国目前仍然处于社会经济转型期,国家财政资金的相关分配制度尚未得到完善。

我国政府对于中小企业进行的经济扶持,运用政府财政资金的拨款支持中小企业,政府方面投入大量人力及物力,但是扶持效果并不十分明显,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国社会经济基础现在非常薄弱,政府财政资金一般用于支持中小企业的具体数量比较小,而且政府财政资金的分配问题也处处受限。

财政政策的论文三篇

财政政策的论文三篇

财政政策的论文三篇财政政策是指国家根据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任务而规定的财政工作的指导原则,通过财政支出与税收政策的变动来影响和调节总需求。

财政政策是国家整个经济政策的组成部分。

以下是店铺整理分享的关于财政政策的论文的相关文章,欢迎阅读财政政策的论文篇一浅谈近十年我国财政政策[摘要] 1998 年以来,中国财政政策从积极走向稳健,又从稳健走向积极,经历了中国政府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探索历程。

本文通过横向与纵向相结合的方式,综合考察了近十年我国财政政策的背景、具体内容、政策效果,并就政策背后深层次的原因加以分析,以期能从中汲取经验。

[关键词] 财政政策积极财政政策稳健财政政策政策效果[论文正文]浅谈近十年我国财政政策一、亚洲金融危机后的积极财政政策。

(一)政策背景。

1997 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国际市场需求萎缩,中国经济出现外贸负增长、通货紧缩现象。

国内,较全面的买方市场造成商品库存积压;“软着陆”后社会总需求疲软。

虽然央行先后七次降低存贷款率,以期用货币政策扩大企业贷款需求、刺激投资,但消费和投资需求均缺乏弹性,政策失灵。

(二)政策内容及成效。

1998 年,针对上述背景,中国政府采取积极财政政策,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四方面:1.增发1000 亿元国债用于农田水利、交通通信、城市基础设施、城乡电网、中央直属储备粮库、经济适用房等方面;向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发行2700 亿元特别国债,提高国有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和抗风险能力。

2.调整税收政策:对涉及房地产业的营业税、契税、土地增值税给予减免;就增值税、营业税、进出口税收、企业所得税、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及科研机构转制政策等做新规定;对涉外税收政策做适当调整,鼓励外商投资;恢复征收居民储蓄存款利息所得税,拉动居民即期消费需求。

3. 增加中低收入者收入:提高社会保障“三条线”、机关事业单位职工收入、离退休人员待遇;解决国有企业养老金拖欠问题;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我国当前财政政策走向小论文

我国当前财政政策走向小论文

我国当前财政政策走向小论文本文系统回顾了建国以来各个历史时期我国财政政策的变迁和发展,总结了各个历史阶段实施的财政政策的基本特点和效果,以下是店铺整理分享的关于我国当前财政政策走向小论文的相关文章,欢迎阅读!我国当前财政政策走向小论文篇一建国以来我国财政政策的变迁及当前财政政策实施重点分析摘要本文系统回顾了建国以来各个历史时期我国财政政策的变迁和发展,总结了各个历史阶段实施的财政政策的基本特点和效果,在此基础上对当前财政政策实施重点进行了针对性分析,并提供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财政政策一、建国以来我国财政政策的变迁财政政策是政府实施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财政政策既可以直接作用于需求,拉动经济增长;也可直接作用于供给,在推动经济增长的同时,推动经济结构优化调整。

建国60年以来我国财政政策为保持宏观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计划经济时期的直接调控(1949~1977年)这个时期宏观上通过财政投资支出调节和影响经济波动,微观上财政直接调控到企业,并通过“平衡预算”实现国民经济综合平衡。

(二)改革开放前期的财政宏观调控(1978~1992年)这个时期的财政政策有三个特点:1.仍以计划指令为主要手段;2.初步探索运用多种政策工具调控经济运行;3.开始注重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

(三)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后的财政调控(1993年至今)1.1993年实施适度从紧财政政策1993~1997年为应对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实施了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相配合,达到了反周期调节的预期目标,成功地实现了国民经济运行的“软着陆”和经济稳定增长。

2.1998年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为应对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国内经济矛盾突显、内需不振、经济增长回落等情况,我国启动了扩张性的积极财政政策。

从执行效果来看,积极财政政策措施得力、规模适度,政策效果比较理想,成为中国应对外部经济冲击的典型经验。

3.2004年实施稳健财政政策稳健财政政策,概括起来就是“控制赤字、调整结构、推进改革、增收节支”十六个字。

高等教育财政政策论文

高等教育财政政策论文

高等教育财政政策论文一、基点:增加教育投入,保证机为了保证弱势群体享有平等的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资助政策。

2000年,国务院决定在全国所有公办全日制普通高校开展国家助学贷款。

2004年,国务院建立了以风险补偿金为核心的国家助学贷款新机制。

2007年,国务院又决定大力开展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工作。

目前,国家在普通高校建立了以国家奖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学费补偿贷款代偿、勤工助学、校内奖助学金、困难补助、伙食补贴、学费减免等多种方式并举的资助政策体系,同时实施家庭经济困难新生入学“绿色通道”。

国家资助政策体系的出发点就是促进教育公平,对潜在学生的资助可以减少其为接受高等教育所承担的私人成本,从而提高他们进入大学的可能性。

扶持困难家庭的子女享有平等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国家的资助体系虽然帮助了许多困难学生获得平等享有高等教育的机会,但是中国的学费仍然处在比较高的水平。

家庭困难的学生接受高等教育仍然受到学费的制约。

帮助弱势群体享有平等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仍然需要完善的资助体系。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首先就是要满足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

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日益增加,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持续上升,而国家财政能力有限,“穷国办大教育”的国情,决定了各项财政政策制定的基点与价值目标主要是满足人民群众享有平等的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促进机会公平将是很长时间内中国高等教育财政政策的的基本落脚点。

二、关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过程公平随着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上升,高等教育规模不断壮大,国家财政投入及资助力度持续加大。

高等教育质量问题引起关注。

高等教育的资源利用效率是影响学生平等享有高质量的高等教育的决定性因素。

国家的财政政策开始关注如何提高高等教育资源利用效率,促进过程公平。

财政投入不断加大,政策越来越关注高等教育资源的利用情况。

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财政投入不断加大,后4%时代怎么办成了社会热点。

其中最引起关注的是投入的经费如何支配,也就是资源利用的问题。

财政学论文5篇

财政学论文5篇

财政学论文5篇第一篇:财政学论文2011-2012年第二学期《财政学》科目考查卷专业:会计学(注册会计师)班级:任课教师:姓名:学号:成绩:关于我国财政支出结构改革的探讨一、前言(一)研究目的我国财政支出结构的变化具有自身的特殊性。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由计划体制转换过来的,改革开放初期的财政支出结构仍明显具有计划经济时期财政支出结构的特征,主要表现是以基本建设支出为主的经济建设支出占有较大比重。

因此,我国财政支出结构变化的总趋势首先是和经济体制改革及政府职能的转变相联系的,是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的转变而变化的,同时也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的转变而变化的,不同时期的经济形势以及政府采取的不同政策对财政支出结构的变化有直接的影响。

而且,今年来财政收入的快速增长,为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供了较大的空间,财政支出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二)研究意义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财政从那些从属于市场竞争性的投资中解脱出来,大力支持和保障诸如义务教育、公共卫生、社会保障、基础科学、治理污染以及支持“三农”等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建立保障社会民生的长效机制。

认识到财政在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小康社会中肩负着重要而艰巨的任务,采取正确的方针,处理好和把握好财政支持和保障民生的关系。

二、我国财政支出结构现状当前我国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基础比较薄弱,社会保障总体上覆盖范围较窄、标准较低,且农村人口所占比例高,地区间、城镇间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差距也较大,而财政对社会民生的支持和保障,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还存在较大的差距。

一方面,财政对社会民生领域的投入需要持续加大,这是财政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责无旁贷的义务,另一方面,行政成本过高,一般性开支控制不严,管理水平有待提高,绩效考评刚刚起步等,又制约着财政对社会民生保障的力度。

从财政支出的宏观结构来看,存在着财政支出占GDP比重长期过低的问题;从财政支出的横向结构来看也存在着诸多不合理之处:一方面,财政支出结构满足不了必须由政府举办的各项事业发展的基本需要,另一方面又对那些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无需政府举办的诸多事物仍然进行着大量供给;从财政支出的纵向结构来看,中央财政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过低,也是财政支出结构改革中必须注意的一个问题。

积极的财政政策论文

积极的财政政策论文

积极的财政政策论文积极财政政策下的财政支农政策探讨摘要:自2021年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以来,我国实行超强的宏观经济调控,起到了相当明显的作用。

但大量资金投入到基础设施建设,妨碍了民生工程。

2021年,我国继续推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在农村财政政策方面也有许多改变。

该文通过分析我国近两年的财政支农政策,以及借鉴外国经验,对我国的农村财政提出建议。

关键字:农村财政;农业;积极财政;支农;补贴一、文献综述对支农政策的研究很多,其中侧重于效果和不足的研究。

蒋和平、辛岭2021认为农业补贴是政府对农业支持与保护的最主要、最常用的政策工具。

温铁军、刘海英2021认为“家电下乡”一类的农村补贴由于任何外部主体进入农村都与极度分散的小农经济之间存在高昂的交易成本,实行效果不佳。

这些研究都确定了我国三农政策的可行性,并承认它们的实际效果,同时也看到了不足,提出立足本国国情的基础上,借鉴外国经验,制定出符合我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财政政策。

但是关于危机后农业财政政策却没有单独归纳出来。

本文将结合当今时代背景,采用案例分析的方法,研究自金融危机以来我国的一些农村农业方面的财政政策及变化,通过分析它们产生的效果来作出评价。

二、我国的支农财政政策发展一政策总介绍从2021年开始,中央每年的一号文件内容都是“三农”问题,2021年为保障和改善民生,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重点加大“三农”、教育、就业、住房、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民生领域投入,并向中西部地区倾斜。

2021年底到2021年初,国家陆续出台一系列旨在促进“三农”的政策,如农资综合补贴动态调整机制从2021年开始实施,2021年新增农资综合补贴集中用于粮食基础能力建设,加强新增补贴资金管理,完善使用机制等。

二取得成效1.农村低保方面2021年继续推进农村低保的应保尽保,保障人数达到4700多万,月人均补助达到60元。

城市低保实现了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保障人数达到2340多万人,月人均补助达到160元。

浅析积极的财政政策论文

浅析积极的财政政策论文

浅析积极的财政政策论文积极财政政策的理论可以追溯到上世纪30年代经济学界著名的“凯恩斯革命”。

然而我们该如何写有关积极的财政政策的形势与政策论文呢?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浅析积极的财政政策论文,希望大家喜欢!浅析积极的财政政策论文篇一《积极财政政策的理论与实践》摘要:为应对世界性的金融危机的冲击,我国宏观经济政策已及时、果断地实行了重大转变,在货币政策由“从紧”转为“适度宽松”的同时,财政政策也从“稳健”转为扩张性的“积极财政政策”。

本文在系统回顾积极财政政策理论的基础上,考察国内外运用积极财政政策的实践,简要评价本轮积极财政政策的启动并提出其贯彻执行的要领。

关键词:积极财政政策;理论;实践中图分类号:F81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801(2009)01-0052-06一、凯恩斯经济学说及其扩张性财政政策理论的发展积极财政政策的理论可以追溯到上世纪30年代经济学界著名的“凯恩斯革命”。

凯恩斯学说是由凯恩斯的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为代表形成的经济理论,在1929年的“大萧条”危机后应运而生,主张国家采用扩张性的宏观经济政策,特别是财政政策,通过增加需求促进经济增长。

凯恩斯经济学说以探讨如何实现充分就业为目标,把分析“有效需求不足”作为贯穿整个理论体系的中心课题,其国家干预理论及其主张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对经济学和西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一)凯恩斯经济学说及其扩张性财政政策理论的要点凯恩斯经济学说包含紧密相连的两部分内容,一是以有效需求原理为核心的需求理论,二是以国家干预经济为核心的一整套政策主张。

其“有效需求理论”的基本思路是:社会的就业水平取决于社会总需求的水平:存在失业或者说难以实现充分就业的原因在于有效需求不足(有效需求指一国有货币支付能力的总需求或总购买力);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在于“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和“流动偏好规律”这三个基本“心理规律”的影响。

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财政政策

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财政政策

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财政政策论文报告:新型城镇化建设财政政策分析一、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新型城镇化建设已成为我国发展的重要任务。

如何制定有效的财政政策,支持新型城镇化建设,成为提高城市化质量和促进经济发展的关键问题。

本文将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意义、新型城镇化建设面临的财政问题、新型城镇化建设财政政策的机制设计和效果评估等角度,深入探讨新型城镇化建设财政政策的作用及其应对策略。

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意义新型城镇化建设是指在保障农民利益的基础上,促进人口在城镇间更加自由、平等地流动,以期实现城市化、现代化进程的有序推进。

鉴于近年来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城镇人口比重已经达到57.4%,预计到2030年将增加到70%左右,这预示着中国未来城市化发展将呈现世界罕见的规模和速度。

因此,新型城镇化是适应中国城市化发展和经济转型的必然选择。

三、新型城镇化建设面临的财政问题随着新型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面临的财政问题逐渐浮现。

首先,新型城镇化建设对财力的支持要求巨大。

城镇化发展需要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如道路、桥梁、公共服务设施等,这些都需要巨额的资金支持。

其次,新型城镇化建设需要充分考虑农民利益保护问题。

要想实现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目标,必须保障农民的权益,因此必须充分考虑农村土地转移、农民合法权益等问题。

四、新型城镇化建设财政政策的机制设计为了有效地解决新型城镇化建设面临的财政问题,必须制定相应的财政政策。

这些政策应该围绕着促进城镇化发展和保障农民合法权益这两个方面进行设计。

主要的手段包括:(一)建立投融资体系。

这个体系应该以政府和市场的角色协调推进,发挥政府引导和市场配置的作用,有效利用社会资本,建立统一的投资和财政支持体系。

政府可以通过政府投资等方式,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扩大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设施的规模。

市场机制可以发挥市场资源配置的作用,提高城市化质量和效率。

(二)健全土地制度。

要充分保障农民的权益,必须在土地制度和管理方面进行改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财政政策论文发表由于财政政策对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具有明显优势和效果,为此,要充分发挥财政政策的特有功能和作用,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

下文是 ___为大家搜集的关于财政政策论文发表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浅谈国外财政政策实践及启发[内容提要]从1998年开始,我国执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已有三年多的时间,但政策效果还有待提高.总结与借鉴国外几十年来财政政策实践的经验与教训,对提高我们财政政策的效果是非常有效的.[关键词]扩张性财政政策税收财政支出guo债自20世纪30年代凯思斯经济学创建以来,财政政策一直是各国政府用来干预经济活动的政策手段.市场经济意义上的财政政策在我国也执行了三年有余,但实际的政策效果与预想中的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在这种情况下,吸收和借鉴别国的经验与教训对我们来说是十分有益的.一、国外财政政策的实践按时间线索划分,国外的财政政策实践可分为三个时期:1.以凯恩斯理论为指导的需求管理政策(20世纪30年代后期至60年代末70年代初).针对30年代在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爆发的大危机,1936年英国经济学家凯思斯发表了他的《就业、利息、货币通论》,详细阐述了政府运用财政政策对经济活动进行干预的政策主张.他认为,危机产生的主要原因在于“有效需求”不足:边际消费倾向偏低造成消费需求的不足,资本边际效率相对于利息率偏低造成投资需求不足,而利息率偏高又是由流动偏好偏高或货币数量偏少造成的,由此导致总供给小于总需求.由于市场调节无法实现总供求的一致,因此政府有必要通过扩大财政支出、增加社会投资的方式对经济总量进行干预.凯恩斯理论提出以后。

很快为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所采用.整个这一时期,西方主要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都以凯恩斯的经济理论作为制定本国经济政策的依据,典型代表是美国,扩大财政支出.举债投资赤字预算是需求管理政策的核心内容,这种财政政策对克服 ___、反经济筋条以及提高就业串等目标的实现的确起到了较为明显的作用,且持续了从“二战”后到60年代末70年代初20多年的时间.2.以供应学派理论为基础的“供给”管理政策(70、80年代).70年代以后,凯恩斯经济政策陷入了“两难”境地:继续扩大财政支出会导致通货膨胀。

而紧缩开支又使经济增长停滞.“滞胀”的产生实际上宣布了凯恩斯经济理论的失灵以及需求管理政策的失效。

治理“滞胀”的多种经济理论因此而产生,其中在财政政策方面只有影响的当属供应学派.供应学派理论的核心是“减税”。

他们认为:问题的关键不在于需求,而在于供给的不足:过简的税率类似于在生产所需的资源(劳动、资本等)中打进了一个“楔于”,增加了资本家的投资成本,降低了劳动者的实际收入.资本与劳动的供给减少导致社会总供给的减少.拉弗曲线显示:当税率未达到某一点(如50%)时,随着税率的提高,供给量因经济活动的增加而增长,税收也因此而增加,税率与供给量及税收之间呈正相关;而税率超过这一点以后,三者之间呈负相关;随着税串的提高.供给量与税收反而越来越少.为增加供给,政府应该实施减税政策。

供应学派的理论及政策主张很快为美国政府所采纳,里根在80年代初进行总统竞选时其政策纲领就是减税.此后美国政府所执行的里根经济学尽管是由几种学派构成的“混合经济学”,但最重要的部分就是供给管理政策,80年代及90年代初期由共和党执政的12年间,美国政府曾多次进行减税.供给管理政策的执行对增加社会的总供给所起的作用是十分明显的,只是由于在进行减税的同时,政府用于国防、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支出大幅增加,最终导致财政赤字与国债规模的大幅增长.3.混合的财政政策(90年代以来被多国政府所采用).进入90年代以后,由于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频繁以及国内经济、社会形势的变化,运用财政政策干预经济活动呈扩散之势.当一国因各种原因导致经济出现增长缓慢的迹象时,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几乎无一例外都采用财政政策刺激经济.有的国家继续采用凯恩斯的需求管理政策,如日本政府在整个卯年代都是通过赤字预算扩大政府支出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刺激经济,对中低收入者进行减税以及为鼓励高科技企业的发展而对中小企业进行减税.在更多的情况下是扩大财政支出与减税“双管齐下“的混合财政政策.典型的是德国和东亚国家.与以往有所不同的是,90年代各国在运行财政政策干预经济的时候,也较注重不同宏观经济政策的配合与协调.从多年的经验来看,尽管货币政策对克服经济衰退作用并不大,但如果将其与财政政策进行配合,财政政策的效果将更明显.因此,宏观经济政策的配合与协调是各国十分重视的问题.如日本10年来基本上执行的是零利率政策;再如东亚各国在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的同时,也实行放松银根的货币政策.二各国财政政策实践的共性对上世纪30年代以来国外财政政策实践进行分析与思考,我们可以发现以下几点是它们在执行财政政策时所共同具有的特征:1.各国政府制定的执行政策的基础:相关理论.自上世纪30年代以来至今,就经济活动是否需要政府干预的问题在理论上一直存在着激励的争论,但实际上,即使不主张政府干预的新自由主义学派(如供给学派)也提出了政府应该运用减税政策刺激经济的政策主张.由于90年代初的经济衰退以及新自由主义政策的失误,新凯恩斯主义者乘机充实一些新的理论,如交易成本理论、信息经济学理论等,进一步完善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说(典型代表是斯蒂格里茨),使其再次成为财政政策的理论基础.从各种理论的本质上看,尽管他们研究的出发点以及方法论上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但政策目标以及不同政策手段的作用方向却是一致的.在实践方面,无论是早期及中期的美国还是90年代后其他的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在制定和执行本国的财政政策的时候,都是以已有的理论作为政策的指导:或是需求管理理论,或是供给管理理论,或者是两者的综合运用.2.政策实施的背景:经济不只气.当一国经济处于平稳发展状态时,已有的财政手段(税收、财政支出)会自动地发挥调节作用,即财政的自动稳定装置.当经济出现较大波动而市场本身又不能调节时,政府可能通过宏观经济政策进行调节.财政政策更多是在经济增长缓慢、通货紧缩、失业率提高等经济不景气的状况下才被政府所采用:通过改变已有的税收和财政支出政策(即相机抉择,具体是减税和增加支出),刺激国内的投资与消费.且该政策一旦采用以后,往往会维持较长的时间,直到政策目标实现并得以持续.3.财政政策手段的配合:税收和支出.减税或增加支出或两者同时采用,这是各国通常的做法.从执行政策的效果看,同时采用减税和增加支出,只要两手段的执行力度适中,往往可以取得较理想的效果(90年代被较多的国家所采用).当然这种手段的双向配合若力度过大,既会扩大财政赤字的规模,使政府的债务负担加重,也容易导致通货膨胀(如80年代的美国).但如果两种手段反向配合,即减税与减少支出或增加支出与增税,政策效果往往会相互抵消(如早期美国在反经济大萧条的时候就是采用了扩大支出与增税两种手段,导致财政政策效果较难显现).4、宏观经济政策的配合与协调: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尽管一些知名的经济学家如克鲁格曼对治理经济不景气而采取的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持反对态度,认为通过增发货币可以解决这一问题(克鲁格曼,1998),但很多国家的实践证明,为了使经济降温,货币政策的作用更明显;为了启动经济,财政政策所起的作用往往更大;如果两种宏观经济政策能够相互配合与协调,则政策效果会更大.这一点已为越来越多的国家所认识.如前述的镕国以及东亚国家在刺激经济增长所执行的政策中,就非常重视两种宏观经济政策的相互搭配,日本也同样如此。

需要强调的是,一国政府采用“双松”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时,一定要注意“度”的把握,否则很容易使经济陷入通胀之中.三、 ___的启示1997年初,我国国民经济顺利地实现了“软着落”,但与此同时,经济增长远度放慢,物价持续走低,大批职工下岗等问题也开始出现.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从1998年中期起,中央政府连续执行了扩张性的财政政策:调整国家预算,加大财政赤字规模以及国债的发行量,以满足政府直接扩大支出对资金的需求.这实际上是一种典型的以扩大内需为目的的凯思斯需求管理政策.到目前为止,财政政策已执行了三年有余,但政策效果呈递减之势:1998年—2000年财政扩大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分别为2%1、5%和1%〔这些数据于国家权威部门的报告,为估算数).政策效果不佳还有一个表现就是财政政策并没有对民间投资与消费起到明显的带动作用:政府扩大的财政支出主要是通过国有单位进行的,当财政支出增加的时候,国有单位的投资增长就很明显,一旦支出减少,它们的投资增幅也会减小船政扩大支出期间,非国有单位的投资增速远低于国有部门.此外,民间消费的增幅也并不明显.我国财政政策效果不理想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广是政策的理论指导比较单一.我们在制定融政政策时,以凯思斯的需求管理理论作为指导,寄希望于通过财政支出所产生的乘数效应实现经济政策的目标;至于减税政策,只是在迫不得已的惰况下(如出口退税税率上调)或无关紧要的税种上作了些微调(如2000年初暂停征收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二是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之间缺乏配合与协调:扩张性的时政政策与管理紧缩性的货币政策相配合,导致相当多的投资者在资金筹措方面遇到障碍.表面上看,从1996年中期起,央行先后七次下谓了存贷款利率,且大幅降低了法定存款准备率,实行的是放松银根的货币政策;实际上为了化解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对内实行了较为严格的信贷管理制度,导致商业银行“借贷”、“慎贷”,即管理上的紧缩银根政策.当然,这种做法与我国正处于经济的转轨.时期有关,也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各种新制度的缺乏造成的.三是财政政策的两个基本手段相互间缺乏配合,甚至是作用方向相反的手段同时采用:增加支出的同时增加税收.近三年里,财政收入(税收)的增幅高出经济增速的一倍以上,税收的年绝对增量高于财政扩大支出的数量.可以说,扩张性的支出政策效果在相当程度上为税收的增加所抵消.四是能够对宏观经济政策作出敏感反应的微观经济基础尚未完全建立起来,加上相应的社会保障制度的缺乏,导致财政支出的乘数效应大大缩小.如前所述,政府的财政支出主要是通过国有单位进行投资的,而实际上到目前为止.因各种原因造成的国有单位预算软约束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政府与国企之间存在的千丝万缕的关系依然如旧,这自然使财政支出的效果大打折扣.由于诸多现有的不平等政策,导致真正对扩张性财政政策反映灵敏的非国有单位并不能从中受益,因而不可能增加其投资活动;各种新的改革措施不断推出使人们现期及预期的支出增大,但完善的保障体系并未及时建立起来,导致人们对未来预期的不确定性增强,使边际消费倾向逐年降低(戴园晨,1999;中国社科院经济所宏观经济课题组,2000),直接降低了时政支出的乘数.国外的财政政策实践告诉我们:如果持续性地采用单一的财政政策手段(减税或增加支出)刺激经济而又效果不佳的时候,不仅不能实现政策目标,而且还将使财政背上巨额的赤字与债务包袱.这种现象在我国目前也有显现的苗头:衡量一国债务状况的两个宏观指标是债务负担率(债务余额/GDP)和债务依存度(债务/财政支出),到2000年底,两个指标分别超过15%和60%;如果考虑到债务仅仅归属于中央财政的实际状况,那么,债务依存度已愈100%.以上计算口径还不包括“准国债”,例如1998年向四大商业银行发行的补充银行资本金的巨额专项国债以及国有政策性银行发行的金融债券等.如果将“准债务”也算入其中,则政府的债务负担还将大大地增加.因此,继续依靠扩张性的财政支出政策,不能取得预期效果,执行空间也有限.为了实现更为理想的政策效果,笔者认为应在以下几方面进行改进:1.将已有的理论与我国经济转轨时期的实际情况结合进行综合灵活的运用.如前所述,我国目前并没有一个完善的微观经济基础和政策环境,不同的微观主体对宏观经济政策反映的灵敏度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在这种状况下,如果以单一的理论作为指导而执行某种政策手段,往往不能产生理想的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