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戏 (1)
1《社戏》课后习题参考答案(最新整理)
1《社戏》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一、通读全文,仿照示例,用四字短语概括本文所写的几件事。
点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故事情节。
参考答案:平桥——伙伴游玩——看戏遇阻——夏夜行船——赵庄看戏——回程吃豆——深夜返家——再谈吃豆(以上答案不是唯一的,还可以有其他的层次划分和短语表述。
)二、作者在叙述事件的过程中,融合了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
以本文所写的某件事为例,具体分析这些表达方式各自的作用。
点拨:注意体会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效果。
参考答案:作者在叙述看社戏的过程中,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
如在写月夜行船前去赵庄的途中,作者做了大量的景物描写,比如视觉上所见的“淡黑的起伏的连ft,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朝船尾跑去了”,嗅觉上所闻的“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听觉上所听到的“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这些景物描写表现出了江南水乡的灵秀。
同时,在景物描写中又配合抒情的句子“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情景交融,使这一段洋溢着浓郁的抒情气息,增添了文章的迷人色彩,抒发作者对农村的热爱。
此外,再比如课文结尾处写:“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这句话运用了议论、抒情,含蓄点题,表达了那夜看戏给“我”留下的记忆之深,以及“ 我”对天真烂漫的童年生活的怀念。
三、豆是很普通的豆,戏也是让“我”昏昏欲睡的戏,但是文章最后却说是“ 好豆”“好戏”,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点拨:学会揣摩作品中人物的深层情感。
参考答案:作者最后说“好豆”“好戏”,并不是在于豆本身、戏本身好,而是在于“我”和平桥村的小伙伴一起参与看戏、吃豆的过程给“我”留下的美好回忆。
平桥村热情好客的村民、诗情画意的美景、和谐亲密的人际关系使“我”怀念,这种对平桥村的怀念、喜爱使得本身并不完美的记忆也变得美好、珍贵,因此作者才说是“好豆”“好戏”。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课文1《社戏》精品课件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课文1
目录
叁壹
拓
课
字
背
展
文
词
景
迁
解
学
简
移
读
习
介
肆贰
壹 背景简介
背景简介
渝 地 战 斗 着 。
索 救 国 救 民 的 道 路 而 矢 志 不
京 。 他 日 夜 忧 国 忧 民 , 为 探
生 活 在 军 阀 黑 暗 统 治 下 的 北
也 还 没 兴 起 。 这 时 的 鲁 迅 正
课文解读:第二部分(4—30)
2、看戏之前的波折有哪些?写这些波折有什么作用?
看社戏前,遇到了三重波折: 一是早上就叫不到船; 二是央人到邻村去问也没有; 三是母亲不准“我”和别人一同去。
这一波三折,极力渲染了“我”盼望看社戏的心情。制造悬 念,激发读者强烈的阅读兴趣。。
课文解读:第二部分(4—30)
深入探究
思考:平桥村为什么是“我”的乐土?
民风淳朴的乡村,对一个在封建家庭中生长、受各种规 矩束缚的孩子来说,确实是快乐自由的天堂。“我”作为客 人,在这里“得到优待”,钓到虾“照例是归我吃”,而且 小伙伴们对“我”无微不至地体贴照顾,尤其在“看社戏” 一节,这种友爱和照顾表现得淋漓尽致。
深入探究
戏的内容很无趣。作者写看戏的情况,把角色的出场表 演同孩子们的反应(语言、动作、心情)结合起来。“支撑 着仍然看”“年纪小的几个多打呵欠了,大的也各管自己谈 话”,表明戏的内容大家并不感兴趣。就连那“最好的一折” 也不过只是“笑着看”,其余节目可想而知。
课文解读:第二部分(4—30)
9、从第14-21段来看,“我”和小伙伴们对戏剧并没 有什么了解,甚至可以说根本看不懂。那为什么还要 如此兴师动众地来看戏呢?
2023最新-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课《社戏》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精选3篇】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课《社戏》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精选3篇】《社戏》是现代文学家鲁迅写于1922年的短篇小说,作者以饱含深情的笔墨,刻画了一群农家少年朋友的形象,表现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好品德,表达了作者对少年时代生活的怀念,特别是对农家朋友诚挚情谊的眷念。
的精心为您带来了3篇《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课《社戏》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可以帮助到您,就是最大的乐趣哦。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课《社戏》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学习运用情节、结构分析小说,并理解文中叙事有详有略的写作特点。
2、理解本文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
3、了解课文所表达的对劳动人民的深厚真挚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1、体会作者热爱农村,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2、理解本文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
3、理解文章叙事有详有略的写法。
4、分析双喜,六一公公的人物形象。
5、分析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
【教学难点】1、对文章最后一段的理解。
2、文章的写作背景。
【教学方法】1、阅读第一法──质疑法(提问法)。
2、听录音法、朗读法。
3、讨论法、探究法。
【教学课时】3课时【课前预习】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惮dàn 歌吹chuì 漂渺piāo miǎo 归省xǐng 潺chán 皎洁jiǎo 撺摄cuān duo 絮叨xù dāo 凫水fú 行家háng 纠葛jiū gē 怠慢dài 家眷juàn 蕴藻yùn zǎo2、查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⑴倘:连词。
有如果的意思,表示假设。
⑴大抵:副词。
有大多、多半的意思,表示对某种情况的基本估计。
⑴相仿:大致相同。
仿:类似。
⑴欺生:欺负新来的生人。
⑴怠慢:冷淡。
怠:轻慢。
慢态度冷淡。
⑴诚然:副词。
有确实的意思。
⑴舒展:原指伸展得开,不蟋缩。
本课是舒畅的意思。
⑴通通:本课形容船头激水的声音。
第1课《社戏》课件(共48张PPT)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导入新课
社 戏
鲁 迅
钳 撮 偏僻 行辈 照例 欺侮 宽慰 嘱咐 怠慢 礼数撺掇 凫水 潺潺 踊跃 屹立 家眷 皎洁 好歹
1、作者简介2、课文体裁3、写作背景
归航偷豆
课文22-23段描写月夜归航之景,赏析其中的景物,分析作用。
从视觉、听觉的角度,写月光的皎洁、横笛的悠扬,写出“我”对社戏的留恋之情。(喜悦)
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停了艇子看着喝彩起来。
运用比喻,把航船比作大白鱼,突出船速之快,同时用侧面描写,通过老渔父的“喝彩”,表现小伙伴们驾船技术的高超。
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根据线索划分结构。
线索:看社戏。
一、看戏前(1-3)二、看戏时(4-30)三、看戏后(31-40)
1、本文以什么为线索?请依据线索划分课文结构。2、通读全文,仿照示例,用四字短语概括本文所写的几件事。(“思考探究”第一题)
小结:
平桥归省----伙伴游玩—戏前波折---夏夜行船----船头看戏---归航偷豆-----六一公公送豆----再谈吃豆
宽厚、淳朴、好客、热诚憨厚、无私聪明、能干、善解人意、有组织才能和号召能力机灵、勤快
(聪明、反应灵敏,考虑周到,善解人意,果断)
(聪明、细心)
26段:归航偷豆时以为再多偷,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挨骂的。27段:吃完豆,双喜所虑的是用了八公公船上的盐和柴,并考虑好对策。28段:双喜送我回到家,“都回来了!那里会错。我原说过写包票的!”
夏夜行船
1、这些景物描写,为我们展示了一幅诗情画意的江南水乡夜景。
第1课《社戏》课件(共50张PPT)++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游山西村 陆游(宋)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社戏
“社”原指土地神或土地庙。在绍兴,社是一种区 域名称。社中有“庙”,为了祈求全社平安富足,社 庙里每年一定时间都要演戏,这就叫做“社戏”。社 日有春社和秋社之分。水乡社戏是浙江绍兴的传统民 俗文化活动。水乡戏台大都构筑在土地庙之类寺庙前 的河上,故称“河台”、“万年台”。社戏产生的源头, 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的祭祀歌舞,是一种具有酬神祀 鬼性质的民俗活动,经过各种艺术表演形式的无数次 积累、融合,在宋元时期完成祭祀活动与戏曲表演的 结合,形成“社、祭、戏”相统一的格式。
然而夜气很清爽,真所谓“沁人心脾”,我在北京遇 着这样的好空气,仿佛这是第一遭了。
这一夜,就是我对于中国戏告了别的一夜,此后再没 有想到他,即使偶尔经过戏园,我们也漠不相关,精神 上早已一在天之南一在地之北了。
但是前几天,我忽在无意之中看到一本日 本文的书,可惜忘记了书名和著者,总之 是关于中国戏的。其中有一篇,大意仿佛 说,中国戏是大敲,大叫,大跳,使看客 头昏脑眩,很不适于剧场,但若在野外散 漫的所在,远远的看起来,也自有他的风 致。我当时觉着这正是说了在我意中而未 曾想到的话,因为我确记得在野外看过很 好的戏,到北京以后的连进两回戏园去, 也许还是受了那时的影响哩。可惜我不知 道怎么一来,竟将书名忘却了。
至于我看好戏的时候,却实在已经是“远哉 遥遥”的了,其时恐怕我还不过十一二岁。
我们鲁镇的习惯,本来是凡有出嫁的女 儿,倘自己还未当家,夏间便大抵回到母家 去消夏。那时我的祖母虽然还康健,但母亲 也已分担了些家务,所以夏期便不能多日的 归省了······
第1课《社戏》(教学课件)-初中语文统编版八年级下册
阅读第10-13段,我和小伙伴们去往赵 庄的路上,心情如何?怎么表现的?
1、圈出描写少年朋友们开船动作的动词, 并体味其运用之妙。
点 磕 退后 上前 架
(1)这些动作描写充分描绘出小伙伴架船技术的熟 练,反映出小伙伴们聪明、能干的特点。
(2)表现了去看社戏的愉快心情。
阅读第11段,思考写法及作用
考虑周到,善解人意,办事果断 ③看戏时双喜分析铁头老生不翻筋斗的原因。
聪明、细心、亲切体贴
④归航偷豆时征求豆主人阿发的意见;双喜以为再多偷,倘给阿发的娘 知道是要挨骂的。 ⑤吃完豆,双喜所虑的是用了八公公船上的盐和柴,并考虑好对策。
考虑周到,善于为他人着想 ⑥双喜送我回到家,“都回来了!那里会错。我原说过写包票的!”
社戏
看戏前
看戏中
看戏后
(1—3) (4—30) (31—40)
通读全文,仿照示例,用四字短语概括本文所写 的几件事。
平桥概况
伙伴游玩
无船出行
夏夜行船
赵庄看戏
停船吃豆
深夜返回
再谈吃豆
曲折多变、跌宕起伏
3
PART THREE 三读,品味文章
看戏前
请同学朗读第一部分。 有一个词既写出了平桥村在“我”心目中的 地位,又写出了“我”对平桥村的情感,请 同学们把这个词找出来。
六一公公夸自己的 豆好“我的豆种是 粒粒挑选过的”。
六一公公看见我,便停了 楫,笑道,“请客?—— 这是应该的。”还问“迅 哥儿,昨天的戏可好 么?”“豆可中吃呢?”
六一公公
六一公公送豆 给母亲和我吃。
• 知识回顾:结合人物的性格特征连一连。
阿发 双喜
宽厚、淳朴、好客、热诚 憨厚、无私
六一公公 桂生
第1课《社戏》课件(共25张PPT)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字词积累
惮( dàn )
钳( qián)
撺掇(cuān duo ) 嘱咐( zhǔ fù)
凫水( fú )
屹立( yì)
怠慢( dài )
纠葛( jiū gé )
蹿(cuān ) 絮叨(xùdao) 家眷( juàn ) 欺侮( wǔ )
情节梳理
通读全文,思考文章写了些什么内容?请用四字短语概括出本文所 写的几件事。
写作背景
出处 时间
本文选自《呐喊》(《鲁迅全集》第一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年版)。有删节。
本文写于1922年10月。
背景
当时辛亥革命已经过去十余年,但由于革命不够彻底,中国仍处于封 建军阀的统治之下,战乱依旧,民不聊生,社会混乱。目睹此情此景, 鲁迅深有感触。在这期间,鲁迅写了不少回忆故乡的作品,这些作品 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通过可爱的故乡与黑暗的社会的对比,表达自己 对光明前景的向往和人与人之间淳朴关系的追求。《社戏》就是其中 一篇。 作品以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依据,用第一人称写“我”二十 年来三次看戏的经历:两次是辛亥革命后在北京看戏,一次是少年时 代在浙江绍兴农村看社戏。课文节选的是看社戏的部分。
三落:败兴而归
一波三折,跌宕起伏
探社戏精彩
跳读课文: 我急切想要去看的社戏,好看吗?为什么会败兴 而归呢?请阅读相关片段,概括归纳。
“但那铁头老生却又并不翻筋斗,只有几个赤膊的人翻,翻了一阵,都进去 了。”“乌篷船里的那些土财主的家眷固然在,然而他们也不在乎看戏,多半是 专到戏台下来吃糕饼、水果和瓜子的。所以简直可以算白地。”(18段)
“然而我的意思却也并不在乎看翻筋斗。我最愿意看的是一个人蒙了白布, 两手在头上捧着一支棒似的蛇头的蛇精,其次是套了黄布衣跳老虎。但是等了许 多时都不见。”(19段)
第1课《社戏》课件(共45张PPT)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解题】
社戏,是指旧时某些地区农村中迎神 赛会时所演出的戏。一般在庙里戏台上 演出,也有露天演出的。社戏历史悠久。 南宋时,陆游就有诗云“太平处处是优 场,社日儿童喜欲狂”的诗句。
社,在古代指土地神及祭祀土地神1.标注出以下词语的读音: 归省(xǐng) 行(háng)辈 不惮(dàn) 絮叨(xùdāo/xùdao)装模(mú)作样 凫(fú)水 潺潺(chán) 蕴藻(yùnzǎo) 皎(jiǎo)洁 纠葛(gé) 棹(zhào)着小船 停了楫(jí) 一小撮(cuō)撺掇(cuān duo) 怠(dài)慢 家眷(juàn)踱(duó)来踱去 欺侮(wǔ) 2.标注好易错字辨析 (1)偏僻 癖好 辟谣(2)决没有 绝对 对决 决定 口诀(3)乌篷船 雨棚 乱蓬蓬 飞蓬 3.圈划方言词汇 (1)归省:指出嫁的女儿回娘家看望父母。(2)写包票:也称“打包票”,表示对某件事情有绝 对把握。 (3)凫水:游泳。(4)日里:白天。(5)白地:空地。(6)旺相:茂盛
盼望→急得要哭→沮丧→高兴→沮丧→兴奋、激动
【品读“戏前波折”,体味童真童趣】
问题3:作者是怎样表现自己的心情的? 有哪些表现形式?
(1)直接表现。例如第五自然段中“我急得要 哭”,直接表现出我看不上社戏的焦躁心情。 (2)用幻想表现。第六自然段中,作者写道, “我似乎听到锣鼓的声音,并且知道他们在戏台 下买豆浆喝。” (3)用行为表现。第七自然段中,作者“不钓虾, 东西也少吃”,叙述自己的日常生活已经受到影 响,表现自己的沮丧和难过。 (4)用对比展现。第七自然段中,看过戏的小伙 伴“高高兴兴的来讲戏”,“只有我不开口”。
阿发一面跳,一面说道,
自私版的阿发会怎么说? ——偷老六一家的吧。我娘知道了还要哭 骂的。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课《社戏》课件(共31张PPT)
三、析人物,解乡情
“阿阿,阿发,这边是你家的,这边是老六一家 的,我们偷那一边的呢?”双喜先跳下去了,在岸上说。 (用什么语气读?)
朗读指导:要读出偷的感觉,征求阿发的意见,因 为是偷,所以声音要低;也因为要偷,所以兴奋。
阿发一面跳,一面说道:
(此处猜读)自私版的阿发会怎么说? 大方版的阿发会怎么说?
再看,他嘴上和老六一说着话,心里还想着 水中的虾呢。双喜连钓虾的注意力都没有转移呀! 可见,他坦然的很呀!内心坦荡荡。
三、析人物,解乡情
被偷者不觉得是偷,偷者也不觉得是偷,这 是一个怎样的平桥村?村民有怎样的共性?
民风淳朴、热情好客、善良无私……
一会儿的功夫,淳朴善良的平桥村民都成了大 家的好朋友了!
二、看社戏,谈感受
1我们先来到戏台前,请同学们速读课文17----21 段,边看边画出迅哥儿最想看什么戏,再圈出他看到 了什么角色的戏。
铁头老生不翻跟头 小旦咿呀呀呀呀的唱 很老的小生 红杉小丑 老旦不断地唱
扮蛇精、 跳老虎
2、大家说这出戏好看不好看?从文中找出迅哥儿和同 伴们的感受的关键词。
疲倦、打哈欠、最怕的东西、扫兴、担心、忍耐、吁 气、熬不住
偷老六一家的吧。我娘知道了还要哭骂的。 偷我们家的吧
三、析人物,解乡情
现实版的阿发呢,我们来看:“且慢,让我来 看一看罢。”他于是往来的摸了一回,直起身来说道, “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
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做了一个动作“摸”。结 论是什么?理由是什么?这是一个什么版本的阿发呢?
淳朴无私、热情纯真的阿发
xǐnɡ xū 归省 吁气
hánɡ 行辈
fú 凫水
dài 怠慢
chán 潺潺
juàn xiànɡ jiū 家眷 旺相 纠葛
人教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社戏》教学设计 (1)
《社戏》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内容,梳理小说情节。
2、学习抓住典型语言、动作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感受“小伙伴”形象。
3、通过品读人物形象感悟小说主旨,从而感悟“我”对纯真质朴、热情友爱的小伙伴以及美好童年生活的怀念。
【教学重点】整体感知内容,梳理小说情节。
【教学难点】通过品读人物形象感悟小说主旨。
【教学准备】1、查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
2、上网查阅有关绍兴“社戏”的资料,了解“社戏”这种乡村戏剧的文字及图片。
3、师生合作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相结合。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童年是我们最值得珍藏和回忆的美好时光,老师很想知道你童年时,你最喜欢去哪里?最喜欢做什么?(学生自由回答)童年生活犹如一幅五彩斑斓的图画,犹如一个欢快跳跃的音符,说不尽道不完。
今天我们要学习鲁迅先生的小说《社戏》,看看文中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童年生活的画面。
我们先来看看什么是“社戏”,请同学们齐读。
二、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社戏》这篇小说取材于鲁迅的童年生活,极富情趣,让我们走进课文,一起去探寻那属于童年的快乐吧。
快速浏览课文,说说小说中你最感兴趣的情节。
小结:读小说,一般要从梳理情节入手。
课文以“社戏”为线索,通过乡间生活、月下行船、船头看戏、归航偷豆等情节为我们描绘了弥漫着豆麦清香、朦胧月色的江南水乡美景,展示了“我”的一段天真烂漫、童趣盎然的平桥村生活三、精读课文,品读人物。
找一找文中写小伙伴的内容,说说你最喜欢哪个小伙伴?为什么?学生朗读、讨论。
明确:双喜(1)双喜可又看出底细来了,便又大声的说道,“我写包票!船又大;迅哥儿向来不乱跑;我们又都是识水性的!”(2)“阿阿,阿发,这边是你家的,这边是老六一家的,我们偷那一边的呢?”双喜先跳下去了,在岸上说。
(3)“双喜以为再多偷,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哭骂的,于是各人便到六一公公的田里又各偷了一大捧。
”“双喜所虑的是用了八公公船上的盐和柴,这老头子很细心,一定要知道,会骂的。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社戏》课文解读+批注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社戏》课文解读+批注①我们鲁镇的习惯,本来是凡有出嫁的女儿,倘自己还未当家,夏间便大抵回到母家去消夏。
那时我的祖母虽然还康健,但母亲也已分担了些家务,所以夏期便不能多日的归省了,只得在扫墓完毕之后,抽空去住几天,这时我便每年跟了我的母亲住在外祖母的家里。
那地方叫平桥村,是一个离海边不远,极偏僻的,临河的小村庄;住户不满三十家,都种田,打鱼,只有一家很小的杂货店。
但在我是乐土:[批注]作者在最开始便表达了自己对于平桥村的喜爱之情,也为后文故事的发展做铺垫。
因为我在这里不但得到优待,[批注]鲁镇人热情好客。
又可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了。
[批注]出自《诗经•小雅•斯干》秩秩:涧水清清流淌的样子。
斯:语助词,犹“之”。
干:通“涧”。
山间流水。
幽幽:深远的样子。
南山:指西周镐京南边的终南山。
全句意思为:前有潺潺小溪水欢快流过,后有幽幽终南山沉静座落。
这里指作者平时所要学习的枯燥的功课。
②和我一同玩的是许多小朋友,因为有了远客,他们也都从父母那里得了减少工作的许可,伴我来游戏。
[批注]为下文一起看戏做铺垫。
在小村里,一家的客,几乎也就是公共的。
我们年纪都相仿,但论起行辈来,却至少是叔子,有几个还是太公,因为他们合村都同姓,是本家。
然而我们是朋友,即使偶尔吵闹起来,打了太公,一村的老老少少小小,也决没有一个会想出“犯上”这两个字来,而他们也百分之九十九不识字。
[批注]平桥村民风淳朴。
③我们每天的事情大概是掘蚯蚓,掘来穿在铜丝做的小钩上,伏在河沿上去钓虾。
虾是水世界里的呆子,决不惮用了自己的两个钳捧着钩尖送到嘴里去的,所以不半天便可以钓到一大碗。
这虾照例是归我吃的。
[批注]照应上文的“得到优待”。
其次便是一同去放牛,但或者因为高等动物了的缘故罢,黄牛水牛都欺生,敢于欺侮我,因此我也总不敢走近身,只好远远地跟着,站着。
这时候,小朋友们便不再原谅我会读“秩秩斯干”,却全都嘲笑起来了。
八年级语文下册1《社戏》(课后解析)
1《社戏》(课后解析)一、参考答案:平桥“乐土“一优厚待遇一戏前风波一一夏夜行船一船头看戏一归航偷豆一怀念好豆一怀念好戏。
解析:本文的线索是“社戏”,作者按照“盼社戏一看社戏一念社戏”的思路来写。
盼社戏,主要写了“我”在平桥村的生活;看社戏,主要写了看戏前的风波,看戏时的情景,看戏后的快乐;念社戏,主要是怀念好吃的罗汉豆,怀念那晚的好戏。
理清思路,抓住事情的核心,用四字短语概括即可。
二、参考答案:(示例)事例:看戏后归航偷豆(1)景物摘写: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
作用:“同望”两字表现了“我”依依不舍的心情;“罩”字是通过视觉表现戏台如梦如幻的情景,再次以仙境比拟社戏,与来时呼应。
这句充满了梦幻般色彩的描写,表现了“我”童年时眼中社戏的美。
(2)抒情、议论: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作用:表达了作者对童年伙伴的怀念及对美好时光的留恋之情。
解析:课文主要写了“我“去赵庄看社戏的经过。
有戏前波折、夏夜行船、船头看戏、归航偷豆等情节,文中除记叙外,还大量运用了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特别是描写,有景物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
选择其中的某一情节,找出其中运用描写、抒情、议论的句子,结合上下文体会其作用。
三、参考答案:其实那夜的戏,看得叫人“打阿欠”“破口喃喃的骂”,那夜的豆,第二天吃起来也实在平常。
所谓“那夜似的好豆”“那夜似的好戏”,代表了“我”对天真烂漫、自由有趣的童年的美好回忆,充满一种浪漫的理想色彩,表达了“我”对人生理想境界的渴望和追求。
解析:“我”所难忘的是平桥村的老人孩子那种纯朴、善良、真挚的品质,再加上特有的农村风光、自由的空气、人与人之间和谐亲密的关系,这一切都是“我”童年时代在城镇未曾遇到过的,在以后的人生路上也很少遇到的。
对这段往事的回忆,表达了“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第1课《社戏》课件(共23张PPT)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寻“文眼”
扫清“ 字词”障碍
归省( xǐnɡ )吁气( xū )行辈(hánɡ )撺掇( cuān duo ) 凫水 ( fú ) 怠慢( dài )潺潺(chán )蕴藻( yùn ) 旺相 (xiànɡ ) 纠葛( ɡé )
寻“文眼”
试用一句话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这篇小说叙述了“我” 少年时在外祖母家乡一段看 “社戏”的往事(或:一段 经历)。
“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吃那夜似的好豆,——
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 从表达方式来看,文眼往往是议论、抒情的文 句,是揭示主旨、升华意境、涵盖内容的关键性语 句。从标点符号看,关注破折号的作用:对怀念之 情的深化、强化,表示“我”怀念“好豆”,更怀 念“好戏”。
4 理情节
梳理“社戏”
(3)返回途中有偷豆、煮豆、吃豆等情节。
请同学们从“无船出行、夏夜行船、赵庄看戏、停船吃豆”
这些事件中仔细寻找其中涉及到的四样关键物件:
船
戏
人
豆
从全文看,本文虽名为《社戏》, 但直接描写社戏的内容比较少,描 写其他事件比较多,其中涉及四样 关键物件:船、戏、豆和人。由此 可以看出,社戏只是一个由头,看社 戏的过程一波三折,因戏而借船,因 划船而看戏,因看戏而偷豆,因偷豆 而送豆,逻辑清晰,好戏连台。
鲁迅
1 知“社戏” 2 悉鲁迅 3 寻“文眼” 4 理情节
1
“太平处处是优场,社日儿童 喜欲狂。” ——南宋陆游 “社”,原指的是土地神或 土地庙。后来发展演变为以演 戏的方式来酬神祈福的活动, 活动中演的戏就叫“社戏”。 在绍兴,社戏就是社中每年所 演的“年规戏”。
2 悉 鲁迅 3 寻“文眼” 4 理情节
寻“文眼”
第1课《社戏》课件(共26张PPT)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游水乡,悟真情
豆也平平,戏也平平, 当时事乐人乐有真情; 景也依依,情也依依, 而今物非人非空追忆。
游水乡,悟真情
对比《社戏》原文开头部分对作者成年后 在剧场看中国戏的两段经历,说说在看戏 地点和心情上的不同。体会作者通过写不 同的看戏经历,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思?
课后作业
1.模仿月夜行船一段(第11 段)的景物描写,分别从视 觉、听觉、嗅觉各个侧面 着笔,描写一段景物。 2.关注自己家乡的文化习 俗,收集一种文化现象的 资料,并做好笔记,与同
戏社
年
迅鲁
册
01
目 02 录 03
04
05
06
预习检测 解说标题 文体常识 看社戏,谈感受 析人物,解乡情 游水乡,悟真情
预习检测
鲁迅(1881-1936),中国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 教育家。原名 周树人 , 豫才 , 浙江绍兴人。
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 希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回国后,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
学交流。
“偷”:一般意义上是“残酷、自私、遭人唾弃” 的行为,那么在课文中,小朋友们“偷豆”是好还是 坏呢?
小伙伴们的目的是什么 ? 他们“偷”的谁家的豆? 他们是怎样“偷”的? 他们怎样预防“偷”的秘密被人发觉?
析人物,解乡情 但我吃了豆, 却并没有昨夜的豆那么好。
迅哥儿为何如此说?
游水乡,悟真情 细读11、12段,分析手法,并用以下句式回答: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
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_ 狂人日记
》,奠定了新文学
运动的基石。
解说标题 “社” ,礻”表示祭祀,“土”是土地神。古
代把土地神和祭祀土地神的地方叫“社”。按照我 国民间的习俗,每到播种或收获的季节,农民们都 要立社祭祀,祈求或酬报土地神。在绍兴地区,后 来发展为以演戏的形式祭祀,这时候演的戏就称为 “社戏”。通常演出于庙台或野台,也有把戏台搭 在河水里的,观众岸上、船上都可以看戏。
01 《 社戏》(1+X拓展阅读)(解析板)
01 《社戏》(1+X拓展阅读)(解析板)【课内阅读】1.社戏(前文节选)鲁迅第二回忘记了哪一年,总之是募集湖北水灾款而谭叫天①还没有死。
捐法是两元钱买一张戏票,可以到第一舞台去看戏,扮演的多是名角,其一就是小叫天。
我买了一张票,本是对于劝募人聊以塞责的,然而似乎又有好事家乘机对我说了些叫天是不可不看的,非要去。
我于是忘了前几年的冬冬惶惶之灾,竟到第一舞台去了,但大约一半也因为重价购来的宝票,总得使用了才舒服。
我打听得叫天出台是迟的,而第一舞台却是新式构造,用不着争座位,便放了心,延宕到九点钟才出去,谁料照例,人都满了,连立足也难,我只得挤在远处的人丛中看一个老旦在台上唱。
那老旦嘴边插着两个点火的纸捻子,旁边有一个鬼卒,我费尽思量,才疑心他或者是目连②的母亲,因为后来又出来了一个和尚。
然而我又不知道那名角是谁,就去问挤在我左边的一位胖绅士。
他很看不起似的斜瞥了我一眼,说道:“龚云甫③!”我深愧浅陋而且粗疏,脸上一热,同时脑里也制出了决不再问的定章,于是看小旦唱,看花旦唱,看老生唱,看不知什么角色唱,看一大班人乱打,看两三个人互打,从九点多到十点,从十点到十一点,从十一点到十一点半,从十一点半到十二点,﹣﹣然而叫天竟还没有来。
我向来没有这样忍耐的等候过什么事物,而况这身边的胖绅士的吁吁的喘气,这台上的冬冬惶惶敲打,红红绿绿的晃荡,加之已十二点,忽而使我省悟到在这里不适于生存了。
我同时便机械地拧转身子,用力往外只一挤,觉得背后便已满满的,大约那弹性的胖绅士早在我的空处胖开了他的右半身子。
我后无回路,自然挤而又挤,终于出了大门。
街上除了专等看客的车辆之外,几乎没有什么行人了,大门口却还有十几个人昂着头看戏目,别有一堆人站着并不看什么,我想:他们大概是看散戏之后出来的女人们的,而叫天却还没有来……然而夜气很清爽,真所谓“沁人心脾”,我在北京遇着这样的好空气,仿佛这是第一遭了。
这一夜,就是我对于中国戏告了别的一夜,此后再没有想到他,即使偶尔经过戏园,我们也漠不相关,精神上早已一在天之南一在地之北了。
第1课《社戏》课件(45张PPT)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平
得到优待
桥 村
免念古书
是 乐
钓虾放牛
土
好戏好豆
老人孩子 纯朴善良
这一部分写“我”随 母亲归省在平桥村的生 活,意在突出人物活动 的环境,同时简写一些 “趣事”,为下文详写 “看戏”中的趣事作铺 垫。
第二课时
请同学们在书上找出看戏前 的三次波折、三次转机来, 并思考这样写的好处。
1.我在看社戏前遇到了哪些波折?
视 很久似的,而一离赵庄,月光又显
得格外的皎洁。回望戏台在灯光中
觉 ,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
渺(缥缈)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
听 被红霞罩着了。吹到耳边来的又是 觉 横笛,很悠扬;我疑心老旦已经进
去了,但也不好意思说再回去看。
(写我对赵庄的依恋之情)
不多久,松柏林早在船后了,船行 也不慢,但周围的黑暗只是浓,可知已 经到了深夜。他们一面议论着戏子,或 骂,或笑,一面加紧的摇船。这一次船 头的激水声更其响亮了,那航船就像一 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窜,连 夜渔的几个老渔夫,也停了艇子看着喝
—— 高 尔 基
社戏
鲁迅
江南水乡——乌 镇
鲁迅故乡——绍兴
◆背景介绍
“社”原指土地神或土地庙。在浙江绍兴, 社是一种居住区域。“社戏”就是社中每年 所演的“年规戏”。作者以少年时代的生活 经历为依据,用第一人称写“我”20年来三 次看戏的经历:两次是辛亥革命后在北京看 戏,一次是少年时代在浙江绍兴乡村(赵庄) 看社戏。课文节选的是看社戏的部分。鲁迅 的外婆家是浙江附近的平桥村,因此童年的 鲁迅有机会与农民的孩子交朋友,并了解农 民的生活。鲁迅的作品中有许多同情农民、 歌颂农民的篇章,《社戏》就是这类作品中 的名篇。
早上叫不到船 央人去邻村问,也没有闲船 母亲不允许我和别人同去
第1课《社戏》课件(共22张ppt)+++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鲁迅
一个人 • 一段情 • 一方土
文体简介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 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
1 社 戏 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 “人物”是主要要素。 鲁迅 小说的情节结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鲁迅的主要作品:
作品介绍
本文选自《呐喊》。《呐喊》 收录了鲁迅1918—1922年间所作的 14篇短篇小说,包含《狂人日记》 《明天》《孔乙己》《药》《阿Q 正传》《故乡》等14篇小说。
● 11."是的。我们请客。我们当初还不要你的呢。你看,你把我的虾吓跑了! "
【示范】
●我从第一句“大船?”这个短句中 可以看出双喜直指问题的核心。大 人担心没有大船不安全,并且在其 他人都束手无策的情况下,双喜的 头脑在飞速旋转,他在思考问题的 解决方法,冷静、清醒、积极解决 问题的少年领袖跃然纸上。再就本 句中“八叔的航船不是回来了么?” 可以看出双喜的观察细致,敏锐。
开的却只有双喜。 ● 第七句“?”看出双喜对人的尊重,遇事懂商量,不武断。 ● 第八、九句“哭骂”“骂”看出双喜观察敏锐,对大人了如指掌。 ● 第十句是对“母亲”的回答,当其他孩子还没注意到“母亲”时,他大老远就看见了,眼观四面
耳听八方,什么都尽在眼底,自信笃定的大将风范! ● 第十一句:不抵赖、轻描淡写、转移话题,三步写出了一个孩子的老练、“狡黠”、善于揣摩大
人物分析
● 都说一个人一座城。而我们今天的这篇课文《社戏》,老师我也将带 领大家去感受“一个人,一方土,一段情”。
● 可能读过文章的同学,产生了疑问:一个人?这篇文章不止一个人。 没错,都有哪些人啊?
● 六一公公、母亲、外祖母、水生、唱戏的人、 闲汉、土财主家属,“我”……
第1课《社戏》课件(共46张PPT)
目标点击
感知旧时江南水乡村民的生存状态,理解当地淳朴、和睦、 善良的民风民俗。
理解课文的儿童叙述视角,体会作者对早年乡村生活的留 恋之情。
理解文中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领悟鲁迅作品的语言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特点。
知识卡片
什什么么是是社戏社戏
“社”,会意字。“礻”表示祭祀,“土”是土地神。 古代把土地神和祭祀土地神的地方叫“社”。 社,在绍兴 指一种居住区域。
自主学习
短篇小说《社戏》写于1922年10月,当时社会黑 暗,农民痛苦,使他自然回忆起心中保留的一块净 土—平桥村。那里有外祖母的慈爱,也有纯朴善良农 民的抚爱,更有热情能干的小伙伴们的友爱,那里还 有一片可以摆脱封建教育和封建伦理观念的自由天地。 他热爱农村,热爱劳动人民,热爱农村孩子,向往美 好自由的生活,这种思想感情融于作品中。
伙伴 游玩 (乡 间生 活)
无船 出行 (戏 前风 波)
夏夜 行船
赵庄 看戏 (船 头看 戏)
停船 吃豆 (偷 豆煮 豆)
深夜 返回 (月 夜归 航)
再谈 吃豆 (戏 后余 波)
详
略
看社戏是主要内容,因此看社戏前后的波折,夜航去看戏途中, 戏后归航偷豆等情节详写;其他情节与看社戏关系不大,因此略写。
探究描写
④ 这几句写老旦出场表演时“我”心理的微妙变化,妙在 “虚词”。如“然而老旦终于出台了”的“然而”和“终 于”,如“那老旦当初还只是踱来踱去的唱,后来竟在中 间的一把交椅上坐下了”的“只是”和“竟”,“不料他 却又慢慢的放下在原地方,仍旧唱”的“却”和“仍旧”。 这些虚词不着一个“倦”字,却间接写出了戏剧的乏味和 “我”的失望情绪,将“倦”态写得妙趣横生!
整体感知
略写的平桥概况、乡间生活两部分有什么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社戏
鲁迅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读课文,掌握文中的生字词语。
2、领会课文用词造句准确、鲜明、生动的特点。
3、理清故事情节,了解行文思路,分析重要段落的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1、整体感知课文,追忆美好的童年往事,体会劳动人民的淳朴可爱。
2、体会文字叙事有详有略的特点及这样安排的好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农民及农民孩子高尚淳朴的优秀品质和聪明才干,了解课文所表达的对劳动人民的深厚真挚之情。
教学重难点
1、有详有略,详略得当的叙事特点。
2、景物描写的作用,人物描写的特点。
3、感知本文的人情美、风情美,从欢快的写人、叙事、写景中领悟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
恋之情。
教学设想
1、方法:阅读法、自主探究法。
2、鲁迅文章的语言犀利而充满着魅力,课前可充分安排学生做好预习,查字典,读课文,
扫清文字障碍。
3、注意读的方式变化,可选择精彩语段自读、朗读,并就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列出思考题,
质疑讨论。
4、收集整理与课文相关的资料及制作多媒体课件。
5、教学时数: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大家以前读过鲁迅的文章吗?谁来说说你对鲁迅先生的了解?
这次鲁迅又会给我们带来什么课文呢?
师生: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
浙江绍兴人。
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中篇小说《阿Q正传》,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小说集《呐喊》《彷徨》,杂文集《坟》、《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等。
2、中国的戏曲源远流长,有着鲜明的民族风格,我国许多地方都有自己的创作,可谓百花齐放,精彩纷呈。
各地的戏曲都有自己独特的地域文化风情,如京剧雍
容华美,昆曲典雅精致,梆子戏高亢悲凉,越剧轻柔婉转,那么,赵庄的社戏将向我们展现怎样的艺术魅力呢?让我们打开课文一睹为快吧!
二、先来看几幅图片
(多媒体展示赵庄社戏图片)
师:到底什么是社戏?
明确:在绍兴,“社”是一种区域名称,相当于“村庄”。
社中有“庙”,为了祈求全社平安富足,社庙里每年一定时间都要演戏,这就叫做“社戏”。
社戏即社中每年所演的年规戏。
三、自读课文,提出目标问题:
1、摘记文中你不熟悉的字词。
2、课文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你能给各部分拟个标题吗?(语言越简洁越好)
3、文章用第几人称所写?有什么好处?
师生共建:
1、投影字词(领读,学生齐读)
归省.行.家不惮.絮叨
..凫.水
..怠.慢撺掇
潺.歌吹.蕴.藻家眷.皎.洁漂渺
..
..纠葛
2、思路
“我”盼看社戏——去看社戏——怀恋社戏
(月下行船——船头看戏——月夜归航)
•3、鲁迅在童年时代,曾随母亲到农村居住过,间或和许多农民亲近。
《社戏》取材于自己的童年生活,采用回忆的形式,用第一人称写就。
但已不是作者的自传,而是在生活基础上的艺术概括,所以不能把“我”看成就是鲁迅。
四、质疑:
1、文章重点写什么事?围绕它又写了哪些事?哪些事详写?哪些事略写?
明确:
(1)写了“我”随母亲归省小住平桥村
(2)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
(3)看社戏前的波折
(4)夜航去看社戏途中
(5)去赵庄看社戏
(6)看社戏后归航偷豆
(7)六一公公送豆
•详写:(3)(4)(5)(6)
•略写:(1)(2)(7)
2、为什么课文有的情节详写,有的情节略写?据此给课文划分层次。
明确:因为文章主要写看社戏,所以看社戏前的波折,夜航去看社戏途中,赵庄看社戏,看社戏后归航偷豆详写,其他情节与看社戏关系不大,所以略写;同时也体现了“我”对自由、快乐生活的向往。
多媒体展示层次划分
第一部分(1-3段):平桥村是我的乐土
第二部分(4-30段):我和小伙伴们去赵庄看戏
第三部分(31-40段):看戏后的余波
五、 阅读“去赵庄看戏”部分,思考:
1、本部分可分为几个层次?各写什么事?
(1)(第4-9节) 写看社戏前的波折
(2)(第10-13节)写去看社戏途中的见闻感受
(3)(第14-21节)写在赵庄看社戏
(4)(第22-30节)写看社成后归航偷豆
2、“我”随小伙伴们去看社戏,顺利吗?他们遇到了什么麻烦?又是怎样解决的?他们的心理是怎样变化的?
明确:
盼望看社戏
波折一:叫不到船 焦急 沮丧
波折二:外祖母和母亲不放心 猜疑 失望
转机一:八叔的船回来了
转机二:小伙伴中几乎都会水
转机三:双喜打包票(保证书) 轻松
3、研习课文“月夜行船”部分,圈出描写少年朋友们开船动作的动词,并体味其运用之妙。
动词: 拨、点、磕、架
妙处:
(1)充分描绘出小伙伴架船技术的熟练,反 映出小伙伴们聪明、能干的特点。
(2)表现了去看社戏的急切、愉快心情。
4、齐读课文第11、12段,说说这两段从哪些感官写景,写出景物的什么特征?这些景物描写对表现文章中心思想起什么作用?
3、烘托了“我”急于看到社戏的愉快和迫切的心情。
4、抒发了作者热爱农村的感情。
1、这些景物描写,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江南
水乡所特有的清新优美的图景。
2、写出了小朋友行船之快。
触觉
视觉
听觉
想象嗅觉
(水草的清香、豆麦蕴藻之香)(扑面吹来)(朦胧的月色、起伏的连山、依稀的赵庄,几点火)(歌吹、横笛)(戏台、渔火)
小结:不仅表现了小伙伴们友爱、能干的优秀品质,而且通过我的嗅觉、听觉、视觉、想象四方面对平桥村优美景色的描写,热情地歌颂了美好的自然风光。
5、研习船头看戏部分,找找看戏过程中“我们”的心理和语言描写。
“我”所急切想看到的戏好看吗?
明确:不好看
(1)、想看铁头老生翻跟头,但那老生没翻。
(2)、想看“蛇精”和“跳老虎”,等了许久都不见出来。
(3)、最怕看“老旦”,并不停地唱着。
另外,文中写孩子们“喃喃的骂”,“不住的吁气”,“打起呵欠”等,这些神态描写,侧面表现戏不好看。
6、研习月夜归航部分,思考:
(1)返航途中,再写夜景有什么作用?
明确:呼应前文,表现”我”对社戏欲罢不舍的依依情意。
(2)月下归航主要写了什么趣事?这时“我”的心情和去看戏时有什么不同?明确:月下归航时,写了小伙伴去“偷”罗汉豆的趣事。
去时“我”的心情很急迫,总“以为船慢”,而此时“我”和小伙伴们偷豆吃豆,心情无比畅快、轻松(3)在偷吃罗汉豆这一情节中,作者重点描写的是什么?
明确:作者重点描写的是“偷”豆,通过对孩子们“摸”、“摘”、“煮”、“吃”等几个细节的描写,表现了他们各自不同的性格和优秀品质。
阿发在地里“往来的换了一回”的独特动作和“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的个性化的语言,充分表现了他热情好客,淳朴善良、天真活泼的性格特征。
通过对“偷豆”和用八公公船上的“盐和柴”的处理,表现了双喜的聪明、果断、正直的性格特征。
(4)讨论:如何看待孩子们“偷”豆的事?
第一、偷的是自家的豆,请的客是公共的,偷豆请客,理所当然;
第二、从六一公公的话可以证明:“请客?--这是应该的。
”
第三、六一公公还送豆给客人尝尝。
小结:因此,这不算什么盗窃行为。
而是表现孩子们热情好客,淳朴善良,天真活泼。
7、“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地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地好戏了。
”其实最令我难忘的是什么?
提示:我所难忘的是平桥村的老人孩子那种淳朴、善良、真挚的感情;再加上特有的农村风光,自由的空气,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亲密的关系,这一切都是“我”童年时代在城镇未曾见到过,也是在以后的人生路上也很少见到的。
“我”对这段往事的回忆,表达了”我”对劳动人民深沉而真挚的感情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六、总结课文:本文通过“我”与农村孩子看社戏前后故事的叙述,赞美农民和农家孩子淳朴的品质和聪明的才干。
表现作者热爱农村、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向往美好自由的生活。
七、写作表达
小说中描写了那些人物?他们各有什么特点?运用“我喜欢文中的____________ (人物),因为_____ ____ (评价其性格、品质),比如______________ (举人物表现)”的句式,用简单生动的语言勾勒人物形象。
八作业
1、熟读课文写景文段,背诵第十一至十三段。
2、阅读思考:为什么说“平桥村是我的乐土”?
3、说说本文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