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社戏
第01课 《社戏》-八年级语文下册课件
字词积累
归 省(xǐng) 惮 (dàn ) 怠 慢(dài ) 凫 水( fú ) 歌 吹(chuī) 家 眷(juàn) 漂 渺(piāo m)iǎo
行 家h(áng ) 絮 叨x(ù dao ) 撺 掇(cuān d)uo 潺 (chán ) 蕴 藻(yùn zǎo) 皎 洁(jiǎo ) 纠 葛(jiū gé)
赵庄,几点火)
听觉 (歌吹) 想象 (戏台、渔火)
1、这些景物描写,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江南水乡所特 有的清新优美的图景。 2、写出了小朋友行船之快。 3、烘托了“我”急于看到社戏的愉快和迫切的心情。 4、抒发了作者热爱农村的感情。
阅读14~21段。讨论:
1、这一部分写在赵庄看戏,戏好看不好看?从 哪里表现出来?
我所难忘的是: 自由的乡间生活, 愉快的看戏之旅, 难忘的偷豆经历, 珍贵的朋友之谊, 优美的水乡夜景, 淳朴的乡风民情。
“我”怀念的不是社戏本身,而是在看戏的过程中 和小伙伴们结下的真挚的友谊,领略到的江南水乡特有 的优美的风光,还有就是自由和谐的生活。
探究文本
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 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圈出描写少年朋友们开船动作的动词,并体味 其运用之妙。
动词: 跳、拔、点、磕、架
(1)充分描绘出小伙伴架船技术的熟练, 反映出小伙伴们聪明、能干的特点。
(2)表现了去看社戏的急切、愉快心情。
课文第11段中,从哪些感官写景,写出景物 的什么特征?这些景物描写对表现文章中心思想 起什么作用?
嗅觉 (清香) 触觉 (扑面吹来) 视觉 (朦胧的月色、起伏的连山、依稀的
答题模式:运用了……(表达方式),……地表现(强调、突出) 了……,表现了人物……的心情(情感)。
第1课《社戏》课件-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词语集注 絮叨:来回地说。 宽慰:宽解安慰。 怠慢:冷淡;客套话,表示招待不周。 朦胧:月光不明,在文中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踊跃:跳跃;形容情绪热烈,争先恐后。 宛转:同“婉转”。(歌声、鸟鸣声等)抑扬动听。
桕树( jiù ) 潺潺(chán) 家眷(juàn ) 纠葛( ɡé )
怠慢( dài ) 弥散( mí ) 楫桨( jí ) 欺侮( wǔ )
◆多音字
( xǐnɡ )归省 省
( shěnɡ)省心
( hánɡ )行辈 行
( xínɡ )行走
( hònɡ)起哄
哄 (hǒnɡ)哄骗
( hōnɡ)哄堂大笑
进行限制、约束,如“钳制”。 夹东西的器具,如“老虎钳”。
读 钳( qián)
读
写 行辈(hánɡ)
写
宽慰
撮( cuō )
用手指捏取细碎的东西。
照例
嘱咐( zhǔ )
偏僻( pì ) 欺侮( wǔ ) 怠慢( dài )
礼数( shù ) 撺掇(cuānduo) 凫水( fú )
拟声词。 潺潺(chán)
字词学习
◆生难字
惮( dàn )
踊跃(yǒnɡ)
归省(xǐnɡ) 行辈(hánɡ)
凫水( fú ) 皎洁(jiǎo)
絮叨(xù dɑo) 屹立( yì )
棹(zhào) 撺掇(cuān duo) 旺相(xiànɡ) 宛转( wǎn )
撮( cuō ) 漂渺(miǎo) 蕴藻( yùn ) 嘱咐( zhǔ )
2. 感知旧时江南水乡村民的生存状态,理解当地淳朴、和睦、 善良的民风民俗。(重点)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课文1《社戏》精品课件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课文1
目录
叁壹
拓
课
字
背
展
文
词
景
迁
解
学
简
移
读
习
介
肆贰
壹 背景简介
背景简介
渝 地 战 斗 着 。
索 救 国 救 民 的 道 路 而 矢 志 不
京 。 他 日 夜 忧 国 忧 民 , 为 探
生 活 在 军 阀 黑 暗 统 治 下 的 北
也 还 没 兴 起 。 这 时 的 鲁 迅 正
课文解读:第二部分(4—30)
2、看戏之前的波折有哪些?写这些波折有什么作用?
看社戏前,遇到了三重波折: 一是早上就叫不到船; 二是央人到邻村去问也没有; 三是母亲不准“我”和别人一同去。
这一波三折,极力渲染了“我”盼望看社戏的心情。制造悬 念,激发读者强烈的阅读兴趣。。
课文解读:第二部分(4—30)
深入探究
思考:平桥村为什么是“我”的乐土?
民风淳朴的乡村,对一个在封建家庭中生长、受各种规 矩束缚的孩子来说,确实是快乐自由的天堂。“我”作为客 人,在这里“得到优待”,钓到虾“照例是归我吃”,而且 小伙伴们对“我”无微不至地体贴照顾,尤其在“看社戏” 一节,这种友爱和照顾表现得淋漓尽致。
深入探究
戏的内容很无趣。作者写看戏的情况,把角色的出场表 演同孩子们的反应(语言、动作、心情)结合起来。“支撑 着仍然看”“年纪小的几个多打呵欠了,大的也各管自己谈 话”,表明戏的内容大家并不感兴趣。就连那“最好的一折” 也不过只是“笑着看”,其余节目可想而知。
课文解读:第二部分(4—30)
9、从第14-21段来看,“我”和小伙伴们对戏剧并没 有什么了解,甚至可以说根本看不懂。那为什么还要 如此兴师动众地来看戏呢?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1.社戏》课件
《社戏》写于1922年。作品写到在北京看戏的时候,说那 是“倒数上去二十年中”的事。从作品发表时算起,倒数上去 二十年,便是辛亥革命前十年左右。当时灾害沉重的中华民族 正处在水深火热当中,鲁迅先生于1902年怀着救国救民的思想, 留学于日本;1909年至1911年年底先后任教于杭州、绍兴。
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颠覆了独裁主义的清王朝,建立中华民 国暂时政府。对此,鲁迅先生非常兴奋,热情地欢迎和支持,并应 当时教育总长蔡元培的邀请,赴南京任部员,后随迁北京。此后接 连产生了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他说“看来看去,就看得怀疑 起来,于是败兴,颓唐得很了。”终于使他认识到,经过辛亥革命, 中国的社会现状“招牌虽换,货色照旧”,没有什么改变。
10.作者在结尾说“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 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那夜的豆真的好吃 吗?戏也真的好看吗? _【___答__案__】___其__实___那__夜__的___戏__,___看__得___叫__人__“___打__呵___欠__”___“__破口喃喃 _的___骂__”__;___那__夜___的__豆__,___第__二___天__吃___起__来__也___实__在___平__常___。__所谓“那 _夜___似__的__好___豆__”___“__那__夜___似__的___好__戏___”__,__代___表__了___作__者___对__天真烂漫、 _自___由__有__趣___的__童___年__美__好___生__活___的__回___想__,__充___满__一___种__浪___漫__的理想色 _彩___,__表__现___出__对___人__生__理___想__境___域__的___期__望__和___寻__求___。_______
2023最新-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课《社戏》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精选3篇】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课《社戏》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精选3篇】《社戏》是现代文学家鲁迅写于1922年的短篇小说,作者以饱含深情的笔墨,刻画了一群农家少年朋友的形象,表现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好品德,表达了作者对少年时代生活的怀念,特别是对农家朋友诚挚情谊的眷念。
的精心为您带来了3篇《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课《社戏》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可以帮助到您,就是最大的乐趣哦。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课《社戏》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学习运用情节、结构分析小说,并理解文中叙事有详有略的写作特点。
2、理解本文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
3、了解课文所表达的对劳动人民的深厚真挚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1、体会作者热爱农村,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2、理解本文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
3、理解文章叙事有详有略的写法。
4、分析双喜,六一公公的人物形象。
5、分析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
【教学难点】1、对文章最后一段的理解。
2、文章的写作背景。
【教学方法】1、阅读第一法──质疑法(提问法)。
2、听录音法、朗读法。
3、讨论法、探究法。
【教学课时】3课时【课前预习】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惮dàn 歌吹chuì 漂渺piāo miǎo 归省xǐng 潺chán 皎洁jiǎo 撺摄cuān duo 絮叨xù dāo 凫水fú 行家háng 纠葛jiū gē 怠慢dài 家眷juàn 蕴藻yùn zǎo2、查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⑴倘:连词。
有如果的意思,表示假设。
⑴大抵:副词。
有大多、多半的意思,表示对某种情况的基本估计。
⑴相仿:大致相同。
仿:类似。
⑴欺生:欺负新来的生人。
⑴怠慢:冷淡。
怠:轻慢。
慢态度冷淡。
⑴诚然:副词。
有确实的意思。
⑴舒展:原指伸展得开,不蟋缩。
本课是舒畅的意思。
⑴通通:本课形容船头激水的声音。
1社戏-完整PPT课件
初读课文,概括情节
用四字短语概括本文所写的几件事。
平桥乐土—( )—无船出行— ( )—( )—( )— ( )—深夜返回—再谈吃豆— ( )。
初读课文,概括情节
用四字短语概括本文所写的几件事。
平桥乐土—( 伙伴游戏 )—无船出行 —(双喜献计)—(夏夜行船)—(赵 庄看戏)—(停船吃豆)—深夜返回— (六一送豆)。
品味“诗化小说”的语言风格
1.水乡夜景的描写: 清新隽永,情景交融 2.小伙伴形象的刻画: 明净简洁,传神生动 3.人物内心情绪的变化: 缓急有致,富有节奏变化
儿童视角与成年视角的复合
体会融合使用的妙处: 1.在叙事中运用儿童视角,使得童年记忆 充满了童真、诗意和温情。 2.用成人视角叙事,看到了理想中的故乡 图景很多不诗意的地方,保持着对这片 心灵栖息地的反思,对乐土背后的生活 现实的揭露与审视。
江南水乡如诗如画的初夏夜景,光影笼罩
下如梦如幻的戏台,犹如一幅温馨甜美的水墨 画。……ຫໍສະໝຸດ 先生之意一定不在戏和豆,而在:
那一夜江南水乡特有的优美风光, 那一群友爱善良无拘无束的少年玩伴, 那一方民风淳朴自由和谐的平桥乐土, 那一段失去了就无从寻觅的童年时光!
拓展积累
1.阅读前两次看戏内容,了解“我” 的心情。 2.比照《社戏》中的内容,理解写作意 图和深层情感。 讽刺现实中人性的虚伪、自私、冷漠, 渴望真诚善良淳朴、自由无拘的理想 家园。
了解社戏
我们家乡的庙会演戏 社戏是我国农村举行迎神赛会或岁 时节庆时所演的戏,在江南尤为盛行。 “箫鼓追随春社近”(陆游) 社,在绍兴指一种居住区域,相当 于村、居。
了解出处,回忆鲁迅
1.《呐喊》,鲁迅的短篇小说集,收录 了《狂人日记》《孔乙己》《故乡》 《阿Q正传》《社戏》等著名短篇小说。 (小说中的“我”不等于作者鲁迅) 2.鲁迅身份、作品:文学家、思想家、 革命家。短篇小说集还有《彷徨》《故 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 诗集《野草》,杂文集等。
第1课《社戏》课件(共37张PPT)
06 美读课文,感悟意境
·文中的景物描写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充分调 动多种感觉器官,运用修辞方法,融情入景,描绘 出一幅十分优美的“水乡月夜图”,既表现出“我” 心情的愉快,又表现出“我”心情的急切,非常传 神。
07 思考探究
“那地方叫平桥村,是一个离海边不远,极偏僻 的,临河的小村庄;住户不满三十家,都种田,打 鱼,只有一家很小的杂货店。 ”
05
研读课文
“豆好” 是因为
是偷来的豆
饱含小伙伴的淳朴热情
更因为
自己煮的豆
充满童真童趣
05
研读课文
(四)快速阅读课文第17——21自然 段。思考:“戏”好不好看?
05
研读课文
“戏” 不好看
想看铁头先生翻筋斗,结果没翻 想看蛇精和跳老虎,也没看到 老旦总是坐着唱 伙伴们喃喃地骂,有的打起呵欠
05
曲折多变、跌宕起伏
05
研读课文
(一)朗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体 会其中的感情。
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 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 的好戏了。
流露出“我”的遗憾、留恋、怀念之情
“好豆”和 “好戏”的顺 序可以调换吗?
“我”怀念“好豆”,更怀念“好戏”
05
研读课文
(二)快速阅读课文第24——27自然 段。思考:“豆”好不好吃?
社戏
——鲁迅
01 作者介绍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 1918年5月15日发表《狂人日 记》,是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 文小说。
代表作:小说集《呐喊》 《彷徨》《故事新编》等 ;散 文集《朝花夕拾》等。
02 关于“社戏”
“社”,“礻表示祭祀,“土”是土地神。 古代把土地神和祭祀土地神的地方叫“社”。
第1课《社戏》课件(共25张PPT)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字词积累
惮( dàn )
钳( qián)
撺掇(cuān duo ) 嘱咐( zhǔ fù)
凫水( fú )
屹立( yì)
怠慢( dài )
纠葛( jiū gé )
蹿(cuān ) 絮叨(xùdao) 家眷( juàn ) 欺侮( wǔ )
情节梳理
通读全文,思考文章写了些什么内容?请用四字短语概括出本文所 写的几件事。
写作背景
出处 时间
本文选自《呐喊》(《鲁迅全集》第一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年版)。有删节。
本文写于1922年10月。
背景
当时辛亥革命已经过去十余年,但由于革命不够彻底,中国仍处于封 建军阀的统治之下,战乱依旧,民不聊生,社会混乱。目睹此情此景, 鲁迅深有感触。在这期间,鲁迅写了不少回忆故乡的作品,这些作品 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通过可爱的故乡与黑暗的社会的对比,表达自己 对光明前景的向往和人与人之间淳朴关系的追求。《社戏》就是其中 一篇。 作品以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依据,用第一人称写“我”二十 年来三次看戏的经历:两次是辛亥革命后在北京看戏,一次是少年时 代在浙江绍兴农村看社戏。课文节选的是看社戏的部分。
三落:败兴而归
一波三折,跌宕起伏
探社戏精彩
跳读课文: 我急切想要去看的社戏,好看吗?为什么会败兴 而归呢?请阅读相关片段,概括归纳。
“但那铁头老生却又并不翻筋斗,只有几个赤膊的人翻,翻了一阵,都进去 了。”“乌篷船里的那些土财主的家眷固然在,然而他们也不在乎看戏,多半是 专到戏台下来吃糕饼、水果和瓜子的。所以简直可以算白地。”(18段)
“然而我的意思却也并不在乎看翻筋斗。我最愿意看的是一个人蒙了白布, 两手在头上捧着一支棒似的蛇头的蛇精,其次是套了黄布衣跳老虎。但是等了许 多时都不见。”(19段)
1《社戏》+课件-2022-2023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
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惮( dàn )
字词正音 踱( duó )
棹(zhào )
归省( xǐnɡ )
行(hánɡ )辈 凫( fú )水
撺(cuān )掇(duo ) 橹( lǔ )
撮( cuō )
字词正音 桕( jiù )树
怠( dài )慢
篙( ɡāo )
潺(chán )潺
弥( mí )散
蕴( yùn )藻
① “我”在这里是公共的客,可以得到优待。 ② 可以免念《诗经》之类难懂的书。
再看①②两句,回想所学知识,你能联想到鲁迅的 另一件童年趣事吗?是什么事?
《朝花夕拾》里的《五猖会》中,鲁迅在准备去看 五猖会时被父亲拦下检查背书。
课堂小结
通过阅读,我们不难看出,《社戏》这篇 小说并不是专门为了写看戏的,而是通过“我” 与农村孩子看戏前后故事的叙述,赞美农民和 农家孩子淳朴的品质和聪明的才干,表现作者 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 上前出了桥。
动作描写:一系列准确的动词,表现了小伙伴们熟练 敏捷的驾船技巧、勤劳能干的品质和去看社戏时的急迫、 兴奋的心情。
第11段作者是怎样来写月夜下的山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在行船上 看山这一特定的情景,“踊跃”在这里是跳跃的意思,使得 静态的山呈现出动态;“淡黑”写出夜间山峦的颜色,“起 伏”写出山连着山且高低不平的形态;
“铁的”与“淡黑”一词相呼应,“兽脊”的比喻切合“起 伏”;“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不写船行,而写山跑,符合在 船上的视觉状况,突出了行船之快。“但我却还以为船慢”突出 了“我”急于看社戏的激动心情。
第11段和第12段是从哪些方面来写月夜行船的感受的?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1 社戏(精品教案)
第一单元集体备课本单元的课文包括一篇小说、一首诗歌和两篇散文。
四篇课文,都具有“民俗文化”元素。
鲁迅的《社戏》通过外来少年“我”的新奇眼光,体察水乡平桥村的村民生活、自然风光,感受水乡敦厚和睦的民风。
作品围绕“社戏”展开情节,事件叙述波澜起伏,人物形象细腻鲜活。
贺敬之的《回延安》是一首抒情诗,诗作意象明亮、瑰丽且带有浓郁的乡土气息,以陕北民歌形式表现新时代的内容。
刘成章的《安塞腰鼓》通过写陕北高原、高原腰鼓和打腰鼓的人,展示了高原的民俗民风和高原人奔放雄健的精神气质,其语言运用和修辞方法尤其值得学习。
吴伯箫的《灯笼》是一篇抒情散文,以“灯笼”为话题,串联起早年乡村生活的诸多记忆,表现旧时的乡村民风民俗,表达了对故乡的深切怀念;同时以小见大,借“灯笼”这一形象表达了作者以天下为己任、愿为保卫国家充当“马前卒”的意志和热情。
学习这些课文,既可以让学生开阔眼界,见识多样的、多元的民俗现象,增进学生对社会生活、社会文化的理解,同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和人文素养,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本单元的写作训练“学习仿写”,旨在带领学生通过研读优秀作品,从中提取值得模仿借鉴的内容,把握作品的精髓进行创造性的仿写,并养成读写结合的好习惯,通过模仿、借鉴优秀作品,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口语交际“应对”要引导学生通过实例了解应对的种类和特点,通过具体实践学习并掌握应对的基本策略和常用方法,增强应对能力。
分类内容课时教学要点阅读1.社戏 3 1.感知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所表现的民俗的意义和价值,增进学生对社会生活、社会文化的理解,增强学生对民俗文化的热爱。
2.分析品鉴作者是如何根据需要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
3.体会课文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加强朗读,训练2.回延安23.安塞腰鼓24.灯笼1写作学习仿写 2口语交际应对 1语感。
养成品味语言的良好习惯,能从欣赏实践中悟出品味语言的方法。
4.引导学生课外阅读相关作品,扩大学生的视野,通过课内外阅读结合对比,丰富和加深学生对课文的认识。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课《社戏》课件(共31张PPT)
三、析人物,解乡情
“阿阿,阿发,这边是你家的,这边是老六一家 的,我们偷那一边的呢?”双喜先跳下去了,在岸上说。 (用什么语气读?)
朗读指导:要读出偷的感觉,征求阿发的意见,因 为是偷,所以声音要低;也因为要偷,所以兴奋。
阿发一面跳,一面说道:
(此处猜读)自私版的阿发会怎么说? 大方版的阿发会怎么说?
再看,他嘴上和老六一说着话,心里还想着 水中的虾呢。双喜连钓虾的注意力都没有转移呀! 可见,他坦然的很呀!内心坦荡荡。
三、析人物,解乡情
被偷者不觉得是偷,偷者也不觉得是偷,这 是一个怎样的平桥村?村民有怎样的共性?
民风淳朴、热情好客、善良无私……
一会儿的功夫,淳朴善良的平桥村民都成了大 家的好朋友了!
二、看社戏,谈感受
1我们先来到戏台前,请同学们速读课文17----21 段,边看边画出迅哥儿最想看什么戏,再圈出他看到 了什么角色的戏。
铁头老生不翻跟头 小旦咿呀呀呀呀的唱 很老的小生 红杉小丑 老旦不断地唱
扮蛇精、 跳老虎
2、大家说这出戏好看不好看?从文中找出迅哥儿和同 伴们的感受的关键词。
疲倦、打哈欠、最怕的东西、扫兴、担心、忍耐、吁 气、熬不住
偷老六一家的吧。我娘知道了还要哭骂的。 偷我们家的吧
三、析人物,解乡情
现实版的阿发呢,我们来看:“且慢,让我来 看一看罢。”他于是往来的摸了一回,直起身来说道, “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
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做了一个动作“摸”。结 论是什么?理由是什么?这是一个什么版本的阿发呢?
淳朴无私、热情纯真的阿发
xǐnɡ xū 归省 吁气
hánɡ 行辈
fú 凫水
dài 怠慢
chán 潺潺
juàn xiànɡ jiū 家眷 旺相 纠葛
1《社戏》课件
年
童年是七彩的梦,伴我在床头玩耍。 童年是弯弯的小船,载我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 童年是快乐的小鸟张开翅膀,携我在自由的蓝天上飞翔。
现在呵 童年却是一枚小小的铃铛,
不管春与夏、秋与冬
永在我记忆深处 放飞歌唱……
社
鲁 迅
•
戏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 清文章结构 2、初步体会农村孩子的淳 朴善良、热情好客
精读课文,合作探究
1、平桥村是一个什么地方?作者为什么说“在我 是乐土”? 这是一个偏僻不起眼的地方,之所以说是我的乐土, 即写出平桥村在“我”心目中的地位,又写出“我” 对平桥村的情感。“乐”表现在:A. “我”在这里 是公共的客,可以得到优待。 B.可以免读《诗经》 之类难懂的书。 C.可以钓虾、放牛,体验自由快乐 的乡间生活。 2、夏夜行船时,作者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如 何表现出这种心情的?
双喜:胆大心细,聪明伶俐。
阿发:纯洁无私。
六一公公:淳朴厚道,热情好客
不 好 看
所谓“那夜似的好豆”, “那夜似的好戏”,代表了作 者对天真浪漫自由有趣的童年 美好的回忆,充满一种浪漫的 理想色彩,表现对人生理想境 界的渴望和追求。
从夏夜行船和归航偷豆有关段落中,把你认为最 能诵读,体味其中蕴涵的童真、童趣。
本节课你的收获有哪些?
社
鲁 迅
•
戏
总体把握
基于以上分析,你能理清课文的结构吗?
看戏前( 1- 4 ):平桥村是“我”的乐土。 看戏波折 ( 5 - 9 )
看戏中( 5 - 30):
月夜航船 ( 10-13 ) 赵庄看戏 ( 14-21)
归航偷豆 ( 22-30 )
看戏后( 31-40 ): “我”对社戏的怀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社戏》课文解读+批注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社戏》课文解读+批注①我们鲁镇的习惯,本来是凡有出嫁的女儿,倘自己还未当家,夏间便大抵回到母家去消夏。
那时我的祖母虽然还康健,但母亲也已分担了些家务,所以夏期便不能多日的归省了,只得在扫墓完毕之后,抽空去住几天,这时我便每年跟了我的母亲住在外祖母的家里。
那地方叫平桥村,是一个离海边不远,极偏僻的,临河的小村庄;住户不满三十家,都种田,打鱼,只有一家很小的杂货店。
但在我是乐土:[批注]作者在最开始便表达了自己对于平桥村的喜爱之情,也为后文故事的发展做铺垫。
因为我在这里不但得到优待,[批注]鲁镇人热情好客。
又可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了。
[批注]出自《诗经•小雅•斯干》秩秩:涧水清清流淌的样子。
斯:语助词,犹“之”。
干:通“涧”。
山间流水。
幽幽:深远的样子。
南山:指西周镐京南边的终南山。
全句意思为:前有潺潺小溪水欢快流过,后有幽幽终南山沉静座落。
这里指作者平时所要学习的枯燥的功课。
②和我一同玩的是许多小朋友,因为有了远客,他们也都从父母那里得了减少工作的许可,伴我来游戏。
[批注]为下文一起看戏做铺垫。
在小村里,一家的客,几乎也就是公共的。
我们年纪都相仿,但论起行辈来,却至少是叔子,有几个还是太公,因为他们合村都同姓,是本家。
然而我们是朋友,即使偶尔吵闹起来,打了太公,一村的老老少少小小,也决没有一个会想出“犯上”这两个字来,而他们也百分之九十九不识字。
[批注]平桥村民风淳朴。
③我们每天的事情大概是掘蚯蚓,掘来穿在铜丝做的小钩上,伏在河沿上去钓虾。
虾是水世界里的呆子,决不惮用了自己的两个钳捧着钩尖送到嘴里去的,所以不半天便可以钓到一大碗。
这虾照例是归我吃的。
[批注]照应上文的“得到优待”。
其次便是一同去放牛,但或者因为高等动物了的缘故罢,黄牛水牛都欺生,敢于欺侮我,因此我也总不敢走近身,只好远远地跟着,站着。
这时候,小朋友们便不再原谅我会读“秩秩斯干”,却全都嘲笑起来了。
第1课《社戏》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社戏:在村庄进行的有关宗教和风俗的戏曲表演。
整体感知 社戏:在村庄进行的有关宗教和风俗的戏曲表演。
整体感知
2.通读全文,用四字短语概括文章主要情节。
月夜行船
返航偷豆
伙伴游玩
随母归省
无船出行
赵庄看戏
深夜归家 再谈吃豆
看戏前
看戏时
看戏后
细节理解
3.作者如何评价这次看戏经历?
议论:由叙述和描写引发出的对事物的感想、 认识和评价,是在关键处的画龙点睛之笔。
12.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 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 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嗅觉方面 触觉方面
细节理解
②如梦似幻的美景
11.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 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 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 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 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 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39.但我吃了豆,却并没有昨夜的豆那 么好。
豆真的不好吃
(1)正面叙述
细节理解
①想看铁头老生翻筋斗但那老生没翻。 ②想看“蛇精”和“跳老虎”等了许久不见出来。 ③最怕看“老旦”但她不停地唱。
戏剧知识
是扮演男性角色的一种行当,包括老生、小生、武生等。 生 行
旦 行 是扮演女性的角色,分青衣、花卫、武卫、老卫等。
主题把握
5.课文是小说《社戏》的节选,请结合阅读材料, 想一想被删减的内容对于理解小说结尾有何作用?
前两次看戏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成年后在城市 戏园的生活体验
对比
看社戏
八年级语文下册1《社戏》(课后解析)
1《社戏》(课后解析)一、参考答案:平桥“乐土“一优厚待遇一戏前风波一一夏夜行船一船头看戏一归航偷豆一怀念好豆一怀念好戏。
解析:本文的线索是“社戏”,作者按照“盼社戏一看社戏一念社戏”的思路来写。
盼社戏,主要写了“我”在平桥村的生活;看社戏,主要写了看戏前的风波,看戏时的情景,看戏后的快乐;念社戏,主要是怀念好吃的罗汉豆,怀念那晚的好戏。
理清思路,抓住事情的核心,用四字短语概括即可。
二、参考答案:(示例)事例:看戏后归航偷豆(1)景物摘写: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
作用:“同望”两字表现了“我”依依不舍的心情;“罩”字是通过视觉表现戏台如梦如幻的情景,再次以仙境比拟社戏,与来时呼应。
这句充满了梦幻般色彩的描写,表现了“我”童年时眼中社戏的美。
(2)抒情、议论: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作用:表达了作者对童年伙伴的怀念及对美好时光的留恋之情。
解析:课文主要写了“我“去赵庄看社戏的经过。
有戏前波折、夏夜行船、船头看戏、归航偷豆等情节,文中除记叙外,还大量运用了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特别是描写,有景物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
选择其中的某一情节,找出其中运用描写、抒情、议论的句子,结合上下文体会其作用。
三、参考答案:其实那夜的戏,看得叫人“打阿欠”“破口喃喃的骂”,那夜的豆,第二天吃起来也实在平常。
所谓“那夜似的好豆”“那夜似的好戏”,代表了“我”对天真烂漫、自由有趣的童年的美好回忆,充满一种浪漫的理想色彩,表达了“我”对人生理想境界的渴望和追求。
解析:“我”所难忘的是平桥村的老人孩子那种纯朴、善良、真挚的品质,再加上特有的农村风光、自由的空气、人与人之间和谐亲密的关系,这一切都是“我”童年时代在城镇未曾遇到过的,在以后的人生路上也很少遇到的。
对这段往事的回忆,表达了“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第1课《社戏》课件(共26张PPT)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游水乡,悟真情
豆也平平,戏也平平, 当时事乐人乐有真情; 景也依依,情也依依, 而今物非人非空追忆。
游水乡,悟真情
对比《社戏》原文开头部分对作者成年后 在剧场看中国戏的两段经历,说说在看戏 地点和心情上的不同。体会作者通过写不 同的看戏经历,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思?
课后作业
1.模仿月夜行船一段(第11 段)的景物描写,分别从视 觉、听觉、嗅觉各个侧面 着笔,描写一段景物。 2.关注自己家乡的文化习 俗,收集一种文化现象的 资料,并做好笔记,与同
戏社
年
迅鲁
册
01
目 02 录 03
04
05
06
预习检测 解说标题 文体常识 看社戏,谈感受 析人物,解乡情 游水乡,悟真情
预习检测
鲁迅(1881-1936),中国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 教育家。原名 周树人 , 豫才 , 浙江绍兴人。
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 希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回国后,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
学交流。
“偷”:一般意义上是“残酷、自私、遭人唾弃” 的行为,那么在课文中,小朋友们“偷豆”是好还是 坏呢?
小伙伴们的目的是什么 ? 他们“偷”的谁家的豆? 他们是怎样“偷”的? 他们怎样预防“偷”的秘密被人发觉?
析人物,解乡情 但我吃了豆, 却并没有昨夜的豆那么好。
迅哥儿为何如此说?
游水乡,悟真情 细读11、12段,分析手法,并用以下句式回答: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
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_ 狂人日记
》,奠定了新文学
运动的基石。
解说标题 “社” ,礻”表示祭祀,“土”是土地神。古
代把土地神和祭祀土地神的地方叫“社”。按照我 国民间的习俗,每到播种或收获的季节,农民们都 要立社祭祀,祈求或酬报土地神。在绍兴地区,后 来发展为以演戏的形式祭祀,这时候演的戏就称为 “社戏”。通常演出于庙台或野台,也有把戏台搭 在河水里的,观众岸上、船上都可以看戏。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社戏》优质课件
知识备查
作者介绍
鲁迅(1881—1936),中国文学家、思想家 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1918年5月,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中 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 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作品主要以小说、杂文为 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 编》等,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 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三闲 集》《二心集》《而已集》《且介亭杂文》等。
无船出行
夏夜行船
看社戏
赵庄看戏
停船吃豆
深夜返回
忆社戏
再谈吃豆
精读细研
盼社戏
作者为什么说平桥村“在我是乐土”?
①可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一类难懂的书,可以自 由快乐地生活。 ②作为客人,得到优待,有许多年龄相仿的小朋友陪着 “我”玩,彼此平等,没有封建礼教的约束。 ③每天可以钓虾、放牛,生活丰富多彩,并充满了友爱和 情趣。
预习检查
【仙山楼阁】 指仙人所居住的仙境。多用于形容奇异不 凡或美妙空幻的境界或景象等。意思相近 的成语有“仙山琼阁”等。
例句:在白云山上极目远望,远山重叠,烟云缭绕,恍 惚间,我疑心自己是在仙境,是在仙山楼阁间徜徉。
整体感知
课文围绕“社戏”写了哪几件事?请用四字短语进行概括。
盼社戏
平桥概况
伙伴游玩
hánɡ 行辈 行 xínɡ 行走
hàng 树行子
hònɡ 一哄而散
哄 hǒnɡ 哄骗
hōnɡ 哄笑
qiáo 翘首 翘
qiào 翘起
预习检查 形近字
掇 duo 撺掇 啜 chuò 啜泣 辍 chuò 辍学 缀 zhuì 点缀
屹 yì 讫 qì 迄 qì
屹立 收讫 迄今
第1课《社戏》课件(45张PPT)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平
得到优待
桥 村
免念古书
是 乐
钓虾放牛
土
好戏好豆
老人孩子 纯朴善良
这一部分写“我”随 母亲归省在平桥村的生 活,意在突出人物活动 的环境,同时简写一些 “趣事”,为下文详写 “看戏”中的趣事作铺 垫。
第二课时
请同学们在书上找出看戏前 的三次波折、三次转机来, 并思考这样写的好处。
1.我在看社戏前遇到了哪些波折?
视 很久似的,而一离赵庄,月光又显
得格外的皎洁。回望戏台在灯光中
觉 ,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
渺(缥缈)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
听 被红霞罩着了。吹到耳边来的又是 觉 横笛,很悠扬;我疑心老旦已经进
去了,但也不好意思说再回去看。
(写我对赵庄的依恋之情)
不多久,松柏林早在船后了,船行 也不慢,但周围的黑暗只是浓,可知已 经到了深夜。他们一面议论着戏子,或 骂,或笑,一面加紧的摇船。这一次船 头的激水声更其响亮了,那航船就像一 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窜,连 夜渔的几个老渔夫,也停了艇子看着喝
—— 高 尔 基
社戏
鲁迅
江南水乡——乌 镇
鲁迅故乡——绍兴
◆背景介绍
“社”原指土地神或土地庙。在浙江绍兴, 社是一种居住区域。“社戏”就是社中每年 所演的“年规戏”。作者以少年时代的生活 经历为依据,用第一人称写“我”20年来三 次看戏的经历:两次是辛亥革命后在北京看 戏,一次是少年时代在浙江绍兴乡村(赵庄) 看社戏。课文节选的是看社戏的部分。鲁迅 的外婆家是浙江附近的平桥村,因此童年的 鲁迅有机会与农民的孩子交朋友,并了解农 民的生活。鲁迅的作品中有许多同情农民、 歌颂农民的篇章,《社戏》就是这类作品中 的名篇。
早上叫不到船 央人去邻村问,也没有闲船 母亲不允许我和别人同去
第1课《社戏》课件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课堂活动二:把握文章情节
5、文章开头写平桥村的生活有什么作用?
①交代了看社戏的时间、地点、机缘,为下文看 社戏做铺垫; ②引出了同看社戏的人物——乡间生活的小朋友; ③表达了“我”对平桥村的热爱和怀念,以及对 自己在城里读书生活的厌倦。
课堂活动二:把握文章情节
6、阅读4-9段,思考看戏前发生了什么波折? “我”的心情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语句)
我们中间几个年长的仍然慢慢的摇着船,几个到后舱去生火,年幼的
和我都剥豆。
“偷豆”反映了小朋友们诚恳待客的热情;
“偷豆”跳动着小朋友们纯洁无私的心;
“双喜以为再多偷,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哭骂的,于是各人便到六
一公公的田里又各偷了一大捧。”
“双喜所虑的是用了八公公船上的盐和柴,这老头子很细心,一定要
知道,会骂的。然而大家议论之后,归结是不怕。……”
1社戏
鲁迅
学习目标
1.把握本文情节以及叙事详略得当的写法。 2.理解本文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 3.体会作者对风景、风俗、人情的情感。
读读写写
qián cuō
钳撮
宽慰
chán
潺潺
嘱咐 踊跃
偏僻
怠慢
yì
屹立
háng
行辈 照例
cuān duo
礼数 撺掇
juàn jiǎo
家眷 皎洁
wǔ
欺侮
fú
(14-21) (22-23) (24-30) (31-40) 船头看戏 → 月下归航 →停船偷豆→公公送豆
详写
略写
课堂活动一:整体感知,理清文章脉络
3、上述事情详略安排的作用是什么?
看社戏是主要内容,看社戏前的波折、夜航去 看社戏途中、看社戏后归航偷豆等情节详写, 能突出文章的中心,其他情节与看社戏关系不 大,则略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社戏1.掌握相关文学、文化常识,概括主要事件,学习围绕中心选材、叙事详略得当的写法。
2.体会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表达效果。
3.通过揣摩语句的含义,分析人物形象,感受童真童趣以及劳动人民的纯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质。
4.体会作者对美好童年生活的回忆和眷念之情,理解传统民俗的价值和意义。
第1课时一、预(一)欣赏图片它,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是东方的歌剧,是华夏儿女心中的国粹。
它就是——戏曲。
从戏曲中我们可以欣赏到唱腔的音韵美、脸谱的绘画美、服装的造型美。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童年回忆,看看鲁迅笔下的“社戏”。
(二)导学1.社戏知识简介。
“社”原指土地神或土地庙,在绍兴,社是一种区域名称,社戏就是社中每年所演的“年规戏”。
简单地说,凡一村或几村合伙出钱,为祭神而演,大家可看的戏便是“社戏”。
2.《呐喊》简介。
本文选自《呐喊》。
《呐喊》是鲁迅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短篇小说的结集,作品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时期的社会生活,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中国旧有制度及部分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比较彻底的否定,表现出作者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愿望。
这部小说集于1923年8月由北京新潮出版社出版,集中有《狂人日记》《药》《明天》《阿Q正传》等十四篇小说。
3.背景简介。
《社戏》写于1922年10月,当时社会黑暗,农民痛苦,使作者唤起心中保留的一块净土——平桥村。
那里有外祖母的慈爱,也有淳朴善良农民的抚爱,更有热情能干小伙伴的友爱。
那里还有一片可以摆脱封建教育和封建伦理观念的自由天地。
作者热爱农村,热爱劳动人民,热爱农村孩子,向往美好自由的生活,他把这种思想感触完全融于作品之中。
鲁迅在童年时代,曾随母亲到农村居住过,间或和许多农民亲近。
《社戏》取材于自己的童年生活,采用回忆的形式,用第一人称写就。
但已不是作者的自传,而是在生活基础上的艺术概括,所以不能把“我”看成就是鲁迅。
原文写了“我”二十年来三次看戏的经历:两次是辛亥革命后在北京看戏,一次是少年时代在浙江绍兴小村看社戏。
课文节选的是看社戏部分。
二、读*自学提示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围绕这个线索课文写了哪几件事?仿照“夏夜行船”这样的四字短语概括。
2.上述哪些事是详写?哪些事是略写?作者为什么这样写?3.“文似看山不喜平”。
作者在“看戏”这部分没有平铺直叙,而是写得起伏有致。
如写看戏前的三次波折、三次转机。
请同学们在书上找出来,并思考这样写的好处。
三、导目标导学二:把握线索,概括文章事件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围绕这个线索课文写了哪几件事?仿照“夏夜行船”这样的四字短语概括。
明确:(1)线索:看社戏。
(2)七件事:①随母归省;②钓虾放牛;③戏前波折;④夏夜行船;⑤船头看戏;⑥月夜归航;⑦六一送豆。
2.上述哪些事是详写?哪些事是略写?作者为什么这样写?明确:详写的是③④⑤⑥,略写的是①②⑦。
因为文章主要内容是看社戏,所以看社戏前的波折、夜航去看社戏途中、去赵庄看社戏、看社戏后归航偷豆等详写;其他情节略写。
3.“文似看山不喜平”。
作者在“看戏”这部分没有平铺直叙,而是写得起伏有致。
如写看戏前的三次波折、三次转机。
请同学们在书上找出来,并思考这样写的好处。
明确:三次波折:①叫不到船;②不准和别人去;③外祖母要担心。
三次转机:①八叔的船回来了;②小伙伴们与“我”同去;③双喜写包票。
好处:①笔法曲折,文气摇曳,为看社戏做好充分的铺垫;②初步表现小伙伴的热情、能干等特点,尤其是双喜。
目标导学三:体会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表达效果1.作者在叙述事件的过程中,运用了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例如本文的景物描写和人物描写都非常有特色,请分别找出来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明确:景物描写:①“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
”这里从嗅觉、触觉、视觉角度写两岸的景物和月色,描绘了一幅水乡月夜美景图。
②“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以动写静,表现了“我”去看社戏时急切、激动的心情。
人物描写:①“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
”运用“点”“磕”“退后”“上前”这些动作描写表现小伙伴们驾船熟练敏捷的技巧、勤劳能干的性格和去看戏时的愉快的心情。
②“阿发一面跳,一面说道,‘且慢,让我来看一看罢。
’他于是往来的摸了一回,直起身来说道,‘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
’”通过对阿发的动作、语言的描写,表现了他的善良淳朴、憨厚无私。
四、构.文章在记叙的过程中并不是平铺直叙的,而是渗透渲染着“我”的心情,请概括“我”看戏前后过程中的心情变化。
明确:看戏前的波折:盼望→难过、沮丧→欢喜→急切、激动看戏中感受:高兴、愉悦→失望看戏后归航偷豆:轻松愉快教师总结: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往往是综合运用,穿插使用的。
描写可以使文章更生动饱满,议论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文章的中心更加突出。
抒情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间接抒情是一种寓情于事、寓情于景、寓情于理的表达方式,这种把强烈的感情渗透在叙述、描写、议论之中,使感情同记人、叙事、写景、状物、议论融合在一起而自然流露出来。
我们写作文也要注意灵活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三、板书设计社戏⎩⎪⎨⎪⎧看戏前 随母归省 钓虾放牛 ―→略看戏中 戏前波折 夏夜行船 船头看戏 月夜归航―→详看戏后 六一公公送豆 ―→略多种表达方式⎩⎪⎨⎪⎧描写⎩⎪⎨⎪⎧景物描写:视觉、嗅觉、听觉、触觉人物描写:动作、语言、心理抒情⎩⎪⎨⎪⎧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寓情于事、寓情于景、寓情于理议论:画龙点睛 第2课时一、 预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小说《社戏》的故事情节和表达方式。
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社戏》中提到的人物的形象,品味童真童趣,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二、 读*自学提示1.最后一部分写了什么事?要表现什么?能否删掉?2.分析双喜、六一公公的人物形象。
3.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
三、导目标导学一:分析言行,概括人物性格1.这篇小说人物众多,谁是贯穿始终的人物?谁是本文的主要人物?明确:贯穿始终的人物:“我”;主要人物:双喜。
2.结合双喜的言行分析其性格特点。
明确:(1)当“我”看社戏受到波折时,双喜大悟似的提议——表现双喜聪明。
(2)当外祖母担心都是孩子时,双喜大声打包票——表现双喜反应灵敏,考虑周到,善解人意,办事果断。
(3)看戏时双喜分析铁头老生不翻筋斗的原因——表现双喜聪明、细心。
(4)归航偷豆时征求豆主人阿发的意见——表现双喜考虑事情周到;双喜以为再多偷,阿发的娘知道是要哭骂的——表现双喜考虑周到;吃完豆,双喜所虑的是用了八公公船上的盐和柴,并考虑好对策——表现双喜考虑事情周到。
(5)双喜送“我”回到家,“都回来了!那里会错。
我原说过写包票的!”——表现双喜做事有始有终。
(6)双喜回答六一公公的问话——表现双喜反应灵敏。
小结:双喜是一个聪明、机灵、善解人意、考虑周到、办事果断的“好孩子头”。
3.六一公公是怎样的一个老人?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明确:六一公公是一个宽厚、善良、淳朴、好客、热诚的老人。
从以下方面可以看出:①“双喜,你们这班小鬼,昨天偷了我的豆了罢?又不肯好好的摘,踏坏了不少。
”证实双喜他们是否偷了豆,重在指责他们踏坏了庄稼——表现六一公公善良、宽厚、爱惜劳动果实。
②“六一公公看见我,便停了楫,笑道,‘请客?——这是应该的。
’”还问“迅哥儿,昨天的戏可好么?”“豆可中吃呢?”——表现六一公公淳朴、好客。
③六一公公夸自己的豆好:“我的豆种是粒粒挑选过的。
”——表现六一公公好强。
④六一公公送豆给母亲和“我”吃——表现六一公公淳朴、好客、热诚。
4.阿发和桂生在偷豆一节中表现出了哪些性格特点?明确:阿发憨厚、无私。
桂生机灵、勤快。
目标导学二:揣摩语句,感受童真童趣本文的语言生动、简练、幽默,处处蕴含着童真童趣,仔细揣摩文中相关语句段落,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1)总之,是完了。
到下午,我的朋友都去了,戏已经开场了,我似乎听到锣鼓的声音,而且知道他们在戏台下买豆浆喝。
明确:“是”加重语气,三个“了”表达了“我”无可奈何的心情。
想象听到锣鼓声,更加突出“我”对看社戏的渴望心情。
(2)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
明确:“轻松”“舒展”与上文的沮丧、失望形成鲜明对比,从而突出了“我”欢喜轻快的心情。
(3)我不喝水,支撑着仍然看,也说不出见了些什么,只觉得戏子的脸都渐渐的有些稀奇了,那五官渐不明显,似乎融成一片的再没有什么高低。
明确:“支撑”真实地写出了“我”的困倦,但“我”却“仍然看”,反映了“我”既觉得无趣,又不甘心就此回去的心理。
(4)品评“偷豆”一节,感受小伙伴们的天真纯朴。
明确: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偷”中凝结着小伙伴们诚恳待客的热情;“偷”中跳动着小伙伴们纯洁无私的心;“偷”中反映着小伙伴们周到细致、天真纯朴的天性。
“偷”,一改一般意义上的“残酷、自私、遭人唾弃性”,而成为一种热情的、无私的、天真质朴的“偷”,“偷”出了情趣,“偷”出了欢乐。
四、构目标导学三:拓展对比,探究思想情感1.“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这句话怎样理解?明确:这句话作为小说的结尾意味深长。
其实那夜的戏并不怎么好看,那夜吃的豆也是普通的罗汉豆,作者怀念那夜的戏和豆,实际上是怀念平桥村的朴实、勤劳、聪慧的小伙伴们和有趣的生活。
“我”对这段往事的回忆,表达了“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2.对比《社戏》原文开头部分对作者成年后在剧场看中国戏的两段经历,体会作者通过写不同的看戏经历,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思?资料链接:鲁迅作品《社戏》在结构上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主要写“我”在北京看过的两次戏,一次是在北京的戏院,戏院里嘈杂、拥挤、混乱的环境让“我”非常的厌恶。
另一次是募集水灾捐款,因为捐款的方式是买戏票,因此机缘巧合的又看了一次戏,但却遭遇尴尬,没有看完便离了场,两次看戏给“我”的感觉都是不好的。
第二部分主要写了“我”儿时在赵庄看戏的感受和经历。
明确:地点不同:都市和乡村;心情不同:沉重压抑与轻松自在。
通过前后鲜明的对比,表达了对故乡的风景、人情美的怀念,对劳动人民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三、板书设计社戏⎩⎪⎨⎪⎧⎭⎪⎬⎪⎫双喜:聪明、热情、机灵、能干、善解人意、做事周全桂生:热诚阿发:纯真无邪、憨厚无私六一公公:善良、淳朴、好客民风淳朴人情美→赞美与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