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伦理之挑战者号航天飞机事故.ppt

合集下载

工程伦理之挑战者 航天飞机事故

工程伦理之挑战者 航天飞机事故

雄鹰坠落
一九八六年一月二八日在美国佛罗里 达的卡那维拉尔角,挑战者号航天飞机 在升空后发生悲剧. 这天上午一一时三八分,挑战者号在发 射架上点火升空.但航天飞机在升空七 三秒后,空中突然传来一声闷响,只见挑 战者号顷刻之间爆裂成一团桔红色火 球,碎片拖着火焰和白烟四散飘飞,坠落 到大西洋.挑战者号发生爆炸,全世界为 之震惊.
[三]社会公正
一群众以及社会享有知情权,NASA因为自身所谓的保密措施而 不对外公布情况这本身来说就是一个不对社会负责任的表现;
二公司在零部件设计上的失误是对航天员个人不负责任的表现, 粗略的讲:对他们是极其不公平的.NASA不切实际的发射时程 表是对宇航员个人的不公平和对生命的践踏.
[四]职业精神与科学态度
挑战者号发射当日的清晨,位 在肯尼迪太空中心被冰雪覆
盖的发射塔.
发射时右侧SRB尾部处,靠 近连接该部件与外储箱的 支架处喷出了一股黑灰色
的烟雾.
航天飞机解体时候 的相片
观看视频《严重故障:回望挑战者号航天飞机》
挑战者号事故中所表现出来的问题
一生产安全 二公共安全 三社会公正 四职业精神与科学态度
二00三年二月一日美国东部时间上午九时,美国“哥伦比亚”号航 天飞机在得克萨斯州北部上空解体坠毁,七名宇航员全部遇难.
工程伦理之挑战者号航天飞机事故
谢谢
此次发射任务是是历史上第二五次航天飞机任务,挑战者号的 第十次飞行
挑战者号[Challenger]航天飞机
挑战者号飞机是肯尼迪航天中心的第 二架航天飞机.开发初期原本是被作为 高拟真结构测试体[high-fidelity Structural Test Article,因此初期机身代 号为STA-0九九],但在挑战者号完成初 期测试任务后,被改装成正式的轨道载 具[Orbiter Vehicle,因此代号改为OV-0九 九],并于一九八三年四月四日正式进行 任务首航.共成功完成了九次航天飞行 任务.一九八六年一月二八日美国的挑 战者号航天飞机乘载七名宇航员,进行 航天飞机的第一0次飞行.

工程伦理之挑战者号航天飞机事故精编版

工程伦理之挑战者号航天飞机事故精编版
2003年2月1日美国东部时间上午9时,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 机在得克萨斯州北部上空解体坠毁,7名宇航员全部遇难。
工程伦理之挑战者号航天飞机事故
谢谢
折翼的雄鹰
时间:美国东部时间1986年1月28日上午11点39分 地点:美国佛罗里达州上空 事件:挑战者号升空73秒后发生解体,七名航天员全部遇难 时间原因分析:火箭右侧固态火箭推助器的O型环密封圈失效, 加之当时气温低以及火箭升空后遭遇强烈的不稳定气安全
①在制造与设计O型环的过程中,仅仅考虑了其O型环的耐热 因素,但没有考虑到O型环在极冷的环境中所能承受的极限。 不得不说,这不仅是生产供应商在设计上的失误,也是NASA 对航天飞机零部件质量上的疏忽,两者之间的失误从而导致了 这次事故。
②这次事故告诉我们,细节决定 成败,在产品设计以及生产过程 中,用一个缜密的思维来设计产 品,考虑到任何可能突发的因素, 严格的把好质量这关。
ONIZUKA McAULIFFE JARVIS RESNICK SMITH SCOBIE McNAIR
事故原因
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升空后,因 右侧固体火箭助推器(SRB) 的O型环密封圈失效,使得原 本应该是密封的固体火箭助推 器内的高压高热气体泄漏。这 批气体影响了毗邻的外储箱, 在高温的烧灼下结构失效,同 时也让右侧固体火箭助推器尾 部脱落分离。最后,高速飞行 中的航天飞机在空气阻力的作 用下于发射后的第73秒解体, 机上7名机组人员无一幸免。
此次发射任务是是历史上第25次航天飞机任务,挑战者号的 第十次飞行
挑战者号(Challenger)航天飞机
挑战者号飞机是肯尼迪航天中心的第 二架航天飞机。开发初期原本是被作 为高拟真结构测试体(high-fidelity Structural Test Article,因此初期机身代 号为STA-099),但在挑战者号完成初 期测试任务后,被改装成正式的轨道 载具(Orbiter Vehicle,因此代号改为 OV-099),并于1983年4月4日正式进 行任务首航。共成功完成了九次航天 飞行任务。1986年1月28日美国的挑战 者号航天飞机乘载七名宇航员,进行 航天飞机的第10次飞行。

哥伦比亚”号航天事故及事故调查结果PPT课件

哥伦比亚”号航天事故及事故调查结果PPT课件
152003年8月26日哥伦比亚号空难事故调查委员会公布了这起空难原因的最终报告由11个章节组成分为3大部分16哥伦比亚事故调查委员会13名成员120多名调查人员400多名nasa和承包商雇员以及25000名搜索人员共同工作7个月收集分析了84万片航天飞机残骸
美国哥伦比亚号 航天事故
1
1986年1月28日,“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在起飞72秒后, 在数百万电视观众和宇航员家属的眼前凌空爆炸。
10
麦克尔·安德森 男,43岁, 出生于军事家庭, 少数黑人宇航员之一。
11
克拉克
• 女,41岁 • 美国军中传奇女性美
国海军军医 • 一个孩子的母亲
12
楚拉
女,41岁, 80年代的印度移民 此后,印度成千上万民
众在严寒中为印度裔宇 航员祈祷
13
14
• 2月3日——美国有关部门成立三个调查小 组,对失事原因展开调查。
• 当哥伦比亚号重返大气层时,超高温气体 从裂缝处进入机体,直接导致航天飞机解 体。
18
• 调查委员会确定导致这次事故发生的原因 既包括技术原因,也包括管理原因。
• 调查报告说: NASA文化毁了哥伦比亚号。
• 报告警告称,如果NASA再不改弦更张,那 么“悲剧将会重演”。

——为什么怎么说呢?
19
• 调查成员还发现,挑战者号空难发生后,NASA 吸取的一些教训在此后的一些年里在很大的程度 上都被忽视或忘记了。
• 除了追究NASA的责任之外,调查报告还将美国 国会和白宫也“数落”了一番,说国会和白宫难 辞其咎。
• 原因是国会和白宫在十年内共削减了40%的航天 经费。
22
• 调查委员会在报告最后提出了29条方方面 面的整改建3名成员、120多 名调查人员、400多名NASA和承包商雇员, 以及25000名搜索人员共同工作7个月,收 集分析了8.4万片航天飞机残骸。

工程伦理之挑战者号航天飞机事故

工程伦理之挑战者号航天飞机事故

(二)共安全
①在未预知安全的情况下坚持发射航天飞机,本身就是对群众 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
②在航天飞机升空后73秒解体时候,外储箱未分解的部分、推 助器以及航天飞机的残骸部分在空中自由落体,随时可能击中 陆地或者海洋上的生物或者物体,造成第二次更大的损失。 ③在正常情况下做一件事情前要考虑到情况的突发性,做好应 对一切可能的突发状况的措施,确保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事 情发生后,应该采取备用或者紧急措施,尽最大可能避免事故 所带来的第二次伤害。如果实在难以避免,应该将第二次伤害 值降到最小。
经验教训
①作为一个工程师,在设计产品时一定仔细负责,让其 产品质量达到最佳; ②做任何事情都要本着一个认真负责的态度对待,确保 其安全性能; ③对过去的失误应该引以为鉴,敢于质疑,大胆地提出 自己的建议以及想法。
“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
2003.2.1遇难
赫 斯 本 德
麦 库 尔
拉 蒙
布 朗
安 德 森
工程伦理之
挑战者号航天飞机事故
折翼的雄鹰
时间:美国东部时间1986年1月28日上午11点39分
地点:美国佛罗里达州上空
事件:挑战者号升空73秒后发生解体,七名航天员全部遇难 时间原因分析:火箭右侧固态火箭推助器的O型环密封圈失效, 加之当时气温低以及火箭升空后遭遇强烈的不稳定气流进一步 导致密封圈内高温气体喷出而加剧火箭解体
雄鹰坠落
1986年1月28日在美国佛罗里达的卡那 维拉尔角,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在升空 后发生悲剧。 这天上午11时38分,挑战者号在发射 架上点火升空。但航天飞机在升空73 秒后,空中突然传来一声闷响,只见 挑战者号顷刻之间爆裂成一团桔红色 火球,碎片拖着火焰和白烟四散飘飞 ,坠落到大西洋。挑战者号发生爆炸 ,全世界为之震惊。

挑战号-PPT文档资料

挑战号-PPT文档资料

开始, 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在顺 利上升;42秒时,主发动机按计划再减 低到预定功率的65%,以避免航天飞机 穿过高空湍流区时由于外壳过热而使飞 机解体。这时,一切正常,航速已达每 秒677米,高度8000米。50秒钟时, 地面曾有人发现航天飞机右侧固体助推 器侧部冒出一丝丝白烟,这个现象没有 引起人们的注意。第72秒时,高度 16600,航天飞机突然闪出一团亮光, 外挂燃料箱凌空爆炸,航天飞机被炸得 粉碎,监控中心屏幕上的数据陡然全部 消失。挑战者号变成了一团大火,两枚 失去控制的固体助推火箭脱离火球, 挑战者号失事了!爆炸后的碎片四处散 落了1小时之久,七名机组人员全部遇 难。全世界为此震惊。
• 今天我来给大家介绍,一个 在航天史上震惊世界的悲剧, • 准备纸巾, • 故事开始。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是
1986年1月28日,卡纳维拉 尔角上空万里无云。在离发 射现场6.4公里的看台上,聚 集了1000多名观众,其中有 19名中学生代表,他们既是 来观看航天飞机发射的,又 是来欢送他们心爱的老师麦 考利夫。1984年,航天局宣 布将邀请一位教师参加航天 飞行。麦考利夫就是从 11000多名教师中精心挑选 出来的。当孩子们看到航天 飞机载着他们的老师升空的 壮观场面时,激动得又是吹 喇叭,又是敲鼓。
挑战号点火后,大家开始纷纷的评论, 言语中难掩兴奋之情,一名男子说“太 棒啦,真酷”,73秒后,挑战号发生 爆炸,地面上的观众还没意识到发生什 么,一名妇女甚至说“太美了”
• 人们为了纪念遇难的七名航天员

工程伦理之挑战者号航天飞机事故

工程伦理之挑战者号航天飞机事故

(四)职业精神与科学态度
①NASA管理层忽视了在当天清晨时,工程师对于低温下进行发 射的危险性发出的警告,且未能充分地将这些技术隐患报告给 他们的上级。工程师所体现出来的对职业的仔细以及细致的检 查值得尊重,但是作为NASA管理层的工程师 们,在知道问题后不仅没有对工程师的建议 引起重视,反而忽视,这是对职业精神的一 种亵渎,他们违背了最基本的职业道德。
A
11
(三)社会公正
①群众以及社会享有知情权,NASA因为自身所谓的保密措施而 不对外公布情况这本身来说就是一个不对社会负责任的表现;
②公司在零部件设计上的失误是对航天员个人不负责任的表现, 粗略的讲:对他们是极其不公平的。NASA不切实际的发射时程 表是对宇航员个人的不公平和对生命的践踏。
A
12
2003年2月1日美国东部时间上午9时,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 机在得克萨斯州北部上空解体坠毁,7名宇航员全部遇难。
A
17
工程伦理之挑战者号航天飞机事故
谢谢
A
18
工程伦理之
挑战者号航天飞机事故
A
Hale Waihona Puke 1折翼的雄鹰时间:美国东部时间1986年1月28日上午11点39分 地点:美国佛罗里达州上空
事件:挑战者号升空73秒后发生解体,七名航天员全部遇难 时间原因分析:火箭右侧固态火箭推助器的O型环密封圈失效, 加之当时气温低以及火箭升空后遭遇强烈的不稳定气流进一步 导致密封圈内高温气体喷出而加剧火箭解体
载具(Orbiter Vehicle,因此代号改为 OV-099),并于1983年4月4日正式进 行任务首航。共成功完成了九次航天
飞行任务。1986年1月28日美国的挑战 者号航天飞机乘载七名宇航员,进行

工程伦理之挑战者号航天飞机事故

工程伦理之挑战者号航天飞机事故



查 乌 拉
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
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1981年4月 12日首次发射,是美国第一架正 式服役航天飞机,哥伦比亚号机 舱长18米,能装运36吨重的货物 ,外形象一架大型三角翼飞机, 整个组合装置重约2000吨,在滑 行中它还能向两侧方向作2000公 里的机动飞行,以选择合适的着 陆场地。
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200321遇难查乌拉克拉克拉蒙赫斯本德安德森麦库尔布朗查乌拉克拉克拉蒙赫斯本德安德森麦库尔布朗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1981年4月12日首次发射是美国第一架正式服役航天飞机哥伦比亚号机舱长18米能装运36吨重的货物外形象一架大型三角翼飞机整个组合装置重约2000吨在滑行中它还能向两侧方向作2000公里的机动飞行以选择合适的着陆场地
(三)社会公正
①群众以及社会享有知情权,NASA因为自身所谓的保密措施 而不对外公布情况这本身来说就是一个不对社会负责任的表 现; ②公司在零部件设计上的失误是对航天员个人不负责任的表 现,粗略的讲:对他们是极其不公平的。NASA不切实际的发 射时程表是对宇航员个人的不公平和对生命的践踏。
(四)职业精神与科学态度
①NASA管理层忽视了在当天清晨时,工程师对于低温下进行发 射的危险性发出的警告,且未能充分地将这些技术隐患报告给 他们的上级。工程师所体现出来的对职业的仔细以及细致的检 查值得尊重,但是作为NASA管理层的工程师 们,在知道问题后不仅没有对工程师的建议 引起重视,反而忽视,这是对职业精神的一 种亵渎,他们违背了最基本的职业道德。
②NASA在航天飞机逃生系统设计的不科学性, 工程师们并没有想到设计一个科学的合理的 逃生系统。
事故影响
①挑战者号灾难也成为此后工程安全教育中的一个常 见案例,并在之后许多安全研究讨论中被提起。 ②NASA吸取足够多的教训来为以后的安全问题着想, 同时也通过反思改进了航天器的救生系统。 ③挑战者号的事故常是专题研究的案例,例如工程安 全、揭弊者的道德规范、沟通与集体决策等。在加拿 大和其他一些国家,更是工程师在取得专业执照前必 知内容的一部分。

工程伦理之挑战者号航天飞机事故(ppt)

工程伦理之挑战者号航天飞机事故(ppt)

(二)公共安全
①在未预知安全的情况下坚持发射航天飞机,本身就是对群众 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
②在航天飞机升空后73秒解体时候,外储箱未分解的部分、推 助器以及航天飞机的残骸部分在空中自由落体,随时可能击中 陆地或者海洋上的生物或者物体,造成第二次更大的损失。
③在正常情况下做一件事情前要考虑到情况的突发性,做好应 对一切可能的突发状况的措施,确保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事 情发生后,应该采取备用或者紧急措施,尽最大可能避免事故 所带来的第二次伤害。如果实在难以避免,应该将第二次伤害 值降到最小。
ONIZUKA McAULIFFE JARVIS RESNICK SMITH SCOBIE McNAIR
事故原因
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升空后,因 右侧固体火箭助推器(SRB) 的O型环密封圈失效,使得原 本应该是密封的固体火箭助推 器内的高压高热气体泄漏。这 批气体影响了毗邻的外储箱, 在高温的烧灼下结构失效,同 时也让右侧固体火箭助推器尾 部脱落分离。最后,高速飞行 中的航天飞机在空气阻力的作 用下于发射后的第73秒解体, 机上7名机组人员无一幸免。
此次发射任务是是历史上第25次航天飞机任务,挑战者号的 第十次飞行
挑战者号(Challenger)航天飞机
挑战者号飞机是肯尼迪航天中心的第 二架航天飞机。开发初期原本是被作 为高拟真结构测试体(high-fidelity Structural Test Article,因此初期机身代 号为STA-099),但在挑战者号完成初 期测试任务后,被改装成正式的轨道 载具(Orbiter Vehicle,因此代号改为 OV-099),并于1983年4月4日正式进 行任务首航。共成功完成了九次航天 飞行任务。1986年1月28日美国的挑战 者号航天飞机乘载七名宇航员,进行 航天飞机的第10次飞行。

第一组案例挑战者号事件(共13张PPT)

第一组案例挑战者号事件(共13张PPT)

一开始工程师注意到腐蚀的影响。 All rights reserved。
极的作用。
随着项目的进行,面对着风险指数的增加,每个人还在冒险进行着,出现了群体偏移的现象。
一、影响群体行为的因素
1、监控群体规模;
Copyright © Andy Guo.
但是并没有人承担全部的责任,责任的分散使得决策最终2走、向鼓失败励。群体领导者扮演公正的角色;
参与决策,凝聚力差
2.4 群体过程
2.5 群体决策
群体思维:
一开始工程师注意到腐蚀的 影响。但是他们并没有从宇航局和 萨科尔公司那里得到任何支持,迫 于群体的压力,工程师采取的是屈 从、退缩的态度并没有坚持自己的 质疑。
群体偏移:
随着项目的进行,面对着风险指 数的增加,每个人还在冒险进行着,出 现了群体偏移的现象。但是并没有人承 担全部的责任,责任的分散使得决策最 终走向失败。
工程师们提出的建议没有明确的指向,对消极因素的出现采取忽视的态度
腐蚀的有限 出的建议没 重新改造做 All rights reserved。
随着项目的进行,面对着风险指数的增加,每个人还在冒险进行着,出现了群体偏移的现象。
曾经的成功 先例与经验
见识和经历, 一开始工程师注意到腐蚀的影响。
2、鼓励群体领导者扮演公正的角色; 管理者如何正确对待群体行为
Copyright © Andy Guo.
工程师
预算师
安全人员
Copyright © Andy Guo.
All rights reserved。
在整个决策过程中领导者并未扮演公正无偏的角色,而是存在认知偏见,盲目自大,忽视群体成员意见,忽视细节。
All rights reserved。领导在关于 工程师们提 对航飞机 管理者如何正确对待群体行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社会公正
①群众以及社会享有知情权,NASA因为自身所谓的保密措施而 不对外公布情况这本身来说就是一个不对社会负责任的表现;
②公司在零部件设计上的失误是对航天员个人不负责任的表现, 粗略的讲:对他们是极其不公平的。NASA不切实际的发射时程 表是对宇航员个人的不公平和对生命的践踏。
(四)职业精神与科学态度


查 乌 拉
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
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1981年4月 12日首次发射,是美国第一架正 式服役航天飞机,哥伦比亚号机 舱长18米,能装运36吨重的货物 ,外形象一架大型三角翼飞机, 整个组合装置重约2000吨,在滑 行中它还能向两侧方向作2000公 里的机动飞行,以选择合适的着 陆场地。
②NASA在航天飞机逃生系统设计的不科学性, 工程师们并没有想到设计一个科学的合理的 逃生系统。
事故影响
①挑战者号灾难也成为此后工程安全教育中的一个常 见案例,并在之后许多安全研究讨论中被提起。 ②NASA吸取足够多的教训来为以后的安全问题着想, 同时也通过反思改进了航天器的救生系统。 ③挑战者号的事故常是专题研究的案例,例如工程安 全、揭弊者的道德规范、沟通与集体决策等。在加拿 大和其他一些国家,更是工程师在取得专业执照前必 知内容的一部分。
经验教训
①作为一个工程师,在设计产品时一定仔细负责,让其 产品质量达到最佳; ②做任何事情都要本着一个认真负责的态度对待,确保 其安全性能; ③对过去的失误应该引以为鉴,敢于质疑,大胆地提出 自己的建议以及想法。
“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 2003.2.1遇难

斯 本 德

库 尔
拉 蒙
布 朗




雄鹰坠落
1986年1月28日在美国佛罗里达的卡那 维拉尔角,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在升空 后发生悲剧。 这天上午11时38分,挑战者号在发射 架上点火升空。但航天飞机在升空73 秒后,空中突然传来一声闷响,只见 挑战者号顷刻之间爆裂成一团桔红色 火球,碎片拖着火焰和白烟四散飘飞 ,坠落到大西洋。挑战者号发生爆炸 ,全世界为之震惊。
此次发射任务是是历史上第25次航天飞机任务,挑战者号的 第十次飞行
挑战者号(Challenger)航天飞机
挑战者号飞机是肯尼迪航天中心的第 二架航天飞机。开发初期原本是被作 为高拟真结构测试体(high-fidelity Structural Test Article,因此初期机身代 号为STA-099),但在挑战者号完成初 期测试任务后,被改装成正式的轨道 载具(Orbiter Vehicle,因此代号改为 OV-099),并于1983年4月4日正式进 行任务首航。共成功完成了九次航天 飞行任务。1986年1月28日美国的挑战 者号航天飞机乘载七名宇航员,进行 航天飞机的第10次飞行。
①NASA管理层忽视了在当天清晨时,工程师对于低温下进行发 射的危险性发出的警告,且未能充分地将这些技术隐患报告给 他们的上级。工程师所体现出来的对职业的仔细以及细致的检 查值得尊重,但是作为NASA管理层的工程师 们,在知道问题后不仅没有对工程师的建议 引起重视,反而忽视,这是对职业精神的一 种亵渎,他们违背了最基本的职业道德。
工程伦理之
挑战者号航天飞机事故
折翼的雄鹰
时间:美国东部时间1986年1月28日上午11点39分 地点:美国佛罗里达州上空 事件:挑战者号升空73秒后发生解体,七名航天员全部遇难 时间原因分析:火箭右侧固态火箭推助器的O型环密封圈失效, 加之当时气温低以及火箭升空后遭遇强烈的不稳定气流进一步 导致密封圈内高温气体喷出而加剧火箭解体
(二)公共安全
①在未预知安全的情况下坚持发射航天飞机,本身就是对群众 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
②在航天飞机升空后73秒解体时候,外储箱未分解的部分、推 助器以及航天飞机的残骸部分在空中自由落体,随时可能击中 陆地或者海洋上的生物或者物体,造成第二次更大的损失。
③在正常情况下做一件事情前要考虑到情况的突发性,做好应 对一切可能的突发状况的措施,确保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事 情发生后,应该采取备用或者紧急措施,尽最大可能避免事故 所带来的第二次伤害。如果实在难以避免,应该将第二次伤害 值降到最小。
挑战者号发射当日的清晨, 位在肯尼迪太空中心被冰雪
覆盖的发射塔。
发射时右侧SRB尾部处,靠 近连接该部件与外储箱的 支架处喷出了一股黑灰色
的烟雾。
航天飞机解体时候 的相片
观看视频《严重故障:回望挑战者号航天飞机》
挑战者号事故中所表现出来的问题
①生产安全 ②公共安全 ③社会公正 ④职业精神与科学态度
ONIZUKA McAULIFFE JARVIS RESNICK SMITH SCOBIE McNAIR
事故原因
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升空后,因 右侧固体火箭助推器(SRB) 的O型环密封圈失效,使得原 本应该是密封的固体火箭助推 器内的高压高热气体泄漏。这 批气体影响了毗邻的外储箱, 在高温的烧灼下结构失效,同 时也让右侧固体火箭助推器尾 部脱落分离。最后,高速飞行 中的航天飞机在空气阻力的作 用下于发射后的第73秒解体, 机上7名机组人员无一幸免。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一)生产安全
①在制造与设计O型环的过程中,仅仅考虑了其O型环的耐热 因素,但没有考虑到O型环在极冷的环境中所能承受的极限。 不得不说,这不仅是生产供应商在设计上的失误,也是NASA 对航天飞机零部件质量上的疏忽,两者之间的失误从而导致了 这次事故。
②这次事故告诉我们,细节决定 成败,在产品设计以及生产过程 中,用一个缜密的思维来设计产 品,考虑到任何可能突发的因素, 严格的把好质量这关。
2003年2月1日美国东部时间上午9时,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 机在得克萨斯州北部上空解体坠毁,7名宇航员全部遇难。
工程伦理之挑战者号航天飞机事故
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