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神经炎诊疗规范

合集下载

针灸科 面瘫病(面神经炎)诊疗方案(试行版)

针灸科 面瘫病(面神经炎)诊疗方案(试行版)

面瘫病(面神经炎)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针灸学》(石学敏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

(1)起病突然,春秋为多,常有受寒史或有一侧面颊、耳内、耳后完骨处的疼痛或发热。

(2)一侧面部板滞,麻木,流泪,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眼不能闭合,口角向健侧牵拉。

(3)一侧不能作闭眼,鼓腮,露齿等动作。

(4)肌电图可表现为异常。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神经病学》第五版(王维治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年)。

(1)病史:起病急,常有受凉吹风史,或有病毒感染史。

(2)表现:一侧面部表情肌突然瘫痪、病侧额纹消失,眼裂不能闭合,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鼓腮,吹口哨时漏气,食物易滞留于病侧齿颊间,可伴病侧舌前2/3味觉丧失,听觉过敏,多泪等。

(3)脑CT、MRI检查正常。

(二)疾病分期1.急性期:发病15天以内。

2.恢复期:发病16天至6个月(发病半月---面肌连带运动出现)。

3.联动期和痉挛期:发病6个月以上(面肌连带运动出现以后)。

(三)证候诊断1.风寒袭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兼见面部有受寒史,舌淡苔薄白,脉浮紧。

2.风热袭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继发于感冒发热,或咽部感染史,舌红苔黄腻,脉浮数。

3.风痰阻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或面部抽搐,颜面麻木作胀,伴头重如蒙、胸闷或呕吐痰涎,舌胖大,苔白腻,脉弦滑。

4.气虚血瘀证: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日久不愈,面肌时有抽搐,舌淡紫,苔薄白,脉细涩或细弱。

二、治疗方案(一)针灸治疗:采用循经与面部局部三线法取穴。

1.体针(1)急性期治法:驱风祛邪,通经活络。

第一周:循经取穴,取四肢和头部外周的百会、风府、风池、太冲、合谷等穴位。

针刺0.8~1寸,百会平补平泻,风府、风池、合谷泻法,太冲补法,留针30分钟。

第二周:循经取穴,取头部及面部外周的百会、风府、风池、太冲、合谷(健侧或双侧)等,刺法同前。

面瘫中医诊疗方案

面瘫中医诊疗方案

面瘫(面神经炎)中医诊疗方案(2015年)疾病名称:中医诊断:面瘫病西医诊断:面神经炎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针灸学》(石学敏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

(1)起病突然,春秋为多,常有受寒史或有一侧面颊、耳内、耳后完骨处的疼痛或发热。

(2)一侧面部板滞,麻木,流泪,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眼不能闭合,口角向健侧牵拉。

(3)一侧不能作闭眼,鼓腮,露齿等动作。

(4)肌电图可表现为异常。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神经病学》第五版(王维治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年)。

(1)病史:起病急,常有受凉吹风史,或有病毒感染史。

(2)表现:一侧面部表情肌突然瘫痪、病侧额纹消失,眼裂不能闭合,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鼓腮,吹口哨时漏气,食物易滞留于病侧齿颊间,可伴病侧舌前2/3味觉丧失,听觉过敏,多泪等。

(3)脑CT、MRI检查正常。

(二)疾病分期1、急性期:发病15天以内。

2、恢复期:发病16天至6个月(发病半月―――面肌连带运动出现)。

3、联动期和痉挛期:发病6个月以上(面肌连带运动出现以后)。

(三)证候诊断1.风寒袭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兼见面部有受寒史,舌淡苔薄白,脉浮紧。

2.风热袭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继发于感冒发热,或咽部感染史,舌红苔黄腻,脉浮数。

3.风痰阻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或面部抽搐,颜面麻木作胀,伴头重如蒙、胸闷或呕吐痰涎,舌胖大,苔白腻,脉弦滑。

4.气虚血瘀证: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日久不愈,面肌时有抽搐,舌淡紫,苔薄白,脉细涩或细弱。

二、治疗方案(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及中药注射液1、证型:风寒袭络证治法:祛风散寒温经通络针刺治疗:取穴:风池、太阳、阳白、翳风、地仓、颊车、列缺、合谷。

操作:诸穴施调法,留针30分钟,1日1次,10次为1疗程;方药:面瘫1号方方剂组成:全蝎、僵蚕、白附子、地龙、防风、川芎、桂枝、甘草中成药:中风安口服液中药注射液:疏血通注射液、丹参川芎嗪注射液、丹参酮IIA磺酸钠注射、血栓通注射液、灯盏细辛注射液、红花黄色素注射液、丹红注射液2、证型:风热袭络证治法:疏风清热活血通络针刺治疗:取穴:风池、太阳、阳白、翳风、地仓、颊车、曲池、外关、合谷。

中医优势病种单病种—面神经炎

中医优势病种单病种—面神经炎

面神经炎(针推)中医优势病种(单病种)诊疗方案一、概述面瘫,以口眼歪斜为主要特点,常表现为一侧面部表情肌迟缓性瘫,如额纹消失,眼裂变大,不能闭眼,鼻唇沟浅,口角歪斜,不能做皱眉,露齿,鼓颊和噘嘴等动作。

无年龄、性别差异,以单侧多见,双侧同时发生者少见。

多见于冬季和夏季。

手、足阳经均上头面部,当病邪阻滞面部经络,尤其是手太阳和足阳明经筋功能失调,可导致面瘫的发生。

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最常见于贝尔麻痹。

认为局部受风或寒冷刺激,引起面神经管及其周围组织的炎症、缺血、水肿,或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局部营养血管痉挛,导致组织水肿,使面神经受压而出现炎性变化。

中医学认为,劳作过度,机体正气不足,脉络空虚,卫外不固,风寒或风热乘虚入中面部经络,致气血痹阻,经筋功能失调,筋肉失于约束,出现涡僻。

周围性面瘫包括眼部和口颊部筋肉症状,由于足太阳经筋为“目上冈”,故眼睑不能闭合为足太阳和足阳明经筋功能失调所致;口颊部主要为手太阳和手、足阳明经筋所主,因此,口歪主要系该三条经筋功能失调所致。

二、诊断【西医诊断】参照贝政平主编的《内科疾病诊断标准》。

1.起病突然;2.患者眼裂大,眼睑不能闭合,流泪,额纹消失,不能皱眉;3.患侧鼻唇沟变浅或平坦,口角低并向健侧牵引;4.根据损害部位不同而又分:(1)茎乳突孔以上影响骨索支时,则有舌前2/3味觉障碍;(2)损害在镫骨神经处,可有听觉障碍;(3)损害在膝状神经节处,可有乳突部疼痛,外耳道与耳廓部的感觉障碍或出现疱疹;(4)损害在膝状神经节以上,可有泪液,唾液减少。

【中医辨证分型】1.风寒袭络证有受凉史,突发口眼歪斜,伴见恶寒或发热,流清涕,舌淡、苔薄白,脉浮紧;2.风热袭络证见于发病初期,多继发于感冒发热,兼见舌红、苔薄黄,脉浮数;3.气血不足多见于恢复期或病程较长的患者,兼见肢体困倦无力,面色淡白,头晕等症,舌淡苔薄,脉弱;4.风痰阻络证口眼歪斜,面部麻木作胀,头部沉重,身困乏力,胸脘满闷,苔白腻,脉弦滑。

面瘫(面神经炎)的诊疗方案

面瘫(面神经炎)的诊疗方案

2011年面瘫(面神经炎)的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石学敏主编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针灸学》。

(1)起病突然,春秋为多,常有受寒史或有一侧面颊、耳内、耳后完骨处的疼痛或发热。

(2)一侧面部板滞,麻木,流泪,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眼不能闭合,口角向健侧牵拉。

(3)一侧不能作闭眼,鼓腮,露齿等动作。

(4)肌电图可表现为异常。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王维治主编的第五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神经病学》。

(1)病史:起病急,常有受凉吹风史,或有病毒感染史。

(2)表现:一侧面部表情肌突然瘫痪、病侧额纹消失,眼裂不能闭合,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鼓腮,吹口哨时漏气,食物易滞留于病侧齿颊间,可伴病侧舌前2/3味觉丧失,听觉过敏,多泪等。

(3)脑CT、MRI检查正常。

(二)分期诊断1.早期(急性期):发病开始至14天;2.中期(恢复期):15天至6个月(发病半月---面肌连带运动出现);3.后遗症期(联动期和痉挛期):发病6个月以后(面肌连带运动出现以后)。

二、特色治疗(一)针灸治疗(1)风寒证治法:疏风散寒,舒筋通络。

针灸处方:①急性期:风池、翳风、太阳、阳白、颊车、合谷、太冲,面部浅刺,针用泻法,留针15分钟。

②恢复期:阳白、四白、下关、人中、头维、地仓、颊车、风池、牵正、合谷、足三里、太冲,针用平补平泻法,留针30分钟。

③联动期和痉挛期:阳白、四白、承浆、迎香、地仓、颊车、风池、合谷、足三里、三阴交、太冲,长针透刺,留针30分钟,针用平补平泻法。

(2)风热证治法:疏风清热,舒筋通络。

针灸处方:①急性期:风池、太阳、颊车、阳白、曲池、外关、合谷、太冲,面部浅刺,留针15分钟,针用泻法。

②恢复期:阳白、太阳、四白、头维、地仓、颊车、牵正、合谷、足三里、太冲,针用平补平泻法,留针30分钟。

③联动期和痉挛期:阳白、太白、承浆、迎香、颧髎、合谷、足三里、阳陵泉,地仓、颊车行长针透刺,针用平补平泻法,留着30分钟。

面神经炎诊疗规范(标准版)

面神经炎诊疗规范(标准版)

面神经炎诊疗规范【概述】面神经炎又称贝尔(Bell)麻痹。

它是面神经非化脓性炎症致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多为单侧、偶见双侧,病因尚不清楚,部分患者因头面部受凉或病毒感染后发病。

【诊断要点】1.症状:发病较急,多晨起洗漱时发现口角漏水,口眼歪斜,眼闭不紧,流泪,进食齿颊间隙内积食,患侧可有耳后、耳内、乳突区轻度疼痛。

2.体征:患侧耳前或乳突区有压痛点,患侧表情肌瘫痪,额纹变浅或消失,眼裂扩大,不能皱额蹙眉,眼睑闭合不良或不能闭合,鼻唇沟变浅或平坦,口角下垂,鼓颊或吹哨时漏气,角膜反射、眼轮匝肌反射减弱或消失等。

【康复评定】1.按照病情严重程度分级共分6级。

I级:正常(100%)。

Ⅱ级:轻度功能障碍(99%〜75%),仔细检查才发现患侧轻度无力,并可觉察到轻微的联合运动。

Ⅲ级:轻、中度功能障碍(74%〜50%),面部两侧有明显差别,患侧额运动轻微受限,用力可闭眼,但两侧明显不对称。

IV级:中、重度功能障碍(49%〜25%),患侧明显肌无力,双侧不对称,额运动轻微受限,用力也不能完全闭眼,用力时口角有不对称运动。

V级:重度功能障碍(24%〜1%),静息时出现口角歪斜,面部两侧不对称,患侧鼻唇沟变浅或消失,额无运动,不能闭眼(或最大用力时只有轻微的眼睑运动),口角只有轻微的运动。

VI级:全瘫(0%),面部两侧不对称,患侧肌张力消失,不对称,无运动,无连带运动或患侧面部痉挛。

2.肌力检查0级:相当于正常肌力的0%。

嘱患者用力使面部表情肌收缩,但检查者看不到表情肌收缩,用手触表情肌也无肌紧张感。

1级:相当于正常肌力的10%。

让患者主动运动(如:皱眉、闭眼、示齿等动作),仅见患侧肌肉微动。

2级:相当于正常肌力的25%。

面部表情肌做各种运动时虽有困难,但主动运动表情肌有少许动作。

3级:相当于正常肌力的50%。

面部表情肌能做自主运动,但比健侧差,如皱眉比健侧眉纹少或抬额时额纹比健侧少。

4级:相当于正常肌力的75%。

面部表情肌能做自主运动,皱眉、闭眼等基本与健侧一致。

面瘫(面神经炎)诊疗常规

面瘫(面神经炎)诊疗常规

面瘫(面神经炎)诊疗常规(一)概念根据神经受损部位的不同,面瘫应分为周围性面瘫(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和中枢性面瘫(中枢性面神经麻痹),二者的具体临床表现也是有所不同的。

周围性面瘫是指面神经运动纤维发生病变所引起的面瘫。

病变可位于面神经核以下的部位,如桥脑下部、面神经管、中耳或腮腺等。

其病变侧全部表情肌瘫痪。

表现为眼睑不能闭合、不能皱眉、鼓腮漏气等,可有听觉改变、舌前2/3味觉减退以及唾液分泌障碍等特点,其中最常见者为面神经炎(即贝尔麻痹),这个也是面瘫中相对较轻的一个类型,预后良好。

中枢性面瘫是指病损位于面神经核以上至大脑皮层中枢之间,即当一侧皮质脑干束受损时引起的面瘫。

由于面神经核上部的细胞接受两侧皮质脑干束的纤维,其轴突组成面神经运动纤维,支配同侧眼裂以上的表情肌,而面神经核下部的细胞只接受对侧皮质脑干束的纤维,其轴突组成面神经的运动纤维,支配同侧眼裂以下的表情肌,因此中枢性面瘫时表现为病变对侧眼裂以下的颜面表情肌瘫痪,常伴有与面瘫同侧的肢体瘫痪,无味觉和唾液分泌障碍等临床特点。

(二)病因病机1、正气不足、脉络空虚2、风邪乘虚而入面部经络3、气血痹阻,经气阻滞,经筋失养,筋肉纵缓不收(三)辨证分型将面瘫的症状分为2种,一个是它的主症,另一个则是它的兼症。

1、主症(1)急性发病,常于睡醒发现(2)患侧面部板滞、麻木、瘫痪(3)患侧额纹、不能作蹙额、皱眉等动作(4)鼻唇沟变浅或消失,人中沟偏歪(5)眼睑闭合不全、露睛流泪。

患侧眼睛无法完全闭合,会露出一条缝隙,同时这只眼睛会出现流泪比较多的症状,不自主的泪多,又叫做鳄鱼泪。

(6)口角下垂,歪向健侧,不能作露齿、鼓腮等动作为什么口角歪斜是偏向健侧呢?因为两侧面神经本是同时协调肌肉作运动,一侧瘫痪后不受本体控制,只有健侧肌肉收缩并牵拉,故偏健侧。

2、兼症(1)部分患侧初起耳后、耳下疼痛。

(2)患侧舌前2/3味觉减退或消失(病变波及鼓索神经)(3)听觉过敏(镫骨肌支以上部位受累)。

面瘫病(面神经炎)诊疗方案

面瘫病(面神经炎)诊疗方案

面瘫病(面神经炎)诊疗方案一、概述面瘫是以面部表情肌群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常见病,一般症状是口眼歪斜。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面瘫(TCD编码:BNV12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面神经炎(ICD-10编码:G51.802)。

中医观点:面神经麻痹俗称面瘫,主要是指面部肌肉瘫痪,多由风邪入中面部,痰浊阻滞经络所致,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

西医观点:面瘫由感染、特发性(常称Bell麻痹)、肿瘤性、神经源性等多种原因形成面部神经痉挛麻痹,导致面部肌肉完全瘫痪者,前额皱纹消失、眼裂扩大、鼻唇沟平坦、口角下垂,露齿时口角向健侧偏歪等症。

二、诊断:(一)中医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针灸学》(石学敏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

(1)起病突然,春秋为多,常有受寒史或有一侧面颊、耳内、耳后完骨处的疼痛或发热。

(2)一侧面部板滞,麻木,流泪,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眼不能闭合,口角向健侧牵拉。

(3)一侧不能作闭眼,鼓腮,露齿等动作。

(4)肌电图可表现为异常。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神经病学》第五版(王维治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年)。

(1)病史:起病急,常有受凉吹风史,或有病毒感染史。

(2)表现:一侧面部表情肌突然瘫痪、病侧额纹消失,眼裂不能闭合,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鼓腮,吹口哨时漏气,食物易滞留于病侧齿颊间,可伴病侧舌前2/3味觉丧失,听觉过敏,多泪等。

(3)脑CT、MRI检查正常。

(二)疾病分期1.急性期:发病15天以内。

2.恢复期:发病16天至6个月(发病半月---面肌连带运动出现)。

3.联动期和痉挛期:发病6个月以上(面肌连带运动出现以后)。

(三)证候诊断1.风寒袭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兼见面部有受寒史,舌淡苔薄白,脉浮紧。

2.风热袭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继发于感冒发热,或咽部感染史,舌红苔黄腻,脉浮数。

面瘫病面神经炎中医诊疗设计方案

面瘫病面神经炎中医诊疗设计方案

面瘫病(面神经炎)诊断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一般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教材《针灸学》(石学敏主编,中国中医药初版社,2007年)。

(1)起病突然,春秋为多,常有受寒史或有一侧面颊、耳内、耳后完骨处的难过或发热。

(2)一侧面部板滞,麻痹,呜咽,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眼不能够闭合,吵嘴向健侧牵拉。

(3)一侧不能够作闭眼,鼓腮,露齿等动作。

(4)肌电图可表现为异常。

2.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一般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精神病学》第五版(王维治主编,人民卫生初版杜,2004年)。

(1)病史:起病急,常有受凉吹风史,或有病毒感染史。

(2)表现:一侧面部表情肌突然瘫痪、病侧额纹消失,眼裂不能够闭合,鼻唇沟变浅,吵嘴下垂.鼓腮,吹口哨时漏气,食品易滞留于病侧齿颊间,可伴病侧舌前2/3味觉丧失,听觉过敏,多泪等。

脑CT、MRI检查正常。

(二)疾病分期1. 急性期:发病15天以内。

2. 恢复期:发病16天至6个月。

3. 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上。

(三)证候诊断1. 风寒袭络证:突然口眼倾斜,眼睑闭合不全,兼见面部有受寒史,舌淡苔薄白,脉浮紧。

2. 风热袭络证:突然口眼倾斜,眼睑闭合不全,继发于感冒发热,或咽部感染史,舌红苔黄腻,脉浮数。

3. 风痰袭络证:突然口眼倾斜,眼睑闭合不全,或面部抽搐,颜面麻痹作胀,作头重如蒙、胸闷或呕吐痰涎,舌胖大,苔白腻,脉弦滑。

4. 气虚血瘀证:口眼倾斜,眼睑闭合不全,日久不愈,面肌时有抽搐,舌淡紫,苔薄白,脉细涩或纤弱。

二、治疗方案(一)针灸治疗:采用循经与面部局部取穴。

1.体针(1)急性期治法:驱风祛邪,通经活络。

主穴:攒竹四白阳白太阳颊车承浆地仓翳风合谷( 面部穴位取患侧,循经取穴取双侧)配穴:风寒证者,配风池;风热证者,配曲池;风痰证者,配丰隆。

操作:在急性期,面部穴位手法不宜过重,针刺不宜过深,取穴不宜过多。

面瘫早期治疗以浅刺轻刺为主,不宜使用电针,针刺量不宜过强。

面神经炎诊疗指南

面神经炎诊疗指南

面神经炎诊疗指南
又称贝耳麻痹,是最常见的自发性面神经瘫痪,原因不明。

【临床表现】
1、男女均可受累,任何年龄均可发病,绝大多数为单侧受累。

2、病程急性发病,一般在1周内病情进展达高峰,大多数病人在数周内恢复,少数病人遗留轻微面瘫或不能恢复。

3、症状病前常有病毒感染的前驱症状,部分患者伴同侧耳后或乳突区疼痛。

患侧面部无表情,额纹消失、眼裂扩大、闭目露白、鼻唇沟平坦、口角下垂,口角流涎。

部分病人可有味觉障碍、听觉过敏等。

可出现连带动作、面肌痉挛、耳鸣、鳄鱼泪等后遗症。

4、体征患侧不能做皱额、蹙眉、闭目、露齿、鼓气和吹口哨动作。

同侧额纹和鼻沟变浅,口角低垂。

【诊断】
根据病史和特异性的临床表现即可确诊。

【鉴别诊断】
1、Ramsay-Hunt 综合征除上述周围性面瘫的临床表现外,还有耳廓和外耳道感觉迟钝、外耳道和鼓膜上出现疱疹,常为带状疱疹病毒感染造成。

2、各种原因所致中枢性面瘫表现为仅限于病变对侧面下部表情肌运动障碍,面上部肌肉不受累。

【治疗】
1、药物治疗
(1)激素治疗急性期可用强的松20~40mg/d或10mg 每日3次口服,1周左右减量。

(2)B族维生素治疗可选择维生素B1100mg/d和或维生素B12100~500ug/d肌肉注射。

2、按摩或电刺激或针灸刺激瘫痪肌肉。

3、穴位注射可用维生素B12100mg于患侧面部分穴位注射,每日1次。

4、急性期茎乳突孔附近的红外线照射或短波透热治疗。

5、对眼睑闭合不全的病人可应用眼药水或眼药膏保护角膜。

2013面神经炎诊疗方案

2013面神经炎诊疗方案

面神经炎诊疗方案面神经炎相当于中医的"面瘫"范畴。

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针灸学》(石学敏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

(1)起病突然,春秋为多,常有受寒史或有一侧面颊、耳内、耳后完骨处的疼痛或发热。

(2)一侧面部板滞,麻木,流泪,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眼不能闭合,口角向健侧牵拉。

(3)一侧不能作闭眼,鼓腮,露齿等动作。

(4)肌电图可表现为异常。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神经病学》第五版(王维治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年)。

(1)病史:起病急,常有受凉吹风史,或有病毒感染史。

(2)表现:一侧面部表情肌突然瘫痪、病侧额纹消失,眼裂不能闭合,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鼓腮,吹口哨时漏气,食物易滞留于病侧齿颊间,可伴病侧舌前2/3味觉丧失,听觉过敏,多泪等。

(3)脑CT、MRI检查正常。

二、辨证论治(一)风寒证起病急,一侧额纹消失,眼睑闭合不全,鼻唇沟变浅,口角歪斜,或可出现患侧舌前2/3的味觉减退或丧失等症,面部多有吹风受寒病史,恶风寒,肢体酸痛,舌淡苔白,脉浮紧。

治法:疏风散寒,通经活络。

方药及组成:葛根汤合牵正散加减葛根20克麻黄6克桂枝10克白芍10克甘草6克生姜10克大枣6枚僵蚕10克全蝎6克白附子5克。

水煎,日服一剂,每日3次。

化裁:夹痰湿者,加茯苓。

(二)风热证起病急,一侧额纹消失,眼睑闭合不全,鼻唇沟变浅,口角歪斜,或可出现患侧舌前2/3的味觉减退或丧失等症,咽痛,汗出等,舌红,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疏风清热,通经活络。

方药及组成:银翘散合牵正散加减银花10克连翘10克竹叶10克荆芥9克牛蒡子10克桔梗10克芦根15克淡豆豉10克僵蚕10克全蝎6克白附子5克。

水煎,日服一剂,每日3次。

化裁:夹痰湿者,加茯苓。

(三)气血不足一侧额纹消失,眼睑闭合不全,鼻唇沟变浅,口角歪斜,病程较长,迁延日久,肢软无力,面色无华等,舌淡,脉细。

面瘫中医诊疗方案

面瘫中医诊疗方案

面瘫(面神经炎)中医诊疗方案一、疾病名称中医名称:面瘫西医名称:面神经炎二。

诊断(1)疾病的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考普通高等教育“十五”规划教材《针灸学》(石学敏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

(1)起病突然,有一侧颊、耳及耳后骨的感冒或疼痛或发热史。

(2)一侧面部僵硬、麻木、水汪汪,额头纹消失,鼻唇沟变浅,眼睛无法闭合,口角向健侧牵拉。

(3)不要闭上眼睛,鼓起脸颊,露出一边的牙齿。

(4)肌电图可异常。

2.西医诊断标准:参考普通高等教育“十五”规划教材《神经病学》第五版(王味之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年)。

(1)病史:急性起病,经常受凉受风,或有病毒感染史。

(2)表现:一侧面部表情肌突然麻痹,患侧额纹消失,眼裂无法闭合,鼻唇沟变浅,嘴角下垂,脸颊隆起,吹口哨时漏气。

食物往往停留在患病侧的牙齿和脸颊之间,这可能伴随着患病侧舌头前三分之二的味觉丧失、听觉过敏和流泪。

(3)脑部CT和MRI正常。

(2)疾病的分期1.急性期:发病15天内。

2.恢复期:发病后16天至6个月(发病后半个月……面部肌肉有活动)。

3.联动期和痉挛期:发病6个月以上(面部肌肉联合运动后)。

(3)证候诊断1.风寒袭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不全闭,面部有寒凉史,舌淡苔白,脉紧。

2.风热袭络证:口眼骤歪,眼睑不足,继发于感冒发热,或有咽部感染史,舌质红,苔黄腻,脉浮。

3.风痰阻络证:口眼骤歪,眼睑不足,或面肌抽搐,面部麻木肿胀,伴有头重如眩,胸闷或呕吐痰多,舌质胖,苔白腻,脉弦滑。

4.气虚血瘀证:口眼歪斜,眼睑长时间不闭,面部肌肉不时抽搐,舌质淡紫色,苔薄白,脉细涩或无力。

三。

鉴别诊断中风:口舌歪斜的人常伴有肢体瘫痪或局部麻木。

该病是由于气血失调,血与气失调,脑窍紊乱,导致脑髓和精神机械受损,特别是中老年人。

四。

治疗计划(1)针灸治疗:取穴采用沿经络、面部局部的三线法。

1.体针(1)急性期治疗:祛风除湿,疏通经络。

第一周:沿经络取穴,如百会、风府、风池、太冲、合谷等。

面神经炎治疗方法

面神经炎治疗方法

面神经炎治疗方法面神经炎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疾病,常见症状包括面部疼痛、麻木、痉挛等,给患者带来不适和困扰。

针对面神经炎的治疗方法,我们需要综合考虑病情的轻重以及患者的个体差异,制定出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案。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面神经炎的治疗方法。

首先,药物治疗是面神经炎的常见方法之一。

患者可以通过口服镇痛药、抗病毒药物等来缓解疼痛和抑制病毒的复制,从而减轻症状。

此外,还可以通过局部贴敷止痛贴、外用药膏等方式来缓解局部疼痛和不适感。

其次,物理治疗也是面神经炎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

患者可以通过热敷、理疗、针灸等方式来缓解肌肉紧张和疼痛,促进面部神经的康复。

物理治疗不仅可以缓解症状,还可以改善面部血液循环,加速神经修复,对面神经炎的康复起到积极的作用。

另外,对于面神经炎的治疗,心理治疗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患者在面神经炎发作期间往往会伴随着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而这些负面情绪会加重疾病的症状和持续时间。

因此,通过心理咨询、心理疏导等方式来帮助患者调整心态、释放压力,对于面神经炎的治疗和康复具有积极的意义。

此外,对于面神经炎的治疗,中医中药也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方式。

中医认为面神经炎属于“面瘫”范畴,可以通过中药调理气血、活血化瘀,来改善面部神经的功能,减轻症状。

而针灸、推拿等中医疗法也可以帮助患者缓解疼痛、舒缓肌肉,对面神经炎的治疗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

总的来说,面神经炎的治疗方法是多方面的,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病情和个体差异,制定出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在治疗过程中,患者需要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同时也要注意日常生活中的调理和保健,比如避免受风受寒,保持情绪稳定,避免劳累等。

相信通过科学合理的治疗,患者一定能够顺利康复,重拾健康的面容。

希望本文所述治疗方法对面神经炎患者有所帮助。

面神经炎诊疗规范

面神经炎诊疗规范

面神经炎诊疗规范【定义】本病是指茎乳孔内非化脓性炎症所引起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春,秋两季发病较高。

可发生于任何年龄,而多数患者为20~40岁,男性略多。

【诊断标准】1 起病急骤,病前多有感受风寒史2 一侧面部板滞、麻木、瘫痪,部分患者初起有耳后、耳下及面部疼痛。

3 突然口角歪斜,或有漱口漏水,或有进餐时食物常常停滞于病侧齿颊之间。

4 不能做蹙额、皱眉、露齿、鼓颊等动作,病侧额纹、鼻唇沟变浅或消失,眼睑闭合不全。

5 部分患者侧可出现舌前2/3味觉减退或消失、听觉过敏等症。

排除血管意外、肿瘤、外伤、格林巴利、中耳炎等疾病。

【辩证分型】(一)风痰阻络证突发口眼歪斜,伴面部麻木,耳后疼痛,肢倦乏力,胃纳欠佳。

舌淡红苔薄腻或厚,脉浮滑。

(二)风热犯络证突发口眼歪斜,伴周身不适,发热,恶风,或有咽痛,湿润质偏红苔薄或黄,脉浮数。

(三)风寒袭络证多在受凉后突发口眼歪斜,伴周身不适,恶寒,头项疼痛拘谨或流清涕。

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

【治疗方案】(一)针灸治疗1.体针急性期:采用远道取穴治疗,如针刺患侧外关、合谷、足三里穴。

外关、合谷针用泻法,足三里针用平补平泻,留针半小时。

恢复期:取穴患侧阳白、下关、地仓、颊车、翳风、双侧合谷;不能皱眉加攒竹,鼻唇沟消失加迎香,人中歪斜严重加人中,颏唇沟歪斜加承浆,针用平补平泻,留针半小时。

辨证配穴:风痰阻络加丰隆穴,风热犯络加曲池、大椎穴,风寒袭络加外关、大椎穴。

2.电针:对于恢复期患者多使用电针,酌情选用疏密波或疏波或断续波,每日一次或隔日一次,每次半小时。

3.穴位注射:弥可保注射液0.5mg或维生素B12注射液0.5mg足三里或曲池穴位注射。

4.也可配合红外线、刺络拔罐治疗。

【诊疗策略】(一)辨证要点突然口眼歪邪是其辨证要点。

本病急性期中医辨证多属实证,恢复期及后遗症期多属虚实夹杂或虚证,在临床中往往不易绝对区分,应权宜患者体质、病因及症状情况,辨证施治。

(二)治疗特色面神经炎是针灸治疗最有效病种之一。

面神经炎诊疗方案 2013年8月康复科

面神经炎诊疗方案 2013年8月康复科

面瘫病(面神经炎)诊疗方案一、病名中医病名:面瘫病,TCD编码:BNV120。

面瘫是以口、眼向一侧歪斜为主要表现的病症。

西医病名:面神经炎,ICD10编码:G51.802。

面神经炎又称Bell麻痹,系指茎孔以上面神经管内段面神经的一种急性非化脓性炎症二、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针灸学》(石学敏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

(1)起病突然,春秋为多,常有受寒史或有一侧面颊、耳内、耳后完骨处的疼痛或发热。

(2)一侧面部板滞,麻木,流泪,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眼不能闭合,口角向健侧牵拉。

(3)一侧不能作闭眼,鼓腮,露齿等动作。

(4)肌电图可表现为异常。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神经病学》第五版(王维治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年)。

(1)病史:起病急,常有受凉吹风史,或有病毒感染史。

(2)表现:一侧面部表情肌突然瘫痪、病侧额纹消失,眼裂不能闭合,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鼓腮,吹口哨时漏气,食物易滞留于病侧齿颊间,可伴病侧舌前2/3味觉丧失,听觉过敏,多泪等。

(3)脑CT、MRI检查正常。

(二)疾病分期1.急性期:发病15天以内。

2.恢复期:发病16天至6个月(发病半月---面肌连带运动出现)。

3.联动期和痉挛期:发病6个月以上(面肌连带运动出现以后)。

(三)症候分型1.风寒袭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兼见面部有受寒史,舌淡苔薄白,脉浮紧。

2.风热袭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继发于感冒发热,或咽部感染史,舌红苔黄腻,脉浮数。

3.气虚血瘀证: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日久不愈,面肌时有抽搐,舌淡紫,苔薄白,脉细涩或细弱。

(四)鉴别诊断1、桥脑损害:桥脑面神经核及纤维损害可出现周围性面瘫,但常有脑桥内部临近结构,见于该部肿瘤、炎症、血管病变等。

2、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可有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但常为双侧性,绝大多数伴有其他颅神经及肢体对称性现象。

面神经炎的诊疗规范

面神经炎的诊疗规范

面神经炎的诊疗规范
一、目的
用于规范神经内科工作中面神经炎的处理。

二、适用范围
适用于神经内科工作中面神经炎的处理。

三、内容
(一)诊断要点:
1.多见于20—40岁,男性多于女性。

2.通常急性起病,多在晨起后发现,部分患者麻痹前1-2日有病侧耳后持续性疼痛和乳突部压痛,可有面部寒冷刺激史。

3.主要表现为患者面部表情肌瘫痪,多为单侧,患侧口角下垂,向键侧歪斜.鼓腮、吹气等功能障碍.眼睑闭合不全,闭眼时双眼球向外上方转动,露出白色巩膜,称为“贝尔征”。

眼裂扩大,伴结膜炎、溢泪。

额纹变浅或消失。

4.可伴舌前2/3味觉消失或过敏,出现听觉、涎腺分泌、泪腺分泌等功能障碍.
(二)治疗要点:
1.药物治疗
1)VitB1-l00mg肌注,每日1次;VitBl2-100btg肌注,每日2次。

2)泼尼松10—20mg/d,每日晨服或分3次服,7—14日为一疗程。

可减轻组织水肿,消炎、增加抗病能力。

3)以前列地尔10ug+100ml氯化钠,或长春西汀30mg+250ml糖水或盐水静滴,一次/日,或烟酸50—100mg/次,或培他啶4mg/次,日服3次,以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

2.物理疗法:急性期可在颁后至乳突区热敷、红外线等治疗,恢复期可用电按摩或碘离子透入治疗.
3.封闭疗法:配制神经营养药物,如VitB12 500—1 000g和罂粟碱15mg,与茎乳孔神经干处局部消毒后进行封闭。

隔日1次,5次为一疗程.
4.中草药以祛风通络活血方为主。

5.针刺治疗:一般不主张在急性期应用.
6.经上述治疗2个月无效者,可考虑行面神经管减压术。

面神经炎规范化治疗

面神经炎规范化治疗

面神经炎规范化治疗【】R745.1+2【】A【】1672-5085(2011)10-0188-02随着社区服务、个体诊所、私营医院的逐渐增多,患者为方便而就近就医也越来越多,但有些医疗场所,对专业性很强的疾病缺乏准确诊断及规范治疗知识,以致延误时机,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针对几年以来在门诊工作中,接待的面神经炎患者,由于未及时规范化治疗(主要为急性期),以致治愈率显著下降,后遗症明显升高。

因此,我总结整理了面神经炎的正确诊断、规范治疗及预后判断等几个方面的资料,相信会对您的医疗工作提供很大的帮助,也为医疗水平的提高贡献自己的力量。

面神经炎又称贝尔麻痹(Bell’spalay),是由于茎乳孔内的面神经急性非化脓性炎症所致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1病因面神经炎的病因尚未完全阐明,一般认为一部分病人局部受风吹或受凉所致,故推断局部营养神经的血管因受风寒而发生痉挛,导致该神经组织缺血、缺氧、受压而致病。

或因风湿性面神经炎,茎乳孔内的骨膜炎产生面神经肿胀、受压、血循环障碍而致面神经麻痹。

面神经重桥脑发出后经内听道及岩骨中狭长的骨性管腔——面神经管,最后经茎乳孔出颅,分布致面部表情肌。

因此,无论是缺血、炎症所致的面神经组织水肿,都会使面神经功能发生障碍而致面瘫。

近几年研究发现面神经炎主要是由病毒感染所致,其绝大部分由I型单纯疱疹病毒感染(HBV-I)Hunt综合症的面神经炎是由带状疱疹病毒所致。

此外,EB病毒、腮腺炎病毒、风疹病毒也和面神经炎的发病有关。

本病病理早期主要为面神经水肿,髓鞘或轴索不同程度的变性,以在茎乳孔和面神经管内的部分尤为显著。

2临床表现(1)急性起病,任何年龄均可发病,20-40岁最多见,男性较多于女性。

(2)可伴有乳突区、耳内或下颌角痛,多为单侧,偶见双侧。

症状可与数小时或1-2天达高峰。

(3)表现:病侧面部表情肌完全瘫痪,如额纹消失,眼裂变大,闭目不紧或不合;病侧鼻唇沟变浅或消失,口角下垂,露齿口角歪向健侧,病侧鼓腮漏气、流延、溢泪、瞬目动作明显减弱或消失。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面神经炎诊疗规范【定义】本病是指茎乳孔内非化脓性炎症所引起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春,秋两季发病较高。

可发生于任何年龄,而多数患者为20~40岁,男性略多。

【诊断标准】1 起病急骤,病前多有感受风寒史2 一侧面部板滞、麻木、瘫痪,部分患者初起有耳后、耳下及面部疼痛。

3 突然口角歪斜,或有漱口漏水,或有进餐时食物常常停滞于病侧齿颊之间。

4 不能做蹙额、皱眉、露齿、鼓颊等动作,病侧额纹、鼻唇沟变浅或消失,眼睑闭合不全。

5 部分患者侧可出现舌前2/3味觉减退或消失、听觉过敏等症。

排除血管意外、肿瘤、外伤、格林巴利、中耳炎等疾病。

【辩证分型】(一)风痰阻络证突发口眼歪斜,伴面部麻木,耳后疼痛,肢倦乏力,胃纳欠佳。

舌淡红苔薄腻或厚,脉浮滑。

(二)风热犯络证突发口眼歪斜,伴周身不适,发热,恶风,或有咽痛,湿润质偏红苔薄或黄,脉浮数。

(三)风寒袭络证多在受凉后突发口眼歪斜,伴周身不适,恶寒,头项疼痛拘谨或流清涕。

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

【治疗方案】(一)针灸治疗1.体针急性期:采用远道取穴治疗,如针刺患侧外关、合谷、足三里穴。

外关、合谷针用泻法,足三里针用平补平泻,留针半小时。

恢复期:取穴患侧阳白、下关、地仓、颊车、翳风、双侧合谷;不能皱眉加攒竹,鼻唇沟消失加迎香,人中歪斜严重加人中,颏唇沟歪斜加承浆,针用平补平泻,留针半小时。

辨证配穴:风痰阻络加丰隆穴,风热犯络加曲池、大椎穴,风寒袭络加外关、大椎穴。

2.电针:对于恢复期患者多使用电针,酌情选用疏密波或疏波或断续波,每日一次或隔日一次,每次半小时。

3.穴位注射:弥可保注射液0.5mg或维生素B12注射液0.5mg足三里或曲池穴位注射。

4.也可配合红外线、刺络拔罐治疗。

【诊疗策略】(一)辨证要点突然口眼歪邪是其辨证要点。

本病急性期中医辨证多属实证,恢复期及后遗症期多属虚实夹杂或虚证,在临床中往往不易绝对区分,应权宜患者体质、病因及症状情况,辨证施治。

(二)治疗特色面神经炎是针灸治疗最有效病种之一。

但应注意分期治疗,同时结合辨证施治。

对于邪实者当以驱邪为主,如对于形气本虚,感受风邪而致面部经气失调,经筋、肌肉失养而致病,则应以扶正祛邪为主,针刺手法宜先泻后补或平补平泻,可加温灸,对于实证者则宜针宜泻,可加电针。

1.急性期针灸介人治疗有利于促进消除面神经水肿,使面瘫早日恢复,但应注意选穴,急性期内不主张刺激患侧局部经穴,应取远道穴,如四肢远道穴或背部督脉或腹部穴位为主,不用电针。

2.急性期后,西药可以继续用维生素类药,而针灸应加大刺激剂量,可选用面部穴位,予电针刺激,它能迅速促进面肌功能恢复,此时最能体现针灸治疗面瘫优势。

3.当患者面肌功能逐渐恢复时,针灸刺激量宜逐步减弱,手法宜轻缓为主,注意病侧上下面肌恢复的平衡,并随时对恢复不平衡的状态予以调整,可隔日或隔2日针灸1次,不可追求速效,超限度的刺激或应用电针过度牵拉,可造成面部肌肉的“倒错现象”。

4.后遗症期主要靠针灸治疗,取穴根据病情而改变,面肌功能无恢复的部位都要选穴,面肌痉挛的部位取穴应少、针刺宜浅。

对于后遗症患者电针疗法应少用和酌情使用。

(三)注意事项急性期注意避免患侧过度吹风,忌食辛辣、饮酒。

(四)治疗难点1.如何解决面瘫急性期进行性加重及伴随的疼痛症状是治疗的难点。

2.面瘫患者由于病位较深,或者前期治疗不当,导致病情恢复较慢,长期制动,眼睑闭合不全。

3.面瘫日久或者是由于早期失治、误治或是由于面瘫的部位较深,面肌倒错等面瘫后遗症的出现,治疗这部分症状是面瘫治疗的难点问题。

【疗效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颁布的《中医药病症诊断疗效标准》。

痊愈:面瘫症状消失,颜面部表情功能恢复正常;显效:面瘫症状基本消失,面部肌肉功能基本恢复;有效:症状和体征有改善,谈笑时口角轻微歪斜,额纹和鼻唇沟末恢复;无效:症状体征无改善。

2011年第一季度优化: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使患者充分了解面瘫,缓解患者紧张的心理状态,从根本上消除顾虑,克服内心忧郁、苦闷和紧张,增强了战胜疾病的信心,促进疾病的康复。

面肌的锻炼及按摩,患者自己锻炼患侧表情运动如抬额、闭目、噘嘴、示齿等。

另外应用自我手法按摩对促进患肌的恢复是有帮助的,每日可行早晚各1次,早期患侧耳后的按摩可减轻疼痛。

2011年第二季度优化:患侧面部连续闪罐法,连续闪罐法是将传统的淤血拔罐改进为充血拔罐,使局部具有更加强大的活血化瘀作用,由于只闪罐,不留罐,局部只呈充血,不显淤血,既能祛风,又能扶正。

治疗后面容依旧,不留瘀斑和紫晕。

2011年第三季度优化:面瘫后遗症期症状逐步消失,此期病理主要表现为正气亏虚、余邪阻滞、经络不通,此期应减少面部穴位,配穴可加气海、足三里、三阴交、太冲等穴。

另可使用透穴法,如透穴通络,能更好地使“气到病所”,发挥针刺“通经脉,调气血”的作用。

如地仓透颊车、阳白透鱼腰、四白透迎香等2011年1第一季度优化优化改进1: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使患者充分了解面瘫,缓解患者紧张的心理状态,从根本上消除顾虑,克服内心忧郁、苦闷和紧张,增强了战胜疾病的信心,促进疾病的康复。

面肌的锻炼及按摩,患者自己锻炼患侧表情运动如抬额、闭目、噘嘴、示齿等。

另外应用自我手法按摩对促进患肌的恢复是有帮助的,每日可行早晚各1次,早期患侧耳后的按摩可减轻疼痛。

2011年第二季度优化优化改进2:患侧面部连续闪罐法,连续闪罐法是将传统的淤血拔罐改进为充血拔罐,使局部具有更加强大的活血化瘀作用,由于只闪罐,不留罐,局部只呈充血,不显淤血,既能祛风,又能扶正。

治疗后面容依旧,不留瘀斑和紫晕。

2011年第三季度优化优化改进3:面瘫后遗症期症状逐步消失,此期病理主要表现为正气亏虚、余邪阻滞、经络不通,此期应减少面部穴位,配穴可加气海、足三里、三阴交、太冲等穴。

另可使用透穴法,如透穴通络,能更好地使“气到病所”,发挥针刺“通经脉,调气血”的作用。

如地仓透颊车、阳白透鱼腰、四白透迎香等面神经炎诊疗规范【定义】本病是指茎乳孔内非化脓性炎症所引起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春,秋两季发病较高。

可发生于任何年龄,而多数患者为20~40岁,男性略多。

【诊断标准】1 起病急骤,病前多有感受风寒史2 一侧面部板滞、麻木、瘫痪,部分患者初起有耳后、耳下及面部疼痛。

3 突然口角歪斜,或有漱口漏水,或有进餐时食物常常停滞于病侧齿颊之间。

4 不能做蹙额、皱眉、露齿、鼓颊等动作,病侧额纹、鼻唇沟变浅或消失,眼睑闭合不全。

5 部分患者侧可出现舌前2/3味觉减退或消失、听觉过敏等症。

排除血管意外、肿瘤、外伤、格林巴利、中耳炎等疾病。

【辩证分型】(一)风痰阻络证突发口眼歪斜,伴面部麻木,耳后疼痛,肢倦乏力,胃纳欠佳。

舌淡红苔薄腻或厚,脉浮滑。

(二)风热犯络证突发口眼歪斜,伴周身不适,发热,恶风,或有咽痛,湿润质偏红苔薄或黄,脉浮数。

(三)风寒袭络证多在受凉后突发口眼歪斜,伴周身不适,恶寒,头项疼痛拘谨或流清涕。

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

【治疗方案】(一)针灸治疗1.体针急性期:采用远道取穴治疗,如针刺患侧外关、合谷、足三里穴。

外关、合谷针用泻法,足三里针用平补平泻,留针半小时。

恢复期:取穴患侧阳白、下关、地仓、颊车、翳风、双侧合谷;不能皱眉加攒竹,鼻唇沟消失加迎香,人中歪斜严重加人中,颏唇沟歪斜加承浆,针用平补平泻,留针半小时。

辨证配穴:风痰阻络加丰隆穴,风热犯络加曲池、大椎穴,风寒袭络加外关、大椎穴。

2.电针:对于恢复期患者多使用电针,酌情选用疏密波或疏波或断续波,每日一次或隔日一次,每次半小时。

3.穴位注射:弥可保注射液0.5mg或维生素B12注射液0.5mg足三里或曲池穴位注射。

4. 也可配合红外线、刺络拔罐治疗。

【诊疗策略】(一)辨证要点突然口眼歪邪是其辨证要点。

本病急性期中医辨证多属实证,恢复期及后遗症期多属虚实夹杂或虚证,在临床中往往不易绝对区分,应权宜患者体质、病因及症状情况,辨证施治。

(二)治疗特色面神经炎是针灸治疗最有效病种之一。

但应注意分期治疗,同时结合辨证施治。

对于邪实者当以驱邪为主,如对于形气本虚,感受风邪而致面部经气失调,经筋、肌肉失养而致病,则应以扶正祛邪为主,针刺手法宜先泻后补或平补平泻,可加温灸,对于实证者则宜针宜泻,可加电针。

1.急性期针灸介人治疗有利于促进消除面神经水肿,使面瘫早日恢复,但应注意选穴,急性期内不主张刺激患侧局部经穴,应取远道穴,如四肢远道穴或背部督脉或腹部穴位为主,不用电针。

2.急性期后,西药可以继续用维生素类药,而针灸应加大刺激剂量,可选用面部穴位,予电针刺激,它能迅速促进面肌功能恢复,此时最能体现针灸治疗面瘫优势。

3.当患者面肌功能逐渐恢复时,针灸刺激量宜逐步减弱,手法宜轻缓为主,注意病侧上下面肌恢复的平衡,并随时对恢复不平衡的状态予以调整,可隔日或隔2日针灸1次,不可追求速效,超限度的刺激或应用电针过度牵拉,可造成面部肌肉的“倒错现象”。

4.后遗症期主要靠针灸治疗,取穴根据病情而改变,面肌功能无恢复的部位都要选穴,面肌痉挛的部位取穴应少、针刺宜浅。

对于后遗症患者电针疗法应少用和酌情使用。

(三)注意事项急性期注意避免患侧过度吹风,忌食辛辣、饮酒。

【疗效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颁布的《中医药病症诊断疗效标准》。

痊愈:面瘫症状消失,颜面部表情功能恢复正常;显效:面瘫症状基本消失,面部肌肉功能基本恢复;有效:症状和体征有改善,谈笑时口角轻微歪斜,额纹和鼻唇沟末恢复;无效:症状体征无改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