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学八年级上册课程纲要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生物课程计划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生物课程计划目标本课程计划旨在帮助八年级学生全面了解生物科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并激发他们对生物科学的兴趣和热爱。
课程大纲第一单元:细胞与生物- 学习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探索细胞的分裂和增殖过程- 了解细胞与生物体的关系第二单元:遗传与进化- 研究基因的结构和传递方式- 探索基因突变和基因工程的应用- 了解进化理论和自然选择的原理第三单元:生物多样性与分类- 学习不同生物的分类方法和特征- 了解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和保护方法- 探索生物演化的历史和现状第四单元:生物的生长与发育- 研究生物的生长和发育过程- 探索植物和动物的不同生长方式和生命周期- 了解环境对生物生长发育的影响第五单元:生物与环境- 学习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研究生物在环境变化中的适应性和生态平衡的重要性教学方法- 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兴趣- 结合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科学实践能力-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促进互动与交流- 利用多媒体技术和教育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考核与评价- 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包括课堂表现、小组合作、实验报告等- 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和提问- 注重对学生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的评价- 定期给予学生及时的反馈和指导教学资源- 生物教科书及辅助教材- 实验器材和实验设备- 多媒体教学工具和教育软件- 生物图书和科普读物课外拓展- 鼓励学生参加生物科普活动和实践实验- 组织生物实地考察和参观活动- 推荐相关的科学网站和学术资源供学生学习参考参考文献-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教科书-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教师辅导书-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实验指导书- 相关生物科普读物和学术期刊。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生物课程计划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生物课程计划
课程目标
- 培养学生对生物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 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知识和理解能力
- 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分析能力
-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
第一单元:细胞的基本结构与功能
- 细胞的基本特征和组成
- 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 细胞的分裂与增殖
第二单元:遗传与进化
- 遗传基因的概念
- 遗传的分子基础
- 遗传的规律和方法
- 进化与生物多样性
第三单元:生物圈的组成与结构
- 生物圈的概念和特点
- 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相互关系
- 生态平衡与生态破坏
-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第四单元:人体的结构与功能
- 人体的细胞组织
- 器官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 人体的生长发育和健康保护
教学方法
- 探究式研究: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
- 合作研究:鼓励学生相互合作,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 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多媒体资源和技术,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参观实验室、野外考察等,拓宽学生的视野和实践经验
评价方式
- 日常表现:课堂参与、作业完成情况等
- 实验报告: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和总结能力
- 小组合作:团队协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期中、期末考试: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能力的综合评价
教学资源
-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生物教材
- 多媒体课件和实验视频
- 实验器材和材料
- 实地考察场所和设备
参考文献
-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生物教材
- 相关生物学教育研究论文和书籍。
课程纲要样式-苏科版初中生物八(上)

课程纲要样式:《初中生物》八(上)◆课程类型: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教学材料:《初中生物》八(上)(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授课时间:36课时◆授课对象:八年级学生◆纲要设计:徐三石课程目标1.描述人体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概述血液循环。
2.描述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概述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过程。
3.描述人体神经系统的组成,概述人体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4.列举动物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说明动物的运动依赖于一定的结构。
5.区别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举例说出动物的社会行为。
6.阐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举例说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原理在生产上的应用。
7.描述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
8.列举植物的无性生殖。
尝试植物的扦插或嫁接。
描述植物的有性生殖。
9.举例说出昆虫的生殖和发育过程。
描述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
描述鸟的生殖和发育过程。
10.概述男女性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描述受精过程。
描述胚胎发育过程。
课程资源1.教材:江苏科技出版社义务教育教材《生物》八(上),学生每人一册。
视学情适当增减。
2.练习:课本后的练习,《导学与评价(生物)》中的相关练习。
3.学案:1课时1学案,共31份。
3.实验:充分利用现有设备,开发实用教具,并按课标要求准备好所有的学生实验设备。
4.网络:从网络中收集整理,将本模块课程所有材料置于教师的电脑之中,并给予学生。
5.课件:使用教师用书配送的教学光盘中的课件,并适当开发与完善一部分课件。
6.教辅:一生一册,以辅导实验活动的内容为主。
课程安排第1课时始业教育,分享本学期课程纲要------------------ -1课时第15章维持生物体内的平衡第1节人体内物质的运输-----------------------3课时1.血管2.心脏(包括折装心脏模型、观察哺乳动物的心脏等实验)3.血液(包括血液的分层实验)4.血液循环(包括观察小鱼尾鳍血液流动的实验)第2节人体内废物的排出-----------------------2课时1.尿液的形成(包括观察肾脏的外形和内部结构等实验)2.尿液的排出3.汗液的排出第16章生命活动的调节第1节人体的神经调节------------------------2课时1.人体的神经系统2.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包括人的膝跳反射等实验)第2节人体对信息的感知------------------------2课时1.眼与视觉(包括模拟眼球成像的过程实验)2.耳与听觉第3节人体的激素调节-------------------------2课时1.观察人体主要的内分泌腺2.激素的调节作用(包括调查糖尿病的发病率活动)第17章运动与行为第1节人体的支持与运动------------------------2课时1.人体的支架---骨骼2.骨的连结(包括观察长骨的结构、探究自己的脚印、观察关节等实验)3.骨骼肌第2节动物的行为---------------------------2课时1.动物行为的类型2.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为(包括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等实验、观察鸡的学习行为等活动)3.动物行为的特点和意义第18章生态系统的稳定第1节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1课时1.植物的蒸腾作用(包括测定植物的蒸腾作用、观察植物的叶表皮气孔等实验)2.绿色植物在生物圈水循环中的作用第2节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1课时1.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包括验证叶在光下吸收二氧化碳等实验田)2.大气中二氧化碳-氧气的平衡(包括参加绿化校园、参观社区等活动)第3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1课时1.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功能第19章植物的生殖和发育第1节植物的生殖----------------------------2课时1.受精与果实的形成2.植物的营养繁殖(包括模拟嫁接等实践活动)3.植物的组织培养第2节植物的生长发育--------------------------2课时1.种子的结构(包括解剖种子的结构、比较双子中种子与单子叶种子结构的区别实验等式)2.种子的萌发(包括种子的萌发实验等活动)3.芽的发育第20章动物的生殖和发育第1节动物的生殖---------------------------2课时1.受精与生殖方式(包括采访母亲、采访母亲后的交流等活动)2.动物克隆第2节动物的发育---------------------------2课时1.鸟类的发育(包括观察鸟卵的结构、收集与动物有关的资料等活动)2.两栖类的发育(包括观察蛙的发育过程活动)3.昆虫的发育(包括观察昆虫的发育活动)第21章人的生殖和发育第1节人的生殖----------------------------2课时1.精子和卵细胞2.受精和胚胎发育(包括参加医学用人体胚胎系列标本活动)3.分娩第2节人的新个体发育-------------------------2课时1.观察“我的成长过程”2.人体发育的分期3.青春期的发育学习评价——3课时机动教时——2课时总计:36课时课程实施1.实施手段:学案--按照“学习目标、学习建议、课前准备、课中记录、课后反思”的体例进行编排,当堂发放。
八年级生物学科上册课程纲要

八年级生物上册课程纲要课程名称:八年级生物课程类型:初中生物必修教学材料: 人民教育出版社《八年级上册生物学》授课时间: 37课时授课教师:王庆菲授课对象:八年级学生第一部分课程总目标通过本学期的学习,学生将能:1.获得有关生物体的生命活动、生物与环境、生物多样性以及生物技术等生物学基本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的基础知识。
知道生物科学和技术在生活、生产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及其可能产生的影响。
2.正确使用生物学实验中常用的仪器和用具,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
初步具有收集、鉴别和利用课内外的图文资料及其他信息的能力。
初步学会生物学科探究的一般方法,发展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的科学探究能力。
在科学探究中发展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分析和解决某些生活、生产或社会实际问题。
3.了解我国的生物资源状况和生物科学技术发展状况,形成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增强振兴祖国和改变祖国面貌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乐于探索生命的奥秘,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关注与生物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
关注与生物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与教学安排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第一章动物的主要类群课程目标:1.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各群代表动物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各个动物类群的主要特征以及它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鱼、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鸟和哺乳动物各类群代表动物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各个动物类群的主要特征以及与生存环境和人类生活的关系。
教学安排:第一节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第二节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第三节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第四节鱼第五节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第六节鸟第七节哺乳动物第二章动物的运动和行为课程目标:1.动物运动系统的组成和结构特点。
上生物课程纲要

2、引导学生进行交流表达。
3、组织小组合作。
第二节
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2
第三节
社会行为
1
第三章
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1
1、教材
2、班班通中的资
源
3、网络资源
4、视频资料
5、导学稿
1、引导学生进行资料分析
2、组织小组合作。
3、学会归纳总结。
期中复习测试
2
制作思维导图,构架知识体系。
错题纠正
学习目标达成
A级(40分):按时交作业,卷面整洁,学习目标达成情况好,能认真纠错。
B级(30分):较按时交作业,卷面较整洁,学习目标达成情况较好,纠错较认真。
C级(20分):偶尔有不交作业,卷面一般,学习目标达成率低于60%,纠错不认真。
D级(10分):很少交作业,字迹潦草,学习目标达成率低于40%,很少纠错。
作业规划
1、结合课程,自制一做准备。
源
3、网络资源
4、视频资料
5、导学稿
1、引导学生分析实例、收集资料。
2、组织小组合作。
3、学习制定保护措施,并予以实施。
期末复习
第五单元复习测试
3
1、复习专题
2、模拟测试卷
1、自制思维导图、学会构建知识体系。
2、通过练习,查漏补缺。
第六单元复习测试
1
综合模拟测试
2
教案方法的具体表述
1、根据学情、教材和课标编制导学稿,采用学生自学和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合作探究式学习,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2、课堂秉承“先学后教,少教多思”的理念。创设问题情境,设置问题链,以小组合作和同伴互助的方式完成思考、探究、调查、活动等;培养合作意识。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全册备课提纲

第一节水中生活的动物一、教学目标1.了解水生无脊椎动物的常见类型。
2.探究鱼类的运动和呼吸的方式,并概述鱼类的主要特征。
3.说明水生动物适于水中生活的特点。
4.关注水生动物的生存环境。
二、教学策略本节的教学重点是探究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点。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两个“观察与思考”、一个“探究”实验、一个课外实践等活动,来认识鱼类在水中是如何运动、呼吸的,从而总结出鱼类适于水中生活的主要特征。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创设问题情境入手,使学生通过观看各种水生动物的图片或录像片,对众多的水生动物有一个直观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如果陆生动物(包括人类)到水中生活会遇到哪些问题?”“鱼类等水生动物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探究活动,同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
在组织第一个“观察与思考”的活动中,教师应注意以两点。
(1)使学生明确活动的目的要求,学会由整体到局部,由单一变量到若干个变量的有序的观察方法,以及作观察记录的方法。
首先让学生观察和描述鱼体的外形特征,分析这些特征对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意义,然后引导学生观察鱼在游泳时每一种鳍是如何运动的,思考它们对鱼的运动分别起什么作用,并观察鱼在完成某一种运动时各种鳍是如何相互配合的。
(2)引导学生正确地判断观察的结果与得出的结论之间是否具有逻辑性;认清通过观察活动解决了哪些问题,哪些结论只是推论,还有待于实验验证,从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为“探究”打下基础。
关于第二个“观察与思考”──鱼的呼吸,首先让学生观察鱼的口和鳃盖后缘的开闭有何规律,想一想为什么它们不同时开(或闭)。
然后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墨汁(或墨水)是如何从鱼的口流入鳃,再由鳃盖后缘流出的。
在做此实验时,玻璃缸中水的深度以刚没及鱼体为宜,这样利于将吸管放置在鱼口的前方。
为使学生更好地理解鳃是水生生物的呼吸器官,在学生观察鱼鳃的颜色和鳃丝的形状后,最好让学生观察鳃丝在水中的舒展状况和离开水后鳃丝粘贴在一起的现象,以充分理解鳃的结构特点有利于扩大鳃与水的接触面积。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生物课程纲要

生物学科八年级上册课程纲要
一、课程目标
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生物学课程的学习,学生将在以下几方面得到发展:
获得生物学基本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了解并关注这些知识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
初步具有生物学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一定的科学探究和实践能力,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
初步形成生物学基本观点和科学态度,为确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奠定必要的基础。
(一)知识
获得有关生物体的生命活动、生物的多样性等生物学基本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的基础知识。
(二)能力
初步具有收集和利用课内外的图文资料及其他信息的能力。
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发展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的科学探究能力。
在科学探究中发展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分析和解决某些生活、生产或社会实际问题。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了解我国的生物资源状况和生物科学技术发展状况,培养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增强振兴祖国和改变祖国面貌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乐于探索生命的奥秘,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一定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关注与生物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
二、课程内容
知识内容细目表
三、课程实施
四、课程评价课程三维细目表。
生物8上人教版课程设计

生物8上人教版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生物8上人教版》所述的生物学知识,提升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生物的基本特征、细胞结构与功能、遗传与变异、生物进化等相关知识。
2.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生物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生物学现象,提高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增强其对生命科学的敬畏之心,树立正确的生态观念。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生物的基本特征:生物的营养需求、呼吸、排泄、反应、生长和繁殖等。
2.细胞结构与功能: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线粒体、叶绿体等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
3.遗传与变异:遗传规律、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等。
4.生物进化:自然选择、物种形成、生物多样性的意义等。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节课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对生物学基本概念、原理进行系统讲解,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
2.讨论法:引导学生针对生物学现象进行思考和讨论,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生物学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
4.实验法:学生进行生物学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生物8上人教版》及相关辅助教材。
2.参考书:生物学相关领域的经典著作和最新研究论文。
3.多媒体资料:生物学实验视频、图片、动画等。
4.实验设备:显微镜、染色剂、实验材料等。
通过以上教学资源的选择和准备,我们将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体验,帮助其更好地掌握生物学知识。
五、教学评估为了全面、客观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本节课将采用以下评估方式:1.平时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其对生物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2.作业:布置适量作业,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吸收和运用情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物学》八年级上册课程纲要
一、一般项目:
(一)课程类型: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
(二)教学材料: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12月第一版
(三)授课时间:20周
(四)授课教师:张晓云
(五)授课对象:八年级1~4班
}
二、课程元素:
(一)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通过前四个单元的学习,已经对生物圈中各类群生物的形态、结构、功能及其与环境的关系有了大致的了解,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物学知识和一定的理论和技能。
因此,在此基础上开展本学期的教学活动较为容易。
(二)教材分析
本学期教学内容共分为两个单元,分别为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及生物的多样性及其保护,内容较多,探究和演示实验也较多,增加了生物课堂的趣味性和探索性。
(三)课程目标
】
通过本学期的学习,学生将能够:
1.认识动物都有与各自环境和生活习性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特点。
根据这些形态结构特点,可以将动物分为不同的类群;理解动物的运动依赖于一定的结构基础;通过分析动物的行为,区别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并且理解动物的先天性行为是由遗传基础决定的,
而动物的学习行为是在生活过程中习得的。
通过了解细菌和真菌相似的营养方式,不同的结构和繁殖方式,从而认识细菌和真菌的特征。
2.了解我国特有的珍稀动植物;理解生物多样性的三个层次的相互关系;认识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及其原因,了解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方法和措施。
通过尝试对植物和动物进行分类,体验科学分类的基本方法;运用角色扮演活动,发展解决实际问题的决策能力;参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活动,培养参与意识和实践能力。
3.通过观察、调查、收集、实验、模拟、角色扮演等方法,体验科学探究活动,在活动中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通过讨论和开放性练习题培养发散思维的能力;形成爱护动物的情感,提高保护动物栖息环境的意识,学会用辩证的观点看待动物、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的作用以及与人类的关系,建立生物与环境和谐统一的观点;认识生物科学与技术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作用;形成爱护生物、关爱生命的情感,以及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四)课程内容与课时安排
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
第一章各种环境中的动物
第一节水中生活的动物第1、2课时
·
第二节陆地生活的动物第3、4、5课时
第三节空中飞行的动物第6、7课时
第二章动物的运动和行为
第一节动物的运动第8课时
第二节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第9、10课时
第三节社会行为第11、12课时
第三章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第一节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第13课时
~
第二节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第14课时
复习第一、二、三章第15、16课时
第四章分布广泛的细菌和真菌
第一节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第17、18课时
第二节细菌第19课时
第三节真菌第20课时
第五章细菌和真菌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第一节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第21课时
'
第二节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第22、23课时
复习第四、五章第24课时
第六单元生物的多样性及其保护
第一章根据生物的特征进行分类
第一节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第25、26课时
第二节从种到界第27课时
第二章认识生物的多样性第28课时
第三章保护生物的多样性第29、30课时
<
复习第六单元第31课时
全书总复习第32、33、34课时
(五)课程实施建议:
1、教学方式: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问题探究法、演示法、实验法、参观法、练习法等
2、学习方式:阅读法、收集资料法、资料分析法、小组合作探究法、练习法、观察法、参观法、调查法、实验法、模拟制作法、角色扮演法等
3、实施对策:
(1)创设问题链,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自学中发现问题。
(2)倡导探究性学习,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并进行小组展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
)
(3)加强和完善生物学实验教学,将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开足开全,让学生在实验中寻找大自然的奥秘,体会到生物学的乐趣。
(4)注重学法指导,教会学生学习。
4、课外拓展:
(1)饲养小鱼
(2)饲养家兔
(3)参观食用菌养殖场或自己动手养殖食用菌
(4)制作发酵食品
(5)设计并安放人工鸟巢或饲养台
*
(6)推荐阅读书目:《中国昆虫记》、《蜜蜂王国探奇》|、《海洋的故事》、《生物与战争的故事》等
(7)推荐观看视频:《动物世界》、《动物总动员》、《迁徙的鸟》、《帝企鹅日记》、《海洋》、《动物的末日》、CCTV记录频道的相关节目等
(8)推荐网站:中国基础教育网给力电影网—记录片频道
(六)课程评价:
1、过程性评价:
(1)学习态度:依据学生在课堂上观察、交流、提问、回答、实验等方面的表现由小组评议后分为优秀、良好、合格、需要努力四个等次。
(2)作业情况:根据学生作业是否上交、是否独立完成、完成质量的情况由科代表和科任教师共同评议后分为优秀、良好、合格、需要努力四等个等次。
(3)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评价:根据学生完成的调查报告、探究设计、生物绘图、小论文等的质量情况分为优秀、良好、合格、需要努力四等个等次。
2、测试成绩评价:期中和期末考试成绩
3、教师教学行为的评价:
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平时考试成绩及学生在探究活动和实验中的表现,来检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课堂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