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简答题以及回顾第二节
旅游专业《旅游概论》第三章试题有答案
第三章旅游活动的基本要素第一节旅游者一、单项选择题1、世界越是开放,国家对旅游的政策越是宽松,人们就具备了更充分的()A 旅游费用B旅游时间C旅游权利D旅游动机2、孙先生喜欢旅游,能决定他去何处旅游、逗留时间长短及消费水平高低的条件是()A 闲暇时间B旅游动机C身体条件D可随意支配收入3、世界旅游组织在1991 年 6 月召开的旅游统计大会上所提出的新概念是()A 国际旅游者B当日游客C游客D游览者4、人们的旅游权利是旅游者构成条件中的()A 社会条件B个人条件C旅游动机D心理因5、闲暇时间是指()A 时间B可支配的时间C可自由支配的时间D非自由支配的时间6、除了为获得有报酬的职业以外,基于任何原因到一个不非常住国访问的人是()A 游客B旅游者C游览者D当日游客7、我国()年实行周末“双休日” ,促进旅游市场趋向常态化。
A 1992B 1993C 1994D 19958、以下各项不属于旅游活动的基本要素的是()A 旅游者B旅游资源C旅游设施D旅游业9、旅游活动的构成要素中,旅游的课题是()A 旅游者B旅游资源C旅游业D旅行社10、旅游者旅游行为的内驱力是()A 开支结余B闲暇时间C旅游动机D身体健康11、“当日游客”提出的时间和机构是()A、 1937年国际联盟专家统计委员会B、 1963 年罗马会议C、 1991年世界旅游组织加拿大会议D、 1999 年世界旅游组织 13 届大会12、旅游活动的基本构成要素包括()A、人、才、物B、旅游交通、旅游饭店、旅行社C、旅游资源、设施、服务D、旅游者、旅游资源、旅游业13、下列闲暇时间中能促进长途旅游得以实现的是()A、每天都有的较短空闲时间B、周末的闲暇时间C、带薪假期D、前三种都不是14、旅游者就是离开自己的居住国到另一个国家访问超过24 小时以上的人。
这是哪一年的定义。
()A、 1937年B、 1963 年C、 1991年D、 1999 年15、旅游动机产生于()A、旅游供给B、旅游需要C、社会富裕D、社会闲暇16、凡纳入我国旅游统计的来华入境旅游人员统计为()A、旅游华客B、外籍游客C、来华入境旅游者D、来华游客17、国家的旅游政策鼓励居民外出旅游,就能赋予旅游者以()A、社会富裕B、社会闲暇C、旅游权利D、旅游义务18、在旅游活动的构成要素中,旅游的主体是()A、旅游者B、旅游业C、旅游设施D、旅游资源19、推动旅游者进行旅游活动的心理因素是()A、有钱B、有闲C、旅游动机D、身体健康二、简答题1、构成旅游者的个人条件有哪些?2、旅游者的定义?3、什么叫“可随意支配收入”?4、什么叫闲暇时间?具有现代意义的闲暇时间可分为哪三种?三、案例分析1、王先生是企业的老员工,享受带薪假期,收入较高,喜欢体育运动,爱好旅游。
2015年陕西招教考试《教育心理学》最新备考资料:第三章 学习理论(二)
2015年陕西招教考试《教育心理学》最新备考资料:第三章学习理论(二)第二节一般学习理论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简答题核心观点认为:学习过程是有机体在一定条件下形成刺激与反应的联系从而获得新经验的过程。
由于行为主义强调刺激——反应的联结,因此属于联结学习理论。
(一)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形成过程分为两步:第一步是巴甫洛夫发现经典性条件作用,并提出经典性条件作用的原理;第二步是华生将经典性条件作用运用于学习领域,将经典性条件作用原理发展成为学习理论。
经典性条件作用的规律包括:习得、消退、泛华与分化。
(分辨四种)。
(二)桑代克的联结——试误学习理论桑代克连结论的基本观点可集中在对学习的实质、过程和规律的认识上。
实质在于形成情境与反应之间的联结。
他认为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是直接的,并不需要中介作用。
学习过程就是形成刺激与反应之间联结的过程,而联结是通过尝试错误的过程建立的。
学习的过程是一种渐进的、盲目的、尝试错误的过程。
在此过程中随着错误反应的逐渐减少和正确反应的逐渐增加,而最终在刺激和反应之间形成牢固的联结。
又被称为尝试错误论,简称试误论,桑代克的连结论是教育心理学史上第一个较为完整的学习理论。
桑代克认为,学习要遵循三条重要的原则:准备律、学习律、效果律。
——填空、选择某种行为属于哪条原则。
桑代克超越巴甫洛夫之处在于他提出:在某个行为之后出现的刺激影响了未来的行为。
但他以试误论概况所有的学习过程,忽视了认知、观念和理解在学习中的作用,抹杀了人类学习与动物学习的本质区别。
(三)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
桑代克为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奠定了基础,斯金纳则系统的发展了这一理论,并使之对教育实践产生了巨大作用。
斯金纳把人和动物的行为分为两类: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
(——填空题)前者是由特定刺激所引起的,是不随意的反射性反应;后者则不与任何特定刺激相联系,是有机体自发做出的随意反应。
日常生活中,人的大部分行为都是操作性行为。
(王)第三章第二节 预防传染病
15.以下没有传染性的是( D)
A.感冒初期病人 B.感冒快好的病人 C.感染乙脑病毒的猪 D.蚊子
16.以下预防措施,不能有效预防肠道传染病的是( )
A.餐具消毒 B.保持空气流通 C.管理饮食 D.保护水源
17.搞好环境卫生、饮食卫生和个人卫生,做好经常性的消毒工作,
属于( )
A.管理好传染源 B.切断传播途径 C.保护易感者 D.隔离病人
②对传染病接触者进行一定期限的隔离观察.其观察期限常 依据该传染病的最长潜伏期而定。
四、分析论述题 传染病的病程较长,幼儿如果被传染,会严重影响幼儿的生长发
育,请结合所学理论,谈谈应该如何预防传染病? 答:预防传染病要做到: 第一、管理传染源。
①早发现传染病病人;保教人员熟悉小儿常见传染病的早期症 状;幼儿园设立隔离室并及时向卫生防疫部门做好疫情报告。
卫生习惯;搞好环境卫生。 ②实施预防接种制度。
②对传染病接触者进行一定期限的隔离观察,其观察期限常依 据该传染病的最长潜伏期而定。
第二、切断传染途径。 (1)经常性的预防措施:①搞好环境卫生、饮食卫生和个人卫生
②做好经常性的消毒工作。 (2)传染病发生后应采取的措施:
①病人隔离后对他原来的住所进行终末消毒 ②按照各种传染病要求的隔离期限隔离病人。 第三、保护易感者。 ①采取非特异性措施:增强儿童体质;提供合理营养;培养个人
功能:防御感染、自身稳定、免疫监视
种类
非特异性免疫:①②③ 特异性免疫 自动免疫:持久免疫(分自然~和人工~)
被动免疫:短暂免疫(分自然~和人工~)
2.抗原:凡能刺激人体产生抗体,并能与相应的抗体发生特异性反
应的物质,称抗原。
(它是使人体产生抗体的病原体。注意:能被非特异性免疫干掉的 病毒或细菌就不是抗原。) 3.抗体:病原微生物刺激人体后,机体产生一种具有抗御作用的特 异性质的蛋白质。这种蛋白质叫抗体。
教资科目二第三章—中学教育 简答题
第三章—中学教学简答题汇总1.简述我国现阶段的教学任务。
(1)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现代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首要任务)(2)发展学生智能,特别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造力。
(3)发展学生体力,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
(4)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良好的思想品德、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2.简述教学过程的结构。
(1)引发学习动机(起始阶段)(2)领会知识(中心环节)感知教材理解教材(中心)(3)巩固知识(4)运用知识(5)检查知识3.简述直观性教学原则的含义及贯彻要求。
含义:指教学中要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形象的描述,引导学生形成对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
(1)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2)直观与语言讲解相结合,(3)重视运用言语直观,(4)要防止直观不当与滥用。
4.简述循序渐进教学原则的含义及贯彻要求。
含义: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性进行,使学生系统的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1)教师的教学要有系统性。
(2)注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
(3)按照学生的认识顺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进行教学。
(4)将系统连贯性与灵活多样性结合起来。
5.简述思想性与科学性相统一原则的含义及贯彻要求。
含义:直接要把现代先进科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传授给学生,同时也要结合知识技能中内在的德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
(1)确保教材的科学性(2)发掘教材的思想性,注意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3)重视补充有价值的资料,事例和录像(4)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思想修养。
6.简述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原则的含义及贯彻要求。
含义:指教学要以学习技术知识为主导,通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学会学以致用的目的。
这一原则是直接经验与间接一些年前统一的教学规律在教学中的体现。
自考学前教育史第三章
第三章清末的学前教育第一节清末学前教育制度的建立一、发展学前教育的社会动因1、发展学前教育的社会动因:(1)政治方面,教育改革是整个国家政治体制变革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学前教育的改革又是教育体制变革的一个组成部分(2)经济方面,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促进教育体制向社会化转变,而学前教育的社会化是整个国家教育社会化的一部分(3)清末学前教育的改革,也是社会各阶层认识积极要求变法的思想推动下进行的2、康有为认为应对儿童实行“公养”、“公教”制度3、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最早出现在明代4、梁启超将人的年龄阶段划分为4个阶段,为幼儿期(5岁以下)、儿童期(6—13岁)、少年期(14—21岁)成人期(22—25岁)5、康有为的代表作是《大同书》,体现了“公养”、“公教”理想6、康有为提出创立人本院对孕妇进行集体胎教的主张7、梁启超从理论上阐述学前教育思想并产生很大影响的文章是《教育政策私议论》8、根据中国第一个学前教育法规的规定,儿童的执教者母亲或保姆所接受的训练是封建纲常名教二、学前教育法令的颁布和蒙养院制度的建立1、1904年1月第一部全国性的近代学前教育法令《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正式颁布,标志着学前教育的建立2、中国清末蒙养院的师资来源是乳媪(ao)和节妇。
3、癸(gui)卯学制规定蒙养园课程有游戏、歌谣、谈话和手技4、癸卯学制是中国近代第一个正式颁布并实行的近代学制5、中国第一个学前教育法明确指出开办蒙养院的目的是以蒙养院辅助家庭教育6、《女子师范学堂章程》的颁行,标志着清末学前教育体制在形式上得到了完善7、我国最早的学前教育机构蒙养院培养保姆除了利用育婴堂外,还利用敬节堂三、清末学前教育的实施1、学前教育的实施标志是创办了蒙养院之类的学前教育机构2、1903年,清末我国首次设立公立幼儿教育机构的地方是武昌,为幼稚园,1904年改名教育机构为武昌蒙养院3、私立蒙养学院为天津严氏蒙养院4、清末蒙养院制度,基本上仿照了日本。
00387幼儿园组织与管理第三章第二节知识点+课后习题(答案版)
4.幼儿园实行( )。 A.园长负责制 B.教师负责制 C.地方负责制 D.园董事会领导下的园长负责制 答案:A 解析:幼儿园实行园长负责制,园长要精心设计幼儿园发展的目标,并依据目标 来开展幼儿园的管理活动,最终推动幼儿园的发展。
5.在建立幼儿园的核心队伍上,园长必须要做到( )。 A.善于发现幼儿园的骨干员工 B.制定各种规章制度 C.引导正确的舆论方向 D.开展丰富多选彩的集体活动 答案:A 解析:在建立幼儿园的核心队伍上,园长必须要做到:(1)园长要善于发现优秀 的骨干员工;(2)对骨干员工加以使用与培养。
三、名词解释题 8.幼儿园正式组织 答: 幼儿园正式组织是根据幼儿园的目标和章程而建立起来的系统,它是实现幼儿园 保教目标的载体,是组织成员长时间置身其中、作用明显而直接的社会群体。
9.幼儿园非正式组织 答: 幼儿园非正式组织是在正式组织内部,由于部分成员的性格相投,爱好兴趣相 近,在交往过程中结下比一般同事更密切的朋友关系,并形成特别的小团体。
二、多选题 6.一般的组织理论将组织分为两种形式,即( ) A.正式组织 B.党团组织 C.工会组织
3
知识桥 实战演练 逢考必过
7 个知识点+10 题实战演练
D.妇联组织 E.非正式组织 答案:AE 解析:一般的组织理论将组织分为两种形式,即 AE。
7.在建立幼儿园的核心队伍上,园长必须要做到( )。 A.善于发现幼儿园的骨干员工 B.制定各种规章制度 C.对骨干人员加以使用 D.对骨干人员加以培养 E.人尽其用 答案:ACD 解析:在建立幼儿园的核心队伍上,园长必须要做到:(1)园长要善于发现优秀 的骨干员工;(2)对骨干员工加以使用与培养。
2.根据幼儿园的目标和章程而建立起来的系统,它是实现幼儿园保教目标的载体, 是组织成员长时间置身其中、作用明显而直接的社会群体,是指( )。 A.幼儿园学术组织 B.幼儿园行政组织 C.幼儿园正式组织 D.幼儿园非正式组织 答案:C 解析:幼儿园正式组织是根据幼儿园的目标和章程而建立起来的系统,它是实现 幼儿园保教目标的载体,是组织成员长时间置身其中、作用明显而直接的社会群 体。
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自考 总结第三章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本章导读本章论述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学习这一章,要掌握社会的基本结构,包括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掌握社会形态的划分法和社会形态更替的规律,弄清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要深刻认识社会发展的各种动力,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以及革命和改革、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要正确理解人的本质及人与社会的关系,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
学习指导本章重难点:(一)重点1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2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规律3 .社会形态发展的一般规律4 .社会发展的动力体系(包括社会基本矛盾、阶级斗争、革命和改革、科学技术和人民群众和个人等在历史上的作用)(二)难点1.社会基本矛盾运动2.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与表现(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与多样性、必然性与历史主体的选择性、前进性与曲折性等)。
3 .“第一生产力”与“先进生产力”的关系。
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与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关系问题本章提示:从历年考题的分布情况来看,本章考点主要集中在第一节中,考生应深入理解每一道历年考题,从而去吃透每一个知识点。
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一、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一)社会存在①[单选]社会存在的定义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②社会存在各要素的作用(领会)A、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永恒的、必要的条件,而且它作为劳动对象也不断进入人们的物质生产领域。
B、人口因素也是重要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对社会发展起着制约和影响的作用。
人是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主体,人口状况、数量、素质、结构等对社会存在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C、无论是地理环境还是人口因素,都不能脱离社会生产而发生作用,都不能决定社会的性质和社会形态的更替。
学前教育学第三章第二节
第二节教育的社会功能教育自从产生之日起就从两个方面为社会服务:即传授生产斗争经验——为生产力的发展服务;传授社会生活经验——为生产关系的维持服务。
教育的社会功能主要是推动社会变迁和促进社会流动。
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是指教育通过开发人的潜能、提高人的素质及促进人的社会化去推动社会的改革和发展。
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是指社会成员通过教育的培养、筛选和提高能够在不同的社会区域、社会层次、职业岗位、科层组织之间转换、调整和变动,以充分发挥其个性特长,展现其智慧才能,实现其人生抱负。
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又可分为横向流动功能和纵向流动功能。
横向流动功能是指社会成员因受教育和培训,能够在社会区域、职业岗位与社会组织中作水平的流动,改变其环境而不提升其社会阶层或科层结构中的地位。
纵向流动功能是指社会成员因受教育的培训育筛选,能够在社会阶层、科层结构中作纵向的提升,包括职务升迁、薪酬提级等。
【选择题】教育的社会功能的特点表现在( D )A、间接性B、隐含性C、潜在性D、迟效性E、超前性【填空题】教育的社会功能主要是推动社会变迁和促进社会流动。
【填空题】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又可分为横向流动功能和纵向流动功能。
【名词解释】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名词解释】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我们所应重点掌握的就是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即教育的经济、政治、文化、科技、人口方面的功能。
一、教育的最基础功能是影响经济发展教育的经济功能主要指教育所具有的影响经济发展的作用。
当代经济的发展已由依靠物质、资金的物力增长模式转变为依靠人力和知识资本增长的模式,教育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显著。
教育经济学的研究证明了这样一个结论。
美国经济学家丹尼森运用经济发展因素分析的方法研究教育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得出了教育对国民收入增长率的贡献为35%的结论。
丹尼森把教育和知识的进展看做单位投入产量长期持续增长的最大的和最基本的原因。
美国经济学家桑德伯格对经济发展与教育的关系进行了跨国的动态比较,表明:各国经济发展路径和速度的差别很大程度上是人力资本差异的结果。
人教版七年级上说课稿《第三章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人教版七年级上说课稿《第三章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一. 教材分析《第三章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材的一部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以及影响气温变化的因素。
教材通过生动的地图、图表和实例,使学生能够直观地了解世界气温的分布情况,以及纬度、海陆、地形等因素对气温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于气温这个概念,他们可能已经有所了解。
但他们对气温的变化与分布规律的认识还比较模糊,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他们对气温的分布规律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此外,学生对于影响气温变化的因素可能了解不多,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他们能够理解并分析这些因素。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说出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能够分析影响气温变化的主要因素。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地图、图表和实例,学生能够运用地理分析的方法,理解并解释气温的分布规律。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气温的变化与分布对于生活和环境的影响,增强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认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影响气温变化的主要因素。
2.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和解释气温的分布规律,如何分析影响气温变化的因素。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和讨论,主动探索气温的分布规律和影响因素。
2.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地图、图表和实例,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气温的分布情况,以及影响气温变化的因素。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一张世界气温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气温的分布规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新课导入:介绍气温的概念,讲解气温的计量单位,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3.教学展开:引导学生观察地图、图表和实例,分析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以及影响气温变化的主要因素。
4.课堂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分析,互相学习和交流。
第三章第二节 成长与发展理论
境界,由于年龄、能力等因素的不同,每个
人都可能有不同的自我认同状态,此期的认
同状态包括( ABDE )
A、达到认同状态
B、认同延期状态
C、认同丢失状态
D、认同迷失状态
E、认同早闭状态
2.皮亚杰将人的智力发育分为(ACDE)
A、感觉运动期
B、潜伏运思期
C、前运思期
D、具体运思期
E、形式运思期
3.弗洛伊德认为,人格发展的主要时期包括 (ABCDE)
5.青春期(12-18岁) •发展危机:自我认同对角色混乱 •发展任务:建立自我认同感 •发展顺利:接受自我,有明确的生活目标, 并为设定的目标而努力,形成忠诚的品质 四种类型的认同状态:
达到认同状态:矛盾冲突解决 认同延期状态:矛盾冲突尚未解决 认同迷失状态:矛盾冲突无法解决 认同早闭状态:毫无主见,听从安排
第二节 成长与发展理论
教学目标
学生在学完本节,能够 • 识记: 成长与发展的基本概念;成长发展的规律及 原则;成长与发展的影响因素 • 领会: 有关成长与发展理论 • 应用: 成长与发展理论在护理中的应用
一、成长与发展的概念
(一)基本概念
•成长:由于细胞增殖而产生的生理方面的改变,
表现为各器官、系统的长大和形态改变,是量的变 化,可用量化的指标来测量。
A、主动对内疚
B、勤奋对自卑
C、自主对羞愧或疑虑
D、自我统一对角色混乱
7.皮亚杰认为前运思期出现( B )
A、思维的萌芽
B、象征及直觉思维
C、初步逻辑思维 D、抽象逻辑思维
8.根据艾瑞克森的理论,哪期发展危机是信 任对不信任( A )
A、婴儿期
B、幼儿期
C、学龄前期
第三章 谈判利益
第一节 利益:谈判的目的与手段 第二节 谈判者利益的平衡 第三节 谈判的联合利益
第一节 利益:谈判的目的与手段
第一节 利益:谈判的目的与手段
简答题:谈判者利益体现在哪些方面? (1)谈判者利益并非只是那些接近底线的利益... (2)谈判者利益不仅是那些显而易见、有形的物 质利益,还包含无形利益...
思考:
1. 案例中企业内部利益有哪些? 2. 创造共享利益有哪些方法? 小组(3-5人)讨论10分钟
课后作业: 请同学们完成同步练习册习题
P29-35
知识点回顾
1. 简述谈判的核心要素 2. 一个完整的谈判过程包括哪几个阶段? 3. 谈判过程中冲突与合作的关系包括哪些方面? 4. 如何理解谈判中的创造价值和索取价值? 5. 如何理解“双赢”谈判哲学? 6. 谈判者利益体现在哪方面? 7. 简述评估谈判者利益的规则
帕累托最优的条件
• 一般来说,达到帕累托最优时,会同 时满足以下3个条件:
1、交换最优 2、生产最优 3、产品混合最优
创造联合收益的行为:
1.突破了谈பைடு நூலகம்达不成协议的局面,相对与无 协议选择创造更高价值
2.在原有协议的基础上发现对双方或各方都 更有利的新的协议。
二、联合收益的来源
1.谈判者差异从经济学角度来说,如果双方在需求、 偏好上有相对差异,交换就会发生,而且交换是有 利的,所以交换使得双方都变好。
第三节 谈判的联合收益
一、谈判者利益与联合收益
联合收益:从谈判每一方的角度来看其利益都有 所改善,一方利益并不是来自另一方利益的损失, 所以联合收益是一种帕累托改进。
帕累托改进
• 有两个人分一只橘子,平均分好后,A得到了半个 橘子,B也得到了半个橘子,但A得到半个橘子后 把肉吃掉了,便把皮仍掉了,B得到半个橘子后不 喜欢吃肉,把皮用来泡茶等等,把肉仍掉了、但 如果事先A得到所有果肉,B得到所有果皮,那就 是怕累托最优了!
第三章 第二节 音调、响度和音色
第三章声现象第二节音调、响度、音色【知识点一】乐音三要素--音调乐音:规则振动的声音音调:声音的高低。
那么物体为何能够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这又是具体和什么因素有关,我们可以来看以下实验:将一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同时注意观察钢尺振动的快慢。
物体在1s振动的次数叫频率,可以用它来表示振动快慢。
频率单位“次/秒”又记作Hz。
观察到:物体振动越快,音调越高。
分析总结:音调的高低与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对于片状物体,面积越大,厚度越厚,发声的音调越低对于细长物体,长度越长,直径越大,发声的音调越低古筝和吉他的每条琴弦的长度和粗细都不相同,细而短的音调高,粗而长的音调低。
【经典例题】例1.随身听播放英语磁带时,用“快放”比正常播放时()A.音调提高B.响度变大C.音色变好D.没有区别例2.吉他手在演奏时,演奏员的手在弦上来回移动,这样做主要是改变乐器发出声音的()A、响度B.传播方向C.音调D.音色【习题精练】1.合唱中“高音声部”和“低音声部”中的“高”和“低”是指( )A.响度B.振幅C.音调D.音色2.某同学在钢琴上用同一力度按如图所示的乐谱弹奏,则钢琴琴键发出声音不同的是()A.响度B.响度和音色C.音调D.音色3.小明拎起水壶向暖瓶中灌开水,妈妈在一旁提醒他:小明快满了!说话间,水真的满了,小明奇怪地问:妈妈你怎么知道快满了?妈妈说:“听出来的”,小明不明白其中的原因,你能帮助他弄清其中的奥妙吗?【知识点二】乐音三要素--响度响度:声音的大小。
用大小不同的力度敲击音叉,可以使音叉振动幅度不同,观察小球弹开的距离。
观察到:力度越大,小球弹开越远。
分析总结:声音的大小与发声体的振动幅度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振幅越小响度越小。
上课时第一排同学听到的声音和最后一排同学听到的声音响度一样吗?这说明了:响度还与到声源的距离有关,距离越大,响度越小。
3.00152组织行为学-第三章
| 教师:黄佳宁 | 邮箱:29665355@
知识点 回顾
0 1 需要、动机与行为 0 2 价值观、态度与行为 0 3 知觉与行为 0 4 个性与行为 0 5 组织承诺
本章节 重难点
0 1 群体的类型 0 2 群体的作用 0 3 群体发展阶段 0 4 群体结构 0 5 群体互动过程 0 6 群体决策 0 7 非正式群体的引导与管理
第一节 群体概述
二、群体的类型
(一)按照群体构成的原则和方式,可以把群体分为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2.非正式群体 (2)特点 ①有达成一致认同的目标,并在实现目标的基础上获得满足,而且在群体行为关系 中相对较少的约束和指令使得成员更能按个体的个性特征自由发挥; ②自愿的交往,形成较小心理压力的沟通关系; ③淡化等级差别和制度化,形成默认、灵活的关系结构和群体规范 ④有较强可塑性。
第二节群体行为解释
二、群体结构 (五)群体构成
1.异质性群体——由相互差异很大的个体组成的群体,更可能拥有多种能力和信 息,工作效率也会更高。
2.种族或民族差异带来的多样性产生的结果:短期内,有时会干扰群体互动过程, 但这种差异大约会在3个月后消失。
3.群体构成可能是流动率的一个重要预测变量。
第二节 群体行为解释
第二节 群体行为解释
二、群体结构
(三)从众行为 2.表现形式
(2)具体表现形式 ①表面从众,内心也接受(心服口服) ②表面从众,内心却拒绝(权宜从众/假从众) ③表面不从众,内心却接受 ④表面不从众,内心也拒绝。
第二节 群体行为解释
二、群体结构
(三)从众行为 3.作用
(1)积极作用: 好的群体行为对于促进个人行为朝着好的方面发展是一个重要的条件;但要做好
史学概论简答题——第三章
第三章什么是历史发展规律一、规律和科学规律的根本区别是什么?为什么说科学的区分两类规律,坚持“一元多因多果论”的规律观,才能坚持科学的因果必然性的决定论,避免陷入多元折中论和非决定论的困境?答:经验规律和科学规律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是仅仅根据经验观察到的对重复性事件做出的归纳,不包含“为什么”重复出现的“因果链条”,后者则包含“因果链条”而且是必须通过实践检验的是否存在因果必然性的联系,只有经过实践检验,才能算得上是包含“因果链条”的科学规律简而言之前者是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规律后者是既知其然有只其所以然的规律。
“一元多因果论的规律观”:万事万物的运动变化,都是由运动变化的实体在影响它的多种多样的外部因素作用下必然出现不同反应的结果。
它是“终极事实”和“终极原因”的统一,遵循了能量和质量守恒和转换定律。
同时,它是一种因果决定论,否定了非决定论,因为非决定论根本否定因果决定论,而且导致与一元论对立的多元折中论和无规律论。
因此,坚持“一元多因多果论”的规律观,才能坚持科学的因果必然性的决定论,避免陷入多元折中论和非决定论的困境。
二、为什么说孔德、密尔说的“共存规律”和“相继规律”都是经验规律?答:经验规律是指对事物运动变化的“不变秩序”所作的单纯的经验性归纳,不包含“因果必然性的链条”而孔德和密尔所总结出来的“共存规律”和“相继规律”都是二者通过经验观察和归纳得来的,这种规律观包含着一个难以消除的内在矛盾,单靠经验观察到的事实归纳出来的“规律”无法保证其一定具有普遍有效的因果必然性,故其属于经验规律。
三、试述因果必然性的普遍规律的抽象表述形式及其含义答:抽象形式表述:任何物质实体,由于自身内在特性决定,在受到不同的外部因素制约下,必然出现相应的不同反应,从而必然产生出相应的不同结果。
这一陈述形式的含义是,万事万物的变化,都是由运动变化的实体在影响它的多种多样的外部因素作用下必然出现不同反应的结果。
我们把这种规律观称为“一元多因多果论”的规律观。
(完整word版)大二毛概第三章知识总结+课后答案
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课后问题:1.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社会?答: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
原因: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存在着五种经济成分,即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中国社会的阶级构成主要由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其他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等基本的阶级力量。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两个阶级的矛盾逐步成为国内的主要矛盾。
随着土地改革完成,阶级矛盾变成主要矛盾。
解决了这一矛盾,才能使中国社会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转变。
但这时的民族资产阶级是一个两面性的阶级:既有剥削工人的一面,又有接受工人阶级及其政党领导的一面。
因此,为了促进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为了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必须适时地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2.怎样理解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答: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主要内容被概括为一化三改。
一化既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即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它们之间相互联系,不可分离,可以比喻为鸟的主体和两翼。
其中,一化是主体,三改是两翼,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这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路线,体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紧密结合。
体现了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
3.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有哪些?答:第一,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第二,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度的方式第三,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4.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具有怎样的重大意义?答: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极大地提高了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植物生理学第二、第三章复习题
第二章水分生理第一节水分在植物生命活动中的作用(一)填空1. 植物细胞中自由水与束缚水之间的比率增加时,原生质胶体的粘性,代谢活性,抗逆性。
(二)选择题2.植物的下列器官中,含水量最高的是。
A.根尖和茎尖 B.木质部和韧皮部 C.种子 D.叶片(三)名词解释水分生理束缚水自由水(四)问答题1.简述水分在植物生命活动中的作用。
2.植物体内水分存在的形式与植物的代谢、抗逆性有什么关系?第二节植物细胞对水分的吸收(一)填空1.在标准状况下,纯水的水势为。
加入溶质后其水势,溶液愈浓其水势愈。
2.利用细胞质壁分离现象,可以判断细胞,测定细胞的。
3.由于的存在而引起体系水势降低的数值叫做溶质势。
溶质势表示溶液中水分潜在的渗透能力的大小,因此,溶质势又可称为。
溶质势也可按范特霍夫公式Ψs=Ψπ=来计算。
4.具有液泡的细胞的水势Ψw=。
干种子细胞的水势Ψw=。
5.干燥种子吸水萌发时靠作用吸水,干木耳吸水靠作用吸水。
形成液泡的细胞主要靠作用吸水。
6.植物细胞处于初始质壁分离时,压力势为,细胞的水势等于其。
当吸水达到饱和时,细胞的水势等于。
7.设甲乙两个相邻细胞,甲细胞的渗透势为-1.6MPa,压力势为0.9MPa,乙细胞的渗透势为-1.3MPa,压力势为0.9MPa,甲细胞的水势是,乙细胞的水势是,水应从细胞流向细胞。
(二)选择题8.当细胞在0.25mol/L蔗糖溶液中吸水达动态平衡时,将该细胞置纯水中会。
A.吸水 B.不吸水也不失水 C.失水9.当植物细胞溶质势与压力势绝对值相等时,这时细胞在纯水中:。
A.吸水加快 B.吸水减慢 C.不再吸水 D.开始失水10.植物分生组织的吸水依靠:。
A.吸胀吸水 B.代谢性吸水 C.渗透性吸水 D.降压吸水11.将Ψp为0的细胞放入等渗溶液中,其体积。
A.不变 B.增大 C.减少12.压力势呈负值时,细胞的Ψw 。
A.大于Ψs B.等于Ψs C.小于Ψs D.等于013.呼吸抑制剂可抑制植物的。
[护理伦理学]第三章:护理工作中的人际关系
第二节 护患伦理关系
一、护患关系的概述
(一)护患关系的概念 护患关系(nurse-patient relationship)
是指护理人员在护理活动中建立起来的 与患者、保健对象之间的人际关系。 是所有关系中的核心。
第二节 护患伦理关系
一、护患关系的概述
护患关系(nurse-patient relationship) 是指护理人员在护理活动中建立起来的
在平等合作的基础上,护患双方具有大致 同等的主动性和权利,共同参与护理方案、 措施的决策和实施。
此模式适用于慢性病病人或受过良好教育 的病人。
第二节 护患关系
护患冲突和调试
冲突:是指个体之间、个体与群体之间存在 的互不相容、互相排斥的一种矛盾的表现 形式。
护患冲突:医疗实践中护患双方在诊疗护理 过程中,由于为了自身利益,对某些医疗 行为、方法、态度及后果等存在认识、理 解上的分歧,以致发生争执或对抗,其核 心问题是利益冲突。
三、影响护患关系的因素
❖冲突 ❖ 护患冲突:1.角色模糊或定位不当
2.责任冲突 3.权益差异 4.理解分歧
第二节 护患关系
护患冲突的调试: ❖ 互相尊重的原则 ❖ 理解互谅的原则 ❖ 相互信任的原则 ❖ 求同存异的原则 ❖ 诚实守信的原则 ❖ 依法调试的原则
第三节 医护伦理关系
一、医护关系的概念 医护关系(doctor-nurse relationship) 是护士为了服务对象的健康和安危与医 生所建立的工作性人际关系。 医护关系的实质是一种群群、同事合作 关系。
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日 新月异以及疾病谱的变化: 1977年WHO提出“2000年人 人享有卫生保健”的战略目 标 以“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 健”的为工作目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回顾题1、毛泽东同志晚年有那些错误做法?如何认识这些错误做法2、为什么说中国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3、中国革命新道路成功原因?第三章简答题1、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内容及提出意义?基本纲领的内容①新民主主义政治纲领的基本内容是: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
②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的主要内容是: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③新民主主义文化纲领的核心内容是:发展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基本纲领的意义新民主主义基本纲领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充分展开和具体体现,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指明了具体的奋斗目标。
①实践意义:指导中国革命取得了胜利。
②理论意义: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③国际意义:为同类国家的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探索革命道路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④方法意义:对探索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道路具有启迪意义。
2、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新道路的意义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道路。
它解决了在一个以农民为主体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落后大国进行革命的问题,揭示了中国革命的特殊发展规律,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
以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为指引,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为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创造了必要前提。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是继俄国十月革命后的伟大历史事件,鼓舞和推动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反抗帝国主义、殖民主义斗争,增强了世界人民争取世界和平的力量。
通过讨论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相关问题,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近代中国的国情决定了中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历史必然性,并且使学生意识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结合的重要性。
3、中国革命为什么要建立并坚持统一战线?建立广泛的中国革命统一战线,既有必要性,又有可能性:(1)必要性第一,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在革命斗争中必须领导和组织统一战线,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一条基本原则。
不论是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还是殖民地国家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革命,都必须遵循这一原则,解决这一关系到革命成败的关键问题。
第二,牛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是一个“两头小,中间大”的社会,中国无产阶级尽管是一个有觉悟的、革命性很强的阶级,但它的力量比较弱,单靠自己的力量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必须团结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争取农民、城市小资产阶、民族资产阶级的支持,与他们建立并保持革命的统一战线。
第三,中国革命的残酷性、长期性和不平衡性,决定了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更加有必要采取广泛的统一战线的策略,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矛盾,努力争取一切可以争取的力量,以便在长期斗争中逐步壮大自己,削弱敌人,改变敌我力量对比,使革命力量最终压倒反革命力量,从而争取中国革命的彻底胜利。
(2)可能性第一,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是近代世界矛盾的焦点,存在着内外部的多种矛盾。
种种错综复杂的矛盾,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问题上,又不断发生推移、转化和变迁。
这种极端复杂的中国社会政治局面,在客观上提供了利用矛盾建立和发展统一战线的可能性。
第二,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广大人民群众长期处于帝国主义侵略和封建势力压迫的深重灾难之中。
而中国社会最主要的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这一历史条件决定了无产阶级可以把一切爱国的、不甘心受帝国主义奴役的人们团结在自己周围,结成包括全中华民族绝大多数人口在内的最广泛的统一战线。
4、为什么说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优点之一?(1)武装斗争在中国革命中具有极端的重要性:中国革命必须以长期的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是中国革命进程的一个基本特点,是中国革命的主要法宝之一。
这是中国的国情决定的,一方面,近代中国,由于对外没有民族独立,受帝国主义的压迫;对内没有资产阶级的民主,无议会可以利用,无组织工人罢工的合法权利,反动统治势力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对人民实行独裁恐怖统治,对中国革命实行武装镇压,从而就决定了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是长期的武装斗争。
另一方面,离开了武装斗争就没有人民的地位,就没有共产党的地位,就没有革命的胜利。
中国人民只能走武装斗争的道路,用长期的革命战争来夺取胜利。
(2)毛泽东总结了大革命失败的教训,在“八七”会议上提出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著名论断。
他认为枪杆子即武装力量和武装斗争在中国革命中有极重要的意义。
党的发展,人民力量的壮大,根据地的创立和建设,革命政权的成立和发展直到全国政权的取得都离不开武装力量。
(3)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在内部没有资本主义民主制度而受封建制度压迫,在外部没有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压迫。
因此,中国革命无议会可以利用,无组织工人罢工的合法权利,这种特殊国情决定中国不能走经过长期合法斗争再进行起义的道路,而应一开始就进行有力的武装斗争,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武装夺取政权,以战争解决问题。
除了以革命的暴力反对反革命的暴力外,中国革命别无他途。
(4)中国的反动统治者是异常强大的,也是异常凶狠的,不仅拥有强大的反革命武装,而且得到帝国主义经济、军事和技术的援助。
中国封建军阀势力同封建地主、土豪劣绅、外国帝国主义相勾结,凭借强大的反革命武装对人民实行残暴的恐怖统治和军事专政。
敌人的强大,而人民军队的相对弱小,规定了中国武装斗争将不可避免地要经历一个长期而曲折的过程。
(5)“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进行武装斗争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经验教训中总结出来的基本经验之一。
从二七惨案到国民革命的失败,中国共产党逐步认识到军事的重要性。
八七会议上,毛泽东强调“以后要非常注意军事。
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
”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三大法宝之一,“在中国,离开了武装斗争,就没有无产阶级和共产党的地位,就不能完成任何的革命任务。
”5、为什么把党的建设作为中国革命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之一?6、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意义和当代启示是什么?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意义:(1)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回答了在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进行革命的一系列理论问题,科学地回答了中国革命向何处去的问题,解决了中国革命的发展阶段问题,揭示了近代中国革命的发展规律,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
(2)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道路。
(3)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为国家的繁荣和人民共同富裕扫清了障碍。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其次,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是继20世纪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以后改变世界面貌的伟大历史事件,有力鼓舞和推动了世界上被压迫民族和人民反抗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斗争。
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当代启示:(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对当代中国的启示. 近代以来,中国一些救国救民的革命或抗争都以失败告终,其原因归根结底是缺少科学思想理论的引导。
而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确定,使革命有了正确的斗争战略和方法,为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在反对外来侵略和内部压迫方面提供了宝贵经验。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正是认识了我国的基本国情,才解决了革命中遇到一系列问题,这就告诉我们在解决中国问题时,必须要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认清中国国情与社会性质。
在当代社会,面对新的国际形势与世界格局,党的基本路线与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是一脉相承的,我国在处理和应对各类问题时,应将自身情况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相结合,从而实现更好的发展与突破。
(二)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对当代中国的启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将引导中国的政治走向民主化,经济走向工业化,文化走向现代化。
其中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最核心的思想就是人民当家作主,人民当家做主的思想推动了当代社会政治的进步,也影响着当代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走向;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是中国共产党人正确认识和分析国情的结果。
在当代中国,它启示着我们要立足于中国国情,坚持事实求是的科学态度,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从而为经济建设提供重要的前提;以新民主主义文化纲领为指导的现代文化,在当前日益复杂的国际环境下,仍要强调民族性、科学性与大众性,只不过在新的时代背景这些性质被赋予了更为丰富的内涵。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提出对当代中国的启示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确立,是中国人民为赢得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正确抉择。
它的成功之处在于能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并且充分认识到所处的社会形势。
在我国,农民人口众多,新民主主义时期对农民问题的重视一直延续至当代,有关农业、农村、农民的问题关系到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全局。
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提出启示着我们要一如既往地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结合,坚持一切以实际为出发点,以具体国情为出发点,解放思想,艰苦奋斗,同时也启示着我们当代人在生活中要敢于探索与创新,积极的面对困难与挫折,要懂得积蓄力量,坚定信念并不懈奋斗。
(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经验对当代中国的启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经验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
在当代中国,真正发挥统一战线的作用仍需要我们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服务,为促进祖国和平统一服务。
当代对统一战线理论的继承与发展也为我国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以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保证。
与此同时,要实现祖国统一与世界和平还需要我们加强对人民军队的建设,以抵御外来侵略捍卫国家的主权。
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面临着更多新的考验,党的建设问题在当代仍然是一大基本问题。
近年来,党中央高举反腐倡廉的旗帜,坚决打击腐败现象,加强党的建设的决心。
这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与当代社会的和谐发展。
7、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过渡性质社会?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存在着五种经济成分,即: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其中国营经济处于领导地位。
①在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中,社会主义的因素不论在经济上还是政治上都已经居于领导地位,但非社会主义因素仍有很大的比重。
由于社会主义因素的优越性和领导地位,加上当时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国际条件,决定了社会主义因素将不断增长并获得最终胜利。
②为了促进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为了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必须适时地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