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考试大纲》要求掌握的18个文言虚词
高考必须掌握的18个虚词
语文高考必须掌握的18个虚词文言虚词总结:1、而一、用作连词。
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如:蟹六跪而二螯。
(《劝学》)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
(《滕王阁序》)(二)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三)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如: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谏太宗十思疏》)(四)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因人力而敝之,不仁。
(《烛之武退秦师》)(五)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如: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二、用作代词。
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
(《记王忠肃公翱事》)三、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例如: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师说》)2、何⑴什么。
例:①何陋之有②夫晋,何厌之有?⑵怎么样。
例:①如太行、王屋何?②其如土石何?⑶哪里。
例:胡为乎遑遑欲何之⑷多么。
例: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⑸为什么。
例: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者二者之为,何哉?②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⑤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⑹怎么。
例:①若为佣耕,何富贵也?②徐公何能及君也?⑺何:通“呵”,喝问。
例: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谁何:呵问他是谁何意思是检查盘问。
)「何如」怎么样,怎样。
例:①吾欲之南海,何如?②今日之事何如?⑤求,尔何如?「何消」哪用得着。
例:这自然,何消吩附。
「何尝」并非。
例:你说的何尝不是。
「何加」有什么益处。
例:万钟于我何加焉!3、乎一、用作语气助词。
(一)表疑问语气。
可译为“吗”、“呢”。
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欲安所归乎?(《赤壁之战》)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灭吴》)(二)表测度语气,可译为“吧”。
高考文言文必背虚词大全
考试大纲中要求掌握的18个虚词例释一、之1. 代词①第三人称代词,他(们)、她(们)、它(们)。
有时灵活运用于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它,指知识和道理)(《师说》)•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我)(《廉颇蔺相如列传》)•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
(他)(《荆轲刺秦王》)②指示代词,这,此。
•之二虫又何知!(此)(《逍遥游》)•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这)(《廉颇蔺相如列传》)2.助词①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的)(《过秦论》)②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烛之武退秦师》)•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师说》)③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宾语前置的标志)(《师说》)④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定语后置的标志)(《劝学》)⑤用在时间词或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第一个“之”凑足音节,无实在意义)(《荆轲刺秦王》)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第一个“之”凑足音节,无实在意义)(《寡人之于国也》)3.动词到……去•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到……去)(《归去来兮辞》)•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到……去)(《逍遥游》)•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到……去)(《鸿门宴》)二、乎1.用作语气助词①表疑问语气。
可译为“吗”“呢”。
•儿寒乎?欲食乎?(语气词,吗)(《项脊轩志》)②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表反问语气,呢)(《廉颇蔺相如列传》)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表反问语气,呢)(《师说》)③表示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
考纲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
考纲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一、而1.连词(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例]蟹六跪[ZZ1]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劝学》)()(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例]以其求思之深[ZZ1]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例]置之地,拔剑撞[ZZ1]而破之(《鸿门宴》)()(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例]有如此之势,[ZZ1]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例]秦以城求璧[ZZ1]而赵不许,曲在赵(《廉颇蔺相如列传》)()(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例]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ZZ1]而走(《寡人之于国也》)()(7)表示因果关系,可译为“因而”。
[例]而余亦悔其随之[ZZ1]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8)表示目的关系。
[例]籍吏民,封府库,[ZZ1]而待将军(《鸿门宴》)()[BG(][BHDWG1*3,WK75mmZQ*1,WKW][JD1001][HT5XBS][STHZ]2.通“尔”,第二人称代词,译为“你的”“你”[例]妪每谓予曰:某所,[ZZ1]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3.通“如”,好像,如同[例]军惊[ZZ1]而坏都舍(《察今》)()4.固定词组(1)[而已]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例]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ZZ1]而[ZZ1]已(《师说》)()(2)[而后]才,方才。
[例]臣鞠躬尽瘁,死[ZZ1]而[ZZ1]后已(《后出师表》)()[ZK(](3)[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ZK)][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ZZ1]而[ZZ1]况石乎(《石钟山记》)() (4)[既而]不久,一会儿。
[例][ZZ1]既[ZZ1]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二、何1.疑问代词〖ZK(〗(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高考考纲要求的18个文言虚词
一、《考纲》要求掌握的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1而、2何、3乎、4乃、5其、6且、7若、8所、9为、10焉、11也、12以、13因、14于、15与16、则、17者、18之二、教材中常见的17个文言虚词19安、20但、21耳、22夫、23盖、24故、25或、26即、27既、28然、29虽、30遂、31惟维唯32已、33矣、34犹、35哉三、文言虚词题例1.而(1)连词1>表并列今译为:而且、又。
例释: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
《过秦论》注:并列关系连词两侧的词语可以调换,调换后语意不发生变化。
2>表修饰今译为:着、地。
例释: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逍遥游》3>表顺承今译为:就、才。
例释: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战国策》4>表假设今译为:如果、假使。
例释: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论语?为政》5>表转折今译为:却、但。
例释: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荀子?劝学》6>表因果今译为:因而、所以。
例释: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
《劝学》7>表方位今译为:以。
例释:①三代而下,有学而不问。
《问说》②由孔子而来,至今百有余岁《孟子》(2)音节助词不译例释: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论语》(3)语气词用在句尾今译为:啊、吧。
例释:若敖氏之鬼,不其馁而。
《左传?宣公四年》(4)比况词今译为:如、像、似。
例释:白头而新,倾盖而故,何则?知与不知也。
《新序》(5)代词1>第二人称今译为:你(们)、你(们)的例释:①吕后复问其次,上曰:"此后亦非而所知也。
"《史记?高祖本纪》②业根,死期至矣!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2>近指今译为:此、这样。
例释:何意出此言,同是被逼迫,君而妾亦然。
《孔雀东南飞》(6)通"能" 今译为:能够、才能。
例释:①行柔而刚,用弱而强《淮南子?原道训》②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亦若此矣。
高考《考试大纲》要求掌握的18个文言虚词
《考试大纲》要求掌握的18个文言虚词1.而,ér(1)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①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劝学》)——螃蟹有六条腿,两只大钳,除了蛇和鳝鱼的洞穴就没有地方寄居托身,是因为心思浮躁啊。
②表示递进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劝学》)——君子广泛的学习,而且天天对照检查自己,就会智慧明达,行为没有过错了。
③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就”、“接着”或不翻译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把玉斗)放在地上,拔出剑来击打它,把它打破了。
④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却比蓝草的颜色更青。
⑤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假使”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各位如果有这个意愿,看我的马头行事就可以了。
⑥表示因果关系,相当于“因而”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
(《病梅馆记》)——阻碍它的生机,来谋求高价,因而江浙一带的梅都成了病态的。
⑦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视成所蓄,掩口胡卢而.笑。
(《促织》)——看到成名养的那只蟋蟀,就捂着嘴吃吃地笑了起来。
(2)代词。
表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相当于“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你父亲回来,自然会跟你再算帐的!(3)动词,如,如同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
(《察今》)——淹死的有一千多人,士卒惊呼的声音如同大房子倒塌一样。
(4)复音虚词①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语气,相当于“罢了”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师说》)——懂得道理有早有晚,技艺和学问各有各的专门研究,如此罢了。
②而后,相当于“才”,“方才”如优孟摇头而歌,而后..可以得志。
高考必考18个文言虚词表格总结
祈使
可(要),还是,一定要
吾其还也。
尔其勿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揣测
恐怕,或许,大概,可能
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反问
难道,怎么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其孰能讥之乎?
Conj
选择
是……还是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判断词
是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
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孔雀东南飞》)
Prep
被动
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
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促织》)
身死国灭,为天下笑,(《过秦论》)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原因
因为,由于
飞鸟为之徘徊,壮士听而下泪矣。(《虎丘记》)
目的
为了
3.变成:成~。
4.是:十两~一斤。
5。治理,处理:~政。
6。被:~天下笑。
7。表示强调:大~恼火.
8。助词,表示反诘或感叹:敌未灭,何以家~?
9.姓。
[ wèi ]
1。替,给:~民请命。~虎作伥.~国捐躯.
2。表目的:~了。~何。
3.对,向:不足~外人道。
4。帮助,卫护.
成分
作用
今译
例
之
代词
第三人称代词(有时活用为一、二人称代词)
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
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被动
被
君幸于赵王。
引进比较对象;比较
与,跟;比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青出于蓝而青于蓝。
长于臣。
18个文言虚词记忆口诀(整理想你念你)
高考18个文言虚词记忆口诀考试大纲要求掌握的18个常见虚词是同学们记忆的难点,每一个虚词有多种词性,每一种词性又有多种用法,死记硬背既费时费力,又容易遗忘。
为了帮助同学们突破这一难点,笔者编了19个速记口诀,压缩记忆内容,化复杂为简单,利用谐音,化枯燥为有趣,让同学们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轻轻松松地记住18个常见虚词的用法和意思。
【18个虚词口诀】于(与)焉何其若因为所以则而且乃之乎者也谐音:语嫣何其弱因为所以则而且乃之乎者也【奇思妙想】这个口诀目的是帮助同学们记住18个常见虚词,金庸小说《天龙八部》中头号美女王语嫣,何其弱不禁风,为什么身体会这么弱呢?解释一下,因为——所以——则——而且——这怎么叫解释呢?简直就是(乃)之乎者也一样的废话连篇。
1 于【速记口诀】自从由于和对于在给向到被和比谐音:自从鱿鱼和对鱼再给向导杯和笔【奇思妙想】我们去海南旅游,自从向导带我们买了便宜鱿鱼和对鱼(在内地百元一斤,在海南却只要五角钱一斤),我们非常开心,不仅感谢的话说了一箩筐,回来后我们再给向导送了一个杯子和一支笔。
大热天她帮我们讨价还价,一口水都没来得及喝,所以送个杯子给她喝水。
送笔的原因,是我们这群人竟然没人会写表扬信,只好让她以我们的名义写一份表扬信,带回旅游公司。
【释义举例】“于”主要用作介词,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多种组合关系。
译为“自”“从”“由于”“对于”“在”“给”“向”“到”“被”“比”等。
例如:①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云。
(《左忠毅公逸事》(自、从)②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
(《进学解》)(由于)③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对、对于)④公与之乘。
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在)⑤余将告于莅事者。
(《捕蛇者说》)(给)⑥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赤壁之战》)(向)⑦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愚公移山》)(到)⑧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高考必考18个文言虚词表格总结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助词
句末语气词
了,啊;呢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
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齐桓晋文之事》)
则牛羊何择焉?(《齐桓晋文之事》)
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
剧中语气词
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处所,地方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
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促织》)
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助词
所字结构
会征促织,成不敢敛户口,而又无所赔偿。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今公子故过之。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
与prep组成名词性短语,表示处所、目的、方法或工具、条件等
从……地方(时间)、……的原因、(用来)……的方法、用……作工具
是吾剑之所从坠。(表地点)
此后汉所以倾颓也。(表原因)
表约数
上下,左右
从弟子女十人所。(跟从的女徒弟十个左右)
为
v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过秦论》)
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过秦论》)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
不如因而厚遇之。(《鸿门宴》)
因击沛公于坐。(《鸿门宴》)
经由,条件
通过、经由
因宾客至相如门谢罪
原因
因为、由于
祥符年间,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雁荡山》)
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谏太宗十思、便、因而
相如因持璧却立。
高考文言文18个虚词
文言文虚词一共有18个,分别是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这些虚词在文言文中起到连接词、助词、副词等作用,用来表达语义关系、修饰词语或者起到语法上的辅助作用。
以下是对这些虚词的简要解释:
而:表示并列、转折、递进等关系。
何:用于疑问句,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什么”、“何事”等。
乎:用于疑问句或感叹句,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吗”、“呢”等。
乃:表示因果关系、转折关系或强调。
其:表示所属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他的”、“它的”等。
且:表示并列、递进、转折等关系。
若:表示条件、假设等关系。
所:用于强调句,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是……的”。
为:表示目的、原因等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为了”、“因为”等。
焉:表示地点、状态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在哪里”、“怎么样”等。
也:表示选择、转折、感叹等关系。
以:表示手段、方式等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用”、“以便”等。
因:表示原因、理由等关系。
于:表示处所、时间等关系。
与:表示并列、对等等关系。
则:表示对比、转折等关系。
者:用于名词后,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人”、“的事”等。
之:表示所属关系、代词宾语等。
文言文十八个虚词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2、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3、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4、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5、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6、庄宗受(之)而藏之于庙。 7、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 【2、何】 • (一)用作疑问代词, • 1、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一般 来说在译时,“何”要后置。(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 这是宾语前置。)①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 2、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 ①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 译文:那么,什么时候才快乐呢? • 3、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 什么""什么原因"。 • 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为什么这样呢?是为了尊重大国的威严而表示恭敬 啊。 • (二)用作疑问副词, •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 么”“怎么”。 • 杀一老卒,何甲也?(《段太尉逸事状》) • 译文:杀一个老兵,为什么要披戴盔甲呢?
(一)兼词。 1、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 2、相当于“于何”。译为“在哪里”“从哪里”等。 ① 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二)代词。 1、用于人称代词。相当于“之”。 ①惟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 ②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五人墓碑 记》) 2、副词,表反问。相当于“安”,译为“哪里”“怎 么”“什么”。 ①未知生,焉知死(《论语》) ②割鸡焉用牛刀(《论语》)
课前积累——其——连词 ①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呢,还是真的不认识(千里) 马呢?) ②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 之专耳。 (如果学业有不精通,道德有没形成的地方,不是天 生资质低下,就是心思不如我专注罢了。) (4)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翻译 霰雪纷其无垠兮,云霏霏其承宇。 (大雪纷飞无边无、夜缒而出 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3、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 4、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 5、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 6、有志与力,而有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 相之,亦不能至也。 • 7、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 之所罕至焉。 • 8、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 9、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补充:通“尔”,你, 你的。例: 而母立于兹。)
高考《考试大纲》要求掌握的18个文言虚词
理清单《考试大纲》要求掌握的18个文言虚词组一而、其、为、以、于、之(一)而[线上。
(1)侣鱼虾而.友麋鹿(《赤壁赋》)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2)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3)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荆轲刺秦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鸿门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8)其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9)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六国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① (2)③ (3)⑥ (4)②(5)④(6)⑥(7)⑤(8)⑨(9)⑦(二)其线上。
(1)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虽九死其.犹未悔(《离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其.皆出于此乎?(《师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4)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5)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6)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7)其.若是,孰能御之?(《齐桓晋文之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8)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答案](1)② (2)⑫ (3)⑥ (4)⑤ (5)④ (6)① (7)⑩ (8)① (三)为[练一练线上。
高考语文 虚词(很全面)
• 05年广东题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 相同的一组是 A.与外氏家属从田间奔入宛城 试与他虫斗,虫尽靡 • B.不出,火且尽。 •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 C.晖寻以病去,卒业于太学 •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 D.我数闻璧而未尝见,试请观之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
答案:B 详解:A.都为介词,“和”、“与”之意。B.分别是副词, “将要”;连词,“就”。C.都是连词,“因为”。D.连
5.表示假设关系。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 贞》) 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寡人之于国也》) ③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
7.表示因果关系。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 褒禅山记》)
⑨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
·
山记》) 代词,表第一人称,指自己 ⑩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指示代词,
·
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 09年广东题 • ①李迪字复古,其先赵郡人 • ②祈祷非迪所宜,其毋令往 (祈祷不是李迪所应当 做的,不可让他前往) • 代词,代李迪 / 副词,表祈使,当,可。 • 10年北京题 • 清,其有道者欤 ? 执其道不废 • 副词,大概 / 代词,他的 • 10年浙江题 • 先圣之言,精义入神者,其唯《易》乎? • 天之苍苍,其正色耶 ?其远而无所至极也? • 副词,难道 / 连词,表选择关系 • 10年山东卷 • 听其召募 其皆出于此乎 ? • 代词,他 / 副词,大概
【而】
(一)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 为“又、而且”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劝学》)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蜀道难》) ③明智而爱人,宽厚而忠信,尊贤而重士。 (《过秦论》)
高考18个文言文虚词(精确校对版)
返回
文言常用虚词
(4)其他用法
(3)用作动词(有书称之为“比况词”),译为“如、好像、像”。它与“如” 是同源字,在上古时读音相近,意义相通。 例释:①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察 今》)
②白头而新,倾盖而故,何则? 知与不知也《新序》。 (4)音节助词,不译。 例释: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 (5)语气词,用在句尾,今译为:啊、吧。 例释:若敖氏之鬼,不其馁而。《左传·宣公四年》
返回
文言常用虚词
比较下列各句中的“而”字,对其意义与用法判断不正确的
一项是
A①君何以知燕王?
②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答案:D】
B①豫州今欲何至?
什么
②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C①昔取之而有馀,今守之而不足,何也? 哪里
②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D①徐公何能及君也?
为什么
②吾欲之南海,何如?
③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前一个“乎”: 在; 后一个“乎”: 比。)
④吾尝疑乎是。(乎: 对。) ⑤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论语》)(乎: 对。) ⑥亦无怪乎其私之也。(乎: 对于) ⑦盖进乎技矣。(《庖丁解牛》)(乎: 在) ⑧以吾一日长乎尔。(乎: 比。)
(三)可作词尾
乎
6.用在句中的停顿处。
例释:秦于是乎输粟于晋《左传·僖公十五年》。
(二)用作介词, 相当于“于”, 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
用作介词,相当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 例释: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岳阳楼记》)(乎: 于)
②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捕蛇者说》)(乎: 在)
文言常用虚词
18个高考必考的文言虚词
介原因∶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因为〕
介凭借∶因河为池〔凭借、依靠、根据〕
介对象∶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经由〕
介时机∶不如因善遇之〔趁此〕
b连词
后因伐木,始见此山〔因为、由于〕
c副词∶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就、于是〕
++++++++++++++++++++〔10〕且
d复音虚词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至于那〕
若属皆且为所虏〔你们〕
使归就戮于秦,以逞寡君之志,若何〔怎么样〕
++++++++++++++++++++〔13〕乎
介词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在、此〕 吾疑乎是〔对〕
助词
表反问:王候将相,宁有种乎〔呢、吗〕
助词
表判断:陈涉者,阳城人也〔是〕
表肯定:城非不高也〔否定的肯定〕
表疑问: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表感叹: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表舒缓: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句中〕
++++++++++++++++++++〔17〕与
a介词
日与子弟角,无不胜〔跟、同〕
尝与人佣耕〔为、替〕
a特指代
代人:所杀者数十人〔……的人〕
18虚词(简)
• • • • • • • • • • • • •
18.之,zhī (1)代词 ①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作宾语。可代人,代事,代物 ②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 ③活用为第一人称,相当于“我” (2)助词 ①结构助词,定语标志。相当于“的” ②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相当于“得” ③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④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⑤放在主语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⑥音节助词,起补足音节的作用 (3)动词,往,到……去
• 5.然,rán • (1)代词,这样 • (2)连词,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可 是”“但是”“然而” • (3)助词,用在形容词、动词或副词之后, 表示事物或动作的状态,可译为 “地”“着”“……的样子”等 • (4)副词,表示应对,常单独成句,可译作 “对”“是”等 • (5)形容词,正确,对 • (6)动词,认为……正确
• • • • • • •
9.也,yě 语气助词,经常放在句末,表示各种语气 ①表示判断语气 ②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 ③表示疑问语气 ④表示感叹语气 ⑤用在句中,表示舒缓语气
• • • •
10.以,yǐ (1)介词 ①表示动作行为直接涉及的对象,可译为“把” ②表示动作行为凭借的工具,可译为 “拿”“用”等 • ③表示动作行为凭借的身份,可译为“凭借 (用)……身份” • ④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可译为 “因”“因为” • ⑤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可译为“在”
• 因 • (2)复音虚词“于是” • ①放在句子开头,表示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 系,和现代汉语的“于是”用法相同 • ②放在谓语之前或谓语之后,作状语或补语, 根据情况可译为“在这时”“在这件事 上”“对此”“从此”等
• 14.与,yǔ • (1)介词,介绍出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相 当于“和”“同”“跟”等 • (2)连词,连接词与词,或词组与词组,表 示并列关系,可以为“和” • (3)通“欤”,语气词,可译为“吗”“吧” 等。此时读yú • (4)动词 • ①给与 • ②结交 • ③赞同 • ④参加,参与,此时读yù
高考大纲语文18个文言虚词
高考语文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1.【而】(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2.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4.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5.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7.表示因果关系,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8.表示目的关系,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高考必考的18个文言虚词
!…“”高考语文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1.【而】(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2.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4.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5.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7.表示因果关系,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8.表示目的关系,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18虚词
考试大纲要求掌握的文言虚词一、而1、连词,表承接,就图穷而匕现2、连词,表并列,和、并且温故而知新3、连词,表修饰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4、连词,表转折,却惜其用武而不终也5、连词表递进,而且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6、连词表假设,如果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7、连词表因果,因而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8、代词,你的某所,而母立于兹二、何1、疑问代词。
单独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带有语气词“哉”“也”。
译作“为什么”“什么原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2、代词,问处所或事物,译作“哪里”“什么”大王来何操?3、疑问副词,作状语,表反问。
译作“为什么”“怎么”徐公何能及君也4、副词,表程度,常用在形容词前。
译作“怎么”“多么”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5、“何如”即“如何”常用语疑问句中,表疑问。
译作“怎么样”“什么样”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6、“奈何”常用于疑问句中作谓语或状语。
译作:“怎么办”“为什么”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三、乎1、助词,表反问,“吗”王侯将相宁有种乎2、助词,表疑问,“吗”“呢”儿寒乎?欲食乎3、助词,表揣测“吧”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4、助词,表感叹“啊”“呀”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5、介词,相当于“于”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6、形容词词尾,……的样子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7、用在句中停顿处胡为乎惶惶欲何之?四、乃1、表顺承,于是,就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2、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却,竟然今其智乃反不能及3、表示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才,仅仅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4、表示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才,仅仅侯生视公子色不变,乃谢客就车5、判断词,“是”“就是”当立者乃公子扶苏6、第二人称,“你的”“你”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五.【其】(一)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1.第三人称代词。
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包括复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清单《考试大纲》要求掌握的18个文言虚词组一而、其、为、以、于、之(一)而[线上。
(1)侣鱼虾而.友麋鹿(《赤壁赋》)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2)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_________________ _____ ___________(3)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荆轲刺秦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5)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鸿门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6)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7)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8)其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9)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六国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①(2)③(3)⑥(4)②(5)④(6)⑥(7)⑤(8)⑨(9)⑦(二)其线上。
(1)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虽九死其.犹未悔(《离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3)其.皆出于此乎?(《师说》)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4)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 (5)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6)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7)其.若是,孰能御之?(《齐桓晋文之事》)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 (8)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答案](1)② (2)⑫ (3)⑥ (4)⑤ (5)④ (6)① (7)⑩ (8)① (三)为[练一练]线上。
(1)慎勿为.妇死(《孔雀东南飞》)__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2)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3)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史记·货殖列传序》)_______________(5)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6)草木为.之含悲(《〈黄花岗烈士事略〉序》)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_[答案](1)②(2)①(3)③(4)②(5)①(6)②(四)以[练一练]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以”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横线上。
(1)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殽之战》)______________ 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2)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鸿门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3)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4)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察今》)_____________ 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记》)___________ ___________(6)予分当引决,然而隐忍以.行(《指南录后序》)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7)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廉颇蔺相如列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登泰山记》)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9)欲以.客往赴秦军(《信陵君窃符救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樊哙侧其盾以.撞(《鸿门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11)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六国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12)即除逆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五人墓碑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烛之武退秦师》)_____________[答案](1)④(2)⑨(3)①(4)①(5)①(6)⑪(7)②(8)③(9)⑬(10)⑧(11)⑨(12)⑨(13)⑩(五)于线上。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2)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张衡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州司临门,急于.星火(《陈情表》)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___(4)而耻学于.师(《师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5)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________________(6)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赤壁之战》)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___(7)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8)至激于.义理者不然(《报任安书》)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答案](1)①(2)②(3)③(4)②(5)②(6)①(7)④(8)⑤(六)之线上。
(1)作《师说》以贻之.(《师说》)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3)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___________________ __ __________(4)石之.铿然有声者(《石钟山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5)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_________________ 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6)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毛遂自荐》)______________________(7)宋何罪之.有?(《公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传》)___________________(10)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鸿门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杳不知其所之.也(《阿房宫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①(2)④(3)⑧(4)⑤(5)⑦(6)⑦(7)⑥(8)②(9)①(10)③(11)⑨组二何、乃、乎、且、若、所(七)何线上。
(1)大王来何.操?(《鸿门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是诚何.心哉!(《齐桓晋文之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②(2)⑤(3)①(4)④(5)③(八)乃[练一练线上。
(1)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张衡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4)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蒙冲斗舰乃.以千数(《赤壁之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②(2)③(3)②(4)④(5)⑤(6)⑥(九)乎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