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课件
合集下载
伤寒论讲义PPT课件
![伤寒论讲义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baeccd214791711cd791785.png)
伤寒论
北京中医药大学 陈 明 教授
-
1
第一章 总 论
《伤寒杂病论》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 药完备、理论联系实际的医学经典著作,为 张仲景所著,至今近二千年。它较为系统地 揭示了外感热病及内伤杂病的诊治规律,从 而奠定了中医临床医学的基础。
-
2
一、张仲景其人
张仲景,东汉末年的大医学家,与华佗齐名, 因医学成就巨大被后世尊称为“医圣”。但 史书中张仲景无传,其名字最早见于晋代王 叔和的《脉经•序》:
《襄阳府志》:“张机,少时与同郡何顒客游
洛阳,顒谓人曰:仲景之术,精于伯祖。”
-
14
5、终成名医
《甲乙经序》、《太平御览》卷722“方术部”、 卷739“疾病部”记载:仲景为王粲(字仲宣) 诊病案。
“仲景见侍中王仲宣,时年二十余,谓曰:君 有病,四十当眉落,眉落半年而死。令服五 石汤可免。仲宣嫌其言忤,受汤勿服。居三 日,见仲宣,谓曰:服汤否?曰:已服。仲 景曰:色候固非服汤之诊,君何轻命也?仲 宣犹不言。后二十年果眉落,后一百八十七 日而死,终如其言。”
-
15
5、终成名医
❖ 刘渡舟老师诊治肺结核病人的故事
❖ 北京石桥胡同有一童性病人,男,48岁,患肺结核。 皮肉林立,咳嗽多痰,诊为“阴痨”。《医宗金鉴》 云:“阴痨细数形尽死”。刘老为患者配制琼玉膏, 并服百合固金汤等,病稍见起色,其友曹氏欣然来 告。但刘老却对朋友说:“药力不可持也,方今隆 冬,少阴得气之时,天水相连,肺金未至于绝。来 年入夏,火气用事,灼肺流金,端午节前恐难免 也。”后童性病人果死于五月初四日。曹氏对刘老 说:“中医其神乎!能决死生于百日之外,非设身 亲见则吾不信也。”
据说何顒看人很准,料事如神。
《太平御览·何顒别传》评价何顒为:“先识独 觉,言无虚发。”
北京中医药大学 陈 明 教授
-
1
第一章 总 论
《伤寒杂病论》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 药完备、理论联系实际的医学经典著作,为 张仲景所著,至今近二千年。它较为系统地 揭示了外感热病及内伤杂病的诊治规律,从 而奠定了中医临床医学的基础。
-
2
一、张仲景其人
张仲景,东汉末年的大医学家,与华佗齐名, 因医学成就巨大被后世尊称为“医圣”。但 史书中张仲景无传,其名字最早见于晋代王 叔和的《脉经•序》:
《襄阳府志》:“张机,少时与同郡何顒客游
洛阳,顒谓人曰:仲景之术,精于伯祖。”
-
14
5、终成名医
《甲乙经序》、《太平御览》卷722“方术部”、 卷739“疾病部”记载:仲景为王粲(字仲宣) 诊病案。
“仲景见侍中王仲宣,时年二十余,谓曰:君 有病,四十当眉落,眉落半年而死。令服五 石汤可免。仲宣嫌其言忤,受汤勿服。居三 日,见仲宣,谓曰:服汤否?曰:已服。仲 景曰:色候固非服汤之诊,君何轻命也?仲 宣犹不言。后二十年果眉落,后一百八十七 日而死,终如其言。”
-
15
5、终成名医
❖ 刘渡舟老师诊治肺结核病人的故事
❖ 北京石桥胡同有一童性病人,男,48岁,患肺结核。 皮肉林立,咳嗽多痰,诊为“阴痨”。《医宗金鉴》 云:“阴痨细数形尽死”。刘老为患者配制琼玉膏, 并服百合固金汤等,病稍见起色,其友曹氏欣然来 告。但刘老却对朋友说:“药力不可持也,方今隆 冬,少阴得气之时,天水相连,肺金未至于绝。来 年入夏,火气用事,灼肺流金,端午节前恐难免 也。”后童性病人果死于五月初四日。曹氏对刘老 说:“中医其神乎!能决死生于百日之外,非设身 亲见则吾不信也。”
据说何顒看人很准,料事如神。
《太平御览·何顒别传》评价何顒为:“先识独 觉,言无虚发。”
伤寒论 课件
![伤寒论 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05ee938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300f70a.png)
伤寒论的影响与价值
1 2
中医学的经典
伤寒论是中医学的经典之一,对后世中医学发 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临床指导价值
伤寒论对临床医学有重要的指导价值,被广泛 应用于中医临床实践。
3
对世界医学的影响
伤寒论对世界医学也产生了影响,包括日本汉 方医学,朝鲜东医学等。
02
伤寒论基础知识
六经辨证
六经辨证的定义
六经辨证是根据外感风寒邪气侵入人体的 不同部位,将疾病划分为太阳、阳明、少 阳、太阴、厥阴、少阴六经,并以此为依 据,归纳总结疾病演变过程中出现的各种 临床表现和病理机制。
03
伤寒论常见症状
发热
定义
发热是伤寒患者最常见的症状 之一,通常表现为突然的高热
,体温升高至39℃以上,并 伴有畏寒、寒战等表现。
原因
发热是由于伤寒细菌引起的炎症 反应所导致的。
特点
伤寒患者的发热通常呈稽留热,即 持续高热,且在发热初期常伴有相 对缓脉。
恶寒
定义
恶寒是指患者感到寒冷,即使 在室内或穿着保暖衣物也无法
缓解的症状。
原因
恶寒是由于伤寒细菌引起的炎 症反应导致体温调定点上调, 身体为降低体温而产生的反应
。
特点
恶寒通常与发热同时出现,且 可持续数天。
呕吐
01
02
03
定义
呕吐是指患者胃内容物不 由自主地经口喷出,常伴 有恶心、反酸等不适感。
原因
呕吐是由于胃肠道炎症反 应引起的。
特点
伤寒患者的呕吐通常在发 热初期出现,常为喷射状 呕吐,呕吐物多为胃内容 物。
以伤寒论为主,适当应用现代医学的技术和方法
在伤寒论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的科学技术和方法,提高诊断和治疗的准确性和效率。
伤寒论方临床应用知要ppt课件
![伤寒论方临床应用知要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dca7f96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436587e.png)
15
2.2 配伍原则和特点
(1)扶正方的配伍特点
炙甘草汤主治以心阴心血受损为主的心动悸、脉 结代,方中温补心脏阳气的人参、桂枝、炙甘草、 生姜、清酒与滋养心脏阴血的生地黄、阿胶、麦 门冬、麻仁、大枣相配对。因心主血脉功能是在 心之阳气和心之阴血共同作用下实现的,一方受 损难免影响另一方,故治疗需配对兼顾。在纠正 脏腑的阴阳气血虚损时,配对兼顾用药,不仅可 起到互补作用,还可避免因治疗造成新的不平衡 的弊端。
28
3.3 桂枝配茯苓
(1)配伍意义
桂枝辛甘温,宣通阳气;茯苓甘淡平,利水 渗湿。桂苓合用通阳利水。人体水液之流通 全靠阳气之推动。《内经·水热穴论》:“肾 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 也。”《罗氏会约医镜》认为是“阴中无火, 是无阳也,故气不化,水道不通,溢而为 肿”。桂苓相配就达到了通阳利水之目的。 当然,桂枝通阳不限于肾阳,对肺、脾、膀 胱阳气均可宣通,其作用是全身性的。
《伤寒论》方临床应用知要
博勤 采求 众古 方训
1
内容提要
1 准确把握汤方的适应病证与适应症 2 透彻理解汤方的组方原则与配伍特点 3 灵活应用药对
2
1 准确把握汤方的适应病证与适应症
病、证、症的概念 病:属中医范畴的,是指由几个特定的症
状组成,反映其特定涵义,具体表现大多 有几种证候。病,属西医范畴的,即指现 代医学病名,包括综合征。 证:是由若干个症状组成的证候群,故亦 可称为证候。这些症状中有主症,有次症, 有属于定性的,有属于定位的。 症:即症状,是临床表现的基本单位。
14
2.2 配伍原则和特点
(1)扶正方的配伍特点 和阴阳,药配对:阴阳和,则病愈,其中亦
包括气血。要纠正阳气或阴血任何一方的偏 盛偏衰,在病情不十分危急时,仲景往往配 对用药。如桂枝汤有调和营卫气血的功能, 方中桂枝为阳药主动,芍药为阴药主静,两 药相配可治疗营气内弱导致的营卫不和,或 因卫气不振导致的营卫不和。
2.2 配伍原则和特点
(1)扶正方的配伍特点
炙甘草汤主治以心阴心血受损为主的心动悸、脉 结代,方中温补心脏阳气的人参、桂枝、炙甘草、 生姜、清酒与滋养心脏阴血的生地黄、阿胶、麦 门冬、麻仁、大枣相配对。因心主血脉功能是在 心之阳气和心之阴血共同作用下实现的,一方受 损难免影响另一方,故治疗需配对兼顾。在纠正 脏腑的阴阳气血虚损时,配对兼顾用药,不仅可 起到互补作用,还可避免因治疗造成新的不平衡 的弊端。
28
3.3 桂枝配茯苓
(1)配伍意义
桂枝辛甘温,宣通阳气;茯苓甘淡平,利水 渗湿。桂苓合用通阳利水。人体水液之流通 全靠阳气之推动。《内经·水热穴论》:“肾 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 也。”《罗氏会约医镜》认为是“阴中无火, 是无阳也,故气不化,水道不通,溢而为 肿”。桂苓相配就达到了通阳利水之目的。 当然,桂枝通阳不限于肾阳,对肺、脾、膀 胱阳气均可宣通,其作用是全身性的。
《伤寒论》方临床应用知要
博勤 采求 众古 方训
1
内容提要
1 准确把握汤方的适应病证与适应症 2 透彻理解汤方的组方原则与配伍特点 3 灵活应用药对
2
1 准确把握汤方的适应病证与适应症
病、证、症的概念 病:属中医范畴的,是指由几个特定的症
状组成,反映其特定涵义,具体表现大多 有几种证候。病,属西医范畴的,即指现 代医学病名,包括综合征。 证:是由若干个症状组成的证候群,故亦 可称为证候。这些症状中有主症,有次症, 有属于定性的,有属于定位的。 症:即症状,是临床表现的基本单位。
14
2.2 配伍原则和特点
(1)扶正方的配伍特点 和阴阳,药配对:阴阳和,则病愈,其中亦
包括气血。要纠正阳气或阴血任何一方的偏 盛偏衰,在病情不十分危急时,仲景往往配 对用药。如桂枝汤有调和营卫气血的功能, 方中桂枝为阳药主动,芍药为阴药主静,两 药相配可治疗营气内弱导致的营卫不和,或 因卫气不振导致的营卫不和。
《伤寒论》讲稿 PPT课件
![《伤寒论》讲稿 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e993fca08a1284ac8504359.png)
医学课件
6
孙思邈是唐代太医,被后世尊为药王,他 研究《伤寒论》是方与法并重,以法定方,以 方分证,对《伤寒学论》的研究产生了重要影 响。 宋代名医韩祗和,师法仲景心法,而不拘 泥于《伤寒论》中条文和方药。他治疗疾病, 多为自拟之方,并分时候辰而用药。著有《伤 寒微旨论》。 宋代名医朱肱强调“治伤寒先须识经络,不 识经络,不知邪气之所在。”著有《南阳活人 书》。
医学课件
45
四、误汗的救治 误汗或损伤阳气,或耗损津液,或者阴阳两伤, 故误汗救治也以回阳,救阴或阴阳两补为主。
若阴阳损伤不甚,通过机体的自稳调节,可以恢复
平衡。 “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阴 阳自和者,必自愈”(58)。
医学课件
46
若汗后荣虚,筋脉失养而致身疼痛, 治当补气滋阴活血通经,用桂枝加芍药生姜 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方(62)。
医学课件 8
成无己,宋末名医,活动于金代, 他是注解《伤寒论》的第一家,他根据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序》中所说“撰用 《素问》、《九卷》、《八十一难经》” 为线索,以《内经》、《难经》作为依 据注释解析《伤寒论》诸证,开启了 《伤寒论》研究的新途径。
医学课件 9
明代以后伤寒学形成了三大流派: 以方有执、喻昌为代表的诸医家为重订错简一 派。他们认为仲景《伤寒论》年代久远,历代 多有讹传谬改,他们对于王叔和编集的《伤寒 论》认为颠倒错乱严重,大倡重整考订之风, 希望能恢复仲景所著的本来面目,虽然这一派 的重新考订的结束未必被后世医家所接受,但 他们对于风寒中伤,营卫虚实诸种病变,以及 仲景的立法定方思想,各有新的阐发和相应的 成就。
以柯琴、钱潢、包兴言为代表的诸 医家是辨证论治一派。这一派主张,仲 景《伤寒论》,即是中医学辨证论治的 体系完整的经典著作,后世学者就不必 陷入孰为仲景原论,孰为王叔和所增的 争论中,只要有利于辨证论治的运用, 便值得加以研究和发扬。这一派又有以 方类证学派、以法类证学派和分经审证 三个派别。辨证论治一派是伤寒学派的 主流。
伤寒论序ppt课件
![伤寒论序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1f85218fbe23482fb5da4c36.png)
阳失位,寒 暑错时,是 故生疫。而 愚民悬符厌 之,亦可 笑。”
可见当时疫气大流行。
完整版课件
19
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
勤求古训:素问、九卷、八十 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
博采众方
平脉辨证
为《伤寒杂病论完整》版课,件 合十六卷
20
思过半:语本《周易系辞下》“知者观 其彖辞,则思过半矣。”
完整版课件
妄治之萬變。果可憚煩而或廢之乎。是
知委廢太半而不覺其非者。由乎不能得
完整版课件
32
其所以立法之意故也。(元·王履《医 经溯洄集·张仲景伤寒立法考》)
完整版课件
33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
21
重点内容
字:撰选、平辨。
词:稔、横夭、撰、平、思过半。
句: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
感往昔之 沦丧,伤横夭之莫救。
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
完整版课件
22
演:《说文》“长流也。”
长流
本义
长远
推衍;扩大
完整版课件
引申义
23
诊脉法的发展 遍身诊脉法
三部九候诊脉法
寸口诊脉法
张仲景重视三部九候诊脉
完整版课件
完整版课件
29
课外阅读
夫傷於寒有即病者焉。有不即病者 焉。即病者發於所感之時。不即病者過 時而發於春夏也。即病謂之傷寒。不即 病謂之溫與暑。夫傷寒溫暑其類雖殊。 其所受之原則不殊也。由其原之不殊。 故一以傷寒而爲稱。由其類之殊。故施 治不得以相混。以所稱而混其治。宜乎 貽禍後人。以歸咎於仲景之法。而委廢 其太半也。吁。使完仲整版景课件 之法果貽禍於後30
27
《伤寒论》解读解析PPT课件
![《伤寒论》解读解析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68c495395f0e7cd185253601.png)
太阳(亦称老阳) ▅▅▅▅ ▅▅▅▅
太阴(亦称老阴) ▅▅ ▅▅ ▅▅ ▅▅
少阳
▅▅▅▅ ▅▅ ▅▅
少阴
▅▅ ▅▅ ▅▅▅▅▅
13
三 六经辨证论治
其中太阳为阳中之阳,少阳为阴中之阳;太阴为阴 中之阴,少阴为阳中之阴。二阴二阳之四象代表四方, 四时、二至二分(冬至,夏至,春分,秋分)等。《内
经》在此基础上首创“三阴三阳”之论,《素问·六元 纪大论》说:“阴阳之气各有多少,故曰三阴三阳也。”
16
标 膀胱
心
属
手经
肾
足经
少阴
17
3
中医学的文化现象
西医现在也暴露了许多问题: 化学药物的毒副作用 菌株的变异,新病种的不断出现,如甲 流、顽固耐药菌株、非典。 非生物性致病因素比重增大,如冠心病、 高血压、糖尿病、中风、癌症、;
4
中医学的文化现象
世界之大难治性疾病:慢性病、老年病、 残疾(世卫组织) 中医药在这些方面正有优势和特色。 形神合一、心身合一、天人相应等。 辨证论治调动自身机体的积极性——扶 正祛邪。
14
三 六经辨证论治
三阴三阳理论的提出对于中医理论体 系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内 经》就有三阴三阳及其开、阖、枢理论, 三阴三阳标本中气理论及热病的三阴三 阳传变理论,尤其是三阴三阳与经络脏 腑相配,展示了一副错综复杂的人体形 质与机能统一的生动画卷。三阴三阳热 病传变之说亦为《伤寒论》三阴三阳六 经辩证奠定了理论基础。
15
一阴一阳为之道、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六经,既是一个生理框架,又是一个病理框架。 六经是说明经络循行部位 脏腑各自不同生理功能活动及其相互关系; 六经辩证是以六经未重要的理论依据。
《伤寒论》讲义--PPT课件
![《伤寒论》讲义--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5241664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7931167.png)
医学课件
3
第一节 伤寒学的基本定义与构成要素 伤寒学
《伤寒论》是中医临床基础学科组成部分,中医主 干桥梁课 研究对象 中医经典著作《伤寒论》及历代医家研究与 发展《伤寒论》的学术成就; 研究内容 六经辨证论治理论体系的内涵、外延与理法 方药综合运用的基本规律; 最终目的 提高临床辨证论治水平与临床疗效。
自唐代以来,一直是临床医生必读课程
对日本、朝鲜、南韩医学也有深刻影响。
医学课件
6
二、《伤寒论》作者与成书
作者:张仲景,名机,公元150-219年,荆 州南阳郡人,东汉末年 伟大的医学家。被 后人称为“医圣”。
成书约200-209年间。 社会背景 学术背景
医学课件
7
三、《伤寒论》的沿革
《伤寒杂病论》 东汉张仲景著(成书200-209)
医学课件
4
构成要素
有独特的研究内容 有较长发展史,有不同流派形成 有研究人员和研究文献 在某一大的研究领域中具有重要的学术地位
医学课件
5
第二节 伤寒学的地位、形成与发展
一、《伤寒论》的地位
是中医经典著作
是我国第一部阐述外感病并兼述杂病的辨 证论治医著
是我国第一部将理法方药一线贯联的理论 联系实际的临床医学著作,奠定了中医辨 证论治基础。
20
六经辨证
是以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 厥阴来划分外感病证治,是一个包括邪正、 阴阳、气血、脏腑、经络、气化、发展阶 段等理论以及治法、方药、调护在内的综 合性临床辨证论治体系。
医学课件
21
六经辨证体系:
三阳病:以腑病为主,正盛邪实
太阳病-为初起阶段,病位在表(膀胱),病
机为感受外邪,营卫失调。治以汗法。
伤寒论课件:第一节 太阳病辨证纲要
![伤寒论课件:第一节 太阳病辨证纲要](https://img.taocdn.com/s3/m/e78cc938a0116c175e0e480e.png)
二、太阳病分类
➢ 太阳温病 ➢ 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
已,身灼热者,名曰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 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 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 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瘛疭。 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原文6)
太阳温病的脉证提纲及误治后变证
太阳病有自愈之机及预防传经之法
➢ 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 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 使经不传则愈。 (原文8)
太阳病有自愈之机及预防传经之法(原
文8)
“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 ➢ 与第7条“发于阳者,七日愈”说法一
脉相承 ➢ 太阳病为阳病,当在阳数之期愈。在愈
前的第6 日,当太阳之期已过,邪气已 衰,故为病愈。
太阳病自愈之机
➢ 文中仅举出头痛一证,临床当与发热恶 寒项强脉浮等证合参
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
(原文3)
太阳伤寒证主要脉证 (原文3)
病因:寒邪袭表
太
发热 体质较强者,恶寒与发热并见
阳
体质较弱者,先恶寒后发热
伤
寒 证 必恶寒---不论发热与否,必先见恶寒-----
证
卫阳被遏
体痛---寒邪外束,经脉受阻,运行不畅
呕逆---毛窍壅滞,卫气不通,胃气上逆
脉:阴阳俱紧 寒邪束表,肌腠收缩,寸尺两部
第一节 太阳病辨证纲要
一.太阳病提纲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原文1)
第一节 太阳病辨证纲要
一.太阳病提纲 (原文1)
病因:风寒袭表 太阳病 脉:浮-正气抗邪于外,气血充盈于表
(定位) 证 头项强痛-经气郁遏不舒(定位)
伤寒论阳明病篇ppt课件
![伤寒论阳明病篇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e38fcb7fc4ffe473368abfe.png)
❖ 分析:
179条指出太阳少阳误治可转属阳明 181 185言太阳转属阳明因发汗太过或误吐下 亦有发汗不彻等来路
2020/8/10
.
10
脉证 汗出濈濈然者 大便难 不更衣
2020/8/10
.
11
三、阳明病脉证 原文182:问曰:阳明病外证如何?答曰:身热,
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 提要:阳明胃热亢盛在外的证候 ❖ 分析:
. 中阳受伤—手足厥冷24
❖ 施治:予白虎汤 ❖ 应用:
阳明胃热炽盛 仲景本身运用 厥阴病热厥证
热痹证
2020/8/10
.
25
原文168: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 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 燥而渴,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原文169: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 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2020/8/10
.
19
❖ 提要:述阳明本经感受风寒,逐步化热所见 证候及误治变证
❖ 分析:
咽燥口苦发热汗 风寒直犯阳明 胃肠实热虽去但无 出不恶寒反恶热 阳明里热之征 形热邪郁于胸膈
腹、满脉浮而紧喘、谵语误温针及下之太早
心中懊憹 舌上胎者
清宣郁热 栀豉汤
2020/8/10
.
20
❖ 鉴别:
同
异
太阳栀豉汤证 来路不同 发热、恶寒、头身疼痛
2020/8/10
.
28
❖ 提要:继221、222条津气两伤进一步发展,水 热互结下焦证治
❖ 分析:脉浮—言里热盛反映在外而非表脉
发热 渴欲饮水
阳明胃热炽盛之征 水热互结,气不化津
小便不利—水停下焦,水气不利
❖ 治法:育阴清热利水—猪苓汤
179条指出太阳少阳误治可转属阳明 181 185言太阳转属阳明因发汗太过或误吐下 亦有发汗不彻等来路
2020/8/10
.
10
脉证 汗出濈濈然者 大便难 不更衣
2020/8/10
.
11
三、阳明病脉证 原文182:问曰:阳明病外证如何?答曰:身热,
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 提要:阳明胃热亢盛在外的证候 ❖ 分析:
. 中阳受伤—手足厥冷24
❖ 施治:予白虎汤 ❖ 应用:
阳明胃热炽盛 仲景本身运用 厥阴病热厥证
热痹证
2020/8/10
.
25
原文168: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 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 燥而渴,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原文169: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 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2020/8/10
.
19
❖ 提要:述阳明本经感受风寒,逐步化热所见 证候及误治变证
❖ 分析:
咽燥口苦发热汗 风寒直犯阳明 胃肠实热虽去但无 出不恶寒反恶热 阳明里热之征 形热邪郁于胸膈
腹、满脉浮而紧喘、谵语误温针及下之太早
心中懊憹 舌上胎者
清宣郁热 栀豉汤
2020/8/10
.
20
❖ 鉴别:
同
异
太阳栀豉汤证 来路不同 发热、恶寒、头身疼痛
2020/8/10
.
28
❖ 提要:继221、222条津气两伤进一步发展,水 热互结下焦证治
❖ 分析:脉浮—言里热盛反映在外而非表脉
发热 渴欲饮水
阳明胃热炽盛之征 水热互结,气不化津
小便不利—水停下焦,水气不利
❖ 治法:育阴清热利水—猪苓汤
伤寒论》》ppt课件
![伤寒论》》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a420441ddccda38376baf87.png)
• 阳明病涉及到手足阳明经府。那就是说手阳明大 肠,足阳明胃,还有大肠经,胃经。 • 由于足经循行长,影响范围广,被外来的风寒邪 气所伤后,它的症状明显、表现突出,所以从 《伤寒论》的症状来看,主要是足经的症状。 • 病性属于阳证,它的病势,属于阳证的极期。阳 明的阳气 虽然不是最盛的,但是邪入阳明就化热 了,所以阳邪就成了热邪,盛阳赶热邪,正邪斗 争激烈,所以表现了大热大实的证候,从病理的 角度来说,阳明病是阳证的极期阶段。
• 厥阴病,涉及肝和心包。 • 如果疾病是由少阴传来的,少阴心肾真阳虚衰,又导致了 厥阴相火,也就是肝和心包的相火衰竭,那就是阴证的末 期,最后阳亡而死,所以厥阴病就有死证。 • 但是如果这个病不是由心肾真阳衰微而传入厥阴的,而是 外来的阴寒邪气扼制了厥阴的相火,就会发生另一种变 化——当阴寒邪气特别盛,盛到极点,而相火被郁到极点 的时候,相火爆发,阳气来复,厥阴病就可以有阳气恢复 的机转,阳气恢复之后,阳复阴退,病就可以自愈;如果 阳气恢复太过,又可以转成阳证,所以厥阴病篇又存在着 阴尽阳生的这种变化。
• 三阴三阳在《伤寒论》中的含义。 • 在《伤寒论》中,我们说阳明就是阳明病, 说太阳就是太阳病,这是个病理的概念。 • 涉及到病变部位,涉及到病变性质,也涉 及到病变发展的趋势。
• 从太阳病来说,它的病变的部位, 发生在足太阳 膀胱经,足太阳膀胱府,还发生在体表,是体表 的阳气被寒邪所伤。 • 张仲景认为体表的阳气根源于下焦膀胱、下焦肾, 把体表被风寒邪气所伤的这种证候归属于太阳病, 它的病性是阳证;病势是阳证的初起。 • 决定一个病证的阴阳属性,既考虑它正气的因素, 也要考虑到邪气的因素。正气是阳气,邪气是阴 寒邪气,从病证的角度来说,它是阳证的初起。
• 少阳和厥阴相表里,少阳之邪不解,可以 内传厥阴。 • 厥阴阳气恢复以后,邪气可以外出少阳。 • 太阴也可以外出阳明。
《伤寒论讲义》 PPT课件
![《伤寒论讲义》 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777c966af1ffc4ffe47ac58.png)
手。 有资料说:官至长沙太守。 公堂诊病。 弃官回乡。 弟子:卫汛、杜度。皆以医名。
医学课件
11
三.成书的时代背景与基础
地理因素: 学术因素: 实践因素:
医学课件
12
地理因素:东汉时期,南阳是 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
号称南都,六大城市之一 宛周齐鲁,商偏天下,富冠海内 帝乡:名人多,教育发达。 张仲景为南阳旺族。
医学课件
13
学术因素:东汉时的理论与临 床均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汉书艺文志》 《汉书平帝记》:楼护 《甲已经》 《汤液经》《辅行诀》 淳于意 郭玉 华佗
医学课件
14
实践因素:疫疬的流行激励了仲 景著书济世的愿望,也提供了实 践机会。
东汉时期:政治腐败,战争频繁。 自然灾害频发,大疫流行。 政治文化中心的黄河流域,在短短的
医学课件
38
另外,“六经辨证”实际上是后世医家对《伤 寒论》三阴三阳辨证的简称。
三阴三阳的本义和其在《内经》中的应用
依据阴阳气量的多少,将阴阳各分为三
太阳 三阳
太阴 三阴
阳明 二阳
少阴 二阴
少阳 一阳
厥阴 一阴
在《黄帝内经》用三阴三阳命名脏腑经络。
医学课件
39
三阴三阳在《伤寒论》中的含义
在《伤寒论》中三阴三阳是病证的概念
药:91味药,应用得当,炮制严格
药剂技术:丸、散、膏、汤、滴鼻剂、吹耳剂、 灌肠剂、肛门栓剂、阴道栓剂、含剂、茶剂
护理知识:为护理学发展的基础
医学课件
35
(四)病证分类
主证:六经病中的主要证候类型,典型,普遍规律. 兼证:主证的基础上兼有其他的病理改变 变证:又称坏病,失治误治后病情变化,不在六经病范
医学课件
11
三.成书的时代背景与基础
地理因素: 学术因素: 实践因素:
医学课件
12
地理因素:东汉时期,南阳是 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
号称南都,六大城市之一 宛周齐鲁,商偏天下,富冠海内 帝乡:名人多,教育发达。 张仲景为南阳旺族。
医学课件
13
学术因素:东汉时的理论与临 床均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汉书艺文志》 《汉书平帝记》:楼护 《甲已经》 《汤液经》《辅行诀》 淳于意 郭玉 华佗
医学课件
14
实践因素:疫疬的流行激励了仲 景著书济世的愿望,也提供了实 践机会。
东汉时期:政治腐败,战争频繁。 自然灾害频发,大疫流行。 政治文化中心的黄河流域,在短短的
医学课件
38
另外,“六经辨证”实际上是后世医家对《伤 寒论》三阴三阳辨证的简称。
三阴三阳的本义和其在《内经》中的应用
依据阴阳气量的多少,将阴阳各分为三
太阳 三阳
太阴 三阴
阳明 二阳
少阴 二阴
少阳 一阳
厥阴 一阴
在《黄帝内经》用三阴三阳命名脏腑经络。
医学课件
39
三阴三阳在《伤寒论》中的含义
在《伤寒论》中三阴三阳是病证的概念
药:91味药,应用得当,炮制严格
药剂技术:丸、散、膏、汤、滴鼻剂、吹耳剂、 灌肠剂、肛门栓剂、阴道栓剂、含剂、茶剂
护理知识:为护理学发展的基础
医学课件
35
(四)病证分类
主证:六经病中的主要证候类型,典型,普遍规律. 兼证:主证的基础上兼有其他的病理改变 变证:又称坏病,失治误治后病情变化,不在六经病范
《伤寒论》总论 ppt课件
![《伤寒论》总论 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0062cf949649b6648d747a9.png)
《伤寒论》总论
四、《伤寒论》的辨证体系—六经辨证
1.六经的概念
①何谓六经:即太阳、阳明、少阳、太阴、 少阴、厥阴。 ②六经的本义:阴阳本是古代哲学的一对 概念,阴阳定性、三阳三阴定量。 《内经》:“阴阳之气各有多少,故曰三 阳三阴” ③六经的来源:《内经》其用法主要有三
ppt课件 14
《伤寒论》总论
正史《后汉书》《三国志》无传。
现代所本者为后世医家记述:
ppt课件 5
《伤寒论》总论
晋•皇甫谧《甲乙经•序》载张仲景为王 仲宣望色诊病的故事; 唐•甘伯宗《名医录》最早记载其籍贯、 姓名、师授、官职等。
云:“仲景,南阳人,名机,仲景乃其字 也。举孝廉,官至长沙太守。始受术于同 郡张伯祖。”
明•李濂撰写“张机补传” ; 清•陆九芝撰写“补后汉书张机传”; 现代黄竹斋撰写《医圣张仲景传》。
ppt课件 3
《伤寒论》总论
《伤寒论》的评价 《伤寒论》是一部阐述多种外感病 及杂病辨证论治的专书,是我国第 一部理法方药比较全面,理论联系 实际的中医经典著作。 外感病及杂病 中医四大经典著作。
ppt课件 4
《伤寒论》总论
一、《伤寒论》成书与沿革 1.《伤寒论》的作者:
张机,字仲景;东汉末年(公元 150~219年),南阳郡涅阳人,后世 尊称为医圣。
ppt课件 11
《伤寒论》总论
二、《伤寒论》的学术渊源与成就 学术渊源:《伤寒杂病论· 自序》 学术成就: A方法学:创立六经辨证体系,确立辨证论 治原则; B治法学:完善并且具体应用治疗八法; C方剂学:集汉以前方药之大成,方书之祖, 群方之冠; 此外:用药剂型多样,重视药后调护。
ppt课件 12
ppt课件 16
《伤寒论》总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阴病:以脏病为主,正衰邪盛
太阴病 - 为后期(正虚),病位在里(脾), 病机是脾阳不足,寒湿内阻。治以温中散寒, 健脾燥湿。 少阴病-为危重期(衰竭),病位在里(心 肾),病机是心肾虚衰。治以或回阳救逆,或 育阴清热 厥阴病 - 末期(终末),病位在里(肝),病 机是寒热错杂,虚实相因。治以寒温并用,攻 补兼施
释疑:
1.为何未提发热? • 省文。发热是正气抗邪的反应,与脉浮机 理一致。 • 或未发热。 • 恶寒与发热相比,恶寒更为重要,后人云 “有一分恶寒,必有一分表证” • 恶寒起病即见,发热出现较迟。
2. 二证一脉,最能揭示太阳病本质:风寒袭 表,经气不利,正邪交争,营卫失调,最 具诊断意义,故列为太阳病提纲证。
主要研究内容
证候及汤方证病变机理和本质 方药功效及作用机理 诊法的规范化和定量化 治则治法的意义和作用 原文考证、注释及文理阐发 辨证思想和方法
第三节 伤寒学的确立 今后研究方向
学科必备条件:
研究领域、研究内容(对象) 学术发展史、不同学术流派(历史) 稳定研究队伍、研究成果(队伍) 重要学术地位(地位)
五、太阳病转归
• 病愈-治疗得当,正复邪退 • 传经-正退邪盛,病情发展 伤阳寒化传三阴 伤阴热化传阳明、少阳 • 变证-治不如法,失治误治
第一节 太阳病辨证纲要
一.太阳病提纲 (原文1/P21)
病因:风寒袭表 太阳病 脉:浮-正气抗邪于外,气血充盈于表 (定位) 证 头项强痛-经气郁遏不舒(定位) 恶寒-风寒外束,表气被遏(定性)
太阳之气与下列脏腑相关:
• 肾-肾阳温煦(肾与膀胱相表里) • 胃-胃中津气滋养 • 肺-肺气宣发与敷布。
足太阳膀胱经循行部位:起于目内目此,上 头行项,夹脊,行人身之背。
二、太阳病理
• • • • • 太阳病是表气受邪而致营卫失调的病变。 病因:外感风寒 病机:外邪袭表,正邪交争,营卫失调 病位:表 病性:表寒证
《伤寒论》学术渊源
从《内经》到《伤寒论》,第一次实现 中医学史由“理”到“治”的质的飞跃, 奠定了中医临床学基础。 《伤寒论》与《金匮要略》同出自《伤 寒杂病论》, 一偏外感,一偏内伤 。 《温病学》在《伤寒论》基础上对外感 病的理论、辨治方法不断补充与完善, 并自成体系。
《伤寒论》学术渊源
源与流,理到治 源与流
附:专家意见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三审意见: “本教材最大的改动是将历届的《伤寒论讲义》 或《伤寒论选读》改成了《伤寒学》,改动很 有必要,也很有胆量,既然研究《红楼梦》可 称为“红学”,研究敦煌可称为“敦煌学”, 为什么研究《伤寒论》不可称为“伤寒学”呢? 况且这一教材名已经教委批准。一门学科的成 立,一般说来有三个必备条件,即独特的研究 对象,独特的研究方法,独特的理论体系。对 照《伤寒论》的研究,称为“学”是没有问题 的,因此,据此认识,认为熊曼琪教授对“伤 寒学”下的定义也是恰当的。” 王永炎院士:“本教材对“伤寒学”下的定义 是妥当的”。
3. 必须是这组脉证同时出现。任何一个症状 单独出现不一定是表证。
二、太阳病分类
《内经》
《伤寒论》
姐妹篇
《温病学》
《金匮要略》
伤寒论与临床各科关系:
从学术言 是源与流的关系 从内容言 是兼容与分支的关系。
《伤寒论》成书:
作者:张仲景,名机,公元150-219年在 世,荆州南阳郡人 ,东汉末年伟大医学家。 被后人称为“医圣”。
成书约200-219年。
成书条件:
荆州的社会背景-局部繁荣发展 当时医药发展水平-医学理论、临床、方 药相当成熟 当时疫疾流行 立志医学-具有创新精神、求实态度
第五节 伤寒病因发病与传变
病因:
四时之气 冬日感寒邪,感而即病为伤寒。 不即发,至春感温气而发为温病,至夏感暑气 为热病 非时之气 由反常气候变化所致 。由于传染性大,又称 “疫病”。
发病: 与体质强弱、自然环境、社会因素等相关 传变途径: 主病“从肌表皮毛而入”之说。
传变:
循经传-病情按六经排列次序传变
《伤寒学》讲义
伤寒论教研室 李赛美
第一章 绪论
勤奋不辍,传承发扬
第一节 伤寒学定义
对象 中医经典著作《伤寒论》及历代医家研究与发 展《伤寒论》的学术成就; 内容 六经辨证论治理论体系的内涵、外延与理法方 药综合运用的基本规律; 目的 提高临床辨证论治水平与疗效。 中医临床基础学科组成部分,中医主干桥梁课
六经辨证
是以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 厥阴来划分外感病证治,是一个包括邪 正、阴阳、气血、脏腑、经络、气化、 发展阶段等理论以及治法、方药、调护 在内的综合性临床辨证论治体系。
六经辨证体系:
三阳病:以腑病为主,正盛邪实
太阳病-为初起阶段,病位在表(膀胱),病 机为感受外邪,营卫失调。治以汗法。 阳明病-极期阶段,病位在里(胃肠),病机 是阳明化燥,胃肠实热。治以清下。 少阳病-亚急性期,病位在半表半里(胆、三 焦),病机是胆气内郁,三焦失枢。治以和法。
治法:
八法俱备:汗-麻黄汤 吐-瓜蒂散 下-承气汤 和-小柴胡汤 温-四逆汤 清-白虎汤 补-小建中汤 消-抵当汤 药物疗法,针刺疗法,艾灸疗法 内服外用,汤、散、丸、栓、含剂 始终贯穿了扶阳气,存津液精神。
第八节 学习要求与方法
弄清原文的涵义,在文字上下功夫 掌握六经辨证基本规律及具体理法方药 熟读背诵重点条文 四大经典互参,在运用上下功夫
明清时期:形成《伤寒论》研究 第二次高潮
在晋唐、两宋研究基础上,更注重从《伤 寒论》条文中探讨仲景辨证论治指导思想、 治疗原则及具体辨证论治方法,使之系统 完善。
六经本质探讨:
脏腑经络说(李时珍) 六经气化说(张志聪) 经界说(柯韵伯) 形层说(程郊倩、俞根初) 治法分经说(钱潢、尤怡)
《伤寒论》原文编次
近代:受西方医学与日本伤寒 学派影响
研究重点仍是对《伤寒论》六经本质的探 讨与辨证论治阐发。
祝味菊认为六经本质是正邪相争 黄竹斋运用中西医理论解释六经本源 陆渊雷合西医理论对六经病证进行阐释 恽铁樵认为六经为六种病变的界说 曹颖甫致力于临床 运用
现代研究
50年代:白虎汤治流行性乙脑,茵陈蒿汤治疗 肝炎 60-70年代:通里攻下法治疗急腹症 80-90年代召开全国、国际性仲景学说研讨会 1991年成立全国仲景学说专业委员会 利用现代科研手段探讨证候本质、经方作用机 理,辨证论治的规范化、定量化等均有显著进 展。 日本《伤寒论》研究取得不可忽略成果。新加 坡、法国对《伤寒论》也有一定研究。
参考书:
成无已《注解伤寒论》 柯韵伯《伤寒来苏集》 尤怡《伤寒贯珠集》 《伤寒论表解》 《经方临床运用与研究》
提问:
伤寒学定义?构成要素? 《伤寒论》成书、沿革、成就? 伤寒涵义?传变规律?六经辨证体系?
《伤寒学》讲义
伤寒论教研室 李赛美
第二章 太阳病辨证论治
概论 一、太阳生理:
• 抗御外邪入侵(人身屏障) • 调节汗液排泄 • 管理水液代谢(膀胱州都之官) 太阳之气又言表气(部位)卫气(功能)
伤寒学发展:
晋唐时期:对《伤寒论》进行搜集、整理、 编次,使散乱的仲景原书得以流传,并 开创了方证相类的整理研究方法。
王叔和,是伤寒学派形成与发展的第一个关键 人物 孙思邈,对《伤寒论》整理研究采用方证相类 方法
宋金时期:研究《伤寒论》专著不断问 世,形成《伤寒论》研究第一次高潮
林亿对《伤寒论》的校刊 许叔微着意发挥以表里寒热虚实作为辨证纲领 韩祗和《伤寒微旨论》阐述了伏气温病的机理 庞安时《伤寒总病论》,注重寒毒为病 成无已《注解伤寒论》和《伤寒明理论》,是 逐条全面注解《伤寒论》第一医家,
伤寒学的确立
研究领域 六经辨证论治理论体系的内涵、外延与理法方 药综合运用的基本规律; 历史渊源 近1800年连续不断的学术研究与发展史,并形 成了不同的学术流派; 研究人员 国内外一大批研究学者,著作3000种,医家600 余家,自1950年至今,发表论文17000余篇。 学术地位 奠定了中医学辨证论治基础,对中医临床各科, 以及中医学基础、诊断学、方剂学、中药学均 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伤寒论》更为《伤寒学》的意义
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 有利于科学界定伤寒学科的内涵与外延。 拓展了伤寒论学术研究领域 有利于继承与宏扬中医临床经典学术
今后研究着眼点、趋势
今后研究着眼点 仲景辨证论治思想、方法与理论的发掘 六经病证本质揭示 汤方证辨证规律寻找 治则治法及方药应用、疗效评价指征确 立 经方作用机理及配伍规律的探讨
重订修改(方有执、俞嘉言) 维护旧论(张志聪、陈修园) 以方类证(柯韵伯、徐大椿) 按法类证(钱潢、尤怡)
温病学派有较大进展
叶天士“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论点 与《伤寒论》表里先后治则 吴鞠通银翘散、桑菊饮与桂枝二越婢一汤 《温病条辨》承气汤系列与《伤寒论》承气汤 复脉汤系列与《伤寒论》炙甘草汤 《临证指南医案》《吴鞠通医案》中大量和巧 妙应用《伤寒论》方与法。
《伤寒论》沿革:
《伤寒卒病论》 东汉张仲景著(成书200-209)
《伤寒论》
西晋王叔和收集整理
《伤寒论》 《金匮要略》
北宋林亿等校正刊行 (1057年)
《伤寒论》版本:
宋本 宋代林亿校正(原刻本不复见) 赵本 明代赵开美复刻本 成注本 金代成无已《注解伤寒论》
《伤寒论》流传:
南北朝陶弘景《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 隋太医令巢元方《诸病源候论》 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千金翼方》 唐代王涛《外台秘要》 日本的康平本与康治本《伤寒论》 敦煌出土医书残卷 (均在国外)
越经传-病情不按六经排列次序传变 本经自病 - 未经传变,初起即为少阳或阳明病, 也称“直犯”。 直中-病情严重,初起即为三阴病 合病-两经或三经同时发病,无先后第次之分 并病 - 一经病证未罢,又出现另一经病证,有 先后第次之分。 两感-阴经与阳经同时发病。 阳病入阴-病情加重,阴病出阳-病情减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