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讲义--PPT课件
合集下载
伤寒论参考PPT
![伤寒论参考PPT](https://img.taocdn.com/s3/m/d606463ac77da26924c5b043.png)
郁化热,郁热扰心的烦躁 • 用身无大热除外了阴盛格阳证
• 宋孝志老师、张孝骞教授治疗高热不退案
伤寒论第一讲
• 【例1】辨病辨证 根据证候选方
• 12条: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 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 翕发热, 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 135: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 下痛,按之石硬者,大陷胸汤主之。
厚姜半甘参汤治腹满
66条: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生 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
胡希恕老师注意经方剂量比例,体 现了洞悉经方药量比例的用意。
伤寒论第一讲
• 62: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 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
•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四两 甘草二两(炙) 人 参三两 大枣十二枚(擘) 生姜四两
144条:妇人中风,七八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者, 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 主之。
《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记载了上述四条同样的原文。
本证成因:经期患外感;外感病 期间来月经;月经适断患外感。
临床表现和治法
1、胸胁下满如结胸状;昼日明了,暮则谵语, 如见鬼状;但头汗出。
• 乌梅丸治蛔厥,又主久利,还可治厥阴提纲 证。
• 白头翁汤的现代应用。
宋孝志老师用栀子豉汤治疗热喘。
栀子豉汤原本治疗热郁胸膈证
证见心烦不得眠,若剧者,反复颠倒,心 中懊憹,或兼见胸中滞,心中结痛,但 头汗出等。
为无形邪热留扰胸膈,蕰郁心胸,郁热扰 心所致。
近有人用其治疗热喘和舌痛皆有效。
伤寒论第一讲
伤寒论第一讲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临到用时,信手拈来。 陈慎吾老师每天背《伤寒论》一遍。 刘渡舟教授治病,常用原文对号入座。 方药中老师读《内经》,倒背如流。 台湾张步桃医师过目不忘,胸中自有名著
• 宋孝志老师、张孝骞教授治疗高热不退案
伤寒论第一讲
• 【例1】辨病辨证 根据证候选方
• 12条: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 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 翕发热, 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 135: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 下痛,按之石硬者,大陷胸汤主之。
厚姜半甘参汤治腹满
66条: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生 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
胡希恕老师注意经方剂量比例,体 现了洞悉经方药量比例的用意。
伤寒论第一讲
• 62: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 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
•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四两 甘草二两(炙) 人 参三两 大枣十二枚(擘) 生姜四两
144条:妇人中风,七八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者, 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 主之。
《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记载了上述四条同样的原文。
本证成因:经期患外感;外感病 期间来月经;月经适断患外感。
临床表现和治法
1、胸胁下满如结胸状;昼日明了,暮则谵语, 如见鬼状;但头汗出。
• 乌梅丸治蛔厥,又主久利,还可治厥阴提纲 证。
• 白头翁汤的现代应用。
宋孝志老师用栀子豉汤治疗热喘。
栀子豉汤原本治疗热郁胸膈证
证见心烦不得眠,若剧者,反复颠倒,心 中懊憹,或兼见胸中滞,心中结痛,但 头汗出等。
为无形邪热留扰胸膈,蕰郁心胸,郁热扰 心所致。
近有人用其治疗热喘和舌痛皆有效。
伤寒论第一讲
伤寒论第一讲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临到用时,信手拈来。 陈慎吾老师每天背《伤寒论》一遍。 刘渡舟教授治病,常用原文对号入座。 方药中老师读《内经》,倒背如流。 台湾张步桃医师过目不忘,胸中自有名著
伤寒论讲义PPT课件
![伤寒论讲义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baeccd214791711cd791785.png)
伤寒论
北京中医药大学 陈 明 教授
-
1
第一章 总 论
《伤寒杂病论》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 药完备、理论联系实际的医学经典著作,为 张仲景所著,至今近二千年。它较为系统地 揭示了外感热病及内伤杂病的诊治规律,从 而奠定了中医临床医学的基础。
-
2
一、张仲景其人
张仲景,东汉末年的大医学家,与华佗齐名, 因医学成就巨大被后世尊称为“医圣”。但 史书中张仲景无传,其名字最早见于晋代王 叔和的《脉经•序》:
《襄阳府志》:“张机,少时与同郡何顒客游
洛阳,顒谓人曰:仲景之术,精于伯祖。”
-
14
5、终成名医
《甲乙经序》、《太平御览》卷722“方术部”、 卷739“疾病部”记载:仲景为王粲(字仲宣) 诊病案。
“仲景见侍中王仲宣,时年二十余,谓曰:君 有病,四十当眉落,眉落半年而死。令服五 石汤可免。仲宣嫌其言忤,受汤勿服。居三 日,见仲宣,谓曰:服汤否?曰:已服。仲 景曰:色候固非服汤之诊,君何轻命也?仲 宣犹不言。后二十年果眉落,后一百八十七 日而死,终如其言。”
-
15
5、终成名医
❖ 刘渡舟老师诊治肺结核病人的故事
❖ 北京石桥胡同有一童性病人,男,48岁,患肺结核。 皮肉林立,咳嗽多痰,诊为“阴痨”。《医宗金鉴》 云:“阴痨细数形尽死”。刘老为患者配制琼玉膏, 并服百合固金汤等,病稍见起色,其友曹氏欣然来 告。但刘老却对朋友说:“药力不可持也,方今隆 冬,少阴得气之时,天水相连,肺金未至于绝。来 年入夏,火气用事,灼肺流金,端午节前恐难免 也。”后童性病人果死于五月初四日。曹氏对刘老 说:“中医其神乎!能决死生于百日之外,非设身 亲见则吾不信也。”
据说何顒看人很准,料事如神。
《太平御览·何顒别传》评价何顒为:“先识独 觉,言无虚发。”
北京中医药大学 陈 明 教授
-
1
第一章 总 论
《伤寒杂病论》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 药完备、理论联系实际的医学经典著作,为 张仲景所著,至今近二千年。它较为系统地 揭示了外感热病及内伤杂病的诊治规律,从 而奠定了中医临床医学的基础。
-
2
一、张仲景其人
张仲景,东汉末年的大医学家,与华佗齐名, 因医学成就巨大被后世尊称为“医圣”。但 史书中张仲景无传,其名字最早见于晋代王 叔和的《脉经•序》:
《襄阳府志》:“张机,少时与同郡何顒客游
洛阳,顒谓人曰:仲景之术,精于伯祖。”
-
14
5、终成名医
《甲乙经序》、《太平御览》卷722“方术部”、 卷739“疾病部”记载:仲景为王粲(字仲宣) 诊病案。
“仲景见侍中王仲宣,时年二十余,谓曰:君 有病,四十当眉落,眉落半年而死。令服五 石汤可免。仲宣嫌其言忤,受汤勿服。居三 日,见仲宣,谓曰:服汤否?曰:已服。仲 景曰:色候固非服汤之诊,君何轻命也?仲 宣犹不言。后二十年果眉落,后一百八十七 日而死,终如其言。”
-
15
5、终成名医
❖ 刘渡舟老师诊治肺结核病人的故事
❖ 北京石桥胡同有一童性病人,男,48岁,患肺结核。 皮肉林立,咳嗽多痰,诊为“阴痨”。《医宗金鉴》 云:“阴痨细数形尽死”。刘老为患者配制琼玉膏, 并服百合固金汤等,病稍见起色,其友曹氏欣然来 告。但刘老却对朋友说:“药力不可持也,方今隆 冬,少阴得气之时,天水相连,肺金未至于绝。来 年入夏,火气用事,灼肺流金,端午节前恐难免 也。”后童性病人果死于五月初四日。曹氏对刘老 说:“中医其神乎!能决死生于百日之外,非设身 亲见则吾不信也。”
据说何顒看人很准,料事如神。
《太平御览·何顒别传》评价何顒为:“先识独 觉,言无虚发。”
伤寒论讲义 PPT课件
![伤寒论讲义 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fe4df8b3169a4517623a359.png)
医学课件
13
实践因素:疫疬的流行激励了仲 景著书济世的愿望,也提供了实 践机会。
东汉时期:政治腐败,战争频繁。 自然灾害频发,大疫流行。 政治文化中心的黄河流域,在短短的
建安时期,化为一片荒原。
医学课件
14
资料记载:
王仲宣:七哀诗 曹丕:与吴质书:
与王朗书: 曹植: 南阳:疫病频起,民户顿减 仲景家:不能幸免
它继《内经》、《难经》等中医经典理 论著作之后,系统地揭示了外感热病及 某些杂病的诊治规律,发展完善了六经 辨证的理论体系,从而奠定了中医临床 医学的基础。
医学课件
5
《伤寒论》所创立的融理、法、方、药为一体 的理论体系与方法,具有很高的科学水平和实 用价值,它既适用于外感热病的辨证论治,也 适用于杂病的辨证论治,长期以来一直有效地 指导着历代医家的临床实践,并对中医药学术 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宋臣《伤寒论序》引唐甘伯宗《名医录》云:
南阳人,名机,仲景乃其字也。举孝廉,官至 长沙太守。始受术于同郡张伯祖。时人言,识用 精微,过其师。
籍贯:南阳郡涅阳人(古涅阳在今河南南阳地
区邓县稂东镇西北1.5公里的张寨村)
医学课件
7
医学课件
8
《伤寒论》的作者及其生平
少年:天赋聪明:《何顒别传》:君用思 精而韵不高,后当为良医,卒如其言。
医学课件
15
民众的灾难,亲人的苦痛,激励了张仲 景著书济世的决心。
而疫疬的流行也为其提供了大量的实践 机会。
于是:
医学课件
16
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 问》、《九卷》、《八十一难》、 《阴阳大论》、《胎胪药录》, 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 论》,合十六卷”。
伤寒论 课件
![伤寒论 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05ee938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300f70a.png)
伤寒论的影响与价值
1 2
中医学的经典
伤寒论是中医学的经典之一,对后世中医学发 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临床指导价值
伤寒论对临床医学有重要的指导价值,被广泛 应用于中医临床实践。
3
对世界医学的影响
伤寒论对世界医学也产生了影响,包括日本汉 方医学,朝鲜东医学等。
02
伤寒论基础知识
六经辨证
六经辨证的定义
六经辨证是根据外感风寒邪气侵入人体的 不同部位,将疾病划分为太阳、阳明、少 阳、太阴、厥阴、少阴六经,并以此为依 据,归纳总结疾病演变过程中出现的各种 临床表现和病理机制。
03
伤寒论常见症状
发热
定义
发热是伤寒患者最常见的症状 之一,通常表现为突然的高热
,体温升高至39℃以上,并 伴有畏寒、寒战等表现。
原因
发热是由于伤寒细菌引起的炎症 反应所导致的。
特点
伤寒患者的发热通常呈稽留热,即 持续高热,且在发热初期常伴有相 对缓脉。
恶寒
定义
恶寒是指患者感到寒冷,即使 在室内或穿着保暖衣物也无法
缓解的症状。
原因
恶寒是由于伤寒细菌引起的炎 症反应导致体温调定点上调, 身体为降低体温而产生的反应
。
特点
恶寒通常与发热同时出现,且 可持续数天。
呕吐
01
02
03
定义
呕吐是指患者胃内容物不 由自主地经口喷出,常伴 有恶心、反酸等不适感。
原因
呕吐是由于胃肠道炎症反 应引起的。
特点
伤寒患者的呕吐通常在发 热初期出现,常为喷射状 呕吐,呕吐物多为胃内容 物。
以伤寒论为主,适当应用现代医学的技术和方法
在伤寒论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的科学技术和方法,提高诊断和治疗的准确性和效率。
《伤寒论》讲稿 PPT课件
![《伤寒论》讲稿 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e993fca08a1284ac8504359.png)
医学课件
6
孙思邈是唐代太医,被后世尊为药王,他 研究《伤寒论》是方与法并重,以法定方,以 方分证,对《伤寒学论》的研究产生了重要影 响。 宋代名医韩祗和,师法仲景心法,而不拘 泥于《伤寒论》中条文和方药。他治疗疾病, 多为自拟之方,并分时候辰而用药。著有《伤 寒微旨论》。 宋代名医朱肱强调“治伤寒先须识经络,不 识经络,不知邪气之所在。”著有《南阳活人 书》。
医学课件
45
四、误汗的救治 误汗或损伤阳气,或耗损津液,或者阴阳两伤, 故误汗救治也以回阳,救阴或阴阳两补为主。
若阴阳损伤不甚,通过机体的自稳调节,可以恢复
平衡。 “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阴 阳自和者,必自愈”(58)。
医学课件
46
若汗后荣虚,筋脉失养而致身疼痛, 治当补气滋阴活血通经,用桂枝加芍药生姜 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方(62)。
医学课件 8
成无己,宋末名医,活动于金代, 他是注解《伤寒论》的第一家,他根据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序》中所说“撰用 《素问》、《九卷》、《八十一难经》” 为线索,以《内经》、《难经》作为依 据注释解析《伤寒论》诸证,开启了 《伤寒论》研究的新途径。
医学课件 9
明代以后伤寒学形成了三大流派: 以方有执、喻昌为代表的诸医家为重订错简一 派。他们认为仲景《伤寒论》年代久远,历代 多有讹传谬改,他们对于王叔和编集的《伤寒 论》认为颠倒错乱严重,大倡重整考订之风, 希望能恢复仲景所著的本来面目,虽然这一派 的重新考订的结束未必被后世医家所接受,但 他们对于风寒中伤,营卫虚实诸种病变,以及 仲景的立法定方思想,各有新的阐发和相应的 成就。
以柯琴、钱潢、包兴言为代表的诸 医家是辨证论治一派。这一派主张,仲 景《伤寒论》,即是中医学辨证论治的 体系完整的经典著作,后世学者就不必 陷入孰为仲景原论,孰为王叔和所增的 争论中,只要有利于辨证论治的运用, 便值得加以研究和发扬。这一派又有以 方类证学派、以法类证学派和分经审证 三个派别。辨证论治一派是伤寒学派的 主流。
《伤寒论》解读解析PPT课件
![《伤寒论》解读解析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68c495395f0e7cd185253601.png)
太阳(亦称老阳) ▅▅▅▅ ▅▅▅▅
太阴(亦称老阴) ▅▅ ▅▅ ▅▅ ▅▅
少阳
▅▅▅▅ ▅▅ ▅▅
少阴
▅▅ ▅▅ ▅▅▅▅▅
13
三 六经辨证论治
其中太阳为阳中之阳,少阳为阴中之阳;太阴为阴 中之阴,少阴为阳中之阴。二阴二阳之四象代表四方, 四时、二至二分(冬至,夏至,春分,秋分)等。《内
经》在此基础上首创“三阴三阳”之论,《素问·六元 纪大论》说:“阴阳之气各有多少,故曰三阴三阳也。”
16
标 膀胱
心
属
手经
肾
足经
少阴
17
3
中医学的文化现象
西医现在也暴露了许多问题: 化学药物的毒副作用 菌株的变异,新病种的不断出现,如甲 流、顽固耐药菌株、非典。 非生物性致病因素比重增大,如冠心病、 高血压、糖尿病、中风、癌症、;
4
中医学的文化现象
世界之大难治性疾病:慢性病、老年病、 残疾(世卫组织) 中医药在这些方面正有优势和特色。 形神合一、心身合一、天人相应等。 辨证论治调动自身机体的积极性——扶 正祛邪。
14
三 六经辨证论治
三阴三阳理论的提出对于中医理论体 系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内 经》就有三阴三阳及其开、阖、枢理论, 三阴三阳标本中气理论及热病的三阴三 阳传变理论,尤其是三阴三阳与经络脏 腑相配,展示了一副错综复杂的人体形 质与机能统一的生动画卷。三阴三阳热 病传变之说亦为《伤寒论》三阴三阳六 经辩证奠定了理论基础。
15
一阴一阳为之道、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六经,既是一个生理框架,又是一个病理框架。 六经是说明经络循行部位 脏腑各自不同生理功能活动及其相互关系; 六经辩证是以六经未重要的理论依据。
《伤寒论》讲义课件
![《伤寒论》讲义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cf939dd5fbfc77da269b137.png)
伤寒论》十卷、《伤寒明理论》三卷)、郭雍
(著《伤寒补亡论》二十卷)等。他们与王叔和、 孙思邈被称为宋及宋以前研究《伤寒论》八大家。
●二是形成二个版本:即宋版本(公元1065年)和 成注本(公元1144年)。
宋版本在其《校定伤寒论序》中云:“百病之急,
无急于伤寒。今先校定张仲景伤寒论十卷,总二
十二篇,证外合三百九十七法,除重复方,定有
(二)主要学术成就
1.实现了中医学理法方药的一体化。 2.奠定了中医学辨证论治的基础。 3.保存了大量有效方药。有四个特点: 疗效确切; 配伍严谨; 剂型多样; 煎服独到。 4.寓含了许多先进的思想与方法。
桂枝汤煎服法
• 上五味,(口父)咀⑤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 取三升,去滓,適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歠 ⑥熱稀粥一升餘,以助藥力。温覆令一時許,遍 身漐漐⑦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 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後服,不必盡劑。 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後服小促其間。 半日許,令三服盡。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 時觀之。服一劑盡,病證猶在者,更作服。若汗 不出,乃服至二、三劑。禁生冷、粘滑、肉麵、 五辛⑧、酒酪⑨、臭惡⑩等物。
煎服法
• ①浓煎1次,分3次温服。 • ②一服汗出病解,停后服,不必尽剂。 • ③若不汗,可再服。并缩短服药时间,半 天左右将一剂药服完。 • ④若不出汗者,可服至二三剂。
调护法
• ①药后喝热稀粥,益胃气以助药力发汗。 ②覆盖衣被,温助卫阳,利于发汗。③微 汗,以全身湿润,汗出极微为度,切不可 大汗淋漓,以免伤阳损阴。④病情较重者, 昼夜服药,故当24小时留心观察,汗出停 药。⑤药后忌口,凡生冷、粘滑、肉面、 五辛、酒酪、臭恶等物,均当禁用,以防 损伤胃气,降低抗病能力,或发生其它变 化。
伤寒论ppt课件
![伤寒论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f0d31c458fb770bf68a5521.png)
太阳病提纲
▪ 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1)
▪ 脉浮 ▪ 头项强痛:足太阳膀胱经循行,上额,交
巅,入络脑,还出别颈,连风府。 ▪ 恶寒
▪ 2.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无热恶寒者,发于阴; 发于阳者,七日愈;发于阴者,六日愈。以阳数七, 阴数六故也。(7)
▪ 阳:太阳(阳盛) ▪ 阴:少阴(阳虚) ▪ 《灵枢•九针论》:“阳病发于冬,阴病发于夏” ▪ 河图: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 ▪ 六,七为阴阳之度数。
▪ 注:太阳蓄血证,血热互结于下焦。
桃仁承气汤临床应用
▪ 1、因下焦蓄血而致腹痛,并上扰神明所引 起的如狂、发狂病证。 2、因瘀血阻滞而致血溢脉外,引起的吐血, 衄血,以及妇女的崩漏等病证。 3、妇女因瘀血引起的痛经等病证。 4、产后恶露不下,腹痛喘息欲死,或腹中 疼痛和胎死腹中。
麻杏石甘汤证
▪ 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 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63)
▪ 注:过汗,导致心阳虚。欲得按为虚证。
▪水气证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 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 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65 茯苓(半斤) 桂枝(四两,去皮) 甘 草(二两,炙) 大枣(十五枚,擘)
▪ 注:心阳虚,下焦水邪上冲。未作奔豚。 ▪ 脐下悸:肚脐下跳动。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
▪ 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 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 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汤主之。67
▪ 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 之。 (39)
▪ 注:浮缓主湿,非中风。湿者困重,乍有轻时,湿入里之症状,当有 无汗烦躁。无少阴证,当和少阴烦躁鉴别。
《伤寒论》讲义--PPT课件
![《伤寒论》讲义--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5241664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7931167.png)
医学课件
3
第一节 伤寒学的基本定义与构成要素 伤寒学
《伤寒论》是中医临床基础学科组成部分,中医主 干桥梁课 研究对象 中医经典著作《伤寒论》及历代医家研究与 发展《伤寒论》的学术成就; 研究内容 六经辨证论治理论体系的内涵、外延与理法 方药综合运用的基本规律; 最终目的 提高临床辨证论治水平与临床疗效。
自唐代以来,一直是临床医生必读课程
对日本、朝鲜、南韩医学也有深刻影响。
医学课件
6
二、《伤寒论》作者与成书
作者:张仲景,名机,公元150-219年,荆 州南阳郡人,东汉末年 伟大的医学家。被 后人称为“医圣”。
成书约200-209年间。 社会背景 学术背景
医学课件
7
三、《伤寒论》的沿革
《伤寒杂病论》 东汉张仲景著(成书200-209)
医学课件
4
构成要素
有独特的研究内容 有较长发展史,有不同流派形成 有研究人员和研究文献 在某一大的研究领域中具有重要的学术地位
医学课件
5
第二节 伤寒学的地位、形成与发展
一、《伤寒论》的地位
是中医经典著作
是我国第一部阐述外感病并兼述杂病的辨 证论治医著
是我国第一部将理法方药一线贯联的理论 联系实际的临床医学著作,奠定了中医辨 证论治基础。
20
六经辨证
是以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 厥阴来划分外感病证治,是一个包括邪正、 阴阳、气血、脏腑、经络、气化、发展阶 段等理论以及治法、方药、调护在内的综 合性临床辨证论治体系。
医学课件
21
六经辨证体系:
三阳病:以腑病为主,正盛邪实
太阳病-为初起阶段,病位在表(膀胱),病
机为感受外邪,营卫失调。治以汗法。
伤寒论讲稿PPT课件
![伤寒论讲稿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f6c8793dd3383c4bb4cd249.png)
四、“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一次误治,尚能延长病人的生命期限,一误再
误,必加快病人的生命期限。 逆:治疗错误 尚:尚且,还。 引曰:引,延长,引曰,即延长时间(寿命) 促命期:促,缩短,缩短病人生命的期限。 一次误治还能延长病人的寿命,一误再误必然
加快病人的死亡。
三、辨病发于阳阴
【原文】病有发热恶寒者,发於阳也;无热恶寒者, 发於阴也。发於阳,七日愈。发於阴,六日愈。以 阳数七,阴数六故也。(7) 提要:辨病发于阳发于阴及愈期的判断。 释义:
二、太阳病分类 (一)太阳中风证 【原文】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 为中风。(2)
提要:太阳中风的脉证提纲。 释义:
脉缓:非迟缓之缓,与紧相对而言。 中风:指发热,汗出,恶风,脉缓的一种病 症,与后世的中风证完全不同。
一、病因病机: 1.病因:风寒(偏重于风) 2.病机:卫失固密,营阴外泄。
【原文】 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 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阴,使经不传则 愈。(8) 提要:太阳病自愈之理及预防传经之法。 释义:
1.行其经尽——指病在一经由盛到衰的过程。 2.再经——太阳病未愈,有欲传阳阴之势。 3.针足阳明——针刺足阳明经穴位。
本条文举“头痛”一证的存在与否,说明太阳 病是否传变。七日以上头痛自愈者,太阳病已解, 此因“行其经尽故也”。若七日以上头痛不愈者, 邪气有向阳明传的趋势。故针足阳明经的穴位,使 其经气流畅,抗病力增强,使邪气不得内传,仍可 以从太阳之表外泄而愈。
若邪循经入于下焦既可影响膀胱气化出现 蓄水证;亦可因邪热与瘀血搏结而形成蓄血 证;若邪热与痰水搏结胸胁则形成结胸证; 无形邪热积聚心下胃脘则可形成痞证。
三、治法:发汗
表
伤寒论》》ppt课件
![伤寒论》》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a420441ddccda38376baf87.png)
• 阳明病涉及到手足阳明经府。那就是说手阳明大 肠,足阳明胃,还有大肠经,胃经。 • 由于足经循行长,影响范围广,被外来的风寒邪 气所伤后,它的症状明显、表现突出,所以从 《伤寒论》的症状来看,主要是足经的症状。 • 病性属于阳证,它的病势,属于阳证的极期。阳 明的阳气 虽然不是最盛的,但是邪入阳明就化热 了,所以阳邪就成了热邪,盛阳赶热邪,正邪斗 争激烈,所以表现了大热大实的证候,从病理的 角度来说,阳明病是阳证的极期阶段。
• 厥阴病,涉及肝和心包。 • 如果疾病是由少阴传来的,少阴心肾真阳虚衰,又导致了 厥阴相火,也就是肝和心包的相火衰竭,那就是阴证的末 期,最后阳亡而死,所以厥阴病就有死证。 • 但是如果这个病不是由心肾真阳衰微而传入厥阴的,而是 外来的阴寒邪气扼制了厥阴的相火,就会发生另一种变 化——当阴寒邪气特别盛,盛到极点,而相火被郁到极点 的时候,相火爆发,阳气来复,厥阴病就可以有阳气恢复 的机转,阳气恢复之后,阳复阴退,病就可以自愈;如果 阳气恢复太过,又可以转成阳证,所以厥阴病篇又存在着 阴尽阳生的这种变化。
• 三阴三阳在《伤寒论》中的含义。 • 在《伤寒论》中,我们说阳明就是阳明病, 说太阳就是太阳病,这是个病理的概念。 • 涉及到病变部位,涉及到病变性质,也涉 及到病变发展的趋势。
• 从太阳病来说,它的病变的部位, 发生在足太阳 膀胱经,足太阳膀胱府,还发生在体表,是体表 的阳气被寒邪所伤。 • 张仲景认为体表的阳气根源于下焦膀胱、下焦肾, 把体表被风寒邪气所伤的这种证候归属于太阳病, 它的病性是阳证;病势是阳证的初起。 • 决定一个病证的阴阳属性,既考虑它正气的因素, 也要考虑到邪气的因素。正气是阳气,邪气是阴 寒邪气,从病证的角度来说,它是阳证的初起。
• 少阳和厥阴相表里,少阳之邪不解,可以 内传厥阴。 • 厥阴阳气恢复以后,邪气可以外出少阳。 • 太阴也可以外出阳明。
《伤寒论讲义》 PPT课件
![《伤寒论讲义》 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777c966af1ffc4ffe47ac58.png)
手。 有资料说:官至长沙太守。 公堂诊病。 弃官回乡。 弟子:卫汛、杜度。皆以医名。
医学课件
11
三.成书的时代背景与基础
地理因素: 学术因素: 实践因素:
医学课件
12
地理因素:东汉时期,南阳是 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
号称南都,六大城市之一 宛周齐鲁,商偏天下,富冠海内 帝乡:名人多,教育发达。 张仲景为南阳旺族。
医学课件
13
学术因素:东汉时的理论与临 床均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汉书艺文志》 《汉书平帝记》:楼护 《甲已经》 《汤液经》《辅行诀》 淳于意 郭玉 华佗
医学课件
14
实践因素:疫疬的流行激励了仲 景著书济世的愿望,也提供了实 践机会。
东汉时期:政治腐败,战争频繁。 自然灾害频发,大疫流行。 政治文化中心的黄河流域,在短短的
医学课件
38
另外,“六经辨证”实际上是后世医家对《伤 寒论》三阴三阳辨证的简称。
三阴三阳的本义和其在《内经》中的应用
依据阴阳气量的多少,将阴阳各分为三
太阳 三阳
太阴 三阴
阳明 二阳
少阴 二阴
少阳 一阳
厥阴 一阴
在《黄帝内经》用三阴三阳命名脏腑经络。
医学课件
39
三阴三阳在《伤寒论》中的含义
在《伤寒论》中三阴三阳是病证的概念
药:91味药,应用得当,炮制严格
药剂技术:丸、散、膏、汤、滴鼻剂、吹耳剂、 灌肠剂、肛门栓剂、阴道栓剂、含剂、茶剂
护理知识:为护理学发展的基础
医学课件
35
(四)病证分类
主证:六经病中的主要证候类型,典型,普遍规律. 兼证:主证的基础上兼有其他的病理改变 变证:又称坏病,失治误治后病情变化,不在六经病范
医学课件
11
三.成书的时代背景与基础
地理因素: 学术因素: 实践因素:
医学课件
12
地理因素:东汉时期,南阳是 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
号称南都,六大城市之一 宛周齐鲁,商偏天下,富冠海内 帝乡:名人多,教育发达。 张仲景为南阳旺族。
医学课件
13
学术因素:东汉时的理论与临 床均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汉书艺文志》 《汉书平帝记》:楼护 《甲已经》 《汤液经》《辅行诀》 淳于意 郭玉 华佗
医学课件
14
实践因素:疫疬的流行激励了仲 景著书济世的愿望,也提供了实 践机会。
东汉时期:政治腐败,战争频繁。 自然灾害频发,大疫流行。 政治文化中心的黄河流域,在短短的
医学课件
38
另外,“六经辨证”实际上是后世医家对《伤 寒论》三阴三阳辨证的简称。
三阴三阳的本义和其在《内经》中的应用
依据阴阳气量的多少,将阴阳各分为三
太阳 三阳
太阴 三阴
阳明 二阳
少阴 二阴
少阳 一阳
厥阴 一阴
在《黄帝内经》用三阴三阳命名脏腑经络。
医学课件
39
三阴三阳在《伤寒论》中的含义
在《伤寒论》中三阴三阳是病证的概念
药:91味药,应用得当,炮制严格
药剂技术:丸、散、膏、汤、滴鼻剂、吹耳剂、 灌肠剂、肛门栓剂、阴道栓剂、含剂、茶剂
护理知识:为护理学发展的基础
医学课件
35
(四)病证分类
主证:六经病中的主要证候类型,典型,普遍规律. 兼证:主证的基础上兼有其他的病理改变 变证:又称坏病,失治误治后病情变化,不在六经病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学课件
14
温病学家对仲景理法方药的继承与发展
• 温病学家对经方的衍化应用
白虎汤 化斑汤 炙甘草汤 复脉汤 三承气汤 五个加减承气汤 栀子豉汤 凉膈散
医学课件
15
温病学家对仲景理法方药的继承与发展
• 治则治法的继承与发扬
“救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通阳不 在温,而在利小便”
由“先解表后治里”发展为“表里同 治”
《伤寒论》
西晋王叔和搜集整理
《伤寒论》《金匮要略》 北宋林亿等校正刊行
(1065年)
医学课件
8
《伤寒论》的版本:
• 宋本 宋代·林亿校正(原刻本已不复见)
• 赵本 明代·赵开美复刻本
• 成注本 金代·成无已《注解伤寒论》
医学课件
9
第三节《伤寒论》学术渊源与成就
• 学术渊源
1、基础理论:《内经》《难经》《阴阳大论》 2、诊法: 《内经》《难经》 3、药物: 《神农本草经》《胎胪药录》 4、方剂: 《汤液经》 5、亲身反复临床实践
阳明病-极期阶段,病位在里(胃肠),病机
是阳明化燥,胃肠实热。治以清、下。
少阳病-亚急性期,病位在半表半里(胆、三
焦),病机是胆气内郁,三焦失枢。治以和法。
医学课件
22
三阴病:以脏病为主,正衰邪盛
太阴病-为后期(正虚),病位在里(脾),
病机是脾阳不足,寒湿内阻。治以温中散寒, 健脾燥湿。
少阴病-为危重期(衰竭),病位在里(心
医学课件
3
第一节 伤寒学的基本定义与构成要素 伤寒学
《伤寒论》是中医临床基础学科组成部分,中医主 干桥梁课 研究对象 中医经典著作《伤寒论》及历代医家研究与 发展《伤寒论》的学术成就; 研究内容 六经辨证论治理论体系的内涵、外延与理法 方药综合运用的基本规律; 最终目的 提高临床辨证论治水平与临床疗效。
由“单纯急下存阴”发展为“攻补兼 施”
医学课件
16
第五节 伤寒的涵义
广义:为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 狭义:感受风寒之邪,感而即发的疾病。 《难经·五十八难》“伤寒有五,有中风,
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
《伤寒论》涉及广义伤寒,重点是论述人体感受 风寒所致疾病的辨证论治规律。
注意:与西医之伤寒不同
医学课件
17
第六节 伤寒病因发病与传变
病因:
四时之气 冬日感寒邪,感而即病为伤寒。 不即发,至春感温气而发为温病,至夏感
暑气为热病 非时之气 由反常气候变化所致。由于传染性大,又
称“疫病”。
医学课件
18
发病: 与体质强弱、自然环境、社会因素等相关
传变途径: 主病“从肌表皮毛而入”之说。
传变(推后于第七节)
医学课件
10
附:《伤寒论》原文内容
• 辨脉法第一
• 辨可发汗第十六
• 平脉法第二
• 辨汗后脉证并治第十七
• 伤寒例第三
• 辨不可吐第十八
• 痉湿暍第四
• 辨可吐第十九
• 六经病篇 伤
• 霍乱病篇
寒 十
• 辨不可下第二十 • 辨可下第二十一
• 劳复病篇 篇 • 辨汗吐下后脉证并治第
• 辨不可发汗第十五 二十二
理论基础
奠基作用
《内经》
《伤寒论》
《温病学》
姐妹篇
《金匮要略》
医学课件
13
《伤寒论》中关于温病的内容
• 明确提出了“温病”
• 论述了大量温热证
肺热咳喘证、肠热下利证、湿热发黄证
• 有适用于温病的治法
清泄热邪、育阴清热、急下存阴、清热生津
• 有适用于温病的方剂
白虎汤、承气汤、陷胸汤、白头翁汤、麻杏 甘石汤、黄连阿胶汤
《伤寒论》讲义
医学课件
1
欢迎进入《伤寒论》课程学习
“医岂易知乎哉!知其浅而不知其深, 尤未知也;知其偏而不知其全,犹未知 也。……思贵专一,不容浅尝者问津, 学贵沉潜,不容浮躁者涉猎。”
---《医学心悟》
医学课件
2
第一章 绪论
学习《伤寒论》的意义
1、伤寒多名家 2、属于提高课:方剂、诊 断等为基础课 3、具广泛实践性,历代注 家500余
自唐代以来,一直是临床医生必读课程
对日本、朝鲜、南韩医学也有深刻影响。医学课件 Nhomakorabea6
二、《伤寒论》作者与成书
作者:张仲景,名机,公元150-219年,荆 州南阳郡人,东汉末年 伟大的医学家。被 后人称为“医圣”。
成书约200-209年间。 社会背景 学术背景
医学课件
7
三、《伤寒论》的沿革
《伤寒杂病论》 东汉张仲景著(成书200-209)
20
六经辨证
是以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 厥阴来划分外感病证治,是一个包括邪正、 阴阳、气血、脏腑、经络、气化、发展阶 段等理论以及治法、方药、调护在内的综 合性临床辨证论治体系。
医学课件
21
六经辨证体系:
三阳病:以腑病为主,正盛邪实
太阳病-为初起阶段,病位在表(膀胱),病
机为感受外邪,营卫失调。治以汗法。
医学课件
4
构成要素
• 有独特的研究内容 • 有较长发展史,有不同流派形成 • 有研究人员和研究文献 • 在某一大的研究领域中具有重要的学术地位
医学课件
5
第二节 伤寒学的地位、形成与发展
一、《伤寒论》的地位
是中医经典著作
是我国第一部阐述外感病并兼述杂病的辨 证论治医著
是我国第一部将理法方药一线贯联的理论 联系实际的临床医学著作,奠定了中医辨 证论治基础。
医学课件
11
《伤寒论》的学术成就
• 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具备的医学典籍。 • 创造性提出了六经辨证体系。 • 为后世温病学说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 确立了若干基本治则与治法。 • 创制与保留了大量疗效卓著的方剂。
(众方之祖陶弘景语) • 奠定了中医药制剂技术的基础。
医学课件
12
第四节 伤寒与各经典学科的关系
医学课件
24
传变:
• 循经传-病情按六经排列次序传变 • 越经传-病情不按六经排列次序传变 • 本经自病-未经传变,初起即为少阳或阳明
医学课件
19
第七节 伤寒的辨证方法
六经
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总领 十二经及所属脏腑的生理功能,是生理性概念。
六经病
是以中医基础理论为依据,对人体感受外邪 后所表现各种症状进行分析、归纳与概括的结果。 既是外感病发展过程中不同阶段,又是互相联系、 相对独立的证候,是病理性概念。
医学课件
肾),病机是心肾虚衰。治以或回阳救逆,或 育阴清热
厥阴病-末期(终末),病位在里(肝),病
机是寒热错杂,虚实相因。治以寒温并用,攻 补兼施
医学课件
23
六经辨证体系特色:
以六经病为纲,汤方证为目
六经辨证的意义:
辨疾病病位:表里、脏腑 辨疾病病性:寒热、虚实 辨疾病发展趋势:
阳证转阴-加重 阴证转阳-向愈。 定位、定性、定量、定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