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在美国》读后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素质教育在美国》读后感
严塘中学谭谆祺
由于本人是非师范生,所以深知自己在教育理论知识上的不足,所以在入职前的那段日子里,我在网上选了好几本有关教育的书,其中《素质教育在美国》这本书成为了我的首选。
之所以会选择这本书,是因为我觉得在好些年前就提出要实施素质教育的中国,其素质教育的局面至今仍旧不容乐观,我想知道素质教育在美国究竟是怎样一番景象。
看完这本书后,有两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是创造性能不能教?二是要不要惩罚孩子?
对于第一个问题,作者给出的答案是:创造性不能教,只能培养。
作者通过一件发生在他儿子身上的趣事说明了这点。
他把有着绘画天赋的儿子矿矿送进了迈阿密大学美术学院办的绘画学习班,可是在这个班里,矿矿却无法落笔画画,并且不愿上学,因为老师什么都不教,只让学生自己涂鸦。
作者了解情况后甚为不满,立即让儿子退出了这个“误人子弟”的绘画班。
可是过后却发现,美国孩子在绘画的时候有着充分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他们从不问“像不像”,而是问“好不好”,也就是有没有独特之处。
而中国孩子评判一幅画好坏的标准却是“像不像”,像不像老师的画,像不像现实中的实物,没有一些自己创新的成分,因此久而久之他们就形成了在没有一个参照物的情况下根本无法下笔的习惯。
由此可见,中国的教育注重技能的传授,在这种忽略学生自身创造性的知识与技能的教学下,学生形成了较强的复制能力,而其个性和创新性却得不到很好的发展,甚至被压抑。
而美国的教育,重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个性,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中国的教育注重“教”与“训练”的过程,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技能,而美国教育注重学生自身实践的过程,高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这也就难怪在咱中国出现山寨产品随处可见,而原创的尖端产品寥寥可数的局面。
对于第二个问题:要不要惩罚孩子?相信很多人都会认为,美国教育崇尚个性发展,没有太多的条条框框约束孩子,可以任其自由发展,但当我读完这本书后发现,事实并非如此。
这使我对美国的教育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
作者在书中写到:在美国学校里,学生一进校门,人手一册校规,学校的规章制度一条条的都记录得非常详细,这是:做也得做、不做也得做的“没商量的”的“天条”。
学生违反了哪一条,自己对号入坐,该受什么处罚,就会受到什么处罚,学生心里非常清楚,因而也非常具有规则意识。
例如,教师发现学生上课不守纪律,第一次,教师警告;第二次,在教室外面站10分钟;第三次,教师打电话通知家长,放学半小时才允许回家,这就意味着学生将乘不到校车,必须由家长来接。
美国由此流行这样一句话:天不怕,地不怕,就怕老师打电话,而美国家长对学校的惩罚措施也见怪不怪,并十分理解。
而在我们中国的学校里,经常会有家长到学校大吵大闹,责备教师惩罚了自己的孩子,往往导致教师受批评,学生更加放纵。
由此可见,在美国的教育里,教育本身是离不开惩罚,只有做错事受到惩罚,学生才会形成一种纪律观念,走上社会后,也才会自觉遵守社会法纪。
另外,美国学校的惩罚制度,允许孩子在走向社会之前有犯错误的经历,有了这种“自己教育自己”的经历,才可在将来不犯错误或少犯错误。
而在我国,大多认为在学生犯错误的内在念头刚刚萌生,但还未变成外在的行为之前,就应当及时加以制止。
在走向社会之前学生没有犯错误的经历,或者因犯错而受到“不容犯错”的制度的严惩,自己教育自己的经历便会缺失或者失去方向,因此一旦步入社会,其犯错误的机会增加,学校教育育人的效果就相应降低。
由此可见,科学有效的惩戒应当被看作是一种真正为学生负责,全面体现学校育人功能的手段,是必不可少的。
在中国古语中就有这样的说法:“不打不成材”,其实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我们的先人惩罚了学生几千年,不见得毁灭了多少孩子。
相反,中华民族几千年倒是人才辈出,而在我们大张旗鼓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又培养出了多少大师级人物呢?
读完此书,对于学生的创造性培养、要不要惩罚学生等问题,我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尽管目前中国的教育方式,不能很快地发生根本性转变,但是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我应该掌握一些最新、最真、最准的理念,用先进的理念武装自己的头脑,努力为中国的素质教育贡献自己的力量。